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大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22 08:40:16

中医药大学论文

中医药大学论文篇1

【关键词】中医药 英语着作

几千年来,中医药学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之一,不但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直到今天仍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日益受到世界的重视,对国际医药学产生越来深远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注意到中医药的疗效,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信任中医药。这为中医药的发展、增强其国际文化地位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和潜力。

从2001 年以来,在积极推动英语等外语对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进行教学的思想指导下,全国很多中医药院校都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为了迎接现今时代所赋予的挑战,中医药专业的双语教学无疑势在必行。[1]但有研究显示由于中医药的特殊性,其双语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有待于思考的地方,其中教材和相关着作的缺乏不容忽视。[2]因此本文通过阐述国内相关着作发展情况,从而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纵观近20 年国内中医药英语翻译着作的发展状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内中医药相关英文着作

1.丛书系列

1990 年张恩勤主编,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英汉对照新编实用中医文库》。其中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上、下册)、《中医诊断学》、《中医临床各科》(上、下册)、《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养生康复学》、《中国针灸》、《中国推拿》、《中国药膳》、《中国气功》、《中国名贵药材》、《中国名优中成药》,该套丛书在国内尚属首部。之后1991~1994 年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徐象才主编了一套《英汉实用中医药大全》,其中包括《中医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单验方》、《常用中成药》、《针灸治疗学》、《推拿治疗学》、《医学气功》、《自我保健》、《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骨伤科学》、《直肠病学》、《皮肤病学》、《眼科学》、《耳鼻喉科学》、《急症学》、《护理》、《临床会话》等。2002 年左言富任总主编、朱忠宝等总编译,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套《(英汉对照)新编实用中医文库》,该套从书包括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眼科学》、《中医耳鼻喉科学》、《中国针灸》、《中国推拿》、《中医养生康复学》等14 个分册。2001~2006 年间刘公望主编,华夏出版社出版了英文版图书《针灸基础学》、《针灸临床学》、《方剂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发挥》等,同时刘公望于1994 年和2007 年主编了《针灸学基础篇》和《中医临床基础速览(伤寒、金匮、温病)》,均由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出版。

2.教 材

1998~2000 年间北京中医药大学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教育司委托,编译了高等中医药院校英汉对照教材,并由学苑出版社出版“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英汉对照中医本科系列教材”《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基础理论》等系列丛书。在2007 年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来华留学生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汉英双语教材编审会指导下,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一套汉英双语教材,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针灸学》、《推拿学》、《中医养生学》、《医学基础知识导读》。

3.单个着作

(1)英文

1)中医基础理论

2003 年刘干中、徐秋萍、王台主编《中药基础知识》(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

2)中医临床

1998 年徐象才主编,外文出版社出版了英文书籍《诸病中医中药外治大全》。2007 年李经纬主编的《中国传统健身养生图说》(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2003 年谢竹藩编着了《英文中医名词术语标准化》(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

3)针灸推拿

1981 年Chen Chiu Hseuh 编着《Acupuncture: A ComprehensiveText》。1999 年程莘农主编,外文出版社出版了英文书籍《中国针灸学》。2002 年金义成、彭坚所着《中国推拿学概要》(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2007 年李鼎原着,上海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编译《针灸学释难》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

(2)汉英或英汉

1)中医基础理论

1990 年陈慰中着,俞昌正译《西方的中医五行学说(英汉对照)》由学苑出版社出版。2007 年马伟光、和丽生主编《英汉双解简明中医基础理论教程》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

2)中医临床

3)中药学

2006 年苏子仁、赖小平主编《汉英·英汉中草药化学成分词汇》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4)针灸推拿

4.工具书

二、讨 论

可以看出,在以上出版的中医药英文着作中,丛书系列大致可分为四套,主要为汉英或者英汉双解形式编写。教材主要有两部,基本包括中医药主要科目知识,一部全英文,一部汉英双解。而个人着作最多,全英文形式较少;中医基础理论两部,中医临床三部,针灸推拿五部,主要集中于汉英或者英汉形式出版;中医基础理论两部,中医临床各科及词汇十五部,主要集中于针灸推拿学的着作编写,共有二十八部,中药学仅一部。工具书包括有十六部,均为汉英形式。

1.目前国内中医药英文着作以及普及存在的问题

(1)专业英语教材:专门针对中医药院校学生学习的中医药专业英文双语教材还呈现一个短缺状况,尚需进一步编辑完善。

(2)专业英语人才培养:还缺乏一支数量充足,既掌握中医药专业技术,又精通中医专业英语的外向型中医药人才队伍在医疗实践中大力宣传中医药,使中医药难以进入国际医药主流市场,在国外医疗体系中不易取得合法地位和共际认同。

(3)全英文着作:中医药英文着作目前主要还是针对国内相关从事中医药人士的学习,因此编写形式以汉英或英汉双解为主要形式。而以全英文形式编写的着作相对较少;中医药知识全面传播还尚存缺限。

(4)中药学以及其他中医药经典医籍:由于国际社会对于针灸推拿已经比较认同,但对中药学和一些中医经典医籍,如《金匮要略》等的英文着作编写较少,相对限制了有关理论的交流和传播。

2.解决之道

加大对中医药院校学生学习教材的补充和编写,培养更多的中医药专业外向型人才,扩充全英文中医药教材和着作的编写,尤其注重中药学等学科的英文着作发展。以规范英语为核心进行创造,改变以往独立作战、各行其是,既无方便的途径相互交流切磋,也无专门机构加以协调的状态,使中医专业术语的翻译实现标准化、规范化。在高等中医药院校中积极推广加强双语教学的改革,加大既懂中医药专业知识,又有较高英文水平的创造型人才的培养,相互促进,既有利于今后中医药的专业英语教学发展,又有利于中医药着作的继承和发展。

中医药大学论文篇2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中医人才;高职高专院校

中医药文化是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5000多年的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史上,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已有2000多年历史,它是祖国医学发展中的瑰宝,是人们认识生命现象及其发展规律和防治疾病的重要思想和方法体系[1]。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传承与发展离不开人,而中医人才则是直接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的优秀群体,而优秀的中医人才则是同时具备较高的临床技能和中医文化素养的综合型人才[2]。只有培育一批素质良好的中医药人才群体,才能进一步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兴旺发达,中医药文化才能代代传承。纵观国内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多重技能型的培养,而轻中医药文化人文素养的培育[3]。这种实际上是违背了中医人才成长规律的培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将阻碍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之路,进而影响中医学的进一步发展。目前国内很少高职高专院校对此进行研究,缺乏借鉴经验[4]。因此,如何在高职高专院校中医人才培养中探索出一条技术技能与中医药文化素养并重的高素质人才新型培养模式,对中医文化的传承及中医学更好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1中医药文化概念、传承及发展现状

全国第八届中医药文化研讨会中将中医文化进行了明确的定义,从广义(涵盖了整个中医学科体系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各种文化形式和文化活动)和狭义(与中医学科相关的知识、理论、技能和医疗实践活动)的两个角度阐释了中医文化的概念[5]。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5]。中医药学和中医药文化二者是密不可分的关系,从中医学发展的历程来看,有着辉煌发展阶段,也经历过挫败甚至面临濒危的发展境遇,直到2003年广东省中医院运用中医中药在抗击非典SARS病毒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获得了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重新赢得了世人的信任,中医的发展再次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2015年屠呦呦因从中药青蒿中提取青蒿素用于治疗疟疾获得了医学诺贝尔奖,再次向全世界证明了中医的疗效和发展的无限潜力。在中医学发展过程中党和政府历来都很重视中医学的发展及中医药文化的建设。2009年国家出台的《中医药发展意见》中确定了中医药发展的国家方略。2010年我国中医学中的针灸率先成功申遗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党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上研究部署了“十二五”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2016年国务院在“一带一路”框架下颁布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年—2030年)》,将中医药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2017年中共十九大提出了“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战略。由此可以看出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中医药事业和中医药文化的发展,为我国中医学、中医文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

2高职高专院校中医药文化与中医人才培养的主要现状

2.1培养中课程比例设置不合理

目前高职高专院校中医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三种形式:全日制的普通高等教育、师承制学习以及继续教育,其中全日制高等教育是中医人才培养的最主要途径。而高职高专院校通过全日制高等教育来培养中医人才的模式是采取2年在校理论学习+1年床实习的模式,学制总共3年。在2年时间内要学完所有的理论课,理论课主要涉及内容包括中医类各基础和临床学科、西医基础及临床学科、思政课、英语课等,范围广泛。面对仅有的2年理论学习时间,各大高职高专院校,大多数在中西医专业理论课比例设置上多是中西医并重,造成中医类相关专业课程及与中医传统文化有关的国学课时大大缩减,只注重了医学知识的广度,而忽视了中医学、中医传统文化知识的深度学习,不能更好地深入理解中医学及中医文化的精髓之所在。

