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与狼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3-11-10 09:15:38

彼得与狼教学反思

彼得与狼教学反思篇1

关键词:生命现象;典型复杂;竞争结果;深化适应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217-01

当下的初中学生,思想意识中缺乏一种竞争意识,学习上很少进行你追赶我的竞争,部分学生甚至破罐子破摔,不思上进,对学习比较优秀的学生打击报复、冷嘲热讽。缺乏学习竞争意识,导致初中生物课堂没有活力,死水一潭,教师上课都感觉无动力,索然无味。竞争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题,缺乏竞争能力的人将被淘汰出局,缺乏竞争能力的民族和国家将被欺凌。培养中学生竞争意识,小到个人身份上,是使中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上拥有生存的本领;大到国家民族、是我们国家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败的根本。初中生物中物竞天择的生物规律对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作用,我们生物教师应该充分运用起来。

一、通过对众多生命现象的观察,开启学生竞争意识

初中生物教学中有许多渗透竞争意识的情境和契机。例如我们在教学《生物的进化》时,我们让学生自由讨论和探讨生物进化的原因,让学生从考察许许多多的生物竞争现象中,理解生物竞争的涵义,然后概括综合上升为理性的竞争概念,形成竞争的观念。在教学中了开启了学生竞争意识。如同一片森林里的各种树木,在其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彼此争夺着阳光、水分和营养物质;食性相同的动物,彼此争夺着食物;食肉动物和食草动物之间的捕食和反捕食等等,这些一系列的生命现象,就是生物竞争现象。在讨论中,学生理解了自然界中的生物,为了生存下去,就得为获取足够的物质、能量、食物和生存空间,而彼此进行着生存竞争,这些就是一种竞争。在生物界,生物具有本能的过度繁殖的倾向,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物质和生存空间,却是非常有限的。因此,生物间必须彼此竞争(或斗争)着,才能生存和发展,这是生物生存和发展的法则。人类也不例外,只是竞争的内容、方式、时间、空间不同而已。因此,学生在学习生物竞争知识的同时,受到了竞争思想的熏陶,受到了竞争意识的启蒙教育。

二、通过对典型复杂的生命现象的综合分析,深化学生的竞争意识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我们有意识地将一些竞争的知识和理论,通过典型复杂的生命现象的综合分析,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例如,我们让学生共同讨论分析某一草原上生活的狼、羊、牧草等生物及它们与周围无机环境的复杂关系时,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和综合,理解了狼与羊、羊与草彼此间的捕食关系,也理解了狼与狼之间,羊与羊之间为争夺食物和生存空间的竞争关系,即其竞争(或斗争)的一面;但也启发学生理解狼捕羊,但狼又不能捕光了羊;羊吃草,但羊又不能吃光了牧草。否则,狼、羊、牧草三者会同归于尽,毁灭了此草原生态系统。可见,生物之间又有相互依存的一面。况且狼与狼、羊与羊之间,还有群居、互助、互利、互爱的一面。这种生物之间既竞争(或斗争)又依存的多重性,使学生对于竞争思想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使学生竞争的知识、理论,自然而然地得到加强。我们顺势将知识迁移,向学生设问:人类应如何把握和运用竞争法则来正确处理好人与大自然、人与生物界、人与人之间的复杂竞争关系呢?让学生以平等竞争的思想,去面对一个复杂的人类社会的新情境,去面对自己未来的人生征途,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竞争意识。

三、现存生物都是通过竞争而生存下来,提高对竞争认识

在生物教学的全过程中,我们时刻注意渗透适应思想。例如我们在初中教学植物知识的同时,强调了现存的每一种植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征。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等器官,都具有明显的适应性特征。虫媒花的颜色鲜艳、气味芳香,适应于昆虫传粉。风媒花的花粉粒小而数量多,容易随风飘散,适应于风力传粉。借风传播的种子,如蒲公英、柳树等,果实上都生有毛绒绒的白色纤维,随风飞扬。靠动物传播的果实种子,如窃衣鬼、针草、苍耳等,其果实的表面都有刺和粘液,容易附着在动物的身体上随动物的运动而携带到其他地方去。动物的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都是动物在体色、外形和结构上适应周围环境的典型实例。鱼体的流线型、用鳃呼吸、用鳍游泳、用膘控制沉浮等都是与水生环境相适应的特征。蜥蜴、家兔等陆生动物,用肺呼吸、用四肢行走、体内受精等都是与陆生环境相适应的特征。微生物不但能适应在有氧环境中生存,某些厌氧性细菌还能在缺氧环境里生存。在教学中,我们把这一系列生命现象及其特征,紧密地与适应思想相结合,使学生理解了现存的生物都是基本上适应其生活环境的,渗透了适应思想的启蒙教育。

四、利用典型实例,深化学生适应性的竞争思想

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的,这即是适应性的普遍性。但是,生物的生存环境却是客观多变的,变化是绝对的。因此,生物对其生存环境的适应在一定程度上又是相对的,不完全的,这就是生物适应性的相对性,不少生物常常在其生存环境迅速变化时,不能适应新的环境而不能生存或灭绝。恐龙的灭绝和当今许多珍稀动植物的濒于灭绝,充分证明了生物适应的相对性。生物的适应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相对性,这种双重性使学生认识到生物适应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深化了学生的适应思想。我们又常常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以适应观念去考察人类社会,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复杂多变的,有其规律性。作为21世纪建设者和生活者的青少年学生,必须具备各种素质、知识、能力和思想,特别应具备强烈的适应意识和多方面的适应能力,才能立足于社会,才能生存发展,才能有所作为。因此,强化了学生的适应意识,对学生产生巨大而深远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彼得与狼教学反思篇2

