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绘培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9-27 12:31:58

手绘培训总结

手绘培训总结篇1

【关键词】服装 手绘 效果图

一、从师资培训出发

师资培训是快速提高教师业务能力水平的好办法但是,难在什么时间培训、培训什么内容、培训人是谁。

首先从培训时间来讲可以利用日常工作时间围绕“课改”、“质量”、“创新”、“提升”等方面进行专家讲座、教学研讨等形式的培训项目。但针对手绘课程的特点更应该安排好假期培训,其好处在于时间比较充裕不会产生培训与教学任务的冲突易于集中培训学习。

其次在培训内容方面时装效果图是各位老师教学过程中不断讲授的一门课程,因此教学方法等理论、讲座的必要性不大,重复培训使教师觉得照本宣科,乏味而缺乏实际意义。因此假期安排培训应该紧紧围绕以实践培训为主,理论培训为辅来进行。少说些空话套话,少搞点形式主义,重点培训教师手绘技能。在教师之间形成比、学、赶、超的学习氛围。并且培训后续才是重中之重,短期集中培训确实能够提高一定的效果图教学水平,难在巩固培训成果,怎样在培训后保持教师的绘画热情。如若不然培训成果也只能是昙花一现。因此可以开展一些教师之间的效果图评比,给予一定的经济和荣誉奖励。

二、从教学改革出发

(一)从教学内容出发

效果图课程除讲授本身的技术技法外还应该需汲取剪纸、拼贴画等多种艺术形式,以及寻找生活中的多种材料,来展示服饰的质感和美感。让学生不仅学习技法的表现,更能掌握多种辅助材料,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同时也能够通过这些形式,使绘画基础较差的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二)从教学方法出发

效果图课程是一门实践类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减少理论讲授加大课内实践,鼓励学生在课下独立实践。课内实践中及时示范指导是十分必要的,进行“一对一”教学对每位学生绘画中出现的难题,教师都亲自示范修改。另外为了让学生尽快进入训练的状态,并保持学习的兴趣与合理的持续压力,在教学环节中,还可以顺序安排以下方法程序:

1.以同学为模特儿,请班级中公认绘画水平最高的2-3名学生,在黑板上课堂现场进行线描写生,以暴露目前学生在观察服装比例,与课程要求的专门性绘画能力方面所普遍存在的问题。此环节本身就具有趣味性,同时对学生也有一定的压力与促进。

2.教师课堂现场对以上学生作品进行分析、修正,使学生理解精确的服装比例,与写实表现风格,在本次训练中的重要性。同时,教师现场在黑板上的绘画表现,也可以使学生确立随后进行专业性绘画训练的目标,并加强学生对教师专业能力的信任,这将非常有利于随后课程内容的顺利执行。

3.利用前几届学生的留校作品,进行示范作品展示与技法分析。此环节可以全方位、具体化与直观化地使学生明确课程训练的目的与要求。而且,还可以激发班级中绘画水平较高学生的良性竞争意识,进而带动整个班级的学习积极性。

4.“一对一”的教学,随时发现学生的优点与不足及时调整课堂训练,及时进行课堂集体讲评与分析,以最大地提高课堂训练的效果。此环节执行中,应该以鼓励式教学为主要取向,多公开介绍“好”,而将“不足”多在小范围解决,但遇到典型“不足”,则也应该公开。

5.课堂训练过程执行中,必须注意在必要时提醒学生训练的时间进度。具体执行由教师视情况而定,最好能做到既保证学生兴趣又要控制各个项目的实践时间(根据多年教学实践看,线描训练中往往会出现学生画“上瘾”而自觉加大训练作业的情况),才能不干扰整体的教学计划安排。

6.阶段性集中总评。总结在规定课时训练中,普遍出现的问题和取得的总体进展,对于表现最好的2-3名学生,进行作品展示讲评,同时,点名表扬一批较好的、进步快的学生。

三、巩固学习成果

除了上面两项内容的齐抓共管之外,如何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才是重点。大部分教师的效果图绘画以及教学水平是可以的,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和师资培训一样是学习成果的巩固问题。不重视后续课程的跟踪,就算是请名师来进行教学其效果也是一样的。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效果图课程设置,基本上都是四年当中就开设一两次,这是绝对不能满足训练需要的。绘画类课程重在持之以恒,俗话说一日不练手生,这不是单一加大课时量能解决的问题。而学生一方面有其他课程的学习任务要完成另一方面自我管控能力不足,不能在课下保持绘画热情,因此我认为应该把效果图课程细水长流的融入到其他课程当中去。例如:服饰色彩课程可以要求学生上交手绘效果图作业,构成课中可以要求学生从点线面出发设计绘制服装效果图,结构课、工艺课要求学生把将要制作的衣服绘制成效果图和款式图,甚至于理论课程如中西方服装发展史也可以要求学生根据朝代特色设计绘制效果图,再比如服装材料学也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课堂讲授的某一面料进行效果图绘制。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成果才能得到巩固与提高。

手绘培训总结篇2

关键词:工程图学;现代工程制图技术;课程内容体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3-0150-02

现代工程制图技术是一门研究用正投影法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利用计算机绘图的技术基础课。课程既有严格的理论,又融实践训练为一体,将传统与现代制图技术相结合,是高职工科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课程教学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理论实践交替进行,强化综合练习、零件测绘实训等环节,从而达到培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结合与之相应的实践性教学,使学生掌握零件图与装配图的画法、能读懂零件图与装配图、能进行手工和计算机绘制符合国家标准的工程图样,具备一个高素质高级职业技术人员的基本能力素质。

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作为机电类的高职毕业生,所面向的就业岗位大量是在现代制造企业。现代制造企业的机电产品及机电一体化产品所占的比重很大,因此对学生识图和绘图能力要求较高,要求学生必须同时掌握机械工程图样和电子电气工程图样绘制,在实际生产应用时手工绘图和计算机绘图技术同样不可缺少。

目前,高职制图类教材繁多,主要有教育部规划教材、教育部精品教材、教育行政部门重点建设教材、行业出版教材、自编教材等。上述教材并没有在层次和模式上形成由低到高、逐渐过渡的空间。往往根据不同专业(行业)的需要编写成机械类制图、电气工程制图等专业制图教材。不同类型的制图教学在专业制图上的教学内容不同,总学时数也有较大差异。有必要构建传统和现代融为一体、理论和实训融为一体,充分体现工学结合,突出技能与应用技术实训的现代工程制图技术新课程内容体系,并编写相应的教材,以满足现代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

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存在独立分离的格局,学生只用计算机来绘图,却不会解决实际问题,毕业后甚至仍需重新培训。计算机绘图课程教学的专业针对性不强,教学出发点不同,也难以完全实现计算机绘图的优势。另外,学生学完了制图课,基本上形成了传统手工绘图的思维方式,再转到计算机绘图的学习,计算机绘图思维方法和工作方式受到制约,从而影响了学习兴趣和效果。另一种现象,就是认为现在科学技术发展了,从而忽视传统制图的重要性,简单地甩掉图板,导致学生缺乏对机械工程制图课程内容的系统学习,结果绘制出的图样达不到国家制图标准,并不能指导工程实践和生产。有的学生只会抄绘图样,却看不懂图样所表达的物体及其结构特点和功用。

