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白艺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16 18:42:49

留白艺术论文

留白艺术论文篇1

关键词:中国画;留白;艺术;美术

国画艺术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积累与精髓,国画艺术中的“留白”部分,能够呼应画面中的实体,达到虚实结合的效应,相对于画面中实体的赏析来说,对于“留白”部分的欣赏更能够揣摩出作者所要表达的心境与向往。可以说,“留白”是国画艺术中的传奇所在,它的布局需要建立在对整个画面的全局掌握,从而才能够与笔墨色彩才良好的艺术衬托,形成虚实相生的关系,造就了国画所独特的虚静结合的艺术境界。“留白”的布局能够为画面渲染出独特的空间感,为欣赏者打开想象的空间。鉴于“留白”在中国画艺术绘画与鉴赏中的重要性,本文将会从“留白”这一艺术手段在国画中的价值进行分析,在进一步挖掘出其所蕴藏的美学价值与哲学价值,以更深入的探究这一艺术手法。

一、国画中“留白”艺术的气韵美

中国画家对于“留白”的布局特别讲究原则,无论是留白布局的位置、大小还是形状都会经过一段深思熟虑,以更加明确的表达画幅中的意境感。留白艺术运用的本身在于提升作品的艺术魅力与鉴赏价值,正是因为绘画者在作画阶段,追求画幅中所蕴含的精、气、神的显露,因而,在一幅画中,留白的运用尤为重要。我们在欣赏大多数国画时,也会被画幅实物与留白中所搭配的错落有致、聚散呼应的旋律美所吸引。从国画气韵表达上来说,相对于物象来说,留白所烘托出的气韵更为难得,其能够展现出具有魅力的空境之感。以对国画《江山如此多娇》的鉴赏为例,由于画面中囊括了江南美景与北国风光,为了能够展现出春夏秋冬四季的气韵,在该幅画中,必须良好的使用留白的衬托,才能够更好的表现出祖国江山的辽阔壮美。总的来说,绘画者的留白运用也能够体现画面的生机感与独特的艺术意蕴,在画面中笔墨色彩所勾勒出的物象,与空白部分相呼应,能够产生强烈的气势与节奏感。

二、“留白”艺术能够点透艺术主题,彰显国画中的韵律美

国画中的“留白”决定了画幅艺术韵律的表达。国画中精心设置的“留白”布局,与画面中笔墨色彩的规律变化,能够形成强烈的对比,使画面达到以虚衬实、虚实相生的境界,凸显了点化艺术主题之功。留白所展现的空,能够刻意的突出画中的实,这种虚实相衬与黑白相间的艺术表达方式,也能够给予欣赏者起伏多变的视觉效果,进而能够体验到画幅所带来的艺术韵律。在国画的留白布局中,若想表达好虚象和实象的层次关系,点出画面的艺术主题,就需要遵循黑白相称、虚实共存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黑与白的自然过渡,会让整幅画面层次分明,气势变化莫测,韵律生动,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画家通过笔与墨的结合应用,产生黑白合理分配、干湿交替变化。这种墨色的晕染变化,恰恰体现了十足的韵律之美。

三、“留白”艺术中意境之美的表达

留白艺术在国画中的布局,产生较为强烈的空灵之感,这种空灵之感极具神秘色彩,能够开拓人们的想象空间,进而有助于国画艺术中的意境表达。从绘画者的角度来说,营造虚实相衬的画面布局,不仅仅为了凸显艺术美,更是因为以实景的展现似乎无法尽情的表达心中所深藏的情感,以空的方式来表达,则会产生一种耐人寻味的气氛,这种情感表现手法要比实景所突出的情感意境更为高明。同样,从欣赏者的角度来说,从实景绘画中,我们能够鉴赏到绘画者的艺术表达方式与画功,也能够从实景绘画中欣赏到一种艺术美,但实景旁的留白,则会拉入欣赏者思维,让欣赏者深层次的理解画幅所表达的意义,进而理解绘画者的艺术意图,与绘画者能够产生一种情感上的产生共鸣,深刻的体验国画中的意境美。总之,画面所表现出的虚境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实境衬托的效果,因此,画家在创作作品的时候巧妙运用“留白”技术,确保“虚实”画面相得益彰,就能够勾勒出深厚的意境,让欣赏者深深体会到作品的用意与魅力。

四、留白艺术中所蕴藏的哲学思想

(一)留白艺术中所展现的儒家思想

儒家学说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的影响比较深刻,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魂”。无论是对于现代教育还是古代教育,儒家思想的渗透与熏陶,都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思维与行为。儒家学说的研究重点在于修炼人的精神世界,净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素质,强调人的品德与拼熊。在国画艺术表现领域,儒家思想是艺术创作的主题的核心,在古代水墨画中“留白”技艺的运用,能够将国画中所体现的虚实关系,蕴藏了儒家思想表达,国画中“留白”这一艺术手法,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所展现的画面效果,与儒家思想中的空灵、干净相吻合。

(二)留白艺术中所蕴藏的道家文化

中国画的“留白”艺术,与道家思想有紧密的联系。道家学说诉求万物相合,宇宙是浑然一体的,“空白”存留于天地之间,是万事万物的起源所在。《老子》中也曾提到:“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在这里的“无”并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无中生有”、“有中亦无”的境界,有与无处于相依相生的状态,万事万物的循环更替,都是“有”与“无”往复运动所致。正是因为,有与无在道法中存在这种相呼应的辩证关系,因此这也决定了国画艺术中留白艺术的发展,二留白的运用也将国画艺术境界推至巅峰。中国国画中的留白艺术,不仅蕴藏了哲学思想中的自然、洒脱、追求永恒的精神文化,也塑造了“天人合一”的境界。画面中不着一笔一墨便可创造出万千气象的“留白”艺术,因其“道”的虚与实,有与无,带给人无穷的联想与无尽的回味。

总结

总的来说,中国国画中的“留白”衍生出了画幅中丰富的精神内涵,在国画中,恰当的插入留白,能够起到烘托、客户主题的妙用,从构图的角度上来说,|“留白”的存在,也能够展现国画独特的形式美,强化了国画作品的整体效果与艺术感染力。“留白”可以说是中国画的技术应用、独特风格及艺术审美的彰显与体现。在中国浩翰的艺术史中,“留白”体现了中国绘画极其独特且充满智慧的创造形式

参考文献:

[1]欧阳娉婷.中国画中的留白艺术探析[J].大众文艺,2016, (07):151-152.

[2]范付申.小议中国画中的留白艺术[J].美术教育研究, 2016,(02):15.

