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对大学生利弊总结范文

时间:2023-10-14 19:04:31

手机对大学生利弊总结

手机对大学生利弊总结篇1

大学生考试作弊的主要表现形式

1.抄袭和传递

当下,大学校园里最普遍的作弊行为就是在考场上抄袭、传递与考试内容有关的书籍、纸条、他人试卷等。有人将答案刻在课桌上;有人将答案写在手上和小纸条上伺机抄袭;有人干脆将书本和笔记放在试卷下抄袭;有的人利用上厕所时翻书:更有的人乘监考老师不注意互相提示、互换答题卡或偷看他人试卷。随着高科技的推广和手机的普及,利用手机和寻呼机等移动通信工具接受答案的作弊方式越来越多。

2.替考

助人为乐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如果将替考也视为“助人为乐”的话,后果将是严重的。每次英语四、六级考试时,总会有一些“”通过做假考试证的方式入场替考;一些学生在补考或重修课程考试时也宁愿选择“”一“替”了之。

3.事先获得考试内容

2008年6月6日凌晨,河北工程大学一大四学生孙某为偷取期末考试试卷,从三楼窗外攀爬,打算进入存放考卷的教室内,结果途中不慎摔了下去,生命垂危。孙某的案例从一定层面折射出作弊对学生的诱惑有多大,竟然能让他们置生命危险于不顾。

此外,改动成绩单上的成绩、托熟人拉关系与老师联络感情,求老师高抬贵手通融过关也是常用的作弊手段。

大学生考试作弊问题产生原因的社会学分析

大学生考试作弊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社会学理论的角度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体制、学校管理制度不合理是大学生作弊问题产生的直接诱因

作弊行为实质上是一种违规范的越轨行为。规范是为了社会共同生活的需要,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衍生出来的约定俗成并明确执行的行为准则。任何社会都有按照其主流价值观念制定的规范,希望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能按照这些规范行动。但实际上在任何社会都不可能达到所有社会成员都按规范行动的理想状态,总有些人会违背正常的行为规范,作出一些违背伦理、道德、甚至国家法律的事情,在社会学中我们将这些统称为“越轨行为”。认为作弊仅仅是学生的主观因素在起作用,把作弊的所有罪过都由学生来承担确实有失公允。我们应该冷静、客观地分析教育体制和学校管理制度的不合理对学生作弊行为的影响。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的课程设置及其内容都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显得过于统一而僵化,缺乏灵活的适应性。有些课程十分陈旧,早已不适应现实生活的需要,但依然照开不误;有些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落后,专业知识更新缓慢,但依然照讲不误。其结果是学生平时不重视、不听讲、不学习、不感兴趣,考试时只好铤而走险,设法作弊。虽然我国目前实行学分制管理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我国大部分高校现在还实行传统的学年制教学管理模式。用同一种模式培养学生,忽视了因材施教和对学生个性的关注,使得一部分学生因跟不上进度而选择了作弊。另外,高校老师在命题方式上存在的弊端和不足助长了学生作弊的歪风:老师喜欢照着书本和授课笔记出题,单纯记忆性试题如填空、简答偏多。夹带的原因就在于答案可以在书本上找到,假如是理解运用题,夹带自然无用。此外,随着大学扩招工作的进展,现在一些老师教学负担较重,教学质量不高,但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常在考前向学生透露出题范围,几乎等于和学生一起作弊。除此以外,考试管理制度的执行者在实际操作中的“有纪不依”“违纪不究”“执行不严”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学生作弊风气的蔓延。每个高校都有一整套的考试管理制度,如《考场规则》《监考职责》《违纪考生处罚条例》等,然而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却缺乏有效的程序规范和责任机制,执行者往往可以随意调整处罚力度。其结果是学生对考试管理制度丧失信心,不但无法建立良好的考试管理秩序,连原本不打算作弊的学生也蠢蠢欲动了。最后,唯分数论的应试教育的评价体系也是诱发学生作弊欲望的因素之一。家长、教师、学校、社会对分数的过分强调,激起了大学生通过不正常手段去获取高分的欲望,考试作弊现象也就禁而不止了。

社会偏离理论认为由于规范的僵化和个人的主观因素等原因会导致人偏离社会,即超越社会的规章制度、行为规范去行动。制度和规范具有相对稳定性和保守性。规范总是落后于行为的变化。当规范成为限制人们行动的僵化模式、不能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时,人们就会冲破规范的束缚去行动,就会导致人们的越轨行为。另外,由于个人的错误思想和不健康的意识(如享乐主义)等主观因素也会导致人的偏离行为。如果一些大学生在个人错误思想的引导下将作弊作为冲破现实规范束缚的手段,那么作弊对于他们来说将是不可避免的。

2.社会环境的影响是大学生作弊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

从表面上看,考试作弊仅仅是一种校园现象,但深层追究,作弊行为实质上是社会风气在校园的折射。在经济领域,经营者对顾客的坑、蒙、拐、骗行为时常发生。在建筑领域,豆腐渣工程屡禁不止、害人不浅。在政治领域,贪污、腐败、行贿、受贿案件经常被曝光。在学术领域,弄虚作假、学术腐败现象到处都有。在高校以外的考试领域,群体性作弊、大面积舞弊、代考丑闻屡见报端。另外,市场经济的利益渗透与市场力量的渗透也给高校教育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导致一些学子人生价值观倾斜,并将投机取巧、弄虚作假的手段应用到考试之中。

越轨的文化传递理论认为人们总是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人们采取什么样的行为是由其所经历的文化环境决定的,并有可能形成与该文化环境相适应的人格。如果身边的朋友都考试作弊,并且未受惩罚,那我为什么要诚实呢?如果越轨行为与遵从得到的是同样的回报,那我为什么要坚持遵从呢?由此可见,越轨行为的广泛流传,会导致更频繁的越轨。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大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高,作弊人数和次数也在增加的事实上得到印证。

3.利益驱动是大学生作弊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奖学金、各类单项奖的评定,优秀学生、优秀干部的评选,学位的授予。研究生的保送,入党问题的考察等等一大堆和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无不牵涉到学习成绩。在校内竞争日益激烈、就业压力日趋加大的今天,分数就是最有力的武器,分数高就是“硬道理”。他们本可以通过刻苦学习来获得理想的分数,但一

些大学生在当今社会流行的“股票热”“打工热”的影响下,心理浮躁,或忙于打工赚钱,或忙于恋爱上网娱乐。由于平时在学习上投入不够,临考试时又准备不足,但又怕考试不及格或想得高分,于是就产生了作弊的动机和行为。需要指出的是,有些大学生并不是主动参与作弊,而是在同学提出无理要求时碍于面子或哥们友谊选择了“帮人一把”而成为协同作弊者。这类作弊者往往是学习比较好但人际交往不好的学生,为了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别人的尊重与喜欢,他们于是用作弊来交换。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从生存的本能需要到对于名利、地位、归属的需要等。需要是利益的心理诱因。当分数与学生的个人利益严重挂钩,并被扭曲为衡量学生的核心杠杆时,“天之骄子”的学习领域也变得世俗加铜臭。同时,由于作弊付出的成本低、风险小、收益大、效果快,这就使得有些意志薄弱、贪图名利的学生迷失在自我的欲望里,最终选择作弊的道路。斯马特的效果一元论认为,任何一个行动,只要它的效果好于其他可选择的行动,不论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就是一个好的行为。效果论实际上也就是目的论。功利主义的目的论强调,只要能够达到好结果(目的),任何手段都是正当的。既然作弊行为的后果可以带来名誉、文凭、金钱和好的人际关系,而不这样做的后果是吃力不讨好,那么在权衡利弊之下,作弊成了大学生达到目的的常用手段。

4.偏差心理是大学生作弊问题产生的内在原因

社会学认为每种社会问题的出现都有其产生的社会心理因素,大学生作弊问题的出现,同样有其产生的心理土壤。

(1)从众心理

从众是指人们在群体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行为的心理状态,即在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表现。从众不是对群体规范的服从,而是对群体气氛压力的服从,即“随大流”。

对于学生而言,如果整个班级作弊成风,自己不作弊反而成了另类,并且自己不作弊还会出现一些于己不利的结果,于是产生了投机心理和心理不平衡心理,行动上也改变了自己的初衷,倾向作弊。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生活在社会之中,通常是通过观察别人和模仿他人的行为而获得知识、技能和行为习惯的。一些大学生通过作弊获得了奖学金,甚至还获得了优秀班干部和优秀毕业生的称号,有这些活生生的榜样,不想让人模仿也难。

