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险责任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10 08:31:11

寿险责任论文

寿险责任论文篇1

关键词:非寿险业务准备金;《保险会计学》;教学过程;再保险业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6-0236-02

保险会计学是将会计理论应用于保险公司的一门专业会计,主要适用于保险专业和会计专业。由于这门课学科交叉性强,无论是保险专业还是会计专业的同学学起来都有一定的难度。不仅保险会计会计科目、会计六要素核算的内容和核算方法与工业企业会计相比存在很大的区别,而且保险会计中一些特殊业务,如各项准备金的计提核算和再保险业务会计核算,更是难以掌握和理解。

一、原保险合同准备金的会计核算难点突破

(一)原保险合同准备金的种类

原保险合同准备金是指为了实现对被保险人的因保险事项所受损失的经济补偿,而提取和建立的准备基金,这可以保证保险人有足够的资金来履行自己的保险责任。

1.非寿险业务准备金的种类。非寿险业务会计核算责任准备金包括未决赔款准备金和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未决赔款准备金是指保险人为非寿险保险事故已发生尚未结案的赔案提取的准备金,包括:(1)已发生已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2)已发生未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3)理赔费用准备金。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核算企业(保险)提取的原保险合同未到期责任准备金。

2.寿险业务准备金的种类。寿险业务准备金是指保险人为尚未终止的人寿保险责任提取的准备金,包括寿险责任准备金及长期健康险责任准备金。寿险责任准备金是指保险人为尚未终止的人寿保险责任提取的准备金;长期健康险责任准备金是指保险人为尚未终止的长期健康保险责任提取的准备金。

(二)原保险合同准备金的核算

原保险合同准备金种类较多,会计核算比较复杂,准备金的核算又是工业会计所没有接触过的,因此理解和掌握它对于初学者来说比较困难。可以通过将这些准备金的会计核算以表格的形式,通过对比的方法来进行讲解,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给出表1相关准备金的会计核算比较后,请同学们讨论为何未决赔款责任准备金、寿险责任准备金、长期健康险责任准备金和未决赔款责任准备金的会计核算不同于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的会计核算?讨论后,教师根据讨论结果进行相应的分析。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为保证在保险事故发生后,保险公司有足够的保险赔款支付能力,寿险责任准备金、长期健康险责任准备金和未决赔款责任准备金在期末进行准备金计提的充足性测后,应提小于已提的部分不允许冲销,但相反可以补提;这三个准备金在保险公司发生保险赔款时,还要反映为保险准备金已用的St核算。对于非寿险原保险合同,保险人通常假定保险风险在保险期间是均匀分布的,与之相应的保费收入也应该是均匀分布的,但非寿险公司按原保险合同约定的保费总额确认保费收入的情况下,为了真实地反映保险公司当期已赚取的保费收入,保险公司通过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将保费收入调整为已赚取的保费收入。

二、再保险业务会计核算难点突破

1.再保险合同含义。再保险合同是指一个保险人(再保险分出人)分出一定的部分给另一保险人(再保险接受人),再保险接受人对在保险分出人由原保险合同所引起的赔付成本及其他相关费用进行补偿的保险合同。根据再保险合同,再保险接受人承担再保险分出人转移的源于原保险合同的保险风险,再保险接受人有权向再保险分出人收取一定的保费,同时有义务对再保险分出人由原合同引起的赔付成本及其相关费用进行补偿;再保险分出人有义务向再保险接受人支付一定的保费,同时在发生源于原保险合同的保险事故后有权利向再保险接受人处获得补偿。

2.再保险业务会计核算。再保险业务会计核算包括分出与分人业务的会计核算,分保分出业务主要有分出保费、摊回分保费用、摊回赔付成本、确认应收分保准备金等;分保分入业务主要有确认分保费收入、支付分保费用、支付分保赔付款、提取各项分保准备金等。这些业务是保险公司独有的核算业务,所涉及的会计科目繁多,又难以理解。

对于上述会计核算的讲解,并非由老师单纯讲解,可以由教师先提出业务类型,要求学生思考和讨论这些业务对于分人分出双方各应如何进行会计核算,由学生讨论给出相应的会计核算,随后由老师根据06企业会计准则第26号《再保险合同准则》给出答案,对比学生与教师的答案差异,探讨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通过差异分析与讨论,可以发现准则本身存在的问题,同时鼓励学生提出一些完善再保险业务会计核算的一些建议与措施,对再保险业务会计核算研究有兴趣的同学,教师可指导他们阅读相关的国际国内有关再保险业务会计核算的一些参考文献,以进一步提高其学术研究能力。在对分入分出业务讲解时,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些业务会计核算的熟悉与理解,教师可在讲完理论后再结合有关具体业务实例来进行讲授。

总之,在保险会计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采用对比法进行课程讲授外,还可以结合学生实际,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迁移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来达到这门课应有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会计网校新企业会计制度及相关制度精读精讲[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10.

[2]会计准则研究组.最新企业会计准则讲解与操作指南[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7.

寿险责任论文篇2

通过对理论课的学习,我了解了人身保险的基本原理、各类保险产品种类和责任等相关知识。然而这只是停留在理论的层面,如何把它运用到实践中去就需要走向市场,就需要到保险公司、拜访客户等深入到保险业务的每一个环节。

为此,我和20多名本班同学准备去民生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洛阳分公司(以下简称“民生人寿”)和洛阳市区的居民小区进行实习。

首先我们确定了实习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保险公司形成体制、公司文化与发展史。具体了解民生人寿内部的组织体系、管理体系,总公司、分公司、支公司、营销部之间管理与责权利的划分。

2、了解保险公司在展业、承保、理赔等业务流程和熟悉主要险种和相关单证。具体知道民生人寿在人寿保险、健康保险、意外伤害保险业务营销中的主要环节、主要险种。

3、进行市场调查,了解人们对保险的具体需求和认识,保险营销现状并交流心得。具体向居民介绍民生人寿产品并力促成交。

遵照上述内容,我们的计划是:

1、花费一周多一点的时间,去了解民生人寿尤其是洛阳分公司的情况、民生人寿的主流产品和业务流程。

2、安排一周时间做市场调查,了解居民的需求和认识。

3、再安排至少两周的时间做保险销售工作,进行实战演练。

在民生人寿实习的一个多月的时间内,我们做了如下工作:

1、通过公司讲解了解了民生人寿公司情况

民生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总部位于北京,是由全国工商联牵头、21家企业发起设立,由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直接管理的七家全国性保险公司之一。截至2006年,民生人寿已先后在北京、河南和上海等省市设立了十家省级分公司,60多家地、市级中心支公司、支公司或中心营销服务部,近300家区、县级营销服务部,初步形成了重点市场的机构布局。现有股东22家,实收资本金27亿元人民币,资本实力大大增强,资本规模一跃坐稳全国寿险业第四位,同时也创造了中国寿险业股东增资额度的一个新纪录。

