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教学范文

时间:2023-07-31 10:50:24

高三地理教学

高三地理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1-0372-02

对许多刚进入高三的文科学生来说,地理很难,甚至在有些老师当中也会形成这么一种认识“学好地理就等于学好了文科”,地理之难,许多同学会一致推举人教版高一地理的必修上册和区域地理分析这部分。为什么许多同学会学不好这部分的内容呢。经过连续三年的高三地理教学,本人以为出现这种现象的症结在于学生缺乏良好的地理思维能力。

1 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欠缺的一般表现

在地理学习中,许多学生往往表现出一些共同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造成了这些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地理学不好,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对地理学科的认识不够: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这样表述地理学科的特点:第一,综合性。地理学科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第二、地域性。这两种特性决定了对高中地理思维需要转化,对地理问题的认识需要全方位考虑,但长期以来,许多学生特别是文科学生仅仅把地理局限于文科,再加上初中教育对地理知识形成的不全面,造成长期以来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获取依赖死记硬背,依赖于对地理结论的掌握,忽视对地理原理的探究,从而造成学生在遇到一些新的问题束手无策。

1.2 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综合分析鉴别能力差:地理知识体系的综合性特点要求学生的思维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这样才能在地理学习中用全面的、综合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地理问题的本质特征。但是不少学生却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常常用片面的、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导致学生容易在地理学习中混淆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无法形成全面的认识。

1.3 思维的逻辑性不强,易受思维定势束缚:在地理学习中,常有这种情况:有的学生虽然具备了解决某一问题的知识,但由于思维过程条理不清,违反了某些逻辑规则,结果得出的却是错误的结论。

2 运用生活实际 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针对学生出现的地理思维缺陷,特别对高三学生而言,由于直接面临高考,而许多高考题目都是全新的,没有良好的地理思维有时候是很难正确解决这些题目。本人经过长期的尝试,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地理教学,特别是运用生活实际,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的帮助更大。

2.1 加强启发诱导,调动学生的地理思维: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教师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得加强启发诱导,调动学生一切可以利用的头脑中的知识,从学生的认知能力角度出发,一步一步深入挖掘,有利于学生的思考。如在分析地貌的时候,学生往往会有对全球地貌形成的一些零碎的认识,如知道有大陆漂移说这种理论,但具体这种学说支持的依据如何就不太清楚,此时老师就应该深入挖掘,提出问题,大陆为什么会飘移,要解决几个问题呢?学生就会逐步去分析,出现两个问题,一是大陆水平漂移的动力,来源于什么地方,为什么长期朝一个方向,二是大陆这么重,为什么还会飘移。然后学生会提出一系列的假设,最后归结到目前比较成熟的板块构造学说理论,也能充分理解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的区别。

2.2 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打基础:进入高三复习,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学生是很难进行正确的地理思维。因此在高三地理教学中,要足够重视一些具有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性思维的内容,对这么内容教师要有充分的思考,甚至要动用全教研组的力量来思考,然后实施教学。如分析阿巴拉契亚山脉为什么比较平缓,就结合高一地理的内力和外力作用而已。如果遇到一些相关的学科,则更要请教一些相关学科的老师,这样学生的地理思维才能建立得比较全面。如对全球定位系统的卫星数目的分析,即要定位一个物体,需要几颗卫星,就需要和物理中的相关知识配套。这样学生就可以充分理解。同时为完善地理知识结构,地理教师可以采取在高三的最后阶段尝试让学生去记忆教材的大标题和黑体字的方法,因为教材的编排往往按照一定的地理思维来进行的。

2.3 运用生活实际,提升地理思维能力:生活即地理,许多地理知识和生活结合得相当紧密。实际上对地理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先认识地理中的一种现象,然后逐步分析其成因,最后再进行验证推广到一般的过程。因此对地理教学中千万不能忽视生活中一些地理现象和地理知识的运用,千万不能忽视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如对时间问题的分析,在高三地理教学中,由于学生已经有了一个对时间计算的完整思路和概念,因此没有必要在这个地方花太多的精力,也没有必要让学生去做很多的难题,本人以为关键在于让学生思考时间的定义,如地方时,可以让学生尝试着分析其来源,缺陷以及补救措施,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地方时-区时-国际日期变更线的思维脉络。又比如在分析黄淮海平原农业为什么低产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先分析粮食低产的原因有哪些,属于地理地原因又有哪些,符合该地区的会有哪些原因,这些原因又是怎么形成的,如何解决等等。由此及彼,学生就可以用来分析一系列的地理原因了。

3 结语

高三地理教学范文第2篇

首先,要让学生消除恐惧、树立信心

许多文科学生都知道,地理在文科综合里面是最难学、最难得分的,特别是女同学,很害怕地理学科。因此,我们就首先要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地理,让他们消除恐惧、树立信心。具体做法可以是:介绍高考地理其实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它;多找学生谈心,了解他们害怕地理的真正原因;多与学生接触,包括与他们一起散步、一起玩,让学生因为喜欢你而喜欢地理,就是我们常说的“以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教育学生”。

其次,认真研讨考纲、高考试题和考试说明

高三地理教师应该认真学习地理教学新大纲和高考考试说明,分析对比考纲的变动情况,研究近几年高考地理试题,把握高考命题走向,使高三地理复习有明确的导向性;通过认真做几套高考试题(四川卷、全国卷)、对照高考的标准答案、总结高考的答题方式和技巧,在教学中增强指导性、准确性。

