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师重道作文范文

时间:2023-10-06 00:43:06

尊师重道作文

尊师重道作文篇1

关键词:师道尊严;转型社会;自我实现;社会担当

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而人才的数量与质量取决于教育的规模与质量,而教育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尊师重教名至实归的程度。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职业倍感效率与公平的纠结,教师奉献的多而收入偏低,使得放言热爱教育不容易;教育未能尽如人意时,家长及社会的指责与非难常常令教师倍感委屈与受辱;教育教学中良言劝告学生却招致不满事端,而制止学生课堂违规却引来肢体冲突甚至暴力事件,这些都成为新时期教育教学乃至教育管理的困惑与不解,它困扰教育的同时,也败坏着社会尊师重教的风尚,动摇着知识经济的基础,威胁着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

一、师道尊严及其现实困境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道者,教化之诸事理也。尊严则指尊贵而庄严的地位与身份。师道尊严本指老师受到尊敬,其言传的道理、知识、技能才能得到尊重。然而,现代社会多理解为教师以其忠诚奉献的敬业精神、博古通今的渊博学识、修冥理顽的育人能力赢得受教者本人及家长乃至同仁或社会的敬仰与尊重。

自古至今,教师倍受肯定与赞誉,只因教师在人类社会的生产实践经验、技能及其智慧的传承上的重要作用。与天地并列,与君亲相行,足见古人对教师的尊崇与敬仰。“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荀子·大略》)。”荀子从国家兴亡角度倡言尊师重教的必要与重要。《礼记》曰:“师严而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中国古代绝大多数王朝高度重视教育,赋予教师以崇高的社会地位,如君主须礼遇教师,而其师则可免君臣之礼。为使学生尊师敬长教化于心,历代统治者制定了受业、作息、进退、应客、洒扫等学规,让“尊师重道”渗透到社会各阶层的血液中,形成了尊师重教的习俗与文化。这种传统至今依然残存于许多国人的心中,成为我们民族崇尚文化与文明的根本。

教师在中国古代具有崇高的地位,但是,我们对现代社会师道尊严、尊师重教的考察不能仅仅停留在人们业已形成的历史观念层面上,尚需具体分析当代中国社会生活中教师的实际地位。事实上,长期以来中国教师的职业地位一直处于尊卑相悖、关系错位的背反境地。现代社会的实证表明,一般而言,本当尊师重道如今却重道尊师,寓意着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还是突出道技的实用主义或功利主义的教育。这种思想倾向必然使教育出现诸多的分裂现象,体现在教师身上精神富有而物质贫乏,看似受尊敬而福利待遇彰显不足,家长社会寄教师过高期望而提供的条件与环境有限,学生尊师徒有虚名实际上课上课下校内校外就是上帝,所谓“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教师”其极端化可见一斑。自从有了“跑跑”、“不管”、“剽窃”等绝大多数教师的忠诚与奉献被极端地以偏概全了,师道尊严已经到了少得可怜的地步,至于教师感化顽固弟子的无奈屈膝一跪,师道尊严已经彻底破败扫地了。

二、当代中国师道尊严寥落的成因分析

任何事物都有发生发展的过程,并且携带着发展中每个阶段的信息,终成最后呈现的结果。当代中国的师道尊严,叩问其现状与成因,既有历史的因素,也有现实的成因。

(一)现代史上文化教育革命对师道尊严的摧毁殆尽

尊师重道作文篇2

曾在梦中,看见大雪纷飞,程门之雪没过了布履,学生杨时静候在门口,岿然不动,尊师之心一如洒落树梢的晨光,一股暖流在心底流淌;翻看书卷,能看见“俯身倾耳以请,色愈恭,礼愈至”,那真诚求学的宋濂谦恭地候立于老师身旁,尊师之心一如三月里融化冰雪的暖阳,轻抚你我,亦照耀你我。师之威可质疑,却不应言辞轻率,无礼谩骂,顶撞师长。行为与举止的不雅,让师与生的隔阂加重,这无益于求学与治学。

《礼记・学记》有云:“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一位硕士,用“垃圾”等词形容教授的学识和人品,被导师提醒后仍然我行我素,不亲其师,不奉师教,没有敬畏之心,缺乏品德素养。请问,没有品德,学有何用?品学兼优是为才,百年树人任务艰。王守仁在《严师箴》中说:“古之教者,莫难严师。师严道尊,教乃可施。”尊师重道,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教育底线!

如今,娇惯任性的独生子女逐渐成为学生主体,在逐渐功利化的教育风气之下,一些学生以金钱名利作为标尺,对传授薪火的教师缺乏敬畏,导致“师道之不传”。这是当下中国物质至上、知识贬值的大危机!尽管如此,我们仍不能忘记三尺案台前告诫我们格物致知的尊师;仍不能忘记手握尺规教导我们“不知规矩,无以成方圆”的严师;仍不能忘轻拍我们肩背,劝我们歇息的良师。何以树人?唯有尊师重道。尊师敬长之人,方可心中清明,知晓事理;才能吸取养分,扎实成长。

诚然,尊师重道是树人之基,但尊重师长并不意味着盲从老师,而应在老师的开导与启发之下,形成自己独立的思想,并且学会理性地质疑权威。正如亚里士多德那一句掷地有声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以尊师重道为根,并且善于质疑的学生,才是当今教育理应树育的人。

科教兴国需尊师重道,尊师重道方可树人。尊师重道,当从娃娃抓起,当从学生抓起!

点评

文章针对网上传得沸沸扬扬的郝同学骂师现象,开篇发问,引人深思。接着回顾杨时、宋濂的典故,引用《礼记・学记》、王守仁典籍中的名言,水到渠成地导出“尊师重道,乃以树人” 的文章主旨。再转入“师道不传”的现实论述,最后以亚里士多德为例,提出培养独立思想、从学生抓起等解决问题之道,递进式思维使文章颇有特色。表达上,《礼记》、《严师箴》等恰到好处的名言警句,整句、散句等参差多样的句式,比喻、设问等修辞手法的运用,都表现了作者不俗的表达水平。思想与文采结合,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深度!

尊师重道作文篇3

关键词 师生关系 师道尊严 以人为本

1 何为“师道尊严”?

