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空中楼阁教案范文

时间:2023-11-07 23:24:51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篇1

【关键词】藏书楼 图书馆 防火

在我国五千多年的历史中,无数私人和官方的藏书楼为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起到了重要作用。古代藏书楼最大的厄运是火灾,许多公私藏书都毁于大火,因此也出现了以天一阁为典范的注重防火的藏书楼,历经数百年仍保存完好。

一、古代藏书楼防火

(1)设计理念。古代藏书楼从开始就注重防火,首先表现在命名和建筑设计上。明代范钦私家藏书楼名为天一阁,其底层为六间分隔,谓之“地六”,顶层六间相通,意为“天一”,建筑物和书橱的数目尺寸俱为六的倍数。这些设计取自汉郑玄《易经注》“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说法,一和六这两个数字都具有水的含义,就是为了以水克火。清代为《四库全书》修建南北七阁藏书楼时,也借鉴了这些设计思路和命名方式。

其次表现在谨慎选址上,不管是民间的天一阁,还是皇家的南宋秘书省、清代文渊阁等,皆与居住区保留一定距离,以免被其他地方的火灾波及。另外各藏书楼都靠近水源,便于及时取水救火。

藏书楼在装饰的设计上常常与水有关,也有以水克火之意。如天一阁的建筑物和书橱都绘有水藻、水波纹、水兽、水神等装饰,文渊阁等南北七阁都装饰有水龙纹、水波纹、水兽、水草等,其主色调采用黑色,也是源于黑色在五行中属水,用水来避免火灾。

(2)建筑材料。中国传统建筑以易燃的木质结构为主,为此许多注重防火的藏书楼采用砖石等耐火材料修建,特别是建筑技术较为进步的明清时期。明代嘉靖年间修建的皇史全部采用砖石结构,没有一根木头,清代皇家藏书楼也多采用砖墙和琉璃瓦等防火材料。民间藏书楼中的天一阁整栋墙体使用砖砌,上海书隐楼使用了清晚期中西合璧式的石库门结构,而落成于民国初年的嘉业堂,除使用砖石材料外,还采用了钢筋混凝土、铁皮、玻璃等新式建筑材料来防火。

(3)配套设施。为了隔离火源和及时灭火,藏书楼配置水源的方法十分普遍。相传汉代萧何所建石渠阁,阁下有石砌沟渠,既能引水灭火,还能排涝和防盗。南宋秘书省大院内也开凿了四通八达的水渠,清代南北七阁都修有水渠和水池,以防范大火。天一阁前修建有天一池,终年不涸。将这一方法做到极致的当属嘉业堂,首先在四周开挖一条小河,然后又在主楼前修建荷花池,最后在书楼庭院内摆放大水缸,保障水源充足。

各藏书楼的围墙和绿化带除了美观和防盗之外,也起到了重要的防火作用。南宋秘书省在书库四周修建了绿化带和围墙,还留有一定空地“充巡道以御火灾”。天一阁在生活区和藏书楼之间保持了一定防火间距,用两堵墙隔开,并且门与门之间错开位置,这体现了范钦在防火设计上的独特智慧。

此外,嘉业堂还购买了新式灭火喷水机,张鉴《南浔刘氏嘉业堂观书记》认为“其设备之周至,公家图书馆对之有愧色矣”。

(4)管理措施。藏书楼要防范火灾,在建筑设施完善后,最重要的就是严格管理。南宋时期设有专门的防火机构――潜火司,这个防火机构准备有水桶等取水工具,日夜巡逻、防火防盗相结合,政府还制定刑法严惩纵火者。范钦好友丰坊曾建有家藏万卷楼,因酒后秉烛登楼而导致失火被焚,范钦因此为天一阁立下的第一条规定就是“烟酒切忌登楼”,直到现在楼内也未安装任何电器设备,这条禁令也仍在发挥其应有作用。此外范钦还规定了过道及门内外不得堆放杂物,以免影响行走,清道光时天一阁还订立过11条管理细则,这些都保障了天一阁几百年来未受火灾损失。文渊阁等藏书楼也仿照了天一阁的防火制度。

二、现代图书馆面临的火灾危险

现代图书馆与古代藏书楼相比,虽然在设备和技术上有了很大进步,管理也更加专业,但是仍不能彻底杜绝火患,主要威胁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电气设备失火是主要的火灾危害。现代图书馆都大量应用了电气设备,包括照明设备、信息化电子设备和配套线路等,如果不及时检修和更换,很容易发生电路故障引发的火灾。

(2)易燃物品大量集中。现代图书馆都藏有大量的图书、报纸、书画、照片底片、档案文献等,这些物品的材质极易燃烧造成灾难性后果。尤其是在高热的灯光长时间照射下,材料温度缓慢升高,进入早期阴燃状态。

(3)管理不善引发的火灾。现代图书馆都是开放式的,空间大、人员出入自由,如果有读者或工作人员违反防火规定,特别是使用明火,就可能增加火灾风险。

(4)犯罪分子蓄意纵火。现代社会仍然有很多不安定的因素,图书馆人流量大、易燃物多,容易成为犯罪分子和的袭击目标。

三、古代藏书楼防火经验对现代图书馆的借鉴

(1)安全教育。首先,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防火工作,认识到火灾是图书馆最大的危害之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员工和读者的防火安全意识,采取各种措施防患于未燃。

(2)管理机构和制度。健全管理机构,逐级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和各岗位责任,健全消防工作组织体系。根据本馆实际情况制定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和突发火灾应急预案,健全消防安全工作责任制,严格管理,及时发现和消除火灾隐患。

(3)配套设施。根据图书馆规模配置相应的消防设施,消防栓、灭火器和应急照明设备是最基本的消防器材,大中型图书馆必须设有消防控制中心,安装火灾报警系统和自动灭火系统等设备。定期检修,确保消防设施能随时发挥作用。

(4)定期举行消防培训和演习。消防安全不可能一劳永逸,还要定期开展防火培训,提高图书馆员工和读者的防火意识,要求所有工作人员学会使用灭火器和疏散读者,进行防火演习。

(5)建筑防火。在新建图书馆时,要在设计和建造中考虑到防范火灾,必须达到国家对于图书馆的防火标准。图书馆与其他建筑要有缓冲带,书库内设安全出口、防火分区、防火隔离门等。

总之,古代藏书楼的建设与管理尽管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但仍然表现出古人对防火的重视和独特智慧,对现代图书馆防火工作有着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徐雅玲.古代皇家藏书楼防火典范及其措施[J].兰台世界,2011.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篇2

关键词:小城镇;服务机构;建筑设计;探索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2008年,广州市南沙区黄阁镇政府以设计招标的形式征集该镇综合办证服务中心设计方案。该项目建设用地位于南沙区黄阁镇大井村,面积4367平方米,用地呈接近南北向的狭长矩形,东西长约150米,南北宽约29米。南面与市政路黄阁大道之间有宽约50米的现状绿化,以成年乔木为主;西侧现状有一处村民所属的活动中心,远期规划为麒麟大道;北面和东面主要为村民自建房,景观较为凌乱。沿建设用地和主要道路有较多树木,基地大致平坦。

1.在方案构思过程中,我们认为该项目的形象特征应该体现双重特点。

其一,作为政府公共机构,应具有庄重、大方的形象,与其承载的内部功能相符合,着力于成为所在地区的标志性建筑,提升所在地段的建筑与环境品质;其二,考虑到项目功能为镇综合办证服务中心,集中设置了服务全镇公共事务的二十多个行政主管部门办事窗口,面向辖区内企业、居民办理各项业务。因此,建筑形象上有必要在庄重中体现开放,使之成为一个政府部门与广大居民之间沟通的门户和窗口,也符合南沙区新区建设需要展现的现代风貌。

用地条件方面,建设用地与南面黄阁大道之间规划了50米宽公共绿地,同时也是规划严格控制的建筑退缩范围,为项目外观提供了宽阔的展示面。从对外形象考虑,将办证中心置于建设用地的正中,建筑东西两侧分别紧凑地布置机动车与自行车停放场地。沿建筑南面长边有一6米宽道路,可通行消防车,以符合规划设计条件和消防规范。根据以上条件,沿黄阁大道居中为行人入口,东侧设一机动车出入口,建筑前方50米地带结合行人入口设置绿化为主的广场,保证了规划绿化带的完整和延续。建筑首层在南面分别设办证大厅入口和公共入口,西面次要入口为工作人员内部使用,使不同人群的行动流线适当分离,各得其所。

服务中心大楼里容纳了多种具有不同使用特点和管理要求的功能,为使各部门有条不紊、互不干扰,我们根据开放性从强到弱的原则将其从首层由下往上设置。除首层办证大厅外,使用人数较多的文体活动用房、宣教室、阅览室等靠低层布置,强调内部管理的部分如档案室、会议中心、应急指挥中心等往上层布置,较好满足了开放和私密的要求。同时,在不超过项目24m规划限高的条件下,尽量为每层相应的使用功能设计了最大层高。

2.平面布置上,针对不同功能的共性,采用图书馆、档案馆中最常用的7.5m柱距。该尺寸及其模数也适宜于活动室、教室、会议室、小办公间等多种用房,提高了平面利用率和使用灵活性。

首层综合办证大厅宽敞通透,内设二十个服务窗口,并为相关单位提供后台办公隔间。公共门厅为三层通高,贯通楼内主要开放部门,使建筑小中见大,带来高敞的空间感受。门厅左侧为信息厅,墙面安装电子屏幕,可即时各项政务信息,成为真正服务于民的窗口。首层、二层的宣教室之间设置宽4m的走廊,平时可在走廊内结合宣教活动布置展板,充分利用每一处空间。文体活动用房平时有较多使用者和噪声,将其设于二层。为便于使用和管理,图书室和档案室相邻设在三、四层;五层会议中心内除普通会议室外,有370座报告厅,层高达到7m,并配有相关附属用房,可满足一定级别正式会议的需要。应急指挥中心、信息中心对位置独立和保密有一定要求,设在顶层六楼。

首层公共门厅内设置整栋楼的垂直交通,包括疏散楼梯和两台客用电梯。西面内部使用门厅设次要疏散楼梯和一台客货兼用电梯,可较好满足规范与平时使用要求。两组垂直交通位于建筑两端,可使中部功能用房根据需要进行封闭式管理。

