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21 17:42:32

探究式教育论文

探究式教育论文篇1

论文关键词:由几道高考题看探究式教法在哲学教学中的作用

 

2005年,高考文综第28题、32、33题和2006年,高考文综第30题均考查唯物辩证法的矛盾的观点。第28题对比利时画家马格利特作品的认识,考查辨证矛盾与逻辑矛盾的区别。第32、33题是如何看待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问题,考查学生对矛盾的内涵与外延的理解。2006年,高考文综第30题是借《新唐书魏征传》中的“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教育论文,思所以亡则存矣。”并结合温总理答中外记者问的时事背景,要求学生准确理解矛盾的含义。2009年,江苏高考27题“5.12”汶川大地震后,温家宝总理在看望北川中学高三学生时,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多难兴邦”四个大字。“多难兴邦”一词蕴含的哲理是

①矛盾双方相互依赖②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③矛盾双方相互贯通 ④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A.①② B.③④C.①②④ D.②③④

这几道题从出题角度来看涉及漫画、古代名人名言、现实重大时事问题。从考查知识角度来看既涉及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准确、灵活、全面掌握,又要求学生要多问、多想,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发散思维能力。而这些方面的素质的培养给予探究式教学法以重大的作用论文网。

(1)探究式教学法符合哲学的本性,有利于抓住哲学的性质和功能,遵循哲学的发展规律。哲学是对智慧的热爱与追求。知识不等于智慧,如果教师把哲学作为既成的知识来传授,即使向学生讲的“清清楚楚”,也难以体现出智慧来。只有在学习知识和学习过程中主动地探究,通过亲身体验,长期积累,学生才能增长智慧。哲学教育更需要培养学生对智慧的无限热爱和永恒追求的精神。对智慧“热爱”之情极其纯真教育论文,对智慧“追求”之意不可遏止,才能激荡出无穷的智慧。所以,“爱智慧”比“智慧”还重要。这就更需要学生主动的去探究,要多问。如果离开对智慧的热爱和追求,离开主动的探究,哲学教育的“效益”就会降低。

(2)探究式教学法符合哲学的思维要求,有利于贯彻哲学的思维原则。哲学是最高层次的理论思维方式。学习哲学知识与领悟哲学思想,体验哲学思维方式,虽有联系,但毕竟不是一回事。学习哲学知识当然需要思考,而领悟哲学思想,体验哲学思维则更多的是依靠自己的思考,依靠自己的探究。黑格尔认为,认识矛盾,并且认识对象的这种矛盾特殊性教育论文,就是哲学思考的本质。毛泽东认为,哲学就是认识论,哲学就是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既唯物有辨证的理论思维方式,主要地不仅是教师精讲解知识,而是学生自觉进入思维过程,通过自身的探究逐步地养成。如:32、33和30题就要求学生多思、多想。不仅知道矛盾的含义,而且对相互对立、相互统一、相互包含的涵义及关系要理解的清清楚楚论文网。

(3)探究式教学法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学习的主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哲学教育应当给人“挖的深,站的高,看的远”的思维启示,这同样需要学生通过探究来获取。哲学思维是批判性思维,智慧最具有开放性,最具有创新性。自有哲学以来,就总是存在各种各样的争论。即使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允许讨论。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教育论文,而是开辟了认识真理的道路。马克思主义是不怕批评的。学生亲历探究,对问题作多方面,多层次的思考,进行各种争论,恰恰有利于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如2009年,江苏27题必须清楚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的区别和联系。2005年,第28题不仅要求教师要讲清楚“逻辑矛盾”和“辨证矛盾”的区别,而且要求学生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

 

探究式教育论文篇2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探究式学习 涵义 模式 问题

一、探究式学习在高中体育与健康实践课中的尝试运用

在高中体育与健康实践课教学中,笔者经常尝试运用探究式学习进行教学,而在教学活动中,一般分五步完成探究式学习,即:1.观察现象;2.提出问题;3.动手做、形成假设、检验评价;4.得出结论;5.练习拓展。例如:高三年级(水平五)“武术:搏击――过肩摔”探究式学习,观察现象:老师示范并讲解方法、原理及其实战意义;提出问题:如何借力打力将对方轻松扛起在肩上摆动;动手做: 学生1对1相互比划,并进行讨论;形成假设:每小组通过比划,形成自己认为的可行性用力方法;检验评价:以小组为单位,依次进行“实际扛起摆动”的展示,做出评价,突出优点,找出不足;得出结论:正确的动作方法:臀部顶跨手握腕、肩顶腋下腿下蹬,手锁肩部撑腿转、借力打力甩上空;练习拓展:思考如何利用人体力学原理有效扛起对手;思考与探讨在实战中如何有效运用课中练习的动作方法以及摔过肩后的下一个锁定动作等等。

在本课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积极参与学习,对学习内容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相互间合作学习能力得以明显体现,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能。探究式学习的优势在本节课中得到一定的体现,但是本案例仅仅是探究式学习案例之一,如何在高中体育与健康实践课的其它项目中也能有效的进行探究式学习,如何轻松地进行探究式学习的教学设计,带着这样的问题笔者对探究式学习理论作了进一步探索并尝试构建出“两圆循环式”探究式学习模式。

二、对高中体育与健康实践课中探究性学习的理解

那什么是探究性式学习呢?所谓探究式学习,就是以探究为主的学习。具体说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的一种学习形式。

高中体育与健康实践课中探究性学习的涵义:指在高中体育实践课中进行的以探究为主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师在课堂上传授学生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通过确定主题,创设有助于学生探究的条件,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从而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三、在高中体育与健康实践课中运用探究式学习的总结

1.基于上述体育与健康实践课中探究式学习的内涵与探究学习的共性过程,结合高中体育与健康学科特点与教学实际,尝试构建了高中体育与健康实践课中“两圆循环式”探究式学习模式。建构如下:

2.对“两圆循环式”探究式学习模式的几点说明:

(1)高中体育实践课探究式教学的主要步骤为: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得出结论。探究问题部分由“动手做、形成假设、检验评价”三个循环步骤构成。观察现象是探究教学导入的前奏;练习拓展是探究学习的延伸,主要包括“集体合作与交流、课后练习、可持续性时间较长的练习”。

(2)本结构图由两个循环的圆构成,一个是“动手做、形成假设、检验评价”形成的相互循环的圆,此圆体现在探究教学中时,假设性问题可能被不断提出,随后不断实践(动手做)、不断检验与评价,如此循环多次,最终找出规定时间内本组间的最合理结论。

(3)结论可以是肯定的,探究的结果是原理性的;同时,结论也可能是否定的,即没有结论即为某次活动探究的结论,探究的结论只适合小范围的应用而不能大面积推广。

四、应用探究式学习在高中体育与健康实践课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高中体育实践课探究式教学主要是进行技能的探究教学,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方式的选择以保证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为标准,以促进学生的最优化发展为杠杆。要多种教学方式并存而非仅仅局限于一种教学方式。同时,创设问题情景,紧紧吸引学生,激发学生探究的好奇心,所以教师要认真研究和准备所教内容的技术动作,明确技术动作的重点和难点,设想学生可能在某些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做到有备无患。

参考文献:

[1]吴凤炜.探索发展式体育教学模式[J].体育教学.2001(08).

[2]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07).

[3]潘绍伟.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教学方法的整合与运用[J].中国学校体育.2005.

探究式教育论文篇3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模式 探究型互动式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5-0128-0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不断探索和实践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和教学方法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是不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核心问题。

一、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面临的挑战

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高度重视用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从政治思想上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近年来,各高校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以及、教育部等文件要求,大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不断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也应看到,随着时代的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仍然面临着严峻挑战。

(一)意识形态领域的尖锐斗争提出的长久挑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为主要特征的学科课程,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的重要职责,是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建设的重要阵地。在我国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体现了我国高校办学的社会主义方向和性质,而且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同资本主义高等教育的本质区别。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根本目标和任务是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和接班人。[1]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之中,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数字化的深入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在意识形态领域,西方国家四处推销自己的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竭力策动“”,千方百计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散布各种版本的“中国”,利用涉藏、涉疆、涉台和人权、民族、宗教等问题对我国进行抹黑。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现实情况下,各种敌对势力从未放弃对社会主义中国的颠覆图谋,并千方百计与我争夺青年一代,尤其是高校大学生。如何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意识形态领域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面临的严峻挑战。

(二)复杂的社会现实问题需要科学理论的阐释

思想政治教育既是知识教育也是价值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要通过知识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其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赢得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坚定其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黄金战略机遇期,但也是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和多发期。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市场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各种社会思潮的流行、网络虚拟世界中不良信息的泛滥等,都对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塑造产生不利影响。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理论教育必须要做出科学而有力的回答。因此,如何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头脑,正确诠释时代和社会发展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高理论教育的说服力,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不容乐观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囿于对“马克思主义灌输原理”的错误认识,使得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仍然停留在“灌输式”、“填鸭式”的原始阶段,在空洞的政治说教中教师讲得干巴巴,学生听得昏然无味,课堂死气沉沉,学生厌学情绪和逆反心理强烈,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更无从谈起,大学生的认知与践行被严重割裂。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中,限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以及教学经验,“本本主义”的现象还比较严重;在各种教学方法的探索和实践中,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不够充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考核评价环节还不够科学,多元化、多样化的考核机制还未形成;相对于理论教学过程,实践教学环节还比较薄弱,存在“大帮哄”的形式化倾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改革中,高校应积极引入现代的、科学的教学理念,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特征,增强学生探索真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探究型互动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理念指导与构建目标

探究型互动式教学理念来源于20世纪初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提出的探究式教学理论。探究型互动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是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论以及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理论基础,借鉴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主体性教育思想和交往教学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等教学理念,结合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实践提出的。

(一)构建探究型互动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理念指导

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观念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性的源头。思想政治理论课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些概念、原理、结论,而应是一种理论思维,是观察当代世界、当代中国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2]探究型互动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构建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教育目的。要树立开放教育、民主教育、隐性教育、系统教育、素质教育、能力教育、实践教育的教育理念,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规律、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大学生的认知、成长规律。增强双主体意识、问题意识、探究意识、互动意识、能力培育意识,在开放的教育环境中实现刚性的“灌输式”、“注入式”等教育模式向探究型互动式教学模式的转变,着力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

(二) 探究型互动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构建目标

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是知识教育,也是思想教育和价值教育,它重点解决的是学生的理想、信念和思维方式方法的问题。[3]无论是知识教育还是价值教育,简单的真理灌输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的,也是无法塑造学生的理想信念的。探究型互动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构建目标就是通过教师的主导,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中的思想碰撞,共同完成对现象和问题的解析,共同完成对真理的探索,从而得出科学结论,并在实践中进行验证,进而完成科学理论在学生头脑中的内化与固化,形成科学的理论思维,提升其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它追求的逻辑起点是对现实现象中隐含问题的体察提出,它追求的内在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对真理的共同探寻,它追求的外在表现方式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交流和探讨思辨,它追求的教学目的是学生对科学理论的认同把握和能力提升,它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可以看出,探究型互动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本质就是在教师的主导下,充分发挥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教师与学生共同的现象解析、问题提出、思维思辨、真理探寻、实践检验,共同探索真理,从而真正信服真理,用真理指导实践,以塑造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培养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思维。探究型互动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核心就是发挥学生的能动性,通过学生自身的思考来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三、探究型互动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建构框架

构建探究型互动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要以科学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为根本,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核心,以优化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为手段,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一)问题凝练与优化整合:完成教材体系向基于问题探究式的教学内容转化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以、教育部指定的国家材为根本,努力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在深刻领会教材和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要紧密结合当代社会的重大现实问题,紧密结合现实热点、难点和大学生关注的问题,整合优化成基于问题式的鲜活的教学内容,形成适宜进行探索研究的问题式案例教学专题,以提供师生在课堂上共同思辨探究,共同探求科学真理。在整合优化内容上要坚持理论自信,敢于面对社会现实,不回避主要矛盾,从而在讲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用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回答新问题,总结新经验。