《礼记·学记》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我国的“师道尊严”不仅有师道庄重严肃、居高临下,而且包括师德、师尊、师职等方面。①师德方面,《论语·宪问》曰:“受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要教育他人,令他人信服,必须具备各种良好的品质、修养,才能成为他人尊敬和效仿的榜样。教化才能得以进行。师尊方面,古代以来人们就强调尊师,将老师的地位看得比君王还重,甚至达到事关国家兴衰存亡的重要程度。古人云:“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师职方面。韩愈《师说》有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对教师职业责任的高度概括。教师不仅需要将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而且还要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正确的思想、态度、观念——即儒家精神传授给学生,教师的重要职责在于使人之为人。

古代的师道尊严当然也有其时代滞后性与狭隘性。在封建统治下,教师的权威被无限放大,对学生主体性的压抑不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成长和创造性的养成。然而现代强调的师道尊严是在摒除封建弊病的前提下,在新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提出的尊师重道。是对真理的追求,是对教师的尊重,是传统文化影响下的新时展的必然要求。

2 对当前“师道中落”的反思

2.1 挑战师生关系的内在原因——对传统“师道尊严”与现代民主、平等师生关系认识的误区

现代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与“师道尊严”相比,两者似乎是处在势不两立的境地。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对立面即是专制、权威、不平等的师生关系,而“师道尊严”体现的师生关系似乎应证了其对立面。但若像抛弃旧东西一样抛弃“师道尊严”,就犯了轻视的错误。仔细分析“师道尊严”与民主、平等在师主关系的取向上,认为两者对立的方法论错误有三:

一是对中国传统的否定及对“平等”概念的扭曲。中国历来是一个重视“人伦关系”的社会,儒家所指的平等是人格上的平等,不像西方人人都是上帝的子民,上升到某个地位的平等。同时儒家传统强调的是调整和互补,信奉“中庸之道”,在某种程度上,事情不会走向极端。在此传统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师道尊严是执行孔子所说的“教学相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师生互动和沟通。由此,教师作为既比学生年长、见识阅历在学生之上的人,列在被“尊”的行列也理所当然。

二是逻辑错误和因果倒置。“师道尊严”阐释的是教师客观存在的权威地位,民主平等阐释的是人际关系性质及其运作机制、方式的逻辑。批判者把“师道尊严”的人际关系性质及其作用方式(这应该是历史的责任)当作其内容本身加以批判,没有分清逻辑层次。同时师生在各自的角色岗位上不平等的事实,使“教师尊严”客观存在,批判者却把“师道尊严”当作是不平等的根源了。②

三是角色和职责分家。教师是“教”和“师”的统一体。“教”即教书,要把好质量关,治学须严谨,传授的知识可引导不可误导他人;“师”即育人,要“为人师表”,以“表”的形象获得为师尊严。这与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并不矛盾。可统一于一个角色上。

2.2 挑战师生关系的外在原因

首先,信息时代来临,教师已经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来源,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教师作为“工具”的可利用价值正在退缩;同时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正确与否也很容易检验。教师不再是不可撼动的绝对权威,知识领域中教师的独尊地位受到挑战。

其次,全球化、多元文化时代的来临,使得人们的价值选择标准、道德认同标准也日趋多样。社会中没有一整套自上而下、严格统一的伦理体系,教师所代表和传播的“道”不再被所有人接受和认同。学校中师生之间冲突不断,教师和教师、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教育理念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分歧,教师作为价值领域唯一典范的地位因此受到挑战。

最后,教育产业化、商业化,教师成为一种职业,个别教师不但缺乏对教书育人中育人责任的承担,甚至连最基本的师德——影响学生尊师的关键因素都丢弃了。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大写的人,因为是人,所以应当得到理解、尊重、公正的待遇。

3 重塑“师道尊严”的措施

3.1 师生统一思想,更正观念,师生相互尊重

由于对“师道尊严”与民主、平等师生关系认识的误区,使得教师人格和权利被打压,学生权利、学生自由的地位一路飙升,“尊重学生”、“师生平等”的内涵被无限扩大和曲解,从法律政策、学校规章到教师本人都片面地执行着所谓的“民主、平等”。首先,师生关系从法律地位上不平等。在当前教育法制体系下,学生的地位日益提升,从《教育法》到《未成年人保护法》都一再强调学生享有的权利,强调教师尊重学生。然而学生尊敬老师只是道德的要求并非法律规定。在某种程度上,教师反而成了弱势群体。其次,学校、教师个人应摆正位置,不能一味采用鼓励教育、赏识教育,不能一味地迎合学生。学生作为身心尚未完全成熟的个体,难免会犯错误,有行为偏差,教师不仅要身正为范,更要指出其不足,帮助其改正,此时教师尊严无疑是使学生改掉不良习惯的有效外在力量。如果教师得不到尊重,那么这种力量就会微乎其微。

3.2 教师加强道德修养,赢得尊重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高度概括说“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教师是学生活生生的榜样,是学生最直观最有效益的模范。而教师职业的表率作用要求教师这一社会群体比其他群体具有更高的道德修养。要求教师做到:首先,身体力行,做道德表率。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要首先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一个有内涵,有修养的人,不断地从各个方面提升自己,使自己处于一种榜样的位置。其次,教师不但要具备人之为人的基本道德要求,更要体现其特殊的职业特点。教师作用的对象是有感情、思想的人,所以要求教师的工作比一般的工作更要用心,这颗心不但迫切追求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知识的掌握以及能力的发展,更要关心学生的精神世界、内在心理,由内而外,教书育人。从而真正成为文化的化身,师与道德的统一体。

3.3 促进公民共识、发展社会力量,建构师生相互尊重体系

当然尊师仅靠教师自身道德修养是远远不够的,同时对教师也是极不公平的。我们知道,学校教育并非万能的,社会才是各种思想、观念产生的根源。何为社会?它不存在于政府,不依靠权力,而存在于民间,依靠自愿。权力的力量虽然有效,但是有时并不能涉及方方面面;社会的力量依靠的是民间组织与集体舆论,起到的是对权力的补充作用。人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其受社会的影响有时比在学校中教师的影响更大。家庭环境、家长的道德修养、社会中同伴及生活中接触的各种事件、外界媒体的影响,这些都在无形之中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

尊师重道作文篇4

“以号代名,总让人感觉很陌生,很不舒服,让人感受不到被尊重、被信任。”朋友感叹道。人都渴望被他人尊重,为人师者的这种需求可能会更加强烈。人格能否得到尊重,自尊心是否得到满足将直接影响到教师的工作状态。而把教师抽象成数字符号,这是否是对人真正的“不尊”呢?

