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化学年度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14 23:05:38

高三化学年度总结

高三化学年度总结篇1

[关键词]产业结构;结构优化升级;广东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9)02-0109-0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部主任基金项目“现代管理科学的中国学派的框架设计与规划研究”(批准号:70800008);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研究项目“广东省高职教育动态性发展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协同性研究”(批准号:07JT091);广东省软件科学研究项目“创建现代管理科学的中国学派及其基本途径研究”(批准号:200813070800033)

[作者简介]麦强盛,暨南大学博士生,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系统工程;

孙东川,暨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系统工程。(广东广州510632)

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概念

产业结构调整包括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两方面的内容。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产业与产业之间协调能力的加强和关联水平的提高,主要依据产业技术经济关联的客观比例关系,遵循再生产过程比例性需求,促进国民经济各产业间的协调发展,使各产业发展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产业结构高级化,又称产业结构高度化、现代化,是遵循产业结构演化规律,通过技术进步,使产业结构整体素质和效率向更高层次不断演进的趋势和过程。

按照国际经验,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是,先由“一二三”模式(前工业社会,金字塔型),经过“二一三”模式(工业化初期,橄榄型)和“二三一”模式(工业化中期,橄榄型),转变为“三二一”模式(工业化后期,倒金字塔型)。这里的“一二三”是指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最大,第二产业次之,第三产业最小,其他模式依此类推。

世界产业结构变化的特点有:一是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产业为核心的新一代主导产业群正在形成,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将决定着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二是高新技术服务产业发展迅速;三是各国之间的经济技术竞争从产品竞争前移到研究开发能力乃至研究开发方向选择的竞争,特别是发达国家都加大了对研究开发的投入;四是以兼并形式而出现的巨型企业与大量高技术中小企业同时并存。

二、广东省三次产业的发展

广东省的工业化进程,相对于发达国家起步要晚,由于科技进步的推动,为实施赶超战略和跳跃式发展创造了条件。因而,广东省的产业结构高级化过程并不是界线分明地按重工业化阶段,高加工度化和高附加值化阶段,知识技术高度密集化阶段这三个阶段来演进的,更多地表现为各个阶段的演进和过渡比发达国家经历的时间要短,而且,呈现出各阶段的产业并存共进的现象。

1978年至2007年,广东的国民生产总值由185.85亿元增至30673.71亿元,年均增长17.95%。第一、二、三产业的GDP结构由1978年的29.8:46.6:23.6,转变为2007年的5.4:51.3:43.3。

经济总量的增长来自于三大产业的贡献,但是由于广东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对广东省经济总量的增加带来的贡献各不相同。广东省三大产业中,第一产业不管是从总量上来说,还是从增长率上来说都落后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一产业尽管总量在增长,但其重要性却在下降,远远低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同期的增长水平。1978年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为29.8%,然后逐年下降,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后比重飞速下降;2007年的比重为5.4%,这印证了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发展的特点。

第二产业从总量来说增长最快,而且比重很大,但变化不明显,这是因为广东省历来重视工业的发展。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广东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大力发展来料加工贸易业,承接了香港、台湾等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广东第二产业有所下降,1978年的比重为46.6%,1990年降为39.5%,这是因为此时期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增速超过了第二产业。此后广东省出台了产业升级政策,客观上刺激了第二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广东省“十五”规划和“十一五”规划,都强调要大力发展工业支柱产业,实行新型工业化和适度重型化的政策,这就使第一产业迅速下降的同时,第二产业飞速发展,2007年第二产业总产值为15938.2亿元,占GDP比重为51.3%,其中工业的比重为48.6%,贡献率为58.3%。

广东省第三产业改革开放30年来,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其中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增速还一度超过了第二产业。进入新世纪后,第三产业的增长则保持了一种相对稳定的、快速的增长,其年均增长率15.44%,2007年第三产业总产值为12989.28亿元,比重为43.3%。

广东省自2000年起至今,国内生产总值每年都以超过10%的高增长率飞速增长,三次产业结构均有明显调整,比例由1978年的29.8:46.6:23.6调整到2007年的5.4:51.3:43.3,结构优化调整的趋势明显。但在第一产业迅速下降的同时,第二产业迅速增长,而第三产业却相对提升缓慢。根据经济良性发展的要求,第三产业此重还很有必要更进一步提高,可以说,三次产业比重还不够协调,主要表现在资源承载力与社会发展度对广东经济发展的制约。

放眼世界发达国家或地区的产业升级,广东省的产业结构与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相比有很大差别。在日美等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已经呈现明显的“倒三角”型,第三产业占居国民经济总值相当大的比重。美、德、法、日产业结构变迁的共同特点在于,均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即逐步形成“第三产业一第二产业一第一产业”的产业格局。可见,广东省的产业结构还需要进一步的调整,需要积极扶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逐步扩大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三、广东省九大支柱产业的发展

与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相一致,广东的产业结构水平也不断提升。主要表现为:一是支柱产业带动效应明显;二是重化趋势明显加快;三是高技术制造业创新能力增强;四是企业组织结构不断优化。

九大支柱产业总产值逐年递增,2007年达到38879.03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70.37%。九大支柱产业在工业中的重要性非常显著,2000年以来其比重一直维持在70%以上。其中,三大新兴产业的产业总产值最高,远远大于三大传统产业和三大潜力产业。三大新兴产业的总产值在2000--2007年的七年中,由最初的5400.03亿元激增至2007年末的

26929.3亿元,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8.7%。三大传统产业和三大潜力产业尽管总量小,但也得到快速发展。三大传统产业2007年末产值达到7632.54亿元,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13.8%;三大潜力产业2007年末产值达到4317.19亿元,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7.8%。此外,三大潜力产业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势头,2007年比2000年的产值增长了4.9倍,比2006年增长31.5%,相比其他支柱产业增速最快。

1.三大新兴产业高速性发展。2000-2007年间,新兴支柱产业中技术含量相对高的电子信息业、电器机械及专用设备业发展迅速,投入及产出增长均处于领先地位。电子信息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2000年的19.4%上升为2007年的24%。电器机械及专用设备业比重相应从13%上升为15.4%。新兴支柱产业中石油及化学,是与原材料、能源密切相关的行业,特别是其中的石油加工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市场需求虽大,但由于其经营具有一定的垄断性,进入的资金、技术门槛要求较高,且投资周期长,非一般民间资本所能及;加上受产能所限,增长相对缓于其他新兴支柱产业,投入、产出占全省比例均有所下降。

2.三大传统产业收缩性发展。2000年--2007年相对于其他快速发展的行业来说,传统支柱产业发展明显乏力。在2007年,三大传统产业的工业产值达到7632.54亿元,但是其占有的广东省工业总产值的份额却只有13.8%。从其在广东省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例的变化来看,基本上是处于下降趋势,从2000年最高的21.2%降到了2007年的13.8%,这就说明了传统产业对广东省工业总产值的贡献值有所降低。再从三大产业各自的发展情况来看,纺织服装产业在广东省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从2000年的9.8%下降到5.5%;食品饮料产业的比重相对稳定,但是比重也从2000年6.4%下降到4.3%;建筑材料产业差不多稳定在4%左右,是三大传统产业中唯一具有增长趋势的产业。

3.三大潜力产业稳定性发展。2000--2007年三大潜力产业产值,由2000年的7.1%增加到2007年的7.8%。三大潜力产业中,增长速度最快的属汽车产业,由2000年的2.5%增长到2007年的4.7%,增加了近一倍。然而,森工造纸产业和医药产业基本保持不变,前者维持在2%―4%的比重,后者前几年有2%的比重,后几年却只有1%的比重,2007年的比重更低,只有O.8%。总之,三太潜力产业中的汽车及摩托车发展态势良好,是支撑潜力产业发展的主力,森工造纸和医药生产规模相对有所收缩。

四、广东省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发展

发达国家历史表明,一个国家完成轻工业化后,必然开始重工业化。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以轻工业发展起步,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经过20年的发展,广东省外向型的轻工业发展模式相当成熟,逐渐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在外向型的轻工业模式下,主要是以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等加工贸易带动发展。近年来,广东省逐渐由轻工业为主向重工业为主转变,通过工业园区、临港型重工业项目等方式加快对重工业的发展。日本的本田、日产、丰田三大汽车厂都在广州有自己的生产厂,南海石化项目、石油储备库等石化工业发展迅速。广东重工业保持较好的发展速度,并且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越来越高。2002年以来,广东重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均高于轻工业,并且重工业与轻工业的比例从2000年的O.88:1上升到2007年1.6:1。

在2003年之前,广东省的轻工业比较发达,轻工业的比例大于重工业,但是,广东省在“九五”计划期间为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结构性矛盾,实施了结构调整,在2000年开始初见成效。主要是通过实施“三个一批”的战略,即建立一批支柱产业,组建一批大企业集团和培育一批名牌产品,从而推动全省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逐步确定了以九大支柱产业为基础、轻重兼有、适度重型化的产业结构格局。九大支柱产业中重工业占绝大部分,而且在这些产业中,重工业产业的产值也远大于轻工业的产业产值,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重工业所占的比例不断提高,而轻工业所占比例不断降低。至2003年末,重工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追上轻工业,并且继续扩大,到2007年末,重工业所占的比重达到了61.59%,远远超过了轻工业,这样的发展状况使得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重工业化趋势明显,实现了广东省产业结构适度重型化的目标。

五、广东省产业升级趋势

目前的世界产业格局是,整个全球经济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市场垂直分工,以越南、印度、巴西为代表的新兴国家经济迅猛增长,市场前景广阔。广东很好地利用了改革开放的契机,率先发展起来。广东经济在全国各省份独领已经十余载,“广东制造”傲视群雄。

但是,当下的广东,碰到了30年前日本、韩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遭遇过的困难:成本越来越高,利润越来越薄,劳动力短缺问题突显,而可以替代广东的经济体正在后面追赶,前面却是已经占据了高端产业的工业化国家。广东要继续当好排头兵,唯一的出路就是加快产业升级:向产业链的高端前进,掌控全球生产制造体系的前端如研发、设计;强化自主创新,变“广东制造”为“广东创造”,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增强产业竞争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使第三产业比重达到70%以上,这是赶超高级经济体的必由之路。

