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监督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18 13:42:23

资金监督论文

资金监督论文篇1

一、舆论监督对赈灾资金物资监管的重要性

近年来,加强舆论监督,勇于听取批评之声,正在逐渐成为中国各级政府的自觉行动。而随着全国对抗震赈灾的广泛关注,作为赈灾监管体系一个重要部分,舆论监督对于赈灾资金物资监管的重要性和效应更加凸显出来。

强化赈灾监管体系,是为了保证政府财政所发放的每一分钱,同胞所捐赠的每一笔善款和爱心物资,都能及时、完整地到达灾区同胞手中,发挥应有的效用。此次汶川地震给我们带来的最深刻启示之一,就是抗震救灾绝非政府一己之力所能完成,必须获得来自民间力量、国际力量的配合。与此同理,政府强化赈灾监管体系,还需借助舆论监督的力量。

强化赈灾监管体系所需借助的第一大要素,就是公开透明的舆论监督。新闻媒介这个行业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是指其从业者承担着公众所赋予的维护社会正义的权利,这也是选择了这个职业的每一个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而媒体采访权在一定程度上是公众知情权的延伸,采访权的客体则包括了普通民众和政府部门,保护记者的采访权,就是保护正义的监督权、公众的知情权和人民的民利。更重要的是,舆论监督与信息公开的相辅相成,这让整个世界对中国赈灾体系的公正完善保持足够信任,避免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误解与偏见。

客观地说,在南方抗冰赈灾期间特别是此次四川抗震赈灾期间,对于包括新闻舆论监督在内的针对救灾资金物资的监管措施得到了高度重视。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贺国强强调,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对中央关于抗震救灾各项决策部署贯彻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确保政令畅通。要加强对有关部门履行职能的监督检查,确保抗震救灾各项工作扎实进行。要加强对抗震救灾资金和物品的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保证以最快的速度用于受灾群众。

在地震发生后,中纪委、监察部工作组马上赴四川,负责调查监督救灾物资运行情况。财政部5月22日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级财政部门加强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的监管。四川省副省长李成云在国新办举行的会上表示,将坚决查处倒卖、挪用救灾物资的情况。

其实,舆论监督作为赈灾监管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作用已经在4个月前的南方抗冰赈灾中彰显出来。中共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春贤如此评价舆论监督对抗冰赈灾资金物资监管的重要性。他说:“对一个执政党、对一个执政者,本身就是衡量他执政能力的一个方面,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到一定程度以后,新闻监督,包括网络、平面媒体、电视媒体各个层面媒体,对我们的执政既是一种帮助,也是一种考验,新闻媒体是一种监督,也是了解民意的渠道。湖南愿意接受媒体的监督。”

二、舆论监督对赈灾资金物资监管的四种措施

要加强对抗震救灾拨付资金和捐助款物管理、使用情况的检查,切实保证救灾资金、物资用于受灾群众,舆论监督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笔者认为,可采取四种措施来实行舆论监督,加强对赈灾资金物资的监管。

一是实施新闻。新闻是现代社会政府部门与社会受众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方式,是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政务公开、接受社会舆论监督的重要形式。特别是在处置突发事件过程中,及时、准确、适度地进行新闻成了信息公开透明的“第一准则”。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研究员白钢评价说:“突发事件的处置,是运用公共权力的政府必须向公民提供的服务。利用现代传播手段,及时信息,赢得处理主动权,显示了政府在突发事件中日渐成熟。”

新闻制度在四川抗震救灾中被广泛和恰当地运用。从5月12日地震发生以来(截至5月28日出稿时),四川省人民政府每天召开一次新闻会,公开有关新闻。特别是在5月28日下午,四川省人民政府召开汶川特大地震第16场新闻会,中共四川省纪委、监察厅通报了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监管情况,及时公布了广元市通报个别工作人员侵占救灾物资的问题。而此前,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县一起侵占赈灾物资的情况也在新闻会上得到了及时的通报:罗江县武装部民兵训练基地聘用人员王亚东借工作之便,将可乐、八宝粥、方便面等救灾物品交到他的女友所开办的店铺销售。王亚东已经被刑事拘留,有关领导也被停职。

正是通过这样的及时,使广大民众及时了解到真实情况,切实把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管理使用置于阳光之下,确保廉洁救灾,确保救灾款物真正用于受灾地区和受灾群众。

二是设立监督热线。“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为了确保廉洁救灾,公开透明非常重要。此次抗震救灾可能要延续三到五年的时间,贺国强同志指出要把公开透明原则贯穿于抗震救灾款物管理使用的全过程,而设立“阳光热线”就是舆论监督的一种“最好的防腐剂”

从广义上来理解,设立监督热线有三种形式:设立监督电话,设立热线节目和通过热线征集监督人员。一般而言,设立监督电话是一种依据特殊情况需要设立的一种临时舆论监督形式,在抗冰救灾期间,重灾区之一桂林从2008年1月30日起,在《桂林晚报》设立抗冰救灾24小时舆论监督电话,通过这条热线不仅仅可以报告灾情,而且市民发现各级领导干部没有及时到位,救灾物资没有及时发放等问题,都可以拨打晚报24小时舆论监督电话2834000,一经核实,就在媒体上报道,并报相关部门处理。

通过热线征集监督人员在此次赈灾监督中发挥了重要作用。5月26日,中共四川省纪委、监督厅通过《华西都市报》开通热线招募抗震赈灾社会监督员。招募的社会监督员以义务志愿者的形式开展工作:对抗震救灾物资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在灾区和安置点调查救灾物资的分发、管理和使用情况;对救灾物资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上报;收集民意民情。社会监督员以个人参加工作为主,必要时参与省纪委、省监察厅的调查工作。通过媒体公开征集抗震救灾社会监督员,就更有利于公众从民间的视角来监督赈灾资金和物资的管理发放,本质上是此次抗震救灾透明性、开放性的一个缩影。

三是实地参与监督。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强调,要依法“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及“发挥好舆论监督作用,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在目前的形势下,公众最主要是通过媒体获得知情权、参与权,进行行使表达权和监督权,所以,对肩负舆论监督重任的媒体记者而言,实地参与监督,确保获知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来说尤为重要,这样以来,才能确保对民众负责,对政府负责。