有位校长调任至一所拥有四十多名教师的学校。为了最大程度地尊重教师、关心教师,创建和谐的人际关系,该校长在上任之际强记每位教师的人名,力求最短时间内能在校园里见到教师时响亮、准确地叫出其名字。校长的这一举措使得教师们对校长的信任感油然而生,他们很快接纳了校长。校长在认可、尊重教师们的同时也得到了教师们的高度认可和尊重。因校长深谙,记住别人的名字是对他人最基本的尊重;世上最美妙的声音,莫过于听到自己的名字从别人的口中说出来。看上去校长只是做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它却是一把走进教师心灵的钥匙,并成为对学校进行有效管理的助推器。

领导们常说,要全面建设人文环境,要对教师人文关怀。但这不能只是述职报告、就职演讲、条幅标语中的装饰和口号,而应落实到具体的管理实践中去。人文不是空谈出来的,而是从日常事务和细节小事的管理中体现出来的。若教师连起码的姓名权都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又何谈尊师重教,以人为本呢?“点学号,让人听着‘刺耳’,像是在点数物品。这是对教师姓名的一种淡漠,教师似乎被异化成了简单的机械符号。”朋友不悦道。实际上,每位教师都在乎点名这件事,他们希望领导点自己的实名,记住自己的名字。课堂上点实名,叫出教师的名字时,传递给教师的是一份来自领导的关心和重视。领导所叫的或所记住的并非仅仅是一个个名字,更叫出了、记住了一个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体,表达的是领导对教师作为一个真真切切的人的尊重和关怀。教师会由此感受到莫大的心理满足和生命尊严。

要求社会层面形成尊师重教的和谐氛围,教育系统内部就应率先垂范。“人本”管理是现代管理科学的宗旨,它是非传统的工具理性的管理,是把人当作人来对待而不是当作物来对待,体现在尊重人、激励人、发展人的理念上。领导点实名或记人名会让教师如沐春风,倍感温暖,亦会激励他们更加无私地奉献。有位哲人说过,天使在想象中,魔鬼在细节中。作为领导应时刻警惕管理细节中的魔鬼。细节影响品质,细节体现精神,细节显示差异,细节决定成败。

教师培训的另类点名会造成教师心理上的不悦、不适和无尊严感,无法使教师体验到职业幸福感和认同感。有人曾多次提问,教师是弱势群体吗?这一问题,笔者不愿承认,但现实却不容否认。现实中,教师的义务责任远远大于权利。义务责任无处不在,无所不包,权利却如空中楼阁,望而不及。教师能当家做主的事少之又少。尤其是在农村学校,老师们的权利一再遭受侵犯,其自尊心亦屡遭伤害,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一线教师在教育战线上呕心沥血,殚精竭虑,默默无闻,流汗亦“流泪”啊!唯有真正以教师为本,给予教师深层次的人文关怀,创造人文环境,建设“人文校园”“和谐校园”,才能使教师真正体验到自我的价值、生命的尊严和职业的幸福感。

记得笔者有次生病住院时,所在医院的医生、护士在叫病人时就很好地体现了“以人为本”。面对一张张被病痛折磨得忧愁、憔悴、焦躁的面孔,他们没有丝毫的厌恶之感,都是亲切、温和地称其实名,而非床位号。有时,他们叫错了人名,事后会马上道歉。这无形拉近了医患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双方关系变得融洽、和谐,使治疗效果最佳化。同样,领导点实名(或记人名),会给教师亲切感,容易让双方互相接纳、信任,互敞心扉,拉近彼此心灵间的距离。这样的和谐关系也会让课堂、校园充满人文之美、和谐之美,也会让班级如强磁场给人以归属感,激励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改善听课的心境,提高学习效率,增加教师的幸福指数。同时,教师还会将这种尊重、关爱传递给学生,使师生关系和谐。

【作者单位:徐州市贾汪区紫庄镇新吴窑小学,江苏徐州,221133】

道德箴言

恒心、温存、安分知命、廉洁、正义感是一笔财富,是人可以随着灵魂带走的无价之宝。我们可以不断地以此丰富和充实自己,不担心死亡会使之丧失价值。――《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想》

道德和才艺是远胜于富贵的资产;堕落的子孙可以把显贵的门第败坏,把巨富的财产荡毁,可是道德和才艺,却可以使一个凡人成为不朽的神明。――《泰尔亲王配力克力斯》

没有德行的美貌,是转瞬即逝的;可是因为在你的美貌之中,有一颗美好的灵魂,所以你的美貌是永存的。――《一根还一根》

生命短促,只有美德能将它流传到遥远的后世。――《莎士比亚戏剧集》

尊师重道作文篇5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12.057

临床护理实习生对带教老师是否尊重,直接影响师生关系,且关系到带教老师对护生的态度及带教积极性,对带教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拟对目前护生对带教老师的尊重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 影响护生对带教老师是否尊重的因素

1.1 学生的学历 中国人普遍存在一种学历情结,这既有制度原因,也有个人原因。目前我国在各种人才选拔、评价机制上,学历是主要的衡量标准。个人对学历的追求及崇拜日益膨胀。长期以来,我国大部分护理人员的培养是在中等卫校完成的,学历层次偏低[1]。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护生往往轻视临床带教老师,认为老师学历低,比不上自己,理论水平更是跟不上时代的脚步。带着这个有色眼镜,往往会使学生在接触到临床带教老师的那一刻就认为老师的水平比不上自己,轻视老师,自然对老师也不加以尊重,未得到带教老师的认同下就称呼老师为“姐”或直呼其名。种种行为给带教老师留下不好的印象,无论带教老师是带着愤慨的心情还是自卑的态度带教,都会对带教质量产生严重影响。

1.2 护生的道德水平 由于中专学校没有严格的招生标准,有些学生甚至小学没毕业就去读中专,其接受的道德素质教育极其有限。中专生在校期间是身心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时期,由于中专教育存在许多缺陷,在校期间没有做好道德素质教育,导致学生道德缺陷。许多中专生潜意识中根本不知道该怎样做才叫尊重老师,根本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对老师来说已构成了不尊重。

1.3 带教老师的水平 老师学历低,相对缺乏教育、管理、科研、心理等知识[2],使得教学质量极易受到带教老师素质、知识、能力及责任心影响。1.4 带教老师的态度 临床学习,面对的是生命,许多老师带着严肃谨慎的态度教学,对学生要求严格。但是许多学生却不理解老师苦心,认为老师跟他作对,处处刁难他。也有些老师背负着太多责任,在学生做错事上面小题大做,随便指责学生,使护生认为老师处处刁难,对老师的态度也就不尊重了。