[3]封顺.论中国画中的“留白”艺术[J].大舞台,2013, (06): 90-91.

[4]马聪.小论中国画构图中的“留白”艺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12):167.

留白艺术论文篇2

关键词:古诗词 留白 意象 结构 审美意义

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

留白在艺术创作中应用很广,留白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境界。

一、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与留白艺术

所谓的‘留白’原是国画创作中的一种构图方法,它的意思是计白当黑,可以收到虚实相映,形神兼备的效果,能够创造出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与西洋绘画中最大的不同的是,中国画不会画满,而在尺幅上留下大量的空白,让人留下想像的空间。诗歌和其他文学式样的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的‘空白’的艺术创造,这和书画创作极其相似。在我国传统艺术中,诗和画总是作为姊妹艺术如影相随的,诗情与画意就像同枚硬币的两个面,绘画与诗词所创造的艺术境界往往相通。很多诗词歌赋都借鉴了绘画的许多的留白手法,取得了有效的审美效果。古诗词是中华民族华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它把意境美、音韵美以及哲理美融合为一体,产生了特殊的审美效果,学生可以从这种艺术中受到美的熏陶。古典诗词艺术中非常讲究‘留白’,追求‘象外之象’、‘味外之旨’、‘韵外之志’和‘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空灵、激荡的艺术境界。这是对诗歌留白理论最为精辟的论述,他强调了诗的语言必须特别精警、含蓄,力求少写甚至不写,让人在艺术空白中作丰富的想象并进行艺术的再创造,即作者通过‘不着一字’的特殊艺术手段,给读者留下可以浮想联翩的‘留白’,把创作与欣赏,读者与作者联结起来,共同创造了‘尽得风流’的诗歌特殊形象――那种余味无穷的深邃意境。

二、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的留白特征

(一)意象留白

留白艺术与我国古代诗歌的基本特征密切相关。从口耳相传的民歌开始,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所写之景物,就是客观的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就是主观之意。在意象的空白中,读者要借助联想、想象把握诗歌意象,就领悟诗歌的主旨,进入了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所谓意象的结构,就是指一首诗中的许多意象,或因为类似而相属、或因为相反而对照,或因为联想而相应,此呼彼答、有机发展,成为一系统。在我国古典诗词中是最讲究意象之美的,意象的创造最需要诗人丰富的想象。如何利用诗的意象空白,来激发学生进行广泛的联想和再创造是最好的留白手法。诗歌意象通常是为诗歌的意境服务的。《离骚》作为我国浪漫主义的创始之作,正是与求女这一部分的写作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楚国那一带地势潮湿,人们相信鬼神,诗人在离骚之中大胆的使用神话和传说为作品增加了浪漫诡谲的神秘色彩。所以,作者正是利用了意象的巧妙安排,营造出诗歌朴朔迷离的美妙的意境。这个看似无意的安排实则是诗人的独具匠心之处。有了求王与求女的形象,对于我们来理解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人生的理想以及他的理想破灭后的痛苦是大有裨益的。而我们在对求女意象的挖掘在却得益于刘先生的文章。而刘先生的结论又来自与他对商代社会婚姻特殊功用的考察,因而为我们很好的解读离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道德理论支撑,令人信服。可见,在古诗词的学习中,挖掘诗的意象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这其实也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因为它是建立在我们对历史真实考察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只有这样去做,意象挖掘才会具有真正的实际意义。

(二)结构上的留白

诗词在视觉上的‘留白’就如同在电影中的‘空镜头’,例如汉乐府写秦罗敷的美貌:‘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就完全避开了‘柳眉杏眼’‘樱桃小口’之类的正面的描写,而作出巧妙的布‘白’。秦罗敷的身材面貌究竟是怎样的呢?是胖,还是瘦的?是娇小,还是修长呢?是柳叶眉,或长的丹凤眼?是瓜子脸,还是桃花面呢?作者一句也没有写。可这里的妙就妙在作者的不写不说,让人尽情地去领略那‘不著一字’的特殊风味。

三、中学生留白审美实践的意义

(一)领略我国古代诗词的审美特征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殿堂中的一朵奇葩,其含蓄精练的语言,优美的形式,和谐的韵律和深沉炽热的感情,本身就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极好材料。而留白可调动欣赏者经验和感受、知识和体验,乃至整个心灵投入,窥斑知豹,叶落知秋;留白处给人丰富联想,让人“无”中生“有”,“虚”处见“实”,所谓“此处无物胜有物”,使诗词更显空灵,因此使学生审美意识也得到很好发挥和满足,为审美思维提供了空间,使学生可以更好地领略我国古代诗词的审美特征。

(二)提高对中国文化艺术的审美修养

古诗词是华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它把意境美、音韵美、哲理美、融合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学生可以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留白艺术论文篇3

关键词:封面设计;简繁;计白当黑;视觉传达;布局

中图分类号:J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0-0057-02

封面设计中的简繁关系历来都是美编们津津乐道的话题。简与繁,究其实质在于取舍,做加法则繁冗,反之则简洁,平淡素雅之美,华丽繁缛之美,各有其审美价值和客观需要。在书籍封面的设计中,虚实关系的处理,主要体现为空间实体与留白的合理安排,“计白当黑”这种表现艺术的空灵精神在现代视觉设计中体现出了重要的设计启示和研究价值。本文以此为切入点,抛砖引玉,旨在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计白当黑”在装帧设计中的应用与思考。

一、“计白当黑”设计理念阐述

“计白当黑”,作为中国绘画和书法的布局原则之一,是由清代著名书法家、篆刻家邓石如提出的。它主要是指将字里行间的虚空(白)处,当作实画(黑)一样布置安排,务使二者相应得当。包世臣的《艺舟双楫・述书上》中叙述自己学书经历时说:“是年又受法于怀宁邓石如完白,曰:‘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又说:“完白计白当黑之论,即左右如牝牡相得之意也。”牝牡相得,意为对立统一、彼此和谐。邓石如在这里要强调的是笔画与空白之间的关系。“白”通俗的说法就是封面中的空白处,中国绘画中称为“虚”,专业术语也称“留白”;“黑”是指封面上有形之处,是具体的物,包括封面上的图片、文字等有形的东西。总之,“白”与“黑”的关系是相互依存、对立统一而又变化多端的。比如齐白石老先生的作品,简洁凝练,妙趣横生。老先生往往在画面上只画上两三只虾,别无长物,画面绝大部分都是空的,但鉴赏者往往感到的是满纸活水,一片通灵。又如他的《蛙声十里出山泉》,只是通过山涧中几尾蝌蚪的游动,传达十里山泉的喧嚣,展现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而《小鱼都来》这幅更是“计白当黑”巧妙运用的典范。画面的左上部斜伸出两根交叉的细细的鱼杆,杆下悬垂着长长的细若游丝的钓线,画面的下部五条活灵活现的小鱼争先恐后地向鱼饵游去,余为空白。整个画面虽是生活中再常见的情景,但是老先生对“计白当黑”的运用及产生的笔墨情趣却着实令人赞叹,非常人所能及。

