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梯式教学法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8 06:21:39

阶梯式教学法论文

阶梯式教学法论文范文第1篇

主要的做法是,与教材相比较,对权威工具书中“以”的用法进行汇总,总结得出7~9年级《语文》所包含的词语意义及用法。结果如下:

(1)介词“以”意义众多。

虚词的意义更要根据语境来判断,需要成熟的语感。“以”可以解释为“用”、“把”“、凭借”“、按照”等,需要补充提供典型的文言语境。

(2)“以”兼属连、介两类词。

无论连词、介词,“以”皆可译为“因为”。辨别“以”作为“因为”解释时的词性一个难点,需要极典型的例句来解释。

(3)“以”还有动词用法。

词典解释为:“(动词)用”;“介词,用”。根据教材选篇情况,只需强化“以”的介词用法。等到虚词使用积累至一定的程度后,解说虚词的来源,说明其从动词虚化而来,再介绍其动词用法。

二、纵向比较:对初中段的虚词用法加以辨析

主要的做法是,找出7~9年级教材中的所有“以”的例句,归纳整理,时时注重“温故而知新”。

(1)七年级内容:“以”的介词、动词、连词词性。

第一“,以”作介词,表示“用、把”,如七年级下册《狼》。第二,“以”作连词,表示“以便,用来”,如七年级下册《狼》中反复用到。第三“,以”作动词,表示“认为、以为”,如七年级上册《孙权劝学》、《口技》。因此,七年级的文言文教学要紧紧围绕《狼》、《孙权劝学》、《口技》三篇课文,讲授和及时复习“以”的常用意义。

(2)八年级内容:介词“以”的典型用法。

分别是“凭借”、“按照”、“因为”,如《小石潭记》、《岳阳楼记》、《满井游记》。《送东阳马生序》是特殊的选篇,共出现七次“以”,并包含了“是以”的用法,可以作为虚词用法的总结课程。

(3)九年级内容:“以”与“所以”的联系。

本阶段总结复习,选篇中的虚词用法比较综合。如《出师表》中出现“以”12次,“所以”也有用及。文言文中的“所以”与现代汉语不同,也需要做充分的讲述。

三、疑难解析

(1)“以”译为“用”,它是动词还是介词?

“以”作介词,一般在名词之前,形成介宾短语,充当状语、补语。句子中有突出的谓语动词的情况下“,以”作介词为常见。例如“:辞以军中多务”中“辞”作为谓语动词,可译为“推辞”,用“以”引出介宾结构“以军中多务”来推辞,“以”是介词。

(2)“以”译为“因为”,它是介词还是连词?

“以”作介词,与其后的词语或短语组成介宾短语,一般充当句子的状语。例如“:夫不能以游堕事”(《满井游记》)。“以”后紧跟名词“游”,组成介宾结构,充当状语,所以“以”是介词。“以”作连词,可连接词与词、短语和短语、句子和句子,译为“因此”、“以致”,前后多为因果关系。例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连接两个因果关系的短语,“以”为连词。

四、结语

综合上述,初中阶段文言虚词的讲授需注重阶段特征,采用阶梯式教学的方法,对新知识敏感,对旧知识熟悉,为求“知新”,巧妙“温故”,形成知识体系,以序列式教学步骤保证学生的习得效果,并帮助学生建立起稳固的知识体系。

阶梯式教学法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中职生的语文基础较差,对于应用文写作学习积极性较差,存在着不爱学、不会写的问题,这极大的影响了中职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本文根据现有的研究资料,在详细论述阶梯式教学的概念和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对阶梯式教学法在中职应用文写作中的应用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能够提高中职应用文教学水平。

关键词:阶梯式教学法;应用文;写作

应用文写作是中职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但是由于中职生的语文基础较差,导致学生在应用文写作的过程中显得力不从心,加上教学模式偏离了中职生的学习特点,导致他们失去了应用文写作的兴趣。而阶梯式教学法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强调教学上的循序渐进,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语文水平和接受能力,能够针对学生的不同时期的实际需求采取不同的应用文教学策略,从而有效地提高中职生的应用文写作水平。所谓的阶梯式教学法主要是指在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次目标管理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这种方法给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提供良好的学习机会。将阶梯式教学法应用到应用文写作当中,能够强化学生的书面表现训练与时间,实现应用文教学的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一、应用文教学的循序渐进

中职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已经接触了到了记叙文、议论文的写作,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主要是几种体例格式的写作训练,受到应试教育思维的影响导致学生形成了固定的写作思维模式。但是应用文写作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应用文在格式、内容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区别,因此在中职应用文教学当中教师应该充分结合学生的现实学习状况,在教学内容上实现循序渐进。比如在入学的时候,由于学生在这一时期期待加入学校的各种社团和班级的管理,要参加各种竞选活动,在应用文的教学内容应该以竞聘稿、演讲稿、简历、海报等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培养和保持学生的应用文写作兴趣。等到学生逐渐适应中职学习生活以后,应用文写作教育也应该逐渐的提高教学和学习的难度,教学内容应向适应今后工作需要转移,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行政公文、计划、总结、简报等的写作方法;教师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就业和发展需要,在应用文教学上着重讲授自荐信、求职信、实习申请、实习报告、个人简历、劳动合同等应用文的写作。为了保证教学的效果,教师可以针对不同阶段的学习情况组织教学考评活动,详细考察学生的应用文写作格式、内容等方面的知识掌握情况,以便于能够强化学生的记忆,避免一毕业就忘记的情况出现。

二、要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

在实行阶梯式教学方法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将不同阶段应用文写作教学的主要内容按照阶梯式教学法的基本要求明确的体现出来,实现应用文分步骤教学的目的。教学计划应该结合学生的学习现状体现出一定的顺序性,笔者认为可以将教学计划与每年的节日和学校的有关活动有效的结合起来,比如说在三月有植树节和学习雷锋月等,在教学中就可以增加倡议书内容,让学生写一些环境保护或学习雷锋的倡议书;在九月教师节的时候,可以以慰问信、贺信作为主要教学内容,一方面可以让他们掌握这些应用文写作的要点,另一方面可以培养他们热爱劳动人民、尊师爱师的情感;在学校举办运动会或是各种文体活动时让学生学习消息、简报的写作,并积极推荐到校报、校广播站、校网站,增强学生习作的成就感。需要注意的是,在应用文写作教学当中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一种真实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情境当中,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理解“所为何事”而作,在实践当中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与写作技巧,使学生在用到应用文写作时能够熟练的遣词造句,高质量的完成应用文写作任务。

三、教学内容要由以易到难

在应用文教学中,写作训练是教学的重点。在写作训练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与接受能力,按照从易到难的原则将教学的内容划分为不同的层次,使知识层次呈现出阶梯状的趋势。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能意识到应用文的写作好比是登高,每一层都有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虽然越来越难,需要付出的辛苦越来越多,但只要再稍作努力,稍作坚持就能达到更高的台阶。通过由易到难的训练帮助学生树立学好应用文写作的信心。比如,在学生入学之初先学习简单的条据、专用书信的写作,在此基础再学习简历等格式化应用文的写作,然后才能是最难掌握的行政公文、说明书、法律文书、经济类文书等的写作,一步步的提高学习的难度。具体到每一种应用文的教学,就要首先让学生掌握应用文的格式要求,也就是标题、称谓、正文(开头、中间、结尾)、结尾敬语、落款(名称、时间)、公章等基本写法,然后再进行范文模仿训练,逐渐掌握了写作的基本要点以后,再提出要求、创造情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状况进行独立的创作,并根据应用文写作的要求对学生的应用文进行评价反思。在具体的应用文写作教学要先学习,

总之,阶梯式教学法给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提供良好的学习机会,能够强化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实现应用文教学的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参考文献:

[1]程鸿勋.生命发展阶梯:阶梯式学习法.北京:朝华出版社,2010(1).