(2)冒险转移心理

“冒险转移”是指人们倾向于在群体共同决策时比个人决策时表现出更大的冒险性的心理表现。尽管教育部早就颁发了狠刹高校作弊风的通知,各高校也相继采取了诸多防范措施,但作弊行为仍屡禁不止。为什么?因为一些学生认为大家都在作弊,即使被缉获,毕竟责任分散,法不责众。在这种“冒险转移”心理的影响下,他们不可避免地同流合污,丧失原则,使作弊问题日趋蔓延、屡禁不止。

手机对大学生利弊总结篇2

【关键词】内部控制环境 财务舞弊 绿大地

堪称“银广厦”第二的云南绿大地事件,在资本市场上引起了巨大震动。随即有文章剖析了绿大地涉嫌违规的原因、动机、手段、现行股票发行制度的缺陷,也有文章分析了绿大地的内部控制存在的重大缺陷。但是,这些文章并没有就绿大地发生如此严重的财务舞弊与其内部控制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的分析。本文从内部控制环境角度,对绿大地的财务舞弊案进行分析后认为,薄弱的内部控制环境是财务舞弊事件屡屡发生的根源,而要减少财务舞弊现象应从内部控制环境上入手。

一、财务舞弊与内部控制环境

根据舞弊三角理论,动机与压力、机会、借口是财务舞弊的三大要素。动机与压力是舞弊发生的首要条件,受内在需求、道德修养,外在的客观环境双重影响。机会是实施舞弊的必要条件,但是通过必要的制度设计,可以限制其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借口是指使舞弊行为合理化的条件或者环境。舞弊因素使内部控制的存在成为必要,内部控制虽然不能根本杜绝财务舞弊,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财务舞弊发生的可能性。控制环境决定了内部控制的整体基调,影响着整个企业内部控制相关人员的心理意识。其中,企业的管理者的态度是最为重要的,他们的态度决定整个企业的态度和行为,毕竟企业的管理行为是管理者个人人格特征和风险偏好的具体化。如果管理层强调内部控制设计的完整合理并持续有效运行,那么具体执行过程就会防范可能导致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情况。反之,没有一个积极健康的基调,甚至管理层故意舞弊来达到目的,那么最好的控制制度也会如形同虚设。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控制”两字就无从谈起。从国外的安然事件、世通事件,到国内的银广厦和近期的绿大地,不难发现与财务舞弊相伴的是薄弱的内部控制环境。面对屡屡发生的财务舞弊案件,在追究内部控制设计不完备、执行不到位的时候,应该审查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首先从源头上寻找解决问题之道。

二、案例反思

内部控制环境主要包括:诚信和道德价值观念、职工的胜任能力、管理理念和经营风格、组织架构和责权分配、人力资源政策等。绿大地的内部控制环境在诚信与道德价值观念、治理机制、管理层理念方面存在巨大问题。

1.在诚信和道德观念方面存在问题。绿大地于2006年11月向证监会申请IPO,但是最终未能过会,原因在于其招股说明书中“财务风险”环节存在巨额的存货减值准备,对盈利能力有重大影响。时隔一年,绿大地在2007年再次申请IPO的招股说明书的“财务风险”环节中,没有提及存货减值准备,从而避开发审委的注意,最终获得准许发行。绿大地的管理者通过虚假欺骗手段达到发行上市目的,从这一点可以管窥其内部高层的诚信状况如何。诚信道德的低下已经为内部控制环境的薄弱性埋下了伏笔。

2.治理机制存在问题。首先是“一股独大”导致治理结构不完善。很多研究都表明股权结构会影响到公司的治理结构,而“一股独大”情况下会造成大股东控制的局面,而董事会往往就变成了大股东的“董事会”,这无形中为财务舞弊制造了机会。绿大地的创始人何学葵在事发前一直是绿大地的实际控股人,持股达到28.63%,第二大股东为社科院云南昆明植物研究所,其所持股份还不及何学葵所持股份的一半。整个董事会完全处于何学葵控制之下,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独立董事无法独立履行各自职责。其次是内部人控制问题。公司由内部经理人控制,股东权利被架空。何学葵不仅是绿大地的实际控制人,2009年之前一直担任董事长和总经理双重职务,没有实现职务分离。这样的结果是,何学葵兼控制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于一身。这样的治理结构为公司管理层进行财务舞弊创造了更加便利的条件和机会。

3.管理层理念偏好风险冒进。何学葵既是绿大地的实际控制人、也是公司管理层,她本人实际是风险冒进型的管理者,为整个公司奠定了“剑走偏锋”的基调。据悉,何学葵本人出身贫苦,从一无所有到身价过亿元,成为举世瞩目的明星人物,无疑付出了艰辛努力,这也可以看出何学葵性格中有非常坚强独立的一面。为了能够获得技术优势,使企业快速成长,何学葵将其持有的10.53%的绿大地公司股权无偿转让给社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这足以体现何学葵身上强烈的企业责任感和果断性。性格中的坚强独立,加上强烈的责任感和行事果敢,使她更加偏好以非常手段来获得企业的高速增长,这就为财务舞弊创造了动机。

三、改善内部控制环境的一点建议

1.强化诚信和道德教育。诚信和道德价值观念是控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之基础。企业的治理层、管理层应该意识到自己的诚信和道德价值观念会影响整个企业的基调,“上梁不正下梁歪”,只有他们真正坚持诚信和道德,认真经营才会做好企业,走得长远。任何投机取巧总会被市场、被社会所发现,最终的结果就是受到应有制裁。这就要求除了企业内部人员加强自身诚信和道德修养外,整个社会也要提倡诚信道德修养,并设立惩戒机制,通过外部强制力来帮助道德诚信内在化。

2.公司要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董事会与管理层必需分离,建立明晰的委托关系,保证董事会的权威性和监督者的地位,还要加强监事会的职责权限,监事会有义务、有权利审查公司内部的重大异常事项,不要让监事会流于形式。企业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的权责义务要细化,防止责权不明。

3.真正发挥独立董事的作用。一是独立董事的薪酬问题。目前的实际情形是独立董事的薪资是由上市公司来发放的,独董与上市公司间的经济利益会削弱独立董事的独立性,进而无法发挥外部监督者的职能。二是要明晰独立董事责任。目前,有的独立董事不充分履行职责,仅仅是上市公司的“摆设”,所以要通过明确独立董事应履行的义务和承担责任,来督促独立董事勤勉尽职。

综上所述,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是防止财务舞弊的重要手段,而内部控制发挥作用的基础则在于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所以无论是企业角度还是从监管角度出发,注重内部控制环境都显得尤为重要。总之,只有从源头上做好,才能有效减少财务舞弊发生的可能性。

(作者均为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 张萌.从内部控制环境看上市公司舞弊――以紫鑫药业为例[J].武汉:财会通讯,2012(7).

[2] 蒋冲,章颖,徐建军.人格特征、利益博弈、资本证券化与财务舞弊――基于绿大地舞弊案例的启示[J].太原:会计之友,2012(2).

[3] 张博亚.绿大地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改善[J].北京:财务与会计,2011(9).

[4] 李平,于玲.基于财务舞弊的内部控制研究[J].哈尔滨:经济研究导刊,2009(1).