2 对策

2.1 全方位做好岗前教育 岗前培训除了要从德(护理道德)、才(业务水平)、学(刻苦钻研)、识(行为规范)四方面进行外[3],应着重培养护生尊崇敬重老师的观念,尊师重教的观念。临床工作的护士、医生无论年资高低,学历高低,全都是护生的“老师”,被尊敬当之无愧。因此,护生必须对每一位老师都给予尊敬。称呼上的尊敬不容忽视,它往往是第一印象的关键,关系到老师对学生的看法。称呼一句“老师”,胜过千言万语,拉近师生的距离。

2.2 科室开展“尊师”课堂教育,把“尊师”纳入带教计划 实习期间,不断变换科室,不断变换带教老师;带教老师除了帮助护生尽快适应科室环境、护理操作流程、各种规章制度外,还要培养护生的道德教育。加强护生的“尊师”教育,使其认识到尊重老师的重要性,让其丢下偏见、丢下傲慢,重新认识老师,尊敬每一位带教老师。让护生持尊敬的态度对待每一位老师,自然能拉近师生的距离,使护生更能带着谦虚的态度学习,善于发现老师的优点,择其善者而从之,提高自身素质。

2.3 提高带教老师自身素质 带教老师必须做到言传身教。老师要尊重、理解护生、信任护生,护生才会反过来更尊敬老师。假如老师丝毫不顾及护生的思想感情,只是把学生当做“苦力”,那么不仅仅伤害了学生的自尊,也会使其产生厌学情绪。假如老师自尊心太强,不能接受学生提出的意见,那么学生的思维就会慢慢变得很局限,学生慢慢就会不再提出问题,老师也接受不了新方法、新事物、新观念。

2.4 加强带教老师的知识水平 作为带教老师,不但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娴熟的临床护理技术,更需要具备高尚的医德、师德,热爱护理工作,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我国大部分护理人员的培养是在中等卫校完成的,学历层次偏低,这种现状一时间不能改变,但是带教老师可以参加在职教育,提高自己的素质和管理能力,通过多种渠道,如鼓励护士参加护理大专、本科的学习,积极选送护理人员外出参加学习,护理部组织全院教学带教查房,交流经验相互学习。这些措施都会对临床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积极推动的作用。

护理学科的发展,整体护理的深化,不仅需要一支层次高、技术精湛、素质好的临床带教队伍,更需要一支素质好、道德层次高的护生队伍。护生作为护理事业的新生力量,应该学会如何尊崇敬重老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提高护生整体素质水平,使其顺利完成实习计划,从而培育出高质量的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 林莉莉,汤丽娟.在职护士学历教育教学质量的现状和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1,10(10):198-200.

[2] 蔡菊敏,徐水平.高等护理专业临床实习教学中存在问题及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10(1):14-15.

[3] 夏梅,徐义.加强临床实习护生素质教育[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3,12(4):286.

尊师重道作文篇6

【关键词】高校德育师生;伦理关系

新时期高校德育师生间应构建的是相互尊重、平等、互动交往的伦理关系,改变过去的高校德育师生间各自的唯我独尊,各自主体地位的强调,及其相互间交往的异化关系。这种伦理关系是高校德育师生间伦理精神的内在诉求,是建构高校德育师生和谐关系的理论基础。在高校德育活动过程中无论是高校德育教师,亦是大学生,都需要积极建构新时期师生间的伦理关系。不仅仅建立包括高校德育师生相互尊重的关系、高校德育师生间对话互动的关系,还应该明晰高校德育师生间在高校德育活动中的各自的伦理责任。

一、建立高校德育师生间相互尊重的关系

在高校德育师生间的伦理关系中确立师生间相互尊重的理念。当下高校德育师生间的交往缺乏彼此间的信任与尊重。师生间真正交往目的与其结果背道而驰,原本的目的却变为了手段,而转化为当下师生间的某种功利性关系。教师视学生为谋生中的一个条件,学生视教师为完成学业的手段。在此种伦理关系下,高校德育师生间不能以完整的主体人的方式存在,以至于高校德育师生间不能给与对方真诚和信任,导致师生伦理关系的异化。

高校德育师生间的伦理关系最主要的就是建立尊重的教育理念。尊重的理念就是学校管理者对教师劳动与贡献的尊重,对教师人格的尊重,对教师需要的尊重;就是高校德育教师对学生学习权利的尊重,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对学生自主性选择的尊重;就是高校德育教师对自我人格的尊重,对教育者权利的尊重,对教育义务的尊重。只有当尊重成为一种道德的真诚、伦理的热忱和性善的信念才能化为动力,才能转化出大学人勤学上进的学业精神。高校德育师生间只有充分贯彻尊师爱生的教育理念,才能更好地建立师生间人格的平等、合作与对话关系,以及师生间的理解与交流的伦理关系。这实际上也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平等观的贯彻和落实。

二、构建高校德育师生间互动式关系

为了进一步实现教师对大学生的尊重、热爱和认可,同时,实现大学生对教师的尊重与接受,高校德育师生间应在尊重和平等的基础上有意识地构建互动式伦理关系,走向师生交往的主体间性。只有在师生互动交往中,高校德育教师才更有利于进一步认清和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和变化的状况;同时,通过师生间的相互沟通,也更有助于彼此间情感的增进,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首先,高校德育师生间的互动关系要在彼此尊重的伦理关系的确立与追求过程中得以构建。高校德育师生间对德育知识的讲授和接受是在彼此尊重的关系中实现的。对于大学生来说,得到教师的尊重,有助于亲其师,信其道。在尊重基础上的以德育内容为媒介的互动就会使教师更容易把德育内容转化为大学生的德行和修养,真正达成师生间的“视阈交融”,实现大学生的自我构建,提高高校德育活动的实效性。

其次,高校德育师生间的互动关系还需要在彼此间的相互理解中建构。在哈贝马斯看来,人类的存在并非以一个独立的人为基础,而是以双向理解的交往作起点。理解活动不是反省的过程,而是以生命引导,进入他人内在的心理生命的过程。哈贝马斯的观点,给我们以新的启示。师生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主体而存在,并视彼此为朋友,只有在高校德育的理解互动过程中才能更好的实现,否则仍然是交往的异化。只有我们明了高校德育师生间是和而不同的伦理关系的时候,高校德育师生间的关系才能走出交往的异化。并以尊重的、理解的、互动的方式建构高校德育师生间的伦理关系。

三、明晰高校德育师生各自的伦理责任

高校德育师生伦理关系的建立需要双方明晰与各自相匹配的伦理责任。一方面是高校德育教师的伦理责任的明确。高校德育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特殊职业,社会早已对高校德育教师的伦理责任有所规范。教师承担应承担的历史使命,履行应当履行的伦理责任。在整个高校德育教育过程中,高校德育教师理解、领会和传递社会对大学生的道德思想和政治要求,教师设计、制定、调整和引导着道德教育活动,具有举足轻重的主导作用和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生成的引领作用。

