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歌协会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10-05 22:08:13

秧歌协会工作计划

秧歌协会工作计划篇1

关键词:秧歌;秧歌舞蹈;民族舞蹈

1秧歌的发展历程

秧歌最原始的形态出现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出现了反映农业劳动生活的舞蹈:《扶犁》、《葛天氏之乐》等。其中《葛天氏之乐》的记载说道:“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逐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1]也就是说该舞蹈很可能是三个人为一组,形成的大型集体歌舞;也有可能和秧歌中出现的“小场子”类似,在群众自娱性质的歌舞基础上加入表演的成分。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一系列的祭祀队伍,有的是为了求神祈雨、躲避灾祸,有的是为了祈求平安、五谷丰登。他们喊着口号、随着节奏、放开脚步,走出一幅幅图案来。慢慢地,人们发现这些伴随着鼓乐而舞动的祭祀形式,在讨得神的满意之外,还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欢乐,人们开始把农闲时、正月里进行的一些祭祀活动与娱乐活动相融合,使祭祀形式产生了飞跃,秧歌的雏形开始显现。到了大约1400多年前的北齐时代,正月的一些祭祀活动就已经形成了乐舞相和的“阳歌”。

在辽代天津蓟县的独乐寺塔砖上,有一组刻绘十分生动的乐舞形象,有的身披帛带、相对而舞的女子双人舞姿,有的帛带飘逸的女子独舞,有的手执长绸或者双手捧物的汉装舞人,他们的舞姿跟现在流传的“秧歌”相似。宋代民间的作品中《村田乐》就是一种表现农村劳动生活的民间歌舞,甘泉宋金墓之舞蹈画像砖可以用来印证《村田乐》的基本舞蹈形象;而据李开方、李安福《陕北秧歌史料的重大发现》一文介绍:“1983年发现于陕北甘泉宋金古墓中得两块舞蹈画像砖,生动地镌刻了一位上穿对襟短汗衫、下着大裤裆缠腰裤、头扎包巾的男青年,双手托一绸子结成的绣球,喜气盎然地扭舞的造型”。[2]那倾身扭腰屈膝撩腿、彩绸拖曳的身姿步态,十分类似于现在仍流传着陕北秧歌舞。随着南方移民的大量进入,明朝初年的时候,人们把南方插秧时候唱的“秧歌”融入到了原来的阳歌之中,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秧歌”舞。后来由于军队换防、官员升迁、商贾往来,陕北和吕北一带的阳歌或秧歌,被不断的带向了全国各地,慢慢地与当地的民情风俗相结合,创造出了各具特色的秧歌舞。宋代的《村田乐》流传到清代,已经演变成汉族地区最为流行的民间舞蹈《秧歌》。它起源于人们的劳动生活,是在插秧、耕田等劳动的过程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清代一些关于《秧歌》的记载充分证实了这点。如清人李调元著《粤东笔记》中记载:“农者每春时,妇子以数十计,往田插秧,一老槌大鼓,鼓声一通,群歌竞作,弥日不绝,谓之秧歌。”从开始的在劳动中歌唱舞蹈,发展成节日里的娱乐活动之一,始终自娱性的、生动活泼的民间歌舞形式。所以清代的《秧歌》不仅仅在民间的广场上演出,也出现在戏馆、宫廷中。

共产党领导下、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社会,才是秧歌真正快速发展的时期。1942年5月,主席在延安发表《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的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然后才有可能进入创作过程。”所以劳动人民自己创造的秧歌,成为了文艺家们实践这种精神最好的艺术形式。1942年出现了新秧歌,并开始演出;1943年的春节,边区文协在延安举办了盛大的新秧歌演出活动,得到了干部和群众的广泛拥护和参与。1944年春节,新秧歌的演出达到了高潮时期,当时有27支多的秧歌队参与演出了大概150多个节目,轰动了整个延安,形成了一种鼓乐喧天,万人空巷的盛况。这样经过改编的秧歌可以更好地表现新生活、新思想,人民都非常的欢迎,也进一步激起了文艺工作者对秧歌的兴趣和重视。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声势浩大的新秧歌运动在解放区出现,它实践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在现在文艺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在新中国成长的短短50多年中,秧歌舞的形式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多样化了。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人口老龄化的问题逐渐显现,中老年健身的热潮兴起,扭秧歌成为更多数人的首选。国家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群众的健身要求,新世纪的第一年里,全面启动和实施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二期工程,推广了群众喜闻乐见的、普及范围广、民族传统意识强、群众的参与热情高的健身秧歌。如今放眼望去,不分地区南北差异,不分时间早晚,不分男女老少,群民参与的秧歌健身运动正在全面发展着。

2秧歌舞蹈的特点与功能

秧歌之所以能够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极为旺盛的生命力,并不是偶然的。它具有易学性、群众性、灵活性、自娱性四大特点。因为动作、步伐、节奏容易掌握,并且秧歌是群体表演的艺术,大多数在广场上表演,群众参与性强,人们容易受到气氛的感染跟着扭动。而其从组织到用人到演出,包括服装道具和伴乐,舞蹈表演到演唱方面,虽对其特色方面有讲究,但是仍然可以加入即兴表演,其灵活度避免了死板硬套。

秧歌协会工作计划篇2

当成自己最神圣的事业来做。

2010年,国家恢复在乡镇建立文化站,王xx同志被xx乡党委任命为乡文化站长。上任伊始,虽然连一间办公室都没有,但他还是一头扎进了村屯,因为他实在是太热爱这项工作了,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乡村文化工作当成自己最神圣的事业来做。东北大秧歌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因为动作简单,好学易会,在农村的普及率极高。于是,他把扶持全乡各村屯组建具有一定规模的东北大秧歌队作为自己开展农村文化工作的切入点。那时,全乡没有一支成型的秧歌队。刚开始组建秧歌队时,虽然三人两伙玩玩还行,但真正组成“正规军”,好多老百姓还是不愿加入。他就多次跑村串屯,找那些有号召力或有这方面天赋与爱好的人谈心,讲道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他来到群众基础最好的南利东屯,找到了对大秧歌情有独钟的邱宪华、艾薇等文艺骨干,坐在农家的炕头上,通过促膝谈心,终于唤起了两个人的兴趣。他又说服开办花嫁之约婚庆公司的弟弟爱东,拿出专款给农民秧歌队购买了服装、乐器、扇子、腰带、音响等。听说文化站长要来发服装和锣鼓家什,几十人在村口列队欢迎。王xx说:“看见乡亲们那样热切的眼神,那样真诚的举动,就不得不为他们去做点事。”从那以后,每当夜幕降临,南利东屯的老百姓就穿上了色彩缤纷的服装,没有场地,就在乡村的街道上挥舞起了彩扇,伴着锣鼓扭了起来,后来竟发展到了100多人。接下来,王xx的脚步走进了战家屯、滕家屯、韩家屯、刽家屯、曲家屯,茅屋中,土炕上,村头田间留下了他和文艺骨干交心的身影。大家纷纷行动起来筹办大秧歌队,王xx自掏腰包作为扶助经费不断地送给农民。如今全乡有一定规模的秧歌队已经发展到了24支。王xx说,只要有人扭,他就赞助,他就支持。秧歌队的组建和经常性的活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拥护和参与,并在xx乡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文化氛围。为了统一动作,提高大秧歌的整体表演水平,他还有计划的聘请县文化馆的老师深入到村屯进行培训和辅导。利用春节、元宵节组织大秧歌队,参加县文化馆和乡文化站组织的汇演。正是从秧歌队的组建和活动的开展,让他迈开了乡村文化工作的第一步。

