预算监管论文范文

时间:2023-09-16 05:21:50

预算监管论文

预算监管论文篇1

地勘单位资产预算管理模式的现状

1.很多单位还只是一味的重视资金管理,而轻视对购置资产的管理,对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要有效结合认识更加不到位。在预算编制时不够科学,先购置后办手续,不按正常流程报批,同时对资产支出的审核不严格;财政管理部门和资产管理部门在职能配置上也存在脱节现象,受传统预算管理理念的束缚,在地勘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上财务管理部门与资产管理部门的分工不清、职能界定不明确。

2.在传统的预算管理模式中,由于缺乏对资产的绩效评价制度和监督机制等,单位会将资产大量用于购置设备、开展经营等方面,再加上资产管理制度相对落后,容易造成资产闲置、浪费以及利用效率低等问。

3.预算管理模式是把投入控制作为重点,只是体现出资产边际增量方面的问题,而无法全方位对资产存量实施管理。主要管理控制超支方面的问题,这与资产管理在管理理念上存在脱节。资产管理是把事物管理作为重点,而在资产的配置和绩效评价等问题缺乏全面管理,从而使得资产使用和投入在绩效考评方面有出入。

地勘单位资产预算管理新模式的基本思路

(一)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效结合。从本质上看,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是地勘单位进行理财的两个重要部分,预算管理是资产管理的前提,资产管理是预算管理的延伸。只有结合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才能保证单位资产的完整性、安全性,同时有利于单位财务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准确化。有效结合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促进资源的合理使用和优化配置。地勘单位大部分的资产是国有资产,只有对其进行合理的管理才能避免国有资产的浪费和流失。资产管理可以为预算编制提供资产数据,对编制的科学性产生影响。而预算管理可以使资产管理更具计划性、有序性。通过两者的结合,更加保证国有资产的有效配置和管理。有效结合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提高资产的管理效益。地勘单位资产会因各种原因处于变动中,通过预算核算,实施对全部资产收支的预算,可以大大提高资产管理效益和效率,保证单位资产管理的安全性,保证政府财政资金的安全实用性。

(二)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现在全面预算管理已经广泛应用到企业当中,全面预算管理可以对各种财务、非财务资源进行统筹管理,在对资金的利用、管理的加强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在地勘单位引入全面预算管理也将是关注的重点,根据单位实际需要实施业务、资金、财务等的预算,加强单位的预算管理,为资产管理奠定更坚实的基础。在实施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要充分调动部门以及个人的积极性,让所有人员都参与进来,实现全员参与、监督和考核。形成主要负责人,为单位提出整体规划和预算目标,对预算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和评价。并将总目标进行细化,使各部门、各人员都有明确的目标,加大预算执行力度。制定科学合理的费用标准,使得单位在资产使用和财务收支方面具有明确的标准,使预算更公平、评价更准确。这就需要单位充分做好调研工作,制定适合本单位的费用收支标准。

对地勘单位资产预算管理新模式的建议

(一)制度方面。

1.建立财务绩效评价制度。从资产管理现状来看,目前地勘单位资产管理的目的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资产配置和避免流失浪费,而是转变成重视对资产使用效率的提高。建立财务绩效评价制度,运用预算会计对地勘单位的资产进行考核,改善对资产的管理,提高使用效益。

2.建立固定资产折旧制度。一些地勘单位的固定资产考虑欠缺,这样就容易造成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实际的不相符、资产总量比实际要高等问题。同时也会使得成本会计核算不准确、不完整。而建立固定资产折旧制度,可以准确地反映出固定资产净值、成本耗费等,这也有利于更精确地实施单位的绩效评价。

3.改革会计制度。传统的预算会计已经不能适应现行发展,而是要全面地记录核算单位的资产情况。新的预算管理模式应改变传统的仅反映预算收支的管理缺陷,对单位财务绩效进行准确地评价,因为这方面的财务绩效信息对单位进行的资产管理、长期规划的监督有很大的影响。所以要改革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实施会计权责发生制,有效地对固定资产进行核算与监督,全面反映固定资产使用的详细信息,既增强了监督能力又为实施固定资产折旧制度提供帮助。

(二)体制方面。在地勘单位管理中,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要有效结合,避免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的脱节,职能分工也要做到明确、清晰。除了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外,还要关注资产使用和处置等环节,有效地找到与预算管理的结合点。将单位资产纳入预算中,进行集中预算管理。财政部根据单位具体职能无偿拨款形成单位的主要资产,政府还定期给予对这些资产进行维护与补修的资金,实施集中预算管理之后,这部分资产的使用和处置便清晰地反映在会计核算财务报告中,加强了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的结合,同时通过预算管理对资产的报销、处置等实施有效监督,防止资金的流失、闲置和浪费,对提高资产利用率提供帮助。建立资产共享机制,使资产的使用与处置都按正规流程运行。可以完善地勘单位资产管理的信息系统,加强基础数据的搜集和整理,降低资产的重复配置,实现对资产的整合使用,提高资产使用效率。这也为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的有效结合提供技术方面的支持。同时完善资产运行机制,避免或减少资产被私自滥用等现象。加强审计监督机制。扩大对资产预算管理的检查,对购置资产的规格、质量等各方面加大监督,不合格、未批准的一律不能购买;对不符合预算编制、不符合标准配置的资产加以纠正,明确约束、处罚措施,实现对责任人的处理;对需要增加预算的要按正常流程报批、经上级批准后购买。

(三)预算分析方面。运用会计电算化系统,配置适宜的预算分析软件,运用计算机可以减少人为出错,提高预算信息真实性和准确性;建立预算结果分析查询功能系统,使相关人员共享一些数据,提高数据信息的使用率;在预算分析的同时时刻注意指标的合理性,发现不合理的地方要及时向有关部门沟通,寻找指标改进方案,完善预算分析体系、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将预算分析追踪工作与奖惩制度整合挂钩,提高工作人员对改进预算分析体系的积极性,使更多的人参与到预算结果分析改进工作中,逐步提高预算结果分析改进的过程,使得预算分析数据及时、准确,为资产预算管理提供帮助。

结语

预算监管论文篇2

关键词:全面预算管理;工程造价;功能定位;实践

中图分类号:F8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4-0-01

目前针对工程造价控制中时常出现的“三超”问题,业界都从不同途径进行了应对措施的构建。归纳起来,主要涉及工程技术和制度设计两个方面。然而,在施工过程中因项目作业形态和较长的施工周期决定了,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不完美现象贯穿其中。这就意味着,即使在优化了工程技术和制度设计后,也无法完全克服工程造价控制中所面临的挑战。因此作为一种弥补措施,探讨全面预算管理在其中的功能定位和实践路径,便构成了本文立论的出发点。

本文首先对全面预算管理进行解读,在此基础上完成对其功能定位的讨论。随后,将在功能定位驱动下来构建实施路径。为了使本文的主题讨论更为具体,这里以建筑施工类工程造价控制为考察对象。

基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一、对全面预算管理的解读

首先需要指出,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主体是造价人员,而全面预算管理的客体则是项目资金。作为弥补现有控制手段的措施,这里将从客体角度来解读全面预算管理。具体的解读,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展开:

(一)项目资金预算方面。项目资金预算作为全面预算管理的起点,以全面预算编制的形式而存在。此时,也可以被称作造价概算阶段。根据建筑施工项目的规模和建造标准进行造价概算,从而来确定该项目施工的资金总量。实践表明,这一环节容易出现超额预算的情况。因此,也成为了造价控制的起点。

(二)项目资金监管方面。对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管,主要在于防止资金在流动中出现漏损的状况,这在会计层面将抬高项目施工成本。因此,针对各分项目的施工进度进行资金监管,便构成了造价控制的重点。然而,也是在这一环节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不完美现象,从而就为资金监管工作的开展带来了难题。