1.产业继续向高级化、适度重型化方向发展。纵观广东经济发展历程,从轻工――家电、电子――汽车、石化,产业演进之路不断向高级化、适度重型化发展,升级路径十分清晰。根据九大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广东积极推进一批重要产业基地建设,抢抓国际重化工业产业转移机遇,加快发展基础产业和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石化、钢铁、汽车、造船、装备制造等重化产业集群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期,成为拉动广东经济快车继续领跑的一个新引擎。

2.强化产业自主创新。从全球的产业链来看,广东工业整体上被挤压在全球分工体系的产业链末端。在广东各类企业中,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的不足10%,绝大部分依靠引进技术,或者缺乏自有核心技术。今后广东在引进新一轮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同时,需加快引进产业、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努力把“广东制造”变为“广东创造”,这是广东保持平稳、快速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全球价值链各环节的价值关系可以形象地描述为一条“微笑曲线”,曲线中部的加工组装附加值最低,沿着曲线向上移动,附加值提高,上游的研发、设计和下游的品牌营销附加值最高。作为制造大省的广东,产业将由处于“微笑曲线”的中部的低附加值环节向处于“微笑曲线”两端的高附加值环节攀升,逐渐在价值链体系中占据更高的地位。

高三化学年度总结篇2

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育要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全面培养和发展个性是21世纪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高三体育个人教学工作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三体育个人教学工作总结范文一一、教材分析(结构系统、单元内容、重难点)

高三学生由于面临高考的压力,因此,高三下半学期的体育以减轻学生压力为主,提高了体育运的动趣味性,在枯燥的体育课中,尽量让学生能尽情的发挥,以学生平时较为爱好的几个项目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如排球、羽毛球、健美操等,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减轻学生平时学习生活的压力,制造轻松的氛围。

二、学生分析(双基智能水平、学习态度、方法、纪律)

高三学生身心发展趋成熟,已经具备了独立思考、判断、概括等能力,在身体锻炼中也具备了较高的基本运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再认识所学知识、以及创造性应用所学动作的机会,从而增强学生效果。

三、教学目的要求

针对高三年级学生面临高考和紧张学习的实际,坚持每天进行一小时体育锻炼,加强自我管理,能比较科学地指定和安排自己的锻炼计划,并在一两个运动项目方面、技术动做和战术意识能有较大的提高。明确并处理好学习、锻炼与饮食营养的关系,并把体育与健康的自身的发展,国家的需要和联系,为走向社会和终身体育打好基础。

四、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本课采用“探讨---对比---学习----创造----练习----互评---巩固”的学练流程,同时渗透德育和保健内容,让学生充分领会主动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方法。在体验、想象、演示、分析比较和多向交往中形成正确的动作表象,掌握一定的技术技能和保健能力。

高三体育个人教学工作总结范文二一年的高三工作,我们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了目标意识团队意识是高三质量的根本。

在学校各职能部门直接指导下,我校全体高三师生牢固树立目标意识和质量意识,突出重点,讲求效益,协同作战,不懈追求,我校20_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取得了建校以来历史性的特大丰收:其中,我校高考总分_x分以上的考生_名,普通类高考本科达线人数_x名,超额完成市教育局下达的高考预测目标_名,超目标完成绝对人数列居全市各高中之首。另外,体育、音乐、美术等本科达线_人。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围绕“人、课、题”,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充分挖掘人的潜力,形成教与学的合力。

1、弘扬敬业精神,激发高三教师的干劲。

本届高三教师的年龄结构偏于年轻,针对队伍年轻化的特点,我们认为,年轻固然有其经验不足的劣势,但年轻更有许多积极的因素,年轻人能否干出成绩,关键在于敬业的精神。于是,我们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了教师敬业精神的培养上。通过各种途径与手段使年轻老师懂得目前工作与将来成才的关系,以老带新,以新促老。

2、强化目标管理,形成奋发向上的动力。

学校和高三年级将目标渗透到平时的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在分解目标的同时,帮助高三教师分析目标达成的可能性,寻找目标达成的最佳途径,并且通过一系列的考核机制加以强化,极大地增强了全体高三师生责任感和内驱力。每次大型考试下来,高三年级都将各班达标率和每个教师的学科成绩与高考目标对照,并在年级会议上通报。蹲点干部更是围绕目标做了大量工作。由于目标明确,措施到位,06年高考中,绝大多数班级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

3、加强沟通交流,建构和谐协作的关系。

教育的实质是心与心的碰撞,学校和高三年级组十分重视凝聚人心的工作,始终保持与高三师生的密切接触,发现苗头性问题,便帮助其认真剖析原因,耐心细致地做好说服教育工作,既最大程度地钝化了矛盾,又增进了干群之间、师生之间的彼此理解与信任。校长室的几位同志将主要精力都投放到了高三。他们到高三教室去,到教师的办公室去,他们与高三学生谈心,与高三教师交流。整个一年,尽管竞争的压力很大,尽管管理的力度很强,但整个高三年级始终是一个和谐的群体。人心齐,泰山移,和谐所生发出的生产力是难以估量的。

4、树立高考信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状态。

首先,在学校范围内营造大环境,定期更换横幅、标语牌;其次,高三年级认真搞好高考专题宣传,定期介绍高考信息、名校动态;班级内部通过每周主题班会、高考专栏、学生目标对照表、竞争对手比较表、高考倒计时等形式,强化高三竞争意识。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状态,我们十分重视学生理想前途、成人成材、诚信为人、心理健康等教育,努力培养学生勤奋攻读、拼搏进取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高考争胜的信心。

此外,在中转优工作、学习常规管理和年级考勤等方面,我们不断进行新的探索和尝试,作出了积极的努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努力提高课的质量,追求复习的最大效益。

1、严格执行课程计划,确保教学进度的严肃性。

高三年级在明确学期教学计划的基础上,从高三起始阶段即实行备课组周备课制、教学案一体化,将长计划和短安排有机结合,既体现了学期教学的连贯性,又体现了阶段教学的灵活性。

2、准确定位复习难度,提高课堂复习的针对性。

我们把临界生这个群体作为高考复习的主要对象,根据临界生的知识结构、能力层次来设计课堂教学,不片面地追求“高、难、尖”,而是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逐步提高能力要求,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不断优化课堂结构,力促课堂质量的有效性。

首先,我们针对复习课特点,明确复习思路,构建了二轮复习“四合一”的课堂模式:能力训练+试卷讲评+整理消化+纠错巩固。能力训练做到在一轮复习的基础上,排查出学生的考点缺陷,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训练;试卷讲评做到在错误率统计和错误原因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讲评,讲评的对象明确定位为中转优学生,评讲效果的衡量标准就是看中转优学生有没有真正搞懂;整理消化首先确保各学科当堂消化的时间;错误率较高的题目在一定的时间长度内,以变形的形式进行纠错巩固训练,同时在各学科的周练中予以体现。

其次,严格规范课堂教学行为,努力提高课堂效益。一方面,我们将教研室的指导性意见和有关要求细化落实,并形成学校内部的课堂教学细则;另一方面,加大听课力度,实行课堂质量考评制度。

4、狠抓集体备课,增强教学流程的协作性。

我们大力倡导组内合作,强力推行教学资源网络共享制。一方面,我们牢牢抓住集体备课这一基础环节,将备课组的集体智慧与教师个人的刻苦钻研有机地结合,通过示范课、研究课、组内互听课等形式,引导高三教师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另一方面,我们依托学校现有的现代化教学设备,要求每一位老师做到教学资源信息化、公开化,从而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青年教师经验不足的问题,既提高了教学质量,又缩短了青年教师的成长周期。

此外,在高度重视文化课的同时,我们也十分重视音体美专业高考队伍的管理,明确规定了专业课的要求,实行专业、文化一体化管理,将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紧密结合起来,使专业考生在专业、文化两个方面齐头并进。

三、切实做好题的文章,发挥训练的最大功能。

1、实行“下水上岸”制,提高练习质量。

学校和年级部明确要求每位高三教师每周必须完成规定的下水作业量,并将完成情况纳入月度业务检查。“下水”是为了“上岸”,教师做题是为了选题,为此,我们加强对选题工作的管理,明确规定练习材料不得照搬现成资料,必须经过专人筛选、备课组集体研讨而成;要先改造,后使用,力求做到选题精当,符合学情。

2、有效监控训练过程,确保训练效度。

训练上,我们特别重视训练的计划性,明确要求各备课组每周制订一份书面训练计划。认真统计分析,对于重点学生更是要求面批到位。我们还十分重视错题档案的建立,指导学生进行自我纠错,并定期进行纠错训练。此外,对考试这一环节,我们严格考试流程,狠抓考风考纪,重视考试心理的调适、答题规范化的指导和应试技能的培养,努力消除非智力因素失分。及时、认真地做好每次考试的质量分析,并使分析结果迅速、直接地指导后面的复习工作。

3、强化基础过关,实施分层推进。

针对学生基础相对薄弱的现状,我们实施基础题过关的方法,各备课组明确专人负责基础过关题的编制,年级安排专门时间进行检查、测试。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实验班适当提升训练难度,重点班实行必做题和选做题的分档训练。这一举措对学生成绩的提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工作成绩的取得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们还有很多做得不够的地方,我们一定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作风,在今后的工作中扬长避短,不断进步,不辜负领导和家长们对我门的信任,在来年再创佳绩。

高三体育个人教学工作总结范文三这学期的体育工作将要结束了,在本学期我较好的完成了体育工作,但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现在我将本学期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教学工作

我的体育教学主要从三点来进行总结。首先,我特别重视人体生理机能变化规律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运用这个规律可以减少伤害事故的发生,使学生科学的锻炼身体并健康的成长。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其次,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人的认知规律的培养。

这样,可以使学生尽快的学好技术,形成技能,使体育教师真正实现精讲多练,为体育教学研究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组织方法奠定基础。最后,我在教学中特别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利用体育教材的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自觉性、组织性、纪律性、不怕苦、不怕累、勇敢顽强的精神等。这三点的有机结合会使体育教学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制定高三体育高考训练计划,从严进行训练

