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亩三分地范文

时间:2023-10-01 20:42:51

我的一亩三分地篇1

近年来,内蒙古三岩矿业有限公司立足于开发、利用本地矿产资源,研发、生产土壤改良剂,改造沙地为良田,提高中低产田生产能力,初步收到了显著成效,应当引起重视。

内蒙古三岩矿业有限公司是以矿山开采、加工、研发为一体的高科技企业,位于通辽市奈曼旗工业区,厂区占地80000平方米,拥有自主矿山1.2平方公里,膨润土储量约3000万吨。拥有国际先进、年产量18万吨的生产线,正在兴建的二期工程完工后年产量可增加到36万吨以上。公司主要生产与内蒙古农业大学共同研发的“土壤改良剂”,它能达到节水保水、节肥保肥,防风固沙的目的,对沙地、旱作农田、缺水农田及中低产田的改造有良好的效果,也可以用作盐碱土、贫瘠土、黄泥土、红壤易板结土的土壤改造以及荒漠化治理和固沙工程,应用于水稻种植时效果更佳。

三岩公司在2008年初就与内蒙古农业大学签订了共同合作研发“土壤改良剂”的合同,由三岩公司投资并提供试验基地,农大提供实验设施和相关科技人员,农大刘景辉教授亲自带队参加研发。2010年初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奈曼站赵学勇和张铜慧两位研究员加入了土壤改良剂的研发团队,使土壤改良剂的研发力量有效增强。三岩公司先后投入研发资金290多万元和实验资金79万元用于土壤改良剂的研发。现已向自治区科技厅科技成果鉴定委员会申请了科技成果鉴定并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了发明专利。

土壤改良剂的作用机理是:利用多种纯天然矿物质经提纯、改性后加入多种添加剂加工而成,使土壤改良剂的胶黏性、吸水性、保水性、膨胀性、离子交换性等性能指标大幅提升,而且它的这些特性随时间的延长变化甚微,一次投入,长久受益,绿色环保,对土壤和地下水无任何污染。经吉林大学检验证明三岩牌土壤改良剂的有害元素均不超标,绿色环保。

土壤改良剂能够在有效补水时迅速充分吸收水分并膨胀,乃至吸收空气中的水分、甚至是夜间吸收水分,白天再缓慢释放水分。当周边水分低于内在水分时,再缓慢释放水分,从而满足农作物的生长需要。当改良剂吸收了一定水分后它的胶黏性也发挥作用,改造后的沙质土壤形成团粒结构,既防止了沙粒流动又能阻止水的迅速下渗。灌溉次数减少和单次灌溉时间的降低,保证了肥料和各种营养物质不随水份流失而流失。

受内蒙古三岩矿业有限公司的委托,国家统计局奈曼调查队、奈曼旗科技局、奈曼旗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对土壤改良剂8个实验基地4类农作物实割实测,结果如下:

玉米(大沁塔拉镇敬老院) 添加改良剂亩产713.67公斤;对照413.67公斤。

玉米(白音塔拉苏木石碑吐村基地)添加改良剂亩产723.00公斤;对照386.00公斤。

玉米(大沁塔拉镇哈沙图村基地) 添 加改良剂亩产745.00公斤;对照374.00公斤。

玉米(八仙筒林场) 添加改良剂亩产831.33公斤;对照540.33公斤。

高粱(明仁乡福兴村基地) 添加改良剂亩产736.00公斤;对照61.00公斤。

高粱(东明镇好土甸子村基地) 添加改良剂亩产767.00公斤;对照278.00公斤。

西瓜(东明镇奈林村基地) 添加改良剂亩产4110.00公斤;对照2830.00公斤。

花生(明仁乡福兴村基地) 添加改良剂亩产299.00公斤;对照106.00公斤。

(注:以上结果均按国标执行,玉米含水18%,杂1%;高粱含水14.5%,杂1%;花生含水11%,杂2%)

改造沙地与未改造沙地种植玉米节水节肥对照分析:

未添加土壤改良剂的浇水次数是6次/亩,浇水时间是63分钟/亩,交水电费是94.50元/亩,浇水人工费是48.00元/亩,费用合计142.00元/亩,肥料流失量是69%。

添加土壤改良剂的浇水次数是4次/亩,浇水时间是40分钟/亩,浇水电费是40.00元/亩,浇水人工费是32.00元/亩,费用合计是72.00元/亩,共计节约70.50元/亩,肥料流失量是42%。

改造沙地与未改造沙地种植玉米对照效益分析:

未添加土壤改良剂的投入量是0吨/亩,改良剂费用是0元/亩,施工费是0元/亩,玉米产量是382.00公斤/亩,玉米单价是2.00元/亩,销售收入是764.00元/亩。

添加土壤改良剂的投入量是2.0吨/亩,改良剂费用是978.00元/亩,施工费是50.00元/亩,玉米产量是746.00公斤/亩,玉米单价是2.00元/亩,销售收入是1492.00元/亩。增收金额是728.00元/亩。

添加土壤改良剂当年增收减去投入:

728.00元/亩+70.50元/亩-978.00元/亩-50.00元/亩=负229.50元/亩

添加改良剂第二年起增收:

728.00元/亩+70.50元/亩=798.50元/亩

由此得出:利用土壤改良剂改良后的沙地比原沙地每年可增加收入798.50元,1.35年可收回改造投入。

三岩公司研发的土壤改良剂,有希望创造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奈曼旗是部级贫困旗,处于科尔沁沙地腹心,有沙地750万亩。全旗人口44.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7.6万人,蒙古族人口16万人。长期以来,如何使沙区群众脱贫致富是困扰奈曼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经过三年多时间的研发、试验,实践证明土壤改良剂具有性能显著、安全可靠,一次投入、长期受益的特点,且为实验地区的群众所接受。如果改造100-200万亩沙地为耕地,改造100万亩低产田为高产田,可以从根本上改善奈曼旗的农业生产条件,推进农牧业产业化,为富民兴旗奠定坚实的基础。

内蒙古自治区是荒漠化严重的地区,全区荒漠化土地面积达8.25亿亩,科尔沁沙地、呼伦贝尔沙地、浑善达克沙地、毛乌素沙地、乌兰布和沙漠的部分地区,均存在通过适当措施改造为耕地的客观条件。内蒙古的1亿亩耕地中,大部分为中低产田,通过改造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的潜力巨大。三岩矿业公司的土壤改良剂进一步研发、拓展,实现因地制宜、测土配方、适土适方,可以为自治区发展农牧业生产、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创造重大的效益。

从国内情况分析,三岩矿业公司的土壤改良剂的研发、推广,对于三北地区的荒漠化土地改造,黄淮海平原、河套灌区等盐碱化土地改造,南方红壤板结土壤的改造,以及不同类型贫瘠土壤的改造产生不同程度的效果。

因此,建议自治区有关部门引起重视,将三岩公司的土壤改良剂列入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和农业开发的重点项目,予以必要的支持,使之及时、有效、充分地发挥积极的作用。

我的一亩三分地篇2

所要讨论的几个数字是:

(1)汉代一个农业劳动力的垦田亩数;

(2)汉代粮食单位面积产量;

(3)汉代农业人口平均口粮数;

(4)这些数字所反映的汉代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所能提供的剩余产品数量及其分配状况。

封建时代的农业主要是个体小生产农业,而最能反映个体小生产农业特点的是小自耕农经济。所以我们就以小自耕农的生产水平和生活水平作为主要讨论对象。

最完整地从数量上讲到当时小自耕农的生产和生活水平的,是《汉书食货志》所载的据说是战国时李悝的一段话有些同志认为这段话反映的是汉代的情况(陈直先生即主此说,见《两汉经济史料论丛》,第277—278页),这是有道理的。但其中提到十一而税,却不是汉代情况。不过,战国农业生产与汉代颇多相似之处,与其他材料参看,《汉书食货志》的这段话应当说也反映了西汉的情况。准此,我们在下边的讨论中也参用了一些战国和秦的史料。:

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岁收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除十一之税十五石,余百三十五石。食,人月一石半,五人终岁为粟九十石,余有四十五石。石三十,为钱千三百五十。除社闾尝新春秋之祠,用钱三百,余千五十。衣,人率用钱三百,五人终岁用千五百,不足四百五十。不幸疾病死丧之费,及上赋敛,又未与此。此农夫所以常困,有不劝耕之心。

下面,我们就结合其他史料来分析一下这段话所提供的一些数字,看看它们是否大体符合汉代一般小自耕农的生产和生活的实际情况。

一、一夫挟五口

战国中期,一户农民大约平均是八口左右《孟子梁惠王上》又《尽心上》。,这是小农经济初起时的现象。随着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的发展,再加上政府法令的作用(如商鞅变法令民有二男不分异者倍其赋),农民的家庭人口有逐步减少的趋势。到了汉代,一般是一家五口。《汉书食货志》载晁错在文帝时言:“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汉书地理志》《后汉书郡国志》等所载西汉末到东汉时的十一二个户口数字,平均每户在五口上下。则汉代一家五口,可以认为是通常现象。

一家五口,一般是两个劳动力。所谓“一夫”,当时常指一个小经济单位,即一家。“一夫”就是户主、家长的代称。《周礼小司徒》:“上地家七人,可任也者家三人;中地家六人,可任也者二家五人;下地家五人,可任也者家二人。”晁错也说:“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都可说明汉代五口之家一般是两个劳动力。

二、治田百亩

《汉书食货志》这段话说的是小亩,即100步为一亩,原是战国时山东诸国的亩制银雀山汉墓《孙子兵法》残简《吴问》载晋末六卿统治区亩制不一,范、中行氏以160步为亩,韩、魏以200步为亩,赵以240步为亩。这种亩制改革的演变情况不明。此处暂不涉及。。秦则行240步为一亩的大亩。汉初二者并行,故山东诸国地行小亩(楚地可能在外,说见后),故秦地行大亩,到汉武帝后期全国才统一行大亩《盐铁论未通》。战国、秦汉六尺为步。汉尺约合今23.2厘米。则汉代一大亩为(6×0.232)2×240=465.0393平方米。今一市亩则为666.67平方米。折算起来,汉代