外观设计的具体手法上,结合当前政府办公建筑突破以往稳重至上、向服务型转变的趋势,可尝试在稳重、对称中寻求变化,以富有节奏动感的建筑元素体现政务服务部门工作的快速高效、树立良好的政府办公形象。立面构成方面,首先体现庄重大方的混凝土饰面,构建“门”形轮廓。在此框架内,以大面积横向分隔的玻璃幕墙为主体,传达透明、开放、交流的姿态,辅以局部实墙,形成传统的三段式构图。玻璃、混凝土的强烈对比,体量凹凸、转折、契合了现代建筑风格的审美取向,使立面性格静中有动,体现出一种对市民开放与接纳的姿态(图1)。

图1

提交方案后,我们对于项目功能的安排、与地段环境的结合、立面形象的考虑得到了业主单位的充分肯定,同时也对建成后的后续使用提出了建设性意见。经过方案调整完善和两轮汇报,该设计在投标方案中最终被确认为实施方案。

由于项目规模有限,业主单位为镇一级政府,而且政府投资项目的建设资金每年有严格的审批流程,因此本项目不可能像省、市标志性建筑一般采用高标准的设备和材料。从成本控制和日常使用、维护的经济性和便利性考虑,在图纸深化设计中主要对立面的玻璃幕墙和混凝土饰面两方面进行了优化。广州位于亚热带地区,高温季节长,大面积的落地玻璃窗不利于节能环保。同时项目地上建筑面积不足一万平方米,加之各使用部门管理较为独立,使用中央空调并不经济。因此我们在立面的连续横向窗之间设置铝合金百叶遮挡的空调机位,提供分体式空调或多联机安装的可能,既减少了阳光辐射的面积,有利于降低能耗,也使立面更加生动、立体。

最初方案中,清水混凝土围合建筑外轮廓用于塑造挺拔、刚毅的形象,并赋予原始的材料美感。但在工程实践中,清水混凝土对于材料和施工技术有较高的要求,而且采用面积不大的情况下经济性不佳。在综合比较了干挂石材面板、氟碳喷涂铝板、仿清水混凝土抹面等不同材料的外观效果、施工技术和成本后,氟碳喷涂铝板是一种技术运用成熟、建筑表现力强的材料,综合成本较为经济,能够较好实现最初的设计构想,后期维护保养的措施也相对简单易行。

3.结语

经过历时4年多的建设、装修,黄阁镇综合办证服务中心于2013年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使用反映良好,并且其景观广场成为周围居民闲暇时刻休闲活动的又一去处,真正做到了亲近于民(图2)。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篇3

龙江大爱给剑阁人民援建了美好的家园。剑阁县在震前发展相对滞后,有相当部分群众处于贫困线以下。突如其来的“5・12”特大地震,让家园破碎,数百群众掩埋废墟或受困,数千受伤的生命需要救治和呵护,近20万流离失所的人们在没水、没电、没吃、没有家的境地下经受灾难的煎熬。全县因灾损失达203亿多元,人民生活雪上加霜。

龙江大爱给剑阁人民援建了美好的家园,灾后重建让剑阁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两年多来,黑龙江省急群众之所急,坚持民生优先,安民第一,把受灾群众安居乐业放在首位,全力帮助我县群众安置安居安定和就业乐业。在震后第一个寒冬到来之前,黑龙江省全省动员,及时捐赠20万套越冬衣服及食品、药品,帮助我县受灾群众温暖过冬。提供水、电、路、园等配套项目建设支援,援助我县10多个集中安置点配套建设,给我县44178户农村住房重建户每户补助3 000元,放大10倍为农村受灾重建户贷款,出资1 500万元帮助建立农房重建信贷担保基金,解决了剑阁县政府的燃眉之急,加速了受灾县城乡住房重建步伐,帮助17万多农村受灾群众提前一个月搬进永久性住房。2009年8月底,48所乡镇学校教学楼、宿舍楼项目建设全部完成,10万师生在秋季开学时如期告别板房,搬进宽敞明亮、功能配套的教室。新建县计生站和5个乡镇计生站,为群众提供更好生育服务奠定了基础。建成2个县级医院、57个乡镇卫生院和100个村卫生站,于2009年10月全面完成重建,群众实现方便就医治病。修建敬老院5个,辐射31个乡镇,为近1 000名老年人提供了颐养天年的舒心住所。整合文化等21个项目,新建的剑门大厦、体育活动中心、残疾人活动中心等城市功能性项目,不仅为群众更好地提供政务、休闲娱乐服务,同时提升了城市品位。援建18个未联网乡镇骨干网建设,实现全县57个乡镇100%收看有线电视,2万多户群众受益。黑龙江人民全方位援建,帮助剑阁县人民尽早实现了安居安定。

龙江大爱给剑阁援建了良好的发展基础。黑龙江省在援建工作中,注重基础性、战略性、民生性项目援建,帮助剑阁县改善交通、水利、城镇、社会事业等基础设施条件,破除发展瓶颈,为提高群众生产生活的发展水平打好基础。先后援建了剑南路、剑昭公路、剑门关隧道、翠云廊道路改线工程等80公里干线公路,清江河一、二号大桥等桥梁建设,恢复了交通秩序,提升了道路通行能力。投资1亿多元,修建7公里长的龙江大道,连通“成西高铁”剑门关站与剑门工业园区,使县城五大片区融为一体,为新县城建设发展拉大了骨架、夯实了基础。新建的沙溪、渡口两座大桥,将县城沙溪、大仓、拐枣、修城四地连成一体,可新增城市建设用地约134公顷,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提高清江河城区段防洪能力,对县城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解决了两岸群众过河难的问题,让群众摆渡过河成为历史。通过援建实施的剑南路、剑昭路、西河中桥等8个交通项目,彻底解决了群众出行难的问题,被当地群众亲切称为致富路、致富桥。援建中组织专家对全县震损水库进行鉴定,制定并落实了应急抢险方案,实施英雄水库等3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避免了次生灾害发生,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7万亩。在震后迅速援建剑门关镇、白龙镇等11个乡镇供水站,解决了6.4万人安全饮水问题。援建清江河8.2公里河堤,投资兴建县城污水处理厂等项目,完善了城市配套功能,提升了新县城建设品味,增强了城市发展带动力。投入2 000万元实施普安垃圾处理场项目,解决了老县城垃圾处理难的问题,改善了居住环境, 提升了城市形象,改变普安老县城一直以来脏、乱、差的不良现状。投资援建乡镇农贸市场,改善了小城镇环境,增强了城镇集聚能力,助推了城乡一体化发展。援建沙溪中学、剑阁职中等教育项目53个,为剑阁县今后的教育发展增添了后劲。援建中救灾物资储备库的修建改写了剑阁没有救灾物资储备仓库的历史,为今后我县应对大的自然灾害提供了物资储备保障。黑龙江省援建的这些基础性、战略性、民生性项目,使剑阁县的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跨越发展了10-20年。

龙江大爱给剑阁援建了造血功能。援建中,黑龙江省着眼于剑阁县的发展,按照灾后重建既要实现原地起立,更要实现发展起跳的要求,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重建与发展并重,着力使灾后重建的过程成为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狠抓产业项目,实现由“输血”向“造血”转变。力争通过援建,促进我县经济结构大转型,使总体上的传统农业县向旅游县、工业县、现代农业县转变。

在促进旅游县建设方面,援建1.5亿元实施的剑门关古镇一期改造工程、关楼恢复重建工程、索道站建设、剑昭公路、翠云廊改线工程等项目,促进我县顺利完成了剑门关景区文化旅游产业重建。增强了发展后劲。援建的剑门关景区标志性建筑关楼、剑门关古镇改造等5个项目,总资金1.5亿元。其中援建的剑门关隧道、国道108线翠云廊改线解决了长期制约景区发展交通安全隐患、过境游等问题,提升了景区品味,提高了服务档次。

为了实现“工业强县”战略,打造剑阁工业发展的新平台,早日建成新县城的工业经济中心,援建中,黑龙江省和剑阁县签订了《黑龙江省支持剑门工业园区发展备忘录》。该项目提供1.2亿元援建资金,修建道路、管网等基础项目,建成1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有力改善了剑门工业园区投资环境。通过改善园区基础设施和开展招商活动,园区吸引力明显增强,被省政府批准为中小企业创业基地。西部广阔的市场、丰富的人力资源和临近原料产地的优势吸收了各界客商西进创业,一些“东资”项目已落户于剑阁县及周边地区,剑门工业园区短短两年内引进企业21户,协议引进资金22亿元,已入园企业中的四川琦龙矿业有限公司、广元市鑫茂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四川川煤广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120万吨水泥厂、四川三人塑胶管业有限责任公司、四川震宇电力设备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建成投产,建筑建材、轻工机电等主导产业基本形成,发展势头越来越好,园区正逐渐成为剑阁经济发展强大引擎。2009年1-8月实现工业产值5亿多元、税收3 000多万元、就业2 000人。剑阁县被四川省委、省政府表彰为2009年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这也是黑龙江省科学援建、造血援建的结果。

龙江大爱给剑阁打造了“经典品牌”。黑龙江省的援建工作,给剑阁县的开发建设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打造了诸多“经典品牌”。

剑门关关楼闻名于世,在地震中成为危楼,被迫关闭,急需重建。援建中,剑门关景区开发建设项目被列为“重中之重”,完成投资3.5亿元,重现了剑门关当年那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雄”、“险”气魄,凌空于世,居高临下,万人趋往,真正成为国内外旅游界的经典品牌。2010年4月29日,成功举办了“中国蜀道・剑门关文化旅游节”,许多国际友人纷纷到景区游览,大开眼界之余赞誉不已。剑门关景区正式对外开放后,接待能力、门票及旅游总收入超过震前水平的10倍以上,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赢,使“剑门关”这个金字招牌,真正成为了一只“下金蛋”的母鸡。剑门关景区由此荣获“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最具特色旅游目的地”、“四川省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称号,正积极创建国家AAAA景区,并接受了省A级景区评定检查组的检查。自2010年4月29日景区重建竣工开放以来,已接待国内外游客60多万人次,政府性票务收入810万元,旅游综合收入4.4亿元,促进了2000多人就业,带动了整个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预计,在不长的时间内,剑门关景区对财政的贡献将超过震前全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总和,实现富民富财政的目标。