第三,重视基础、培养能力

1 重视基础。

高考不可能脱离基础去考能力,考题是对知识的抽样,通过能力组装去解答问题。不掌握基础知识就谈不上能力。基础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没有基础,能力便成了空中楼阁;丢开基础知识,能力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另外,据资料统计,高考中失分较多(指考上大学的同学)的就是最简单的记忆和理解方面的东西。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强调基础知识的落实。

2 强化主干知识、构建知识网络

高考一直注重主干知识的考察。那么什么是主干知识呢?主干知识就是牵一发而动全部的东西。比如,高中教材中讲到的大气环流就是贯穿我们高考的动脉:大气环流要形成一定的气候,有什么样的气候就有什么样的植被,就能形成对应的土壤,也就有相应的农作物,也就有了当地的一些相关的自然景观。在复习中以主干知识为线索,按照知识间的因果关系、逻辑联系把散乱的知识串联起来,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最后形成知识框架。

对于基础和主干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不是要死记硬背,而是要深入理解和具体应用。高考试题往往通过大量引用课内外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素材,形成新的问题情景,构成新的问题角度,从而考查学生的能力。但是无论怎么选材,其考查的知识点仍然是地理学科的基础和主干知识:所以我们必须抓住各部分的基础和主干知识,寻找各部分知识与其他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综合的思维方法,才能在高三地理复习中取得较好的效果。

学生还要学会整理散乱的知识,在知识整理加工过程中,伴随一系列思维活动,如分析、判断、归纳、比较、分类、总结、推理等,可以说这个过程也是思维综合训练的过程。经过这一过程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强化记忆,同时也可以发现问题、弥补漏洞、纠正错误。在对基本原理、规律的探究、发现、归纳和应用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多思、敢问、善问,真正弄懂、吃透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

3 重视能力的培养

高考题十分注重考查学生的能力,归纳起来主要是考查以下能力:计算能力、读图分析和空间思维能力、地理信息的提取和处理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表达能力。

下面举例讲解地理答题能力的培养。

(1)要全面思考,综合分析解答问题。在建立完整的地理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弄清自然地理环境的内涵(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及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人文地理要素的内涵(人口、资源、城市、市场、交通、劳力、技术、政治、经济、文化等),自然环境与人文活动之间的联系、影响等。

(2)循序渐进,加强逻辑推理,提高解题能力。近几年高考试题的一种新趋向是,条件隐蔽,层层设障,并且没有明显的正误倾向,只能依据条件去判断、推理,挖掘题目中包含的隐含条件,各个击破,求得正确答案。

(3)要多角度训练,促进知识的迁移。地理学习中有很多图形、图文之间可以不断变化,如太阳高度角可以有旗杆影子、窗户光线、楼房间距、太阳能热水器、变化曲线坐标图等多种题型;晨昏线问题更是变化多端,侧视图、俯视图、局部图等。对于一些可从多角度思考的地理问题,要从整体上把握,注意发散思维的训练。解题中注重加强一因多果、一果多因问题的研究,充分利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训练解题思路,提高应变能力,研究各种可能造成知识迁移的因素,促进知识的迁移。如给出一组等值线图,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变换条件,进行思维训练:①假定为等高线图,判断山脊、山谷;②假定为等压线图,判断高压脊、低压槽;③假定为等温线图,判断是何种洋流影响所致,或是何种地形影响所致;④假定为等降水量线图、等震线图等等。

(4)要联系实际,运用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高考试题的另一大特点是注重联系实际,把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巧妙地与当前热点、焦点问题或区域联系起来,以考核我们运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感性材料(如西电东送、南水北调、青藏铁路、水土流失、沙尘暴、水旱灾害、火山地震等)的认识,理解和掌握许多抽象的、难以耳闻目睹的地理知识和现象。这样不仅使地理学习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了扩展,而且有助于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了能力,提高了整体综合素质。

附:解答高考试题的注意事项:

做选择题的注意事项是:①审题要细,注意最后一句的限定。②正选法和排除法相结合,去伪存真。③先审题干,后审选项。④排除干扰(本身知识内容正确,但与题干要求不符的不选)。⑤选有直接联系的,不选间接联系的。

非选择题参考答案有以下特点:①要点分值2-4分。②每小问要点个数可以参照分数来确定。③有开放性,只要在参考答案范围内,答够规定的要点个数,就可得满分。④语言简练、准确。⑤多使用地理专业术语表达。⑥所提供的材料中有答案。

第四、合理安排时间

高三地理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度 难度 地理 教学

一、认识“度”

教学中的“度”主要是指难度,它可以延伸出来,包括广度和深度,它们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忽略了其中一方面,都会影响教学的质量。所以它是影响教学的效率和效果的重要因素。

难度:教学内容的难点程度。其中难点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自己知识和能力原因,发生理解困难的地方。

广度:是指与该知识并列的所有知识的数量。揭示的是系统网络中横向因果链条。各个并列知识点间的相互转化与作用。

深度:是指该知识范畴层次。揭示的是系统网络中纵向因果链条。各个链条节点之间的伸缩和扩张。

二、把握“度”

在教学中对“度”的把握也需从这两个角度入手。

1.广度:要研究知识点与能力的关系、知识点与后续知识点的联系,进行横向演绎知识点,即将知识点与前后并列知识点有机联系,融会贯通,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广度。

如何研究知识点与能力的关系?则要对课程标准进行详细的解读。“能力”教学也才更符合新课程的理念。例如在进行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教学时,应该注重以下能力:(1)在理论区位因素示意图上,说出相关产业活动的区位因素,区分区位因素、区位条件和主导区位条件;(2)以浙江省或温州市某产业活动为例,说出产业活动的三种地域联系方式。这些能力目标都应纳入日常教学目标中。

