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与狼教案范文

时间:2023-02-26 12:10:30

彼得与狼教案范文第1篇

不少艺术职业院校毕业生专业思想不稳固,受金钱和其他利益的驱动,毕业后不愿当中小学教师,而是通过各种渠道进入金融、行政、政法、新闻部门,造成音乐教育人才的流失。

部分艺术职业院校的音乐毕业生进入中小学音乐教学岗位后,事业心不强,贪图私利,放下学生的业余音乐活动不辅导,甚至连正常的课堂教学也不能按时完成,却将大量的时间用于课外兼课,办各种私人音乐辅导班,违规收费,以鼓私囊,严重影响了学校音乐教学工作。

改变艺术职业教育音乐生“毕业实习”的做法,提倡艺术职业院校在邻近的中小学建立音乐学习基地。实习时间由毕业前一次扩大到每学期一至数次。实习范围由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音乐辅导。让学生定期到中小学实习基地听课、参观,旁听他们的课外音乐活动辅导,通过座谈学习基层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中、老音乐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辅导经验。实习内容除了课外,还可以帮助基地学校训练合唱对、乐器队,辅导各种文艺会演和歌咏比赛,以弥补学生教学方法及辅导经验不足的缺欠。

建议教育部、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组织有关专家编写一套崭新的《音乐教育学》教材,提供给艺术职业院校教学使用。其中,应突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强调“面向全体学生”、教学应“以学生为体,以教师为主导”“师生互动”,重视“学生参与”。以改变艺术职业音乐教育思想理念滞后的状况。

彻底改变艺术职业院校音乐系的钢琴课、指挥课、声乐课、沿用专业音乐院校教材和教法的教学模式。艺术职业院校除了培养专业演员,还应本着“为基层音乐教育培养合格教师”这个目标和宗旨,使学生将来能“学以致用”。1.艺术职业院校钢琴课教学不能仅限于专业“钢琴教程”中的乐曲,还要重点增设群众歌曲、校园少儿歌曲的即兴伴奏课,并经常依此给学生布置作业。2.艺术职业院校的音乐指挥课,除重点强调各种节拍右手正确的挥拍路线、落点及起拍方法处,还要向学生教授左手的表情、声部、力度的指挥和暗示方法及双手的配合。多给学生在合唱队前亲自指挥群众歌曲、少儿歌曲的实践和练习机会,并予以评定。3.艺术职业院校的音乐教学不能完全照搬专业音乐院校培养歌唱演员的教学方法,由于培养的是部分音乐教师,故而,除向学生传授西洋美声唱法基本功中的“呼吸、共鸣、打开口咽腔、吐字”及“中外歌剧里的咏叹调”外,还要将童声专家钟维国老师的“童声歌唱训练”理论介绍给学生。要求艺术职业院校学生掌握童声训练的八个大字:“松、扬、竖、拢、上、下、变、开”的含义。这样,学生毕业后到了中小学上唱歌课或训练合唱队,就会得心应手,少走弯路。4.为了提前适应和掌握中小学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方法,艺术职业院校音乐欣赏课除让学生欣赏世界名曲、大型交响乐、协奏曲、声乐套曲外,还要教会学生如何欣赏中小学音乐教材中的乐曲(如:《彼得与狼》《晋察冀的小姑娘》《龟兔赛跑》等),并设计教案。可将同班同学当作中小学生,让高师生轮流作音乐欣赏课模拟教学实验,课中请听课者扮演音乐故事中的各种角色(如:彼得、狼、小鸟、晋察冀小姑娘等),随着音乐表演,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艺术职业院校的音乐教学可直接与基层音乐教学接轨,毕业生当音乐教师就可很快进入角色。

艺术职业院校的音乐系应经常向学生进行“树立稳固的专业思想”的教育,将我国当前郊区、农村中小学音乐师资不足、城乡音乐教师配备严重失调的形势向学生介绍,可向学生讲明以下道理:“假如没有基层音乐教师的辅导和培养,你们能会以优良的音乐基础考入高校吗?”以说服学生将音乐教师作为终生职业,树立坚定的专业思想,彻底扭转毕业分配“见异思迁向钱看”的不良倾向。

艺术职业院校的音乐系还应经常向学生进行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的教育,并以焦裕禄、孔繁森等模范人物的生动事迹来影响他们,使他们树立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进入工作岗位后,不但能较好地完成课堂教学工作,还能对学生的课外音乐活动进行辅导,为祖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兢兢业业、无私奉献,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奋斗终生!