阶梯式教学法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激励式阶梯教学法;阶梯式目标;非英语专业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034-02

1.研究背景

《"激励式阶梯教学模式"在非英语专业口语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课题经申报,于2009年获得立项。

在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根据项目申请书,制定了课题研究计划,经过理论与实践研究、定性与定量研究两个板块,本着预设谨慎、研究拓宽的原则扎实地开展研究工作。

目前我国的非英语专业口语教学状况不尽人意,长久以来,许多学生口语交流能力一直较差。非英语专业口语教学存在以下问题:教师方法不当,,教学环境不适,课时量不多;学生听说基础不牢,心里素质不好,学习自觉性不够。学生不爱学,不会学,但又不得不学,长期压抑,影响学习的主体性、创造性。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本课题将探讨利用激励式教学法(激励式学习法),结合教师和学生中实际存在教与学的现状,从实际问题出发,使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形成阶梯式目标;合作升级,从低一级向高一级目标的进步。并侧重形成激励式评价体系,以此不断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不断进步,最终走向最高级的学习目标。深入探讨"激励式阶梯教学模式"在非英语专业口语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20世纪80年代以来, 国内出现了口语课教学模式的研究,但不少研究者把口语教学模式与"口语教学方法"或"口语教学组织形式"等同。事实上, 教学论中的"教学模式"既不同于简单的教学方法,也不等同于某种教学组织形式, 而是"驾于教学基本理论和教学实践之间的一座桥梁"(吴立岗,1997)。它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的与一定任务相联系的教学程序及方法策略体系"(甄德山,1984) 。无论是基于网络与多媒体技术的口语教学模式,还是口语交际教学模式的应用,或者开放式教学模式的探讨,这些探讨并未真正从非英语专业学生口语学习进步水平出发,不能完全激励学生参与课堂的持续性和口语学习的主动性。

美国语言学家Krashen ,Stephen.在他的二语习得理论和实践文章中提到,二语习得要遵循的其中两个原则是获得原则和输入原则。教师在口语教学中应该重视口语学习的全英文环境。另外,教师应在课堂上提供大量反映英语国家文化的文章,演讲或教学视频。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会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接触到地道的英语表达和英语文化,但它过分强调教师引导,而忽略学生在口语课堂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过分强调"语言的输入"而忽视了"语言输出",必将阻碍学生口语能力的提高。总之,国内外对于非英语专业口语教学模式的探讨,还应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系统性研究。

2.方法与过程

2.1 研究的主要方法。本课题拟解决重点、关键问题是:在激励式阶梯教模式的推动下, 如何更有效地鼓励学生口语课堂主体参与:①思考参与。包括观察、记忆、理解、想象等思维能力培养。②情感参与。有意识地使上课的情感丰富、控制起来,理智起来。③活动参与。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口语课堂动,增强口语表达体验。④个性(特长)参与。在口语课堂上,也要给学生机会发现和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特长。⑤品德(思想)参与。注重勤奋、认真等品质养成和探索精神及科学理念的发展。为了有效解决问题,课题组采用文献检测、问卷调查、学生座谈、实验研究、对比分析等方法开展研究活动。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比较、总结、撰写论文和研究报告。

2.2 研究的主要过程

2.2.1 前期准备阶段(2010年1月――2010 年5月)。查阅收集有关资料,通过文献梳理,归纳并熟悉有关概念、学习理论,了解国内外学者对于非英语专业口语教学的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整理学者们的研究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并结合本课题研究,界定好相关术语,确定研究对象。

2.2.2 实际研究阶段(2010 年6月――2012 年11月)

根据申报书设定的基本内容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个阶段主要是结合非英语专业口语班实际情况制作并发放非英语专业学生口语课堂阶梯式教学(或学习)水平测试表。研究学生课堂上口语学习环节、知识、能力、情感、理想等方面。2011年4月 结合非英语专业口语班实际情况制作并发放非英语专业学生口语课堂阶梯式教学(或学习)水平测试表。本次调查在九江学院范围内对一年级到二年级的学生中随机抽取了103人,分发测试表103份,其中有效表98份,男生被试43人,女生被试55人。

教师按学生听力和口语的综合表现成绩分 0-5 个梯度,教师对不同梯度的学生实行不同的要求,给予不同的激励。如下图所示:

第二阶段:通过一个学期每月8次,每次20-25分钟的口语教学实验,教师按学生听力和口语的综合表现成绩分 0-5 个梯度,教师对不同梯度的学生实行不同的要求,给予不同的激励。如下图所示:

第二阶段:通过一个学期每月8次,每次20-25分钟的口语教学实验,教师按学生听力和口语的综合表现成绩分 0-5 个梯度,教师对不同梯度的学生实行不同的要求,给予不同的激励。如下图所示:

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自身的听力,口语基础,采取科学的作为安排方式,也就是快慢结合的排位方式。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科学的分类编组,做到因材施教。课堂提问层次化,课后作业和练习布置层次化。创造多种类的实物情景,设计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模拟课堂竞赛,如单词接龙比赛及口语朗读比赛等。

2011年12月,课题组在实验班发放了非英语专业学生口语课堂激励式阶梯教学(学习)水平测试

通过调查对比,我们不难发现,在激励式阶梯教模式的推动下,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使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形成阶梯式目标;使学生从低一级向高一级目标的迈进。学生的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学习的目标明确了。

第三阶段则是对整个研究过程进行总结,将研究成果提炼成论文,并撰写本课题的研究报告,申请结题。

4.启示

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只要教师勤于思考,敢于创新,就能探索出非英语专业口语教学的新路子,好方法,进而提高教学实效,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口语质量。

参考文献:

[1] 邹为诚.如何训练口语能力――一个有实用价值和有系统的教学法[J].国外外语教学; 1996年

[2] 王荣宁.关于大学英语因材施教理念的探讨[J].考试周刊;2010年

[3] 刘芳莉.浅谈初中英语课堂中的情景教学模式[J].校园英语;2012年

[5] 康志峰,陆效用.我国英语口语教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9):32-37

阶梯式教学法论文范文第4篇

“五步阶梯式教学”内容

教学模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见表1。

临床带教“五步阶梯式教学”,见表2。

阶梯式教学内容延伸:①单元(专题)式小组教学旨在激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3,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学习由被动变主动;②模拟教学4;③床边教学5。