1大亩=2.4小亩=0.6915市亩

1小亩=0.4166大亩=0.2881市亩

1市亩=3.47小亩=1.44大亩。

这样,照《汉书食货志》这段话的说法,汉代一个劳动力平均大约种地50小亩,或20.83大亩,合今14.4市亩;每户有田100小亩,或41.66大亩,合今28.8市亩;每口占田20小亩,或8.332大亩,合今5.76市亩。

我们再看汉代其他有关农民垦田数的记载。这些记载可以分成三组。

第一组,与《汉书食货志》这段话所说的一家治田百亩相同或相近。

(1)《汉书食货志》载文帝时晁错言:“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百之收不过百石。”

(2)《管子治国篇》(据研究是汉人著作):“常山之东,河汝之间,……中年亩二石,一夫为粟二百石。”则一家垦田也是百亩。

(3)《管子巨乘马》(据研究是汉人著作):“一农之量,壤百亩也。”这里的一农,应与一家相当。但《巨乘马》下文有:“起一人之繇,百亩不举;起十人之繇,千亩不举;起百人之繇,万亩不举;起千人之繇,十万亩不举。”等语。与晁错说的一家服役者不下二人不同,似乎说的是一个农业劳动力耕田百亩。但看来只是对一家服役人数计算方法的不同,并不绝对说明一家百亩之田只有一个农业劳动力耕种。

(4)《管子山权数》(据研究是汉人著作):“地量百亩,一夫之力也。”

(5)《管子揆度》(据研究是汉人著作):“百乘之国,东西南北度五十里。……百乘为耕田万顷,为户万户,为开口十万人。”(以下千乘之国、万乘之国,户数与垦田数的比例与此同)万户耕田万顷,则一户耕一顷即百亩方百里,方五十里之地究竟有多大,估计境内可耕之田有多少,户口有多少,据《管子揆度》、《八观》、《汉书刑法志》、《食货志》的记载来估算各有出入,各家解释也不相同,此处略而不论。仅取《揆度》比较明确的万户万顷之说。

(6)《管子轻重甲》(据研究是汉人著作):“一农之事,终岁耕百亩,百亩之收,不过二十。”

以上各条都是通概言之,也有井田制下一夫百亩的传统说法的影响。但这种说法在汉代仍然广为流行,特别是还用作估产的依据,说明汉代农民的实际垦田数字与此相去不远。

(7)《汉书食货志》载武帝时赵过用耦犁,“率十二夫为田一井一屋,故五顷”。这里的五顷是大亩,大亩五顷合小亩1200亩,正好是一井一屋即12夫之数,也是按一夫百亩来计算的。

(8)《汉书赵充国传》记载武帝时屯田卒每人平均耕地20亩。居延汉简及敦煌汉简中记载有一名戍卒或弛刑徒垦田15亩弱《流沙坠简》释二,三十一。、24亩《流沙坠简》释二,三十一。,或私人有田30亩《敦煌汉简校文》,第80页。、35亩《居延汉简释文》卷一,第81页。、41亩《汉晋西陲木简汇编》二编,第56页。简文云:“玉门屯田吏高禀,放田七顷,给予弛刑十七人。”既云“放田”,可能系交弛刑徒私人经营。、50亩《居延汉简释文》卷三,第52页。(均是大亩),这种有田的私人,可能带有家属。这些数字,大都距一人50小亩或21大亩弱、一家100小亩或41大亩多的数字不远。

以上八条材料,大致说明了汉代一户农民耕种的土地为100小亩或41大亩左右1966年四川郫县犀浦出土的东汉残碑,记有一些人户的田地、奴婢、房舍等赀产数。其中记有田地数的共11户(八亩一户,三十亩一户,三十余亩一户,八十亩二户,一顷到二顷六十亩的六户),共有土地1160亩左右。平均一户在100大亩即240小亩以上。这些人户中有一些肯定是地主,因此并不能说明当地每户农民的平均占有土地数。但撇开土地所有关系,单就一个农业劳动力垦种的土地数量看,碑中记载有些人户家有奴婢,有些是五人(其中一户有田二顷六十亩,其他三户田数不明),最多的是七人(该户有田三十余亩,有奴三婢四)。此外,地主是否将土地出租,碑文记载不明。假定百亩以下的田耕种者平均为三人,百亩以上耕种者平均为六人,则此1160亩田的农业劳动者为51人,一个农业劳动者种田23大亩左右,合55小亩左右。当然,这个碑文残蚀过甚,上述估算并不可靠。但至少不像有的同志所认为的那样,它是不能作为汉代农民耕种土地远少于一家100小亩的依据的。

第二组,比一家百亩的数字小。

(9)《淮南子主术训》:“一人耒而耕,不过十亩。十亩之收,不过四十石。”这里的亩,应是大亩,如系小亩,一小亩年产四石,未免过高(见后)。参照下述江陵凤凰山十号汉墓郑里廪簿竹简的记载,我们怀疑淮南、江陵等故楚地在汉武帝之前与秦故地一样行大亩制。这样,一人10大亩,即24小亩,相当前述一人50小亩的一半。耒而耕在汉代是比较落后的耕作方法,江淮一带农业生产技术比北方低,主要种稻,劳力耗费较多,因此一个农业劳动力种地较少,这也许只是当地情况而不代表汉代一般情况。

(10)1973年江陵凤凰山十号汉墓出土的时代当文帝晚年到景帝初年的郑里廪簿竹简,完整地记载了郑里中的25户的人口数、能田人数、各户土地亩数及所贷种食数。这25户共有人口105人上下,其中能田者69人,共有田地617亩。平均每户24.7亩,每个能田者9亩弱,每口合6亩弱。这比一家百亩的数字要少很多。但是,有几点需要注意。

第一,江陵附近,当时属于地少人多的地区,郑里又处江陵城郊,地少人多的情况恐怕更形突出。每家农户占有土地数量恐比一般情况下为低。

第二,郑里廪簿是政府贷种食的登记本。贷种食的当时多属贫民。这25户当为贫民,其中仅二人为二十等爵中最低的“公士”,其他人未注,多半是无爵级,这也说明了他们社会地位的低下。则他们占有土地比一般农户要少,是很自然的。

第三,这里的亩制,看来恐怕是与秦地一样的大亩。因为所贷种食都是每亩一斗。云梦秦简中的仓律记载:“种:稻、麻亩用二斗大半斗,禾、麦亩一斗。”即规定禾、麦用种一斗,与郑里廪簿所载的每亩一斗相合。江陵一带当时虽然种稻,但也种禾、麦(这从凤凰山汉墓出土的有小米、麦以及陪葬品记录中有禾、麦可知)。如果行小亩而又所贷为稻种,折算起来应为每小亩一斗一升多,与郑里廪簿所载的每亩一斗不合。由此可推测当时官方贷种食的标准系按禾、麦计算,为每亩一斗,与秦律中的规定一样。由此可进一步推测这种每亩贷一斗的亩制应当是与秦一样的大亩制。与前述的《淮南子主术训》的记载参看,武帝前故楚地如淮南、江陵一带,行的可能是大亩制。这样,郑里廪簿中每户土地折成小亩即为:

每户24.7大亩=59.28小亩

每个能田者9大亩=21.6小亩

每人6大亩=14.4小亩

即大体分别相当前述的一夫百亩状况下的60%、40%和70%左右。鉴于受贷种食者是城郊贫民,占有土地数字较一般农户为少是很自然的。由此,似乎也可说明前述一般农户一家百亩的状况是可信的。

(11)《汉书陈平传》载陈平少时有田30亩(小亩),但陈平当时家贫,则其占有土地比一般中等水平的自耕农要少,是可以理解的。

(12)仲长统《昌言损益篇》说东汉后期“诸夏有十亩(大亩)共桑之迫,远州有旷野不发之田”。说明当时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多地少的情况相当严重。但《昌言损益篇》又云“今者土广民稀,中地未垦”,则全国相衡,农户土地占有情况大约不至如此迫促。

这四条材料所说的农民占有土地的数量都比一家百亩为少,但似乎都可作出相应的解释,而不一定就是推翻一家百亩的估计的根据。

第三组:比一家百亩的数字为多。

(13)《汉书地理志》《后汉书郡国志》等载有西汉末到东汉末全国十一二个户口数字及六个垦田亩数。概算起来,大约人口900多万户,5000多万口,即一户平均5口;垦田数则为700万顷,即7亿大亩左右。平均每户占有耕地约70大亩,合168小亩;每口14大亩,合33.6小亩。但这是通计全国人口而非仅算农业人口,如农业人口以800万户计,则农业人口每户占田87.5大亩(210小亩),每口占田17.5大亩(42小亩),合每户60.5市亩,每口12.1市亩。这个数字比一户百亩约大一倍,不太好解释。看来有两种可能。一是武帝以后垦田数字,尤其是边缘地区的垦田数字有所增长。二是官书记载不实。地方官吏常为了多收田租和争取褒奖而浮报垦田数。《后汉书刘般传》:“郡国以牛疫、水旱,垦田多减,……而吏举度田,欲令多前,至于不种之处,亦通为租。”就是一例。这就形成了官书垦田数大于实际垦田数的现象。汉代官方户口数字比垦田数要翔实,由于豪强的隐庇,往往还较实数为少。这样,按官书算出的每户占有田地数就溢出了实际占有田数。看来,后一种可能性更大。《汉书赵充国传》云屯田卒一人垦田20大亩,屯田卒是要榨取其最大限度的劳动能力的,可见20大亩大约已接近当时条件下一个劳动力所能垦种土地的最大限度。则官书中所载的垦田数恐怕是被夸大了。

(14)《管子禁藏》(据研究是汉武帝时的著作),曾以一个人为单位计算生产各种农产品的理想标准:“富民有要,食民有率,率三十亩而足于卒岁,岁兼美恶,则人有三十石。”再加上果蔬和畜产品以及其他副业的收入,就能做到“国有余藏,人有余食”。从产量上看,亩产一石,当是小亩,一家五人,一人30亩,则共需垦田150小亩。这是一个理想的标准,当比实际情况为高。如果照《管子》书中其他地方的估算法,妇女与儿童比成年男子消费为低的话,则一户垦田亩数也就接近100小亩了。