2.2中医课程内容上重专业课,轻传统的国学及中医经典

中医四大经典即《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它是中医学的精髓,是衡量中医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它是中医教育的核心,是继承和发展中医及中医药文化的主要方面。中医四大经典是我国古代医家朴素的哲学思想与长期的临床实践结合形成的中医经典著作。对经典著作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扎实的中医理论功底的培养,为建立良好的中医思维模式奠定基础。而各大高职高专院校的中医经典教学安排上多是以选修课为主,学时少的只有2节课时,教学师资上多是缺乏临床经验的中青年教师,而拥有丰富的中医临床经验的高年资的双师型人才缺乏,教学形式上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以课本为中心,内容上以经解经,造成了中医经典教学课堂缺乏生气,内容重复单一,学生无兴趣和激情的境况,不能更好地理解中医经典中医家的医理,更不用谈对中医的继承和发展[6]。此外,高职高专院校在课程安排上除医古文外,基本上没有其他的人文知识课程开设,接触和系统学习中国传统的“国学”知识机会少,中医文化底蕴底子薄,造成了中医经典的理解能力差,这些都严重影响中医教学质量的提高,大大影响了高水平中医人才的培养及中医传统文化的进一步传承与发展。

2.3中医人才培养模式上重院校教育培养,轻师承(跟师)制培养,改革缺乏创新

历年来国家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视导致了各大中医药高校在招生规模上出现不断扩大的现象,面对大批的中医类专业学生教育的现实问题,各大高校只能纷纷采取院校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因而院校培养成了中医人才教育培养的主流,而这种大批量的培养模式也培养了不少的中医类医生。从多年来全日制的专科到本科到研究生等院校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效果来看,高学历的中医人才不少,而真正优秀的却是凤毛麟角,普遍存在着传统中医药文化底蕴基础薄弱,中医药专业基础不扎实,临床实践动手能力差,临证中缺乏中医临床诊疗思维,医德医风不佳等问题。院校面对中医类专业学生人数多与中医人才培养质量堪忧的矛盾日益突出,很多高校相关的教育研究者先后进行了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尝试,但主要集中在课程设置、教学形式与内容,教学师资等方面的变革,各大中医院校特别是高职高专院校在院校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缺乏创新,含有地方特设中医药传统文化的中医流派的中医人才培养缺乏[7]。当前只有少数的中医类高校以师承(跟师)制培养为突破口进行改革尝试,这种模式与院校教育模式相比,更多侧重在因材施教上,根据每位徒弟的不同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中医学、中医文化的教育,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能更好地传承中医学及中医药文化,但此种培养模式无法大批量的培养中医药人才,一时间难以推广[8]。

2.4教学形式上重理论,轻临床

由于“2+1”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高专院校的主要培养模式,学制时间短,很多院校在专业课课时安排上多是采取压缩实践课,而中医学中比如四大经典内容是中医学的精髓,是历代医家长期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学生需要通过实践才能体会到理论学习当中历代医家治病的精妙之处,才能抓住医家治病的关键点,才能更好领悟医家治病的医理知识,才能更好地去传承中医学,发展中医学及中医文化。这种重理论,轻临床的教学形式忽略了从实践中传承传统中医药文化的重要性。

3中医药文化融入高职高专院校中医人才培养模式中几点措施

3.1调整课程设置比例,开设传统中医药文化相关的选修课程,将中医经典纳入必修课

首先在明确2+1的3年学制的背景前提下,以突出中医药人才培养特色为基础,着力调整中西医各类学科的设置比例及相关课时安排,由原先的中西医并重转向重中医,而相对弱化西医,适度压缩如思政课、英语、体育等非专业相关的课的课时;其次开设与传统中医药文化相关的人文课程的选修课,并进行学分制的考核,以学分制的形式激发中医类专业学生多涉略和了解传统的中医文化以增加学生中医药文化底蕴。再次将中医经典纳入必修课,增加理论及实践课时。遴选出高年资且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双师型教师进行授课,在授课形式上多结合现代网络科技,创新教学模式,内容上多结合传统中医药文化及临床实践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从而促进学生对中医四大经典理论精髓的深入理解,以利于更好传承中医学之精华[9]。

3.2建立含地方特设的传统中医药文化与中医人才培养结合的创新型培养模式

培养技能技术型的中医药人才是高职高专院校结合自身特点所确定的培养目标,在培养中医药人才上主要强化技能的培养,而弱化了中医传统文化的人文素养的培育,导致了技术技能型的中医药人才对中医药文化的自信度不高,在职业的忠诚度上不佳的现象出现。因此在技能技术型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上加以创新以形成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中医学人才的培养及中医药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上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从古代延续至今且含有地方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医学流派主要有江西的“盱江医学”、广东省的“岭南医学”、江苏的“孟河医学”、安徽的“新安医学”等,这些医学流派颇具有地方传统中医文化的特色,在古代时期就涌现出不少的名医[10]。然从现代中医传承上看,继承各大医学流派学术思想的优秀中医人才却屈指可数。因此,将含地方特设的传统中医药文化与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无疑是一种创新。例如当前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正结合自身的盱江医学文化、建昌帮发源地的文化背景进行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尝试,开设了具有特设的盱江医学试点班和建昌医药试点班,而这些改革尝试将中医人才培养和地方传统中医药文化相结合,有利于传承和发展地方特色的中医药文化,进而丰富和发展祖国医学及传统中医药文化。

3.3加强校园内传统中医药文化建设

中医药大学论文篇3

论文摘要在高等教育已大众化的今天,高等教育质量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高等中医药教育也不例外。在对高等中医药教育的质量问题研究中,我们必须思考中医药教育理念。只有明晰了教育理念,才能确立恰当的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为了适应社会对高等中医药人才的需求,笔者提出了“医药与人文相融、理论与实践俱重、继承与创新并举、博学与厚德兼顾”的教育理念。

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性发展。2006年我国高等院校招生人数为540万,是1998年高校在校生总数的5倍,入学率约达到22%,为我国由人口负担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不仅是量的大幅增长,而且质也相应有所提高。但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对高等教育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等院校培养的人才逐渐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教育质量再次成为高等院校必须重新审视的问题。

笔者认为,从高等学校自身的角度来思考教育质量问题,首先要从教育理念人手。教育理念决定着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高等中医药教育的教育理念不仅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更关系到我国民族医学的继承与发扬。笔者就此问题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1医药与人文相融

当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多与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和法学等人文领域发生碰撞时,时代对医学从业者的要求就更高了。因此,医学教育的发展不得不借助人文科学。20世纪70年代末,恩格尔教授提出的“生物一心理一社会”新医学模式受到医学界的重视,也体现了医学在纯技术探索之外的人文回归。

中医药学作为我们民族发展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她的诞生和发展都与我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中医药学有着丰富、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是中医药学与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中医药学充分吸纳了文、史、哲等人文科学的科学思想,尤其与中国古代哲学一阴阳五行学说更是融为一体。我国古代中医药教育与人文教育也是密切结合的。在“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思想影响下,古代中医药学者大都是秀才儒医,有着深厚的人文积累。并且,人文素养越高,中医药学的成就也就越大。有句俗语是“秀才学医,如笼中抓鸡”,充分说明中医药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是相得益彰的。

遗憾的是,目前高等中医药院校对人文素质教育还不够重视。新中国建国初期,由于科技人才的严重匾乏,导致我国对理工科学发展的倾斜。“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这句口头禅影响了几代中国人。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高校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虽然近年来高校开始注意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但还远未引起足够重视。尤其是中医药学这门以人文精神为根基的学科,更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因此,高等中医药教育必须重新审视教育模式,更新教育观念,切实抓好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不仅要开好‘中国文学鉴赏》、《音乐鉴赏》、《美术鉴赏》、《中国古代哲学》、《易经选讲》等人文教育课程,而且要定期举办丰富多彩的人文科学讲座,营造良好的人文学术氛围。要通过人文教育来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对中医药理论精髓的理解力。

2理论与实践俱重

中医药学是一门经验性很强的医学,她不同于实验医学的西医。西医的理论基础来源于实验室定性、定量研究,而中医药学的理论则来自于临床实践。中医药学是从“实践中积累经验,再由经验上升到理论,然后用理论指导实践”的模式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经过两千多年间历代中医学家的研究发展,中医药学己经构成了自身独有的理论体系,并在实践中起着重要的临床指导作用。中医药学的特性决定了实践在中医药学习中的重要性。古人云:“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就是强调临床实践学习中医药学过程中的重要性。中医药学临床实践越多,经验越丰富。我国古代的中医学徒就是一边学理论一边临床实践,这种有机结合的学习方法造就了不少名医大家。古代官立学校医学生在学习理论过程中,会被定期安排到太学、律学、武学甚至兵营进行临床实践。药学生在学习药学理论的同时,还在“京师置药园一所,择良田三顷,取庶人十六岁以上二十岁以下充药园生,业成,补药园师”,同样是为了强化临床实践。我国古代中医药学的师承教育,非常注重临床能力的培养,教学采用的是中医药经典著作与临床典型病例相结合的方式。这有助于激发学生对中医药理论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中医药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的临床思辨能力。理论源于经验的总结,是实践经验的升华,用理论指导实践,方可以不变应万变。古代中医药教育对理论的学习非常重视。官立学校在对医学生传授知识时,由资深教师在国子监或太医院讲解经典著作。目前,我国的医学生在上大学前,受到数、理、化的影响较大,其思维定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对以人文为基础的中医药理论的学习。因此中医药学教学更需要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通过临床案例的讲解来增强医学生对中医药理论的理解。