2. 深度:明晰特殊化是由普遍到个别的认识方法,纵向演绎知识点,即泛化知识点与上下种类知识点的联系,揭示知识点的境域化过程。也就是地理归纳与演绎法。如此,才能把握深度。如果教学深度不够,则完成不了教学目标,但是如果深度超过了学生的接受能力,或者超出高考标准达到一定的程度,则容易造成学生的心理负担,甚至达到负效果。则应了那句话:过犹不及。

在高三教学中要研究文科学生的背景知识和学习的起点能力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这样才能把握难度。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具体应该做的有什么呢?(1)研究学生的背景知识和学习的起点能力。

a.支撑的知识――义务教育相关知识和高一、高二学科知识的掌握。普遍来说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知识较少,通过浏览初中教材是个很好的方法。高一高二地理学科知识的掌握要视不同的情况,因此需要进行摸底测试与调查。

b.地理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等――学生的能力参差不齐,我们主要针对绝大多数学生的能力。但教师不能处于被动的角度,而应该化被动为主动,积极培养与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

c.教学的过程是针对学生而言,根据学生认知特点来实施的。学生认知能力弱一点,那我们就知识铺垫多一点。当然这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经历,特别是耐心很重要。

(2)注重教学内容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

a.引导学生知识迁移,其关键是思维引导,防止负迁移。引导的成功与否实际上就是教学的成功与否。特别是要注重教会学生知识迁移的方法。

b.把知识点纳入整体知识结构、纵横交错的因果网络。这需要教师做大量的工作。

三、“度”的操作举例――以地球的运动为例

研究学生的背景知识和学习的起点能力。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对地球运动这部分内容几乎为零,在高一阶段,特别是经过了会考之后有一定的掌握。但是许多学校许多文科生其实对这部分的内容的理解与掌握的程度不高。所以在高三一轮复习的时候,仍然需从基础开始复习,并且进行延伸。在能力方面学生较高一时有了很大的提升,基本能满足教学需要,但也要注意铺垫,不能过度跳跃。

能力点如下:

1.观察地球运动过程,说明地球方向和速度的特点及地理意义;

2.能画出太阳光照图,并读出晨昏线、黄赤交角、地方时、区时、日期、节气、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太阳直射纬度与晨昏线变化幅度关系;

3.能画出二分二至日光照图,归纳太阳回归运动规律及其产生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推算时间和太阳高度等;

4.能综合分析地球运动对河流、风向和洋流的影响;

5.掌握等太阳高度线、等太阳辐射量线的判读技能。

(1)地球运动复习的广度:可以拓展到学科经纬网和比例知识、自然景观、水文特征、自然灾害、农业生产、极地科考等有季节性的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

高三地理教学范文第4篇

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复习计划

我所教班级是普通班和艺术班,普通班基础比较差,再加上高二每周只开2节,课时少,所以上课的进度比较慢。艺术班高二课时与其它普通班相同,在高三第一个学期的第二个月就去南宁学术科了,直到第二个学期才回到学校重新学文化科。根据以上的情况,如何在短时间内做好高三地理学科的复习,特别是艺术生的高考地理复习工作,是关系到学生高考成败的关键。想要在高三复习一轮后再复轮,在时间上是来不及的。因此,我的做法是在一轮复习时重视课本知识点,把考纲上要求的知识点一一落实,一节一节地过,一章一章地过,打好基础,再把相关的专题进行适当的引导、讲解。

二、用丰富知识、高亢的激情,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无论如何课程改革怎样创新,只要学校教育、班级教学的制度存在,课堂讲授仍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那么在课堂上,要有好的效果,教师首先要有丰富知识,其次则需要激情。知识渊博就能驾轻就熟,有激情就能产生共鸣。做到这些必须潜心钻研,研究历年高考题型,随时快速准确解答学生问题。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心理特点、认知规律,以教学内容为载体,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精湛的教学艺术,融合教师的人格魅力,把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形成内驱力,对地理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在台风、沙尘暴、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时,要结合时事,用详实的资料、清晰的图像、优美的语言、气势磅礴的激情以及对人类的无限的怜惜之情,让学生的心灵产生深深的震撼。

三、夯实基础,突出能力训练和培养,以适应以“能力立意”为主的高考要求

无论高考题型如何变化,都是考基本的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的掌握和运用,学生应建立自然地理知识、人文地理知识和区域地理知识等主干知识体系,建立地理知识网络。知识体系和知识网络能使学生在考试时迅速提炼试题中的重要地理信息,了解信息所反映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规律,从而实现对地理信息的整合,整合题目提供的有效信息,调动和筛选已有的知识储备,整合和迁移知识,得出新结论或做出新判断,再通过综合归纳,准确找出其中的本质规律,然后按题目的要求进行简洁、明了的阐述。高考目标是选拔人才,考察的是学生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在平时上课要引导学生重视对地理事实的发生、发展、变化教程进行思考,而不要只注意结论的背诵;要引导学生重视地图知识的复习,养成经常看图和分析图表的习惯,而不要只注意课本的复习;还要注意把高、初中地理以及自然、人文地理有机结合起来。分专题将相关内容相对集中起来进行系统复习,而不要各自为阵。

