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知识范文

时间:2023-06-04 11:42:37

高三历史知识

高三历史知识范文第1篇

一、必须在理解上下工夫

有些同学认为上课听不听无所谓,反正课文内容都看得懂,只要考试前去背背,同样可以应付,这种想法是十分错误的。尽管有些简单内容可以死记硬背,但复杂一些的内容光靠死记是不行的,有许多历史知识必须弄明白它是什么,为什么会是这样,意义何在,有什么影响等等。所以一定要抓住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和来龙去脉;如果上课不专心听老师分析讲解,自己也不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幻想考试前去突击硬背,临场时必然会颠三倒四或张冠李戴,有的则束手无策,不知所云。

二、关键词记忆法

通过记住文字内容关键词,学生可以理顺记忆思路,展开联想,想办法恢复原有内容。例如: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可用“一胜二心奠基础,重要组成主战场;战略配合大贡献,国际地位得提高。”即“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三、专题记忆

我们可以把整个高中历史分为以下几个专题:第一专题世界民主政治的形成与发展;第二专题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第三专题三农问题;第四专题坚持可持续发展,建立和谐社会;第五专题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经济史(农业);第六专题亚洲的崛起;第七专题改革开放;第八专题中国古代经济――繁荣的经济、领先的文明等进行复习。也可分为为政治史、经济史和思想文化史三个专题。

四、分类比较记忆

分类比较,是确立事物之间的同异和关系的过程。历史知识的学习过程中,经常会碰到对某些知识点进行比较区别,加以辨别。因此,对知识点的分类比较,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非洲国家在争取独立运动中有不同的特点,由于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出现部分交叉现象,我们一时难以准确分辨,容易混淆。为此在分类基础上进行比较,找出所要比较的事物的特征并加以联系,通过分析比较与综合概括,能正确掌握各种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高三历史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复习;培养;教学

高三复习阶段是最苦的时刻,只有很好地耕耘,才有可能收获。同时,随着高考越来越深化的改革,光靠蛮力是不行的,好的学习方式和实践是很关键的。作为一位高三年级的老师,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浅谈在高三历史复习过程中的一些技巧。

一、探出高三历史的方式,寻找学习和复习历史课程的突破口

作为高中三年级的教师,不仅要启发式的教学,而且要正确地去理解,要转变经常采用提问灌输知识给学生的方式,这样,学生机械地回答教师提问的可能性比较大,并不能发挥自己的能力,从而去理解所学的历史知识。这就显示出探出高三历史的方式,寻找学习和复习历史课程突破口的重要性。新问题,需要新办法去解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理解历史复习课文的内容和要求外,还要了解自己学生的自身历史知识掌握的程度,从而将教学和复习转化成若干知识点,并辅之以恰当、多样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思考。

二、积极培养和开拓学生思路,辅助多种现代化教学方式

在高三历史教学的过程中,作为历史教师,不仅要给学生设计和提出复习历史有关的问题,如果条件可以的话,还要积极地采用形式多样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如,在教学生三国南北朝时,历史教师可让学生观看电影《三国演义》或有关南北朝时的影视题材;在教学春秋战国课时,历史教师可先让学生在因特网上查阅孔子、老子、韩非子等的生平、思想和作品,观看春秋战国的叙作品,偶尔让学生编、演其中的一些片段,以此来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学习。这样,既能拓宽学生的历史知识面,又起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最终复习好历史知识。

三、加强高三学生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深化

高考历史以课内基础知识为主,以知识的迁移和运用为重点,课本基础知识掌握得好不好至关重要,这样,我们需要全力投入课本复习中。我们现在正在使用的历史教科书,不仅很好地体现了一定的教学目标,而且对高考起到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导向作用。它虽不等于全部的历史考题内容,但却是一个很好的范本,是一个正确指引我们的良师窗口,通过这个窗口,高三学生不仅可以学到历史知识的规律观,并且可以通过大量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来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和复习的兴趣。这就需要学生在思想上真正地重视它,在实践中琢磨切磋,探出属于自己的学习方式。

四、积极转变历史教学方式,鼓励和培养学生求异创新思维

历史教师不仅要注重历史知识的传授,而且要注重历史课程的基础教育,对于课程改革来说,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要求,也要强化高三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历史知识的态度。如果学生一旦学会如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去获得历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就改变了历史课程教学过程中仅仅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鼓励和引导高三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勤于思考和创新历史知识的学习方式,同时,也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历史知识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综合能力。

历史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善于与学生主动地互动,共同发展,比传授历史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去发现、质疑、讨论,组织历史课题讨论和实践活动去学习。在历史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地、积极地学习历史知识,教师应尊重高三学习和复习阶段中学生的人格,尊重个体的差异,积极努力去营造、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知识热情度,以及培养学生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的能力,使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中都可以得到进步和发展。

五、引导学生学会持之以恒、学会积累

事实证明,知识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学好历史,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在高三阶段的学习和复习过程中,都知道是非常累人的,需要慢慢的积累才可能学会历史知识,这就要求高三学生需要刻意地“学习”历史知识,它靠的是日积月累的积淀,积淀出各自的历史文化底蕴、历史素养,若要真正地掌握历史知识,还需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一步一步来,从点滴做起,学好、复习好历史知识。

