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化学范文

时间:2023-09-16 07:38:53

高三化学

高三化学篇1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师生互动;探究;习题讲评;提高化学复习效率

新课程改革使化学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教学理念上做出了较大的调整,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是教学目的由以掌握知识为目标向个性化教学目标的转变,提出了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发展观念;其次,教学过程由以教师为中心向师生互动转变,提出了坚持以师生对话为教学场景的合作观念,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应作为高考复习的参与者、指导者、合作者;第三,教学模式由行为主义向建构主义转变,提出了坚持以探究为动力的学习观念,也即是由单一的传授型、被动的接受型向学生自主性学习方面转变;第四,教学手段由传统教育教学向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转变,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以计算机辅助教学为代表的信息加工技术,建造了学生可参与的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新化学课程标准同时指出: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并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目标,要求学生三方面得到统一和谐的发展。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采取一定的策略,对高三化学教学进行调整是非常有必要的,以期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学习能力。

1. 明晰高考考点,明确复习任务与时间 现行高中化学教材同以往的教材相比,内容更加新颖丰富、点多面广,趣味性、可读性强,尤为注重学生活动,探究气氛浓,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例如新教材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设计了许多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如何在点多面广的高中化学教材中抓住重点,紧扣高考考点,设立明确的总复习任务,并在学生学习任务繁重的高三阶段合理安排,明确阶段复习任务,是高三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

因此,在高三化学教学中,首先,要求教师一定要对新教材每章节的知识点进行深入透彻的研究,明确每个章节主要知识点以及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联,这样才能更好的明晰高三化学的复习任务;其次,教师应当深入研究高考大纲内容,透彻理解高考大纲所涵盖的知识点以及考察范围等,对高三化学复习内容进行精简,将考纲涉及不到或者偏难怪的知识点进行删减,减轻高三复习的压力;第三,对历年高考题做到比较全面的掌握;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将这些信息传递给学生。

2. 抓住教材,夯实基础 新课程改革后,化学教材中融入了更多的知识点,同时在知识点的表述方面更加富于技巧性,抓住教材也就是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应用。例如2010年浙江省高考化学试题多处选取《实验化学》模块的相关内容进行考查,第11题考查纸层析实验的操作、第13题考查亚硝酸根的性质和第27题考查减压过滤的有关知识,这些都是教材新增的知识点。因此,在高三化学教学中,着重对化学基础知识的运用,处理好辅导资料与高中课本的关系、知识掌握与能力训练的关系,重视教材高于教材回归教材。总的来说,近几年的高考理科综合试卷中,化学试题难度并不是很大,尤其是降低了基本理论、无机推断、化学计算的难度,增加了对学科基础知识的实际运用和社会实践生活的考察比例,命题立意也越来越高远。例如,高中化学教材必修1《硫与氮的氧化物》的“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这两个知识点,在高考试题中都曾以汽车尾气、环境污染、酸雨等形式出现。注重知识的实践运用也是新课程改革中所强调的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

3. 对重点难点各个击破 在高三化学复习中,教师在对知识点“织网定点”之后,应当在此基础上全面把握高三化学复习中的重点难点内容,并有意识的加大复习力度,必要时可以作专题来讲授,并结合大量习题,多角度分析重点难点内容。并在此过程中总结规律,也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发掘重点难点问题的规律特点,引导学生发散式思维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

4. 注重化学习题的选取和讲评 在高三化学复习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历年的高考试题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可以采取考题分析的策略,将历年高频考点、低频考点、考试难点等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掌握,并结合高考大纲的内容,总结各个考点的出题类型和出题角度,在此基础上精选习题,历年高考试题中较为经典的题型作为习题是必不可少的,此外,可以发掘相类似的题型,做强化训练。

化学习题的讲评在高三化学复习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习题讲评不仅是提高化学复习效率的重要步骤,也是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

(1)引导学生提高审题能力,避免因审题失误导致的意外丢分。前已述及,现在高考中化学试题难度并不大,可是整体上理科综合试卷中的化学成绩并没有显著的提高,究其原因就出在考生在考试过程中对化学试题审题上出现的失误。审题是解答高考题的关键和前提,所谓思路决定出路,学生在做题时出现的错误,很多都是由于审题不清造成的,对题目中起限制作用的词语和一些掩藏词语,没有真正领悟透。所以教师要教导学生认真审题,深挖题目中所包含的知识内涵。抓住关键词句,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把握题目中措辞的内涵和外延。

(2)引导学生形成简洁的解题思路,节约时间。在考试中学生往往会对个别考题无从下手,原因就是找不到接替的突破口。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题目过程中,首先一定要讲解解题的思路,让学生掌握住同一类型题目的解题思路,培养学生在解题时善于总结思路和寻找突破口的习惯。

(3)强调常用解题方法,使学生牢固记忆。在对高中化学中,常用的解题方法包括守恒法、估算法、差量法、和量法、设一法、奇偶数法、关系式法、虚拟法、平均值法、讨论法、特殊值法等等。教师应当结合试题所运用的化学解题方法进行讲解,特殊技巧题重点讲解,同时还应鼓励学生去寻找更多更新更快的解题方法。

(4)注重规范化解题训练。规范化解题体现在:解题思路要规范,解题格式要规范,解题步骤要规范,表达语言、书写方程式、使用单位要规范。做到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答案准确,同时体现创新精神,规范科学语言。更要钻研高考评分标准,寻找到作答得分的最佳渠道。比如2010年浙江省高考化学试题26题(2)(3)两个小题都要列式计算说明理由或结论,必须写出公式,再将数据代入计算,格式要规范尽量分布列式计算,因评分标准往往是分步给分的。第(3)小题Q(CaF2)的计算有公式计算错仍可得2分。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三化学复习中,我们应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并运用多种途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生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高中化学复习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罗素琴. 上好高中化学实验课的探索. 学周刊 , 2011(22)

[2] 邓友银. 高中新课改下化学实验教学的特点浅析.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 2011(05)

[3] 马红星. 浅谈化学实验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 学周刊 , 2011(12)