四、教学中要紧密结合生产、生活实际,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近几年高考在题目创设和对素材进行选择处理时,注意提供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以引导学生将知识重组、整合构成有机的社会科学知识。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关注热点。关注国家经济发展动向,平时注意收集的信息和材料的质和量,必须是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方向相吻合,必须与世界的发展主流相一致,必须能与教材内容有机的结合为一体;还应在提供信息资料时,帮助学生会整理、分析资料的方法,明确信息资料与教材内容的关系,以及解答此类问题的方法。这样有助于加强知识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帮助他们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真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2008年高考卷I 39题材料就是电视剧“东归英雄”就是充分体现人们关注生活,平时稍稍留意,答题就应当很顺利。

五、加强课堂限时训练,重视阶段考试

习题训练时,要注意在精选试题的基础上限定答题时间,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即学科重点、主干内容、薄弱环节和现实问题,把知识点串联起来,做到重点突出,前后呼应。课堂上及时反馈,协助学生回顾解题过程,从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从中找到规律性、原理性、基础性的知识,总结出二级结论,以不变应万变,只有这样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进而达到训练目标。练习的目的是进一步熟悉地图,巩固主干知识,掌握解题技巧。让学生学会读懂各种图表资料,如今年高考题从坐标图、柱状图、图表、区域地图等类型较多。都需要平时课堂精讲精练,从中准确提取有用信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三考试较多,试题一定要精选,既要检测成绩,又要考出学生自信。

六、重视审题和解题技巧的训练

在教学中,往往不是教师的忽视,而是学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的学生认为等到临近高考或高考时注意就行了,实际这种不良习惯已养成,在高考那种紧张的氛围中,这种不良习惯会不知不觉地“复原”。所以在平时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的做法有:第一,慢审题,快答题。就是让学生一字一句地读懂文本材料和题意要求,一个图例一个注记地看清图幅内容,然后提取有效信息,并根据掌握的知识、技能、方法进行整合形成答案,最后较迅速地规范书写。慢审题有两个作用,一是找出“题眼”,即解题钥匙,二是找出最有效的信息。如2008年高考卷I 1-4题,图中很多信息(油菜、中年人口比重)是题的答案的关键。对于新题型,教师应该讲透,还要提醒学生重视。

高三地理教学范文第5篇

教师的教学应该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教会学生学习,让学生具有独立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学习,学会获取知识、拓宽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适应高考,适应社会。

1.认真分析学情

无论是教育还是教学,我们都要认真分析研究所教学生的基本情况,这样才能够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教学。从生源看,我们的学生是经过玉溪一中、市民中、师院附中层层筛选后才招来的,几乎没有尖子生;华宁县又是玉溪市扩招力度最大的县;文科学生大多数又基础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面对这样的生源,我们的教学就只有降低难度,放慢速度,稳扎稳打,打牢基础。

2.认真研究考情

所谓研究考情主要是指研究高考题命题的思路和走向。老师只有知道了考情,才能有效的指导学生学习,教学、训练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到高考时才能“命中目标”。

(1)体验高考实战题,把握复习方向

每年高三复习的第一节课,我都把当年的高考题发给学生,并引领学生一起分析试题的类型,以及各题是从课本上哪章演变来、考哪些知识点。这样做了以后,学生才会有比较充分的心理准备面对高考。

(2)吃透《高考说明》

首先要读懂《高考说明》。《高考说明》的内容包括:考试性质、考试内容、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题型示例、考试的知识范围。作为教师一定要认真阅读《高考说明》的每个部分,从整体上把握高考的大方向。

其次根据《高考说明》明确当年高考的知识范围。《高考说明》对当年要考察的知识范围有明确的规定,而每年的知识范围较前一年都有所修订,所以,作为老师要留心《高考说明》对知识范围的修订,尤其是修订过的知识范围往往是当年考试率较高是部分,教师对此要心中有数。明确了高考的知识范围才能够集中精力地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复习,在复习中也才不会产生遗漏现象。

再次要正确认识题型示例。这几年文科综合的题型有两大类,即“单项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单项选择题的1至11题,非选择题的36题和39的综合题中的部分题是地理题。高考题中虽然只有两种题型,但是它们的变化是比较大的。因此,需要教师根据《高考说明》的题型示例和历年的题型来引导学生掌握题型。掌握题型后学生可以通过题型来了解题目的形式,有助于备考和应考。我们只要能够合理地将题型与所学知识和能力要求相结合,就有助于梳理思路,深化对考试要求的认识。

(3)关注有关专家、学者对高考的分析、讲解,把握高考的最新动态

从各种报刊、杂志、互联网、参加省市的高考研讨会等渠道是获取当年的高考最新动态,最新信息的重要途径。

高考研讨会和大家交谈是获取高考的最新动态,最新信息,也是提高自己师德的重要途径。参加高考研讨会,除了听取有关专家讲解外,还可以同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单独交谈,那样收获会更大,所以,每次高考研讨会我都会尽可能和主讲人单独交谈。有一次和中科院院士王极盛探讨了二十多分钟的“怎样把体育锻炼和心理教育结合起来,以及关于中学生脑神精衰弱的一些解决方法”。这对解决学生中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作用是巨大的。王树声老师是地理界比较权威的人,我比较敬重他,所以俩人一谈起来就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那次谈话比单独坐在台下听讲座十次、二十次要强许多倍,对我的教育、教学、做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使教学真正回归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学会学习的具体体现,是高三地理课教学的要求。如果高三还不会自己学习,在高考中注定是要失败的。如何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呢?

