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与狼教案范文

时间:2023-11-04 23:42:44

彼得与狼教案篇1

2004年,株洲市小语会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书香校园建设”活动,历经八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显著成效:获全国小语会课题成果一等奖,湖南省第三届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由该项目主持人帅晓梅老师撰写的《种子的力量——书香校园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一书即将由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

“班级读书会”的建设是书香校园建设课程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它以班级为单位,以课堂为阵地,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有计划地开展集体阅读交流活动。从本期起,本栏目将刊发系列文章,与广大读者一起交流班级读书会的开展与建设。

“班级读书会”作为一种新的班级阅读活动形式,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课外阅读,其根本宗旨是通过班级成员阅读共同的材料后分享心得、讨论观点,让文字温暖彼此的心,让不同的观点彼此碰撞,让相同或不同的情感彼此交融,促使个性化阅读与合作性阅读的有机融合,进而促使个体精神、生命高质量的成长。因此,班级读书会所营造的阅读环境要更为轻松,设计的活动形式要更为多样,选择的阅读材料也应更为广泛,这样才能让孩子们自由地言说,自由地吸收,自由地成长。

如何让每一次班级读书会都在孩子心田种下阅读的种子,如何让每一次班级读书会都成为孩子心中最美好的念想?在独立阅读刚刚起步的小学阶段,在儿童阅读推广的初始阶段,构建班级读书会的基本课型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指导是非常有必要的。

何谓课型?《新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指导纲要》是这样界定课型概念的:所谓课型,就是让散漫无序、形式和内容迥异的各种课成“型”。“型”即“类型”,它意味着井然有序,按照一定的维度形成有层次、有结构的体系。简单地说,课型就是指围绕着某一教学目标或某一教学对象而形成的某一类型的课。

以什么样的维度或视角作为划分课型的依据,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在此,我们仅从班级读书会的教学目的这一维度来构建班级读书会的基本课型。

那么,班级读书会的教学目的是什么呢?前台湾小学语文教育学会会长赵镜中先生认为,班级读书会的目的有三:其一,让学生真刀真枪地去阅读;其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给学生自主读书的时间;其三,提供学生合作的机会,而非听讲,让学生享受阅读。儿童阅读推广人岳乃红老师同样认为班级读书会的目的有三:一是在阅读前激发孩子阅读整本书的欲望;二是在阅读中进行片段的交流,在阅读整本书后分享阅读的体会;三是将同主题或相关主题的文本材料进行比较阅读,将主题引向深入。他们二人的表述看似大相径庭,其实最终指向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教给学生读书方法,让学生能够自主、积极地投入到阅读中去,用阅读烛照心灵,烛照人生。

基于以上教学目的,我们认为,关于整本书的班级读书会,可以构建“导读型”和“交流型”两种基本课型。本文先详细介绍“导读型”班级读书会。

“导读型”班级读书会旨在推介好书,开启阅读期待。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激发孩子阅读整本书的欲望,是“导读型”班级读书会的重要使命。其基本操作流程如下:

一、激情导入——导趣

教师充满情趣的导入是引发学生阅读期待的催化剂。导入的方式有很多,可以从封面导入、封底导入、书名导入、作者导入、目录导入、人物导入、情节导入、精彩片断导入、特色语言导入等等。导入时间一般不宜过长,以3~5分钟为宜。

如《狼王梦》的书名导入: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交流一本有关狼的书。说到狼,你想到了哪些成语?(杯盘狼藉、狼子野心、狼心狗肺、狼狈为奸、狼吞虎咽、鬼哭狼嚎、声名狼藉、狼烟四起)。

师:从这些成语可以看出,狼作为一种凶猛的野兽,历来“声名狼藉”,可是今天我们将要读到的动物小说《狼王梦》中的狼却是一个不同以往的形象,这是一个关于狼,关于爱,关于生命,关于梦想的故事。

再如《青铜葵花》的人物导入:

师:板书“葵花”,谈谈你印象中的葵花是一种怎样的花?(向阳、美丽、温暖、灿烂)

师:板书“青铜”,那么青铜这种金属又给你什么感觉?(刚强、坚毅、冷峻、耐挫)

师:假如用它们给两个孩子取名字,哪个是男孩?哪个是女孩?今天老师要向大家推荐的这本书里的确有一个像青铜一样坚韧刚强的男孩,也有一个像葵花一样让人感到美丽温暖的女孩。他们的名字就叫青铜葵花。

二、解读封面——导思

书的封面包含着丰富的信息,如书名、作者、出版社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绝大部分儿童书籍的封面都配有精美的插图,这些插图常常取自书中的某一幅画,而这幅画往往就是这本书的精华所在。老师要用心引导孩子们讨论封面的插图和相关文字信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书的主要内容,更准确地把握书的主旨,把学生渐渐引入一个能产生阅读快乐的境地。

如绘本《子儿,吐吐》的封面导入:

师:今天老师又要来跟小朋友们一起读一本有趣的绘本故事。

(出示书的封面)

师:主角出场,开始读故事。(贴图,并板书:胖脸儿)

师:每一次,不管胖脸儿站在哪里,他都是第一只被认出来的猪。先看看封面,猜猜谁是胖脸儿?

三、品读片段——导法

教师可精选作品中最能反映作者的创作风格、最能体现作者的创作主旨、最能反映故事推进和人物命运的精彩片段大声朗读给学生听,使学生获得对作品的最真实的感受。

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应适当控制朗读速度,并充分运用表情和体态语,最好能尽可能改变自己的声调来扮演对话的人物,将精彩之处活灵活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让学生产生阅读整本书的冲动。教师还可以选择恰当的音乐,制作精美的PPT,让学生更好地入情入境。此外,适时的停顿和猜想,对保持持续阅读的兴趣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当然,大声朗读的时间不可过长,一般每次不超过15分钟,以免让学生产生听觉疲劳。

四、设置悬念——导疑

要进一步激发孩子的阅读欲望,设置引人入胜的悬念是最行之有效的办法。绘本、小说、童话、故事的情节一般都是一波三折,教师可在作品的情节转折点、人物的矛盾冲突点、故事的推进着力点提出令人疑惑的问题,让学生猜测下面会发生什么?教师在此时此刻要做的,就是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各抒己见,但切忌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如果有学生执意要得到答复,作为教师的你可以这样回答:你真的想知道答案吗?看来你是一个好奇心很强的孩子。告诉你吧,答案就在书中,赶快读书吧,相信书会给你一个满意的答复。教师颇具诱惑性的回答,能很好地引发学生继续阅读的欲望。

如《大个子老鼠小个子猫》的角色导疑:

师:(指名读书名)多奇怪的老鼠和猫啊!为什么是大个子老鼠,小个子猫?大个子老鼠和小个子猫之间发生了哪些有趣、惊险、勇敢的事?