中医药学的自身规律决定了她的教学模式,有别于西医那种“课间见习神集中见习一毕业实习”式的教学模式。中医药学的理论与实践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只有在理论学习的同时,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才能为培养新一代临床大家打下良好基础。

3继承与创新并举

秉承传统、开拓创新是中医药学发展的永恒主题。中医药学为我国人民生存繁衍做出了巨大贡献,其系统的理论应该原汁原味的加以继承。当然,在继承的基础上,也需要不断创新。继承是中医药学发展的基础,创新是中医药学发展的动力。中医药发展史就是一部继承与创新的历史。《伤寒论》就是在继承《内经》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创新的,而“温病学”又是在继承《伤寒论》的基础上创新出来的。在中医药教学中,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是促进中医药持续发展的关,键。

系统继承中医药的宝贵知识和经验,是中医药发展创新的源泉与基础。中医药学的继承主要是两个方面的继承:一是对中医药古典医籍学术思想的继承,二是对老中医学术思想、临证经验的继承。落实到我们高等中医药教育中来,前者就是加强经典著作的学习,后者就是实施师承教育。中医药学博大精深,中医药经典著作理论深奥,中医经典著作的讲解和临床经验的传授,单靠大课堂授课是远远不够的;而师承教育是一对一的教育,因此是院校教育的重要补充,是培养中医药人才的重要教育模式。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医药学也要与时俱进,在继承的基础上加强创新,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采用启发式、问题式、研讨式的教学方法,举办系列的边缘学科与交叉学科的学术讲座,提高学生的思辨力和丰富学生的想像力。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参与老师的科学研究,在科研实践中学习研究方法,培养创新能力。

4博学与厚德兼顾

学与德是中医药学培养人才的两个重要方面。中医药学生不仅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与熟练的临床技能,而且要有良好的医德医风。博学对于中医药学者来说,是基础、是前提,是必须要做的知识积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他多年“长耽典籍,若吱蔗怡,遂渔猎群书,搜罗百氏,凡子、史、经、传、声韵、农圃、医卜、星相、乐府诸家,稍有得处,辄著数言”之后的结晶。《本草纲目》有“中国古代百科全书”之称,李时珍之所以能成就如此巨著,是与他能“渔猎群书,搜罗百氏”,具有广博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知识分不开的。中医药学著作汗牛充栋,需要我们去发掘去摄取。当代的中医药学子担负着发扬光大中医药学的历史使命,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必须要有博采众方、海纳百川的学习精神。

中医药大学论文篇4

传统知识有很多表现形式,在中医药传统知识上表现就是经典方剂、中药材和炮制工艺等。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的客体是围绕中医药传统知识当事人的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也就是中医药传统知识的整个知识群,或者是指导中医各种运用的技术路径[1]。中医药传统知识作为传统知识的一部分,它保护的客体也必然具有传统知识的传承性、地域性和文化相关性这三个共性的特征,但同时它也具有一些自己独特的特征,对于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客体构成要件的争论很多,经研究,笔者赞同宋晓亭专家的观点,现将构成要件概括如下:(1)与中医药理论体系相一致。确定一种知识是否属于中医药传统知识,首先要看这种知识是否是关于诊断、治疗和保健等方面,其次再看诊疗保健知识是否是基于中华民族产生并世代相传的知识或者是否与中医药传统知识自身的基本理论体系相一致。(2)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认定其是否属于中医药传统知识,还要看这种知识是否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其知识的本质是否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相一致。另外,还要考虑这种知识的使用是否是为了当地居民的健康,而且其使用过程还要依托当地的自然资源。(3)具有明晰的传承人。认定其是否属于中医药传统知识,还要看这种知识的拥有人是否为原住地人,是否具有相对明晰的传承脉络;或者查看这种知识是否为原住地人(包括集体或个人)所实际使用(包括在历史上使用和当前正在使用)。[2]

2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的权利客体

中医药传统知识可以通过文字、语言、声音、图像、符号、标志、名称、姿态、动作等方式存续和表达,如基于传统的中医文献、医药文物、医疗器具、传承者及传承的规则方法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生态环境、动植物资源等,其类别包括生命知识、养生知识、疾病知识、诊法知识、疗法知识、针灸知识、方剂知识、药物知识[3]。可见,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的客体是非常宽泛的,即与中医药理论体系相一致,具有地域性及明晰的传承人的知识均应能成为其保护客体。目前,对于中医药传统知识客体范围的界定,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观点:学者宋晓亭认为,中医药传统知识是指基于中华民族传统的、世代相传并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或潜在价值的医药卫生知识。同时包括了由该领域中智力活动所产生的革新和创造。中医药传统知识法律保护的客体可以概括为中医药理论知识、技术知识、遗传资源和特有标记符号(包括信誉)等。邓伟生认为,中医药传统知识包含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两个部分,即实物资源、非物质资源。实物资源与非物质资源相互依存,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主要内容包括:(1)中医药文物;(2)中医药古籍;(3)中医药图谱;(4)中医药器物;(5)人物;(6)中医药基础理论;(7)中药;(8)中医方剂;(9)中医养生保健;(10)疾病;(11)针灸;(12)疗法;(13)特殊标记。笔者认为,中医药传统知识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知识体系即知识群,结合已有的研究和实际情况,现将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客体归类如下。

2.1实物类

2.1.1中医药文物

中医药文物主要包括古代医学文献、历代医家的墨迹、医疗器具、模型以及含有医学内容的艺术品等。据统计,现存的中医药文物共约有20000余件。和中浚先生的《中华医学文物图集》中记载了医学文物96类,药学文物45类、卫生文物20类、少数民族医药文物9类、养生保健文物20类。中医药文物不但见证了中医药传统知识的发展,给我们带来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也为后世研究前人的思想理论提供了可能。

2.1.2中医药器物

中医药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产生了许多专门用于治疗或者辅助治疗疾病的医疗器具。这些器具有医疗器具、医学模型、行医用具、制药工具、煎药工具、盛药用具、储药用具、炼丹器具等等。中医药器具不仅具有诊断、医疗方面的使用价值,同时也承载着中医药知识和传统文化。

2.1.3中医药书籍

中医药书籍是承载中医药传统知识的主要载体,是中医药传统知识传承的重要形式。根据《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电子版统计,全国113家图书馆馆藏中医药古籍12124种。中医药书籍不仅包括古代医家的各种专著,历代学者对其所做的注释,也包括现今学者的中医药的相关著作。

2.1.4中医药图谱

我国的中医药文献中除了有大量文字记录外,还有大量的图形资料即图谱。我国现存的图谱主要有针灸图谱和药物图谱两大类。黄龙祥先生所著的《中国针灸史图鉴》中共记载有针灸图谱216套。药物图谱在我国则更加普遍,据统计,我国历代药物图谱合计共有8534幅,其中彩色图谱1560幅。除了上述两大类图谱外,中医药还有人体图谱、运气图谱、器械图谱和疾病图谱等。这些图谱承载的知识简明、直观,是文字所不可替代的。

2.1.5中药资源和品种

中药资源可分为药用植物、药用动物和药用矿物3种,分别有11146种、1581种和80种;按使用情况还可分为中药材、民族药和民间药3种,分别有1200多种、4000多种和7000多种。中国传统医药中对在一定地区出产的产量高、质量好、采收加工要求严格的中药材给予特定的称谓“道地药材”,“道地药材”只存在某一地区或少数几个地区。因此,如“宁夏枸杞”“杭白菊”“川牛膝”等都为道地药材。

2.2智力成果类

2.2.1中医药基础理论

中医药基础理论是构成中医药学科体系的基本理论知识。在《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书籍中记载了大量的理论知识。这些理论知识的内容涉及三类:第一类是中医药对于疾病的认识、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病因、病机、治则治法、体质学说等关于中医药的辨证论治方面的基础理论;第二类是关于中药的四时、五味、禁忌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第三类是中医药关于养生保健方面的基础理论。中医药之所以是区别于现代西医的另一种医学,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中医药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得以支撑自己在预防、诊断、医疗疾病时的相关观点与策略,因此中医药基础理论是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的客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2.2.2中医药经典方剂与制剂及其革新