在四川抗震赈灾过程中,记者的实地参与监督起到了积极作用。5月25日、27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王磊和中央电视台记者刘涛、蒋琦作为全程参与人员,跟随两批救灾物资的发放实行全程贴身监督。5月25日,他们跟随一批国际救援物资从成都双流国际机场一直到北川的抗震救灾指挥部,5月27日他们跟随监督一批从什邡市抗震救灾指挥部的物资,一直监督到这批物资发放到受灾群众手中。其中,5月25日他们跟随监督的是国际援助物资,这批物资是来自俄罗斯的40顶军用帐篷。这个军用帐篷在机场经过接收组、押运组两个组接收后,直接送到绵阳市的抗震救灾指挥部。当时帐篷属于比较紧缺的物资,并且属于比较重要的物资,直接由绵阳市的抗震救灾指挥部调拨到北川的抗震救灾指挥部,他们直接跟到北川的抗震救灾指挥部,每一个环节都必须有人签字,必须出具一个单据,这个单据就是由接收组给押运组的时候,押运组要签字,押运组给绵阳抗震救灾指挥部,抗震救灾指挥部也要签字,到北川抗震救灾指挥部还要签字,并且北川抗震救灾指挥部还要出具一个收据表明收到这个物资,这个收据最终返回到四川省民政厅的小组,这样保证整个流程都有据可查。

四是重视网络监督。互联网的普及,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的方式。在这次抗震救灾斗争中,互联网发挥了极大的公开信息、激励网民、团结全社会的正面作用。但若要真正实现公开透明、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必须进一步做好抗震救灾信息公开工作,这就要求在赈灾监管别注重网络监督。

贺国强同志强调,要“主动公开抗震救灾款物的来源、数量、种类和去向”。要“主动公开”,那就要创造相应的条件。一些网友认为,从中央到基层,各级与抗震救灾资金物资有关的部门都应该建立专门的信息公开平台,让每一笔资金或物资来有源头、去有着落,也让每一个群众或记者可以随时查到需要了解的信息。在定期新闻制度之外,还创办一个全面汇集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管理使用情况的信息公开平台,比如中国四川大地震抗震救灾信息公开网――在这个网站上,每个有关部门收到多少资金或物资以及如何再分配的,都一目了然。

当然,在引导网络正面舆论监督的同时,也要注意网络造谣、传谣的一些新现象。由于网络造谣、传谣存在传播的速度、流传的广度、蛊惑人心的程度以及难以破获性等特点,如果不加以及时的疏导、引导和控制,势必对抗震救灾工作造成负面的影响,因此,党和政府、各级组织、各部门,各级纪检监督机关要重视网络监督,做好网络舆情分析,及时引导舆论,有利于给抗震救灾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夺取抗震救灾工作的全面胜利。

参考文献:

⑴中央纪委、监察部:《抗震救灾款物管理使用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2008年5月29日,新华网

⑵毕舸:《强化赈灾监管体系还需三要素》,2008年5月24日,《燕赵都市报》

⑶盛大林:《确保廉洁救灾 建议创办抗震救灾信息公开网站》,2008年5月,《齐鲁晚报》

资金监督论文篇2

论文关键词:健全,机制,全程,监管,提升

莒县财政局以强化财政专项资金精细化管理为抓手,不断完善财政监管手段和方法,构筑贯穿于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监管体系,切实规范和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提升了财政精细化管理水平,保证了财政专项资金安全、规范运行,提高了财政资金的经济社会效益,更好地服务了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实施制度创新,建立完善财政专项资金精细化管理机制

财政专项资金是国家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政策手段,如何管好用好资金,确保真正发挥效益,是各级财政部门特别是县级财政部门的重要职责。2008年以来,我们从“完善制度、健全机制、强化监管、提高效益”四个方面入手,不断健全和完善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先后制订了《莒县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莒县财政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莒县财政惠民补贴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莒县乡镇财政专项资金会计核算办法》等多项规章制度。通过制度建设,解决了目前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中突出存在的问题,一是解决了部门协调问题。针对过去项目申报过程中出现的越权申报、多头申报、部门职责不清等问题,通过制度的制订完善,明确规范在项目申报、建设、监管过程中部门职责权限和程序,加强了部门之间的协调;二是解决了资金拨付程序问题。通过规范资金拨付程序,完善资金拨付方式,保证了项目资金按进度及时、快捷到位,民生补贴资金发放流程更加顺畅;三是解决了会计核算问题。通过建立财政专项资金会计核算制度,真实、全面反映了专项资金运行的全过程,进一步促进了专项资金管理的规范,提高了项目单位财务管理水平;四是解决了财政监管问题。通过制定完善监督检查办法,丰富了专项资金监管手段和方式,进一步强化了财政监督职能,保证了依法理财。

二、构筑全过程动态监管体系,提高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效益

在财政专项资金管理过程中,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目标,注重资金监管与项目建设的有机结合,财政监管始终贯穿于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

(一)完善财政项目立项决策机制,确保财政专项资金投向科学合理。一是逐步完善财政项目库。为提高财政专项项目前期工作质量和效率,根据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及发展规划,先后建立了包括经济发展项目、民生项目、教育危房改造项目、畜牧规模养殖场、支农合作组织项目、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项目、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等财政专项项目库。截止目前,全县各类财政专项项目入库985个。二是健全项目论证制度。在组织项目申报时,组织有关部门、专家对项目可行性、资金使用效益、项目承担单位申报意愿、单位资质进行实地考察、充分论证。如,在选择村村通集中供水工程建设地时,对各地供水需求、地质条件、项目所在地政府协调能力等因素进行了充分论证,从项目库中择优选择了11处建设地。由于前期论证有力,施工条件得到充分保证,群众非常支持,项目建设取得了成功,我县采取的山丘区集中供水建设模式在全省得到推广。

(二)强化财政专项资金运行监管,确保资金监管全方位、无缝隙。一是完善财政专项资金拨付方式。注重资金与项目结合,严格按程序、按进度及时核拨资金。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县级报账提款,项目资金直接支付建设单位。二是规范项目监管。督促项目建设实施“五制”管理,即招投标制、监理制、法人制、公示制和审计制。实行项目招投标制,对一些总投资规模较大,单项工程额较小的项目,实行集中采购,合并招标,如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对投资规模大的重点项目,采取全国范围公开招标方式,邀请省内专家进行评标,如沭河拦河坝、大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实行工程监理制,对项目建设实施工程监理,加强对项目实施的动态监管。实行项目法人制,完善质量问责机制。实行项目竣工决算审计制,核实项目支出内容,剔除不合理费用,节约财政资金。实行项目公示制,接受社会监督;三是规范民生资金管理。协调有关业务部门、乡镇政府及银行系统,完善补贴操作流程,加强部门协调,从基础数据采集、审核到数据库建立、导入发放系统、资金发放、发放信息反馈等步骤进行细化,每个环节都明确职责、时间进度等要求。目前,我县已将种粮直补、农资综合直补、水稻良种补贴、大中型库区移民后期扶持补贴等各项惠民补贴全部通过“涉农一卡通”系统发放,2009年通过“一卡通”系统发放各类民生补贴9871.46万元,涉及30余万农户。