黑龙江省援建的“经典品牌”还体现在诸多项目上。剑门关古镇基础设施灾后重建的项目,全力实施“旅游大镇”,“豆腐大镇”的战略,突出抓好林园宾馆至剑门道1 200米道路两侧单位和243户个体户门面、576间临街建筑物风貌整治工程,南北入口广场、衙门广场等建设工程,石碑坊、石碑楼等单体景观建设工程,估算投资6 000万元,以此来积极推动旅游事业大发展。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旅游观光、探寻三国遗迹、休闲购物的目的地,成为剑门蜀道和剑门关景区游人集散中心和旅游基地,将有效地带动和促进全县旅游产业统筹协调快速发展。剑门大厦作为黑龙江参与援建的项目经典,在“向高空要土地、向高层要品味”的县城建设发展思路指导下,22层的剑阁县“第一高”,整合了县政务服务中心、文化馆、图书馆、档案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职工活动阵地、老年人(老干部)活动中心、婚姻登记中心、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劳动技能鉴定服务中心、工商联、成人教育中心、剑门关旅游人才交流培训中心、党校阵地建设、地震观测业务用房及应急指挥中心、人民银行等20余个项目,名副其实的成为剑阁县一大景观。黑龙江省援建的剑阁县多功能体育馆项目,不但改变了剑阁县没有专门大型体育活动场所的历史,建成后成为整个广元市设施和功能最全,规模最大的体育馆。项目建设中,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各级领导来现场指导工作后,对工程进展起到相当大的促进作用,并明确提出体育馆工程建设是剑阁县所有援建项目中的样板、典范,并号召全县援建项目来工地参观、学习。四川省体育局局长朱铃来现场指导后,评价该工程为四川省县级体育场馆中最标准、最美观的体育馆之一,完全能满足省级单项比赛活动的开展。该项目占地面积20 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 000平方米,包括室内篮球场、健身房、乒乓球室、综合训练房及附属设施在内的多功能体育馆,项目建成后,将有利于开展全民健身工作,提高群众身体素质,满足人民群众需求,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2011年4月,四川省广元市震后第一个全市运动会,就是在剑阁县体育馆召开的。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篇4

山东胶州市向阳小学虽然是一所镇办学校,但位于胶州市中心市委市政府及市直各大机关集中地段,校园无法向外扩张。不足9亩的土地,要承载82名教职工、2100名学生,人均占地3.1平方米。在这样的条件下,如何拓展学校发展空间,谋求学生最大的发展?

《论语》说:“事思敬”。我从内心热爱教育事业,敬重校长这一职业。面对缺资金、缺设施、缺器材、缺师资的状况,我不等不靠,因陋就简,因地制宜,因校制宜,提出了利用“IC效应”拓展学校空间的创新理念。IC是英文“集成”一词的缩写,“IC效应”就是让有限的空间承载最大的容量,取得最高的效率。按照简单、实用、效果一定要好的原则,我们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寻求立体发展。在向阳小学,每一个设计、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空间都渗透着“IC效应”的创新理念。以下仅仅是我们创新空间利用的一些案例。

一、拓展学生的活动空间

篮球场

我校操场只有1600平方米,但“IC效应”的运用使其空间无限、魅力无穷。例如:篮球是学生喜爱的运动,学校没有建篮球场的空间。不过我们考虑到小学篮球教育的目的其实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小学生能自己把球投进篮框里就很高兴了。所以我们在操场南端建起了13个特制篮球板(见图1),等距离一条线排列,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需求。有时学校同时安排3个班上篮球训练课,操场上便会出现一个奇特的景观――80多个篮球同时在空中、地上和篮板上下翻转,数百名学生呼喊腾跃。

航模池

农村教育也要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学校在操场东北角建了一个用于航模比赛的水池(见图2),在水池底部富有创意地绘上了世界地图。

在航模训练时,我们经常给学生出这样的题目:假如你是一名船长,驾驶一艘航船从青岛港出发,到非洲的好望角,该如何行走?游戏间,孩子们的心也在邀游世界各地,畅想未来。

涂鸦墙

我让人在航模池边砌了一面画墙,又把教学楼走廊和消防通道墙都改造成画墙,所有的画墙都贴上洁白的瓷砖。学生可以在上面随意涂鸦,随时更新,这些地方成了名副其实的小画家沙龙(见图3)。

我还把走廊暖气片上方建成200多米长的搁板,展示学生的配画文、各种作品;利用走廊后窗,展评学生的手抄报、钢笔字。

一・六厅

学校小,工会活动没有娱乐厅,孩子上舞蹈课没有练习厅,学校电视台没有演播厅,学校仅有的一点儿地方都用完了,怎么办?我利用“IC效应”,在南教学楼二楼多媒体教室上方,用钢结构建造了多功能厅――一・六厅(见图4),即一室六厅:一室为健身房,六厅为舞蹈厅、展览厅、教师娱乐厅、摄影厅、现场直播厅艺术训练厅。厅内西面墙上张贴着所有班级学生的合影,墙下设阶梯座椅,方便学生排练节目并合影等;北面墙上有5组折叠式展板,张贴着学生的优秀美术作品,墙壁上还排列着几组自动折叠椅、折叠桌,便于师生休息娱乐;整个东墙是一面大镜子,供学生排练舞蹈;靠近南墙有一排健身器材。整个大厅配备了先进的演播系统,可以录播节目。

二、拓宽学生的认知空间

学生阅览室

阅读是人类继承优秀文化的最好手段之一,是提升人类思想文化品位的精神漫游。可学校用房实在是太紧张了,没有富余的房间可做阅览室。我寻遍学校的每一个角落后,和教师们一起将教学楼的2个洗手间及门厅和走廊改造成3个阅览室(见图5),书橱全挂放在墙壁里,阅览桌做成简易的隔板式,坐凳是少占空间的小凳子。这样,学生每周都能上大阅读课,书籍为学生、教师展现了精彩的世界。

植物园

由于向阳小学处在寸土寸金的市中心地段,所以要想在校园里多植一片绿,为学生添一块劳动实践基地,难于上青天。然而,我还是凭着“IC效应”攀上了这个“青天”。2004年夏,当学校新建南教学楼时,经过缜密的思考,我们将二楼平台,经过加固、防渗、强化处理,建成了300平方米的空中植物园(见图6)。园内以种植蔬菜、花卉为主,分为土壤栽培、基质栽培、花卉育苗、芽菜生长等5个实验区。学生经常进园认识植物、动手实验。由于芽菜培植是绿色无公害产品,还吸引了许多饭店前来定购。

“大中国”展开室

为扩大孩子们的视野,用优秀的民族文化陶冶孩子的心灵,我又让“IC效应”体现在集知识性、趣味性、创造性,融爱国主义教育、研究性学习为一体的“大中国”展室中。“大中国”展室的所有材料都是学生利用暑期搜集、整理的。以恢弘博大的民族精神为主线,分门类介绍了中国行政、军事、科技、文化、民俗等。孩子们在这里了解了历史和文化的传承,感受了中国之大、之美。

墙上地球村

墙上地球村在南教学楼二楼西大厅的北墙上,是一种多功能组合抽拉式地图装置(见图7)。我们将全国所有省市的行政区域、人文景观、矿产资源、地理位置、名胜古迹等知识进行整理,汇成一幅地图。乍看,这只是一幅普通的地图,但是,打开橱窗,玄机就会呈现:这里既有胶州地图,也有青岛地图、山东地图,还有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简直就是一个浓缩的地球村。

历史廊

南教学楼四楼的走廊是一条凹进墙壁0.2米宽、6米多长的历史长廊(见图8),共有365个精美的阅览夹,记录了一年中每一天在历史上发生过的重大事件。

文化林・智慧树

文化林是由北教学楼前8棵大树组成的一道文化景观(见图9)。学生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搜集到“中国节气”、“中国节日”、“中国之最”、“世界之最”、“世界国旗”、“中国城市别名”、“中国城市市花”等一系列有趣的知识,我们把这些内容整理喷绘,以学生的身高为基准做成精致的圆筒环绕在树干上。孩子们在树下玩耍之余不时吟诵,吸收了传统文化的营养。

三、创新学校的德育空间

向阳百科

如何“留住”学校的历史?向阳要有自己的特色。我将校史资料、教育法规、治校方略和教育成果等内容浓缩于72块展牌中,巧妙地安装在72条斜置轨道上,安放在北教学楼二楼不足6米长的一面墙壁中,组成了一部教科书――向阳百科。一块块展牌犹如一本本大书,“书脊”依次排开。想查什么内容,轻轻

一拉,便赫然入目。

在这“本”大书的上方,我写上了这样一条标语:把昨天发生的写成历史,将今天要干的变为现实,它就是一部很好的教科书。

道德苑

校园东侧有一面20米长、2米高的文化墙。墙上印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等传统道德教育的经典篇章,还有学生自编的行为规范“人生不字知多少”,这是向阳学生自己的“荣辱观”。墙边设有简易的石凳、石椅,学生常在课余时间吟咏诵读。经典墙・道德苑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知行轩

知行轩位于北教学楼一楼西门入口处,是将我自编的“中国教育四字歌”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制成一排50页活动展板悬挂在墙角,对学生的日常行为提出了具体可行的要求,每页展板都有两句四字歌,下面配有注释图片,琅琅上口,简明易记。

感恩角

感恩角位于北教学楼一楼东门入口处,是由50块悬挂在墙角的活动展牌组成,聚拢是一本“书”,展开是一组图画(见图10)。每块展牌列举不同的感恩对象及感恩原因,包罗了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方方面面,成为一部感恩教育的生动教材。感恩角形成了向阳小学独特的感恩文化。

“小脚印”

“小脚印”位于南教学楼三楼西侧,是学校为每个学生建立的成长档案夹。我把每个班级的档案夹设置在一个活动圆盘中,不占地方,也便于浏览。学生每一点小小的进步,都可以随时存放在自己的档案夹里。“小脚印”展室是开放的,课余,孩子们总会去看看自己和别人留下的印记,激励自己不断进步。