[4] 王军. 探讨新课标下化学实验的重要性和实验教学的策略. 现代阅读 2011(15)

高三化学篇2

关键词:中学化学;“三维三探”;高效课堂

一、绪论

化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化学教学中,找好高效课堂教学的切入点;让学生自主探究,要不断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引导学生进行动口、动手、动脑、质疑、讨论、争辩等探究,捕捉课堂情境生成点;形成课堂互动实践活动整合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世界著名教育家皮亚杰强调,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喜悦的乐趣。心理学研究表明:乐趣是一种伴随着注意而引起的学习积极倾向和情感状态,它是发展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是调动学生学习自觉性的一种内在动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悦趣,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融合师生的情感,树立自信心;学生的学习信心增强了,学生就能设立新颖有趣的问题,形成自主探究局面,自动优化课堂环境,使课堂教学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对学习的内容和重难点问题进行深思、熟虑、察查和分析,并在探究活用,综合比较,概括反馈等活动中充满活力,还对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探究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等方面起拓展作用。

二、研究模式

下面是我多年来对化学课堂教学的“三探”探索。

中学化学“三维三探”高效课堂教学研究模式于下:

1.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教学法就是导引学生的自主学习,以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的教学模式。自主学习不是让每个学生各学各的,而是要激发起全体同学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学习,并加强合作交流,少走弯路。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学习的核心,是一种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学生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策略、调节和控制各种任务行为的创造性学习活动。

自主探究法,要求学生根据具体情况自己提出问题,并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研究与探索,从而获得结论,是培养创新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实验研究过程中始终围绕问题情境,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尽情自主探究。在探究中通过小组合作、师生合作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和问题的解决过程,并在过程中开发学生的智能,展示学生主体的个性、创造性、能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这个环节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我创新的基础环节,是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重要基点。我们认为没有学生主体的自由自主探究,就谈不上学生参与教学。因此,教师就是要让学生做课堂教学的主人,让学生围绕问题自学探究,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这过程中教师只需巡视观察,作个别指导,不要所有事都包办代替。

例如在学完《铁及其化合物的应用》后,拟通过实验探究“新制的还原性铁粉和稀硝酸反应生成Fe(NO3)2还是Fe(NO3)3”的学生分组实验。要完成这个实验,要求学生进行研究,确定具体的研究步骤:

(1)课前准备

首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根据已学过的知识,提出新制的还原性铁粉和稀硝酸反应生成Fe(NO3)2还是Fe(NO3)3。学生回去自己搜集资料,通过阅读教材和查阅资料了解稀硝酸的性质,稀硝酸与金属反应的产物是什么。

(2)课堂探究

化学科代表主持这一节实验课,把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证明一种方法,学生进行实验研究。

第一小组的同学检验Fe2+。检验Fe2+的方法由一个同学提出:⑴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的方法来验证溶液中含有Fe2+;⑵溶液中先滴加KSCN溶液,再向其中滴加新制氯水,溶液呈现红色,。

第二小组的同学检验Fe3+。检验Fe3+的方法由一个同学提出:⑴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的方法来验证溶液中含有Fe3+;⑵溶液中先滴加KSCN溶液。

这时科代表提出假设:假设新制的还原性铁粉和稀硝酸反应生成Fe(NO3)2或Fe(NO3)3中的一种、或两种共存。

第三小组同学检验假设:学生提出实验方案后,我不做评价,让他们通过实验验证自己提出的假设,最后通过实验选择出最佳的实验设计。

最后全班得出结论:还原性铁粉和稀硝酸反应生成的产物可以是:(1)Fe(NO3)2;(2)Fe(NO3)3;(3)Fe(NO3)2和Fe(NO3)3的混合物。

什么情况下是Fe(NO3)2,什么情况下是Fe(NO3)3,什么情况下是Fe(NO3)2和Fe(NO3)3的混合物?我们再进行定量分析。

在上述探究过程中,学生实现了自主信息加工得出新信息及对某一问题寻求多种解决方式的尝试。更重要的是通过多种实验方案的设计,学生创新思维的多向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设计出与众不同的实验方案,学生创新思维的新颖性得到了发展,并确定了最佳实验方案,使学生创新思维的综合性不断提高。

2.互动探究

互动探究,就要研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实现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体现学生主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新课程理念倡导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探索,主动求知。

课堂教学活动应是教与学的统一,其实质就是交往。交往是共存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和互惠性。交往论认为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是师生之间只有平等,没有高低、强弱之分。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产生互助,达到互惠,使整个课堂教学形成共识、共享、共进的氛围,这也是教学相长的真谛。因此,课堂教学应充分利用互动交往形式,促进学生探究创新。该实验研究活动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适时引导学生同桌合作、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可以取得相互启迪、相互弥补、相互质疑、相互学习、相互竞争的效果,这是实现课堂教学多维互动的重要环节。课堂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有助于充分展示思维思考的过程,暴露存在的问题,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主体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不断能动地进行知识建构,有助于思维的碰撞、灵感的激发,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在探究二氧化硫的性质时,我先引导学生:SO2和CO2的分子结构类似,也应是酸性氧化物,有类似的性质;再分析SO2中S的化合价为+4价,处于最低(-2)与最高(+6)之间,应有氧化性和还原性。接着我做了一个实验,将SO2分别通入紫色石蕊溶液、红色品红溶液、紫红色酸性KMnO4溶液中。让学生仔细观察整个实验过程,发现紫色石蕊溶液变红,品红溶液和酸性KMnO4溶液褪色。然后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到底是SO2哪些性质使上述溶液改变颜色的呢?这样引导,学生的探究情感和欲望就被激发起来。

接下来我让化学科代表主持这一节课,她让同学们先阅读教材,经思考后,再同桌和小组讨论、质疑和补充,最后同学们另外提出新方案,设计并分组进行了以下的探究实验以验证SO2性质:(采用微型实验)