中学生物学教学,在培养跨世纪人才现代意识的启蒙教育中,具有它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启蒙教育功能。几年来,我们在教学中,注意了让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知识、培养生物学能力的同时,有意识地对学生渗透了一些现代意识的启蒙教育,取得可喜的效果。

一、渗透竞争意识的启蒙教育

竞争,优胜劣汰,这是生物界生物生存发展和进化的规律之一,当然也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一种客观法则。在生命科学中,这是一个古老而传统的理论。但在我国当今社会转型中,却已成为一种较为流行的现代观念。在中学生物学中,涉及竞争的生命现象、知识和理论,却屡见不鲜,为学生竞争意识的启蒙教育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情境。

1.让学生在对众多生命现象的考察中启蒙竞争意识

初中生物教学中有许多渗透竞争意识的情境和契机。例如我们在教学《生物的进化》时,我们让学生自由讨论和探讨生物进化的原因,让学生从考察许许多多的生物竞争现象中,理解生物竞争的涵义,然后概括综合上升为理性的竞争概念,形成竞争的观念。在教学中渗透了竞争意识的启蒙教育。

如同一片森林里的各种树木,在其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彼此争夺着阳光、水分和营养物质;食性相同的动物,彼此争夺着食物;食肉动物和食草动物之间的捕食和反捕食等等,这些一系列的生命现象,就是生物竞争现象。在讨论中,学生理解了自然界中的生物,为了生存下去,就得为获取足够的物质、能量、食物和生存空间,而彼此进行着生存竞争,这些就是一种竞争。在生物界,生物具有本能的过度繁殖的倾向,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物质和生存空间,却是非常有限的。因此,生物间必须彼此竞争(或斗争)着,才能生存和发展,这是生物生存和发展的法则。人类也不例外,只是竞争的内容、方式、时间、空间不同而已。因此,学生在学习生物竞争知识的同时,受到了竞争思想的熏陶,受到了竞争意识的启蒙教育。

2.让学生在典型复杂的生命现象的综合分析中,深化学生的竞争意识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我们有意识地将一些竞争的知识和理论,通过典型复杂的生命现象的综合分析,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例如,我们让学生共同讨论分析某一草原上生活的狼、羊、牧草等生物及它们与周围无机环境的复杂关系时,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和综合,理解了狼与羊、羊与草彼此间的捕食关系,也理解了狼与狼之间,羊与羊之间为争夺食物和生存空间的竞争关系,即其竞争(或斗争)的一面;但也启发学生理解狼捕羊,但狼又不能捕光了羊;羊吃草,但羊又不能吃光了牧草。否则,狼、羊、牧草三者会同归于尽,毁灭了此草原生态系统。可见,生物之间又有相互依存的一面。况且狼与狼、羊与羊之间,还有群居、互助、互利、互爱的一面。这种生物之间既竞争(或斗争)又依存的多重性,使学生对于竞争思想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使学生竞争的知识、理论,自然而然地得到加强。我们顺势将知识迁移,向学生设问:人类应如何把握和运用竞争法则来正确处理好人与大自然、人与生物界、人与人之间的复杂竞争关系呢?让学生以平等竞争的思想,去面对一个复杂的人类社会的新情境,去面对自己未来的人生征途,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竞争意识。

二、渗透适应意识的启蒙教育

未来的21世纪,将是一个复杂多变的新世纪,人们将面临激烈的竞争和挑战。为了使我们的青少年学生,在未来21世纪的大风大浪中有所作为,就应该从小培养他们适应新环境的意识和能力。当前的中学教育,就正是启蒙和培养他们适应意识的关键时期。

适应思想包含于中学生物学之中。在教学中,我们既注意了把适应思想的启蒙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之中,又注意到抓住教学情境中的点滴积累,抓住典型实例画龙点睛地及时地把生物学适应知识上升到适应思想的高度,激发学生的适应意识。

1.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启蒙学生的适应思想

在生物教学的全过程中,我们时刻注意渗透适应思想。例如我们在初中教学植物知识的同时,强调了现存的每一种植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征。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等器官,都具有明显的适应性特征。虫媒花的颜色鲜艳、气味芳香,适应于昆虫传粉。风媒花的花粉粒小而数量多,容易随风飘散,适应于风力传粉。借风传播的种子,如蒲公英、柳树等,果实上都生有毛绒绒的白色纤维,随风飞扬。靠动物传播的果实种子,如窃衣鬼、针草、苍耳等,其果实的表面都有刺和粘液,容易附着在动物的身体上随动物的运动而携带到其他地方去。动物的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都是动物在体色、外形和结构上适应周围环境的典型实例。鱼体的流线型、用鳃呼吸、用鳍游泳、用膘控制沉浮等都是与水生环境相适应的特征。蜥蜴、家兔等陆生动物,用肺呼吸、用四肢行走、体内受精等都是与陆生环境相适应的特征。微生物不但能适应在有氧环境中生存,某些厌氧性细菌还能在缺氧环境里生存。在教学中,我们把这一系列生命现象及其特征,紧密地与适应思想相结合,使学生理解了现存的生物都是基本上适应其生活环境的,渗透了适应思想的启蒙教育。