(三)实施外部审计和内部控制结合,丰富财政监管手段。采取财政专项项目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全程参与和财政内部监督控制相互结合的方式,实现监督关口前移和监督全过程的参与,丰富了财政监管手段,加大财政监管力度。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实施社会中介机构全程参与,保证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公正性。在重点工程实施中,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参与预算编制审查、项目建设审核、工程决算审核,根据审计意见拨付资金,实行边建设、边拨款、边审计、边监督;完善财政内部控制制度,保证资金拨付的规范性。将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纳入局内部监督范围,重点监督拨款程序是否合规,拨款手续是否完善,资金拨付是否及时,资金使用是否合理,项目档案是否齐全。使财政内部监督关口前移,充分发挥财政监督的预警、监控职能。

三、建立专项资金会计核算体系,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资金监督论文篇3

论文关键词:健全,机制,全程,监管,提升

 

莒县财政局以强化财政专项资金精细化管理为抓手,不断完善财政监管手段和方法,构筑贯穿于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监管体系,切实规范和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提升了财政精细化管理水平,保证了财政专项资金安全、规范运行,提高了财政资金的经济社会效益,更好地服务了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实施制度创新,建立完善财政专项资金精细化管理机制

财政专项资金是国家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政策手段,如何管好用好资金,确保真正发挥效益,是各级财政部门特别是县级财政部门的重要职责。2008年以来,我们从“完善制度、健全机制、强化监管、提高效益”四个方面入手,不断健全和完善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先后制订了《莒县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莒县财政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莒县财政惠民补贴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莒县乡镇财政专项资金会计核算办法》等多项规章制度。通过制度建设,解决了目前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中突出存在的问题,一是解决了部门协调问题。针对过去项目申报过程中出现的越权申报、多头申报、部门职责不清等问题,通过制度的制订完善,明确规范在项目申报、建设、监管过程中部门职责权限和程序,加强了部门之间的协调;二是解决了资金拨付程序问题。通过规范资金拨付程序,完善资金拨付方式,保证了项目资金按进度及时、快捷到位,民生补贴资金发放流程更加顺畅;三是解决了会计核算问题。通过建立财政专项资金会计核算制度,真实、全面反映了专项资金运行的全过程,进一步促进了专项资金管理的规范,提高了项目单位财务管理水平;四是解决了财政监管问题。通过制定完善监督检查办法,丰富了专项资金监管手段和方式,进一步强化了财政监督职能,保证了依法理财。

二、构筑全过程动态监管体系,提高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效益

在财政专项资金管理过程中,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目标,注重资金监管与项目建设的有机结合,财政监管始终贯穿于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

(一)完善财政项目立项决策机制,确保财政专项资金投向科学合理。一是逐步完善财政项目库。为提高财政专项项目前期工作质量和效率,根据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及发展规划,先后建立了包括经济发展项目、民生项目、教育危房改造项目、畜牧规模养殖场、支农合作组织项目、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项目、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等财政专项项目库。截止目前,全县各类财政专项项目入库985个。二是健全项目论证制度。在组织项目申报时,组织有关部门、专家对项目可行性、资金使用效益、项目承担单位申报意愿、单位资质进行实地考察、充分论证。如,在选择村村通集中供水工程建设地时,对各地供水需求、地质条件、项目所在地政府协调能力等因素进行了充分论证,从项目库中择优选择了11处建设地。由于前期论证有力,施工条件得到充分保证,群众非常支持,项目建设取得了成功,我县采取的山丘区集中供水建设模式在全省得到推广。

(二)强化财政专项资金运行监管,确保资金监管全方位、无缝隙。一是完善财政专项资金拨付方式。注重资金与项目结合,严格按程序、按进度及时核拨资金。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县级报账提款,项目资金直接支付建设单位。二是规范项目监管。督促项目建设实施“五制”管理,即招投标制、监理制、法人制、公示制和审计制。实行项目招投标制,对一些总投资规模较大,单项工程额较小的项目,实行集中采购,合并招标,如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对投资规模大的重点项目,采取全国范围公开招标方式,邀请省内专家进行评标,如沭河拦河坝、大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实行工程监理制,对项目建设实施工程监理,加强对项目实施的动态监管。实行项目法人制,完善质量问责机制。实行项目竣工决算审计制,核实项目支出内容,剔除不合理费用,节约财政资金。实行项目公示制,接受社会监督;三是规范民生资金管理。协调有关业务部门、乡镇政府及银行系统,完善补贴操作流程,加强部门协调,从基础数据采集、审核到数据库建立、导入发放系统、资金发放、发放信息反馈等步骤进行细化,每个环节都明确职责、时间进度等要求。目前,我县已将种粮直补、农资综合直补、水稻良种补贴、大中型库区移民后期扶持补贴等各项惠民补贴全部通过“涉农一卡通”系统发放,2009年通过“一卡通”系统发放各类民生补贴9871.46万元,涉及30余万农户。

(三)实施外部审计和内部控制结合,丰富财政监管手段。采取财政专项项目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全程参与和财政内部监督控制相互结合的方式,实现监督关口前移和监督全过程的参与,丰富了财政监管手段,加大财政监管力度。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实施社会中介机构全程参与,保证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公正性。在重点工程实施中,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参与预算编制审查、项目建设审核、工程决算审核,根据审计意见拨付资金,实行边建设、边拨款、边审计、边监督;完善财政内部控制制度,保证资金拨付的规范性。将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纳入局内部监督范围,重点监督拨款程序是否合规,拨款手续是否完善,资金拨付是否及时,资金使用是否合理,项目档案是否齐全。使财政内部监督关口前移,充分发挥财政监督的预警、监控职能。

三、建立专项资金会计核算体系,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资金监督论文篇4

摘 要 我国财政资金监管制度的完善要重视项目监督,确立制度化建设,实现协调监督共同发展,确保监督改革工作向着更深更广的角度出发,最终实现政府资金监管力度不断加强。但是实际的工作过程中还是面临监管力度薄弱、监管效果表面化、监管长期影响力较低等诸多问题,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加强我国财政资金监管的相关建议,愿与各位同仁共享。

关键词 财政资金 监管 建议

我国政府财政管理工作越来越重视资金的运作状况,因此各地区对于财政资金的监管工作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实际的工作过程中还是面临监管力度薄弱、监管效果表面化、监管长期影响力较低等诸多问题,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加强我国财政资金监管的相关建议,愿与各位同仁共享。

一、项目监督有针对性

我国财政资金的监管工作任务繁重,不可能在整改监督过程中用很短的时间实现全面改观,一蹴而就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有次序地完成监督工作才是切合实际,有实效作用的办法。而要有次序地完成监督管理工作就应该首要针对一些重点项目进行监督管理。例如:松原宁江区国库集中支付中心就在2016年针对“政府采购”行为进行了全面的项目监督,从招投标到具体的采购效果具有详细的监督计划和监督结果,实现了对政府项目的全面的、有针对性的监督。为了更好地完成项目监督工作可以成立专门的资金管理小组,然后使用动态监控的形式对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全面监督,撰写总结报告,反思监督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请教经济学专家完成Y金监管的更好的体系化设计,争取以项目资金管理为圆心,形成整体资金使用的体系化监督管理。