中国书画的“空白”,并不是白纸,而是书画家刻意经营、精心布局、着意安排的“眼位”,正如围棋中的“眼位”一样,有眼则活,无眼则死,它是书画作品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也是书画构成的一部分。优秀的书籍装帧设计与书画作品中的“计白当黑”有异曲同工之妙,艺术张力和空间感是书籍装帧设计中追求的最高目标,封面设计中的空白就可以看作是书画中的“白”,封面上的主体实物即“黑”。所以,在封面的设计制作中,实空间与虚空间的对比协调、巧妙安排应该服从于“计白当黑”的理论要求。

二、“计白当黑”在封面设计中的运用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中,“含蓄”的表现与表达是千年来的传承,反映到艺术作品中,便出现了“以少胜多”、“以一当十”、“计白当黑”、“无画处皆成妙境”、“似与不似之间”的形象夸张等等,这些理论都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反映到封面设计中,这不仅是对我们在设计中提出了更高的创作能力的要求,同时也是提高了设计者的艺术高度,还增强了阅读者的审美趣味。在平面设计界当之无愧的大师级人物靳埭强认为,美的原则有三条:立意――意念先行,以形取神;创新――承前启后,破旧立新;活用――适身合用,灵活生动。他主张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西方现代设计的理念中去。但这种相融并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对中国文化的深刻理解上的整合。例如中国银行的标志,整体简洁流畅,极富时代感,标志内又包含了中国古钱,暗合天圆地方之意;中间一个巧妙的“中”字凸显中国银行的招牌。

产生、嬗变于工业化时代的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理论认为,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是按照某种不为人知的心理排列和组合的形式,会以某种特殊的方式感染我们,而视觉传达设计就是按这种理解去排列、组合出能感动我们的艺术。封面设计既然属于视觉传达的范畴,自然也就符合这个理论,采用节奏、对称、均衡等视觉艺术的表现形式进行平面的排列与组合,运用文字、图形、装饰纹样、线型等元素,加上留白的艺术处理,给人一种独特的感受和审美,而大面积“留白”的视觉优势,进一步增强了封面的韵律之美。中国画理中的“黑无白不显,白无黑不彰”、“计白当黑”、“密不透风,疏可走马”等等之说,通过对书籍内容的巧妙示意,会变得更加有韵味,让读者回味无穷。“留白”的运用还能够避免平淡无奇,并且产生一种动与静的强烈视差,使人感到舒适、放松,轻松地解决了视觉疲劳的问题,同时为读者的审美思维提供了空间,可谓是愉悦视觉的艺术享受。

三、“计白当黑”理论在封面设计中的准确把握

在封面设计中,首先要考虑书籍设计的本质――准确传达书的内容精神。在准确把握了书的内容后,要合理地运用艺术的表现形式,准确地选取能表达内容的视觉元素来进行有机的组合,力求简约化,重整体,体现秩序美,把平凡的形象呈现出动感的张力和视觉的冲击力,因为大面积的留白更能让人在众多的图书中容易识别,让人“一目了然”,并被它所吸引,让人回味无穷,留下较深的印象。

空白要留得妙,这个妙就需要设计者有较高的创意思维。空白留在什么位置,要留多大、留的形状等各方面都要细细地推敲,留得好、留得巧妙能使书的整体得到充分的发挥。留白的同时还要考虑呼应问题,没有呼应的留白会让人觉得莫名其妙,给人以空洞的感觉,必须做到此地无字胜有字。虚不等于空,不是一无所有,而是实境的无限延伸,是从实境中引发出来而又超越实境的一种审美心态。

留白的妙处如同“于无声处听惊雷”的石破天惊之笔,可以表现“文字之所不及”所表现的内在的意蕴。这种内在的意蕴,即中国画中所说的“气韵生动”的传神境地。如同山人画一条生动的鱼在纸上,别无一物,令人感到满幅是水。道家的这八个字:“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便是对留白作用的最好诠释。

留白是种布局的规则,我们可以把它当作为美学思想和哲学观念去把握。所谓以少胜多、计白当黑、无画处皆成妙境、似与不似之间、书之妙趣就在无物之处,细心领悟这些,留白才会留得自觉,留得有章法,留得有生命感。

参考文献:

[1]雅克・德比奇,等.西方艺术史[M].徐庆平,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2]宗白华.意境[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3]张文勋.儒道佛美学思想探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4]刘纲纪.传统文化,哲学与美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5]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留白艺术论文篇4

关键词:虚实相生 “留白”艺术 中国传统美学 声乐作品

“留白”是艺术创作中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段,它是艺术家和艺术欣赏者在进行艺术创造及艺术欣赏时建立在艺术想象基础上的一种艺术创新,能更好地展示艺术作品所具有的独特的“不能言传”的魅力,亦即我们常常所说的“大音希声”的意境。

“留白”艺术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得到了极致的反映。中国古典诗歌艺术中有情感上的“留白”、 叙述上的“留白”、 形象上的“留白”及哲理上的“留白”等多种表现形式。音乐是以“音响”的形式构成艺术形象传达给受众的,由于古谱不易保存等原因,导致“留白”艺术虽源于音乐,但不及绘画与文学艺术表现得丰富多彩。但我们仍可以从古籍文献中,发现大量的有关音乐“留白”的记载。“留白”艺术的美学基础源于中国古代的“虚实相生”说,即完美的艺术意境不仅仅是实有,而是虚与实的统一。这也是中国传统艺术最具特色、最有民族个性的艺术精神显现。

声乐是文学与音乐的结合体,歌词能使音乐表达情绪的手段更加丰富,大大拓展音乐表现各种意境的功能。在声乐作品中,“留白”表现在哪些地方呢?