在“小脚印”展室里除了学生档案外,还有学校、班级、教师的“成长记录”,以及各大媒体对向阳小学的报道,专家、学者及各教育参观团对学校的评价。这些“大脚丫”和“小脚印”并存,给师生一种成就感,激励向阳人更加拼搏向上。

留园

留园位于学校操场北边的草坪上。园内摆放着一些造型各异的雕塑。这些雕塑是历届毕业生送给母校的纪念品,每一个雕塑都是根据当年国家发生的大事做成的纪念性的模型,如2003届的“抗非典众志成城”雕塑,2004届的“神州5号”模型,2006届的“长江三峡”,2007届的“动车组”模型等。

这些雕塑是学生对学校的感恩,是每届毕业生为母校留下的一片真情。

四、关心学生的生活空间

阁楼休息处

阁楼卧铺托管处位于南教学楼的阁楼上(见图11),是学校为了解决许多家长中午没有时间照顾孩子又无处托管的难题而建造的。

在筹建新教学楼时,我大胆设想并经过多方论证,将大楼阁楼加高1.2米,设计成火车卧铺式的学生午休室。根据学生年龄不同,午休室被分为12个区域,可同时容纳500人休息。休息处内设中央空调,铺红色地毯,围蓝色墙裙,安然、宁静、舒适。每次休息,学生都感到“火车”开到“空”中去了,很惬意。

洗手处

在学校操场的东南角,两根6米长的普通镀锌管上,每隔60厘米打一个孔,就成了简易水龙头(见图12),打开总阀,可容20名学生同时洗手,用过的水,经过地下管道循环,流到学校公厕冲洗便池,进行二次使用。这是学校在抗“非典”时期设计、修建的简易洗手设施,解决了学校千人课间洗手问题。

饮水处

集中饮水处位于校园的西北角,室内串联了13台饮水机,水位保持同一高度,冷热水均衡供应;室外有一排整齐的红蓝饮水管管道上安装了20多个出水阀,供学生们课间同时饮水。饮水处的设立既解决了学生饮水拥挤的问题,又解决了班级安放饮水机学生运水难的问题,安全、卫生、方便。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篇5

位于杭州西山南麓的文澜阁经历最新一次七年大修后,于2013年6月7日重新对外开放。曾经存放《四库全书》“南三阁”中唯一幸存的一阁,焕发昔日光彩,唤醒尘封的历史。公元1772年,乾隆皇帝下诏编纂《四库全书》。此时他在位有37年,“康乾盛世”已达顶峰,社会政治经济都处在安定繁荣的时期。前有宋太宗编《太平御览》等“四大书”、明成祖编《永乐大典》、祖父康熙编《古今图书集成》等鸿书巨帙,乾隆向来好大喜功,莫不想借此标榜自己的文治武功。

《四库全书》就此成为中国帝制时代官修的最大一部丛书。卷帙浩繁,共收录古籍3503种、79077卷,装订成36000余册,分经、史、子、集四部,直接影响了此后中国目录学与图书分类法的常式。参与编撰者360余人,均是当时的饱学之士,加上缮写装订等人员,多达4000人左右,编辑工程之规模前所未有。

乾隆修《四库全书》,除其所宣称的“嘉惠艺林,启牖后学”,“用昭文治之盛”外,也另有深意。清廷向全国大规模征书的同时又大量毁书、禁书,据统计,全毁的书达2453种,占全部收书数量的百分之四十左右;对编入《四库全书》的著作,也多加删改,清除反对满清统治的思想和典籍,即后世所谓的“寓禁于征”。到1782年《四库全书》修完,十年间共兴大小文字狱34起,密度之高,酷烈之甚,举世骇然。

乾隆先后批建四座御用藏书楼,用以典藏《四库全书》:北京紫禁城的文渊阁、圆明园的文源阁、沈阳皇宫的文溯阁、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又称为“内廷四阁”。1782年,将三部《四库全书》赐予江浙两省,颁布上谕说:“因思江浙为人文渊薮,允宜广布流传,以光文治”,分别藏于扬州天宁寺的文汇阁、镇江金山寺的文宗阁、杭州圣因寺的文澜阁,统称“南三阁”。

南三阁的藏书开始允许士人借阅传抄,有专人建立收发档案,办理手续;后为保护图书,办法从严,“许其呈明到阁抄阅,但不得任其私自携归”,这已有了近代图书馆的雏形。东南广大文人学士得以就近赴阁读书,校抄秘籍,江南私家藏书中因此出现一种新的类别――“阁抄本”,实际上推动了江南文化的发展。但清廷借此一举也是为了统一思想,消灭异己。鲁迅就曾评价:“《四库全书》不仅藏在内廷,而且还颁之文风较盛之处,使天下士子阅读,永不会觉得我们中国作者里面,也曾有过很有些骨气的人。”“功魁祸首”,体现了后人对《四库全书》的复杂评价。

四库七阁建筑大体近似,皆出自一个源头――明代范钦创立的私人藏书楼天一阁。天一阁位于浙江宁波,建于明代嘉靖末年,数百年岿然屹立,享有盛名。1774年乾隆下诏,称天一阁“纯用砖,不畏火烛,自前明相传至今,并无损坏,其法甚精”,命杭州织造傅寅等人亲自去详细考察,“看其房间制造之法若何?并其书架款式若何?”随后修建七座藏书楼的体例,均仿照天一阁的格局营建。七阁均继承天一阁前有曲池假山的设计,便于火灾时引水;阁体山墙厚达三尺四寸,内墙四周还安装了护墙板,用以防潮;为免生虫蚁,七阁中书格书匣皆用上等楠木,每当阴雨天气,散发出的楠木气息混合纸墨清香,弥漫全阁。

天一阁上下两层,面阔六间。七阁立面造型仿天一阁,为重檐楼阁,内里却采用了“明二暗三”的建造方式:利用上下楼板的腰部空间,巧妙增设一个夹层,使得看似两层实为三层,既节省工料,又增加了体量。建筑从油饰彩画到屋顶墙体均以寒色为主基调,哪怕是在金碧辉煌“一团火气”的紫禁城中,书阁房顶皆铺以黑色琉璃瓦件,用绿色琉璃镶檐头,建筑术语称为“绿剪边”。这源自古人的五行思想,黑色代表水,取其以水克火之意。四库七阁在设计思想、内部构造与环境协调统一等方面,更加完善合理,有人称它代表了中国古代藏书建筑的最高水平。不过随着“康乾盛世”的余晖远逝,进入内忧外患的近代历史,四库七阁曾经的安宁祥和不复存在,时局动荡,战乱频仍,书与楼的厄运接连不断,它们与近代中国一起走过百年的风雨沧桑……

文渊阁

巧藏故宫“半间房”

明代故宫中便有文渊阁,建于明洪武时期,当时即为宫中藏书之所,还是官员办公、编书、进修之地。永乐元年(1403年),解缙等人就于文渊阁开馆编纂《永乐大典》。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将文渊阁藏书中每种取一部运到北京。1449年南京的文渊阁毁于皇宫火灾。明成祖仿照南京宫殿建紫禁城,据文献资料来看,北京明文渊阁是砖城形式的库房建筑,与现存文渊阁在建筑形制及使用功能上迥然不同。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下令放火烧宫,明文渊阁随之悉为灰烬,偌大紫禁城中只有武英殿唯一幸存。

1774年,乾隆下令兴建文渊阁,位于紫禁城外朝东部、文华殿之后,于1776年建成。阁前凿方池,上架白色石桥,池中引金水河之水。阁后叠石为山,宛如屏障,四周间植百年古柏。阁东侧有一碑亭,形似驼峰,盔顶黄琉璃瓦,这是宫中唯一的南式建筑,亭中立有石碑镌刻乾隆所撰的《文渊阁记》。阁身整体的疏冷色调,在一片红黄暖色的紫禁城中,显得越发幽雅沉静,确是沉潜读书的好处所。

如今游览紫禁城,常听得流传一种说法:整座故宫共有房间9999间半,传说避天庭万间之讳故减去半间。实际据统计,目前故宫里殿、宫、堂、楼、斋、轩、阁的总间数是8707间。但这所谓的“半间房”,出处来自文渊阁。因故宫中的建筑每座殿宇间数一般均为单数,从无双数,而文渊阁又要仿照天一阁结构面阔六间,工匠们遂在阁楼西边梢间构一楼梯间,横广约为半间,既不违祖制又符“六成”之义,即为传说中的“半间房”。

1782年,首部抄录装订完成的《四库全书》入藏文渊阁。乾隆对文渊阁非常重视,阁中书柜都是用上等金丝楠木制成,当时清宫里已很少有金丝楠木,最后一点几乎全用在了文渊阁上。他还在文渊阁设宴赏赐编纂《四库全书》的总裁、总阁、总纂、纂修、校理等各职人员,于院中搭台演出小戏,一时盛况空前。每年春秋两季,原在文华殿与东西配殿举行的经筵赐茶活动,改在文渊阁内进行。清宫还规定,大臣官员中如有嗜好古书勤于学习者,经允许可到阁中阅览书籍,但不许携带书籍出阁。

藏于文渊阁的《四库全书》,在溥仪出宫后,于1925年移交故宫博物院保管。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寇加紧侵华,华北局势动荡不安,政府为防不测,将故宫内藏部分珍贵文物南迁。1933年文渊阁本《四库全书》运至上海。同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将之拨归刚在南京筹备成立的中央图书馆,南京沦陷前,辗转迁至重庆郊区,抗战胜利后复迁回南京。1948年10月,文渊阁本《四库全书》被运至台湾,现藏于博物院。

文源阁

毁于圆明园大火

1774年圆明园内兴建文源阁,在原有建筑四达亭的基础上略为增葺,次年继文津阁之后告成,是七阁中建成的第二座。文源阁坐落在圆明园“水木明瑟”景区的北面,与“舍卫城”隔湖相望。乾隆皇帝当政六十多年,住在圆明园的时间居多,文源阁是他光顾最勤的一座藏书阁。乾隆因年事已高,在编纂《四库全书》的同时,又命人“撷其菁华”,编出一套规模较小的《四库全书荟要》,分缮两部,一部藏于故宫御花园内的藻堂,一部藏于圆明园内的味腴书屋,以备随时阅鉴。