(15)《汉书贡禹传》载贡禹于汉元帝时上书云自己年老贫穷,家訾不满万钱,有田130亩(大亩,合312小亩)。汉代家訾万钱以下属“小家”即一般农户。看来,贡禹属于“小家”中的上等即较富裕的自耕农,有田130亩,比一般农户为高,正同他的地位相称。

这三条材料所说的一户垦田亩数,为一家百亩的150—300%左右。据上面的分析,这些材料所举的每户垦田数字有的恐怕是被夸大了,有的则可作出相应的解释,而并非当时的普遍情况。

比较上述三组数字,看来第一组即一家100小亩可能更接近于秦汉时每户垦田的实际平均数字。即:

每户两个劳动力垦田100小亩=41.66大亩=28.8市亩

每个农业劳动力垦田50小亩=20.83大亩=14.4市亩

每个农业人口垦田20小亩=8.332大亩=5.76市亩。 三、岁收粟一石半

这是平年一般土地的亩产量。讨论之前,先需说明三点:

第一,汉代量制有大石小石两种,一小石当大石六斗,一大石当1.666小石。从有关文献及考古材料看,当时通行的是大石。

第二,粟在汉代通指原粮,但有时也与去壳的小米不分。需要根据材料所说的情况具体分析。例如《汉书食货志》载李悝所言的粟,应当指原粮,因为这里除提到口粮外,还提到交十一之税及其他开支,因而有保管和运输的问题,不可能指不易长久贮存的米。

第三,粟、米折合比例,居延汉简明言一石粟出米六斗。云梦秦简、《说文》、《九章算术》等均谈到一石粟与加工后所出的粗精不同的各级米的比例。其中最粗的是粝米,一石粟出米六斗。从秦律看,这是下层士卒及一般劳动人民吃的。我们即照一石粟折六斗粝米计算。

关于汉代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的材料,也可以分成三组。

第一组,普通旱田或某些水浇地,平年每小亩产粮在大石一石到两石之间。

(1)前引晁错在汉文帝时言“百之收不过百石”,即一小亩年产粟一石。

(2)前引《管子禁藏》,人三十亩,亩收一石。再具体些说是一人30亩,年产:

粮30石

果素食当粮10石

糠六畜当粮10石

(布帛麻丝旁入奇利未在其中)

共当粮50石,即折一小亩1.666石。

(3)前引《管子轻重甲》:“一农之事,终岁耕百亩,百亩之收不过二十。”这里一旧注一般认为是六石四斗。但《管子》书中亦常用齐国田氏加大量积后的,一为十石《管子海王》:“盐百升而釜。”即釜为一石,十釜为,则为十石。

但这个问题还需讨论一下。齐国旧量制基本上是四进制,即四升为豆,四豆为区,四区为釜,十釜为,一合六石四斗。到田氏代齐时,“陈氏三量,皆登一焉,乃大矣”。但究竟如何改法,不甚清楚。有说是四升为豆,五豆为区,五区为釜,十釜为,一釜合一百升即一石,一一千升即十石(朱活:《谈山东海阳出土的齐国刀化——兼论齐刀的购买力》,《文物》1980年第1期;马元材:《管子轻重篇新铨》,第195—196页)。在釜以下,五区为釜即一区为二十升,见于《管子轻重丁》,可以确定;至于区以下究竟是四升为豆,五豆为区,还是五升为豆,四豆为区,则不大清楚了。另一说是五升为豆,五豆为区,五区为釜,十釜为,则一釜合一二五升即一石二斗五升,一一千二百五十升即十二石五斗(吴承洛:《中国度量衡史》;梁方仲:《中国历代度量衡之变迁及其时代特征》,《中山大学学报》,1980年第2期)。从“陈氏三量,皆登一焉”的文字上看,豆、区、釜三级量制皆“登一”,即每十二石五斗的说法比较合理,但却与《管子》一釜百升的说法不合。再从传世的十件齐制量器看,情况如下(据《中国古代度量衡图录(文字说明)》修改稿油印本):

器物名称实测(毫升)量值(毫升)出土时间地点1子禾子釜(容水)20460205/升1857年山东胶县灵山卫2陈纯铜釜(容水)20580206/升同上3左关铜(半区)(容水)2070207/升同上4公豆陶量(容小米)13001300/豆(?)传山东临淄5公区陶量(容小米)48704870/区(?)同上6市陶量(区?)(容小米)4220211/升1972年济南天桥区7右里陶量(升)(容水)206206/升传山东临淄8右里铜量(五升?)(容水)1025205/升同上9廪陶量*(釜)(容小米)20000200/升1951年山东邹县纪王城10廪陶量*(釜)(容小米)20200202/升解放前齐鲁大学收集(*此二器出土的邹县,战国时曾先后属邹、鲁、莒等国,故难以确定此二器国名,。一如为六石四斗,则一亩之收为1.28石,如为十石,则一亩之收为二石。

(4)前引《淮南子主术训》,“十亩之收,不过四十石”,则亩产四石,这数未免太高,因此,这里的亩应是大亩。一大亩收四石,折成小亩,合一亩收1.666石。

(5)《史记河渠书》云汉武帝时引河水溉汾阴,溉田5000顷,预计可得谷200万石以上,即一大亩收四石多,折成小亩,合一亩收1.7石。

(6)前引《管子治国篇》:“常山之东,河、汝之间,蚤生而晚杀,五谷之所蕃熟也,四种而五获,中年亩二石,一夫为粟二百石。”这带地方无霜期长,四年可以收获五次,一小亩可收二石。这是较高的年产量。

但邹、鲁、莒等与齐国是近邻,此二器容量与齐一釜相等,应也是齐制量器。)

战国时各国度量衡制渐趋于统一。商鞅所定的秦量制与田齐的相近,甚至有可能即采用田齐的基本量值。商鞅升铭:“十八年齐遣卿大夫众来聘,冬十二月乙酉大良造鞅爰积十六尊五分尊一为升。”似可作为秦用齐制的证明(陈梦家:《战国度量衡略说》,《考古》1960年第6期)。秦制一升大体在200毫升上下,田齐量值当也如此。上表中第7器右里陶量容水206毫升、当系田齐一升之值。其1、2、3、6、8、9、10七器,按百升一釜之说,其升值均在200—211毫升之间,正好证明百升一釜之说的有据。特别是第1、2、3器,即子禾子釜、陈纯铜釜、左关铜,即所谓“陈氏三量”,铭文中记明了计量单位,又是经过校量的比较准确的官量,是田齐量制为一釜百升的最好证据。第8器右里铜量,容五升,似乎可以作为一豆五升的佐证。但田齐量制是从四进制、五进制向升——斗——石的十进制演变,左关铜为半区,十一釜,一相当一斗,则右里铜量可能系半斗量而非一豆之量。至于4、5两器,一豆一区,照一釜百升之说,其升值分别当325(四升一豆),260(五升一豆)和243.5毫升,过大,不大好解释。但这类有戳印铭文的陶器,一般是战国后期随着私营手工业的出现而大批生产的,可能是属于私量一类,则其与经过校定的官量有出入,似乎也是可以理解的。或者,齐国量制在从四进制到十进制的演变过程中有过一个短暂的一釜125升的阶段(如一区为25升,则公区陶量的升值为195毫升),也未可知。总的看来,传世齐制量器的情况对一釜百升之说是有利的。(7)仲长统《昌言损益篇》:“今通肥饶(按应为硗)之率,计稼穑之入,令亩收三斛,斛取一斗,未为甚多。”则东汉时一大亩平均年产三石,折成小亩,每亩1.25石。

(8)《管子山权数》(据研究是汉人著作):“高田十石,间田五石,庸田三石,其余皆属诸荒田。地量百亩,一夫之力也。”这段话不好理解,一夫百亩,当系小亩,以间田即中田为准,每小亩产五石,太高了。如系每大亩五石,合小亩2.08石,但又与一夫百亩之说不合。郭沫若《管子集校》(1057页)云:“此产量与岁收之数不合,与十一之税亦不合,意者齐地产量不高,即高田亦仅岁收亩一石,其十一之税为十石耶,间田、庸田可类推。”这样,中等的间田一小亩收五斗,但又与前引《管子轻重甲》所说不合。或者,作者云产量时是以汉代当时通行的大亩计,而云垦田数时却沿袭传统的一夫百亩之说,并未注意到这二者间的牾。总之,这段材料的解释只好存疑。

(9)荀悦《汉纪》记文帝时晁错言,与《汉书食货志》略同,但云“百亩之收,不过三百石”,即亩收三石,与汉志不合。可能三石的“三”字衍,也可能是荀悦照后汉大亩年产量改一石为三石(参见前引《昌言损益篇》)。总之,也只好存疑。

(10)《齐民要术》序引仲长统:“惰者釜之,勤者之。”即产量低者每大亩6.4斗或一石,合小亩2.66斗或4.17斗,高者一大亩6.4石或十石,合小亩2.66石或4.17石。这是土地经营的好坏所带来的产量的不同,录此以备参考。

以上十条材料,除最后三条,其余七条每小亩年产粮在一到二石之间。汉一石约合今0.2市石,即合今一市亩产粟94—188斤,小麦100—200斤(粟一市石合135斤,麦一市石合145斤),平均大约亩产粟一石半,合粟140斤,小麦150斤。

由此看来,汉志所载李悝言平年亩产粟一石半,恐怕可以看作是当时中田的年产量。

第二组,水利田。

(11)战国末,郑国渠溉田四万顷,亩收一,这是秦地,所行为大亩,一如为六斛四斗,合小亩产2.666石,一如为10石,合小亩产4.17石。

(12)《管子轻重乙》(据研究是汉人著作):“河淤诸侯,亩之国。”与上同。

(13)《汉书沟洫志》云龙首渠成,引水灌临晋地,试得水,可合亩10石,即一小亩4.17石。这是估计。

(14)《史记货殖列传》云“带郭千亩亩之田”,即近郭的好地每亩可收到一。

看来,汉代水利田一小亩大约年产2.7石,即合一市亩产粟253斤,麦272斤。汉人认为水利田最高产量是每大亩10石,合一市亩四百斤左右。水利田有不少是种稻。从汉代农业生产技术看,在好地上水稻亩产达四百斤左右也不是不可能的。