2、学习了民生人寿的产品及其责任

民生人寿的业务经营范围包括人寿保险、健康保险、意外伤害保险、上述保险业务的再保险业务和资金运用业务。险种包括:定期寿险、终身寿险、短期健康保险、长期健康保险、个人和团体意外伤害保险、两全保险和年金保险。具体了解了“合家欢”综合意外伤害保险,民生人寿《吉祥卡》保险,民生长乐保障保险等相关产品和其保障对象、保险责任、保单利益等知识。

3、在公司理赔服务部了解了理赔的流程

寿险责任论文篇3

2009年12月初,荷兰全球人寿保险集团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组建的合资公司,海康人寿保险有限公司(简称海康人寿)宣布启用新的品牌标识。该公司的新品牌标识为“实力团队”,助其在华保险市场实现预期性增长和拓展。公司同时宣布与国际知名钢琴家郎朗合作,聘任其为海康人寿在华品牌大使。

虽然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海康人寿仍保持了强健的财务状况,且该公司对未来增长前景继续持乐观的态度。海康人寿创立以来稳步发展,过去两年的销售增长率均超过30%。

全新品牌定位的同时,海康人寿还将实施一系列整合行销计划和推出一些颇具吸引力的新产品,以发展在华业务。公司即将推出的新产品包括:新型青少年保险产品和新型家庭个人意外保险产品,同时针对需要长期养老金及退休金计划的客户,公司还将推出深入定制的投连险产品。

人保被评为“全国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

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牵头举办的“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企业文化建设与创新峰会”在江西南昌召开。中国人保集团、中国中化集团、首钢总公司、海尔集团等荣获“2009年度全国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

此次获奖是中国人保集团本年度继荣获“全国企业文化建设十大功勋单位”后,在企业文化建设领域获得的又一殊荣,对于集团进一步宣导和践行“以人为本・和谐奋进”的企业文化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人保财险举行首届中介合作论坛

由中国人保财险联合国内13家主要保险中介机构共同发起的首届“中国人保财险中介合作论坛”在广东省中山市隆重举行。论坛以“合作、共赢、规范、发展”为主题,旨在增进双方了解与信任、加强沟通,为互利合作搭建平台,探讨和寻求在依法合规、诚信经营的基础上深化合作、共谋发展的有效途径。

中国人保财险负责人在论坛中,向与会中介机构提出三点倡议:一是中国人保财险愿与保险中介合作伙伴一道做依法合规经营的表率,共同营造良好的保险市场秩序;二是中国人保财险愿与中介合作伙伴一道致力于打造保险专业价值,提升客户服务的专业能力,引领国内产险市场的健康发展;三是中国人保财险愿与保险中介合作伙伴进一步深化业务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太保H股在香港联交所挂牌

2009年12月23日,中国太保H股(2601)在香港联交所正式挂牌。中国太保场外交易已经在2009年12月22日开价,投资者反应较为积极。

“对于太保而言,延税型个人养老险将属长期利好因素,未来必将出台税优政策。”分析师指出,目前,延税型个人养老险实施细则已草拟完毕,监管部门预测试点后上海每年新增保费将超过20亿元。而研究分析机构则乐观估计这个数据将有望达到70亿元,相当于个险业务三成以上。

据中国太保保荐机构之一瑞银估算,中国太保在2009年及2010年的内涵价值增长为34%及23%。

六家机构承保2010年度旅行社责任险

人保财险、太平洋财险、平安财险、大地财险、人寿财险、太平财险等六家机构将组成共保体,承保全国统保示范项目,为所有自愿参与统保示范项目的旅行社提供保险服务。其中,人保财险为首席承保人,占45%的共保份额。此次推出的新旅行社责任险统保产品责任范围更广,采取“一切险加列明”的方式确定保障范围,旅游交通事故、食物中毒等以往界定困难的责任被明确列入保障范围;保障额度更高,每人赔偿限额从原来的9万元提高到现在的最低为20万元。

中国人寿再获最受喜爱的保险品牌奖

2009年12月23日,搜狐金融理财网络盛典颁奖典礼在京举行。

2009年度,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凭借在品牌建设、产品开发、客户服务、公益事业等方面的优异表现再次获得“最受喜爱的保险品牌”奖,本次是该公司连续第四次获此殊荣。

寿险责任论文篇4

[关键词] 非寿险;未到期责任准备金;长期责任准备金;准备金管理办法

近年来随着我国保险业的快速发展、对外开放和保险产品的创新,以往的非寿险未到期责任准备金计提方法和标准已不适应非寿险业务的经营情况。与国际标准相比,原方法不够科学,保险公司也潜含着准备金提取不足的风险。我国就这些问题制定了一些相应的法律法规,如200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要求保险公司按照保险监管机构制定的未到期责任准备金计提办法谨慎地计提未到期责任准备金;2005年1月15日颁布的《保险公司非寿险业务准备金管理办法(试行)》及其实施细则(试行),对非寿险业务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的定义、提取方法、充分性测试以及提取的规则等方面做了详细的规定和说明。随着这些规定的颁布实施,我国在非寿险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实务上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一、我国非寿险短期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的变化

(一)按照自留保费的50%提取阶段

原《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93条规定:“除人寿业务外,经营其他保险业务,应从当年自留保费中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提取和结转的数额,应相当于当年自留保费的 50%”

在实际操作中,大部分保险公司都严格遵守了此项规定。这种方法虽然简便易行,但是由于在整个保险期间风险并不是均匀分布的,并且保单生效日也不是均匀分布在整个承保年度,因此这种方法不够准确。

在实务中保险公司也曾经采用过1/8法,即第一季度按当季自留保费的1/8提取,第二季度按当季自留保费的3/8提取,第三季度按当季自留保费的5/8提取,第四季度按当季自留保费的7/8提取。但仍存在一个问题:在目前保费规模管理不规范、业务不均衡的情况下,保费收入一般集中在第四季度,这种提取方法造成第四季度提取的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数额过高,从而减少了保险公司的利润。

(二)执行与国际上接轨的更科学的计提方法阶段

目前我国的非寿险业务未到期责任准备金计提方法与以往相比有以下变化:

1.考虑了分保因素,将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分成了再保前、再保后两部分。

2.考虑了长期险的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将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分成了短期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和长期未到期责任准备金两部分(见表1)。

3.进行了充分性测试,检验是否需提取保费不足准备金 (见表2)。

从表2可知,a公司的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充分,不需要提取保费不足准备金。

4.采用1/365法进行计提,具体采用的公式为:例,再乘以保费收入即为该保单的未到期责任准备金。

二、我国非寿险长期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的变化

(一)比例法不适合长期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的计提

长期财产保险业务较之短期财产保险业务,风险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按比例法提存极容易造成准备金金额不足。具体而言比例法存在以下问题:

1.容易造成准备金金额不足。长期业务的风险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而且这类保单受很多社会因素的影响,索赔金额具有很大的变动性。如果单纯采用比例法极容易造成准备金金额不足以支付将来的索赔。

2.没有考虑通胀和资金的时间价值因素。长期责任准备金是为未来责任而做的准备,而且未来的责任期间可能会比较长。因此,在比较长的期间内,需要考虑通胀率和由于准备金的再投资所带来的时间价值。