再如《子儿,吐吐》的情节导疑:

师:(读绘本)胖脸儿想:“吞下几粒木瓜子又有什么大不了的呢?”没想到其他的小猪都紧张了起来。他们说:“不得了了,胖脸儿吃木瓜子了!子埋到土里会发芽,那么,把子吞进肚子里是一样的罗!”大家一致认为胖脸儿的头上肯定会长棵树出来”。

提问:你们觉得大伙说得有道理吗?你的根据是什么?回忆最近读过的几本书《一粒种子的旅行》《一粒橡子的奇遇》等。

要是真的长出了一棵树?会发生什么麻烦或者有趣的事呢?赶快往下读吧!

五、分享感悟——导写

教师作为作品的“第一读者”,一定要向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和阅读思考。这样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可以起到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帮助学生养成“边读边思考”“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最终走向阅读与写作比翼齐飞的完美境界。

如《木偶奇遇记》的导写一:

师:马上进入今天的第三个环节“趣评木偶”。

各组趣评:最喜欢、最有趣、最神奇、最难过、最惊险、最感动、最气愤、最欣慰的……

①人物描写

最喜欢的:仙女(蓝色的头发,穿着蓝色的裙子)

杰佩托(戴着一顶假发,看起来像玉米糊糊的颜色)

安东尼奥(鼻头总是又紫又亮)

小结:抓住人物的主要特点进行外貌描写的写作方法。

②场面描写

最神奇的:“玩具国冒险”片段

最惊险的:“巧遇爸爸”片段

生讲述这些场面,并谈感受。

师引导读相关的场面描写精彩片段。

评述这些片段的表达方法。

③心理描写

最感动的:“变成好孩子”片段

师:简短的一段心理描写,展现了一个不一样的匹诺曹,静下心来想一想,你觉得此时的匹诺曹是个怎样的孩子?(善良、知恩图报、孝顺……)

《木偶奇遇记》的导写二:

读到这么好的书,收获了那么多的快乐和感悟,如何让更多的人来分享呢?

让我们用最真实,最动人的语言写成几句简短的书评,为这本书打打广告,让更多的人阅读这本书,让匹诺曹走到更多人的心中!

各小组写书评,上台展示。

推选最佳书评奖,老师现场送上亲手制作的书签。

因为导读的对象不同,导读课又可细分为绘本导读、名著导读、同主题导读等等。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老师们可以视教学的需要自主调整教学流程。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不管流程怎样调整,都必须坚持一个原则——无论执教哪一种导读课,教师都应该先于学生阅读文本,教师必须在对作品的主题、内容、特色等有了较为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独立阅读文本。

彼得与狼教案篇2

1.尊重科学,求实

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策略也应该有所不同,课堂调控的方法也就有所不同。但是无论怎样调控,都要尊重科学事实,体现出真实的课堂本色。

2.灵活多变,求畅

课堂上,如果学生被困在一个问题里始终绕不出去,该如何办?变。这是对老师教育机智的考验,因为不懂变通,便无法进行教学。这时就需要用一个“ 变”字来调控课堂。

第一,降低思维坡度。

教学《小蝌蚪找妈妈》时,这样问学生:“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是什么?”结果学生不知道怎么回答。因为“过程”这个词太抽象,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不易懂,所以为了应付老师的提问,学生只好乱猜,接着老师适时调整课堂,换成“小蝌蚪是怎样一步一步变成青蛙的”,学生就容易回答了。

第二,改变讲述角度。

例如,学习完新课《狼和小羊》,教师问学生:“学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除了一个学生说:“狼很邪恶,小羊真可怜”外,其余学生不知道怎样回答,于是课堂交流终止了。

这时,教师灵机一动,提出来另一个问题:“如果你是这只小羊,你会怎么做”这一问题打开了学生的想象之门,点燃了学生的思维火花。学生们有的说:“我会大声喊妈妈来帮忙”。有的说:“狼是个坏家伙,一看见它我就马上跑掉”。还有的说:“当狼向我扑来的时候,我就往旁边躲,让狼扑个空。”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将他们的办法与课文中的小羊的办法比较。这时,学生们很容易地说:“对狼这样的坏家伙,我们要机智勇敢地同它做斗争”

第三,改变教学方法

教学《》时,一个学生站起来问:“老师,课文中出现的“战斗”、“战役和战争”有什么不同?”遇到这种问题,很多老师让学生们先查字典,然后再给学生口头辨析他们的不同点。这样的解说,学生一点兴趣也没有,课堂气氛很快就会冷下来,但这位老师发现这种现象时,立刻做了补救:“那么这三个词的不同点究竟在哪里呢?”说着,他从讲台上拿了一只粉笔,依据课文内容边画边讲:1950年,美帝国主义发动了对朝鲜的战争。这场战争有许多战役,其中一次叫“上甘岭战役”,夺取5979高地就是其中一次战斗。通过教师的生动讲解,学生很快就领悟“战斗”“战役”“战争”的异同了。

灵活多变的课堂调整,更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变得顺畅起来。

3. 恰当得体,求真

恰当得体的课堂调控策略,不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了学生的认知水平,还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充分调动积极的课堂因素,让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它能激活课堂气氛,开启学生心智,和谐师生关系,调控课堂纪律,健全学生个性。

4. 智慧排险,求奇

一位教师在教学《我们成功了》时,开始的预案是这样的:先给学生讲讲自己成功的经历和心理感受,再引出课题,同时进入课文学习。而当教师正要开始授课时,窗外却传来了鞭炮声,学生的注意一下子被分散了。这时,教师索性抛弃教案,顺势问:“你们刚才听到了什么声音?”学生回答:“放鞭炮的声音。”教师又问:“你们猜猜为什么要放鞭炮?”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可能是有人结婚,有的说可能是新店开张,有的说可能是搬新房……这时,教师话锋一转,说:“不管是结婚、新店开张,还是搬新房子,都是属于个人和家庭的成功,但你们看到过通过很多人努力才成功的热闹场面吗?你想去感受一下吗?”学生马上情绪高涨,响亮地回答:“想。”这位教师就是这样巧妙地将学生的注意力拉回到了课堂上。

彼得与狼教案篇3

硬汉立志

黝黑的皮肤,坚毅的脸庞,磁性有力的嗓音,一身迷彩打扮……虽已年过不惑,朱永胜的精神头却不逊于年轻小伙儿。20年前,他从甘肃老家来到新疆乌鲁木齐创业,曾是富甲一方的汽车经销商;后因遭朋友诈骗,落魄潦倒。但他并没有一蹶不振,而是选择了从头再来。

