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梯式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09 17:30:57

阶梯式教学论文

阶梯式教学论文篇1

关键词:双向阶梯式教学法 高中生物 教学

目前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广泛的开展,老师们纷纷在各个领域内尝试着探究、合作、自主等《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习模式[1],我通过综合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针对当前教育形式、结合日常工作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总结并提出了“双向阶梯式教学法”,即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纵向、横向两种阶梯式教学的一种教育理论。经过实践观察及有目的性的教学实验,证明阶梯式教学法是贯彻新课程改革的一把利器,综合运用各类阶梯式教学模式的双向阶梯式教学才是成功的保障。

1.研究内容

我们将阶梯式教学分为两大类,横向阶梯式指的是对学生按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进行分阶梯,纵向阶梯式是指对每个阶层的学生的授课和教育过程的阶梯式分层,即采取“问题设置-实践引导-结论分析”的阶梯式教学模式。而“双向阶梯式教学”模式将纵向、横向阶梯式教学模式的综合应用,是将班级内学生按照学习成绩、综合素质分为三组,针对每组学生进行“问题设置-实践引导-结论分析”阶梯式教学,从而达到量体裁衣、因材施教的目的。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十七世纪中叶,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John Amos Comenius)总结推广了课堂教学以来,班级授课制便作为学校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沿用至今[2]。但随着历史的前进,各国的教育家逐渐认识到班级授课制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如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学生动手机会少,创造性不易发挥;教学目标“一刀切”,不利于因材施教等等。因此,人们在质疑、思索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探寻既能保持教学规模,又能体现因材施教的新型教学形式。1868年美国教育家哈利斯(Harris,W.T.)在圣路易州创立了“活动分团制”的阶梯式教学的雏形[4],国内众多学者也相继进行了大胆的尝试,阶梯式教学实验首先在上海市拉开序幕,随后,江苏、浙江、辽宁、四川、湖南等几省也逐步展开了阶梯式教学的实验研究工作,如孙琪的《阶梯式”教学的尝试》,何龙泉的《教学难点的阶梯式处理》,李富忠的《阶梯式小单元教学法研究》,这些文章都从不同的角度对阶梯式教学进行了研究[3]。

3.研究的理论基础

阶梯式教学法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该理论认为,每个人所擅长的能力是不同的,阶梯式教学方法确切地讲就是教师对教学目标进行细化分解后,按阶梯式分布设置教学目标,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从易到难,从简到繁,最终让学生在学习中按照教学要求拾级而上,不断取得进步,树立学习自信心,从而最终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4.研究方法和步骤

双向阶梯式教学法包括横向和纵向阶梯式教学两部分,“横向阶梯式教学”具体方法为:根据班级同学的学习成绩及综合素质,分为A、B、C三组,A组为学习成绩好兴趣浓接受快的学生,B组为学习成绩中等,学习情绪稳定或能力一般,学习勤奋的学生;C组为学习成绩较差接受困难大消极厌学或顽皮不学的学生;按组别重新排位,针对A组同学,实行指导式教学,以自学为主,充分发挥其创新性和主观能动性;对B组同学,实行引领式教学,在扎实掌握教材要求内容的同时,进行适当的课外延伸;对C组同学,实行基础式教学,牢牢把握基础知识基本框架,在基本框架掌握后略加延伸。“横向阶梯式教学”对教师要求更加提高,一,备课:对A组学生,制定完善的自学提纲,注重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对B组学生,以教材要求为主,将教学要求内容牢牢掌握,适当进行课外延伸,对C组学生,教师应提炼出基础知识框架,加强基本功的训练。二,课堂教学:在时间的安排上,A、B组的授课时间只需点到为止,一般10分钟左右。C组的授课时间要得到充分保证,一般25~30分钟,教师应将基础知识框架的掌握作为主要方面,在提高基础的同时,不断满足他们的要求,争取向A、B组同学转化。三、作业,应充分考虑到三组同学的实际,对A组同学,简单的基础问题可以简单带过,侧重于思考性和趣味性的习题,对B组同学,布置课本上必要的习题和一些选做题,对C组同学,只要求完成课本上的习题,不出一些基础习题,加强基本功的训练。

“纵向阶梯式教学”具体方法为,对三组中的每一组都实行“问题设置-实践引导-结论分析”的阶梯式教学模式,第一步“问题设置”:通过问题的设置,学生可以明白自己知识薄弱的环节,激发学习兴趣,带着问题和兴趣吸收相关知识,问题的设置应坚持积极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开放性原则等,通过创设“悬念式”、“直观式”、“阶梯式”、“辐射式”“开放式”问题情境,以置疑、探究方式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是课堂成为自主学习的场所。第二步“实践引导”:提出问题之后,应有步骤、有方法的引导学生解决问题,通过对问题的逐层分解,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第三步”结论分析:在完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之后,最后应对该过程进行总结式的分析,这个问题为什么会存在?我自己能不能发现类似问题?为什么要这样解决?解决这个问题应用到了哪些相关理论?有没有其他解决方法?纵向阶梯式教学法在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般讲课规律的基础上,在知识和时间的安排上需要做较大的改进.就授课而言,三个阶梯既独立成段,又前后连贯,以便三个梯级的学生都明白自己在该梯级学习中所扮演的角色,并对思维的发展起定向作用.