3.没有考虑退保的因素。对于长期险种来说,退保是需要加以考虑的因素。例如现在各家保险公司开办的房贷险的保险期限与按揭期限相同,随着被保险人未来经济条件的改善,可能会有部分被保险人提前还清贷款,要求退保。这就存在退保金的准备问题。而现行方案没有考虑保单的退保价值,退保当然也就没有相应的资金保障。

4.没有考虑再保因素的影响。由于长期财产保险业务保险责任和风险较大,再保分出显得尤为重要。

(二)按业务年度提取长期责任准备金存在利润核算问题

业务年度核算体系分为:历年制、保单年制、意外年制三大体系。而所有按照业务年度结算的方法将收入和支出确认为当期损益,同时提取长期责任准备金,这基本符合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但利润是在保险责任期的最后一年才确认,不符合配比原则的要求,从而使财产保险公司长期险责任期内的损益不能很好地反映出来。

按业务年度提取长期责任准备金的方法在实务中较常见且操作上具有可行性,但由于没有充分考虑时间价值和风险的变化程度等因素,不能正确合理地核算利润,所以不是最为精确的计提长期险的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的方法。

从理论上讲,要精确、合理地计算长期险的责任准备金,正确反映长期险业务的经营成果,宜采用按会计年度核算方法,即精算方法。

(三)按会计年度提取长期未到期责任准备金虽是最精确的方法,但在目前条件下操作性较差

1995年,美国保险监督管协会(naic)通过了13个月以上的长期保单建立未赚保费准备金的规定,并把此规定作为会计准则的一部分。会计准则一贯坚持保守原则,并且强调偿付能力和公司的盈余。从这一规定通过之日起,就一直存在着争议,直到1997年9月对此规定进行修订。无论是在 1995年的原规定还是1997年修订后的规定中,都指出了长期险的未赚保费准备金应为以下三个测试值中的最大值 (但在操作上有一定的困难):

1.在评估日,保单持有人所具有的清偿价值的最优估计 (近似于保单的清偿价值或退保价值)。长期险未赚保费准备金必须大于退保金。这是因为当投保人一旦出现退保时,要有足够的资金支付给保单持有人。但由于在美国许多保险条款都规定不准退保,所以这个值很少用。

2.预期费用与损失之和或毛保费乘以以下两者之比:(1)保险合同未到期期间所能预测到的毛损失和相关费用;(2)整个保险合同期间所预测的毛损失和相关费用。

3.保险合同未到期期间预计的毛损失和相关费用的现值减去相同期间内有保障的毛保费收入的现值(近似于保单价值),即未发生部分的费用和损失的现值。相当于保费不足准备金(在此所使用的折现率不得超过以下两者的最小值:(1)五年期政府债券的到期收益率;(2)公司本身的、监管机构认可的投资资产在将来到期的收益率减去1.5%。)

三、适合我国的非寿险未到期责任准备金计提方法

(一)短期非寿险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的计

在实际工作中,应区分不同保险期限的险种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对于一年期的险种,如企业财产险、家庭财产险、机动车及第三者责任险、团体人身意外伤害险等,以按月计算为宜,这样既避免了按年计算由于业务量不均衡不够准确的弊病,又避免了逐日计算手续繁杂,工作量大的不足;对于极短期险种,如货物运输险、旅客意外伤害险等,则以逐日计算为宜,这样既可以将大量的、当年终止保险责任的业务剔除在外,使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的计算更精确,同时又因跨年责任的业务量很少,计算量不大,便于实施。

(二)长期责任准备金的计提方法

长期责任准备金宜采用简化了的会计年度法作为计提方法。虽然按会计年度提取长期责任准备金在精算方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费用扣除的合理性问题、退保问题、资金时间价值问题等,且在实务中操作性比较差。在目前的情况下,可先尝试采用简化了的会计年度法,简化了的会计年度法比以往按业务年度提取长期责任准备金方法要准确。

简化了的会计年度法下,评估期的长期责任准备金应为以下三者的最大值:(1)在评估日,保单持有人所具有的退保价值;(2)总保费×(未到责任期预期赔款和费用/总保险期限的预期总赔款和费用)。结合我国实际,在评估日,为按二十四分之一法或三百六十五分之一法计算的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的差额;(3)在评估日,所有有效保单的保单价值,即未到期责任预期赔款和费用的现值。

简化了的会计年度法运用了精算技术,考虑了退保、赔付状况、未来保费收入、资金时间价值等多种因素,按核算区间及时调整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提取数量相当准确,能够客观地反映保险公司的经营情况。随着各公司数据的不断完备和精算技术手段的提升,以后可再采用更准确的会计年度法。

非寿险业务通常保险期限短,但理赔时间长,核算复杂,保险公司潜含准备金提取不足的风险。随着我国保险产品条款和费率的逐步市场化,尤其是允许保险公司自主厘订车险费率后,当务之急便是建立非寿险精算制度,建立合理的准备金计提制度。《保险公司非寿险业务准备金管理办法 (试行)》是我国第一部与国际通行做法保持一致的非寿险责任准备金(包括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在内)计提标准,使得保险公司在评估各项责任准备金时能够有法可依。

[参考文献]

[1]陈伊维.财产保险[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2]姚众志.论非寿险准备金精算评估必要性、方法和步骤[j].精算通讯,第四卷第2期.

寿险责任论文篇5

[关键词] 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监管;内部控制评价;风险防范;分类监管

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性以及对法规的遵循性的过程。内部控制监管则是指政府监管机构以强化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为目的,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的立法、指导、检查、评估和处罚等一系列监管活动。

寿险是金融业中经营风险的特殊行业,寿险公司的风险具有潜在性、长期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寿险业风险的识别、预警、防范化解是一项系统而且十分艰巨的任务。而内部控制是企业风险控制的第一道防线,在风险防范中发挥着基础性和关键性的作用。随着我国寿险业的恢复和迅速发展,寿险公司的内部控制建设逐步完善。但是,总体来说,我国寿险公司内部控制现状还远不能适应发展形势的需要,制约着寿险业健康快速协调发展。造成这种局面既有企业自身内部控制建设滞后的原因,又有外部监管压力不足的原因。如何通过外部监管来督促企业强化内部控制是国际国内政府监管机构广泛关注和致力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充分认识实施寿险公司内部控制监管的重要意义

(一)实施寿险公司内部控制监管是强化寿险公司内部控制的必要手段

近年来,我国寿险公司基本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内部控制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在确保经营效率、防范经营风险等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仍然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内部控制建设意识淡薄。一些公司领导和员工对内部控制重视不够,存在种种认识误区,对内部控制问题不能够及时处理和整改。没有从战略的高度将内部控制建设纳入公司经营管理全过程,存在“分散性建设”、“局部性建设”、“重复性建设”等问题;其次,执行力度层层衰减。目前,内部控制执行问题远比健全问题突出。各级公司在内部控制执行意识和执行力度上层层减弱,内部控制的传导和反馈机制滞后,内部控制机制没有渗透到各项业务、各个环节以及各个部门和岗位;第三,内部稽核尚未充分发挥作用。内部稽核未引起管理层的高度重视,稽核部门建设滞后,人员老化,缺乏独立性,职能发挥不畅,致使一些违反内部控制制度的行为得以长期存在。鉴于目前寿险公司内部控制现状,以及公司自我修整能力较差,亟需通过外部监管压力促使寿险公司加强内部控制建设。