2.在教学新情境中,抓住典型实例分析综合,深化学生的适应思想

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的,这即是适应性的普遍性。但是,生物的生存环境却是客观多变的,变化是绝对的。因此,生物对其生存环境的适应在一定程度上又是相对的,不完全的,这就是生物适应性的相对性,不少生物常常在其生存环境迅速变化时,不能适应新的环境而不能生存或灭绝。恐龙的灭绝和当今许多珍稀动植物的濒于灭绝,充分证明了生物适应的相对性。生物的适应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相对性,这种双重性使学生认识到生物适应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深化了学生的适应思想。我们又常常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以适应观念去考察人类社会,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复杂多变的,有其规律性。作为21世纪建设者和生活者的青少年学生,必须具备各种素质、知识、能力和思想,特别应具备强烈的适应意识和多方面的适应能力,才能立足于社会,才能生存发展,才能有所作为。因此,强化了学生的适应意识,对学生产生巨大而深远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渗透整体意识的启蒙教育

整体观念实质是一种系统观念。人们在考察某一事物时,要从整体(大系统)出发,注意在整体综合的控制下进行局部分析,从整体到部分,从大系统到子系统。然后通过局部的逐级综合达到总体综合,又从部分回到整体,这种宏观和微观的综合,从整体和部分的不同层次上,从整体及部分的结构、功能及彼此联系上,去考察事物的观念可理解为整体观念。启蒙和培养学生从整体系统的观念去考察事物,很有必要。

1.利用一系列生物学实例启蒙学生的整体思想

生物学科中体现整体思想的科学实例是很多的。例如:一个细胞可以看做一个整体,细胞有细胞整体层次上的结构和功能,又有各组成部分及各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彼此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个生物体也可看成是一个整体。一个种群、一个群落、一个生态系统都可以看成一个整体或一个系统。

我们在教学《绿色开花植物》时,启发学生把一株植物体作为一个整体去考察,从整体到部分,又从部分回到整体去分析综合。先从结构上考察,可把它分解为不同层次的部分:细胞、组织、器官。这些部分之间彼此分工协作又联系着。细胞间靠胞间连丝联系着、器官间靠维管束联系着形成一个植物体整体。再从生理功能上考察:植物体中的六种器官尽管各自功能不同,但彼此密不可分。根吸收水和无机盐,叶吸收空气中的co[,2],通过叶的光合作用,制造了有机物,再由茎输送到根、花、果实和种子中去,维系着一株植物的整体生命活动。植物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彼此对立但又彼此依存,从而使学生理解了植物生长发育的动态过程中的整体性,启蒙了学生的整体思想,受到了整体观念或系统观念的启蒙教育。

2.以典型的生物科学实例,深化学生的整体观念

教学中,我们抓住典型实例分析综合,深化学生系统开放的观念。我们在教学高中生物学《生态系统》时,首先让学生学习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动态平衡及人类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再注重启发学生理解系统的开放性。让学生讨论思考,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系统内各种生物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间,由能量的流通、物质的循环和信息的交换,彼此形成一个动态的整体(系统)。但这个系统是开放式的耗散结构系统,它不但从外界不断获取能量,但也不断地消耗着部分能量,物质也被不断分解、化合、转化和利用、循环着,信息被不断交换着,充分表现了该系统的开放性。任何生物体的新陈代谢、同化、异化、物质的摄取、利用与排出、能量随物体载体的运动而逐级流动,这些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生态系统的开放性和动态性。人类生活在地球的生态大系统之中,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的衣、食、住、行,各种生产、生活消费所需物质的原料必须从大自然生态系统中去索取,而生产、生活的废物又要排放到生态系统中去。因此,人类的任何行为都要放到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中去考察。人类既要改造自然又不能去破坏自然,而要做到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自然而然使学生产生了“天人合一”的整体思想,深化了整体观念,强化了整体开放意识。

四、渗透创新意识的启蒙教育

我们考察一下人类的世界,便知它是一个创造的世界,一个不断创新的世界。培养学生的创新观念,树立创新意识,是何等重要。我们紧紧抓住每一个创新情境,渗透创新意识的教育,不断去点燃学生创新意识的火把。

例如,我们在教学《植物细胞的全能性》时,我们启发设问学生:人们能不能用植物的细胞、组织、茎尖、叶片及花粉花药等,在一定条件下去培养它们生长发育为一株株新的植株?有的学生说,这就是植物组织培养的高新生物技术,我国的生物学家们已用花药等培养了许多优质高产的烟草、小麦新品种,并居世界领先地位。

彼得与狼教学反思篇3

彼得 巴菲特是投资大师沃伦 巴菲特的幼子,也是当今世界“最知名的富二代”。彼得小时候并不知道父亲做什么工作,只见父亲每天8点钟就准时出门去上班,直到他上大学前夕,才知道父亲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投资大师。一次晚饭后父子俩聊天,巴菲特“漫不经心”地问彼得:“你对未来有什么打算吗?”彼得认真地回答道:“反正我不会去学金融,也不会去搞投资,我只想做我自己。”父亲满意地说:“你说得很对,幸福快乐是你要追求的,金钱是跟随着你的幸福和工作而来的,而不应该引领你的工作。”

