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监管范文

时间:2023-09-29 03:18:48

税收监管

税收监管篇1

关键词:加强 非税收入 征缴 流失 管理

1 非税收入的概述

非税收入是指除税收以外,由各级政府、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代行政府职能的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依法利用政府权力、政府信誉、国家资源、国有资产或提供特定公共服务、准公共服务取得的财政性资金,它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非税收入管理范围主要包括:政府性基金(资金、附加)、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公益金、罚没收入、以政府名义接受的捐赠收入、主管部门集中收入、政府财政资金产生的利息收入、其他未列举的或新增的非税收入等等。

非税收入是政府参与国民收人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的一种形式,属于财政资金范畴,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理顺政府分配关系、健全公共财政职能的客观要求。研究非税收入的管理对于保护国家,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2 非税收入管理的现状和问题

2.1 我国非税收入主体涵盖太过广泛 我国政府非税收入多委托其他部门、单位征管,但就地方政府而言,除税收财政之外还有交通、工商、城管、卫生、质检、安检教育系统等等。多各部门、单位都是非税征收的主体,这就形成了执法主体多元化、分散化。分散、多元,有利于保障非税收入的总量,但是也有很多弊端。

2.1.1 易造成非税收人的流失。这种流失不是说该收的收不上来,也不是说该收的没有收,而是表现在支出失控,监督失灵,收上来之后没有归入财政。由于主体面宽,涉及到方方面面,人事复杂,程序繁琐,非税收入征缴之后的管理权和监督权也很难归位。

2.1.2 主体太过多元分散,也不利于对征收主体的监管,容易滋生。一方面,征收主体涵盖太过广泛使得很多部门都有征收的权利,一个小的时间段内在手中就可积累大量的非税财富。面对一大笔非税财富,且不说每个人都能经得起金钱的考验,假如恰好赶上征收主体单位内部正处于流动资金匮乏,征收单位能不心动吗。加之监管脱节,这就给了一些腐败分子以可趁之机,利用监管的空隙谋求个人利益或小团体利益。

2.2 相关主体对非税收入的不理解仍然存在 对非税收入的不理解主要指在非税收入在征收和上缴财政的过程中,相关主体对非税的征缴工作存在理解偏差。现行执收执罚环节多,非税征收项目多,标准也不尽统一、合理,这都与相关的主体对非税征收的认识有关。比如,为保证非税征收的规模,执收执罚单位由于求成心切而急功近利,可能超范围、超标准收费,甚至自立收费项目。实际工作中也可能有出于经办人的人情或某个领导的错误认识随意减免、收人情费的现象,导致财政收入的流失。还有另一类,比如在教育系统,公办学校开发了门面,扩大了生源,收入增加了,却不上缴财政,认为这是自己经营所得,不属非税上缴范围。然而深究非税的定义就可得出这是属于利用国有资产提供特殊公共、准公共取得的资金,应该作为非税上缴。还有上缴过程中,学校可能称资金周转困难,采取变相的以物低费,这也是属于队非税收入征缴管理认识不足。

2.3 非税收入流失现象严重 由于征缴管理主体分散且每个主体收费项目多,加之征缴监管落实不力,征收部门不愿意上缴。比如上文提到的学校门面租金,很多学校都是在门面租金标准确定上不透明,没有公开出租,不少学校连门面租金合同都看不到,应该收多少、实际收多少都不清楚,存在暗抵等现象,导致非税收入流失。由于征收部门的问题,非税收入可能不参与分成直接流入征收单位的小金库里。或用于小集体利益,把此项资金用于发放各种补贴,并随意提高补贴、津贴标准,扩大补贴、津贴发放范围。或被相关经手人贪污挥霍。如大冶市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网公布的数字显示今年上半年大冶市国资局收取旧车拍卖收入13.1万元,市档案局门面租金收入13万元,三鑫公司分红收入1490万元等,均未纳入财政管理,这也是非税收入流失的一种表现。再加上某些征收主体在征收的过程中主要领导拍脑门的工作方式依然存在,处于领导者的人情而少收,这又是非税流失的一大现象。

3 当前情况下加强非税收入管理的意见

要加强非税收入的管理力度,总的思路还是要首先完善制度,在制度的保障下,逐步落实监管力度,监管到位,再辅之以宣传教育和引导。具体说来要把握以下几个关键点。

3.1 明确监管程序及相关责任 从中央到地方,都不缺乏非税收入管理的制度文件,一般是中央财政部和省级财政部门制定指导思想、路线和方针,市、县、区制定实施细则,如“扬州市广陵区非税收入管理制度改革实施细则”。其中对于征收的环节、种类都做了具体的说明,但对于监管这一环节则不太明确,虽有“根据财政部、省、市、区有关文件规定……审计、物价、监察等部门应按政府要求,各司其职,做好非税收入的相关监督管理工作”这类话语,但还是没有具体的监管细则。深究下去,发现在“扬州市人民政府文件‘关于实行非税收入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扬府发〔2006〕162号”中也只有“按照财政部有关文件规定,开展非税收入年度稽查工作……强审计监督……发挥社会监督作用……”等一些指导性的话语,操作性不强。这不是非税收入管理的个例,监管制度不完善的问题普片存在,特别是在一些地方政府。要解决监管的问题,笔者看来应该首先明确一个监管的程序,由谁来监管,监管什么,采用什么办法,不同的非税内容监管各有哪些环节,各个环节有哪些相关责任主体来完成,完成效果如何考核,责任如何明确等等,这才是当前非税收入管理监管要完善的环节。

3.2 强化监督评价的作用 尽管制度完备,对监督的程序、主体、客体、方法等都作出规定,但要使监督发挥作用,还是要从非税收入的“管理链”上入手。关于使监督真正发挥作用,可以通过引入监督评价来实现。监督评价分为两个环节,征收前可以由国资、财政、审计等相关部门对某项非税收入的具体项目进行调查、评估,评估的结果用于确定非税征收的金额。征收后,监督评价要能够作出公平、公正的评价。评价的结果要通过一定的形式向社会公开,公开内容要包括被监督的项目、评价的观点、贡献的主要表现、问题的产生的原因、改进的意见等等。只有让监督评价处于人民群众的审视之下才能保障监督评价的正确性,也才能体现保证非税监督的意义。

3.3 提高分成的资金返还效率 对于上缴财政专户施行收支两条线的非税收入管理,要提高返还效率,缩短分成资金的返还时间,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增加征收单位的流动资金。要创造高效率环境,在明确规定全额差额返还的种类、使用条件、比率的基础上,按单位、部门或项目设立非税收入专户,简化非税收入返还审批手续,只要符合条件的立即返还,特别是对于一些公益性质的单位。比如学校上缴至教育局往来性质的资金,就要做到即征即返。一来可以增加学校的流动资金用于学校的发展,二来也增加学校对上缴返还的信心,使其潜移默化的自觉的及时上缴。

4 总结

非税收入管理与我国财政经济紧密相连,对社会经济发展也有着重要意义。社会经济复杂多变,非税收入管理、发展也会有一个复杂的过程,会有种种问题。只要我们坚定信心以完善制度为前提,逐步落实监管力度,再辅之以宣传引导教育,把握好各个环节的关键点,就一定能够解决问题,完善非税收入的管理。

参考文献:

[1]赵永冰.我国非税收入体制的现状及改革设想[j].《税务与经济》,2008年第4期.