第一小组:检验SO2的酸性。

(1)测定SO2水溶液的pH值,结果pH7。

(2)将SO2通入滴有酚酞的NaOH 溶液中,结果红色逐渐褪去。

第二小组:检验SO2的漂白性。

(1)将SO2通入红色品红溶液中逐渐褪色,褪色后的溶液加热后又恢复红色。

(2)将Cl2通入红色品红溶液中逐渐褪色,褪色后的溶液加热后不能恢复红色。

(3)将Cl2 和SO2等体积混合再通入红色品红溶液中,颜色不变。

第三小组:检验SO2的还原性。

将SO2通入BaCl2溶液中,无现象,再滴入3%H2O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第四小组:检验SO2的氧化性。

将SO2通入H2S的饱和溶液中,有淡黄色沉淀生成。

实验完毕后,我再要求学生通过实验现象,进行思考总结,得出SO2的化学性质,并写出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1.SO2是酸性氧化物,其水溶液呈酸性。

SO2+H2O=H2SO3 SO2+2NaOH=Na2SO3+H2O

2.SO2有漂白性,能与有机色质反应生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但不能漂白石蕊,漂白原理不同于Cl2或HClO。

3.SO2有还原性(主要)。

SO2+2KMnO4+2H2O=K2SO4+2MnSO4+2H2SO4

SO2+BaCl2+H2O2=BaSO4+2HCl

SO2+Cl2+H2O=H2SO4+2HCl

4.SO2有氧化性(次要)。

SO2+2H2S=3S+2H2O

这样的过程,对活跃同学们思维、发展同学们的创造性具有重要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同学们进行独立的探究,我在一边及时引导点拨,启发学生的探究思路,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并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积极的交流和指导。

学生围绕研究目标设计探究实验方案,记录实验现象,对实验现象进行思考讨论,促进学生的交流和合作,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实现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

3.拓展探究

拓展探究即是拓展运用。实验研究活动在新知识的运用与拓展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层次化和序列化,让学生在知识运用与创新中体悟解决问题的方法,总结运用知识。层次化和序列化的问题会一步步地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受创新的快乐。

例如,在SO2的性质探究完成后,我再拿出一瓶葡萄酒,请同学们对葡萄酒的成分进行分析,同时在PPT上展示不同品牌的葡萄酒的商标照片(如下图)。要求学生阅读后,分析发现的问题。

很快,学生提出了问题:“老师,葡萄酒里面有SO2?SO2不是有毒吗?还能喝吗?”

我跟他们解释:这是真的,SO2虽然有毒,但凡事都有其两面性,正因其有一定的毒性,可作为杀菌剂和防腐剂;又因其有还原性,可作抗氧化剂、保鲜剂。故SO2在葡萄酒中的保存非常重要,目前还未找到更好的替代品。

这时,学生的好奇心被激起,又有学生提问:“老师,那么,喝葡萄酒时可能会摄入过多的SO2,这对人体健康不利,可否在喝酒时想办法让SO2逸出,减少摄入呢?”

我再跟他们解释:在饮用葡萄酒之前最好要“醒酒”,即将葡萄酒倒入酒壶中放置一段时间再喝,就是为了让葡萄酒中的SO2挥发,同时也可减少其涩味。

接着强调:同样,保存中药材和干果时也要用到SO2,比如,天麻如果不用适量的SO2处理,就易发霉变质,反而不利于保存,服用变质的天麻反而会危及人体健康。我们不能一提到SO2就谈虎色变,关键是安全合理使用。

当然,SO2毕竟有毒,是主要的空气污染物,空气中 SO2过多,除了会影响人体健康外,还会形成酸雨,损害建筑,影响生物的生长。因此,我们要减少SO2的排放,请同学们课后查阅相关资料找出方法。

通过对SO2的应用的探究,也让同学们认识到,事物的性质和功能是多方面的,要杜绝片面和狭隘的思想,养成实事求是、全面分析的习惯。

三、总结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非被动地接受,而是认知能力的个体在具体情境中与情境的相互作用下不自主建构出来的,这样获得的知识才能真正为学生所拥有。实践证明“三维三探”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充分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注重科学探究的设计和培养,不仅使知识与技能目标得到较好的落实,而且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得到很好的体现,使课堂氛围活跃,并且更有吸引力,富含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江合佩: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高效课程的构建[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2]李炜炳: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思维[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4年04期。

[3]胡梅玲:对初、高中化学知识点衔接教学的尝试[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1995年04期。

[4]张爱玲: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创造教育[J]:运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3期。

[5]韩世燕:合作学习在高中化学课中的落实性对策[J]:中学课程资源:2008年10期。

[6]张军:突破功能固着 增强创新能力;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6年5期。

高三化学篇3

关键词:优化;高三英语;教学

在2011年版《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对普通高中学生学习进行了明确的指示:要求学生必须具有持续、明确的学习意识与动机,在自觉参与学习组织、计划和语言实践活动的同时,不断拓展学习资源与空间。从近年的英语高考来看,更加注重的是“实际、应用和语篇结构”。虽然高考和平时教学具有密切的联系,但是高三英语教学尤为重要。因此,在高三英语教学中,必须从各方面不断采取教学方法,让其得到更好的成绩。

一、强化课堂教学,保障复习效率

在高三英语复习中,为了保障复习效率,老师必须根据学生学习情况以及容易出错的题型与重点题型,对《考试说明》以及历年高考题型进行研究,在弄清楚高考英语命题原则、指导思想、题型特征以及基本原则后,更好地指导英语教学以及复习。同时,老师必须根据高中英语应该掌握的内容制订科学有效的复习方案,并且分专题地对教学资料进行编写;或者运用备课组对教学内容进行研讨,在互相学习、互相影响的过程中,优化教学效果。

从当前的高三英语复习来看,很多老师在讲完课程内容后,就进行课程复习;通过对高中英语单元、语法进行项目学习,使用题海战术对学生进行训练,不仅让学生感到疲惫不堪、枯燥乏味,也直接影响了学习效率。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必须使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案,在优化复习过程的同时,让学生潜能及时得到发挥。