第三组,特殊耕作法。

(15)赵过代田法“常过缦田亩一斛以上,善者倍之”。

缦田即“不为者也”,也就是不用代田法经营的一般土地。如以《淮南子主术训》大亩年产四石相较,则代田法可到五石或六石,合小亩二石或2.5石。如以李悝所云小亩年产一石半相较,则代田法可至大亩4.5或5.6石,合小亩1.9石或2.3石。最高一大亩六石,合今一市亩产粟233斤或小麦250斤。

(16)区种法的产量,《汜胜之书》中有两个数字,第一个数字是美田大亩年19石,中田13石,薄田10石,即:

美田一亩产粟739斤,产麦793斤;

中田一亩产粟505斤,产麦542斤;

薄田一亩产粟389斤,产麦417斤。

其中薄田可达前述水利田的最高产量。这是并未推广的小面积丰产试验的特例。从当时农业生产技术条件看,这样的产量是有可能达到的,但无法推广。

(17)区种法产量的第二个数字据说是亩产100石,即合一市亩产28.875市石,合粟3898斤,麦4187斤,这是不可信的。这恐怕不是出自实地试验,而是纸上计算的结果。后来历代都有人试验,但从未达到这样高的产量。今天的作物科学实验,小面积栽培产量能到多少不清楚,但只要是栽种面积扩大,即使在今天的科学技术条件下,这样高的产量也是不可能达到的。因此所谓亩产百石的说法是不可信的。

上述17条材料,我们取前7条作为汉代一般田地平年亩产水平。即每小亩一到二石,平均一石半。第11条到14条是水利田的亩产量,按一六斛四斗算,则水利田一般产量为一小亩2.7石。特殊的耕作方法,代田法一小亩2到2.5石,区种法中田一小亩5.4石。这些,大约就是汉代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的一般状况。则李悝所云每小亩一般田地平年亩产一石半,可以说是代表了汉代通常的单产水平。

四、为粟一百五十石

这是讲劳动生产率。两个劳动力治田百亩,亩产1—2石,百亩之收为100—200石,一人合50—100石,平均75石,与李悝所言一致。这样,一个农业劳动力年产粮:

最低50(石)×27(斤)=1350市斤粟

50(石)×29(斤)=1450市斤麦

最高100(石)×27(斤)=2700市斤粟

100(石)×29(斤)=2900市斤麦

平均75(石)×27(斤)=2025市斤粟

75(石)×29(斤)=2175市斤麦

这就是汉代一般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人们常常有一个错觉,认为欧洲封建时期的农业生产比中国同期要落后很多。欧洲封建社会农业生产远较中国为粗放,单位面积产量低,这是事实。但由于每户垦田面积多于中国,从劳动生产率来看,甚至比中国还要高一些。

由于农村公社形式的存留,欧洲中世纪农民一般占有份地,份地在中世纪早期面积很大,后来虽逐步缩小,但仍多于中国封建社会每户农民占有的耕地面积。以英国为例,在11世纪的封建庄园制下,多数农户占有耕地15英亩(90市亩),少数占有30英亩(180市亩),为汉代每户农民占有耕地的三倍到六倍多。耕作一般实行三田制,每年有三分之一的土地种春播作物,三分之一种秋播作物,三分之一休闲(汉代农田一般不休闲,有的已行复种制,即所谓“四种而五获”),每英亩收获量一般年成在八蒲式耳左右,合每市亩70市斤左右,仅当汉代平均亩产的一半,如果连休耕田通计,平均亩产就更低了。

如果从播种量看,欧洲中世纪农业的粗放程度就更惊人了。当时一般收获量最低是播种量的一倍半到两倍,一般是三四倍,最好的年成也不过六倍,至于我国,从云梦秦简的材料看,收获量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或十几倍,而据《汜胜之书》、《齐民要术》记载则已达几十倍乃至上百倍。这样,欧洲中世纪农业再生产所需的种子数量是很大的。

然而,这样的粗放农业,由于耕地面积大,劳动生产率并不低。三田制农业一般每户(15英亩)两季可收麦4500到5000磅左右,合4000到4500市斤,再加上在领主自领地上从事徭役劳动所产的粮食(我国封建社会一般为实物地租而非劳役地租,作为地租上缴的粮食,需从农民在自己耕种的土地上所产的粮食中扣除)和远较中国发达的畜牧业的产品,总算起来比我国汉代每户4000市斤要高些,不过,由于种子和饲料所用的粮食比汉代为多,所以每个农业劳动力所能为社会提供的剩余产品和中国相比也就相差无几了。。 五、食,人月一石半,五人终岁粟九十石

这是中等自耕农通常情况下的口粮数。有关口粮的各条材料颇有出入,因为有的是用大石计,有的是用小石计;有的是粟,有的是米;有的是官吏士卒的廪给,一般应能吃饱甚至有余,有的是农民奴隶的口粮,能否吃饱就很难说了。现在按大石制、小石制分别介绍如下:

第一组,大石制。

(1)《周礼司徒》:“凡万民之食:食者,人四,上也;人三,中也;人二,下也。若食不能人二,则令邦移民就谷,诏王杀邦用。”即釜之借字,旧制(周制)六斗四升为。这里的差别,是丰年歉年的差别,二合一斛二斗八升,是最低的口粮限度,再少就要流亡了。这比李悝所云的一石五斗低。三为中等年成的口粮标准,合一石九斗二升,比李悝所说的要高。

(2)《庄子天下篇》记战国学者宋尹文之徒说:“请欲固置五升之饭足矣,先生恐不得饱,弟子虽饥,不忘天下。”则成年人日食五升,月一石五斗,是低限度的生活。如果这里说的不是粟而是米,则五升米当八升多粟,一月为粟2.5石,与下边云梦秦简的记载一样。

(3)《墨子杂守篇》记秦汉之际士卒日食二餐,食量分五等:

半食,食五升;叁食,食三升少半(三又三分之一升);四食,食二升半;五食,食二升;六食,食一升大半(一又三分之二升);日再食。

则一天食量分别为一斗、六升大半(六又三分之二升)、五升、四升、三升少半(三又三分之一升),折为一月食量,分别为三石、二石、一石半、一石二斗、一石。

现在出土的秦代量器有斗量、半斗量、三分之一斗量、四分之一斗量、升量等,这与当时的口粮分配制度有关,可见《墨子》的记载是可信的。从秦量器看,《墨子》所云应是大石制(一石二万毫升,一升二百毫升,当今0.2升)而非小石制。至于是粟还是米,从下条云梦秦简的记载以禾计可知是粟。

(4)云梦秦简仓律载:

从事徒役的隶臣,每月禾二石;

从事徒役的隶妾,每月禾一石半;

从事徒役的小城旦小隶臣,每月禾一石半,不事作役的减为一石;

舂米的小隶妾,每月禾一石二斗半,不事舂米的减为一石;

隶臣从事农业生产的,从二月到九月,每月米二石半,十月到来年一月减为二石;

隶臣从事舂米的,每月禾一石半。

此处言禾,则非米而是粟,与《墨子杂守篇》士卒食量可参看。

(5)云梦秦简传食律,规定各级官吏及其从者的日食标准:

御史、卒人使者日食稗米(较粝米细一级,一石粟出稗米五斗四升)半斗,当粟9.26升。

其有爵者,自官士大夫以上爵食之。

使者之从者,食粝米半斗,当粟8.3升。

仆,食粝米少半斗,即3.33升。当粟5.5升。

一月分别合粟2.8石、2.5石、1.65石。与前述二条廪给标准大体相当。

(6)前引《管子禁藏》:“食民有率,率三十亩而足于卒岁,岁兼美恶,则人有三十石。”这是一个理想的标准,合每月2.5大石。

(7)《汜胜之书》云“丁男长女年食三十六石”。月食共三石,丁男当为月1.8石,长女1.2石,因记述中与产量连计,故应是粟而非米。

(8)《郭煌汉简校文》第94页徒月食2.3石,与戍卒一样,也是大石。

(9)《汉书赵充国传》云拟发屯卒,“合凡万二百八十一人,用谷月二万七千六百三十斛”。

则每人月用谷2.661斛,日8.7升。这是较高的标准,与云梦秦简的使者之从者及耕作时的隶臣的口粮标准相近。(《赵充国传》还有另两条有关口粮的材料,因有疑问,未引。)

(10)《后汉书南蛮传》云发兵时“军行三十里为程,计人禀五升”。此五升如为粟,则人月一石五斗,但既云行军,无发粟之理,恐怕是米,则合粟8.3升,月为2.5石。

(11)《三国志魏志》卷11《管宁传》注引《魏略》:“扈累熹平(灵帝)中,县官以其年老,日给廪五升。”不够吃。这五升大约是粟,如果是米,合一天有八升多粟,老年人就够吃了。

此外,还有魏晋的几条材料。

(12)《流沙坠简》廪给类多处有出粮若干斛,廪兵若干人的记载,标准为日禾五升、六斤或八升。举第46号残纸为例:

“(出)(即禾)五十斛四斗,廪兵贾秋、伍口、钱等廿八人,人日五”(下缺)。(从本纸计算及其他简文看,“五”下为“升”字)

“出四斛四斗,廪兵孙定、吴仁二人,起九月一日尽十日,日食六升,(中缺,以意补之,当为“起十一日”)尽月卅日,人日八升,行书入郡。”(禀给类二八:“李卑等五人日食八斗”,斗据简文照片及沙畹释应为“升”)

“口(出)五斛四斗,禀高昌土兵梁秋等三人,日食六升,起九月一日,尽卅日。”