在教学改革的浪潮中,有的教学计划简单地将计算机绘图课程与机械制图课程合二为一,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设想机械制图是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程,需要开设在其他课程前面。因此,多数高职教学计划总是在第一个学期就安排了制图课,而且都在一个学期中匆匆结课,学生对专业知识了解甚少,比如对工艺结构、形位公差、表面质量、尺寸精度和配合性质等概念很模糊。在这种状态下,想真正掌握计算机绘图和机械制图的要求是不现实的,结果是毕业生识读和绘制图样的能力偏低。

改革理念及思路

课程设计的依据和指导思想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以及现代企业技术革新和发展需求,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是第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他们既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又具有较强技术应用能力,并且能适应现代化生产第一线的需要。制造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是以机电产品制造相关行业为主的企业,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为后续课程教学奠定基础,制定出适应不同专业的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设计的理念 现代工程制图技术作为工科各专业必修的技术基础课,课程目的是使学生具有识读现代工程图样的能力和初步表达设计思想的能力,为专业学习打好基础,既有基础性,又有较强的实践性,在整个专业培养方案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和课时份额,并要突出工学结合等实践性教学环节。

课程整体设计的思路 课程教学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投影基础理论和国家制图技术标准等内容以教师讲授为主,通过画法几何、平面图形绘制、实体模型制作和零件测绘实训,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机械工程图样绘制的能力和阅读工程图样的能力。整个课程教学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意教学过程紧密联系机械制造的工艺过程和设计造型基础,理论与实践相融合。采用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利用机械模型及制造过程、虚拟零件制作过程和机器装配过程视频,有效提高学生的读图和绘图能力。通过各个实践性教学环节,帮助学生理解模型与图样之间的关系,并初步了解机械零件的结构工艺性及制造加工过程,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各教学环节围绕专业培养目标,首先进行机械工程制图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随后安排计算机绘图教学内容,以使学生绘制机械工程图样更加准确,掌握计算机绘图方法,具有运用计算机绘制机械工程图样的能力,使学生的综合图形表达能力和设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为学习后续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做好准备。

实践教学环节的总体设计思想 实践性教学环节是现代工程制图技术课程内容体系中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践教学的总体设计思想是:打好基础,突出应用。应对教学内容和体系进行改革,充分结合各专业特点,教学应在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系统性特点的基础上,适当引入现代工程制图技术研究的新成果,适时增添新的教学内容。通过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不断研究和改革,为现代工程制图实践教学建立稳定的高素质师资队伍;不断更新和扩充实训设施,逐步完善并全方位开放实训室,创造优良的实训环境,积极将实践性教学环节向课外、校外延伸。以高素质机电制造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努力构建现代工程制图技术实践教学新体系,打破传统的单一性、演示性、验证性为主的实验式教学模式,建立新型的综合性、创新性和应用性的实践训练教学模式。

课程内容体系框架的构建

建立课程内容体系结构 我们根据新时期人才培养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重组,充分注重传统机械制图内容,与以计算机图形学技术为主体的新知识融会贯通,推陈出新,力求做到提高课堂知识含量,加强知识的实践性、工程性和科学性,按认知规律组织教学。现代工程制图技术课程内容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各知识模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传统内容与现代制图技术应用紧密结合,充分体现了课程的时代性,适应社会需求。现代工程制图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与工程制图相结合而形成的新学科,是一门既有系统理论、又有很强实践性的技术基础课,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看图、计算机绘图、空间想象和空间思维能力。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会应用正投影法图示空间物体,具有一定的看图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能看懂中等复杂程度的工程图样,会查阅有关手册和标准,同时,还应掌握徒手绘图的技能和技巧,并能熟练使用绘图软件绘制机械、电气工程图样。

实践性课程的内容表现形式(见图2) 在实践教学方面,探索和构建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的实践教学新体系;建设以网络为平台的现代化机械工程制图实践教学系统。

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特色 (1)具有基础知识平台,涵盖机械制图基础理论、基本技能与应用技术、应用实训。(2)设有多个层次: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基础的学生,分设不同的教学内容。(3)特色模块:包括综合知识应用与实训模块,结合不同专业岗位提出不同知识要求。(4)课程考核及评价与国家《制图员资格证书》鉴定相结合。

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创新 (1)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使抽象的机械制图教学成为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的途径。(2)整合了适应制图课程教与学需要的丰富的教学资源库,助学效果和特色显著。编制了配套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习题集配套辅助课件及解答。(3)按照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特点编写了《现代工程制图技术》教材。新教材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增加实训力度,力求符合高职特色。在内容选取上,对偏而深的画法几何等内容适当降低了理论要求,并结合教学实际进行适当的删减,以适应生产第一线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4)丰富了网络学习资源内容,构建网上在线《自我测试》系统,学生能方便地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5)人才培养方案将现代工程制图技术的训练贯串到每一个学期。第一学期学生学习机械工程制图课程和机械零件测绘实训,在教师辅导下练习典型零件的草图绘制和零件图样的绘制;第二学期有金工实习和立体划线,学生还结合金工实习,巩固机械工程制图知识,提高实际应用能力;第三学期进行课程设计,第四学期安排计算机绘图教学,从而进一步复习巩固机械工程制图知识,三年级毕业设计,使学生的制图综合应用能力逐渐提高和巩固,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实践效果 数控技术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两个专业2007级后的440名学生按照新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进行教学的实践表明,学生制图综合应用能力明显提高。2010届两个专业242名毕业生全部获得国家《制图员职业资格证书》,在就业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

结语

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知识、素质和综合应用能力为目的。根据专业岗位需要取舍课程内容,使结构层次分明,强调教学效果,运用新技术改进教学手段,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把传统工程制图与计算机绘图有机融合为一体,形成新的现代工程制图技术课程,为培养学生有效掌握工程图样的识读图能力和绘制能力构筑了良好的基础平台。

参考文献:

[1]焦永和,张彤,陈军,董国耀.第7次普通高等学校图学教育现状的调查与研究[J].工程图学学报,2009,(3):168-172.

[2]刘平.对当前工程制图课程面临的问题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10,(1):140-141.

[3]刘俊萍.现代工程制图课程改革探索[J].机械管理开发,2008,(6):157-161.

[4]胡正飞.现代工程制图课程体系研究[J].文教资料,2006,(28):114-115.