19岁时,彼得进入斯坦福大学,当时他并不知道父亲让一个重量级人物给斯坦福大学写了推荐信。尽管他入学时的成绩很优秀,但当知道父亲的做法后,他心里蒙上了一层阴影,感觉很不舒服。他后来回忆说:“我说我凭实力完全可以上斯坦福大学的,那又让我怀疑,我是不是真的那么优秀?真的那么有力量?为验证自己的疑问,我作出了退学的决定,目的就是要自己学会怎么走路,这点对我非常重要。”

其间,彼得曾问父亲为什么要写推荐信。父亲说:“我没有别的意思,只想为你创造良好的受教育机会。”彼得不满地说:“你这样做让我很不开心,我不想在您这棵大树下乘凉。”巴菲特也感觉自己做得有点不妥,仍关切地问道:“我想知道你究竟计划具体要做什么?”彼得说:“我从小就喜欢钢琴。大一时,我听了一场音乐会,让我非常着迷。虽然音乐简单,却优美动听,非常打动人心。也就是从那时开始,我决定探索音乐的道路,学习如何作曲。也就是说,我要做一个音乐人。”父亲当即表态:“我支持你,这意味着你从此必须自食其力。”彼得雄心勃勃:“我已做好了准备。”

在美国,只要在大学上了一年半后,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去上不同的课程,然后来决定自己的专业。彼得正是在这个关键时刻,做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退学走上了职业音乐人的道路。

热爱音乐和特有的天赋,让彼得很快在该领域有了一席之地。虽然他曾信誓旦旦不要父亲的支持,但在首次音乐剧巡演筹款时,就让他吃尽了苦头。当他对投资人和赞助方说明来意后,对方都很不解地问他:“你父亲有几百亿美元,你为什么不直接向他要呢?”彼得强调说:“我只是‘彼得’,不是‘小巴菲特’,我绝不能向那个叫‘巴菲特’的老人伸手。”虽经努力,但演出所需的资金还差10%,这时巴菲特主动找到彼得说:“既然你已自食其力,按理我没必要插手你的事,但现在你遇到了难处,作为父亲我不能袖手旁观。我决定帮你解决全部资金的10%,但你要按最低的银行借款利率付给我。”事已至此,彼得只得硬着头皮答应了父亲的条件,心里却耿耿于怀。

在首次音乐剧巡演大获成功后,彼得归还了父亲的借款。巴菲特在接钱时笑呵呵地说:“看到你确实自食其力了,我真感到欣慰!”望着父亲慈祥的面容,彼得禁不住落下了泪。他在《做你自己》一书中感慨道:“父亲让我体验到了他对我的爱和尊重,是他给了我去获得成功的机会。”

1990年,彼得应著名导演凯文 科斯特纳之邀,为影片《与狼共舞》中的舞蹈场景配乐。在1991年第63届奥斯卡电影节上,《与狼共舞》获得最佳音乐和最佳音响奖。颁奖结束后,彼得回家看望父母。巴菲特显得很高兴,第一次对儿子提出:“我想听你演奏《与狼共舞》中的那段配乐,你能满足我的要求吗?”彼得快步奔到钢琴前,十分投入地演奏起来。曲终乐已停,彼得望着依然沉浸于其中的巴菲特,禁不住泪流满面,对父亲感激道:“爸爸,我会永远记住您的教诲,‘生下来嘴里就含着一个银勺子的人,最后可能变成背上扎着银匕首的人,因为他们容易产生权力感而鲜有成就’,我没有给您丢脸,我赢了!”

巴菲特也眼含泪水说:“是的,你确实赢了,虽然你现在已是著名的音乐人,但我仍认为你只说对了一半,在这场父子的较量中,我们都是赢家,而且是名副其实的双赢。”

彼得与狼教学反思篇4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创设适宜的情境非常关键,因为小学生的知识储备有限,面对一些词汇,可能一时无法理解,而一些适宜的情境则能给其更直观更形象的体验。比如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荷花》一课,在读完课文后,教师展示相关图片,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或者发挥想象力,用语言描绘出自己心中最爱的场景。也可在阅读教学中配上背景音乐,更能引导学生融入教材中。鼓励学生扮演阅读材料中的角色,就要求学生必须了解角色的性格,说话、表情和动作都要符合形象,而现实中的交际不正是如此吗?比如《狼和小羊》,让学生分别扮演狼和羊,狼的凶残和狡猾,羊的善良、弱小和无畏都要展现出来。除此之外,小学生喜欢学说话,这与人的认知规律相符,从模仿逐渐过渡到独立。因此教师应多提供说话的机会,特别是遇到精彩的句子时。比如《庐山的云雾》一课中第二段“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就像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那些笼罩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云雾弥漫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雾遮挡山峰,它又是巨大的天幕。”这三句话采用总分的方式来写,按照山头———山腰——山峰的顺序,以丰富的想象、恰当的比喻,形象地写出漂浮于庐山不同方位的云雾的独特姿态,让学生拓展想象,也可以模仿讲一讲,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