他广辟思路,苦苦耕耘,为村民搭建文化舞台

发展乡村文化最大的难点就是没有固定场所。要真正的繁荣乡村文化,激发农民们对文化活动的兴趣与爱好,首先要给他们提供活动平台。这几年,为了给农民朋友增加固定活动场所,王xx同志广辟思路,利用新农村建设、贫困村建设等项目,积极主动向上争取资金,先后建成了三个标准化的文化小广场。2013年1月,王xx动员xx乡晓光村农民企业家栾长彬回村独家投资70多万元建设了一座占地面积500多平方米的农民文化小剧场。结束了这个乡没有专门演出场所的历史。乡村文化小广场、文化小剧场的建设,为农民自娱自乐提供了具有专业水准的文艺舞台,使农民在农闲时节或“我们的节日”到来的时候,能够经常在小剧场汇聚,自演自唱,自娱自乐。

2014年,他紧紧抓住黑龙江省文化厅在基层乡村集中建设文化小广场的契机,全面提升xx村、xx村文化小广场的档次。现在,“xx村农民文化活动中心”已经正式挂牌成立。这个中心占地面积6000多平方米,现已建成集休闲区、体育运动区、秧歌和健身舞蹈表演区、小舞台等室外活动区,同时,在室内还建设了四室一区,即:音乐室、图书室、书画室、根雕创作室和摄影展区。2015年,又为永胜村建设了一个红色文化基地。为了这项文化工程,他几乎天天泡在村屯里,帮助村里谋划文化项目、送物品、寻找和动员乡村文化能人。

今年已经60岁的农民赵荣江酷爱根雕艺术,但早已放下了手中的刻刀。原有的根雕作品也是丢的丢,送人的送人,剩下的也都放在了自家的仓房中落满了尘土。王xx同志先后10多次来到赵荣江家,动员老赵重新拿起刻刀,还在xx村农民文化中心专门开辟了赵荣江根雕艺术创作展览室,不仅使老赵的作品重见天日,还为他今后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除此,他还自己掏钱为赵荣江购置了刻刀,去林场联系购买了大量的树根为老赵提供创作素材。赵荣江激动地说:“再不好好的研究根雕艺术,真对不起王站长的一片苦心啊”。和赵荣江一样被王xx感动的还有农民摄影家赵文,绘画爱好者王长彬、刘树森、任桂荣,音乐爱好者郭喜、魏云良、张志刚等一大批农民。现在,xx村已经成为木兰县远近闻名的文化先进村。只几年每到农闲季节,王xx就组织全乡各村文艺人开展大型文意演出和晚会,受到全村百姓的热烈欢迎和积极响应。每天到文化活动中心来跳舞、扭秧歌、看书看报、书画创作、欣赏根雕、吹拉弹唱的人都超过200余人,就连很多外乡镇的人也慕名前来参观。

xx村胡家屯紧邻哈罗公路,是一个拥有400多户的大村。由于历史原因,全村的公共文化设施几乎为零。村民扭秧歌、跳舞就在不足4米宽的村道上。村道上车多、孩子多,非常的不安全,一过车尘土飞扬,也不利于百姓的健康。王xx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经过积极努力,终于争取到了省文化厅援建综合文化小广场的项目。小广场开工建设期间,他每天都来现场监工,他说坚决不能让省文化厅的文化惠民工程流于形式。施工方暗示,如果能放宽要求,可以给他点儿好处费。王xx同志坚定的说:“发展乡村文化是我的事业,我不能贪图小利,让老百姓骂一辈子,小广场建设必须按照省厅下发的施工标准进行,差一点都不行。”截止日前小广场已经圆满的竣工了,全村百姓无不欢欣鼓舞,还没等配套工程完工,老百姓就迫不及待的在这里扭起了大秧歌,跳起了健身舞。

这几年,他还十分重视村屯文化大院的建设。在兴建文化小广场的同时,王xx每年都有计划的扶持2个以上具有一定规模的文化大院。其中他重点扶持了“xx村永恒文化大院”、“乔家屯张春荣文化大院”、“韩家屯邱桂荣文化大院”、“刘家粉坊屯孙贵文化大院”、“大灰堆屯郑永利文化大院”、“建新村邱宪华文化大院”、“xx村刘景贤文化大院”、“曲家屯曲锦顺文化大院”等,他不仅倾注人力物力财力,而且帮助筹划设计,使这些文化大院很快提档升级。同时他还积极争取有关部门为各村的文化大院配备了相应的乐器、音响等设施,使文化大院真的名符其实、为民所用。

王xx还广开思路,因陋就简开拓了冰雪文化项目。2014年1月,王xx来到了xx村范家屯农民张凤良家中,鼓励张凤良利用自家的冬季闲置养鱼池塘开办农民冰雪文化基地。经过半个多月的筹备,xx乡首家农民冰雪文化基地正式对村民免费开放了。基地占15亩水面,设立了滑冰区、陀螺区、冰爬犁区和文艺表演区。他还协调县文体局免费为农民下发了冰刀,自掏腰包2000元为基地送来了组合音响和100面彩旗,印制了4条彩色宣传横幅。冰雪文化基地的投入使用,为xx乡冬季文化工作开辟了新的途径,增加了新的亮点。

他用尽心思,只为乡村文化百花齐放

为了搞好文化下乡活动,提高演出水平,他依托各村屯文化大院组建了乡村文化小剧团。平时,这些人就作为村子里的文艺骨干和文化带头人,发动村民扭秧歌、跳舞,起到带头和示范作用。农闲季节还集中组织排练文艺节目到各村巡回演出。这些演出即丰富了老百姓的文化生活,也锻炼了自己的队伍。由小剧团为核心举办的农民春晚,受到了省文化厅公共文化处领导的高度赞扬,成为这个乡的一个文化品牌。2014年7月以来,xx乡文化小剧团还自编自导自演了一场《魅力xx,激情xx》《魅力xx,幸福红丰》《唱响心中的歌》。《抓文化促党建惠民生大型广场演出》《中秋赏月篝火晚会》广场文艺晚会和两届《xx乡农民健身舞蹈大赛》,连续三年举办了独具特色的《xx乡农民春节联欢晚会》《乡村好声音——xx乡农民歌手电视大奖赛》《全乡秧歌大赛》等活动,吸引了全乡文艺能人的广泛参与和群众前来观看。王xx每年都创造机会,让农民上舞台甚至送文化进城表演。这种老百姓自己编、自己演、自己评的活动形式,不仅喜闻乐见,而且寓教于乐。既丰富了百姓的业余文化生活,也陶冶了情操,净化了心灵,弘扬了正能量。

他为了事业慷慨解囊,把简朴和忙碌留给自己

为了搞好乡村文化工作,王xx同志常常自己掏腰包。从2012年开始,为了全面展示xx乡文化工作的丰硕成果,鼓舞全乡干部群众做好乡村文化工作,进而推动此项工作的发展,王xx考虑到站内人员少、经费不足等实际困难,说服爱人自己掏钱创办《乡村文化》专刊,每年出刊4期,每期印数1000余册,每出一期的费用就是3900元。现在已经坚持出了第12期,已累积出资45000余元。根据乡村文化工作的需要,设置的主要栏目有:封面人物、时代先锋、亲情故事、文化快讯、文化能人、乡村古风、绿野诗林、心灵鸡汤、理论学习等相对固定的栏目。整个栏目的组稿、采写、编辑、排版、印刷都是王xx亲力亲为。白天到各村检查指导,晚上就加班编辑刊物,常常都要工作到夜里12点以后。印刷刊物要到外地,他就开自己家的车。每期都要往返几次进行校稿和确认,以确保刊物的质量。刊物出版后,他还要免费发放到县直机关学校,村屯小卖部和乡村干部、农民手中。图文并茂的《乡村文化》工作专刊,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普遍欢迎和广泛传看。创刊两年多来,《乡村文化》已培植了固定作者近百名,作者年龄有青年学生,也有耄耋老人,有乡村干部,也有普通农民。可以说它的影响跨越了几代人。黑龙江省文化厅领导看到此刊物后十分高兴,还在刊物上亲自批阅,号召全省文化站长向王xx同志学习。