1.分体裁进行英语复习

从学生来看,大部分高三学生愿意通过课本复习的方式,在巩固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提高解题与运用能力。因此,高三英语复习必须站在更高的位置,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特点与英语水平,提高学生语言表达水平,它不是将课本内容复述一遍,而是使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表达能力。例如,可以根据课本内容对不同的体裁进行分类,对于说明文、记叙文、剧本、议论文进行分块的英语复习,或者根据体裁特征,让学生从表演、仿写、复述、缩写中进行训练,并且鼓励学生将课文中的句型以及词汇应用到高三英语作文中,进一步增强句型与词汇运用能力。通过这种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深化学习过程,进一步提升写作水平。

2.优化英语语法复习

在高三英语复习中,复习课和高二、高一新课讲解有很大的不同,由于高三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知识,面对高考压力,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老师必须根据学生情况,制订细密、周到的复习规划。在难点、重点规划中,通过改错、翻译、填空、选择对诊断练习进行编写,或者贯穿英语高考题型对学生进行训练;通过有针对性的指导与检测,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与答题情况,并且进行辅导,从而巩固英语复习效果。

例如,What would you rather do this weekend,go to a concert or an art show?( )Both are exciting to me.

A.Is that right? B.It’s up to you. C.That’s great! D.I have got that.

3.加强听力练习

在英语高考中,听力占了的分数,所以在高三英语复习中,必须加强听力训练。通过语调、连续、爆破等重点训练,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一段时间强化训练后,从根本上优化听力练习。

二、强化学法指导

在高三英语复习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老师必须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训练,如:共性失分率、错误等,通过认真备课,在抓住共性问题的同时,对错误率高达60%进行点评,从而让学生的英语知识更加系统化、网络化,并且设计相关内容配套的练习。这样,学生通过系统的知识结构,能够让知识网络更利于掌握与记忆。

从目前的英语高考试题来看,由于高考内容涉及时政、地理、天文、文化、历史、科技、生活、文学等不同领域的知识,所以课本中的知识点已经不能满足习题与高考需求。尤其是高考阅读题中,越来越注重热点话题,所以要求学生有更加宽阔的知识面。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应该关心时政以及科学知识,通过互联网下载,或者从杂志报纸上摘选有用的材料,设计更加灵活的题型,开阔学生的思维。

在学法指导中,由于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心理特点不一,所以老师必须从单选、听力、阅读、完形、写作与填空中对学生加强题型指导,让学生得到更加灵活的解题方法与技巧。在指导学生进行单选时,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思维能力,在明确题眼的过程中,突破题目关键点。

最后,在书面表达中,老师应该指导学生养成写完作文看三遍的好习惯。通过观看时态、语态、单复数、拼写、大小写、用词与标点,杜绝不必要的错误。

在高三英语复习中,为了保障教学质量与升学率,老师必须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制订相应的复习策略,在优化英语复习的同时,让英语体系更加清晰、完整,进而形成灵活的语言能力。

参考文献:

[1]徐小琴.如何优化高三英语教学[J].考试周刊,2011(34).

高三化学篇4

1.专用术语运用的不规范

在高考试题中,教育部明确规定,学生在答题过程中要采用规范性术语来解答相应的题目,特别是解答探究实验试题,学生要运用专业的学科术语来作答.

2.没有掌握实验仪器设备的操作方法

尽管高三化学实验中运用到的相关仪器设备,都是操作起来比较简单的,但学生在进行实验操作时,往往将这些最基础的仪器设备忽略,学生对一些简单的容器试剂份量的掌握比较欠缺,很难熟练地运用一些仪器设备,操作整个实验过程.教师对仪器使用方式的讲解上,还不够细致.

3.实验的创新意识不够

在高三化学人教版教材考试大纲中,要求学生学会基本的实验原理和基本的实验操作步骤及过程,可以独立地设计相关化学实验,并且对部分实验方案进行改进和完善.

二、高三化学实验复习的教学策略

1.对基础知识加以巩固

化学教师要对学生的实验基础知识进行巩固和加深,要让学生能够掌握最基本的实验操作流程和相关原理.现阶段,高考中的化学实验部分,从出题的动向上来看大致趋于稳定.比较注重化学实验操作步骤这一方面,例如过滤、保存药物、除去杂质等.化学教师对于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上,可以将零散的实验知识进行整合,加强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同时还要注重化学实验中的细节问题,如果仅仅依靠背实验流程,是很难将化学实验知识彻底掌握,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并对每一个实验中的细节都认真实践.

2.对典型例题反复讲解

在高三化学实验复习中,切忌用题海战术、要想提高学习成绩,并不在于做题的数量多少,而是要对重点知识和典型例题熟练地掌握.化学任课教师应该将典型精题认真挑选出来,典型例题可以将重要的化学知识点,包括原理和操作方法都体现出来,而且还能够做出变化,让学生可以举一反三,并通过典型例题的研究,尝试着去做不同类型的实验.例如在对仪器玻璃棒的用途进行分析时,可以变化为玻璃棒对于粗盐提纯的化学实验的作用,在引流等步骤中,都会运用到这一仪器设备,会让学生学习到很多相关知识,并可以熟练地进行实验操作.

3.关注教材中的实验案例

历年来,我国的高考试题的出题意向,都源于教材中的一些内容.高三化学任课教师要将教材中的精华部分找出来,给同学仔细讲解这部分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做教材中的相关实验,要熟记教材中涉及的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按照教材中的操作流程进行实践练习,对实验完成后出现的现象也要掌握.要理解教材中实验的步骤操作,要理解操作的原理,例如在研究气体压强时,为什么要防倒吸装置等.要让学生在对教材的学习中提升自身的实验操作能力,扎实巩固教材知识点,可以牢牢地把握高考的脉搏.