(二)思辨探究与多边互动:实现传统方法向探究式主导的多元方式综合运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积极使用研究式、启发式、案例式、专题式、参与式、互动式、讨论式、体验式等多样式并存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要引导学生自发提出问题、思考问题,通过学生的自身思考获取知识提升能力。要创造如研读经典、撰写论文、师生对话研讨等具有问题探索性质的多样化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要积极采用现代教学技术,提高课堂的生动性,运用网络技术进一步延伸教学课堂。

(三)目的指向与实践验证:建立解决问题与真理检验相统一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要建立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门为主,教务处、宣传部、学生处、团委、产学合作办公室、教学质量评估中心等部门分工合作的实践教学组织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要按国家要求设立实践教学学分、学时。要建立稳固的实践教学基地,划拨实践教学专项经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要设计具有明确教学目的指向的、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内容,要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标性地去参加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验证理论,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运用科学理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学校要建立实践教学的过程监控和信息反馈机制,提高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四)多元综合与学习引导:探索知识检验向自主学习引导的多元考核评价

高校要摒弃“一卷定终身”或期末考试+平时大作业、小论文式的考核评价方式,积极探索和实践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提交成果与现实表现相结合、教师评定与学生互评相结合的多元化、多样式的考核评价方式。多采用面试口试、现场答辩、师生研讨、论文撰写、操作演示、小组汇报、现实表现等方式进行考核评价,将知识灌输的过程转变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学会研究的过程,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构建探究型互动式教学模式对思政课教师素质能力的目标要求

教学效果的改善是否明显,关键在教师能否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科学化。相比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探究型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实施将会使教师的工作量成倍增加,对教师素质能力的要求也会更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加强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学习和教育规律的把握。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传播的特点、规律及其特殊性,深刻把握高等教育规律和大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用科学理念指导探究型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改革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提高驾驭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相关学科领域知识的能力。只有具有多学科的知识底蕴,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来解决复杂的各种时代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才能具有生命力,才会对学生产生吸引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提高对当代社会重大现实问题观察、提取和分析的能力。如果教师缺乏对现实重大问题的深刻洞察和敏锐捕捉,缺乏对现实问题的研判分析能力,那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还会将停留在理论“空对空”的苍白层面上,真理探索的目标将会无法达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提高与学生交流、思辨的能力。要深刻体察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征,了解学生的期待与困惑,能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交流,能与学生进行深入的思想碰撞和哲学思辨。当然,具备一定的语言运用艺术也是对教师完成探究型互动式教学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不仅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懂、真信、真情传播、真诚实践,更要在教育教学中“立师德、树形象、赢爱戴”,用道德的力量去感化学生的心灵,用高尚的风范为学生树立标尺,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吸引和感染学生。

[ 参 考 文 献 ]

[1] 骆郁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88.

[2] 刘美.一路走来亲历清华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30年[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15.

[3] 吴倬.论研究型教育理念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10.

探究式教育论文篇4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接受性学习;整合

一、引言

数学是教学中十分重要的课程之一,数学学习的主要功能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认知能力。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采用适当的探究性学习,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牢固地掌握数学知识。然而,课堂上开展探究性学习必须要在学生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的条件下进行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而接受性学习方式能使学生更快、更有效地掌握系统知识,能弥补探究性学习的不足。因此,只有通过两者的有机结合,才能使课堂教学真正“活”起来,使之发生由量变到质变,由“厌学”到“愿学”的转变,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

1.关于探究性学习的研究状况

20世纪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和教育思想家布鲁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要践行素质教育理念,加强对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应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问题意识,通过设置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有效解决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0世纪70年代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提出:“教师不应以讲授课本为专务,而要为学生创设能够独立思考的情景,令其自为理解。”20世纪80年代初期,探究性学习理论开始进入我国,很多教育教学工作者开始对探究式学习理论和实践进行研究。

余文森教授(2002)认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当前素质教育时代背景下的必然趋势,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主动学习。在传统学习模式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一般是在教师的要求下进行学习,缺少主动性,而现代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另一方面,改变传统的被动接受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要凸显探究、发现、研究等过程的重要性,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更多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等。

杨忠(2014)也认为:在素质教育时代,初中教育更重视综合教育,数学教学不仅是数学知识的讲解,还是对数学思想的一种培养。而实施探究性学习便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

这些观点表明了人们开始意识到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2.关于接受性学习的研究状况

黄梅认为,在满足有意义学习的条件下,讲解式教学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科知识的内在功能,使学生在认知过程中避免许多不必要的曲折和困难,并能够快速有效地获得系统性的科学知识,这也充分体现出有意义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李运萍、刘志红在《接受性学习的产生与发展》一文中提出:“接受性学习虽然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不如探究性学习,但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状况来看却更胜一筹;虽然在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方面不如探究性学习,但从实施的现实可能性来看,接受性学习更易于实施。再者说来,学生通过接受性学习获得的基础知识是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基础,离开了这些知识,探究性学习就无法正常开展。”

纵观当前的教育教学形势可以看出,接受性学习依旧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教育教学的主要模式。

3.关于两种学习整合的研究

扬州大学的刘久成教授认为: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在一定意义上是优势互补的两种学习方式。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将两种学习方法结合起来运用于教学实践是一种合理的教学选择。

江建忠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探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可以相互整合,科学合理地运用两种学习方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能够保持对学习有源源不断的动力。

李鑫认为,中学学习是一个重要的过渡过程,学生所学习的内容、知识并不都是需要通过探究性学习方式来获取的。一方面,从知识的分类角度来看,有的知识不需要经过探究、启发,只需通过教师的传递,学生就可以熟练掌握,如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政策性知识,这些知识是既定存在的,不需要进行探究。另一方面,一些特定类型的知识和技能,由于比较特殊,如果只是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学习效果比较低下,而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的自主探究为辅进行学习,有利于学生对各种知识进行理解、掌握和运用。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辩证地看待这两种学习方式,将两者整合并融入学生的学习中,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两种学习方式整合策略的相关研究