高三历史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历史知识体系 历史必修Ⅱ 历史发展脉络

经常听到高三文科班学生抱怨历史学科难学,认为历史知识点太多、太乱,不容易记忆,或者是虽然记住了一些历史知识点,但不会活学活用,导致考试成绩总是不理想等现象,这就充分反映相当部分高三学生尚没有掌握良好的历史学习方法。

实际上,通过高一、高二的系统学习,高三学生已经掌握了大量的历史基础知识,如基本了解了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但是这些知识点散落在各个章节中,如同分散在各处的“小珠子”,如果我们不能及时用“线”把这些“小珠子”串联起来,这些知识很快就会丢失。但问题在于相当多的学生缺乏这样的意识和认知水平,更欠缺按照历史发展的线索去主动建构历史知识体系的能力。因此,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注意历史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建构知识体系,教会学生把历史知识结构化、系统化,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从而让学生高屋建瓴地进行历史学习。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结构教学理论的代表人物杰罗姆·布鲁纳认为:“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这是在运用知识方面的最低要求,它有助于解决学生在课外所遇到的问题和事件,或者在日后训练中遇到的问题……经典的迁移问题的中心,与其说单纯地掌握事实和技巧,不如说是教授和学习结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建构历史知识体系,对于学生的历史学习意义重大。笔者以高三文科班历史必修Ⅱ一轮复习为例,谈谈如下两种建构知识体系的方法。

一、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建构历史知识体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这两对矛盾是决定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矛盾。马克思通过对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研究,认为社会发展的动力不是单一的,而是经济、政治、思想诸因素交互作用的复杂系统。在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中,各种动力具有不同的性质和意义,其中经济动力归根到底起决定性作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历史教师常用的“经济决定政治”和“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反映”就是该理论的典型体现。

高中历史必修课分为历史必修Ⅰ、必修Ⅱ、必修Ⅲ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这种编排方式深受诟病的地方就是教材打破了历史学科的整体性,将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内容进行了人为割裂,破坏了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因此,教师在进行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时,就必须有意识地将教材加以整合,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把一定时期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统一在一个系统内,以体现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与规律性。下面是笔者在讲授完历史必修Ⅱ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后呈现给学生的一张知识体系图:

通过该知识体系的展示,历史必修Ⅰ、必修Ⅱ、必修Ⅲ相关内容之间的联系一目了然:正是因为14、15世纪资本主义萌芽在西欧的兴起和发展(经济),导致了新航路的开辟(外交)、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思想文化);而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习和宗教改革又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政治和思想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正是因为资本主义经济在17、18世纪的进一步发展(经济)、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及资产阶级革命(政治)所提供的政治实践,为启蒙运动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反映)。

同时,学生通过该知识体系的学习,可以从整体上把握各历史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也为相关历史知识的比较提供便利。比如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活动与文艺复兴之间的关系:文艺复兴为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活动提供了精神动力,而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活动又丰富了文艺复兴的内容。再比如,通过本例的教学,学生对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文艺复兴”是十四、十五世纪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物,资产阶级力量还比较弱小,因此文艺复兴时期进行的反封建活动还披着宗教的外衣,并只是把斗争矛头指向天主教会且不敢与天主教会决裂;而“启蒙运动”则是十七、十八世纪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产物,资产阶级力量相对壮大(而此时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更加尖锐),所以启蒙运动时期资产阶级敢于公开与封建势力进行斗争,矛头直指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并且还描绘了未来“理性王国”的蓝图。

在本例教学中,学生通过学习,对历史必修Ⅰ、必修Ⅱ、必修Ⅲ所涉及的世界史的相关内容显然有了整体和系统的把握,从而可以克服一直困扰学生的史实错乱的情况,构建起以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主线,包含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史、国际关系史等辅线的世界史知识体系。

学习中国近现代史,也可以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建构起这样的知识体系。比如在讲授完历史必修Ⅱ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之后,可以给学生呈现如下知识体系图。

通过构建如图所示的知识体系,学生可以明确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产生、初步发展、短暂春天)及由此带来的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层面的影响。

二、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建构历史知识体系

高三历史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三历史 问题教学法 复习策略

1 以问题为引导,指导学生做好高三历史复习的预习

对于高三历史复习中如何指导学生做好预习,这是高三历史复习中的难点,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复习时已失去了在新课学习时的新奇感而产生的厌烦情绪所造成的。这时如果还是采用新课教学的方式,势必会影响学生复习的兴趣。因此在高三复习的预习中以书面问题(即在课前发放学案)指导学生以一个或几个重点问题为中心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复习,并及时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抽查,以发现学生在预习中暴露的知识漏洞、思维缺陷或亮点,从而为教师在课堂上提高高三复习课的效率打下基础。

如在 “ 第一次工业革命 ” 知识复习教学前以书面问题的形式指导学生从历史条件、开始与扩展、特点、影响等方面先进行预习,然后通过抽查发现学生对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的必要条件、概念、影响等方面存在着模糊认识或错误理解:如学生不能理解市场扩大与工业革命之间的关系,片面理解工业革命的概念,不能全面地掌握工业革命的影响等问题表现比较明显,这些就成为了在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分析的对象,这一方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也提高了学生的自习能力。另外在抽查中也发现学生在分析工业革命的影响时联系了地理学科的知识,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其污染环境的局限性,对于这种超出书本知识范围,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思维能力,教师在抽查时加以勉励,以激发学生自觉拓展思维空间,重新组构所学知识体系的积极性。