中医药对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大多都是通过方剂与制剂来实现的。医学文献《五十二病方》中载方283首,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载方314首,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方》中载方5300首,目前收方最多的《中医方剂大辞典》中载方96592首。中药制剂包括中药成方制剂、协定处方制剂及单味药制剂。当代的成方制剂与中成药品种已有10000多种,医院制剂也有15000多种。在中医药的漫长发展过程中,其经典方剂与制剂也处在不断变化发展的进程中。方剂与制剂剂型的变化,或者直接提取有效成分,这些常见的做法都是对中医药经典方剂与制剂的革新。例如抗疟新药青蒿素,以及从砒霜中提取有效成分治疗白血病等。

2.2.3中医药保密配方及民间经验偏方

基于传统因素或者是其他特殊的原因,在我国有许多中医药配方并没有像经典方剂与制剂一样直接向社会公开,它们不是公共知识。比如我国现有云南白药、片仔癀、安宫牛黄丸、六神丸和华佗再造丸5个国家级的保密处方,受国家保密法保护。还有一些民间的经验偏方,由于其独特的传承方式,其传承人也并没有向社会公开。例如贵州黔东南自治州侗里古镇,有一种“换花草水”的配方能够控制生育孩子的性别,该配方仅由一个“药师”控制,也仅传给下一个“药师”。

2.2.4中医药各种技艺

中医药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也已经形成了其独特的技艺,主要包括诊疗技术、中药加工炮制技术及养生保健等方面的技术。中医诊疗技术即诊断和治疗技术,诊断技术如望、闻、问、切四诊法,治疗技术如针灸、火罐、推拿、按摩、气功、理疗、火疗、脐疗、耳疗、刺血疗法、熏蒸等。同时在中药的栽培和炮制方面,中医药也是独具特色。我国在中药品种的栽培和动物的驯养上已有悠久的历史。目前珍稀濒危药用植物如厚朴、杜仲、天麻等已经有了成熟的栽培技术。药用濒危动物如熊、鹿、海马等的养殖业也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养生保健方面,中医讲究养“气”。因此,健身气功在学习中医、相信中医的人群中比较流行。例如八段锦、五禽戏、六字诀、太极拳等,都是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技艺。

2.2.5中医药的特殊标记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一些与中医药有关的器具、人名、店铺名等因为约定俗称或久负盛名而成为中医药的特殊标记。比如“同仁堂”“桐君阁”“胡庆余堂”等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的中医药商标;“扁鹊”“华佗”“仲景”等名医名称及人体经络图等一些中医药特有的标示;“十全大补汤”“六神丸”等方剂名,还包括地理标志例如“宁夏枸杞”“杭白菊”“长白山人参”等等。地理标志成为优质中药材保证的同时,其也成为了中医药传统知识的保护对象。对于一些已经形成商标的一些特有标记、符号、词语,已具有了特定的意义,并且在公众心目中已形成了一定信誉并具有了一定市场,从自然法角度来看,传统部族或传统社区对其传统名号应当享有某种意义上的“知识产权”,是一种以传统知识衍生方面为客体的衍生性知识产权,是由上述知识产品衍生的商誉等无形财产利益为客体的知识产权。[4]这些特殊标记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中医药,为了不被滥用、误用,它们也应当属于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客体的范围。

2.3中医药特有的行业规则及习俗

中医药在其形成、发展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一些独具特色的行业规则和习俗,这一点与西方的现代医学有着很大的差别。例如在技艺的传承方面,中医药采用的是“师带徒”的方式,徒弟要想跟着师傅学习医术,首先要拜师,师傅同意后,接下来的几年甚至几十年,徒弟会形影不离的跟着师傅,真正是情同父子。徒弟有疑惑了就问,铭记“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道理。师傅“传道授业解惑”,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种“师带徒”的培养方式传承了中医药中大量独特的隐性知识,值得我们保护,也更加值得为现今中医药教育模式所借鉴。除了传承方面的“师带徒”方式外,中医药还有许多其他方面的习俗,例如一些地方在采摘中草药、煎制中草药时的仪式也很讲究。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这些习俗可能并没有依据,但从体现中医药的独特性来看,把它们作为保护客体有利于中医药的发展。

3结语

现行的保护中医药传统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也很难为中医药传统知识产权提供充分的保护,有的法规甚至阻碍了中医药的发展。[5]传统中医药知识作为知识的一种,具有无形性和可无限复制性[6]。因此,我们要加强对传统中医药知识的保护,避免其被免费占有和使用。对于中医药传统知识的保护一直备受社会关注,尤其是对于是否在现行知识产权制度框架下进行保护存在很大争议。如果把传统医药作为知识产权的一种新型客体,它除了具有知识产权的一般性特征外,还具有一些自己固有的特点,如:它的权利主体是原住地集体,它的客体是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群等,这些特点决定了其权利客体的独特性,因此笔者认为我们需要继续探索和突破,既不能被现有知识产权制度所约束,固守自己现有的保护制度,也不能完全抛弃它们,而应该以中药知识产权的特点为基础进行制度设置,充分发掘现有制度的潜力,充分利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扩张性,在国际条约的基础上建立中药知识产权的专门保护制度。

中医药大学论文篇5

一、中医药国际化进程中翻译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医药国际化进程中在中医药专用名词、中医药产品说明书、中医药商标、中医药广告等方面翻译上存在的问题较为突出,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医药跨文化传播的进程。

(一)中医药专用名词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医药专用名词的翻译大多直接借用西医现成的术语翻译法。但中医是与西医完全不同的一个医学体系,有着许多独特的概念及疗法。如果照搬西医术语去翻译,一方面容易造成误解,如“white patch wind”(白癜风)、“wind fire eye”(风火眼)这两种疾病被译成西医名称中的“vitiligo”和“acute conjunctivitis”,尽管两种疾病中西医的症状是相似的,但如果照此翻译,就不符合中医对发病机制的理解;另一方面完全照搬西医的术语不能准确表达中医的概念,如“fearful throbbing (心悸),它的西医名称为“heart palpitation”,而在中医理论中,心悸又被划分为“惊悸、怔忡”,仅用“heart palpitation”是无法准确表达中医里面“心悸”概念的。

(二)中医药产品说明书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中医药产品说明书作为指导使用者合理用药的依据,其翻译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中医药产品能否拓宽国际市场,真正走向世界。中医药产品说明书翻译过程中往往按照中文的字面意思或用其他学科术语直接将药品成份译成英文,如“Processed Radix Ginseng”(红参)被译成“Red Gin seng”; “新雪颗粒”药品说明书中“Gypsum Fibrosum”(石膏)被译成“Calcite”(地质学名词“方解石”);此外,中医药产品要开拓海外市场,说明书必须符合国外人士的使用规范。中医药产品说明书应包括Composition (成分)、Action (药理作用)、Indication (适应症)、Administration (用法)、Dosage (用量)、Contraindication (禁忌)、Packaging (包装)、Date of Production (生产日期)、Date of Expiry (失效日期)等,这样才能更好地被国外使用者所接受认可。

(三)中医药商标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中医药作为商品推向国际市场过程中,中医药产品商标品牌名称的翻译至关重要。中医药商品在翻译成英语商品名称时,应该以通俗易懂为原则,从而拉近产品和国外消费者的距离,增强他们对这种商标品牌的亲和力。可根据药物功效采用直译法,如“Lung Heat Expelling Powder”(泻白散)、“Pill for Invigorating Kidney Energy”(肾气丸)、“Spleen―warming Decoction”(温脾汤)等,这样翻译使商品简洁易记,符合商标的主要功能。但是有时直译会使外国人产生误解,如“Baihu Decoction”(白虎汤)本是一副清热剂,被译为“White Tiger Decoction”,会使动物保护意识强烈的外国人误认为这种药是用白虎的骨头熬制而成的,他们就难以接受这种药品了。因此,在翻译中医药商标名称时应该首先考虑意译,因为意译能够更充分地体现中医药商品的内涵和文化气氛。

(四)中医药广告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中医药产品在做广告时常用的广告语是“补”、“利”、“生”等,在翻译时容易发生如下错误:不顾中西医术语所载概念不同,一律生搬硬套,造成误译,如“wasting-thirst”(消渴)错译成“diabetes”;“diabetes”在西医中是“糖尿病”,而中医中的“消渴”,分为上、中、下三消,从广告效应角度来讲,“消渴”可直译成“wasting-thirst”;以不成熟的中西医理论指导术语翻译,造成中医西化,如“reinforcing male hormone”(壮阳)错译成“increasing male hormone”。其实,专指补阳的时候,最好用“reinforcing,invigorating,strengthening”这样的词。

二、中医药国际化进程中的翻译障碍

随着中医药对外交流日益频繁,中医药翻译成为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中医药交流的纽带。但由于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专门的中医药翻译人才的奇缺、东西方医学与文化的差异等原因,导致中医药国际化进程中的翻译障碍问题特别突出,这些障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导致翻译标准化缺失。