1999年的一天,在请新疆建设兵团一位大夫给自家的爱犬看病时,对方向朱永胜推荐了一本名叫《实用军犬学》的书。没想到,这本10元钱买来的教材,竟让他对驯犬入了迷。朱永胜按照书上说的,教自家的狗卧倒、起立,狗竟做得像模像样。“真的很灵,人家都说德国大丹犬笨,可我没教几天它们就会了。我突然觉得自己很可能有这方面的天赋。”朱永胜自豪地说。于是,从小就喜欢动物的朱永胜拿出家中仅有的2万元钱,买回8条小犬,在乌鲁木齐市仓房沟村创建了永胜驯养基地,对这些犬进行封闭式养殖和训练。

这以后,每年,朱永胜都卖掉一些小犬,收拢资金引进新的犬种。通过这样滚雪球式的发展,10年后,他又拥有了百万元财富。一些训练有素的名贵雪橇犬、导航犬等,每条能卖到上万元。

2010年年初,一对草原狼因偷吃了多家牧民辛苦喂大的羊,遭到了人们的乱棍围攻。受重伤的公狼边逃边撕扯自己的伤口,直到把皮毛抓得布满烂洞后死去。据说,它这样做是为了防止死后被人剥下狼皮。同样,遍体鳞伤的母狼艰难地爬回狼洞,为它刚出生的小狼崽喂完最后一次奶,也咽了气。

几天后,人们在狼洞里看到了几只因失去了父母的庇护而被冻死、饿死的小狼崽,幸存下来的两只幼狼正躺在地上嗷嗷待哺。朱永胜看到这一幕,顿生怜悯之心。他把两只小狼崽塞进自己的毛衣里,抱回驯养基地收养。当时,朱永胜并不知道将来该怎么安置这两只小狼崽,只是不愿眼睁睁地看着它们死去,即便对方是凶残的狼。

不料,当朱永胜买来奶粉喂养这对狼崽儿时,早已饥肠辘辘的它们却不喝,只用警惕的眼神打量着他。为了消除小狼的戒心,朱永胜把自己的衣服放进了它们出生的那个狼洞,等沾上母狼的气味后再穿到身上。这招还真灵,两只狼崽从此把朱永胜当成了“狼妈妈”,不但接受他的哺育,还同他嬉戏玩耍。怕驯养基地那些体形高大的狗会欺负幼狼,那段时间,朱永胜把它们安排在自己的住房内,与狼共眠,并为它们取了“狼兄”、“狼弟”的名字。

这天,当朱永胜弹着吉他高唱《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时,没想到两只小狼竟也快乐地合着节拍“嗥嗥”地嚎叫起来,似在为他伴唱。有了半年多的养狼经历后,朱永胜发现,狼是一种很有灵性的动物,其凶残只对敌人展露。当面对自己的恩人时,它们就像温顺懂事的孩子一样。朱永胜不由灵光一闪地想:全世界的马戏团里面都有狮子、老虎、狗熊表演,却一直没有狼,因为它们是群居动物,又野性十足,很难驯服。我能不能创造一项奇迹,像驯犬那样把野狼训练成材,让世人看到它们凶残之外的可爱与智慧的一面?朱永胜越想越激动,当即立志要做“中国驯狼第一人”。

2010年7月,朱永胜在向林业局备案后,从新疆一家特种养殖基地买回了6只狼,让它们随“狼兄”、“狼弟”一起参加特技训练。他还计划繁殖狼,繁殖以后再训练,这样就能源源不断地向马戏团、动物园销售价格不菲的驯化狼了。然而,让朱永胜没料到的是,他的驯狼计划虽好,实施起来却险象环生。

与狼共舞

引进的6只狼不同于自家的“狼兄”、“狼弟”,尽管它们只有五六个月大,但朱永胜发现,它们眼里充满了犀利的凶光,令人不寒而栗。2010年9月的一天,朱永胜的妻子在给狼群喂食时,竟被一只野性未脱的狼咬伤了手,到医院缝了8针。朱永胜气愤不已,当天就把那只狼送进了铁笼关禁闭。

一位养土狼的朋友知道此事后,送给朱永胜一盘VCD,是专门研究狼的纪录片,介绍了国外科学家与狼共处的秘籍。朱永胜从中深受启发,决定认真观察狼的生活习性,并主动接近它们,与狼为友。每次给狼群喂食时,他都蹲下身子来以示友好,消除对方的敌意。终于有一天,他在喂饱了群狼后,鼓足勇气,大胆地伸出手去抚摸了一下引进来的6只狼中的那只大狼的头。出人意料的是,这只狼竟顺势靠到朱永胜身上,用头蹭他的腿。来自陌生狼的友谊令朱永胜惊喜不已。

为便于与狼交流,朱永胜甚至还学会了狼叫。一天,在给一只叫“天狼”的狼喂食时,他捧起狼的脸,看它是怎样发音的。他发现狼在嚎叫时,舌头是微微卷起抵住上腭,气运丹田,气流缓缓地溢出。按这种发声方法反复苦练了一段时间后,朱永胜就能跟群狼交流了。

彼此能够真正交流之后,朱永胜觉得他和狼成了朋友。没事的时候,他经常跟它们玩游戏,又跑又跳。有时候,一群狼欢叫着追着他跑,他像“狼爸”一样在前面领头。朱永胜已经把自己融入了狼的集体。渐渐地,他发现狼是一种既勇敢又可爱的动物,他在狼的身上感受到了一种原始的激情和灵气,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如头狼,就是一只很有魅力的狼。它对待小狼,不管是不是自己的孩子,都会用一位父亲的责任心去关心和爱护它们;它总是尽量把食物留给母狼,尽管它有优先享受食物的权利。

朱永胜的犬狼训练场上摆放着跳台、管道、独木板等,还有多辆报废的大卡车,都是训练器械。但要想让桀骜不驯的狼听人话,并随着口令做出一系列动作,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刚开始时,尽管戴着防护手套,朱永胜的手还是经常会被闹情绪的狼咬伤、抓伤。

令朱永胜欣慰的是,通过一年多的反复训练和不断总结经验,“狼兄”、“狼弟”、“天狼”、“海狼”等7条狼终于被完全驯服。它们可以在他的指挥下完成稍息、立正、起立、卧倒等动作,还会飞身跳上大卡车,上高台、钻管道、走独木板等高难度动作也做得相当棒。朱永胜说狼其实很聪明,有些科目的训练甚至比狗学得都快。

彼得与狼教案篇4

画像砖是战国至秦汉时期绘画雕刻艺术奇葩,是社会上层人物用以营建墓室或其他建筑的装饰材料。它的生产制作较为特殊,一般用刻有画像的范板模印压印在半干的土坯上,然后入窑烧制,最后再饰以粉彩。雕刻手法为浮雕与线刻并施,画像形象、准确,线条流畅,生动活泼,给人以美感。题材内容有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祥瑞、狩猎、杂技、出行及生产活动等等,但主要是宣扬主人的富有及享乐生活。