彼得与狼教案范文第2篇

在小学阶段学习音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对发展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有重要帮助。同时,学习音乐的过程能够让小学生放松心情、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相互影响、相互感染。小学是学生初次接触音乐、感受音乐的阶段,因此教师必须做好合理的教学预案、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等,使小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从中获取更多知识。

一、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概念理解的误区

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也是新课改的主要内容之一。目前,我国课堂教育教学已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与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学模式相比,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精神。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学生仍处于被动地位,小学音乐课堂并没有真正发挥其美感、陶冶学生情操的效用,从而失去开设音乐课程的意义。甚至有些教师过分依赖课本、照本宣科,完全不重视音乐在学生心里迸发的情感。而这些都是由教师错位理解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概念引起的,主要误区有:(1)纯粹从字面上理解互动的含义,以为简单交流、一问一答就是互动;(2)错把热闹当成互动效果;(3)过多地依赖现代教学设施带来的互动,比如多媒体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引入多媒体教学已取得一定成就,它虽然能带给学生感观上的体验,但大部分课件都是一步步规划好的,只要按部就班地播放即可。但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削弱,想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必然需要搭配其他教学方式才能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与沟通,而有些教师不愿花费时间、精力整合合理的预案、教法,已然偏离新课改下的教学要求。

二、加强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策略

1.做好教学准备,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是新课改的基本前提。在小学音乐课堂中,教师应创新思维,多使用引导、辅助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只有充分准备好教具、资料,才能更好地辅助课堂教学。当然,在设计音乐教学预案时,教师要从学生的学习水平、认知和自身特点出发,并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高效的师生互动环节。值得注意的是,小学生期待获得赞美、得到教师的关注,所以设计的学习任务应尽可能让更多学生参与其中,有利于小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建立自信心与发现学习音乐的乐趣。同时教师也可以借助各种乐器、音频等教具丰富课堂内容,不仅优化了课堂结构,还增加了课堂新鲜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对唱、分组进行伴奏或利用手机打分软件给学生歌唱进行打分等,这些都是可以增加师生互动、突出学生主体性的环节。

2.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活力四射的音乐课堂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学习欲望,所以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情感交流。当然,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离不开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它不但能够带动学习困难的学生一起学习,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等。在小学阶段,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还比较模糊,而教师长期与学生相处在一起,所以要充分运用其肢体、语言、眼神或微笑与学生进行互动,从生活中微小的表情、动作开始,长此以往便能在交流合作中营造轻松、活跃的气氛以致相互感染。甚至有些学生还会在教师动情的歌唱中不由自主地表演起来。

比如,学习到《春节序曲》时,教师可以借助歌曲中欢快的节奏、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和锣鼓声所营造出的欢乐氛围开始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唱跳互动的环节保持课堂气氛持续高涨。一方面释放了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使学生长期陶醉在美的教学氛围中,自然而然地被音乐中美的体验所感染,进一步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3.预设合理的教学环节

由于小学生的爱好不持久、不稳定,所以很难在音乐课堂中集中精神和注意力。再加上小学生爱动、活泼的天性,加大了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难度。但是,根据教学经验可知,一旦学生产生了兴趣,就会思维活跃、参与性强、想象力丰富和感知清晰等,不仅让课堂充满了生机,还活跃了课堂气氛。因此教师应通过多途径、多渠道运用各种手段将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预设高效、合理的教学环节激发小学生的积极性与学习兴趣。合理的教学环节应围绕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水平展开,充分利用好小学生爱闹、好奇心强的心理,为学生创造一个形象、生动的审美情境和挖掘音乐潜能的互动平台。