4.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

在进行实验复习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一些经典的实验案例做出创新,让学生自主思考在原本实验的基础上,怎样能更具创新意识地完善实验,要让学生积极探索.例如在做关于喷泉实验时,还可以研究关于定性与定量的问题.要让学生尝试做关于化学实验的评价和设计,化学任课教师要进行讲评,要归纳出有关题目的创新之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会对化学实验自主进行复习,在巩固基础实验知识的基础上,学生还会自主创新研究新的试验,并受到新的启发,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真正的具有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的设计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教育改革背景下,任课教师要努力追求教学的有效性,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化学实验的高考复习制定出有效的方案.教师在帮助学生进行复习时,要立足于化学教材,扎实基础知识,要重视历年的高考化学出题意向.教师要让学生要在掌握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上,多进行思考和研究,在提升学习成绩的同时,还可以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

高三化学篇5

一、抓住课本,注重基础

高考试题万变不离其宗,追根还应源于课本,而课本、《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是高考复习的指挥棒,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了解命题趋向和要求,明确复习要点,这必然会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复习的效率,特别是在新教材使用后考试内容有较大变化的情况下,“两纲”把握更显重要。在复习过程中要做到以课本、“两纲”为依托,灵活运用课本知识,并通过知识的实际应用上升到“两纲”要求必备的能力。要切实做到重视课本而不完全完全依赖课本,从而实现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这一命题指导思想,做到瘦身减肥、扔掉包袱、轻装上阵。

二、重视实验,形成创新

近向年的理综试题材特别注重对实验的基本操作和实验设计能力的考查,为此要高度重视对化学实验的复习。高考实验试题一般具备以下特点:重视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反应原理和实验原理的考查;试题考查方式体现由浅入深,从课本到创新;出现了开放性试题;试题设置渗透或含有学科间综合内容(如与压强相关的气压装置);实验仪器、装置、现象、操作、设计均在考查范围之中。针对以上特点,应努力做到:认真复习课本实验,弄清实验原理、目的、要求、步骤和注意事项等实验基础知识并能做到举一反三;复习实验要做实验,只有创设实验情境,使学生置身于做实验的情境中才能做好实验题;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和实验创新能力以适应开放性试题。这样可使学生在遇到新的实验情境时,联想到已学过的实验原理和方法,将其合理地迁移到新情境中去解决新的实验题。在注重课本实验复习的同时,还要科学地设置实验训练题,使学生见多识广,在应考中从容应答。

三、落实反思,及时总结

所谓反思,就是从一个新的角度多层次地对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和思考,从而深化对问题的理解,优化思维过程,并进而产生新的发现。反思是进行学习,获取知识的有效措施,所以高三化学总复习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积极所思,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

1、中学化学所涉及的概念和原理约有220多个,它们构建了中学化学的基础,其复习在整个复习过程中起奠基、支撑的重要作用,因此必须注意这一环节的复习。对众多的知识点,要仔细比较,认真琢磨。

2、及时归纳总结。每个单元或章节复习完后,要反思本单元划章节主要研究了哪些问题?重难点是什么?通过反思融汇同类知识而形成有效的知识块,使零碎的知识系统化。

3、认真做好考后分析。每次考试结束后要求学生认真填写失分统计表,要回头看一看,停下来想一想,自己的复习有没有实效,知识和技能是否等到了巩固和深化,自己存在什么问题,以便在今后的复习中对症下药,自我提高。努力使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达到“会做的保证对、错过的不再错”。

四、精讲精练,提高效益

教学过程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不但要求学生全面掌握知识,也要求教师兼容并包。必要数量的习题是复习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习题重在质而不在量。有人统计,复习中演练过的习题有60%是重复的,有300个左右题目足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复习内容并能取得理想效果。我们除了建立自己的题库之外,还有选择地选用外省或外校的习题,但老师应严格把关,多中求少,少中求优,争取把学生负担减小到最低限度。

五、调整心理,消除隐患

解题需要的一是知识,二是策略,三是心态。这三者中任一方面的失误都会导致失分。因知识和策略造成失误可以认为是知识性失误,而一些笔误、计算失误及某些习惯性错误可以归结为心理失误。对会做的题,要特别注意表述准确,考虑周到,书写规范,切实解决“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问题;解题时既要注重一次性成功,又要重视复查环节,还要敢于放弃。在平时的模拟训练中,一定要体现“平时是高考,高考是平时”的训练思维,把学生置于一种仿真的环境,对答题的速度、答题规范做出严格要求,时间长了,就自然达到“平时训练当大考,大考自然当小考”的境界,高考时心态自然就会平和了。

高三化学篇6

一、及时“点化”, 指点迷津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期间,往往会出现一些疑问甚至毫无头绪的现象,进而无法有效进行接下来的学习. 此时,教师应担负起“指路人”的职责,及时为学生指点迷津,拨开迷雾,帮助学生解决数学学习中出现的困难,这一过程就叫做“点化”. 值得教师注意的是,点化务必要及时,这样才可以达到应有的效果.

在《确定位置》一课讲解中,应明确的是,尽管小学生对于基本方位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把握,但是对于相对复杂的方位名词如:南偏东、北偏东、南偏西、北偏西的掌握还是存在欠缺. 因此,在教学环节中,数学教师可先采用画出平面坐标的方式,使学习对于方位一目了然,由此,便可以清楚地说出其南偏东或北偏东等方位的具置. 在此期间,学生可能会存在一些质疑,如:“为什么不说东偏北,而是说北偏东呢?”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给予提问学生适当的鼓励,之后及时对其存在的困惑进行“点化”,以便学生深入了解有关方位的常识,解释如下:这名同学提出的问题非常好. 同学们都知道,在平时我们课堂上所展示的平面图中,都是遵循着“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原则,并且把东、南方向的区域称之为“南偏东”,西、北方面间的区域称之为“北偏西”,这是为什么呢?其中的原因还要追溯到我国最早出现航海技术之时,我国最早的航海技术就是发明了指南针,并以此作为依据,指示出南方和北方,因此,在人们的观念和习惯中,通常以南北方向作为依据,自然就将这两个放在前面,出现了北偏东、南偏西的说法. 通过教师这样的及时点化,学生便会茅塞顿开,不仅对于概念的理解加深了,同时也了解了一定的历史知识. 当学生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出现疑问,教师应有效发挥自身主导作用,给学生以及时的“点化”,帮助学生拨开迷雾,解决学习中的困难,从而促进高效率课堂的推进.