(13)《晋书宣帝纪》记诸葛亮食少事烦,日三四升(一曰或不至数升,即一升多),这是极小的食量,可知魏晋时成年人日食应在粟五升以上。

第二组,小石制。一小石当大石六斗,一大石当小石1.666石,这在居延汉简中有明白的记载。

(14)《盐铁论散不足》:“十五斗粟,当丁男半月之食。”一日一斗,一月三石,这应是小石制,合大石二石,与前述成年人食量大体相当。

(15)《论衡祀义篇》:“中人之体七、八尺,身大四、五围,食斗食,饮斗酒。”则月食三石,也应是小石。

(16)居延汉简中有多处记载屯田卒及其家属的口粮数,明显地是大石小石两种量制,有些地方且明记大石或小石若干。其口粮标准为:

小石大石月日月日戍卒3.33 1/30.11 1/92.00〖〗0.06 2/3家属大男3.000.101.800.06大女、使男(七岁至十四岁)2.16 1/30.07 2/91.300.04 1/3使女、未使男(七岁以下)1.66 2/30.05 5/91.000.03 1/3未使女(七岁以下)1.16 2/30.03 8/90.700.02 1/3吏、卒亦为每月3.331/3小石,即大石二石,与屯田卒同。

弛刑徒则为三小石(1.8大石),与大男同。(前引敦煌汉简,徒月口粮2.3斛,与戍卒一样,这可能是大石,与前述日廪八升同一级,比居延汉简所记稍高。)

(17)《汉书匈奴传》载严尤上王莽书:“计一人三百日食,用十八斛。”即一日六升。是乾米,以出米率60%计,一日粟一斗,一月三斛。这也是小石。

(18)崔《政论》:“长吏一月之禄得粟三十斛,二人食粟月六斛,一人月三斛,日一斗。”这多半也是小石。

(19)《管子国蓄》云中岁大男月食四石,大女三石,吾子二石。这里没有明言是大石还是小石。大石看来太高,恐怕是小石。那就各当大石2.4石、1.8石、1.2石,比前述农民月食口粮标准要高些,大男口粮相当于官廪的高标准(日食八升)。

以上材料,综合起来,大体反映下述情况:

第一,成年人口粮标准或月食量一般在1.5大石到2.5大石之间。其中:

官府廪给(士卒等)最高可达2.5大石及至三石(《墨子》)。其中军士等不吃饱是不行的,其口粮最高一日8.7升,一月2.61石,合粟70.47市斤,折米42.28市斤。如果像《墨子》所说的最高一月三石,则合粟81市斤,折米48.6市斤。

成年农民一般为一月1.8石到2石左右,农忙时可吃到2.5石,农闲时减少,合粟48.6—54市斤,折米29—32.4市斤。

第二,如以一家五口,大小男女通计,以居延汉简一家五口的口粮数为例,每家每人平均每月在1.2大石到1.54大石之间。即:

最低:一戍卒2石,一大女1.3石,二使女或未使男共2石,一未使女0.7石,共6石,每人平均1.2石。

最高:一戍卒2石,一大男1.8石,一大女1.3石,二使男共2.6石,共7.7石,平均每人1.54石。

由上可知,汉志载李悝所云一家五口平均一人月食粮一石半,合粟40.5市斤,折米24.3市斤,可以看作汉代自耕农民通常的口粮数。其中主要男劳动力每月食二石,即粟54市斤、折米32.4市斤。农忙时多吃,从秦简看可到一月2.5石,即粟67.5市斤,农闲时少吃,靠糠菜等补充。

六、除十一之税十五石

这是战国时的情况,和汉代农民赋役负担情况不同。汉初以实物缴纳的田租为十五税一,景帝以后定为三十税一,直到汉末。每家农户每年缴粮为总产150石的三十分之一,即五石左右,加上刍藁税,数量也不大。但汉代进入封建社会时间还不长,赋役制度中反映封建社会前期特点的以人口计征的人头税和徭役比重较田租为大。人头税中的口赋,7岁到14岁每人每年20钱;算赋,15岁到56岁每人每年120钱从考古材料看,可能还要多些,见裘锡圭:《湖北江陵凤凰山十号汉墓出土简牍考释》,《文物》1974年第7期。,二者合计每户每年纳钱300文左右。徭役中的过更是固定的代役钱,每丁每年出钱300关于汉代徭役兵役及代役钱的负担,其说不一,此处从贺昌群先生的解释。见《汉唐间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的研究》,第23—25页。,一家如有一人到二人服役,仅口赋算赋过更三项,每户一年的负担即为600文到近1000文。汉代各地不同时期粮价相差很大,一般情况下低的约为每石粟10文到20文《九章算术》卷四。,高时50文到100文以上(居延汉简)。600到1000文折粟最少6石,最多50石以上。如果粮价低落,农民就需拿出更多的粮食交税。再加上每丁每年要服一个月力役,一生要服两年兵役、力役,还有其他赋税,负担就更重了。

七、余四十五石,石三十钱,

为钱千三百五十这是《汉书食货志》载李悝所估计的农户除去口粮田租之后的剩余数。其分配为:

社闾尝新春秋之祠三百钱。这大约是固定的支出。

衣服人年三百钱,共一千五百钱。这个估计不大符合实际。战国秦汉商品经济虽有相当发展,但还是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衣料恐怕还是靠自己栽植桑麻、养蚕织布来解决,而非用钱去购买。

这样,我们可以大致估算一下每户农民产品中的必要产品与剩余产品的比例及其分配情况(粮以粟计,粮价以一石三十钱计):

总产量150石4050斤100%口粮90石2430斤60%祠祭(300钱)10石270斤6.6%田租5石135斤3.3%赋钱(600—1000钱)20—33石540—891斤13.3—22%种子、少量饲料10石270斤6.6%其他2—15石54—405斤1.3—10%其中口粮、祠祭等主要消费支出占总产量的三分之二,换言之,即必要产品占66.6%以上,剩余产品不足33.3%。剩余产品中,封建国家的租赋剥削占总产量的16.6—25.3%以上,能用于进行再生产的最多不过8—16.6%,这是一个很低的数字,往往还需用压缩口粮的办法才能勉强维持简单再生产,进行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微乎其微。当时农业生产资料作为商品,其价格比农产品要高很多,如当时一具大铁耜约值百文以上据《中国农学史》(初稿)上册第118页的材料推算。。牛一头一千文以上到三千多文《九章算术》卷七、卷八。,甚至到一万五千文四川郫县犀浦出土东汉残碑。。因此,农业生产水平不算高,农民生活也很困苦,平时勉强可以维持生产与生活,一遇水旱、疾病、丧葬或其他意外,或国家赋役加重,农民就有破产、饿死、流亡的危险。《汉书食货志》载李悝所云“此农夫所以常困,而有不劝耕之心”,是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上表是按粮价一石30钱计算的。粮价如果超过30钱,剩余产品的分配比例会发生变化,赋税的比例要小些,用于再生产的部分比例会大些。但必要产品与剩余产品之间的比例是不会有大变化的。剩余产品的分配比例虽有变化,但能用于再生产的产品数很少这个状况也是不会变的。。

上面讲的是一般自耕小农的情况。至于佃农或依附农,即“或耕豪民之田,见税十五”的农民,其生产条件恐怕比自耕农还要差些,即使一家五口两个劳动力平均年产粮4000斤,一半作地租,剩下2000斤,还不够一家五口的平均口粮(一人486斤,五人2430斤),那就只有侵夺必要劳动,降低生活水平,衣牛马之衣,食犬彘之食,长期挣扎在饥饿与死亡线上了。

据以上的材料,对本文一开始提出的几个数字的估算是:

(1)汉代一个农业劳动力垦田亩数是14市亩多,一家农户占有耕地数字为29市亩弱。

(2)汉代粮食单产约在每市亩140斤左右。

(3)汉代农业人口平均口粮数每人每年480斤左右。

(4)汉代农业劳动生产率约为每个农业劳动力平均年产粮(以粟计)2000斤左右,一家约在4000斤左右。剩余产品约占三分之一,除去封建国家的租赋剥削,只有很少的部分能用于进行再生产,进行扩大再生产的能力更是微乎其微。至于佃农或依附农,总产品的50%左右被地主剥削,进行再生产的能力就更为薄弱了。

上述的农业生产水平,就是汉代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从汉以来的两千年间,我国农业生产虽然有所发展,特别是单位面积产量有明显的增长,但由于每人占有的耕地面积趋于减少,因此农业劳动生产率、每个农业人占有的口粮数和全国每人平均占有的粮食数,仍在汉代已经达到的水平上徘徊。

这就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会出现农业劳动生产率等长期徘徊不前的情况。我国两千年来的农业究竟是怎样发展的。换言之,我国封建社会的农业走的是什么道路,有哪些发展,有什么特点,有哪些局限,对今天的农业生产有什么影响,我们搞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是什么,什么是中国式的农业现代化,这条中国式的农业现代化的道路究竟应当怎样走。

另一方面,农业是基础,农业生产力的性质、水平和特点影响和决定着农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特点。而农业中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又影响和决定着社会生产的其他部门,例如手工业和商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性质、水平和特点,这些又影响和最终决定着封建的上层建筑、阶级关系、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影响和最终决定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要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的道路、特点和发展的规律性,就应当对中国农业生产力的情况有所了解。并且把它当作基础和出发点。

我的一亩三分地篇3

一、存量工业用地基本状况

2009年和2010年,我市抓住机遇,争取到大量农转用土地指标,集中报批了较多的工业用地。由于2011年我市工业空间布局作了新的调整,加之其他多种原因,造成供地率偏低存在较多的闲置工业用地。经调查至2012年4月底止,全市共有历年来转而未供存量土地7494.67亩,其中:工业用地6164.97亩、城市建设等其他用地1329.7亩(其中:其它建设用地684亩)。6164.97亩存量工业用地包括:未供先用工业用地632.43亩和经济开发区区(跨江部份)转而不用土地117.7亩。我市实际拥有可利用存量工业用地为5414.84亩,其中:转而未征土地869.1亩,占16.05%;征而未平土地464.7亩,占8.58%;平而未供熟地4081.04亩,占75.37%。

