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审计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13 10:36:53

责任审计论文

责任审计论文篇1

所谓国家治理是指国家的执政者及其国家机关(包括行政、立法和司法等机关)为了实现社会发展目标,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和体制设置,协同经济组织、政治组织、社会团体和公民社会一起,共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推动经济和社会其他领域发展的过程。依照刘家义审计长的观点其本质是通过配置和运行国家权力,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控制、管理和服务,达到维护国家安全,捍卫国家利益,保障人民权益,维持社会稳定,实现科学发展。而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审计机关依照法律法规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因担任职务对本地区、本部门(系统)、本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所承担的职责、义务情况进行审计。其本质是审计机关代表国家对领导干部受托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审计监督的过程。

从本质上讲,国家治理与经济责任审计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国家治理决定经济责任审计,国家治理的性质决定了经济责任审计的性质。有什么样的国家治理就会有什么样的经济责任审计与之相适应;另一方面,经济责任审计的有效开展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具有积极的反作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全方位的现代化。通过对党政领导干部及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经济责任审计,重点关注他们在依法执政、促进科学发展、加强廉洁自律方面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以反腐的“高压线”倒逼各地区、各部门不断深化改革,完善的制度,促进中央与地方、中央与各部门之间的协调统一,从而促进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治理能力的提升。

自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推行以来,我国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从理论到实践都取得了长足发展。但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也暴露出问题难揭露、先离后审难监督、人少任务重等诸多问题。

目前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评价,全国还没有统一的经济责任审计准则或正式的实务操作文本。虽然中央和部分省市对经济责任审计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出台了一些关于经济责任审计操作指南试行或意见,如《审计署经济责任审计司经济责任审计指南(2012年征求意见稿)》、《江西省审计厅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操作规程》、《湖北省党政领导干部、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操作指南》等,但大多侧重于宏观性的描述,很少有采用定量指标为审计人员提供统一规范的审计操作指引。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对于不同的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审什么、怎么审、评什么、怎么评”缺乏明确规定。加上经济责任审计是对“人”的审计,往往涉及政策执行、财务管理、经济决算、绩效考核、推动科学发展等诸多方面的把握,对审计人员来说“审什么、怎么审”是个挑战。就算审计发现了问题,审计人员也需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职业判断区分责任做出客观公正的审计结论。但是以主观的思维要做出客观的评价谈何容易。无论是从定性方面还是从定责方面来讲,不同审计人员可能会做出相差甚远的审计评价,审计质量和审计公信力不免受到影响。

虽然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0年就了《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中办发[2010]32号),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组织协调做出了明确规定,但从目前各地建立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和经济责任审计机构的情况来讲还是不够乐观。不少地方并没有按照要求建立相关组织机构,即使有的地方已建立了经济责任审计中心但级别也不高。如某县级审计局虽然也成立了经济责任审计中心,但为股级事业单位,而审计人员所面临的大多为乡科级领导干部,在行政级别上让审计人员对部分问题的揭露未免有心无力。再者被审领导干部多数为提拔重用的人,是上级领导的“红人”,限于审计人财物归地方管理,审计独立性很难得到保障。

作为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按照中央两办《规定》应该是先审后离,但现实并非如此。一方面经济责任审计和审计成果利用在有的地方存在“两张皮”现象。干部调动晋升调整,人事变动在先,经济责任审计在后。很多领导干部已经交换到位,组织部门才下达审计委托书,委托审计局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成了“马后炮”,作用很有限。就是退休退职人员,也大多退休离职在先,经济责任审计在后,很少是先审后离;另一方面审计机关在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后依照有关法律法

规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和单位违反国家财政财务收支行为做出了处理处罚的决定,但在干部先离后审计的情况下接任领导往往认为经济责任审计是对前任领导的审计,不愿接受对单位的处理处罚,造成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未发挥应有的作用。随着社会各界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关切,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于2010年了《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中办发[2010]32号)明确了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不仅包括党政一把手,也包括党政主持工作一年以上的副职领导干部;不仅包括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还包括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也要求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要实现这一目标,必然对经济责任审计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在基层人少任务重的矛盾尤为突出。一方面,目前许多经济责任审计人员大多“半路出家”,许多审计人员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审计培训,更不要说经济责任审计教育了。经济责任审计由于其要求知识的全面性,从事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人数往往与不断增加的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不相匹配。而且在实际工作中,特别是在换届年,往往一次委托就有十多二十个项目,且时间要求紧迫,审计人员可能被要求一两天就要拿出审计结果报告,即使是投入全局的力量都很难应对,更无需说仅经济责任审计科室的力量了;另一方面各地审计机关作为政府的组成部门,有些地方不光要承担具体的审计业务,还要承担有些不该审计承担的事项,比如工程询价、招标评标、工程财务预算等,这样一来既当了“裁判员”又当了“运动员”。这样既不合规定又加重了经济责任审计部门的负担。此外,有的地方经济责任审计部门在经济责任审计“主业”之外可能还强加了许多“副业”,比如招商引资、征地拆迁等任务,造成经济责任审计有心无力。