手机对大学生利弊总结篇3

关键词:舞弊行为 审计策略 行为经济学

一、舞弊与行为经济学

(一)舞弊的定义根据2006年新颁布的《独立审计准则第114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考虑》,舞弊是指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治理层、员工或第三方使用欺骗手段获取不当或非法利益的故意行为。确认一项舞弊要具备以下条件:虚假陈述,必须要有虚假陈述或不充分揭示;重要事实,事实对于诱导他人行动是重要的;主观故意,必须有欺骗的目的或知道陈述是虚假的;有理由的信赖,虚假陈述必须是受害一方信赖的重要因素;损害或损失,欺骗行为必须造成了对舞弊受害者的损害或损失。体现在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中,一般表现为有目的的欺骗或故意谎报重大财务事实的不诚实行为。舞弊行为主要表现在:虚构交易事项;滥用会计政策进行会计“调控”和准舞弊手段,即对会计规则性制度的利用。编造虚假的发票、入库单、会计凭证;设置账外账和小金库;篡改财务报表,虚构利润,虚报资产价值,利用时间性差异,隐瞒负债和费用;贪污收入、盗窃资产或让公司支付未得到的产品或服务费用;颠覆会计期间等基本假设;管理层有意规避或授意他人背离有效的内部控制,通过内外勾结,构成虚假的交易循环,制造账面利润;歪曲财务报表中的交易、事项;故意对相关金额、分类、认定或披露采用错误的会计处理方法等。

(二)经济学视角的舞弊分析经济学认为,信息披露的本质是帮助减少行为人决策过程中的不确定性。然而舞弊却使信息披露蒙上了面纱。那么导致其行为动机是什么,经济学家采用心理学分析的方法,研究市场上人们行为的有效性和复杂性,产生了行为经济学。这是一门与心理学进行有机结合,通过实验、调查等方式考察人们在不完全理性市场中参与各种经济活动时的行为模式,分析影响行为的内外部因素,理解并解释经济现象,以检验并修正先验理论,并提出自己的理论的现代经济学学科(董志勇,2005)。该理论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它结合心理学和经济学的概念,用于描述个体的选择行为。其主要代表观点有:(1)确定性效应(cer-taintyeffect)。人们在面临不确定性时的选择表现出一些与传统的效用理论不相符合的特征。在特定情况下,人的效用函数会低估一些只具有可能性的结果,而相对高估确定性的结果,卡纳曼称之为确定性效应,其直接导致人们面临条件相当的损失时更加倾向于冒险(风险偏好),而面临条件相当的盈利时更倾向于接受确定的盈利(风险规避)。(2)反射效应(Reflectioneffect)。卡纳曼和特沃斯基在研究人们决策行为的过程中发现了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即反射效应。根据反射效应原理,人们对盈利前景的选择和对亏损前景的选择是等价的,在亏损前景间的选择就好比是在收益前景间的一个镜像反应(Amirrorimage)。(3)期望理论效应(ex-pectationtheoryeffect)。人们在分析评估不同的待选择前景时,往往会暂时剔除各种前景中的相同因子,而通常情况下剔除方法并不是唯一的,处理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也会导致人的偏好与选择不一致,这就是所谓的偏好分离效应(卡纳曼,特沃斯基)。经济学认为人是理性的,即人总是倾向于追求最大收益或承担最小成本,但人的行为也有非理性的一面。人类社会化的行为受复杂的社会关系的影响,从而导致人的行为选择并非都是建立在理性思想的基础上。舞弊作为一种可能对企业或社会大众产生不良经济后果的经济行为亦是如此。传统经济学中经济人的假设贯穿始终,而在现实中每个人作出决定时并不是“完全理性”的,一些因素如情绪、心理、环境等会导致人的非理。因此,经济行为的常态是“有限理性”。行为是个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动机是外在条件和内在需求交互影响的结果。人类的行为会因时、因地以及因其所处的情境内外与其内部身心状况而表现出不同的反应,但最终是指向目标的。经济主体无论是作为自然人还是法人出于某种需要,如获利或社会形象,在客观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就可能发生舞弊。

二、舞弊诱因的行为经济学分析

(一)舞弊因素论国内外对舞弊动因研究主要有二因素论(财务压力和败德的可能性)、三因素论(异常需要、机会和合乎情理)、四因素论(贪婪、机会、需要和暴露的危险性)、风险因子论(个别风险因子与一般风险因子,个别风险因子包括道德品质与动机;一般风险因子包括机会、发现的概率、发现后受罚的性质和程度。当二个因子结合在一起,并被舞弊者认为有利时,舞弊就会发生)等,舞弊风险因子理论与四因素论的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舞弊的动机是有意识的,手段是欺骗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一定的利益,性质是违法或违规的。从行为经济学角度分析伯洛格那等提出的风险因子理论。它认为舞弊是由诸多因素(因子)综合影响而成的,主要因子包括:一是舞弊的机会,指舞弊者实施舞弊的外在环境,如内部控制失效、对舞弊者威慑力弱化、信息不对称等。二是动机,指舞弊者实施舞弊的内心活动。如舞弊者因还债或而贪污。三是道德品质,指舞弊者的思想品德,其与个人的内在特息相关。虽然贪婪等不道德品质不一定排斥好的结果,但对这类因素不加控制将扩大舞弊的可能性。四是发现舞弊的可能性,指舞弊后被察觉的概率。其取决于制衡机制是否完善。五是惩罚的性质与程度,指对发现的舞弊予以惩处的形式及程度。

(二)舞弊机会、动机和道德之“确定性效应” 行为人承受巨大压力或具有不良动机是进行舞弊的原动力,机会的出现为舞弊行为的实施提供了条件。人的行为及其决策依赖于对过去行为结果的确定性回忆,人们在不确定条件下面临风险进行决策时,这种确定性效应起着重要的作用(卡纳曼和特维斯基)。人在面对有可能出现盈利的前景时,过去同这种盈利相类似的记忆就引发了确定性效应,于是人会产生风险规避的行为偏好,而在面临有可能出现亏损的前景时,却有可能使人产生偏好风险的决策。卡特曼和特维斯基认为,人们会高估连续事件发生的概率,而低估独立事件发生的概率。舞弊人员的心理也是如此,对于连续性作弊没有被发现,就会认为这次也不会被发现;对于独立性事件发生概率的低估,会认为舞弊行为众多,所以被发现的可能性也不高。在这样的心理支配下舞弊者就会有胆量作弊,并且越来越大,最后达到无所顾虑。对于舞弊的动机,并非所有的人都会舞弊,也并非在所有的时间和场合都会进行舞弊,其中信息不对称就产生了道德风险问题。这种情况下一方为了确保自身效用最大化而损害了另一方的利益,为舞弊者提供了舞弊机会。舞弊行为人为实现不良动机或企图,经不住物质利益等诱惑,所以产生偏好风险的决策,利用管理上的漏洞策划和实施如挪用现金、贪污公款、盗窃财物等不法活动,并采取销毁证据、转移财物、混淆视听等掩盖手法。至此,舞弊行为自然而生。

(三)发现舞弊的可能性及惩罚“期望效应” 期望理论中有一个重要概念――价值函数。价值函数具有一个财富增加或减少

的“参考点”,该点的位置取决于决策者的主观印象,即人们对某事物的期望与预期。一个人在某事件中是获得还是损失取决于其期望值。如(图1)所示,对参考点上面的财富水平,价值函数是下凹的。在参考点上,其倾斜突然改变,价值函数可视为无限下凹。对参考点下面的财富水平,价值函数是上凹的而不再是下凹的。这就是确定性效应显示的,人们在面临条件相当的盈利时会表现出风险规避态度和行为,而在面临条件相当的亏损时会表现出风险偏好态度和行为。所以,人们一般对损失的关注程度要比收益大,即同样数额的损失和收益所引起的价值变化的大小是不一样的。期望效应使得对风险条件下人们的经济行为的研究更加贴近实际。就上市公司而言,本身就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许多提供真实会计信息的上市公司无法保住上市资格或获得配股资格,难以筹集到资金,在这种情况下,公司的经营者不会增加私人收益。上市公司存在着微利行为,其主要是为避免亏损的出现或盈余的下降,是基于投资人的决策偏好而产生的。依据期望理论,投资人通常以上市公司原有的获利水平或证券分析师的预测结果等作为参考点,并以相对于参考点的增减情况,而不是以绝对的收益水平来评估公司目前的业绩。投资人的价值函数也会因其处于参考点的上方或下方而产生差异,利用投资人的这种决策偏好,上市公司总是存在“避免亏损”与“避免盈余下降”的行为。因此,通过舞弊来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可以获得比提供真实会计信息更大的预期净收益。在我国现行证券监管体制下,公司因为会计舞弊被查处的概率不高,即使舞弊被查出,个人往往也不会因此而遭受很严重的惩罚。同时,舞弊的预期收益远高于舞弊的预期成本。在这样的心理动机和经济行为期望效应的影响下,上市公司管理当局或会计人员必将会有限理性地选择会计舞弊行为。

三、舞弊行为的审计策略

(一)保持适当的职业质疑,恪守职业谨慎 目前对舞弊的审计,尤其是对管理舞弊的审计应成为注册会计师工作的重点。审计人员无论在审计计划阶段还是实施阶段,都必须保持必要的职业质疑。一个称职的审计人员必须具备强烈的好奇心和敏锐的观察力,能够在看似无关的现象中发现出舞弊的线索、合理运用专业判断,有效识别与评估舞弊风险,并对舞弊风险评估结果做出适当反应,及时调整与改进审计思路及程序是防范舞弊的得力措施。新审计准则的1141号突出强调了提升职业怀疑态度,主要表现在:。一是在审计计划阶段,审计小组成员应就管理层舞弊的可能性展开讨论,即就被审公司的财务报告何处最容易发生舞弊,最可能以何种方式舞弊进行讨论和交换意见;在整个审计过程中对于重大舞弊的可能性保持恰当程度的关注。二是在确认舞弊风险后,应采取必要手段收集和评价审计证据,不因认为管理层是诚实可靠而满足于没有足够说服力的证据。审计证据的收集应该更多地采用突击性的审计测试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防止客户舞弊,提高注册会计师对会计信息质量的保证程度。