二、监管工作要制度化

财政资金监管工作要以制度化发展为目标,确保政府资金在审批之后能够真正地为社会发展服务,而不是成为不法分子的可乘之机。首先,要建立监管的人事制度,确立监管人员队伍,保证监管的互相牵制,避免形成小集体组织,不利于监管制度的落实。人事制度还需要考虑到对监管工作的效果进行有效的绩效评价,实现全面的责任落实制度,保证从人事角度实现监管制度化。其次,要形成严格按照制度工作的良好风气,2016年推出的《财政部国库集中支付规定》内容详细,对政府财政资金的审批、输出等均进行了详细的支付规定,应该组织人员经常学习巩固,形成良好的工作态度和工作纪律,用制度规范自身行为,更好地完成监督管理工作。

三、监管结果要公开化

政府财政资金监管的结果要公开,建立监督行为公开的制度就是要保证监督工作受到全体相关组织部门的监管,能够避免出现“人情监管”“不透明监管”等行为的出现,能够让监督管理人员能够正确面对自己在执行监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思考财政资金使用之后带来的效益问题等。只有监管结果公开,才能够让其他组织部门的建议走进来,并促使工作人员能够听取不同的建议,实现专业分析论证,找到监管漏洞出现的原因,进而实现机构改革和工作内容方法改进,实现科学民主地支付资金和监管资金。

四、监督执行协调化

政府资金的监督行为必须要综合多部门的工作力量,实现有效的动态监督,因此要实现执行工作协调处理的工作原则。首先,建立资金分配组织的协调工作小组,能够让各组织部门的领导都参与进来,对需要重点监管的资金项目进行讨论,协调好各自应该完成的工作,明确工作范围和任务的划分,统一完成计划内容,避免监督组织独立于其他各部门之外,这样很多沟通协调工作就要自己去完成,使得监督工作的效率降低。其次,要与被监督部门建立协调工作的关系,保证能够对资金去向进行监督,但是不会影响其正常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步骤,保证能够完成跨组织的协调沟通。另外,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功能的实现,在财政系统必须建立连接财政业务部门、央行国库、集中支付机构、预算单位和经办银行的财政支付管理信息系统,因此与各部门的沟通必不可少,具体的监督工作也要考虑到与各部门建立协调管理的工作机制,实现整体运作,完善监督行为。

五、制度改革深度化

我国政府财政改革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而对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改革也尤为重要,因此要重视深度改革的作用,在具体的资金监督工作过程中能够转变资金效益的观察思想,看到资金收益的长远性,推行收支分类监督的改革进程,保证预算监督执行的更为有力。其次,制度改革的深化需要更进一步地完善监督保障机制,部门从上到下改变理财观念,增强预算管理意识,逐步转变“重分配,轻管理”观念,促进了预算单位财务管理水平提高。

综上所述,我国财政资金监管制度的完善要重视项目监督,确立制度化建设,实现协调监督共同发展,确保监督改革工作向着更深更广的角度出发,最终实现政府资金监管力度不断加强。

参考文献:

[1] 刘永平.完善我国政府预算监督机制的建议[J].生物技术世界.2013(08).

资金监督论文篇5

关键词:地方财政;预算;监督

中图分类号:F8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8-0-01

一、制约财政预算监督的因素和问题

预算编制不科学,制约预算监督。一是地方政府预算缺乏完整性。政府预算应该涵盖政府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反映政府的全部收支计划。但目前由于各种原因,各级预算收支没有包括全部政府资金,一些重大财政预算项目尚未列入预算,如政府债务收支、部分预算外资金、上级财政补助和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等。对于游离于预算之外的政府收支,预算监督鞭长莫及,无法监管。大量事实已经证明,失去监督的预算外资金,往往是滋生贪污和腐败的温床。二是预算编制不细化。预算中的大块支出占比较高,没有详细反映具体项目、款项、数额。预算编制的笼统化导致了人大审查和审批程序的简单化、审批内容的形式化,以及影响了后续各方面对预算执行的监督。

预算编制与执行不透明,阻碍预算监督。政府预算的公共性要求政府预算编制及其执行情况必须是公开、透明的,不仅履行监督职责的人大、政府部门能够看得懂、看得清、看得透,还要能够让民众了解和监督政府财政收支情况。但是,目前预算编制与执行情况尚未全面、详细公开。地方提交人大审议的预算、决算材料基本上都只列出按功能编制、以预算科目罗列的财政收支数字和简要附注,人大代表对各个具体的财政收支计划及其执行情况,根本无法进行透彻的审议和监督。同时,向社会公布的政府财政预算、决算报告,也基本上属于简略版,常常是“外行看不懂,内行看不清”,从而降低了公众对政府预算的了解和参与程度,阻碍预算监督。

政策法规不一致,影响预算监督。我国《预算法》规定:“地方各级预算按照量入为出,不列赤字,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但目前《义务教育法》、《农业法》等法律都对财政投入作出了明确的具有约束力的硬性规定。如规定财政每年用于教育、农业的总投入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对于科技、卫生、社保等方面的支出,政策法规也都有非常明确具体的比例规定。另外,中央专项转移支付过程中要求地方财政资金予以配套的制度,在实践中普遍呈现地方财政收支矛盾突出,落实配套资金困难等问题,造成预算监督无所适从。这种法规、政策之间的冲突,使地方政府预算处于两难境地,影响了预算监督,使预算监督流于形式。

监督基础不完备,影响预算监督。在现行体制下,我国的预算监督体系由人大监督、行政监督和社会监督等组成,但就目前现状来看并未发挥各方应有的监督职能。人大对预算的监督多是程序上的,缺乏实质性的监督,存在预算执行监督表面化、决算报告审议走过场等现象;审计部门隶属同级政府,受现行行政管理体制的影响,地方同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审计中有些问题难以得到充分地反映和揭露。社会公众、中介机构以及社会舆论共同组成的从外部对政府预算的监督具有很强的主动性、灵活性、成本低、效率高等优势,但是由于预算编制及其执行的透明度不够,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社会监督。

二、完善财政预算监督的措施和对策

科学编制预算,夯实预算监督基础。一是人大在预算编制初期,就应提前介入,弄清预算编制的指导思想、依据和预算编制所列款项的来龙去脉,并将所有财政性资金,无论是上级转移支付和专项补助,还是各部门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收入、国有资产收益以及资源出让收入纳入预算,保证预算的完整性。对暂时不能纳入预算的也要编制收支计划,报人大批准后按计划支出。二是深化部门预算,财政预算不仅要列示收支总量,更应详细列示具体项目,将所有的预算指标都核定到具体项目,预算资金到项目、到部门,防止逃避预算监督的隐蔽性资金的存在,为科学地编制预算、强化预算控制和监督机制创造条件。