我认为体训生成绩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要有长远的训练计划,也要有全年训练计划和近期训练目标。计划内容的安排应重视基础训练和基本运动能力培养。先发展学生协调能力和基本运动能力,后根据专项的需要及体训生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全面体质训练,进而把专项技术训练紧密结合起来。全年计划分四个训练期,即秋冬季和春夏季,夏季训练是全年训练主要阶段。

在技术训练方面,只有掌握好的技术,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身体训练水平,创造优异成绩,我在运动训练的同时强调技术,在学生一进队开始抓好基本技术,随着学生技术的提高,仍然不断地完善基本技术。对某些难以掌握的动作,自己比较肯动脑筋想办法,利用一切手段如幻灯,录像、辅助练习等帮助学生掌握其要领。使他们建立起一个正确的动作模式,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训练中,还常常注意利用一些手段去刺激学生,变换训练的手段方法,使学生在自律的基础上,训练更加刻苦,为自己的将来努力奋斗。经过一年的训练,体育高考队对在高考中充分发挥他们的水平,取的令人满意的成绩。

时间匆匆的从指间流走,转眼又是一学期,总结,有得到有失去,有收获也有错过,通过工作的实践,我发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不放心、不满足、不踏实”,一直在催促着我前行的脚步。有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虽不是标准却是我的目标。

高三化学年度总结篇3

关键词:专业结构;产业结构;适应性

一个地区的区域产业结构与该地区高校专业结构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高校的专业结构决定了人才的培养结构,不同的专业设置培养了不同方面的人才,进而影响着产业结构调整的质量和速度;另一方面,区域产业结构的发展制约着高校的专业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决定了人才的类型,只有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才能更好地创造生产力,促进社会的进步,因此,为了更好地培养有价值的人才,高校的专业结构不得不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而有所调整。

1. 辽宁高校规模与结构发展概况

(1)辽宁高校规模发展概况

自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辽宁省的高校教育发展较快。1985年,辽宁省普通高等院校的数量是62所,到2010年,辽宁省的普通高校数量增至112所。招生数从1985年的34076人上升到了2010年的252234人,教师数则从19046人发展到了57404人。1980年,每一万人中大学生仅有18人;而2010年,每一万人中大学生的数量却增至206.8人。此外,高校的类型也趋于完善,涵盖面广,向多类型、多层次发展,囊括了农林、医药、财经、师范、政法等多种类型。总的来说,近30年来,辽宁省高校的发展规模有了显著的增长。

(2)高校专业结构发展概况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辽宁省高校专业种类覆盖面日趋完整,各专业招生人数大部分呈现规模递增趋势,2010年,辽宁省高校专业达到11类,分别是管理学、经济学、农学、医学、文学、教育学、法学、工学、理学、历史学、哲学,仅本科类的专业布点数达到了300多个。高校总的招生人数达到252234人次(不包括师范类)。

2. 辽宁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近五年来,辽宁省三次产业均有了不同幅度的增长,2005年,三次产业生产总值分别为882.41亿元、3869.4亿元、3295.45亿元,而到2010年,三次产业分别增长至1631.08亿元、9976.82亿元、6849.37亿元。2010年,辽宁省生产总值为18457.3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占8.8%,第二产业占54.1%,第三产业占37.1%,而三次产业贡献率分别为3.2%、61.6%、35.2%。从表2-1中我们可以看到,自2001年到2010年,辽宁省第一产业贡献率呈现逐渐递减趋势,与之恰好相反,第二产业的贡献率则呈现逐渐递增的趋势,第三产业则保持相对稳定,略有减少。由此可见,辽宁省产业结构转变基本上由第一、二、三产业向第二、三、一产业转变,未来几年,第二产业依然是辽宁省经济中比重最大的部分。

表2-1 辽宁省三次产业贡献率 单位:%

年份 生产总值 产业类型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工业 第三产业

2001 100 8.0 42.2 37.4 49.8

2002 100 8.6 47.5 42.6 43.9

2003 100 6.5 51.0 43.2 42.5

2004 100 6.4 57.0 47.5 36.6

2005 100 6.5 53.0 48.2 40.5

2006 100 2.1 53.6 46.6 44.3

2007 100 2.7 57.4 52.8 39.9

2008 100 4.3 60.1 56.5 35.6

2009 100 2.0 60.7 50.0 37.3

2010 100 3.2 61.6 54.7 35.2

注:产业贡献率指各产业增加值增量与GDP增量之比。

数据来源:辽宁省2011年统计年鉴

3. 辽宁高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关性分析

为寻求高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相关性,笔者选取2005—2010年辽宁省第二产业的生产总值以及2005年—2010年辽宁省高校各专业的招生人数作为分析数据,运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对此进行分析。之所以选择第二产业的生产总值是因为第二产业的生产总值在辽宁省的经济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最大,产业贡献率最高。而选择高校各专业的招生人数作为分析数据是因为各专业的招生人数不但可以反映高校专业的结构,而且能够影响的产业中人才的供给结构,从而对产业的生产总值产生影响。因此,通过高校各专业的招生人数与第二产业的生产总值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可以很好地体现产业结构与高校专业结构的相关性。

Pearson相关系数用来衡量两个数据集合是否在一条线上面,当两个变量都是正态连续变量,而且两者之间呈线性关系时,表现这两个变量之间相关程度用积差相关系数,相关系数的绝对值越大(相关系数趋向1或者-1),相关性越强;相关系数越接近于0,相关度越弱。

我们通过多元统计分析中的SPSS软件,并运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法对辽宁省2005年到2010年的统计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由此可以得出辽宁省高校11所大学科招生人数与第二产业生产总值之间的关联性矩阵,如表3-1所示。

表3-1 辽宁省各专业招生人数与第二产业生产总值相关矩阵

第二产业生产总值

高校招生人数 Pearson Correlation Sig. (2-tailed) N

哲学 .469 .349 6

经济学 .730 .099 6

法学 -.912* .011 6

教育学 .317 .540 6

文学 .718 .108 6

历史学 -.081 .879 6

理学 .785 .064 6

工学 .921** .009 6

农学 -.831* .040 6

医学 .958** .003 6

管理学 -.525 .285 6

从表3-1中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辽宁省近6年第二产业的生产总值与法学、工学、农学、医学有着很强的相关性,与经济学、文学、理学有着较强的相关性,与哲学、管理学有着中等强度的相关性,与教育学弱相关,而与历史学的相关性极弱。而根据我们现有的认识,三大产业的划分与我国高等教育科类设置有如下关系:农学属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包括理学和工学,第三产业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医学和管理学。

与第二产业关联性最强的专业是理学、工学,而辽宁省近六年来工学和理学与第二产业的相关性并不是最强的,仅仅排在第二位和第五位,相关系数分别是0.921和0.785。相反,原本与第二产业相关性不大的医学、农学和法学却表现出了很强的相关性。由此可见,辽宁省的工学和理学依然比较薄弱,需要进一步地发展,辽宁省高校专业结构没有很好地迎合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与产业结构的适应性较差,高校的专业结构与人才培养结构存在着一些较显著的问题,高校的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有很大的优化空间。

4. 辽宁省高校专业结构面临的问题

我国高校从1999年开始扩招,2002年,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15.3%。根据美国学者马丁·特罗的研究,如果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则可以将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他认为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时,高等教育就进入了大众化阶段。然而我国的高等教育却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化。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个量与质统一的概念。量的增长指的是适龄青年高等学校入学率要达到15%─50%;质的变化包括教育理念的改变、教育功能的扩大、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的多样化、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与方法、入学条件、管理方式以及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等一系列变化。从量的方面讲,毫无疑问,我们已经达到了大众化的水平,而从质的方面来看,我们的大众化还是大打折扣的。以辽宁省为例,辽宁省的高等教育就高校专业结构方面就存在着一些不足和缺陷。

(1)专业结构与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契合程度不高,培养的人才不足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

辽宁省的经济发展中比重最大的部分是以工业代表的第二产业。自2005年以来,辽宁省第二产业的生产总值占三次产业总生产总值的50%左右,2010年,辽宁省第二产业的生产总值为9976.82亿元,占总生产总值的54.1%,第二产业的产业贡献率(产业贡献率指各产业增加值增量与GDP增量之比)达到61.6%。而辽宁省第二产业的就业人员仅有641.5万人,仅占三次产业总人口的27.7%。对于这一点,我们还可以将其与第二产业发展比较好的广东省、浙江省、福建省进行对比。2010年,广东省第二产业就业人数2266.60万人,占三次产业总人数的39.40%;浙江省第二产业就业人数1810.36万人,占三次产业从业总人数的49.79%;福建省第二产业就业人数636.54万人,占三次从业总人数的37.4%。很显然,辽宁省第二产业人才资源存在着很明显的劣势。出现这种情况的最主要的原因是辽宁省高校的专业结构不合理,高校的专业结构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求契合程度不高,培养的人才不足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

(2)专业重复设置、同构化现象普遍存在,特色专业不明显。

在扩招的氛围下,辽宁省的招生规模自1999年以来逐步扩大。很多高校迫切想成为综合性大学,根本不顾自身的办学条件,只重视专业数量上的增长,专业设置与其它学校重复过多,造成全省专业设置重复率大,忽视了专业的本质建设,从而导致专业的底蕴不足,该专业培养的学生也无法迎合社会的需求。而这些专业最明显的就是表现在管理学、文学、经济学等文科类专业,主要原因是这些专业不需要配备大量的实验设备和专业的实验室,设置成本比较低。

(3)高校专业划分过细,专业口径偏窄。

辽宁省高校专业设置包含11类,分别是管理学、经济学、农学、医学、文学、教育学、法学、工学、理学、历史学、哲学,11类下设置的专业数达到约640种,而2010年辽宁省本科院校开设的专业数达到了300多种。专业划分过细,专业口径过窄导致了专业复合程度低,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在一方面,高校培养的人才存在着过剩,导致一定程度的失业;另一方面,许多与第二产业相关的岗位却因为没有足够的人才而无法快速地发展。