(二)充分关注舞弊信号 审计人员既不能假定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是不诚实的,也不能假定是诚实的,而应保持应有的职业审慎,充分关注可能存在的错误甚至舞弊的迹象与信号,如管理当局不重视内部控制,越权或侵权处理及经常拖延报告等。审计人员应对出现故意做错、疏忽、差错、效率低和利益冲突的可能性有所警惕。如果有信号或迹象预示错弊可能存在,审计人员应判断该错弊的类型、发生的可能性及影响程度等,进而对审计程序进行判断,做适当的修改或追加并予以执行。此后,审计人员应能以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证实或消除其对错弊的怀疑。如果难以证实,审计人员应提请被审计单位进行适当的处理。常见的舞弊预警信号有:一是管理层、组织层信号:组织的内部控制制度薄弱;管理当局对组织外部的管理机构表现出不屑;管理当局表现出要冒意外风险的倾向;高管人员有舞弊或其他违规等不良记录;董事会以财务业绩为基础频繁调整高管人员的报酬;组织结构过于复杂;内部审计机构缺失或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等。二是与客户交往中的信号:与会计师事务所关系高度紧张或过于密切;频繁更换会计师事务所;对某些重大问题有不同解释;员工透露存在管理舞弊的信息;某些员工拒绝接触审计人员或回避审计人员提问;管理人员对审计人员的态度发生重大转变等。三是会计中的线索:收入和费用的比例严重失调;经营业绩与预测惊人一致;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每年为负值;对外报告的信息是建立在高度主观的估计和判断之上的;被注册会计师出具过非标准审计报告等。在此阶段,审计人员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实地观察生产经营活动以及经营场所或设施,检查文件、记录或内部控制手册,阅读管理层编制的相关管理报告,重新执行控制程序等方法以识别和评估舞弊风险。

(三)进行分析性复核当审计进入以风险为基础的审计阶段,分析性复核即为最主要的审计方法和程序。我国的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时往往更注重于加总合计,摘抄明细,从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套完善的分析性复核体系不仅包括对企业财务数据的会计分析、财务分析,还包括更高层次的行业分析和前景分析。如果注册会计师能恰当地运用分析性复核这一程序,就可以把握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认定的总体合理性,从而事半功倍地发现舞弊。分析性程序是一种应用十分广泛而且颇为有效的审计方法,尤其在发现和检查财务报告舞弊方面作用明显,相当比例的财务报告舞弊的曝光最初缘于分析性程序中发现的线索,而且从事后看大量财务报告舞弊案件,只要实施简单的分析性程序是完全可以察觉舞弊迹象的。分析工具应充分借鉴现代管理方法,将管理方法运用到分析性程序中,如战略分析、绩效分析等:运用分析性复核方法要求会计师不但具有精湛的审计专业知识基础,而且还需要其他知识辅以佐之,如行业知识、产品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实地调研能力知识等,在实施分析性考核程序时:一是将被审单位与同行业资料进行对比,如同行业的收入水平、利润率水平、财务比率水平(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比率)等,从中发现疑点;二是将被审单位与其历史和预期情况资料对比,如与前期相比收入或利润水平出现巨额增长,主营业务利润在总利润中比率发生大的变化,财务比率的变化没有合理的解释理由等;三是整体合理性问题,如现金流量是否支持报表的盈利水平,报表中主营业务收入与主营业务税金、银行借款与财务费用、净利润与盈余公积等报表内部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矛盾等。

(四)舞弊风险的披露和评估 只要审计人员发现了被审计单位存在舞弊行为的证据,即使认为这些证据不够合理,也应将其提交给适当级别的管理人员,涉及高层管理人员的舞弊行为应当向上一级管理层报告情况。审计人员必须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与合理的专业怀疑,恪守独立性原则,采取询问、分析性程序等审计技术,识别、评估审计风险,获取充分、适当的证据,审慎发表审计意见。同时,实施舞弊风险评估,不仅是从微观的账户层次,还要从宏观的内外部环境来分析被审计组织的经营风险、生存能力、管理能力等,并将其与重大错报风险联系起来,基于战略系统观的思考,关注和评价舞弊风险,体现风险意识而非利益意识的现代审计策略思维。

对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应注意:一是了解企业发展的背景和经营业务,如产品、市场、人才、客户等;二是分析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如竞争加剧、政策限制等都将增加财务管理压力;三是分析企业经营者的诚信风险。四是分析企业的战略目标、实施措施及其存在的风险。通过风险评估,可以决定下一步的审计程序或直接得出审计结论。当评估舞弊风险越高时,所需要的审计证据数量也越多,证明力越强。审计人员也必须取得大量的外部证据来证实风险评估的恰当性,这将更多地依赖业内人士和专业咨询人士,丰富审计专业判断。

手机对大学生利弊总结篇4

一、公司会计舞弊的危害及特点分析

(一)公司会计舞弊的危害

1990年以来,中国会计理论界对会计舞弊问题进行了广泛研究。笔者认为我国公司会计舞弊最有权威的定义是2001年7月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8号 错误与舞弊》中对会计舞弊的定义,即导致会计报表产生不实反映的故意行为。它主要包括:(1)伪造、变造记录或凭证;(2)侵占资产;(3)隐瞒、删除交易或事项;(4)记录虚假的交易或事项;(5)蓄意使用不当的会计政策。

会计舞弊的危害性很大,表现在:(1)舞弊所制造的错误信息将严重误导各类决策者,从而导致各个市场行为主体乃至国家相关决策机构被误导而制订出错误决策,破坏市场运行机制;(2)损害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和会计制度的严肃性,扰乱社会经济秩序;(3)侵犯公司股东、债权人、顾客及雇员的合法权益,使其蒙受巨大经济损失;(4)通过隐匿收入、虚列支出偷逃国家税款,导致国家税收流失;(5)助长个人行为的滋生;(6)使尚未成熟的证券市场饱受虚假错误信息的冲击,严重误导证券投资者的行为,破坏市场游戏规则,加剧市场投机和市场波动,影响社会安定。

(二)公司会计舞弊的特点

当前部分公司的财务报表存在故意错报或盗用资产的舞弊行为,且数额巨大。从其舞弊的时间来看,会计舞弊通常不是一次交易完成,大多数至少跨越2个会计期间,经常涉及到季度和年度会计报表;从其舞弊的收入来看,大多数会计舞弊行为是通过提前确认收入或虚构收入来实现,很多收入舞弊仅仅是在期末对交易进行处理;从其舞弊的资产来看,有一些会计舞弊行为是高估资产(如低估坏账准备,高估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的价值)或是将不存在的资产登记入账;从其舞弊的形式来看,会计舞弊有通过隐藏债务、逃避税收、资产重组、关联交易、库存挂账、资产评估等,在报告上大做文章;从其舞弊的行为人来看,会计舞弊的制造者大多为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他们基于种种动机操纵财务数据。通过对实践中会计舞弊做法的调查和分析,公司会计舞弊的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两个方面:

1、 表象方面的特点。具体有:

(1)典型的无中生有。比如琼民源(0508)在未取得土地使用权的情况下提前确认收入,在未取得土地使用权和有关部门立项和确认的情况下编造对四个项目的资产评估;又如蓝田股份(600709)将未经批准处置的土地按评估结果计入无形资产;(2)典型的说有为无。比如蓝田股份隐瞒缩股等重大事项;(3)典型的编造与伪造。如银广夏(000557)通过伪造购销合同、伪造出口报关单、虚开增值税发票、伪造免税文件和金融票据等;(4)典型的故意违背公认的会计原则。比如郑百文(600898)的虚提返利、费用挂账、无依据冲减成本、费用跨期入账等。这些典型的做法随即带来了以下具体效果:第一,虚增大额利润,导致业绩的“高速成长”,比如琼民源、银广夏的绩优神话;第二,二级市场股票价格的大幅飙升,比如银广

夏从1999年12月30日至2001年8月2日之间,股票价格从14.15元起一直上扬到61.58元,股票涨幅为335.19%,成为2000年、2001年的明星股票。显然,大幅虚增利润的直接结果便是股价一路“凯歌”。