促进预算公开,增强预算透明度。增强预算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是实施有效监督的基础。随着人大代表参政议政能力的提高和人民群众民主法制意识的增强,要求提高预算透明度、扩大预算公开性的呼声越来越高。因此,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做到预算的编制、审批、执行、管理以及决算等都向社会公开,如编制预算时,广泛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预算草案提交人大审查批准时,允许公众旁听,邀请专家、学者参与审查。每年的预算及其执行结果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开,由公众进行评议。只有做到公开透明,才能使人民群众能够了解预算、参与预算、监督预算,才能保证人大、审计等部门正确、全面履行监督权,维护预算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完善政策法规,防止政出多门。《预算法》与其他部门政策法规对预算支出安排规定相抵触的情况,实际上反映了当前有限的预算盘子与各部门资金需求之间的冲突,冲突的结果是各部门制定政策法规对预算资金强行切割,因此,有必要对相关政策法规的有关条文进行修改。应当明确的是,预算收支的有关法律依据只能来自宪法和预算法,其他政策法规不宜作出硬性规定。同时,要理顺财税管理体制,健全地方政府职能。遵照“一级政府、一级财政、一级预算”的原则,制定符合实际的财政管理制度及财力分配比例,防止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在预算方面施加影响,保证预算监督不受上级干扰。

资金监督论文篇6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越来越重视,政府加强了强农惠农的资金投入,本文将对如何加强强农惠农资金监管展开讨论。

关键词 :资金监管;强农惠农;措施

强农惠农资金是指国家用于“三农”的各项基础设施和补贴资金投入。强农惠农政策应着重于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和巩固农业基础,提高农村农业生产能力。政府要强化强农惠农资金监管,落实监督检查工作,加快保障项目实施,确保资金发挥应有的效益。

一、强农惠农资金监管存在的问题

1.群众对强农惠农政策认识不足。大部分农村地区因其发展缓慢,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落后,交通不便,网络信息不发达等原因,导致该地区接受信息的渠道较少,对于信息的接受大部分还是要通过电视或者邻里之间的口头传播,导致很多村民群众没有主动参与政策的落实。并且如果村民没有详细了解惠农强农政策的内容,也就导致村民不懂如何行使自己的监督权,村民也就不能很好地对强农惠农的资金进行监管。

2.政府对农村资金投入总量不足。农村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大多数,是国家发展中不能忽视的一个庞大群体。虽然国家对农村的投资不断增大,但是惠农强农的项目多,包括农业生产类、社会保障累、救灾救助类、设施建设类和特定群体累补贴等,资金总投入量大,容易导致惠农强农各个项目下出现分配不合理的现象。不少农村经济基础薄弱,有的惠农强农项目配套资金难以全部落实。同时惠农强农项目涉及的项目多,容易产生投入资金结构不合理的情况,使资金投入使用率低。

3.强农惠农政策项目体制不完善。中国农村数量多,每个农村的基础环境不一样,要对当地农村条件进行考察,才能制定出符合农村当地实际的惠农政策。惠农强农项目投入资金大,项目多,中间又缺乏相应的监督监管制度,有的农村多次重复申报项目,造成惠农资金的大量浪费,也容易为贪污等行为埋下隐患。

4.对惠农项目监督困难。由于有的农村基础设施落后,部分农村与外部联系比较困难,信息接受渠道少,信息反馈的渠道也少。导致项目开始实施后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同时也容易导致惠农强农资金监管项目中存在漏洞,容易导致资金浪费和非法挪用的出现。对项目的监督困难也会影响项目施工的质量,监督不力容易导致部分违法人员偷工减料以权谋私等情况出现。

二、加强惠农强农资金监管的措施

1.加强惠农强农项目的监督管理,提高资金利用率。国家要加强对惠农强农项目的监督管理,提高项目资金的使用率,狠抓农村基础建设,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村人民生活水平。首先国家要建立健全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和监督监控制度。严格落实执行财务管理制度,确保资金为农所用,不挪用不浪费。明确干部责任关系,有专门的管理人员负责惠农资金的监督和管理,来记录惠农资金的收支情况,落实会计核算和管理,一旦资金收支出现问题,要向管理人员问责。

其次,除了有专门的人员管理,也要在资金的使用上做到专门的使用。专款专用,建立惠农强农的专门使用制度,对惠农项目的每项资金收支进行核算监督。为了让惠农强农项目更加贴合农村发展,政府要加强和农村干部和村民的沟通,了解村民真正的情况和需要,实行项目后政府要安排多次的检查活动,确保惠农强农项目落实到实处,真正发挥出该有的作用。

最后,政府要开设专门的银行账户区分惠农强农项目的资金和别的工程项目资金,不要混淆使用,防止有人员浑水摸鱼,趁乱私自挪用资金。混淆资金也不利于政府对惠农强农项目经费进行审计和监督。

2.加强项目审计和核算。国家从源头治理腐败现象,杜绝违法犯罪行为,规范政府行为,以民为本,坚持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首先要使惠农强农项目透明化公开化,明确每个项目资金的去向,让群众了解放心,保障群众的知情权。政府要提高整个项目的管理力度和监督水平,加强项目队伍的监督作用,打造一个阳光工程。各单位政府首先要树里监督意识,打造一支强有力的监督队伍,提高队伍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加强队伍培训,才能适应越来越重的监督和管理任务。政府要深入农村基层了解实质情况,完善内部监督机制,强化领导的监督职责。对惠农强农项目的监督要落实到项目的每个明细当中去,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切实保障农村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推行“多与、少取、放活”的强农惠农方针,减缓农民群众的生活负担。同时要在群众中树立监督意识,让群众监督项目的实施,走外部监督路线。审计部门也要做好审计核算的工作,有违法的行为要进行严厉惩处。

3.提高惠农强农项目的建设管理水平。政府要先做好惠农强农工程的预备工作,严格筛选惠农强农工程的负责人选,保证工程的安全稳定,把工程的预算细致化,更方便对项目支出的跟踪和监督。政府要增强工程的审核审批,倾听专业人士的建议,增强工程项目的可行性,减少重复申报、违法申请项目资金等的情况出现。政府要加强对项目施工的工程管理和资金管理,确保工程的质量,排除虚假工程。对惠农强农项目工程中和村民息息相关的重点建设项目要认真落实。

政府在发放和使用惠农强农资金的时候要保证发放的公平公正,遵循应统发尽统发的原则、统一集中支付原则、审核权不变原则和高效简洁便民原则。强化资金“一户”管、服务“一站”办和资金“一卡”发的管理,保证惠农强农的资金发放到位实行“财政银行个人”流程的管理。严格把手基础数据填报关、财政部门审核关和国库集中支付关,确保惠农强农资金发放时候操作程序到位。健全责任追究制度、监督检查长效机制、信访接待制度和公示告知制度,保证对惠农强农的自己监管到位。

只有加强惠农强农资金的管理,才能加快统筹城乡的发展,切实把农业补贴的实惠落实到农民的身上。要加强工作人员的思想道德建设,做好前期思想工作,树立良好的行为作风,提高廉洁自律性。开展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农村实行粗放型经济,农村整体生产水平不高,生产力相比城市要落后,城乡差距不断增大等,这无疑给共同富裕的目标增大了难度,但惠农强农政策的实施后正在逐步改善这些问题,这也凸显了加大惠农强农政策的重要性。实施惠农强农项目有利于提高农村人民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距,维持社会稳定。惠农强农政策应先“惠农”后“强农”,调整好先后顺序,维护好巩固好农村农业基础,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最重要的是惠农强农项目要在实践中不断检验,逐步加大资金的投入,共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平稳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蚁晶玉.试论加强强农惠农资金监管的措施[J],财经界(学术版),2013(20).