二、必须“内化”,扎实根基

“内化”也是教师应掌握的一种教学技巧,作为数学教师来说,有效进行内化就是要将数学知识内化成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部分,将两者融为一体. 面对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教师应给予有效的“内化”,带领学生深入思考,仔细探究,在内化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在进行《小数的意义和读写》一课的教学中,要想让学生们对小数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做到准确读出小数,写对小数,正确说出小数与分数之间的区别,教师可先讲解一个小数0.4与■,两者都表示十分之四,接下来教师进行提问,让学生说出这两者的区别,这样一来,就可以让学生对小数的意义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 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的新知,使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更加牢固,有效实现知识的内化,教师可以进行下一步的提问: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小数和分数,并对其意义有了初步的了解.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知道,分数可以用小数的形式来表示,小数也可以通过分数的方式表示,同学们是否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出小数的意义吗?学生们经过分析、讨论可以得出结论:“一位小数可以表示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可以表示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可以表示为千分之几,以此类推……”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锻炼了其分析与总结的能力,同时也实现了知识与学生自身的有效内化,增强了学生的数学能力与水平.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得知,所谓的数学内化就是把数学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具体能力,教师在内化过程中可应做到积极引领,有效指导,对于学生有困难的知识点要进行耐心讲解,善于与具体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做到活学活用,举一反三,进而将知识升华为能力,提高课堂的积极性与实用性.

三、重在“强化”,巩固提升

为了实现数学课堂的高效性,教师不仅要善于对学生进行及时“点化”,有效“内化”,同时,还要特别注重知识的“强化”,达到精益求精的目的. 由于学生在教师刚讲解新知识点后,记性相对不牢固,理解力也不是很强,触类旁通的能力也没能得到有效发挥,因此,教师应在讲解新课后,给学生设置不同类型、不同深度的题目,让其进行深度练习,做到精益求精,进而强化课堂学习效果.

如《长方体的表面积》一课学习后,由于学生对于其计算方式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做题思路有待于加强,为此,教师应进一步巩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设计练习题:1. 小红要制作一个长方体的纸盒,要求这个纸盒长为度为20 cm,宽度为12 cm,高度为10 cm,由此计算,小红做好这个纸盒需要多少cm2?2. 某校要建立一个游泳池,该游泳池长度为50 m,宽度为35 cm,高为2 m,求这个游泳池的占地面积?3. 某餐厅包间需要粘贴壁纸,该包间长5 m,宽4 m,高2.5 m,门占面积为4.5 m2,除门和地面外,一共需要多少壁纸(单位:m2)教师在进行问题设置时,应将重点放在对于长方形表面积的计算上,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计算能力,之后再提供一些逐步深入的问题,实现训练的层次性,进而提高课堂效率,有效巩固学生新知.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始终遵循精益求精的原则,注重对于学生知识的强化,有效加固所学知识,并且在训练中锻炼思维,训练能力,进而实现课堂的高效性.

高三化学篇7

一、“一卷两改”

顾名思义就是一张试卷批改两次。首先是学生本着对自己认真负责,找出存在问题的指导思想,依据教师预先制订好的评分标准,用另一种颜色的笔(学生一般用黑色签字笔做题,现在用蓝色)把出现的错误圈出,评出自己的得分情况。然后教师在学生批阅的基础上用红笔进行二次批阅,对学生批改或得分不准确的地方进行纠正,只要圈出让学生知道即可,切忌打一个大大的“×”,以免挫伤学生的学习激情。这样黑、蓝、红层次鲜明,一目了然。

学生自己批改试卷有助于准确找出解题的切入点,培养规范答题的能力。有些教师或学生会质疑:高三的时间紧任务重,这样做会不会耽误学生的学习时间,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呢?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是成功的,具体表现在:①在批改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第一时间知道自己哪儿错了,错误的原因,是审题不清、答题不规范、知识点掌握不牢、答案要点不全,还是其它原因,这样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纠错,变弱势为强项,克服以往评讲过了却不知所以然的弊端,达到事半功倍之效。②纵观近几年高考化学二卷得分率,情况不容乐观,主要问题出现在找不出解题的切入点、答非所问;不会使用规范的化学用语;对于难度较大的题目找不出得分点,等等。实施“一卷两改”就能克服这些弊端,学生通过评分标准掌握规范答题的标准,怎样争取得分点,如何正确使用化学用语。长期坚持,还愁学生得不到高分吗?

让学生自改就等于教师可以偷懒吗?其实不然,我通过实践发现,要想真正实施“一卷两改”,教师必须做好下面的工作:①高三复习不允许、也没有时间去走弯路,所以要紧紧抓住教学大纲和考纲这条“脉”,认真、科学地选题,哪些是考试的热点、盲点?这些知识点可以以哪种形式出现?分值分布如何?②给学生制订详细的评分标准。在制订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周密的考虑答案的规范性、准确性、指导性、多样性,对于分值要参看高考的评分标准,正确引导。③进行二次批改,对基础与能力较差的同学,尽可能进行面批,培养他们自批自改的能力;找出学生普遍存在的,以及一些典型性的错误,为“一题两讲”做准备。

二、“一题两讲”

这是学生讲评与教师讲评有机结合的一种讲评方式。

很多习题讲评课就是教师唱独角戏,即找出学生的问题所在从知识点、解题方法解题技巧等方面展开分析变式训练拓展与延伸归纳与小结,这种自导自演的评讲方式对于优等生也许有利,可提高课堂容量、课堂的效率。对于中等生和边缘生则弊大于利:基础较薄弱找不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很难引起听课的热情与兴趣上课开小差,易走神学习效率低下成绩不理想。

“一题两讲”摒弃常规试题讲评的弊端。具体实施步骤:通过“一卷两改”,师生共同确定讲题内容学生分组确定每一题主讲人主讲人与本组成员讨论课堂评讲其他学生提出质问主讲人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点拨与延伸教师归纳反思与小结。这种讲评方式的优点如下:①具有探究性,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增加,思维活跃,课堂气氛高涨。②能提高学生语言表达与分析归纳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③学生会懂得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增强团队意识。④学生的心理素质能得到锻炼,对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的意义。与常见的习题讲评形成鲜明的对比,它把学习的时间与空间还给了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把学习的舞台还给了学生――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使师生做好了角色的转变,更好地体现新的教学理念。

教学案例(选自笔者2010年5月19日校际公开课实录):(2008年江苏高考化学12题)下列溶液中有关物质的量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A.pH=2的HA溶液与pH=12的MOH溶液任意比混合:

问题3(张世桥):针对选项C,什么时候综合运用守恒?