2 以问题为中心,帮助高三学生形成历史知识结构

历史复习内容的繁杂使学生在识记能力这一基础环节就出现了很大的困难,学生往往感到历史知识难记,知识无头绪,觉得自己陷在历史知识的包围中无从脱身,从而认为历史学习是一种低效劳动而冷落历史学科的复习,造成高三历史复习工作的被动局面。而 “ 问题教学法 ” 则使学生跳出 “ 包围圈 ” ,站在了一定的高度去分析历史,构建历史知识的整体结构,从而变机械的记忆为理解记忆,提高学生的识记能力与理解能力。

如在世界近现代史第三章的复习中,由于这一章的知识比较集中,学生在学习中一直感到比较困难,为此在复习中笔者以这一阶段历史的特征作为问题设问的核心,引导学生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 为什么说在 18 世纪 60 年代至 19 世纪 70 年代工业资本主义会得到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会初步形成? ”“ 社会主义兴起和发展的原因及表现是什么?又有何特点? ”“ 这一时期的民族解放运动有何特点? ” ,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学生可以比较容易地从经济、政治、外交三方面掌握这一时期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情况,理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的原因、经过、影响;掌握社会主义兴起与发展的特点是:有科学理论指导,有组织领导,有政权建立尝试;而民族解放运动的重点在亚洲,其运动方式落后单一。然后再通过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利用相关政治学科理论讨论这些历史知识要素之间的联系,从而得出:随着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引发了 19 世纪的欧洲、美洲、亚洲政治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旧的封建体系-维也纳体系被摧毁,资本主义制度通过革命、改革、统一战争等方式在各国相继建立。另外,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本阶段资产阶级政治运动与 17 至 18 世纪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从中促使学生强化对本阶段历史知识的理解。这样通过问题把本单元的各类知识通过其内在的联系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结构,便于提高学生识记、理解、运用能力。

3 以 “ 问题教学法 ” 突破高三复习教学重难点

在现在的高考模式中,历史学科的考查知识主要以学科主干知识和与社会热点问题相关的知识为主,这是高三复习教学的重点;而在这其中,如何理解与运用这些知识则成为了教学的难点。因此作为高三历史复习教学要充分地利用问题引导学生去突破主干知识,并利用社会热点问题创设新情境,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分析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时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原因时,则一方面可以从政治基础、资源、市场、劳动力、技术、资金等方面提问引导学生理解与归纳,另一方面又可以与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相联系进行提问:从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发展中吸取哪些经验或教训。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全方位全角度地分析理解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又如在分析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时,可联系当今国际热点问题(如前南地区问题、印巴问题、中东问题、阿富汗问题、欧洲一体化问题等)创设新情境,使学生能在丰富的感性认识基础之上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性认识,以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

4 以 “ 问题教学法 ” 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思维习惯

高三历史知识范文第5篇

本人就高三历史教学的一点体会,略谈一些浅见,认为要让学生掌握好高考基础知识,着重把握以下三个方面:

一、掌握记忆规律,反复记忆

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人们在学习了新知识以后,遗忘的速度最快的是学习24小时之内,一半以上的学习内容会在这一时间段内遗忘。每天坚持不断的学习,实际上是克服遗忘的最好的,也是唯一的办法。每天学习一门课程的时间不要太长,以保证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的效率。

作为高三文科生,在文综考试中,涉及政治、历史、地理三个科目,虽然各科比起单科考试来说,题量有所减少,但考试的内容范围仍然与单科考试几乎无异,所以高三文科生依然承担着沉重的记忆负担,而历史的学科特点,决定记忆是重中之重。因此学会有效记忆历史基础知识,对于高三文科生来说,已经是非常基础而又重要的一件事。

我校高三文科生因为基础不扎实,经过高一、高二的学习后,到了高三时,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把握,大多仅剩下了一些零星的印象,而高三时间紧、任务重,大部分学生都带有焦虑、紧张的心情,表现出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在高考复习中不能周密计划、统筹安排,成了一场乱仗,恨不得用某几天的时间便把历史复习好,将大量的学习内容集中在一两天突击完成,其结果可想而知,事倍而功半,得不偿失。在与学生的接触中,很多学生都反映,历史读得很辛苦,前几天背得滚瓜烂熟的知识没过几天便丢得一干二净,这种现象便是违背了记忆规律去掌握历史知识,因此作为高三一线历史教师,务必指导学生按照记忆规律去记忆基础知识,教导学生必须保证每天持续不断地学习,决不可一曝十寒。

二、去粗取精,抓住关键词记忆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程观已经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教材观,但教材作为学生学习和了解历史知识的基本内容,这一点仍然不会变,反映在历史高考中,教材里的基本史实和重要历史结论仍然是解决高考题的重要工具。但面对高考,学生要复习的教材合计有5本之多,知识量琐碎而庞杂,如果让学生一字不漏、机械地背诵教材内容,那么这种记忆速度是慢的,遗忘速度却是快的,是不可能通过这样的记忆方法去取得理想成绩的,这种陈旧迂腐的学习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高考的需要,更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要想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必须指导学生学会去粗取精,抓住关键词记忆。