中医药学是在中国哲学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发展进程中始终保持着自身的独特理论体系。中医语言与哲学用语的融合,一方面固然促进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此同时又导致了中医翻译标准化的缺失。大量带有哲学色彩的名词术语如“阴阳、五行、精、气、神”等在译成英语时容易导致歧义。如“wuxing”(五行)在中国哲学中的理解是“木、火、水、金、土”五种物质形态,被译成“five elements”。但在中医学中“五行”不仅代表物质形态,更讲究“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的运动变化过程。“five elements”无法准确表达中医“五行”的内涵;又如“qi”(气)是中医学中最常见的词条之一,很多人译成“energy”,但是,“energy”的英文意思是“能量”。中医既有功能之“气”,也有物质之“气”,统一音译为“qi”更具准确性和实用性。

(二)专门的中医翻译人才奇缺

目前国内外大部分中医药翻译工作者主要由不具备中医专业知识的英语教师,或是懂英语但缺乏翻译技巧的中医医生组成。在实际中医药翻译活动中,他们往往借助诸如汉英中医辞典,再加上自已的理解和习惯去翻译。所以,不可避免地造成中医翻译过程中标准化缺失,甚至闹出了一些笑话。如“Gongsun”(公孙)是人体的一个穴位名称,一些人将其译为“爷爷和孙子”;又如“severe and migratory arthralgia”(白虎历节)本指四肢关节走痛,痛不可忍,即痛风,被译为“白色的老虎在奔跑”;如“gynecologist”(带下医)本指妇科医生,被译为“躲在裙带下的医生”。因此,中医药翻译人才不仅要精通翻译知识,而且必须掌握一些中医中药的基础知识。

(三)东方医学与西方医学的差异

中医与西医是处在两个完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医学科学,有其各自的理论基础。中医是以阴阳五行等抽象概念为思维,西医是以解剖、细胞、组织等进行具体分析为思维,两者无论是基本理论还是在诊断治疗方面都有很多不同之处。中医是一门完整的科学学科,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体系和风格,只有尊重和保持语言特色和风格,才能进一步得以发扬光大。失去其语言特点,就失去了中医独特的内涵。如“Shixiao Powder”(失笑散),本指“具有行血止痛祛瘀,推陈出新的作用,病人用此方,每于不觉中病悉除,不禁欣然失声而笑”,故名“失笑散”。 这里的“失”不是“失去”,而是“得到”的意思。但“失笑散”通常被译为“Powder For lost smile”,这种译文就与原文内涵完全相反。

(四)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对西方人士而言,传统中医药学是一种异质文化。东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可能引起文化禁忌和误解。因此,在中医药翻译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东西方文化背景的理解,切忌使用有文化禁忌的词语来翻译中医。如“Powder of Two Well-matched Drugs”(二妙散)被错译成“Two Wonderful Drugs Powder”,会使外国人容易理解为“二种奇妙的药物”。其实“二妙散”是由黄柏、苍术两种药组成,这里的“妙”字是指这两种药搭配起来所产生的绝妙效果,并不是指这两种本身有多么奇妙。又如“wujl Baifeng pill”(乌鸡白凤丸)在许多字典里被直译为“black cock and white phoenix pill”,这就触到了西方的文化禁忌。因为在西方国家,对于如“cock,Piss,shit,fuck,tits”等词是严格禁止使用的,这被认为是西方社会遵循的最起码的伦理道德准则。再如“黄帝内经”被译为“Yellow Emperor’s classic of internal Medicine”,这就是因为外国人对中国历史文化不了解的结果,黄帝是人名不是“皇帝”,也不是黄色,内经不是内科,而是一部书的卷。因此,中医药翻译存在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表达问题。这就要求译者不但要有双语能力,而且还有双文化乃至多文化的知识,对东西方文化背景均有一定的了解。

三、中医药国际化进程中的翻译对策

长期以来,中医药国际化进程中的翻译问题及障碍使我国至今尚未建立健全规范化的翻译理论指导体系,缺乏统一规范的翻译标准,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制约了中医药跨文化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因此迫切需要探索研究中医药国际化进程中的翻译对策,用以指导中医药翻译实践、理论传播和成果推广,从而更好地推动中医药的对外交流与合作。

(一)加深文化趋同,克服文化差异障碍

充分了解东西方的文化背景在中医药英语翻译中非常重要。如果忽视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仅从中医本身或仅以教材上给出的翻译作解释,往往不够全面、准确。如果忽视东方的文化背景,又不能弄清中医术语、体系的来龙去脉。因此,从文化传输角度来看,中医药翻译应以东西方文化趋同作为衡量标准。所谓文化趋同即东西方文化特征相互覆盖的部分。中医英译应有强烈的文化意识,克服文化差异的障碍。从中医理论的起源、特色、英汉语言差异和翻译理论规律中,寻求这种文化趋同,力求中医译文的统一规范。译者可以借用西医的某些术语来翻译相同相近的中医概念,如疾病名称和解剖名称。中医的药物剂型有些与西医相同或相近,如丸、散、片等,可译作pill, powder, tablet等。但更多的却属中医特有,在西医上没有对应概念,如汤、饮、丹等,这些中医特有剂型可以统一翻译。如将“汤”译作“decoction”;“丹“译作“boluso”;“饮” 译作“decoction”。

(二)确立中医药翻译的原则,统一翻译标准化

中医药国际化进程中要使中医药更多地被外国人所理解认可,中医药理论基本术语英译的统―非常必要。近年来,中医术语英译标准化的研究虽然发展较快,但主要集中于对翻译方法问题的研究。其实,翻译方法属于语言文化交流与沟通领域的表层问题,确立正确的翻译指导原则才是实现中医药跨文化传播的根本问题。中医药翻译应采用“简洁明了、保持特色、互通有无”的原则。“简洁明了”就是中医译语也应力求简洁,要用常用词语来翻译以保持本意。“保持特色”就是要求在中医翻译中保持中医特色,译出纯正中医的味道,而没有必要过分拘泥于中医的美妙修辞和行文方式。对于独具中国文化特色的术语最好采用音译法。如 “气”、“阴阳”、“气功”、“推拿”等;“互通有无”就是中医英译中可把中医术语转换成相应的西医名词。如“Heart liver Soleen Lung Kidney”(心、肝、脾、肺、肾)、“headache and vertigo”(头晕目眩)、“vexation and palpitation”(心悸心烦)、“insomnia and poor memory”(失眠健忘)等。

(三)建立中医药翻译语料库,形成统一的中医翻译理论

目前中医药翻译缺乏统一的标准主要是由于没有形成统一的中医翻译理论对目前的翻译实践进行指导。因此,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通过建立中医药翻译语料库,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治疗、中药、方剂、针灸、临床各科等基本词条,对中医术语的英译进行规范,从而形成统一的中医药翻译理论具有其现实意义。语料库的建立可以通过研究西医英语的特点来规范中医术语的表达。

(四)加强中医药专门翻译人才队伍的建设

中医药大学论文篇6

关键词: 中医药膳文化; 对外传播; 策略;

一、引言

中医药膳指基于传统中医药学理论,在“药食同源”思想的指导下,利用中华民族中医传统中“亦药亦食”的天然药物与不同食物组合配伍,利用食品烹饪技术或其他食品加工技术,进行加工制作,成为色、香、味、形、效俱佳的美味佳肴,使膳食品具有食、养、医兼具的饮食养生保健效果[1](1)。中医药膳既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又是中国传统中医药宝库中的一块瑰丽的宝石,是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一枝独秀。作为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膳融合了中医药学、营养学、烹饪学、民俗学等多门学科的理论知识,特色鲜明,独树一帜,是中医药文化及中国饮食文化的完美结合,可谓中医药文化的独特代表,是传播中医药文化的一个蹊径。

二、中医药膳文化的特点

中医药膳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出现于秦汉时期,成熟于唐宋时期。《后汉书·列女传》即有“药膳”一说。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就有药膳组方方法的详细论述,为中医药膳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神农本草经》《备急千金要方》《食疗本草》《太平圣惠方》《本草纲目》等中医典籍都对中医药膳不吝笔墨,归整各类“亦药亦食”的中药,记载多种药膳方剂,为中医药膳学的发展与完善做出巨大贡献。中医药膳既是中药又是食品,可谓药食兼具,寓医于食,具有鲜明的特色。

(一)药食同源。

《黄帝内经·太素》有云:“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中国传统中医自古便有“药食同源”的思想理念。“药食同源”认为,许多食物不仅是美食,而且可作为药用;许多天然药物同时可以作为食品食用。因此,中药和食物的界限并非楚河汉界,而是同一来源,如山楂消食健胃,生姜疏解外邪,人参补养气血等。中医药膳基于这一思想,将天然药物与食物同置,通过烹饪或其他食品加工方法,加工成色、香、味、形、效俱全的膳食,满足日常饮食需求的同时,亦可实现食养或食疗的功效,有病治病,无病强身,一举多得。