从当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开展的现状来,如何从国家治理的层面来进行高位推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从而达到国家治理的目的,我认为目前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需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尽快建立起一整套完备的经济责任审计规范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内容,经济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特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广度和深度。由于缺乏正式、统一、规范的操作指南,在涉及主观判断的工作中,不同的审计人员在不同的专业背景下可能会得出不一样的审计结论,难以充分保证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从而蕴藏着较高的审计风险。因此,应结合经济责任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功能,尽快建立经济责任审计准则体系,以此来指导经济责任审计实务、保障审计质量,以切实控制审计风险。一方面国家应从全局着眼尽快制定适用于全社会、分类型、分层级的经济责任审计准则和操作指引,从总体上和具体审计类型上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指导原则、组织协调、审计内容、审计实施、审计评价与结果运用等方面予以规范;另一方面各级审计机关再根据准则和实务操作指引结合本地情况制定出操作性强、适合本地区的经济责任审计具体操作手册,以便经济责任审计人员在统一规范准则和实务指南下进一步突出审计重点,提升审计质量。此外还应健全审计结果运用和公示制度。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作为组织人事部门考核、任免、奖惩被审计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并将审计结果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二)建立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机构

面对新形势下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建立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机构势在必行,这也符合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当前我国法律法规对经济责任审计机构的机构性质、行政级别和编制情况等并没有做出具体明确的说明,在一些地方经济责任审计机构都没有设立,更不要说是高配。试想一个股级事业单位,如何去监督一个科级行政事业单位?在地方这样的审计困境不在少数。只有不断加强对各地经济责任审计机构的改革,探索对地方经济责任审计机构人财物的统一管理,从外至内保持审计工作的独立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不敢审”、“审不动”、“处不来”的问题,才能真正发挥审计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升的功效。

(三)切实改变“先离后审”的局面

尽管两办暂行规定和相应制订的实施细则中明确规定了“先审后离”原则,实际操作中,由于干部人事工作有其特殊规律,审计机关的力量又有限,造成绝大多数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是“先离后审、先升后审”,或者是“边离边审”。有的情况甚至是上午组织人事部门下的委托书,下午就得拿出审计报告,这样的审计报告的质量可想而知。这不仅使离任审计的目的和有效性难以充分体现和发挥,而且很容易使干部职工认为离任审计工作只不过是程序上的需要,是在“走过场”,不能从思想上给予高度重视,因而不是积极主动地配合离任审计工作而是敬而远之,甚至有意回避,这样一来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离任审计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审计风险。再加上原来的干部已经离任,新接手的领导为上任领导所犯的错“买单”显得不合时宜。致使许多应该处理的问题,都最终无法得到落实,削弱了审计监督的效果,造成“审与不审一个样”的思维错觉,不得不让人警醒。因此,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先离后审”的这种格局,让犯错者知痛楚,品恶果。用审计的红线,圈住权力的边界,进而推动领导干部将眼光聚焦到不断提高自身依法办事的能力上来。

(四)充实力量聚焦主业

为解决地方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人少任务重的问题,应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各地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加强经济责任审计队伍建设,要挑选一批政治素质高、业务精、能力强、能吃苦的审计人员充实到经济责任审计队伍当中去,同时对现有的经济责任审计人员业务培训,不断提高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

责任审计论文篇2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定义及表现,经济责任审计内外因风险的具体表现进行了分析。

0引言

经济责任审计,是指我国在近些年来出现的旨在明确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领导人经营管理责任而进行的一种审计活动,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或离任审计。企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对单位领导干部任职期间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以及对有关经济活动应当负有的责任进行的审计。

1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

经济责任审计具有时间跨度长、涉及业务范围广、政策性强、工作量大、审计风险多的特点,而内部经济责任又不同于国家专职审计机构;国家审计对县以下的党政领导班干部和国有大中型企业法定代表人离任审计,具有独立性、权威性、严肃性和一定的强制性;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主要取决于部门单位领导决策与指令,具有被动性、附属性、依赖性和一定的局限性。

2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定义及表现

所谓风险是指损失发生的可能性。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是指由于审计人员本身的失误或其他客观原因,未能全面了解责任者所在单位的情况而造成的估计和判断,导致经济责任审计结论不实,对被审责任人任期内的经济责任作出不恰当评价的风险。

2.1法律、法规的不完善致使审计涉及的效益性和任期责任难以判定。当前,我国有些法律法规出台相对滞后,在审计过程中遇到新情况新问题时,出现无法可依的情况,使得有些问题难以认定。再者,一些地方和行业系统的“土政策”与国家法律法规不相一致,甚至出现“撞车”现象。特别是在认定被审计个人经济责任时,将会处于僵持的境地。这些无疑都将加大审计风险。

2.2有意识的舞弊行为和手法变幻使隐蔽性增强,导致审计风险。评价经济责任和廉洁自律表现,必须以真实的会计指标为依据。经济责任审计更注重量化指标,审计评价在很多情况下是靠数据说话的。所以虚假会计信息对审计结果的影响不言而喻,会计资料的可信度差,直接影响审计评价的客观性,甚至造成判断上的错误。

2.3机关单位与三产关系的复杂化,含有许多不稳定因素。有些党政机关在前几年兴办了一些经济实体,至今没有完全脱离机关的管理,在经济上存在一定的牵连或保持着紧密联系。