首先是引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高考复习的内容多,时间紧,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有时间观念,根据自身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引导学生制定计划时,老师应该先把自己的总体计划先告诉学生,让学生的计划和老师的计划协调起来。

在整个复习计划中,高一年级地理上下册是重点,因为高考许多题都是以初中知识为载体,用高中的知识点来回答,选修课本是把高一知识加宽、加深。

其次是引导学生认真按照备考的基本环节进行。“预习、听讲、复习、作业、考试、总结”是学习和备考的六个基本环节。尽管这六个环节是老掉牙的东西,但是,真正掌握的学生还不多,而且,无论哪种方法,它肯定要回到这些老掉牙的东西上。但是,在高三讲这六个基本环节的时候不能停留在以前的水平上,要拿到高三的高度来讲,这样才能够被学生所接受。

(1)预习

高三的复习备考阶段,每一节课的容量都比平时大得多,如不预习,学生可能会在速度、思路都跟不上老师,一堂课稀里糊涂的,如过眼云烟,收效甚微。据调查,的学生会预习的不足六分之一,这应该引起教师足够重视。

(2)听讲

到了高三复习阶段,有部分学生认为大部分知识是老师过去讲过的,不必再跟着老师复习了。其实地理老师都只专门研究自己所教的地理教学,对地理高考怎样考、考些什么是比较清楚的,老师在讲课之前还要精心的备课,认真组织复习的内容,制定教学方法等,而且复习时,很少是停留在第一次讲课的基础上,而是要在第一次讲课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提升、挖掘其中所蕴藏的高考信息,所以不但要引导学生听好课,老师更要讲好课。

(3)复习

复习是咀嚼、消化、吸收,把课堂内容真正拿到手的过程,是透彻理解课堂上所学的概念、原理、公式掌握老师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的过程。尤其是地图,只有反复看,把地理知识拿入图中才可能记住。

为了能够较好的进行复习,我的做法是除每节课都留出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复习。同时和地理科代表商量制定出复习每个章节的间隔时间,并且过一段时间,又通过练习、提问等方式检查一下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情况。

(4)作业(练习、做题)

做地理作业时,一定要训练学生一看到题目就能尽快搜索自己头脑中的知识库,找出本题是应用课本中的哪部分知识。

做题要有足够的量,但是也要精选题,我们应该让学生做“以一当十”的题。历年的高考题目、高中四册地理课本中每个单元后的“练习篇”都应该作为典型题来处理。历年高考题既反映了高考的范围、重点,又展示了题型特点,成了复习的“无形指挥棒”,所以,应作为经典题来处理。最近几年高考地理题目,有许多题是从高中四册地理课本中的每个单元的“练习篇”中的题演变出来的,所以,一定要引导学生分析透课本后面的“练习篇”,而且应该把它们作为每类题的典型题来对待。

各类题要透彻地分析一例,让学生把它作为解答这类题的基本答题模式,老师在分析例题时,要让学生清楚是属于哪类题,该把它纳入哪类典型题中去。

(5)考试

高三频繁的考试,使部分学生产生怨恨考试的情绪,甚至有的学生不参加考试。作为教师,一定要引导好学生,让每个学生认真对待备考期间的每次练兵。并且,要把每次考试都像高考一样对待,紧张起来,全身心投入,记时、限时,总结出成功和失败的地方、应试的技巧和最佳心理。做错的题,一定要改正,要有一个记录错题的记录本,记录下来,只许错一次,不准错第二次。

答题时,还要根据题目的分值,判断自己所答的知识点是否完整。

越到高三后期学生压力很大,心理越脆弱,承受力越小,考分低,往往给学生打击很大。因此,非常有必要及时引导学生精练后反思,考试后注意分析总结,以使学生尽快找回自信,调整好心态。另一方面在几次低分后,老师应该出套简单的题让学生做,让学生找回信心。

(6)总结

高三复习的内容多,很容易钻到书堆里,掉进书海、题海里。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总结,要把学过的东西,进行梳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让学生把书由厚到薄。通过总结要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落实在图上,让地图真正成为联系地理知识的纽带。

由于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在落实以上环节时,一定要用好地图,要把地理知识巧妙的落实在地图上。单纯从高考角度出发,更是要学会应用地图,因为地理题几乎是以地图为载体出现的,所以教学中要引起师生的高度重视。

高考地理试题中单36题和39题的综合题两题就占了56分,这两题抓不住,整个地理考试就完了。其实36题和39题综合题都有一定的答题技巧,所有地理题都只会从自然因素、社会和经济因素(人文因素)两个大的方面入手,或者其中一方面入手。自然因素又从地形、气候、河流等方面入手;社会、经济因素主要从市场、交通、人口、科技、经济状况等方面入手。根据地理答题的这个特点,构建出答题模式,让学生在学习和答题时都紧紧围绕这两个大的方面进行。这样学生在答36题和39题时就有方向性,不至于找不到“东西南北”。只要有了这个答题模式,即使在学生不怎样清楚这两个题该怎样答时,靠猜测,也能够猜出些来,如某地方为什么会落后?就从模式中的自然条件方面和经济条件方面中找其中最差的因素来答,如某地为什么会成为沙漠,自然因素肯定有降水少,人文因素有不合理的开发等方面。

对于39题,虽然说是综合题,只要多注意一点就分清是属于哪科的题了,分清是哪科的题,就必须按照哪科的思路来回答。39题由于是综合题部分学生有点怕,其实它经常比36题简单,只是平时要多注意分析。

二、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调整好学生的心态

老师的教学要能够被学生接受,还要注意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调整好学生的心态。魏书生说:“在我的生活中,教书是第三位的,育人是第二位的,而自强才是第一位的。”可见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是何等重要。