刘久成认为,两种学习整合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从知识的分类来看;第二,从培养目标的完整性来看;第三,从学习方式的互补性来看。

翟绪红在《浅谈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在数学课堂中的策略研究》一文,用了出租车收费的例子来阐述了两种学习方式的整合策略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实施,而具体的操作模式没有说清楚。

陈志容认为,在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相整合的教W实践中,教学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要用传统的接受性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然后再在实践中运用探究性学习方法;第二,创造全新的学习方法,并将学习方法融入学生已有的学习方法中,使其逐渐形成意识和习惯;第三,适时适当地进行综合探究;第四,探究与课堂学习有机结合。

杨文健认为,要把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加以整合,目的是发挥两者的长处。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初中数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不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杨文健提出以下三个重点:第一,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逐渐将探究性学习方法引入到课堂中,将接受性学习模式转移到课外,目的是为探究式学习服务;第二,在教学问题的选择上应该加以重视,将学生独立发现问题与师生共同发现的问题集合起来进行讨论;第三,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问题的引导。

李鑫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两种学习方式的整合需要考虑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根据教学内容,合理确定学生的学习方式;第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第三,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探究性学习的先决条件;第四,要对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结合点进行发掘。

邓永财认为,两种学习方式融合的途径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松散结合形式,是指在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始终以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相结合作为指导思想,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探究性学习。第二,紧密结合形式,是指把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有机地融合在同一教学过程中。

三、简要评述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查找与研读,笔者对课题的理解有了更深的认识,对课题的研究方向也有了更清晰的思路。在研读过程中,笔者注意到前辈们所做的研究与笔者的研究有些不同的地方,总结归纳出以下四个方面。

1.研究的领域不同

不管是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还是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他们的理论主要针对教育领域,而本课题所针对的是数学教学领域,在课题的前期构想过程中以布鲁纳和奥苏贝尔的教育理论为课题指引方向,然而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由于数学有其特有的知识结构和特点,必须把两种理论有效运用到课堂教学上才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2.研究的层面不同

笔者通过细心研读发现,一些关于两种学习的整合策略研究的相关文献主要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如陈志容的《研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整合探讨》,邓永财的《试论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的融合》等论文,而本课题的研究主要以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性学习理论和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为指导,重点偏向于教学实践层面的研究,依托课堂教学所反馈的真实情况不断完善课题的相关研究工作。

3.研究的主线不同

关于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整合的相关文献并不是很多。如江建忠的《物理教学中“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整合》,李g的《“有意义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整合下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都是关于物理方面的学习方式整合,杨文健的《试论化学“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整合》是关于化学方面的学习方式整合,而本课题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对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两种学习方式整合的研究。

4.研究的焦点不同

相关文献研究的焦点更多的是倾向于小学、高中和中职学校的数学学习方式整合的研究,如刘久成的《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融合》和翟绪红的《浅谈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在数学课堂中的策略研究》研究的焦点是小学数学;穆岩的《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与接受式学习的整合》研究的焦点是高中数学;陈丽贤的《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的思考》研究的焦点是中职数学。由于不同学生在各个年龄阶段的智力发展会有所不同,因此小学数学学习方式一般以接受性学习为主导,高中数学学习方式一般以探究性学习为主导,而初中数学学习方式恰好是两者并重,也正因如此有了本课题的研究方向。

四、结束语

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探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在接受中有探究,在探究中有接受。不管是探究性学习还是接受性学习,都是当今课堂学生所必须具备的学习手段。教师在营造更高效的课堂学习模式的同时,努力克服两种学习方式所存在的弊端,使其各自发挥优点,扬长避短,让这两种学习方式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合理运用。

参考文献:

[1]陈丽贤.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的思考[J].V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3(4).

[2]余文森.简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J].课程・教材・教法,2002(1).

[3]杨忠.数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4(3).

[4]黄梅.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06.