建立教学质量反馈机制:学生对临床带教导师教学情况进行即时评价,然后反馈给相关教务部门,并组织教学反馈检查,了解存在问题和改进情况;同时带教导师在实习结束后对每位留学生基本情况予以书面评估,教学部门统一汇总后反馈给各班级/实习班组。经过这样双向信息反馈过程,能够较好地实现临床带教的教学相长、互相促进。

阶梯式教学临床带教优势

结合专题设计,变感性认识为理性认识:通过提纲挈领,结合设计专题力求融汇贯通,联系临床实际,运用联想、对比、分类和归纳等方法加深记忆,变感性认识为理性认识。坚持“以症为纲、以问题为中心”带教方式,力求学生做到主动、自觉及参与的“三位一体”:①主动性:主动提出问题;②自觉性:在新教学模式下的师生间角色互换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与自觉性;③参与性:导师要鼓励他们置身于手术麻醉整个过程,逐步完成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并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临床科研实践,包括课题开题、专题指导、病例统计、毕业论文设计与撰写等方面辅导。

采取案例式立体教学,活跃学生临床思维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通过一些流畅的技术操作辅以一组合理的物,顷刻间患者失去知觉、停止呼吸,有条不紊的程序接踵而来——诱导、插管、维持、苏醒,可控性的掌控对于一个学生定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与体验,这是临床麻醉初始感觉、而微妙神奇体验悟出的内心真实感受“感觉”,是对麻醉的一种理论联系实际初步认识理解;而另一感觉即局部细微的感觉(或察觉),诸如椎管麻醉的层次感、突破感或落空感、深静脉穿刺及气管插管中的阻力感等,这才是真正意义上麻醉最真实感觉,即“感觉式理解”,微妙体验真实感受初步理解深层次再认识,螺旋式上升达到质的飞跃。

由此可见麻醉学专题设计是基本,“五步阶梯式教学”是方法,导师绩效考核则是保障,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带教效果,正确引导他们从“纯学生”到“准医生”的过渡与转变。

参考文献

1张迎宪.浅议PBL教学模式在麻醉学临床教学中的运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21):58-60.

2刘宿,麻晓林,陈强,等.临床医学专业麻醉学教学改革探讨[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6):747-749.

3姚立农.讨论式学习在麻醉住院医师培养中的应用体会[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4):473-474.

4董军,闵苏,黎平,等.医学模拟教学在医学留学生的麻醉学示教课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2,11(2):210-212.

阶梯式教学法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策略

一、前言

在高等教育中,高职教育已经占据"半壁江山",旨在为社会输送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劳动者。要想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实践教学,加强实践训练环节。机械类专业更需要重视实践训练,然而从目前来看,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不尽如人意,实践能力不强,实践技术不扎实。如何培养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高职院校必须慎重考虑的重要问题。

二、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现状

1.实践能力培养观念比较落后

从目前来看,高职院校其实并不缺少实践教学环节,但是机械类专业中很多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不容乐观,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基本属于被动实践,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不高。所谓被动实践,就是所有的实践活动目标、内容、步骤等都由教师一手安排,学生只是按照教师规定好的套路进行实践,显而易见,这种实践过程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实效性大打折扣。

2.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比较呆板

众所周知,机械类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需要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才算完成学习任务。但从目前来看,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于重视理论教学,对实践教学重视不足,在理论教学中也多是采取"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法,这势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实践教学师资力量不够充实

目前,高职院校中的教师基本是从学校到学校,即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职院校工作,这样的教师虽然理论功底扎实,但是缺少应有的实践经验,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也难以胜任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任务。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要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他们日后的就业增加筹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势在必行。

三、提升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策略

1.优化课程体系

要想切实提升机械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高职院校必须优化课程体系,可以针对专业特点,设置两类课程,一是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实践能力培养为辅的理论类课程体系;二是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兼顾理论知识传授的能力类课程体系。在理论类课程体系中,教师要将机械制造技术知识、先进制造技术、理论力学知识、工程制图技术知识等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在理论授课中,要使用案例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等先进教学法,旨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要开设英语、计算机等工具类课程,使学生能掌握基本的英语应用能力和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在能力类课程体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掌握应有理论知识的前提下进行生产实习、机构设计实践、制图设计实践等活动。在学生实践活动中,教师不要刻意为学生安排好所有的实践活动和步骤,这样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应该适当放权,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的能力,使学生树立起实践自信心。在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双重作用下,学生能意识到机械类专业学习的重要性,有意识地提升实践能力。

2.推广阶梯式实践能力训练体系

要培养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有鉴于此,高职院校可以尝试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践基地,推广校园科技文化,使其成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构建阶梯式的实践能力训练体系就是建立在这两大平台基础上的。

高职院校要与社会上优秀的机械类企业加强联系与合作,安排学生进入这些企业进行实习和见习,利用企业的先进设备和服务项目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企业要向学生开放部分创新课题,吸引学生参与,学生要在实习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参与企业的工艺设计、技术开发和设备改造等活动,使学生拉近与企业、社会的距离,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基。

高职生科技创新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又一大平台。教师要将高职生科技创新活动纳入到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比赛,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和实践活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的重要性不言自明。要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反馈意见,光靠教师评价是远远不够的,要将学校、企业和学生都纳入到评价体系中。高职院校要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将自我评价、同学评价、教师评价、社会评价相结合,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引导和反馈功能。必须指出的是,企业评价至关重要。在工学结合模式下,企业已经参与到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学生也在企业中进行过实习,所以企业对学生的评价更有说服力,而且企业往往是基于对所需人才的要求对学生进行评价的,他们提出的意见对学生来说有很大的参考作用,可以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不足,进而查缺补漏,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新时期背景下培养机械类专业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生只有具备扎实的实践能力,才能以更好的面貌参与到未来的社会竞争中,在职业生涯内发挥应有的人生价值。高职院校必须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傅维利?陈静静:《国外高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教育科学》2005年第1期?