主讲学生(边香香):单一守恒不能解决问题时。

教师小结。评课(选自课后交流):本节课充分体现新课改理念,把课堂交给了学生,从主讲和提问可以看出学生都在思考活动,既复习了知识,解决了问题,又是对学生的一次心理素质的锻炼,这样学生就愿意去学,何乐而不为。

在实施“一题两讲”的初期我们也遇到了障碍,同组的教师与学生担心:①学生愿意讲吗?②能讲到位吗?是不是浪费时间?③其他学生能提出问题吗?④教师能驾驭这种课堂吗?⑤最担心的是能提高成绩吗?最后决定找一个化学基础较差的班实验,心想这些学生再差还能差哪儿去。经过实践,第一次质检本班均分就与中等班级齐平,三检均分超中等班5.26分,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是成功的。

我认为无论哪一种讲课方式,首先要使学生感兴趣,兴趣是成才的前提;要把学习的时间与空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舞台还给学生,让他们的思维自由地翱翔,这样才有创新,这是成才的保障,只有我们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才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高三化学篇8

关键词:高三复习;创新教学模式

文章编号:1005-6629(2010)01-0005-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创新探究的基本指导思想与机制

首先在复习机制上,改传统“三轮”复习或“四轮”复习为“一盘清”;其次在复习内容的顺序上,先适当奠基必备的基本理论作为工具知识,简要依序复习教材第一章(氧化还原反应基本知识)、第九章之第一节和第二节(化学平衡理论)、第五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尔后原则上按教材顺序感知感悟元素化学及相应实验内容。不论对哪一章,原则上以每一节作为一讲,以一讲为单位,备课组教师自编导学案,在复习过程中,适时以学案方式渗透小专题,以深化重点或突破难点、突出易错点或克服盲点;在课堂操作上,尽量多给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的时空,老师着重指点迷津,决不越俎代庖。课堂上老师的任务是精讲点拨,千方百计打磨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第三:晚自习如何安排?传统安排是复习。课堂是以学生“表演”为主的学堂,教材和教师编制出的导学案是学生演戏的“剧本”,那么学生在头天晚上的预习就显得尤其重要!所以,课堂要由讲堂变学堂,自习要由复习变预习为主,通过预习等方式发现学生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创新探究复习主要体现的是,自主合作与问题探究的学生主体思想。

2 着重“做中学”的创新探究基本模式

2.1 做中学的依据何在

一位学者通过反复实验发现,读到某件事,你能记住10 %;听到某件事后,你能记住20 %;看到某件事,你能记住30 %;边看边听某件事,你能记住50 %;(自己)说某件事,你能记住70 %;做某件事后,你能记住90 %。从这些通过科研实验发现的规律,可见文科、理科教学都强调课堂主体――学生的说与做,典型语言学科、文化学科的“说”主要指语言训练或非现场情景性的故事讲述,“做”主要指模拟情景的学生行为“表演”;典型理科学科的“做”主要指“实证”探究,这些实证或事实之间的逻辑非常严密(包括相关概念与定义),而且答案在很多情况下是唯一的,从多重信息表象到破解答案“谜底”,需要对“潜在的陈述性知识”进行调用,结合已知的多重信息进行表征,需要很强的策略性知识,所以理科教学常见一种现象,“上课一听就懂,题目一做就错(甚至无从下手),定时一测就失误”,因此理科教学要问学生“会不会?”(心理学告诉我们,技能操作性很强的程序性知识,犹如学游泳、学电脑操作一样,要靠学生的自主实践多次体会才能掌握),而不要问学生“懂不懂”(仅是一种粗放性的整体心理感觉)?

2.2 创新探究的课堂合作学习方式――组内合作,组间竞争

合作学习是一种通过小组(group)或团队(team)的形式进行学习的一种模式或策略。在西方,早在公元1世纪,古罗马昆体良学派就指出:学生们可以从互教中受益,可见,合作学习的作用不言而喻。根据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通过小组间竞争方式更能促进小组内的合作,要求小组之间要实力相当,小组成员要角色互补,可分别承担各自角色(检查者、裁判、总结人、联络员、记录员、观察者),而且明确组员各自的具体任务与责任。

2.3对一个具体学习任务的学习方式――类似科学探究式学习

请见图1。

3 创新探究的一些作法

3.1 激活学生的生疑意识,大胆鼓励学生“异想天开”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 (亚里斯多德语), 法国著名文学家巴尔扎克也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是问号,我们大部分伟大发明家都应归功于此,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任何一个相关系统知识的学习(包括复习)的过程,其实质是学习者螺旋程序上升式地“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所以,“问题”是提高复习效率的基础与前提,是培养创新探究能力的关键!复习中我们要大胆鼓励学生“异想天开”,在看似无疑之处生疑,在前后连贯的对比中生疑,在联系实际中生疑。

3.2 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拓宽创新思维角度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适时渗透启迪智慧。如脍炙人口的“司马光砸缸智救溺水小孩”与“曹冲称象”等传统经典故事,前者运用了逆向思维,使智慧闪光(溺水小孩与水在缸里构成了一个系统,救小孩就是要实现人与水分离,一般人想到的是将人从缸中取出;但司马光急中生智想出的是砸缸漏掉水而让人得救)!教学中可运用到处理有机或无机的框图推断(许多同学有时不明题目要求在题后甚至在所设问答的提示中),我们就总结出了关于有机或无机的框图推断的解决办法,“快速浏览题意,勾划明显信息,顾后瞻前(审清题意),选点突破;(若仍未破题,请精彩继续)书写字母反应,物质推断“三定”,物质定类,元素定位,反应定型”(这里的反应若在无机化学中,常与十三个置换反应或价态归中反应有关)。而“曹冲称象”则运用的是,整体与局部之间转化的“分合思维”,正所谓“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类似物理学科中的受力分析“系统法”与“隔离法”的关系。