一、休止:简单明了的“留白”

音乐中的休止,顾名思义就是音乐进行时的停顿,它既可以出现在乐曲的开头,也可以出现在曲中及结尾,甚至出现在乐曲中的任何时间段。休止是音乐中“留白”艺术手法最简明、最直白的一种表现形式。

任何事物都含有本身的对立面或内在的矛盾,艺术作品的内在的矛盾构成了事物向前发展的原动力。在动态艺术中,一切作品的运动过程中都包含着停顿或静默,这种静态往往升格为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表现,与运动过程中的动态呈现出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共同成为动态艺术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这种运动中的停顿或静默在音乐中称作为休止,它是以代表不同时值的休止符号来表示的。休止符随着它在乐曲中位置的不同、时值的长短以及节奏的变化等,而有着不同的艺术表达功能及意义。

如,歌曲《一个黑人姑娘在歌唱》(艾青词,杜鸣心曲),歌曲开头是长达三拍半的休止,这三拍半的休止不仅仅是歌唱者蕴酿如何表现贫苦却非常善良的黑人姑娘纯朴、真诚而乐观的内心感情的“留白”,同时也是给听众如何更好地欣赏这首富有诗意的声乐作品一段情感准备的“留白”。

二、引子:给歌唱者与欣赏者酝酿情绪的“留白”

《乐记》中曰:“凡音而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声乐艺术是具有强烈音乐性的歌唱艺术,它需要在时间中显现、展示、发展和完成形象塑造,在时间推移中诉诸人们的听觉,从而使人产生丰富生动的联想、想象和强烈的情感反应。

作为声乐作品的演唱者,要对歌词的语言、歌词塑造的形象、歌词的叙事手段以及歌曲情节的发展等进行分析,以便理解掌握作品的主题,更好地用歌声去展示声乐作品所表现的艺术形象。当然,如果一首声乐作品有一个漂亮的引子,很快地将歌唱者带入作品所需要表现的氛围,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声乐作品《渔舟唱晚》(刘粼填词,王志信编曲,陈俊华演唱),开头是一段由钢琴演奏的清亮淡雅提示音乐主题的优美旋律,同时伴有暮鼓声。这几小节的引子,一下子就能将演唱者与欣赏者带入夕阳斜照之下,渔船满载而归,悠扬的歌声荡漾于湖畔之中,渔家划着轻舟,唱着渔歌悠然自得的喜悦之情的氛围中。可以说,本曲的引子是给歌唱者与欣赏者酝酿情绪的一段“留白”。随后,当歌唱者唱出“滔滔春江水,晚霞白鹭飞,竹篙一点浪花开,打鱼船儿归……”观众与演唱者自然而然地就进入情音交融的优雅的意境之中,不仅像歌词中所唱的“雨后乌云散,江风绕翠微,明月捧出银玉杯,醉了春江水”,同时也醉了人们的心,使人们产生共鸣。

三、二度创作:作曲家的“留白”

英国著名指挥家亨利・伍德(Henry Wood)在他所著的《论指挥》一书中说:“音乐是写下来的没有生命的音符,需要通过表演来给予它生命。”音乐作品不像文学作品或美术作品那样,创作完成后就可直接供人们欣赏,它是听觉的艺术,如果不经过演唱者的表演与二度创作,它只是一些静止的符号,只能以乐谱的形式存在,是不会产生任何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作曲家在作品中只是给演唱者提供基本的音乐表现方式,如旋律、基本节奏、基本表情,等等,至于如何完美地表现音乐的蕴涵,则是作曲家留下的“留白”,有待歌唱者依据自己对歌曲的理解、艺术领悟力以及自身的声乐技术去诠释音乐作品。

如我国著名的声乐家吴雁泽先生,早年在中央音乐学院学习期间,除了学习正规的西洋发声法外,还向我国老一辈的音乐艺术家及民间艺人学习曲艺、民歌、京剧等地方戏曲,并且专修了民间音乐课程,以吸取民族艺术之精华,这不仅丰富了他自身的音乐素养,也极大地拓宽了他歌唱的新路子。在多年的艺术实践中,经过不断的刻苦钻研和探索,他将西洋的美声唱法与我国民族唱法完美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他不仅能演唱西洋歌剧及艺术歌曲,而且能很好地演唱各种风格的民族歌曲,并以自己对歌曲的理解进行二度创作。如,他演唱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时,就曾向蒙古族歌手学习长调的演唱技巧,并把这一“原生态”的民族唱法运用到该歌曲的演唱中。经过他的二度创作,该歌曲的蒙古大草原的韵味更加醇厚,观众也能更好地领略到蒙古族人民宽广的胸怀及大草原开阔壮丽的景色。

他演唱的另一首民歌《一弯弯流水》也是如此进行二度创作的。为了演唱好这首歌曲,他多次到陕西各地,甚至到青海去学习当地“花儿”的唱法,然后进行艺术加工,融合到自己的唱腔里。经过艺术处理,他的演唱极好地展示了大西北民歌的风土人情,收到了极佳的艺术效果。

歌唱家对歌曲进行二度创作的例子并不少见,很多歌唱家都会根据自己对歌曲的理解,以及自身的嗓音条件对歌曲进行适度的艺术处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一首歌经过不同演唱者的艺术处理,就会有明显不同的艺术效果,这也是作曲家“留白”的妙处所在。

四、歌词:意蕴的“留白”

“诗言志,歌咏言”, 一首声乐作品能否感人,歌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声乐作品的表现离不开旋律、节奏、乐队伴奏、演唱等诸多因素的相互配合,但歌词永远是表情达意的重要元素。

下面笔者就以青主为古典诗词谱写的歌曲,来谈歌词意蕴的“留白”。

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曾说过:“艺术意境不是一个单层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现,而是一个境界层深的创构。”美学家叶朗也认为,“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艺术作品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前者从一个角度去揭示整个人生意味。”由此可见,艺术境界的显现,绝不是纯客观地机械地描摹自然,而在于意与境二者的浑然融合。

我国艺术歌曲的开创者青主(1893―1959年,原名廖尚果),采用宋代杰出的豪放派词人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占》为歌词,运用欧洲艺术歌曲和歌剧咏叹调的形式创作了我国第一部艺术歌曲《大江东去》。

歌曲由两大乐段构成,第一乐段为“庄严的广板”,以具有昆曲吟唱风味的旋律起板,开篇即高歌如云,气势磅礴,气概非凡,宣叙性音调中,洋溢着豪放雄健的旋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歌词把人的生存和命运放在了宇宙大自然这一宏大的背景中加以观照、思考:曾是当年风流倜傥、儒雅潇洒、足智多谋,指挥东吴大军决胜曹操的周瑜,现如今哪里去了?一句“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道出了歌词中多么沉重的“留白”:江山依旧,英雄却无觅。“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之后,有一段7小节的钢琴间奏曲,钢琴演奏既十分形象地描绘了“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壮阔场景,同时又是歌曲中隐含着沉重的历史悲壮感的一段“留白”。