2、实质方面的特点。具体有: (1)舞弊行为人高素质化。从近年来所查处的舞弊案件情况来看,舞弊行为人的高职位、高智力、高学历化趋势明显;(2)舞弊技术高科技化。近年来,舞弊行为人大量使用高科技技术手段实施舞弊行为。例如利用仿真技术,所制造假发票和私刻的公章等足可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其所实施的报销业务,编造的虚假购销合同等,不经过周密而细致的审查,则难辨其真假;又如利用电子计算机技术进行所谓加密和程序篡改和作假等;(3)手段更加隐蔽。利用高精尖技术所进行的凭证票据的挖补、涂改,几乎不留痕迹,使得审计人员一般难以一眼识别真伪;利用政策、法律法规的空子和高科技技术手段实施舞弊行为;(4)形式更加多样化。利用多头开户、出借账户、空头支票、盗用支票,不开发票、开白发票、开阴阳发票,虚开发票(虚假价格、虚假品名、虚假数量、假票真开等),模仿签字、私刻公章、伪造账证、盗用凭证、隐匿账证、重复报销、坐支现金、套取现金、公款私存,私设小金库(仓库)、白条抵库、无证做账,故意错账(故意错列、故意重记、重列或故意减列)、利用货币的存取和上解的时间差挪用或食息等一系列传统的舞弊手法和形式中,进行了精心选择、提炼、改造、 革新,还总结并结合其经验;利用新的高科技技术和信息“创造和发明”了许多新的舞弊手法和舞弊形式。例如:金融诈骗、合同诈骗、电子技术、计算机程序更改、篡改财务会计电算化信息等,使舞弊形式和手段更为多样复杂化;(5)领域更加广泛、复杂化。近几年来,各类不同性质的经济单位、经济实体、法人、自然人勾结窜通舞弊,甚至与审计人员合谋舞弊现象日益增多,使得舞弊情况更为复杂化。

二、注册会计师在检查、防范公司会计舞弊中的失败

在审计工作中,如果注册会计师不能发现财务报告不实或虚假,仍然出示无保留审计意见的行为称之为审计失败。外部审计失败的原因很多,但相对于内部审计来说,其原因主要有:

(一)公司与注册会计师审计关系严重失衡

公司(特别是上市公司)审计中存在着委托人,被审计人与审计机构三者之间的特殊关系。被审计人即为公司,主要表现为公司经营管理层,它是委托人即管理资产的“人”。目前在公司治理结构上不完善,主要表现之一就是以国有性质为主的上市公司的股东大会和董事会不能真正起到对公司经营管理层(以总经理为代表)应有的控制作用,很多公司经理本身就是董事长,或是董事会重要成员,事实上集公司决策权、管理权、监督权于一身,股东大会形同虚设。经营者由被审计人变成审计委托人,并决定着审计人的聘用收费等事项,成了会计师事务所的“衣食父母”。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交易”的契约中明显处于被动地位。从经济上看,在现行审计关系格局和现行注册会计师职业监督与制裁之下,他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迁就公司,甚至与公司共谋几乎成为一种理性选择。共谋受到查处和责令赔偿的概率很小,得到的收益却是确定的,而坚持独立客观的立场带来的未来收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二)注册会计师对会计舞弊责任存在认识误区

注册会计师不愿为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舞弊承担审计责任是由于其认识上存在下列误区。(1)由于受到审计抽样、审计成本、审计时间等因素的限制,决定了审计风险一定存在,虽然最优秀的注册会计师总是会力图采用各种方法,将该审计风险降到最低程度或可容忍的程度,但他绝对无法把它降为零,因此不能保证审计报告绝对正确;(2)置身于被审计单位之外的注册会计师,对于公司会计报告中的估计因素很难判断其是蓄意、还是错用会计政策。

对于公司会计中的隐蔽、复杂的舞弊手段很难区分其是会计责任、还是审计责任,很难区分其是会计失败、还是审计失败;(3)审计期望存在差距,即社会公众期望注册会计师能毫无遗漏地发现被审计单位存在的严重舞弊行为。但由于独立审计准则只将审计目标定位于对会计报表“三性”(即合法性、公允性和一贯性)的鉴证上,从而使注册会计师认为,审计人员不是承保人或担保人,只要审计工作遵循了公认审计标准,他就完成了自己的专业职责;(4)由于信息不对称、目的不一致和独立审计准则没有制定专门针对会计舞弊的审计程序,使注册会计师很难对会计舞弊进行彻底的审查。

(三)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不能进行较深入了解

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不能进行较深入了解内容是:(1)对客户的业务经营缺乏充分了解,尤其是一些特殊产业,例如金融、保险或高科技的电子产业;(2)对于客户经营所处的环境未能掌握,以至于对经济及产业情况认识不够,对客户所面临的风险不能提高警觉;(3)不能全面了解客户的内部控制,只能信赖客户管理阶层的陈述及声明,从而导致对客户的控制环境评估有瑕疵,尤其是对高管理阶层的思想及作风未予正视或评判错误。例如在权威领导的组织里,经营单位的经理可能为了达成公司最高管理当局所设定的目标而粉饰其业绩;或故意隐藏起已达成的业绩,以减少未来业绩的压力;(4)对客户的产品、制造过程及设备了解不够;(5)对于客户内部稽核部门成立的宗旨及绩效评价缺乏充分认识;(6)对客户其他人员、主管机关或供应商之某些报告未加以研读或重视,例如系统分析师的报告可能反映有问题存在,以及对这些问题未能及时加以解决;主管机关的检查报告可能显示信用已经亮起红灯,或投资组合的评价存有争议。

三、内部审计在检查、防范公司会计舞弊中的有效性分析

在检查、防范公司会计舞弊中应该重视内部审计在反舞弊舞台上的重要角色。

(一) 公司治理的实质决定了内部审计在完善公司治理问题上将有所作为

我们认为,从经济学的角度而言,公司治理的起源应该是委托问题。委托关系实质是一种权利的让渡和另一种权利的产生,而权利的让渡必须伴随权利的监督,否则,权利就会被滥用。

在监督的环节中,内部审计至少可以在两个层次上对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发挥作用:(1)是属于企业经营层次上的审计监督,是企业经营管理者为了使其管理更加完善而进行的自我监督,是企业内部管理的一部分;(2)是企业投资者对经营者的监督,源于投资者对经营者的委托关系,可以通过委派董事对经理层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内部审计在向董事会报告重大问题上作用显著。

(二)《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为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机制中发挥作用开拓了空间

2003年5月1日施行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提出,内部审计是独立监督和评价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以促进加强经济管理和实现经济目标。这不仅为我国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方面发挥作用提供了重要依据,更为内部审计开拓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规定》表明了在公司治理方面我国内部审计所作的积极探索。这种探索体现在:(1)内部审计在机构和工作上的相对独立性;(2)内部审计的工作目标实现由服务于财务目标转向服务目标包含经营目标的飞跃,这是内部审计作用得到提升的重要标志;(3)根据需要设立审计委员会,配备总审计师条款,体现了我国在完善公司治理方面的尝试。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隶属于董事会的审计委员会,便于内部审计独立地开展工作,可以有效地监督经营者利用与投资者间信息不对称而谋利的行为,降低成本。一直以来的内部审计构架,多是向管理层负责,审计委员会制度的施行将提升内部审计的地位和职责,并将成为公司治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4)内部审计机构向本单位主要负责人或权力机构负责,表达了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和服务方向,体现了内部审计部门的高层次性、权威性和综合性,为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是完善公司治理的有效途径;(5)对内部审计机构赋予了必要的权限,更重要的是赋予了内部审计处理、处罚权和表扬建议权,这对内部审计工作是一种创新,表现了内部审计对整个公司经营管理过程的全方位监控,体现了内部审计的参谋价值,这对在公司内部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进而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三)内部审计更能深入组织内部,探求人性控制内涵,从而达到检查、防范公司会计舞弊的目的

分析公司会计舞弊的结构,实际上是组织的内部控制,这是客观存在的,可以加以关注和评审。而分析公司会计舞弊的行为,实质上是主观化、个性化的,如果刻意掩饰,那就很难被观察到。内部审计人员根植于组织内部,与组织成员广泛联系、密切接触,融为一体,对组织文化、管理理念、经营哲学、人员素质最为了解,在有效检查、防范舞弊发生等方面,内部审计具有外部审计无法比拟的“天然优势”。因为对人性控制的研究涉及到包括诚信度、价值观、能力在内的特质,对一个组织来说,它更多的是一个文化层面的问题。组织文化从本质上来说,还是人的文化。一个组织从创始、创业到发展壮大,会自觉、不自觉地形成其特有的价值观念、权威形象、人际关系、处事准则、工作习惯等文化氛围,它最难以模仿。