2012年秋天,xx乡xx村农民刘长林开办的农民文化创作室正式挂牌成立。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郭本刚、政府副县长王艳玫等县乡领导莅临了现场,亲自为文化创作室揭牌。文化创作室不仅吸引了本村爱好书法、绘画、剪纸、根雕、文学创作的农民参加,还吸引了全乡有艺术爱好的农民参加。大家聚在一起创作热情十分高涨。王xx还经常帮助刘长林邀请县里的书法家、画家、诗人、剪纸艺术家等到创作室交流创作经验,具体指导农民创作。他把农民创作的作品有选择的刊登在《乡村文化》专刊上,既鼓励了创作室成员的积极性,还丰富了刊物内容。仅这一个文化创作室,王xx个人就出资6000余元。 2014年元旦刚过,xx乡“首届农民唢呐培训班”开班了,为了能办好这次培训班,王xx又出资5000余元。每次搞活动,资金不足他就自掏腰包补上。有人问起他几年来为乡村文化花了多少钱,他自己也说不清楚。

乡村文化必须培养后备人才,而后备人才必须从少年儿童抓起。王xx于2013年3月,协调xx乡中心小学筹备举办了为期一周的“校园文化艺术节”,在他的策划下,校园文化艺术节丰富了内容,提高了活动质量。有歌舞等特长表演,有书画作品展览等。他还帮助该校成立了太极拳表演队,聘请县城的太极拳协会的老师亲临辅导。又帮助xx中心小学成立了红领巾广播站,建立了标准化的播音室。他每天抽出一小时时间亲自培训小播音员、小编辑、小记者。建立常态化的运营管理机制,促进了校园文化向更高层次发展,培养了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如今,校园文化艺术节已经成功举办了两届,红领巾广播站也一直在播音。传播着对梦想的呼唤,传播着春的声音。 他每年都和学校联手,评出优秀小记者、优秀小编辑、优秀小播音员。

为了乡村文化的发展繁荣,他倾尽全部精力,每天都用笑脸迎接每一位群众,每天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丝丝的病痛,丝毫没有影响他对基层文化工作的执着追求。乡亲们经常会看见一瘸一拐的文化站长来到他们中间,为他们尽心尽力的服务。xx村党支部书记赵景奎说:“王站长就是一个工作狂,铁人。他经常晚上到xx村加班,到了饭时也不吃饭,实在太饿了,就到小卖部买一包方便面,我还是头一次接触这样的好干部,光干活,不吃饭。”王xx的爱人乔亚清是个农民的女儿,对文艺原本不懂也不关心。看见丈夫拖着病体天天风里来雨里去,挨累搭钱,她即生气又心疼。但他拗不过丈夫,每次丈夫向她要钱,她最终还是把钱掏了出来。去年,儿子把对象领回了家,商量结婚。可是家里却拿不出买婚房的钱,最后还是兄弟姐妹联手帮忙,才让儿子有了结婚的房子。王xx一家人的生活都十分简朴。妻子的一双皮鞋穿了三年也舍不得换。他本人平时穿的也像个农民,全身上下没有一件超过200元钱的衣服,甚至连他最喜欢的手表也舍不得买,使的手机也是200元的低挡手机,唯一值钱的家当就是他开了四年的面包车。有人笑话他土气,他总是笑着说:“有吃有喝有衣服穿,还有汽车开,这日子啊已经是够幸福的了”。儿子装修新房,找老爸商量想买点高档材料,他却给儿子写了一首诗:“天地须弥大,有屋就是家。但存风雅趣,不必太奢华。”

王xx热爱乡村文化,奉献乡村文化的事迹,不知道感染了多少人,也让全家人从不理解到理解,从旁观者到参与者。爱人每天下班不仅主动的关心丈夫的身体状况,还积极参与丈夫的工作,帮助丈夫出谋划策。xx乡农民健身舞大奖赛,看见丈夫找不到女主持人,她还毛遂自荐,客串了一把女主持。从此,每年的大赛她都会成为女主持。

今年50岁的王xx还有着他自己遥远而灿烂的乡村文化发展规划,他对他的事业充满了畅想与憧憬。 他励精图治、孜孜以求,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在xx乡一提起文化站长王xx,没有不称赞的。特别是村屯百姓,更是把他当成了快乐的使者。他也把百姓当成了亲人,全心全意的为老百姓办事,把乡村文化植根于黑土,把梦想的种子播撒在了希望的田野。

秧歌协会工作计划篇3

一、讲文明、树正气、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

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没有健康的精神文明做支柱,就不可能创出极大的物质财富,更莫谈经济腾飞。因此,提高村民的精神文化素质,至关重要,势在必行。老年协会为使老年人能与时俱进,从思想上同社会接轨。首先组织老年人开展灵活多样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寓教于乐,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结合当前实际生活,自编自演健康向上的的小节目,牢牢占领了农村文化、思想阵地,极受群众欢迎和领导的支持.

总会下设的六个分会(六个皇甫村,每村都设有老年协会),积极组织老党员(总会党支部现有党员78人)、老干部、老教师、老农等会员(总会在册会员现有563人),自筹资金购置服装和锣鼓等乐器,成立秧歌队,由老协党支部委员兼副会长牛福荣任教练,扭起了秧歌,当初人们有点腼腆,看的人多,扭的人少,经过老协会人员的启发诱导,很快发展到近二百来人,后来不但老年人参加,一些中青年人也都积极加入队伍,都说这种活动比整天玩麻将好的多.平时定时定点活动,锻炼身体。每逢重大节日,秧歌队走街串村,连扭带唱,好不热闹.李皇甫村的音乐会、刘皇甫村的高跷会、曹皇甫村的小戏小车会都多年未动,也被秧歌队带动起来.为了提高花会档次和文化品位,二00四年秋后,在老协会顾问贾殿卿和会长焦宝堂的策划计直接参与下,寺皇甫村又成立起保北唯一的”雄风大鼓会”和传统型的”旱船会”,与前几道会联合组建了”寺皇甫文化传承总会”.为得到正规的正宗训练,以曹春友书记为核心的寺皇甫村两委班子研究决定,不惜重金置办了乐器和服装,从保南和本县孔村请来名师认真教练,村民大力支持,学员刻苦习练,不到百天的时间两道会初步成型。二00四年春节向乡亲和县、镇领导做汇报演出时,得到了领导和群众的肯定和欢迎。县委常委县宣传部刘晓梅部长看后高兴地说:”寺皇甫村化宣传工作是一流的、皇甫老年协会的工作是一流的、“大鼓会”、“旱船会”也是一流的,今后,县对你们的支持也是一流的”

皇甫周边的村看到皇甫老年协会,给村里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益处,都纷纷效仿,成立老年协会,组建秧歌队等文艺团体。几年来十里八乡的老年文化活动相互切磋,联演互访不断。不但活跃了农村的文化生活、提高了村民的文明素质,还稳定了一方平安.有段民谣唱的好:

扭秧歌、不花钱。

精神爽、身康健。

心里亮、眼界宽。

邻里亲、常见面。

婆媳和、妯娌谦。

遇矛盾、乌云散。

享安居、颐晚年。

老协会、实可赞。

办好事、说不完。

协会党支部副书记兼常务副会长王荫民,书法造诣很深,他义务担任老年大学书画班的讲师,面向社会和在校师生的书画爱好者办班,成绩显著,学员多次参加市、县书画展,在今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县书画展中,获优秀组织奖.