(二)实施寿险公司内部控制监管是建立风险防范长效机制的有效途径

寿险业风险产生于寿险公司经营的全过程。与保险监管机构相比,公司更能够及时地发现、防范和化解风险。因此,推动寿险公司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建立风险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及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机制,是保险监管机构履行风险防范职责的基本保证。随着保险监管机构将监管重点逐步向偿付能力监管转移,规范市场秩序将更多地依靠公司严格、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来实现。实际上,查处市场违规问题仅仅是清除“水面的污垢”,而针对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督促公司及时弥补内部控制漏洞,改善内部控制薄弱环节,在制度上杜绝违规问题的发生,才能真正实现“治理水质”;同时,企业内部控制的混乱必然导致大量的业务财务数据失真,那么以财务业务数据为基础的偿付能力额度监管将成为一种“数字游戏”,严重影响偿付能力监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因此,实施寿险公司内部控制监管,推动寿险公司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控,是建立风险防范长效机制的重要途径。

(三)实施寿险公司内部控制监管是提高监管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加强寿险公司内部控制监管是提高监管有效性的内在要求。以往保险监管机构对保险公司的监管多采取大规模整顿方式,集中人力、物力进行专项整治。这种专项整治虽然迅速改善了市场秩序,暂时规范了经营行为,但是难以根本解决违规问题,容易形成整治、规范、混乱、再整治的恶性循环。并且监管成本较大,监管效率低下。对寿险公司内部控制建设实施监管,作为一种监管手段,其内涵是极为丰富的,各项违规行为和偿付能力风险都可以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执行上“追根溯源”。从一定意义上讲,监管机构找准了内部控制薄弱的重点监管公司以及容易出现风险问题的重点监管领域,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堵塞各种内部控制漏洞,就解决了风险管控的根本问题,提高了监管有效性。同时,又节约了监管成本,监管效率将大为提高。

二、我国寿险公司内部控制监管实践的发展回顾

为了进一步提升我国寿险公司内部控制水平,自恢复保险业务以来,我国保险监管机构出台了一系列内部控制法规,各寿险公司根据外部监管要求和自身风险防范的需要,不断推进自身的内部控制建设。纵观我国寿险公司内部控制监管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萌芽阶段(1980年—1996年)

自1980年我国恢复国内保险业务以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产、寿险混业经营,寿险业务发展缓慢,在1992年之前没有专门的寿险经营主体。监管机构也没有对寿险公司内部控制提出明确要求,寿险公司对内部控制缺乏了解和认识,只是出于管理的需要,制定了部分管理制度,而且制度内部缺乏必要的联系。这一阶段,内部控制对于我国寿险公司而言还比较陌生,寿险公司的内部控制监管几乎是空白。

(二)起步阶段(1997年-1998年)

1997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以下简称《原则》),这是我国第一部有关金融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管文件,提出了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含义,明确了内部控制建设的责任主体和监督主体,而且提出了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以及加强各种准备金管理、保险条款管理、再保险管理和内部稽核部门建设等规范性要求。《原则》的出台引起了各寿险公司的高度重视,由此开始认识并着手内部控制建设,寿险公司内部控制监管也进入了起步阶段。

(三)初步发展阶段(1999年-2003年)

1999年8月中国保监会颁布了《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指导原则》,对寿险公司内部控制提出了进一步要求,并将偿付能力监管作为内部控制的重要目标,特别强调了内部控制执行,提出了内部控制建设的系统性要求。面对严格的外部监管,各寿险公司对内部控制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在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内部控制设计的系统性、内部控制执行的监督落实上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内部控制建设和监管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四)重点发展阶段(2004年至今)

2004年以来,中国保监会更加重视和关注保险公司的内部控制建设,将其作为风险防范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予以推进。即逐步建立以公司内部控制为基础,以偿付能力监管为核心,以现场检查为重要手段,以资金运用监管为关键环节,以保险保障基金为屏障,努力构筑保险业风险防范的五道防线。出台和实施了《保险统计管理暂行规定》、13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报告编报规则》、《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暂行规定》、《保险资金运用风险控制指引》和《保险保障基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重要监管法规,整体上督促和促进了我国寿险公司内部控制建设的完善和发展。

为进一步推动寿险公司内部控制的发展,近两年来,中国保监会人身保险监管部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寿险公司采取了一系列内部控制监管措施:一是出台了《寿险公司内部控制评价办法》。结合我国寿险公司内部控制现状,借鉴coso报告的内部控制框架和国际经验,制定了寿险公司及分支机构的内部控制状况评价标准和评价规程;二是开展了2005年度寿险公司内部控制评估工作。组织各寿险公司开展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工作,完成了2005年度寿险法人机构及其分支机构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工作;三是开展了内部控制专项检查。首次对中国人寿全系统进行内部控制专项检查。对该公司内控机制的健全、合理、有效性几个方面进行评价,督促公司进一步完善内控机制;四是研究探索内审责任人制度。研究制定了《寿险公司内审责任人管理规定》 (征求意见稿),明确了内审责任人的任职管理、职责、权利和义务等规范性要求。通过以上创新举措,进一步完善了内部控制监管的思路和手段。但是寿险公司内部控制监管实践仍处于摸索阶段,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在内部控制评价过程中,部分公司管理层对内部控制评价工作认识不够、评价水平不高,评价标准和程序需要细化;在内部控制专项检查中,需要准确地切入公司内部控制薄弱环节以及跟踪落实整改;在内审责任人的管理中,需要客观评价内审责任人的职责履行情况,切实维护其独立性和落实责任追究机制。

三、深入推进我国寿险公司内部控制监管的几点思考

目前,我国寿险公司内部控制监管实践已经进入实质性阶段,如何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行业发展实际,建立一整套寿险公司内部控制的指导、评价、监督、检查的监管机制,充分发挥外部监管对促进公司内部控制建设的约束作用,进而提高公司自我管控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是摆在保险监管机构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强化内部控制在保险监管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

从国际保险监管趋势上看,内部控制监管逐渐成为国内外金融保险监管机构的重要监管内容。从我国保险监管体系建设状况看,在风险防范的“五道防线”和“四位一体”的监管体系中,保险监管机构仍然担当“主体”责任,大部分的监管资源集中在偿付能力额度监管和财务业务合规性监管方面,大部分的监管力量倾注于发现和查处市场违规问题,但却使监管陷入了违规行为屡查屡犯的“怪圈”,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行业存在的风险和问题,并最终建立风险防范的长效机制。形成上述不良局面的根源在于公司自身的内部控制建设滞后和内部控制失效。因此,保险监管机构应进一步转变监管理念,合理优化和配置监管资源,要把监管落脚点放在加强公司内部控制建设、提升自我管控意识和能力上来,通过创新监管方式、完善监管手段,加大公司内部控制建设的外部监管压力,不断推进全行业内部控制建设水平,充分发挥企业内部控制在保险监管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