比如教材《彼得与狼》的歌曲中包含了多种西洋弦乐器、单、双簧管和长笛等,所以教师预设的教案应侧重这方面的知识,强化学生了解各种乐器的特性。首先,教师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作品中出现的乐器名称,然后再认真收集各种乐器的相关资料,由于学生事先了解乐器的外形、音色和构造等以便于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找出乐器与塑造作品形象的关联。其次,基于该乐曲篇幅较长,容易使学生感觉到视听疲惫,所以教师应制作多媒体课件给学生视觉、听觉上的冲击,将每一种乐器做好剪辑并以生动的形象、悦耳的声音呈现出来,并为每一种乐器配上文字说明,有利于学生在跌宕起伏的音乐声中了解各种乐器切换与情节发展的关系。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配合加上紧凑的旋律,使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便被吸引住并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由此可见,预设合理的教学环节是提高教学水平、实现教学目标的根本手段。

三、结束语

彼得与狼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 问题 原因 方法

音乐欣赏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审美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培养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发展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责任是引导学生用审美的态度欣赏音乐,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中享受音乐,创造音乐。但是,中小学音乐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却存在许多问题,值得关注。

一、音乐欣赏课教学存在的具体问题

1.反复的语言讲述不符合音乐审美规律

音乐艺术中的声音的非造型、非语义的性质,决定了音乐艺术的美不能用确切的语言表述,可是,在中小学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课堂上习惯于按自己理解用语言来描述或解释音乐,这些解释带给学生的只是语言词汇,约束了学生感受力和想象力的发展。这种以语言替代音乐的欣赏教学效果充其量只是诗歌、散文、故事的语言给人的感受,而完全不符合音乐欣赏审美的规律。

2.过多的听赏使学生失去兴趣

在教学中,有部分教师特别重视音乐欣赏课中的“听”,因此大量收集音像资料,不惜花整堂课的时间用于反复的“听”音乐,使得学生不但没吸收音乐知识,反而因为过多的听赏而注意力分散,没了兴趣。如在欣赏乐曲《拉德茨基进行曲》时,音乐教师往往会播放大量进行曲来让同学整堂课的听,让学生感受进行曲的基本特征。一堂课下来学生往往只记住了进行曲的基本速度和情绪,而其他相关的音乐知识,如乐器的编配、进行曲的风格与意义,根本没有得到透彻的分析与了解。整堂课地听赏音乐,使学生始终处在被动参与的地位,无论是听觉还是思维都会“罢工”。

3.审美教育变品德教育使教学走入误区

在音乐教学中,部分教师经常把“德育”与“美育”的关系混淆,片面地认为审美情感就是道德情感,把欣赏课当成思想品德的说教课,对学生大量地阐述乐曲背后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如欣赏爱国歌曲《黄河大合唱》,教师会让学生反复体验其中的爱国情感,让学生理解歌词的含义,滔滔不绝地讲起爱国故事,一再强调让学生领悟歌曲的意义。四十五分钟下来,学生犹如上了一堂政治课,头晕目眩。这种片面追求音乐中的品德教育,忽视音乐的审美功能的教法,偏离审美教育的方向,最后将走入教学误区。

二、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

1.对欣赏课的错误认识

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由于受传统模式的影响,和师资、设施的限制,再加上班级规模的庞大,教师把音乐课习惯于上成唱歌课,把会唱几首歌、了解一点音乐知识当成学习音乐的终极目标。而对于音乐教材中的欣赏部分,有的教师则按照唱歌课来上,即反复地听几遍乐曲,稍微讲解一下,其余的时间让学生自习。教师对欣赏课的认识普遍存在偏见,这种情况大多数出现在农村小学。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一些经济贫穷、观念落后的地区对于音乐教育的认识不够,加上教师的教学观念也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因而不能更好地投入到音乐教育中。