5.双向阶梯式教学法的实用性及社会价值

我们这项研究的应用价值是针对目前传统教育中存在的浅表性、随意性等问题,通过对双向阶梯式教学相关理论再进行广泛系统的查阅和分析总结,制定出一套完整的理论,然后在所带班级中进行有目的性、有针对性的教学实验,利用统计学方法及相关标准化量表、调查问卷、考试成绩相关分析等,对该理论进行完善和总结,以期能够得到推广和利用。

参考文献

[1]周小山,严先元编著.《新课程的教学思路与教学模式》.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关胜霞.教学论教程[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孙琪.“阶梯式”教学的尝试[J].天津教育

[4]何龙泉.教学难点的阶梯式处理[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阶梯式教学论文篇2

两条原理:其一,内部动力原理。即承认学生认识机能中的主观能动性,其中某一个性因素(如数学兴趣)发生变化,将引起其他部分及整体变化(产主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其二,适应与转化发展原理。“适应”即教学应适应学生现有心理状态、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转化发展”即变学生厌学为爱学,变不会学为会学,变无所作为为积极进取,求得每个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心理状态。

二个原则:1、同步教学与异步教学相结合原则。即在教学中,对全体学生的行动,提出统一要求和目标的同时,正确估计出学生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可能性,根据教材内容合理设置阶梯,将学生分成不同阶梯类型,在自学、听讲、讨论、答问与作业中提出不同的要求,使每个学生在班级集体中相对独立地得到发展。2、学生心理认识规律与知识形成发展规律相结合原则。即遵循认识论与实践论的基本原理,将知识内容进行弹性处理,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和每个学生的不同的认识阶段。将新教材的弹性和学生的个性差异融于教法之中。

激励式阶梯教学法的基本作法包括四个方面。

一、定好起跑线。先向学生宣传激励式阶梯教学法的目的。使每个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划分梯级的目的是为了划定每个学生现有的最近发展区,因材施教,最终缩小差异,达到班级整体优化。之后,公布学生双基考查成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申报A、B、C三个学习小组。教师宣布备组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的不同标准和要求:C组学生在教师与同学的帮助下完成学习,达到教材的基本要求,完成练习题以及A组习题;B组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达到教材基本要求,独立完成练习题、A组习题及部分B组习题;A组学生独立达到基本要求,主动学习“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等知识拓广性内容,在完成A、B组习题中总结归纳解题思想和方法,同时帮助B、C组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共同进步。

二、分阶梯授课。1、备课设阶梯。备课时,教师认真研究教材,抓住问题的本质,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设置合理的认知阶梯:形象记忆性内容设为第一梯级,保证C组学生“吃得了”;抽象理解性内容为第二个阶梯,使B组学生“吃得好”;知识扩展性内容为第三个梯级,满足A组学生“吃得饱”。例如,初二“同类二次根式定义”教学的三个梯级为:(1)实例引入同类二次根式定义,举正反例反复理解;(2)定义应用,充分理解“化简后,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并举几组不是最简二次根式的例子进行理解;(3)定义的拓广,从同类二次根式定义中发现一般同类根式的定义(新教材正文不做要求)。安排作业时,教师可将课外习题分为以课外习题集和教材B组习题为主的超基本题;以A组习题为主的基本题;以练习题和大部分A组习题为主的起码题,以此来分别满足A、B、C三个学习小组课外作业的要求,把教材以及与教材配套的习题全部落到实处。2、讲课沿阶梯。激励式阶梯教学法在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般讲课规律的基础上,在知识和时间的安排上做了较大的改进。就新授课而言,三个阶梯既独立成段,又前后连贯,以便三个梯级的学生都明白自己在该梯级学习中所扮演的角色,并对思维的发展起定向作用。在时间的安排上,第一、二个阶梯的授课时间要得到充分保证,一般25至30分钟。这样能保证B、C组学生听懂吃透。第三个阶梯只需点到为止,一般5分钟左右,使A组学生学有余味,即下有味(使每个学生都掌握最基本的内容),上无穷(定向启发,课外发展)。另外,课堂练习能异于常规教学。各个学习小组的练习内容和标准应有所不同。既要明确不同梯级学生回答相应梯级的问题,又要激励低组学生回答高组问题,完成高组的任务。教师还可将重点内容设置几个有梯度的问题,交给学生讨论,以求自己获取知识。

三、分梯级评估

成功感是人们顺利完成一项工作的重要因素。学习也是如此。在以上分级授课的基础上,学生顺利完成了本梯级的学习任务,而且经常超级答问和超级完成作业,这时,教师应进一步培养其信心,改革考查方法,让学生得到满意的分数。于是,我们采取如下考查方法:(1)同一套试卷分两部分命题。双基题80分,拓深题40分,其计分方法是:A组学生实得分=100分一扣分,B组学生实得分=(120分-扣分)×100/120。C组学生实得分=120分-扣分。(此种方法常用于综合考查)。(2)题同评分标准不同。基础题对低组学生基分高,对高组学生的基分低:以部分知识拓广题补足A、B组学生的基分满100分;允许C组学生做拓广题,作为升级的参考因素。(此种方法常用于单元考查)。考查成绩90分以上者为该组优秀学生。连同平时的听课、作业以及智力因素等,作为学生升级的量化依据。