二、搭建互动平台,师生、生生互动

口语交际指的是两个人或者更多人之间的交流沟通,在教学过程中,应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培养他们主动与人交流的习惯,所以需要彼此互动。在此介绍几种常见的互动方式。1.师生互动。师生双方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以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身份出现,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彼此体现出互相尊重和平等,打造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作为学生发展的平台。比如《狐狸和乌鸦》一课,为了拓展学生思维,令其发挥想象,教师建议:“既然有些小朋友不喜欢狡猾的狐猩,那我们一起编一个新的狐狸和乌鸦的故事怎么样?”教师抓住了学生的心里所想,提出有些小朋友不喜欢狐狸这一事实,无形中得到了学生的信任,而后用了“我们一起”和商量的语气,表明教师和小朋友是站在一起的,拉近了双方的距离,使学生不会感到紧张,更加踊跃参与新故事的编写。2.生生互动。学生之间年龄相仿,考虑问题的方式行为习惯没有太太差异,交流起来更为容易。为实现共同进步的教学目标,教师应引导他们在竞争中合作,合作可以帮助他们收获友情,学会从多个维度思考问题。3.组内互动。类似于生生合作,可以同时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合理划分小组,人数不能过多,组间整体水平保持相当。经过组内商讨后得出结论,然后派出代表进行阐述,与其他小组进行互动交流。

三、及时反馈、点评,提高实效

完整的教学还应包括对课堂教学的反馈和点评,该环节是对师生表现进行总结反思的过程,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发现自身的不足,然后予以战略上的调整。同时,学生也能发现自己在口语交际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总结,可以得到教师的鼓励和指导,有助于改善不足。传统的评价方式主要是对结果进行评价,很不客观,当前则非常重视过程。多采取形成性评价,能够更全面、更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综合能力。当然,此处所说的反馈和点评都是双向的,教师既要接受学生的意见和评价,又要及时反馈结果,提高时效性。小学生心思单纯,刚刚接受教育,更渴望得到教师的认可和夸赞。这就要求教师多与学生沟通,抓住他们的心理特点,多使用表扬性和鼓励性的评语,增强小学生的自信,维护其自尊,使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只有如此,学生才会保持长久的兴趣和高涨的热情。当学生犯错的时候,教师尽量保持柔和的态度予以引导,而不是暴风骤雨般地批评训斥。阅读教学对锻炼口语交际能力有着很大帮助,既能积累素材扩充知识储备,又能学会一定的说话技巧。教师应该抓住机会,合理选择阅读材料,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打造高效课堂,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不断提高。

彼得与狼教学反思篇5

【关键词】阅读教学;思维训练;融合性

强化阅读教学中思维训练的效果,须重视思维训练的融合性,只有重视思维训练的融合性,才能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思维训练开发学生智能、发展学生智力、强化教学效果,才能促使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

一、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融合

逆向思维也叫反向思维,它是不同于常规思维的特殊思维方法。由于认识理解能力的欠缺和固定思维模式的影响,小学生思考问题多习惯于正向思维,一旦这种思维方法难以奏效,解决问题就束手无策。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在引导正向思维训练的同时要有机地进行逆向思维训练,反过来想,倒过来思,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能力。如:阅读《将相和》,为引导理解蔺相如顾全大局、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品质,可这样引导:廉颇不服时蔺相如为何处处避让?结果如何?――正面思维;如果廉颇不服时蔺相如据理力争,结果又会如何?――逆向思维;由此可以看出什么?为什么?――综合思维。这样就能使学生在顺逆思维的有机结合和正反情境的对比探究中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二、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融合

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可以有效地拓展思维空间,开阔理解背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而如果对思维发散的诸多信息不加处理,就难以保证发散效应,甚至还会因此而使学生形成胡乱猜测、捕风捉影的思维习惯。为此,要坚持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融合,以发散来开阔思维背景,以聚合以升华思维效果。如:《狼和小羊》这则寓言通过狼寻找种种理由想吃羊的故事,揭示了狼凶残的本质,告诉我们:像狼一样的坏人要干坏事,总可以出种种借口,对他们是没有任何道理可讲的。课文以“说完,狼就向小羊扑去”结尾,具有广阔的想象空间。为加深对寓意的理解,可这样引导:狼往小羊身上扑出多种结果:可怜的小羊被凶恶的狼吃掉了;羊猛地一让,狼没有提防,扑向水里淹死了;在危急关头,来了一位猎人,打死了狼;羊想办法,用尖尖的角把狼顶进了河里……在此基础上,可这样引导:你们认为上述结果结合课文哪种比较合理――集中思维。虽然是二年级学生,但只要引导得当,学生则会明白:最为合理的是第一种,是正常情况下的结果,其他是特殊情况下的结果。第一种结果合乎作者愿意,这更能激发人们对狼的痛恨,对羊的可怜,进而从这可悲的故事中明白蕴含于其中的道理,从而受到深刻的教育,而其它结果是难以收到如此效果的。这样发散与集中有机结合,能有效地强化思维训练效果。