[2]平萍:《高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3]姚茜:《强化工程类本科生实践能力的若干问题研究》,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4]纪颖:《基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型大学课程体系研究》,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5]张晓婕:《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模式的构建》,山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6]李伯飞:《混合式学习模式下的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研究》,山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

阶梯式教学法论文范文第6篇

(一)作为技术的GIS(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s)

GIS技术为旅游发展提供一种重要技术保障。旅游者通过空间移动行为,与旅游环境的产生交互过程,形成旅游者活动规律。可见,旅游者活动信息属于一种发生在旅游环境内、具有严格地理维的地理信息。GIS技术对旅游地理信息进行高效获取、存储、管理、分析和表达与传输,以其高效处理海量空间数据、高效制图技术、动态过程分析等特点,为旅游资源调查、旅游线路规划、旅游信息服务等领域提供了崭新的手段。由此,GIS技术与3G技术、VR技术、Web技术等共同组成旅游信息化的重要部分,这也是旅游院校引进GIS课程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作为科学的GIS(GeographicInformationScience)

作为科学思想的GIS为旅游发展提供一种空间思维方式。旅游学科属于研究人的学科,具有社会科学的属性,导致旅游类专业培养侧重于管理能力但忽略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如何理解旅游现象空间关联性,如何高效利用旅游者活动信息进行市场营销、旅游企业管理、旅游行业监测等,成为旅游院校学生逻辑思维培养面临的一个难题。旅游类专业开设GIS课程能有效地改变这种局面。其原因是GIS学科以计算机科学技术为背景,强调逻辑性;通过对GIS理论理解和软件应用,学生能深刻理解数字旅游空间模型的概念和原理,突破对空间的主观感受。如此一来,GIS课程就会使旅游类专业学生的思维方式更加理性且逻辑,而这恰好是当代旅游人才所必需的思维能力之一。

(三)作为服务的GIS(GeographicInformationService)

GIS技术为旅游产业提供位置服务(LBS)。旅游活动作为一种空间移动的人类行为,需要大量的地理信息为其服务。作为位置信息技术,GIS技术天生就是一种精准的空间信息管理系统,因而与生俱来兼具提供位置服务和管理信息系统的属性。因此,建立旅游信息系统是GIS应用最重要的领域之一。国内对于旅游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已经积累了较多的成果,根据旅游者对旅游信息服务体系的要求,利用GIS可以建立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的旅游信息系统,给旅游者提供数据库查询,从而为旅游消费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二、旅游类专业GIS课程教学改革框架建构

(一)教学目标:培养旅游专业人才的逻辑思维方式和空间分析能力

旅游类GIS课程目标建设可分为:(1)习得GIS软件应用技能,通过课堂讲授并结合课堂演示和上机实践,要求学生掌握一种GIS软件的核心功能,具备熟悉运用GIS软件的能力;(2)运用GIS技术解决旅游问题,要求学生能够理解GIS理论框架和运用GIS技术解决旅游规划、旅游营销等专业领域内的实际问题,以及了解GIS发展前沿和趋势;(3)为旅游提供GIS服务,使学生能够胜任与GIS软件有关的旅游管理工作。

(二)教学内容:“实验-原理-实习”融合形成“逆向阶梯式”教学内容体系

旅游类专业GIS课程的教学内容取决于教学目标及其在旅游学科知识体系中发挥的作用。教学内容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模块,包括:实验训练,基础理论和课程设计,这三个模块形成一个阶梯状的进阶式教学体系(见图1)。具体而言,实验训练模块重点以主流GIS软件(如ArcGIS)基本操作为核心,目的在于对工具软件的认知和熟悉。先“做练习,后讲原理,再练习,再回顾”,逆向循环学习方式,提高学时利用率。基础理论模块重点强调GIS的基本概念和知识体系;具体内容包括GIS经典概念和理论的介绍和地学背景知识补充介绍。课程设计模块包括:地图制图、遥感数字图像解译、GIS空间分析等,该模块是实验教学的核心,围绕“校园景区”,采用项目化的方式,实现对GIS软件核心功能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面向实践的案例化、项目化实践教学模式

(1)演示教学法:该方法主要针对实验训练模块,主要是解决学生对GIS课程的感性认识问题,即让学生熟悉GIS软件的基本功能模块、主要操作方式和基本概念。具体操作是,教师首先借助GIS软件,演示实验内容,讲解实验中地学问题或模型的GIS软件处理过程;然后学生依据实验任务完成相应的模拟操作,了解实验软件的处理运作方式。在实验结束后,教师分析与评价GIS软件各个模块功能和实验结果。

(2)案例教学法:该方法主要应用与基础理论模块,目的在于解决旅游类专业学生对GIS基础理论难以理解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案例选取是该模块的首要条件。在教学过程中,取之于旅游产业实践的案例素材比较复杂,需将案例精简成为教学素材,以利于提高学生利用GIS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同时能促进对GIS软件的掌握及基础理论理解。例如在自驾游线路规划问题上,可精简成采用临近分析、网络分析和缓冲区分析等功能进行建模分析。

(3)项目教学法:该方法应用于课程设计模块,主要是解决教学内容与旅游专业脱节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将校园类比成景区,开展面向旅游景区的项目化教学,基本实施环节如下:建立项目团队,依据班级情况,每5-7名学生组成一个项目团队,作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和实施单位,完成一个应用项目设计。应用项目招标,开设校园旅游线路规划、校园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校园旅游适宜度评价、虚拟校园、校园电子导游等项目,学生以申报“部级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方式招标立项。项目实施辅导,课程建立2名主讲教师、2名研究生助理共同辅导项目团队完成项目任务;学生必须做到及时与指导教师共同讨论、交流项目思路及分享应用设计成果。项目成果提升,学生在课程结束时提交应用项目报告和进行项目答辩,对其取得的学习和研究的成果进行评估,鼓励学生撰写科技小论文,整理发表。

三、结语

GIS作为旅游技术平台的主流方向,是实现旅游信息化、智能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时还具有培养学生理性分析能力的功能,所以它对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旅游类GIS课程的教学改革需要首先在课程目标层面进行革新,从GIS技术、科学、服务“三位一体”分析GIS对旅游学科的作用,取得一致的重要性认同。在此基础上可建构一个“实验-原理-实习”融合形成“逆向阶梯式”教学内容体系,通过相应的教学内容改革和教学方法革新实现旅游人才培养的创新。

阶梯式教学法论文范文第7篇

聊城八中校长宋兴华始终认为,一个学校要获得持续的发展,必须要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

推行“二、二、六”教学模式

加快课堂改革

课程改革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八中积极借鉴一些名校的做法,结合实际加以创新,创设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互动探究式“二、二、六”教学模式。

加快课堂改革,活跃学生思维,全面达成教学目标,聊城八中研究制定了“二、二、六”教学模式并进行大力实施。模式的主要内容是:“两个始终体现”,课堂教学始终体现新课程理念,课堂教学始终体现以教学目标为中心的理念。“两个贯彻始终”,是因材施教贯彻始终,师生互动贯彻始终。“六”则是指教学过程的六个环节,分别是创设情境,激趣引学;揭示目标,明确任务;自主学习, 自主探究;合作探究,质疑解惑;教师点拨,引导归纳;训练检测,总结提高。新模式的运用极大地提升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二、六’教学模式凝聚着全校115名教师的集体智慧。这种模式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有利于提高全体学生参与程度,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和教学目标的全面达成。”宋兴华说。

在“二、二、六”教学模式的框架下,学校的不同学科又分别具有自己的特色:语文学科王红军老师的“讲学稿”,数学学科叶玉春、李玮老师的“三步教学法”,物理学科孙振英、郑纪真老师的“特色教学案”,化学学科以王丽霞老师为主的“层叠式教学法”,这些教学方法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形成了学校独特的课堂教学文化,推动了学校的发展。与此同时,聊城八中还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优秀教师、教学能手和骨干教师的辐射带动作用,经常开展各种形式的示范课、观摩课、研讨课活动。