文源阁地处最大的皇家园林之中,与湖光山色融为一体,堪称建筑与园林艺术结合的典范。阁前水池中,竖立着一座当年圆明园中最大也最为著名的花石纲,高达二丈余,乾隆亲自将其命名为“玲峰”,意为“玲珑的山峰”。石上多达84个玲珑剔透的孔洞,清莹月光映入柔波,起风时呜咽作响,妙趣天然。因其超过了北宋著名书画家米芾那块81孔洞的奇石,乾隆还曾称玲峰“胜米老”。他每次驻跸圆明园,常来此登楼读书,对月赏石,留下大量题咏文源阁的诗篇。

此番良辰美景,如今已无缘得见。1860年10月18日,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大火肆虐三日,文源阁与所藏《四库全书》,以及味腴书屋的《四库全书荟要》,均在这场浩劫中化为灰烬。现在去圆明园遗址,仅余部分文源阁阁基的青砖,依稀可辨,曲池已涸,荒草遍地,令人唏嘘感叹。清朝后,园中大量石阶石柱被人盗取,挺拔峻秀的“玲峰”也未能幸免,民国时被两股土匪同时看中,争夺不休,最后,为了让彼此都得不到,竟干脆将其炸为两截。原文源阁东侧御碑亭中刻有乾隆手书《文源阁记》的石碑,文字仅存一半,经修补后,如今挪至北京文津街的国家图书馆分馆院内保存。

文溯阁

渡尽劫波全书在

文溯阁在北四阁中建得最晚,1781年动工,次年始建成。文溯阁增建于盛京(今称沈阳)故宫的西路,前临嘉荫堂,后依仰熙斋,是七阁中唯一未能与水相伴的一阁。

乾隆将建在盛京故宫的藏书阁取名文溯阁,自言取“溯涧求本”之意,以示自己不忘祖先开基创业之艰,兢兢业业治理国家。1783年9月,73岁高龄的乾隆,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巡幸盛京,书阁合一,实现了他在文溯阁读书的愿望。

文溯阁《四库全书》的漫长历险始于1900年。沙俄当年参与八国联军,于10月份占领盛京。据史料记载,当时文溯阁院落改为俄军马厩和炮兵营房,阁门洞开,所藏《四库全书》中有39卷被窃。1914年,袁世凯为称帝作准备,在故宫设立古物陈列所,调集盛京热河两行宫所藏宝物进京。文溯阁《四库全书》运抵北京,一时难寻合适的藏书场所,只好置于故宫保和殿。袁世凯的皇帝梦破灭后,古籍被冷落一隅,蛛网尘封。到1922年,清室以经济困难为由,欲将文溯阁《四库全书》出售给日本人,价格已议好,谈定120万元。北京大学教授沈兼士首先听闻此消息,随即致函教育部,竭力反对此事。后迫于舆论压力,清室放弃卖书,文溯阁《四库全书》终不致流落异邦。

1925年,沈阳欲筹办图书馆,一些有识之士提出文溯阁《四库全书》当完璧归赵。由杨宇霆致电当时的教育总长章士钊,称文溯阁藏本为“奉省旧物,仍归奉省保存”,张学良也曾亲自出面进行交涉,经多方争取,文溯阁《四库全书》于1925年8月押运回沈阳。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文溯阁落入日本人手中,后以洲国国立图书馆之名代为封存《四库全书》。抗战结束后,南京国民政府曾两次电令运走《四库全书》,均未实现。直到1949年后,东北图书馆(现辽宁图书馆)才接收了文溯阁《四库全书》。

1950年10月,朝战爆发,战火很快烧到鸭绿江边。《四库全书》连同一些宋元珍善本图书运出沈阳,存放在黑龙江讷河城外一所改成小学的关帝庙里。1952年夏,讷河水患,《四库全书》不得不改迁北安。直到1954年朝鲜停战后,《四库全书》才得以运回沈阳文溯阁。十几年后,1966年中苏关系紧张,珍宝岛战云密布。出于战备考虑,需疏散保存的《四库全书》再遭迁徙之苦,这次中央下令调拨甘肃省图书馆保存。文溯阁《四库全书》历经行程近三千公里,藏于兰州市郊的一个战备书库中。此后辽甘两省为文溯阁《四库全书》的归属纷争十余年。2002年甘肃省专门为《四库全书》兴建兰州黄河岸畔九州台的藏书楼,现藏其间。

文津阁

鲁迅为四库全书奔走

文津阁地处承德避暑山庄,于1774年秋动工,次年夏建成,这是内廷四阁中第一座建好的藏书楼。文津阁位于山庄西北隅,千尺雪景区之北,坐依青山,流水环绕,是避暑山庄的园中之园。“收将大段天一范,兼取小斋京口米。”乾隆朝大臣钱载的两句诗,道出了文津阁造园借鉴取法的对象。“天一范”即天一阁,“京口米”则指的是宋代大书画家米芾在京口(今江苏镇江)的住处“宝晋斋”。乾隆欣赏宝晋斋“东有月台西有山”的意境,于是命人在阁前建起一座占地约800余平方米的巍峨假山,气势恢宏,又在假山西头修趣亭,东头筑月台,还将墙外天然青翠的西山借景入画。

乾隆对在此建阁贮书十分得意:“山庄居塞外,伊古荒略之地,而今则间阎日富,礼乐日兴,益兹文津之阁,贮以四库之书,地灵境胜,较之司马迁所云名山之藏,岂舍霄壤之分也哉?”皇帝常在承德避暑山庄接见各族首领和外国使节,皇家藏书楼建在此地,也是标榜天朝的文治武功。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篇6

1.把握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手法。

2.鉴赏品味散文的内容,表现技巧、语言。

3.理解作者表达的对“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语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这是唐代刘禹锡《陋室铭》的语句,虽是一栋陋室,但在诗人眼里却充满了清幽雅静的情趣。如“苔痕上阶绿,草色如入帘青”,“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今天,我们再一起去参观一座山间小屋。

二.解题

作者李乐薇,江苏人,现代作家。早年毕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后一直在台湾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以散文见长,文笔清丽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温婉而富有感情。

“空中楼阁”,原指海边或沙漠中由于光线折射而出现的虚幻的楼台景物,后多比喻虚构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等。清代李渔《闲情偶寄·结构第一》曾引用此语:“实者,就事敷陈,不假造作,有根有据之谓也;虚者,空中楼阁,随意构成,无影无形之谓也。”《我的空中楼阁》也正是通过虚实相生的写法,表现了大自然的美好,小屋的可爱,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的向往。

三.整体感知

1.在文中“我的空中楼阁”具体指什么?

山上小屋--“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2.作者是怎样写山和小屋的关系?

①“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暗喻,拟人,突出了小屋的玲珑、小巧的特点

②“柔和的一个角度上”:明暗和色泽差别不大、不刺眼,和顺悦耳,质地柔软,亲切、温顺。

山坡平缓,地势、地形,具体的事物赋予色彩、质地、性情。

③“点破”:直接了当地捅破,力度突出的是小屋的位置的显眼、显要和。

④博喻: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叫博喻,又叫连比。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

a两岸都是悬崖峭壁,累累垂垂的石乳一直浸到江水里去,像莲花,像海棠叶儿,像一挂一挂的葡萄,也像仙人骑鹤,乐手吹箫……说不定你忘记自己在漓江上了呢!(杨朔《画山绣水》)

b一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的灰色的瓦瓴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王蒙《春之声》)

c“砰”一声,郎平的一记重扣,激起了全场经久不息的欢呼声和鼓掌声,像海涛击岸,像山洪爆发,像飞瀑倾泻。观众们蜂涌到场子里,将一束束散发着馨香的鲜花,献给教练、领队和姑娘们。(鲁光《中国姑娘》)

d张老师却是一对厚嘴唇,冬春常被风吹得爆出干皮儿;从这对厚嘴唇里迸出的话语,总是那么热情、生动、流利,像一架永不生锈的播种机,不断在学生们的心田上播下革命思想和知识的种子,又像一把大笤帚,不停地把学生心田上的灰尘无情地扫去……(刘心武《班主任》)

上面例①用“莲花”、“海棠叶儿”、“一挂一挂的葡萄”、“仙人骑鹤”、“乐队吹箫”五个喻体来比喻“累累垂垂的石乳”这一个本体;例②用“雪”、“玉”、“飞溅的浪花”三个喻体来比喻“白丁香花”这个本体;例③用“海涛击岸”、“山洪爆发”、“飞瀑倾泻”三个喻体来比喻“欢呼声和掌声”这一个联合体;例④用“播种机”、“大笤帚”两个喻体来比喻“话语”这一个本体。如果用一个喻体来比一个本体,又用另一个喻体来比另一个本体,这不是博喻,这是比喻的连续运用。

⑤如果从选景、取景的角度看,这些内容从哪些角度观察?

远处。----远观全景。

3.作者怎样写小屋和树林的关系:

①树点缀了小屋(由近及远)。

近观:一片纯绿色的无花树。树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满山皆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好的绿的背景,使小屋显得别致出色。高出屋顶的大树,\"细而密的枝叶”“美而浓的树阴”,“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拟人)。

②小屋点缀了树林、树丛(由远及近)

远看:小屋前面的树,“那些树把小屋遮掩了,只在树与树之间露出一些建筑的线条,一角活泼翘起的屋檐,一排整齐的图案式的屋瓦。一片蓝,那是墙;一片白,那是窗。”“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隐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这一部分重在自然景物的真实描写,尽管有丰富的联想、想像,但写的是确确实实的山、树、屋的形势和情姿。这是此文托物言志的第一个里程碑。

③请用一个成语概括山和小屋的关系?

相得益彰,相互掩映。

4.如果说以上内容是从实处写,那么作者还从哪些方面怎样写其它?

虚写

写花园:由“领土”有限,到“领空”无限;由“有形的围墙”到“无形的围墙”;由花园的花朵到天上的云霞。小屋的光线也富有浪漫的文学性;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早晨光线加强,花蕊慢慢绽开,傍晚,光线暗淡,花瓣微微收拢。明明是“高高的山坡”,崎岖的“山路”,却叫它“幸福的阶梯”,“空中走廊”;夜幕中的小屋,却觉得它仿佛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由实入虚,将现实的自然景观,融进迷离朦胧的诗一般的意境,难怪作者情不自禁,“身在小屋享受着人间清福,享受着充足的睡眠,以及一天一个美梦”啊!这是此文托物言志的第二个里程碑。

5.从文章的整体看,“我的空中楼阁”是不是确有其建筑?