[5]徐跃增.工程制图[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手绘培训总结篇3

关键词:设计素描;绘画素描;创新思维;哺乳式教学;设计

现今的素描教学模式源于西方,起初它是作为绘画专业的入门训练,自20世纪初引入我国,成为高等美术院校一直沿用至今的教学模式。在近一个多世纪里没有多大的改变,坚持了模仿式的教学方法,作为设计院校也是一直沿用这种传统教学方法,最终导致将艺术与实践需要脱轨,造成学生只会接受学习,创新能力不强。再加之设计专业与绘画专业教育需求的教育功能不分,缺乏对受教育对象和市场的调研分析,造成设计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与绘画类院校区别不大,初到设计公司很难适应快节奏的工作要求。因此我们必须弄明白一点,西方一百年前建立的素描教学体系是作为绘画教学的基础,而不是为设计教学服务的,今天的设计师需要的是表现摄影所不能解决的问题,那就是去表现现实中没有的东西——创新。

设计一词意为有目的的策划,是设计者的意图和构想。它与美术绘画不同,既要符合审美性,又要具有实用性,替使用者设想,以实用为根本。因此它是一种需要,而不仅仅是装饰、装潢。作为设计专业基础课之一的设计素描也就不再是单纯的再现,而是表现即创新。特别是对创新过程的注重,要求赋予作品以灵魂,这是上好设计素描的前提。

设计素描是从事设计工作的最初创意表现阶段,也可成为设计草图,它要符合实用的需要,因此设计素描在表现时除了要求具备绘画素描的准确性生动性外,还要强调严谨性。符合一定的“尺度”要求。设计师的工作是根据客户的需求展开的,面对客户时间总是被要求的很紧,因此,快速表现成为设计师必备的基本功。如何在短时间内将客户的要求转化成直观的设计意图及设计草图呈现出来,成为设计素描教学训练的最终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和表现能力。

针对设计素描在应用上的特点,我们在开展教学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我们现今的教育应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出发,这是今天的时代所要求的,千人一面的教育时代已经过去,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尹定邦曾说过:“如果十万个学生学成一个样,中国设计的死期已到。”因此,在教学目标中从开启创新思维出发才能避免死期的到来。

倡导教师与时俱进。在特定的时代和背景下学习和改革教学思想。不同的时代对艺术家有不同的要求,20世纪的教育是知识教育,而21世纪则是创新教育。作为设计院校的基础课教师不能无视这些。要不断更新,密切关注市场动态,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适应时代的要求,作为基础教师要不断了解专业课程,使基础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紧密结合,学生才能学以致用。

从实际应用出发,实施教学计划。在技能训练阶段,以往的设计素描教学十分注重光影表现,学生的写实能力都很强,做了很多照相机式的绘画训练,线描和线面表现的训练非常少。为适应设计素描的教学目标,应在教学计划中适当增加快速表现的训练课题,这样学生能够掌握多种素描表现手法,并且养成画速写的习惯,做到提笔就能快速将心中的想法表达出来,达到熟能生巧的境界。

设计素描的创意训练阶段是我们以往教学的最艰难阶段。教师无论如何启发,范例无论带了多少,到了提笔画的阶段总是很难,针对这种情况将以往的训练课题重新汇总分类,用学生更能接受的方式从小的点开始训练。

1. 物的联想训练。先以最基本的几何形为训练元素,如三角形,圆形,正方形等展开联想,最初从形的相似角度入手逐渐到意的联系性,最终又回归为开始时的几何形。用简单的线条形式来表现。然后进入课题性联想训练,让学生自己去找一个小故事,用素描的形式将故事的内容绘制下来。

2. 视觉蒙太奇即同构训练。以往的课程中我们称这一单元为意象性素描,训练时更注重结果,对于学生的创造性过程往往忽略不计。这样的结果导致学生上完课后仍然懵懂,不理解什么是意象素描,它和设计素描有什么关系。这项训练首先要明确目标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当然扎实的基本功更能表达想法,不过我们要明确一点,此时的想法要比技能更重要。素描是表达设计者想法最快捷的一种手段,是设计工作的最初阶段即草图。只要想法符合客户的要求最终效果可以通过其他手段实现,如电脑等。因此在课上尽量鼓励学生多提想法,并以简单有效快捷的草图形式体现,为了能让这门课最终有好的作品,可以从若干个创意图中选择一个去深入刻画。

手绘培训总结篇4

[关键词]机械制图;图学素养;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6-0128-02

一、前言

任何的机构创新都离不开对机构的构型和表达。工程技术人员对所从事的工程领域中的机构形体的构型思考、图形表述以及认知的能力,是工程技术人员必备的专业技能和专业修养,即图学素养。机械制图是一门研究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的一门学科[1],是工程界的语言,是技术交流的重要工具,是培养大学生具备图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本文针对机械制图课程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构型/图纸的认知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探讨制图课程的课程改革模式,提出课程科学评价考核标准。

二、课程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我国的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来看,教学方式已经由图板加挂图的传统教学手段提升为多媒体教学的授课方式,教师在课堂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做到图文并茂的讲解知识。但是教学手段的改革并没有带来教学模式的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沿用至今,即教师课上讲授知识,学生课下做作业的简单方式。“机械地教与被动地学”无法培养学生对图学的兴趣,很难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深入培养学生对图形、形体的认知、创新和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图学素养能力。

三、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需要从课程的教学模式、丰富实践环节和改变成绩评价标准等方面着手进行。可以将原有课程的理论教学和知识训练“两个模式”的传统方式,转变为“五个模块”的教学改革模式――理论基础教学模块、理论应用训练模块、CAD绘图工具训练模块、创新设计训练模块和实践提升模块。“五个模块”的教学模式分别从基础知识学习能力、理论应用能力、CAD绘图能力、创新设计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图学素养,完成对学生全课程的图学素养考核评价。

(一)理论基础教学模块

理论基础教学模块是课程基础模块,培养学生具备投影表达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该模块分为建立空间投影体系、掌握空间形体想象方法和形体的综合应用表达方法三个内容,目的是开发拓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培养学生对图形和形体的认知能力,提高学生形体表达水平。

第一,建立空间投影体系。通过建立三面投影体系,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三维空间立体框架,为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打下基础。

第二,掌握空间形体想象方法。形体的空间形状不会在学生在的头脑中凭空出现,需要学生在进行理论学习和分析的基础上,逐步完成对形体的空间想象。点/线/面的三面投影、简单立体的投影及表面取点、形体的截切和相贯、形体分析法、线面分析法等,都将成为提高学生空间想象力的理论支撑。

第三,综合应用,不断提高能力。学生在建立了空间坐标系,掌握了理论分析法的基础上,需要进行综合分析训练,通过组合体的读图练习分析和想象复杂形体的空间形状,以提高和强化自身的空间想象力。

制图是一门有趣的课程,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努力,将抽象的点、线、面集合所对应的空间立体形状在头脑中初步成形,逐渐清晰时,那种学习成就感和兴趣将会油然而生。

(二)理论应用训练模块

理论应用训练模块能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灵活应用水平。学生掌握的理论基础知识必定要服务于工程实践,通过不断的练习,最终要熟练掌握零件图、装配图的读图和绘图方法,掌握好工程界的这门技术语言。机械制图课程要培养学生具备尺规常规绘图、计算机绘图和徒手绘图三个绘图技能,其中的尺规常规绘图技能是首先要熟练掌握的基本技能。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绘图被广泛应用,但是尺规绘图始终与之并肩前行,并没有被彻底替代,如同计算机打字无法取代手写字一样。因此,在课程教学安排中,尺规绘制零/部件的工程图纸的教学环节必不可少。应当指出,“徒手绘图”是设计的源头,是运用制图这门语言实现快速交流设计思想的基本功,在教学环节中应当给予高度重视。[2]