另一方面,明晰大学生的伦理责任。大学生在高校德育过程中作为高校德育过程中的受众,并不是仅仅以简单的接受的角色参加德育实践过程,也并非只是消极地听取教师的思想道德的教化,而是作为高校德育教育的主体人而存在,对高校德育内容具有积极主动的接受和转化的能力。大学生在德育教师的教授下,接触道德教育内容,反思斟酌道德规范,课下应践行德育内容。

高校德育师生伦理关系的建构,成为新时期开展高校德育的重要一环。只有认清高校德育师生共同存在着的伦理责任,才能在建构高校德育师生间伦理关系中,既主动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积极调动大学生的主体性,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景译卫,李英林.论高校德育主体间的伦理精神,2012(3)

[2] 赵继伦.论高校师德建设的缺失与对策[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13.

[3] 李军,王阿芳.后现代语境中师生之间的平等交往关系[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06(01).

[4] 冯建军.主体教育理论:从主体性到师生间性[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1).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新时期高校德育师生伦理精神的构建研究”成果之一,编号:吉教科合字(2014);吉林农业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高校师生伦理精神的文化培育研究”之成果。

尊师重道作文篇7

新北区泰山小学于2005年正式成立,师生来自五湖四海,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各不相同。学校基于师生差异,着眼生命成长,创设和谐校园,努力让师生享受幸福完整的校园生活。“尊重・和谐”的办学理念孕育而生、传承至今。

尊重是社会的基本道德共识。对于泰山小学而言,“尊重・和谐”的办学理念契合而朴素,落实到内容,其体现为两大尊重:尊重生命,尊重科学。尊重生命涵盖了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自然生命三个方面。尊重科学涵盖尊重科学的知识、尊重科学的规律、尊重科学的方法三个方面。学校确定了“在尊重的土壤里有个性地和谐发展”的办学愿景,秉承“求真、向善、溢美”的校训,努力培养“心灵手巧、和而不同的阳光少年”,培育“悦纳、智慧、和而不同的幸福教师”。

10年的思索,10年的实践,我们将尊重的理念内化于办学行为中,逐步孕育出“尊重文化”并形成特色,弥散在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

二、 尊重文化的实施策略

(一) 尊重文化之环境营造――参与+浸润

尊重文化孕育的基石是对学生差异的尊重及个性成长的认同,具有尊重文化气质的校园是以学生为主角、讲述学生成长故事的精神家园。

1. 处处是尊重之场。在学生活动的各类场所,我们充分尊重学生的情感需求,让学生成为主人。校园内有“尊重林”“心语墙”“心花廊”“作品秀”“金手指少年宫”等场所,班级、过道、走廊、操场处处充溢着学生的掠影、作品、感悟和风采,以小见大,以个体带动群体,逐步凝聚成尊重的文化场。

2. 时时闻尊重之声。学生的文化差异是一种丰富的地域资源,学校尊重学生的文化基因,设计了具有地区特色的文化长廊,策划了“我是家乡代言人”系列活动,自主布置家乡板块,推荐家乡美景、名人等,激发家乡自豪感。学生们也通过观看资料、相互宣讲、国旗下讲话等方式了解各个省份、地区的优质资源,学会尊重不同的文化习俗,爱家乡,也爱常州,更爱祖国。学校定期更换校外橱窗,出版《尊重之声》校报,出版学生作品集,既向家长宣传了尊重理念,更促进了家校之间尊重文化的形成。

3. 班班有尊重之星。尊重文化的积淀终究需要从内而外,我们注重在成事中成人,每学期挖掘学生身边的榜样,每班评选出“尊重之星”,在“尊重林”秀出风采,并进行尊重故事宣讲,以榜样的力量引领尊重文化的形成。

(二) 尊重文化之课程实施――多元+个性

1. 整体规划尊重课程。课程是学校发展的命脉与动力。多年来,学校不断尝试构建适合学生生命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为培养合格的未来公民奠基。在南师大课程专家郝京华教授的长期引领以及市区教研室专家指导下,确立了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动手动脑,发展思维”的课程核心要义。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中鼓励手脑并用,并以“高认知”问题的落实为抓手,强化学科思维的渗透;校本课程特色化以培养思维品质为核心,包含金手指和阳光心育两大必修课程、以多元智能培养的不同领域分类的选修课程,还包含数学思维课程与小人书特色项目等,整体推进,从而满足儿童共性与个性的和谐统一、动手与动脑的协调发展。

金手指课程立足于学校尊重的核心价值观,与学科教学、实践活动进行整合,包括创意纸艺、创艺绘画、创意编织、创意科技等,注重培养学生思维、动手、合作、交往和今后适应社会的能力,让学生在感受美、认识美和创造美的过程中,学会尊重生命,尊重科学。现已自主开发了校本教材,每周一课时,分年段实施,成效显著。

阳光心育课程从认识自我、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思维、学会做人、学会生活五大板块序列开发出版了《阳光心育》校本教材,依托教材,每周一课时,由专职心理健康教师任教,推进深入,努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数学思维”课程着力培养学生的深度思维,进行适度的数学拓展,全面推广省“珠心算”实验项目,使其成为数学学科的有益补充,每周一课时,扎实实施,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小人书”特色项目是学生以漫画、卡通画、连环画等生动有趣的形式,配以文字说明,自编自创的读物。学生在编创小人书的过程中,既促进学生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的发展,也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从而到达寓教于乐的目的。

本学期,学校还召开了课程推进会,在郝教授的指导下,以课堂展示和教师沙龙的形式检验各学科“高认知问题”的落实效度,推进“动手动脑,发展思维”的课程要义的达成。

2. 全面建构尊重课堂。学校着力打造尊重课堂,孕育尊重的课堂文化。各学科教师围绕“尊重课堂”“学生立场”“课堂新规”“交往互动”“高认知问题”等进行草根化专题研究,形成了专门的“尊重课堂教学评价表”“尊重课堂学生新常规”,出台了“尊重课堂章程”。师生的教学方式得以转型,课堂更开放,学生更自主,教学更高效。