四、激励跨梯

学生分级达标后,能力得到了发展和提高,基础得到了巩固,部分学生跨梯条件日趋成熟;老师应在授课中有意识地创造跨梯条件(如超级提问,超级作业),引导他们向上一级台阶过渡。同时,鼓励学生自觉申报跨梯。对部分不能升级,以及个别由于骄傲而退步须降级的学生,教师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后,采取保级和降级措施。这种定期升级教育活动,一期一般进行两次,对个别超速发展的学生,可随时升级。调级后,老师订出新的目标(如各组的最低分数),使学生有新的奋斗目标。通过对激励式阶梯教学法实验,近两年来,我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两届实验班实验前均为同年级较差的班级,但是,2009年和2010年毕业的学生,合格率均为100%,人均分高于本区平均15.4分和18.6分。尖子面不断扩大,毕业时,达40%以上。同时,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其他学科成绩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养成,毕业总合格率均高于对比班,在实验阶段无一人违纪。

阶梯式教学论文篇3

阶梯式板书在讲授免疫应答时的应用免疫应答同样也是医学免疫学的重要章节,其中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过程是教学难点。由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过程非常复杂,传统教材对这一部分都是采用纯文字及少量图片来描述,学生很难理解、记忆。笔者采用阶梯式板书,经过90分钟的学习,学生都能顺利掌握该章节内容。现以细胞免疫为例做一介。

二、医学免疫学教学中应用阶梯式板书的意义

1.有利于学生理解传统教学模式仅是单纯进行讲解,且教材多为纯文字描述,使学生感到抽象,难以理解。采用阶梯式板书呈现教学内容,使学生一目了然。复杂的理论知识,用简单的阶梯式板书就能说明问题,易于学生理解。有利于学生复习记忆阶梯式板书清晰明了,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而且有利于学生复习记忆。医学免疫学有些内容通过视频、动画等形式展示,学生在课堂上能很快理解,但很快又会遗忘。采用阶梯式板书,学生虽然也会遗忘,但拿出笔记,只要看一下阶梯式板书,很快就能回忆起来,故有利于学生复习记忆。

2.有利于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笔者在尝试阶梯式板书教学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自己编写阶梯式板书的能力。例如,讲完补体激活经典途径、旁路途径后,要求学生课外自学,自己书写MBL途径,最后交由教师批阅。同样,讲完细胞免疫后,让学生自己书写体液免疫的阶梯式板书。这样,既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阶梯式板书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为了解学生对阶梯式板书的评价,采取问卷方式进行调查。调查主要针对理解力、记忆、思维条理性、自学能力以及综合能力等方面。共发出问卷125份,收回125份。教师应用阶梯式板书进行医学免疫学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编制阶梯式板书应注意做到“五性”,即直观性、简洁性、启发性、准确性、美观性;编制阶梯式板书,应精心构思,整体设计,合理布局,力争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可将阶梯式板书引入课件中,以体现其优势;教师采用阶梯式板书讲解时,最好讲解两遍,学生理解后,再让学生记下来,以利于后期的复习记忆。阶梯式板书具有化繁为简、易于理解、易于记忆等特点,有助于提高学生多方面能力,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适用于医学免疫学教学。

阶梯式教学论文篇4

关键词:初中数学激励式教学法

如何在教学中发挥教材特点,适应学生的差异,使教法改革与教材改革完美统一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经过多年探索,初步形成了“激励式阶梯教学法”的理论与教学模式。下面简介该教法的一些原理与做法。

任何一个学生,他的品格、智力与体能状态总是处于相应的层次上的。所以,教法应围绕“因材施教,分层提高,让尖子冒出来,使多数迈大步,叫后进生不落伍,达到班级整体优化”来开展教与学的活动。在施教过程中,应贯彻如下“两条原理”和“三个基本原则”,以达到教师的激励与学生的发展有机地结合。

两条原理:

其一,内部动力原理。即承认学生认识机能中的主观能动性,其中某一个性因素(如数学兴趣)发生变化,将引起其他部分及整体变化(产主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其二,适应与转化发展原理。“适应”即教学应适应学生现有心理状态、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转化发展”即变学生厌学为爱学,变不会学为会学,变无所作为为积极进取,求得每个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心理状态。

三个原则:

1.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原则。

2.同步教学与异步教学相结合原则。即在教学中,对全体学生的行动,提出统一要求和目标的同时,正确估计出学生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可能性,根据教材内容合理设置阶梯,将学生分成不同阶梯类型,在自学、听讲、讨论、答问与作业中提出不同的要求,使每个学生在班级集体中相对独立地得到发展。

3.学生心理认识规律与知识形成发展规律相结合原则。即遵循认识论与实践论的基本原理,将知识内容进行弹性处理,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和每个学生的不同的认识阶段。将新教材的弹性和学生的个性差异融于教法之中。

激励式阶梯教学法的基本作法包括四个方面。

一、定好起跑线

先向学生宣传激励式阶梯教学法的目的。使每个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划分梯级的目的是为了划定每个学生现有的最近发展区,因材施教,最终缩小差异,达到班级整体优化。之后,公布学生双基考查成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申报A、B、C三个学习小组。教师宣布各组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的不同标准和要求:C组学生在教师与同学的帮助下完成学习,达到教材的基本要求,完成练习题以及A组习题;B组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达到教材基本要求,独立完成练习题、A组习题及部分B组习题;A组学生独立达到基本要求,主动学习“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等知识拓广性内容,在完成A、B组习题中总结归纳解题思想和方法,同时帮助B、C组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共同进步。