[2]郑雪蓉.试论如何加强强农惠农资金监管工作[J],老区建设,2012(12).

[3]黄国功,雷毅.强化涉农资金监管的思考[J],财政监督,2011(27).

资金监督论文篇7

以卜这些,是河北省丰宁县财政监督局局长程秀东一这个看似温文尔雅,满是书卷气的年轻人说的,虽然其实已经不是很年轻,但年轻人的锐气在他身上不仅毫无减退的迹象,而是以一种更为融通的方式呈现了出来。

财税的二次融合

自古说财税不分家,但自从分税制改革以后,税务部门和财政的距离似乎渐行渐远。丰宁作为一个县级财政单位,却是船小好掉头。

程秀东表示,财政在预算监督方面,主要加强对企业依法纳税,税务机关依法征税监管。近年来财政部门在县政府批准下,组织税务、审计、公安、会计师事务所对全县企业开展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对发现的企业偷税,税务部门漏征、违规减免和截留、混库等问题依法进行了处理,保征收入预算执行的严肃性。促进了税务机关依法行政,加强企业依法纳税意识,充分发挥了财政部门在预算执行中综合经济管理的职能。

除此之外,加强对国有资产收益、政府收费、基金收入监管。把财政、国土、教育、公安等执收、执罚单位作为检点。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单位资产出租收入、资产处置收入管理。他们对全县行政事业单位开展了“小金库”专项清理检查,堵塞财务管理漏洞,提高资金使用安全性、有效性。把住部门行政事业性收费、国有资产出租、出借和转让收益等各项收入关口,各项收入都要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基础的是最难的

程秀东表示,一般情况下舆论都在关注“非正常”的内容,而忽略了一般情况下的一般性支出预算执行监管。部门预算一经人代会审查通过并批复到部门后,就具有法律效力,是一个法律文件,各部门就要严格按照批准的预算执行,这也是依法行政的一项重要内容。

以今年为例,他说,一方面,要严格控制预算追加。除国家、省和市新出台的重大增支政策外,不再追加安排部门经费支出。执行中发生的新增支出,由各部门在核定的预算中调剂解决,确实无法调剂的,可在编制下年度部门预算时再申报。另一方面,严控制一般性支出。加强和规范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深入开展节能降耗活动,建立厉行节约长效机制。

在一般性支出预算监管外,也要加强基本建设预算执行监督。近年来开展了财政投资评审工作,有力保障了基本建设预算执行。对基本建设项目的预算、预算执行、决算进行全过程监管,对预算进行评审,对决处进行审查。今年项目单位申报预算审减额达40%,项目决算审减额达平均20%。这不能不说明一些历史中存在的问题。资金不过年

“按照全省财政工作会议关于不断深化公共财政改革,进一步挺高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有效性的要求,围绕财政监管中的重点,抓住社会关注的热点,主要足对支农惠农资金、乡镇分成资金、社保资金以及其它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和效果进行监督。”这是他说的“官方规定”。但他说,就算从“非官方”卜,预算管理,尤其是项目支出方面,想做到资金不过年,还是有相当的难度。

项R支出是々项资金支出的重点。先有资金后有项目严重制约了财政资金合规性,许多项日没有经过论证就匆忙上马,造成资金没有效益,被挪用、挤占,用于单位的招待、职工福利和部分人员的旅游考察经费。针对这个问题负责,除进行项目审核论证、评审外,还要进行预期绩效目标说明,对历年的节余结转资金再次统筹运作,对已执行完毕或确实难以执行的项目,要予以取消。结余结转的资金,统筹作用,不要连续跨年结转,对突击花钱的进行严肃查处。

打开内部通道

不仅一个地方财政对我们表示,我们大多关注的都是财政和各部门之间的审计关系,财政内部审计监督工作往往处于一个被忽视的地位。程秀东说,要深化财政内部监督,一是要提高内部监督的覆盖面,加大内部监督办度,推进建立长效稳定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在全县各行政事业单位和各乡镇聘请财政监督员,财政局兼职监督人员。扩大财政监督的社会影响力和覆盖面。使财政监督逐步社会化。二是提高内部监督的层次,从检查型向控制型转变。三是为更好的规范财政对内对监督检查行为,严格执行财政监督检查程序,成立案件审理委员会,规范财政检查案件的审理程序。

那么如何界定“钱花的好不好”呢?他说,应当从支出绩效评价人手,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实行预算绩效管理,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保证。但在资金使用管理上,一些部门不同程度存在着重投入、轻管理,重使用、轻绩效,资金使用分散等问题。为此,通过开展支出绩效评价,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向管理要效益。财政局对部分财政资金实行了绩效评价试点。预算中安排的专项资金,采取自评、交叉评、系统评和监督机构独立评等形式,全部列入了绩效考评范围。并将考评结果作为改进预算管理和编制预算的

问题,还是问题

程秀东表示,虽然财政监督每年都在喊,而且不断在加大力度,但实际存在的问题还是需要我们去客观对待的。首先是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财政监督决策是影响财政监督实效的第一步,而且是关键的一步。财政监督决策,尤其财政监督战略性思路的确定、具体工作的布置、监督方法的采用、监督重点的确定等方面,一定要针对当时财政管理现状及其薄弱环节,讲究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正确决策,并尽量避免考虑部门利益和团体局部利益。

其次,要正确处理落实领导批示与完善财政管理制度的关系。在实际工作中,评价某项财政监督工作的效果,常常看重该工作能否得到领导的批示。应该说,领导批示是对该项工作的肯定,但更重要的是通过财政监督行为发现现行财政管理制度存在的某方面问题,并督促其得到改进。他说,财政的任何“动作”都有其成本跟随,监督亦然。要增强“财政监督成本”意识,加强有关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财政监督成本”意识应贯穿于整个财政监督过程始终,除上面提到的要科学决策等内容外,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在财政监督行为具体实施过程中、监督检查处理上等方面,加强有关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减少政府部门行为间的内耗,提高监督检查效率。

监督者的监督者

最后,程秀东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监督者的监督者是谁?