要激发学生的上进心,首先还要先激发教师自己的上进心。学生的许多思想是从教师这里接受的,是老师的思想传给了学生。前年我在云师大读书,74岁的陈永森老教授给我们上课,每天早上的四节课,他是并做两大节来上,即从早上8点上到中午12点,中间总共只休息20分钟左右,下午从14点30分上到17点中间从来不休息,这样给我们连续讲了8天。他能够这样做,完全是良好的心态和高尚的师德完美结合的结果。

自从听了老教授的课后,我自己上再多的课也不会感觉有多累了。陈教授良好的心态和高尚的师德能够影响我,我们自己良好的心态和高尚的师德同样能够影响我们的学生。去年,我担任班主任工作的那个班,经过我的训练与影响,收到了预想不到的效果。在整个高三生活的一年中,读书时没有人再叫苦叫累了,更没有一个学生无故缺过一节课,学风之好让我感到无比的欣慰。同时,我自己也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在评教会上得到了“父母之师,人本之师”的好评,同时还得到县级的“德育标兵”的称号。

所以,我认为要激发学生的上进心,首先激发自己的上进心,这样于师于生都有好处。

要从课本知识中获取调整学生心态的材料,例如在讲高一地理下册中“5.8传统工业”一课时,可以从“发达国家在上世纪50年代传统工业开始衰落”中挖掘出中国为什么没有发达国家发达的重要原因。发达国家的传统工业已经走过高潮,进入衰落,开始综合整治,而此时我们的传统工业才开始起步,这样的差距,能在一夜之间追上吗?以此教育学生不要盲目的和国外比。我们要追赶发达国家只有靠你、我和每个中国人的共同努力。

最后,我想谈谈要用研究的心态去来对待高三教学。教书是辛苦的,高三教学更是辛苦的。但是不能因为辛苦就不用心去研究。有付出才会有收获。只有找到了其中的窍门,工作起来才会相对轻松,学生的成绩也才会不断提高。

为了使工作变得更加轻松,为了提高学生成绩,我除了坚持不断地学习和总结外,平时只要一有什么新的想法我都要立即用笔记下,作为资料。等有时间和有精力时,再把他们进行分类整理,然后再根据需要进行复制、粘贴,再加些连接词语,这样某方面的心得就出来了。

高三地理教学范文第6篇

一、熟读《课程标准》,吃透《高考说明》,做好教学理念的更新

吃透《高考说明》,对高三地理教学起着最为关键性的作用。《高考说明》的内容包括:考试性质、考试内容、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题型示例、考试的知识范围。教师还需要根据《高考说明》的题型示例和历年的题型来引导学生掌握题型。掌握题型后学生可以通过题型来了解题目的形式。同时关注有关专家、学者对高考的分析、讲解,把握高考的最新动态。

二、认真分析学情,把握教学起点;严格执行教学“六认真”要求,不断提高地理教学的实效性

1.认真分析学情

无论是教育还是教学,我们都要认真分析研究所教学生的基本情况,这样才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教学。从生源看,当时我们的学校是定点完中,我们的学生是经过东台中学、安丰中学、三仓中学等星级高中招生完后才招来的,平均排名都在五六千名之后,所以,我们没有尖子生,绝大部分学生基础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面对这样的生源,我们的教学就只有降低难度,放慢速度,稳扎稳打,打牢基础。

2.严格执行教学“六认真”要求,提高地理教学的实效性

(1)认真备课

认真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首先要抓好备课这一环。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在备课上所花工夫的多少直接影响授课的质量。特别是高三教学更显得尤为重要。

(2)优化课堂教学,注重双基落实

“实践出真知”。教学效果要靠教学实践来检验。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教学案、学生作业以及周练这三个环节,各有所重,又相互联系。

三、调整教学心态,从容应对高三教学

高三教学非常辛苦,又面临来自各方面的巨大成绩压力,许多教师可能心情烦躁、心理失衡,对待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容易走极端,从而大大降低教学效益。这就要求教师调整好教学心态。

1.对新高考方案变化的心态调整

近几年江苏高考方案变化较大,地理学科由强调分数(满分150分)转为要求等级(B级及以上)。2008年高考本科划线对两选修科要求为B、B以上,2009年之后高考本科划线对两选修科要求为B、C即可,进一步弱化了地理分数在高考选拔人才中的要求。地理教师应该从自身出发,认真学习新地理课程标准,研究考试说明,最大限度地保证上线学生的地理等级要求。

2.对新课程教学学情的心态调整

许多高一学生的初中基础都极为薄弱,地理知识基础和地理基本技能非常不理想,学习几乎从零开始。进入高二后选修地理科的学生多数是年级中的文化后进生,学习习惯不良,个别学生甚至学习态度都不端正,使教学难度较大。高三一轮复习应该巩固基础,同时特别注意补弱;二轮专题复习应拓宽深化,夯实基础;三轮复习尤其强调答题方法及规范性教育。

3.对新测试教学考情的心态调整

教师必须面对考试,教学质量更多地反映在学生的考试成绩上。教师面临来自学生、社会、学校的成绩压力,学生期待高考能够改变命运,学校期待通过高考提升社会影响力。

当然,高三地理教学任重而道远,需要高三地理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总结、改正、提高,打破传统思维,勇于开拓、探索、实践和创新,这样才会不断完善,更好地对学生的理想和前途负责,使高中地理教学更有生命力。

高三地理教学范文第7篇

1.问题提出

在高三的地理教程安排中,学生不仅要学习新知识,还要参加各种形式的考试,比如随堂考试、周考、月考、期中期末考试、全市模拟考试等,这样一来,学生在校学习时间被大量占用。而且如今教育部规定学校禁止补课,另外还有国家法定节假日期,于是就导致高三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被缩减。所以,目前高三地理教师面临的现实问题就是如何在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内提升学习质量。