二、分阶梯授课

1.备课设阶梯

备课时,教师认真研究教材,抓住问题的本质,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设置合理的认知阶梯:形象记忆性内容设为第一梯级,保证C组学生“吃得了”;抽象理解性内容为第二个阶梯,使B组学生“吃得好”;知识扩展性内容为第三个梯级,满足A组学生“吃得饱”。例如,初二“同类二次根式定义”教学的三个梯级为:(1)实例引入同类二次根式定义,举正反例反复理解;(2)定义应用,充分理解“化简后,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并举几组不是最简二次根式的例子进行理解;(3)定义的拓广,从同类二次根式定义中发现一般同类根式的定义(新教材正文不做要求)。

安排作业时,教师可将课外习题分为以课外习题集和教材B组习题为主的超基本题;以A组习题为主的基本题;以练习题和大部分A组习题为主的起码题,以此来分别满足A、B、C三个学习小组课外作业的要求,把教材以及与教材配套的习题全部落到实处。

2.讲课沿阶梯

激励式阶梯教学法在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般讲课规律的基础上,在知识和时间的安排上做了较大的改进。就新授课而言,三个阶梯既独立成段,又前后连贯,以便三个梯级的学生都明白自己在该梯级学习中所扮演的角色,并对思维的发展起定向作用。

在时间的安排上,第一、二个阶梯的授课时间要得到充分保证,一般25至30分钟。这样能保证B、C组学生听懂吃透。第三个阶梯只需点到为止,一般5分钟左右,使A组学生学有余味,即下有界(使每个学生都掌握最基本的内容),上无穷(定向启发,课外发展)。

另外,课堂练习能异于常规教学。各个学习小组的练习内容和标准应有所不同。既要明确不同梯级学生回答相应梯级的问题,又要激励低组学生回答高组问题,完成高组的任务。教师还可将重点内容设置几个有梯度的问题,交给学生讨论,以求自己获取知识。

三、分梯级评估

成功感是人们顺利完成一项工作的重要因素。学习也是如此。在以上分级授课的基础上,学生顺利完成了本梯级的学习任务,而且经常超级答问和超级完成作业,这时,教师应进一步培养其信心,改革考查方法,让学生得到满意的分数。

于是,我们采取如下考查方法:

(1)同一套试卷分两部分命题。双基题80分,拓深题40分,其计分方法是:A组学生实得分=100分一扣分,B组学生实得分=(120分-扣分)×100/120。C组学生实得分=120分-扣分。(此种方法常用于综合考查)。

(2)题同评分标准不同。基础题对低组学生基分高,对高组学生的基分低:以部分知识拓广题补足A、B组学生的基分满100分;允许C组学生做拓广题,作为升级的参考因素。(此种方法常用于单元考查)。

考查成绩90分以上者为该组优秀学生。连同平时的听课、作业以及智力因素等,作为学生升级的量化依据。

现在,该教学法已迁移到了其他学科教学班和班级管理工作中,越来越显示出它融教材、学生、教法于一体的特点。

阶梯式教学论文篇5

关键词:最近发展区 教学难点 阶梯式处理

一、问题的提出

先来看一个例子:(七年纪下“1.3三角形的高”例1)

如图:在ABC中,AD是ABC的高,AE是ABC的角平分线,已知∠BAC=82°,∠C=40°,求∠DAE的大小。

在三角形的知识应用中这个题目是很典型的,它的解答需要用到:三角形角平分线的概念、高的概念、内角或外角的性质,角的和、差。问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这对初学者来说会有不少的困难。当然这样的难点在数学教学中还很多,如何使学生弄懂这些难点,是数学教师教学中的重要工作之一。

二、阶梯式处理

为了解决这个教学难点,我们可以先做一些铺垫,就如同给学生几级台阶,让他们容易上去。

先让学生求∠EAC的度数,∠EAC的度数由AE是AE是ABC的角平分线而易求出。

再让他们求∠DAC或∠AEC的度数。

这两个角度的求得是比较方便的:

∠DAC=180°-∠ADC-∠C,∠AEC=180°-∠C-∠EAC

有上面的∠DAC或∠AEC的度数作铺垫,学生对求∠DAE的大小就容易求得结果:

∠DAC=∠DAE+∠EAC或∠AEC=∠DAE+∠ADC

这就是阶梯式处理,是在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要认知的知识之间设置台阶,使学生容易跨过去,从而理解难点的教学处理方式。

三、阶梯式处理的理论基础

学习理论指出:在学习过程中新知识的输入、同化和操作取决于原有的认知结构,因而原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知识的学习具有制约作用。一般而言,当新、旧知识之间跨度较小,相互容纳时,学习就能顺利进行。反之,当新知识和学生的原认知结构脱节时就必然形成学习的难点。阶梯就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要学习的新知识之间的桥梁。