(三)项目资金效益方面。一般而言,施工单位往往会垫资在完成前期的项目施工活动,这就使造价控制还必须关注资金的使用效益问题。根据传统认识,资金的“产出/投入”比值越大,就说明其中的资金效益越高。将这一点转换为全面预算管理,则实则在于建立跟踪审计机制。

二、解读基础上的功能定位

在以上解读基础上,全面预算管理的功能可定位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确保造价概算的精确性。作为起点的造价概算往往存在着超额预算的情况,这里面不仅具有客观因素,也存有着众所周知的主观因素。为此,全面预算管理主体通过跟踪项目设计过程,从而在加强的了参与度的情况下能有效避免超额预算现象的发生。

(二)确保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建筑工程项目(特别是政府工程项目)具有施工周期长,参与建设人数多的现状。同时,在外包制度下又使得整体项目被分解为若干个子项目。由此,全面预算管理在对资金的使用监管职能,则能在整体视域下来提升造价控制的绩。

(三)确保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引入跟踪审计活动,将有助于确保项目资金使用的合格性。根据规则,工程项目存在着两类结算形式,即中途结算和竣工结算。特别对于中途结算来说,通过引入审计环节,将强化对资金使用的合规性。

三、定位驱动下的实践

根据上文所述并在定位驱动下,全面预算管理的实践路径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构建。

(一)完善工程造价概算的组织形式。本文对于因人为因素所导致的超额造价概算现象存而不论,这里主要针对客观因素所形成的造价概算问题进行讨论。为了应对后者,就需要完善工程造价概算的组织形式,让造价人员参与到项目的选址和设计中来。并在选址和设计论证上,充分听取造价人员的建议,从而建立资金约束机制。

(二)健全资金使用监管的制度机制。应对信息不对称现象构成了本文强化资金监管的主旨,其中健全资金使用监管的制度机制在于,通过激发起项目团队的资金节约意识来克服施工中的资金浪费现象。为此,可以将子项目资金额定在财务制度下交由项目负责人支配,在签订质量、周期协议后,规定所节约的资金按比例作为奖金发放。

(三)完备追加预算资金的论证机制。全面预算管理还需要建立起权变管理思想,这是应对信息不完美现象的主要思路。因此,在全面预算编制过程中应建立追加预算的基金,根据以往经验弹性制定预算编制。在论证机制上,应构建由工程技术人员和预算编制人员在内的论证小组。并在滚动计划法下,来执行全面预算管理。

(四)实现资金审计活动的有序开展。在有条件的企业需要建立跟踪审计制度,一般也需要完成定期审计的工作。目前应诸多人为因素干扰者审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因此需要借助声誉约束机制来克服这一负面影响。

四、问题的拓展

(一)围绕工程子项目进行预结算管理。由于子项目往往由独立的法人实体承包,在盈利动机的驱动下可能采取维持造价降低质量,或者维持质量提高造价的行为来与总承包方进行博弈。对于后者则需要发包方针对子项目,建立起中期结算机制来给予造价控制。

(二)针对项目资金使用展开票据稽核。还应针对项目资金使用展开票据稽核工作。其主要在于确认,票据背后经济事件的真实性与合理性要件。对此,则依靠对超预算部分进行严格审核。对于财政拨款项目,往往在这里出现问题。

(三)结合工程项目特点引入多方监管。需要考虑引入第三方审计组织来确保项目发包方的权益不受侵害。审计的主要内容在于在资金的统筹原则导向下,对项目小组的资金预算申报资料进行审核;并针对事中资金使用和竣工结算各要件进行审查。

五、小结

本文认为,功能定位主要包括:确保造价概算的精确性、确保资金使用的安全性、确保资金使用的合规性等三个方面。实践路径则从:完善工程造价概算的组织形式、健全资金使用监管的制度机制、完备追加预算资金的论证机制、实现资金审计活动的有序开展来展开。

参考文献:

[1]李霞.全面预算管理下的工程造价控制模式探讨[J].中国外资,2012(17).

[2]裴春燕.施工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探讨[J].河北企业,2008(8).

预算监管论文篇3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5-000-01

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的工作内容主要是指通过年度收支计划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计划和项目编制并进行财政规划,优化行政事业单位财政务算管理。在当前经济形势日益高涨的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必须认识到传统财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准确把握财务预算管理各个环节出现的新变化,并通过科学合理的手段和方法去使财务预算管理和行政事业单位相适应、与外部经济环境相协调,以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健康运转和发展。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预算管理意识薄弱、认识落后

经济的发展给各个行业和领域带来突破性的进步和新的发展契机,而行政事业单位因其性质的特殊性,并未能实现与时俱进,尤其是财务预算管理依然沿用以往的管理理念,这种落后的管理意识严重制约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系统的建设。财务预算管理意识薄弱使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力度不足,执行环节受阻,执行人员积极性不高,各部门在执行预算过程中也几乎是流于形式,实际性的操作欠缺。无论是行政事业单位高层,还是具体预算执行部门人员,财务预算管理意识欠缺,工作懒散、管理散漫,直接导致预算编制和执行无法正常开展,管理制度得不到质的更新。

(二)财务预算管理者素质不高、难以胜任新环境下的预算管理

财务预算管理者作为财务预算管理的主要主导力量,决定着财务预算管理的质量高低。财务管理者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职业道德直接影响到财政预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而在当前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管理队伍中预算管理者的素质普遍较低,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高素质人才欠缺,导致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编制无法得到有效保障,编制混乱现象严重。根据调查发现,行政事业单位中的财务管理者在《会计法》和《预算法》方面的专业知识水平偏低,职业能力和道德素养差异较大,财务预算得不到统一管理,工作效率低下,甚至造成资金流失等情况。

(三)财务预算管理制度不完善

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未能实现与时俱进,制度体系不完善,导致预算编制缺乏可靠性,社会基础服务设施项目的建设得不到预算编制的准确引导。预算编制作为财政预算管理的主要工作,决定了预算管理是否成功、具体项目是否能顺利进行,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和准确性直接影响到预算执行的难度和效果。

(四)财务预算管理缺乏严格的监督体系

财务预算管理之所以出现混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严格的管理监督。无论是预算编制过程,还是预算执行过程,都缺乏有效的监管。预算编制过程虚报预算信息、露报预算信息等现象严重;预算执行过程中,部门逃避责任,随意处理,预算执行流于形式。松散的监督机制难以保证财务预算的制定合理和执行效率。

二、强化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的必要性

(一)明确财务预算管理的目标

财务预算管理计划是由各个部门财务预算计划组成,要想保证财务预算的编制、制定、执行、考核有条不絮的开展,必须依靠各个部门通力合作。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制度,可以明确财务预算管理目标,部门协作又能保证预算管理方向的合理性,有利于行政事业单位具体执行项目的顺利进行。同时完善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能确保单位财务管理的合法性,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保驾护航。

(二)提高财务预算管理制度的规范性

财务预算制度的严密性和规范性能有效保证财务预算的编制效果、预算执行的监督效果和预算的执行效果,对预算管理起到强力的规范作用。在财务预算的管理中可实施奖惩机制,通过利益协调和约束,提高管理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扼制散漫思维,防止预算编制和执行出现较大失误。

(三)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和稳定

行政事业单位的主要财务预算是社会公共服务建设项目的预算,而社会服务建设项目的预算开支是属于国有资产的一部分,所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的规范性直接关系到国有资产的安全和稳定,才能保证国有资产切实的得到利用,真正服务于社会。