2.对审美价值认识的不足

就传统的音乐教育来说,“审美”这一教学理念确实能为学生带来不凡的影响,能让音乐教学更科学、更实用,也更符合音乐的本性。但是,当前部分音乐教育工作者对“审美”一词盲目推崇,只是为了响应号召而空喊的一句口号。在实践过程中审美价值究竟体现在哪里,部分音乐教师没有明确的方向,甚至是混淆的。有些教师在教案中会写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但在实际教学中却没有真正落实。有的甚至把歌曲中的道德情感当审美体验来进行大肆的渲染,背离了审美的真正含义。教师对审美价值认识的不足严重影响了音乐审美教育的实施,值得我们反省。

三、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与落后的教学观念,使得学生被动地接受音乐知识,失去了课堂主体地位。但是,新课程改革近10年来,我们不断探索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审美活动,引导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律动法

在欣赏教学中,引导学生以节奏律动来感受和表现音乐情绪,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及其他诸如句法、色彩等音乐感觉。用律动来导入课程,可以有效地揭示主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根据音乐创编音乐律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表现力和音乐感受力。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适合不同的律动形式,小学中低年级的学生可以采用身体动作或舞蹈的形式表现音乐的律动,因为他们天真、幼稚、无拘无束,不易受外界的影响。而小学高年级和中学低年级的学生则适合采用击掌打节奏、挥手、对唱等形式,但是在过程中应注意随时变换形式以引起他们的兴趣。如在欣赏歌曲《嘎达梅林》时,可以让学生在后半拍上击掌,并不断随歌曲变化的力度,以增强乐感。中高年级的同学心理发育比较成熟,可以采用如互问问题、赛歌的形式进行。律动法很容易活跃课堂气氛,但在运用的过程中要向学生讲清规则与注意事项,若学生情绪控制不住,就会导致课堂秩序的混乱。

2.讨论法

讨论法经常运用于对歌曲演唱的处理分析、音乐欣赏作品的理解、形体律动的动作分析、旋律创作的研究等。

讨论,是学生表达情感的一个平台,能够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但如果能在集体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则可以起到深化理解音乐的作用,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在中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发展的时期,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在漫谈音乐感受时,也会积极地表现自己以希望得到老师的注意。同时也是他们释放情感、表达观点的有效时期,注意力会高度集中在课堂上,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欣赏乐曲《彼得与狼》时,可以讨论乐器的编配是否合理,或讨论每个乐段中所包含的动画情景等。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学生对音乐的反应,尊重他们的想法,重视他们的音乐感受,充分展示他们的个性。讨论法不仅需要教师课前充分做好准备工作,而需要教师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否则就容易出现冷场的局面。

3.联想、想象法

音乐联想和想象是培养学生情感体验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将音乐与相关文化相结合的一种有效方法。给学生音乐联想的自由空间,启迪学生大胆地进行艺术想象,引导学生理解音乐作品,有利于学生自我音乐形象的形成。但是学生在对乐曲发挥自我想象时绝不能胡思乱想,而要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上,这样才能培养综合素质。如在欣赏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时,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往给予人精神,使人振奋、鼓起勇气向困难斗争的意境方面去联想、想象,而不是让学生偏离主题,往颓废不振、消极或其他不相关的方面想。联想、想象法有利于逐步培养学生判断、理解和评论音乐作品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4.直观法

在欣赏教学中,直观法是将学生的视觉、听觉、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结合起来接受音乐知识或感受、体验音乐作品的好方法[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利用实物展示、图片或电化教具等手段为欣赏教学服务,使学生获得具体、生动、真实的感性认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例如欣赏《金蛇狂舞》时,为学生展示民间端午赛龙舟的图画;欣赏《白毛女》时,播放其中的部分经典片段;欣赏《伏尔加船夫曲》时,为学生出示列宾的油画《伏尔加纤夫》。在学生享受直观上的体验时,教师应配以相应的歌曲讲述,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歌曲的意境之中,达到有效的教学目的。虽然采用直观法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要在确保教具的完备性下进行。