2.4受审计环境影响带来的风险①法律规定内审部门在一定的程度上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但内审部门在业务上需接受上级审计机关指导,而在行政上受单位行政首长领导,这种双重领导体制使得内审部门在某些方面很难做到独立依法审计监督。②内审部门根据单位内部组织人事部门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任务,若审计期间太短,则必然影响审计任务的完成,从而影响审计质量。③内审部门与单位内部组织人事和其他干部管理部门还没有建立起稳定的协调协作关系。对所属单位领导人员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往往是先离任并任命,后审计,使审计工作处于被动局面,甚至造成有些问题无法进行审计。

3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成因

3.1内因风险。即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审计工作内部存在的风险,主要表现在:①组织工作欠完善。如在任务重、工作量大、时间要求紧时,经济责任审计的任务与实际投入审计的力量不相称,技术力量配备有时出现捉襟见肘,常常只能出现“走马观花”式的审计,没能认真地坐下来审好每个出入点、每本账册、每一个内控制度。②实施程序欠条理。由于审计的内容较为复杂,头绪多,工作点分散,问题涉及面广,所以在实际工作的安排中,出现不能合理分配审计力量,抓不住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要害等问题,在使用审计方式和方法的选择上出现了偏差,不能在有限的时间、范围、地域等空间内最大限度去落实和查清实际问题。③问题定性不准确。如任期内,由前任遗留下来的问题在本期内没有进一步得到改进或解决,后任领导又难以认可。④收集证据不充分。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常常对一些问题的认识与确定上使用固有模式,也就是经验式的主观臆断,在对问题的知认上出现偏差。其次,对证据收集的筛选不认真,不能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形成证据一大堆,有用的不多,或由于能力的原因,不能从这些证据中找出有实质性的证据,最终对问题的处理不痛不痒缺乏可信度,无形中埋下了审计风险。⑤后续复核不严谨。后续审计工作是前期工作的延续,是对审计结果的自查和二次确认,也是为尽可能减少由于审计工作不完善而带来审计风险而采取的拾遗补缺的重要手段。⑥运用法律不确当。未能正确把握和处理好法律的层次性、延续性、时效性之间的关系,导致在处理和评价问题时用法不当,产生风险。⑦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不过硬。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与承担任务存在相对矛盾。经济责任审计涉及的内容很广,这就要求审计人员既要懂得企业财务,又要懂得投资基建的财务,不仅要具备查账技能,还应具备宏观经济管理知识、政策法规及审计、综合分析能力等,若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够全面,就会严重制约和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3.2外因风险。也就是与被审计单位相关的背景风险。主要包括:①被审计单位社会关系的复杂性,被审计单位所处的社会知名度、社会贡献、社会效应、社会权重等。②先任命后审计,增加了审计工作的难度,造成高风险。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暂行规定》要求:领导干部任期届满或者任期内办理调任、转任、轮岗、免职、辞职、退休等事项前,应当接受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中央五部委“通知”要求“未经审计,不得办理离任手续。”可现实中,组织人事工作往往衔接不上,“先离后审”、“先任后审”现象普遍存在,这与《暂行规定》“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在加强干部考核和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要求相违背,给审计工作带来影响。③被审计单位账务处理的隐蔽性。账务处理的技术程度的高低是相对的,任何一种技术上的处理总有一个目的,那就为了隐瞒事实的真相。只要是不合法、不合规的技术处理都会露出一定的破绽,就看审计人员有没有练就一双“火眼金睛”。④被审计单位生产工艺流程的特殊性。人们常说:隔行如隔山。审计人员也不是全能,也有很多知识面缺陷。生产工艺流程的不同对于审计人员而言是个实实在在的问题。⑤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的严肃性。如企业是否实行政企分开,企业是否由它的投资者来做出经营决策和实行经营管理,内部规章制度的建立与执行程序是否严格、清晰、有条理,中国加入WTO,对一些外向型的企业,其内部管理上是否按照ISO9001国际管理标准来设置和严格的执行。

责任审计论文篇3

关键词:任期经济责任;评价体系;审计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审计机关接受干部管理部门的委托,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对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的党政领导干部或企业领导人员任职期间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的监督、评价活动。从近几年实施经济责任审计情况分析,在这类审计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大大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作用的发挥。本文在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改进对策。

一、当前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目前仍处于不断探索与完善阶段,在审计实践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审计的质量,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存在的问题有:

第一,对效益性目标缺乏合理明确的规定。从审计目标看,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通过证实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相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及有效性,来认定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应负的经济责任,为组织人事部门、纪检监察部门及主管部门考察、评价与使用干部提供参考依据。真实性、合法性目标有财政财务审计作基础,在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效益审计一直在探索中,缺乏经验。由于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必须以效益审计为基础,如果普遍开展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则意味着必须首先开展经济效益审计,但这却面临许多困难。因为在审计过程中,微观经济效益容易确定,宏观经济效益难以把握;经济效益容易确定,社会效益难以判断;当前经济效益容易确定,长远经济效益难以预测。因此,对效益性目标缺乏合理明确的界定,是影响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