副秘书长李厚文同志,擅长文艺,义务为波峰中学等学校写校歌,为老年协会文艺演唱队,自编自导文艺节目。“非典”期间他自编的”抗非歌”和快板词,被县抗非指挥部推荐,选登在省报和中央电视台播放。开展的这一系列文化活动,看起来时很普通的事,实际确起到了促进皇甫的文化文明建设。激发和提高了广大村民和皇甫师生的爱党、爱国、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精神,给经济腾飞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一个顺口溜说的好:

皇甫老协不一般、一马当先搞宣传.

政策法规讲的透、团结道理入心田。

婆媳和睦邻里好、尊老爱幼孝为先。

扭起秧歌忘掉烦、社会和谐乐安然。

图书种类特齐全、文学科技人阅览。

增长知识脑开窍、科技兴农路子宽。

无市场、犯法违纪事不沾。

协助两委抓大事、甘当黄牛做贡献。

二、创和谐、树新风、建立新型社会秩序

社会上有各不正常风气,不论大小事都要请客办席随份资。不但给社会造成了极大的浪费,也给人们带来很大的无奈。老协会看在眼里痛在心上,为了改变这一陋习,一方面宣传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一方面积极组建红白理事会,为村民定价从简操办红、白大事,深的村民的欢迎和拥护。群众满意地说:

秧歌扭一扭,

气走吹鼓手,

移风易俗好,

老携带好头。

老协会充分利用年长辈高,威信好的自身优势,。主动担当排查民间纠纷、化解矛盾的任务。经常走家串户,进行家庭和美、社会公德、尊老爱幼、破除迷信等多方面的教育,增强了家庭和睦与邻里团结,也维护了社会安定的大好局面。

一九九九年秋,曹皇甫与李皇甫两村因修路发生地界争执两村互不相让,扩展到村民持械聚众,即将械斗的严重局面。镇党委、政府几次派员调解。老协会得知后,会长焦宝堂亲临现场,苦口婆心,掰开揉碎的讲解利害关系,很快化解矛盾,避免了一场恶性事件。失后群众传送说:

老年协会老神仙。

想的周到虑的远。

实在话语送人间。

恶斗发生双方惨。

当辈遭难入公安。

留给晚辈大后患。

老年协会化劫难。

历史功劳世代传。

三、增知识、强素质、协助两委抓大事

为了全面提高村民素质,增长文化科学知识,我们不但创办了老年大学。还发起了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捐书赠报活动。依托捐赠的上千册书、报、建成了老协图书室,免费供村民借阅,为满足大家的借阅热情,我们向社会征赞助、向领导求支持,现在图书室已初具规模,有标准铁书橱12架,木书橱5家,科普、农技、机电、医保、史地、文学、工具书、杂志等十多类四万六千多册书,阅览室中桌椅齐全供查阅资料。致富能手、蔬菜农艺师,刘桂民现有大棚十多个,菜田几十亩,是科技知识需求大户,自有了老协会图书室,他再也不用因所需资料而来去匆匆的跑县城书店了。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借了图书室的大光,老协会帮了我的大忙。”版权所有

老年文化活动中心,文化长廊中不仅有图书室,还有琴瑟笙箫、锣鼓钗号、唢呐笛板等各种乐器几十种。乒乓、羽毛、排、蓝、足、台球应有尽有;扑克、棋类、大小健身器材一应俱全;电视机、扩音机、影碟机、电脑微机、高级音响、各种话筒样样齐备,供村民休闲娱乐之用。

公路村村通工程和文明生态村建设,是当前农村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为了尽快完成任务,老协会所有人员不辞辛苦,帮助两委班子筹划运作,老协顾问贾殿卿年过八旬,同焦宝堂会长多次亲自出面找领导、求社会赞助。使这两项工作在二00四年底全部顺利完成。其中寺皇甫村的文明生态建设接受市里的验收,也顺利通过。并被定为市级文明生态示范村,为县争了光。二00四年至二00五年上半年,仅寺皇甫村就获各类奖项5个。村支部书记曹春友每向领导汇报工作时,总是直言不讳的说:“我村荣获的奖旗、奖牌由我村的一半,也有老协会的一半……”他每次说道此,都会获得在场领导的热烈鼓掌。

“说一千,道一万,无钱啥事都难办。”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尽快使皇甫走出困境,老协会请来六个村的支部书记,专题讨论研究皇甫人,如何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抓住机遇、开拓进取,如何将皇甫建成一个和谐、文明、富裕的皇甫。经过认真讨论,达成了:“解放思想、放大胆量、打开封闭的村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寻能人、找门路的方法,敲开皇甫籍在外工作人员,这一蕴藏着无价之宝的“金山院。”统一思想后,“八仙过海”各展高招。工夫不负有心人,经老协会出面,在北京召开的皇甫校友联谊会上,原华北民航局王献斌局长,答应出面协助建教学楼。通过王局长多方面协调,河北省委书记叶连松亲自批复拨款50万元,并亲笔写来校训;紧接着省教委职员20万元;保定市教委支援10万元;涞水县政府先后支援11万元。二000年二月十九日,一座高标准现代化的教学楼竣工交付使用。皇甫学校被危房困扰的日子从此结束。

二00四年秋,寺皇甫村招商引资小组,引来一个过千万元的大型养牛场项目。支书曹春友及时向老协会通报情况,他对此事拿不准,有些犹豫。老协会立即召集全体委员开会,认真分析情况,讨论对皇甫的利弊关系,大家一致认为可行。曹书记决心下定,谈判成功。二00五年春奠基动工,一个现代化的大型养牛场现已完成了前期工程。寺皇甫村民仅在牛场打工和卖鲜玉米秆的两项收入,就比往年增加三十多万元(全村人口486人,住户118户)。牛场所需的60000方青储私了(铡碎轧实)给方圆十里的村民带来了极大的实惠。占地40亩的牛场,全是荒芜多年的老砖窑废墟。村民们高兴得说:

老年协会好主意,

能让废地变宝地。

村民得到大实惠,

小康生活乐无比。

老年协会在帮助两委班子制定“十一五”规划时,给寺皇甫村算了一笔账,全村118户、486人,村庄基占地250亩。五年内通过合理规划,每户实现入住三层小楼(三代同堂)的生活区,全村庄基只需50亩左右,将旧村庄基余出的200亩土地,可引进大型企业一至两个。村民可到企业挣工资。全村按科学规划建文化区、工业区、商业区、生活区。实现“农村城市的愿望不就在眼前吗!”

秧歌协会工作计划篇4

近年来,通河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没,相继实施了文化立县工程及文化建设百项工程,尤其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把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通过县、乡(镇)、村三级大力扶持和培养,在农村发展了一大批农村业余文艺团队。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以民问艺术团为主的仝县农村业余文艺团队的数量在快速增长,艺术团、秧歌队及健身操队、民问司仪乐队等已达到50余个(支),涉及人数2000余人。其中,作为农村文艺团队主要力量的民问艺术团21个,是哈市周边县(市)中民问艺术团队数量最多的县份。