《大江东去》的第二乐段为“生动的行板”,采用的是欧洲歌剧咏叹调中常用的长气息、大起伏的曲调写法。这非常适合演唱者用高歌浅吟的方式来抒发歌曲的主旨。

第二乐段歌词开头的二句“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从词面上看,是词作者追慕周瑜风流倜傥、青春得意、才智超凡、功业早成,感慨自己年华已逝、功业未果。但实际上,这两句词的“留白”是词人借周瑜的经历,把人的生存和际遇放在历史的深远背景之中加以思索,以自嘲的方式,写出了自己仕途功业老大无成、理想怀抱半生失落的无奈。

歌曲进入尾段,钢琴伴奏在低声区缓慢地循环往复,演唱者在这种背景下静了下来,仿佛陷入沉思之中,随后情绪平静地用两个P的力度轻轻地吐出“人生”两字后,再用三个P的力度弱唱出“如梦”两字,随后钢琴伴奏的低音仍继续循环往复地演奏着,音量逐渐减弱接近无声的状态,一切似乎都随演唱者在静止地沉思……突然,演唱者和钢琴伴奏同时用两个f的力度高声唱出“一樽还酹江月”,这一于无声之处听惊雷的艺术效果,使观众为之一振,倍感英雄的浩气。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大江东去》这一艺术作品所蕴含的意境,即作者对生命意义的探索。作者把个体生命的生存际遇放在永恒的自然和复杂的人类社会历史的背景中思考,从中既看到了生命短暂易逝、来去皆由自然造化,也看到了人生功业和理想怀抱因时代变迁、世事多变而难以把握;同时,他还看到了人的生存对自然、社会双重局限的可超越性――走向审美的人生,获得精神的自由和心灵的安宁。这既是苏轼坦荡胸怀、超然物外的人格写真,也是与苏轼豪放旷达的词风一脉相承的。

作曲家青主深刻地把握了《大江东去》中苏词的“留白”意境,如此才能在这首声乐作品的创作中,做到音乐与歌词的配合相得益彰,完美无缺。青主在《论诗艺和乐艺的独立生命》中,阐述过诗与乐的关系:“……诗和乐虽然是各有它的独立生命,但诗和乐却可以互通消息,并可以交相为用……是诗中有乐,乐中有诗。”这种认识表明,声乐作品创作的原则是歌词与音乐的完满结合,它必须以诗与乐是独立的艺术为前提。这反映了青主对声乐作品创作本质的认识。所以他说,“我看见一首诗,它的灵魂忽然在我的内界发出一片不能自已的音响。”可以说,苏轼的《大江东去》歌词即是青主音乐创作的灵魂,是“不能自已的音响”与苏轼歌词的共鸣,共同塑造了歌曲《大江东去》大气、豪放、旷达的艺术形象。

实践证明,大凡优秀的声乐作品,往往是歌词的明晰性与理性深义的复合体,不仅能使人们听之即懂,还要人们思之有味,唯此才能尽显歌曲“留白”那“含蓄而不晦,透露而不尽”的艺术效果。

结语

“留白”不仅仅是艺术创作中的一种技术手段,在更深层的意义上,它已表现为一种审美现象。声乐作品中的“留白”也不仅仅表现在以上所说的几个方面,只要我们留心,就会发现声乐作品中的很多地方,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涉及到了“留白”。如,在歌曲的间奏曲、尾声、歌中的朗诵、歌唱力度的变化等方面均可以发现“留白”的踪迹。

参考文献:

[1]刘自芬.“留白”艺术[J].云南教育, 2005(4).

[2]郑红雨.浅谈中国画的留白[J].辽宁师专学报,2005(4).

[3]苏自勤.浅谈歌词艺术的欣赏[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3).

[4]储佩成.论歌词文学形象的创新[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1(3).

[5]宋丽萍.青主艺术歌曲的创作观念[J].齐鲁艺苑,2007(5).

[6]孙民.苏轼豪放词风探因[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3).

[7]慧声.旷世名曲 精彩无限――漫谈中国十大古典名曲之《高山流水》[J].音响技术,2006(4).

[8]蒋奕嫔.意犹未尽,回味无穷――《春江花月夜》微探[J].音乐天地,2006(4).

[9]李辉.兼收并蓄出新韵 洋腔土调总相宜――浅析吴雁泽的演唱技法[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4(3).

[10]皮晓彩.论民族声乐作品《渔舟唱晚》的艺术特色及演唱技巧[J].中国音乐,2005(3).

留白艺术论文篇5

关键词:留白艺术;美术教学;创新思维;自主学习

留白是一种运用广泛的艺术表现手法,它是创作者在创作中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旨而精心留出的“空白”。这种“空白”,并非空而无物,而是相对于物象的实质所呈现出的艺术的虚,一种虚与实的和谐统一。美术教学也需要留白,学生的许多智慧火花是在“教学留白”中迸发出来的,是教育中美的升华,为每个高中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是新一轮高中美术课程改革的基本目的。留白的运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教学中的留白艺术

所谓教学的留白艺术是指将留白手法运用于教学并以此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提高教学艺术效果和教学水平的活动。美术教学就是一门艺术,留白即是一种机智的教学策略。留白是授人以渔,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精心的教学设计。

二、留白于课前导入时

美术是视觉艺术,音乐是听觉艺术,影视动画是综合艺术,其魅力显然比音乐或美术强。为此我利用影视动画视频为课堂服务方面做了诸多有益的探索。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要重视导入时的留白艺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更多地去“导演”,而不是去“说白”,进一步点燃他们探索的热情,以利于新课的学习。

三、留白于质疑问难时

美术教学是一种综合性、多样性、艺术性很强的学习活动。质疑问难或在教师讲解引导之前,或在教师讲解引导之后,或在教师讲解引导之中进行。如在《现代建筑欣赏》一课中,我带来一棵仙人掌,学生很好奇,然后我告诉同学们正是这一棵仙人掌,它的外形吸引了设计师的灵感,设计出加拿大蒙哥马利体育馆。然后又投出一幅帆船的图片,让同学们根据外形联想世界知名建筑。留白于质疑问难,打开学生思路,让课堂质疑充满生命力。有的同学一下子想到了悉尼歌剧院,于是就很自然地切入主题《现代建筑欣赏》。

四、留白于课堂小结中

小结是一堂课的“终曲”,教师课尾也可以设置留白,让学生有回顾与升华所学知识的时间,还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渴望心理,使整个课堂教学结构严谨,浑然一体,显示出课堂教学的和谐和完美。

总之,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运用留白艺术,能有效激活其思维的主动性、积极性,使教学富有成效,让学生的思维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翱翔。常言道:“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通过留白艺术,为学生营造一片鱼跃的海洋、鸟飞的天空。

参考文献:

[1]周淑娟.优化课堂结构,注重“留白”艺术[J].今日科苑,2010.