探究式教育论文篇5

2.农村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实施变异及矫治彭礼

3.略论中小学法制教育曾献超,朱雄君

4.体育教学过程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王茜,王雪峰

5.浅谈新课程下化学教材的再处理贺必武

6.普通高等学校教师素质提升方法研究曹晨忠,龚日朝,黄玲娟,陈春萍

7.论高校信念教育中的着力点唐根华,唐辉

8.美国大学学分制的发展历程与特点常思亮

9.论我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办学特色郝小礼,王海桥,邹声华,刘何清,刘荣华

10.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基本要素探讨李启平,王冠

11.应用写作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讨杨欣

12.独立学院高等数学分层教学的思考周炎林,聂东明,罗李平,聂春芳

1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考试体系改革探索胡赛,赵碧海

14.论建筑设计基础教学的文艺切入何川,王浩钰

15.株洲市高职院校排球教学面临的困境及出路徐国武,陈振飞

16.关于刑法教学中的三个问题赖早兴,贾健

17.心理词汇研究视野下的大学英语词汇教学张玉香

18.关于平面构成教学的思考叶晓波

19.运用科学发展观,构建高职教师校本培训体系石莉萍,钟意

20.云计算促进高校创新发展的理论思考杨旌

21.案例教学艺术的探索与实践刘博逸

22.产业对接背景下的高职电子专业"实境耦合"人才培养途径研究王芳,叶玲

23.生物工程专业建设中教学体系的构建、改革与实践刘志强,张大为,李会东,向育君,周建红

24.中文医学论文中Meta统计方法的使用情况分析朱雯霞

25.论本科毕业论文摘要的撰写资锋,曹运江

26.大学英语课堂互动实证研究胡金梅,谭梅芳

27.论扬长教育对大学生和谐发展的作用陈坤华,朱文彬

28.论湖南红色教育资源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影响力朱君,蒋美群

29.论创新青年理想信念教育陈慧慧

30.论心理咨询之助人自助目标李美英

31.教师伤害学生的心理分析龙平瑶

32.大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研究及其信息系统开发施式亮,念其锋,张琳

33.高校考试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周薇

34.论高校精细化教学管理张勤

35.江西高校师生关系现状调查杨艳,洪恩强

36.产业结构视角下大学生就业困境与对策研究邹新月,周志强

37.激励理论在档案管理队伍建设中的应用陈华

38.图书馆人力资本节约略论孙连平

39.论当前高校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周琼花

40.继续教育领域实施精细化管理探析陈芳华,李友桥

41."危机"叙述与"计划"思维——1956年中国作协第二次理事会扩大会议报告的话语分析刘郁琪

42.华夏文化中"龙"原型为"马"之考辨冯桂芹

43.大众文化叙事与媒介公信力之间的契约关系金倩

44.论网络舆论监督的特点和意义肖燕芳,李栋

45.论舞蹈表演中音乐的重要性翦建

46.中国水墨文化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苏专

47.论基于室内设计的绿化配置孙文平,吴月亮

48.现代小区景观设计中的问题及对策刘彦君

49.湘南临武土话音系特点李益

50.英语副词排序规则的认知学分析杨万菊,唐小田,侯民吉

51.从dutyreport中锻炼学生的英语能力罗静波

52.湖南高考英语阅读填空题型探究李巧云

53.培养语篇结构分析能力提高阅读填空水平熊银华

54.新形势下我市文化系统思想政治工作的问题和对策杨红

55.2010年北京市生育保险基金收支情况的预测分析胡欣欣

56.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之共有权李因来

57.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与国际政治资源的开发喻珍

58.论和谐的马克思人学向度孟凡华,高东帅

59.学生伤害事故精神损害赔偿的司法适用杨秀朝

60.国外公务员培训质量评估的主要做法及借鉴马娟

61.论Trips协议框架下我国知识产权"私权"保护谢慧

62.高校学报编辑部法律地位及其行为探析朱正余

1.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开设机器人课程的探索张新,秦志强

2.论新课改对高中化学教师的要求周后芳

3.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的作用欧阳立恒

4.论教师自身修养刘列雅

5.中小学后进生转化教育研究彭献文

6.新形势下民办教育发展探析李冬平,刘兆升,王歧奖

7.论青少年感恩教育的途径刘振中,罗成翼

8.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罗栋

9.工学结合中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研究刘自斌

10.论艺术类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阳慧

11.工学结合视野下的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赵丹

12.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阙龙云

13.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机制的构建肖红艳

14.大学生旅途中的安全问题研究刘长春

15.课堂教学要素动态发展与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江海潮,张紫君,龙希

16.隐性教育在普通话教育中的优势效应吴十日

17.构建多学科融合学术环境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陈安华,胡燕平,颜建辉,黄良沛