(三) CAD绘图工具训练模块

CAD绘图工具训练模块培养学生掌握现代化手段绘图的能力,即计算机绘图能力。Auto CAD是进行机械制图的很好的软件平台,广泛应用于各个工程领域。开展Auto CAD软件的使用方法训练,使学生能够熟练应用计算机绘制二维零件图和装配图,并建立三维立体模型,提高绘图质量和精度,实现空间想象、图纸表达和构型再现三个环节相互补充相互验证,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对学生软件的使用,不能仅仅要求达到会简单的操作这个层面,必须要求学生将计算机技术和工程实际结合起来,注重实战锻炼和绘图技巧的积累,真正到达通过现代技术手段提高工程效益的目的。

(四)创新设计训练模块

创新设计训练模块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性思维和较强的工程素质。在这个阶段中,学生根据一定的设计要求,进行有条件构型创新设计。学生通过开拓思维,团队合作,得到合理设计方案,并通过绘制构型零/部件的工作图、轴测图和三维造型图,将设计构型进行表达,增强自身对设计结构表达方式的多样性能力。这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对形体表达方法、轴测图和计算机表达应用能力。学生通过模拟工程设计过程,达到学以致用和自我检验的目的,同时可以深刻体会“机械制图是工程界的语言,是技术交流的重要工具”。

(五)实践提升模块

实践提升模块是学生对课程所学知识的系统总结和提升。任何的学习过程都离不开科学系统的总结,机械制图课程最后要通过两周的零部件测绘环节,对整个课程做系统有效的总结与实践提升。测绘实践环节安排学生分组对由几十种零件组成的产品进行测量和绘图,了解部件工作原理、零件组成方式,绘制产品装配示意图,分解零件,查阅国家标准手册,绘制非标准件零件的零件图,根据零件图和装配示意图完成产品装配图工作图和计算机图纸。也可以进一步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即进行产品三维造型建模和装配训练。通过测绘环节,学生熟练掌握了零/部件的测量方法,了解了工程常用部件的工作原理和性能,练习了零/部件的表达方法,提高了CAD绘图工具的应用水平。可以说,该环节是整个课程的全面再现和知识掌握的全面检验。

通过机械制图课程的系统学习,学生可以最大限度提升自身的图学素养。同时,在制图课堂外,教师可开展丰富多彩的围绕图学学习的课外拓展活动,比如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参加图学竞赛和CAD绘图大赛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同时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四、成绩考核评价

评价体系是引导课程发展方向的指挥棒,无论是课程评价指标还是学生的成绩评价方式,都将决定着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要培养出未来的卓越工程师,必须超越目前以掌握“知识点”为本的评价体系,形成以素质提升为本的、适应新时期社会需求的评价体系,并使之渗入整个培养过程。[3]当“会答题”不再成为学生学习的终极目标时,学生的创新思想、创新能力和对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才能够得到教师和学生的全面重视。制图课程就要建立合理的课程成绩评价考核标准,大胆改革,将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理论应用能力、CAD绘图能力、创新设计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作为综合评价指标纳入学生考核体系中,设定合理的权重系数,将对学生的成绩评判改为对学生的图学素养评价。考核评价的改变,将引导学生和教师从注重解题能力的训练,转变为对图学素养的全面培养。

五、结束语

学会一门课程,掌握一项技能,学好一门专业,必须是以喜爱为前提的。只有具备了兴趣,才能激发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和专业的动力。制图课程不仅仅要求学生掌握精准绘图和快速阅读图样的技能,更是要通过丰富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对形体构型的敏感性和对工程图样的兴趣,提高学生对自身所从事专业的热爱,进而激发探索专业知识提高自身专业技能的渴望。为此,机械制图课程在教学改革中还要不断的探索和发展。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主导者”,在教学改革中应始终贯彻“三个结合”[4],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自觉能动性,全面提高工科大学生的图学素养。

[ 参 考 文 献 ]

[1] 杨素君,等.工程制图[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

[2] 江洪,张培耘,吴巨龙. 美国工程图学教材对我国图学教育改革和精品课程建设的启示[J]. 工程图学学报,2006(6):145-151.

[3] 龚克.关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0(8):4-5.

手绘培训总结篇5

一、调整教学内容,明晰培养规格

学校要科学合理地实施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的要求,满足社会的需要,必须对课程内容进行改革与调整,改变那些交叉重复、陈旧老化,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课程内容。补充一些新的、企业需要的、对学习提高有用的相关知识。例如以前对绘图仪器和工具的使用以及制图的标准要求较高,现在采用计算机绘图,对字体、比例、标题栏、图线以及图纸幅面等标准可以不作要求(字体可以随意调整,比例和图线可以改变,标题栏和幅面可以选用模板);常用的几何图形的画法,如等分线段、等分圆周、画椭圆等旧的绘图方法已无多大用处,就连圆弧连接的方法也都不适应现代绘图的需要了;轴测投影由于计算机上的三维实体技术的出现也显得无足轻重,这些内容只作简单的介绍即可。而对于其他方面:学生必须掌握投影作图的原理与方法;点、线、面的投影和特殊位置直线、平面的投影特性;基本体三视图及表面上找点;相贯线、组合体的画图等是机械制图的基础,这些内容是一环扣一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应该系统讲解,全面掌握。学生对机件的表达方法及国标中的相应规定必须熟悉,最终要达到用平面图形准确、完整地表达出机件的结构、形状,并标注出尺寸和技术要求。徒手绘制草图的训练要加强,随着引进设备的增多,学生在工作中会遇到很多机器设备的测绘(这也是制图综合训练的内容),其中很重要的一步工作就是徒手绘制零、部件的草图,只有正确绘制出零部件的草图,才能顺利地在计算机上完成零部件的工作图。通过制图课的学习,学生必须掌握正投影法图示物体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利用计算机熟练绘制零件图和装配图的能力。