在上面的例子中,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学生掌握比较好的知识,因此学生求∠DAC或∠AEC的度数是比较容易的,这是学生的“数学现实”。数学现实是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Hans Freudenthal)的三个数学教育原则之一,弗氏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数学现实,数学教学需要根据学生的数学现实来展开。”在上面的例子中,学生的数学现实就是在三角形中已知其中两个角易求第三角,因此我们的教学就从三角形的内角和出发。但弗赖登塔尔没有阐述如何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要学习的知识之间建立桥梁。而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则对此做了论述,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在学生实力所能达到的水平与经过别人给予协助可能达到的水平之间有一段差距,这就是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教学中为了使学习能在这里有效地展开,由一个更有能力的人来帮助学习者从现有水平进步到潜在水平的这个过程称为脚手架或支架(J・S・Brunner 1985)。教师的作用就是帮助学生搭建这样的脚手架,因而教学的最佳效果产生在最近发展区(张春兴1998)。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在教学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学的最佳效果产生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当然最近发展区理论只能视为原则,不能作为方法。但它为我们的阶梯式处理方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教学中如何确认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和潜在的发展水平,从而采用适当的方法为学生铺设阶梯,是教学工作的重点。

四、如何设置阶梯

初中数学教学中,对于教学中的具体难点,如何设置阶梯呢?有多少类型的阶梯式处理方式呢?本人认为归纳起来大致有这三种:从特殊到一般、图形直观、类比。

1.从特殊到一般

阶梯设置(阶梯式处理的主要方式是设置阶梯)的目的是为了方便学习者理解,激发学习兴趣。故在设置时要考虑到学习者的知识起点,照顾其“数学现实”,即设置的阶梯应是学生容易迈上去的,应由易到难、由低到高,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解题或教学过程中遇到困难的问题,从特殊开始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这就给我们一种有益的启示,对于有些难点可以采取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来处理。

例如(七年级上“7.2线段、射线和直线”),在直线a上有n个点,则图中共有几条线段?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得到线段数(n-1)+(n-2)+…+3+2+1是个教学难点。

首先可以让学生先分析直线上分别有2、3、4、5个点时的线段条数1、3、6、10,接下来引导学生完成如下的式子:

然后让学生观察点数与相对的等式右边的最大的数的关系,就容易归纳得到在直线a上有n个点时,则图中线段条数为(n-1)+(n-2)+…+3+2+1。

例如(八年级下“2.2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是教学难点,如果解决了对形如x2+bx=c的配方解法,那么对一般形式下ax2+bx+c=0(a≠0)的配方解法就很容易了。

在教学中对于x2+bx=c的配方解法,如果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在方程的两边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这对初学者来说是难以理解的。在不理解的情况下,留给学生的只能是对结论的机械性的记忆了,对他们的学习兴趣、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那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具体例子如x2+4x、x2-6x来介绍如何配方,再得到对x2+bx=c的配方方法。

首先给出填空:(x+2)2=x2?摇?摇x+( )2

(x-3)2=x2?摇?摇?摇x+( )2

由于学生已经学过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上述的题目他们是容易完成的。

在此基础上利用x2+4x+(2)2=(x+2)2, x2-6x+(-3)2 =(x-3)2学生就容易明白要对x2+4x、x2-6x配方还要加上某数的平方。

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这个数与一次项系数有何关系?从而得到:这个数是一次项系数的一半。

到此学生也就容易明白对x2+4x、x2-6x的配方应该要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

最后再利用x2+2ax+a2=(x+a)2来完成对形如x2+bx的配方。

经过这样的多步阶梯处理,学习者在理解上就容易多了。

2.图形直观

有时在设置阶梯时还要使用图形,使问题直观生动,例如(七年级上“5.4问题解决的基本步骤”例2):七年级二班有45人报名参加了文学社或书画社。已知参加文学社的人数比参加书画社的人数多5人,两个社都参加的有20人,问参加书画社的多少人?

本例中的相等关系比较隐蔽,仅靠学生现有的经验较难分析清楚其中的数量关系,如果先引导学生画出如下的图示:再根据图中的面积关系来分析等量关系就容易多了。

3.类比

在数学教学常常会碰到两类事物在某些属性上有相同或相似的情况,而在某些属性上的相同或相似可以用来归纳为明确的概念,进而构建其他一致之处。所以在某些教学难点的处理上就可以利用类比来设置阶梯。

例如(七年级下“1.1认识三角形”):如图,从三角形顶点向对边引出n条线段,则所得三角形的个数是几个?

在教学中可以先来解决“在直线a上有n个点,则图中共有几条线段?”那么学生完全就可以利用类比来解决上述问题。

五、结论

最近发展区说起来容易,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异常复杂。首先,这个理论在应用过程中有一个不可否认的优点,就是让教师明确了教学应该在哪里展开,即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实施教学,才能取得最佳效果,但事物都有两面性,正是这个优点也成了它的不足。由于支架的设计是一小步、一小步递进的,这当然十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也有一些思考,正如上面的几个设计,应该说很好地运用了最近发展区理论,学生也是容易接受的。但也有不足,那就是学生的思路一直跟着教师走,独立思考的时间不多,从而会忽视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培养。

其次,同样的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域,对不同的学习者最近发展区是不一样的。对有的人而言,这个区域可以说是一条小小的沟渠,一脚就跨过去,或者根本就不存在这个区域,认为这两个概念从前者至后者的发展是十分自然的,而对另一些人而言也许是巨大的鸿沟,甚至永远跨不过去。

另一方面,对某个知识而言,一个学习者的最近发展区到底有多少宽,也是很难确定的。多数情况下学生的发展区不是很宽的,但有的则宽得难以想象。

由此可以看出最近发展区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在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班级里表现得尤为明显。当一个班级的学生同时学习某个知识内容时,教师设计的脚手架只能满足一部分学生的需要,对优秀学生而言,他们不需要这阶梯,而后进的学生来说这个支架还是太高了,仍超过他们的认识水平。

当然在阶梯设计过程中,由于学生的程度不同而造成的困难如何解决?一个学习者个体的现有水平如何快速地被找到?等等都可以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对象。这些都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教学研究中进一步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L・S・维果茨基.思维与语言[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2]范良火.华人如何学习数学[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3]谢全苗.思维的最近发展区的开发与利用[J].数学通报,2004.8.