村级民间艺术团争相成立

记者采访时发现,在通河县农村,村级民问艺术团组建速度较快,农民参与热情较高。原因有两个:一是农民对文艺的渴求成为农村民问艺术团队产生的重要因素。农民富裕起来之后,对精神生活的渴求随之强烈起来。记者深到通河县第一个农村民问艺术团――祥顺镇东六方村民问艺术团,通过了解该团成立的经过得知,艺术团成立前,这个村有几位爱好吹吹拉拉的农民(或者叫农村文艺人)经常凑在一起,起初是白娱白乐,你吹一段秧歌调,我拉一段二胡曲,他唱一段地方戏,这种自娱白乐引来了不少村民围观。后来这些农村文艺人觉得村民们爱看他们的表演,便有了组建艺术团的想法。2007年底,东六方村正式组建起农村民问艺术团,成员12人,都是村里懂些简单民乐器和爱唱爱跳的村民。该村艺术团成立后,自编白导自演了多场演出,受到了村民的热烈欢迎。二是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扶持是民问艺术团快速成长的重要因素。组建民问艺术团是当时通河县农村的一大新闻,县电视台专门进行了报道,市电视台及哈尔滨日报、黑龙江日报也相继报道了农民自发组建艺术团在自家门口唱大戏,为农民演出的新闻。新闻报道极大地激发起小剧团成员的热情,他们利用劳动之余编排节目,利用农闲时问演出,不但在本村演,还应邀到其他村屯演,极大地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第一个农村民问艺术团组建后,通河县其他乡镇村屯也相继组建了艺术团。县委宣传部及时介入,先后为各个团队购买电子琴、二胡、笛子、快板、锣鼓等乐器,以及音箱麦克风等音响设备。县文体局积极派出专业文艺辅导老师,为各村艺术团整章建制,辅导编排节目。同时,县、乡两级政府及村委会还积极为艺术团协调演出资金、建设演出场馆。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重视与扶持,更加调动起农民办艺术团的积极性,2007年以来,通河县农村民问艺术团的数量在不断增多,目前正式组建并备案登记的有21个,涉及演职人员600余人。其他正在组建的有3个。

村屯秧歌队及健身操队组建较快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通河县各乡镇、村屯环境面貌得到极大的改善,各乡镇、村屯相继建起了公同、广场、文化大院,农民茶余饭后有了好的休闲场所。如浓河镇浓浓河公同和富强村公同、富林乡红旗村文化广场、凤山镇四马村文化大院、三站乡三合村文化大院、祥顺镇太平山村文化广场、乌鸦泡镇依山村文化广场等。环境的改善给秧歌队及健身操队的成立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有条件的村屯纷纷组建秧歌队或健身操队。目前,全县各乡镇共有秧歌队、健身操队30余支,队员1500余人。天气晴好时,兀论春夏秋冬,每天清晨或傍晚,各个村屯的文化广场、大院、公同里,村民们纷纷聚集到此,开始扭秧歌或跳健身操。欢快的锣鼓声和动听的舞曲传遍了村子,引来众多村民观看。三站乡三合村秧歌队是农村秧歌队中比较活跃的一支秧歌队,秧歌队队长唐坤介绍,扭秧歌是东北传统民俗,该村建设文化大院前,这支秧歌队就已经组建,但是受活动场地的制约,秧歌队活动较少,人员也较少,只是在国庆或春节期问才扭秧歌。自从三合村建起宽敞整洁的文化大院后,有了好的活动场地,秧歌队的活动便开始频繁起来,农闲期间,秧歌队的队员几乎每天都聚集在一起,或者扭秧歌,或者学习新的秧歌动作和套路。秧歌队队员也从最初的10余人发展到现在的40余人,队员年龄最大的72岁,最小的35岁。

农村司仪乐队应运而生

农村司仪乐队是近几年才产生的新的农村文艺团队,虽然产生时问短,但由于其具有很强的服务性,在农村影响力也较大,成为农村文化阵地上又一支活跃队伍。目前,较为成型的农村司仪乐队有8支。这些司仪乐队队员都是农村年轻的文艺骨干,村里的“文艺人”,他们爱好文艺,在唱歌、演奏、主持等方面的文艺才能较为突出。他们顺应当今农村市场经济的需求,白发组建了司仪乐队,谁家办婚礼、丧事,谁家办寿宴、开业庆典等,他们便策划参与,进行有偿服务。虽然这些司仪乐队队员的水平不是很高,但是他们贴近农村生活和乡土气息的表演、诙谐幽默的语言却赢得了广大农民朋友的欢迎。闲暇时问,这些司仪乐队经常同村里的民问艺术团联手办演出,受到了村民的欢迎。

秧歌协会工作计划篇5

5月14日,市计生协在上林县召开全市计生协会出亮点、创品牌工作汇报会。

5月16日,新城区计生协在“老百姓大药房”举行全市第一个非公经济企业计生协会成立大会暨“老百姓大药房计生协会”挂牌仪式。

5月20日,上午9:00时市计生协在新城区政府礼堂举办“预防艾滋病科学知识”大型公益讲座;下午3:00新城区计生协在新城区政府礼堂举办“女性心理健康知识”大型公益讲座。

5月21日, 兴宁区计生协会在安宁办西津村举办“携手绘国策”歌咏比赛暨预防艾滋病知识竞赛活动。

5月22日晚上,城北区计生协会与城区农林水利局在万秀村联合举办文艺演出及预防艾滋病知识竞赛活动;同日,上林县协会在澄泰镇开展“关爱女孩、捐助扶贫”活动。

5月24日,市计生协与市农业局在隆安县杨湾乡爱华村举办“生态养猪”培训班。

5月25日,市计生协会与市农业局在横县校椅镇举办“甜玉米种植技术、免耕抛秧技术”培训班;邕宁县计生协在长塘镇、刘圩镇、新江镇举办“种植南瓜、木薯、芋头技术及种桑养蚕技术”培训班;永新区协会在坛洛镇中北村召开纪念“5 29”座谈会暨预防艾滋病、生殖健康知识宣传教育活动。

5月26日,市计生协与市农业局在宾阳县洋桥镇举办“甘蔗种植技术”培训班;永新区协会在新阳街道办事处举办“会歌比赛及预防艾滋病知识竞赛活动。

5月27日,市计生协与市扶贫办在马山县举办扶贫村干部培训班;城北区计生协会在城区政府大礼堂举办辖区协会会员“协会会歌”比赛暨预防艾滋病知识竞赛活动;宾阳县计生协在县政府大礼堂举行“协会会歌”比赛暨预防艾滋病知识竞赛活动。

5月28日,市计生协与市农业局在邕宁县蒲庙镇那陆村举办“种桑养蚕技术”培训班;兴宁区计生协在邕强实业有限责任公司举行计生协会成立大会暨挂牌仪式;上林县召开全县计生协会骨干座谈会暨预防艾滋病知识培训;永新区协会在上尧街道办事处举办“会歌比赛及预防艾滋病知识竞赛活动”;隆安县协会与县农业部门在雁江镇举办“免耕抛秧技术”培训班。

5月29日,横县计生协举办“协会会歌”比赛暨预防艾滋病知识竞赛活动;武鸣县计生协在县文化广场举行“关爱女孩工程”启动仪式;宾阳县在县城百货大楼门前、黎塘镇街上举行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计生法律法规和生殖健康科技知识咨询、彩车游行、板报展览活动;马山县计生协、计生局联合在县级示范点开展预防艾滋病知识及计生政策有奖竞猜、谜语和义诊、咨询和避孕药具发放活动。

秧歌协会工作计划篇6

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底蕴深厚、遗存丰富的资源优势

经普查,已发现的各种陕北民间艺术形式多达400余种。其中陕北民歌万余首、民间舞蹈150种、民间器乐曲牌1000余首,传统戏曲脚本300多部,曲艺节目及单曲上千个,各类民间工艺美术作品50000余件。

全省入选“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2项中,延安、榆林两市就有陕北民歌、佳县白云山道教音乐、绥德唢呐、米脂唢呐,陕北秧歌、安塞腰鼓、洛川蹩鼓、宜川胸鼓、横山老腰鼓、靖边跑驴、府谷二人台、陕北说书、陕北道情(延安市、清涧县)、榆林小曲、安塞剪纸、黄陵面花、陕北匠艺丹青建筑彩绘、黄帝陵祭典共计18项入选。