3. 深入开展尊重活动。学校坚定儿童立场,挖掘尊重内涵,以培养“心灵、手巧,和而不同的阳光少年”为目标,分年段系统建构了《泰山小学学生尊重行为意识的指标体系》,推行“十好行规”,梳理了校内“尊重文化节”:三月心理节――“让心花热情绽放”;四月悦读节――“让书香弥漫童年”;五月艺术节――“让艺术走进人生”;六月阳光节――“让成长沐浴阳光”;九月十好节――“让美好浸润心灵”;十月民族节――“让民族情怀飞扬”;十一月金手指节――“让智慧闪烁指尖”;十二月体育节――“让运动精彩生命”。同时,建立了许多校外德育与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序列开展各类体验活动,丰富学生的童年生活。

4. 课题推进文化研究。理念改变行为,指导行动。我校于2012年申报成功《构建学校尊重行为文化的实践研究》这一市级重点课题,从理论基础、行政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几方面我校开展了扎实的研究和实践,分领域形成了尊重教师、尊重学生、尊重家长等细则。该课题于2014年圆满结题,它整体推进了学校尊重行为文化的深入研究。但泰小人研究的脚步并未停止,2014年学校又申报了《尊重文化理念下的学校德育工作的实践研究》的课题,被立项为市级课题;申报成了《小学生数学倾听能力的培养》区级课题。区级课题《培养小学生积极心理的实践研究》也已结题。学校几十个微型课题的研究也在进行中。《金手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正在申报省级课题。

(三) 尊重文化之制度建设――引导+自主

1. 基于尊重文化的管理。尊重的管理坚持的是有温度的人文管理、自主管理,学校通过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以教师为主体,形成了《泰山小学尊重导行手册》教师版和学生版,让制度从散点走向序列,从控制走向导行,从约束走向激励,很好地激发了教师的生命自觉。老师们还成立了“极速篮球”“E网向前”“爱宝贝烘焙坊”“思源读书会”等多个兴趣团队,丰富教师的校内外生活,培养教师健康的生活情趣,提升教师的生活品质。

2. 彰显尊重文化的评价。学校依托“心花朵朵开”争章手册以及“成长的足迹”成长档案册,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点滴进步和成果及时记入个人成长册,享受成功的喜悦。学校坚持激励性全面性原则,进行班级岗位之星、行规之星,年级阳光心星,校级尊重之星、十好代言人等评价,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多元的赏识。每学期末学校除了评选三好学生以外,还评选特长学生和进步之星,激励学生都能学有所长、争取进步。同时,学校每学年评选魅力教师及魅力团队,激励教师发展。

三、 尊重文化的主要成效

(一) 服务师生生命成长

教师更新理念,团队凝聚力强,工作积极主动,学校获得了多元发展。五级梯队教师在教师群体中比例明显提升,五级梯队教师占编内教师总数的39.5%,与2008年的10%相比,提升了29.5个百分点。近40人加入各级名教师工作室,近50人分别被评为各级优秀教师、条线先进个人。12人在区学科基本功竞赛中获一二等奖。金手指、珠心算、心理健康教育等特色教师不断涌现,至今已有5位老师获得了国家心理咨询师的资格。

学生学业水平进步显著。在市区的学业水平随机调研中,我校的整体合格率、优秀率大幅度提升。在常州市以及新北区整班写字比赛中,我校已经连续三年获得区第一名,市一二等奖。

每位学生均能有1~2项金手指项目技能,“心灵手巧”特质彰显。近三年,学生在体育类竞赛中获团体奖6项,科技类、信息类竞赛中获省市团体奖12项,艺术类和学科类竞赛中学生团体奖共21项,其中纸飞机、建模均获得省一等奖,仿生机器人获得江苏省及常州市一等奖,鼓号队获得常州市金奖,合唱、舞蹈均获新北区一等奖、常州市二等奖。近60名学生分别被评为省市四好少年、常州市十佳美德少年、新北区优秀少先队员等,学生群体呈现出心灵手巧、和而不同、阳光向上的蓬勃发展态势。

(二) 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在学校迎接市优质学校复评中,特级教师王冬娟女士如此评价:“泰山小学是小学校在办大教育,泰小人心高,有教育追求;泰小人气盛,文化气场昌盛;泰小人能量大,到处都能感受到正能量的集聚和弥漫。”学校“包容开放、凝聚力强、正能量足”的尊重文化,促进了办学成效的提高,家长对学校满意度、社会认可度不断攀升,至2014年,家长学生满意率达99%,学校赢得了好的口碑。学校先后被评为省文明单位、省绿色学校、省巾帼文明示范岗、省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省教育系统五五普法先进单位;市文明标兵单位、市绿色学校、市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市德育特色学校、市首届心理健康教育合格学校、市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市生命教育示范学校、市科学教育特色学校、市首批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市校务公开工作先进单位、市平安校园、市实验室建设先进学校、市节水型学校、市教育装备先进集体、市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市教育系统先进团支部、市教育系统模范教工之家、市一级校园网、市A级食堂、市爱国卫生先进单位等、区少先队工作先进学校、区科学教育特色学校、区校本培训先进单位等,并获得多项活动的优秀组织奖。

(三) 列举部分重要成绩

基于学校传统,学校在实践中培育特色,凝练文化,已初见成效。

金手指课程成效:学校于2010年成为常州市纸上民俗馆、常州市民俗研究会实践基地, 多次与新北区妇联、团委等联合举办作品展。《常州晚报》三次整版报道我校金手指节开展情况,2015年11月,常州电视台对我校第四届金手指节开展的相关活动进行报道。至今学校已出版了五本《泰山小学师生金手指作品集》。“金手指学院”与“纸艺社团”均被评为区“优秀红领巾火炬社团”。

阳光心育课程成效:学校成为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实践基地;“阳光心育”校本特色课程获常州市课程评比一等奖,被纳入《全国生命教育100例》;“阳光心育”成为新北区精品课程,学校成为新北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基地;“爱的100次方”获得了常州市生命教育月评比一等奖,多位老师的案例、教学设计在市级评比中获奖。

小人书特色项目成效:学生创作的道德小人书被评为常州市法制教育品牌项目;《小人书,孩子们的道德“美瞳”》获常州市中小学“育人精彩瞬间”评选一等奖、省二等奖,《道德小人书》获得常州市主动发展项目评比二等奖、市区未成年人道德建设工作创新案例二等奖,并应常州市文明办要求,在常州市2014年动漫周上展出。常州电视台还进行了专题参访报道。

数学思维特色项目成效:我校珠心算进行省级展示,珠心算特色项目获得市一等奖,微课获得省三等奖,课堂教学评比获得市一等奖。在省2014年的小小数学家评比中,36人获省一等奖。

在推进特色文化建设进程中,学校进一步深化了素质教育,促进教师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了教师课程实施水平,丰富了育人环境,加快了学校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和内涵发展。但是,文化与特色建设没有止境,我们会永远走在思考与实践的征途上。