[2]王思博.高师美术学专业全程化教育实习模式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0.

留白艺术论文篇6

关键词:平面设计;留白艺术;招贴设计

留白作为我国传统绘画技艺的一个重要表现方式,将其借用到现代化的平面设计领域中,不但可以衬托创作的主题以及突出作品的重点,而且可以对作品的韵味与意境表达起到出乎意料的作用。而在平面设计中要想做到留白技术的科学应用,就必须从宏观角度进行统筹考虑,力求作品创作的简洁化与艺术化,促进设计的整体效果最优化。同时,还要对留白技术有着正确认知,将留白当作平面设计的一个重要构成元素,通过对留白空间的综合考量,进行精心的编排与设计,创造出简洁、和谐的平面设计效果。

一、留白的基本概述

(一)留白的定义

留自在平面设计中主要是指除去文字、图像所占用空间之外的空白空间。部分设计理论学家明确之处,平面设计作为在平面空间中的一种设计活动,其所涉及到的内容是二维空间中的所有设计元素以及各元素之间的相互组合的设计。这一定义中谈论到了平面设计与空间的联系,即空间是指平面设计所需的空间,是设计活动的主要区域,设计则是在一定空间中的设计,空间不但是实施设计的具体区域,同时也是设计活动的主要目的。

(二)留白的层次

平面设计中的留白主要包括物理留白与精神留白两个层次。其中,物理留白应该放在第一位,因为平面设计本身就是在具体的物理空间中进行的实践活动,二维平面图形作为平面设计的最常见的物理空间形式,科学文字、图形与留白的设计能够使得版面效果最优化,尤其是留白技术的应用更是对平面设计的整体效果影响巨大。同时,由于平面设计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留白也自然而言的属于艺术构成元素之一,尽管留白常以环境或背景的方式存在,但留白自身既不属于环境也非背景,而是从人的精神需求出发的一种艺术设计元素。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精神留白对于平面设计更具艺术影响力。

二、平面设计中留白的必要性

(一)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一般而言,人们的视觉习惯是从左到右、自上而下的顺序,所以,缺乏变化性与科学性的平面设计不但难以激发受众的阅读兴趣,甚至让受众在捕获信息的时候感到非常的费力。但留白技术的合理运用则能够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每件平面设计创作都有自身的重点部分或内容,而这一重点部分通常也是整部作品最具视觉焦点的区域,因此,设计者可以通过留白技术的科学应用,将作品中的重点区域凸显出来,让受众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注意力集中到这一重点区域,激发受众的好奇心,提升受众的阅读效率。

(二)提升作品的艺术性

留白不仅可以增加平面设计作品的整体虚实对比,而且能够增强作品的整体艺术效果,提升作品的生机与活力。平面设计主要分为虚空间与实空间这两种形态,留白就属于虚空间的一种表现形式,但其并不是作品的多余部分,而是没计者的独特设计,成功的留白技法可以发挥“传情达意”的艺术性效果。比如,平面设计作品中的中间部位留白,能够促使受众的视线朝着作品的中间区域聚集,强烈的虚实对比,可以形成一个明显的视觉中心,促使受众的视线更为集中。

(三)激发受众的想象力

平面设计作品与受众之间存在着信息互动的紧密联系,因此,一部优秀的平面设计作品必须让观众自己参与到作品设计之中。留白的意境营造能够让受众在其制定的空间中自由的想象,并在想象的过程中实现思考与猜测,这为受众正确的把握平面设计作品所要传达的丰富信息提供了重要的途径。而留白的有效运用则可以极大的激发受众的想象力,促使作品真正的实现“无声但却胜有声”的创作效果。因此,平面设计者必须对留白技术在平面设计中空间布局中的合理应用,最大程度地发挥其激发受众想象力的功能。

三、留白在平面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一)招贴设计

平面设计中的招贴设计要做到让观众满意与钟爱,就必须具备科学合理的整体布局,而留白的适当应用,不但可以增加作品的平衡感,而且可以强化作品的美感。就目前我国的招贴设计而言急需突破与创新,通过留白等设计手法的合理运用,加强对作品细节的处理,促使作品的整体布局更为科学。留白作为平面设计的一个重要设计元素,对于作品的效果展示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例如,著名设计大师田中一光的设计作品之所以广受人们的称赞与追捧,其根因就在于对传统留白技术与现代设计元素的有机统一应用,设计出的作品不但清新、雅致,而且极具表现主义,版面布局也极为合理,语言应用十分简练,但意境表现却相当深远,具有非常好的创作效果。

(二)网页设计

一个成功的网页设计作品需要多方面的元素融入,越来越多的现代化设计者发现更为简洁、干净的页面设计正在成为发展的主流,而这中设计风格通常需要留白技术的应用才更具效果。网页设计中所运用到的留白,并非对简单的白色的应用,或者是将背景设为白色,而是在动画、文本以及图形等一系列设计元素的应用基础上,通过对空间的合理布局,在不平衡中创造出独特的平衡视觉,使得页面更为丰富与生动。简而言之,网页设计作品中的留白应用,就如同文章中的段落与标点运用,让人们感觉更为舒适与轻松,不仅可以让受众浏览起来更为省力,而且可以产生更好的视觉效果,进而避免受众出现视觉疲劳的现象,增加整个页面的节奏感与艺术感。

(三)书籍设计

留白书籍设计中的应用,可以更好地展现书籍的文化意蕴与艺术魅力,促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更为和谐与流畅,从一定角度去看,留白对于书籍设计而言与文字、图形等元素在书籍中的应用同等重要,对于书籍的内容揭示同样具有重要的功能。比如,鲁迅先生在创作的过程中就十分注重对留白技术的应用,并提倡在书籍的前部分与后部分都预留一到两张空白的副页,这样会产生更好的视觉效果与心理感受。在书籍设计中对留白的应用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对待,如对于信息量过大的科技类书目设计,就要避免过多的留白应用,这样才会使得整体的视觉效果与阅读感受达到最好的效果。

四、结语

留白艺术论文篇7

关键词:留白 虚实 气韵 意境

老子曰:“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他把黑白交错看成是天地宇宙贯通一切的原则。因此“计白当黑”的审美辩证法也成为中国艺术创造的重要传统。