三、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的措施

(一)强化财务预算管理意识

首先,必须让行政事业单位全体明确财务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尤其是提高干部的重视程度;其次是增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性,促进部门合作,使各部门积极配合财务预算管理,保证编制信息准确、预算执行有力;此外,通过预算管理制度的宣传和教育,使每个工作者参与到财务预算管理中来,提高预算管理的效率。

(二)组建先进的财务预算管理队伍

先进管理队伍的建设主要包含两方面,一是人才的培养,二是团队制度的建设。在人才培养上,要特别注意业务素养和道德素质,可通过马哲理论和党性教育,以及时政教育,加强工作者的思想建设,通过《会计法》、《预算法》的培训学习提高工作者的业务素养。

(三)完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

制度的规范性和完备性是强化财务预算管理的根本。预算管理制度应包含预算管理的整个流程,预算编制规范、预算执行要求和预算考核标准,三个环节的具体规范和要求必须在预算管理制度中体现,而且需要将三者的关系融合和协调,保证管理过程中三个环节的有效衔接。同时财务预算管理制度还需具有全局性和操控性,无论是部门之间沟通和合作的促进,还是项目实施中的指导和监控,财务预算管理都必须有严格、详细的规定。

(四)建立财务预算管理监督体系

财务预算监督体系是财务预算制度外的另一层保障,是财务预算制度能否具有控制力、财务预算能否有效开展的强大约束。建立监督体系需从两方面入手:监督机制的制定,即制定与预算管理制度相匹配的监督制度,细化监督范围,把监督项目落实到具体的环节和具体的点上;监督队伍的建设和具体监督执行,可设立专门的监督小组,独立于财务预算管理制度之外,对预算的编制到执行考核的全过程实施跟踪监督,及时纠正预算编制错误、修正预算执行方向,保证预算管理合理有效。

参考文献:

[1]段蕾.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

预算监管论文篇4

内容提要: 由于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对预算行政决策模式的重要影响,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的法律地位及相应的出资人权利行使直接决定其参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活动的深度和广度;以此作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中财政部门与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之间职责划分的基本平台,界定国资监管机构的预算职责,既可发挥国资监管机构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中的积极作用,又不损害财政预算管理统一性的制度构建目标。

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构建的过程中,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以下简称“国资监管机构”)的预算职责是最具争论的问题之一。[1]尽管2008年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以下简称《企业国有资产法》)及此前国务院于2007年的《关于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意见》(以下简称《试行意见》)已明确规定,各级政府财政部门负责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草案的编制工作,国资监管机构负责向财政部门提出由其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建议草案,但争论并未因此偃旗息鼓。由于上述规定过于原则和笼统,特别是具体操作层面配套行政规章中存在的问题,[2]加之学界对国资监管机构预算职责的研究尚未在具体制度构建层面充分展开,[3]对其研究仍有必要在新的背景下继续深入。

笔者认为,由于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对预算行政决策模式的重要影响,国资监管机构的法律地位及相应的出资人权利行使直接决定该机构参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活动的深度和广度,这是国有资产经营预算中财政部门与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之间职责划分的基本平台,以此为基础对对国资监管机构的预算职责进行具体界定与制度构建,是完善相关制度的可行思路。

一、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对预算行政决策模式的影响

尽管在当今的世界上几乎找不到被称之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制度,但由于国家投资及国有企业存在的普遍性,一国特定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对其预算行政决策机制的影响仍然显而易见。

首先,这种影响表现为独立的国有股权行使机构对预算行政决策活动的参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针对国有资产的实际情况而采取的基本控制手段,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与处于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企业的数量具有极为密切的关系。一般而言,处在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企业越多,国有资本的经营管理权就越需要通过法律在国家与企业间进行分配。事实证明,在普遍对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的基础上,许多国家往往产生一个单独的集中行使国有股权的机构作为政府与企业间的缓冲地带,[4]而这个机构通常会参与这部分资产的预算活动。例如,2003年法国在财政经济部下成立国家参股局(APE),首次将多部门行使的国有企业股权集中由一个机构独立行使,宏观资本经营层面(如投资方向与计划)的决定通过负责战略定位的部际委员会作出,尽管财政部作为该委员会的主持者与财务投资的主要监督者,对宏观资本决策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但为提高资产利用绩效,在具体内容确定上,国家参股局通过特设的参与机制有更多的意见表达与参与的权利。[5]又如,在新加坡著名的“财政部—国有控股公司—国有企业”三层架构中,财政部代表政府行使国有资产出资人角色,下设四大国有控股公司,通过控股关系形成公司网络,各自掌握着几百家竞争性企业。其中最著名的淡马锡投资控股公司在投资决策、资金使用等方面享有完全的自主权,代表国家经营国有资产,有权决定国有资本的扩张、送股和售股以及按照股权回报率调整股权结构,与此同时也负责编制相应的资产经营预算。由于控股公司董事会成员与财政部官员部分重叠,管理层的经营政策一般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不发生冲突,相应的经营预算也能得到政府批准,而对所得红利的留利再投资与现金回报,财政部采用不定期与控股公司董事会审查商议的方式确定现金回报比例政策,在现金回报和再投资之间寻求最优组合。[6]可见,在其独特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下,通过控股公司董事会成员与财政部官员的部分重叠,新加坡国有控股公司实际参与了相关政府预算的行政决策活动。

其次,经营性国有资产的数量对政府层面的预算决策模式具有重要影响。所谓经营性国有资产结构,既指此类国有资产总量占国家整体经济总量的比例,又指此类国有资产投放的具体领域之间的数量比例。事实表明,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经营性国有资产的数量及其处于竞争性领域的比例与这部分资产预算管理职权的下放呈正相关关系。换言之,经营性国有资产总量占国家整体经济总量的比例越大,其投放的领域分布越广,相应的预算管理职权下放的可能性就越大。例如,在美国,国有资产的运营管理直接由国会立法建立相应机构进行,资金投放需经国会审核,预算决策权高度集中,这一管理模式与美国国有资产规模小、主要分布于基础设施与公用领域有很大关系。[7]而在法国和新加坡,由于国有企业较多且分布领域较广,国会立法直接控制的方式变得不可行,因此资本投放决策权呈下放的态势,与经营性国有资产有关的预算职权也根据需要适度下放到国有产权主体机构或具体的资产经营机构:在法国,相关预算职责的行使更多地体现出国家参股局的参与;在新加坡,除红利等少数问题因与公共预算连接仍需要与财政部门协调解决外,通过经营机构组成人员与财政部门人员的高度重合,国有控股公司几乎取得了预算运作层面上的一切权力,经营性国有资产的预算决策在政府层面上实际上已经下放。

二、出资人权利行使是界定国资监管机构预算职责的法律基础

经营性国有资产的数量及其管理制度对政府层面预算决策模式具有重要影响。这一结论对本文的分析具有重要启示。如果独立的国有股权行使机构的建立会导致该机构对预算行政决策活动的参与,如果大量经营性国有资产的存在会导致这部分资产的预算行政决策权下放,那么,合乎逻辑的推论就应当是:中国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的建立、法律对该机构地位的规定以及该机构职权的行使,必将导致其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活动的参与以及政府预算决策模式的变化。因此,进一步的结论是:正视并研究现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下国资监管机构的法律地位及其权利行使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行政决策模式的影响,应当是界定国资监管机构预算职责的可行思路。

尽管可以相互借鉴,但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归根到底是由各国国有资产的具体情况决定的。就中国而言,经过三十年的经济改革,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政企分开”的改革思路已经被法律肯定。2003年国务院颁布的《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明确规定,国务院代表国家对企业国有资产履行出资人职责,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设区的市、自治州级人民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对由国务院履行出资人职责以外的企业国有资产履行出资人职责。与此同时,中国在政府层面建立了独立于财政部门的专门机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该机构依本级政府授权、代表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责,依法对企业有资产进行监督管理。2008年颁布的《企业国有资产法》,表明企业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被提升到国家法律的层面。[8]因此,按照上文的结论,在体制不变的前提下,履行企业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的特殊法律地位及相应的出资人权利行使将导致国资监管机构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活动的参与。由此推论,在法律层面上,国资监管机构参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活动的权源以及边界,首先应当取决于现行法律对其地位和职权的基本规定,具体而言,取决于国资监管机构代表本级政府对国家出资企业依法享有的资产收益、参与决策、选择管理者以及制定章程等权利。[9]