历史教材中的文字表述通常可以分为语法成分和知识成分,我们在学习中要学会区分这些不同的成分知识成分便是“关键词”,通常是解答问题的关键,也是高考阅卷中的采分点,而语法成分在表述上是有很大的自由度的,只要能把知识成分正确地串起来,无须拘泥于特定的说法。

例如对于太平大国的意义,教材曾表述为: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在这句活话中,可以作为采分点的内容是“反封建”“反侵略”“农民”这三个关键词,那么我们在掌握太平天国的意义时便可去粗取精,把其他语法成分之粗去掉,而取这三个关键词之精,这样我们的记忆量将大大地减少,同时抓住了问题的本质,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超脱课本,主动构建知识

历史课本的编写,是编者根据长期以来历史学科界的研究成果,以自己的思维和表述方式去构建和呈现历史知识的。不同的编写者,因为思维不同,表达习惯不同,所以会编撰出不同的历史课本,但是不管怎样,他们所呈现的历史知识还是基本一致的,这就是虽然各地的教材版本不同,但仍然参加全省统一命题高考的原因。了解了这一点,对我们高三文科生复习历史知识非常重要,我们掌握历史知识,大可不必去背诵教材的逻辑和表述方式,而应该超脱课本,建立自己的知识提纲,以复述、回忆的方法,去回忆基本知识点,主动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

例如,在复习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时候,我们可以先不看课本的内容,而是列出第一单元的知识点提纲,也可参照课文目录的提纲,然后去回忆:古代中国各个主要朝代的政治制度是怎么样的?它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政治制度?它与当时的经济、文化有什么关系?这种政治制度有什么特点?对当时或后来的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最后,在整个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有什么趋势?通过这样的回忆,便把教材的知识变成了自己的知识,这种记忆方法,既记得快又记得牢,不失为高三文科生应对高考历史复习的好方法。

高三历史知识范文第6篇

一、历史基础知识的基本特征

所谓历史基础知识是指基本的历史史实、历史概念和历史阶段特征、基本观点、基本结论及相互关系,这是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主体内容。但高考面前无重点与非重点之分,考的就是重点。与其他学科相比,历史基础知识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时序性:有一定的时间和顺序。

2.层次性:(1)历史基本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2)历史发展线索;(3)历史进程及阶段特征;(4)历史规律。

3.综合性:历史包罗万象,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无所不有。

4.可整合性:各历史知识之间可以从不同角度整合考查,还可以与地理、政治有关知识整合考查。

二、历史基础知识的考查特点

综合考试所考查的历史基础知识具有以下特点:

1.考查的是基础知识中的主干知识、主体内容,如科举制度、土地政策、法制建设、中外科技等。

2.考查具有广泛性,各个层次、各个类别的基础知识均有涉及。

3.考查的规律性知识越来越少。

4.对各大版块基础知识的考查分值比例不再固定,尤其是中古史的比例加大。特别关注思想文化现象,突出对人文素养的考查。

5.从三种能力角度考查基础知识,即记忆、理解和应用能力。

6.联系重大社会热点、焦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用现实问题来考查历史知识,如三峡移民、城市化、民主法制建设等问题。

7.综合考试对历史知识考查的形式;(1)学科内综合;(2)跨学科综合。

三、历史基础知识的复习策略

1.树立综合意识,从综合的要求和角度,处理基础知识,克服过于注重学科本位处理知识的方法。只有认识到位,行动才能到位。

2.循序渐进,三轮推进。一轮注重事件内的综合和本单元内各事件间的综合。二轮求提高,专题综合。三轮巩固和提高,与社会现实联系密切的历史知识,学科间综合应用明确的层次和角度。

3.重心转移,巧下功夫。(1)转移处理基础知识的重心,注意知识的广度,相对削弱对知识深度的处理,不搞深挖洞;(2)要在建立知识间内在联系上下功夫;(3)要在历史知识与现实问题之间的联系上下功夫;(4)要在灵活运用历史知识上下功夫。

4.要注重图表材料信息的教学。

5.将错就错,灵活处理教学与训练中的一些问题。(1)知识范围:以大纲和考纲为准,整章整节不列入考试范围的不处理,某一小知识如一目或一段,应复习。(2)训练过程中如何对待答案。平时我们训练总是追求标准答案,而高考答案有时并不严谨,分值分配也不够公平。这启发我们不要过分追求标准答案,对学生的答案不要强求完事性和标准性,以免限制学生思维。

6.落实以上方法过程中,应处理好四个关系。(1)教材知识与资料知识之间的关系。以教材知识为主,对资料知识要忍痛割爱。(2)历史知识与现实问题之间的关系。从现实问题角度切入,考查相应历史知识。(3)学科内综合与跨学科综合之间的关系。(4)教师指导与学生醒悟之间的关系,教师要给予学生方法指导,更要给学生自学,消化和巩固的时间。

7.加大对学生学习活动的监控力度,保证学习环节的完整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一般来说教学环节应包括以下四步;(1)课前预习了解学情;(2)信息反馈找出问题;(3)释疑解难,解决问题;(4)巩固拓展深化问题。

以上是我教学过程中的心得和体会,不当之处敬请斧正。

参考文献:

1.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6.2.