5.自由创作法

自由创作法是以培养学生音乐创造性思维、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法。在实践过程中它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个性自由的发展,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鉴赏能力,满足学生课堂上的表现欲、创作欲和获得成功感,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相互之间有互促互进的作用,也使得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要尽量给学生自由,让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自由想象、自由表现和自由创作当中,在音乐创作中享受成功的快乐。

音乐欣赏课不同于唱歌课,它少了教唱过程中师生互动的环节,课堂气氛易受到影响,加上传统教学观念的制约,注重知识讲授与技能的培养,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处在被动的学习环境,接受着枯燥的音乐知识,逐渐失去学习兴趣,音乐的教育功能也受到影响,这是我们值得所反思的严重问题。当前教师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吸取教训,进行自我反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深入学习音乐中审美概念,总结经验,有意识、有组织地为学生安排多样欣赏体验活动。让学生在轻松的教学环境下学习,主动参与音乐教学,逐步培养他们的音乐修养和各种能力,使音乐艺术教育功能得到真正的发挥。

参考文献:

[1]王次.音乐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6.

[2]马东风,邹爱民等.音乐教育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12.

彼得与狼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音乐潜质;音乐感受;体验;理解;创造

从人类感知事物本能过程来看,音乐的感受、体验、理解、创造这四个环节对于学生音乐潜质的激发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在小学音乐活动中培养低年级段学生的音乐兴趣?学生如何更好地体验音乐?如何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音乐内容?怎样开发学生的音乐创造力?带着这些问题,本文将进行简单的论述。

一、创设多种音乐形式,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最好老师,在兴趣的指引下,学生就会对音乐产生更多的关注。“感受是指个体对自己内部情绪情感状态的意识。对低年级学生来说,音乐学习是一件有趣的事,如果学习情境与内容不能引发他的兴趣,即不能触动他的感受系统,一切学习都是无效的。”(引用自王秀萍《学前音乐经验教育》)那么,如何在音乐感受中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呢?

从学生音乐发展的一般特征规律来看,进入音乐学习的最直接、最自然的方式则是歌唱。我们的嗓音是天然的乐器,学生也是通过自己的“嗓音乐器”开始接触音乐的。歌唱最容易让学生接受,也最容易引起他们对音乐的兴趣。歌唱虽是接触音乐最自然的方式,但它也不是唯一的。和吃饭一样,我们需要各种各样丰富的营养元素,如: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学生在音乐学习的初始也是一样,歌唱不是学生感受音乐的唯一方式。如果学生在音乐学习初始,教师一直是以歌唱教学为主要方式,那么,学生很容易误以为歌唱就是音乐,音乐就是歌唱。学生对每种事物都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和见解,学生也有自己的音乐世界,应该让学生接触到丰富的音乐形式。因此,教师可以选择风格清丽、旋律活泼的钢琴曲、小提琴曲等器乐曲引领学生聆听、感受,如,《雪绒花》的钢琴版。学生可以在学习完《雪绒花》这首歌曲时听赏它的其他版本,这样就丰富了他们对音乐的感知。对于学生感受音乐的作品选择上,笔者认为可以选择内容清晰简洁、音乐主题形象突出的作品。加德纳尔也在他研究的儿童音乐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提出:低年级学生对音乐作品的主要内容感兴趣,而对音乐风格、音乐个性不加注意。针对这一特征规律,我们可以选择一些主题性强的简单歌曲给学生演唱。而选择的歌曲也必须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最好选择一些节奏简单、速度适中、旋律悦耳的歌曲,让学生在聆听中找到音乐给他们带来的快乐。比如,歌曲《白胖鸭》《看星星》《数鸭子》等(歌曲选自陈凯华《快乐音乐轻松学》),钢琴曲《大笨钟》《蝴蝶》《蜜蜂》等(选自《汤普森幼儿钢琴入门》)。还有交响曲《彼得与狼》,这是前苏联作曲家普罗柯菲耶夫专为儿童所作的。让学生感受不同形式的音乐作品,让学生们明白原来音乐世界是如此的丰富多彩,这样也有利于他们在这无比宽广的音乐天地间发现并选择自己所钟爱的那一种色彩。