第二,审计方式有待改进,审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先离后审是目前比较普遍的现象,许多领导干部在离任或升迁后进行审计,因此评价结果往往与领导干部的任免脱节。这使审计人员认为审计工作无关紧要,只不过走过场而已,在这种心理前提下进行的审计只能是流于形式,难以发挥审计作用。同时,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特殊,政策性较强,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严格遵循职业道德标准。但实际工作中存在缺乏证据或标准就做出判断;缺乏相关的知识和经验做出判断;不充分考虑委托人的具体要求而形成意见;审计报告使用语言模糊不清;审计结论表达不够规范;定性不恰当等问题,这样做出的审计结论很难做到客观、公正,保证审计工作质量也就成为一句空话。

第三,缺乏具体操作的相关规章制度和评价体系。目前进行经济责任审计主要依据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暂行规定。虽然这些规定使审计的程序、内容有了法规依据,但在实际工作中有关审计标准、审计评价、审计建议的具体执行等内容规定的比较笼统、抽象,这就使审计工作缺乏具体的指导,审计评价随意性较大。审计人员对领导干部任期内的经济责任评价是否客观、公正,直接关系到这些领导人员的升、降、去、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领导干部的命运,所以审计人员做出的评价至关重要。这就要求建立一个科学、健全的业绩评价体系,帮助审计人员客观地判断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但目前尚未形成这样一套健全的评价体系。

责任审计论文篇4

一、亟待出台统一、具有可操作性的配套法规

经济责任,一般是指作为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对本单位全部法人财产及其净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承担的经营责任及其他经济责任。主要包括:

(一)本单位全部法人财产及其净资产的保值、增值;

(二)本单位业务经营活动及与之相关的财务收支活动的合法性;

(三)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

(四)单位内部管理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

(五)应承担的其他经济责任。

经济责任审计,指对经济责任关系的主体之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所进行的监督、鉴证和评价活动。

据此,经济责任审计主要目的在于鉴证、评价责任主体任职期间的工作业绩和经济责任。如果是由真正独立审计主体实施该项审计工作,就更能体现经济责任审计的本质,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也便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但在现实中,我国经济责任审计的主体主要是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强制性又是相对的。因此,亟待出台具有可操作性的配套法规。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分别为:

第一,从社会对内部审计的认同程度,内部审计远远未达到其应有的地位和权威性。比如:内部审计职能不明确,内部审计工作不到位,内部审计容易受长官意志的影响,甚至遭到阻碍和干扰等等。如果有了全国统一、明确的配套法规,为内部审计“对症下药”,那么内部审计就有法可依;就可避免在审计程序、审计方法、审计内容甚至审与不审等方面的随意性;就可确保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客观公正、审计结论的真实可靠。

第二,由于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性,其查账标准和评价标准有别于其他审计,对于考核指标如何设定(特别是考核责任主体如何处理当前利益与长远发展关系等涉及后劲指标),如何评价责任主体在其任职期间的功与过,如何达到定量与定性的结合。如果没有统一、可行的工作标准,那么在鉴证、评价上就存在一定的主观性。

第三,尽管经济责任审计已成为考核责任主体的有效手段,但内部审计由于缺少处理依据,对于涉及个人问题的处理,主要是向有关部门提出审计建议,而执行起来力度是不够的,使审计处理意见落实较难。

二、内部审计与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相辅相成

经济责任审计有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和离任审计两种方式。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对责任主体进行的阶段性审计监督和鉴证;离任审计,是指对离任者整个任职期间所承担经济责任履行情况所进行的监督、鉴证和总体评价。

现行的经济责任审计有关文件规定,对领导干部因任期届满、提拔、调动、免(辞)职及离(退)休等离开工作岗位前,应当对其进行离任审计,未经审计不得离任;特殊情况先离任后审计的,未经审计不得解除其任职期间的经济责任。但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坚持“先审计,后离任”的原则,往往是已离任,再审计,而且要求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所以,为了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效率,减轻下阶段离任审计的“工作压力”,使离任者放心,接任者安心,必须开展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实际上并不局限于财经法纪审计,它是站在管理者、主管部门的角度,认识和分析企业存在的问题,研究和解决企业存在的不足,它实质上是管理审计。为此,内部审计要从以财务审计为主转移到以管理审计、效益审计为主。审计的范围要从单纯的对会计资料的审计,扩展到对管理组织结构的合理性、管理机构职能的有效性、管理机制运行的灵活性进行审查监督;审计要参与对企业风险的评价和分析,要对投资、生产进行事前的可行性研究,提供制定最佳方案的分析报告,等等。

与此相似,内部审计人员也遇到新的挑战。审计人员不仅要扩大知识面,提高审计专业素质,而且要具有广博的企业管理知识,即能深入掌握企业情况,又能进行高层次理性思维。在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中,才能及时发现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针对管理中的漏洞,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建议,以更好地规范经营行为,更有效地提高管理水平。