[2]沈昌和,陆小琴,吴成武.加强政府非税收人监管之我见[j].财会通讯(理论版).2006年第5期.

税收监管篇2

一、电子商务收入引发的税收问题

电子商务交易是指参与交易的双方通过互联网络,进行的商品或劳务的交易活动。从广义上讲,电子商务交易大体可以分为非完全网络交易和完全网络交易两种类型。非完全网络交易,是指商务交易活动不能全部在网上完成,网上可以实现交易洽谈,签订协议、电子支付等活动,对于实物交割,还必须在网下完成。这样互联网主要为有形交易起到通讯的媒介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并不影响传统的税制原则的运用。完全网络交易,不仅在网上可以实现交易洽谈,签订协议、电子支付等活动,而且标的物的交割也可以在网上完成,如数字化信息交易、计算程序、书籍、音像或图像等信息都能被数字化以电子传递形式转让。互联网是作为有形交易的一种替代形式而存在,不需要交付任何有形物品,只需轻点鼠标就能完成。正是这种无纸化交易行为对于现行税制的基础形成了强大的冲击。

1.课税对象难以控制,税款流失。从理论上说,从互联网上流失的电子商务的税收主要有关税、消费税、增值税、所得税、印花税等。据测算,美国的函购公司搬迁到互联网上之后,政府每年大约损失各种税收约30亿美元。由于电子商务可以有效地规避税收义务,因此,一些企业纷纷通过上网规避税收,牟取利益。例如,在唐山高新技术开发区注册的一家公司,专门为美国一家公司进行动漫设计。他们在互联网上接受任务,在唐山组织人力编程,通过网络进行交货,对方公司通过汇款方式进行结算。对于这种网上来网上走的电子商务,税务部门尚无法确定他们的销售收入。所以,税款也无法征收。这种大量逃避税收做法,打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致使税务管理部门来不及研究相应的征管对策,更没有系统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和约束企业的电子商务行为,出现了税收管理真空,导致应征的税款流失。

2.会计凭证的电子化、无纸化,加大了税收征管和稽查的难度。传统的税收征管和稽查,是建立在有形的凭证、账、表的基础上,通过对其有效性、真实性、逻辑性和合法性等的审核,达到管理和稽查的目的。而电子商务的各种凭证和报表,都是以电子凭证的形式出现和传递,使得传统的税收管理和稽查失去了直接的凭证和信息,变得十分被动。因此,加强电子商务的税收管理,从长远看要改进和完善现行的税制以适应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而当前更需要研究管理电子商务的有效监控手段,用电子化的税务征管手段来管理电子化的商务活动。如通过开发和利用高科技技术来鉴定网上交易、审计追踪电子商务活动的流程,简化纳税登记、申报和纳税程序,从而达到有效征收税款的目的。

二、电子商务对传统税收基础的影响

加强对电子商务税收的管理,不能另起炉灶,只能对原有的税收征管机制进行完善。电子商务对传统税收机制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纳税行为难以确定。电子商务活动使得商品销售、劳务服务和特许权等行为难以区分。因为商品、劳务和特许权在电子网络上传递时都是以数字化的资讯存在的,税务当局很难在其传递中确定它是销售所得、劳务所得还是特许权使用费。从而导致税务处理上的混乱和难于区分。此外,作为流转税主要税种的增值税也不能适应电子商务的发展而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如对电子版本的书刊作商品还是劳务处理,在增值税的处理上不大一样;对其他软件产品也存在类似划分不清的问题,从而使增值税遇到界定不清的麻烦。

2.纳税人身份难以确定。按照现行税制,判断一种商业行为是否应课税以及课税的数量与客户身份密切相关。如果将现有的税收原则不加修改的应用于电子商务税收,本来有纳税义务的其他企业很可能通过隐瞒商品的真实消费而逃避相关税赋。虽然科技在不断发展,但是从技术角度讲,无论是追踪付款过程还是供货过程,都难以查清供货方的身份,从而无法确认应征税的贸易究竟是国内还是国际贸易,使传统的税制在应用过程中遇到了极大的困难。

3.国家税收管辖权难以确定。国家税收管辖权的问题是国际税收的核心,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并行着来源地税收管辖权和居民(公民)税收管辖权,即就本国居民(公民)的全球所得和他国居民(公民)来源于本国的收入课税。由此引发的国际重复课税,通常以双边税收协定的方式来减免。然而,国际互联网上的贸易中,这两种税收管辖权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首先,网络贸易的发展必将弱化来源地税收管辖权。外国企业利用国际互联网在一国开展贸易活动时,常常只需装有事先核准软件的智能服务器便可买卖数字化产品,加之电子商务的出现使得各国对于所得来源地的判断发生了争议。其次,居民(公民)税收管辖权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目前各国判断法人居民身份一般以管理中心或控制中心为准。然而,随着电子商务的出现,税务机关将难以根据属地原则对企业征收所得税,居民税收管辖权也会形同虚设。

4.纳税地点难以确定。根据大多数税收协定,一国对企业的营业利润课税前提是:经营者必须在该国设有常设机构,这个常设机构所在地,就是企业有纳税地点。1992年的《OECD范本》第五条将常设机构定义为“固定营业场所”,具体包括办事处和分设机构。显然,传统的常设机构概念是包括人和物两方面内容的,而电子商务的出现使得大量居民能够利用设在来源国服务器上的网址进行交易活动,这样就产生关于该服务器上是否可以作为一个常设机构的问题。《OECD范本》还规定,非居民利用非独立人在一国从事经营活动,如果该人有权以企业的名义签订合同并经常行使这种权利,则可认定该居民在国内有常设机构。这样看来,似乎如果该居民的所有合同都是通过服务器(ISF)协商和签订的,就可以认定ISP的非独立人身份,从而确认该居民在国内设有常设机构。然而,在现行税收体系下,大多数国际税收协定都将非独立人指为"人",若将1SP视为人则与此概念产生了矛盾。

5.国际避税问题加重。电子商务从根本上改变了企业进行商务活动的方式,原来由人进行的商业活动现在则更多地依赖于软件和机器来完成,这样就使商业流动性进一步加强,公司可以利用在免税国或低税国的站点轻易避税。同时电子商务使大型跨国公司更轻易地在其内部进行转让定价,甚至任意一家上网交易的国内企业都可以在免税国或低税国设立一个站点并籍此与他国企业进行商务活动,而国内企业将作为一个仓库和配送中的角色出现。可见,国际避税也是电子商务面临的一个严峻的问题。

三、加强电子商务税收征管的对策

电子商务的发展,为税收法制建设以及税收征管提出了新的要求。针对电子商务所带来的税收问题,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可尝试采取如下具体对策。

1.建立由工商、税务、信息产业部门联合审批的电子商务登记制度。即凡是上网建立网站的企业,都必须到相关部门进行登记。使凡是具备网上交易的企业都纳入国家行政管理部门监管范围。

2.制定优惠税率鼓励电子商务发展。电子商务能够帮助企业扩大销售范围,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因此,应当采用优惠税率政策,鼓励电子商务发展,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

3.依托计算机网络技术,加大征收、稽查力度。暂时可以设想在企业的智能服务器上设置有追踪统计功能的征税软件,在每笔交易进行时自动按交易类别和金额计税、入库。长远来看还是需要开发一种电子税收系统,从而完成无纸税收。这不仅提高了对传统贸易方式征税的征管力度,而且也适应了电子商务发展的征税要求。