(二)四性五味。

四性五味为中医理论。中医认为,不同的中药具有不同的药性及味道。“四性”又称之为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五味”即辛、甘、酸、苦、咸五种味道。杏林自古便有将中药的四性五味理论运用于食物的传统。根据这一理论,果蔬肉类等食物亦有四性五味。如猪肝、红枣等为温性食物,具有补气祛寒之功效;冬瓜、西瓜属寒性食物,具有清热降燥之功效;葱、桃属辛味食物,可活血行气、发散风寒;山楂、芝麻属酸味食物,可生津开胃、帮助消化。亦药亦食的食物,根据其四性五味进行组方配伍,成为满足不同体质或需求的人们品尝美食、强身健体、养生美容、防病治病的膳食。

(三)三因制宜。

三因制宜即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指治疗疾病时应根据季节、地理环境及人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三因制宜既是中医学的治病原则,又是中医药膳选药择食的原则。中医药膳中的因人制宜指根据人的性别、年龄、体质等选择药膳。中医将人的体质分为九种类型[2](73-75)。依据中医三因制宜原则,需根据个人体质辩证施膳。如气虚质宜食用性平偏温、健脾益气的药膳,如山药、大枣、莲子等组合搭配的膳食。同理,因地、因时制宜是指施膳还需考虑地理地域、气候水土、生活习惯、时令气节等差异。如北方地势较高且空气干燥,宜食用温热性补阳药膳,如含当归、生姜等羹汤类;夏季气候炎热,阳气生发,宜食用绿豆、赤豆、乌梅等健脾开胃、清热化湿的药膳。

(四)呈现多样。

中医药膳有别于普通膳食。中医药膳在烹饪或其他方式的食品加工过程中,需兼顾“药”与“食”两大方面,不仅要注重中药的组方配伍,遵循辨证论治、三因制宜的中医诊治原则,对药物、食物进行合理性效组合,关注中药及食物的四性五味,还要讲究药膳作为膳食应具备的特点,注重药膳的色、香、味、形,真正将药隐于食,保证食用者感觉是在“用膳”而不是在“用药”。为真正实现“隐药于食”,中医药膳从古至今发展出多样化的呈现形式。根据性状可分为菜肴、糕点、面点、粥品、汤羹、饮品、糖果、蜜饯、罐头等。如当归鸡、十全大补汤、酸枣仁粥、茯苓夹饼等。根据制作方法可分为炖、焖、煨、蒸、烩、氽、煮、熬、卤、熘、炒、烧、炸等。根据功效可分为养生保健、美容美发、祛邪治病、疾病康复类。根据滋补方式又可分为平补、清补、温补、峻补等。

三、中医药膳文化对外传播的有利因素

中医药膳历史源远流长,是炎黄子孙几千年智慧及经验的结晶,是中医药文化重要的且颇具特色的组成部分,是中医药文化与饮食文化完美结合的产物。通过中医药膳的推广与发展,促进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在现今社会可谓独具优势且正当时。

(一)中医药膳恰好满足现代人饮食养生的强烈需求。

中医药膳既是中药又是美食。中医药膳是中药与食物、调料等组合配伍,通过烹饪等食品加工手段制成的膳食。具有美食的基本特征,色香味形俱全,美味诱人。同时,又具有强身健体、美容养生、防病治病的功效。在养生保健需求日渐强烈的现代社会,人们尤其关注饮食健康。中医药膳可谓饮食养生文化中的一枝独秀。

(二)中医药膳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历史悠久。

中医药膳在公元五世纪便经由《黄帝内经》《备急千金要方》《神农黄帝食禁》《黄帝杂饮食忌》等中医典籍传入日本,并获得了广泛的传播与发展[3](1357-1358)。至今仍流行于欧美的不少保健食品据考证是意大利马可·波罗于七百多年前从中国传播出去的[4](60-62)。中医药膳也随着下南洋的华侨、华裔而在东南亚广为流传,使药膳养生成为当地民众的风俗习惯。

(三)中医药膳是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一大捷径。

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困难颇多,包括中医药的国际标准化问题、文化认同问题、语言转换障碍等。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中最容易获得文化认同并广受欢迎的,自然是中国美食。中餐已然成为辨识度最高的中国文化符号之一。中医药膳隐药于食,取“亦药亦食”的天然药物与食品搭配,制成各种样式的美食。基于“药食同源”思想的中医药膳可谓是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一大捷径。

四、中医药膳文化对外传播的困境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及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中独具特色的诊断及治疗疾病的方法。中医药膳同样讲究辨证论治,三因制宜,有针对性地进行选食配膳。中医药膳作为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外传播方面面临着与中医药对外传播相似的困境。

(一)中西方养生文化差异大。

中西方文化差异巨大,在养生方面也有明显体现。中国五千年文化崇尚修身养性,讲求自身的修行,可谓内修养生;西方文化注重“外练”,更倾向于通过信仰寻求内心的良善与宁静。中国文化推崇整体观。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相互依存制衡,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养生亦应遵循整体观进行整体调养以恢复阴阳平衡。西方文化更倾向于局部观,强调有针对性地局部调整与锻炼。中国文化喜静。养生文化倡导养气,即以气养生。西方文化则好动,强调运动的强身健体作用[5](180)。中西方文化尤其是养生文化方面的差异,使中医药膳在海外的推广与发展面临文化认同与文化融入等方面的困境。

(二)对中医及中药认可度不高。

中医与西医分属两个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强调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偏重于经验,属传统医学,西医的特点是靶向定位及切割化验,偏重于实验,属现代医学。在西医主导的现代医学大环境下,中医在西方世界的认可度不高。相应的,中药的作用及疗效因缺乏现代医学认可的标准化、规范化,导致西方对其心存疑虑甚至排斥,质疑其科学性。中医药标准化的推进可增强中医话语权,促进中医走向世界。虽然我国中医药领域现已认识到标准化的重要性并致力于推进中医药标准化事业,但由于中医药标准化工作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再加上中医药具有鲜明的经验性、地域性特点,以及科研人才、科研经费缺乏等诸多因素,导致中医药标准化工作举步维艰、进展缓慢。

(三)中医药膳推广力度不大。

在大健康产业方兴未艾的今日,人们都在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更加讲究饮食健康,强调饮食养生。可谓中医药膳再度兴起的一大契机。国内各地政府或企业也在尝试通过将中医药膳学与旅游产业、文化产业、饮食产业相结合的方式扩宽中医药膳市场,活跃地方经济,传播中医药文化。但中医药膳的海外市场依然有待开发。如今的中医药膳对外传播与推广的主要力量是当地华侨华裔。中医药膳国际贸易及服务依然存在形式单一、人才缺乏、品牌力量薄弱等问题,发展困难重重。语言转换障碍也是中医药膳在海外推广的一大困局。此外,中医药膳对外传播体系急需系统化、信息化,跟上时展的步伐。

五、中医药膳文化对外传播的策略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与饮食需求随之提高,对养生保健的追求日渐强烈。中医药膳的对外传播迎来了发展的契机。在科技迅猛发展,互联网不断创新的今天,中医药膳对外传播应采取多渠道、多元化、信息化的策略推进。

(一)以“中医药膳+”形式,拓宽渠道加快文化认同。

中西方文化差异明显。若想提高中医药膳在西方的接受度,实现中医药膳的广泛传播,可以通过“中医药膳+”的形式,与多产业相结合,扩大知名度,打开市场,融入当地饮食文化,为当地民众健康事业做贡献。如“中医药膳+养生旅游”的形式,通过跨国养生游,向国外游客介绍中医药膳,将“药食同源”“隐药于食”“辨证论治”“三因制宜”等传统中医的经典原则、理论、思想传播出去。也可以采用“中医药膳+文化活动”的形式,通过采用丰富多彩的文化推介、文化演出、文化交流、文化宣传等活动,以官方或民间组织的形式,多方合力,丰富中医药膳的传播与推广活动。“中医药膳+媒体”的形式也是一个推广的强有力加持。可以通过当地有影响力的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进行广泛的线上线下宣传。在国外进行中医药膳的传播,还需扎根华人华侨这一现成的肥沃土壤,通过华人华侨的力量,再加上官方的支持,顶层设计,提高传播的公信力及影响力,多渠道多形式进行,加快中医药膳在当地的文化认同及文化融入。

(二)教育与科研合力,多管齐下加快中医药标准化建设。

自从2015年国务院印发《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及《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来,我国中医药标准化工作借此改革契机,初步形成了标准化体系。在我国已发布的中医药标准中,国内标准数量649项(包括国家标准36项、行业标准及团体标准613项);国际标准20项[6](221-222)。虽说中医药标准化工作初有成效,但由于起步晚,底子薄,要想与国际标准接轨,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当务之急是以教育、科研为抓手,多途径多手段加快中医药标准化建设。在教育上加大中医药标准化人才培养的力度,培养出既懂中医药,又了解标准,熟练英语的专业人才。同时,加大科研投入,通过科研创新加速成果转化,充分发挥标准在中医药产业中的导向作用。此外,中医药标准化的推广与应用同样需要官方及民间携手,通过中医药产业合作、教学科研合作、学术交流、贸易合作等方式,建立起完善的中医药质量标准体系和服务贸易体系,打破西方政策及技术壁垒,大力推进中医药标准国际化进程。