责任审计论文篇5

1.审计目标相对单一

经济责任审计目的与常规审计有所不同,常规审计主要目的是维护财经法纪,改善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其出发点是被审计单位的经济秩序。而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项监督评价机制,目的是分清被审计单位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在本单位经济活动中应当负有的责任,加强领导干部的监督,推动领导干部防腐拒变、廉洁勤政,促使领导干部不断提高管理水平。高职院以培养人才为中心,以教学、科研为重点,对中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要求定位不高。缺少学校的重视与支持,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无法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顺利实施得不到坚强的保障。

2.审计职能相互关联

高职院审计处是学校主管内部审计工作的专职部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在学校决策层的领导下,独立监督和评价学校及其所属单位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对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决策层负责并报告工作。但是,高职院审计职能的独立性在诸多方面仍受到限制,如审计部门与同样隶属于校领导管理的其他职能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工作关联,审计人员的人事关系、薪酬关系、绩效关系等受其他职能部门管理,这些关联关系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客观性。

3.审计风险亟待控制

高职院中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以各部门负责人为审计对象,以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以财务信息为手段,重点关注各责任部门的经济行为是否符合各项法律法规和财经制度的要求。对于完整、真实的财务资料,审计人员可按照工作程序作出正确判断。如果没有会计记录或会计记录不全面,隐密私设“小金库”“、账外账”,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将会受到严重制约。

4.审计承诺流于形式

审计人员向审计对象送达审计通知书时,应当要求审计对象以书面形式就与审计事项有关的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和其他相关情况作出承诺。审计对象签署审计承诺书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必经程序,目的是进一步规范审计工作。有的审计对象只要收到承诺书就签,对具体承诺内容不重视,随意性很强;有的审计对象思想负担较重,不愿签署承诺,借口推脱。如果承诺不真实、不全面,势必误导审计人员工作的方向。

5.审计评价结果滞后

经济责任审计的任务是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财经制度对审计对象作出客观公正的任期时的经济责任评价。从原则上来说,领导干部任期届满或者任期内调任、转任、轮岗、免职、辞职、退休等事项前,应当接受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从审计实践来看,审计评价与结果滞后于组织部门选拔、任用干部,形成任用和审计相脱节。由于工作需要或其他因素影响,大部分经济责任审计在组织形式上采用“先离后审”,审计工作尚未开展,组织部门的任命文件已经下达。领导干部在离任或升迁后才被审计,导致审计工作的时效性得不到保证,审计成果的利用、转化失去了现实意义。

6.审计队伍建设薄弱

高职院中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受学校组织部门的委托而开展的,组织部门对审计时间和范围给予明确规定,审计部门没有自行安排审计时间和范围的权力。组织部委托审计的时间具有不可预测性,再加上集中的“先离后审”任务和薄弱的审计力量,在紧张的审计时间内集中完成大量工作非常困难,产生审计评价客观性不足与审计质量高要求之间的矛盾。另外,从审计队伍自身素质来看,审计人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而且经济责任审计的方式方法仍在不断探索之中,有的审计人员对各项法律法规、财经制度的理解认识还停留在旧制度的时点上,使得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提高很难有所突破。

二、提高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措施

1.创新理念,提升经济责任审计的地位

审计部门肩负着为学校教育事业保驾护航的重大责任,提高审计监督服务质量是学校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内部管理的需要,是推进领导干部认真履行经济责任、规范经济行为的有效保障。党的十报告中指出,要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学校审计部门应以此为契机,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加强与学校决策层的沟通,揭露经济责任审计中产生的问题,分析各项违法违纪行为的原因,总结各部门采纳审计意见后产生的效果。只有通过对审计工作不断了解,决策层才能充分认识到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要性。

2.坚持原则,切实发挥审计部门的职能作用

高职院审计部门除了独立履行监督职能外,与其他兄弟部门一样,更多的是要发挥服务作用。服务质量的提高依赖于规范的工作流程,规范的工作流程可以避免方方面面的利益冲突,进而保证审计的独立性。首先,应该制定各年度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绕开突击式的集中审计,将事前、事中、事后审计有效结合。其次,成立经济责任审计专项小组,召开经济责任审计布置会议,制定项目方案,对实施审计的对象、范围、内容、要求等作出明确规定,并向学校决策层汇报。再次,在审计工作实施过程中,审计人员应该坚持原则,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以各项法律法规、财经制度为准绳,对各审计项目严格按审计工作流程操作,分清审计对象的经济责任,公正地作出审计评价。

3.和谐审计,创造良好的经济责任审计氛围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审计工作同样需要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审计监督的目的是为了防范风险和纠正错误,调查、取证只是工作的手段。审计人员应加强与审计对象的沟通,提高他们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理性认知,消除抵触心理,转变观念,走出“谁有问题才审谁”的思维误区,增强工作信心。经济责任审计一般从财务审计入手,财务信息如果反映不全面、不真实,就会给审计工作带来风险。因此,审计人员不能仅简单地采用“就账论账”的传统方法查账,还要与纪委、组织部门的举报、干部考核等相结合,全面了解审计对象的基本情况,深入调查可疑事项,事实求是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征求审计对象的意见,允许其对有关事项说明,尊重其提出修改建议的权利,最终在理解、沟通的基础上完成各项审计任务。