加强常规管理再创教育辉煌

江苏省涟水县唐集学校禹成兵周培育

一、 规范办学行为,创建人民满意学校

为了加强常规管理,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常规管理领导小组,各小组成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各司其职。全校上下分工不分家,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确保常规管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和过程化。

1. 端正办学思想,完善制度建设。我校坚持正确的办学观、课堂观和效益观,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着力推进,力求通过实实在在的发展和成绩赢得家长和社会的满意。学校加强考核奖罚力度,在推行“校长负责制、全员聘任制、岗位责任制”的基础上,以《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为依据,出台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和改革措施,充分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实现管理效益最大化。

2. 坚持校务公开,实行民主管理。每学期我校都召开两次教代会,学校一切重大事务,教师都享有知情权、发言权和表决权。学校大政方针的制定、各种改革措施的出台以及重大决策的实施,都提交教代会或全体教职工会进行讨论、表决,通过后才付诸实施。我校坚持每月一次民主理财,及时在橱窗内公布学校收支情况。通过推行校务公开,实行民主管理,我校促进了公平公正,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如职称晋升、绩效工资发放、评选先进个人等,我校均实行阳光操作,确保公正公开公平。

3. 强化责任意识,注重安全教育。学生安全,学校就平安,家庭就稳定,家长就放心,社会就和谐。长期以来,我校一直将安全工作当做头等大事来抓。安全是天,全力以赴抓安全,有了学生的安全,我们才能理直气壮抓质量。首先,加强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每学期学校都专门邀请交通、卫生、司法等部门的专业人员来我校作专题报告,增强师生的安全意识;其次,建立健全安全工作责任制和安全工作应急措施,定期举行紧急疏散演练,切实保障师生安全和财产不受损失;第三,认真做好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定期对教室、宿舍、食堂、厕所等公共场所进行安全排查,及时清除安全隐患。

二、 坚持依法治校,教育管理不断加强

近年来,学校以人为本,坚持依法治校,加强制度建设,构建和谐校园,教育管理不断优化,职工爱岗敬业,学生乐学善思,质量稳中有升,环境宽松和谐。

1. 健全规章制度。根据本校实际,在广泛征求教师意见的基础上,学校制订了《唐集学校规章制度及文件汇编》,使学校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 形成整体合力。学校领导班子确立全心全意为教职工服务、为教育教学服务、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思想,严于律己,奉公守法,努力做好自己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的基础上通力合作。教务处、德育处、少先队、共青团,相互合作,形成合力;一起办公,形成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的合力。学校管理日益科学化、规范化、高效化。

3. 营造阳光氛围。“播撒阳光,收获希望”是学校的核心办学理念,旨在希望全体老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要尊重主体,面向全体,有教无类,就像阳光一样能无私公正地洒向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享受教育,享受关爱,享受温暖,享受公平。以“我心阳光”为校训,旨在要求全体师生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要紧紧依循“阳光”准则。如今,阳光的教育教学环境,已经有益于师生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学校的整体快速提升。

三、 注重全面发展,学生素质不断提高

学校坚定不移地实施素质教育,积极推进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校始终把抓课堂教学改革,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始终是我们永恒的追求。

1. 端正办学思想。学校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端正办学思想,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一流的师资队伍、创一流的教育质量为目标,学校面向全体学生,大力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力打造“温暖每一个”的校风,“精彩每一课”的教风,“快乐每一天”的学风,努力把学校办成充满阳光的校园,放飞希望的乐园。

2. 重视体卫艺工作。学校按照《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建立体育卫生工作领导小组。体育工作做到场地、器材、经费三落实,确保两操两课正常进行,保证学生每天活动时间在一小时以上,学生体质达标率保持在93%左右。学校成立羽毛球音乐、棋类、书法、鼓号队等30多个兴趣小组,挖掘和培养特长生,上好健康教育课,开展青春期卫生教育,学生健康教育知晓率达100%。

3. 重视学生德育。全校少先队、共青团组织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如“文明礼仪伴我行”“爱我校园,从我做起”等活动的开展,促进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我为校园添光彩》演讲比赛、孝道美文诵读比赛、到敬老院为五保老人送温暖等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学生孝亲敬老的品德;通过国旗下的讲话,对学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四、 加强队伍建设,教师素质不断优化

学校一直都把加强队伍建设、优化教师素质作为提升办学水平的关键举措。

1. 加强师德建设。学校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小学教师日常行为规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切实加强教育行风建设、师德师风建设,鼓励教师爱岗敬业、廉洁奉公、为人师表。

2. 重视业务进修。学校制订教师各类培训、进修计划;鼓励教师参加学历提升,督促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培训、多媒体教育培训,支持班主任培训、骨干教师培训,支持教师参加学科教学研究性学习培训及各科教科研培训。

尊师重道作文篇8

[论文摘要]中国古代历来重视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优秀的传统文化,用传统的道德教育审视当前的未成年人感恩教育现状,通过孝教育、尊师道、修身律己的传统思想加强和提升当代未成年人感恩意识。

中华民族在经历了几千年的文化沉淀,根深蒂固的优良文化传统依然是道德教育,重视道德教育,把道德教育作为一切社会活动的主要目的和行为方式。现代汉语词典解释道德即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道德的基本问题是利益问题,即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社会利益的关系问题。在我国古代,所谓“德”就是对他人有利,这样才称得上是有道德。不仅在我国古代要求是如此,当代社会,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传承优秀的传统道德教育,与当代的社会现实相结合,作用于当前我国未成年人的感恩教育,把他们也培育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一、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内容