(二)通过法制建设强化管理层对公司内部控制的责任

企业是内部控制建设的主体,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认知、态度和责任直接决定着一个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和执行状况。从国际经验来看,强化企业内部控制,政府监管机构必须通过内部控制立法来强化管理层的责任。如美国《反国外贿赂法》、《萨班斯一奥克斯利法案》、香港《企业管治常规守则》等均对企业内部控制作了明确规定,并强化了管理层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责任。因此,在我国寿险公司内部控制监管的整体设计中,必须把强化管理层的责任作为制度设计的关键环节,通过立法明确管理层对建立、维护公司内部控制机制负有的责任,建立和落实管理层的责任追究和激励约束机制。

1.研究建立内部控制建设责任追究制度。对于内部控制建设不重视、存在重大失误并负有责任的人员,要建立和落实责任追究机制,追究直接责任人和相关负责人的内部控制管理责任。

2.建立寿险公司内审责任制度。出台《寿险公司内审责任人管理规定》,明确内审责任人的职责,赋予内审责任人及内审机构和人员履行职责时应享有的权利,建立问责机制,改变内审部门在公司内部被边缘化的现状,促进内审责任人和内审部门有效履行职责。

3.强化董事会的责任。建议在《保险法》修订中,增加有关内部控制方面的规定,明确董事会在内部控制建设、维护和确保有效运行方面的责任以及相应的罚则。

(三)完善和落实寿险公司内部控制的科学评价机制

对各寿险公司内部控制实施科学评价是保险监管机构实施内部控制监管的前提,也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对于已出台的《寿险公司内部控制评价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必须建立配套措施,切实增强《办法》对公司内部控制建设的约束力,并在运行中不断加以完善。

1.进一步修改完善《办法》。认真总结《办法》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修订完善《办法》。编制《内部控制评价工作手册》,对评价程序、评价方法、评分规则、缺陷认定及描述等进行细化,为寿险公司和各级监管机构实施内部控制评价提供操作指南。

2.加强对公司自我评估的监督。加强对各寿险公司年度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定期对寿险公司内部控制进行专项检查,了解公司内部控制的状况及改善程度,将缺陷整改工作作为内部控制监管的重点,督促各公司对评估发现的缺陷及时进行整改。

3.适当借助中介机构的力量。对部分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水平较低、报告质量较差的寿险公司可以尝试引入中介机构的力量,要求相关公司聘请中介机构提供专业鉴证。

(四)在开展内部控制监管过程中实施分类监管

伴随市场主体的日益增多,实施分类监管成为保险监管机构确保监管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提高监管效能的必要途径。而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状况则是实施分类监管的主要分类标准。因此,要结合实施分类监管的整体要求,依据《办法》对各寿险公司内部控制进行内部控制评级,在此基础上实施分类监管、重点监管。一方面,要结合评级结果划分内部控制风险等级。对于评价较好的公司,在分支机构批设、产品报备、投资渠道等方面进行政策扶持;对于评价较差的,要进行重点监管,加大检查力度,真正实现扶优限劣。另一方面,将评价结果与高管人员、分支机构、产品服务等市场准人挂钩。要将公司是否存在内部控制建设重大失误等问题,作为对其高管人员任职资格的审核要件。针对内部控制建设滞后、存在较大漏洞与执行不力的公司,对于高风险产品审批与分支机构审批要予以限制和约束。

(五)加强对寿险公司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和交流

目前,我国寿险公司在内部控制理念和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上参差不齐,少数企业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了深刻认识,并按照国际先进的技术和理念,积极进行了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个别公司还进行了美国萨班斯法案404条款的遵循工作。但绝大多数公司依然停留在片面强调业务发展上,内部控制理念和意识淡薄,内部控制建设整体滞后。因此,保险监管机构和行业协会应聚集行业力量,加强对全行业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与交流。一方面,要修改完善内部控制指导性文件。1999年,中国保监会下发的《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对推进公司内部控制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行业内外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该《指导原则》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保险监管机构应当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现代内部控制理念和国际标准,进一步修订和出台《指导原则》;另一方面,推动全行业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的理论研讨和经验交流。在全行业总结和推广内部控制建设的先进典型和经验做法,推动各公司内部控制水平的不断提高。召开国际国内寿险公司内部控制建设与监管方面的研讨会,共同研究当前我国寿险公司内部控制的重要问题,增进行业内外、国内外的交流。

[参考文献]

[1](美)steven·j·root.付涛,卢远瞩,黄翠竹译.超越coso:加强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3.

[2]杨良华,等.保险企业会计问题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3]郑子云,司徒永富.企业风险管理[m].商务印书馆,2002.

[4]王一佳,等.寿险公司险管理[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5]李晓林,黄虹.寿险公司经营风险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6]英国内部审计师协会.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中译本)[s].2004.

[7]北京保监局寿险公司内部控制研究课题组.寿险公司内部控制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8]陈文辉.2005年中国人身保险发展报告[r].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寿险责任论文篇6

关键词:加息;准备金;折现率

一、概况

2010年10月20日起,央行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这是时隔三年多即37个月以来首次加息。

2009 年12 月 22 日中国财政部下发 “关于印发《保险合同相关会计处理规定》的通知”,会计新政明确规定:对于未来保险利益不受对应资产组合投资收益影响的保险合同,其准备金评估利率以中国债券信息网上公布的“保险合同准备金计量基准收益率曲线”为基础,同时考虑流动性溢价、税收和其他因素等确定折现率假设。这就意味着:1.实施2号准则后,加息将相应提高的是传统险产品的寿险责任准备金的评估利率。2. 保险合同准备金计量基准收益率曲线是指750 天移动平均国债收益率曲线。由此可知,加息将提高准备金评估利率,从而降低准备金余额,增加公司净资产。

二、分析

(一)提出假设

在上述的背景下,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假设:

新准则下,加息将引发传统险准备金评估利率相应的逐步上升。如果加息 54bp,并且假定国债到期收益率也同步上升 54bp,那么传统险评估利率(750 天移动平均国债收益率曲线)将在一年后上升 18bp,在三年后上升 54bp。

下面我们就在这种假设下,分别按照一年期和三年期来考虑各公司的准备金变动程度。

在一年期的情形下,国寿、平安、太保三家公司的寿险责任准备金分别为802895百万元、294300百万元、201249百万元,而三者的传统险准备金占比分别为25%、40%、38%,通过这些数据可计算出三者的传统险准备金估计为200724百万元、117720百万元和76475百万元。而三家公司的传统险负债久期分别为16.74、40、25,在评估利率上调18BP的情形下,传统险准备金的变动为:6048百万元、8476百万元、3441百万元,变动比率为3.01%、7.20%和4.50%。

三年期则将评估利率扩大到54BP,则传统准备金依次变为18145百万元、25428百万元、10324百万元,故,传统险准备金变动比率为9.03%、21.60%、12.16%。

和三者传统准备金的变动程度相比,三者的传统准备金变动率呈现出更大幅度的变动,而追根溯源我们可以发现,主要是因为国寿的传统准备金和其他两家公司比数额大很多。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国寿一直就有计提大量准备金的传统。

以上假设均存在的前提是:

(1)未考虑流动性溢价、税收和其他因素等

(2)准备金评估利率和国债利率的上升是与利率同步上升的。

(二)回归现实,我们可以来观察一下加息到底对国寿有怎样的影响

1.2009年―2010年

从中国人寿年报中,我们可以看到寿险责任准备金的提取并没有像预期一样减少。虽然央行2010年10月20日开始加息,但它实质上并未对保险公司造成太大影响。据专业机构的测算, 2010年准备金评估利率的平均值下降了16BP。而在2010年4季度,这一收益率下滑了将近6个bp。2010年三季度,当时的评估利率比2季度下降了约8个BP。

2.2010年―2011年

据推算,2011年开始,加息的影响应该开始凸显。但由于750天的这个指标的滞后性,所以依然在下滑。评估利率在2011年1季度末小幅下降,到年中后逐步企稳,并在三季度反弹是比较现实的判断。于是在2011年寿险责任准备金呈现出了这样的态势:寿险责任准备金依然有小幅的上涨,但上涨的幅度相较于2010年已经有回落。但是为什么依然会上升呢?这主要是由于保险行业的行业环境所致。由于2011年上半年的保险行业不乐观。上半年市场对于保险行业的不利影响主要有:1)销售渠道和保费:营销员增员困难,个险新单增速放缓;银保新规,保费负增长;2)投资:计提资产减值损失,浮盈耗尽转为浮亏,二季度股票市场大跌;3)盈利:评估利率继续下行,对寿险利润的负面影响仍在。但是这些因素在下半年开始全面好转。因此它的准备金有所下降,但也不是十分明显。

(三)剥离其他因素,单从折现率进行分析

对于准备金计量原则,主要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货币时间价值和边际。其中,货币时间价值涉及对现金流进行贴现,使用的贴现率即叫做折现率。而对于要受新准则影响的传统险,折现率又是怎样的呢?

根据相关会计规定:(1)对于未来保险利益不受对应资产组合投资收益影响的保险合同(即传统产品),用于计算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的折现率,应当根据与负债现金流出期限和风险相当的市场利率确定。(2)对于未来保险利益随对应资产组合投资收益变化的保险合同(即分红和万能产品),用于计算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的折现率,应当根据对应资产组合预期产生的未来投资收益率确定。

对于第一类保险合同,保监会推荐以750天移动平均的国债到期收益率确定的即期利率曲线为基础加合理的溢价,确定溢价主要考虑流动性和税收因素。

保险公司准备金计量基准收益率曲线是中债银行间固定利率国债即期收益率曲线750个工作日的平均值计算得到的收益率曲线,不足750个工作日的按已有历史数据计算。这里使用的是即期收益率曲线,1-30年即期收益率是2.39%-4.48%,如果转换成远期收益率,则1-30年远期收益率是2.39%-5.02%。

三家公司使用的折现率假设及对比。三家保险公司年报均披露了折现率的假设,包括两种类型产品的折现率,一类是未来保险利益受对应资产投资组合投资收益影响的保险合同,即分红和万能产品;另一类是未来保险利益不受对应资产投资组合投资收益影响的保险合同,即传统产品,高利率保单在此类。对于第二类,由于绝大多数保单的保险期限通常很长,几十年甚至好几十年,因此对长端折现率非常敏感。

三家公司披露的折现率假设使用了不同的口径,其中中国人寿和中国太保使用的是远期收益率,而中国平安使用的是即期收益率,而即期收益率曲线和远期收益率曲线差别很大,因此很有必要将即期收益率转换为远期收益率。1-30年即期收益率2.39%-4.48%对应1-30年的远期收益率为2.39%-5.02。

因此,从上述三家公司的折现率假设中可以得出结论:

对于传统险,中国人寿是在基准收益率曲线上增加了30bp,即在2.39%-5.02%的远期收益率基础上加30bp到2.69%-5.32%;中国太保是在基准收益率曲线上增加了50bp,即从2.39%-5.02%的远期收益率基础上加50bp到2.89%-5.55%。中国平安是在基准收益率曲线上增加了100bp增加100bp即增加到2.83%-5.48%。

由此可见,中国人寿的折现率及准备金评估利率是非常保守的,而与同业相比,国寿比同业传统险评估利率低50BP,可见中国人寿在责任准备金提取方面极其保守。

参考文献:

[1]曲珩,刘欣琦.新准备金评估方法对保险业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10,04.

寿险责任论文篇7

一、经典案例引入

2001年谢某向信诚人寿投保人寿险附加意外伤害险,填写投保书并缴纳保费。信诚人寿审核要求谢补充财务证明并检查身体。谢某完成体检尚未提交财务证明就于次日被刺死。谢母向信诚人寿索赔。从民法理论来说合同经过要约承诺于承诺生效时合同成立,否则合同不成立,也无从谈起履行合同的义务。谢某向信诚人寿递交投保书,属于要约。但此案中一直未出现可视为承诺的法律文件--保险单。保险合同缺乏成立要件,保险公司拒赔有法律依据。但换一立场来看此案,缴纳保费是履行合同义务应在合同生效之后,为何合同未成立,谢某已被要求交保费?投保方缴纳保费已履行合同的主要义务,保险人是否也应履行合同义务呢?上述缴纳保费后保险人承诺前的事故保险责任的认定纷国外又有哪些立法和实践呢。

二、国外的立法和实践

1、日本的做法日本首次提出了“保险责任的追溯效果”理论。认为只要投保人缴纳“充当首期保费的金额”后,不论保险人是否承诺,均视为合同成立保险责任开始。

2、韩国的做法《韩国商法》638条规定:“在保险人从保险合同人处接受保险合同的要约及全部或部分保险费,承诺该要约以前,若发生保险合同所定的保险事故时,除非有理由能够拒绝之外,保险人应当承担保险责任。但是,人寿保险合同的被保险人应当接受体检而未接受体检时除外。”

3、英美的做法英美法律的理论上提出了“临时保险保障”制度。投保人预缴保费后,除合同另有约定外,保险人得依法承担临时保险责任。

三、上述国外制度的分析

上述制度思路大体有三种:第一种,只要保险公司预收保费均视为保险合同成立,承诺前事故应赔。可归纳为没有附加条件的责任追溯。第二种,预收保费后承诺以前符合一定条件,保险人追溯承担保险责任。可归纳为有附加条件的责任追溯。第二种是第一种的一种局部调整,应该说基本理论方向是一致的。第三种,预缴保费到承诺前视为临时承保期,保险公司给予投保人临时的保险保障。很多学者主张在我国建立类似的制度,但我认为这些理论也不是完美无瑕的,都有内在的缺陷。投保人缴纳保费后,保险公司需要检查投保人的条件是否符合承保的要求。这些条件往往是很多条件的一系列组合,比如年龄、身体状况。投保人这一系列条件可能和承保要求存在部分差距,保险公司对于这些差距往往不是一票否决,而是综合评估后或者要求增加保费或者缩减承保的范围或限额。但按照程序来说,不符合所有承保要求,甚至任何一项,发生保险事故后,保险公司都可以宣称不符合承保条件合同不成立。那出现这种情况又如何处理呢?从上述现象的处理中我们就能看出第一二种思路的缺陷。

第一种思路,只要预收保费在承诺前所有承保要求都视为条件成就,排斥了保险公司关于承保要求偏差情形的参与权,保险公司经营风险陡增。而且保险公司尚未完成承诺合同就视为成立也不合法理。再者,缴纳保费后略微不符合承保条件的投保人,可能被要求增加保费或者其他条件后同意承保,但若投保人严重不符条件被拒保,那合同不成立得退还保费,他却享受了承诺前期间视为符合承保条件的保险保障,投保人会不会再去寻求拒保来免费享受保险?这样将有道德风险。有人提出扣减这一期间保险的费用,但是保险合同都未成立又有何法律依据扣减合同相对方的预付款呢?