4.做好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储存,强化征税信息管理。对待电子商务,重点是要加强国际信息、情报交流,因为电子商务是一个网络化、开放化的贸易方式,单独一国税务当局很难全面掌握跨国纳税人的情况。只有通过各国税务当局的密切合作,收集来自世界各国的信息情报,才能掌握纳税人分布与世界各国的站点,特别是开设在避税地的站点,以防上网企业偷逃税款。

5.完善现行税法,补充有关对电子商务的税收条款。在制定税收条款时,考虑到我国仍属于发展中国家,为维护国家利益,应坚持居民管辖权与地域管辖权并重的原则,结合电子商务的特征,在我国现行的增值税、消费税、所得税、关税等条例中补充对电子商务征税的相关条款。

税收监管篇3

    关键词:加强  非税收入  征缴  流失  管理

    1 非税收入的概述

    非税收入是指除税收以外,由各级政府、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代行政府职能的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依法利用政府权力、政府信誉、国家资源、国有资产或提供特定公共服务、准公共服务取得的财政性资金,它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非税收入管理范围主要包括:政府性基金(资金、附加)、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公益金、罚没收入、以政府名义接受的捐赠收入、主管部门集中收入、政府财政资金产生的利息收入、其他未列举的或新增的非税收入等等。

    非税收入是政府参与国民收人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的一种形式,属于财政资金范畴,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理顺政府分配关系、健全公共财政职能的客观要求。研究非税收入的管理对于保护国家,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2 非税收入管理的现状和问题

    2.1 我国非税收入主体涵盖太过广泛 我国政府非税收入多委托其他部门、单位征管,但就地方政府而言,除税收财政之外还有交通、工商、城管、卫生、质检、安检教育系统等等。多各部门、单位都是非税征收的主体,这就形成了执法主体多元化、分散化。分散、多元,有利于保障非税收入的总量,但是也有很多弊端。

    2.1.1 易造成非税收人的流失。这种流失不是说该收的收不上来,也不是说该收的没有收,而是表现在支出失控,监督失灵,收上来之后没有归入财政。由于主体面宽,涉及到方方面面,人事复杂,程序繁琐,非税收入征缴之后的管理权和监督权也很难归位。

    2.1.2 主体太过多元分散,也不利于对征收主体的监管,容易滋生贪污腐败。一方面,征收主体涵盖太过广泛使得很多部门都有征收的权利,一个小的时间段内在手中就可积累大量的非税财富。面对一大笔非税财富,且不说每个人都能经得起金钱的考验,假如恰好赶上征收主体单位内部正处于流动资金匮乏,征收单位能不心动吗。加之监管脱节,这就给了一些腐败分子以可趁之机,利用监管的空隙谋求个人利益或小团体利益。

    2.2 相关主体对非税收入的不理解仍然存在 对非税收入的不理解主要指在非税收入在征收和上缴财政的过程中,相关主体对非税的征缴工作存在理解偏差。现行执收执罚环节多,非税征收项目多,标准也不尽统一、合理,这都与相关的主体对非税征收的认识有关。比如,为保证非税征收的规模,执收执罚单位由于求成心切而急功近利,可能超范围、超标准收费,甚至自立收费项目。实际工作中也可能有出于经办人的人情或某个领导的错误认识随意减免、收人情费的现象,导致财政收入的流失。还有另一类,比如在教育系统,公办学校开发了门面,扩大了生源,收入增加了,却不上缴财政,认为这是自己经营所得,不属非税上缴范围。然而深究非税的定义就可得出这是属于利用国有资产提供特殊公共性服务、准公共性服务取得的资金,应该作为非税上缴。还有上缴过程中,学校可能称资金周转困难,采取变相的以物低费,这也是属于队非税收入征缴管理认识不足。

    2.3 非税收入流失现象严重 由于征缴管理主体分散且每个主体收费项目多,加之征缴监管落实不力,征收部门不愿意上缴。比如上文提到的学校门面租金,很多学校都是在门面租金标准确定上不透明,没有公开出租,不少学校连门面租金合同都看不到,应该收多少、实际收多少都不清楚,存在暗抵等现象,导致非税收入流失。由于征收部门的问题,非税收入可能不参与分成直接流入征收单位的小金库里。或用于小集体利益,把此项资金用于发放各种补贴,并随意提高补贴、津贴标准,扩大补贴、津贴发放范围。或被相关经手人贪污挥霍。如大冶市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网公布的数字显示今年上半年大冶市国资局收取旧车拍卖收入13.1万元,市档案局门面租金收入13万元,三鑫公司分红收入1490万元等,均未纳入财政管理,这也是非税收入流失的一种表现。再加上某些征收主体在征收的过程中主要领导拍脑门的工作方式依然存在,处于领导者的人情而少收,这又是非税流失的一大现象。

    3 当前情况下加强非税收入管理的意见

    要加强非税收入的管理力度,总的思路还是要首先完善制度,在制度的保障下,逐步落实监管力度,监管到位,再辅之以宣传教育和引导。具体说来要把握以下几个关键点。

    3.1 明确监管程序及相关责任 从中央到地方,都不缺乏非税收入管理的制度文件,一般是中央财政部和省级财政部门制定指导思想、路线和方针,市、县、区制定实施细则,如“扬州市广陵区非税收入管理制度改革实施细则”。其中对于征收的环节、种类都做了具体的说明,但对于监管这一环节则不太明确,虽有“根据财政部、省、市、区有关文件规定……审计、物价、监察等部门应按政府要求,各司其职,做好非税收入的相关监督管理工作”这类话语,但还是没有具体的监管细则。深究下去,发现在“扬州市人民政府文件‘关于实行非税收入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扬府发〔2006〕162号”中也只有“按照财政部有关文件规定,开展非税收入年度稽查工作……强审计监督……发挥社会监督作用……”等一些指导性的话语,操作性不强。这不是非税收入管理的个例,监管制度不完善的问题普片存在,特别是在一些地方政府。要解决监管的问题,笔者看来应该首先明确一个监管的程序,由谁来监管,监管什么,采用什么办法,不同的非税内容监管各有哪些环节,各个环节有哪些相关责任主体来完成,完成效果如何考核,责任如何明确等等,这才是当前非税收入管理监管要完善的环节。

    3.2 强化监督评价的作用 尽管制度完备,对监督的程序、主体、客体、方法等都作出规定,但要使监督发挥作用,还是要从非税收入的“管理链”上入手。关于使监督真正发挥作用,可以通过引入监督评价来实现。监督评价分为两个环节,征收前可以由国资、财政、审计等相关部门对某项非税收入的具体项目进行调查、评估,评估的结果用于确定非税征收的金额。征收后,监督评价要能够作出公平、公正的评价。评价的结果要通过一定的形式向社会公开,公开内容要包括被监督的项目、评价的观点、贡献的主要表现、问题的产生的原因、改进的意见等等。只有让监督评价处于人民群众的审视之下才能保障监督评价的正确性,也才能体现保证非税监督的意义。

    3.3 提高分成的资金返还效率 对于上缴财政专户施行收支两条线的非税收入管理,要提高返还效率,缩短分成资金的返还时间,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增加征收单位的流动资金。要创造高效率环境,在明确规定全额差额返还的种类、使用条件、比率的基础上,按单位、部门或项目设立非税收入专户,简化非税收入返还审批手续,只要符合条件的立即返还,特别是对于一些公益性质的单位。比如学校上缴至教育局往来性质的资金,就要做到即征即返。一来可以增加学校的流动资金用于学校的发展,二来也增加学校对上缴返还的信心,使其潜移默化的自觉的及时上缴。

    4 总结

    非税收入管理与我国财政经济紧密相连,对社会经济发展也有着重要意义。社会经济复杂多变,非税收入管理、发展也会有一个复杂的过程,会有种种问题。只要我们坚定信心以完善制度为前提,逐步落实监管力度,再辅之以宣传引导教育,把握好各个环节的关键点,就一定能够解决问题,完善非税收入的管理。

    参考文献:

    [1]赵永冰.我国非税收入体制的现状及改革设想[j].《税务与经济》,2008年第4期.