基于上述讨论,笔者认为,目前中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行政决策模式产生的重要影响在于:国资监管机构的设立及其法律地位的确立奠定了该机构参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活动的法律基础,相关法律法规对国资监管机构预算职责的具体界定应当以该机构代表政府履行的出资人权利的范围为边界进行。因此,在依《预算法》确定财政部门作为政府预算草案编制主体的同时,应当肯定国资监管机构基于其法律地位和职责对相关预算活动参与的正当性,相关法律法规应以此为基础对财政部门与国资监管机构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行政管理及决策层面上的职责进行划分和规定。同时,考虑到在预算收入收缴、预算编制和执行等环节中,履行出资人职责的身份并不必然导致国资监管机构对政府财政总体利益的维护,应从维护国家财政统一性的角度建立财政部门对国资监管机构履行预算职责的监督机制。

三、国资监管机构预算职责的界定

行文至此,以出资人权利的行使为基点,从财政部门与国资监管机构在预算收入收缴、预算草案编制及预算执行等环节的具体职责划分的角度,对国资监管机构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中职责的具体设计和制度构建便顺理成章了。[10]

1、国资监管机构在预算收入收缴环节的职责

预算监管论文篇5

[关键词]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监督机制;网络监督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7119

1构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网络监督机制的背景和意义在2007年,国务院的《国务院关于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意见》中指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指国家以所有者身份依法取得企业国有资本收益,并对所得收益进行分配而发生的各项收支预算,主要用于支持产业发展规划、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促进企业技术进步、补偿国有企业改革成本以及补充社会保障等,是政府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代表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责的重要方式,建立实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有利于深化国有企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合理调整和优化升级经济结构、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对于推动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监督制度是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有效运行也需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监督机制加以保障。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监督实质上是对预算资金的筹集、管理、分配以及使用等过程进行监督,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国有资本的运营效率,实现国有资本的效益最大化。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传统监督机制遵循多层级监督与内外部监督相结合的原则,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审批和执行进行有效监督。在我国,各监督主体依法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进行监督时,大致形成了“社会公众―全国人大―国资委―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国有企业―监事会―企业内部职工”的纵向监督管理链条,各层级在整个监督机制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而促进监督目的的实现。另外,财政部门、税务部门、审计部门以及社会中介机构和新闻媒体等监督主体在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进行日常监管的过程中,会有效结合纵向监督管理层级对预算进行整体监督,审查和考核各项收支预算的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及效益性,以便及时发现并纠正预算编制、预算审批和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的违法违规行为。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社会公众对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监督通常会受到政治环境、社会地位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使得公众必须耗时、耗力才能获取相关的预算信息,甚至根本无法真正了解到预算的编制和执行情况,这样会造成政府或各预算单位与公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因而很多监督部门都空有虚壳或者监督只是浮于表面,预算活动的监督并不能切实有效地进行。互联网对于信息的即时披露能够满足社会公众对国有资本的运营效率和效益以及政府各项收支预算等方面的信息需求,能够保障社会公众及时发现国有资本经营运作过程中出现的违法违规行为,并及时反映给相关决策部门进行审查处理,因此,网络监督作为一种新兴的舆论监督方式,逐渐成为社会各阶层行使预算监督权力的便捷手段。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强化国有资本监管的有效方式,精简、高效的预算监督机制能够有效保证预算活动的顺利执行,然而预算相关各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会严重影响预算活动的效率,因此,贯穿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监督机制的信息公开和信息反馈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监督机制中,信息公开是指政府和各种组织机构将自己拥有的预算信息向社会公众公开或开放,让他们可以简便地获知国有资本收益和收益分配情况,以及各项收入的来源、各项支出的去向等相关信息;信息反馈是指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系统中各预算单位是否遵守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以及预算的编制、审批和执行情况传递给社会公众,再根据其反馈的作用效果,对信息的再传递产生影响,以达到预定目的。较之于传统的“金字塔”信息传递模式,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已经使得网络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参与社会管理与监督的重要渠道。因此,建立及时、便捷的现代化网络信息反馈平台,形成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监督机制,有利于加强国有资本的优化配置、提高国有资本的经营效率和效益,实现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我们不仅要对传统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监督机制加以改进并继续发挥其作用,还要建立健全网络监督机制,这两种监督机制的相辅相成可以促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工作的改善,提高预算的透明度,进一步满足社会公众参与预算活动和进行预算监督的需求。

2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网络监督机制运作的平台和渠道互联网在我国的普及和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促进了社会趋于公开透明化,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互联网成为人们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重要途径,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监管过程中,互联网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网络监督机制,是指社会公众通过网络平台自由发表言论,就国有资本的运营和预算资金的筹集、使用和分配等问题提出合理建议,构建起强大的公众力量和舆论压力,并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对国家机关与政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行使权力的行为进行监督,对各级政府和各预算主体的预算活动进行全方位监督,从而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网络已经成为现代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网络监督固然也离不开网络,它以网站为载体进行国有资本运营方面相关信息的传播,使网络公众可以方便快捷地查阅到与各预算项目和收支情况有关的信息,而且网络的交叉效应也使网络监督的主体更为广泛,监督的内容更为全面,更为有效。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网络信息反馈平台主要是国资委网站、民间自发建立的预算监督网站以及人民网和新华网等主流媒体网站,这些网站基本上都设置有“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专栏,其的信息关乎着公众的需求,影响且主导着公众舆论。

近年来,微博、博客、微信、电子邮件和论坛等网络信息传播渠道的广泛应用,不仅扩大了社会公众就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问题自由发表言论的权利,而且预算信息的传播速度与广度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与增强。网络公众可以即时读取各自所需的预算信息,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他们还可以匿名地通过各种渠道相互沟通和交流,不用担心暴露身份,不受时间和地点的约束,公开发表评论或直接向有关预算部门反映问题,直言不讳地指出预算活动中的不合法、不合理行为。

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网络监督的运行机制

31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信息公开与信息反馈机制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基本信息是指国有资本的收入来源、资金支出活动范围和方向以及收益分配等,这些都与社会公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因此,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及其执行情况必须采取一定的形式公开,为公众所了解,并接受公众的监督。

社会公众在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进行网络监督时,最根本的环节是依法获取信息。在国外,预算信息的公开一般采用编印成册、登报和网上公布等多种方式并行的办法,便于公众清楚地了解各具体预算项目的执行情况。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信息的网络公布,主要是政府、各级预算单位和大众媒体等预算相关主体在网站上详细、及时地公布关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信息,包括预算草案、审议通过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以及预算的执行情况等,公众可通过登录官方网站查阅所需信息。公众在获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相关信息后,在网络平台上就其失当问题形成热点话题,他们可参阅相关法律文件和规章制度,通过网络信息传播渠道自由发表言论,相互沟通交流意见和建议,并结合网络新闻媒体和报纸等传统媒体对预算资金使用不合理现象及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损害社会公众利益等行为予以曝光,从而形成舆论压力,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政府和各预算单位可以根据网络公众反馈的信息,针对特定话题进行考核和审查,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审批、执行和决算等过程中出现的不合理之处加以改进,使相关责任人受到应有的惩罚,并对以后的预算活动产生借鉴作用。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各相关主体与社会公众之间的网络信息共享平台,促进了双向信息交流,为预算监督提供了很大便利。预算信息的公开可以方便公众了解政府和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在做什么,做的事情是否贴近民众的生活,以及做事的效率和效益是否符合民众期望,从而有效地进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监督;预算信息的反馈也使得政府和各预算主体更加了解民心所向,尽力满足社会公众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信息的需求,认真对待公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积极处理公众的疑问甚至质疑。