综观这批院藏画像砖纹饰,有许多是相同的,仅排列不同。可分为狩猎与飞禽动物图案纹、几何纹等。其构图一般在侧面横向分上下两部分,或一部分是图案纹,一部分是几何纹;或上下两部分均是图案纹;或上下均是几何纹。在一部分图案纹中,左右纹样相同。几何纹有菱形、方形、方圆形、环形等(图1、2)。图案纹有以下几种:

1 骑马狩猎图(图3)。左右两侧图案相同,为同模印制。突出表现惊心动魄的狩猎场面。画面上骑马猎人身体前倾,拉弓欲射,马则四蹄腾空,飞奔向前。被追赶的鹿惊恐奔逃,后腿腾空几乎与躯体成一条水平线。前面牵狗的猎人,欲要放开猎狗追赶前面的野兔。而野兔头也不敢回,拼命奔逃,其速度之快,动感之强烈,震撼人心。

2 打虎图(图4)。一只飞鸟落在山坡上。有一猛虎龇牙吐舌,体向后倾,欲要前扑。而面对猛虎的猎人毫不畏惧,挽起衣袖与裤腿,一手持长剑,一手伸向前方,弯腰欲冲,要与虎搏斗。此时,树静风止,就连飞鸟也惊呆不动,而猎人与猛虎动感极强,静动结合,互相衬托,画面对比鲜明,厮杀场面充满着紧张的韵律美。

3 山林动物图(图5)。左右相同,为同一范模印而成。画面中山峰、树木林立,由右向左,有一野兔从山后蹿出,左顾右盼。第一山间有一猛虎回首前行,观望后山站立的飞鸟;第二山间有一山鹿探头,一野猪奔跑,第三山间同样是猛虎回首前行,而山鹿仅探出头,山后有一野兔直立回首。画面构图颇具特点,用大与小的形象、凶与弱的性格对比,表现自然界弱肉强食的现状,渲染山林自然景象。

4 山林动物图(图6)。三座山峰间由左至右,有一山鹿正向前狂奔,却遭遇一野猪由山后冲出,鹿无法回转逃脱;紧连的山间野兔见大势不好,调头逃奔;一兽在山后伸首,看到野猪,双耳前竖,目瞪口呆,被惊吓得动也不敢动。第二山间一虎正要翻山越岭,回首发现后山两只山鹿,遂高吼欲扑向一山鹿,另一只山鹿见状回头欲逃。画面极富变化,场面紧张,令人屏息。

5 虎狼斗图(图7)。画面为山野中一虎与一狼厮斗的场面,周围山雾缭绕。虎宽鼻、睁目、张口、低头,后拖长尾,四脚慢行,威武健壮,气势凶猛,欲要前冲搏斗恶狼,而狼目瞪口杲,站立不敢前进。虎是山中之王,《风俗通》说:“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诗经・小雅・巷伯》也说“取彼潜人,投畀豹虎”,虎是吃坏人、食恶鬼的良兽。艺术家独具匠心地把虎刻画得形体高大,雄伟气盛,有压倒一切的气势,而恶狼虽凶猛,但见到虎却畏惧不前。周围飘逸的山雾缓缓流动,加强了画面的韵律感,似乎传来山间猛兽厮斗的怒吼声、嚎叫声。

6 双龙穿璧图(图8)。中心有一圆壁,上雕刻谷丁纹,其造型、纹饰与战国秦汉时的玉壁相同。璧属礼器,当时称为玉器中的六瑞之一,祭天求神用。两条龙从中心孔穿过,龙长嘴,圆限大睁,双鼻宽大,龇牙张口,长角后抿,曲颈回首,颈脊直竖,挥舞四爪腾云驾雾,长体与长尾直穿壁孔。其间流云飘浮,双龙各自欲吞对方之尾,形成近倒“8”字形图案。龙在传说中是东方之神,《三辅黄图》中说:“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以正四方。”《易・乾卦》中还有“飞龙在天”之说。《山海经》中也记载驾龙可以升天。汉武帝也曾想乘六龙成仙升天,故驾龙成仙的思想成为汉代时尚。该画像砖用在墓葬中,其意义是告慰死者的魂灵。龙穿壁寓意龙在天空中把灵魂带上天。

画像砖在两汉极为兴盛,究其原因,与当时的厚葬风气有密切关系。当时的上层社会人物渴望长生不死,崇尚谶(chen)纬迷信思想,相信神仙,就算死后不能够升天,也希望能继续享乐生活。正如《盐铁论・散不足篇》所记“厚资多藏,器用如生人”。汉画像砖内容丰富多彩,深受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哲学、宗教、伦理观念的影响;其构图丰满,艺术手法简洁、夸张而富于变化。构图的特征是人物与动物大,而山、树都较小,观之却觉合干比例,合于自然现实,画面明朗,重点突出。但是形象平列,缺乏纵深和远近的空间感觉,例如狩猎图,猎人与猛兽平列排成一行,一组与另一组似乎没有产生联系。汉画像砖线条劲健生动,刚柔并济,挺拔沉厚。从人物形象的动态可以看出不同神情,如从狩猎人骑马射箭、猛追野兽与持剑打虎的形态中,可见他们集中精力、信心百倍地拼搏擒杀的神情。

彼得与狼教案篇5

参加工作十一年,反观自己的教学经历,发现自己其实也在泥足深陷,陷于固有的教学习惯而难以自拔,而这些教学中的不良习惯正束缚着我的脚步,让我无法迈向新的台阶,新的领地。所以,在这里,将这些不良习惯罗列一二,仅供大家参考。

一、总想把学生培养成“羊”,而不是把他们训练成“狼”

很多教师希望自己的学生上课的时候按照自己的思路来分析问题,课下牢记自己的谆谆教诲,让学生时时处处做一只听话的小羊,殊不知像羊一样“听话”、安于现状的人是难以适应未来社会的激烈竞争的。

要想把孩子培养成为未来生活的强者,首先要让他们具有强者的心态,高标准严要求,像狼那样的坚持--“我要吃肉”,绝不吃草。 在小狼刚有独立能力的时候,母狼就会坚决让它独自去执行任务,“狠心”地让它们去面对凶险的环境,在实践中磨练狼应该具有的意志品质。狼认为,要成为一只真正的狼,就必须具备独立处理一切突发事件的能力,否则只能是一只等待宰割的羊。孩子在安乐窝里成长,怎么经受得住人生和社会风雨的考验?所以我们要让孩子学会独立生存。