三、直觉思维与严密思维融合

在阅读教学中,重视直觉思维训练可以促使学生凭着已有经验、凭着知识积累,对所探索知识进行深入剖析、周密思考,从而透切地理解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实践表明,单纯的直觉思维往往会使学生形成凭空想象、简单推理的思维习惯,难以保证思维的合理性;单纯的严密思维,往往又可使学生的思维“视点”总是停留在知识的某些点上,一旦遇到难点就难以通过对知识居高临下的分析,也就难以突破难点。因比,在阅读教学中,可坚持直觉思维与严密思维的结合,凭直觉思维寻求思维的捷径,凭严密思维进行细致剖析。如:《琥珀》主要叙述了科学家根据琥珀的样子推测它的来历,这是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的极好材料,为加大思维训练力度,提高学生对思维训练的兴趣,可让学生充当科学家,根据琥珀的样子自我推测来历,再现科学家的推理思路。但这对小学生来说,是有一些难度。为此,可这样引导:第一步:直奔结尾,搞清琥珀的样子,既而引发:这块琥珀是多么奇妙啊!本文主要叙述了它的来历。而它的来历是科学家根据它的样子推测出来的,如果你是科学家,面对这块琥珀,能推测出它的来历吗?以促使学生对“琥珀”细看慢瞧,整体把握其貌。第二步:直觉思维,推测形成的过程。引导思考:由这琥珀你能迅速而简单地推测它形成的过程吗?学生大都能顺利地这样推测:琥珀松脂球苍蝇、蜘蛛、松脂三者相遇。第三步:严密思维,想象形成的细节:你知识苍蝇、蜘蛛、松脂为什么会相遇,时间、地点、天气,各需什么条件?相遇后就一定能形成松脂球吗?需要什么条件呢?松脂球在树上能形成琥珀吗?需要哪些条件呢?在此基础上,要学生按顺向思维说出琥珀形成的过程,具体说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在引导推理的基础上,再指导阅读课文,验证推理思路,其效果不言而喻。

四、抽象思维与具体思维融合

彼得与狼教学反思篇6

据报道,《喜羊羊与灰太狼》已风靡全国,颇受欢迎。我也无法自拔地爱上了《喜羊羊与灰太狼》,但我有我的理由。

Part1:做人要做懒羊羊

“懒羊羊”,顾名思义,是一只很懒惰的羊。懒羊羊那独特的“冰淇凌”发型常被我嘲笑成“便便”发型。懒羊羊可谓是现代年轻人的典型代表啊!Such as me!

暑假,我就像懒羊羊一样,懒懒地睡觉,懒懒地吃饭,懒懒地过了一天又一天。于是,我“光荣”地获得了“第二代懒羊羊”的称号。

当然了,我不否认懒羊羊的懒行为曾经在我身上发生过,但这种无忧无虑的生活不正是每个小孩所梦寐以求的吗?(有看过《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就知道了。)做人能够做到无忧无虑的境界,试问还有什么苛求的呢?

Part2:嫁人就嫁灰太狼

在我们眼中灰太狼定是凶狠、残暴、狡猾,一心想要吃羊的狼。但动画片中的灰太狼形象却赢得了无数人的青睐,其老婆红太狼也给现代女性长了不少志气。

灰太狼爱老婆胜过爱自己,对老婆的忠诚与呵护若是第二,又有谁敢说第一呢?灰太狼每一次抓到小羊时,他完全可以自己吃掉不告诉红太狼,可是他没有这样做。灰太狼抓不到羊时将会遭到红太狼平底锅的暴打。对于老婆,灰太狼是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那类型的。在遭受一次又一次的家庭暴力后,灰太狼仍没有任何怨言,相反灰太狼会很自觉地做家务,搞发明(用来抓羊的武器),都只为了讨老婆开心。虽然灰太狼一次又一次失败,但他从来没有放弃。灰太狼的执着与不懈令人拍手称快,体现在他的那句经典台词:“我一定会回来的。”

这样的狼,难道你不喜欢吗?

Part3:唱歌就唱羊羊之歌

“别看我只是一只羊,绿草因为我变得更香,天空因为我变得更蓝,白云因为我变得更柔软。”在学校也听过这首歌,给我的感觉是青青草原上羊羊们的活泼快乐。试想在青青草原上有一个羊村,慢羊羊村长带着暖羊羊、美羊羊、沸羊羊、喜羊羊和懒羊羊及其他羊羊们在蓝蓝的天空下玩游戏,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咀嚼着香香的青草。偶尔也跟灰太狼玩玩“捉迷藏”,生活就是那么美好。当然,不要被灰太狼给抓走了。

“有什么难题牵绊我都不会去心伤,有什么危险在我面前都不会去慌乱,在什么时间都爱开心,笑容都会飞翔,就算摔倒站起来永远不会沮丧,在所有天气拥有叫人大笑的力量。”每次听到这段时,我都深有感触。是啊!别看他们只是羊,他们也有坚强的意志,不屈的精神。这就是羊羊们令我佩服的地方。当有一只羊被灰太狼抓走的时候,羊羊们就会一起讨论该怎么救出羊,特别是喜羊羊,聪明绝顶赛过诸葛孔明。这就是灰太狼为什么一直都没有尝过羊肉味的原因之一,这是做为一只狼最失败的。

“虽然我只是羊……”

Part4:暖羊羊的爱心大放送

暖羊羊身为羊羊班的班长,一直起着很好的带头作用,是羊村里的好榜样。

一天河马和黄牛吵得不可开交,彼此打了起来,两败俱伤。是暖羊羊为他们治的伤,但他们根本不领情,还是一副冤家路窄的样子。暖羊羊没办法只好离开。这时,暖羊羊看到一只青蛙被埋在土里,像萝卜一样头在外面。这定是灰太狼搞的陷阱,暖羊羊并不害怕,把青蛙救了,自己却掉进了陷阱里。河马黄牛知道后很感动,决定救出暖羊羊。于是,他们去了狼堡。灰太狼看河马黄牛块头大,自己严重营养不良,不敢放肆,只好放了暖羊羊。

河马黄牛被暖羊羊的爱心所感化,这真是功德一件啊!暖羊羊就是给人暖暖的感觉。这就是《喜羊羊与灰太狼》吸引我的魅力。

我说如果有下辈子,就让我做青青草原上的一只羊。

这是虚拟的动画片,给人幻想的梦,却有着真实的感情,真挚的情感。你感受到了吗,那种美好幸福的感觉?