资金监督论文篇8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评析了规制俘虏理论和寻租理论。规制俘虏理论为政府科学地制定和实施规制政策提供了理论前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证券监管中的寻租活动。进而论证了对证券监管者进行监管的必要性。最后,提出了建立对证券监管机构的制约机制和监督机制。

一、政府规制俘虏理论和寻租理论

1. 规制俘虏理论

规制俘虏理论(capturetheoryofregulation)认为,政府规制是为了满足产业对规制的需要而产生的,规制的设计和实施主要是为受规制产业的利益服务的。这样,立法者被规制产业所控制和俘获,规制者也被产业所俘虏。规制俘虏理论的最基本的观点是:不管规制方案如何设计,规制机构对某个产业的规制实际是被这个产业“俘虏”,其含义是规制提高了产业利润而不是社会福利。其研究重点是政府规制的供给与需求、规制过程的利益影响和规制者的种种动机。该理论指出,现有的规制是使生产者剩余最大化的规制。“搭便车”效应使得由消费者组成的大的利益集团处于劣势地位,而由企业组成的利益集团较易采取一致行动。在假定政府规制者亦追求利己目标的前提下,只有增加少数能以低费用组织起来的集团的利益的规制才会由政治过程供给。政府规制的需求者必须向供给者(政府官员)支付“价格”。所以在整个经济中,某些集团要求并得到了政府的保护,一些集团得到的保护多一些,另一些集团则少一些。这样,利益集团为取得政府规制保护所进行的寻租活动使得规制本身成为一种特殊商品而成为经济系统的一个内生变量。其后,佩尔兹曼进一步阐发上述论点:被规制产业具有出于追求垄断利润动机而试图影响立法规制者的需要。只要政府规制者所分享的利益不超过垄断利润,这种“寻租投资”就是值得的。

规制俘虏理论其实也反映了“公共决策的局限性”。即真正做出决策的只是少数人,其决策必将倾向于某些阶层或集团的偏好和利益。规制俘虏理论为政府科学地制定与实施规制政策敲响了警钟,它使我们意识到在政府规制过程中确实存在着寻租与创租的情况。

2.寻租理论

寻租理论是上世纪6o~7o年代经济学家们在讨论垄断、关税和政府规制所造成的社会损失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租”或“租金”是指超过资源所有者的机会成本的报酬。它可以有两种来源:一种是在价格制度中自然产生的,例如,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移动会产生租金;另一种是人为创造的,例如,政府可以通过帮助创造、提高或保护一个集团的垄断地位,从而提高它所偏好的那个集团的垄断租金。通常把追求自然产生的租金的活动称作“寻利”(proiftseeking),把追求人为产生的租金的活动称为“寻租”(rentseeking)。寻利是作为生产者的经济人通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而获取高于生产成本的收入的活动,不需要借助政府的干预,是“看不见的手”引导经济人去从事有利于自己也有利于社会的活动;寻租则是力图使“看不见的手”不起作用,或利用“看得见的手”去抑制“看不见的手”的损人利己的活动,如果离开了政府干预,没有政府干预所提供的特殊垄断地位,租金便无从寻求。

寻租活动是指寻租者利用各种合法或非法的手段取得占有租金的垄断权。布坎南将这种寻租活动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指通过向政府行政官员进行游说、疏通、“走后门”、行贿等手段促成政府对经济的行政干预,从而产生租金并获取该租金的活动;第二层次,指由于第一层次的寻租活动给政府官员也带来了好处,使他们看到了权力的含金量,从而吸引人们耗费精力和钱财去争夺政府行政官员职位的活动;第三层次,指政府采取措施将暗租转为明租(如证照拍卖、征收资源垄断税等),使部分或全部租金转化为政府的财政收入,而这些租金收入尚未归还财政预算或尚未以某种无差别的或随机的方式通过预算分配时,各个社会利益集团为了这笔财政收入的分配有利于自己而展开的竞争。

塔洛克把寻租造成的社会资源浪费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创造垄断或限制的活动本身需要吸收大量的资源,特别是许多有才能的人都致力于这种寻租活动。而这些人本当可以从事更有价值、更有生产性的活动;(2)垄断或限制导致资源利用的扭曲;(3)避租活动要耗费资源;(4)利益集团进行院外活动所耗费的资源往往大于集团活动的组织成本。因为寻租活动所采用的往往是一些不宜公开的手段,如蒙骗、贿赂、拉关系,这时租金由一个集团转移给另一个集团往往采取低效率的方法;(5)一种允许游说活动存在、并可以通过寻租获得利益的制度,其结果必将是严重阻碍资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投入对生产技术的改进。

在证券市场上,利益集团同样存在寻租行为。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被法律授予独立开展证券管制的权力,其主要成员由总统任命而向国会负责。除公众舆论监督之外,由于财务预算受国会限制且行动常为国会所左右,利益集团的寻租行为往往通过国会参众两院向sec施加压力,迫使其选择对利益集团有利的监管制度和政策。发展中国家新兴证券市场上的寻租问题显然更为尖锐。从中国来看,虽然政体不同,监管决策框架与美国监管体系存在差异,但“体制漏洞”和新兴市场构建初期难以避免的大量“强行政性”制度安排为寻租行为的滋生和泛滥提供了便利。其中,最为典型的是“额度发行”管理制度。在这种带有明显计划色彩的制度安排下,正是由于“上市额度”这种资源的供给弹性不足,供给不能无限制增加,从而产生租金这种超额收入以及相应的各地企业和地方政府的种种寻租行为。这种寻租一方面造成经济资源的非生产性损耗,另一方面扭曲了证券市场资源配置的优化机制。严重损害效率的增进和公平的体现。

二、对证券监管者进行监管的必要性

政府规制俘虏理论和寻租理论显示了政府监管的有限性。寻租活动和政府失灵的存在,就有必要设法对监管部门也加以监管。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时期,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完备、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特点及中国特有的经济环境,使得政府的职能定位和角色转换存在缺陷,政府职能和市场职能之间的界限容易被混淆。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经常出现政府“看得见的手”取代市场“看不见的手”的情况,从而产生了大量的寻租活动。我国的证券业从起步开始,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但是受计划经济影响,一些原本属于市场的权力并没有得到落实,仍然保留在证券监管机构的权限范围之内。在证券监管中,监管者以行政指导替代依法监管的情况也时有出现。这样就造成了监管效率低下.监管目标偏离,并且产生了抑制竞争。保护垄断的副作用。因而,对监管者进行监管是极其必要的。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对监管者的监管是的有效途径

政府在资源配置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使得政府成了各利益集团寻租活动的猎物,被俘获的对象。目前我国的寻租活动主要集中在几个“点”上:权力的集中点;体制转换的交汇点;监督系统的乏力点;法律政策的滞后点;人、财、物需求的关节点。经济转轨过程中,寻租活动引起的腐败相当普遍,一方面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仍相当广泛,另一方面以货币为中介的市场交易活动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所以,转轨时期也很容易成为大规模腐败的“高发期”。如证券监管中监管人员利用掌握的信息进行内幕交易等。