    [2]沈昌和,陆小琴,吴成武.加强政府非税收人监管之我见[j].财会通讯(理论版).2006年第5期.

税收监管篇4

【关键词】:税收;执法权;监督;思考;加强

中图分类号:F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510(2008)0810044-04

国家税务总局提出加强对税收执法权的监督,是做好税收工作特别是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关键所在,也是税务部门从严治队的治本之策。税务干部作为国家机关的行政执法人员,其手中都掌握着一定的税收执法权力。能否公平、公正行使权力,规范税收执法行为,直接影响到税务部门乃至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关系到组织收入任务的完成。因此,重视和加强对税收执法权的监督,既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需要,也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推进依法治税的需要。文章结合基层税收工作实际,就进一步加强税收执法权监督做一点探讨。

一、当前税收执法权监督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实行税收执法权监督,是国家税务总局在多年的实践和探索中提出的,是促进依法治税、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税务系统存在的违法违纪现象的重要措施,是新时期做好税务工作的重要保证。然而,由于思想认识上的不到位,少数单位并未完全、真正地认识和重视税收执法监督这一系统工程的必要性和内在作用。部分干部认为执法监督是纪检监察部门的事,与业务部门关系不大,只要纪检监督部门加强执法监督就行。甚至还有人认为税收执法监督是束缚手脚,是对执法者的不信任,是对自己权力的削弱,进而对执法监督人员产生不重视、不理解、不配合;而纪检监督干部则认为税收执法监督工作是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事情,工作不能不做,但不能认真去做。监督上级怕打击报复,监督同事怕影响关系,监督下级怕失去人缘,工作上存在畏难情绪。加之个别领导干部没有把纪检监察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对工作往往是安排部署多、检查落实少,疏于管理、淡化责任、措施乏力,使税收执法权监督难取实效。

(二)领导干部监督不到位

权力失去监督,就会导致腐败。加强税收执法权监督,首先是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税收执法权的有效监督。一是部分领导干部自律和遵纪守法的意识不强,在工作中不坚持原则,不依法决策,不依法监督,不依法查处,影响了基层干部公开、公正行使税收执法权。二是由于税务部门管理的特殊性,有些领导干部对上级监督鞭长莫及,与同级无利益关系不愿监督,对下级监督检查时发现了问题,也往往是嘴上说说、会上点点而已,不注重真查实究或采取补救措施,造成对税收执法监督不到位,使一些领导干部由小问题酿成大祸患,滑入了一条“违章-违纪-违法”的犯罪之路。

(三)制度落实不到位

税收执法权监督工作的关键在于抓好落实,不抓落实,或者落实不到位,再多、再完善的制度也起不了作用。近年来,为进一步规范干部的执法行为,各级税务部门制定了不少管理办法,如建立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行政执法(管理)责任制,工作目标责任制等,并层层签订责任书,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这些制度都具有一定的操作性、实用性,但在实际工作中有些还是没有真正落实到位,致使对税收执法权监督乏力,导致个别干部纪律观念不强,执法行为失范。

(四)过程监督不到位

过程监督,是正确落实税收执法权的关键。但目前的监督工作还没有深入到税收执法权运行的每个环节和过程。

1. 当前的执法监督工作主要以聘请特邀或义务监督员、召开监督员会议、设置征求意见箱、向纳税人发放征求意见表等方式来实现外部监督,再加之征纳双方利益关系的存在,来自于纳税人自发的、主动的监督十分缺乏,从而影响了对税收执法过程的监督。

2. 在内部监督上,监督仅仅体现在上级对下级的监督以及专门机关的监督,部门之间、干部之间的监督以及下级对上级的监督还比较缺乏,无具体的操作办法和制度,监督的合力还未能真正形成。

3. 政策公开不够,透明度不高,信息流通不畅,没有形成内外监督制约机制,存在“暗箱操作”的现象。

4. 行政执法责任制考核缺乏专门的组织机构和人员配置,日常考核达不到一定的深度,集中考核难以发现违法的细节问题。

5.税收信息化建设推进缓慢,计算机未能全面介入税收征管的全过程,以机器管人、机器管税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6. 税收法律对执法权力的界限存在弹性和模糊化,税收执法权在实际执行中自由裁量过大。

(五)责任追究不到位

实践证明,对税收执法权监督能否真正落到实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真正对违法违纪者进行责任追究。近年来,各级税务部门按照行政执法(管理)责任制的要求,修订了相应的责任追究办法,加强了责任追究。但责任追究的力度还不够大,存在失之于宽,对发现的问题不按责任追究办法处理,有的对责任追究仅仅给予批评教育、扣发考核奖金等,没有给予必要的政纪、党纪处理。对相关责任人的追究心慈手软,使税收执法监督陷入形式主义,使责任追究落实不到位。

二、影响税收执法权监督的主要原因

(一)对干部的管理和教育不深不细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教育管理,提高税务干部依法治税和依法行政的自觉性,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规范税收执法行为的前提和基础。近几年,各级税务部门通过狠抓行风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大大促进了单位管理水平的提高,但少数单位思想政治工作薄弱,教育管理工作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仍是干部执法行为不规范的主要原因。

(二)税收执法权的监督机制不健全

1. 对税务稽查、征收管理、税收处罚等重要执法环节的监管不到位,征管与稽查的信息反馈还不够通畅。个别税务干部钻“监管不到位”的空子,收人情税、关系税;还有个别干部在查出企业偷税问题后,搞权钱交易,搞“暗箱操作”,不征或少征税款。

2. 责任追究落实乏力。对税收执法监督的有效手段就是责任追究,但现行的有关规章制度还没有把税收执法权监督工作真正纳入考核范围进行量化考核和责任追究,真正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

3. 税法宣传还缺乏应有的深度和广度,纳税人自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还不强。4. 外部监督机制作用发挥不好。税务部门虽然每年都从社会上、纳税人和税务干部内部聘请了税风税纪监督员,但他们的监督作用发挥得不够,有的根本不履行职责,履行职责的往往只偏重于文明用语、服务态度等方面。而税务部门与他们交流沟通的主要方式就是召开座谈会,对真正依靠他们监督干部的执法行为,充分发挥其监督效能,还研究得不够。并且地方人大对税收执法监督还存在“盲区”。

(三)部分干部的整体素质不高

1. 少数干部对业务知识掌握不深、不细、不精,政策水平不高,在实际工作中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欠缺。

2. 部分干部法律知识缺乏,对如何有效防范职务犯罪方面的法纪意识比较淡薄。

3. 少数干部责任心不强,工作得过且过,敷衍应付,马虎了事,往往造成执法行为不规范。

(四)执法监督人员的监督意识不强

1. 受“老好人”、“怕揭短”、“低头不见抬头见”、“你好我好大家好”等传统人文意识的影响,使得执法监督人员的工作理念和指导思想发生了变化,认为执法监督是“抓辫子”“找岔子”“不合群”,同别人过不去,这就从主观上使执法监督人员不愿从事执法监督工作,执法监督压根就难以深入、取得成效。