[4]孔企平.数学新课程与数学学习.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阶梯式教学论文篇6

因此在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就显得至关重要。

任何一个学生,他的品格、智力与体能状态总是处于相应的层次上的。所以,教法应围绕“因材施教,分层提高,让尖子冒出来,使多数迈大步,叫后进生不落伍,达到班级整体优化”的目标来开展教与学的活动。现针对教学中的一些做法与大家进行切磋。

一、定好起跑线

先让每个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的学习情况,划定每个学生现有的最近发展区,因材施教,最终缩小差异,达到班级整体优化。公布学生双基考查成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申报A、B、C三个学习小组。教师宣布各组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的不同标准和要求:C组学生在教师与同学的帮助下完成学习,达到教材的基本要求,完成练习题以及A组习题;B组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达到教材基本要求,独立完成练习题、A组习题及部分B组习题;A组学生独立达到基本要求,主动学习“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等知识拓广性内容,在完成A、B组习题中总结归纳解题思想和方法,同时帮助B、C组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共同进步。

二、分阶梯授课

1.备课设阶梯

根据新教材特点,教师在 备课时,应认真研究教材,抓住问题的本质,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设置合理的认知阶梯:形象记忆性内容设为第一梯级,保证C组学生“吃得了”;抽象理解性内容为第二个阶梯,使B组学生“吃得好”;知识扩展性内容为第三个梯级,满足A组学生“吃得饱”。例如,初三“同类二次根式定义”教学的三个梯级为:(1)实例引入同类二次根式定义,举正反例反复理解;(2)定义应用,充分理解“化简后,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并举几组不是最简二次根式的例子进行理解;(3)定义的拓广,从同类二次根式定义中发现一般同类根式的定义(新教材正文不做要求)。

安排作业时,教师可将课外习题分为以课外习题集和教材B组习题为主的超基本题;以A组习题为主的基本题;以练习题和大部分A组习题为主的起码题,以此来分别满足A、B、C三个学习小组课外作业的要求,把教材以及与教材配套的习题全部落到实处。

2.讲课沿阶梯

教学应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般讲课规律,在知识和时间的安排上做较大的改进。就新授课而言,三个阶梯既独立成段,又前后连贯,以便三个梯级的学生都明白自己在该梯级学习中所扮演的角色,并对思维的发展起定向作用。

在时间的安排上,第一、二个阶梯的授课时间要得到充分保证,一般25至30分钟。这样能保证B、C组学生听懂吃透。第三个阶梯只需点到为止,一般5分钟左右,使A组学生学有余味。

另外,课堂练习应异于常规教学。各个学习小组的练习内容和标准应有所不同。既要明确不同梯级学生回答相应梯级的问题,又要激励低组学生回答高组问题,完成高组的任务。教师还可将重点内容设置几个有梯度的问题,交给学生讨论,以求自己获取知识。

三、分梯级评估

成功感是人们顺利完成一项工作的重要因素。学习也是如此。在以上分级授课的基础上,学生顺利完成了本梯级的学习任务,而且经常超级答问和超级完成作业,这时,教师应进一步培养其信心,改革考查方法,让学生得到满意的分数。

可采取如下考查方法:

(1)同一套试卷分两部分命题。双基题80分,拓深题40分,其计分方法是:A组学生实得分=100分一扣分,B组学生实得分=(120分-扣分)×100/120.C组学生实得分=120分-扣分。(此种方法常用于综合考查)。

(2)题同评分标准不同。基础题对低组学生基分高,对高组学生的基分低:以部分知识拓广题补足A、B组学生的基分满100分;允许C组学生做拓广题,作为升级的参考因素。(此种方法常用于单元考查)。

考查成绩90分以上者为该组优秀学生。连同平时的听课、作业以及智力因素等,作为学生升级的量化依据。

四、激励跨梯

学生分级达标后,能力得到了发展和提高,基础得到了巩固,部分学生跨梯条件日趋成熟;老师应在授课中有意识地创造跨梯条件(如超级提问,超级作业),引导他们向上一级台阶过渡。同时,鼓励学生自觉申报跨梯。对部分不能升级,以及个别由于骄傲而退步须降级的学生,教师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后,采取保级和降级措施。这种定期升级教育活动,一期一般进行两次,对个别超速发展的学生,可随时升级。调级后,老师订出新的目标(如各组的最低分数),使学生有新的奋斗目标。

阶梯式教学论文篇7

一、原理及原则

任何一个学生,他的品格、智力与体能状态总是处于相应层次上的。所以,教法应围绕“因材施教、分层提高,让尖子冒出来,使多数迈大步,叫后进生不落伍,达到班级整体优化”来开展教与学的活动。在施教过程中,应贯彻如下“两条原理”和“三个基本原则”,以达到教师的激励与学生的发展有机地结合。