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

近年来,在推行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聊城八中积极探索,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面向全体,张扬个性,着力于学生各项能力的提升。

翻开《聊城八中学生研究性学习小论文集锦》,“保护树木的重要性”、“大运河文化在聊城”、“低碳生活,从我做起”、“太阳能在日常生活中的利用”、“中学生消费调查”……100多项课题,内容涉及环境、生物、物理、农业、经济、能源、政治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日常生活领域,初中学生俨然成了一个个小学者。

宋兴华介绍说,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从学习生活、社会生活中选择感兴趣的课题,让学生用探究的方式去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生个性发展、学会选择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天地。

“好的学习是学生主动、活跃地学习。”宋兴华说,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活动本身的魅力,达到会学、爱学的目的,去年秋季,聊城八中自主研发了学生学习行为的阶梯式操作系统。该表格由上课阶梯参考、预习阶梯参考、复习阶梯参考和作业阶梯参考四部分组成,每个表格由低到高又分为从A到E五个阶梯。学生们认真对照自己上一阶段的学习情况,看符合哪一阶梯,就在对应符号处画对号,然后再认真反思,在右下角写出自己下一步的奋斗目标。

学校进行了学生综合素质评定体系的创新研究,推出了注重学生终身发展,贯穿学生学习全过程的 《聊城八中学生综合素质评定量化细则》。其中一级指标6项,二级指标36项,每一项多少分,违反了扣几分,对班级有特殊贡献者如何加分都有具体规定。

针对学校的学生整体素质偏低的状况,学校提出了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享受成功的教育教学理念。对学生的鼓励性评价,她们从三方面入手:第一,丰富原有的评价方式。第二,扩展鼓励性评价的范围。第三,制定评价的等级标准。对学校进行的改革,学生们未必能很理解,但他们惊喜地发现,自己不是坏孩子,也不是笨孩子,只要努力一下,再努力一下,成功和荣誉都可以属于自己

学校名片

聊城第八中学始建于1982年,学校办学条件优良,管理科学,师资力量雄厚,教育氛围浓厚。 学校建有集教学、实验为一体的大楼,学校每间教室都配有空调、多媒体、54英寸触摸屏黑板及播音系统。

阶梯式教学法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普通气象学概论教学;现代启发式教学;创新教学;课程改革

普通气象学概论作为气象水文装备国防生的一门专业课程,它是将物理学的基本定律、基本方程应用于大气科学研究领域,研究大气中发生的物理过程、解释大气中的物理现象。与其他课程相比,它具有多学科交叉的内容体系、较强的逻辑性、抽象性和广泛的应用性,且对于初学者或非气象专业人员而言,教材章节之间隐晦的逻辑关系难以发现。目前普通气象学概论教学现状是:(1)课时安排较少,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及主观能动性不高;(2)教学模式主要以讲授式为主,注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且理论知识与学员实际岗位需求相差甚远;(3)学员仅满足于完成课堂学习任务,自我要求不高,以及达成的学习目标不够明确,缺乏学习兴趣和热忱,很少主动去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这与培养适应军队信息化建设与联合作战需要的高素质气象水文装备人才的目标不相适应。那么如何在课时较少,课程内容理论化较强且较抽象的情况下,提高教学效果呢?笔者认为进行现代启发式教学,激励学员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机,促进学员积极思维,并精心设计符合学员认知结构的现代启发式教学流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重学以致用与用以促学,培养学员生成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更要掌握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途径,才是关键所在。

一、现代启发式与传统启发式教学的联系与区别

启发式教学法简而言之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和学生的认知结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和掌握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自我国古代的孔子,西方的苏格拉底开始,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随着社会进步,科学技术传承、创新、发展,人们又赋予它以新的内涵,因此形成了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即“现代启发式教学”。现代启发式教学不是对传统教学的忽视和批判,而是继承与创新;它继承了传统启发式教学的精要所在:注重学生主体地位,重视个体差异,启发诱导并因材施教,同时又丰富和发展了传统启发式教学。那么与传统启发式教学相比,现代启发式教学到底有什么创新之处?对比结果[1]见表1。从表1中不难看出现代启发式教学是一种符合现代教学规律的培养教育人的教学思想、原则和方法。它立足学生的认知水平,既注重知识的传授,又注重能力培养,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达到会学、创造性地学。借用我国近代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话说“教师的教学,不在于要学生搬去可以致富的金子,而在于给学生点金的指头。教师不是给学生大量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

二、理清教材内容,挖掘贯穿全书的隐晦逻辑

普通气象学概论是研究地球大气中的各种现象及其演变规律,这些现象包括物理的、化学的以及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它实际上是物理学领域中一些最基本的理论或中心理论与大气科学领域的交叉,其中包括静力学、动力学、声学、光学、电学(电荷,电流和电场)、电磁学(电磁辐射与电磁波)和热力学等。课程教材依据学科架构章节安排如图1所示,从图1中可以看出,教材是根据学科自身的体系来阐述普通气象学概论的主要内容,即熟知的“大气科学+”的结构,物理学的各个基本领域只是其中一个加数,比如“大气科学+”与动力学,简单组合就构成大气动力学基础,注意这里“大气科学+”与“+大气科学”尽管两者模式主体不同,但语义和内涵一致。虽然这种教材章节结构安排能够满足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是考虑到学员的现有认知程度,接受知识方式、特点及困难程度,在演讲式或讲授式教学模式下很容易导致学员为学而学,单纯为完成任务而学的状态。故第一步必须理清教材内容,挖掘出适合初学者从事物外部入手,由简单到复杂,由表及里探索知识的隐晦逻辑,然后在这个隐晦逻辑的指引下安排教学内容顺序;并同时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造成已有认知结构与所学普通气象学概论知识之间中等程度的不符合,以维持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形成国防生学员学习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最佳教学结构。课程内容教学顺序调整如图2所示。可见图2明显区别于图1,它给出了一条气象知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知逻辑。即对于初学者,首先学习和了解气象领域的基本物理量、概念及方程,建立气象专业的相关背景知识和基础概念,这部分内容对应着教材的大气概述章节;在此基础上,学习和研究普通气象学中最简单的科学问题,也就是静止条件下大气状态的变化和平衡规律问题。更进一步,考虑到静止大气不能刻画千变万化的运动大气,所以必须研究大气运动的相关问题,研究大气运动从最简单的水平运动开始,这部分对应教材的大气动力学内容,然后研究大气的垂直运动问题,即大气热力学。在认识这些基本规律后,需要研究导致天气和气候演变的基本物理过程,即辐射过程,对应于大气辐射学。除却以上宏观科学规律外,还需要以热力学和动力学为基础研究云微物理学,它是人工影响天气的理论基础,即在特定的天气背景条件和适当的云物理条件下,通过人工干预的方式对局部大气微物理过程进行影响,使天气向人们期望的方向发展,从而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最后,结合大气中的光学、电学、声学等自然现象,阐明其物理本质。综上而言,改善后的教学顺序存在一条逻辑主线,它对初学者认识和把握普通气象学概论课程有重要意义。