2. 由于现行体制和思想认识上的不到位,当前各级对纪检、监察部门干部的配备考虑不够,执法监督人员专业知识培训欠缺,计算机、摄像机、照像机等办案取证工具配置不全。同时,由于执法监督人员不是税收业务骨干或能手,税收执法实体和程序不是十分清楚和明确,也必然导致税收执法监督的手段乏力、监督形式单一、监督工作缺位,这就从客观上使得执法监督工作难以规范。

三、加强税收执法权监督的对策

(一)提高认识,切实增强税收执法权监督的紧迫感和责任心

1. 增强执法监督的法制意识。加强税收执法权监督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要求,是推进依法治税的重要措施,是实现税收收入稳定增长的有力保障,是从源头上治理腐败,树立地税良好形象的现实需要。各级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学习,切实提高广大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法制意识,不断提高监督和接受监督的自觉性。

2. 强化税收执法监督的责任意识。通过推行税收管理员制度和行政执法(管理)责任制,建立和完善竞争激励机制,落实责任追究等举措,不断规范干部的执法行为,增强执法监督的责任意识,共同防范执法风险。

3. 强化税收执法监督必须形成合力的意识。建立党组统一领导,“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责任体制,形成“职责分明,岗责一致,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加强教育,不断提高干部的整体素质

1. 要加大干部的教育培训力度,打牢扎实的业务功底,切实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政策水平。

2. 要加强党纪政纪法规培训和警示教育,增强干部自觉抵制腐败的“免疫力”,使大家做到:常怀律己之心,常弃非分之想,慎独慎微慎行,从而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

3. 要与纪检监察、司法机关等部门构建共同防范网络,邀请他们定期宣讲党纪法规,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岗位的干部就违纪违法易发环节进行自我防范、自我约束的宣传教育,全面提高税务干部的执法能力。

(三)建立内外监督机制,强化税收执法权监督

1. 分解执法权力,细化岗位职责。根据对税收执法监督的要求,结合《公务员法》的颁布实施,修订职位说明书,合理配备干部,科学设置税务管理各个岗位,细化每个干部的岗位职责;明确监督实施的对象,量化考核指标,增强监督的可操作性;大力推行税收管理员制度,分解职责权力,解决好一人多岗、一岗多职的问题;修订相关税收法律制度,设定必要的税收执法复查程序,切实解决因自由裁量权过大,导致执法不公、税负不均的问题。

2. 深化征管改革,建立起分权制约的运行机制。按照税收征管改革的要求,大力推行税收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实行征、管、查“三分离”,推行稽查选案、检查、审理、执行“四分离”,使权力得到合理分解配置,达到权力制衡,预防腐败现象发生。

3. 加快信息化建设,建立计算机监管体系。建立功能齐全、信息共享、监控严密的税务管理信息系统,把税务管理的各个环节都纳入到统一的征管软件中,及时监控所有干部的执法行为,达到“机器管人”的目的。

4. 组织专门机构和人力深入开展行政执法(管理)责任制考核,及时解决各种问题。在考核检查中,既要注意发现征、管、查之间监督制约不到位的问题,又要注意查处干部的现象,通过考核质量的提高,促进执法行为的规范,通过执法行为的规范,保证税收征管的强化。

5. 大力推行政务公开,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要下决心推行“阳光办税”,把税收政策、定额核定、案件查处、办税程序、服务承诺、处罚标准、税(费)标准等一些带有实质性、敏感性的情况向社会全部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大力推行首问责任制、一站式服务、办税服务承诺制等制度,规范税务干部的职业道德和岗位职责,遏制税收征管中拖而不办、效率低下、以税谋私等问题。同时,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税务部门与政府部门的联网,顺畅税收政策传递渠道,让全社会享有广泛的知情权。

6. 加强税务稽查监督。围绕稽查本身的选案、实施、审理、执行四个环节,继续完善各项规范化制度,形成“选案不查案,查案不审案,审案不定案,定案不执行”相互制约的良好机制。把正常检查、专项检查、突击检查有机地结合起来,严肃稽查纪律,进一步完善相互监督制约机制。严格税收执法程序,正确行使税务处罚权,彻底解决以补代罚和以罚代刑的问题。

7. 强化外部监督力度。要从纳税户各层次中聘请一批敢说真话的高素质人员为税风税纪监督员,并通过座谈、实地走访等多种途径,及时听取、了解干部执法方面的情况和问题。经常走访纪检、监察、公安、审计、政府等部门,了解干部的执法表现,有针对性地做好事前监督。地方人大要增强税收执法监督的主体意识,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制度,结合政府、司法、监察、审计等专项监督,结合人民群众的社会监督、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联动,全方位保证税收行政执法公开、公平、公正。

(四)严格推行责任追究,确保执法监督落到实处。

对税收执法权运行中的违法行为依法惩处,对执法过错实行责任追究,是加强税收执法权监督的最后一道防线。唯有追究从严,才能奖罚分明。因此,必须以行政执法(管理)责任制为基础,以检查考核为手段,以过错责任追究办法为依据,严格地对税收执法中出现过错的有关人员进行责任追究。

1.把握好责任追究的“度”。要坚持实事求是,有错必究,责罚相当,教育与惩罚相结合的原则,采取不隐瞒、不护短的态度,真追实究,究责到位。做到处罚要有政策依据,不能严之无据,宽之无边。

2. 应将责任追究与奖励相结合,解决干事越多被追究的可能性越大的问题,要进一步细化过错责任行为及处罚标准,减少责任追究过程中操作上的弹性,使追究结果更加公平、公正。

3. 要将责任追究与公务员年度考核、评优推优等相结合,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对干部有执法过错行为的,要取消年终评选先进和优秀公务员资格;单位负责人有执法过错行为的,本单位年度内不得评选为先进集体。四是要加强对各类违法违纪案件的查处,做到有案必查,违纪必纠,对违法违纪的干部要严惩不贷、一查到底,按照法律法规该处分的处分,该移送司法机关的移送司法机关,确保监督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税收监管篇5

近年来,我市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要求,积极开展非税收入改革,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为建立公共财政体制、从源头预防腐败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实际执行中仍有部分单位思想认识不到位,把非税收入当作本单位自有资金,少数单位未及时足额将非税收入缴存财政部门指定账户,部分单位非税资金支出管理不够规范。随着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和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逐步实施到位,必须进一步加强非税收入监督管理。各部门、单位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更新观念,不断深化非税收入收支两条线改革,严格执行非税收入管理制度规定,全力促进非税收入监督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严格执行非税收入收支两条线政策

(一)非税收入全部纳入预算内管理。非税收入包括政府性基金收入、专项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公益金、以政府名义接受的捐赠、主管部门集中收入、财政性资金产生的利息收入及其它非税收入。从年1月1日起,市级非税收入全部纳入预算内管理。

(二)非税收入全额上缴财政。非税收入是政府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单位自有资金。非税收入的所有权、分配权均属财政。各执收单位要在规定时间内将所征收的非税收入全额上缴财政部门指定账户,不得隐匿、转移或滞留。执收单位收缴非税收入必须使用财政部门规定的非税收入票据。