32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网络监督的保障机制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网络监督打破了传统监督模式的限制,具有大规模的参与主体和多渠道的信息传播方式,是一个动态的、广泛参与的过程,因此,在网络这个虚拟社会里进行预算监督,各种活动的顺利进行都需要一系列的相应机制予以保障。

321保护机制

网络监督的保护机制是指保护监督主体不受外界因素的限制和制约,畅所欲言地表达观点。网络监督的一个最重要特征是匿名性。在传统的监督系统中,社会公众匿名举报或批评预算活动中的不合理行为时,通常都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而实名举报或批评大多数情况下不仅会使问题得不到解决,甚至会被转到被举报人手中,而使举报人遭受打击报复,预算监督体制也就形同虚设。然而在网络世界中,每个人都可以不具名或不具真实姓名地参与热点话题讨论,行使其言论自由权,并且大量事实也表明,人们在不暴露自己真实身份的情况下更能表达出内心的真实想法,在实名状态下因担心和顾虑反而会言不由衷。这种保护机制对于监督主体言论自由的保护,提高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监督质量,为有效的预算监督提供了保障。

322畅通机制

畅通机制是指为了保证网络监督过程中的信息对称,国家权力机关采取的保护和支持公众监督行为的各种措施。信息畅通是各预算主体和社会公众共享国有资本运营效率和效益等真实数据和实际情况的必要前提,民众有权就预算组织程序中的各种行为在网络平台上表达意见,进行批评或提出建议,而政府和各权力机关也有义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及时与民众沟通并解决问题。政府和国家权力机关也日益重视网络监督的作用,为保证网络监督工作的顺利开展,建立并逐渐完善网络监督平台和举报平台,为网络监督的畅通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323互动机制

互动机制是指在网络监督过程中,网络监督主体、监督客体以及监督媒介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实现监督目的的方式。网络监督机制的互动包括网络监督者之间的互动、网络监督者与网络监督媒介之间的互动以及网络监督媒介之间的互动。虽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传统监督和网络监督都存在着一定的互动行为,但是两者在互动水平和影响程度上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传统的监督机制中,信息一般都是单向传送,公众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互动频率非常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能够全方位传播,信息接收主体更为广泛,公众也不再仅仅是信息的接收者,同时也是信息的者和传播者,平等地发表言论、平等地交流和沟通。

3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网络监督机制

网络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监督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网络监督以其监督主体的广泛性、监督内容的全面性、监督过程的开放性、监督时效的敏捷性以及监督方式的灵活性,有效地弥补了传统监督方式的不足,丰富和完善了我国的预算监督体系。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监督运行过程包括四个阶段:第一,监督主体的网络准入阶段。社会公众作为监督主体以匿名的身份、低成本的方法从网站上获取预算信息,进而参与到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监督中;第二,预算信息传播与舆论压力形成阶段。预算信息通过微博、论坛等传播渠道传递给网民,他们在接收信息后会继续传播,形成网络热议话题并引起传统媒体的关注,进而产生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相结合的巨大舆论影响;第三,不合理预算问题的处理阶段。网络监督使得不合理的预算问题能够及时被公众发现并指出,在舆论压力的迫使下,政府和相关预算主体的负责人不得不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问题并予以答复;第四,网络舆论的平息阶段。不合理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得到改正、相关责任人得到处理后,相关职能部门将问题的解决情况向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通报,信息通过传播媒介反馈给社会公众,舆论得到平息,网民开始散去。

4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网络监督机制的建议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网络监督是社会公众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行使其预算监督权利的一种创新方式。但是,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网络监督还处于发展阶段,而且面临着很多的实践困境,因此,预算监督的相关各方都应该致力于加强网络监督机制建设,实现监督质量和效率的提升。

41完善网络舆论监督的法律法规

网络舆论监督的发展需要一系列严格的法律法规予以保障,由于网络是每个人都可以匿名畅所欲言的平台,难免会出现部分监督主体不负责任地随意评论或造谣与国有资本收益状况或与收益的存量调整和增量分配有关的各项收支预算。政府应该对社会公众的网络监督立法,规范网民的监督行为,防止部分人滥用权利妨碍预算活动的顺利进行。同时,完善问责制度的建设,也能有效保障监督主体的合法权益,防止政府和各预算部门不及时解决公众提出的疑问或对问题解决不足,确保公众行使监督权利时有法可依,促使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监督。

42充分发挥网络传媒的作用

社会公众进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网络监督时,需要通过各种信息传播渠道表达观点和看法、提出意见和建议,然后由网络传媒将其中有代表性的言论汇集起来,形成强大的网络舆论压力,使政府和各预算主体意识到问题的严肃性和重要性,从而及时解决不合理的预算问题。

网络传媒具有监督信息、监督舆论导向和监督过程参与的作用,互联网的发展变革也使网络传媒的预算监督作用日益凸显。网络传媒有权为社会公众全程监督并报道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和执行情况,另外,在保护网络传媒合法进行舆论监督的同时,规范它们的行为和权限也变得更加必要,以避免它们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损害社会公众利益,发挥网络传媒的公信力,提高监督与参与质量。

43提高监督主体的网络监督意识和能力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虽然方便了社会公众参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网络监督,但是有相当一部分监督主体并没有真正了解网络监督的意义,在进行预算网络监督时会产生盲从、冲动等非理,因此,监督主体的网络监督意识与能力还亟须提高。政府和各预算主体应该加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相关知识与信息的宣传,使公众意识到预算活动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关乎自己的切身利益,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预算的网络监督中;政府和各预算主体还应该组织建立相应的提高社会公众网络监督能力的应用平台,在公众积极参与预算监督的同时,保证监督的高质量。

44加强网络监督环境建设

良好的网络监督环境,是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活动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在虚拟的网络社会中,应该加强网络监督的道德建设,大力倡导社会公众理性表达监督意见,文明进行网络监督互动,引导网络监督主体在遵守法律法规和道德底线的前提下有序地参与预算监督,主动回避违背社会公平正义原则和有损社会公众利益的信息,并向把关信息质量的网络媒体举报,杜绝此类信息的再传播。

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审批、执行和决算过程中,营造理性监督、文明监督的网络环境,有利于促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网络监督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沈小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体系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07

[2]毛专我国政府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9

[3]陈彬璐政府预算的网络监督机制研究[D].杭州:浙江财经学院,2011

[4]李欢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监督体系研究[D].北京: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3

[5]胡伟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监督体系[J].管理观察,2008(7):30-31

[6]张径伟,郭晴构建新闻媒体监督机制的研究[J].中国报业,2012(5):29-30

[7]葛宁,黄忠伟基于多学科视角下的网络监督机制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2):120-125

[8]张蕊第三方监督之舆论监督机制探讨[J].内蒙古大学学报,2014,46(5):48-53

[9]李玲我国公众信息获取权利实现的障碍及保障机制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2014(3):20-23

预算监管论文篇6

【关键词】 财政预算管理 问题 对策

作为财政预算的重要环节, 财政预算管理近年来备受关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财政管理制度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许多方面取得了喜人的成绩,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整个中央部门预算管理工作仍没有从本质上超越起步阶段,无论是改革的思路、还是具体的改革措施,都处于进一步的探索、完善过程中。这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探索, 采取有效对策加以解决。