二、体验音乐的快乐,让学生在音乐中动起来

感受了什么是音乐,感受了音乐的快乐后,就应该让学生去体验音乐,让学生参与到音乐中去。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们体验音乐的元素,从音乐是什么转入到音乐里面有什么,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更感兴趣。音乐的结构由节奏、速度、旋律、音色、和声、曲式、体裁组成。对于低年级段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要以感受、体验节奏、速度、音色、旋律这四种元素为主。为使学生更好地体验音乐,笔者十分推崇世界著名的三大教学法,即达尔克罗茨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科达伊教学法,三种教学法殊途同归。它们都强调学生在音乐中动起来,从头到脚动起来。比如,音乐与舞蹈的完美结合,学生与学生互动,在拍手、跺脚、捻指等声响中体验音乐等。下面笔者将举实例说明。

1.节奏体验

例1.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有节奏地朗诵童谣:

大头|大头

下雨|不愁

人家|有伞

我有|大头

学生围成一个圈,一边念,一边跟随教师做相应的动作。教师在动作的编制上应遵循简单、易记、形象的原则。

例2.教师将学生分成四组,一组拍手,一组跺脚,一组拍腿,一组念童谣:

大头大

大头大

刮风下雨都不怕!

首先四组学生一起念,然后念的念,拍手的拍手,跺脚的跺脚,拍腿的拍腿。

教师也可以通过做一些游戏让学生进行更深刻的节奏体验。

2.速度体验

教师带领学生唱《幸福歌》。

(1)教师和学生一起唱“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

(2)只有教师唱,一种问与答的形式。

教师: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

学生:拍手。

注意:速度由很慢到很快,多来几遍,学生根据教师所唱的速度的变化做出拍手的速度反应变化。

3.音色体验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敲击身边的实物,如小凳子、小桌子、小铃铛,并说出音的高低。教师在钢琴的中高音区弹奏欢快的曲子和在中低音区弹奏抒情的曲子,让学生自己比较异同。

4.旋律体验

首先从民族调式的儿歌入手。科达伊认为民歌是孩子的音乐母语,学生音乐教育也应该以民歌为基础,并且“利用民歌的原本性可以让学生在体验与想象中受到音乐表现力的感染”(引用自《科达伊教学原理与实践》)。所以,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清晰可爱、朗朗上口的民歌作品让学生体验旋律的美。旋律体验是基于节奏和速度,还有音色之上的,学生在歌唱的同时还需要综合前面所说的进行变化学习。比如,学生学唱《茉莉花》,可以跟着《茉莉花》的韵律去拍手,有舞蹈性地走步,这可以由教师根据不同情况自由发挥,教师亦可让学生自己去自由想象发挥。

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内容

对于一些作品,学生在理解上会有或大或小不同程度的障碍和差异,即便如此,教师也不要轻易告诉学生某段音乐所要表达的是什么,而是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因为他们有超乎寻常的理解力和想象力。比如,在欣赏一段音乐后,引导他们通过语言或肢体动作表达欣赏音乐的内心感受。特别是可以使学生情绪激动或共鸣的音乐听赏活动,学生会迫不及待地想表现,要给他们留有自我交流、表达感受的机会,通过相互交换认识,学生能够充分地,深刻地理解所听赏到的音乐作品。