多元融合形成风格独特的艺术特色陕北民间文化是中华源文化――黄河文化板块的重要分支。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在陕北历史演进中多元传承融合,构成了陕北民间文化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丰富的艺术形态。

比如,陕北民歌被学界誉为“研究陕北社会的活化石”;陕北秧歌、锣鼓唢呐、陕北剪纸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口传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陕北说书、陕北腰鼓、陕北农民画等,分别有着“民间艺术之花”、“天下第一鼓”、“东方毕加索”等美誉。

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在陕北,大人小孩都会唱民歌、扭秧歌。仅安塞一县,备案登记的各类民间艺人34000余人,其中骨干艺术人才6686人。靖边县2008年春节城乡闹秧歌,参与者近万人。被誉为“蹩鼓之乡”的洛川县,蹩鼓艺人超过2000人。陕北民间文化根植于农耕、放牧、贸易、迁徙、爱情、打工、行船赶脚等日常经济社会生活中,有着顽强的生命力。

在中华主体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党中央在延安的13年是陕北民间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鲁艺和陕北民间文化的结合,产生了《东方红》《王贵与李香香》《南泥湾》《绣金匾》《兄妹开荒》等一批史诗性作品。延安成为当时中国新文艺运动的中心,陕北文化成为中华先进民族文化的代表。美国著名记者斯诺曾感慨地说:“走进陕北,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中华民族文化。”解放后,陕北民歌走向全国,产生了刘燕萍、丁喜才、李治文、马子清、白秉权等一批著名歌唱家。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榆林民间艺术团走出国门,在欧洲十多个国家演出半年,引起巨大轰动,被海内外媒体评为“一股来自西北高原的风”。近年在京、沪、粤等地举办的许多全国性文艺活动,都不忘邀请陕北的演出团体参加。

这一切说明,陕北民间文化在海内外有着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已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民间文化之一。

传承和创新发展迫在眉睫

发展现状令人堪忧 近年来,随着陕北经济的突飞猛进,陕北民间文化跟进发展,产生了《走进延安》《挂红灯》《米脂婆姨绥德汉》《山歌情》等一批有影响的作品,有的获得国家大奖,有的被选调赴京参加迎奥运演出。安塞县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首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安塞腰鼓走向全国,名扬天下。老榆林酒与陕北民歌的结合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带动陕北民歌广泛走进城市茶楼酒店服务业领域,兴盛时从业者逾千人,既带动了就业又促进了民歌的发展。

对延安、榆林繁荣文化的努力要做充分肯定,但我们也不得不正视这样一个事实:陕北民间文化无论在创作上、艺术表现上还是在影响力上,这些年总体上处于下滑的趋势。从纵向比,历史上曾经有过的繁荣已经远去,现实的发展步履蹒跚,越来越处于边缘化的境地;横向比,落后于周边的山西、甘肃、内蒙古,出现陕北民歌源产地“中心塌陷”,无一人打进全国青歌赛总决赛;与经济发展比,陕北文化发展与高速推进的陕北经济很不协调。

主要表现在:文化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艺术人才断层流失,文化辅导、文化管理和经营人才严重缺乏,骨干艺术团体艰难维持甚至解散;农村文化活动站点名存实亡,农民文化活动贫乏;文化传承处境尴尬,后继乏人;文化产业十分弱小,不成规模;缺乏有影响的作品和领军人物,文化影响力不断缩小。

“风光不再”的原因分析 从社会层面讲,随着工业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日益呈现多样化,加上市场经济环境下流行文化、商业文化对原生态文化的冲击,使民间文化的生存空间日益狭窄。而传统的陕北民间文化创新动力不足,形式、内容老套,经营传播模式落后,不能适应社会和消费者的需要。从工作层面讲,主要是各级领导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没有坚持“两手抓”,文化在思想上经常摆不上位置。

繁荣民间文化是今日陕北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当务之急。陕北近年来的经济发展为文化繁荣创造了条件,同时也提出了迫切要求。从本质上说,抓文化也是抓生产力、抓发展。无论是从陕北跨越发展还是从建设西部强省的全局看,都不能不抓陕北民间文化建设。各级领导,特别是党政一把手对此要有充分的认识。

建设两大中心、三条廊道、五个文化产业基地

繁荣陕北民间文化,必须突出时代精神和地域特色,坚持文化事业发展与文化产业发展相结合,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相结合,文化与旅游业发展相结合,特色民间文化与红色文化、历史文化发展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群众广泛参与和实施精品战略相结合。

在此“五个结合”原则指导下,做好民间文化的总体发展规划。在文化产业布局上,重点打造两大中心、三条廊道、五个基地。

1.打造两大民间文化区域中心

依托延安、榆林两座国务院命名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打造陕北民间文化区域中心,带动区域文化发展。

延安作为陕北民间文化南部中心,应以“红色圣地,魅力延安”

为主题,做好红色文化与黄土风情文化旅游相结合的大文章。用大投入,做大策划,建设两大文化产业集群:一是以置换的方式,将所有重要的红色革命遗址中的单位和居民迁移出来,统一规划设计,恢复历史原貌,形成规模化的红色文化产业集群。二是集中延安有特色的民间文化门类和表现形式,建设以陕北民间文化一条街、陕北民间文化博物馆和大型演出场馆为载体的黄土风情文化传播集群。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两大产业集群建设相互照应,红色文化元素和民间文化元素深度融合,立体地展现延安红色旅游和民间文化富集地的巨大魅力。

榆林作为陕北民间文化北部中心,应以“民间文化与边塞历史文化旅游结合”为主题,突出边塞文化特色,重点做好“一轴两翼”项目建设:“一轴”即以鼓楼―瓮城―凌霄塔为主轴,以六楼骑街为主体景观,以榆林老街民间手工艺作坊、民间歌舞曲艺演唱、陕北特色小吃民俗一条街为特色,建设老榆林文化街。“两翼”即以广场文化建设为一翼,建设都市文化休闲区;以边塞风情园建设为一翼,以镇北台边关文化体验区、红石峡碑林文化体验区以及边关文化博物馆为骨干内容,建设镇北台―红石峡游览区。

2.建设三条文化旅游廊道

绥米文化旅游廊道。绥德、米脂是陕北文化的代表性地区,是陕北民歌、陕北秧歌的源头地。绥米廊道建设应以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开发为主题,以原生态民间文化和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结合为特色,整合资源,打造4个产业集群:从绥德县城到四十里铺,沿210国道建一条绵延20公里的融观光、展示、销售为一体的石雕长廊,形成区域性的石雕产业集群;结合绥德文化名城建设,建设绥德民俗馆、黄土风情园,丰富民歌石刻墙,深度开发三十里铺民歌民俗文化村等民俗旅游产业集群;建设以李自成行宫为核心的闯王文化主题公园,连接汉画像石博物馆、扶苏墓、貂蝉洞等历史文化景点,杨家沟、三五九旅司令部、抗大总校等文化旅游产业集群;整体保护米脂古城,建设中国著名的窑洞旅游区和影视采风基地,开发姜氏庄园、常氏庄园等民居文化旅游。

延塞文化旅游廊道。将安塞文化与延安文化对接,建设以红色文化和民间文化旅游为主题的延塞文化旅游廊道,实行两大基地强强联合。在安塞高标准建设“安塞民俗馆”、“民间美术馆”、“音乐文化广场”等设施。沿延安到安塞一线布设旅游服务设施,在冯家营辟出上千亩土地,建设高规格的“黄土风情文化大观园”和大型秧歌、腰鼓演出场地,以及民俗村、农家乐项目,扩大延安的旅游空间和旅游容量,把安塞提升到延安整体旅游的一个部分。