理想中的生活地方。从全文看,这小屋应是虚构的。作者特意让小屋踞于“高高的山坡”上,强调“山路和山坡不便行车”,暗合远离“入境”“不闻车马喧”之意。

文章题为《我的空中楼阁》,一语双关:既指“我”家居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烟雾迷蒙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又指幻景中的“空中楼阁”,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

6.“我的”这一定语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倾向?从此可以感悟到作者什么样的志趣?

喜爱之情。表明了作者对超然物外的“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

读最后一段。作者特意强调,“这座空中楼阁占了地利之便”。所谓“地利”即“空中楼阁”,它踞于“高高的山坡之上”,“山路和山坡不便行车”,暗含远离“人境”,“不闻车马喧”之意,是“我”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不必养鸟,无须挂画”,不要人为的“文明”,只要“自然”,表明了作者对超然物外的“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这是此文托物言志的第三个里程碑。

作者把小屋视为“快乐的起点”和“幸福的终点”,表达了对世俗名利的淡薄,远离闹市人境,在尘嚣中寻找闲静,从明丽质朴的自然中获得无限的意趣,是对人生的一种超然态度,但作者这种幸福观是与众不同的,有其积极的一面,即对社会现实的厌恶和失望,对名利社会的彻底否定;也有其颇为消极的一面,即超凡脱俗、清心寡欲的遁世思想。因此,作者的这种“快乐”和“幸福”的人生追求,只是一种海市蜃楼式的幻景罢了,小屋只是一座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他所企望的境界实际上是镜中花水中月,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只不过是人生的生活理想的寄托。

文章开将从山写起,用比喻的方法,以神来之笔点出小屋的位置,接着用一组博喻来突出小屋点缀山,接着重点写小屋和树的关系,这部分由近到远,由局部到整体,多方位写两者的关系。尔后,又以大量篇幅立足于小屋描写外面的景致,在这一部分中,作者在对外面多种景物进行描写的基础上更侧重于抒写自己对自然景物的感受,这样独具匠心的构思,使文章的内容由浅入深、由实而虚,也自然而然地借景物描写抒发了情怀。

5.表现手法

文学创作中,作家有时感到某种抽象的精神难作具体描绘,有时也会由于某些原因不便对所表现的失望进行直接描述,于是便往往借对某一适当物象的描写,便抽象的精神具体化,让不便明言的情思含蓄、曲折地表达出来。《我的空中楼阁》便是这样的托物言志、咏物寄情的作品。状物与言志,融洽无间,和抒情也浑为一体。

托物言志就是通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采用托物言志法写的文章的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要写好这样的文章,就要掌握好“物品”与“志向”,“物品”与“感情”的内在联系。首先是物品的主要特点要与自已的志向和意愿有某种相同点和相似点。其次,描述时,自己的志向要以物品的特点为核心。物品要能表达自己的意愿。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

7.描写景物的角度:本文在描写景物时,角度变化多端。

A.近看小屋,呈现的景色是:“有了这许多树,小屋就有了许多特点。树总是轻轻摇动着。树的动……”看到小屋的整体,看到屋的大小和树的动静的配置。总之,近看到得的印象,归结为“含蓄而有风度”。

B.而远眺呢?“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想于枝头,轻灵而自由。”从大背景中,看到小屋特征鲜明的局部、一些线条、一排瓦屋、一片蓝、一片白,而整体则在树丛中“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远眺得到的印象,归结为“轻灵而自由”。

C.此外,还有仰视:“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D.有俯瞰:“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

E.又有白天所见——景物线条、色彩、层次非常明晰;黑夜所见——“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

F.还有从屋内向屋外看:“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

总之,作者以心爱的小屋为焦点,从各个角度进行观察和描绘,写出了小屋在各种视角下的各个方面,写出了小屋的神韵。只有心灵自由,襟怀开阔,胸无尘滓,而且爱屋情笃,才能如此放纵笔墨,视点任意东西南北。

,最经典的两句:虽不养鸟,每天早晨有鸟语盈耳。无需挂画,门外有幅画——名叫自然。真是叫人羡慕欣喜,鸟语花香,自然清新的生活是最满意的人生。

六.这篇散文把小屋置于一幅幅图画中呈现给我们读者,图画有小屋的全景、夜景、远景、近景、特写景,从不同角度、不同时间把小屋点染勾画,加欣赏一系列画卷,使我们大饱眼福,可我们能否结合文人的作品机及文人,描述一下生活于其间的作者应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可以用我们知道的文人为其画像?

提示:这一步实际是在调动学生的文化积淀,通过比较,发散思维,来寻找古今文人在寄情山水的相同点,学生可以各抒己见,不一定就是生搬硬套某一文人和李乐蔽是完全一样的,只要寻找到某一相通点即可。

1.可想象为当代“陶渊明”的形象,他在《归园田居》中写到“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阴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入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这样一个情然自乐的“世外桃源”,诗中表现出他回到田园、重温田园的自然景物和生活气氛的内心欣慰之情。田园的和平安宁的生活,正是诗人心中的向往之景。

2.可以想象为当代“王维”,他在《山居秋瞑》中写到“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问照,清泉石上流。竹暄归院女,莲动下舟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中的“明月”、“清泉”、“竹”、“莲”构成大自然清雅静美的画面,暗示了诗人向往自然、追求归隐的人生理想。

3.可以想象为当代“李白”,他创独坐敬亭山种写到“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所有鸟类都已离开敬亭山高飞远逝,极目长天,空空荡荡,山顶仅有的一片孤云,也在慢悠悠地竟自独向天边飘离而去。鸟去山空,云去山孤。而此时,诗人眼前默然无语的敬亭山,却赋予了灵性,与诗人“相看两不厌”,山与人,两相亲,山水自然成为诗人的知己,使诗人精神上得到莫大的安慰。

4.可以想象为当代“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写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我们看到作者目接山水之美而乐,娱清山水悠闲自适的情调。“树林阴毁,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马乐也。”作者“醉”于山水之间。“禽鸟”同样“醉”于山水之间,而作者耳闻鸟鸣之音也为之乐,使大自然的山水禽鸟都富有了灵性,达到了人与大自然融汇为一的境界。

5.还可以想象为“孟浩然”、“刘禹锡”、“周敦颐”,甚或“朱自清”,“郁达夫”、“徐志摩”。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篇7

关键词:乌镇建筑群因素环境

乌镇概况

乌镇位于浙北平原桐乡市,从杭州出发走高速公路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此处地势平坦,密如珠网的河流,星罗棋布的荡漾,使乌镇具有浓厚的水乡特色,给人一种雅致而不张扬、清新而不繁琐的自然美感。

乌镇虽历经2000多年沧桑,仍完整地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全镇以河成街,桥街相连,依河筑屋,深宅大院,重脊高檐,河埠廊坊,过街骑楼,穿竹石栏,临河水阁,古色古香,水镇一体,呈现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

一。乌镇格局

河网在乌镇内和主干道重合,连桥成路,流水行船,作成亦路亦水的形式。这个水网体系联结京杭运河、太湖和乌镇的池塘、水井,理想的解决了农作、饮用、排水、观赏、运输等水。

在乌镇的布局中,由于上曾地跨两省(浙江、江苏)、三府(嘉兴、湖州、苏州)、七县(乌程、归安、崇德、桐乡、秀水、吴江、震泽),加之吴越文化的积累、沉淀,观念上明显受中国传统儒文化和运河商业文化的。儒文化对营建中流行的风水学说等往往是排斥的,故而很少见常因风水而设的斜门左道,为避免气冲而立的屏墙、照壁,或当路放置的“泰山石敢当”等符镇,而是多轴线明确、卑尊有序的各式住宅。

另有访庐阁茶馆、高公生糟坊、宏源泰染坊等商业建筑,汇源典当行在常丰街,当街一个墨黑的“当”字,1.8米高的柜台,有着浓郁的商业氛围。这也与其他江南水乡古镇有很大的不同。

二。水阁和许多江南水乡小镇一样,街道、民居皆沿溪、河而造,正所谓“人家尽枕河”。

乌镇与众不同的是沿河的民居有一部分延伸至河面,下面用木桩或石柱打在河床中,上架横梁,搁上木板,人称“水阁”,这是乌镇所特有的风貌。水阁是真正的“枕河”,三面有窗,凭窗可观市河风光。茅盾曾在《大地山河》中这样描述故乡的水阁:“……人家的后门外就是河,站在后门口(那就是水阁的门),可以用吊桶打水,午夜梦回,可以听得橹声欸乃,飘然而过……”

传说水阁是由一位机智的豆腐倌的违章建筑而来,可是随着时间的迁移,许多历史都已烟消云散,唯有这集生活的实用与享受于一体的建筑形式因着人们的喜爱而得以保存和延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水阁是乌镇的灵气所在,虽然它没有奢华,难比高楼。有了水阁,乌镇的人与水更为亲密;有了水阁,乌镇的风貌更有韵味;有了水阁,乌镇的气质更为悠雅;有了水阁,乌镇的历史添了一份委婉。水阁是乌镇的独创,是乌镇的魅力所在。

碧水蜿蜒,小桥流影,橹声欸乃中看水阁画卷般在眼前徐徐展开,看水乡人在水阁中起居住行,听古镇人乡音叫唤此起彼伏。乌镇的水阁正已它独特的韵味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喜爱。

三。小桥流水

桥是江南水乡古镇不可或缺的因素。据说乌镇历史上桥梁最多时有120多座,真正是“百步一桥”,现存30多座。

其中西栅有通济桥、仁济桥,中市及东栅有应家桥、太平桥、仁寿桥、永安桥、逢源双桥;南栅有福兴桥和浮澜桥;北栅有梯云桥和利济桥。

这些桥最早建于南宋,大多始建或重建于明清,有些桥还题有桥联,如通济桥:“寒树烟中,尽乌戌六朝旧地;夕阳帆外,是吴兴几点远山。”(朝南)“通云门开数万家西环浙水;题桥人至三千里北望燕京。”(朝北)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