18.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胡燕平,郭源君,李会强

19.坚持"导-研-本"路线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胡忠举,刘文辉

20.提高机械学科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探索姚京成,刘衍琼,尹喜云

21.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曲,谢东海,李润求,蒋云霞

22.论高校课程考试与考试管理创新梁小玲,谢东海,曲

23.高校研究生资助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与解决对策王晖

24.论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途径吴赛辉

25.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持续优化研究尹小波

26.基于web的教育信息化评估工具设计刘泽

27.论高职英语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罗红

28.论高校后勤社会化向立志,胡立卫

29."企业经营战略""四个三"教学模式改革和实践邹树梁,王铁骊

30.研究性教学:军备控制教学的新思路徐能武

31.论法学实践性教学的"当事人模式"欧爱民

32.法学本科课堂教学案例讨论模式探讨喻永红

33.论都市型农业院校"植物学"教学中的情商教育田晔林,王文和,谢雨子,于建军

34.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彭社芬,赵晓玲

35."外贸英语函电"课程的工作情境教学模式研究蔡文芳

36.关于高校本科金融专业"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的若干思考吴朝霞

37.六步教学法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褚凤

38.计算机课程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践与反思王彦超

39.钱学森思维科学理论与大学生写作灵感的激发徐开良,唐守文

40.广告写作与文学写作之比较邹妙玲

41.多媒体教学与教改的思考唐楚峰

42.引导时段状语的介词FOR的用法及理据探讨曾永红

43.从中英对比看"不但……而且"的偏误王泳辉,朱海燕

44.词义石化对商务英语词汇学习的负迁移影响钟珊辉

45.母语迁移对中国学生学习英语复合词影响的实证研究崔文尖

46.《围城》英译本的暴力解读贺婷

47.英汉经济语篇中的事件结构隐喻初探钟曲莉

48.商务话语中汉英语码转换的顺应性分析李文欣

49.英语经济新闻语篇的情态分析——基于批评语篇分析视角尹云云

50.试析约瑟夫·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中"死亡意识"的美学价值白桦

51.论唐传奇的诗意叙事境界陈峭燕

52.零落成泥香如故辗转春秋韵更醇——析李清照词风多变之谜蒋淑芳

53.汉语口语中的重复话语模式和语用功能探讨安美丽

54.基于语料库的《西游记》叙事标记语对比研究朱湘华

55.湖南湘乡市棋梓桥话语音分析李丽颖

56.高校档案管理中的哲学维度探析刘立明

57.论档案管理中的人文精神渗透石玉冰

58.试论图书馆的回溯建库工作敖玉英

59.论贫富差距与两极分化彭清玮

60.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土地纲领桂福才,朱光明

61.评马克·赛尔登关于中国革命中延安道路的论述张尔葭

62.网络民主与网络侵权的博弈——评《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六条翁武华

63.货币与人的自由陈银

64.落实科学发展观选用"五型"干部汤建军

65.论新时期国有上市公司领导素质的培养与提升陈能

66.园林景观的文化内涵及表现手法杜月意

67.拉威尔早期钢琴作品创作受德彪西的影响程度探析申佳

68.神话的可怕缔造者——纪录片《意志的胜利》探析段文韬

69.论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创意问题李静

70.湖南省重点学科:机械设计及理论

71.金融法研究走向深入的有效途径——评《间接融资、直接融资与信用——金融法专论》任丹丽

1.基于教师专业化的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建设刘灿群

2.中小学教师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现状调查祁玉娟

3.新课标背景下湘西州农村中学体育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沈煜

4.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探索唐艳春

5.中小学教师科研能力的重新审视与编辑对策孙珏

6.论刘少奇教育思想特色朱剑洪

7.关于加强高校BBS人文素质教育功能之思考梁小娟,李刚,胡志明

8.地方院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现状及发展趋势概论刘云,李阿利

9.矿业类毕业生体系化就业指导探索安宇,陈磊

10.毕业论文信息资源的个性化检索及其构建王窈惠

11.论外国留学生的班级文化建设李艳

12.QQ群——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有力平台阳洪霞

13.研究生素质教育的思考贾莲霞,黄峰,张江水,王洪光

14.论高校与大学生特别民事法律关系熊新华,卢克建

15.新时期高校图书馆的个性化信息服务周小莲

16.论一般本科院校《古代汉语》课程教学黄丽

17.目标教育与生物科学专业本科培养关系的思考刘雨芳

18.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的思考曾芸

19.英语情境教学的情境设计石迪飞

20.论法学创新人才的培养阳东辉

21.实验室开放与科研一体化教学模式初探邓谦,蔡铁军,彭振山,龙云飞,邓彤彤,萧菡曦

22.在开放式的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云南师范大学电子与信息技术创新实验室"个案简析李星,何文学

23.高职院校说课与高职教育特征冯明

24.论三维角色动画教学中的动作特征与动作设计能力的提高熊明,吴月亮

25.关于多媒体教学的思考陈姗

26.古代历史教学中概念阐述的准确性问题——以罗马史为例陈可风

27.世界史教学与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雷芳

28.《中国史学史》研究性教学初探徐红

29."市场"因素与高师历史专业教学改革李建明,刘梅花

30.论高校历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欧阳萍

31.论高校历史学专业"以引为形"的课堂构建郑利民

32.认知语言学理论对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王敏斯,唐忠顺

33.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策略欧阳小梅

34.初中英语任务型教学刍议李白燕

35.论中学生作文创新教育李伟来,宋笑平

36."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模式研究王济华

37.论激励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张卫群

38.《永兴县志·方言章》的评述与思考谢奇勇,李民媛

39."算"的义项历时演变考察秦国栋

40.汉民族委婉语功能浅探万金

41.英语现在时表达将来意义的情态隐喻功能解读肖敏

42.从语境对话理论谈翻译语境中英汉词义的选择杨俊敏

43.英语缩略语刍议张曲

44.大学英语学习者阅读策略动态研究刘懿

45.从多元系统论看鲁迅的异化翻译理论欧阳桃

46.德语语音同化现象初探曹嘉桢

47.论开展"民国文学史"研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汤溢泽,郭彦妮

48.论海明威《太阳照样升起》的冰山语言风格殷艳,凌建娥

49.别样的同情——"白日梦"概念在《送冰的人来了》中的运用李彭湃

50.论流行音乐与古典诗词的关系葛金平

51.论唐代仕女画与当代"仕女画"之差异姜太军

52.云南大学校本部校园开放空间分析陈璐

53.论勋伯格和"自由无调性"刘宏帆

54.论水彩画的写生与创作龚力,杨文

55.数字化影像符号对影像理解的影响研究柴彬彬,王昆鹏

56.从首届"三屏合一"新春晚看受众地位的提高和媒介强强联合趋势蒋爱利

57.论多维视域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杨军

58.新的执政环境下中国共产党执政面临的挑战杨松菊

59.中国近代社会的变与不变章平

60.论张君劢30年代的"立国之道"伍本霞

61.审计监督与反腐倡廉建设吴群

62.以战略为驱动的管理变革——湘钢从传统管理到现代管理的升华路径毛跃文

63.知识型企业中组织租金的创造、分配与剩余权利的配置廖文婷

64.区域人力资本和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彭宗平

65.论张家界生态旅游开发李小龙

66.现代学术史研究的新创获——《民国间古代文学研究名著导读》评介张红

1.关于独立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考——以湖南科技大学潇湘学院为例李炳煌,郭迎福

2.论为师之道与为师之术——读小原国芳《师道论》有感姜圣秋

3.标签理论对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启示李肖璇

4.富人阶层的崛起对教育公平的影响高耀,姚景

5.关于高校继续教育中推进创新教育的思考叶文忠,罗红飞

6.论教师对学生的宽容教育张书雯

7.大学生学习功利化的心理机制及其对策邓辉平

8.60年来我国"外国法制史"学科教材建设述论夏新华,侯宇清

9.以情景式教学培养高职学生英语口语能力李曼琳

10.高师声乐教学形式多样化及其哲学依据探析贺军玲

1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教学中理论与政策关系的处理熊桂玉

12.高职食品类专业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以"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为例王瑞兰,苏新国,王尔茂

13.真话语与假权威——论语文教师在课堂中的地位王超

14.论英语作业的设计王明强

15.VLE网络教学平台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探析丁凤

16.对声乐教学的思考李津生

17.中学语文教学的美育之道周雅婷

18.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反思李宣平

19.直拍进攻型打法的可持续发展研究郭清林

20.体育教育生态学的发展路径及态势分析唐琛,张铁雄

21.论美术教学改革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刘新华,刘坚,谢雨子

22.关于工科大学物理内容体系改革的思考向远辉,章湘平,李玉珍

23.论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完善庞龙斌,何振炎,陈小芬

24.基于SNS的"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学改革探讨陈君,唐秀明

25.以职场能力为导向的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初探唐美华

26.论普通高校英语专业语法课程的改革禹淑英

27.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探析黄娜娜

28.建设产学研平台提高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王卫军

探究式教育论文篇6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探究式教学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5-0201-01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探究式教学发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运用,就是引导学生像科学家搞科研一样在实验的过程中学习和获取知识。初中物理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更能体现物理学科的特点,更能遵循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或者教师积极为学生创设物理情景,提出研究课题,然后让学生设想实验方案,并通过学生亲身做实验,验证实验方案,得出实验结论,最后把结论应用到生活中,解决与物理知识有关的问题。