中国的重德传统一直传承下来,在整个封建社会,统治者都十分重视道德教育,各朝各代的教育政策都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西周国学就以“一日孝行,以享父母;二日友行,以尊贤良;三日顺行,以事师长。为主要教育内容。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历代的思想家都十分重视道德教育,最具典型代表的是孔子,其关于道德教育的内容是最为丰富和最具影响力的,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是“仁”的教育,“仁”是最高的道德原则,“仁”是“道”的具体体现,按照“仁”的要求去做,就是实践了“道”,反之便是违背“道”。如何实现这个“仁”,孔子及其弟子在讨论中得出,“仁”者“爱人”。因此,“爱人”无疑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爱人是仁的基本含义,也是待人处事的前提。儒家另一思想家孟子提出“性善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论证了实施道德教育的可能性。他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也,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热,泉之始达”。即人性中的这“四端”,故可以通过道德教育“扩而充之”,使之成为仁、义、礼、智四德。荀子特别重视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荀子从“性恶说”的思想角度出发,论证道德教育的重要性,道德教育的作用就在于要“化性起伪”,重视对学生的道德知识教育的培养,主张通过个人的主观努力和客观的环境加强对道德教育的认识和学习。西汉的董仲舒也比较重视道德教育,他把德治提到至高无上的地位,认为道德教育在培养人才、发展人性、社会教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并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董仲舒的道德教育思想对中国的德育思想的发展起到深远的影响。宋代的教育家朱熹,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派重视道德教育的思想,提出了学校教育必须坚持把道德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学生有了较高的道德修养,才能发挥其作用,对社会和国家有用。朱熹认为道德教育应该从两个方面发展,即“存天理,灭人欲”,让学生懂得道理,自觉行动,遵循社会道德规范。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就道德教育有很多的阐述,对后世有很深的影响和作用,尤其在当前未成年人道德滑坡、感恩意识淡薄严重的社会,我们应当借鉴古代道德教育的精髓,加强和提升当前未成年人的感恩教育。

二、当前未成年感恩教育的现状简述

《现代汉语词典》把“感恩”界定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对感恩教育主要的解释为:“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它的本质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也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价值观的转变等导致未成年的道德品质出现很多问题,尤其我国现在的未成年多是独生子女,大多只懂得享受,缺乏自觉的道德修养,从而养成自私、冷漠、忘恩等性格。未成年的种种不良表现正是由于感恩品质缺失,具体表现首先在家庭中,他们对父母的不孝顺,叛逆父母,社会中多有未成年人为了上网玩游戏与父母发生争执而离家出走,也常和父母顶嘴,甚者有挥刀拭母等事件的发生。我们从古代传统的道德教育中首先学到一点就是孝,对父母的孝,对长者的孝。父母带给我们生命,倾其所有培育我们,报答父母的恩情是我们必须履行的义务,而在当前的现实社会中,尤其是未成年这种意识越来越淡漠,甚至在调查中发现很多的未成年人认为这种恩情是理所应当自己该获得的。其二表现为在校对老师的不尊敬。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梯”,即在家里要孝顺父母,在学校里,要尊敬师长。尊师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当前很多的中小学生已经淡忘了这一古训,缺失了对老师的这份感恩之情,表现为路上碰见老师就当不认识,横冲之;课堂上全无敬和尊,不认真听讲,和老师顶嘴,也有当面辱骂老师等现象发生。其三,个人的修养不够,在社会中则表现为没有责任心和道德感。很多未成年人是独生子女,他们缺少宽容和分享的心态,往往在处事中表现较为狭隘,不懂得体恤别人的辛劳以及珍惜其劳动成果,唯我独尊,不懂得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教师给予他们的一切。

当前未成年人正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时候,加上社会上的种种不良的行为的影响,不加以正确的疏导和灌输,未成年人很容易走向歧途,导致形成感恩缺失现象。在造成未成年人感恩意识缺乏的种种主客观原因中,当今社会对中国传统的道德教育的摒弃也是主要原因之一,我们应该重拾古代道德教育的精华,从而指导当前未成年人的感恩教育,认识感恩教育对他们的重要性。

三、以传统的孝道教育为主线,加强未成年的感恩意识

中国古代历来重视孝的教育,把“孝”放在教学首位,认为“百善孝为先”。《孝经》中有“孝者德之本”之语,是说孝敬父母是一切社会道德的根本。川所谓孝梯,是指孝顺父母和敬爱兄长。[8](P32,孔子认为孝梯是根本的道德规范,“为仁之本”,孔子把“敬”作为孝的主要内容,即尊敬父母是很重要的,看的比养还重要,只有把尊敬和供养想结合的行为,才能称之为孝。孔子的“孝”还要求子女在做人行事上严格要求自己,品德高尚,这样父母才能对子女放心。子女之所以要孝敬父母,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人们应当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父母辛苦养大儿女,最希望的也是儿女能知恩图报,善待父母。故常说:“人之行,莫大于孝”,这是“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墨子认为孝,就是利亲也,为人子必孝,把父母的事要作为自己分内的事而又有能力为父母谋利益,这是墨子对君子提出的孝的要求。《孝经》中认为孝有五等之孝,庶民之孝则是“谨慎节用,以养父母”,要求敬养父母。北魏孝文帝时主张孝治,通过奖用孝梯,推动人们崇敬践行孝道,要敬老并严惩不孝。因此汉以孝而治天下。中国传统文化是重视伦理道德的文化,也以孝梯教育为家庭和学校的主要教育。对于当代的未成年人,加强未成年人的感恩教育,从传统的孝教育出发从小培养青年的孝心,要养成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良好品质,做一个有孝、知恩、有义的青年人。未成年人现在进行孝教育,从身边的家人做起,孝敬父母,才能让其渐渐学会照顾他人,关心别人,学会以感恩的心态对待身边的人和物,最终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四、继承传统的尊师道精神,提升未成年的感思教育

中国古代教育重视尊师道精神,这在《学记》中就能体现,尊师是其主要特点,认为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要由教师来严格教育,“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在先秦诸子中,荀子是最为提倡尊师的,“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可见荀子将师的地位与天地先祖相比,与君师并称,并把尊师与否与国家的衰亡相联系,提倡国家要重视教育,社会上要尊敬教师。在教学中,荀子更是强调学生对老师的尊敬,“言而不称师,谓之畔,教而不称师,谓之倍”。战国末期产生的杂家的尊师思想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教师教育人,培养人的作用很重要,能够影响国家的命运和社会的发展,学生应该做到“事师之犹事父”,“说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师说》是唐代著名的教育家韩愈论师道的主要的著作,认为“人非生而知之者”,“学者必有师”,认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因此要尊敬教师,即“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教师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学问,学生应该认真的听从教师的教诲,才能学有所长。古代尚且如此,今天的学生更应该传承这种尊师的思想,尤其是未成年,从小就应学习古戎的尊师教育,认识到教师对我们学习的重要性,教师倾之心血给学生传授其所知之事,相应的学生要怀有感恩情怀,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知教师的辛苦,尊敬老师。

五、通过修身律己强调未成年的感恩教育

中国的传统道德教育重视个体的自我教育,把自身的道德修养即“修身”看作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修养即提高觉悟,培养高尚的品德。孔子把修养认为是君子治学为人的一个主要的条件,在《礼记·中庸》说:“修身则道立”,做一个有德行的人,就不可以不修身。

上一篇:幸福是什么作文范文 下一篇:倒叙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