4.因地制宜,建立行之有效的奖惩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基本准则》第二十一条规定“:审计机关应当建立健全承诺制度,向被审计单位送达审计通知书时,应当书面要求被审计单位法定代表人和财务主管人员就与审计事项有关的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和其他相关情况作出承诺”。高职院审计部门也应当按规定遵照执行,要求审计对象就经济责任审计资的真实性、完整性承诺,这也是正确界定审计人员责任与审计对象责任的方式。审计对象应端正态度,严肃对待,认清责任,配合审计部门提供相应审计材料。审计部门在承诺的基础上,通过将调查采集信息与审计对象承诺后信息相对比,通过筛选,找出审计重点,充分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效率。

5.公开结果,重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转化

在实际工作中,大部分高职院在经济责任审计中采用的都是“先离后审”,“先离后审”便于工作的自然衔接,不至于造成管理上的脱节。但“先离后审”耽误审计时间,有些问题与前任领导沟通后还需再与现任领导协调。推行审计结果的公开,可以加强公开透明的力度,及时划清前任领导与后任领导的责任,促进各项违反国家财经法规行为得到有效的整改与落实。审计结果公开后还要重视结果的利用,应当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学校要对审计结果和建议进行研究,按照制度作出奖惩决定,并把审计结果纳入干部个人档案永久保存,作为在干部提拔、考核的重要依据。通过公开审计结果,全校师生对领导干部的履责情况有所了解。只有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最大限度置于广大教职工监督之下,审计监督才能真正成为遏制各项违法乱纪行为的威慑力量。

6.完善机构,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经济责任审计范围广、时间长、任务重,审计人员的素质如何,直接决定着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审计部门应制定相关制度,明确审计部门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进一步充实审计力量,培养政治素养和业务素养兼备的审计人才。在任务集中、力量薄弱的情况下,可以部分委托社会机构进行审计,或者邀请校外专业人员临时参与进来,节约审计时间。审计部门应把对审计队伍建设写入到部门工作计划中去,在思想上教育审计人员要遵守职业道德,自觉履行监督职责,当好维护财经秩序的审计尖兵。在业务上用最新的财务、审计、管理、法律等方面的知识武装自己,加强业务学习与培训,建设一支思想过硬、业务精湛、配合默契的审计队伍。

责任审计论文篇6

一、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的划分

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是两种不同性质的责任,不能相互替代。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是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责任。单位负责人是单位的法定代表人,代表单位依法行使职权,应当对本单位的会计行为负责,是承担会计责任的主体。由于现代审计受其自身的审计技术、审计方法、审计成本等固有审计风险的限制,对于单位负责人的会计造假行为,注册会计师即使具有应有的职业谨慎,有时也很难发现所有的错误和舞弊。因此,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只能合理地保证会计报表使用人确定已审计会计报表的可靠程度,会计报表使用人不能苛求注册会计师对已审计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完整性提供绝对保证,不能因为会计报表已经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就认为注册会计师是会计报表质量的绝对保证人和责任人。也就是说,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不能替代、减轻或免除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责任。当注册会计师完全遵循了独立审计准则和职业规范时,仍有可能没有发现会计报表中的某些错误的漏报,以致出具了与事实不相称的审计报告。这种情况下,由于注册会计师已按职业规范执业,就不能认定是审计失败,也无须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而由于注册会计师不具备专业胜任能力或没有尽到应有的职业谨慎,没有依据独立审计准则执业,未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并获取充分的审计证据,或与被审计单位合谋舞弊,出具了虚假、错误的审计报告,就必须承担相应的审计责任,注册会计师也不能借口会计报表是由被审计单位负责人提供而不承担过失责任。

二、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的具体界定

(一)下列行为应界定为单位的会计责任

1.违反《会计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未依法设置会计账簿及进行会计核算。如在法定的会计账簿之外,另设一套或多套账簿,造成企业的会计资料不真实、不完整。

2.违反《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编制虚假会计报表。如伪造、变造会计凭证和其他会计资料,编制虚假会计报表;随意改变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成本的确认标准和计量方法,随意调节利润;用以资信等为目的的非法定资产评估增值,随意调增其资产账面价值和资本公积;通过关联交易,运用不合理的交易价格,或在交易未实现的情况下,进行调节企业的收益;对应确认或披露的损失、负债不予确认或披露;通过虚假的资产重组或债务重组,虚构利润,粉饰会计报表。

3.违反国家及地方税收法律法规的行为。如故意隐瞒应纳税事项,对应税经济事项不作账务处理,逃避纳税;购买、虚开或代开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等非法取得纳税凭证行为;提供虚假资料,骗取国家税收优惠及其他违反税收法规行为。

4.在社会审计机构审计过程中,企业故意弄虚作假、隐瞒事实真相的应认定为企业会计责任。如不提供真实、合法、完整的会计资料,对提供给注册会计师的资料进行伪造、变造;对注册会计师审计要求提供资料原件或复印件拒绝提供的;注册会计师向被审计单位有关人员进行询问时,拒绝回答或不如实回答解释有关情况,导致注册会计师误解的;对注册会计师要求执行的审计程序不给予必要配合或有意设置障碍,导致注册会计师无法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的。

5.社会审计机构发表了审计意见,出具了审计报告,而企业不予采纳的,应界定为企业会计责任。如企业对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意见报告不予采纳,不进行相应的账务调整或披露;企业对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意见报告采取避重就轻的处理方法,部分采纳审计报告意见。