第二种思路试图修正第一种思路,符合若干附加条件承诺的效力才能追溯。从上文可知,保险公司仍会承保与承保要求有一定偏差的投保人。但若承诺前发生保险事故,已经不存在双方进一步的约定附加条件的可能性,保险公司要么承保--赔,要么拒保--不赔。保险公司必拒保无疑并说:承保有严格的要求,必须完全符合条件才能承保。即使投保人的条件瑕疵很小,即使假若没有发生事故保险公司很可能同意承保。这种情况又如何能够解决?保险公司有法有据。我们发现第二种思路中的制度在这里容易成为一张可望不可及的画饼。

寿险责任论文篇8

关键词:全寿命周期;廉政风险评估;高校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1-0169-04

社会组织在权力配置和运行过程中,由权力运用带来的廉政风险是各种组织不容回避的问题,为积极响应党中央关于《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的要求,各高校将廉政风险防范作为构建高校惩防腐败体系及创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和客观需要。廉政风险具有客观存在性、环境依赖性、隐蔽性、损失严重以及覆盖范围广、涉及领域多、频发于制度缝隙中和关键岗位等特点,通常防控难度较大;因此,建立科学、有效的高校廉政风险评估体系十分必要。

一、高校廉政风险评估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目前,许多高校采用“自己找、领导提、群众帮、集体定”的方式,通过梳理各部门、各岗位和各环节潜在的廉政风险点,进行廉政风险的识别与评估[1]。这种定性的评估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专家和业内人士经验丰富的优势,有助于提高高校廉政风险防范的针对性、准确性和全面性,但仍存在以下不足。

(一)评估标准不确定

受知识背景、工作经历和专业经验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同领导、专家和业内人士在面对同样的工作流程时,可能会得出迥然不同的风险评价结果。由于中国尚未建立客观统一的廉政风险识别标准,在如何化解分歧问题上存在主观随意性。同时,由于专家和业内人士往往是在相对封闭和狭小的范围内查找廉政风险点,外部监督的力度相对薄弱,易产生廉政风险评估和防范公信力不足的问题。如果某些专家和业内人士由于责任心不强等原因不认真查找风险点,将给后续的风险防控工作留下严重隐患。

(二)评估时点不明确

由于缺乏对廉政风险的系统把握,高校廉政风险评估的时点往往出现两种极端情况。一种是评估间隔时间短、频率快。高校内部的各项工作并不是单一独立存在的,工作之间时有交叉且界面难以认定,如果通过反复召开座谈会,大面积发放调查问卷进行廉政风险信息的搜集,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从投资—收益角度看,难免存在投入大、收益少的问题,不利于高校廉政风险管理的持续发展。另一种情况,更多高校是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阶段性任务和临时性工作,或是在应对突发事件和突击检查时才被动地进行廉政风险评估,这种评估时点的设定导致风险防范成为短期行为,背离了高校廉政风险防范的长效属性。

(三)评估程序不规范

规范的工作流程是开展廉政风险评估的基础,很多高校希望设立固定的工作流程和程序,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局面,然而这并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因为高校廉政风险评估并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工作。在风险点的描述上,不同部门、岗位之间存在较大差别,根据行政权力职能的变更,还可能发生风险点的变更,因此要对各类风险进行准确评估,必须提前做好应对的预案,明确廉政风险评估的目标、评估主体、评估计划,并在实践中及时调整修正,真正达到有效应对廉政风险、预防腐败的目的。

(四)评估结果不清晰

高校廉政风险评估结果与许多社会经济现象一样,其本身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例如:错误与失误的界限、正常的经济交往与经济违纪的界限、科研经费合理使用与大吃大喝挥霍浪费的界限、按规定提取报酬与的界限、经验不足偶尔失误与的界限等有时是很难界定的。同样,在廉政风险评估方面除少数结果可明确以“好”“坏”评价外,大多数结果均处于两者之间,无法精确地用一个具体的数据或概念来度量与说明,不明晰的结果将直接影响廉政风险防控后续措施的选择。风险评估的结果是否精确与评估度量的方式和测量的尺度有关,因此,在进行高校廉政风险评估时,必须对评估的模糊性有充分认识,以找出正确的评估尺度和方法,尽量保证产生清晰的评估结果。

(五)评估责任不明确

现有廉政风险评估方式由于存在人为因素,一旦评估结果与实际情况产生偏差,应对的廉政风险防控措施不得当,将会导致更大的损失。国内尚没有关于专家责任的专门立法,高校也尚未健全廉政风险评估相应的专家责任认定和追究制度,因此,在涉及专业技术性、隐蔽性较强的廉政风险评估时,专家很容易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采取敷衍态度或危害他人利益而又不为人知[2]。在这种情况下,廉政风险评估的结果必然有失公允,廉政风险无法得到有效预防。

二、构建全寿命周期高校廉政风险评估体系的必要性

随着自主办学权力的逐步扩大和教育环境的不断改善,腐败现象在高校这片净土上滋生蔓延,职务犯罪、学术腐败、违规办学时有发生,不仅对社会风气产生不良影响,而且严重阻碍高校和谐氛围的创造[3]。全面排查高校廉政风险源,制定廉政风险管理战略,建立规范统一的风险评判标准,科学合理地设置风险评估时点、评估流程,对风险评估进行跟踪评价和责任认定并最终有效地规避风险,已成为高校领导和管理者面临的新课题,构建全寿命周期高校廉政风险评估体系迫在眉睫。

(一)有助于归避以权力为导向的高校廉政风险源

高校廉政风险评估目前更多集中在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这种分割式、被动式的评估方式不利于全方位、全过程进行高校廉政风险防范,特别是在面对交叉专业和交叉工作时,极易出现责任不明确,互相推诿的现象。高校廉政风险评估研究的基本命题之一,是如何评价高校的腐败程度和廉政状况,而腐败产生的根源归结为权力的存在,廉政风险防范的过程就是权力规范的过程[4]。基于全寿命周期的高校廉政风险评估体系,是以高校权力为核心并按照权力存在和发展的路径进行构建,遵循管理学中的反馈原理和封闭原理,依法梳理权力事项,编制权力目录或清单,明确划分权力范围,清晰界定权力边界,压缩自由裁量空间,规范权力运行程序,形成权力运行流程图,全面排查以权力为导向的高校廉政风险源,为科学评估廉政风险提供理论依据和支撑。