四。石板小巷

走进乌镇,走在那用青石板铺成的狭窄的小街上,看到两边各式各样的民居和仍住在民房中的乡民,就会让人有一种亲切自然的感觉。作为历史古镇,乌镇无论是整个镇还是观前街,都体现着一种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整体美。走进这个充满了农业文化氛围的古镇,漫步于古镇绵延一里多长的石板小街上,可以倾听脚步在另一小巷上的回音。

沿水小街有“石帮岸”,有些可能有修饰,比如我见过雕上一个瓶,瓶里插着三支戟,取“平升三级”的意思。用以系船。

五。茅盾故居及其他古建筑

乌镇因茅盾而出名,茅盾故居位于乌镇观前街与新华路交接处。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茅盾故居是一座典型的江南水乡建筑,显得端庄凝重,古朴典雅。与故居一墙之隔的是茅盾童年读书的立志书院。书院的主建筑“云楼”曾是茅盾就读的教室。

故居是茅盾曾祖父沈焕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前后在汉口经商时寄钱回家购置的,自沈焕至茅盾,四代同堂居住于此。整个故居面街南向,是砖木结构的一般江南民居。其主体是四开间两进深的二层楼房,共16间,面积414.25平方米。另外楼房后有小园,有平房三间近100平方米。因当初这所楼房东西两个单元购进时间有先后,因此东单元称“老屋”,西单元称“新屋”。两单元外貌一样,前后两进,楼上楼下都门、路相通,浑成一体。前楼四间临街。底层自东至西第一间为大门和通道,第二间为家塾,是当年沈氏子弟就学之处。第三、四间联成一大间,为当年全家的饭堂。楼上自东第一间是茅盾祖父的卧室,第二间是其父母的卧室,茅盾及其弟沈泽民即诞生在这间房内。第三间、第四间当年曾是茅盾两位叔祖的卧室。自前楼底层通过天井或自楼上经过通道即至后进楼房。后楼底层四间自东起依次客堂、厨房、通前后的过道及全家的起居室。楼上四间自东起依次为茅盾姑母的卧室、女仆丫头的卧室及茅盾曾祖父母的卧室。以上这些房舍至今仍保持百年前的规制未变。在两进楼房后面是一个约半亩地的园子,茅盾曾祖父曾在这里盖平房三间,多年来堆积杂物。民国22年(1933)夏,茅盾亲自主持翻建为三大间,东为储藏室,中为卧室及小客堂,西为书房及会客室。此后几年中茅盾曾数度住在这里写作、读书,并作为起居会客之所。重修后的茅盾故居仍以前楼下最东一间为大门,高悬陈云亲笔题写的“茅盾故居”匾。大门内的通道改作陈列室序厅,安放茅盾铜像。前后楼上下各室器物按照当年格局布置,家具也有不少是当年旧物。前楼上茅盾父母的卧室,房内陈设简易,有一张宁式雕花大床,边上放一张小床,一座衣橱,几叠衣箱,临窗有书桌放着文房四宝。茅盾在这里诞生、养育,接受母亲的启蒙,度过少年。楼下西边原为家塾的房内放着几张桌椅,茅盾幼年时期和几个堂兄弟在这里读书,由祖父沈思培教授。后园中的三间平房,南向有走廊,墙壁上挂着叶圣陶写的“茅盾故居”匾额。这所平房30年代经翻修后上筑天花板,下铺地板,南北两壁均装设西式玻璃长窗,窗明几净,环境幽静。东边一大间朝南开门,前半间为通向中室过道,后半间是储藏室。中室前半间客堂与后半间卧室之间隔以中式长窗,卧室中有一张铜床和桌椅等用具。西边一间中以茅盾亲自设计的大书橱隔成两间,外面起居室,放着茅盾当年从上海运来的一套沙发。内室是书房,北窗下放着一张茅盾当年定做的大写字台。民国24年(1935)秋,茅盾在这里完成了中篇小说《多角关系》的写作。平屋外面空地上植有不少花木。民国23年秋,茅盾在这里亲手种植了一棵棕搁和一丛天竹,现今棕榈的枝干已超过七米多高的院墙,天竹郁郁葱葱,枝繁叶茂。

西栅西大街502号建筑建于光绪年间,1929年遭邻火焚毁若干,现存朱家厅。此厅楼上也铺有方砖,故称“厅上厅”,这在江南的厅堂楼宅中极为罕见。两厅正面是一排落地堂窗,雕刻有全套《说岳全传》和花卉图案,楼檐下梁柱连接处的雀替上,雕有三顾茅庐、空城计等三国人物和故事,刻工细腻,栩栩如生。

南栅常丰街14号张家厅,尚未完全修复,但其堂楼门面上砖雕有人物、花卉,有“长宜子孙”的砖雕匾额,六扇镌刻着传统书画的堂梯门。另有江南百床馆、江南木雕馆若干,引入一些不伦不类的作品,愚见以为乌镇瑕疵。

结语

2003年12月24日,参观乌镇翌日开始整理文章和数据,凡数月。江南水乡古镇依旧呈现在午夜梦回的水墨画里,伴随着桨声灯影里的运河。是什么让乌镇如此美丽?

古镇的美可以用形式美的法则来判断。

均衡的整齐美。一块块砖叠垒的墙,一条条石板铺成的路,街边的一间间店铺,河边的一间间小屋,它们平行相连或保持一定距离,表现出状态下的整齐美。装饰纹样上多采取二方连续的纹样,伴着蜿蜒曲折的街道,错落有致的老房子,给人一种运动的秩序美感。

美。来源于她的客观形式美,色调的同一性,黛瓦粉墙,黑白二色。以灰色为主基调,色彩的明度不高,和谐淡雅,建筑安排变化而统一。

宁静感是古镇美的另一个方面。古镇的氛围是非常闲适的,所有活动都是自主的,与都市的竞争压抑形成鲜明的对比,漫步在宁静的石板巷,倾听脚步在另一小巷上的回音笃笃,可以得到心理上的放松和解脱。

厚重感。她的布局、建筑空间形式是千百年来人们生活逐步形成的,背后映射着历史沧桑感。每一块石头、每一块砖都记载无数被遗忘的故事,凝聚了古代东方文化。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篇8

看过金庸《笑傲江湖》的人都知道恒山派,悬空寺也在小说中登场,令狐冲就被哑婆婆绑架关押在此处。作为恒山十八景中最独特奇妙的一景,悬空寺最近爆出新闻,可能真的要“悬”了――它所在的山体有人挖煤,疑被掏空,距其直线距离仅为2.5公里。不过悬空寺的负责人出来解释,寺庙的安危没有受到影响,“现在悬空寺比较大的问题是彩绘脱落严重,急需修缮”。这座隐逸古寺历经考验,已在峭壁千仞上屹立了一千五百年。

一面贴墙,三面悬空

从大同市向南驱车大约65公里,便到达浑源城南5公里的恒山脚下。恒山由金龙峡东、西两峰组成,东为天峰岭,西名翠屏山。悬空寺就坐落在翠屏山上,面对天峰岭,处于深山峡谷的一个小盆地内,两边是一百多米高的垂直峭壁,刀劈似的峭岩将倾欲倾,似乎就要扑压下来。而悬空寺上居危崖,下临深谷,栈道飞架,楼阁高悬,仿佛镶嵌在一侧崖壁之上,可望而不可及。

选址此处,因恒山地处华夷交会之地,地理位置显要,悬空寺位于古时南去五台、北往大同的交通要道,可以方便南来北往的信徒进香。另一说是,唐峪河从寺前山脚下流过,古时常常暴雨成灾,河水泛滥,人们认为有“金龙”作怪,于是建造寺庙来镇压它。

循一条古老的栈道上山,首先迎来山门,开在悬空寺的侧面,也就是南边。主殿和整座寺庙一样坐西朝东,依壁建起二层楼殿,下层原为和尚食宿的禅房和念经殿堂,上层是三佛殿、太乙殿和关帝庙。主殿两侧均有配殿,为比肩式楼阁,殿基全用条石砌成,大约长20米,高10余米,犹如暗红色的城墙。

主殿部分是唯一脚踏实地的,穿过主殿底层的耳洞向上,便到达了体现悬空寺之悬的南北两座飞楼,高约10余米,三层九脊,斗拱层层叠架,飞檐出挑深远。楼体以插梁依托,一面贴墙,三面悬空,外侧看上去仅靠几根长十几米高不足碗口粗的木柱支撑,奇险了得。北楼最高处的三教殿距离地面58米,据专家考证,1939年之前的悬空寺更加凌空飞悬,距地面将近90米,因唐峪河开凿水库河床淤积,才“变矮”了一些。踏着吱呀作响仅容一人的窄梯上行,前人似踩在后人的头顶。身边的木栏杆高不过腰,透过木板缝隙隐约还能看见底下的百丈深谷,令人惊魂。有胆小的游人手脚并用,一路攀爬。楼梯踏板的铁钉密密麻麻组成莲花的图案,因历史久远和不断摩擦而被磨得光亮,寓意信徒们踏着莲花,即可“步步登莲,吉祥如意”。整个建筑群体沿山峰走向自南向北逐步升高,也暗合着道家修炼、得道、成仙的神化过程。

悬空寺面积不大,只有152.2平方米,却建有殿阁室窟40余间。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般寺庙该有的山门、钟鼓楼、大殿、配殿等一应俱全,平面面积不够,就设法将寺庙立起来。它巧妙地将原本平川寺院在平面上沿中轴线展开、左右对称的建筑,转化成一条线上的立体设置,楼阁间以栈道相连,上下有螺旋式楼梯相通,均依崖壁凹凸,审形度势,凌空而构。最后呈现出的效果窟中有楼,楼中有穴,高低错落,左右回环,既相互关联,又彼此独立,令人叹绝。

古建筑专家罗哲文曾对此称赞道:“山有突出来的地方,或者是有变化的地方,就把它用梁子或者桥结合起来,这样就变成了一个仙山楼阁式的、艺术价值很高的组合,的确有音乐式的,有起伏昂扬的,我觉得从这方面来说,悬空寺体现得非常好。”