(三)非税收入收支完全脱钩。非税收入收缴不与执收单位支出挂钩。财政部门统筹安排非税收入财力,按部门预算编制政策和标准核定安排执收单位经费支出,并通过国库集中支付办理拨款。执收单位因工作需要必须追加安排支出的,应编制详实的资金收支方案,经财政部门审核、政府审批后,作调整部门预算处理。

(四)加强非税收入征收工作考核。各执收单位要严格执行非税收入征收政策,既不得随意减免,也不得乱收滥罚,确保依法征收,应收尽收。加大非税收入征收工作考核力度,对超额完成年度收入征收计划的,可给予执收单位一定奖励。对非政策性因素未完成年度征收计划的,按短收金额削减执收单位当年项目支出或专项公用支出,同时削减执收单位下一年度经费支出规模。

三、坚决禁止违规使用非税收入行为

(一)严禁不按预算使用非税资金。非税资金全部实行部门预算管理,任何单位不得擅自动用未列入预算安排的非税资金。对已列入预算安排的支出,必须严格按规定用途使用,未经批准不得随意改变支出用途。

(二)严禁转移非税收入。各执收单位所有非税收入都必须在本单位规定账簿核算,不得转移至下属单位或有关学会、协会;不得在往来账目中核算;不得用房租收入抵冲招待费等方式变相转移、坐支非税收入,否则视作“小金库”,按《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有关规定处理。

(三)严禁违规使用非税资金发放奖金福利。未经批准,实施公务员津贴补贴单位和发放(含预发)绩效工资事业单位一律不得擅自发放奖金、福利,不得擅自提高住房公积金、提租补贴等工资性附加计提基数。

四、切实加强非税收入监督检查

税收监管篇6

2010年7月1日,网上开店正式纳入国家工商部门的管理,网店将正式实行“实名制”。国家工商总局,在官方网站的指导意见表示,网络交易的监管重点锁定网络交易平台,近期将对网络经营主体开展一次全面普查。

网店“实名制”从倡议到实施,一路磕磕绊绊地走来。对网络交易而言,诚信经营、实名注册是最基本的需求。在第三方支付平台日益发达、服务商监管日趋严格情况下,网店实名制已有了很大进步,媒体和公众对网络实名经营也比较乐观。其实,多数网上开店,诚信经营的小业主,并不害怕网店实名制,纳八工商部门的监管,而是担心有关部门以管理为名,行增加税收之实,挤压日渐微薄的网店利润空间。

实事求是地说,管与不管,税与不税,并不存在法理上的争论。任何合法经营活动都应纳入相应部门的管理。相关部门监管的力度和成效,服务的质量和态度才是经营者最关心的。

受经济危机影响,近年来,实体贸易遭遇了很大阻力,而电子商务却借互联网“春风”,以低廉的经营成本,逆市起航。资料显示,2009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达2483亿元。2010年1月下旬到2月上旬,全国网购销售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5倍。网购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如此大的网购军团和电子商务蛋糕,难免会让各方觊觎不已。

各个行业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市场在发育、成熟过程中,通过不断地试错、纠偏,能实现行业自律,电子商务市场也不例外。如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出现,就大大提高了网上购物的安全系数。

但整体而言,中国网购规范化程度仍不容乐观。据有关部门统计,近两年来网络购物投诉已成为消费投诉热点,虚假宣传、拒绝退货等是常见现象。商业网站对消费者权益的保障仍十分有限,这就需要法律的强力介入。从长远看,电子商务活动,停留在规章层面的时间不会太长,立法将是,必由之路。

网络交易被纳入监管毫无异议,但如何管理是个大问题。主管部门在对这个新生事物监管上,应该小心推进,呵护中国尚不成熟的电子商务市场。笔者认为,“适度管理,合理税收,有益发展”当为电子商务管理可行之思路。

网络购物发展迅猛原因很简单:对商家来说,门槛低,启动资金少、运作灵活,创业风险较低,节省人力及仓储等成本,能扩大商品的价格优势;对消费者来说,网店货物丰富,价格便宜,还可送货上门,货到付款,方便快捷i贸易中间商物流快递企业,也可以分一杯羹。一举多得的商业模式,想不火都难。

价格是网店的绝对优势,使得消费者冒着比实体店大的风险网上购物。价格同时又是这个行业的短板,即使对网店征收行业通行的4%增值税,对这个利润微薄、以量取胜的行业打击恐怕也是致命的,很多业主恐怕会因为无利可图而退市。但如果将税收成本转嫁给消费者,又将使网购商品的价格竞争力大打折扣,使网购失去存在意义。

此外,在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网店给城市失业者、大学生提供了就业机会,给国家减轻了就业安置的压力,还能促进经济发展。因此,现阶段政府对电子商务,应该大力鼓励提倡,而不是课以重税。

说到底,网店的命运,终究绕不开监管与税收。现阶段要求的工商登记注册,可能是将来征税的第一步。一旦工商登记注册完成,税收就会提上日程,网店收税只是时间问题。

对于网店税收,有专家说纳税是经营者应尽义务,网店也不能例外。这种说法只看到了问题的一方面。固然,经营者缴税是义务,但是,税收在具体的实行过程中,也有灵活性。在具体征收的时候,有些行业和产业能得到减免优惠,这是出于国家的经济和社会政策需要。根据政策予以调整。这种做法,财政学上叫做税式支出。

税收监管篇7

一、界定非税收入管理范围

非税收入是政府财政收入的组成部分,它是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组织,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省非税收入管理条例》规定,履行管理职能、行使国有资产或者国有资源所有权、提供特定服务或者以政府名义征收或者收取的税收以外的财政性资金。非税收入管理范围主要包括:

(一)行政性收费。即行政机关和其他依法行使行政管理职权的组织进行行政管理,司法机关进行诉讼活动,向管理相对人或者诉讼当事人依法收取的证照性、管理性等收费。

(二)事业性收费。即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提供特定服务,向服务接受者依法收取的非经营性收费。

(三)政府性基金(附加)。即政府为支持特定事业的发展,向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征收的具有专门用途的资金。主要包括水利建设基金、育林基金、价格调节基金、新菜地开发基金、散装水泥专项资金、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文化事业建设费、政府住房基金、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城镇公用事业附加等。

(四)罚没收入。即行政执法机关、司法机关依法实施的罚款、罚金、没收违法所得、追缴非法收入、没收财产和非法财物的变价收入等。

(五)国有资产(资源)收益。主要包括:

1、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包括市直单位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出租、出售、出让、转让等取得的收入,利用政府投资建设的城市道路和公共场地设置停车泊位取得的收入,城市基础设施开发权、使用权、冠名权、广告权、特许经营权等开发利用取得的收入,以及利用其他国有资产取得的收入。

2、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包括土地出让金收入(土地出让金和土地收益金),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探矿权和采矿权使用费及价款收入,场地和矿区使用费收入,采砂权、出租汽车经营权、公共交通线路经营权、汽车号牌使用权等有偿出让取得的收入,政府举办的广播电视机构占用国家无线电频率资源取得的广告收入,以及利用其他国有资源取得的收入。

3、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包括国有资本分享的企业税后利润,国有股股利、红利、股息,企业国有产权(股权)出售、拍卖、转让收益和依法由国有资本享有的其他收益。

(六)部分服务性收费。市直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依靠行政职能、使用公共资源或垄断性资源收取的服务性收费。