5. 辽宁省高校专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建议

由于高校专业结构的不合理,高校所培养的人才相似度太大,复合度太低,也就无法实现人才真正意义上的作用。根据上述的分析,笔者认为辽宁省高校的专业结构的调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对人才需求进行调查和预测

高校专业的调整不仅仅需要高校和学生的努力,而且需要政府、企业以及其他社会机构共同参与。因此,可由辽宁省省教育厅带头,联合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以及其它社会机构对社会中各个行业进行调查,充分了解经济发展过程中人才需求的规格、数量和质量。对高校的毕业生就业的岗位、工资、福利进行调查,并对各专业的就业率进行统计分析,从而为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提供真实完备的信息。此外,根据经济增长的趋势,对人才的需求作出预测,测算出各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量、需求结构,并统计分析人才需求的持续时间、是否存在需求周期,形成一个比较准确、不断完善的人才需求预测系统,从而为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提供信息指导,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称或者不完善导致高校专业设置和建设的盲目性。

(2)积极探索建设交叉型、边缘型专业,培育优势、特色学科

各级高校要根据自身的条件对专业进行设置、调整。将优势与特色学科的打造与高校的激励机制结合起来。通过激励机制不断地实现优势与特色学科的建立与完善。此外,要将优势与特色学科的建设融入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学校的文化氛围中去,从而避免专业重复率过高、同构化严重的现象,实现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的传承和发扬。有条件有能力的高校可以打破传统的学科壁垒,在不违背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规律的基础上开设跨学科的专业,设置试点,研究不同学科的互补领域,建立交叉型、边缘型的学科机制,培养具备多专业能力的人才。建立健全多学位制度和主辅修制度,逐步形成高校人才培养多元化的格局。

(3)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和水平,增强高等工科教育对区域经济的贡献能力

从前文分析中看出,辽宁省近六年来工学和理学与第二产业的相关性并不是最强的,仅仅排在第二位和第五位,而近年来辽宁高校工学的招生数量每年呈递增趋势。辽宁高校工科专业的办学质量急需提高以满足第二产业迅速发展的要求。目前高校工科学生的培养质量与水平同工业化发展的需求相距甚远。要大力加强学生工程教育,满足现实中大量需要的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实践和创新成为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两个关键问题。要鼓励、支持工科高校教师、学生跨学科组成合作团队,深入企业第一线,建立以解决工程问题为核心的培养体系。(作者单位:沈阳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林蕙青.学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6.

[2] 赵本全.调整和改进高等学校本科的专业设置与专业结构[D].南京:河海大学,2005.

[3] 张军.福建省高校本科专业结构调整研究[M].福建:福建农林大学,2011.

高三化学年度总结篇4

[关键词]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劳动生产率;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1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6)06―00115―03

1.引言

产业结构是指经济中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间的比例关系的联系总和,产业结构的优劣直接关系到资源配置效率和经济效益。合理的产业结构有利于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和自然资源的科学配置,推进产业结构高级化,实现产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最佳化。河南省在1980年三次产业结构产值排序为“二、一、三”,产值比为40.7:41.0:18.3,就业比为42.9:28.1:29.0,表明河南省处在工业化初级阶段。近二十多年来,河南省大力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改变。2003年,河南省三次产业产值排序为“二、三、一”,产值比为17.6:50.4:32.0,劳动力就业比为60.2:19.6:20.2,产业结构偏离度为85.2。与中部六省平均值(河南、山西、湖南、湖北、安徽、江西)相比,河南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偏高0.8%,就业比重偏高6.O%,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偏高3.6%,就业比重偏高0.8%,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偏低4.4%,就业比重偏低6.8%。和全国产业结构相比,河南省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偏高3%,就业比重偏高11.1%,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偏低1.8%,就业比重偏低2.0%,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偏低1.2%,就业比重偏低9.1%。与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相比,河南省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偏高9.4%,就业比重偏高24.4%,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偏低1.3%,就业比重偏低11.4%,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偏低8.1%,就业比重偏低13%。这表明目前河南省产业结构高度较低,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明显不对称,产业结构很不合理。

2.河南省产业结构效益分析

2.1比较劳动生产率分析

比较劳动生产率B是指各产业的产值比重C与劳动力比重L之比。目前,普遍认为结构效益高的产业结构应该是各行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接近1,为此,构建比较劳动生产率差异指数S。

式中:B为比较劳动生产率,s为比较劳动生产率差异指数,i表示三次各个行业。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1980―2003年间,河南省第一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略低于中部平均值,但是,远远高于东部地区和全国平均值,并且河南省第一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呈直线下降的趋势,说明河南省近些年来第一产业在三次产业总产值的比重相对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在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趋于下降。河南省第二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略高于中部平均值,低于东部地区和全国平均值。第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略高于中部平均值,除2003年外都低于东部平均值,除2000、2003年外都低于全国平均值。第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呈上升趋势,反映了河南近些年第三产业的发展。河南省整体比较劳动生产率差异指数呈上升的趋势,反映了河南省内部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失衡趋于严重,产业结构效益下降,产业结构正向不合理方向转化。

2.2产业波动状况

产业波动是影响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原因。产业波动幅度越大,波动周期的间隔时间越短,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就越差,对经济效益的负面影响就越高。总体产业波动的情况除了受各次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变化影响外,还受各次产业本身波动状况的影响。其波动的状况直接影响到河南省经济总量的波动情况。

经济增长是否稳定、波动程度的大小是影响经济增长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平均增长水平相同的条件下,经济波动程度越小,经济发展就越平稳,增长效果就越高,反之亦然。而在总体经济增长和波动中,各个产业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一般地说,各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率要以相互协调为前提。第一次产业的作用率过高会引起经济增长总体效率的下降,第二次产业的作用率过高会导致经济过热和波动,而第三次产业对增长的较高作用率可能既有利于提高增长效率,又有利于经济稳定增长。各部门对增长的作用率取决于其所占比重和增长速度。因此,对各产业的增长和波动情况及其对总量波动的作用进行分析,对于正确认识总量波动的原因具有重要意义,经济波动的情况一般通过其增长速度来衡量。河南省国内生产总值及三次产业的增长速度情况见图1:

对1978年以来河南省三次产业和国内生产总值以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将河南省总体经济的波动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78―1990年。在这一阶段中,第三产业增长速度波动幅度较大,近25个百分点,基本上呈连续的“V”型,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是如此变化。第一产业增长速度波动幅度也较大,近40个百分点,并且在1986年最低为-7.9%,1988、1991年都为-2.6%,第二产业增长速度波动相对较小,为22.5个百分点,1989年最低为-2.4%,1988年最高为20.1%。第二阶段从1991―1999年。在这个阶段,第二产业增长速度波动幅度最大,先上升后下降,从1990年的2.3%到1992年最高的25.4%,1999年最低为7.8%。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变化幅度相当,都呈倒“U”型曲线变化,第三产业增长速度波动相对来说较缓慢,第一产业最低,并且这些年也呈“V”型变化。第三阶段从2000―2003年。在这阶段还是第二产业增长速度相对来说变化幅度较大,但是,相比前两个阶段趋于缓和,也呈“V”字型变化,2000和2002年分别为11.7%和11.5%,2000年最低为9.9%,2003年最高为17.0%。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以及第三产业变化不大,第一产业增长速度最低,并且呈“V”字型变化,2003年最高为10.7%,2001年最低为8.1%。

从图2可以看出,在第一阶段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一直大于一、二产业,第二产业增长速度多数情况下大于第一产业,说明河南省20世纪80年代以来,三次产业结构还是趋于良好的。在第二阶段第二产业增长速度基本上大于一、三产业,第一产业增长速度最低,第三产业增长速度和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变化情况最接近,说明第三产业对整个国内生产总值的作用最大。第三阶段也是第二产业增长速度最大,第三产业速度变化和国内生产总值速度变化同步,第三产业越来越成为影响国内生产总值的重要因素。