二、采用现代技术,改进教学方法

制图是一门抽象难学的课程,特别对于那些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更是如此。学生大多能够意识到制图的重要性,在制图的学习中也花了很多的时间,但效果并不理想。这其中有学生基础方面的原因,也有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方面的原因。制图学习需要有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所谓空间思维能力是指形体与视图之间的一种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它是读图与图解能力的基础。在培养空间思维能力上,由于使用的教具、模型很有限,挂图又显得比较呆板,无论老师怎样描述比划,有些学生就是想不出它的形状结构,因此传统方法在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上效果较差。随着计算机在制图中的应用,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就变得容易起来。通过观察物体的空间形状和结构,画出其平面图形,即由空间到平面,再根据平面图形想出物体的空间形状和结构,即由平面到空间。这样反复训练就能很快培养起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要完成这种训练,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完全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画出各种物体的三维图形(采用CAXA制造工程师中的三维实体造型比在黑板上画轴测图要快得多),这些图形可以在空间任意放大、旋转(在黑板和挂图上是不能实现的),我们就能让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它的形状结构,根据投影原理画出它的二维图形,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很容易理解和掌握,有利于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对制图的学习兴趣。如果有条件,制图习题集上的练习题可以画出二维平面图和三维立体图进行对照,通过评讲,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制图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除了用计算机进行教学外,还应该带学生到车间现场进行参观了解,增加对实际机器零件的感性认识,也有利于空间思维的培养。在制图的教学中,应尽量采用生产中的实际图样让学生进行读图的练习,使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加强计算机绘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职业教育要培养同二十一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性人才”,这决定了我们教学的指导思想是以岗位能力为本位。计算机绘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正是满足了这样一种思想。计算机绘图是企业需要的一种技能。工矿企业很多技术图样(新产品的设计,老设备的改造,旧的技术图样的磁盘保存等等)都需要在计算机上完成。现在计算机绘图软件有很多种,每种都有它的特点,但主要内容是一致的,包括平面图形的绘制和三维实体的绘制以及尺寸和技术要求的标注。学生重点掌握1~2种绘图软件,达到非常熟练的程度,在以后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能将所有的零件图和装配图用计算机绘制出来。要达到这样一种能力,在制图课的教学中就必须安排足够多的时间上机教学和练习。如AutoCAD中平面图形的绘制、CAXA制造工程师中的实体造型,这些可以安排在制图课的总学时中,制图的理论知识可以融合在上机的训练中,例如,绘图的基本知识与AutoCAD绘图环境放在一起介绍;投影原理结合AutoCAD的基本绘图命令(含点、线、面、圆等)来介绍;截交线、相贯线、组合体等内容和CAXA制造工程师绘图软件中的实体拉伸结合起来,通过拉伸增料和旋转增料可以得到各种基本体的三维实体,通过拉伸增料、拉伸除料及旋转除料可以得到叠加式组合体和切割式组合体,同时可以从多个方向来观察它的投影,得到三视图;图纸的尺寸注法融入AutoCAD尺寸标注的设置中;标准件和常用件融入块和属性的操作中;这样既可以减少理论课的学时,又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制图的基本理论,培养起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收到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足够的上机训练,学生计算机绘图的能力和画图技巧就可以达到一般企业对制图人才的要求。

四、增强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教师的实际操作技能

手绘培训总结篇6

关键词:培训班;机械制图;培训途径

DOI:10.16640/ki.37-1222/t.2016.02.205

近几年,由于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各种职业学院蓬勃发展。职业教育的高等化,使职业教育的功能从单一的为受教育者提供技能培训转变成技能训练加学历教育模式,功能的拓展使得职业教育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然而,大多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同社会需求总有滞后或不相适应的情况。究其原因,大多是因为学校课程设置上出现了偏颇,不能适应受教育者的实际需求。因此找准社会、企业和个体发展的需求与职业教育之间的结合点,调整好课程设置即是办好培训班,同时又是实现职业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这几年几次承担钳工技师培训班机械制图的教学工作,面对新的教学对象,教学任务,总是没有把握。找不到规范的钳工培训教材,没有明确的钳工培训的课程设置,只能自己慢慢尝试。通过调研周边企业与市场环境,结合科技发展的趋势,参照地区经济对人才的要求,建立起主动适应市场的教育模式。这样才能满足短期培训学员的学习需求,解决他们在工作中的问题。

1机械制图课程分析

机械制图是运用空间投影原理来研究物体空间到平面转化的课程。在《钳工国家职业标准》中,要求培训对象具有很强的读图能力和拆画零件图的能力,同时还要会使用常用量具、量仪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钳工培训班课程是为满足钳工技师的个性需求而不是进行学科知识系统化的教学。因此,要做好培训班的培训课程分析就要从其行业企业需求、培训对象需求和教育教学需求这几个方面来着手。

1.1行业企业需求

钳工培训班课程设置必须充分体现参培企业、行业的特点,把面向生产一线、面向基层培养行业企业发展需要的的应用技术和基本知识作为根本目的。由于产业结构决定专业结构,而专业结构又依赖于课程设置。随着机械设备的更新,效率、精度进一步提高,对钳工技能的要求及工作范围也发生了变化。来我校培训的钳工大多数是本地企业的员工,而本地企业大多数为机械产品加工为主,企业的现代化、自动化程度近几年有了明显的提高,先进的生产线离不开机械设备,在机械设备的使用过程中离不开设备的维护、维修、保养等。所以我们的机械制图课程设置要听取单位和培训学员的意见,并且针对性进行调整,使制图课程设置趋于完善和有效。

1.2培训对象的需求分析

作者培训对象报考的职业资格大多数高级工,这类学员大多是取得钳工职业资格证后连续从事钳工工作7年以上,还有就是大专以上本专业或相关专业毕业生取得钳工中级职业资格证书后继续从事钳工工作2年以上。他们对专业的认识有这几种情况:一是已经熟练掌握钳工的操作技能,可能会看图纸,但没有系统地学习过理论知识;而有些学员钳工操作刚刚开始接触,实际和理论知识都比较缺乏。而我国钳工职业标准要求:具有一定的学习、表达能力;具有一定的空间感及较敏锐的色觉,手指、手臂灵活。在生产中能快速进行事故分析,能绘制机械图纸,能对固定设备进行维修和调试。所以机械制图课程设置时,既要考虑学员职业变化的要求,又要考虑面向人的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1.3教育教学的需求分析

钳工培训班的教育教学的需求分析是基于上述分析,将社会和个体的需求转化到机械制图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上来。课程内容不但要有针对性、实用性,还得紧跟时代前沿技术。教学条件分析主要考虑教学实施的软、硬件设施以及学习者的知识水平等。只有通过教育教学分析,才能使我们对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有一个较全面了解,从而形成具有特色的机械制图课程。

2机械制图课程开发

通常钳工培训班机械制图不会超过40课时,在这短时间的培训过程中,当然不能盲目按照职业学生的教学模式按部就班地开展教学,也不能压缩饼干式的把所有知识填鸭塞给学员,而要注重精选教材内容,做到突出实用性,和产生实际相结合,彻底摒弃对教学进行诠释的教学方式,而且还要加强对机械制图国家标准的学习,增强学员的国家标准意识。

2.1教学内容的调整

(1)识图的调整。按照日常教学的识图过程是先讲平面图形,在说三视图形成,然后在基本体、组合体最后到零件图和装配图。这个教学过程虽然循序渐进,但对于培训班的学员来说时间太长,知识无法很好串联起来。所以以项目为载体,任务为引领,不但可以帮助学员把视图表达、尺寸标注和技术要求等知识全面的理解,还能将实际生产中遇到的识图问题一并解决。(2)教材的调整。“因材施教”。我们的教材要根据学员的需求来开发设计。我们培训班的培养目标为高级技术工人,“以识图为主,识图与绘图相结合,以培训识图与初步绘图能力为中心”作为制图教材开发的指导思想。那么我们的培训教材内容需要引入企业的真实产品,用企业实际问题来让学员掌握好画图与读图的方法和尺寸标注的方法,而三视图、截交线、轴测图、组合体等绘图方法则需要系统的讲解。(3)教学方式的调整。加强计算机绘图在培训过程中的运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CAD绘图已是企业需要的一种技能。增加计算机绘图在学习中的比重,把CAD作为一种工具来使用,教师可以通过CAD绘制让图形更加清晰、准确,学员通过动手绘图来提高空间想象力。我们还需要结合实际生产,进行一定的现场教学,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这样才能让学员学以致用,教学效果也相应提高。

3结束语

在钳工培训班机械制图课程改革中,准确进行学情分析,确定合适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探索一条适合学员提高技术水平的途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创造出即紧张又轻松的学习坏境,让他们学到机械制图知识的同时又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徐乐春.关于技校《机械制图》课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J].职业,2010(03).