(四)内部审计在检查、防范财务报告舞弊中所起的控制作用是外部审计无可取代的

首先,内部审计通过参与组织内部控制的设计与修订,使组织内部控制在建立之时就更多地考虑了各种管理程序对舞弊行为的防御能力;其次,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恰当、有效性的评价与重视,从“制度”上增加了会计舞弊被发现的可能,减少了其实施的机会;第三,内部审计本身的存在,对会计舞弊主体具有威慑作用;第四,内部审计置身于组织内部对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各方面都有详尽的了解和把握,容易觉察组织危险信号,对财务中异常的数据更加敏锐,反映更快捷,能及时发现并尽早控制各种舞弊行为;第五,内部审计更具有经常性和及时性的特点。它能随时随地针对组织的实际需要和发生的问题开展审计工作,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防范和化解组织面临的风险,有效检查、防范会计舞弊现象的发生。

手机对大学生利弊总结篇5

关键词 大学生 考试作弊 原因分析

大学生考试作弊犹如一股歪风,席卷中国几乎所有的高校,而且呈现愈演愈烈的态势。“作弊,是指用欺骗的手段去做违背制度或规定的事情。”大学生常见的作弊形式有偷看、夹带纸条、互通暗语、传递、代考和高科技作弊等,具有一定的欺骗性与隐蔽性,破坏了考试的正常规则,导致考试结果的公正性、真实性偏颇,严重影响考试结果的信度和效度。大学生考试作弊是当前我国教育中一个难以治愈的顽疾,不仅引起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深切重视,也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其背后的原因多种多样,总体来讲,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因素

考试作弊不仅是校园现象,也是一种社会行为。大学生是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成熟时期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考虑事情相对简单、片面、乐观,自控能力相对较弱,非常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环境的负面影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受到市场经济与多元文化的冲击,拜金主义、功利主义日益盛行。这滋生社会道德的缺失与成功速成的意识,淡化了大学生对自身要求的约束,社会上存在一些浮躁、急功近利的价值理念,如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念,使一些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发生扭曲,思想上产生了对作弊罪恶感的淡化,造成部分学生反以考试作弊为荣的非正常心态。

利益是诱导考试作弊的根源。随着经济的增长刺激了人才的竞争。考试作弊无非是为了取得高分,而利益便隐藏在分数背后。在充满竞争的现代社会,考试就像一道龙门关,谁能顺利跃过,谁就有可能获得丰厚的利益。某些用人单位片面的追求求职者的学历、证书、在校成绩等,把它作为优秀大学生综合评价的有力标准,也致使众多大学生过分的追求高分,追逐荣誉证书,但在自己的要求还达不到的情况下就会使用作弊这种手段而实现自己的目标。于是在这种考试利益的诱导和残酷现实的压力下,很多考生不自觉地陷入到了考试作弊的漩涡里,并且越陷越深。

二、学校因素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作为大学生成才的发展的发展之地。我们现行教育虽然强调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依然占据主导位置。在考核人才的过程中,以考试成绩为评判标准,而往往会忽视对大学生诚信道德的培养。教学体制与学校管理的缺陷是的成为了大学生作弊的一个催化剂。高校现行的教学体制是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记忆轻创新这就存在着很多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就会给大学生作弊创造了环境和条件,不利于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在考试制度的问题上存在着许多的纰漏,使得学生投机取巧。现行考试在考试方法、命题内容、组织形式和管理手段等方面存在不少弊端和漏洞,给大学生作弊提供了空间和条件。首先,考核方式单一。考核基本以笔试为主,重结果性评价轻过程性评价;试题机械,区分度不明显,甚至考前勾划重点,全凭死记硬背。其次,考试组织不严密。有些考场布置欠科学,使作弊学生有机可乘,监考教师有时也难以发现。最后,高校对作弊者处分偏轻。作弊学生一旦被发现,或出于同情心理对学生“手下留情”,往往有二级学院为之说情或隐瞒不报,力图降低处分等级,从而削弱了处分的惩戒作用。

三、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的错误导向是大学生作弊的诱导因素。一方面,家长出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往往寄希望于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对其取得高分方式和途径的关心,有些学生为了不辜负家长过高的期望,逃避家长的训斥而采取考试作弊的方式来提高考试成绩,迎合家长心理;另一方面,部分家长给孩子灌输了混个毕业证的观点,甚至鼓励或者帮助孩子通过不正当手段取得合格成绩能够顺利大学毕业,自己就可以利用家庭的钱或权给孩子安排一个比较体面的工作;甚至还有的父母过于溺爱和偏袒孩子,不愿让孩子吃亏,给孩子灌输“太老实吃亏”的处世哲学,过于注重智育而忽视德育,对于孩子偶尔发生的不规范行为,不能及时制止,使得孩子诚信观念逐渐缺失。

四、自身原因

手机对大学生利弊总结篇6

关键词: 大学生考试舞弊 方式 对策

放眼古今中外,所谓考试存矣,作弊亦存矣。千奇百怪、无奇不有的作弊招数,随着人类科技的进化,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新时期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舞弊破坏了正常的教学和考试秩序,正在蚕食着大学的灵魂。

一、舞弊的方式总结

根据多年的监考、组考和巡考经验,笔者总结出新时期大学生考试舞弊的方式。

1.夹带抄袭式舞弊[1]。

这种舞弊方式是最传统、最简单也是最常见的舞弊方式。不过在舞弊和反舞弊的多年的斗争中,这种传统的方式也在不断进化和升级。具体发展为以下几种形式:①考生事先将抄好的纸条藏于口袋、钢笔、橡皮、学生证、考试证当中,考试时再将纸条拿出。②利用草稿纸、餐巾纸。事先将公式等内容抄在草稿上、餐巾纸上,考试时再拿出来。③事先用硬笔在草稿纸上抄写,拿出来表面上看上去是一张白纸,但根据角度不同,可以看到抄写的内容。④事先将题抄在手心或手臂上,考试时将手心朝下和用衣服遮住。趁老师不注意时再看,夏天女孩子利用裙子作掩护,将题抄在腿上。⑤事先将题轻轻地粘贴在透明胶上,考试时看透明胶,或者将题拓印在垫写版上,这种方式是近几年新出现的,一般监考老师很难发现,因为一般的角度是看不到上面有字的。

夹带抄袭式舞弊发生率最高,因为学生舞弊准备工作简单,舞弊过程容易,偷看一下就行,不过这种偷看的方式也在不断地升级,有的学生声东击西,如手在不停地玩弄学生证,让监考老师误认为学生证有问题,眼睛实际上在注视着抽屉下面的答案;有的学生相互配合,一个学生给老师提莫名其妙的问题,另一个学生疯狂抄袭,让监考老师防不胜防。

2.利用现代通讯工具舞弊。

随着现代科技发展,各种学习用具层出不穷,大学生考试舞弊手段也在“与时俱进”,不断提高技术含量。除用以前的交头接耳、夹带纸条等方式传递信息外,现在大学生也常利用计算器或电子词典的存储功能传递答案。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已经在利用现代通讯工具进行舞弊,考生在考场中利用微型无线摄像头偷拍试题,通过无线发射装置将试题传输到考场外,由专人作答,再将答案通过互联网以语言或文本信息的方式传递给考生。微型无线摄像头伪装得特别隐蔽,有纽扣式的、钢笔式的、手表式的等形状。考生接收答案的装置也伪装得特别好,有的是隐形耳机,有的将接收装置放在钱包里、裤腰带处、鞋底里。还有的接收装置更是让人不可思议,利用矿泉水瓶。伪装成矿泉水瓶的作弊工具跟平常的矿泉水瓶外观一样,只是在底部安装了微型平面显示屏,作弊者通过水的折射看到水中的答案,真可谓是“魔高一丈”。