2.什么是微课

微课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视频的方式给学生授课,在某项教学主题活动中,除了主要的课堂教学视频,其余还有教学设计、素材资料、授课反思、课程测验、学生反馈、教师互相评价等,这些内容对课堂教学视频加以辅助,通过紧密联系的作用,形成一个教学组织,在一个科学的学习环境中,学生能够有效学习。

3.微课的主要特点

(1)教学时间短,灵活易懂。微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教学视频。通过研究调查发现,学生在普通45分钟的教学课程中,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一般只有十多分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学习,所以微课的课程时长设定为5—8分钟,特殊情况下也不会超过10分钟。

(2)主题鲜明,重点突出。普通教学课堂中,因为时间较为充裕,所以课程重点讲述的较为分散,不利于学生记忆。而微课为了让学生有效学习,所以就要在短时间内将重点内容展示出来,在一节课程中只针对某个知识点作教学内容加以讲述。

4.地理微课的运用

(1)节约课堂时间,主攻重点。教师在讲试卷或者习题之前,通过调查,对于一些出错不多的题目,就可以录制成微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课下学习,节省出来的时间把学生问题集中的题目作全面的讲解,可以拓展、延伸,还可以增加点对点的练习。

(2)因材施教,拓展延伸。学生之间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微课的应用在不同程度上可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不同基础、不同水平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既做到查缺补漏,又强化基础知识,增强学习效果。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总有部分学生很快完成学习任务,为了照顾其他学生,保持一致学习进度,老师通常不做另外安排,以致剩余时间不能被有效利用。这时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章节知识的特点,制作一些微课,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可通过观看微视频预习下一章节内容,也可以通过观看微视频了解章节知识中拓展延伸的部分。

(3)再现遗忘知识,解放机械重复。如在学期末复习区时计算题时,学生显然对学过的知识有所遗忘,只记得计算公式,对于解题思路和步骤却不甚清晰。我让学生重复观看微课,通过知识点的再现,结合实际问题提炼解题步骤,例如,求时区、区时的计算问题等。这样教师就不用再机械地重复讲过的知识,只需解答学生在复习中产生的新问题,此时微课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微课虽然处于起步阶段,但是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从教师角度看,微课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字化资源,它的有效运用不仅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还可以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促进教师专业技能的发展。从学生角度看,微课给他们提供了更多选择,无论在课前、课中还是课后,只要有条件,学生都可以通过微课进行个性化学习,主动掌握学习节奏,构建知识体系。

5.总结

综上所述,现如今,由于高三学生面临着繁重的课业压力和昂多的教学考试,留给高三学生学习的时间越来越短。而且在这短短的时间内,学生如何进行有效学习,这又是一个值得教育部门和有关机构以及教职工人员要思考的现实问题。现今在地理教学中引进微课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节约课堂教学时间,还能增强课堂教学成效。一方面,教师能够引导学生通过微课学习一些容易掌握的重点,再用剩余课堂教学时间给学生教授复杂的重点、难点;另一方面,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选择某个微课进行再学习,不仅有利于重点记忆,也能照顾到不同基础学生的学习进度。虽然现在微课的发展仍在起步阶段,但是这种教学方式无疑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教学极大的便利性和学习的效率性。我们教师有理由相信,微课会在未来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引进课堂教学,带领学生更好地学习。

高三地理教学范文第8篇

者以2012年安徽文综地理高考部分试题为例,浅谈一下高三地理教学的复习策略。

例如:35.(24分)根据材料和图14,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云南苍山洱海地区山清水秀、林茂粮丰,大理古城宛如一颗明珠镶嵌在青山绿水之间,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1)图中A地、B地的地貌分别为 、 ,从内外力作用的角度分别说明它们形成的主要过程。(12分)

(2)如果在洱海西岸大规模建设住宅,可能对地理环境产生哪些不利影响?(12分)

该题考查考生从地图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和地理分析的能力,涉及内外力作用与地貌、区域开发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主干知识点。第(1)问A地为断块山,B地为洪积-冲积平原,可以将知识串成线,构建知识体系,帮助理清思路。

挤压断块山(上升运动)

内力作用断层

谷地(下降运动)洪积-冲积平原(流水堆积)

第(2)问提取图中有用信息:河流、湖泊、耕地,注意答题的规范性和全面性。

高考命题的依据不再是现有教材,而是《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所以教师要认真学习和领会《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及所附的典型试题,尤其是试题的评析,明确复习目标,做到有的放矢,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

一、夯实基础,突出主干知识,构建知识网络

基础知识每课必做,课前5分钟抽查上节课的掌握情况,对基础知识的复习要“宽到边,深到底”。

近几年高考试题涉及的主干知识主要包括:地球运动的意义、天气系统、气候、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内外力作用与地形、河流的补给与水文特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农业区位因素、工业区位因素、人口迁移、产业转移、城市化及其问题、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我国自然灾害等等。主干知识重点复习,要统筹兼顾,建立思维框架,形成发散思维。尤其是人文地理知识点零散,可依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对主干知识进行梳理,建立完善的知识网络体系,利用专题复习强化巩固。如35题(1)的解析,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重视文字、抓住地理图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审题不清是学生考试常出现的问题,如35题(2)针对图示区域洪涝隐患,列举宜采取的主要措施。考查我国自然灾害,是常规题,难度不大,但若不注意“针对图示区域”此题也很难得高分。要强调审题的重要性,减少非智力因素失分现象。