福建省安溪恒兴中学进取文学社高一年

彼得与狼教学反思篇7

语感就是对语言的敏锐感悟的能力。培养语感,需要敏锐的悟性,需要广泛的读,需要不断的写。读,能够迅速感受语言所表达的丰富内涵;写,则能为自己的思想感情迅速捕捉到精确的词语、恰当的句式。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悟得的东西多少、深浅、广窄,是学生语感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也是直接体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优劣的标准之一。就文学而言,学生对作品中的未定性和不稳定性的再生产能力的高低,直接反映他对作品意蕴体验的深刻程度。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感性到理性,要让学生具有捕捉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的能力。

一、挖掘作者的写作目的

要深刻领悟言语内涵,就必须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去探究作者的心灵密室,解读作者为何而写、为何这样写的问题。如,教学《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课,可紧紧围绕“你认为爱因斯坦伟大吗”这一重点,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引导,索果求因,联系全文进行剖析,从文中描写爱因斯坦外貌、言谈举止的句子中寻求问题的答案,读懂爱因斯坦到底是个怎样的人这一问题。这样,使学生深刻地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即通过描写人物的不足之处彰显人物伟大、可爱的人格魅力,通过生活中平凡的小事情反映人物的大品格、大情操。

再如,教学《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可引导学生读题后思考这两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两棵樟树?游客为什么要在这两棵樟树前留影,当作永久性纪念?教学中,这两个问题可作为引导学生读懂文本的钥匙,在探寻答案的过程中,逐渐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首先,对樟树的外形特点及内在品质进行准确的把握,将文字与图画、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樟树的“蓬蓬勃勃、香气四溢”,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接着,将人与树联系起来,通过介绍宋庆龄的生平事迹,了解宋庆龄为中国的和平解放事业、为儿童的教育发展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引导学生思考:你觉得宋庆龄和樟树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最后,再回到最初的问题上。学生通过读中体会、联系比较,会慢慢地体会到作者看似在写樟树,实则在写宋庆龄,只是没有直接来写,而是将人物的精神品格隐喻在具体的事物当中。这时,教者可适时地告诉学生,这是一种借物喻人的写法。这样的写法在很多文章中都有体现。

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上述两篇文章的写作意图并不是显而易见的。如果教师对教材缺乏准确深入的把握,不能精心设计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那么,学生对文章的主旨恐怕难以真正地领会,对文本的理解也只会停留在浅表层次。这样,提高学生语感的深刻性显然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我们在备课时,就要从文章中挖掘出一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经脉来,让这根经脉如同一根指挥棒,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指引学生去破译作者的情感密码,了解作者写作的目的。当然,领悟作者的写作目的,不是我们教学的终极目标,而是要透过作者的写法去进一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去思考这样的写法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我想,就探寻写作意图这一点来说,学生如能真正从每一个作者那里获得一点启示,那么学生语感的深刻性将会与日俱增。

二、挖掘角色

创设情境,挖掘角色,把学生引入文本中去,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借学生之口表达文本中角色的心声,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在教《狼和鹿》一文时,教师问:“小朋友们,我就是当年凯巴伯森林的猎人,为了保护鹿群,我和同伴们花了很大力气,杀掉了鹿的天敌——狼共六千多只。你们说奇怪不奇怪,为什么鹿群反而变少了,逐渐走向衰亡呢?你们能告诉我这是为什么吗?”

情境的创设,真心地请教,直指文章的中心,使学生仿佛回到了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来到了端着猎枪的“猎人”面前。“猎人”的不解,使学生产生了帮助他解决难题的心理驱动,这种驱动催发了学生的话语:

“猎人哪,狼吃的多半是老弱病残的鹿,你们杀死了狼,传染病就会在鹿群中蔓延,这样鹿当然会越来越少啦。”

“猎人哪,大自然中存在着生物链,狼和鹿是相互依存的,你们杀掉了狼,鹿必然会跟着遭殃。你们破坏了生态平衡,好心办了坏事。”

这样的发言不是对课文的内涵最好的理解吗?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回答了“猎人”的问,对狼为什么是鹿的“功臣”、鹿为什么是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这样的问题也迎刃而解。

角色的创设并没有到此为止。为进一步引导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走向深入,教师继续提问:“面对狼和鹿的惨剧,如果你是当今社会一名捕杀野生动物的猎杀者,你会怎样想怎样做呢?”“如果要在凯巴伯森林竖一块警示牌,你准备在上面写些什么呢?”提问角度的变换,促使学生转变角色,他们由解疑者一下子变成了当事者,真诚的劝说变成了真心的悔悟,深刻的教训又转化为改过的行为。

最后,教师提出这样的思考题:“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于狼和鹿的事例呢?”“学了这篇课文,你想告诉人们什么呢?”学生通过思考回答,拓宽了眼界,丰富了知识,提升了认知水平。

通过训练,学生的语感品质具有深刻性,他们能透过言语的表层意思领悟蕴涵其中的深层意义。

彼得与狼教学反思篇8

一、 创设情境,拨动心弦

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所描绘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让他们仔细品味、咀嚼,受到感染和熏陶。例如在教学《在大海中永生》这篇课文时,由于学生年龄小,没有直接或间接经历过当年伟人骨灰撒大海的催人泪下的场面,缺乏有关历史的感性经验,这给学生理解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在教学时,我充分发挥了现代教育的优势,利用录像和录音,简介历史背景,并放映出当年伟人骨灰撒大海的实况录像,在悲昂的音乐声中自然地就把学生带到了当年的环境中。这样运用电教手段再现历史情境,通过视觉、听觉,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顺利进入角色,体会课文表达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