早在18世纪,以英国水彩画为代表的水彩艺术家强调作品透视,“留白”并没有作为一种自觉的形式语言被提出来。艺术家画面中的“留白”也仅仅是在一种偶然、即兴的创作中自然流露出来的。[1]但是从以后的发展便可以看出,“留白”是水彩视觉形象塑造中不可或缺的方式并有其重要价值。而且,这种方式与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法则相一致。水彩从200多年前传到中国发展至今,更是深受中国传统艺术的影响。在语言表达中结合本土注重意境、格调等独特审美意识,十分重视追求“妙在空白”“难得空白”和“空白是画”。

一、“留白”是水彩画创作的重要艺术语言

每一个画种都有其自身的特色,也注定有其自身的规定性。[2]水彩是以水和透明的水性颜料为媒介,这两种主要材质也决定了其独特的语言特质和与众不同的审美观念。因为水彩画色彩的饱和度和浓淡度是靠水的稀释,并利用纸的白色质地反射,所以画面最亮处便是纸张本身的空白。从保持颜料透明和利用白纸的亮度这两种水彩画创作实践的先决条件来看,白纸是画面上的透明色彩的光源,所以画面中“有意味的留白”便应运而生,成为了水彩画家表现技法的一大特色。

从画面构成的角度来分析,“留白”与作品的形式美感有很大关系。从色彩构成的原理来讲,“留白”对色彩起到扩充和延伸的作用。清代恽格在《南田画跋》中说:“古人用心,在无笔墨处。”[3]看来“留白”是水彩艺术极其重要的艺术语言形式,它虽然不是画家一幅画中刻画的重点,却能深刻体现出一位画家在立意、营造、审美、情怀等方面的修养。“留白”的手法有很多也很巧妙,“留白”的“白”不仅存在于物体中,也可存在于画面的空间中。它可以用纸张的白色来表现画中明亮的色彩;可以用枯笔留下似有若无的飞白来表现一些斑驳物;可以用刀刮去画中颜色留出所需空白来表现物质特有的肌理;可以用留白胶预先留出空白来表现一些有规则的画面形象。当然,为了表现特定环境的特殊效果,画家也常利用水色冲洗、晕染,以获得画面的朦胧感和趣味性。或者为了表现雨雪天气和画面肌理的需要而在“留白”上撒盐,使之渗入在水分之中,形成一片白花,然后将盐粒掸去。类似此种“留白”所运用的手法、技巧,都有着涉及形式和内容完美结合的深刻内涵,是水彩绘画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留白”形成水彩虚实之美

黄宾虹说:“用心于无笔墨之处,尤难学步,知白守黑,得其玄妙,未易言语形容。”又说:“古人画诀有‘实处易,虚处难’六字秘传。”[4]这就进一步说明了中国绘画艺术对虚实是非常讲究的,尤其要在“虚”上花更多心思。只有这样才能于“无笔墨处而见笔墨”。

水彩中“留白”的运用,恰好形成了“知白守黑”“虚实相生”的艺术表现形式。“留白”在画面中总是以符合画者表达的形式出现,常常在立意时便预先安排好画中空白和景物融合,以虚化实、互相映衬,渲染出一种浓浓的气氛。贝戍民的一幅《风景》以半露的桥刻意营造留白为视觉中心,点醒了周围浓重色调的房屋来表现烟雨中水乡迷人、唯美的诗意气氛。这就是画家的大智慧,用精心布置的空白使阴沉的画面实而不塞、虚实相生,辉映出一种清冷的意境。

有时,画者也会常常使用“空白”和画面中不同景物形成强烈的对比,用以强调自己的审美感受。当代水彩画家张洪亮的《瑶寨喜酒》便是其中的典范。此画选取广西南丹瑶寨喜庆的大场景,其间瑶寨人的白头巾、白裤子,手捧的白色酒碗以及煮酒的白色热气被提炼、概括,巧妙经营空白,合理有效地安排瑶寨人蓝色上衣为“黑”,使“白”凸显。从而造成画面整体的广阔和灵动,轻松烘托出一个充满浓浓酒香的喜庆场面,表达了瑶寨淳朴的民俗民风。由此可见,“白”与“虚实”紧密相连,有虚有白,白而有物,白而有情,余味无穷。正如清人蒋和认为的“其间空白处,俱觉有味,可以意会不可言传”“大抵实处之妙,皆从虚处而生”。[5]

三、“留白” 生成水彩“气韵”之美

南朝谢赫在《古画品录》的序中提到绘画“六法”,在中国绘画史上影响很大。而居于首位的“气韵生动”这一命题在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6]“气韵生动”着重在“气韵”。一幅成功的画有了“气韵”才会生动。也可以这么说,有了气韵画面就有了生命。“韵”和“气”是密不可分的。“韵”是由“气”决定的,“气”是“韵”的本体和生命。[7]而老子的哲学则认为天地间充满了虚无,虚空中充满了“气”,正是这种虚空,才有万物的流动,才有不竭的生命。以此可以推论,从美学角度上来说,艺术上有了“气”,有了“虚空”,便有了“气韵”,有了所谓的艺术“生命”。

在水彩绘画艺术中,“留白”便是这“虚空”。画家在画面中留下独具匠心的空白,生动地表现自己画中主题的精神内涵。就是那么一小片空白却能使闷塞的画面顿时透气、生动、空灵。犹如黑暗的小屋里透进来一缕明亮的曙光,令人为之欣喜、雀跃。用黄宾虹的话来说就是“一炬之光,通体皆灵”。[8]水彩“留白”正是这画中的活眼。张洪亮的《百合花》便恰如其分地揭示了这一点。花如人一样,有它自身的结构,也有它自身的精、气、神。要想画好百合花那娇艳动人的神态确实不易。而张洪亮擅用笔触,在表现花瓣转折时,用笔酣畅、笔意相贯、笔断意连,其间以“留白”贯气。既不失花朵的灵动,又不失花形的结构,这正是水彩画艺术中“留白”的特殊作用。虽然只是花瓣细小的留白间隙,却在表现气韵、灵动等方面承托着灵魂般的作用。又如关维兴所画的《盛装的苗女》,那呼之欲出的喜悦之情,令人一看到画面便会怦然心动。绚丽的红色连接着大片白色苗女银饰,色彩响亮。真是“实者逼肖,虚者自出”,达到了“状难写之景如眼前”的境界。