三、把握认知结构,精心设计现代启发式教学流程

当前现代启发式教学更多的是一种教学理念,并无固定的教学流程或模式供借鉴,笔者站在非气象专业初学者的立场,依据学员的认知结构,接受知识的方式、特点及困难程度,并结合《普通气象学概论》教学内容提出了一种适合非气象专业国防生学员现代启发式教学理科教学模式,流程如图3所示。它分为情景与意境创设、问题设计与引入、学员独立思考、阶梯式激发、主动获取与吸收、误区与盲区扫除、归纳与总结以及转化与应用8个环节。下面结合课堂教学过程来阐述每个环节的具体应用。1.情景与意境创设: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由此可见,直观展现教学内容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形成,并促进理性认识的发展。因此课堂教学实施的第一步就是结合教学目标,研究教材内容,根据每节课的内容、知识体系和学员起点,创设与当前学习内容相关的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员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和热情,引导学员带着明确的求知欲望进入课堂。例如,在绪论中如何引导学生认识气象学时,可安排学生观看《后天》和《龙卷风》等电影建立学生关于气象灾害的感性认识或通过再现2016年6月24日发生在江苏盐城阜宁地区的强龙卷和2016年9月15日莫兰蒂超强台风登陆厦门等造成较大数量亡人和巨大经济损失的实际气象灾害事件催生学员的学习情感和求知欲。2.问题设计与引入:格兰特•威金斯说:“问题乃是通向理解之门”,即在所创设的情境框架下,依据教学目标选择与当前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专业热点、敏感性事件、事例或课题作为问题设计的核心内容,让学员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问题。例如,在针对地转风问题设计时,引入1986年4月26日切尔诺贝利发生核爆炸引起放射性物质扩散事例,试问距离切尔诺贝利以东2600公里的哈萨克斯坦会不会遭受核污染?如果会大约是什么时候?通过上述问题的设计与引入,学员立即面临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3.学员独立思考:“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由教员向学员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引导学员独立思考,就是要使学员懂得思考些什么,怎样去思考,如何判断思考是否正确,如何归纳及利用思考得出的正确结果等,即通过“愤”“悱”情境催化,提高学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上例核污染事件,学员需要思考自己应该用哪类知识认识和解决这个问题,以及现在自己是否具备相关知识,进一步刺激和催化学生的好奇心。4.阶梯式激发:对于自然科学而言,通常仅通过学员独立思考较难有效直面问题矛盾,尤其对于一个比较有价值的命题,其内容往往过于抽象或过程太过复杂,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都存在一定的思维难度,因此对这类问题的启发往往最考验授课教员的内功。阶梯式激发正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有效途径,即将比较复杂的命题分解成若干个难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小问题,对于分解成的每一个小问题独立启发,各个击破,从而使原问题得以解决,并从不同层次激发学员的思维积极性,让学员在类比、辨析、迁移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上面核污染事件阶梯式分成运动学问题、风压定律问题、地转风计算问题,通过3个小问题的解决,原问题就迎刃而解了。5.主动获取与吸收:在实施现代启发式教学过程中,教员结合讲授过程,必须给学生提供专门的机会进行知识“组装”,即综合训练。这一阶段是完成由教员启发转向学员自我启发的关键,是学员由“学会”到“会学”的转换。教员可以通过和学员一起设计“自我提问”,使学员按一定的程序自己提问启发自己,促进学员生成主动获取与吸收知识的能力。6.误区与盲区扫除:在课堂教学中,教员对于学员的思考过程,不能简单仅给予“对”或“错”的回答,而要结合大多数学员对于思考问题的综合反馈,从中发现学员思维过程中的缺陷,然后给予恰如其分的指正。这样,学员才能真正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避免同样的错误再次发生。与此同时,对于学员在思考问题时有意识地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时,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促进学员良好思维习惯的形成。例如,实施大气状态方程教学时,试比较在同温同压下,干空气密度、水汽密度及湿空气密度的大小,大部分学生会得出错误的结论,需要教员发现学员思维过程的盲区,并恰当的启发,促进学员理性思维的形成。7.归纳与总结:教员应当结合课堂教学目标,引导与协同学生把现代启发式教学所得到的结果组织成一个可理解的、有用的结论,并把它与相关信息结合起来,纳入到学员的原认知结构中,而且应使学员体会到获得成功的喜悦感,增进学生的智力开发,帮助学生获得批判性思维与自主学习能力。8.转化与应用:学以致用,用以促学。转化与应用对现代启发式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环节主要依托任务启发的方式,结合课后习题及前沿热点事件,巩固和提高学员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掌握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途径。如以往在普通气象学概论教学中教员会布置有关专业方面的课程论文,大部分学生结论浮在表面,本环节尝试将学生按单位所在地或工作岗位分组,让学生自行搜集普通气象学在军事装备、业务工作和生活需求等方面的实际应用,并根据所学知识和查阅文献凝练出科学问题以及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办法,这样学以致用、用以促学的方式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效提升学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本文主要结合普通气象学概论教学实践,从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和学员的实际知识结构出发,提出了一种有效进行普通气象学概论教学现代启发式教学改革的思路。总体而言,在理科基础教学过程中采用现代启发式教学已经是大势所趋,值得在各种不同的课程中去应用和实践。另外现代启发式教学需要耗费教员大量的创造性劳动以及对教师的要求较高,因此需要教员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注重积累、不断总结和逐步完善,特别是挖掘大气科学中高影响敏感事件和前沿热点问题,灵活运用到教学过程中,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魏佳勇.传统启发式教学与现代启发式教学之对比研究[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1,15(6):51-53.

阶梯式教学法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普通气象学概论教学 现代启发式教学 创新教学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6-0200-02

普通气象学概论作为气象水文装备国防生的一门专业课程,它是将物理学的基本定律、基本方程应用于大气科学研究领域,研究大气中发生的物理过程、解释大气中的物理现象。与其他课程相比,它具有多学科交叉的内容体系、较强的逻辑性、抽象性和广泛的应用性,且对于初学者或非气象专业人员而言,教材章节之间隐晦的逻辑关系难以发现。目前普通气象学概论教学现状是:(1)课时安排较少,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及主观能动性不高;(2)教学模式主要以讲授式为主,注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且理论知识与学员实际岗位需求相差甚远;(3)学员仅满足于完成课堂学习任务,自我要求不高,以及达成的学习目标不够明确,缺乏学习兴趣和热忱,很少主动去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这与培养适应军队信息化建设与联合作战需要的高素质气象水文装备人才的目标不相适应。

那么如何在课时较少,课程内容理论化较强且较抽象的情况下,提高教学效果呢? 笔者认为进行现代启发式教学,激励学员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机,促进学员积极思维,并精心设计符合学员认知结构的现代启发式教学流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重学以致用与用以促学,培养学员生成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更要掌握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途径,才是关键所在。