高三化学年度总结篇5

本学年度我校教育工作的总体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针,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统帅,以创建全国示范性高中为总要求,紧紧围绕县教育局工作部署,继续坚持“依法治校、以德立校、科研兴校、质量强校”的办学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办学理念,进一步探索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人本化学校管理的新路子,扎实创建教科研兴校特色,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快向名校迈进的步伐。 一、工作主题和工作思路 1、本学年的工作主题 把握大局,理清思路,重点突破,统筹兼顾,团结协作,狠抓落实,为创建全国示范性高中而努力奋斗。 2、本学年的工作思路 围绕一个目标,把握一个大局,立足三个基本点,抓好一个着力点,简称“1131工程”。 围绕一个目标:这个目标就是“创建全国示范性高中”。这个目标是检验我们工作成败得失的标准。 把握一个大局:这个大局就是“ 安定团结”。没有安定团结局面就没有一切。 立足三个基本点:第一,立足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确保师生违法犯罪率为零,行为偏常生转化率95%以上;确保完成县下达各项较高管理目标,2004年高考应届生本科上线数337人(基本目标为275人),省大专A线上线数493人(基本目标453人),社青本科、省线不少于03年高考上线人数。高一、高二会考、联考各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第二,立足学校各项硬件工程建设的顺利推进,重点保证第二校区各项工程能及时竣工,如期实现学校硬件建设达标。 第三,立足教职工队伍的建设,重点是教师队伍建设(有较高素质的市、县、校级学科带头人和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 抓好一个着力点:“落实”,落实是抓好各项工作的关键。 这四者的关系是:创建全国示范性高中这一目标,是开展各项工作的努力方向;把握一个团结稳定的大局是前提、是条件,没有这个前提条件就什么也不可能实现;三个基本点是我们工作的重点、立足点、是要害,是本学年的几项基本任务;抓好一个“落实”是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是关键,目标能否实现,大局能否坚持,三个基本点能否完成,关键在于落实,落实是一个常讲常新、常抓不懈的永恒主题。 二、加强学校内部管理,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1、学校内部各线管理分工明确,团结协调,务实高效,勤政廉政。工作目标要明确,过程勤检查,结束有总结。 ①目标要明确:德育、教学、后勤等各线在开学一周内根据学校工作思路制订出本线学期工作计划,内容要实。明确本学期(年)本线工作的指导思想,确定工作思路和具体步骤,排出每月的主要工作和活动内容,分清工作的主次轻重缓急,以保证本线工作稳定、有序、高效地运转。 ②过程勤检查:根据新学年工作要求和各线管理特点,在实施过程中,既要考虑计划的落实,又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充实完善;既体现计划性,又要灵活机动。对照计划,检查各个阶段的工作环节和效果,不断改进、完 善。 ③结束有总结:在实施过程中,每个阶段对本线工作都 要有所回顾总结和反思;学期结束前,各线以书面形式,对一学期来的管理工作得失作全面分析总结,旨在进一步完善下阶段工作思路与步骤。 2、进一步完善校务公开制度,严格执行有关财务、招生、人事等方面的制度,依法行事,奉行公开、公平、公正的政策思想,扎扎实实地开展作风建设评议活动。 3、完善教职工目标管理。过程管理和年度考核,从思想政治、道德修养、业务素质诸方面予以关心、爱护、教育,逐步形成一支团结稳定、优质高效、开拓创新的师资队伍。 ①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严格教师的政治学习制度,将师德师风教育放在师资队伍建设的首位。倡导科学精神,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遵纪守法,为人师表,进一步提高教师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为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根本的保证。 ②鼓励教师积极钻研教学业务,牢固树立教学科研意识:研究大纲,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心理,讲求教学方法,进行学法指导;要学习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提高教学效率,在严格落实教学常规的同时,研究教法的改进。 ③进一步完善竞争激励机制,落实教绩与评优、晋级、提干挂钩制度,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 ④抓好教师的继续教育,通过各种形式积极开展教师全员培训工作,做好未达标教师的学历培训,有计划地安排骨干教师进行深造。 ⑤继续做好新教师培养工作。落实新老教师挂钩帮带,互帮互学。落实新教师“入门课”、“汇报课”工作安排。做到年初有目标,过程有管理,年终有总结,有效缩短新教师的成熟周期。 4、继续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党员在群众中模范带头作用,进一步加强党的宣传工作和组织工作。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重要讲话精神,争创“先进党支部”,充分发挥党员活动室和电化教室的作用,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工作用,尤其要重视在中、青年教师中发展党员。 5、加强学校工会、妇委会工作建设,进一步健全教代会制度,充分发挥其民主管理的职能,关心教职工的学习、生活,帮助教职工解决困难。广泛听取教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做好党、政、群的桥梁。 三、德育为首,提高新时代学生思想道德素养。 1、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德育工作队伍,从总支、行政到团、班,人人都成为德育工作者,形成有良好育人氛围的德育环境。健全德育工作实施、考核制度,每学期由分管领导制订出切实有效的工作计划,目标明确,措施落实;充分发挥中学生业余党校、团校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建立班主任工作考核实施细则,进一步完善德育工作管理机制,使之规范化、制度化、序列化。 2、发挥团委、学生会积极作用,通过系列活动,培养学生自治自理能力。 3、加强政治课的思想道德教育,加强各学科的德育渗透作用,营造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氛围。深入扎实开展“以弘扬时代精神,争做‘四有’新人”为主题的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认真学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活动过程中教育学生,提高学生的品德情操。 4、加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加强法制教育,通过思想教育及各类活动,增强法纪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切实加强与德育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的联系,扎扎实实地开展一些行之有效又适合学生的活动。 5、通过系列活动,进一步完善社会、家庭与学校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建立新一学年家长委员会,开好家长会。 6、继续加强内宿生管理,关心内宿生的学习与生活,规范内宿生的工作管理。 7、加强综合治理工作,经常性开展安全教育,建立、健全学校安全保卫责任制,加强对学生交通、用电、防火、饮食等安全卫生教育,严格执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着重培养学生的卫生意识与习惯,经常规范地开展卫生教育工作和学生常见病预防工作。 8、继续加强学校文化建设,积累校园文化底蕴,形成有体系、有特色的良好的育人大环境。 四、以教学为中心,加强教研组建设,推进素质教育。 1、落实责任,加强管理,确保常规教学的落实。实行教导主任和下级行政包级制。下级的教务主任与其它下级行政、级组长一起,组成年级组教学管理的机构,切实抓好一个级的教学管理工作。①加强量化管理。听课的量化要求是:一学期,一般科任听课不少于12节,高中教龄不足三年的科任听课不少于25节,教研组长听课不少于14节,行政人员听课不少于20节。改作要求根据不同学科特点由教导处制订具体的量化要求。②加强检查督促。每学期对教案,作业检查2次,开学生座谈会2次,问卷调查1—2次。③加强考试管理,抓好考风建设。④加强师生考勤管理,各班切实抓好考勤管理的登记和上报工作,每周统计,定期公布,其结果作为评先进班的条件之一。 2、加强教研组建设,全面提高学科教学质量。①落实教研组教研活动制度。各教研组每2周活动一次,每次活动参会者要签名,每次活动要有目标,要有中心内容,并及时检测活动的效果。②落实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活动,定时间、定地点,备课组长负责召集。每次活动要有研究内容,要有主讲人。学校行政领导以一名教师的身份出现,支持备课组长的工作。备课组内必须做到五个统一:统一进度、统一重点与难点、大体统一作业、统一测试(含作文)、统一定使用全级性的资料。③针对不同的年级要求,抓好高中三个年级的教学研究工作,研究新课程实施计划、会考、高考,进一步提高学科与总分的优秀率与合格率,各会考学科教师须切实做好会考的教学和复习工作,以高度的责任心,做好因材施教和分层辅导,进行学法指导,加强与完善对学生学习态度、习惯效果等方面的了解反馈机制,切实完成学校的教学质量要求。高一、高二在下学期举行学科竞赛。④进一步完善“以老带新,以新促老”新老教师帮带制度,每学期(年)有计划,有总结,有实效。加强对新教师在备课、作业批改讲评、个别辅导等环节的指导,力争使新教师“一年过关,三个见成效,五年有所成就”。⑤加强和规范教研组常规管理,在搞好第一课堂的同时,积极开展学科课外活动,加强对第二课堂的过程管理,使第二课堂具体化、成果化,以培养学生思维 能力和动手能力。每学年评出先进教研组1个,表扬教研组2个,给予适当奖励。 3、加大教研、教改力度,形成更浓厚的教科研气氛。全体教师都 有自觉更新教育观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积极地在本学科里开展“研究性学习”,改变“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不断探索教学方法,逐步形成行之有效的富有个性特点的教学模式和教学风格,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①成立教育科研领导小组。②各教研组在9月20日前确立教育科研课题(含教改)立项,并形成规范的文字材料上报县教育局。学校将检查实验情况并举行教改实验汇报课活动。评选教改积极分子就从这些老师中挑选。③积极抓好“异步教学 法”及3个市级课题的实验,各级实验班要积极探索培优方法。④积极开展听课和评课活动,通过此项活动,达到互相研究,互相提高的目的。第4周开展新调入水中教师入门课活动,第12周开展新上高二、三级教师汇报课活动。⑤鼓励教师撰写教改论文,积极向上级报刊、杂志投稿,对优秀论文和实验方案,学校给予奖励。 4、加强3+X考试的研究和管理。①加强学习,充分认识高校扩招、普及高中教育及3+X考试给我们学校带来的严峻挑战和巨大压力,调动高三全体师生积极性,争取2004年高考再上一个新台阶。②以班主任为核心,全力抓好班风和学风。行政落班,切实加强管理,邓爱平校长蹲高三(14)班,张惠群副校长蹲高三(13)班,周文副校长蹲高三(11)班,刘江主任蹲高三(2)班、(3)班、(6)班,杨茂华副主任蹲高三(4)、(5)、(12)班,钟声辉老师蹲高三(1)、(7)、(8)班,李坤方老师蹲高三(9)班、(10)班。③以暑期的县统考成绩为依据,初步确定培优、分类推进对象,各科任要切实落实职责,要培有所效、推而有进。④为了适应3+X高考改革的需要,高三 要突出五科的教学。高一高二老师要引导学生扎实地打好各科基础。确保会考能顺利过关,优良率、及格率达到省、市的要求,并为高考打下基础。要突出抓好高一高二的教学,变高三抓好三年抓级级过关,要把学科竞试抓好,老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要死抓基础,过好章节关,过好知识关。课本的各种练习要全部做完,并适当渗透高考题型。 五、以后勤为保障,做好教育教学报务工作 1、总务后勤人员要树立为教师服务,为学生服务,为教育教学服务的思想,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及时配备好各类教学物品,确保教育工作的正常运转。 2、加强后勤工作的计划性、预见性和及时性,未雨绸缪,使整个后勤工作始终处于一种主动状态。 3、加强财务管理,不断完善财务、财产出入登记及后勤安全制度。 4、抓好第二校区建设配套设施工作,抓好校本部学生宿舍的装修工程和图书馆的扩建工程。 5、进一步完善食堂管理工作制度,不断提高炊事员总体素质,将服务思想放在首位,重视卫生工作,提高服务质量,工作规范化。 6、严格按规定做好亮证收费工作。对学校的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收费依据、收费范围进行公示。加强对环境卫生、内宿生的管理力度。关心师生生活情况。 本学年度学校行政分工: 校 长:邓爱平 主持学校全面工作 副校长:张惠群 主持学校后勤线工作 副校长:周 文 主持学校德育线工作 教务处分工: 刘 江:负责学校教学工作(教学、资料、图书、图书馆) 张强浪:分管教务、学籍、会考工作、卫生 魏崇炬:负责实验室工作 蔡谷新:电大教学点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 戴文坚:负责第二校区教学工作 陈雄斌:负责第二校区教务工作 政务处分工: 李洪标:负责学校政务工作(人事、档案、师生思想教育工作) 张友金:负责学校计育工作 邓伟东:负责第二校区政务工作(师生思想教育工作)、学校文字材料及教师职评、职改工作。 李坤方:负责学校保卫、学生管理工作 总务处分工: 陈伟中:负责学校总务工作(基建、维修、设备添置)。 李悦香:负责师生生活、校园“三化”工作 杨茂华:负责师生生活、校园“三化”工作 谢国东:负责第二校区总务工作 团委: 钟声辉:负责学校团委会、学生会、学生管理工作。 下科组行政: 语文:钟声辉 杨茂华 邓伟东 陈雄斌(杨茂华负总责) 数学:刘 江 魏崇炬 (刘江负总责) 英语:周 文 谢国东 物理:张惠群 化学:戴文坚 政治:李洪标 张友金 生物:邓爱平 地理:蔡谷新 历史:陈伟中 体育、音乐、美术:张强浪 信息:李坤方 下级行政: 高三级:邓爱平 刘 江 钟声辉 杨茂华 李坤方(刘江负总责) 高二级:张惠群 周 文 张友金 李洪标 陈伟中 张强浪 魏崇炬 (周文负总责) 高一级:邓伟东 戴文坚 谢国东 陈雄斌(邓伟东负总责) 电大教学点: 蔡谷新负总责

