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督学的那些责任

时间:2022-08-09 04:02:08

责任督学的那些责任

最近,学校里有时会见到一些“生脸儿”,他们进课堂听课,而且基本听的是“推门儿课”;他们到操场巡视,而且主要看的是大课间;他们翻阅档案、资料,而且想看什么就向你要什么;他们访谈学生、教师,而且想问什么就跟你聊什么。至于图书馆、卫生室、实验室、洗手间……就是犄角旮旯也会走到。一种新的制度——责任督学制度,就这样开始了。当然,任何一项制度的开始,总不会顺风顺水。特别是这个责任督学制度,眼睁睁是让学校又多了个“婆婆”。人家不搞清楚为什么、是什么、做什么,肯定会对这个制度打“问号”,也肯定会给这项工作打“折扣”。

说到“为什么”,其实就是一句话:落实公共服务。对于咱们来说,公共服务似乎还比较陌生。但是,只要你留心一下,推出责任督学制度的确很有背景。近几年,教育所发生的巨大变化,表面看无非就是经费更多了、校舍更新了、场地更好了、设备更全了。其实,这里还有一个深层变化——教育地位的提升。过去曾经“被”事业了的教育、“被”文化过的教育,如今已经纳入政府公共服务的范畴。尤其是义务教育,还被列入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体系之中。这个变化是空前的,更是根本的。如果说过去是政府在努力办好教育,尽管努力程度各异,那么现在就是政府必须办好教育,因为已经责无旁贷。显然,公共服务正在成为政府的重要职责。于是,服务“质量”问题必然凸显出来。原因是公众开始逐步意识到,自己享受的公共服务产品应该体现公平、实现普惠。于是,服务“标准”问题又随之凸显出来。除了需要保证标准的统一之外,还要落实标准的“执行”和对“执行”的“监督”。无疑,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是这个系统工程的“终端”。公众不管政府如何进行顶层设计、出何政策举措,只有这些顶层设计和政策举措转化为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才会认可这是他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公共教育服务。所以,给了经费、建了校舍、铺了场地、配了设备,政府并没“完事儿”,还要建立一种机制,保证每所学校都能规范教育教学管理、提高队伍整体素质、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把这种机制简要概括一下,就是加强学校教育督导,促进学校内涵发展。责任督学制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创新、产生、发展、成形的。有人说,敢情这是专门“盯着”学校的制度。这话如果正面理解,还真有些道理。因为在一定意义上,作为公共教育服务“终端”的那些学校状态越来越好、实力越来越强,才是政府公共教育服务之“水”确实“流”到头儿的标志。

说到“是什么”,其实就是两句话:分片负责,随机督导。当然,这是对责任督学制度比较概括的描述。教育督导作为国家基本教育制度之一,早已有了法律规定。它在整个教育行政“链条”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由于责任督学制度是专门面对学校日常工作的督导,“随机”的重要性应该属于业内“常识”。 但是,恰恰是“常识”往往被忽视。过去,不太讲“随机”,多是搞“迎检”。不要说督导检查,就是同行的观摩、上级的调研,“迎检”之势也总让人很不自在。尽管大家当时给足了“面子”,可是学校丢日常的“里子”。 你真要把临时“迎检”变成常态,就得把执行标准变成习惯。然而,这里真需要有个习惯“培养”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要是没有不断的“随机”检查,也肯定不能“培养”成为习惯,况且这又是在“培养”集体的习惯、自觉的习惯。至于“分片”的必要性,则是为了使“责任”更加明确。特别是咱们所要面对的那些学校,面儿也太大、底儿又不齐,你要是不一个一个地“钉”, 肯定有些学校会“被边缘”,甚至被遗忘。虽然原因多多,可是再多的原因也不应该“稀释”咱们办好每所学校的政策。如果把督学分成若干组,把学校分成若干片(还有的称之为“责任区”),“组”与“片”一一对应,责任明确,加之“随机”,政府办好每所学校就会与学校加强日常工作自然而然地“联动”起来,使政府的目标变成学校的追求。