狼是世界上最好奇的动物之一。它们永远不会漠视周围的一切,如一根骨头、一只鹿角、一块野牛皮、一颗小松果,甚至野外露营者遗留的登山背包,狼都会细心地把玩。只要是它们感兴趣的东西,都会反复摆弄,仔细琢磨,直到琢磨出“道道”才罢休。好奇是铸就成功和杰出的最重要因素。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因为无数次好奇:无数次因好奇而探索,并在探索中发现奥秘,从而不断进步和发展的。人在幼儿时代,也像狼一样处处充满了好奇,对什么事都想弄个明白。有些父母、老师往往会压制孩子对分数以外的好奇心,极力扼杀孩子的兴趣和创造能力,甚至埋没天才。孩子能不能成功,关键就在他的能不能早一些被发现,能不能被注意、重视。考试的分数不能代表孩子的能力,兴趣才是孩子提高能力的动力,才是事业成功的基础。

狼是非常有纪律的。在狼家族里,任何一只狼违反了纪律,都有可能被彻底赶出狼家族。因为崇尚纪律,狼群在任何时候都能做到步调一致,形成群体的战斗能力。遵守纪律不仅仅是一种行为,还应该是一种思想观念,有了这种观念,才能在任何场合把遵守纪律转变为自觉行动。学生具有良好的纪律观念,不仅可以营造起良好的学习氛围,还可以给自己提供人身安全的保护符。

狼在自然界里本身并不是最厉害的动物,单打独斗,老虎、狮子、豹子、野猪、野牛都比它厉害,但若是群体作战,即使老虎碰到了狼群也要退避三舍。几只分散的狼,一旦组合在一起,就会变成一个非常有力量的团队。这就是团结的力量。每一个人都学习和生活在一定的集体中,那就应该对自己所在的集体尽一份责任,所以要培养学生要具有团结合作的精神。狼为了狼群的生存,会努力履行自己的职责。在狼家族里,每一只狼都能意识到自己对狼群的重要性。它们在同伴遇到险情的时候,会毫不犹豫地上前营救。对于狼来说,履行责任就是它们的天职。功劳和责任总是一对孪生兄弟,只有承担大责任才有可能建立大功劳。所以告诫学生应该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极为重要。只有对自己负责的人,才有可能对社会和家庭负责,并有所作为。

所以,要把学生训练成狼,而不是乖乖的小绵羊。狼很少被美丽的场景迷惑,行动时的冷静和理性,使狼成为幽灵般的杀手,其诡异的个性使猎物防不胜防。生存环境的残酷,磨练了狼坚毅的性格,捕食时总耐心的等待时机,从不盲目出击。面对逆境,懦弱的动物选择逃避和放弃,而狼选择的是高歌。 这就是狼性――勇敢、孤独、团结、残酷,这些更是当代学生应具有的品质。

二、不相信学生,总是低估他们的能力

语文教什么?首先得教会孩子说话,教会孩子能大胆大声地说话,说自己的见解,说自己的困惑,说自己的需要。由此我们不得不做到“解放”学生。解放学生的手,让学生去写,写他们想写的,写在书上,写在本上,写在黑板上……;解放学生的口,让学生说见解,学生评价,学生纠错,学生反驳,学生质疑,学生挑战,学生争论……只要有一个学生懂得知识,老师坚决不包办代替;解放学生的脑,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他们的思维在自主学习中,互动交流中得以碰撞和发展。

而我们,总是害怕这样的课堂,甚至称之为乱堂。因为我们还是不相信学生,课堂上除了读书,就是寂静无声,静得连一根针掉到地上都听得见,这才是好的课堂记律,这才是好的班级;认为难题孩子们肯定做不出来,主动提示,启发学生得出答案。举一个例子,讲课时练习册上的题,第一课我讲,学生听,我发现效果很不好,讲的时候不能关注到所有学生,有的在下面根本不听,还有的错了仍是错,不知道订正,并且用的时间也很长。我就想起了这句话:解放学生的口,让学生说见解,学生评价,学生纠错,学生反驳,学生质疑,学生挑战,学生争论……只要有一个学生懂得的知识,老师坚决不包办代替。于是改变了做法,让四人小组合作对改,并提出要求:组长要负责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认真对待每一道题,错的对完后组长要监督及时订正修改,遇到不会的问题,先在小组内争论、查找资料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由组长记录,最后在组间解决。等到汇报时,我先让一些小组站起来汇报自己在组内经过讨论解决了哪些问题,然后再说出没有解决的问题。我在下面不断地巡视,发现每一个学生都表现得特别积极,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当我发现有一个学生没来上课的时候,我就去向班主任询问情况,当时我不由自主地把门关上了,因为教室里声音很大,我怕被别的老师误认为教室里没老师,学生在乱。其实这就是观念的落伍,学生学得兴致多高啊!不要再拿过去一堂好课的标准去衡量自己的课堂了,要相信学生。

还有一件事,也让我觉得学生的智慧是无穷的,我们应该相信学生。有一道这样的题:请给下面的一个句子加上四种不同的标点符号:丁丁冬冬滑冰去了你去不去。我当时苦思冥想,想出了四种加法,但觉得意思有些重复,很是难为。所以我迟迟不敢给学生讲这道题,怕自己被将住。到了非讲不可的时候,我让学生到前面在黑板上写答案,出乎意料一下子写出了六种。真让我吃惊!

说到这里,我曾经也怀疑过,我们的学生有这个能力成为课堂上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人吗?经过实践,我不得不说,是我们低估了他们,我们的孩子潜力无穷,只要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指明学习的“路径”,他们会还我们无数的惊喜。现在,我们学校实行课改,让学生讲课。“掌握了一定学习方法的初中学生能担任小老师,咱们的小学生是否具备这个能力和素质呢?”我想能力和素质都不是与生具来的,后天的培养和锻炼才是根本途径。有这样一个案例: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选拔和培训,暂时确定了三个小老师。任何成功都是建立在经验的积累之上的,所以第一个小老师连略读课的教学任务也没完成。总结原因,没有看课的经历,老师对其指导还不够到位,比如教学流程的衔接,比如小组间的引领,比如对学生的评价,比如如何调动学员的积极性,比如当对学生争论的问题自己无法把握的时候如何向老师求助等等。于是再培训,第二位小老师就具备了调动能力,评价能力,求助能力;教学任务基本完成,可课堂少了生成的美丽。于是有了不断地培训,培训小老师及全班学员的质疑问难能力,培训小老师如何巧妙地挑动小组针对重难点问题进行争论。第三位小老师基本上就能完成略读课文的导学了。课堂上气氛活跃,学生兴趣盎然,我也终于体会到幸福的滋味。小老师培训的过程中学生的进步是我们事先所不能预料的,但他们的表达和展示的的确确不再胆怯,不再羞涩,绝大部分同学敢说能说了。也正是有了对学生的赏识和充分的信任,课堂上的学生也是越来越积极,越来越踊跃,到后来是争着说,抢着答,短时间内的飞跃足以让我们信服学生的潜力无穷。