一、现代启发式与传统启发式教学的联系与区别

启发式教学法简而言之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和学生的认知结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和掌握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自我国古代的孔子,西方的苏格拉底开始,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随着社会进步,科学技术传承、创新、发展,人们又赋予它以新的内涵,因此形成了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即“现代启发式教学”。现代启发式教学不是对传统教学的忽视和批判,而是继承与创新;它继承了传统启发式教学的精要所在:注重学生主体地位,重视个体差异,启发诱导并因材施教,同时又丰富和发展了传统启发式教学。那么与传统启发式教学相比,现代启发式教学到底有什么创新之处?对比结果[1]见表1。

从表1中不难看出现代启发式教学是一种符合现代教学规律的培养教育人的教学思想、原则和方法。它立足学生的认知水平,既注重知识的传授,又注重能力培养,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达到会学、创造性地学。借用我国近代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话说“教师的教学,不在于要学生搬去可以致富的金子,而在于给学生点金的指头。教师不是给学生大量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

二、理清教材内容,挖掘贯穿全书的隐晦逻辑

普通气象学概论是研究地球大气中的各种现象及其演变规律,这些现象包括物理的、化学的以及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它实际上是物理学领域中一些最基本的理论或中心理论与大气科学领域的交叉,其中包括静力学、动力学、声学、光学、电学(电荷,电流和电场)、电磁学(电磁辐射与电磁波)和热力学等。课程教材依据学科架构章节安排如图1所示,从图1中可以看出,教材是根据学科自身的体系来阐述普通气象学概论的主要内容,即熟知的“大气科学+”的结构,物理学的各个基本领域只是其中一个加数,比如“大气科学+”与动力学,简单组合就构成大气动力学基础,注意这里“大气科学+”与“+大气科学”尽管两者模式主体不同,但语义和内涵一致。虽然这种教材章节结构安排能够满足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是考虑到学员的现有认知程度,接受知识方式、特点及困难程度,在演讲式或讲授式教W模式下很容易导致学员为学而学,单纯为完成任务而学的状态。故第一步必须理清教材内容,挖掘出适合初学者从事物外部入手,由简单到复杂,由表及里探索知识的隐晦逻辑,然后在这个隐晦逻辑的指引下安排教学内容顺序;并同时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造成已有认知结构与所学普通气象学概论知识之间中等程度的不符合,以维持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形成国防生学员学习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最佳教学结构。

课程内容教学顺序调整如图2所示。可见图2明显区别于图1,它给出了一条气象知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知逻辑。即对于初学者,首先学习和了解气象领域的基本物理量、概念及方程,建立气象专业的相关背景知识和基础概念,这部分内容对应着教材的大气概述章节;在此基础上,学习和研究普通气象学中最简单的科学问题,也就是静止条件下大气状态的变化和平衡规律问题。更进一步,考虑到静止大气不能刻画千变万化的运动大气,所以必须研究大气运动的相关问题,研究大气运动从最简单的水平运动开始,这部分对应教材的大气动力学内容,然后研究大气的垂直运动问题,即大气热力学。在认识这些基本规律后,需要研究导致天气和气候演变的基本物理过程,即辐射过程,对应于大气辐射学。除却以上宏观科学规律外,还需要以热力学和动力学为基础研究云微物理学,它是人工影响天气的理论基础,即在特定的天气背景条件和适当的云物理条件下,通过人工干预的方式对局部大气微物理过程进行影响,使天气向人们期望的方向发展,从而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最后,结合大气中的光学、电学、声学等自然现象,阐明其物理本质。综上而言,改善后的教学顺序存在一条逻辑主线,它对初学者认识和把握普通气象学概论课程有重要意义。

三、把握认知结构,精心设计现代启发式教学流程

当前现代启发式教学更多的是一种教学理念,并无固定的教学流程或模式供借鉴,笔者站在非气象专业初学者的立场,依据学员的认知结构,接受知识的方式、特点及困难程度,并结合《普通气象学概论》教学内容提出了一种适合非气象专业国防生学员现代启发式教学理科教学模式,流程如图3所示。它分为情景与意境创设、问题设计与引入、学员独立思考、阶梯式激发、主动获取与吸收、误区与盲区扫除、归纳与总结以及转化与应用8个环节。下面结合课堂教学过程来阐述每个环节的具体应用。

1.情景与意境创设: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由此可见,直观展现教学内容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形成,并促进理性认识的发展。因此课堂教学实施的第一步就是结合教学目标,研究教材内容,根据每节课的内容、知识体系和学员起点,创设与当前学习内容相关的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员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和热情,引导学员带着明确的求知欲望进入课堂。例如,在绪论中如何引导学生认识气象学时,可安排学生观看《后天》和《龙卷风》等电影建立学生关于气象灾害的感性认识或通过再现2016年6月24日发生在江苏盐城阜宁地区的强龙卷和2016年9月15日莫兰蒂超强台风登陆厦门等造成较大数量亡人和巨大经济损失的实际气象灾害事件催生学员的学习情感和求知欲。

2.问题设计与引入:格兰特・威金斯说:“问题乃是通向理解之门”,即在所创设的情境框架下,依据教学目标选择与当前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专业热点、敏感性事件、事例或课题作为问题设计的核心内容,让学员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问题。例如,在针对地转风问题设计时,引入1986年4月26日切尔诺贝利发生核爆炸引起放射性物质扩散事例,试问距离切尔诺贝利以东2600公里的哈萨克斯坦会不会遭受核污染?如果会大约是什么时候?通过上述问题的设计与引入,学员立即面临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3.学员独立思考:“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由教员向学员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引导学员独立思考,就是要使学员懂得思考些什么,怎样去思考,如何判断思考是否正确,如何归纳及利用思考得出的正确结果等,即通过“愤”“悱”情境催化,提高学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上例核污染事件,学员需要思考自己应该用哪类知识认识和解决这个问题,以及现在自己是否具备相关知识,进一步刺激和催化学生的好奇心。

4.阶梯式激发:对于自然科学而言,通常仅通过学员独立思考较难有效直面问题矛盾,尤其对于一个比较有价值的命题,其内容往往过于抽象或过程太过复杂,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都存在一定的思维难度,因此对这类问题的启发往往最考验授课教员的内功。阶梯式激发正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有效途径,即将比较复杂的命题分解成若干个难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小问题,对于分解成的每一个小问题独立启发,各个击破,从而使原问题得以解决,并从不同层次激发学员的思维积极性,让学员在类比、辨析、迁移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上面核污染事件阶梯式分成运动学问题、风压定律问题、地转风计算问题,通过3个小问题的解决,原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5.主动获取与吸收:在实施现代启发式教学过程中,教员结合讲授过程,必须给学生提供专门的机会进行知识“组装”,即综合训练。这一阶段是完成由教员启发转向学员自我启发的关键,是学员由“学会”到“会学”的转换。教员可以通过和学员一起设计“自我提问”,使学员按一定的程序自己提问启发自己,促进学员生成主动获取与吸收知识的能力。