2.中学历史教学.2015.12.

高三历史知识范文第7篇

关键词:大历史教学 一轮复习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高中的历史学习主要分为两个大的阶段:一是高一高二阶段,主要任务是掌握历史基础知识,但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要注重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因为能力与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学科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养成也有助于更好的掌握基础知识。二是高三是总复习阶段,如果把高中学习比喻成爬山,高一高二的学习就是上山的过程,学生是用一种仰望的角度,以陌生的面孔接触、认识新知识;高三的复习则相当于站在山顶俯视全山,既要找出上山过程中自己没有看到的景点,又要站在更高、更新的角度重新认识经过的每一个景点,既要真正体会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感觉,又要达到“高屋建瓴”效果。

目前,高三历史复习通行的方法是三轮复习法:第一轮复习巩固基础知识,基本上占用年前四五个月的时间;第二轮通过专题复习和训练培养能力,时间为年后二月下旬到五月初的两个多月的时间;第三轮再回归教材,查漏补缺,以达到知识的完善,时间是高考的前一个月。整个高三复习的核心仍是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把握历史事件之间的纵横向联系。然而这种复习方法往往是老师讲解过多,占用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甚至有些老师把知识整理出来,强化学生背诵,忽视了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与高考试题学科能力考查的目标有较大差距,也就是说这种传统的历史复习方法一旦处理不当就不能适应高考的新变化,一定要用“大历史教学”的思想指导高三的历史复习工作,才会顺应如今的高考新变化、新形势,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谓“大历史教学”,就是历史教学要以培养合格公民为基点,历史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给学生历史知识,更重要的在于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真相的兴趣,培养历史思考的习惯,使学生初步掌握研究历史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增进学生作为公民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用“大历史教学”指导高三一轮复习,主要是要以全新的视角重新认识、整理基础知识,坚决避免重复高一高二的教学模式和内容,避免要求学生机械的死记硬背,一定要让学生感觉到高三复习真正使他获得了新知和能力的提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老师一定要设法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积极性。高三复习的内容都是高一高二已经学过的,无论教学模式还是知识整理,如果单纯的重复、缺乏新意,不仅增加学生学习的负担,而且会打击学生学习的兴趣,甚至对本学科学习产生厌烦。

要让学生在高三复习中有新鲜感,产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首先要深挖,就是对基本的学科知识深入挖掘其内涵和外延,深化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认识。由于高中历史教材采用模块、专题的方式编写,不利于学生对历史事件或者某一时期历史内容的整体认知,学生知识掌握不系统、不全面,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就不深刻、不透彻。因此,一轮复习深挖显得很重要,一般是从分析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背景、内容、影响入手,把事件本身的前因后果分析全面,或者运用同类比较的方式,分析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自身特点、现象与本质。特别是对背景、影响的分析,可以变化不同的方式总结整理。如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对外关系的角度,也可以用内因、外因的方法,还有主观、客观的角度以及积极作用、消极影响或者局限性等方面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评价认识方法。

其次要拓宽,即适当的联系、延伸和补充。通过补充一些教材之外的材料、观点等,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教师要引导学生打破教材的局限,按照高考考试大纲的体例,三本教材紧密结合,先横向整理历史知识的背景、内容、影响等各个方面,然后再纵向分析其发展线索,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由于高考试题力图呈现新材料、新情境,所以,高三老师还要想办法引用一些课外材料包括大学历史教材中的材料、观点,主要包括基本的史实、史料,还有重要的基本历史理论和结论,甚至引用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多了解一些认识问题的角度和方法。

第三要提高,通过史论结合的方式,把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认识上升到理论高度。除了运用基本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理论认识解读之外,还要引入最新的历史研究成果,用一种新的视角,新的价值观让学生对课程基础知识重新认识,经过分析、辨别、争论等方式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得出自己的理解和认识。近几年,高考试题中更多的引入全球史观、生态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等等设置问题,高三复习中一定要把复习的课程知识运用不同的史观进行重新认识,甚至寻找更多的不同的人物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观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价值观辨析甄别,去伪存真,获得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这种提高的途径可以与前面的拓宽紧密结合,不同史观的利用就是补充、延伸的内容。

高三历史知识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二;历史教学;教学方法;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1-0084-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1.053传统教学模式下,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和模式固化刻板,课堂氛围不够活跃,学生学习处于比较被动的境地,而且,学生能力培养受到严重忽视。近年来,随着新课改教学方案的实施,学校及教师开始进行反思,并逐步推进教学形式的转变,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高二作为高中学习的重要阶段,必须为高三复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此通过实践进一步提升高二历史教学成效的研究值得深入,并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分析了目前高二历史教学的现状,找出了这其中的各项弊端,并据此提出了自己的几点整改意见。

一、高二历史教学现状

(一)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

高二处于学生学习承前启后的阶段,在此之前既有初中以及高一历史知识的积累,同时也要为高三学习奠定基础。然而,依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而言,部分学生出现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的现状,其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的学习习惯没有良好养成,对历史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高一的时候没有很好的积累基础知识,给高二的学习带来更大的压力,这阶段要倍加努力学习,不然就不能更好地为高三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未能与高考紧密结合