二、 感受形象,动之以情

第一根琴弦被拨响之后,指尖抚琴如行云流水,情感则如风吹海面,波澜起伏,无法平静。如果只是倚琴静坐,余音过后又将是一片静寂。音乐的悦耳需要演奏,情感的激活需要感受。没有感受就没有情感。作者的情感是寄寓于所描绘的形象中的。只有引导学生去认识形象,感悟形象,“触摸”形象;学生的情感才能与作者相通。

那么,如何能让学生“看见”形象,“触摸”到形象呢?这就需要我们多花心思,或用画面再现情景,或用语言描述,或用实物演示,或用音乐渲染,或用表演体会,或带入生活领会,把学生带入情境,使学生仿佛看到了,听到了,整个心灵感受到了。

如导入课文《会摇尾巴的狼》之后,我先让学生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画了一个陷阱,在陷阱里贴上剪纸的狠,在陷阱上边贴上剪纸的羊。(简笔画使课文中的形象成为眼前的视象,抽象的语言文字有了生命,学生兴趣盎然。)接着,放映狼在陷阱里怎么爬也爬不上来的动态画面,并配以滑稽的音乐。(学生看见了狼的丑态,禁不住嘲笑它,有的还在下面拍手称快。)有了表象再细读课文中狼与羊的五次对话。老山羊的善良、诚实、机警,狼的虚伪、狡猾、凶恶的本性,富有性格特点的人物形象很快在学生眼前清晰起来。当读到“你再会摇尾巴,也还是凶恶的狼。你干尽了坏事,谁也不会来救你的。”这些句子时,有的同学咬牙切齿,对狼的痛恨之情溢于言表,无法掩饰。

学生在感受形象中动情,在动情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这样的朗读才富有感染力,真挚动人。教学一旦触及儿童心灵的领空,便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 以情启思,思中移情

儿童的情感过程是一个心理流程。当学生在初读中有了感性的认识,已经动情时,我们应该将他们的情感推向高潮。作者总是在描述中抒情的。我们必须引导学生精读课文的精彩语句,启迪其思维,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在感悟中受到感染、熏陶,并与作者产生共鸣。

巴金的《春蚕》中有这么几句话“每天深夜,母亲总要起来添桑叶。我一觉醒来,常常看见母亲拿着烛台去喂蚕。闪闪的烛光照着她那带着皱纹的慈祥的脸。”

教学时:① 点拨。老师轻轻地描述:我们仿佛看见漆黑的夜晚,母亲拿着烛台去添桑叶,多么辛苦啊!从哪些词语中可以体会到母亲养蚕的辛苦?学生带着问题品读,有的说:“我从‘每天深夜’、‘总要’、‘常常’这些字眼仿佛看见母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操劳身影”;有的说:“我仿佛看见母亲捧着大把大把的桑叶喂蚕的时候,额角上渗着汗。”学生在品读、思维中已渐入意境,一位勤劳的母亲的高大形象在学生面前浮现。

② 揣摩。为什么不写“闪闪的烛光照着她的脸”?而写“闪闪的烛光照着她那带着皱纹的慈祥的脸‘?一个提问,引起了学生的深思:母亲由于日夜操劳,辛苦的岁月在她的脸上印上了一道道烙印,但是为了子女能上学读书,就是再苦,也心甘情愿!这是多么慈祥的母亲,多么伟大的母爱啊!一次次的品读,”爱“的力量深深地牵动着学生的情感。

③ 移情。如果你是作者,当你一觉醒来,看见眼前这一幕时,你最想说什么?学生深情地说:“母亲太辛苦了;您是我的好母亲!‘”母亲,让我来帮帮您吧“”我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了报答母亲。

俗话说“润物细无声,”学生的审美情趣、道德情感,健康的个性正是在语文教学中长足地发展。

四、 情景交融,情动辞发

当学生在精读中把自己融入课文所描述的情景中,并与作者产生共鸣时,他们便会迫不及待地想抒发自己的情感。当学生欲言未语时,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抒发自己的情感,这是学生最乐意的,能把心中的话表达出来,是一件多么痛快的事。

学完《倔强的小红军》一课,当学生噙着泪花朗读“就在这时候,小鬼停止了呼吸……”时,老师启发:“如果小鬼还活着,你会为他做些什么?你从小鬼的身上得到了哪些启迪?请把它写下来。”

由于是有感而发,不一会儿功夫,学生就洋洋洒洒写了很多。这时,学生表达的是强烈真切的感情。停笔之后,他们把写下来的念给同学们听,将内心的感受相互交流。他们的情感在交流中彼此感染,彼此启迪,情感在一次次的启迪中升华。学生在抒感中既提高了写作能力,又在写作中强化了情感,这不正是语文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吗?

总之,老师在课堂教学一方面要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另一方面还要重视语言文字中的情感体验。学生只有在语文学习中理解“真意”、体会“真情”、表达“真感”,才能真正实现读懂教材,了解编者的意图,掌握文本的内涵,实现情动文动,在老师的“拔动”之下切实把握好语文课堂的“主旋律”!

上一篇:单位病假条范文 下一篇:关于美好回忆的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