6.企业与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通同作弊,企业应承担相应的会计责任。

7.企业发生的其他违反国家财务会计法律、法规的行为。如违反会计监督方面的其他法规,未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拒绝接受依法检查的;违反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管理方面的法规,未依法设置会计机构和配备会计人员的;违反会计工作基础、工作规范等会计管理方面的法规,未妥善保管会计资料,造成丢失和毁损等。

(二)下列行为应界定为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责任

1.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业务时,未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仅根据企业提供的会计报表,就出具审计报告。

2.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未索取客户在经营过程中的必要的审计证据,如重要的购销、投资(联营)、担保合同,重大经济事务的董事会决议(或纪要)和法律诉讼事项,造成对其重大经济事项的漏审,导致审计报告失实、失真的。

3.注册会计师虽实施了必要的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却因遗漏或回避了企业重大问题而发表了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发现了客户会计处理的重大错误,或涉及其高层管理人员舞弊时,迫于客户关系或压力,未能根据事实真相,记录于其审计工作底稿,而出具不恰当意见的审计报告的。

4.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报告中对应予披露或揭示的事项不予披露揭示,而出具不恰当意见的审计报告的。如注册会计师明知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有重大的违法行为,而不予指明揭示;明知企业存在会计处理方法前后不一致,重大的会计报表期后事项、关联交易和或有损失事项,而在其审计报告中未予适当披露和揭示,出具不实审计报告的。

5.注册会计师及其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类型与审计工作底稿的证据和结论不相符合,而出具虚假审计报告的。如注册会计师及其会计师事务所未能按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出具审计报告意见,有意回避企业存在的问题,使其审计工作底稿的结论与审计报告意见类型不一致。

6.会计师事务所与注册会计师与被审计单位通同作弊,出具不真实、不合法的审计报告,应承担相应的审计责任。

7.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存在的其他违反《注册会计师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

责任审计论文篇7

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都建立在财务审计的基础上,通过搜集被审计单位的有关财务收支及经济活动的信息和数据,与原有标准进行比较和评价。两者之间的差异表现在绩效审计重在评价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但经济责任审计重在评价被审计单位责任人在任期内的经济责任。

2我国经济责任审计现状

经济责任审计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审计制度,它是在计划经济的基础上产生的,其内涵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也在不断扩大,其发展经历可以划分为厂长(经理)离任审计、承包经营责任审计、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三个阶段。目前我们国家的经济责任审计指的便是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对前两个阶段审计的优化和创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于2006年2月28日修订通过,经济责任审计从法律层面得以确立,为客观公正地评价使用干部提供了重要依据。近几年来,经济责任审计在我国的反腐斗争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审计力量不限、审计人员素质不高、审计评价指标的确定不明确等。

3反腐倡廉环境下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3.1经济责任审计机构设置不健全、审计人员综合素

质有待提高在机构设置上,人大机关是国家权力机关,而审计机关是政府行政机关,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显而易见,从机构设置上来说审计机关在对人大机关相关人员进行审计时底气不足,出现不敢审计、审计走过场的尴尬局面。另外,审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如部分审计人员在审计时出现了“人情审计”,部分审计人员审计专业知识达不到相应要求等。

3.2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指标的可操作性差

在进行审计评价的时候既要大胆披露违规违纪问题,也要对被审计领导干部任期内的成绩予以肯定,所以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制定一些考核指标。目前考核指标体系主要包括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财经纪律的执行情况、重大事项决策情况、个人廉洁自律情况等。指标体系内容相对来说较完整,但是部分指标的可操作性较差,比如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进行评价时多是形式主义,没有起到实质性的预防警示作用。再如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在对该指标进行评价时大部分没有考虑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以及货币的时间价值等因素对资产价值的影响。

3.3经济责任审计的滞后性和审计实施内容不完整

目前我国的经济责任审计形式主要为任期终结审计,即领导离任后再进行审计。由于领导干部的任期较长,任期终结审计的范围比较宽泛,因而造成审计任务相当繁重。在目前的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我国的经济责任审计人员大部分都偏向于审计财政、财务收支状况,忽视了其他方面,因此也就不能对被审计的领导干部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深入的了解。如在案例中,我们经常说某某贪污受贿多少万元,而很少披露其责任的履行情况、任职期间资产的使用效率等。

4反腐倡廉环境下经济责任审计的创新研究

4.1完善经济责任审计机构设置,提升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要想进一步提升经济责任审计实效,抓好廉政建设,首先必须给审计人员一定的权力,做到人人可审计,因此我们有必要将审计机关独立出来或者国家通过立法赋予审计机关特殊的执行权力。十以来,加大了反腐力度,仅2013年一年,全国就有超过18万党员干部被处分。因此,反腐不仅要有决心,还要有非常硬的决策力和执行力。在选用审计人员方面,各级审计机关要选用政治素质好、熟知审计业务的工作人员来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同时还要不断对其进行培训,不管是从业务还是思想上都要进行计划性的培训。