高三化学年度总结篇6

[关键词] 黑龙江省;煤电化基地;产业结构相似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 F407.21 [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十二五”期间,黑龙江省经济持续增长,地区生产总值2011年较2010年绝对数增加了2213.4亿元、相对数增长了21.35%。尽管经济增长势头良好,但制约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不合理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2008年黑龙江省出台了《黑龙江省东部煤电化基地发展规划》,将煤炭等矿产资源丰富、城市相对密集、煤电化产业基础良好、农业较为发达对俄开展合作前景广阔的东部经济区域称为黑龙江省东部煤电化基地,包括牡丹江、佳木斯、鸡西、七台河、双鸭山、鹤岗六市,区域总面积、总人口和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占全省的30.6%、27.5%和25.41%,是全省重要的经济增长区域。出台《黑龙江省东部煤电化基地发展规划》的目的是发挥东部地区能源和煤化工产业的资源优势,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尽快将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逐步形成黑龙江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老工业基地和东部煤电化基地互补的经济格局。因此,将东部煤电化基地纳入黑龙江省重点发展战略层面,为黑龙江省东部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

《黑龙江省东部煤电化基地发展规划》确定了以煤电化产业为主导,冶金、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工程、农产品加工、现代物流和对外贸易等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在大力建设煤电化基地的同时,各地政府会不会重复建设导致产业结构趋同造成资源的浪费,进而导致难以协作而影响东部区域整体的优势和竞争力的尴尬局面。因此,研究黑龙江省东部煤电化基地产业结构相似性问题,客观认识该地区的产业结构相似性现状、趋势,为黑龙江省东部煤电化基地制定发展政策提供依据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产业结构同构测度方法

产业结构是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产业结构趋同即产业结构相似性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区域间产业组成、数量比例与空间分布等方面演进变化趋于一致,结构差异逐渐缩小的过程。对产业结构同构的测定,冯邦彦、邵帅(2010)利用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和产业分工专业化系数对珠江三角洲9个中心城市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珠三角制造业虽然结构相似程度较高,但已经出现产业分工协作的趋势。王永锋、华怡婷(2008)利用产业结构相似系数,从三次产业结构、工业内部结构以及主要工业产品三个不同的层面上对环渤海地区“三省两市”的产业结构进行实证分析。张化文、曹贤忠(2012)应用产业结构差异度系数指标,分别从静态与动态的角度分析并比较淮南市和淮北市产业同结构的现状与变化。大多数文献都采用结构相似系数法对产业结构同构进行分析,本文采用结构相似系数法、区位商法和产业增加值贡献度相结合的方法对黑龙江东部煤电化基地产业结构相似性问题进行分析。

(一)结构相似系数法

结构相似系数是联合国工发组织国际工业研究中心提出的比较两个区域产业结构的度量方法。其公式为:

其中Sij表示i地区和j地区产业结构的相似系数,Xik和Xjk分别表示地区i和地区j中部门k所占的比重。Sij∈[0,1],两地区产业结构越相似意味着Sij系数越大。当Sij=1时,表示两地区具有完全趋同的产业结构;当Sij=0时,表示两地区具有完全不趋同的产业结构。一般地以0.90为判断标准对地区产业结构相似程度进行评价,高于0.9表示两地区产业结构相似程度严重趋同;或从相似系数序列趋势来看,若呈现上升趋势,则产业结构趋同,否则趋异。

(二)区位商法

区位商法是测度产业集聚的方法,又称为地方专业化指数,其公式分为相对区位商和绝对区位商。

1.相对区位商公式为

其中LQAB为A地区相对B地区的相对区位商,qAi为A地区i产业的产值,qBiB地区i产业的产值,qA、qB为A、B地区全部产业总产值。如果LQAB值接近1,表示A地区i产业部门的集中程度与B地区i产业部门集中程度大体相当,反之则不相当。

2.绝对区位商公式为

其中LQAi为A区域i产业的绝对区位商,qAi为A地区i产业的产值,qA为A地区全部产业总产值,qi为产业i的全地区总产值,q为全地区的所有产业产值。如果LQAi>1,表示A地区i产业部门的集中程度大于全省的平均水平,是区域的专业化部门和产品输出部门;LQAi值越大则该地区该产业部门的集中程度越高,该产业在地区的专业化程度就越高。

(三)产业增加值贡献度

产业增加值贡献度是该行业增加值与所属产业部门增加值总额的比值,是反映产业增加值在经济增加值总额的贡献程度和产业的产出效果。其公式为:

其中GXAi表示i行业增加值对A地区产业增加值的贡献度,ZAi表示A地区i行业增加值,Z表示A地区产业增加值。GXAi∈[0,1],产业增加值贡献度GXAi值越大,说明该行业对该地区产业增加值贡献越大,反之则贡献越小。

三、黑龙江东部煤电化基地产业相似性分析

(一)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自黑龙江省统计年鉴2006-2011年黑龙江东部煤电化基地六城市即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佳木斯和牡丹江三次产业产值占当年该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按时间顺序形成时间序列,2011年六城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及主要行业产业增加值。

(二)产业结构间相似性分析

运用结构相似系数公式计算得到黑龙江东部煤电化基地三次产业结构相似系数(见表1)。

表1 黑龙江东部煤电化基地三次产业结构相似系数

数据来源:依据2007-2012年《黑龙江统计年鉴》计算所得(注:ji-鸡西、he-鹤岗、qi-七台河、sh-双鸭山、jia-佳木斯、mu-牡丹江)

表1均值数据显示,鸡西和七台河、鹤岗和佳木斯、双鸭山和佳木斯、双鸭山和牡丹江、七台河和佳木斯之间的平均相似系数低于0.9,表明个城市之间的产业结构同构不严重。其他各城市间的平均相似系数都高于0.9,其中鹤岗和双鸭山的相似系数最高为0.992,说明鹤岗和双鸭山的产业结构严重同构。从2006至2011年相似系数时间序列趋势来看(见下图),鸡西和双鸭山、鸡西和七台河、双鸭山和佳木斯、鹤岗和佳木斯等产业结构有趋异的趋势,其他城市之间或呈现趋同的平稳趋势或呈现趋同的上升趋势,其中鹤岗和双鸭山之间一直呈现较高的相似系数,说明鹤岗和双鸭山产业结构趋同最严重。

黑龙江省六城三次产业结构相似系数趋势图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单独使用相似系数法只能判断产业之间结构总体趋同还是趋异,无法判断各地区各产业内部行业之间的趋同情况。因此,需将相似系数法、区位商法及产业增加值贡献度三种方法相结合判断各地区各产业内部行业之间的趋同情况。

产业结构内相似性分析

由于数据获得性的问题,本文仅对对黑龙江省2011年六城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及主要行业产业增加值运用产业增加值贡献度和区位商法进行产业结构内相似性分析,得表2、表3和表4。

表2 2011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贡献度

注:数据依据2012黑龙江统计年鉴(Jin-金融业、jiao-交通业、xin-信息业、fang-房地产业,ke-科学研究)

表3 绝对区位商

注:同上

由表2和表3可知,黑龙江东部煤电化基地各地区第三产业的优势行业按照第三产业增加值贡献度和绝对区位商数值从高到低进行排序,鸡西为交通业、信息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科学研究;鹤岗为金融业、交通业、房地产业、信息业、科学研究;双鸭山为交通业、金融业、房地产业、信息业、科学研究;佳木斯为交通业、房地产业、金融业、信息业、科学研究业;七台河为交通业、金融业、房地产业、信息业、科学研究业;牡丹江为交通业、房地产业、信息业、金融业、科学研究。金融业都是鹤岗、双鸭山和七台河的优势行业,但由表3可知,双鸭山绝对区位商小于1,说明专业化程度有待提高,由表4知,鹤岗和七台河较双鸭山具有比较优势;再如交通业都是六城市的优势产业,但佳木斯和鸡西的绝对区位商大于1,具有较高的专业化,比较其他城市更有优势。

四、黑龙江东部煤电化基地产业协同发展对策

黑龙江东部煤电化基地六城市之间产业结构相似程度较高,趋同较为严重。产业结构应本着以科学发展观和协同理论为指导,按照“合理布局、有序发展”的原则进行调整。

(一)发展比较优势产业

《黑龙江省东部煤电化基地发展规划》确定了以煤电化产业为主导,冶金、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工程、农产品加工、现代物流和对外贸易等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地方政府为了自身利益,追求生产总值的最大化,只会侧重发展各自优势,忽略产业协同和区域分工,导致产业趋同形成恶性竞争。要想避免产业趋同必须打破条块分割,因此,六城市的发展思路应是从整体出发发展各自比较优势产业。以第三产业为例,金融业为鹤岗和七台河,交通业为佳木斯和鸡西。

(二)延长煤炭产业链

黑龙江东部煤电化基地是黑龙江省煤炭资源集中区域,是传统的资源型城市群,但资源总有枯竭的时候。因此,充分利用本区自然资源、产业基础优势,突出精深加工、龙头配套、节约循环方面的重点,有效整合发电设备、煤焦钢、煤化工等优势产业,向煤炭产业链的上游和下游进行延伸,形成以煤炭产业链为主,带动煤电、煤化等产业快速发展的有机衔接、配套联动、互为依存的产业布局。