四、“留白”营造水彩意境之美

宗白华先生说:“意境是一切艺术中心”。它不是欣赏者直接看到的直观形象,而是于有限中见无限生发出极具意蕴和情思的审美想象空间。正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虽说气韵和意境都是指画面深厚的精神内涵,但是气韵重视艺术形象精神气质的表现,而意境却更偏重升华画面的情感和想象。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还说道:“以虚为虚,就是完全的虚无;以实为实,景物就是死的,不能动人;惟有以实为虚,化实为虚,就有无穷的意味,幽远的意境。”[9]

中国水彩画家把西方水彩画重实境与中国画追求空灵的虚境按自己的需要加以融合改造,使水彩成为我们自己的艺术。水彩中“留白”可以代表具体的艺术形象,也可以成为表现主题的烘托和扩充。它将中国绘画所追求的“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朦胧含蓄、超乎象外的诗意情结,完全渗透在水彩艺术中。柳毅的《水随天去》中房屋依稀可辨、其形如幻,画面视觉点便落到隐约可见、其形如影的小船上。使观者的心神慢慢地从船尽头延伸到无限的天尽头,停在那虚空一片、天水一色的空白。那里什么都没有,又好像有些什么。正是这种“境生象外”的意境把观者带入画面,让观者在“留白”处产生用自己的心去拟想、去体悟的自由想象。画中留给我们的这片空白,有助于让画面中内在的、含蓄的生命力延伸到我们的心灵深处。[10]

结语

就目前来讲,我国水彩艺术正处于文化交融的时代,这种交融的深度和广度是前所未有的。中国水彩作为西方的舶来品站在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站在传统价值与创新思想之间,向前迈步的同时也走了不少弯路。在这样一个多元化艺术创作环境中,越来越多的哗众取宠以求新求异,而人们却常常忘记宁静以致远来洗涤自己的心灵。水彩艺术中正是以“留白”将中国传统绘画中空灵的虚境与西方绘画重写实相融合。让水彩中的水和彩产生更美的意蕴,为水彩形式语言的拓展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张洪亮的《凤凰古城》就是在画面中精彩布白,巧妙地将西方的写实与中国虚静结合,生动地刻画了俯视下的凤凰城宽阔浩大的场景,给观者以无限的遐想。

当然,“留白”更要与画面内容相统一,生搬硬套地在画面布置空白是不可取的。只有对“留白”这一艺术语言的审美价值有了深刻认识,才能在水彩中体现出它与其他语言的互补性。虽然当代中国水彩画家对这一重要形式语言有了一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将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虚静忘我的意境融入水彩,但是要真正做到融现代意识与民族精神为一体,还要对传统精髓有新的理解和发现。我们也要知道融合传统思想不是目的,而是为了融合其艺术的精髓。只有融合民族文化深层次的内涵才能扩大水彩本体的内涵,创造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水彩语言。

参考文献:

[1]雷勇斌.空白精神――水彩画中的留白[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9(3):219.

[2]蒋跃.东西方绘画的交汇――中国当代水彩画研究[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1):23.

[3][4][8][10]傅强.浅谈中国画的“留白”艺术[J].福建论坛,2008(10):212,213.

[5]宋生贵.虚实相生的美学特质及文化渊源[J].固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1.

[6][7]叶朗.中国美术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1):221,28.

[9]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1):41.

作者杨净静系广东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2009级硕士研究生

留白艺术论文篇8

传统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对于语文教师的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看课堂的内容讲授的多少和知识密度的大小。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和要求,语文的课堂教学基本上采用填鸭式的一站式的教育。在这样的课堂中,听课的学生非常累,不听讲的学生一句也进入不了脑子。能跟上老师讲课速度的学生,也只是在老师的策划下,为完成老师预设的目标和任务而努力配合着。这样的课堂教学对于我们所教授的对象――学生来说是非常的失败的课!

笔者就传统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尽量通过多种手段,为学生留下一片自由的空白空间,为学生的思维的发散与创新,营造了所需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展现在教师留的空白空间中。

一.留白在导语阶段的运用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好奇好强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一堂课的导入。在此过程中,巧妙地将留白艺术运用到其中,使学生在短暂的留白瞬间觉悟,从而实现水到渠成的巧妙过渡,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吸引到将要学习的新课上来,并且在留白的空间能促使全员主动放下杂念,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如,在学习课文《谈骨气》一课时,笔者并没有上来就讲,而是让学生观察课文题目:看了题目,同学们你想说什么?学生马上就举手发言,归纳为几类:同学们想知道什么是“骨气”;骨气都包括什么内容;作者是怎么进行论证的。学生的创新求知欲被这一问题激发出来。笔者在课堂上没有解答,让学生带着自己对课题提出的不同的问题,先去自读课文,看看是否能自己在课文中找到答案,然后在全班进行回答。这下就把学生的继续探究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教师的留白,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空间,在这空白中,去思考,去自主探究,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超强效果。留白艺术在课程导入阶段的运用,给学生一个思考空间,提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励学生独立思考,探究问题实质。

二.留白在阅读阶段的运用

随着新课改活动不断深入,新课标对语文学科的阅读给予了新的高度定位。新课标中对语文阅读能力与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给予了一定的密切联系,需要重新审视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每节课,在课上学生读课文之后,笔者都不会急于深入课文的讲解,而是留出一段空白的时间给学生,通过阅读后,对全文进行把握,在情感上进行体验,突出留白艺术在语文教学中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让学生在留白中进行情感的体验和升华,这一情感体验过程是学生对所阅读的文本的内容的再认识的过程。教师的留白,是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的通道,在留白的过程中,让学生根据自己平日的生活体验来实现与作者感情上的沟通。

三.留白在课文分析中的运用

新课程改革中对于语文课堂教学要求多采用启发式教学,但是在真正的实践中,不少教师将这一理论歪曲为满堂问的形式来代替课文分析中对学生的启发。当然作为语文教师,对于预期目标的完成,教师会设计很多的问题。的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但是并非就必须机械地采用这种连珠炮的发问的形式,因为过多的超难度的提问,会使学生感到厌烦和疲倦。因教师提出的问题太多、太杂、太琐碎,疲于应付的学生会因此在思维的发散上难免趋于懒惰,不求理论深度。笔者针对这种情况,在备课阶段,就精心设计,精简问题量,在课文分析过程中问题提出后,采用留白艺术,给学生留出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求解的时间,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到课文的再认识过程中。通过在留白阶段的体味,得出问题的答案,从而增加学生对语文学习的信心和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的积极性,给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形成创设应有的时间和空间环境情境。经过笔者半学期的实践发现,留白艺术的应用,要比频繁地发问效果强很多,并且在留白的过程中,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留白”是一种教学方法,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需要,适当留下“空白”,引发学生想象探究。

上一篇:沟通教育论文范文 下一篇:中医药大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