(三)加速信息化,利用互联网创新中医药膳传播体系。

随着全民信息素养的整体提升,以及各领域的信息化建设的蒸蒸日上,作为我国文化瑰宝的中医药紧跟时代步伐,致力于加快中医药信息化的发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16年制定了《中医药信息化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互联网等技术,进一步拓宽中医药服务领域;创新大数据应用,推进……养生保健、康复疗养、科普文化等健康服务产业的蓬勃发展[7]。中医药膳的对外传播与推广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互联网创新成果,整合现有资源,以“云中医”“网络中医院”“智慧中药房”等中医药信息新业态为基础,进一步扩大到新媒体等信息化渠道,普及与传播中医药膳学。同时,利用影视节目等渠道传播中医药膳。如古装剧《女医明妃传》《大中医》等,就是中医题材的电视剧,将中医药及药膳等中医学知识融入故事中,可谓寓教于乐。爱奇艺播出的《药膳宝典》《药膳新食》等系列短片,每片时长约两到五分钟,短小精炼,实时操作展示中医药膳的制作方法,也是实用又有趣的一种推广方式。丰富及创新传播体系,可以让中医药膳以更亲民更迅速更广泛的方式传播。

六、结语

复兴之路,文化先行。中医药走出国门,需要加速推进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中医药膳作为中医药学及中医药文化的一大特色,可乘如今饮食养生文化的东风,融入西方各国当地饮食文化,以膳食之形,隐药于食,借色、香、味、形兼具的美食传递中国中医传统文化之精髓。我们应加强中医药标准化建设,利用信息化技术,以“中医药膳+”的形式,多形式、多渠道加速文化认同及文化融入,以助力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传播,让中医药膳学这一中医药文化的宝贵财富继续散发出新的生命力,为人类健康事业做贡献。

参考文献

[1]谭兴贵.中医药膳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6.

[2] 王琦.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21).

[3]徐睿瑶,梁子钰,李俊德.中医药膳食疗在日本的发展概况[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9(12).

[4]翁维健.中国“药膳”在国外[J].北京中医杂志,1990(2).

[5]董珍.基于价值取向理论浅析中西养生观差异[J].新西部,2016(36).

[6]宇文亚,王燕平,韩学杰.中医药标准体系的现状分析与思考[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1).

中医药大学论文篇7

关键词:藏医药;理论体系;用药特点

中图分类号:R29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8)01-0170-02

藏医药具有2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四大传统医药学之一,它的形成和发展是在人们同疾病不断斗争的经验上。吸收外来的医学精华,逐步形成的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治疗手段及浓厚的民族色彩的藏族医学体系,具有独特的用药特点。

1 藏医药理论体系

早在远古时代,生活在高原的居民在同大自然的斗争中,逐步认识到了一些植物的性能及其治疗作用,在狩猎过程中,又逐渐发现一些动物药的药理作用。相传在公元前3世纪,长居高原雅隆地方的藏族先民、先驱者“孜拉嘎玛跃德”回答“聂赤赞布”疑问时已得出“有毒就有药的结论”,据《玉妥每云登贡布传》记载,最早流行的一种医学叫《本医》当时还没有系统的理论,主要靠放血疗法来治病。

公元4世纪,天竺的著名医学家比奇嘎齐和比拉孜人藏传播《脉经》、《药物经》、《治疗经》等5部医典,对《本医》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公元641年,唐王朝的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入了4种医方、诊疗法5种,医疗器械6种,医学论著4种,其中的中医大典《医法大论》,在7世纪中,由摩诃弟瓦和尚及的译师达磨郭卡译成藏文并予以勘定,此书中系统地介绍了中医的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中医的阴阳五行、营卫气血、五脏六腑等学说,对藏医药有较大的影响,是汉医学交流的丰硕成果。该书虽已散失,但其主要内容记录于的《四部医典》之中。另外。此时非常盛行三大医科《文殊心之补注》记载:天竺汉地上部藏,三大医科大菩提。“三大医科”系指印度、汉地及上部藏医的医疗方法,印度大医师拨热达泽和汉地大医师韩文海(音译),大食医师卡列诺三人合著的医书《无畏之武器》,其藏文音译为《门杰村恰)。松赞于布命令全蕃医生传习,言允学好这部书的医生可给予“曲吉门巴”即神医的称号。并且为使当时的医疗不断发展,后继有人,精选一批藏家子弟,让他们学习医学,特颁谕书,尊称医生为“济世术医”,使藏民族敬仰医生的习俗,时至今日仍然未减。

公元7世纪,邀请四方名医及远方九太医等,普及了各方的医疗理论和实践,使藏医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此时不断地出现了许多医药等专著。其中《月王药诊》是现存藏医学最早的著作。在该书中简明扼要地论述了生理、病理,分门别类地论述了各种病症的诊断、治疗,同时对隆、赤巴、培根三因的功能及相互制约作了辨证论述,并对人体的生理功能、胚胎形成、人体骨骼构造等方面作了详细记载。还根据粗分的百种疾病提出了562种药物类型。大大丰富了藏医药理论体系和临床经验,推动了藏医药学的发展。

雪域著名医药学家玉妥宁玛云丹贡布,一直随父行医.他在认真学习和吸收邻近地区民族医疗经验的基础上。又拜汉地医师韩文海、印度医师先底嘎瓦等各方的九位太医为师,从他们那里掌握了很多医术,他还千里跋涉到的不少地方,研究和总结民间医术并远去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内地五台山等地一面行医,一面收集民间医疗经验、前人成果、中医理论、外来医药知识等。经过几年的临床实践和理论研究,用了几年的时间,总结了藏医药的临床经验,特别是吸收了中医药学、天竺和大食医药学的内容,于753年撰成《四部医典》。它是众医典中最好、最完整、最优秀的一部医典。其后玉妥萨玛云丹贡布对《四部医典》加一注释,斟酌时地差别,随宜补遗,用实践医诀加以充实。使《四部医典》成为更加完善、丰富的医药学巨著。1千多年来,一直成为人民防病治病的指导原则和依据,成为雪域医师必读之书。

提玛丹增平措,去云南行医,并赴印度调查药材的生长情况,与过去的《本草》比较研究,广泛收集药物标本,编著了《晶珠本草》,书中将药材分为13大类,药材种类1176种,细分2294个,对药物的形态、性味及功能均描述的十分详细,因此、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内蒙等地的医生都视其为医理依据和唯一的经典本草著作。

可见藏医药的形成与发展一直是在吸收外来的医学精华,特别是汉地、印度、波斯等方面的医学成就的基础上。采众家之长,与本地的医药学相结合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完整的理论体系。

2 藏医药的用药特点

在祖国的西南边陲,周边有印度、尼泊尔、克什米尔、波斯等国家和地区,其特殊的历史和地理环境,形成了博采众家之长的医药学理论体系。原为一个政教统一的民族,随着佛教的传入,印度和尼泊尔等医药学传入,随着文成公主嫁入,汉地的中医中药学也随之传入,如在松赞干布时期,非常盛行“三大医科”,即印度、汉地及上部藏医的医疗方法。再加上藏医师、译师先后到印度、汉地、尼泊尔、波斯等地走访名医,切磋医理,翻译各地的医药学论著。因此,藏医药集各种医药学理论精华于一身,形成独特的藏医药理论体系,具有独特的用药特点。同汉药比较,藏药有如下特点。

2.1 炮制方面 藏药的炮制同中药的炮制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最具特色的地方是将大量的纯金属元素和矿物质经间接煅后入药,而在中药则很少人药。如名贵藏药70味珍珠丸和仁青常觉中,就将纯金、银、铜、铁、锌、汞和银矿石、褐铁矿、磁石等成份炮制入药。炮制的方法大都是先用黑矾等药材将金属元素水煮去毒,然后再根据炮制的品种不同分别选择加入月石粉、硫磺粉、诃子粉等药材,在铁罐中密封煅烧成灰状人药。汞的炮制方法为坐台,更是各种名贵藏药中不可缺少的成份,同时坐台的制做也是检验藏医水平的一个标志,―个医生能坐台,就说明他的医术较高。坐台的时间至少要45天,先选择吉日挂上《四部医典》的编写者王妥宁玛云丹贡布的画像,做完各种法事后才开始坐台,并且要每天烧香诵经做法事,直到坐成后为止。坐台时间要时时喝青棵酒,不然的话人体就要中毒,头发、牙齿就要脱落。

2.2 藏药的剂型 藏药的传统剂型大多为丸剂、散剂,很少使用汤剂、膏剂来治病。丸剂大多为水丸,方法是将药材粉碎后加水直接成丸,粒重大多为1g,不同于中药有很多蜜丸、浓缩丸,并且水丸的丸重大多为20粒/g。