三、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时,只重形式,不重细节。

现在的孩子们大多都是独子,本身已经很自我,不太懂得与别人进行沟通合作,而构建高效课堂,合作探究是前提,所以必须在平时的一点一滴中时时渗透对他们团队精神的培养。特别是在他们取得成绩或犯错时,有的老师只是针对孩子本身进行表扬或批评,却忽略了学生所在的整个团队,忽视了学生在团队中的作用,这样做并不恰当。

所谓团队精神,是个人在实现自身理想的过程中,认识到自身与组织成员的统一性和不可或缺性,自觉以组织利益和目标为重,并不断完善和发展自我,自愿主动与组织成员积极协作,使奉献精神和协作精神得到有机的统一。它是所有成员的理想、价值观、道德标准、工作态度的整合及其在组织纪律、作风等方面的具体体现,其精神内涵就是“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西点学员日常流行一句话:“精诚团结直到毕业。”这与美国陆军军人中流行的“同志间要友谊和忠诚”极为相似。在西点军校,大家所信奉的是:“我们这样团结起来可以创造一种集体观念的气氛。”一个人不止代表个人,而是一个团队。正是因为精诚团结成就了西点。

布莱克曾经说过:没有一只鸟会飞得太高,如果它只用自己的翅膀飞升。所有人都因在团队中得到互相的扶持而比单独奋战达到更高的目标。除了强调团队意识,队员间互相扶持之外,西点还要求学员共同承担责任。军队是一个整体,一人犯错众人担。这样做的目的是每个人都是集体中的一员,每个人都应为自己的行动负责,并有义务监督并扶持其他人。

在学生日常管理中,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团队精神的重要性。这样,就需要我们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在可能的情况下,设计可行性方案,将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渗透到日常管理中。

第一,精心组织好以增强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为目标的各种集体活动。集体活动是学生学习之外的重要活动形式,集体活动的设计安排要考虑有利于增强集体凝聚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比如,组织体育活动、文艺活动、小组辩论赛等等。这些活动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而设计安排则必须讲究活动目标的达到须依赖于分工合作、组织协调,必须是在群体中个体充分发挥作用方能制胜的设计方式,使学生能在活动中体验、感受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分工合作、组织协调对完成目标的重要性。

第二,加强班级建设。对学生影响最大、关系最密切的群体是班级,加强班级建设,增强班级凝聚力能使集体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融洽。在凝聚力强的班级里,学生们彼此关心,互相爱护,遇到困难挫折时能从集体中获得帮助和慰藉,取得成绩时能得到承认和肯定,在与其他成员既竞争又合作的过程中,获得共同完成集体目标而同时完成各自个人目标的成就感。

第三,教师要发挥自己的示范作用,做具有团队精神和善于合作的典范。作为教师也是社会人,同样要与他人打交道。教师作为班级这个团队的一员,既要与学校同事合作,也要与学生合作。因而,在学生管理中要采取民主管理,发挥班、团干部及每个学生的积极性,通力合作,才能搞好班级管理。而在日常教学中,也需要与其他教师合作,让学生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做教学中的主体,实现与学生的有效合作。同时,在具体授课采众长,把自己所讲授的课程作为整个教育过程中的一环,承上启下,把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作为出发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工作。

彼得与狼教案篇6

时代在呼唤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已在教师中达成共识。可是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具体实际操作,尤其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怎样发挥主体作用,仍然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有人认为培养创造性能力就是让学生的思维放任自由,这其实是对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简单化、狭隘的理解。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作,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角色作用,尤其要善于激活、培养和引导。

一、创设开放性的教学情境,诱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创新欲望是一种发现和探求新知识的心理需求。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不仅以其知识和智慧作基础,而且要与其积极情绪,特别是创新欲望密切相关。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学生如果对某位教师很亲近、很喜欢,对这位教师的课就会感兴趣,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好这一学科的知识,在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因此,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气氛,为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诱发他们的创新欲望,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放下教师的架子,作为学生的“大朋友”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交流思想,事事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给学生创设一种畅所欲言,勇于思考,敢于创新的开放性教学情境。教师可以用激励性的语言给学生创设一种愉悦、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坚持自己的见解,敢于与教师、同学讨论,从而建立起自主学习的激励氛围。

二、悉心呵护学生的创新萌芽

学生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对事物有新鲜的感受和独特的见解,这就是学生的创新萌芽。尽管有时这种见解是幼稚的,甚至是错误、不成熟的,还是要给予珍惜和爱护。怎样爱护、培育学生的创新萌芽?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疑问”,鼓励学生大胆生疑、质疑。大胆质疑是学生创新精神的充分体现。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头脑里产生的疑问越多,他们对课堂上讲解的知识和新教材的兴趣就越高。在课堂学习新教材之前,就让学生积累疑问,这是教学论上很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没有疑问就像一潭平静的死水,设置疑问、唤起思维,就像投下石子激起浪花。有的教师生怕学生质疑会打乱教学思维,害怕学生提出的问题无法处理,不敢、不愿让学生质疑,这是没有摆正主体与主导的缘故。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活动,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努力为学生提供“再创造”活动的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学会思考,掌握思考方法,主动地获得知识。因此,教师要合理安排质疑机会。一般来说,质疑可分成三个阶段:即课前、课中、课后。每次质疑的时间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教师还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如根据课题发问,从文中的重点词、句、段发问,从文章重难点处发问,从文章写作特点方面发问等。教师还应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选用恰当的诱导方式,并随机进行调控。初读前,可用“直入式”。开课后,直接要求学生把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出来。这时的质疑特别要注意关照差生,鼓励中等生,让他们勇于陈述自己的疑惑和见解。

三、注重学法传授,强调个性化

教与学是课堂教学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学中“授人以渔”的学法指导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使其成为知识获取的主人。当前的语文教学,有的老师喜欢搞“统一”,统一的思想、统一的学法、统一的思想感情,以此套住学生,压抑了学生个性、思维,个性得不到发展,更谈不上创新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除了要注重学法传授,还要强调个性。可先由教师典型示范,展示学法,再举一反三,让学生进行知识迁移,悟出学法。学生的智力、理解能力不同,悟出的方法和道理就不同,这更能体现出学生的创造性。学法指导要强调个性化,还必须通过思维训练,教会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因课而异、因人而异,充分发挥个性,增强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1.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中,培养独立性思维能力。从教与学的关系来看,教是外因,学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叶圣陶先生强调指出:“教师要让课堂活起来。”怎样才能让课堂活起来呢?这就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全方位参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助、多向交流,课堂方能真正“活”起来。据此,教师要做到真正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探求独特的见解和答案。如教学《会摇尾巴的狼》一文时,教师可先创设这样一个情境:“有一只狡猾的老狼掉进陷阱里,怎么爬也爬不上来,这时,一只老山羊从这里路过。狼为了让老山羊救它,想尽了办法博取老山羊的同情。大家想一想,狼会用哪些花招?”以此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参与讨论,提出独特的见解,进而再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思考狼究竟用了什么花招?得逞了没有?老山羊是怎样识破狼的花招的?这样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培养学生探索、发现新知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独立性思维的发展和迁移,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2.拓宽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发散思维又称为求异思维,它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可以突破常规,从多方面寻求答案。在教学中,要变“教师问—学生答”为“学生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一个完整、独立的思维活动应当包括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两部分,“提问”是整个思维活动的前一部分,“答问”则是整个思维活动的后一部分。如果总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机械地回答问题,那么学生的整个思维活动就在教师控制下被动地完成,哪谈得上自主发现、解答问题、进行发散性思维呢?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不断地变换角度,充分利用学生的旧知识,创设思考、讨论的情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发挥个性创造力。