二、存量工业用地分布与分类情况

实际拥有5414.84亩存量工业用地分布在:市级工业平台3804.22亩,占70.26%;乡镇工业功能区(原二基地六功能区乡镇,下同。)1316.32亩,占24.31%;市级工业平台和乡镇工业功能区以外的其它乡镇(以下简称其它乡镇)294.3亩,占5.44%。具体分布与分类情况为:

三、存量工业用地原因分析

形成工业用地转而未供的主要原因:一是市级工业平台和乡镇功能区以外的其它乡镇存量工业用地,基础设施配套较差,加之入户企业不能享受有关税收优惠政策,企业(项目)大都不愿入驻,致使294.3亩工业用地闲置,占全市实际存量工业用地的5.44%。需要指出的是:镇村57.4亩休闲项目、乡的303.3亩水电站项目、269.9亩休闲项目、镇6亩便民中心项目、乡的3.2亩水电站项目、镇3.9亩客运站及幼儿园项目,以及镇3.3亩、镇2.4亩、乡4.8亩和镇29.8亩共计684亩已农转用作其它用地,因规划调整或业主放弃项目实施等原因而长期闲置。二是受相关因素制约难以供地。如中部山工业园724.5亩农转用土地受园区连片开发的内在要求尚未征用平整供地;街道区块47.9亩农转用土地与规划中的市高新技术园选址重叠尚未启动征用;区块428.6亩已征农转用土地因规划滞后加之开发难度大尚未平整已闲置近二年之久,以上闲置工业用地占全市实际存量工业用地的22.18%。三是留空留白开发主体主动预留。如区四期214亩预留工业用地已空置两年多而未供地,占全市实际存量用地的3.95%;一些区位条件好基础设施配套全的区块,如协作示范园1118.1亩、城西区725.1亩、中部工业园358.17亩,还没有找到大项目好项目暂未供地,计2201.37亩,占全市实际存量用地的40.65%;另外,乡镇工业功能区内,存在为招商引资惜供因素,如镇347.34亩,镇239.1亩,镇216.8亩工业用熟地均已空置近二年,计803.24亩,占全市实际存量工业用地的14.83%。四是企业未供先用,造成存量工业用地指标虚高。一方面有些开发主体为招商引资需要,默认投资企业未办理供地手续先开工建设,另一方面受金融危机影响,一些项目主体因资金紧张或行情变化而停止项目建设等因素不愿办理供地手续,全市共有未供先用工业用地632.43亩。

四、盘活存量工业用地的措施和建议

工业用地是稀缺资源十分宝贵。我市工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土地空间,另一方面又存在着较多的工业用地未用足。按土地管理有关法规政策规定:“农用地转用批准后,满两年未实施具体征用或用地行为的,批准文件自动失效。已实施征地,满两年未供地的,在下达下一年度的农用地转用计划时将扣减相应指标。对用地单位闲置的土地,一年以上未动工建设的,应当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定缴纳闲置费;连续二年未使用的,经原批准机关批准,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无偿收回用地单位的土地使用权。”可见盘活存量工业用地(包括已农转用和已征用的其它用地),提高供地率,既是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内在要求,又是加快我市工业提升发展的现实需要,是我市当前工业平台建设的一项紧迫工作。为此就如何盘活用好存量工业用地提出如下措施和建议。

1、盘活转而未供农转用用地指标。(1)盘活尚未征用,又不符合规划或规划已调整,以及已放弃实施项目的农转用指标。具体是:区(跨江部份)117.7亩转而不用土地,街道村闲置城市建设用地72.2亩,镇村57.4亩休闲项目,乡的303.3亩水电站项目,乡的3.2亩水电站项目。(2)盘活尚未征用,因毗邻基本农田而无法进行土地平整或不能进行基础设施配套区块的农转用指标。具体是:镇二个区块11.8亩土地,镇桐村和上埂二个区块57.1亩土地。(3)对一些土地已征收补偿,但因建设项目放弃实施等原因闲置二年以上未利用区块的农转用指标。具体是:乡的269.9亩休闲项目的农转用指标。以上盘活转而未供农转用用地指标889.4亩用于市级重点工业平台开发建设。

2、对未供先用工业用地进行清理。由市国土局牵头,相关部门和开发主体参与,对全市632.43亩未供先用工业用地进行一次全面检查清理。对符合区域规划,并已开工建设或投产的未供先用工业用地的企业,要督促企业在规定时限内办理用地出让手续;对不符合区域规划,或投资强度低、亩均产出少、有污染不符合环评要求的未供先用项目用地,以及圈地不建闲置二年以上的未供先用项目用地,按土地管理法规定予以收回处理。

3、加强用地管理、宽严有度、提高存量工业用地供地率。目前我市工业用地主要依据产业布局规划、环境评估、投资强度、亩均税收和建筑容积率等指标来控制项目供地。针对我市现有存量工业用地的现状分布情况,建议按市级工业平台、乡镇工业功能区和其它乡镇三个层次设定宽严有别的项目准入供地标准。对市级工业平台内的存量工业用地,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在符合产业布局规划、项目环评要求的同时,投资强度必须达到每亩180万元以上、亩均税收在4万元以上、建筑物容积率达到1︰1以上,单个项目用地原则上在30亩以上;对乡镇工业功能区内的存量工业用地(含开发区的城西区),上述标准要求可适度放宽;对其它乡镇的存量工业用地,在符合所在地区域规划,项目不影响当地环境的前提下,可放宽投资强度、亩均税收、建筑容积率等相关标准要求,以提高供地率,有效盘活闲置存量工业用地。

4、合理安排留空留白。工业用地留空留白由市级工业平台承担,并且要根据我市工业产业布局规划做到合理安排。市级工业平台留空留白总量控制在1000亩左右,但预留期限原则上不超过二年。同时要确保我市每年2000亩优质工业熟地滚动开发建设。

我的一亩三分地篇4

一、秋种工作进展情况

三合镇:油菜播种计划面积为4050亩,其中育苗移栽3200亩。现已完成播种3100亩,占计划76.5%,其中移栽2700亩,占计划84%;小麦计划面积2800亩,已完成900亩,占计划32%;冬春商品蔬菜计划面积10000亩(其中大蒜3155亩),已完成3900亩,占计划39%,大蒜完成2967亩,占计划94%;马铃薯计划面积2600亩,已完成1600亩(秋马铃薯);绿肥面积600亩,完成200亩,占计划33.3%。

水龙乡:油菜播种计划面积为4000亩,其中育苗移栽3200亩。现已完成播种2600亩,占计划65%,其中移栽2000亩,占计划62.5%;小麦计划面积2400亩,完成200亩,占计划8.3%;冬春商品蔬菜计划面积1500亩(其中大蒜300亩),已完成300亩,占计划20%,大蒜完成300亩,占计划100%;马铃薯计划面积1060亩,完成160亩,占计划15.1%;绿肥面积400亩,完成100亩,占计划内25%。

中和镇:油菜播种计划面积为3550亩,其中育苗移栽2800亩。现已完成播种2200亩,占计划62%,其中移栽1200亩,占计划42.9%;小麦计划面积2600亩,已完成350亩,占计划13.5%;冬春商品蔬菜计划面积1500亩,已完成400亩,占计划26.7%;绿肥面积400亩,完成280亩,占计划70%。

二、兴办示范点情况

三合镇兴办秋种示范点2个,即晨光村200亩脱毒马铃薯高产栽培示范点、姑挂村200亩苔蒜高产栽培示范点,目前苔蒜已栽植完毕,因缺水,出苗不整齐,马铃薯项目现已开始调种;水龙乡兴办了独寨村200亩苔蒜高产栽培示范点,其中有120亩为乡农技站干部承租农户稻田进行高产栽培示范,种植较为规化、连片,现已出苗;中和镇在中和村、庞寨村、姑引村三个村分别兴办各50亩油菜育苗移栽示范、各4亩苔蒜生产示范。其它原计划兴办的示范点,因农户种植不连片或不愿种植,没有办成。

三、秋种工作存在的问题:

1、旱情严重。由于久旱无雨,目前我县各地旱情较为严重,导致群众无法播种或播种后不出苗,影响了秋种生产进度。

2、由于种植效益低下,许多群众已不愿意种植常规作物,纷纷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导致常规作物种植计划无法完成,比如小麦,今年的播种面积已经大面积减少。

3、由于大部分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已外出务工,在家的老年人和儿童难以完成重体力劳动,出现了劳动力季节性短缺现象,这也是影响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的一亩三分地篇5

关键词:康宽;玉米螟;防治效果;最佳用量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1-0062-2

为更好的了解掌握康宽200g/L在彰武县玉米田中应用的技术定位,今年我站在兴隆堡乡那莫村和喇嘛花村进行了康宽在玉米田应用技术定位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兴隆堡乡那莫村、喇嘛花村。

1.2 试验地的基本情况

地势平坦,肥力中等。

1.3 试验药剂

200g/L 康宽悬浮剂、2%甲维盐乳油。

1.4 玉米品种

吉祥1号(那莫村),先玉335(喇嘛花村),防治对象玉米螟。

1.5 试验方法

1.5.1 试验设计 采用小区验证试验,每小区30平方米,3次重复。各小区之间设有隔离带。

1.5.2 试验处理 A1(200g/L康宽10毫升/亩)、A2(200g/L康宽15毫升/亩)、A3(200g/L康宽20毫升/亩)、A4(200g/L康宽25毫升/亩)、A5【200g/L康宽10毫升/亩(第一次用药后14天再用200g/L康宽10毫升/亩)】、A6(2%甲维盐乳油50毫升/亩)、对照CK7个处理区。如图:

1.5.3 喷药时间及方法 在一代玉米螟卵孵化盛期(7月15日)用背负式手动喷雾器进行喷药处理,喷药均匀周到。

1.5.4 结果调查 施药后15和30天,每小区调查50株,调查玉米受害株数,计算防效,同时观察田间是否对其他同时发生的害虫控制效果;施药后30天和45天,调查蛀秆数,每小区调查50株,计算防效;施药后45天,调查危害穗数,每小区调查50株,计算防效;秋后进行测产。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试验结果(详见附表)