(七)以政府名义取得的捐赠收入,以及市直单位按照依法、自愿原则取得的各种捐助收入。

(八)其他非税收入。主要包括主管部门收取的管理费等集中收入、收益、非经营性单位直接收取的广告收入、无主财物,以及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国务院和省人民政府有关规定收取的其他非税收入。

红十字会、民政慈善机构、希望工程等社会公益机构取得的募捐收入,社会保障基金和住房公积金,不纳入非税收入管理范围。

二、规范非税收入立项审批和减免

(一)非税收入项目和标准审批权限

1、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附加)、罚没收入、国有资产(资源)收益和其他非税收入,应当依据《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省非税收入管理条例》、《省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设定和征收。

2、依照《行政许可法》和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举办培训班的成本性收费,由市财政部门会同市物价部门共同审批。市物价部门在审批市直行政事业单位的服务性收费时,应采取适当方式征求市财政部门的意见,严格执行《省服务价格管理条例》的规定,严禁擅自或越权将行政事业性收费转为经营服务性收费。国家机关一律不得设立和收取经营服务性收费。

(三)严格非税收入减免。各执收单位收取的属于市级所有的各种行政性收费、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附加)、国有资产(资源)收益和其他非税收入,凡涉及减免缓征的,一律纳入市政府统一管理,按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审批执行。

1、法律、法规、规章明确规定可以减征、免征、缓征的,由缴款义务人提出减免缓征申请,填写《非税收入减免缓征审批表》,执收单位按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给予减免缓征,并报市财政部门和非税收入管理机构备案。

2、中央、省、市有关规范性文件和纪要明确规定的减免缓征事项,由缴款义务人提出减免缓征申请,填写《非税收入减免缓征审批表》,执收单位提出减免缓征意见,市非税收入管理机构和市财政部门审核后,凡减免缓征金额在万元以内(含万元)的,市政府授权市财政部门依照有关规定审批,并报市政府备案;减免缓征金额在万元以上的,报市政府分管财政的领导审批。

3、除以上情况外,确因特殊情况需要减免缓征的,由缴款义务人提出减免缓征申请,填写《非税收入减免缓征审批表》,执收单位提出减免缓征意见,市非税收入管理机构和市财政部门汇总和审核后,每季度报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审定一次。市政府分管财政的领导根据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审定的意见签字审批。

4、市政府常务会议只研究制定支持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有关非税收入减免政策,以及每季审定市财政部门上报的有关减免缓征事项,原则上不再临时研究单项的非税收入减免缓征事宜。

5、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擅自制定非税收入减免缓征政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减免缓征非税收入。对违反规定擅自减免缓征造成非税收入流失的,市财政可相应抵减责任单位的财政预算内和财政专户拨款,情节特别严重的,移交市监察、审计等部门依法予以查处。

(四)规范非税收入分成管理政策。市、县与省分成的非税收入,按照省政府和省财政厅的规定执行。市与县区之间、市直单位之间分成的非税收入,其分成比例由市财政部门商有关部门提出意见,报市政府批准执行。任何部门和单位都不得擅自调整比例或作出分成规定。

三、改进非税收入征收方式

市级非税收入按照“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综合预算”的模式进行规范管理。

(一)取消市直单位非税收入过渡性账户,各单位原则上只能开设一个基本结算账户,用于办理财政预算内拨款、财政专户拨款和各种往来款。未经市财政部门批准,任何部门和单位都不得擅自开设银行账户,否则一律视同“小金库”处理。

(二)非税收入收缴应当按照“收缴分离”原则,采取直接缴款和集中汇缴方式进行。市财政部门指定的银行,应当在其所有营业网点开办非税收入收款业务,方便缴款义务人和执收单位缴款。在两区以外的市直单位非税收入,应当就地缴入市非税收入财政专户。非税收入具体收缴方式,由执收单位报市非税收入管理机构审核确定。

(三)国有资本分享的企业税后利润,国有股股利、红利、股息的征收管理办法另行制定。国有企业改制中的国有资产处置收入的征收管理,按照政发[]号文件执行。土地出让金收入的征收管理,暂按政发[]号文件执行。

四、规范非税收入票据管理

(一)执收单位收取非税收入时,统一使用省财政厅印制的《省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和《省非税收入专用收据》,非税收入票据由市非税收入管理机构统一发放和管理。

(二)市直行政事业单位收取服务性收费时,除内部招待所、国有资产出租收入等应税收入依法使用税务票据外,应当使用财政部门印制的非税收入票据。

(三)经市民政部门登记成立的协会、学会等社会团体,依法收取会费时使用财政部门印制的社会团体会费票据。市本级协会、学会等社会团体通过提供咨询服务和培训等方式取得的收入,除应税收入依法使用税务票据外,应当使用财政部门印制的非税收入票据。

(四)市非税收入管理机构应通过票据的验旧换新和票据年检工作,及时纠正和查处有关部门和单位的违规行为。

五、加强非税收入资金管理

(一)上下级分成的非税收入,应当通过各级非税收入财政专户实行就地缴款、分级划解、及时结算,不得拖延和滞压。执收单位不得以任何形式在同级和上下级之间直接进行非税收入资金划转。

(二)依法需要先征收、后退付的非税收入,缴款人应当先将款项缴入市非税收入财政专户,待法定退付条件成熟时,由执收单位提出退付意见,经市非税收入管理机构审核确认后,通过非税收入财政专户直接退付给缴款人。缴款义务人也可向执收单位提出申请,再按程序办理退付。

(三)实行“收支两条线”改革的单位所有非税收入,市直单位行政性收费、罚没收入、国有资产(资源)收益,全额缴入金库,纳入一般预算管理。政府性基金(附加),全额缴入金库,纳入基金预算管理。事业性收费、纳入财政管理的服务性收费、其他非税收入,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分别缴入金库或财政专户。市非税收入财政专户归集的应缴预算收入和应缴基金预算收入,应当定期划解市级金库。

(三)严格资金预算管理。预算年度开始前,各执收部门(单位)根据收费项目、标准及政策变化情况向市财政部门编报本部门(单位)非税收入年度收支计划草案;市财政部门负责统一编制部门预算、综合财政预算和基金预算草案,依照法定程序批准后执行。

六、强化非税收入监督检查

税收监管篇8

关键词:税收风险 监控管理 系统 效能

一、全面理解税收风险监控管理系统

(一)税收风险监控管理系统的内涵

现代系统论把系统定义为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效能或可以实现某种目标的有机整体。税收风险监控管理系统是以促进纳税遵从,分析识别纳税遵从风险,降低征纳成本,防范和控制税收流失风险为目标,以系统管理科学、运筹学、计算机应用技术为主要管理方法的综合性、复合型的管理过程和管理活动,其基本指导思想是坚持整体管理效能最优化,最大化,系统管理、统筹兼顾,优化组合,良性循环,以实现税收风险分析监控管理整体效能的不断提升。

(二)税收风险监控管理系统的主要特征和内容

1、主要特征

税收风险分析监控管理系统由相对独立的管理要素系统组成。在整个税收风险管理流程中处于核心环节,承上是税收风险管理的战略规划,启下是税收风险的应对和控制,

2、主要内容

税收风险监控管理系统是有各个管理要素的子系统组成的,主要包括:第一,分析研究税收风险管理的战略规划,制定符合税源经济特点和规律的税收风险监控管理整体规划,管理制度、管理方案等。第二,税源环境调查,税收风险特征调查与研究、行业及业务类别细分与确认。第三,税收风险指标体系构建及优化、样本选择、风险参数测定及优化等。第四,涉税信息数据采集,税收风险分析识别,税收风险程度测度,税收风险等级排序,税收风险分析报告形成及风险任务推送等。第五,税收风险应对控制的信息反馈,税收风险应对管理绩效考核,管理系统优化与完善,完成阶段性税收风险监控管理系统,进入下一个循环系统。