总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教育思想,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在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的过程中,既要提供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空间,激发其思维的活跃性,使他们勇于思维,还要巧于点拨,使他们学会思维、科学思维,提高其思维的质量。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培养其创造精神的目的,否则至多只是培养兴趣而已,甚至可能养成不好的思维习惯,影响创造性精神的培养。

彼得与狼教案篇7

关键词: 初中语文 生本对话 教学策略

教师、学生、文本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三者的相互关系即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教师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构成了语文课堂教学对话的基本形式。语文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中与文本对话的重要性,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交流,也就是学生与作者的对话,始终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与焦点。学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获得正确和有用的信息,获得审美和精神的愉悦,提高语文素养,提升思想认识和审美品位。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发展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仅仅是为学生的发展所做的准备或引导。

然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仍会看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在朗读了一遍课文后就开始逐段逐句找答案。这就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吗?文本的整体激动因素被淡化了,学生完全成了旁观者、审视者,成了教师引领下的分析者、判定者。学生没能进入情境,何来对话?学生还没有被文本感动,何来品味?这种文学作品教学的痼疾虽然在新课标的实施中得到改善,但还没有根本改观。学生还没有意识到或根本无法意识到作为一个与文本平等对话的人,他必须具备怎样的条件和素养。教师作为对话的一方,应如何尊重学生的对话权,如何尊重作者(文本)的话语权,如何平等对待对话的任何一方,而不是充当文本阅读过程中的审判者和外科医生,似乎一些老师心中还没有清晰的答案。这样教学,学生形成的文学作品阅读的思维模式已成为与文本对话交流的绝大障碍。

如何才能更好地让学生与文本对话,笔者根据十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做法。

一、反复咀嚼教材,寻找对话突破口

教师首先要咀嚼教材,确有感悟,根据生本对话的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寻找教学突破口。教师的文本阅读,黄厚江老师在《谈谈对于文本解读的认识》中提出必须经历这样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陌生阅读――在全新的阅读中感受文本,形成新鲜的阅读体验,获得对文本的直接认识,积累阅读教学的本我资源。第二阶段:立体阅读――从不同维度、不同层面观照文本,获得对文本的全息解读,处理好文本阅读中多重意义之间的辩证关系。第三阶段:智慧阅读――借助个性化的解读方式,获得对文本新颖、独特的理解,为高品位、高质量的阅读教学提供可能。

笔者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根据阅读体验,发现了“骗”字在这篇童话中的独特地位,制定了相应的教学步骤:(1)学生阅读全文,用一个动词概括故事情节;(2)展开讨论,从学生归纳的动词中找出最恰当的一个(骗);(3)讨论在这场骗局中人物所起的不同作用:骗子行骗、群臣助骗、皇帝受骗、百姓传骗、孩子揭骗;(4)讨论故事中人物被骗的原因;(5)讨论孩子没有被骗的原因;(6)归纳从这场骗局中获得的启示。全文教学紧紧围绕一个“骗”字,放得开,收得拢,进得去,出得来,既研读文本,又训练思维,学生主动,教师引导,教学效果很好。

强调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并不是否定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这就要求教师吃透教材,找准文本的切入口,精心设计问题,深入破解文本蕴含的深广信息。

二、给予诵读时间,铺设对话通道

“与文本对话”,就是让学生接触文本、体验文本,用自己的生活和经验与文本相互作用,共同建构文本的意义,并获得精神的提升。充分诵读是理解作品、感悟人生最基本的途径。与文本对话交流,读出并体验作者在文章中所传达的情感、意志、观念,品味负载这一内容的外在言语形式。如果学生在与文本的审视中,感知不深,理解不进,自然就悟之不透,难以沟通,难以共鸣,对话无法进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给予学生充足的诵读时间,通过范读、齐读、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朗读方式,让学生在读中熟悉课文,理解课文;在读中领悟感情;在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独立、深入地与文本对话,倾听作者在优美的语言文字中潺潺流淌的心灵声响。

例如笔者在教学《三峡》时,设计了很多朗读。初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听老师范读课文,把握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营造浓厚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大声诵读,读准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并相互展示和点评,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以上环节的诵读,学生很快熟悉了课文,轻松解决了翻译中的难点。在分析过程中,请男生读课文的一、二层,女生读后两层,男声洪亮急促,读出了文中三峡山峰高峻、夏水凶险迅疾的特点;女声轻柔舒缓,读出了三峡春冬的秀美和秋天的悲寂,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了文章张弛有度的特色。最后让学生背诵课文,巩固理解。书声琅琅,学生在朗读中学到了方法,加深了理解,铺设好了与文本深度对话的通道。

三、悦纳多元解读,开掘对话深度

古希腊学者普罗戈多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点燃的火把。”鼓励学生参与文本对话,就是要在不误读的前提下,鼓励个性化、多元化的文本解读。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营造民主氛围,和学生展开平等的对话交流。有时候,学生会针锋相对地提出和教师或其他学生截然不同的个性化见解。这些见解有的可能有些幼稚,缺少深度,甚至片面偏激,缺乏认知储备,有的却闪现学生灵感和智慧的光辉。课上,教师要随时甄别学生生成的问题,捕捉课堂上闪现的点滴智慧火花和思维闪光,及时鼓励、点评、组织、参与,推进教学进程,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引领学生走进语文的深处,用智慧和机智将教学演绎得更加精彩。

如在教学蒲松龄《狼》一文时,师提问:“你认为狼与人的这场斗争,只是增加了笑料吗?”生1:“不同意,我认为他还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他还嘲讽了像狼那样的恶人。”师:“按你的理解,你应该是同意作者的观点。”生2:“不赞同,蒲松龄说‘顷刻两毙’,而事实上人战胜狼并不是那么容易的,狼是很强大的敌人。”生3:“不赞同。因为狼实在是太聪明了。它们高度配合,充满智慧。凭这一点,我们人类有时还不及它们呢!”师:“从这点看,狼确实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一面。”生4:“不赞同,我觉得人太残忍了。”生5:“不对,你是站在狼的角度看的。在那种你死我活的生死关头,如果屠夫不挥刀毙狼,他就会成为狼口中的骨头。”老师引领、点拨,始终全神贯注于学生的言说,不断发现其答问和交流中的闪光点和不足,及时或鼓励,或提醒,或补充,或抓住一点,机巧地将问题引向纵深,不断开掘对话深度。