(二)有助于建立高校廉政风险常态化监管模式

现有的高校廉政风险评估体现了立项式的线性思维,主要是以学校纪检监察机关为主导的廉政风险评估,这种评估方式不利于规避多因素导致的廉政风险,不能体现高校廉政风险评估的实时预防性,更不利于建立高校廉政风险常态化的监管模式。建立基于全寿命周期的高校廉政风险评估体系,是在完善“高校廉政风险评估保障体系”这一制度平台的基础上,强化纪检监察机关与行政职能部门的协调沟通机制,通过事前评估、过程控制、事后纠偏的系统过程,真正体现“岗位履职有标准,防控管理有措施,问责追究有依据”的常态化监管思想,建立高校廉政风险防控的长效机制。

(三)有助于推进高校廉政风险评估责任认定

对廉政风险评估,高校通常是前期重视程度很高,评估结果运用程度不高。当评估结果与实际情况发生偏差时,对当初参与评估的专家、业内人士等未能进行责任追究。高校廉政风险评估实践中存在“虎头蛇尾”问题,对反腐倡廉工作无法起到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基于全寿命周期的高校廉政风险评估体系,通过建立风险评估专家的责任认定和责任追究制度,增强廉政风险跟踪评估能力,使高校廉政风险防控和管理进入良性循环。

(四)有助于开创高校廉政风险防控管理新局面

在中央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直接推动下,高校廉政风险防控已成为高校管理工作中的热门词语和热点问题,众多专家学者和从事高校纪检监察实际工作的同志对此进行了诸多理论探讨和实践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绩。然而2008年中央纪委驻教育部纪检组、监察部驻教育部监察局对2003年—2007年全国教育系统职务犯罪的统计结果显示,教育系统职务犯罪案件涉案干部的职级中,厅级干部人数占总涉案人数的0.5%,处级干部占11%,科级以下占88.5%。统计数据表明,以往的廉政风险防控较多面对领导层面,忽略了高校普通工作人员,因此形成了领导重视、工作人员无视的局面。全寿命周期高校廉政风险评估体系,是在强化领导干部和各级各类工作人员的共同职责基础上,对廉政风险涉及的所有人员及工作进行评估,能够体现廉政风险防范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思想,从而开创全员参与高校廉政风险防控管理的新局面。

三、全寿命周期高校廉政风险评估体系构建

全寿命周期高校廉政风险评估体系主要从三方面构建,如图1所示。该体系以高校权力为核心,由制度维、技术维和实体维三个维度构成,从管理制度、管理技术和管理实体等方面满足并保障高校廉政风险评估的全方位需要。

(一)高校廉政风险评估体系的技术维

技术维是指高校廉政风险的综合评判体系,从微观的角度分析研究各类技术要素,涉及在廉政风险评估中可以运用的各种技术措施和手段,核心内容应该包括常态化评估时点的设置、评估操作程序、廉政风险评估指标以及评估方法等。全寿命周期高校廉政风险评估的技术维与常用的评估技术相比,重点突出伦理价值规范和评估活动的互动性,高校廉政风险评估各类技术要素逻辑关系如图2所示。

风险评估并非一个刻板、抽象的过程,而是由人的活动所创造的动态关系过程,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交往形式。在这个过程中,人既是风险的观察者,也是参与者。在共同的项目下,参与者由名义团队逐渐形成事实团队,随之建立共同的目标、行为规则和评价标准,并在行动中保持团结、形成合力。高校廉政风险评估是一种从分散个体到集合团体的实践活动,为了共同的目标风险,各主体分工合作,进行评估。全寿命周期高校廉政风险评估体系的技术维,建立了风险评估的商谈对话机制,增加廉政风险评估的开放性和各类评估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有效提升廉政风险共识,明确风险使命感和责任感,增强应对廉政风险的合作意愿和行动动力。

(二)高校廉政风险评估体系的实体维

实体维是指廉政风险评估工作由谁来承担,承担者的资格要求及责任认定等。影响高校廉政风险评估实体维的因素较多,应该针对当前高校廉政风险评估现状,侧重探讨适合中国国情的高校廉政风险评估运行模式、风险评估委托模式、评估人员的能力与资格、风险评估各方的责任认定等。

美国学者弗兰克·费希尔(Frank Fischer)从风险责任入手,详细研究了各个风险评估主体的责任,提出了风险政治学理论,进一步发展了风险社会理论中关于“有组织地不负责任”概念。只要出现风险,就必然会产生责任问题。“人们在处理这些风险时总是想方设法回避责任问题。迷宫式的公共机构和一些公司就是这样安排的,即恰恰是那些必须承担责任的人员可以获准离职以便摆脱责任”。将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引入高校廉政风险防范,仅片面追求技术措施是不全面的,在遵循功利性指标的同时,还应当考虑采取一种负责任的态度[6]。全寿命周期高校廉政风险评估实体维,注重通过社会舆论、道德榜样和个体内心的信念唤醒专家及从业人员的良知和觉悟,进一步规范评估专家的自我约束能力,按照契约式、等值交换式等形式履行各自承诺,以高度的责任意识规范专家的评估行为。高校廉政风险评估责任追究流程如图3所示。

(三)高校廉政风险评估体系的制度维

高校廉政风险评估的顺利开展,除了分析并构建评估系统外,还必须完善管理制度,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估规程,从而在众多利益主体面前,设立有效杠杆以衡量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防止核心利益在运行中遭遇权钱交易,避免人为倾向某一利益主体。

首先,为保障学校利益、师生利益,必须明确高校廉政风险责任主体,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强制要求高校必须进行全寿命周期的廉政风险评估。在落实《关于加强高校廉政风险管理的若干意见》前提下,制定具体的管理规定,其中应包括高校廉政风险评估适用范围、评估时间、评估要素、评估程序、评估报告内容、评估报告备案规定等。

其次,制定高校廉政风险评估的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廉政风险评估的具体要素、指标、方法与模型,规范评估的范围及深度,建立一套标准化、科学化、权威性的评估标准、程序和方法。

参考文献:

[1]徐兰.高校重点部位关键环节廉政风险防控管理体系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1.

[2]窦丽娟.浅谈专家责任的认定[J].法制与社会,2011(6):270-271.

[3]范春梅.高校廉政风险防范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0(1):84-86.

[4]郭广珍.大学内部权力配置模式与激励[D].沈阳:辽宁大学博士论文,2007:33-34.

[5]邓波,罗丽.工程知识的科学技术维度与人文社会维度[J].自然辨证法通讯,2009(4):35-37.

[6]刘电光.技术风险评估中的观念冲突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0:30-33.

A life cycle risk assessment system construction for a clean and honest administration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LIU Jing

(Commission for Discipline Inspection Office,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6, P. R. China)

Abstract:Currently, there are a lot of problems in risk assessment for a clean and honest administration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including uncertain standards, indeterminate point in time, nonstandard procedures, and unclear results. Concepts and methods of project management and risk management were introduced to construct a life cycle risk assessment system for a clean and honest administration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It will be helpful for the perfection of risk prevention mechanism to achieve a goal of timely identifying, analyzing and avoiding the risk.

上一篇:资本结构论文范文 下一篇:金融风暴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