二、提升税收风险监控管理系统效能的建议

(一)建立和完善税收风险监控管理的组织保障体系

1、借鉴国际经验,组建专门的税收风险分析监控机构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税收收入能力研讨会”参会外方专家介绍,税收风险管理实践成功的国家一般都设置专门的税收遵从风险(简称税收风险)分析研究机构,专门从事税收风险监控管理工作。借鉴国际经济,利用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有力契机,在总局、省局和市局分层级建立统一的税收风险分析监控部门,集中开展专业化的税收风险信息采集、分析识别等监控管理工作,实行集中统一分析,通过分析识别,把税收遵从风险类型进行分析识别和分类,开展税收遵从行为及风险特征规律的分析和量化研究,通过构建税收遵从风险评估测度模型,开发信息技术管理系统,提出不断改进和提高税收遵从的解决方案和有效的管理措施,发挥在税收风险管理指挥中心的战略作用。

2、明确管理职责体系,组建专业化税收风险监控管理团队

税收风险监控管理系统综合运用经济学、税收学、会计学、数理统计学、计量经济学、国民经济核算、税收政策、计算机信息技术、数据分析挖掘技术等多方面知识和管理技术,所以不同层级的税收风险分析监控部门应逐步建立由行业税收管理专家、信息技术专家、统计专家及会计师、律师等各种专门人才组成的税收风险分析专业化团队,明确从涉税信息数据的采集、整理计算、样本选取、指标构建、参数设置、算法选择、模型构建、风险处理信息反馈、参数及模型修正等各要素管理职责,采用专门的风险分析监控的技术和方法,把税收风险管理的典型案例、数据模型、专业分析识别算法和技术等应用到不同层级的税收风险监控管理中,提高税收风险监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3、完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健全和完善对专门税收风险监控管理岗位管理人员的开发培训、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包括能级管理制度和人才激励制度,充分发挥和激励高层次复合型专业化管理人才在税收风险监控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二)加大信息管税的支撑力度,为有效实施税收风险管理提供高质量的涉税信息数据和技术支持

1、建立高效的信息数据管理系统,推进立法保障机制建设,为税收风险监控管理提供高质量的基础信息数据

第一,在完善税务系统内部涉税信息采集和利用的同时,加强对外部涉税信息的综合采集和利用,尤其是在税收风险指标的构建,风险监控量化模型的研究建立时,应以较真实的高质量涉税信息数据为基础,可采取由纳税人自行申报、税收管理人员实地巡查和风险监控管理人员深入开展典型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到税源生产经营全过程,调查分析税源经济规律和税收风险的之间的关系特征与规律,获取叫真实的纳税人生产经营的涉税信息数据。第二,建立与工商、银行、国土、统计部门及国地税之间的第三方信息交换和共享机制,同时积极借鉴国际上税收管理先进国家在涉税信息报告法制化管理方面的经验,加快《税收征管法》的修改进程,通过税收征管立法,进一步拓宽纳税人信息报告的范围、内容,明确政府相关部门第三方信息如实报告的法律义务,即工商、银行、统计等部门及交易相关方等都要依法承担向税务机关报送涉税交易信息的义务,加大税收立法在涉税信息数据共享、协税方面的保障和支持力度,有效突破和解决征纳信息不对称的瓶颈,提高税务部门掌握的涉税信息的透明度和真实性,为有效开展税收风险监控管理提供高质量的基础信息数据。

2、以夯实人工业务管理为基础,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依托,促进业务和技术的有效融合,完善税收风险监控信息化的技术支持系统

计算机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税收风险预警监控信息化平台的开发建设应建立在税源风险调查等基础业务管理充分有效开展的基础上,尤其是在税收风险监控管理规划方案设计、管理制度的制定,税源风险特征调查,税收风险指标体系的构建和优化、风险预警参数及权重标准的科学测定与调整,风险识别算法的优选,风险分析监控模型建立等关键性基础业务要经过专业的深入研究,反复检验、修正优化,形成科学完善的系统的业务管理方案,通过开展地区试点或通过小软件模拟运行,经过可靠性、标准化的检验和修正调整后,结合金税三期工程建设搭建统一的税收风险预警监控信息化技术平台,实现业务和技术高度融合,提升税收监控管理系统整体效能。

(三)改进和完善税收风险分析识别,提高税收风险预警监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税收风险分析识别在税收风险监控管理系统中处于核心重要的地位,为税收风险应对控制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指向,风险分析识别的科学准确,风险应对控制才有实效。

1、构建和完善税收风险指标体系

结合各地区开发的税收风险特征库量化管理技术,进一步从税收经济、税收政策、管理效能等多角度分析研究税收风险产生的原因、特点和规律,结合宏观经济形势、行业生产经营规律、税收政策、税收风险特征及风险易发环节、典型案例经验等因素综合构建税收风险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科学测算和确定税收风险阈值、预警参数标准、风险权重系数等,通过相关地区、行业的综合检验和校验,完善税收风险指标体系及有关参数标准。

2、改进税收风险分析识别方法,完善风险分析监控模型,建立健全运行机制

第一,在完善税收风险指标体系基础上,甄选、采用科学的分析识别算法,结合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手段,按照从宏观到行业再到纳税人的层级关系分层次进行税收风险分析识别,层层深入,深度挖掘,发现和识别真正的税收风险源、风险易发环节和关键的税收风险点。因此应建立至上而下逐级开展的税收风险分析识别、风险程度测度排序、风险应对任务的推送,至下而上逐级开展税收风险应对、控制和排查、反馈与绩效考评的税收风险分析运行管理机制;以总局、省局到市局开展不同层面的宏观税收风险分析识别,重点是查找所属区域和行业税收风险;行业风险分析识别的重点是查找行业所属的风险纳税人;微观风险分析识别重点是查找纳税人涉税生产经营的税收风险易发环节及具体的税收风险点,根据风险指标的实际偏差等综合打分、积分,根据风险分值的高低确定纳税人的风险等级,并进行排序和预警提示,进一步提出税收风险应对控制的建议方案逐级推送到相应纳税服务、案头评估、税务稽查等部门,实施差别化的税收风险应对处理。通过至下而上逐级开展税收风险应对、控制和排查并逐级反馈绩效,一方面监督考核税收风险分析识别及应对的绩效成果,另一方面,重新修正、调整完善风险分析识别模型及有关参数标准,促进税收风险监控管理效能进入螺旋式改进的良性循环运行系统。第二,结合现有涉税信息数据资源,研究适合于不同层面、不同规模和行业类别的风险分析识别算法及相关预警参数,总结特点规律后分类推广应用,提高税收风险监控的专业化水平;综合使用多种分析识别算法,如税收能力估算法和聚类分析法结合使用,反复训练和校验,形成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风险监控模型,经实践检验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提高税收风险分析监控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不断提升税收风险监控管理的整体效能。

参考文献

[1]胡云松.税收风险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税务研究2006,(12):69-71

上一篇:水权制度范文 下一篇:计算机软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