由于高二处于过渡阶段,部分教师放松警惕,没有与高三的学习紧密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未能与高考紧密结合。尤其是教师没有从高考的角度出发,重点培养学生的基础,为高三的学习打下基础,忽视了历史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与此同时,在课时和教学内容设计上也不够合理,课堂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没有更好地让学生体会学习历史的乐趣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导致学生出现知识体系欠缺和能力培养不足的现状,同时还出现了与高三历史教学脱节与断层的现象。

(三)课时安排不够充足

较之于其他学科相比,高二历史课时安排较少。传统意识里,把历史看的不如三大主科重要,学生将主要精力放在了语文、数学以及英语等主要科目上。课时少导致学生学习任务繁重,教师在教学安排上也出现较大困难,一堂课进行太多教学内容怕学生吃不消,可是少教了,教学计划难以按时完成,尤其对于难题无法解释清楚,学生不能很好地学习体会教学内容,导致教学效果受到很大影响。基于此,高二历史教学应该适当增加课时,丰富教学方式,寻找合适的突围策略,从而达到不断提升教学成效的目标。

二、提升高二历史教学成效的具体策略

(一)整合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具有系统和规范的特点。为此,教师和学生都要充分利用。依托教材,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生活,考虑学生实际,尽可能多地丰富教学方式,不要总是用那些陈旧的教学方式,而要不断拓宽学生学习资源,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历史知识,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丰富化和趣味化。这样,教师教得有趣,学生学习得也有趣,达到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目的。通过拉近历史与学生间的距离,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进程中,就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二)转变方式,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特殊性,历史学科也是一样。历史教学具有自身独特的教学结构和体系,同时也兼具其自身的优势和乐趣。为此,教师要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和实际,积极转变教学方式,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具体而言,教师要学会充分运用教材设置新情境和新问题。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可通过创设情境教学法实现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更深刻地学习和掌握知识。与此同时,教师要多多提问,通过课堂和小组谈论的方式来锻炼学生的思维习惯。这样,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维意识,进而牢固掌握扎实的历史知识,为高三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而且,学生学到的知识将更加牢固,不容易忘记。

(三)善于创新,运用探究式教学理念

探究式教学作为新课改背景下运用较为广泛的教学方法,在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其作用和地位显著,对于提升高二历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而言,首先,这种探究式教学注重挖掘学生的内心,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通过运用探究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师在课堂构建起“精神场”,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创新思维,有利于学生自主人格的培养和形成,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精神,使学生不受思维不受束缚,可以更好地去思考、去学习,获得身心的健康发展。其次,有利于学生历史成绩的普遍提高。探究式教学能充分鼓励学生进行积极探索。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探索精神达到升华,对待历史的学习兴趣也会随之不断高涨。长此以往,学生会充分领悟历史知识的精髓和魅力,更加深刻地学习和掌握历史知识,具备了较好的文综意识和文综能力水平,使得学生的历史成绩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不断提升,为高三的学习和高考的冲刺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结语

高三历史知识范文第9篇

关键词: 复习策略 着力点 高三历史教学

第一轮复习中,大部分学校是根据教材专题序列复习的。一轮复习结束后,学生经常会出现以下情况。

第一,基础知识紊乱。学生的基本历史知识如历史概念、时间混乱,常常出现“打开书本就会,合上书本就忘”的现象。原因有:一是缺乏科学的记忆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二是未能对历史知识进行梳理,无法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第二,不会运用知识。虽较好地掌握书本知识,但遇到新情景、新问题时,学生往往无法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原因有:一是缺乏获取、解读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二是复习中不能多角度、多层面地思考问题。

第三,不适应文科综合的考试。平时单科成绩不错,一遇大型、文科综合考试,成绩就不太理想。原因有:一是缺少对主干知识的深加工;二是未能掌握科学的答题方法及未养成良好的习惯。

在新课程、新高考下,如何进行第二轮复习?这个问题一直困扰我们。下面我针对上述情况,提出二轮复习应注意的着力点,让历史真正“动”起来,使学生的历史水平更上一层楼。

一、主干知识的连点串线

命题者强调,高考考查的知识是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所谓主干知识,是指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最能反映历史发展趋势和本质特征的内容。综观近几年的文综高考,科技、思想、经济等方面的知识屡屡成为命题重点,这些知识在教材中零散分布,但前后纵贯,是有知识体系的,而且现实感很强。

因此,在一轮复习后,学生对知识有初步印象但还比较紊乱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找准某一主题,对历史知识进行梳理,连点串线,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例如,讲到“俄国(前苏联)历史”时,可以把必修和选修中有关该国的知识链接起来。必修Ⅰ的“俄国十月革命、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苏联解体”,必修Ⅱ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必修Ⅲ的“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选修Ⅰ的“俄国农奴制改革”,选修Ⅳ的“列宁”,这些主干知识都是俄国(前苏联)的历史。然后按几个时期把握俄国的历史,可按:十月革命时期、十月革命后至二战前、二战后至50年代中期,50年代中期至1991年12月。这样通过对主干知识的重新整合,学生对知识有了系统的掌握,形成网络体系,积累知识的同时,也带动学科能力的提高,使学生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二、横向知识框架的构建——政治、经济、文化三位一体