国内罕见的三教合一寺庙

悬空寺始建于北魏年间,寺内现存最早的三尊石佛大约是那一时期雕刻的,金、明、清均有重修,现为明清建筑风格。悬空寺共有12个佛教殿堂,5个道教殿堂,它的三教殿里更将儒释道三教鼻祖共同供奉,释迦牟尼居中,右侧是老子,左侧是孔子。在全国一些寺院道观、石窟造像里,也存在儒道释混杂的内容,但像悬空寺这样典型的,并不多见。

《笑傲江湖》中令狐冲做恒山掌门之前,恒山堪称是女人山,山上全是女尼。事实上恒山是道教名山。细数下来,道教中山西籍的神仙阵容最为可观,关公关圣、吕祖吕洞宾以及张果老等皆属此列,传说张果老就是在恒山隐居潜修并最终成仙的。悬空寺的建设最初也与道家有关。

鲜卑拓跋氏公元386年建国,史称北魏。鲜卑皇室钟情于佛教,将其定为国教。到太武帝拓跋焘时,他听取宰相崔浩的进言,重道抑佛,改信寇谦之(365―448年)的天师道,将其奉为天师,使道教获得空前的发展。并于太平真君七年(446年)下诏天下灭佛:诛戮长安的沙门,焚毁天下一切经像,史称太武法难。直到拓跋焘死后,继位的文成帝拓跋颁布了复佛法诏,佛教才又得以复苏发展。公元491年,推行汉化的孝文帝拓跋宏下令将道教的天师道场移到恒山。寇谦之去世前留下遗训,要建一座空中寺院,以便“上延霄客,下绝嚣浮”,意思是远离世间烦恼尘嚣,更加接近天上的神仙。其弟子们在几十年间依照师傅的遗训集思广益,精心打造设计方案,据道家“不闻鸡鸣犬吠之声”的要求,将悬空寺建在了峭壁之中。

据三教殿石壁上刻于金大定十八年(1178年)的石碑碑文,悬空寺在此时已是一座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寺庙了。儒道释在魏晋时期出现了第一次融合。发展到金朝,其诸代帝王皆崇信佛教,不过崇佛同时,也吸收了辽代佛教过度发展的教训,对佛教亦有所限制。金朝在北方政治统治稳固之后,便全面学习、运用儒释道三教,巩固国家的意识形态,进行社会教化,缓和民族关系。女真贵族统治集团不仅全面采纳了中原礼制,尊孔续经,又礼敬汉地沙门,积极复兴佛教,同时也开始逐步修复北方因战乱毁坏的道教宫观,以示对中原文化的全面认同。悬空寺三教和平处于半壁之中,是当时历史烙印的一个投影。因此悬空寺又名“玄空寺”,取的是道家的“玄”和佛家的“空”。

中国历史上历代帝王,时而崇佛灭儒,时而尊儒灭佛,时而又尚佛说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除去建筑上的智慧,悬空寺包容并蓄、顺势而为的文化意味,大概是其此后历经政治漩涡却能全身自保的原因。三教合一使得住寺之人也交相更替:明代以前多是僧,明清两代时僧时道,清末到20世纪60年代前是道人,以后就一直是僧人。

揭开悬而不倒之谜

浑源县历史上曾有多次地震的记载,最近40年中还发生了两次六级以上的地震,其中一次使得浑源县城三分之一的房屋倒塌,悬空寺至今却安然无恙,不得不叫人称奇,更令人想一探究竟。

当地人用“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的俗语,来解释悬空寺的奇观。“马尾”指的就是看起来支撑起悬空寺南北飞楼的那十几根碗口粗的立木。实际在上世纪90年代,悬空寺的栈道上都没有立木的踪影。而用手去摇晃这些立木,发现有的甚至可以晃动。这是因为这些木柱中有的起承重作用,有的则是用来平衡楼阁的高低,还有的则要有一定重量加在上面,比如游人的踩踏,才会受力发挥支撑作用,如果空无一物,就无所借力。安置立木更像是起到一种心理安抚的障眼法。

一般建筑物的地基都垂直深置于地面,而悬空寺的地基却是横向插入山体中的。27根打入山体的横梁上铺好木板,挑起了至少有数十吨重的两座悬空飞楼。横梁露在山体外约一米左右,这只是它们总长度的一小部分,绝大部分隐藏在山崖里,悬空寺靠山体内侧有很多石窟,整个寺庙其实是一半是石窟一半是房屋,这样就使悬空寺的重心实际落在了石窟下面的山体上,而这点从寺庙下面是看不到的。当时的人们又是如何在峭壁上架设这些横梁的呢?上世纪八十年代,考古专家们在悬空寺对面峡谷的陡峭石壁上,发现了两排方形石孔。这些石孔沿山崖在河道上方一字排开,像是要把人引出山谷。罗哲文从这些石孔的排列方式推断,这是木材的插孔,很可能是一条古栈道的遗迹。所以他推断当年的工匠用造栈道的方法架设了横梁,先开凿几个石孔,将横梁插入其中,用木板铺平,然后在新搭的木板上再重复这一过程,用刀劈斧凿一点点向前推进……

上世纪90年代维修悬空寺的工作人员,想要拔出一些横梁替换新木,费尽周折也难以将其拔出,最后是用凿子一点点凿空的。他们发现原来石孔被凿成形似梯形的样子,外面看上去是方的,但里边是尖尖的锐角。所有的横梁都被特殊处理过:插入石孔的一端打上了楔子,当横梁打入石孔内,楔子会撑开,卡在石洞里。这和今天的膨胀螺栓原理是一样的,打得越深,咬合得就越紧,横梁被牢牢钉进山崖中,稳固不移。

专家指出,当时工人们首先要把横梁布置完,然后再在山脚下,利用这些木材,造出每一个建筑上使用的木质构件。当把所有的构件都造完后,把它们搬运到山顶上,之后,再用绳索把工人和这些部件都放到山腰,然后工人再把这些部件拼成单独的建筑。当所有个体的建筑都完成之后,还要再铺上栈道,把单个的建筑连接成整体,这样便成了悬空寺。

据寺内一块清同治年间的石碑记载,悬空寺木结构的维修最近的一次据今已有140多年。虽然这些横梁有的已开裂,却没有腐朽。这是因为悬空寺采用的木料是当地的特产铁杉木,木质坚硬,非常适合建筑房屋、制造车船,而且铁杉木在加工前都用桐油浸泡过,既不怕白蚁咬,还可以防腐。木材本身采用榫卯技术搭建而成,一根木头凸出的部分插入另一根木头相同尺寸的凹槽里,一旦受到巨大外力作用比如地震时,部件彼此错动,以此化解震能,而当外力消失时又能恢复原状,弹性结构使整个建筑不会遭到彻底破坏。

上世纪90年代,悬空寺所在的金龙口山谷爆发滚石,山上垮下来将近20立方米的石头,最大一块近五吨重。虽未伤及寺庙,但为了保护来往的游人,古建专家们经过实地考察,提出在悬空寺所依托的翠屏峰上修一条“天沟”,用以截住石头,解决危石隐患。工人们清理乱石准备施工时,意外发现翠屏峰上实际已存在一条沟,里面已埋了很多石头。研究人员用计算机进行模拟计算落石下坠的路径,得出石头无论大小都不会越出这处天沟。古人考虑之成熟远超想象,悬空寺的建造,堪称一个设计周密、施工科学的系统工程。

悬空寺与所处的自然环境配合相得益彰。它所在的翠屏峰俯瞰是一个内收的弧形,悬空寺正在弧度的正中,如有岩石从山上滚落,只会直接落到谷底,根本砸不到建筑本身。这种特殊的山体环境,还可以挡雨,减少雨水的侵蚀。悬空寺对面是高耸入云的恒山主峰天峰岭,海拔2017米,如同高大的巨人遮挡住太阳,大大缩短了其日照时间,即使在每年日照最长的夏至也仅达三四个小时,避免了木材因暴晒而引起风化。更巧的是,天峰岭也呈现内收的弧形,从截面上看,两座山的山峰就像两只手一样包拢着悬空寺。两山之间的金龙口峡谷的出口也十分狭小,这种避风港的造型,使得不管多大的风吹进峡谷,到了悬崖的凹处就会变小,所以峡谷谷底风很大,但寺庙建筑所受的风力却非常小。而且大风吹走了山脚下唐峪河蒸腾的水气,进一步保证了悬空寺的通风干燥。

这些因素的合力,共同造就了悬空寺的“超越地心引力”,屹立千年而不倒。悬空寺声名远播,在世界建筑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当代许多学者称它为东方的“空中花园”。2010年美国的《时代》周刊公布了一个“全球十大最奇险建筑”评选,悬空寺与比萨斜塔等著名建筑共入此列。

碰上有雾的天气来悬空寺,云雾缭绕间的寺院楼阁,时隐时现,似真似幻,仿若人间仙境。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称其为“天下巨观”,大诗人李白在唐开元二十三年游览悬空寺后,更挥毫写下“壮观”二字,抒发心中豪气。如今巨石上他的手迹仍可得见,特别之处是壮字右侧还多了一点。据说是诗仙太白深感奇特,觉得壮观二字不足以表达悬空寺的神奇,故多写了一笔,这当然已是今人的遐想了。

李白有一首名作《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不少人认为此诗写的就是悬空寺,情景十分贴切,不过历来有所争论,难以考证。但那种渴望超离尘世的向往与飞扬,无疑是悬空寺永不枯竭的魅力,经千年而难终。

(参考资料:《文明与创造之悬空寺》、《揭秘悬空寺》等)

意大利比萨斜塔

比萨斜塔修建于1173年,由著名建筑师那诺・皮萨诺主持修建,是当时比萨城的标志

西班牙欧洲门

位于马德里城北的卡斯蒂利亚广场,1990年开工,1996年建成,由两座外形一致、相对倾斜的塔楼组成

阿联酋首都之门

“全球倾斜度最大的人工建筑”首都之门位于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市,集酒店和办公场所于一体,高160米,共35层,其整体结构从12层开始朝西倾斜角度达18度

中国恒山悬空寺

荷兰阿姆斯特丹WoZoCo老人公寓

希腊米特奥拉修道院

俄罗斯苏特亚金屋

德国雅特塔

日本高杉-1茶室

上一篇: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范文 下一篇:角的初步认识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