6.误区与盲区扫除:在课堂教学中,教员对于学员的思考过程,不能简单仅给予“对”或“错”的回答,而要结合大多数学员对于思考问题的综合反馈,从中发现学员思维过程中的缺陷,然后给予恰如其分的指正。这样,学员才能真正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避免同样的错误再次发生。与此同时,对于学员在思考问题时有意识地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时,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促进学员良好思维习惯的形成。例如,实施大气状态方程教学时,试比较在同温同压下,干空气密度、水汽密度及湿空气密度的大小,大部分学生会得出错误的结论,需要教员发现学员思维过程的盲区,并恰当的启发,促进学员理性思维的形成。

7.w纳与总结:教员应当结合课堂教学目标,引导与协同学生把现代启发式教学所得到的结果组织成一个可理解的、有用的结论,并把它与相关信息结合起来,纳入到学员的原认知结构中,而且应使学员体会到获得成功的喜悦感,增进学生的智力开发,帮助学生获得批判性思维与自主学习能力。

8.转化与应用:学以致用,用以促学。转化与应用对现代启发式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环节主要依托任务启发的方式,结合课后习题及前沿热点事件,巩固和提高学员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掌握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途径。如以往在普通气象学概论教学中教员会布置有关专业方面的课程论文,大部分学生结论浮在表面,本环节尝试将学生按单位所在地或工作岗位分组,让学生自行搜集普通气象学在军事装备、业务工作和生活需求等方面的实际应用,并根据所学知识和查阅文献凝练出科学问题以及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办法,这样学以致用、用以促学的方式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效提升学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本文主要结合普通气象学概论教学实践,从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和学员的实际知识结构出发,提出了一种有效进行普通气象学概论教学现代启发式教学改革的思路。总体而言,在理科基础教学过程中采用现代启发式教学已经是大势所趋,值得在各种不同的课程中去应用和实践。另外现代启发式教学需要耗费教员大量的创造性劳动以及对教师的要求较高,因此需要教员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注重积累、不断总结和逐步完善,特别是挖掘大气科学中高影响敏感事件和前沿热点问题,灵活运用到教学过程中,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阶梯式教学法论文范文第10篇

论文摘 要:案例教学法是管理学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基于此,主要从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的作用、教学基本环节以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基本问题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期获得更好的管理学教学效果。

一、案例教学法与管理学的关系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19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最早倡导,采取的是将案例引入商业教学的方式,这些案例都是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这种方式有助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参与课堂讨论、主动学习。可以说,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采用启发式教学的学习过程。它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以案例为基本素材,通过教师的引导,不断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从而对案例当中的现象及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得出结论,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实践情况的了解和处理能力的的一种教学方法。

管理学是管理学科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它是学习其他经济管理类课程的重要基础,它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独立的现代管理观念和具备相应的管理技能。它既要求学生遵从相关理论和原则,又要求权益应变,是兼具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学科。因此,学生仅学习课本当中的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加强实践环节的训练,锻炼综合能力。而案例教学法正是一种为学生在课堂上创造一个仿真环境,使学生利用所学理论创造性地解决实践中的管理问题的重要教学方法。

二、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的作用

1.案例教学法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案例教学法需要学生自主思考,相互讨论,才能最终解决问题。这需要学生在课余世界阅读更多的书籍、报刊、杂志,开阔视野,学以致用。为此,学生变被动地聆听为主动地查阅,积极地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将有所提升。

2.案例教学法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相比,最明显的优势在于使学生的视野更为开阔,思维空间更加宽广。因为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往往是教师作为主导,以教师的想法为基础,教师的思维水平决定了授课过程的空间感,学生往往也存在着依赖心理,很难真正达到思维水平的进步。而案例教学法,给了学生广阔的平台,学生可以借助自己的能力,提出更有创造性的见解,充分提高思维水平。

3.案例教学法将理论结合实际,做到学以致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局限于课本,从理论到理论,学生学得再好也无法很快适应实际工作。而案例教学法在理论与实际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使学生很快能够理解知识、熟悉知识、运用知识,并且可以对学校之外的管理有一定的了解,在进入社会之后,其适应能力也可以大大增强,这与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是密不可分的。

三、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基本环节

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包括三个基本环节:教学案例的选取与编写、教学案例的课堂分析与讨论、教学案例的总结与归纳。

1.教学案例的选取与编写。这个阶段是整个案例教学过程是否成功的前提和重要基础,因此教师在课前要认真准备,精心选取。如果之前已经建立相关案例库或有很多相关资料,那么应当从中仔细甄选,认真选取和教学内容、教学目的相符的案例。如果目前没有非常适合的案例,那么可以将身边的故事或报刊、杂志、网络上刊登的事件进行整合,编写案例。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具有相当的文字功底,并对管理知识有较好的了解,从而提高案例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2.教学案例的课堂分析与讨论。这个阶段是整个案例教学过程的重点和难点。教师首先应当将案例进行介绍,必要时应配合纸质文本或幻灯片,让学生切实了解所要分析的场景。接下来,学生们可以分组初步讨论,完善自己的观点,之后全面向大家阐明自己的解决方案及原因,借助头脑风暴法使得每个观点都得到全面解释。最后是学生互相点评,共同退出最合理的方案。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做到控制时间,积极引导,合理安排进度。

3、教学案例的总结与归纳。讨论阶段完全结束以后,教师应当就整个过程以及讨论的最终方案进行点评,这个过程既要解决案例中提出的问题,同时还要针对学生的思维过程及讨论水平提出建议,以期在下一次案例教学过程中有阶梯式的进步。

四、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应调动学生课前准备和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学生的参与热情是案例教学法是否有效的重要前提,所以教师应在课前大力宣传,课中积极引导,课后给予肯定。这样一方面保证学生有参与的热情,另一方面学生也会仔细体会,多次回忆,加深印象。

2.教师应控制课堂节奏,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课程中所占的时间比例并不是很多,30%左右即可。每一次的时间也以50分钟以内为最佳。在这有限的时间中,教师要合理分配时间比例,力求不超时,也不冷场。在案例教学过程的第一阶段,也就是教师介绍案例、提出问题及推出规则阶段,一般以5—8分钟为宜。第二阶段,思考及分组讨论阶段的时间也不宜过长,10分钟左右就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思想,完善方案。第三阶段,集中方案阶段,因为是利用头脑风暴法展现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所以至少需要15分钟的时间来完成。第四阶段,评价方案及推选方案的过程,为了让同学参与选择,也需要10—15分钟的时间。最后,教师的总结发言,5分钟可以将结论及评价进行完毕。

3.教师应充分准备及合理点评。案例设置之处,教师应充分运用多媒体将文字、图形、图片、声音等直观展现给学生,创建模拟场景。讨论之中,教师应合理过渡,既不影响学生判断,也不会跑题或耽误时间。讨论结束,教师的点评应客观准确和积极鼓励。一方面要客观评价案例教学的过程及结论,另一方面也要对学生正面鼓励,保护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期今后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文华,周宁,冯保庆.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原理》课程中的应用[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8,(1).

[2] 张文娟.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的探析和改进[j].经营管理者,2012,(16).

上一篇:项目式教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英语写作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