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棋童成长阶梯

时间:2022-09-04 07:32:49

小小棋童成长阶梯

学棋,能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更能培养孩子的意志品质。

PART 1 为什么要学棋

不是每个孩子都喜欢下棋,尤其是女孩,他们一开始常常是被动地接触棋子,后来才慢慢喜欢上的。

关于“为什么学棋”,我们常常可以听到三种不同的声音。

孩子说:

“就是喜欢嘛!可以和小朋友玩,也可以和大人下,跟打仗一样,很好玩。”

家长说:

“望子成龙呗!如果参加比赛,获得好成绩,脸上多光彩;将来可以上好的小学、中学,甚至大学。”

“我家宝宝很顽皮,老是坐不住,下棋的时候,居然能坐下来,认认真真地思考。”

“现在的孩子很娇气,什么都得顺着他,学棋之后,让他接受输赢的锻炼,也好知道凡事不都是一帆风顺的。”

老师说:

“学棋是一项文明的体育活动,能培养孩子的公平竞争意识。”

“在下棋的过程中,需要开动脑筋,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开发宝宝的计算、记忆和表达等能力。”

“通过比赛,更能培养他们的意志力、忍耐力和责任心”。

幼教专家则认为:在学棋这件事上,孩子自己的志趣至关重要。如果孩子不喜欢下棋,爸爸妈妈采取高压政策,硬要他学,肯定学不好。同样道理,如果宝宝想学中国象棋,爸爸妈妈却一定要他学围棋,那么他的成绩也不见得会很理想。

只要孩子喜欢学棋,他就能安静地坐下来对弈,哪怕教室外面有精彩的游戏节目,哪怕内急得不得了,他也常常能忍耐得住。

PART 2 4~5岁是关键年龄

宝宝学棋年龄太小不行:2~3岁的孩子会把棋子当成糖果,往嘴巴里送,很危险。根据幼儿园的实践,孩子4岁时可以有意识地让他们接受下棋的概念,在游戏中知道棋子是什么颜色的,棋盘是什么样的;5岁时,可以让他们数一数,棋子总共有多少,一边玩游戏,一边了解棋子是怎么走的。

PART 3 相信孩子的潜力

电视上的棋类比赛往往给人挺困难、挺高深的印象,但是,这是职业、成人棋手的比试,我们的宝宝学棋,是游戏式的,开始的难度很低,很容易入门。家长一定要克服自己心中的畏难情绪,这样才可以激励宝宝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其实,幼儿对棋的领悟能力,要比我们想象的强得多。比如,下围棋最后要点目数,需要做类似于乘法的计算,很多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看老师这么做了,时间一长,自己也就会了。

看看那些参加市级比赛的小棋手,十分有意思。在获胜的小朋友身上,表现出来的是自信,即使没有取得好成绩,眼泪一会儿也就干了,输赢都是暂时的,下一次再把冠军赢回来!所谓“胜不骄,败不馁”,就是因为在学棋之后,孩子的潜质得到挖掘和发挥,随着学习和比赛的锻炼,潜移默化中,他们懂得了:要凭借实力取胜,而实力是靠平时积累的。

PART 4 选个好学校

比较成熟的幼儿棋类学习包括:“围棋”、“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

比较合适的幼儿教学机构应该有以下特点:

1、具备文、体双重特色的幼儿园或幼儿棋类培训班;

2、和体委有联系;

3、聘请有经验的教练,有专门的棋类教研室,有适合幼儿的启蒙教程。

4、让小朋友接受边玩边学的方式,爸爸妈妈可全程辅导。

PART 5 循序渐进说学棋

孩子学棋应该是循序渐进的。

一般说来,宝宝在幼儿园小班时开始接触棋子,到中班时学习规则,大班时已经下得有模有样了。

随着小棋童的成长,他们会和其他小朋友一样,面临升学问题。毕竟能当上专业棋手的只是极少数,如何处理好学棋和学业之间的关系呢?

在一些棋类特色小学,我们了解到,小棋童数学成绩大多不错,参加“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名次也大多是数一数二的;许多棋队的同学毕业后,升入了市重点中学。上海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棋队的董老师就认为,学棋的关键是要认真,每天抽出1个半小时学棋,每周就是10小时左右,这对学生的判断、分析能力、思维的敏捷性和严密性,相当有帮助。

家长应该认识到:下棋是高雅的活动,和功利无关;它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陶冶性情的方法;无论是棋坛泰斗,还是棋室里的老爷爷,都是因为对棋的由衷喜欢,才使他们的人生和棋结下了不解之缘。

孩子学棋,最主要的是拥有了一门可以滋润他一生的快乐的本领。明白了这一点,无论是小棋童还是家长,都能放松心情,真正做到快乐学棋。

PART6 围棋、中国象棋、国际象棋“小比拼”

许多家长很关心:哪种棋类学习比较适合孩子?

笔者在采访中发现,大多数的正规幼儿棋类教学都注意了游戏性和循序渐进,同时,都要求家长陪同、辅导,收费也相差不大,就学棋入门来说,三种棋类没有太大的区别。

家长选择时,除了考虑交通便利、师资情况等因素外,不妨从自己孩子的性格特点、学棋期望值入手。

喜欢卡通的调皮孩子,可以选择棋子可爱、下法有趣的国际象棋;喜欢数学的孩子可以选择逻辑性强、算法较难的围棋。

希望增加孩子社会交往的,可以多考虑一些“普及”因素;希望增进孩子毅力和竞争力的,可以多考虑一些“激烈程度”;希望孩子成为职业棋手的,则要考虑赛事情况、市场前景。

以下的小表格是您作出正确选择的“小参考”。

上一篇:小气鬼老公?大手大脚老公? 下一篇:找准孩子的“智能敏感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