1. 财政预算的定义

财政预算是经法定程序审批的、政府在一个财政年度内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依法定程序审批后的预算,具有法律的效力,任何部门和个人都不得任意变更。它也被称为国家预算或政府预算,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是为了保证财政预算工作的正常进行,规范财政预算的编制、执行和决算等活动而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是财政工作的基础和保证。

2. 我国财政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预算编制不尽科学

目前我国的预算准备期明显偏短,特别是乡镇财政预算编制比较草率,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明显不够,以致本应由预算解决的问题被大量地推移到决算工作中去解决,形成“轻预算、重决算”的不正常局面。我国财政编制预算一般仅有四个月的时间而基层财政部门用于编制预算的时间更晚、更短。这种编制上的“高效率”使收支安排明显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反映的经济信息难免失真, 无法发挥对收支执行的约束力。

2.2财政预算缺少公开性和透明度。

几十年来通过报刊公布的财政预算,大都只有几个收支大类的数据。每个数据少则几百万元,多则上亿元。其中具体内容,不要说老百姓和非专业的人大代表,就是乡镇财政预算部门的工作人员,要弄清楚也是很困难的。这就根本谈不上什么公开性。

2.3预算监督缺位

各级人大预算审查监督时间紧, 对预算草案只能进行总体性和一般性审查, 缺乏深入调查核实, 监督最终流于形式。同时由于预算编制项目不细,预算编制比较草率、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不够等预算编制上存在缺陷,每年拿给人大代表讨论审议的财政预算草案过于简单、粗略,预算草案常常就是按功能大类罗列的一串数字,内容过分空洞,具体的部门和项目的情况根本无从了解。特别是近些年来,一些乡镇职能部门凭借其行政权力,肢解财政资金,既扰乱了国民经济分配秩序又侵蚀了税基。在财政资金的使用上,缺乏跟踪管理和有效监督,大额专项资金大都没有按项目实行封闭管理,挤占、挪用现象比较严重,很少过问专款是否专用。

2.4预算编制缺乏预见性

长期以来, 我国财政预算编制只是对既定期间内的收入增长进行简单预测, 然后向下层层分解,落实收入增长任务, 再根据收入来源安排资金使用。这种预编制方法行政决定性很强, 缺乏严密的分析论证, 更未与经济预测相结合。更为严重的是某些专项资金预算在年初采取打捆分配的办法编制,没有将预算资金真正落实到具体项目上,为部门在年度执行预算过程中留有很大的机动性;有些专项资金项目并未经过科学的可行性论证程序,在执行过程中不断追加预算。其弊端是年度间的预算缺乏有机联系,与经济周期的联系也不紧密,影响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可预测性,不利于改善和加强财政宏观调控。

3. 我国加强财政预算管理的基本对策

3.1树立和尊重预算的权威性

我国国家预算是按照《预算法》和一定的法律程序成立的,国家预算具有法律性,这是国家预算最显著的一个特点,也体现了依法治国、民主理财的观念,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结果。国家预算的成立和执行结果都要经过立法机关审查批准才具有法律效力。这是我国为加强财政预算管理做出的努力!同时。人大要加强对预算调整的监督, 乡镇政府应该对预算调整项目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 严格把握预算调整的特殊情况, 控制预算调整幅度,维护预算的权威性与严肃性。

3.2加强预算绩效考评

我国正在加强将预算支出落实到具体绩效考核中, 以激励和约束预算执行者, 真正提高财政支出效率。同时组织有关专家设计绩效目标与方法。并加快下达项目投资计划和落实项目资金分配方案。 从编制投资计划或项目实施计划与预算编制时间同步进行,以及建立健全预算编制、预算批复和调整预算相关制度和办法等两个方面入手,保证项目支出顺利执行。

3.3扩大预算管理的范围

凡是以政府名义或凭借国家权利取得的收人,无论是税收还是收费或者其他形式的财政收人,都要纳人政府预算,接受立法机构的审批和审计部门的审计监督,并由财政部门代表政府实施统一的预算管理。我国在这方面已经做出了巨大努力!

3.4推进大监督格局

我国对预算的编制、 审核及执行正在努力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 “大监督机制”。努力构建统一的财政预算监督机制。 强化乡镇有关部门对财政预的监督,进一步规范和完善财政部门的内部预算编制及其执行的监督,由监督型向管理型转变,由被动监督向主动监督转变。充分发挥外部财政预算监督合力,纪检监察部门、审计、物价等部门建立财政预算监督管理联席会制度,定期开展联审联查。

4. 我的几点意见

4.1财政预算管理的法制建设

首先,要完善财政预算方面的法律体系。立法部门必须加强部门法律法规同《预算法》之间的衔接与协调工作,修订与预算管理有关的政策条文,努力创造良好的预算管理法律和政策环境。其次,应依法制定并不断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和办法,使预算管理的各个环节做到有法可依。最后要认真贯彻执行《预算法》。预算执行过程中无特殊情况一般不再调整预算,确需追加支出的必须按程序批准,同时建立分类审批、分项审核、定期研究、集中审批制度。

4.2规范项目预算管理的程序

要彻底抛弃基数加增长的预算编制模式。按照公平性、公开性、差别性、科学性,动态性原则,实行真正意义上的“零基预算”;同时要提高乡镇某些部门预算编制的准确性。视财力的可能性,对部门必办事项尽量编人年初预算,防止预算执行过程中大量的一次性项目;最后建议增加人大审批政府预算的时间,各级政府至少应在同级人民代表大会举行的前两个月向人大常委会有关部门汇报预算编制情况,而且提交的预算草案必须细化到款、项。

4.3完善预算执行监督体系

要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在规范预算管理中的作用。随着财政体制改革中预算执行审目标的不断调整, 对预算执行过程的审计监督也在逐步深化, 并逐步实现向社会公开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结果, 使审计监督与社会监督有机结合。建立透明的财政预算监督信息披露机制。建议搭建一个媒体和公众监督平台,建立预算支出、监督信息披露系统,定时信息公告,让媒体和公众进行监督。

4.4将财政预算的编制时间提前

现在每年的人代会在开会时间顺序上是自上而下的,按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的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于每年第一季度举行。三月份人大才正式批准国家财政预算议案,但预算已经从一月一日开始执行一个季度了。省和省以下的地方政府预算,一般要等到每年的4月份才能出来。不少地方在报经法定程序审批后,差不多半年就过去了,基层财政甚至在更长时间里是无预算运行。因此我国要在上一年年初就应开始着手本年度财政预算草案的编制和立法审议工作。只有这样,人代会才能有充分的时间对政府提出的预算草案进行讨论、修改和审批,从而形成较为成熟的财政预算。

结语

加强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是预算实施的关键环节。它对党和国家各项重大政策的贯彻落实和政府财政管理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意义,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在财政预算管理方面,预算到位率低、预算执行进度慢、项目支出管理不够严等问题依然存在。因此,加强预算管理是十分必要的,它一定会为实现预算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更好地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服务做出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冯继伟. 《完善我国政府预算管理体制的探讨》.《人民文摘》,2002年第4期.