新教材必修部分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模块,按照从中国到世界,从古代到现代的顺序编写,有利于学生分门别类地掌握历史知识。缺点是历史知识条块分割,横向联系不够,历史事件之间因果关系模糊,时间容易错乱。

一轮复习一般是按教材的模块顺序进行。因此,二轮复习要打破教材原有体系,从横向的角度认识和把握历史,按时间顺序重新整合教材,把历史知识立体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把握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2009年福建高考文综“李贽”题就考到“李贽主张产生的时代背景及没能开拓出一条新路的原因”。这就要求从明朝的阶段特征(政治、经济、文化)角度回答。因此,二轮复习中要注重横向知识框架的构建,使政治、经济、文化三位一体,这是符合高考命题方向的。下面以岳麓版中国古代史为例说明。

首先,把中国古代史分为六大时期,并点出阶段特征,这构成知识体系的第一个层面:先秦(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秦汉(封建大一统建立)魏晋南北朝(封建国家分裂)隋唐(封建国家强盛)宋元(封建国家继续发展)明清(封建国家由盛而衰)。其次,在第一个层面基础上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知识归结到每个朝代里复习。如,明朝:(1)政治:君主专制强化(废丞相、八股取士)。(2)经济:A.农业:自然经济占主导。B.手工业:纺织业、陶瓷业。C.商业繁荣(大商帮、工商业市镇)、资本主义萌芽出现、“重农抑商”、“海禁”政策。(3)文化:A.思想:正统思想占主导(王守仁的理学),李贽、黄宗羲等进步思想家出现。B.文学:小说、戏剧。C.科技:《农政全书》、《本草纲目》、《天工开物》。D.艺术:绘画。

三、重难点知识分析阐释角度的转换

二轮复习时,对一些出现频率较高和较有命题价值的考点即重点、难点知识,应该再度强调。如何强调?部分教师热衷于炒冷饭,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厌学,教学效果差。正确而有效的是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思考问题,对重难点知识分析阐释的角度要适时转换,避免跟一轮复习雷同。这样就让学生有学习的新鲜感,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历史的内在动力,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教材进行合理整合。

例如,讲到“太平天国运动”时,一轮复习一般从背景、经过、结果、影响、失败原因等方面,并跟义和团运动比较,得出异同点。在二轮复习中,要转换思维的角度,可以从现代化史观来重新认识它,把它与“辛亥革命”联系起来。太平天国运动打击封建势力、侵略势力,一定程度地有利于现代化;但它提出的《天朝田亩制度》是反现代化的,是古代小农经济的回归,所以对现代化的作用是有限的。辛亥革命封建帝制,建立民国,打击帝国主义,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现代化的进步;但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没有改变社会性质,在推动现代化方面存在局限性。

因此,二轮复习时,对重难点知识可从不同角度分析阐释,如文明史观、整体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等理念分析问题,使学生耳目一新,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提升。

四、热点知识的运用与突破。

新高考试题表现为关注现实、时代感强、屡考热点等特点。热点问题是加强历史与现实联系的“桥梁”,充分体现了历史学“学以致用”“以史为鉴”的功能。2013年福建高考文综38题,以“工业化”为切入点,考查前苏联、英国、新中国实施工业化的原因、方式、道路。因此,在二轮复习中,用现实的“热点”带动历史知识,将热点问题与历史学科基础知识联系起来,找准热点与学科知识的切入点,这样才会相得益彰。

比如,讲到“三农”问题时,以“民生”问题作为切入点,把古今中外有关国计民生的史实贯穿起来,形成一个知识体系。相关知识有:1.古代中国的民本思想—孔子的“德政爱民”;孟子的“民贵君轻”;黄宗羲的民本思想等。2.西方的民本思想—苏格拉底;人文主义;启蒙运动等。3.近代以来中国民生问题的实践—洪秀全的《天朝田亩制度》;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中共不同时期的等。4.近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的民生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社会福利政策。5.社会主义国家前苏联的民生政策—新经济政策等。

一轮复习侧重于专题内的知识整合,二轮复习必须打破专题体系,将教材在更大范围内整合,纵向贯通,横向联系,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思辨能力。总之,高考模式不断发展变化,我们必须要加强对复习方法、策略的探讨,以科学有效的方法指导教学,在高三历史复习中游刃有余,实现复习效果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唐銮顶.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策略.中学历史教学,2009,12.

高三历史知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高考 高三复习 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4-0158-02

高三后期复习阶段是根据历史教学目标,科学分析、把握高考历史命题趋向,并采取针对性措施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答题能力的阶段。它是学生在前期复习的基础上,对历史知识进行全面梳理、系统掌握,对历史知识点进行宏观把握与升华的阶段,在学生备战高考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高考与历史教学、学生与教师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所以高中历史后期复习方法也应呈现动态状态。但是,目前地理历史教学中,部分历史教师在高三后期复习方面仍在采用“本本主义”、“一刀切”的做法,复习方法毫无变化,出现了学生学习效率不高、学习成绩难以提高的现象。

笔者认为上述想象的根源在于部分教师还未真正的地转变教学观念,忽视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求地区历史教师要不断地对教学进行总结、反思与学习,探究出科学、全面并且行之有效的复习策略和方法,在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之下,把握考试的“宗”,适应考试的“变”,将“讲”、“练”与教材结合,指导学生夯实基础知识,构建知识框架,提高学生挖掘信息、分析问题与解答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更加自信的迎接高考。对此,笔者将从如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1 夯实基础,构建知识框架体系