[2]李春玲.机械制图项目化课程改革浅析[J].科技教育,2009(10):151.

手绘培训总结篇7

关键词:综合绘画;综合材料绘画;课程改革;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艺术发展趋势从总体上呈现出显著的实验性和综合性特点。多媒体艺术被纳入主流文化之中,为学界开拓架上艺术提供了绝佳时机,著名美术教育家林风眠教授就此明确指出:“可以在各种材料和工具上试一试,或设法研究出新的工具来,加以代替,那时,中国的绘画一定有新的出路。”基于此种背景,当代中国美术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方面,版画、油画、水墨画等传统画种在美术界的长期垄断地位被彻底打破;另一方面,作为一种新生力量,实验艺术极为有力地推动着我国美术专业的快速发展。综合材料的绘画作品逐渐形成了较大的规模,促使高等院校纷纷开设了综合材料课程。当前,不止美术高等院校,很多综合性高校都将综合材料课程作为重要的必修课程之一,综合材料绘画课成为绘画专业众多课程中极为重要的一门。对于传统绘画作品而言,综合材料绘画可实现非常大的突破,其在作品上的精细和规整将新颖的视觉效果呈现在学生面前,能够充分激发其创新思维与探究精神,从而最大限度将其想象力和创造力挖掘出来。

展开来说,综合材料绘画课程的内涵指的是,在造型艺术的活动过程中,通过使用综合材料,以便于在艺术设计和创作中确保学生可以综合使用各种材料,从而顺利解决造型艺术中的材料形态、色彩、质感等多种要素的组合及其搭配问题,由此衍生出新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而生成的一门课程。如何有效延伸和拓展传统绘画媒介是综合材料研究领域的核心问题,综合材料绘画课程进行改革有着重大意义,有助于学生逐步加深理解绘画媒介的内涵及其语言的诸多表现技巧,从而有效激发其艺术个性,准确定位自己的绘画形式和发展方向。与此同时,学生在对现代艺术进行洞察时,综合材料课程可以充分发挥窗口作用,将我国现代美术教育内容长期不足的现状予以弥补。本文的旨趣在于,基于高等院校美术绘画专业进行改革的大背景,梳理综合材料绘画课程改革的具体形式,将绘画发展史穿插于其中,以便宏观认识西方现代绘画史;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和做法,总结提炼出适合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将源于生活的文化问题、绘画媒材样式及其人文精神内容充分融入其中,从而找出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最大限度地开拓学生思维,增强其关注生活的意识。

一、综合材料绘画课程改革

以师范类美术院校为例,几乎所有专业都面临课程内容多、课时较少、集中性偏低等问题,因此,从总体上讲,各类高校均可以尝试采用短期轮修的方式设置和实施综合材料课程,从而尽可能地降低实施难度,提高其可操作性和趣味性。围绕于此,该项改革需要在充分借鉴国外教材改革成果的基础上,从课程体系的设置、开设相关选修课程以及优化教学资源等方面入手。

1.借鉴国外经验,加强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在高等院校发展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将我国与西方艺术科学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基于知识、技艺以及项目创新对教育教学提出的革新要求,更好地服务于特色美术专业教学课程改革,不断优化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和课程Y构,从而取得新的教材建设成果,是衡量高校规模和发展水平,并且直接反映其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的重要标志。

综合材料绘画课程的教材使用,需要尽可能地聚焦于原版教材。在这一点上,已经有部分美术高校将国外同类院校所通用的专业教材予以引进,古典绘画、绘画构图学、现代绘画等就是比较典型的代表。当然,单靠此点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鼓励高校教师结合各校的实际情况积极编写出比较系统的教材。比如,已有部分省级高校编写出欧洲综合绘画技法实例、油画风景、人体创作与技法研究以及西方美术史等教材,大家使用之后反映效果不错。主干课程的版本要坚持实效性,将时间限定在近三年之内。同时立体化教材建设思路,从重点教材、画册、教师和学生参考书等方面全面入手,从而更为有效地服务于学生。

2.科学布局综合材料绘画课程群

高等院校需要及时将陈旧的课程予以淘汰,同时将优质课程纳入课程体系中,更好地将其中的新颖内容为教学服务。美术专业教师一方面需要不断强化学术研究能力,全面把握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方面的最新研究动态,随之革新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向学生传递最新信息;另一方面要坚决摈弃过时知识,力避重复讲授,有机结合不同课程,使之成为完善的课程体系。

设置绘画专业的综合材料绘画课程时,在构建核心课程群过程中需要从多方面考虑。比如,油画方面可以将油画头像、半身像和肖像、风景写生和创作,素描静物、半身像、坦培拉、丙烯绘画、绘画构图学等课程进行设置;国画方面可以选择性设置人物速写、构图学、山水写生、写意山水画、色彩静物、素描静物、工笔花鸟画、山水画、工笔人物基础、写意人物画等课程。也就是说,在进行课程设置时需要充分将专业特色凸显出来,并基于此构建起核心课程体系。

3.科学安排选修课程,充分将专业特色凸显出来

综合材料绘画课程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作能力和造型表达能力作为主要发展线索,根据素质教育要求中关于绘画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设置中的具体条文对课程门类和必修课所占比重都做了科学调整,使选修课和实践课在总课程中的占比大幅提升。因此,要积极地开阔教学思路,在当前人体、风景创作等课程之外,积极借鉴国外教学内容,将西方古典绘画和现代绘画等课程引入选修课堂。

首先应当从实施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的地方高等院校出发,并加以逐步推广,敦促其找准各自特色,积极适应国家发展艺术教育事业的各项要求,强化建设绘画专业的内涵,使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得到创新。

4.积极优化现有教学资源,以便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课程改革需要与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采用合作交流、国内外联合办学、强力推广实践教学等形式,及时修订、更新和充实已有教学计划,以便于确保其即时性和实用性。同时鼓励教师做好科研工作,并将其成果及时应用于实际教学。要实现外教走进课堂,踏上讲台,并需对现代绘画艺术和西方的传统文化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以便能够较为系统地认识其绘画技法和理念,从而实现中西方在艺术文化内涵、现实生活等方面的相辅相成。由此一来,极有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的实现。除此之外,也要积极将西方绘画创作技法和表现手法等其他教学资源引入到课堂之上,充分发挥其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综合艺术能力方面的作用,最大限度培养热爱艺术创作、艺术研究和艺术教育的复合型绘画人才。