预算监管论文篇7

(江苏省沛县公路管理站 江苏·徐州)

摘要:本文将探讨全面预算管理在事业单位的科学实施,具体从全面预算的内涵及发展概述、国内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促进全面预算管理在事业单位科学实施的对策与建议这三个方面展开介绍,以期能够提升事业单位的全面预算管理水平。

关键词 :全面预算管理;事业单位;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在社会经济形势不断发展与深刻变化的背景之下,事业单位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大势,开始注重建立并完善符合自身特点的全面预算管理机制,以此来保障事业单位的持续健康发展。为此,本文将主要论述三个方面的内容,以期能够提升事业单位的全面预算管理水平,实现事业单位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创造出更大的社会价值。

一、全面预算管理的内涵及发展概述

(1)全面预算的内涵。全面预算管理是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产物,是实现各类企业、事业单位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可靠保证。全面预算管理,既是一种财务管理手段,又是实现财务管理目标的过程。具体内涵是指企业、事业单位的主要管理者以货币为媒介,根据企业的经营发展目标,将各项经济活动纳入管理体系当中,并对整个单位的财务经营活动进行科学的规划和安排,以期能够实现财务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最终实现单位财务目标的过程。全面预算管理最初被应用于企业管理当中,现在开始在各事业单位全面推广。

(2)全面预算在国外的发展概述。因为全面预算管理在国外发展的时间长、经验多、体系成熟,国外全面预算管理发展的显著优势具体可以归结为四大优点。第一是法律体系的完备。每做一项预算都可以寻求到相关的法律支持。第二是预算编制的专业化。这不仅表现在科学的预算编制体系和预算编制方法上,而且表现在编制内容的全面化与精细化。第三是预算审查的严格性。最突出的就是预算审查程序执行的严格性,这样就确保了财务预算的准确性,可以充分反映各项预算的执行情况。第四是预算内容的重点性。突出预算重点和核心是全面预算工作效率的最佳保障。

二、国内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管理意识淡薄,为预算而预算的问题比较突出。当前各事业单位在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相关负责人的全面管理意识极为淡薄,认为全面预算管理是财务部门的任务,管理层不需介入,他们只注重预算编制的最终预算利益,而并不重视预算编制的参与过程。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传统思想观念的长期束缚,从而形成了这种被动参与预算编制的意识,进而直接影响到全面预算管理的具体实施和落实。

(2)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不健全,有待进一步完善。全面预算编制必须包括预算编制、执行、监督、考核等环节和相关的制度支持,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是实现企业财务目标的有效途径。当前,由于对全面预算管理理念理解的偏差,直接导致了全面预算管理手段和行为的缺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者还主要是财务部门,财务部门作为主体部门负担绝大部分责任,其余部门只负责少数的协助工作。另外,对国外全面预算管理手段和方法的机械照搬、对自身实际特点和情况的忽略、对事业单位收支平衡目标的狭隘重视,直接导致了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不健全。

(3)预算编制方法不科学,缺乏系统性、规范性。预算编制方法的不科学、不合理是导致当前预算管理困境的主要原因。通常采用的预算编制方法是以上年的预算编制数为基础来相应地调整预算编制方案,这种预算编制方法的最大弊端是没有充分考虑其余相关的影响因素,例如上年预算批复数、预算执行情况统计数据、上年结余或超支情况及原因分析等,从而导致了全面预算方法运用不规范、不科学,致使全面预算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用于临时支出或调整的预备资金受到影响。

(4)预算执行不够严格,考核机制有待健全。预算机制执行不严格、预算考核不健全是影响全面预算管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个主要障碍,会直接影响到前期预算准备工作的实效以及对落实后实际情况的反馈。预算执行不严格主要表现在对预算的随意调整、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片面分析及执行过程缺乏有效监督和控制三个主要方面;考核机制不健全主要是因为预算管理的主体部分是财务部门,其余部门的参与意识单薄,没有设置专门的机构对预算管理进行监督与考核,既不能全员参与,又不能有效监管。

三、促进全面预算管理在事业单位科学实施的对策与建议

(1)全面加强工作人员的预算管理意识和责任理念,这是创造全面预算管理良好局面的基本要求和保障。为了保证事业单位顺利实现年度财务目标,要求相关工作人员自身要加强自己的预算管理意识和责任意识,同时要围绕单位的资源运算目标做好相关的价值增值预算,对于一些没有列入规划的项目以及暂时更改资金用途的情况做好及时的质询和监督。

(2)完善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完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需要着重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在整个事业单位树立全员参与、全面预算、全员管理的理念;二是制定完善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完善集预算编制、执行、监督、调整、考核于一体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以规范性的预算管理制度蓝本,结合自身实际、发展战略目标来完善预算管理体系,用制度规范所有环节和程序;三是完善部门设置,加强各部门间协作。成立专门的由各单位主要领导、各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联合组成的预算委员会等。

(3)进一步规范预算编制程序,确保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预算编制程序是保证预算管理有效实施的关键环节。规范预算编制程序需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采用零基预算方法,从零开始编制本期预算,既充分发挥预算监管职能,又强化预算调控安排;二是做好单位内部资金的合理分配,既突出重点项目,又保证各项基础支出;三是采用科学的数据测算方法,例如采用定员定额方法进行测算,并对预算编制进行充分的可行性论证,保证各单位的收支平衡。

(4)强化预算执行的监督与评价工作,确定最大超出范围。为了做好监督评价工作,要注意两点:一是加强预算执行监督力度,二是确定最大超出范围。加强预算执行监督力度的出发点是要发挥内部监督的力量,尤其是发挥财务部门的预算监督职权,保证预算监督的有效执行;确定最大超出范围的着眼点是要强化预算的总结评价功能,确定各项数据的审查标准和执行标准,保证项目支出资源的最优化、责任化,坚持及时发现、及时调整、及时完善。

四、结束语

在社会经济体制深入变革的背景之下,事业单位提升全面预算管理水平是实现可持续发展、赢得并保持核心竞争力、实现财务目标的有效途径和基础保障。通过本文的分析,笔者重点论述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以期能够为事业单位科学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提供有益经验和借鉴,推动事业单位的繁荣健康发展。

预算监管论文篇8

[关键词]内部审计;企业;预算管理

[DOI]1013939/jcnkizgsc201619105

对于现代企业来说,内部审计制度业已成为其制度建设的重要一环,能够帮助企业进行有效内部控制、加强内部管理以及规范财政制度以及促进经济效益的提升等都有着重要作用。它是企业内部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企业加强自我约束的重要环节。作为舶来品,内部审计制度在我国企业应用较晚,但对我国企业发展起到了有效的推动。可是,通过比较以及研究便会发现,我国的内部审计制度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从而影响到了内部审计作用的有效发挥。在新一轮的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发展期中,企业如果能够正视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建立起更加完善有效的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将促进企业进一步实现良性发展。

1企业内部审计的概念及其发展现状

我国政府对内部审计工作越来越重视,内部审计制度在我国也有了一个长足的发展。最早确立内部审计是应国家要求不得不去做,而现在的内部审计制度更多的是企业自发的行为;因为企业已经看到内部审计对自我发展、提高自我权益等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另外,由于科学审计方式的引入以及专业人员的介入,目前我国的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已经开始规范化,并逐步走向制度化。然而,我们不能仅仅只看到内部审计制度所取得的成绩,还应该看到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因为这些问题将决定企业内部审计未来的发展走向。

2企业内部审计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相较于内部审计在西方发展的悠久历史,我国实施内部审计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因此与西方相比,我国的内部审计制度是不太健全与完善的。其最主要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对内部审计存在认识偏差

由于我国在最初推行内部审计制度的时候,多是以行政命令的方式来进行的,这就导致了相较于西方国家企业自发建立内部审计制度,我国企业对内部审计存在着认识偏差。而对于不同的人员来说,存在的偏差也各不相同。对于企业管理层来说,由于对内部审计所带来的积极作用有一定的认识,或许还能够很好地进行配合以便完成内部审计工作,但或多或少还是存在着消极懈怠的想法,以为“上级单位”开始要加强对自己的管理或者不信任等。而对于企业下层员工来说,内部审计对其影响不大,最多也只是多了一道“紧箍咒”而已,其消极懈怠情绪更加强烈。对于直接负责审计的工作人员来说,因为很多审计人员并非专业出身,多是财会兼任,一方面由于工作的不熟悉,另一方面也是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因此,这也严重影响了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