高三后期复习阶段,历史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还要帮助他们将孤立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处理好基础知识与能力、知识点与知识体系之间的关系。我在指导高三后期复习中发现,对于学生所反映的学习时间投入与学习产出不成正比的问题,除受学习效率制约以外,还存在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学生将复习集中于重点与难点上,忽视了对次重要知识点的掌握;二是,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仅是有“点”、有“线”,而无“面”、无“体”,不善于根据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规律构建学科知识体系。因此,我在高三后期复习中要求学生要能及时弥补自己知识薄弱的环节,并能从多个角度系统的、完整的把握基础知识。

例如:我在高三后期复习中,注重指导学生根据历史知识认识角度的不同,从时间、地点、背景、人物、经过等方面来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等历史事件;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来分析“两级格局”等历史现象;从发生、发展、结束几个方面分析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等历史发展过程,并要求学生从纵向角度,建立知识体系树状图,根据教材目录,将中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分别分成六个阶段、三个阶段、五个阶段来把握历史知识点的纵向特点,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记忆与理解,提高了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与解题能力。

2 巧练、精炼,提高破题、解题能力

高三后期复习阶段已经逼近高考,复习时间十分有限。为此,在习题教学与讲评中,教师就必须对漫无边际的试题进行精心筛选、整理与设计,要提倡巧练、精炼,通过典型的例题延伸出普遍的解题方法,提高学生的破题、解题能力。我在指导学生进行高三后期复习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启迪性的原则,引导学生通过评讲过的例题,概括出这类试题的解题思维方式与方法,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此外,为提高学生的破题、解题能力,我根据不同类型的试题,从审题技巧、阅读材料方法、挖掘材料信息、规范答题技巧多个方面分析了解答试题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应试能力。

例如:我对最近5年的历史高考试题和习题册中进行了精心筛选,整理出了《高三历史后期冲刺习题册》,根据客观题与主观题解题方法的明显差异,将试题册分成了选择题与非选择题两个部分。针对选择题,我选取了图片题、材料题、热点试题、文献题等题目类型,力图使学生全面了解、掌握历史高考选择题的命题形式,避免学生在考试中因未知而造成恐慌。针对非选择题部分,在评讲时,我详细分析了每一道题的审题技巧、材料阅读技巧与答题思路,将试题的答案落实在教材之中,并要求学习参考答案的答题技巧。

3 回归书本,再现所学知识

纵观多年高考,其实质便是考查学生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不变”是指历史基础知识不变,囊括在教材之中,“万变”是指高考的出题模式与试题形式不断创新、变化。“不变”是“应万变”的基础,即知识是能力的基础。由此可见,高三后期复习阶段回归教材仍是十分必要的。高考要求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不仅要全、牢、准,还要会用、会通。因此,在高三后期复习阶段,我往往将讲、练、评与教材结合,引导学生找到试题以教材的契合点,帮助他们巩固、补充基础知识,并学会运用知识。

例如:我在评讲2010年高考(北京卷)历史试题第13题时,引导学生将考点定位于必修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这一单元。在学生选择出正确答案之后,我还对本题知识点进行了补充,虽然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的老师是荀子,但荀子并是儒家代表人物。针对这个知识点,我为学生提供了2009年高考(海南)历史试题第12题,对此知识点及时进行了巩固,加深了学生的记忆,为学生更加清晰地理清古代思想文化史这块知识提供了帮助。

4 树立自信,从容应考

高考是学生求学生涯中最重要的一次考试,对学生发展前途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伴随着高考的临近,来自自身、家庭、学校、理想等多方面的压力压得学生几乎喘不过气,如果这种压力不得到缓解,必然会使学生变得焦虑,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影响他们的高考成绩。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我常常通过灵活的课堂形式与富有情趣的课堂情境,营造出轻松、和谐、愉快的班级气氛,并积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采用积极的评价措施,缓解了学生对高考的恐惧心理。

例如:我在课堂之前常通过播放歌曲、讲笑话、播放漫画图片、播放搞笑视频等方式来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有效地缓解了学生复习中的疲惫。面对高考的压力,学生内心必然会有种种情绪。为此,我在班级一角设置了“宣泄箱”,学生可以将自己内心的情绪通过文字记录下来,结合书信的方式投递在箱内。每天中午,我都会定期打开“宣泄箱”,了解、掌握学生的内心情感,再及时与学生进行真诚交流,及时对他们进行心里辅导,使他们能够以平和的心态,自信、从容的迎战高考。

5 结语

高三后期复习阶段是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查漏补缺,对解题技巧进行突破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学生调整考试心理,树立考试信心的关键性阶段与黄金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不断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策略来使学生更好地迎战高考。

参考文献:

[1]张德建.高三生物学专题复习的实践与策略[J].生物学教学,2006,(5).

[2]刘卓会.教会学生站在框架的高度去领悟知识[J].教学园地,2010,(29).

[3]张亚鸣.在有效教学中对历史教材“再开发”[J].考试周刊,

上一篇:土地管理合同范文 下一篇:高中教育质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