2.3 藏药的剂量 一般中药常用内服剂量约为5―10g,每天服2―3次,部分常用量较大的为15―30g。同中药相比,藏药的日用量则较少,大多藏药的日服量为1一2g,1天1次,有些名贵藏药则3―5天才服用1次,1次1g,藏药的服用量少的原因可能与高原的药材由于日照强、昼夜温差大导致的植物生长威力大有关。《续》载:“雪山药有日月之力”。

2.4 配药的特点 同中医不同,藏药在治疗疾病时,一般

是治疗一种病症要采用几种药同时治疗,大都是选择一种药为主药,再选择几种药为辅助药的方法,主药多为名贵药,辅药多为一般药,且主药、辅助药不是同时服用,而是在早中晚分开服用,如治疗关节炎时,早上服用18味高山党参丸,中午服用25味珊瑚丸,晚上则服用25味儿茶丸。一般制定在何时服用何种药要根据病情和用药的特点,辨证论治。选择不同的用药时间,如早晨一般服用治疗有关脾、胃、肠的消化系统的疾病、肾脏疾病的药,这类病症一般为寒性,早晨温度低、病情重、用热性药晨服时治疗效果较好。胰、肺、肝病大多为热性病,中午时温度高,病情重,中午服用寒性药,治疗时效果较好。神经系统疾病、血液病、心脏病、大肠病,藏医认为这些病症一般晚上服用效果好,藏医对每天温差的重视,可能与雪域高原的昼夜温差大有关。

2.5 藏药的用法用量 中药中的丸、散。除特殊的规定外。一般都是用温开水吞服,服药时间是根据病情和药性而定。藏药丸剂类服用时,是先把药丸捏碎或啐碎(有条件碾磨成细粉)后,用温开水把药粉送服,名贵药材一般要于当天晚上泡上,于第2天太阳还没有出来时空服。含有麻醉成份的药物注意饭后服,寒性汤剂类药物注意趁热服。用量也是指成人一日常用剂量,必要时得根据病情需要酌情增减。

2.6 疗程 传统的藏医治疗疾病,没有记载过象中、西医那样的疗程。对一些疑难病的治疗时间较长,如高血压、痛风、萎缩性胃炎、胃溃疡、甲乙型肝炎、半身不遂、癫痫、糖尿病等可以连续3―6个月,甚至1年,才能起到根治作用。

2.7 禁忌 中药的禁忌为生冷、黏腻、腥臭等不易消化及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名贵藏药的禁忌则为肥肉、大蒜、葱、蛋类、酸性食品、。特别是蛋类,中药则不禁忌,则很少禁忌。一般藏药则无禁忌。

2.8 藏药的成份(1)很多的藏药处方中含有丁香、豆蔻、竹黄、红花、肉豆蔻、草果其中的几种成份,名贵藏药等一些多味药的处方中则全部含有这6种成份,藏医称之为六佳,配合使用对五脏及神经系统等有很好的治疗作用。佳中各成份的用量不固定,需要根据处方的主治功能而调整不同用量。(2)藏药中含有大量经特制入药的矿物质和纯金属元素,特别是一些具有补气血、延缓衰老、强壮身体的滋补药中含量更多、更全。(3)藏药中含有芳香成份的药也较多,很多处方中含有丁香、豆蔻、茴香、小豆蔻、檀香、木香等芳香成份的药材。

2.9 藏药治疗专长 藏药治疗坏血症、脑血栓、偏瘫、神经系统疾病、肝方面的疾病、关节炎效果好,如70味珍珠丸、70味珊瑚丸对高血压、脑血栓、偏瘫、神经衰弱等病症,临床证明效果非常好。这些药中,常含有大量的重金属元素,治疗作用是否与其中含有大量的金属元素有关,有待于科学的考证。藏药中有很多治疗肝胆方面疾病很好的药物,药材资源非常广泛,如龙胆花、渣驯膏、蒂达、绿绒蒿、巴夏嘎、波棱瓜子等成份都对肝胆病有很好的治疗作用。治疗关节炎关面的药材也很多,并且毒性小,不同于中药配方,含有很多的毒性药材,常对人体的肝脏、肾脏造成伤害。

2.10 卡擦 卡擦是藏药的用药特点,即在原处方的基础上,针对病情增加一些名贵药材以达到治疗上的最佳效果,是老藏医根据各自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与传统秘诀验方相结合而创造出来的一种特殊方子。它不仅增强疗效,而且对萎缩性胃炎及肝病患者具有独特的疗效,并且对体内的其它疾病有预防作用。

2.11 用药时诵经治病 藏医在治病过程中,也经常诵某些经文,藏医认为,这样可以增强治疗疾病的效果。

2.12 服药水 藏药也用不同的水服药,如红糖水是医治“培根病”和“龙病”的最佳药水;冰糖水、沙糖水是医治血、胆、肺等热性病的最佳服药水;蜂蜜水是医治黄水病和培根病的最佳服药水。藏医药认为,以上3种水虽然都味甘,但红糖水本质是温性,冰糖水、沙糖水本质是凉性,而蜂蜜水本质是热性,药性不同作用则不同,应用时自然要根据治病特点而使用不同的服药水。

中医药大学论文篇8

伏羲“制九针”,神农“尝百草,制医药”、“以疗民疾”,黄帝和大臣岐伯、雷公等讨论医药理论问题,被后人辑为《黄帝内经》。到夏商周三代,中医学理论已经萌芽。

战国、秦、汉、三国时期,《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等医学经典相继问世,奠定了中医理论体系的雏形。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确立了中医学的辨证论治原则,奠定了临床诊断理论的基础。

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中医学得到了全面发展。唐代医学大家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集唐代以前医方之大成,对中医方剂学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这之后,中医药一直以先进文化的姿态,成为中外文化交流和贸易交往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历经了唐、宋、元、明、清等朝代后,随着外交使团的足迹,中医药遍布东北亚、东南亚以及西域各国。因相似民族文化体系的渗透和影响,中医药的思想和方法早已融合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并协助这些国家形成了各自完整的医学体系。

对于西方国家,早在公元13世纪的宋代,马可・波罗就在他的论著中记述了中医药,欧洲人因此而初步了解了中国传统医学。17世纪,中医被外交官、传教士等最先介绍到法国,以拉丁语出版翻译的中医著作,在欧洲国家引起重视。由此法国成为中医传入最早的西方国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中医药在世界医药领域的地位发生了很大变化,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广泛,为中医药更广泛地走向世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91年正式设立了传统医学的项目官员,分别负责对各区域传统医学的发展和推广运用进行管理和指导。

前不久,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副局长李振吉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透露,进入21世纪后全球兴起的“回归自然”浪潮,使全球医药界开始以新的目光审视中医药,中医药正加速进入国际舞台。中医药国际学术活动也日益活跃,对中医药的科学研究方兴未艾。据不完全统计,国际上有1000多个中医药机构和民间学术组织,每年有影响的学术活动有几十个。中医教育发展迅速,澳大利亚、英国都在正规大学中设立了中医或针灸专业,纳入正式学历教育。此外,至少有40个国家都开设了中医、针灸教育。

然而,作为中医药文化的发源地,中国的中药在国际市场上却并未取得应有的优势。据《中国医药报》报道:2003年,中国出口总额为4383.7亿美元,而中国中药出口总值仅为7.12亿美元,其中中药材原料和提取物的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84.26%,中成药出口额仅为1.12亿美元,不到中国出口总额的四千分之一。

据海关统计,2005年全国中药出口占医药类产品出口总值的6%,中药进口2.4亿美元,同比增长6.43%,占医药类产品进口总值的2%。中药进出口总额10.7亿美元,同比增长12.62%。

据海关统计,2006年我国中成药产品出口保持了稳中有升的态势。当年中药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13.89亿美元,同比增长23.88%。出口首次突破10亿美元大关,达到10.90亿美元,同比增长28.45%;进口达到2.99亿美元,同比增长9.64%,贸易顺差为7.92亿美元。

2007年年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在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在中医药国际化方面,要加强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制定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的政策措施,促进中医药服务更多地进入国际市场,在对外援助、政府合作项目中安排一定的中医药项目,并积极支持中药产品出口。在国际卫生合作项目中也要增加中医药项目。同时,要积极研究制订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在这次工作会议上,吴仪副总理说:“我坚定地支持中医药发展!”

2007年9月6日,为期5天的2007年世界药学大会暨国际药学联合会第67届年会在北京闭幕。在这次大会上,中药再度成为中外药学专家热议的话题。专家们普遍认为,作为中华文明传承几千年的历史瑰宝,中药可以为促进人类卫生保健发挥更大作用。

中医药不仅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这次大会再次打开了一扇窗户,让世界了解中国医药学。以“循证药学与药品优化使用”为主题的本次会议,让国外了解我们传统中药的使用也有据可循,是有效安全的。国际医药学发展之路也要融入“中国概念”。

上一篇:留白艺术论文范文 下一篇:针灸临床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