3.3 着重训练发散思维,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核心,创造思维是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不断反复交替的过程,因此高三复习阶段,化学永远面临的主题(之一),是“思维求异,方法求优” 。具体操作中,可设计出“一点多联”、“一题多变(条件或要求)”、“一问多选”、“一问多答(案)”、“一题多解(法)”、“多题对比”、“多问比较”等方式进行思维训练。并结合说理亮思、解后三思、借题反思、授技速思等方法,使学生在反思寻异中求独特,在多种变化中求变通,在自由联想中求流畅,在搜集罗列中求最佳,在连续思考突然放松中求顿悟。

案例Ⅰ:化学工作者把烷烃、烯烃、环烷烃、炔烃的通式转化成键数的通式,给研究有机物分子中键能大小的规律带来了很大的方便。设键数为I,则烷烃中碳原子数跟键数关系的通式为CnI3n+1,请写出苯的同系物中碳原子数跟键数关系的通式?本案例的解决办法,只需将烷烃(CnH2n+2)与苯的同系物(CnH2n-6)从组成通式进行简单类比,便可得出苯的同系物中碳原子数跟键数关系的关系为CnI3n-3。有的小组则采用下列推理:这些主族原子间形成共价键,它们之间所成键全是由碳原子与氢原子所提供的全部最外层电子(其中氢原子只能与碳原子间成键,两个电子则可一个共价键)提供,则苯的同系物(CnH2n-6)中的共价键的数目为[n×4+(2n-6)×1]/2=3n-3,所以苯的同系物中碳原子数跟键数的关系为CnI3n-3,对其它碳氢化合物也普遍适用,这可以说是一种创造性的发现!

3.4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这句话是意大利科学家费米教授(193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总结出的科研思想,对探究式教学有很强的现实指导作用,我们要经常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在大胆假设中训练发散思维能力,于小心求证中训练辐合思维能力。

案例Ⅱ:某化学兴趣小组欲设计使用如下装置(图2)验证: 铜和一定量的浓硝酸反应有一氧化氮产生。(假设气体体积均在标准状况下测定,导气管中气体体积忽略不计,且忽略反应中的溶液体积变化)。请探究回答以下问题: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1⑴将铜粉分散在石棉绒中的原因是什么?

⑵在铜和浓硝酸反应前,挤压打气球,经A、B、C反应后,进入D中的气体是什么(①填化学式)?②通入该气体的目的是什么?③怎样打开或关闭某个(些)阀门以进行此步操作?

⑶若C装置的硬质玻璃管中出现堵塞,则B中可能出现的现象是什么?

⑷关闭K1、K2,打开K3,由分液漏斗向D中滴加浓硝酸。待Cu和浓硝酸反应结束后,再通过分液漏斗向D中加满何种物质?

⑸若E中出现倒吸,可采取怎能样的应急操作?

⑹为使气体体积的测量读数尽可能准确,在实验操作上应注意什么?(至少答出两条)

⑺I.从E装置所得溶液中取出25.00 mL,加两滴酚酞,用0.100 mol・L-1的NaOH溶液滴定,当滴定完成后消耗NaOH溶液18.00 mL, 则E容器中所得硝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多少(mol・L-1)?

II.若实验测得F装置所收集到的气体体积为139.00 mL,请判断本实验中铜和一定量的浓硝酸反应有(或“无”)NO生成?并叙述作出判断的依据(请用数据和文字说明)?

提示:本案例的难点在于⑺,探究论证的方法应用假设验证法(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若起始反应产生的气体只有NO2,则在E中仅发生反应:

3NO2+H2O=2HNO3+NO,则测定HNO3的物质的量=n(NaOH)=1.80×10-3 mol, 据此计算出NO的体积应为20.16 mL, 排出水的总体积应为20.16 mL+ 50 mL(N2所排水)=70.16 mL

在此基础上拓展延伸设问:以图3装置( ①―⑦)均可用于“排水量气法”测气体体积,请先判断正误并比较其优劣?装置⑧错在哪里?

附答案:⑴增大铜粉与氧气接触面积,使反应迅速、充分;

⑵①N2;②排出D中的空气;③关闭K3;打开K1、K2;

⑶锥形瓶中长直玻璃管内液面上升;

⑷加入CCl4(苯或直镏汽油、或液态油脂类物质如菜油等)。提示:加入的液体不能与NO2或NO发生反应,也不能溶解吸收NO2或NO,但不能加入酒精(极性分子,可能溶解极性分子的物质)。

⑸向下调节量气管(或及时关闭K3)其他合理答案也可以)

⑹如①读数时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处相平,②实验前后读数时均需调整仪器F、G,使之液面与E中液面相平(其它合理答案也可以)。

⑺I. 0.072 mol・L-1

II.有E装置中生成100 mL、0.072 mol・L-1硝酸时产生的NO约为80.6 mL,而装置D中原有50 mL N2,二者之和小于139.00 mL,说明生成NO2的同时有NO生成。

3.5力求实证为先,突出实验创新

复习教学中,我们追求的是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状态,让学生从不断的“最近发展区”问题解决中体会成就感,体验快乐感受!关于乙酸的教学中酯化反应的教学,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课堂上仍然采用实验探究的方式复习,大致过程如下:

给出以下表格,同时演示图4中的实验丙和乙(分别加热约4分钟)后,停止加热。问:实验乙的试管中有哪些成分?如何用事实证明(最好用实验)?

课堂上讨论非常活跃!怎样用实验或事实证明

上一篇:公寓管理论文范文 下一篇:事务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