二、综合材料绘画教学方法研究

在探讨综合材料绘画的教学方法时,本文主要是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来展开的。依据绘画材质的不同,分为板上材料、布上材料以及纸上材料三种,教学方法就是围绕这三者进行探讨的。

1.板上材料训练时的教学方法探讨

与纸质材料相比,可作为板上综合材料的元素来源要广泛得多,不同类型的金属、石材都可以应用于板上,供学生进行绘制。从内涵层面来说,板上综合材料是多面的、立体的,并非局限于木板、石板或金属板,也并非囿于平面成品,一切具有明确创作意图,并对建构绘制作品有益的成分都可包含其中。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一是需要让学生多关注空间感、厚重感以及视觉冲击,使其明确有机组合多种材料以使所构建的画面呈现出多个层次,这才是该训练的主要目的。二是将自由和秩序两个要素自始至终地贯穿于课堂教学活动之中,并在自主化创作理念和针对性极强的训练教学中将此种观点提取出来,充分将自由发挥、自由联想、自由建构以及自由绘制等特点展示出来。但需要说明的是,需要用将创作理念、形式语言以及个性图式的秩序对其进行规范,以使其不悖于初衷。

2.布上材料训练时的教学方法探讨

从内涵上来说,以油画材料为主的西方绘画材料称为布上材料。鉴于扩展其艺术领域的需要,故称作“布上材料”,这就充分强调了油画材料作为一种综合材料的自由属性。在此类材料上使用的丙烯色、油画色、画布、笔、粉、蜡、刀、胶以及各类媒介物质均属于自主行为中的重要表现方式,是传达精神与观念的手段。在为学生讲授相关知识时需要分两步进行:一是让学生熟悉各位大师的作品,了解不同流派的绘画风格,对印象主义、写实主义、现代主义以及当代艺术具有第一感知;二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画布材质,充分体验其触觉和视觉效果,从而对布上材质的功能属性和绘画构成表现手法了然于胸,自觉处理好绘画和材质之间的关系。

3.纸上材料训练时的教学方法探讨

纸质绘画的质地不同,其使用的纸品种不同,在性能上差异很大,表现为视觉、精神感悟和心理感受不同。教师在教授相关知识时,由水墨材质开始,使学生能够对宣纸和墨的质能有个初步认识。之后再引导其将构成手法予以实施。之后,将民间绘画和民族传统绘画作为水墨材质训练的必需部分,通过理论教学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思维意识。三是让学生在水墨构成表现过程中分解组合实验,充分体验笔墨情趣的过程,从而将积色法、洒落法、拓印法、拼贴法、加剂法、晕色法、泼彩法、平涂法等融入画中。四是加强水彩纸、绘图纸等绘图用纸的训练,对其性能和质感多加了解了之后着重在造型和色彩的构造表现能力方面进行训练。

三、结语

综上所述,设置综合材料绘画课程的主要目的不仅在于培养学生对各种材料所蕴含的表现力进行探究的能力,而且在于激励学生从个性出发,探寻其内心深处的自由精神并予以表达,唯有如此,才能践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绘画教学思想内核”的理念,将学生的创造潜能挖掘出来。

参考文献:

[1]李世萍.综合绘画材料[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2]郭志刚.综合材料绘画与当代艺术教育研讨会发言摘要[J].西北美术,2012(1).

手绘培训总结篇8

工业设计专业具备复杂的交叉性,其专业知识牵涉到工学、美学与经济学中的众多科目。其中,又以工学和美学的相关知识与技能传授为主,但理工类学生都不具备美术基础。所以,理工类学生在表现类课程的学习中存在着两种普遍http://的困难:一是产品形态的表现技能,二是美观形态的设计意识。技能尚可训练,意识则必须在技能培训的基础上,在日益理解与训练不辍的前提下,积累到质变。

工业设计专业所涉及的手绘表现类课程,主要包括素描、速写和表现技法三大课程。素描是培训基本的表现能力,速写是培训快速草图的表现能力,而精细效果图则是训练精细表现产品效果的课程。这些课程都不像传统工科课程那样,有着严谨的推算过程与缜密的逻辑脉络,演绎出标准答案,去面对业已成型的评判体系。相反,工业设计所追求的答案,需以产品为载体。而产品除了具备必须的使用功能外,亦须满足用户的心理需求,包括产品形态的美观性、界面的视觉效果等。这些问题都不是只有一个答案,而是充斥着各种变化的可能性。而仅仅针对其中涉及审美心理的产品形态的评价体系,涉及范围广,面向指标多,更兼有许多感性而非纯理性、多维而非单一的判断指向。这些答案无法依照公式循序演算,而需具备细致的观察力来发现用户需求,凭借成熟的工科知识来设置结构,运用有创意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表现能力来塑造与表达造型。

在初期的专业学习中,产品的形态设计占了极大比重。如何认识、分析、表达和创造各种形态,国内大专院校主要采用了相关的手绘类表现课程来奠定基础。本文致力于探讨工科背景出身的学生,在学习传统手绘的相关课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针对问题进行手绘类表现课程体系调整的建议及措施。

一、理工类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在手绘表现方面的学习难点之分析

第一,从根本上说,在认识层面上,许多学生无法理解和认同这些起步学习阶段的手绘表现课程,进而产生消极情绪。常有学生提出疑问:“我是理工类学生,为什么要学画画?”

第二,从现实角度而言,艺术类学生已经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来进行绘画训练,理工类学生在进校后一两年内就要达到和艺术类学生差不多的绘画水平,颇具难度。绘画技能的质变需要时间积累。时间短暂的教学,很难让工科学生快速掌握表现秘籍。在绘画技能培训的课程上,工科学生到底要锻炼到何种程度,才算达到表现基准?是否一定要像许多教材上的范例那样,明暗得当,色彩合宜,线条流畅呢?

第三,从教学导向上看,无论何种手绘表现课程,教学内容多以临摹为主。许多学生在临摹时,临摹对象多来源于教材上的素描、速写和手绘草图。但许多临摹对象只追求极具个性的艺术表现方式,其作者也多为艺术类背景的专业人才。这些图画往往看上去更像艺术杰作,而非谨慎、清晰、准确表达产品对象的作品。工业设计的产品表现需要强调追求理性分析,而非一味地追求艺术表达。总是叫学生去临摹和关注这些“技法”,而不是通过对于形态的认知和表达这个角度去学习,去分析,去准确清晰的表达,这就违背了工业设计理性严谨的教学要求。学生会产生疑惑:“我能画得这么好吗?画得怎么好有什么用吗?以后还不都是电脑画图!”