1.两条原理

(1)内部动力原理。即承认学生认识机能中的主观能动性,其中某一个因素(如数学兴趣)发生变化,将引起其他部分及整体变化(产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2)适应与转化发展原理。“适应”即数学应适应学生现有心理状态、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转化发展”即变学生厌学为爱学,变不会学为会学,变无所谓为积极进取,以求得每个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心理状态。

2.三个原则

(1)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原则。

(2)同步教学与异步教学相结合原则。即在教学中,对全体学生的行动提出统一要求和目标的同时,正确估计出学生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可能性,根据教材内容合理设置阶梯,将学生分成不同阶梯类型,在自学、听讲、讨论、答问与作业中提出不同的要求,使每个学生在班级集体中都相对独立地得到发展。

(3)学生心理认识规律与知识形成发展规律相结合原则。即遵循认识与时间的基本原理,将知识内容进行弹性处理,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和每个学生的不同的认识阶段,将新教材的弹性和学生的个性差异渗透于教法之中。

二、基本做法

激励式阶梯教法的基本作法包括四个方面。

1.定好起跑线

先向学生宣传激励式阶梯教学法的目的,使每个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划分阶级的目的是为了每个学生现有的最近发展区,做到因材施教,最终缩小差异,达到班级整体优化。之后,公布学生双基考查成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申报A、B、C三个学习小组。教师宣布备足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的不同标准和要求:C组学生在教师与同学的帮助下完成学习,达到教材的基本要求,完成练习题及A组习题;B组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达到教材基本要求,独立完成练习题、A组习题及部分B组习题;A组学生独立达到基本要求,主动学习“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等知识拓广性内容,在完成A、B组习题后总结归纳解题思想和方法,同时帮助B、C组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共同进步。

2.分阶梯授课

(1)备课设阶梯。备课时,教师认真研究教材,抓住问题的本质,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设置合理的认知阶梯。形象记忆性内容设为第一阶梯,保证C组学生“吃得了”;抽象理解性内容为第二阶梯,使B组学生“吃得好”;知识扩展性内容为第三个阶梯,满足A组学生“吃得饱”。

安排作业时,教师可将课外习题分为以课外习题集和教材B组习题为主的超基本题,以A组习题为主的基本题,以练习题和大部分A组习题为主的起码题,以此来分别满足A、B、C三个学习小组课外作业的要求,把教材及教材配套的习题全部落到实处。

(2)讲课沿阶梯。激励式阶梯教学法在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般讲课规律的基础上,在知识和时间的安排上做了较大的改进。就新授课而言,三个阶梯既独立成段,又前后连贯,以便三个梯级的学生都明白自己在该梯级学习中所扮演的角色,并对思维的发展起定向作用。

在时间的安排上,第一、二个阶梯的授课时间要得到充分保证,一般25至30分钟。这样能保证B、C组学生听懂吃透。第三个阶梯只需点到为止,一般5分钟左右,使A组学生学有余味,即下有界(使每个学生都掌握最基本的内容)、上无穷(定向启发,课外发展)。

另外,课堂练习要异于常规教学。各个学习小组的练习内容和标准应有所不同。既要明确不同梯级学生回答相应梯级的问题,又要激励低组学生回答高组问题,完成高组的任务。教师还可将重点内容设置几个有梯度的问题,交给学生讨论,以求学生能自己获取知识。

3.分梯级评估

成功感是人们顺利完成一项工作的重要因素,学习也是如此。在以上分级授课的基础上,学生顺利完成了本梯级的学习任务,而且经常超级答问和超级完成作业。这时,教师应进一步培养其信心,改革考查方法,让学生得到满意的分数。

于是,我采取了如下考查方法:

(1)同一套试卷分两部分问题。双基题80分,拓深题40分,其计分方法是:A组学生实得分=100分-扣分,B组学生实得分=(120分-扣分)×100/120,C组学生实得分=120分-扣分。(此种方法常用于综合考查)

(2)同评分标准不同,基础题对低组学生的基分高,对高组学生的基分低:以部分知识拓广题补足A、B组学生的基分满100分;允许C组学生做拓广题,作为升级的参考因素。(此种方法常用于单元考查)

考查成绩90分以上者为该组优秀学生。连同平时的听课、作业以及智力因素等,作为学生升级的量化依据。

4.激励跨梯

学生分级达标后,能力得到了发展和提高,基础得到了巩固,部分学生跨梯条件日趋成熟。这时我在授课中有意识地创造跨梯条件(如超级提问、超级作业),引导他们向上一级过渡。同时,鼓励学生自觉申报跨梯。对部分不能升级,以及个别由于骄傲而退步须降级的学生,我在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后,采取保级和降级措施。这种定期升级教育活动,一学期一般进行两次。对个别超速发展的学生,可随时升级。调级后,教师订出新的目标(如各组的最低分数),使学生有新的奋斗目标。

阶梯式教学论文篇8

关键词:阶梯式上课行为

学习阶梯

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2)12-040-01

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既有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等方面的基础性差异,又有学习能力与学习习惯等方面的操作性差异。从而在各个课堂教学环节中学生参与形成活动意向、实现意义建构、获得个体体验等方面的差别。笔者从教十几年的教学实践并结合我校成功的阶梯教育成果,尝试地谈谈自己的看法,认为注重阶梯式上课行为,是最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尊重学生差异,发现问题