那莫村三项平均防效(见附表4)从高到低依次是康宽25ml/亩处理处理(82.60%)、康宽10ml/亩(第一次用药后14天再次喷施10ml/亩)处理(82.46%)、康宽20ml/亩处理(79.80%)、康宽15ml/亩处理(79.61%)、康宽10ml/亩处理(76.58%)、甲维盐2%乳油50ml/亩处理(75.11%);喇嘛花村三项平均防效(见附表8)从高到低依次为康宽25ml/亩处理(79.82%)、康宽10ml/亩(第一次用药后14天再10ml/亩)处理(76.07%)、康宽20ml/亩(75.23%)、康宽15ml/亩(69.95%)、康宽10ml/亩(65.37%)、甲维盐2%乳油50ml/亩(57.38%)。

2.2 结果分析

从试验数据上看,各处理在施药后30天内,株防效、蛀茎防效都有优异的表现。其中,喇嘛花村在株防效方面除甲维盐2%乳油50ml/亩处理外,均达到了96%以上,那莫村均达到90%以上;在蛀茎防效上,那莫村达到了77%以上,喇嘛花村达到了75%以上。在施药后30天以后,随着药效的降低,在对蛀穗防效方面也有所降低,其中那莫村最高防效为65.57%,分别是康宽25ml/亩处理和康宽10ml/亩、(第一次用药后14天再10ml/亩)处理,最低为52.46%分别是康宽10ml/亩处理和康宽20ml/亩处理;喇嘛花村最高防效为53.21%(康宽10ml/亩、(第一次用药后14天再10ml/亩)处理),最低为17.43%(甲维盐2%乳油50ml/亩处理)。由于供试的玉米品种差异,先玉335属于感螟品种,随着药效的不断降低,在控制玉米螟蛀穗方面就没有表现出理想的效果。

在产量方面(见附表),两个村各处理均有不同程度的增产,那莫村最高增产率为17.83%,最低为5.04%;喇嘛花村最高增产率为61.09%,最低为39.9%,两村试验区各处理亩产量及增产率均以康宽25ml/亩处理和康宽10ml/亩、(第一次用药后14天再10ml/亩)处理表现优异,那莫村为813.08公斤/亩、增产率17.83%和791.61公斤/亩、增产率14.72%;喇嘛花村为654.60公斤/亩、增产率58.89%和663.65公斤/亩、增产率61.09%。由于今年我县三代粘虫点片面积爆发,喇嘛花村正是爆发地块,对照区受到三代粘虫的危害十分严重,尤其是棒三叶也受害严重。但从中也看出,康宽在防治三代粘虫方面也具有很好的效果,能显著地提高产量。

综上所述,相比较而言,康宽25ml/亩处理和康宽10ml/亩(第一次用药后14天再10ml/亩)处理在株防效、蛀茎防效、蛀穗防效、亩产量及增产率均有很好的表现,两个处理没有显著的差异(只是在用工上,康宽10ml/亩(第一次用药后14天再次喷施10ml/亩)处理多用了一次人工),而且这两个处理还能很好的兼防三代粘虫,对提高产量也能发挥很好作用,很值得推广。

注:上表中显著性差异分析是在p≤5%下进行分析的

我的一亩三分地篇6

一、2013年工作完成情况:

(一)规划修编工作情况

2012年12月10日我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县政府请示市政府审核并上报省政府核定,至今暂未批复,原因是规划需要与“二调”对接,建立县、乡两级规划数据库。目前,规划以“二调”2010年底变更为基数,全面进行对接,乡级规划数据库已建立完成,于2013年5月初上报市局,县级规划数据库正在完善,5月底以前完成并交市局,并交省厅审批。

(二)建设用地报批情况:

2013年前10个月,我局共组织了83个项目的报批材料,总报批面积5661.615亩,其中农用地4775.2275亩(含耕地2810.2335亩),未利用地185.25亩(包括县2009年度第二十六批次城市建设用地和县2012年度第十批次城市建设用地区位调整项目,调整面积35.808亩,均为其他农用地;县2012年度第十一批次城市建设用地区位调整项目,调整面积71.607亩,均为其他农用地)。

目前,报批材料组织进展情况:2013年度第1批次集体建设用地、2013年度1、2批次农民建房用地、2013年度第1、2、3、4、5、6、8批次集镇建设用地、2013年度第1、2、3、4批次城市建设用地(共81个项目)已获批复,批复总面积55554.256亩,其中农用地4667.8125亩(含耕地2810.2335亩),未利用地185.2505亩,新增建设用地4853.063亩;县2009年度第26批次城市建设用地和县2012年度第10批次城市建设用地区位调整(共1个项目)、县2012年度第十一批次城市建设用地区位调整(共1个项目)报批材料已通过市局联审,待市政府批复。

11月份,我科室正在组织县2013年度第5、6、7批次城市建设用地项目报批材料(共22个项目),其中县2013年度第6、7批次城市建设用地项目报批材料已上交市局联审。

2013年全年我科室可预计报批总面积为9021.579亩,其中农用地7358.4735亩(含耕地4074.336亩),建设用地1441.692亩,未利用地221.4135亩,涉及新增建设用地7579.887亩。

(三)建设用地预审情况

今年前9个月,我局共预审项目用地72个,预审面积5962.908亩。其中县级预审项目62个,面积2677.4715亩;市级预审项目2个,面积87.528亩,已通过预审;省级预审项目8个,面积3197.9085亩,已全部通过预审。

10月份,我科室正在组织省级预审材料的项目有3个待报省厅,为喜喜食品有限公司年产六万吨绿色健康食品项目、利捷(中国)工贸有限公司年产50000吨精密铸锻件项目、佳帝实业有限公司微生态生物、酶制剂兽药生产项目。

(四)低丘缓坡工作情况

近年随着我县县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工业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各类建设项目用地需求激增,在此情况下,我县开始推进低丘缓坡荒滩等农用地或未利用地综合开发利用资源,推动城镇工业化建设,增加建设用地有效供给,缓解用地供需矛盾,促进经济发展与土地资源利用相协调的重要保障。

我县低丘缓坡荒滩等劣质农用地和未利用地综合开发试点包括小蓝片区和武阳片区,总面积3351.492亩,其中小蓝1566.492亩,武阳1992.35亩。

2013年9月10日我局向县政府行文要求解决专项规划经费,并落实编制单位。2013年17日-18日我局规划人员与编制单位一道去小蓝开发区、武阳创业园区进行专项规划指导。到目前小蓝片区专项规划基本形成,分三年实施,第一年按项目实施,未来两年按产业布局实施,第一年实施面积649.6035亩,项目分别为福耀玻璃面积485.1075亩、乐域控股有限公司面积107.3295亩、迎富大道面积29.3475亩、振铃东路面积11.022亩、涟漪路面积16.797亩。后两年实施面积为916.8885亩,产业布局为汽车产业和基础设施。武阳片区专项规划第一年实施面积831.96亩,实施项目分别为上海农好项目总面积为149.11亩,其中低丘缓坡内面积132.56亩,海尔项目总面积为645.95亩,其中低丘缓坡内面积425.71亩。省亿柏豪项目总面积为125.66亩,其中低丘缓坡内面积97.72亩,蓝实玻璃项目总面积为71.22亩,其中低丘缓坡内面积71.22亩,创业大道项目总面积为287.24亩,其中低丘缓坡内面积87.41亩,创业二路项目总面积为71.4亩,其中低丘缓坡内面积17.34亩。后两年实施面积为1160.39亩,产业布局为食品产业和机电机械产业。

三、明年工作安排及打算

(一)继续做好综合统计工作,切实做到统计工作中的稳、准、快。

(二)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已批复,并报省厅备案,为提高新一轮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去年已完成全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现报市局审查,力争今年下半年完成全县乡级规划到省厅备案。

(三)严格土地用途管制,严把土地用途转用预审关,努力提高对非农建设项目用地者的服务质量,依法、高效地为全县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做好预审工作,我们将按照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入调研,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做好本质工作,使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工作再上新台阶。

(四)针对全县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出现缺口的情况,我局将积极提高建设用地报批效率,加强与省市土地主管部门的沟通,尽可能多争取建设用地指标。

建设用地报批工作任务重,工作量大,下达至县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远远满足不了全县建设用地需求量,用地报批形式十分严峻。我局将与县发改委、工信、商务、三产、农业等部门通力配合,做好项目的省级立项工作,力争将事关全县经济发展的好项目、大项目全部列入省重大项目调度会调度的产业项目、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协调推进会调度的产业项目、省扩大开放推进重大项目建设调度会调度的产业项目、省政府批准、省重点办的当年新开工的省重点建设项目中的产业项目和省政府专题调度的产业项目等5种省政府重大重点项目,通过使用省级预留计划指标,解决项目用地的新增计划。确因规模原因无法列入省重大重点,也要尽量列入是市重大重点项目库,使用市级预留计划指标。同时,我局将加强与省市国土主管部门的沟通衔接,尽可能根据我县构建全市打造核心增长极重要战略支点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改革先导区的实际情况额外争取用地指标。

(五)加强与省内有关地区的联系,争取异地补充耕地指标,努力解决新增建设用地耕地的占补平衡任务。

我的一亩三分地篇7

一、2020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积极开展增减挂钩工作。

按照跨省交易指标既定的工作目标任务,积极组织组织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拆旧复垦实施工作,完成拆旧复垦规模344.583亩,其中,实施完成并通过县级验收第一批次河支乡独哇村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复垦规模194.583亩,农民集中安置建新区使用挂钩周转指标65.577亩,节余指标127.506亩;第二批次8乡10村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实施完成四洼乡2个地块复垦施工,面积150亩。同时,积极筹措专项资金451万元,并以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至源拓土公司为第三批次10乡26村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目前期技术服务单位,包装立项周转指标规模约917.1亩,复垦规模约700亩,预估节余指标约630亩。项目方案现已报省土整中心备案。