第四,从学习方式上看,无论是素描、速写还是专业绘画,基本都是一味临摹,美其名曰熟悉笔法、培养美感。但让学生在没有临摹对象的条件下,凭空创造几种形态并表现之,学生就开始一筹莫展,或者歪歪扭扭表现出不准确、不清晰的产品形态。有对象进行临摹,和没有对象,自己凭空表现几种设想出来的形态,这两种情况截然不同。临摹得好不代表表现自己构思的产品也能出色。我们是否忽视了这两者之

转贴于 http://

间的中间过渡过程?让学生想一步登天,临摹多遍之后就能手绘草图挥洒自如,这或许高估了学生的抽象与提升能力。过度临摹,就怕依葫芦画瓢画到呆。从教学方法上,我们需要做些调整,增加临摹、默写、创造表现等环节之间的过渡过程,避免学生一离开临摹对象就茫然四顾,无法有效跃进。只有临摹,没有创造,何来形态的自我塑造,何来产品的设计创新?

二、理工类http://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手绘表现课程体系之调整

第一,从根源上让学生能够接受和认同手绘表现类课程的学习目的。工业设计专业的手绘课程,是为了表现产品的特质,包括形态、结构及使用方式等。这些特质当然可以用文字展示,但图像的表现更直观有效。毕竟,产品是有感性形态的,而非由一堆演算公式堆砌而成。所以,要让学生从本质上能够接受一个观点:工程师画工程制图是为了清晰表达结构,市场分析员绘制图表是为了生动表达某种过去趋势或未来动态,产品设计师绘图也是为了要采取最快捷、最直观的方式来表达产品基本特质,包括整体或局部形态、结构与使用方法等。这些职业的从业人员都不是出自于艺术背景,但都可以采取绘图的方式来表现他们的专业对象。表现技能的锻炼不是为了要培养艺术家,而是要培养你对于无论抽象或具象的对象,都要有效观察、提取特征、提炼重点,进而分割重组、不断变化,直至最后快速、直观表达的能力。这种能力,无论何种专业,都是共通的必备素质。与其说我们在画画,毋宁说我们在利用绘画的手段直观、清晰的表现。工科背景的学生需要知道学习速写的来龙去脉,不对他们进行学习原因的剖析,他们将无法理解学习的意义。

第二,降低手绘表现技能的高要求。既然已经明确了绘画是一种表达手段,且我们训练绘画不是为了成为画家,而是单纯用来表现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关系,那么需要明确:理工类学生的绘画表现方式,到底画到什么程度才算合格?手绘只有两个目的,一是令对方看懂你画的是什么形态,包括整体和局部细节形态,这是物与物关系的体现。二是令对方看懂你画的这个产品形态,大概是怎么使用的,这是人与物关系的体现。关键就在于,什么叫“看懂”呢?透视准确,立体感到位,产品形态各部件清晰,增加细节放大图、背面图或其他视角的图来补充表现,这些是满足第一个目的的要求。在产品整体或细节形态旁配上操作时的人手、脚或整体人身,人机尺度比例合理,这些是满足第二个目的的进一步要求。线条精简,笔触干净。只要这两个目的达到,是否有明暗,是否有流畅个性化的笔触,都不必做过多要求。

根据以上要求,笔者建议将素描和精细效果图两门课程从手绘表现课程中剔除,转而强调结构素描的训练。结构素描注重形态的准确表达和结构的清晰展现,从工业设计角度而言,它更符合理性、严谨的表达要求。我们随时以手绘表现的方式来记录设计构思,相对而言,明暗、色彩等不是我们要表现的重点。同样的时间,与其用来针对造型、色彩、明暗、光线、色调来进行全方位的素描训练,不如用来训练结构素描、速写和快速草图以专攻形态的准确表现和清晰表达,以提升学生的形态观。

第三,不要一味地以艺术化、个性化的手绘图画为临摹样本,避免学生走入过度“技术化”的表现途径。建议教师务必亲自示范,来进行清晰、准确的表现过程及步骤。学生时常受困于如何步步造就最终表现效果的程序,就是因为临摹样本缺乏步骤与成型原因的讲解。教师一旦吝于形态分析、表现之步骤讲解,而只限于将临摹范本交给学生自行“抄写”,学习效果将大打折扣。那么,应该怎样设置临摹内容?

临摹对象分为实物和作品两类。实物临摹从多以石膏体为主的抽象几何体块,逐步进阶到简单的产品,如各类生活用品和家具,再到较为复杂的产品,如各类电子产品。在临摹前,最好由老师亲自示范如何架构整体、明确尺度、细化局部和强调轮廓等。其中,如何处理细节形态是重点,因为多数学生在速写时,不容易有清晰、准确表达按键、滑块、手柄、防滑纹等细节形态的意识和能力。作品临摹则以不刻意追求个人风格、能清晰准确勾勒形态的速写为主。转贴于 http://

第四,在教学内容上,无论何种手绘课程,都需减少临摹时间,进而大幅加强基于构思的手绘训练力度。理工类学生无法直接凭借构思画出准确的产品形态,那么我们就需要从简单形态入手进行“默写”,不断增加难度,由简入繁式的重复加强训练。

首先加强“二维”的线面练习。多数教材里对于线条练习都已有相当的讲述,笔者只补充两点:第一,画线不难,画http://定位的线条则需加大练习力度。刻画产品形态时,每根线条都非天马行空,而是由此及彼到达的。所以,练习线条的顺畅外,多加以点点之间连线的练习,在一张a4复写纸上,定位多个点,在任意点和点之间加以连线,连满纸张。连到后期,加入速度和准确度的要求。第二,画线时,每人都可以发现某种线条的方向、角度,自己画起来是最舒服的。抓住这画起来最舒服、最顺畅的方向和角度的线条,多加练习。在后期画草图时,你可以旋转纸张以寻求最佳的绘线方向。此外,面的练习要和线的练习有机融合,多想一些结合练习的方式,例如可以训练四线闭合成面,加以内框,辅以定位排线训练等。

由二维进阶到三维,内容开始增多。但无论何种训练,都要将各种产品剖析为最基本的几何元素。由最基本的几何形态开始训练,手绘各种高矮胖瘦不等的直棱体(矩形体、棱锥与棱台等)和曲面体(球体、椭球体、圆柱、圆锥、圆台和环等),直到画熟、画快、画准,进而开始对几何体块进行各种切割、挖削与组合的形态速写训练[1]。随后,加入面片和线材,结合之前的直棱体和曲面体,对于这四种形态元素进行任意自由组合及切割的速写训练。由此,绝大多数产品的原始形态胚胎已得到大量的速写训练,而组合切割的自由发挥也能让学生开始领会形态创造的概念。其后,针对这些开始复杂变化的形态,加入倒角、嵌入按钮或滑块、开槽画线或增加提手使之更具形象化,不仅有利于增强速写技能,也能培养形态的设计意识。最后,结合各种教具如齿轮、铰链等,开始进行各种运动机构与人机操作的手绘训练。将以上内容不断加以强化训练,尤其强调自我创造形态式的速写训练,由直到曲,由简入繁,由单一到组合,由抽象到具象,直到学生能快速、准确、清晰的手绘各类产品形态为止。

上一篇:声乐培训总结范文 下一篇:幼儿园跟岗实践培训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