3.预谋性、协同性舞弊。

预谋性舞弊是考生考试之前就做好舞弊的准备或计划工作,如在没有安排座位的校内考试之前,事先就将答案写在课桌上、墙壁上,或者事先就约好成绩好的同学坐在邻桌。当然利用高科技手段舞弊事先必须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肯定是属于预谋性的。在舞弊计划或实施过程中如果涉及两方或多方的,又称为协同性舞弊。协同舞弊包括传纸条、悄声讨论、主动为他人展示考卷、传递或交换试卷、陪考、替考等。有的考试可能试卷份数不固定,就有可能出现一个考生做两份试卷的情况,有的考试中途是可以上厕所的,就有可能利用厕所作为媒介点传递答案。协同舞弊通常是多人事先就精心策划的,涉及人数多,影响和危害巨大而且难以发现和制止,是最恶劣的舞弊现象。

大学生的考试舞弊对高校的学风和考风会产生严重的负面作用,对大学生健康成长也会产生很大的危害,通过舞弊得到好处的同学更加好逸恶劳,不愿意努力学习,没有舞弊的同学努力学习了却成绩不如别人,会产生自卑感和不公平感,对学校考试等各方面工作难于认同,甚至也加入到舞弊的队伍。所以,高校必须全方位研究,努力减少甚至消除大学生考试舞弊现象。

二、对策研究

1.做好思想教育工作,让学生自己意识到舞弊的危害性,不想舞弊。[2]

加强思想教育,弘扬道德正气。要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以诚信为重点的思想道德教育,使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诚信是做人之本,是维系社会基本秩序的基础,也是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生活秩序的重要保证。考试舞弊是对诚信的践踏,它败坏社会风气,造成人们价值观念的堕落。加强思想教育工作,使学生明确人生的真正意义,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考风建设的根本保证。该工作不一定要在考试前才做,而是要动员任课老师,特别是政治辅导员、班主任在日常的教学和管理中多灌输这样的思想,同时在评优评先和推优入党时,不以成绩为唯一的衡量指标,建立学生思想品德考核体系,让学生懂得做一个思想品德好的学生比做一个成绩好的学生更重要,减少舞弊动机。

2.提高监考水平,严抓考试环节,使学生不敢舞弊。

针对新时期大学生舞弊方式的日新月异,要定期对监考老师做反舞弊方面的知识培训,让他们掌握防止舞弊特别是高科技舞弊的基本技能,并且明确职责,实行问责制。巡考对监考老师要有检查和考核,防止监考老师不作为,一旦发现监考老师懈怠工作,甚至参与到学生舞弊当中,就要有启动相关的管理机制,并落到实处。

在学生方面,不仅要做好思想教育工作,而且要有相关的惩罚机制,加大对舞弊的处罚力度,做到罚一儆百,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因考试舞弊所受的处罚不仅是严厉的,而且是不可逃脱的。对舞弊学生的处分,我们要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在考试动员时,我们要以最严厉的方式威慑学生,但在具体处理学生时又要本着以人为本、适度的原则。毕竟他们是学生,是可以犯错误的,如果因为一次情节较轻的舞弊(如夹带、旁窥等),就被勒令退学或开除学籍,难以让学生及其家长和社会接受,也不利于学校和社会的稳定。而且过于严厉的制度,执行起来效果反而会大打折扣。处理舞弊学生的最终目的是既要教育所有的学生,充分体现考试的教育性、公平性和竞争性,又要教育舞弊学生,单纯惩罚舞弊学生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3.改革考核方式和方法,不点考试重点,让学生无法舞弊。

对于校内的考试,夹带抄袭方式是现在较为主流的舞弊方式。这种方式成本低,操作简单。学生之所以能够夹带纸条抄袭,与老师考前划重点是分不开的。只有知道大概哪些题目会考试,学生才会愿意花那么多时间将题目抄在小纸条甚至拓印在垫写板上。如何防止老师划重点就成为我们防止这种舞弊方式的关键。

(1)改革考核方法,给予老师更大的衡量学生成绩的自。老师可以扩大平时成绩的比重,将课堂表现、作业、实验报告等全部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淡化期末考试,教务处对学生卷面及格率不作硬性要求,给予老师对卷面成绩加权计算的权利。这样老师就不会担心学生考不好而去划重点了。

(2)建立考试试题库。试题库建好以后,由系部或教务处随机抽取考试试题,有些科目甚至可以实现无纸化考试,真正实现教、考分离,这样就不存在考试重点的问题了。

当前,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其关键在于抓好学风建设,而考风建设是学分建设的“牛鼻子”,只有有了良好的考风才有可能出现良好的学风,只有有了良好的学风才可能提高大学教育质量。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舞弊现象发生率越来越高,舞弊手段也越来越高明。如何有效地防止甚至尽量杜绝舞弊,是当前高校应该进一步重视和深思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陈国丽,肖辉.论高校学生舞弊现象及对策研究.经济师,2004,7.

手机对大学生利弊总结篇7

关键词:独立学院 作弊 原因 对策

考试是检验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其目的在于指导和督促学生专业学院统地复习、总结、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检验其理解程度和灵活运用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每个高校都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对作弊者采取了十分严厉的制裁措施。但是,高校学生作弊现象屡禁不止,在独立学院里,表现得还相对严重一些。如何有效地制止学生作弊现象,这是每一个教学管理工作人员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独立学院学生考试作弊的现状

近年来,独立学院考试作弊问题日趋很严重,“大部分人对考试的态度不端正,所以才会出现有歪点子的想法。更有甚者,在作弊的时候被老师当场抓住,还理直气壮地顶撞老师,死不悔改。”

目前学校发现的作弊手段有:①夹带,一是夹带手抄资料、书本复印缩小的资料;二是把资料抄在桌椅上,抄在手掌、胳膊、大腿上等;三是夹带电子产品,蒙混监考老师。②传递,学生之间临考前有意商量,互通信息,其一是同考室内的学生通过一定的手势(或动作)和传递纸条的方式;其二是学生或其他人员通过通讯工具将答案传递给学生,这种方式近年来呈上升趋势,比较严重。③偷看,这也是一种最为普遍的现象,主要是故意窥视其他学生答案和其他学生主动提供答案让其窥视。④学生和监考老师共同作弊,这种作弊现象影响恶劣,性质特别严重。一是监考老师,监外不监内,视学生违纪作弊而无睹;二是有计划、有预谋将考试信息传给学生。

二、独立学院学生考试作弊的原因分析

调查表明,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原因比较复杂,既有学生自身心理因素原因,又有监考老师方面的原因,同时科技的发展也为学生作弊提供了便利条件。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方面:

1、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往往是差生在考试中作弊,为了避免挂科、重修而不得不采取非常规手段应对考试。然而通过调查发现,当前作弊的学生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化趋势。分析原因,一是受当前学校奖学金、评优机制对学生学分的硬性要求与社会上功利风气的影响,许多优秀生为了评优、获奖而作弊;二是优秀生迫于面子、哥们儿义气或者利益诱惑而协助学习较差的学生作弊。

2、学生对考试作弊的认识态度。学生中较为普遍存在着“作弊无所谓”的想法,作弊成功者甚至在同学中宣传其“成功经验”,造成极坏的影响;作弊受处分被说成是“运气不佳”,周围有许多为其说情、开脱的同情者、理解者,这种道德水平的滑坡必然成为考试作弊的滋生土壤。

(二)教师方面:

1、监考老师没有遵守监考工作规定,违反监考纪律甚至干扰了学生考试:①监考老师中途离场现象时常发生;②监考老师在监考过程中扎堆聊天;③监考教师存在提前收卷的问题;④监考老师在考试过程当中存在提醒考生考试技巧的现象;⑤监考老师纵容作弊,学生陈述“考场上作弊的现象屡见不鲜,监考老师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下面作弊的学生更是肆无忌惮。不知道老师不出面制止作弊行为是因为老师的纵容,还是因为老师怕得罪学生。

2、考试有失试题公平公正性:考前给学生划重点极其详细,学生为得到更高分数,铤而走险。

(三)社会方面:作弊工具科技化

近几年,随着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的通讯工具以及学习设备便成为了考场必备武器。每到考试季,都有部分学生到复印店缩印;而软件兼容性极强的手机,能够翻看word、txt、ppt、pdf等多种格式文件,还附带查询功能,为迅速找到答案节省了翻阅的时间;掌上词典、无线耳机、飞信等等已经显示出,当前作弊行为已经不是单纯的交头接耳、传小纸条了。每年四六级考试结束后医院耳科总会有大量学生因为无法取出袖珍耳机、耳朵发炎等问题去就诊充分反映了这一点。

三、独立学院学生考试作弊现象治理对策

1.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通过正面教育和引导,培养学生公平竞争意识,可以通过学生会发出倡议,如号召“从我做起,端正考风、学风,用自己的行动塑造当代大学生的形象,争做精神文明楷模”,在学生中展开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积极性,提高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在深层次上清除考场作弊意识。品德教育,思想教育蕴含于学风建设,只有从点滴着手,及时扬优鞭劣,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实事求是的校园氛围,为严肃考风创造最基本的条件。