1初中物理实验同探究式教学法结合的表现形式

1.1多种形式的演示实验演示实验包括在课堂上教师操作演示、师生共同演示、学生小组演示、学生演示等多种形式。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励学生学习兴趣是很重要的。要求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探究教学的过程中,要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状态,深入研究教学内容,深入研究开展演示实验教学所应采取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巧妙设计一些趣味性浓厚的演示实验。要注意把学生的观察和思维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通过观察促进思维活动的展开,另一方面又通过思维指导观察活动的进行,在逐步认识物理概念、规律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

1.2多种类型的操作实验从教学目的的侧重点划分,学生操作实验可分为四类,即研究性、验证性、测定性和基本练习性实验。学生操作实验探究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围绕某个问题独立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分析结果,从中发现科学概念或规律,以获得知识、培养探究能力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

1.3科技小制作、小实验科技制作探究包括科技小制作、小设计、小发明等。教师要利用物理活动课和实践课,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智力发展水平,遵照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导学生因地制宜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如实验室闲置器材、学生身边的物品、廉价的材料等,设计和制作完成这类科学性、趣味性很强的实验。

2初中物理实验探究式教学法的操作程序

物理实验探究式教学是在观察总结科学家、教育教学工作者探索实践和吸纳先进教育理论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因此,它遵循着“问题―假设―设计―验证―总结―评价”这样一种程序。这一模式还特别注重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具体实施方法和步骤可以分为:引入课题激发猜想->进行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实验->分析总结->评估交流。为了充分利用反馈信息的促进作用,教师应与学生一起对其探究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及时、准确的评估。

3初中物理实验探究式教学法的效果分析

为了深入的实验探究式教学活动,主要侧重于探究过程和方法的训练,侧重于实验技能、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及创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同时也加强对学生归纳、总结、演绎、推理、评估、交流和拓展应用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对于学生进行力学密度探究式教学实验,在“接受式教学”模式下,却较难有效地解决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难。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习科学的中心环节是探究,探究式教学是中学科学教学的一种有效方式。使学生经历“密度知识与技能”的探究学习过程,锻炼和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具体说就是掌握一些简单方法,其一,探究的程序化方法: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其二,具体方法:归纳法、比值法、演绎法。主要教学过程为:①通过情境创设,提出问题。②借助已有认知,做出假设(教师学生互动)。③依据实验设计,进行实验并纪录数据。④分析试验结果,形成结论。⑤进行组间交流,实施评估。⑥运用密度概念,解决问题。通过上面对物理实验探究式教学的效果分析,说明物理实验探究式教学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主要的好处总结如下:①有利于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实施,当前,开展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己成为我国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动机,一堂物理课实施探究式教学是否成功,关键是教师做到巧设悬念,也就是如何引导、启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的问题。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物理实验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学生一旦充分理解所学知识的内在联系,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那么学生的探究精神便会油然而生。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在实验探究教学中,教师可随时创设探究情境,启发学生思维、想象,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主动探究的心理状态之中。

参考文献

[1]曹丽敏,唐亚文.“实验―探究”教学模式的设计[J].科学教育,2004,2

探究式教育论文篇7

关键词: 新课改 高中数学教学 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Inquiry Teaching)是指学生在接受新的知识的过程中,是本着解答问题、解开疑惑的目的进行学习的。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通过提出质疑、创设情境,进而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学习、阅读、试验、讨论、观察等方法进行独立学习,通过学习最终实现认知性转化过程。在探究式教学中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在宽松的、和谐的氛围中,积极地、主动地进行知识的探索。

一、探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1.构建主义学习理论。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是在认知理论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对知识主动构建的过程;构建主义认为知识并非我们认为的课本、文字等对现实的准确表征,而是在理解过程和假设”。[1]

2.主体教育理论。

主体教育理论最早见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顾明远教授最早提出“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的理论,并在2004年我国教育论坛中,将主体教育理论定义为“依靠主体来培养主体的教育”。其内涵包括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注重培养主体的教育,弘扬人的主体性与价值,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倡民主化教学,进而将学生培养成为自主的、能动的学习主体,增强创造力、创新力。

3.认知心理学理论。

认知心理学理论出现于上世纪五十年代,认知心理学中认为“人脑的信息加工系统是由感受器(receptor)、反应器(effector)、记忆(memory)和处理器(或控制系统)(processor)四部分组成”。[2]在认知过程中,我们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中获得信息,进而通过短时记忆和知识的刺激,形成常识记忆。在对知识的探索过程中,新旧知识不断碰撞,进而加深学习记忆和知识的理解性输出。

二、探究式教学的形式

探究式教学并没有统一固定的形式,探索式教学的关键是要体现出对知识探究的方法、意识与获得知识的主动性,探究式教学专家认为“提出问题――参考阅读――归纳总结――获得知识”、“提出问题――实验证实――归纳总结――获得知识”、“提出问题――实验证实――归纳总结――获得知识――灵活运用”等,都属于探究学习和探究教学模式的范畴。在日常教学中,一般是通过情境引入,由教师提出疑问,学生通过对课本、多媒体等资料进行学习,在课堂中通过生生、师生合作学习,并对知识进行整合,进而获得知识。

三、探究式教学的作用

1.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树立自主学习的观念。

“探究来自问题,问题始于质疑”。高中数学在许多学生眼中枯燥而乏味,不但要学量的公式和定律,而且要有大量的计算,往往会出现课堂教学效率低、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等问题。在传统的数学教学课堂中经常以“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答”的方式出现,教师成为课堂的组织者与引领者,过分强调教师的教授过程,学生缺乏学习的自主性。创设情境,可以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由被动地、填鸭式地学习转变为积极地主动地学习,进而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让学生实现理解性输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通过发出质疑,才能激发对知识的自主探究兴趣,增强创新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