我们的教学实践在起点上是认同和承认学生的差异,但在终点上, 我们有往往用统一的要求、统一的尺度来衡量和评判所有的学生,即在终点上我们是否定差异的,而这种终点上对差异的否定,又往往导致教学过程之中对学生差异的否定。

事实上,学生之间的差异,既有利于他们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也有利于他们学会共处,学会全面地看待他人,看待自己。取长补短,发挥优势,完成各项任务。因此,对待学生个体差异的正确态度只能是:承认并尊重它,把它作为一种可资利用的教学资源。

课堂实例: want to go to a movie?的SectionA中的任务,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水平进行不同层面的任务,小对话分成两部分进行操练,从一个问答到完整的对话,逐渐提高要求,完成presentation环节,落实语言学习和能力目标。

二、认识和理解学习阶梯

学习阶梯即阶梯式学习法,它是指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方法,也是使学习成为人的终生行为习惯的方法。简单地说,是让在同一个教学班中,不同程度的学生各得其所,各有奔头,是知识、能力各不相同的学生,沿着各自设置的目标(台阶),独自奋斗、攀登。

例如上课,这是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上课时学生坐在那里表面差不多,而内心差别很大。有的学生上课很热情、思维积极、活跃,而有的学生上课傻呵呵的、态度懒散、思维简单。时间长了,后果很不一样。比如我曾教过的两个学生分别是郑礼彦和黄乐,他们都很聪明。结果是郑礼彦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县重点中学,如愿以偿,而黄乐只考上一般的高中,仅比分数线高出两分。为什么呢?郑礼彦同学上课时非常投入,思维活跃,踊跃发言,有时答错了,但他从不打退堂鼓,刨根究底把问题弄清楚,初中三年如一日。他的学习精神给老师同学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尽管过去两三年了,我仍清晰记得他在初中母校时对知识的孜孜以求,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说到黄乐同学其实脑袋瓜蛮灵活的,上课却心不在焉,态度懒散,怕困难。经常被科任老师叫到办公室谈话,原因上课时做小动作或讲悄悄话等。结果可想而知,同样的起点,不同的结果。因此,学生在学校期间,出现知识、能力、品德思想等方面的差异,包括素质差异,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长期上课参与水平不同养成的结果。根据程鸿勋教授在《生命发展阶梯》中详细阐述阶梯式学生上课行为水平分为五级。

一级:跟着上课。上课时学生简单听,被动的抄着笔记。注意力教集中,能按教师要求记笔记。有较多的基本知识能听懂。

二级:懂得上课。注意力集中,积极进行思考,在懂的基础上有意识记忆,能较好地回答问题,课末能复述出课堂的主要内容。

三级:联想上课。对学习感兴趣。注重知识体系。能积极展开联想,举一反三。对重点知识和习题能主动积累掌握和运用的经验。能积极讨论发言。

四级:多得上课。能较好地掌握知识体系,能主动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注重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注意发挥个性特长。努力促进能力、品质、美感及思想等多方面的发展,扩大收获。

五级:专论上课。有自学能力和方法,对知识体系和重点知识有独到的见解,并能用语言和文字较精确地表达来。能随机应变地和教师或同学进行专题讨论。迫切要求检验和展示自己水平,热爱集体并善于交流与合作。

三、注重阶梯式上课行为,提高学习能力

学会求知,离不开教师。但教师应积极采用新的方法和手段,让以“教”为主变为以“学”为主,教师不再从教的角度去备课而是从学的角度去设计方案。

1. 教师要深入对教材文本的理解

首先,要系统备课,解读教材。系统备课的第一步,就是要对新课程标准进行系统的研究,并且要通览教材。通览教材的要求是:对所教学段的教材体系有宏观的把握,清楚自己要教的某一课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位置,明白如何承上,如何启下,教学的重点是什么。在通览教材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对一册教材的目标要求和编排体系进行研究。当教师把一册的教学内容都掌握之后,还要进一步深入解读一个单元的内容。

其次,进行当前文本的解读。展开有效教学设计,发扬独立钻研的精神,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不断进行反思、总结,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对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以及对教材的正确认识和独到观点,有效精彩生成。

2. 教师对学生的知识及运用水平的了解

渗透阶梯教学法里的要求:面向全体,针对性强,梯度小,反馈快。只要教师帮助学生突破低期待作用的链条中的一个环节,有意识的进行差异评价。学生的精神状态就可能走出低谷,就会有勇气攀登高峰。

设计问题情境时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活动内容必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同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可以在不同时期制定不同的上课行为水平等级,从学习阶梯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并对号入座,A同学制定上课行为水平为一级,B同学制定上课行为水平为三级等。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让他们带着自己的观点去充分地认识和发现自己的不足,然后不断地去构建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

程鸿勋教授的阶梯式学习法强调教学过程平等民主和教学相长,教与学的重点不再仅仅放在获取知识上,而是转化为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上,能够使学生传统的“带着问题学”转换为“学出问题来”,学生从自主、合作、探究中获得学习能力,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秦丽梅.巧用习语促进中学生英语学习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J].2011-10.

[2]周卫勇 .怎样上好课[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上一篇:理实一体化教学法论文范文 下一篇:探究式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