(二)征地补偿工作

一是会同久马高速建设项目协调办和相关部门,积极开展久马高速C2标段红线用地范围核定及征收补偿测算工作,完成红线用地测量7310.59亩,其中耕地1869.96亩、草地3772.93亩、林地1667.7亩、其他土地117.18亩。二是全面完成久马高速C2标段总承包部临时用地选址确认,确定临时占用土地面积1214.703亩,其中耕地91.155亩,林地724.47亩,草地244.254亩,其他农用地2.871亩。审定了临时用地复垦、植被恢复方案并报县政府审批。三是继续强有力地抓好S220线征地补偿费拨付,已完成133.3亩征收土地补偿款拨付600余万元。

(三)重点项目用地保障工作

全力统筹协调重点项目用地保障,极力助推脱贫攻坚。一是充分整合利用我县“十三五”期间用地指标,积极主动与省、州对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调整建设用地491.787亩,确保了漫泽塘旅游扶贫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用地220.4505亩;麦尔玛公安用地14.8725亩;武警四支队驻训基地项目用地240亩;LNG气化站12亩等重点项目用地需求。二是为确保藏高公司入驻我县,划拨75.87亩国有土地用于久马高速建设监控、应急中心建设项目。同时,通过收取土地成本费,实现土地收益2427.84万元。三是划拨231.99亩国有土地给武警省总队机动第四支队用于策应反分维稳,支持驻勤武警后勤保障建设。同时通过收取土地成本费,实现土地收益5000万元。

(四)着力经济发展、合理布局生态修复

一是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坚持把保护耕地资源作为自然资源管理的第一要务,尽职尽责保护耕地资源,为确保全县耕地保有量不少于7126.67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少于5700公顷的保护目标,在全力保障久马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用地的同时,根据项目设计及其勘测定界成果,积极与有关乡镇、村对接,协助技术作业单位对该项目占用1003.6965亩永久基本农田进行了补划,形成了补划方案已经州、县两级审批,上报至省人民政府审查。二是以27.1万元委托涂源信房地产土地资产评估有限公司,完成了《县征收农用地区片综合地价标准》制定工作,确定我县征收农用地区片综合地价2个区片,分别为Ⅰ区片37600元/亩,Ⅱ区片28000元/亩,并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同意。三是积极对接科农蓄水局,完成农村宅基地审批工作移交,与发改、林草、生态环境、科农畜水等相关部门对接,顺利完成《县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方案》编制。

二、2021年工作计划

一是加强用地保障,促进项目落实。进一步提升审批效能,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用地报批,确保全县重点项目用地需求。并围绕重点项目加大土地储备,确保城市建设融资需求。

二是加快永久基本农田划定调整完善,完善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工作。积极推进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用地,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三是严格耕地保护,坚守耕地红线。严格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和耕地保护考核制度,坚守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红线不动摇,完成我县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指标。

四是加大项目申报,推进项目实施。加大推进重点工程建设力度,努力坚持做到申报一批,实施一批,储备一批;加大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实施力度,持续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完成第一批次整改及验收;加快增减挂钩拆旧复垦力度,顺利完成第二、三批次项目施工。

我的一亩三分地篇8

一、基本情况

200*年全乡总播面积为116000亩,其中播棉花71100亩,番茄7100亩,玉米制种18000亩,饲草料9400亩(其中苜蓿4000亩,饲料玉米5400亩),葡萄20__亩,冬春小麦3820亩,甜菜1840亩,油料2020亩,无公害蔬菜720亩。林业上,200*年县上下达我乡林业生产任务2200亩,4月18日我乡全面结束造林任务,共造林2753.9亩,其中农田防护林面积1499.2亩,退耕还林1254.7亩,完善县级庭院经济示范村(80户)1个,乡级庭院经济示范村(90户)1个。新植林已浇完二水或浇三水,100面积已完成林权确认工作,成活率达到90以上。畜牧业,牲畜饲养总量达到6.15万头(只),其中良种奶牛饲养总量达到2300头,羊4.3万只,猪1.6万头,庭院养殖近20万羽,牲畜疫病防治监控体系已建立健全,防疫密度达到100。

二、采取的措施

1、明确任务,加强宣传。为赢得全年农业生产工作的主动权,乡党委、政府十分重视春耕生产各项工作,在县委、县人民政府召开农业农村工作会议之后,立即召开了我乡的春耕生产动员大会,分解责任,强化宣传,牢牢把握春耕生产主动权,有力的促进了农业生产各项工作的开展。

2、加强组织领导,狠抓落实。为了切实抓好农业生产,乡党委、政府成立了春耕生产领导小组,一是采取了乡领导和下村干部包村、村领导包户,技术员包片的“三包”措施。二是大力推广并落实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今年全乡共落实高产攻关田43块共3.7万亩。落实千亩连片示范田5个,完成节水灌溉面积35000亩,其中渗灌20__亩。完成饲草料面积27400亩,超额完成计划任务5.2,完成青贮玉米面积5400亩,超额完成计划80,完成番茄套播制种玉米面积6200亩,落实小麦茬、苜蓿茬复播饲料玉米5000亩,超额落实、完成复套播任务12。三是在春播工作中,全乡做到了“三到位”、“四落实”,即:领导到位、工作组到位、技术员到位;地块落实、资金落实、生产资料落实和农业机械落实。四是植树造林中做到把好“三关”,做好五项工作(即:整地关、苗木关、栽植关,做好灌水工作、扶正工作、防虫工作、管护工作及确权工作)。

3、狠抓备耕工作,为春播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根据生产计划,一是我乡加强了对农机具的维修工作,农机维修工作从3月1日开始到3月15日全面结束,维修率达到99,同时,我乡新购宽膜机86台,新购大中型轮式车30台,大中型农机具38架,为春播快速度,高质量打下了基础。二是迅速行动,扎实做好了春播资金和物资备耕各项工作。

4、强化调度,加强服务,确保了农业生产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3月28日我乡召开春耕生产动员会后,我乡又充分利用晚上多次召开调度会,安排生产、强化调度,切实促进播种进度和抓好作业质量。春播工作从4月14日召开春播现场会开始,到4月23日,仅用10天时间,就基本结束,到4月25日全面结束。

5、加强指导,狠抓田管各项工作。4月23日,春播工作结束后,我们又及时召开生产调度会,把工作重心向田管转移,做到向田管要产量,向田管要效益。一是及时破除板结,早放苗、早封洞、早定苗,保证苗齐、苗壮;二是提高中耕质量,勤中耕、宽中耕、深中耕,确保中耕质量。目前,各种作物已普遍中耕2—3次。三是坚持以防为主,及早防治病虫害。四是层层签订责任状,落实残膜回收工作,采取村两委与村两委成员、党员签订责任状,两委成员和党员分别联系农户的办法,带头和带领农户切实完成残膜回收任务,使残膜回收量落实达到250吨,超额落实14。

6、坚持畜牧业发展不动摇。我乡通过召开现场会、经验交流会,正确引导农户继续发展奶牛生产,扩大养殖规模,突出发展庭院养殖业,努力做到家有百十只鸡,1—2头猪,8—10头羊,目前,全乡仅庭院养鸡达到20万羽,猪900多头,仅此全乡人均可增收100元。

三、下阶段农业打算

(一)继续抓好田管工作。我们将严格按照分类指导,加强管理的原则,扎实抓好田管工作,坚持向田管要产量,向田管要效益,向田管要增收,严格按技术规程,加强作物水肥管理,抓好20__亩渗灌设施的规范管理、利用。通过科学管理,达到以“管”促“增”目的。重点一是抓好7.11万亩棉花,使皮棉产量达到128公斤,实现总收入1.06亿元,棉花一项人均纯收入达到4392元;二是抓好1.8万亩制种玉米管理,使单产达到400公斤,实现总收入2016万元,人均纯收入907元。三是抓好7100亩加工番茄,使番茄亩产达到4500公斤,总收入639万元,人均纯收入270元。四是抓好20__亩葡萄使产量达到1200公斤,实现总收入480万元,人均纯收入336元。五是使9400亩饲草实现收入282万元,人均收入252元。六是5000亩小麦茬、苜蓿茬复播青贮玉米的管理,实现收入315万元,人均收入220元。七是其他作物收入229万元,人均纯收入86元,种植业上,力争收入达到1.46亿元,人均纯收入达到6463元。近期种植业上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1、中耕工作,尽快完成3遍中耕,确保中耕质量。

2、棉花化控:按照“少食多餐,逐量加大”的方法,结合叶面追肥进行,做到促控结合。

3、病虫害防治工作,坚持按技术要求,做好点片防治工作,做到控制6月,确保7月,闯出8月。

4、开沟施肥和残膜回收工作。在灌头水前,做好开沟施肥工作。同时彻底回收残膜,做到不开沟、不回收、不予浇水,以降低白色污染。

5、适时上好头水,我乡将根据旱情、苗情、地情、作物种类,分类上水,在7月5日前结束头水。

(二)扎实抓好畜牧业工作:变秋季育肥为常年育肥,加大庭院经济发展力度,对庭院养殖示范村做到稳定一批,发展一批,逐步扩大牲畜饲养总量和出栏率。当前,我们主要做好以 下工作:一是加强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做到防疫、检疫两个100;二是在庭院经济质量、总量上下功夫,做到村村有产业,户户有特色,人人有事做;三是及早着手育肥工作,在规模上做文章;四是继续发展奶牛生产,提高养殖效益;五是做好品种改良,突出做好肉羊杂交工作,力争完成3000只肉羊杂交任务;六是做好饲草料贮备,目前已定购酱渣20__多吨。

(三)在加强林木管护的同时,及早规划、落实秋季造林整地地块及苗木,做到早计划、早订苗、早整地、早植树,确保秋季造林500亩,整地1000亩。

(四)加强劳动力转移输出工作。在安排好季节需工(如拾花、打顶等)的同时,加强劳动力转移技术培训。在常规劳力输出的基础上,增强技术型输出,使今年劳务输出人员达到2500人,实现劳务人均收入达到120元。

(五)以防为主,加强防灾抗灾工作,重点做好防洪抗旱和农业安全生产工作,确保增收,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上一篇:大学生食堂范文 下一篇:有关战争的名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