4.2加强经济责任审计指标的可操作性

第一,不管从国家层面还从地方层面,均需出台一系列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准则和细则,确保审计工作顺利开展,为经济责任审计各项指标的实施提供法律依据和参考。第二,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将过程和结果结合起来对被审计责任人进行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主要有管理责任审计和财务责任审计两个方面,综合考察责任人在任期内是否符合相关规定。财务责任审计主要针对任期内的财务责任履行情况,管理责任审计主要针对任期内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所以为了提高各项审计指标的可操作性,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不能只考虑结果而忽视了过程。第三,对部分指标进行评价时考虑各种影响因素的作用,如通货膨胀、通货紧缩、货币时间价值等。

4.3提前经济责任审计环节,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的实施内容

为有效避免任期终结审计的缺陷,我们应该将经济责任审计的环节前置,提高对于企事业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审计的重视程度,根据任期中的审计结果来考核被审计对象,加强约束力度,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的实施内容。2014年7月27日,中央经济审计工作部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联合印发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实施细则》,该实施细则对不同类型领导干部的审计内容都作了细化和明确,因此在以后的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我们要以该《实施细则》为指导,不仅要对任职期间的财政、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审计,其他的责任履行情况也要进行深入披露。

责任审计论文篇8

(一)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进步成长的现实要求党的十对惩治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提出了新要求。加强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就是要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在廉政建设中的作用。领导干部廉洁从政,仅仅依靠纪律要求和道德约束是不行的,必须有健全完善的法律制度保障和强有力的外部监督,促使领导干部规范从政行为。因此,强化经济责任审计,是促使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现实要求,也是保障领导干部进步成长的现实要求。

(二)县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县委书记和县长是县域内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主要决策者。决策不民主、决策不科学,就会造成决策失误,就会给县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严重损失,甚至灾难性的损失。因此,加强对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不仅是增强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依法履职责任意识的需要,也是县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内在要求。

二、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对经济责任及其审计的认识不到位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些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对经济责任及其审计存在认识不到位的情况,从而导致审计项目难实施,审计质量不高,审计监督作用难发挥。有的县委书记和县长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经济责任审计,认为审计就是挑毛病、罚款,实施审计影响本地区、本部门工作正常开展;在审计过程中,消极配合,不及时提供完整的、全面的待审项目资料,甚至以领导出差和财务人员外出等为借口拖延乃至阻挠审计工作正常开展;有的县委书记和县长认为,审计就是审查财务账目上的问题,然后罚款了事;有的县委书记和县长认为,考核、监督领导干部,是组织、纪检监察机关的事,与审计无多大关系。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二)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难以清楚界定当前,有关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相关规定都比较宏观或不清晰,县委书记和县长的经济责任难以界定。实践中,县级重大经济事项甚至一般性经济事项都是由县委书记决策拍板,县长只是执行者。尽管许多重大经济决策事项经过领导班子集体决策,但主要领导又有很大的影响力和决策权,一旦出问题,就很难认定是个人责任还是集体责任。另外,解决前任领导遗留的历史问题,也会给现任领导带来一定的经济风险。因此,明确区分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无疑成为经济责任审计的一大难题。

(三)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覆盖面不广调研中我们发现,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存在覆盖面不广的问题,表现为纳入审计项目内的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数量有限,另外就是开展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任中审计比例较低。究其原因,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任务重,责任大,而审计力量又不足,审计手段也有限,这就直接导致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难全面铺开,大部分审计都是在领导干部任期结束后进行,这种事后对领导干部行使权力和职责履行情况进行的监督,起不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而任中审计比离任审计的审计环境更为复杂,审计工作的难度更大,是因为被审计对象尚在领导岗位,掌握着一定的权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的任中审计比例不高。

(四)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组织不规范调研中我们发现,在县级党政主要领导经济责任审计中,特别是在对县委书记和县长同步审计时,存在审计组织不规范的问题。表现在审计组织形式单一,审计组织体系不健全,从而难以实现审计力量的有效整合。比如,原来县级党政主要领导都是由市级审计,现在县委书记原则上由省上审计,扩权强县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原则上也由省上组织审计,而省上的审计力量又严重不足,市级审计力量却闲置浪费。

(五)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不完善调研中我们发现,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尚未建立,审计工作难以客观、准确、全面地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事项进行评价,特别是对于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以及县域内重大经济事项决策的审计缺乏较为系统、权威的评价体系,经济责任审计缺乏具体的、可操作的指南,影响了审计的科学性、公正性和权威性。

(六)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不科学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科学运用,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关键环节和最终目的。调研中我们发现,审计结果利用率低的问题较为突出。有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还在审计之中(报告还未出来),或者根本没有审计,干部就提拔或交流调动了,“审”与“用”之间仍存在着“两张皮”的问题。实践中审计部门只负责组织实施经济责任审计,向党委政府提交审计报告就标志着该审计工作的完结,至于审计结果能否发挥作用、能发挥多大的作用,就不那么关注了,因为审计结果的运用属于组织部门和纪检部门的工作范围,客观上造成了审计与审计结果运用的分离,这种重审轻用的现象直接影响了审计监督作用的发挥,大大削弱了经济责任审计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功能。

上一篇:增值税制度范文 下一篇:择业心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