说到“做什么”,其实也是两句话:监督和指导,反映和建言。前面一句是专指对“下”做什么,后面一句是专指对“上”做什么。应该说,这正是教育督导的职责所在。如今,咱们的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已近尾声,学校经历了“创建”的艰辛,也收获了“达标”的果实,但是谁都知道由于历史的原因,停步在“初级”阶段的学校应该不算太少。有些项目查的时候才“有”,看的时候刚“做”,大概连一些“优势学校”也在所难免。那些相对薄弱、地处偏远的学校,其“脆弱”程度更是不言而喻。如果他们继续被边缘,甚至被遗忘,恐怕仅有的“脆弱”也会化为乌有。对他们来说,赶上“迎检”已是难得的机遇,要变成常态、形成习惯,即使有心,也是无力。面对当前的情况,有人尖锐地指出:“创建”、“达标”以后,普遍存在的课堂效率不高、管理过于粗放,仍然是困扰学校内涵发展的两个“弱项”。这个判断有些过头,“普遍”如果换成“不同程度”似乎更为准确。但是业内渐成共识,确实很不容易。可以说,这两个“弱项”正是咱们的“软肋”。课堂效率不高必然导致学生负担加重,素质教育当然无从谈起。管理过于粗放必然导致失去工作章法,整体运行当然不会顺畅。这样,责任督学对“下”的监督和指导就更要有的放矢。坚持标准的“监督”、典型引路的“指导”,随时点出不足,随处纠正偏差,帮助学校推进高效教学,落实精细管理,已经显得更为迫切。同时,责任督学对“上”的反映和建言同样也有必要。学校面对一些难题,自己确实无能为力。“小”到创新项目的经费支持,比如对外交流活动;“中”到校舍、场地的常年维护,比如定期整修工程;“大”到素质教育的政策导向,比如控制“统测”难度等。困难、问题似乎出在“下”面,可解决、协调必须要靠“上”面。于是,责任督学就自然成了沟通“上”“下”的重要渠道。及时发现,如实反映;客观分析,大胆建言,照样是在引领学校深化改革,“给力”学校科学发展。时下,推进教育现代化已成大势。“没有学校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这个并不经典的逻辑,经过这些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历程,人们逐步认同了。此时,明确责任督学对“下”要监督和指导,对“上”要反映和建言,它对于助推学校走向现代化的作用不仅不容忽视,而且不可替代。

最近,责任督学先后“上岗”,不光天津如此,据说全国也在推进。于是,责任督学们开始关注自己的责任了。这是一件好事,尤其是那些“兼职”的督学,本职工作既不能含糊,“兼职”岗位又重任在肩,责任明确更为必要。其实,上面所说的“为什么”、“是什么”、“做什么”,似乎就可以看做是对责任督学的责任所进行的一种阐释。但是,仅此还很不够,因为毕竟这是关于教育督导的一次体制改革。责任督学做到责任到位,起码还要加上两条责任:一是学习,二是合作,甚至要让学习、合作成为自己的工作“本能”。无论是对“下”监督和指导,还是对“上”反映和建言,“随机”绝不等于“随意”。一切要有“出处”。“出处”就是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只有坚持学习,才能心里有数儿、眼里有准儿、话里有根儿。国家和天津市的“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属于最新的权威政策文件,实在不能轻视,更不能忽视。同时,还要想到一个实际问题,责任督学虽然在片内工作分散,在校内人数有限,但是,只要加强合作,通过各种形式的交流、研讨、互助,就能不断拓宽工作视野、提高专业能力、强化合力效能。其实,那些被咱们“督导”的校长也应该被吸纳进合作“圈子”,因为双方是为了一件事儿走到一起的。在他们参与下的合作更利于这个制度的完善乃至创新。

责任督学的那些责任,如果往小了说,就是帮助学校健康成长,可谓善莫大焉! 如果往大了说,就是保证政府的公共服务,可谓功莫大焉!其实,其善、其功已经开始显现出来,这一点已经不容置疑了,因为大家心里都有一杆秤。

上一篇:浅谈技校学生的厌学现象与对策 下一篇:学生写作现状及解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