(三)完善合作和考核机制

产业协同和产业新布局与现行的地方政府考核机制形成新的矛盾体,在产业协作的过程中,本着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建立新的合作和考核机制。新机制的宗旨是平衡地方利益、协调产业协同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免去地方政府后顾之忧而全身心的投入到经济建设中,加强产业协作和区域分工,将东部煤电化基地打造成黑龙江省具有优势和特色的重要经济增长区域,形成老工业基地和东部煤电化基地互补的经济格局。

[参 考 文 献]

[1]周昌林,魏建良.产业结构水平测度模型与实证分析—以上海、深圳、宁波为例[J].上海经济研究,2007(6):15

[2]冯邦彦,邵帅.韩正华.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趋同问题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0(2):61

[3]王永锋,华怡婷.环渤海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的实证研究[J].经济与管理,2008(2):30

[4]张化文,曹贤忠.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同构性分析[J].中国煤炭,2012(4):24

[5]卢山,江行舟,江可申.江苏沿海地区产业同构测度与产业协同发展[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0(3):75-76

[6]张志耀.基于技术预见的青岛市产业贡献度评价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35):57

高三化学年度总结篇7

一、党组织基本情况

乡党委下设党总支1个,党支部17个,共有党员414名,其中:农村党员303人,妇女党员41名,35岁以下党员111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党员312人,农村流动党员59人。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乡党委的自身建设,发挥党委的龙头作用

农村工作的好坏,领导班子起着重要作用。乡党委、政府班子始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建设“五个好”党委为目标,切实加强了自身建设,提高驾驭农村工作的能力。

1、抓领导班子的学习,促进乡领导班子提高思想政治水平。根据中央提出的建立学习型社会的要求,我们针对领导班子成员年龄较轻的特点,建立和健全了乡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认真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学习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七大精神。通过加强学习,不断增强领导干部的思想觉悟、政治素质、工作水平和领导能力。年初确定了6个学习专题,结合实习实践活动开展共完成8个专题的集中学习。

2、抓思想、抓作风,促进领导班子适应新时期的需要。我们把思想作风建设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具体来说是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密切联系群众,积极为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除继续实行领导挂点包村责任制,负责做好挂点村的各项工作外,要求班子成员每月下村组时间不少于10天,着力为群众办好事、实事,树立勤政为民的公仆意识,更好地服务于农村各项工作。

3、抓民主集中制,促进领导班子的团结。我们严格按照党委的职责范围、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办事,对重大问题坚持集体研究、集体决策,集体决定后实行分工负责、落实责任。严格要求班子成员讲党性、讲大局、讲原则,认真执行党委的决议,正确处理好责任与权力的关系,自觉维护班子的团结。一年来,凡遇重大问题,如工程招标、人事安排、合同承包等,都提交党委会议进行讨论、决定,有效地杜绝了“一言堂”和“临时决议”。一年来,共召开党委会议11次,通过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加强了班子成员的沟通,增强了团结,从而营造了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4、抓制度建设,促进了监督激励机制的健全和落实。我们先后建立和完善了《党委议事规则、决策程序》、《干部请销假制度》、《学习制度》等多项制度,要求从领导做起,增强办事透明度,减少猜疑,多做实事,树立良好的干部形象。同时,对干部职工岗位及职责进行了公示,岗位牌上职责明确,群众一目了然,能够较快地找到自己所要找的人,提高了办事效率,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方便了群众。

通过以上的努力,使乡党委建设成为坚决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朝气蓬勃、奋发有为、干净干事的坚强领导核心,保证了党在农村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强化责任落实,加强党建制度建设

1、强化党建工作的领导。党委成员实行联系点制度,确定各自党建工作联系点,每名党委委员联系1个党(总)支部指导检查督促党建工作。

2、落实党建工作目标责任。乡党委制定了《2010年党建工作计划》,并于4月16日和10月22日召开了全乡党建工作会议,对全年党建工作作了全面安排部署,并与各党(总)支部签定了13份《党建工作目标责任书》,明确了工作目标。

3、加强制度建设。一是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不合适宜的制度进行了修改,对没有的制度进行完善,使各项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共完善党建制度15个,干部职工管理制度8个,乡党委和各党(总)支部全部做到制度上墙。二是坚持民主生活会制度。各村党支部在年底分别召开了民主生活会,围绕中心议题,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三是坚持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各党支部对全体党员进行了民主评议,全乡共评出3个优秀党支部,优秀党员24名。四是为规范村级财务管理,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在“村帐乡代管”的基础上,按照村民自治、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原则,结合推行村级会计委托服务工作的开展,完善了村级财务管理制度,要求各村每年至少对财务进行2次以上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4、抓党建工作调研和信息上报。认真分析总结我乡在党建工作中取得的经验和不足,确定专题对农村党建工作进行调研,乡党委委员都分别到所联系挂钩的党(总)支部进行调研,汇总并形成了《农村党支部书记如何转变工作作风》的调研报告。指定专人负责全乡党建信息的收集,共上报县委党建办信息18条。

5、认真推行党务公开。今年我乡党务公开以乡党委党务公开为主,8个村党(总)支部都完善了党务公开制度。

(三)加强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1、加强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村支部书记抓党建的关键作用。5月15日至16日对全乡各党支书记进行了一次业务培训,党支部书记的业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增强了村党支部书记抓党建、带队伍、促发展的意识。 【1】 2010年党建工作总结的同主题文章:

2010年度小学党建工作总结

学校学生党总支工作总结

2010年市直机关党建工作总结和2011年工作要点

党风廉政建设和政风行风建设工作总结

地方税务局年度党建工作总结

税务局机关党委工作总结

教育局党委宣传思想工作总结

争创“五个好”基层党组织工作总结

【返回 栏目列表】

2、进一步健全和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对每个党(总)支部“三会一课”开展情况进行严格考核,由乡党委委员负责指导,并由组织干事对开展情况进行登记,作为年度党建工作目标考核内容之一。一年来,各村挂钩联系领导为8个村上党课4次,参加学习农村党员1024人次,并取得一定成效。

3、认真抓好“三级联创”工作。一是继续抓好无职务党员设岗定责工作,与无职务党员签定责任书185份;二是抓好党建示范点建设,重点抓半坡村和南美村党支部建设,配齐了开展党员教育活动的设备、图书、宣传栏等,健全了各项党建制度;三是深入开展“三培养”活动,不断增强了农村党员干部带头致富、带领致富的能力。共推广党员科技示范户7户,投入资金21000元,做到示范户有农业科技人员全程跟踪服务,使项目真正起到示范带动作用;机关党员领导干部共挂钩联系农村党员蚕桑种植17户,蚕桑示范面积58亩,投入专用肥2.9吨,并实行挂牌联系和指导服务。

4、积极开展党员关爱活动。完善了乡村干部结对帮扶制度,机关副科级党员领导干部每人联系2户农村党员贫困户,一般党员干部每人联系帮扶1户党员贫困户,共结对帮扶农村贫困党员32户,联系人对帮助对象从观念、技术、物资、信息等方面给予帮助,使其转变观念,发展生产,最终脱贫致富,共投入帮扶资金8540元。

5、加强阵地建设。一是在多方努力下,启动了平田村党员活动场所项目建设,总建筑面积达251平方米,项目计划投资43万元;完成了南德坝村、团山村党员活动室的规划,项目计划投资76万元;新建6个村民小组党群文化活动室,项目总投资26万元;新建3个篮球场,项目总投资18.6万元;完成6个整村推进项目文化活动室前期准备工作。二是积极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统一配备电教设备,为半坡村、大山村配备了电脑,为半坡村配齐了30套桌椅和XX套图书,真正把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成为党员教育的阵地,村民了解致富信息的窗口。三是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管理制度以及使用、安全、卫生等方面的规定,进一步建立健全党内生活制度,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

(四)以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素质为着眼点,抓好党员教育管理和发展工作

1、积极开展党员远程教育。一年来,乡党委和大山村党支部远程教学点共组织学习活动16次,参加的党员和干部职工达982人次,通过远程教育活动的开展,党员干部鼓足了发展信心,增强发展动力。

2、认真做好党员发展工作。在党员发展上,严格按照“坚持标准,保质保量”的原则,制定了《大山乡2010发展党员计划》,共培养入党积极分子33名,接收预备党员15名,预备党员转正16名,达到了每个党员空白村组至少有1名以上入党积极分子的目标。

3、切实加强对流动党员管理。对全乡外出党员半年以上进行了调查摸底,建立了名册,流动党员得到有效管理。

4、加强党费收缴和使用管理。按季度做好党费的收缴工作。

5、完成了党员党组织信息库建设,共录入414名党员基本信息,党员信息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规范。

6、认真开展“三个一”活动,乡党委召开了1次动员大会,各党(总)支部分别由乡挂钩联系领导对党员进行了动员。要求每名党员干部都要以“一面旗,一团火,一盘棋”为标准,进一步转变了党员领导干部的作风。

(五)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转变党员干部工作作风

乡党委把党风廉政建设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抓紧抓实。深化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筑牢党员干部拒腐防变思想道德防线。通过健全制度、落实规定、加强监督检查、开展专项治理、查处违规典型,逐步规范了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行为,增强了廉洁自律意识。年内狠抓落实了家庭廉政建设,党员领导干部及家庭签订了家庭廉政公约;签订了廉政承诺书。形成组织和制度管人、管事,确保了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六)深化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乡党委、政府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重要工作来抓。一是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基本道德准则,增强群众文明意识、发展意识。二是利用“七一”、国庆等重大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三是以“文明”创建为突破口,确实抓好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认真做好文明单位、村组的复评检查工作。同时,做好十星级文明户的参评工作。

(七)深入贯彻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党的十七大上来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召开后,按照县委的安排部署,我乡坚持把学习贯彻落实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作为重点工作来抓,结合乡情,开拓创新,多途径、多举措、多形式地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党的十七大精神上来,呈现出了抓落实促发展的良好势头

(八)认真抓好第三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按照县委的统一部署认真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乡中小学、卫生院、各村已进入总结阶段,机关正进行整改落实。