延黄文化旅游廊道。应以历史文化与黄土风情文化结合为主题,围绕廊道“两圣”(中华民族圣地、中国革命圣地)主体资源,在延安(洛川)黄陵一线,做大做亮黄土风情文化区,因为沿线既有黄帝陵、洛川黄土国家地质公园、仰韶文化遗址,又有黄陵抬鼓、洛川蹩鼓、富县飞锣、甘泉莲花灯等文化资源。

国家5A级景点黄帝陵的扩建,要大手笔策划,按照“一中心四区域”规划,建设以黄帝陵为核心的中心景区,以及田侯塬黄土风情观光区、双龙万安禅院佛教文化游览区、秦直道古代军事文化游乐区和百药沟生态景观休闲娱乐区。

3.抓好五个文化产业基地建设

以做亮特色品牌为重点,抓好五个文化产业基地建设。即以“天下第一鼓”的安塞腰鼓群体表演、剪纸及农民画旅游工艺品为主打产业的安塞基地;以三边剪纸工艺品、陕北说书表演和统万城边塞历史文化旅游为主打产业的定(边)靖(边)基地;以陕北二人台演出、杨家将历史文化旅游和红碱淖生态旅游为主打的神(木)府(谷)基地;以陕北道情、石雕石板画工艺装饰、黄河乾坤湾伏羲文化旅游为主打的清(涧)延(川)子(长)基地;以宜川胸鼓和壶口斗鼓表演、壶口瀑布为主打的宜川基地。

“八项工程”繁荣城乡文化生活

文化节会工程。延安、榆林市县近年来举办的“延安过大年”、“元宵闹秧歌”等节会活动,在民间影响很大。应当总结经验,进一步提高节会举办水平和知名度,建议由省上牵头,延安、榆林市合办,设立一年一度的陕北民间艺术文化节。省音协、剧协、曲协、美协等社团协会与地方合作,举办专业性的赛事展会,以节兴文。争取与中国文联、中央电视台合作,筹划举办“中国秧歌节”、“中国民歌大赛”。并瞄准2011年于西安举办的世界园艺博览会,推动陕北民间文化在这一重大国际活动上展示。

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延安、榆林两市要有上档次的博物馆、展览馆、民间文化艺术馆;绥德、神木、靖边、安塞、志丹、黄陵、延长七县要有民间艺术中心,形成县有文化馆、图书馆、民俗馆、文化广场,乡有文化站、演出场地,村有文化活动室的文化设施网络体系,活跃群众文化生活。

送戏惠民工程。以市每年组织千台戏、县每年组织百台戏,走进乡村、校园、社区、军营和工地,为广大群众,特别是山区农民、城市低收入居民、农民工演出,使城乡居民至少每年能看到一场戏、一场电影,普遍享受免费或低价文化服务。

文化品牌工程。支持延安、榆林两市抓大题材、创大品牌,聚集编剧、音乐、美术、编导各领域的精兵强将,各搞一个能代表陕北文化形象的大制作,带动陕北文化上新台阶;市县合作,做亮陕北民歌、秧歌、剪纸、说书、安塞腰鼓、绥米唢呐6个有代表性的品牌;推广延安市“一县一艺一品”品牌建设经验,每个县都要创自己有代表性的民间文化名牌产品。

人才建设工程。协助延安大学办好鲁迅艺术学院,增设硕士点、博士点,培养高层次艺术创作和经营管理人才。办好市县艺术馆、曲艺馆、文化馆,培养和提高民间艺人。从中小学学生抓起,推进民间文化“四进课堂”(民歌进音乐课、秧歌进体育课、剪纸进手工课、农民画进美术课)。举办各类文化赛事,评选“歌王”、“鼓王”、“剪纸大师”、“石雕大师”等,造就几个在全国有影响的代表人物。

创作精品工程。首先,要重视群众性的创作活动,依托地方电视台、报纸、刊物、会展等载体,开展优秀民歌、戏剧、曲艺、剪纸、民间美术作品的征集和评选活动,发现精品。建议省电视台开设《文化陕北》专题节目,推介陕北文化。其次,要重视专业性创作队伍,为他们深入生活、开展创作创造各种必要的条件。第三,设立省级陕北民间文化创作奖,重奖原创作品。省、市设立文化种子基金,政府采购剧本,鼓励创作。经过几年努力,推出一台在全国有影响的民歌剧,出三五首唱响全国的新民歌,在中国美术馆办一次陕北民间美术作品展。

骨干艺术团体建设工程。重点扶持延安歌舞团、榆林民间艺术团、绥德黄土地艺术团、安塞民间艺术团等骨干艺术团体,发挥其引领民间文化、打造精品的主力军作用;新建清涧、延川陕北道情剧团,府谷二人台剧团,发展地方特色剧种;同时抓好各县艺术团体的改制,焕发创新生机。

遗产保护工程。一是开展陕北民间文化资源普查,摸清资源分布,建立遗产名录和民间艺人档案,做好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申报工作。二是抢救、挖掘、保存民间文化遗产。整理出版一套民间文化文库,制作一套民间文化音像光盘,收藏一批民间文化工艺珍品,建立一个高规格的民间文化陈列馆。三是抓好文化遗产传承。命名奖励代表性传承人,制定特殊政策,给予生活补助。采取举办培训班、拜师授徒等多种形式,让文化遗产世代传习下去。

创新发展机制,政府与市场“两手推动”

提高认识,形成一个主要领导抓文化的推进机制。安塞县能够成为部级的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经验具有普遍意义,陕北各市县都应像安塞那样。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县上领导高度重视文化。安塞县提出“做强石油产业,做大绿色产业,做亮文化产业”的明确目标,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任组长的文化产业开发领导小组,一把手亲自抓文化,一班人上手抓文化。同时,将文化工作纳入各部门、各乡镇年度工作考评的一项重要内容严格考核。

改革创新,建立充满活力的竞争发展机制。①推进经营性文化团体转企改制,采取股份制、公有民营、名角领办等多种形式,引入竞争机制,搞活经营。②促进文化与企业联姻。鼓励区内外企业采取收购、入股、合作等形式参与艺术团体改制,投资文化产业。建议省政府出台促进陕北民间文化繁荣发展的决定,明确激励政策,在投融资、土地使用、税收优惠、人才流动和跨地区发展诸方面,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③借鉴湖北经验,将乡镇文化站由原来的公益性事业单位改制为市场化运作的实体,建立“以钱养事”、“政府购买服务”的新机制,破解农村基层文化缺失的共性难题。④创新文化管理机制,对文艺团体、文化精品实行以奖代补制度,奖励优秀,激励创造。⑤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完善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大力发展各类文化传播公司、中介公司,扶持城乡群众自己组织的各类民间协会。发挥各类中介组织和文化经纪人的作用,为陕北民间文化产业做品牌、打市场。⑥借助社团、协会组织广泛联系艺人、学者和文化企业家的优势,支持社团、协会组织承办各类文化活动,形成文化管理的网络体系和社会办文化的格局。⑦扩大对外文化交流,瞄准国内演艺大市场,放眼国外民间艺术节,积极与京、沪、粤、港等地的演艺公司、文化公司对接,借力包装推介,市场化运作,扩大陕北民间文化的知名度。

开放搞活,建立多元化的文化投入机制。大发展要有大投入。建议省财政每年拿出5000万,延安、榆林两市各配套5000万,十多个基地县再筹集5000万,总计两个亿,设立陕北民间文化发展基金,实行项目化管理,主要投向重点文化工程和基础文化设施建设。

秧歌协会工作计划篇7

“烟草杯”市直女职工庆三八健身操比赛串词

一、开场白

各位领导、各位朋友、亲爱的女职工同志们:

大家,下午好!为了隆重纪念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

大力推进全民健身运动,充分展示我市女职工的风采,由

市总工会、市体育局联合举办的以“健康就是美”为主题

的“烟草杯”市直女职工庆三八健身操比赛马上就要开始

了,首先让我们掌声有请各参赛队进场......