2.加强对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进行职业道德和教书育人这两个主题的宣传教育,端正思想,做到不殉私情,坚决反对作弊,以严肃的态度,认真做好考试中每一个环节的工作。目前在关于考试纪律的宣传教育在重点面向学生的同时,对教师和相关工作人员的监考职责和规则的宣传培训还不到位。有的老师认为,只要学生不出问题就行了,却没有想到问题是需要防范的,如果监察得严格一点,许多问题就会避免。有时恰恰是老师的宽容,给个别学生的一念之差造成了机会。

3.在管理上“严管重罚”,实行考试情况通报制度和事故报告制度,以示考试的公开与公正。加强考试的宏观管理,对考生有违纪现象应及时通报,严肃处理。对监考教师不遵循考试监考规则的,将予以点名批评;对考试当中有监考不力和违反监考规定的监考人员加强监考职责教育,实行监考职责监督,对不符合条件者应予以取消监考资格的处罚,并选派熟悉业务、责任心强的老师进行监考。

最后,我认为,考风建设要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则。考风建设是基于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等学校的软环境建设的,只有在良好的教学软环境之中,考风建设才能够持续、健康、稳固地发展,仅用手段加以规制而没有根本的思想和教学质量,考风建设只能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所以,考风建设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作。

参考文献:

[1]冯利君.当代大学生考试作弊现状的调查与研究[j].浙江统计

[2]张艳萍.大学生作弊动因及应对路径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3]张耀君,试析高校考试作弊现象及防治措施[j].长春大学学报

手机对大学生利弊总结篇8

关键词:考试作弊 原因 管理 措施

考试作为高校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评价教师教学质量、调控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的重要手段。作弊是一种通过较少的劳动和资源付出获得高收益的非正常竞争手段。

近年来,由于受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影响,个别学生学习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平时不刻苦钻研,考试时便企图采取不正当的手段蒙混过关。考试作弊已成为当前的一种普遍现象。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的盛行,已成为制约高校提高教学质量和构建良好教学秩序的重要因素。当前,高校又缺乏预防考试作弊、惩治考试作弊和纠正考试作弊等方面的有效管理措施及对策,以致长期以来,高校考试作弊现象得不到有效的治理,考试作弊现象的泛滥成为长期困扰高校的一个难题。

一、学生考试舞弊的原因分析

1.社会上不良因素的诱惑性太大。如今,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各类高科技作弊器材五花八门层出不穷,堂而皇之地“公然上市”,样式一直在不断更新和升级换代。如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作弊手段从原来的手机、呼叫器接收答案,到针孔摄像头、内藏接收仪器的“钢笔作弊器”“隐形耳机”,到如今的“短信手表、第三代考试作弊器”“隐形作弊笔”……有的考生因为平时投入学习的时间不够,有的考生虽说平时学习努力,但是屡试不过,又临近毕业,所以禁不住如此的诱惑,选择了冒险一博。

2.对考场舞弊行为和出售作弊仪器行为打击不力。一方面,由于国家法律未将“考场舞弊行为”纳入犯罪进行调整,仅以意见、规定等非法律规范的方式进行调整,导致考场舞弊行为得不到法律的有效制裁,使考场作弊屡禁不止,严重影响了国家考试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另一方面,对出售“考试作弊器、隐形耳机”等行为的,国家有关部门虽然禁止销售,却未能进行有效地查处和打击,特别是对网络上销售的各种“暗藏针孔摄像机的眼镜、内装接收器的钢笔、通过特殊光照才能现形的‘隐身笔’”等打击不力,使考试作弊器材在市面上“公然兜售”,考场成了“反间谍战场”。

3.学生道德观念模糊和自我管理意识不强。当代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由于从小家庭、学校包办过多过细,缺乏对人生观、道德观的思考,自我管理意识不强。加上他们还处在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成型期,在社会一些不良思想和理念的熏染下,容易丧失最基本的是非判断能力,不以考试作弊为耻。部分学生纪律观念淡漠,道德诚信观念错位,对待考试作弊,不以此为耻,反在大庭广众之下明目张胆地策划作弊方案,研究作弊手段,交流作弊方法。在作弊成功后,还到处炫耀作弊“战果”,令一些没有作弊的同学也蠢蠢欲动。在利益面前,分不出孰轻孰重,往往一时冲动而作出违反校纪校规的举动。

4.学生的学习动力不强。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人生规划,以上大学为最终奋斗目标,一旦目标达成,则丧失了学习的动力,缺乏理想和奋斗目标。采取“混”毕业文凭的态度,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社会活动和个人业余爱好上,而将学习摆在次要位置。这样直接导致平时学习不认真,敷衍课堂,一旦考试,只好作弊。

二、增强反舞弊能力的有效措施

1.高度重视试卷保密工作。我校严格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考务安全保密工作规定》的要求建立了试卷保密室,设置了三道锁,钥匙安排专人分别掌管,还配备了报警和视频监控设备。试卷领回后,及时存放在学校保密室。同时我们还加强了对试卷保密室负责人和值班巡逻人员的安全保密、安全管理教育,确保万无一失。

2.加大对违纪作弊考生的处理力度。如大学英语四六级对考试期间发现的将手机、无线耳塞等通讯工具带入考场者,无论开机与否均将按舞弊论处;对违纪作弊的考生,坚决按照相应条款进行了严肃处理,特别是对于证据充分的使用通讯工具作弊者,顶住了各方面的压力,一律依据相关规定,予以开除学籍。

3.加强宣传,预防为主。学校通过校园网、广播台、橱窗等载体,广泛宣传国家的考试政策及学校的考试规定。各院(系、部)考前必须召开辅导员、班主任会议。辅导员、班主任考前必须召开学生会议,强调考风考纪,进行诚信教育。一方面,是加强正面宣传。通过创造良好的道德情境,形成强大舆论导向,让诚信的正气压倒投机取巧的歪风,引导学生将外在的约束内化为道德自律,唤起学生内在的驱动力,从而培养学生勤奋好学和诚实正直的品质,养成诚实守信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自身的道德素质。一方面,是进行警示教育。以大量机判零分和雷同试卷的事实,告知学生不要相信各种网上、非法小广告上一些有关四、六级考试题目或者答案的虚假消息,谨防上当受骗。同时,对有舞弊、出现过雷同试卷、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辅导员、班主任考前必须单独谈话。通过介绍考试作弊的处分措施及过去考生作弊后的处分实例,来帮助学生分析考试作弊的危害。让学生明白,考试作弊一旦被发现,不但达不到预期的目标,还有可能失去正常学习的机会,处分记入档案,还会影响个人前途,叮嘱不要心存侥幸。

4.加强考试管理工作。采用多种考核形式,给学生提供多元的能力评价与展示平台。考风考纪的宣传要贯穿于考前、考中、考后三个环节。考前教师要对学生做好考试作弊的危害性教育,学校要加大“诚信考试光荣,违纪作弊可耻”的宣传力度,培养学生树立讲诚实、重信用的良好品质,从自身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特别是从考试不作弊等做起,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诚信考试有利于公平竞争的形成,有利于考风、学风的建设,有利于诚实守信的社会风气的形成。考试过程中加强巡考力度,增强监考教师的责任感,监考教师认真履行职责,使有作弊动机的学生无机可乘。考后强化考试结果的分析评价和考试总结工作,最大限度地实现考试评价的功能,实现教学工作、教学质量与考试质量的持续改进。

5.加强诚信道德教育,培养诚信理念。首先,重视诚信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应有地位。改变重智轻德的现象,把诚信教育纳入学校德育教育体系,通过“情感引发、情感体验、情感深化、情感外化”等环节,促使学生形成诚实守信的良好品德。其次,完善教育内容。诚信是道德规范体系中最重要的内容,也是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但是,作为道德教育的完整体系,要将诚信教育与其他道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才不会出现道德规范体系之间的脱节和冲突。健全诚信评估机制,对大学生的诚信状况进行定量记载和定性评价,根据评估情况,适时开展各种教育活动,使诚信教育措施的实施在时间和空间上更具有针对性,更趋于合理。

参考文献:

[1]卢瑶,罗娟,王小波.加强考试管理提高教学质量[J].当代教育论坛,2008,(4).

上一篇:大学有机化学重点总结范文 下一篇:大学物理机械振动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