三、取得的经验

(一)把党建工作与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做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是推进大山乡各项工作的保证。

(二)把党建创新贯穿于全部工作的始终,突出重点、体现特点、突破难点,展现亮点,是各项工作取得成效的不竭动力。   2   2010年党建工作总结的同主题文章:

2010年度小学党建工作总结

学校学生党总支工作总结

2010年市直机关党建工作总结和2011年工作要点

党风廉政建设和政风行风建设工作总结

地方税务局年度党建工作总结

税务局机关党委工作总结

教育局党委宣传思想工作总结

争创“五个好”基层党组织工作总结

【返回 栏目列表】

(三)造就了一支作风过硬、业务精良、精神饱满、战斗力强的党支部队伍,是各项工作顺利推进的坚强后盾。

(四)要切实加强党组织党员管理工作,明确责任,强化考核,促使乡村各级党组织将党员管理工作作为党建中心工作来抓,从根本上提高党员队伍素质。

(五)要加强党员思想教育,健全党员履行义务的工作机制,完善对党员监督机制。使党员进一步提高思想觉悟,端正工作态度,改进工作作风,更好地发挥带头作用。

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年来全乡党建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一是部分村级党组织仍然存在结构不合理现象,如党员老化、能力弱化等,导致有的党员思想跟不上时展的步伐,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有困难;二是各种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三是少数党员干部思想解放不够,观念更新不力,大局意识、长远意识、发展意识和开拓进取意识较差;四是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三培养”工作存在一定难度,党员中的致富带头人所占比例不多。

五、2010年工作打算

(一)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应有的作用。

(二)加大培训力度,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发展成党员,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组干部。

(三)进一步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加强党员队伍的教育管理,加大对党员的服务力度,切实关心困难党员和老党员。

(四)进一步加强干部管理,努力转变干部作风,不断改善党群、干群关系。

(五)多渠道增加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六)认真学习和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力求在党建工作上有新的创新。

(七)认真做好村“两委”换届工作。

[3] 2010年党建工作总结的同主题文章:

2010年度小学党建工作总结

学校学生党总支工作总结

2010年市直机关党建工作总结和2011年工作要点

党风廉政建设和政风行风建设工作总结

地方税务局年度党建工作总结

税务局机关党委工作总结

教育局党委宣传思想工作总结

争创“五个好”基层党组织工作总结

高三化学年度总结篇8

【关键词】 山东 发展力 产业结构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展,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作为沿海经济大省,山东在国家发展大局当中占有重要位置。总书记在2009年视察山东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中说到,山东是经济大省、人口大省,2008年全省生产总值迈上3万亿元台阶,约占全国GDP总量的十分之一。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过程中,山东的生产总值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能为全国GDP增长贡献0.1个百分点;如果降低一个百分点,则会拉低全国GDP0.1个百分点。山东是农业大省,我国粮食主产省,粮食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十分之一,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全国主要农产品供给等方面,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分析山东省的发展力对于促进山东乃至全国的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摒弃了传统的经济发展竞争力研究分析方式,引入“发展力”这个更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发展概念,为研究经济发展打开了新的思路。区域经济竞争力过分强调竞争,在强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今天,会造成人为制造的各种形式的空间分割,阻碍区域经济与产业合理的空间发展,妨碍资金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空间流动。区域经济综合发展力则基于使发展所需的要素在空间上尽可能地充分流动起来,从而激活区域经济活力,使经济多样化发展,最终形成共同发展格局,不仅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精髓,也是区域经济科学发展的集中表现。

一、经济发展力指标

1、产业结构的划分

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其相互联系。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所引发的资源再配置可以推动经济的增长。国民经济按照产业发展的时序及劳动对象上的特点可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02),三次产业的划分范围为:第一产业是指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具体来讲,第三产业以服务业为主,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

2、经济发展力指标的确定

严格来说,经济发展力体现在很多方面,譬如社会制度的成熟和领先程度、自然资源是否充足、人口结构、人力资本等等。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本文研究的发展力还是一个相对比较狭隘的概念。由于产业结构是经济增长的结果和继续增长的起点,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如果不能根据新的情况及时调整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就会受到资源配置不合理的束缚,从而产业结构就会阻碍经济增长。如果不断根据新的情况及时调整产业结构,改善资源配置消除不合理因素,就会释放经济增长的潜能,促进经济增长。本文主要选择三次产业增加值以及山东省地区生产总值作为研究经济发展力的重要指标。

3、产出数据

由于以往的数据过于陈旧,对当下山东省发展力的研究意义不是很大,因此本文只选取了2006―2010年近五年的经济数据,为方便起见,均采用当年价格进行数据分析。本文的原始数据全部来自于山东省统计局。

二、产业结构分析

1、地区生产总值及三次产业的增加值

近五年来,山东省经济飞速发展,从表1中可以看出,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迅速,由2006年的21846.7亿元上升到2010年的39416.2亿元。而2006年以来,山东省三次产业增加值也在逐年增长,第一产业的增加值由2006年的2138.9亿元上升到2010年的3588.3亿元,第二产业的增加值由2006年的12729.0亿元上升到2010年的21398.9元,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变化幅度则更显得快速一些,由2006年的6978.8亿元上升至2010年的14429.0亿元,增长率达106.8%。图1则更直观的展现了山东省地区生产总值和三次产业增加值近五年连续不断攀升的强劲势头。

2、产业结构的变化

为了反映产业结构的变化对山东省经济发展力的作用,本文采用每年三次产业的增加值占每年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来反映山东省产业结构的纵向变化,具体表达式如下所示:

其中,SI代表产业结构,Y1表示第一产业增加值,Y2表示第二产业增加值,Y3表示第三产业增加值,Y表示山东省地区生产总值,具体测算数据如表2所示。

2006―2010年,山东经济发展迅速,生产总值增长加快,第三产业尤为突出。由表2可以明显看出,从2006―2010年这五年间,在山东省的三大产业组成结构中,第一产业的占比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占比由2006年的9.8%下降至2010年的9.1%;第二产业的占比也在逐年下降,占比由2006年的58.2%下降至2010年的54.3%;而第三产业的占比则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占比由2006年的32.0%上升到2010年的36.6%。

山东省这五年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顺应了当今世界产业结构优化的潮流。通常,按照国际通行惯例来说,越是发达的地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而第三产业的增加值所占的比重则逐渐加大。在现代经济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大小已经成为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力的标志。因此,通过表2可以看出,山东省经济的产业结构优化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其发展力也在逐步增强。之所以能取得这样不错的成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自2006年以来,山东省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和措施,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在结构优化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三、山东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不可否认,这五年山东省的发展力水平得到了提高,产业结构也在逐步得到改善,但是与国内其他发达省份相比,山东省依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亟待解决。在山东生产总值构成中,可明显看出第二产业的贡献最大,其次是第三产业,最后是第一产业,这样的产业结构不甚合理。以地区生产总值近几年都名列前茅、发展力也遥遥领先的广东省为标准,为尽快实现山东省的经济赶超,本文将对山东省与广东省进行产业结构层面的对比分析和研究。

经初步核算,2010年广东省生产总值达45472.83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86.86亿元,增长4.4%,对GDP贡献率为1.7%;第二产业增加值22918.07亿元,增长14.5%,对GDP贡献率为62.9%;第三产业增加值20267.90亿元,增长10.1%,对GDP贡献率为35.4%。2010年广东省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5.0∶50.4∶44.6,尽管还没有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但是在国内来说,其经济结构优化程度已经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

相比较之下,不难发现山东省的产业结构仍然存在不足。这些问题具体表现在:第一产业产值仍占有较大比重;第二产业大而不强,其中重工业化率较高,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足;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依然较小并且发展速度较慢。另外,伴随着山东省的经济发展力得到快速提高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相当严重的环境污染、居民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以及内地和沿海城市发展速度不一致等问题,违背了可持续协调发展的要求。

四、山东产业结构调整的若干建议

1、进行农业现代化生产,释放农村劳动力

鉴于山东省农业经济效益总体不高的现状,要稳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必须要不断加强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现代科技武装传统农业,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重视高新农业的发展,提高农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在提高农业的劳动效率的同时,拓宽就业领域,提高就业质量。政府应充分发挥其经济职能,提高对农业的重视程度,以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为中心,加大资金、设施、技术等关键要素的投入,增强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扶持力度,调整农业的产品结构和区域种植结构,鼓励农业生产经营多样化发展,从而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2、加快第二产业改造升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山东省第二产业内部结构中,重工业化率高,而高新技术产业所占的比重比较小。总体上看,山东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偏低,企业规模小,市场占有率低,产业关联性不强,对结构调整和优化的集聚效应与先导促进作用还不显著。因此,应该在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基础之上,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调整优化原材料产业,改造提升消费品制造业,巩固扩大传统产业优势。重点培育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信息和海洋开发及装备制造“四新一海”产业。加快培育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

3、加快城市化建设,扩大第三产业规模,优化第三产业结构

改造传统服务业,同时加快发展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现代物流和中介服务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以及旅游、文化、传媒、信息等市场潜力大、能耗低的新兴服务业。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应从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规范化、国际化、环境优化等方面入手,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开辟和扩大就业新领域,促进工业结构调整,努力实现“轻采型”向“综合加工型”结构的转变,从原料加工型向技术密集型结构转变。同时大力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部门,提高整个产业的技术水平,进而提升制造业结构层次,以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

总体来看,山东作为一个经济大省,其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重视服务行业的开展,这是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进程、科学发展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山东省作为拥有大量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经济大省,应该在双赢的基础上,规范好服务行业的发展,缩小内陆与沿海、东部与西部的差距,将所有的政策效力发挥到极致,这样的发展才会更加健康,才会更符合中国发展战略的思想。

【参考文献】

[1] 周叔莲、刘戒骄: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性[J].理论前沿,2009(8).

[2] 尚慧、田娟:山东产业结构的实证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8(10).

[3] 李平英、孟晓楠:改革30年山东发展研究[J].改革开放30年与农业发展,2008(3).

[4] 张红霞、赵黎明、曹惠: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与扩大就业的对策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0(3).

上一篇:产科医生总结范文 下一篇:实习医生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