二、今天下午的比赛,我们还有幸请到了各位领导前来指

导观看,他们是......让我们对他们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

欢迎!欢迎你们!

三、接下来,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请市政府副市长XXX

同志致词,大家欢迎!

四、感谢朱市长一番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讲话以及她带

来的美好祝福。我们知道本次活动还受到了市烟草专

卖局的大力支持,接下来,再让我们有请市烟草专卖

局局长XXX致贺词,掌声有请!

五、好的,同样感谢戴局长的美好祝福,那么接下来,请

我们的各参赛队退场。

六、今天呢,咱们在此举行健身操比赛,市广电局晨练队

的老年朋友们也特地赶来助兴,这不,他们还精心准

备了精彩的文艺节目——《功夫扇》送给大家,一起

来欣赏吧!

七、非常感谢,我们的老年朋友带来的精彩表演,谢谢你

们,那么我们比赛就要正式开始了,下面有请原市人大副

主任市总工会职委名誉主任张红梅宣布比赛开始。

八、首先为大家宣布担任本次比赛的评委有:

同样,也对他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九、1、首先为我们带来精彩表演的是师专代表队他们今天

表演的《大中国》是具有浓郁民族色彩的大秧歌,它赞

美了五十六个民族团结统一、美满幸福的喜悦心情和振

兴中华的豪情壮志。一起来欣赏

2、三羊开泰喜迎新春,三八节日热闹欢腾,瞧,咱们的

二附小人正跳起了欢庆的秧歌,庆祝这一美好的节日,同

时,祝愿天下所有的姐妹节日快乐,下面请欣赏《欢庆秧歌》。

3、优雅动感的节奏,整齐划一的表演,充分显示了滁州

商之都团结一致、齐心协力的团队精神,接下来大家将欣

赏到的就是健美操《眉飞色舞》。

4、下面将要为您展示风采的是琅琊山矿业总公司代表队,

组成这支代表队的都是总公司的退休女职工,可谓是老当

益壮,风采不减当年。下面就让我们一睹她们的风采

5、开心的锣鼓敲起来,动人的歌曲唱起来,优美的秧歌

舞起来,接下来就请欣赏由XX电信代表队表演的秧歌舞,

掌声有请。

6、健美操是一种集动感音乐和优美动作于一体的健身运

动,接下来的这支代表队,由老中青三代组成,虽然年龄

阶层不同,但她们都有颗追求健美的心,这就是XX华能

人造板有限公司代表队,她们将带来的是健美操《蝴蝶》

7、接下来将是由XXX有限公司代表队

带来的健美操,它通过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和健康向上的

形体表演,表达了安康人永争第一的坚强意志,有请她们

上场!

8、《青藏高原》是大家都非常熟悉一首歌曲,那么接下

来大家将欣赏到的就是根据这首歌而改编的健身操,下面就

让我们一同去感受那独具魅力的西藏风情和充满活力的时

尚之音。请欣赏健身操《青藏高原》。

9、下面将要带来精彩表演的是红三环代表队,他们

的健身操活力四射,充分表现了滁烟人对美好未来的希冀

和憧憬。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10、下面将要上场的是XX第一人民医院的女职工们,她

们将带给大家的是自编自演的富有民间特色的健身秧歌舞,

充分表现了女职工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掌声有请

11、最后将要上场的是英姿飒爽的女法官们,她

们将要带来的是健身操《向前冲》,充分展现了当代女法

官奋力拼搏、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下面请欣赏《健身操》。

到这里呢,咱们的11支参赛代表队就已经全部表演完毕

了,真可谓是好戏连台,精彩纷呈啊,那么稍後我们将会

为您公布获奖名单和举行颁奖仪式,现在的时间,就让我

们再来欣赏由群英荟萃健身馆带来的充满青春活力的健身

操表演,掌声有请!

十、好了,经过裁判们一番紧锣密鼓的排分统计之后呢,

我们的比赛结果已经出来了,下面有请裁判长为我们宣布

获奖名单

十一、颁奖仪式

1、颁发表演奖,领导:

2、颁发二等奖,

3、颁发一等奖,

亲爱的朋友们,我提议让我们再一次用掌声向今天所有的

获奖者表示最衷心的祝贺,也再次感谢我们的颁奖嘉宾。

十二、亲爱的朋友们,到这里,我们的比赛就全部结束了,

在此我们也要向对本次活动给予支持的所有单位表示最衷

心的感谢,同时,明天就是三八妇女节了,祝大家:节日

秧歌协会工作计划篇8

一、妇女方面工作

带领好广大妇女,咱们妇联的工作职责是协助村党支部、村委会。解放思想、增强学习,提高每个的素质,帮助引导她走致富之路,长期稳定低生育水平,以宣传教育为主,提高干部群众的国策意识,有效地控制人口过快增长,促进经济成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村也进入了新的历史成长阶段。新的形势、新的特性已经出现,年是村成长的重要一年。咱们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继续组织村内妇女参与护林防火工作。年我村妇女是472人,劳动力是269人,占总劳动力的47%无论是植树本文来自小草造林、护林防火,仍旧环境整治等,都离不开女同志,广大妇女都充分发挥了作用,推动了全村各项工作的又好又快成长。

计划生育方面,村年49岁以下育龄妇女是295人,占妇女总数的61%为了落实计划生育工作思路和工作要领的两个转变”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全增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处理人口疑问的决定》和《市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另外。村重新修订了村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章程》力在稳定低生育水平,为计划生育家庭提供政策扶持。同时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咱们加大了宣传力度,宣传品入户率在90%以上,让广大妇女明白政策,提高识别,对药具如何运用,做到知情挑选。此外我村设立了计划生育领导小组,由书记担任领导小组负责人,签订了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责任书》并制定了村计划生育领导小组职责》形成了行政维护、技能服务、群众工作“三位一体”工作模式。

村已婚育龄妇女采取长效方法的有125人,当前。占已婚妇女的57%运用短效避孕方法的有69人,占已婚妇女的32%由于咱们宣传到位,上下级相互沟通,群众对政策有了充分的识别,才保证了村年没有出现计划外本文来自小草生育。年我村新办证4户,办理一孩《生育服务证》6户,办理二孩《生育服务证》1户;为70岁以上的独生子女户办理奖励费4户,改良家庭经济状况,提高了生活质量。村本年组织计划生育会议5次,开展各种活动9次,包含计生户优抚活动1次、生殖健康宣传品发放活动2次、全村育龄妇女康检2次及各种文艺活动4次。其中,村参加了区计生办举办的五月鲜花咏国策,共建和谐新计划生育文艺节目调演,村的计划生育就是好”扭秧歌节目不但取得了此次调演的二等奖,并且歌词在村内广为传唱,使得这支秧歌队成为我村人口与计划生育知识的文艺宣传队。

但咱们工作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比如:人户分离情况比较严重,尽管年的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必须的成绩。对于那些户在本村,实际人长期居住在外乡镇的人,维护上还存在必须难处。但随着在与良乡两名联络员的配置,这种状况会有所改良能够促进我村计划生育工作的更好开展。

二、统计工作

感到自身的压力相当大,自从担任统计工作以来。由于自身素质存在不足,再加上对统计工作业务不精通,工作起来有必须的难处。面对这种情况,加紧学习业务知识,虚心向别人请教,使得本年的统计工作取得了必须成绩。

做到有据可查,做报表统计的流程中。有据可参。认为,作为一名统计人员,贴近群众,反映群众的愿望,为群众办真事、办实事,才是一个统计人员所应尽的责任。只有这样,咱们统计工作才可亲可信,深入人心,才会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撑。

上一篇:输血协会工作计划范文 下一篇:医师协会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