监管部门产生腐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体制内监督乏力而体制外监督尚未形成。要防止滥用必不可少的公共权力和官员的自由裁量权,首要的是依靠监督。实行法治、建立对监管部门的监督机制、建立规范的市场竞争秩序,尽量减少、甚至取消政府在某些领域不必要的干预。的土壤,腐败自然也就无法存在。

2.有利于提高监管透明度,提高监管的公开、公平、公正

在证券市场上,投资者除了需要判断上市公司的风险情况.还要判断监管者的风险情况;监管者要求上市公司提高透明度,投资者也有权力要求监管者提高自己的透明度。在缺乏外部监管的情况下,监管法规和监管机构政策的制定和出台往往会缺少必要的咨询程序,在执行过程中更难免存在对法规、政策执行和解释的随意性。进而难以保证监管的公开、公平、公正。

3.在法制不健全的情况下,对监管者进行监管更具有迫切性

政府对证券市场的监管行为必须规范,应该更多的通过法律的、经济的手段对市场进行管理,而不是依靠政策来规范。法律赋予监管者监管证券市场所需的权力,在法制不健全的情况下,监管部门常常靠一些临时性的行政性措施干预市场,那么,依法管理,严格执法更加无从谈起。监管者独揽大权或滥用权力的行为会给市场造成很大损害。因此,在法制不健全的情况下,对监管者进行监管更具有迫切性。

三、对证券监管者进行监管的机制.

建立对证券监管者的监管机制,要把立足于国内实际和借鉴国外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为了保证证券监管工作的高效率、透明度,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建立对证券监管机构的监督约束机制。这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对证券监管机构的监管权建立制约机制,二是对监管者的行为进行监督约束。对证券监管者的监管机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

1.建立对证券监管机构监管权的制约机制

从证券监管机构的规章、规则制定的过程,到具体权力部门的设置,再到权力的行使,都有一个制约机制的问题。(1)规章、规则制定的制约机制。中国证监会具有部门规章的制定权。这些规章的内容往往涉及我国证券市场上大量无先例、无参照物、无明确界定的概念。对这些概念的界定、规范,往往会牵动多方面的利益。为了对规章制定权进行制约,需要确立一套规章制定的制约机制,防止权力的滥用、误用。

中国证监会几年来根据公司法、证券法的要求和国务院的授权制定了大量部门规章和“指引”等实体和程序性文件,其中相当一部分直接影响到证券市场各类主体的经济利益。为了最大限度地在各个环节上减少寻租,争取社会各界最大地支持与监督,以真正达到依法行政的目的,证监会规定,所有可能影响市场某一方面利益的政策、文件、法规的出台,包括程序性文件的出台,都必须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特别是其利益可能受到影响的那一部分人员、机构的意见。在意见较分散却又不得不做出决定的情况下,按照得票多少做出决定,并在一定范围内向市场做出解释。

(2)审批权、审核权行使的制约机制。<证券法>确立的发行审核委员会(发审委)制度,是对股票发行监管权进行制约的具体体现,改变了传统的审批方法。但是这种委员会审核制也有值得商榷之处。一方面,证券法赋予证监会的发行审核权及相关职责,并未因发审委的建立而改变;另一方面,在发审委与证监会的发行审核部门之间的职责衔接,证监会首长负责制与发审委的合议制之间的权限关系,相互之间的配合与制约机制等都还有待完善。

(3)证券违法行为查处权的制约机制。在履行对证券违法行为的查处职责方面,制约机制的重点在于调查权与处罚决定权的分离。中国证监会已经确立了新的行政处罚工作体制,即案件调查工作和案件审理工作分别由不同的部门承担,确立了调查权与处罚权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机制。同时,保障复议工作的相对独立性,完善复议监督机制,也是健全违法行为查处权的制约机制中的重要环节。

2.建立行政、司法监督约束机制

(1)行政监督

证券监管机构的行政管理部门从行政领导和业务指导的角度对监管部门的工作实施检查督促和监督,可以通过建立和完善证监会内部的工作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对证券监管机构的日常工作的规范化实施监督。

全国人大是我国最高权力机关,它可以要求国务院对监管者的工作不当的地方作纠正或改正;国务院作为行政管理部门,有权对证监会工作部门及其人员的违法乱纪行为进行检查监督,并根据情况做出处分。

(2)司法监督

司法监督是我国根据宪法行政诉讼法和历史经验所设计的一种对行政行为的监督模式,是从根本上解决对行政执法部门疏于监督、滥用权力等可能性加以监督、制约的最为重要的机制之一。如《证券法》第204条规定: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对不符合本法规定的证券发行、上市的申请予以核准,或者对不符合本法规定条件的设立证券公司、证券登记结算机构或者证券交易服务机构的申请予以批准,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该条款即为海南“凯立”状告证监会的法律依据。

目前,我国的证券市场监管与现行的对证券监管的司法监督体制之间的关系还没有完全得以理顺,司法监督的效能在证券市场的发展和有效防范市场风险中的体现还不够理想。司法机关在一些案件的处理上,与现行的证券监管体制、证券市场运行机制不相符合,甚至相互矛盾。这种司法效能问题的存在从根本上说是司法监督体制的问题。现行的这种对证券监管权行使的司法监督体制,是根据行政诉讼法确立的。

与西方证券市场发达国家对证券监管权力行使的司法监督体制相比,是我国证券监管体制的法律特色之一。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司法的监督也被看作是证券法制体系中的一部分。香港《证券及期货条例》中所设立的“市场失当行为审裁处”,专门对证券市场失当行为进行审裁,并与证监会的监管行为相协调。美国证监会下设的行政法官机制也具有类似的功能。美国证监会还可通过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的方式,由法院做出“民事罚款”的裁决。1990年,美国国会扩大了法院在证监会提起的这种诉讼中的权力,授权法院对违反《证券交易法》特定条款的当事人做出高达50万美元的民事罚款。上述两种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另外,应该改革司法制度,在几个中心城市建立证券专业法庭,充实专业法官。改革相应法律制度,理顺证监会与司法机关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加强对证监会行政执法活动的司法监督。

3.加强社会舆论监督机制

舆论评价与监督具有“放大器”的作用。不论从维护宪法规定的人民的知情权角度,从证券市场的健康发育角度出发,还是从增加透明度和加强证券监管角度出发,舆论监督的存在都是必要的。

近年来,中国新闻媒体的作用不断加强,对国内证券市场的重大事件及时报道、详尽分析,使广大投资者在第一时间了解情况。对证券市场的违规、违法行为也敢于大胆揭露。一方面给监管机构提供了线索,另一方面也使监管机构感受到来自外界的压力和动力。

上一篇:自主实验论文范文 下一篇:医疗保险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