四、挖掘生活体验,拓宽对话广度

“与文本对话”不仅要让学生读懂作者和作品,而且要读出自己,以文本观照自身,从中陶冶情操,发展个性,丰富精神世界。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体验帮助解读文本,从而将阅读对话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由课本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不断建构更深、更广的对话体系。

比如教学散文《散步》时,笔者让学生回顾自己家庭生活中的温馨画面,讲述自己的亲情故事。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有一位男生讲到过去因为父亲对自己要求严格而经常在心里埋怨父亲,学了课文后,对父母这代中年人肩负的重担有了更深的体会,觉得很对不起自己的父亲,话语中无比惭愧和自责,师生被深深感染。最后,笔者布置学生为自己的长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并将这一过程和感受写成文章。正是在教师的参与下,学生本不够丰富的阅历会有所增长,体验得到唤醒,知识能得到复现,见识得到更新。一句话,帮助学生“把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来”(叶圣陶语),同时将文本中所收获的思想认识、道德观念、审美情趣推演到生活中,乃至让生本对话的潜在效果影响学生的一生。

五、采用多种形式,提高对话成效

老师可采取多种形式,展开多角度生本对话,提高成效。如小组讨论、辩论、社会实践调查等。在初一民俗文化单元教学后,笔者布置学生进行了《关于学生的传统节日意识的调查报告》。为了完成报告,学生们首先纷纷了解传统节日的知识,然后讨论并确定20个调查问题,在校内发放调查问卷,并根据收集的资料写出有价值的调查报告。在整个活动中,学生们不仅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而且增强了对传统节日的热爱。

在教学《狼》专题时,笔者组织了一场关于学生是否要做以“一匹强悍的狼”为内容的辩论赛,参加辩论的学生充分搜集与狼有关的成语、谚语、故事,认真分析狼的残忍凶恶和团结坚韧、忍耐智慧、忠诚互助等多方面性格,结合当今社会现实,脚踏实地地形成论点,在课堂上唇枪舌剑。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大大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总之,教学中的有效对话是学生在教师搭建的平台上展现对文本的独特感悟、分享智慧的过程,因此,生本的有效对话应以阅读为基础,以尊重为前提,以引导为保证,这样才能尽显学生的风采,学生独特的感悟、丰富的体验才能像蚕吐丝、蜂酿蜜那样在头脑中自然形成,从而产生与教师对话的需要,师生对话才能成为彼此情感交融、指挥碰撞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文新春.生本对话的三境界.学科教学,2005(4).

[2]李铁范.李忠兴.论语文对话教学.课程・教材・教法,2006(6).

[3]孙亚玲.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彼得与狼教案篇8

数学课上,由于学生的考试成绩都不理想,老师很生气,他高高举起两根手指,对学生们说: “学好数学并不难,关键就是三个字。”

大家都很纳闷:老师明明说是三个字,为什么举两根手指?

就在这时,只听老师大声说道:“这三个字就是——多做练习!”

感同身受

生物老师提问:“有一个病人是先天性腿瘸,因为他出生时一条腿比另一条腿短一些。小军,请想一想,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时会怎样?”

小军认真地想了一想,答道:“我想,遇到那种情况,我也会瘸的。”

狼和狗的区别

生物老师教学生们怎样区分狼与狗,“其实很简单,狗会摇尾巴,而狼不会摇尾巴。”

课后,老师翻看谢义豪的课堂笔记本,只见他认真地记录着:“狗会咬尾巴,而狼不会咬尾巴。”

有营养的饭

吃饭时,妈妈告诉闹闹:“宝贝,你要多吃一点各种颜色的菜,书上说,‘颜色的种类越多,营养就越齐全’哦。”说着,她又指着餐桌上的饭菜,问道:“你看到多少种颜色?”

“六种,”闹闹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当然,如果算上烧焦的部分,就是七种!”

全家自动化

爸爸:现在我们家有了全自动洗衣机,你再也不用亲自动手洗衣服了。

妈妈:我买了自动剃须刀给你,你也不用亲自动手刮胡须了。

闹闹:我写作业特累,什么时候也让我写作业自动化?

妈妈:那……明天我去买一支自动铅笔给你吧。

念作文

小胖特别羡慕被老师点到念作文的同学,总盼着自己也能有这样的殊荣。机会终于来了,一天,小静老师笑眯眯地说:“小胖,把你的作文给大家念一下!”小胖“腾”地站起来,既紧张又激动地念道:“《我的老师》——老师,我多像您的妈妈……”

惩罚的后果

两位老师在谈论各自的学生,其中一位说:“昨天有个学生不洗脸就来上学, 我把他撵回家去了。”

“今天他肯定洗得干干净净地来上学了吧。”

“哪里,今天全班学生都不洗脸了!”

足球比赛

小静老师对同学们说:“这次作文的题目是《记一场足球比赛》,大家要好好地写哦。”

闹闹努力回忆后,无奈地在作文本上写道:“那天下雨,地滑,比赛延期了。”

懂音乐

音乐课上老师弹了一首贝多芬的曲子。郑媛媛问邓芊芊:“你懂音乐吗?”

邓芊芊:“当然。”

郑媛媛:“那你知道老师在弹什么吗?”

邓芊芊:“钢琴。”

会不会

测验中,小胖有一道数学题不会做,于是写了张纸条问要好的朋友小军:“计算题第二大题会不会?”

纸条经历千难万险从第一组的第二排传到了第四组的最后一排,眼看它终于又被传了回来。小胖以为答案到手,欣喜地打开纸条,却见小军在上面大大地写着一个字:“会!”

服从规定

上完兴趣班,闹闹和小军走进一家快餐店,点了两杯饮料,然后从书包里掏出各自妈妈做好的三明治吃起来。

服务生看见了,走过来对他俩说:“不好意思,在店里不能吃自己带的食品。”

闹闹和小军互相看了一眼,无奈地耸耸肩膀,然后把自己手里的三明治递给了对方……

多三两

王成和李明的学习成绩都是班上的倒数几名。期中考试后,两人相约去找班主任打听分数,班主任见到他们俩,长叹一口气,说道:“你们两个人呀,半斤八两!”

王成连忙问道:“那么谁是半斤,谁是八两呀?”

老师哭笑不得,随口说道:“他是半斤,你是八两。”

王成一听,高兴得蹦了起来,“哈哈,我比李明多三两!”

上一篇:初一英语教案范文 下一篇:初三数学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