新纲要中指出要通过教学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创造力,使学生从“学会”转变为“会学”。提升学生学习和自我探究能力。明代学者陈献章提出“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往往有了疑问才会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学习,激发学习兴趣。在数学教学中,有许多规律与公式导出,因而可以通过让学生在学习中进行探索,才会有所发展,提升创造力。我国的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在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课堂参与性较差,大多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在学习过程中自我意识削弱,对教师教学的依附性较强。学生被教学纲要、教材内容、课堂环境牢牢地束缚,使学生的创造性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当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人,以学定教,以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应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1]

在新课改背景下,实施探究式教学具有开拓性与创造性,本文首先通过针对探究式教学进行理论研究奠定探究式教学的理论依据,其次探索探究式教学的形式,最后对探究式教学促进作用进行探讨。通过对探索式教学的探讨,为探索式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温晓慧.网络环境下探究性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2-07-15.

[2]陈春雷.学无止境――高中生物中探究性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1-13.

探究式教育论文篇8

1.建筑学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2.“两院一体化”模式下建筑学研究生培养探索 

3.基于创造力构成的建筑学研究生教育研究

4.寻找跨学科研究旨趣的交集——建筑学研究生跨学科国际合作培养模式探索 

5.中美建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结构比较研究 

6.建筑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对策

7.全日制建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8.建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问题的思考

9.剖析与思考——论建筑学研究生教育

10.立足务实 寻求创新——从论文选题看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

11.建筑设计构思的探索——荷兰TU Delft建筑学研究生课程毕业设计有感 

12.基于IPA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服务质量评价研究——以建筑学专业学位为例

13.对我国建筑学研究生教育的反思

14.中美建筑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比较

15.中美建筑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

16.建筑学专业学位实践基地建设的现况及建议——以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为例 

17.民办高校建筑学专业教育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18.浅谈建筑科学类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  

19.建筑学院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研究   

20.关于建筑学人才培养策略的反思与探讨   

21.建筑学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2.关于建筑学教育教学方法的探讨    

23.生态建筑学和景观建筑学与风水的关系  

24.浅析认识传统建筑学与思考新时期建筑学    

25.职业教育背景下的建筑学专业教学研究    

26.建筑学重点学术期刊评价研究初探   

27.建筑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分析及培养对策研究     

28.嘉庚特色独立学院建筑学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29.民族院校建筑学专业学生学习现状调查与分析   

30.建筑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创新实践 

31.景观与建筑的融合景观建筑学的发展与实践    

32.引进优质国外教育资源对建筑学专业教学的启示 

33.关于生态建筑学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34.室内设计教育中建筑学背景的意义分析   

35.以深化设计为主导的建筑学构成课程设计教学改革初探  

36.建筑学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37.浅析建筑学专业中环境设计课程的“以评促建”     

38.对建筑学专业基础课教学现状的困惑与反思   

39.浅析应用型本科建筑学的实训课程模式   

40.应用型大学背景下建筑学导师工作室教育模式研究   

41.对高职院校《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42.生态建筑学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讨论  

43.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中产教融合的途径研究    

44.建筑学专业教育中科学建筑观的培养    

45.建筑学专业建筑设计课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46.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浅析   

47.建筑地理学是有助于国强民富与国泰民安的中国特色建筑学      

48.“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研究      

49.基于建筑学角度的“成渝城市群”房地产价格持稳原因探析  

50.低年级建筑学专业“设计结合建造”教学模式探析    

51.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    

52.应用型本科建筑学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改探讨      

53.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房屋建筑学”教学改革思考     

54.建筑学专业设计课程教学新模式     

55.高校建筑学教育问题与对策探讨   

56.建筑学专业型硕士培养管理特色研究    

57.关于建筑学设计中的生态建筑设计的发展探索    

58.建筑设计专业教学方法的创新改革    

59.“一定要有自己的建筑学体系”:记杰出的建筑历史学家陈明达先生   

60.建筑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创新实践   

61.具有地方特色的校企共建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研究   

62.应用型大学背景下建筑学导师工作室教育模式研究    

63.建筑学专业国际联合教学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   

64.建筑学专业学生专业特长培养研究 

65.建筑学专业毕业设计教学体会  

66.建筑学重点学术期刊评价研究初探      

67.建筑学专业型硕士培养管理特色研究     

68.仿生建筑学及其应用相关探讨   

69.建筑学专业本科生专业英语教学初探    

70.建筑学专业学习与教学楼的空间形态    

71.关于生态建筑学的若干探讨   

72.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教育模式的优化    

73.浅析对生态建筑学的几点探究   

74.工程管理专业“房屋建筑学”教学改革   

75.关于生态建筑学的探讨   

76.适应“卓越计划”的地方院校建筑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77.浅谈建筑学教育中应强化建筑地域性特色   

78.BIM技术在建筑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79.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建筑学校建筑学专业硕士学位教育研究   

80.建筑学专业地域性特色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81.本科教育评估背景下的建筑学专业评估机制探讨   

82.英国建筑学学科、学位及其职业教育概述    

83.刍议建筑学中的生态建筑     

84.一般性高校建筑学专业教学方向应面向实战的思考  

85.建筑师执业注册制度下艺术类院校建筑学专业变革   

86.建筑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分析及培养对策研究   

87.美国大学建筑学专业Top10介绍   

88.独立学院建筑学专业内涵建设与优化研究    

89.建筑学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90.立足务实 寻求创新——从论文选题看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

91.建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问题的思考

92.建筑学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93.全日制建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94.建筑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对策

95.中美建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结构比较研究

96.寻找跨学科研究旨趣的交集——建筑学研究生跨学科国际合作培养模式探索

97.建筑设计构思的探索——荷兰TU Delft建筑学研究生课程毕业设计有感

98.基于创造力构成的建筑学研究生教育研究

99.剖析与思考——论建筑学研究生教育

上一篇:阶梯式教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中学作文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