2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独立性差

我国企业目下最常使用的内部审计制度大概有三种:即直接管理、间接管理以及自己管理。这三种模式有着不同的适用主体以及适用范围。而在不同的内部审计制度下,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也不尽相同。其中,直接管理作为直接由单位主要负责人领导及管理的方式,内部审计有着极高的独立性。同时,因为领导的重视也导致整个企业上下都相对重视,但也因此会产生诸多问题,比如审计多以领导意志为转移,导致审计结果不公正等;间接管理体制是指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跟其他部门相并列,由财务主管来领导内部审计工作。但由于内部权限问题,导致审计部门所做工作只能是对财务部门的审核,对其他部门不能够有效进行管理;而自行管理则是将内部审计机构纳入到财务部门里面,作为财务部门的一个下属部门或者基本职责来进行。无须多言,这一模式的独立性更弱,导致内部审计力度不够等问题。

3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不规范

通过对我国现在内部审计工作的考察,就会发现其最大的问题在于事后审计,事前审计几乎没有。另外,内部审计的范围过于狭小,我们的审计更看重财务数据,对数据的真实性以及有效性甚至合法性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但是对于企业发展更需要的经营数据、营业数据等关注力度不够,而对于最容易出现问题的企业经营环节,内部审计更是鲜有涉足。这也是我国内部审计工作跟西方国家有着显著差距的地方。

24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因为历史的原因,我国一直缺乏专业的内部审计人员。我国内部审计人员多为学历较低,对专业认识程度较差的人长期担任。这导致了许多西方先进的内部审计科学不能够被有效地引入。因为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不高导致内部审计工作未能够展现出其应该有的作用,也间接导致了企业对内部审计工作的不信任,更进一步导致内部审计工作无法后续进行,人才培养更加困难。(下转P107)

孙平:行政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行政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孙平

(黑龙江省人民检察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90)

[摘要]近年来,各级行政单位认真贯彻落实《预算法》等一系列预算法规,积极探索并稳步推进预算管理工作,强化效率观念和绩效理念,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从总体上看,我国行政单位预算管理工作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主要针对行政单位预算管理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建议,以期更好地实现依法理财、科学理财、民主理财。

[关键词]行政单位;预算管理;监督机制

[DOI]1013939/jcnkizgsc201619106

预算的本质是行政单位财政资金管理控制的一项工具,即预算本身不是最终目标,而是为实现行政单位目标所采用的管理与控制手段,从而有效控制行政单位财务管理风险。预算主要包括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督三个阶段。行政单位预算管理就是为了实现预期目标,通过对财政资金产出和结果进行的管理活动,贯穿于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整个过程。预算管理的质量对行政单位总体目标的实现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行政单位预算管理的意义

11符合社会监督的根本需要

行政单位的根本职能是服务社会、服务广大人民群众,为社会谋福利,作为国家设立的组织机构,加强其预算管理可以有效地增进党群关系,建立起能够经得起社会监督的行政单位。随着预算管理工作不断深化,很多行政单位能够正确认识准确把握这一政策导向,不断地完善相关管理制度,使各项经费支出起到了有效控制,对建设节约型机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2符合建设高效、责任、透明政府要求

加强行政单位预算管理,强化部门的支出责任意识,推进预算信息公开,有利于完善政府绩效管理制度,促进公共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改善决策管理和服务水平,提升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和公共财政体系建设。

13符合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目标

预算管理强化了事前决策、事中监督、事后分析,把绩效管理融入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管理全过程,更加注重公共部门直接提供服务的效率,促进财政工作从“重分配”向“重管理”、“重绩效”转变,既可有效缓解财政收支紧张的矛盾,又可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是进一步提升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的有力抓手。

2行政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1预算法的执行力度不够

当前,我国行政单位执行《预算法》的力度还不够,预算编制的自主空间很大。部分行政单位都是将争取预算指标和专项经费追加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忽视了预算执行和绩效管理。年度工作目标规划不合理,没有与总体发展目标紧密结合,没有考虑到单位长远发展,只是追求短期利益,缺乏全局意识。这样在一种预算管理机制与我国对行政单位职能定位有偏差。除此之外,预算相关的配套法律法规建设上也是比较落后的,不能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导致预算法律责任失去了应有的约束力,对预算违法案件的处理也较为乏力。

2预算编制缺乏科学依据

在行政单位预算管理环节中,预算编制是基础工作。预算编制质量对预算管理水平有一定程度的影响。目前,我国大多数行政单位的预算编制基本上还都是按照增量编制的方法,对上一年度的预算进行适当的调整。一方面,部分行政单位的预算人员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凭借对单位以往情况的了解和对预算法的主观理解来编制预算,没有将新的因素变化考虑进去,这种做法常会发生预算编制与实际情况存在差距,造成了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相脱节;另一方面,由于预算编制时间紧、过程短,预算人员与其他职能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或业务部门不参与其中,存在拍脑门做项目的情况,导致预算项目不细,编制粗糙、随意性大。

3预算管理监督机制不健全

我国行政单位尚未建立一套完整的预算监督管理制度。很多单位的预算监督工作都只是流于一种形式,不具备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很难真正对预算管理起到约束的作用。行政单位在预算监督的主体和监督的对象上都存在不足之处,审计人员的工作常常会受到一定的干扰,导致审计结果缺乏客观性、公正性、准确性。被审计单位对检查出的问题没有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整改,这样造成了预算约束力的弱化,达不到预期效果。

3行政单位预算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1加强对预算管理的重视

我国已经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将继续深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和经费保障体制改革。在此关键时期,各级行政单位要充分认识加强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牢固树立“先有预算、后有支出”的预算管理意识,从“重分配”观念向“重管理”、“重绩效”转变,坚持把预算管理工作摆在工作全局中谋划,作为加强财政精细化管理的中心工作来抓。同时,行政单位要成立预算管理委员会,由单位负责人、财务部门、监察部门及预算编制相关的业务部门的有关人员担任预算管理委员会委员,在充分认识预算管理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认真执行《预算法》等法律法规,科学合理地对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预算监督等工作进行管理,找准方向、明确目标、健全机制、完善措施,抓住关键、重点突破,实现预算科学化管理,全面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2明确预算管理的目标

各行政单位要按照财政部门的具体部署,立足事业长远发展,紧紧围绕部门职能及事业发展规划,对履行工作职能、落实改革任务等重大项目进行系统梳理,分清轻重缓急,明确工作重点,科学、合理地测算资金需求。既要立足当前,也要放眼长远,增强预算的前瞻性和规划性。要将当前急需与中长期发展统筹,使各项重大改革、重要政策和重大项目在中期规划中得以实现,并通过年度部门预算得到落实。

3加强预算执行的监督力度

预算监督是预算管理和控制的核心内容,关系着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行政单位要建立健全必要的内部监督管理机制,让单位的监察、审计、业务部门等相关人员共同参与到资金使用监督活动中,对财政资金使用的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监督,使资金的管理更加科学合理规范,更好地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同时,行政单位要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积极做好预算信息公开工作,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促进依法理财、科学理财、民主理财,最终实现预算管理效率效果的提升。

4结论

行政单位的预算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必须以合理科学的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为基础,以多项完善规范的配套制度和措施为依托,采取内部控制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监督管理手段,逐步建立“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督、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预算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郑石桥,姚文英,邓柯行政单位内部控制结构与效果研究[C].青岛:中国会计学会审计专业委员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0

[2]孙玉栋试论省级部门预算的监督[C]//呼吁公共预算:来自政治学、公共行政学的声音佛山:第一届中国公共预算研究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6

[3]肖志光深化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的思考[C].2004―2005年福建省会计学会理论研讨会论文集,2005

上一篇:煤化工工程论文范文 下一篇:行政诉讼法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