地理“无图不成题”,图表阅读能力强,才能占领高考“高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读图名、图例,根据内容要求仔细理清图表中每个地理事物的相互关系,应用相关知识组织语言将图表信息表达出来。重视地图信息的获取,进行一图多用,多图并用,图文转换,文图转化典型实时练习,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

三、加强模拟训练,指导学法和解题技巧,形成答题模式

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前预习,课堂专心听讲,整理笔记,课后加强练习,及时复习巩固,精选习题,尤其要选取典型高考试题进行模拟考试,要求每位学生进行错题订正。

指导学生如何在考试中审题、获取、总结、检查,强调答题语言的逻辑性、科学性。不用口语化的语言表示地理语言,如一个地区经济发达,不能说“有钱”;“夏季”是地理语言,不能说成“夏天”。注意高考地理试题中出现的行为动词,如:描述、简述、说出、分析、评价等,掌握答题方法。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形成“公式化”的答题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如分析洪涝灾害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降水持续时间

长,降水集中(如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副高强:南旱北涝;副高弱:南涝北旱);台风的影响;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地势低洼(海河、珠江);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树枝状水系);河道弯曲(荆江河段);厄尔尼诺现象等。(2)人为原因:乱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围湖造田;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渭河流域)。

总之,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明确主干知识,关注热点,建构知识网络体系,强化模拟训练,重视地理图表的判读与应用,掌握解题技巧,有利于提高地理复习课的有效性。

高三地理教学范文第9篇

一、精心设计引言,诱发兴趣

地理教师应注重新课导言的艺术性,善于利用情景教学法,巧妙地选择地理知识的结合点,用生动的描绘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之进入最佳求知欲状态。例如:讲海水运动时,可这样导入新课: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英国海军为了防止德国潜艇进入地中海,在直布罗陀海峡,布置了强大的反潜力量,日夜巡逻防守。但德国潜艇却能在英军眼皮底下自由出入地中海。原来,德军早已掌握了该地区一个重要的地理现象和规律,而这一点恰好被英军将领忽略了。你认为德军是如何进出地中海的?设计悬念,引出海水运动。经过这样的导入,就诱发了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课堂处于活跃的气氛之中,教学效果良好。

二、认真备课,有效设置疑问

首先备课要有梯度。让学生逐步由易到难地理解接受知识,同时也可以兼顾不同程度的学生,真正实现分层次教学。如在讲述黄赤交角的变化时,针对学生的认知过程,我提出:当黄赤交角增大到24°时,五带将会怎样变化?学生很快做出正确的判断。我又问:当黄赤交角增大到30°时,五带又会怎样变化?学生思考了一会儿,也都正确地做出判断。我再问:当黄赤交角增大到45°时,五带又会怎样变化?学生思考了四五分钟,约有的学生得到正确的结论,在我的提示和讲解后,学生理解了。课后又让学生思考:当黄赤交角增大到90°时,五带又会怎样变化?由此可见,备课有梯度、且梯度适当,不仅易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而且也易于老师突破难点。

其次备课要有广度。也就是知识面要广,最好能将学生感兴趣、想了解和想知道的知识以及国内外与地理有关的时事带进课堂。如讲海洋权益和国际海洋法公约时,引入中国南海现状以及与东南亚各国的岛屿争议、中国与日本有关之争以及日韩有关竹岛(独岛)之争,通过时事让学生了解海洋的重要性及意义。

三、采用灵活先进的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设备。如对地球公转意义、全球性的大气环流以及海水运动这三节课利用多媒体课件,特别是其中的Flas演示,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给学生视、听、触觉产生强烈的冲击,以便于学生理解接受。在有限的时间内,突破难点,达到教学目的。

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如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自然灾害及其防御、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途径、电子通信等章节,完全可以由学生来讲授,教学目标和任务不仅完成,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

教师要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首先对讲课内容要非常熟悉。教学的每个步骤、每个环节的衔接都要心中有数、精益求精,这是随机应变的前提。其次要注意学生的课堂反应,及时地调动学生注意力,并灵活应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意外”事件。

高三地理教学范文第10篇

遵循“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目的

(一)、知识要求

1、理解地球、地图的相关知识。

2、掌握地球的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海洋环境、陆地环境的有关知识。

3、掌握世界地理及相关分区地理的内容。

(二)智能训练要求

1、培养学生运用图像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和勇于探索,动手实践的能力。

2、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三)思想教育要求

1、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2、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主要工作

1、拜师学艺,取长补短按照学校要求,新教师与老教师结对子,坚持互相听课,取长补短。听完课后,及时评课,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集体备课,持之以恒坚持每周一第八节集体备课,共同探讨本周备课内容、重点、难点、教学目的、教法以及学法指导,对于备课中发现的问题集体讨论,形成浓厚的教研氛围。

3、参加教研,积极踊跃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认真听取每一位同组教师的汇报课,示范课,努力探索地理教学的新路子,新方法。

4、研究教法,及时总结在教学工作中,及时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以利于今后教学。

5、教给学法,培养能力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逐渐渗透学习方法,使学生逐步养成自学能力。

四、重点难点

1、本学期教学的重点为自然地理相关内容。

2、地球运动、时区计算、等值线计算、大气运动是本学期难点。

五、教学措施

1、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多利用多媒体技术,使得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2、适当补充课外地理内容。

3、加强双向教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

4、加强辅导,保证差生跟得上,尖子生吃得饱。

5、精讲多练,向45分钟要质量。

6、虚心学习,多听课,向老教师拜师学艺。

上一篇:财务培训课堂范文 下一篇:高效栽培技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