在学习理解音乐过程中,学生需要主题内容明显、突出、形象的音乐作品。在此,笔者认为法国著名作曲家圣桑的交响音画《动物狂欢节》为学生的最佳听赏作品,一套作品共有十四曲。从第二曲开始到第十三曲,主题鲜明、形象。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形象更加突出的音乐片段作为教学内容。比如第二曲《公鸡与母鸡》,第三曲《野驴》,第四曲《乌龟》,第五曲《大象》,第六曲《袋鼠》,第九曲《林中杜鹃》,这些都非常客观写实地刻画了各种动物鲜明的性格特征,十分符合学生的音乐心理。在听赏作品之前,教师首先不要告诉学生每段音乐所代表的动物形象,让学生主动感受不同主题之间的对比并加以想象,再用自己的肢体动作和语言或声音等方式来表达他们所理解的内容,让学生明白可以从节奏的快慢、旋律的起伏、音的高低、力度的变化等几个方面理解感受音乐的情绪表达,并简单地学会如何通过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如,公鸡与母鸡的主题,节奏轻快,作曲家用不同的乐器表现了公鸡与母鸡,学生大可不必清楚地分辨不同乐器,但他们要感受到音乐片段间的不同。通过对类似音乐作品的听赏,逐步使学生积累一定的音乐理解经验,提高他们对音乐作品的感知能力。遵循《纲要》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变活动的理念的指导,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音乐作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我发现、自我尝试的机会。

有了一定的音乐理解能力,有助于学生听赏更丰富的音乐,更有助于学生音乐创造能力的开发和培养。

四、将音乐融入学生的游戏与生活中,让学生去创造音乐

在教学中我们的任务是:通过教师选择的创造性音乐作品和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与能力。在初级阶段中,音乐活动的模仿是需要的,因为模仿是创造的基础,在模仿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加入自己的想法,创造出自己的东西。

音乐节奏模仿游戏:

例1.(1)教师先给出一条固定的节奏型:X X|XX X|

(2)让学生模仿并填词,要遵循一字一音的规律。

小 鸟|喳喳 喳|小 鸟|叽叽 叽|

在充分掌握这个节奏后,打破一字一音的模式,填字由五字变成六字,让学生在自己模仿的基础上开创新的节奏型:

小青 蛙|呱呱 呱|或小 青蛙|呱 呱呱|

这是一种节奏创新的方法。

例2.(1)老师可以提供给学生原始节奏型:X X|XX X|(小鸟,喳喳喳)

(2)如果是一大群鸟呢?该怎样改变节奏使得节奏更加形象呢?可以如下:

小 鸟|喳喳 喳|或小 鸟|喳喳喳喳 喳|

这里只举了音乐节奏模仿游戏的例子,其实还可以设计音乐速度模仿和音乐音色模仿的教案,这就需要教师才思的发挥了。总之,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尽量模仿创造。

想象是创造的源泉,在欣赏并懂得较多的音乐知识后,将音乐融入学生的游戏与生活中,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如在欣赏完《动物狂欢节》后,学生懂得了乐曲中的“大象”“狮子”“乌龟”等动物形象是如何通过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快慢、音的高低、音色的变化来表现出来的,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举出活动中没有涉及到的动物形象如“小兔子”“蜗牛”“蚂蚁”等,让学生充分想象和自由创造,用体态动作和制造声响来表现这些动物的特征。为了更富成效地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教师可以把音乐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给学生布置一些有趣的小课题,如:让他们寻找自己生活中多姿多彩的声音并用自己的音乐感觉表现出来。或者有节奏地模仿大自然的声音,如夏天来到,知了叫个不停;秋天来到,秋风瑟瑟,树叶沙沙的声音。最终使学生认识到音乐世界的奇妙与宽广,丰富多彩与变化无穷。

当学生还不知道什么是音乐时,我们引领他们进入音乐王国;当学生对音乐有初浅的认识时,我们带领他们体验音乐,遨游音乐的王国;当学生对音乐有一定的认识时,我们引领他们去理解音乐的内容,感受音乐王国的神秘;当学生对音乐有更深刻的感知时,我们引导他们开创更美妙的音乐世界!感受、体验、理解、创造这四个环节是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紧密联系的。是对激发学生音乐潜质这个问题的全面思考与探索,从不同的侧面对学生音乐潜质的激发提出了策略和见解,使学生在欣赏中丰富见识,在理解中增强感知,在创造中锻炼思维,最终,一生中真正拥有音乐的伴随,为他们的生活增色添彩!

上一篇:初一英语教案范文 下一篇:初三数学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