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师礼仪范文

时间:2023-03-15 10:38:27

尊师礼仪

尊师礼仪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国传统礼仪;尊师重教;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G40-0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8-0007-04

近期热播的电视剧《甄嬛传》有一个颇令人称道的特点——其细致到位的宫廷礼仪场景让观者眼前一亮,原来古人在礼仪方面可以做得如此细致,女子婉约、男子内敛、行为有度、举止有礼。其实,对中国传统礼仪进行考究的批判的借鉴,对当代国人素质提高和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其独特的传统文化,即礼仪文化。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钱穆先生在会见美国学者邓尔麟时说:“中国文化的特质是‘礼’。西方语言中没有‘礼’的同义词;它是整个中国人世界里的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标志着中国的特殊性”。也就是说,不同于西方人眼中的礼仪——根据民族或地域差异而区别的风俗,在中国人眼中,礼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生活中一切的行为准则。自古以来,中国就十分注重礼仪教育,而中国传统礼仪教育,对于造就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礼仪就是礼节和仪式,在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学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实际上,礼仪还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之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等。关于“礼”的具体内容,《礼记·曲礼》中有明确的规定,“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

《说文解字》云“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豊亦聲”①,段玉裁注“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故礼字从示。豊者,行礼之器”②。由此,礼的起源很早,它的产生不仅在文字出现之前,而且完全应该在人类成型的语言出现之前。现在世界上仍有一些原始部落,他们不知道文字为何物,但却有着他们自认为合理的礼仪。自远古至殷商,礼仪便是一种全民性的原始礼仪巫术。它起源于原始先民的祭祀活动,与祭祀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后,伴随着阶级和国家的产生,原始礼仪逐渐演变成社会的行为规范。

中国素来崇尚礼仪,特别是春秋时期,儒家圣人孔子提倡的礼仪教育。他一生致力于“克己复礼”,提出以“仁”为核心的礼仪规范。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论语·尧曰》),这里强调了“礼”在人生中的重要作用。而且在儒家十三经中,讲述礼仪精神及其行为规范的就有三部之多,通称“三礼”——《周礼》、《仪礼》、《礼记》,这成为中国历代读书人的必读书籍。孔子认为“不学礼,无以立”,“礼”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具有道德理想人格的“士君子”应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而儒学另一大家荀子也十分重视礼仪的教育,“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荀子·修身》)。南宋朱熹曾在白鹿洞书院制定《白鹿洞学规》,对弟子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要求。

礼仪文明是优秀的文化传统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表现,由此,中国封建社会很重视礼仪教育,也就突出了教师的崇高地位,提倡全社会的尊师重教。《礼记·学记》云“凡学之道严师为难。严师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就是说,在教育问题上,最难的就是尊师,只有尊师,才能重教,才能使人重视学习。在古代社会,尊师重教思想十分深刻的,《吕氏春秋》中《尊师》篇云“义之大者,莫大于利人,利人莫大于教;知之盛者,莫大于成身,成身莫大于学”,只有通过良好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大批人才。在古代,师生关系是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先生和弟子如何相处也是古代传统礼仪的一大学问,探讨中国传统师生礼仪为当代师生关系的重塑提供了范本,有着重要的当代价值。

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方针是教人怎样为人,重视道德的培养,重视师生间的传承,这样一种教育思想可以说是源远流长。拿“教”这个字来说,它是个会意字,甲骨文作,表示一手拿一根棍棒打一个孩子,孩子头上还有被打的两个记号,这表明“教”的本意是以棍棒训子,令其遵循长辈的意志。《说文解字》云“教,上所施,下所效也。”③这个“教”字很好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先生的教学状态及师生关系,敬师如父,尊师重教。老师是礼仪道德的化身,弟子必须绝对服从,绝不允许有人怀疑、非议甚至是背叛老师。荀子曰“言而不称师,谓之畔;教而不称师,谓之倍。倍畔之人,明君不内,朝士大夫遇诸涂不与言”(《大略》),就是说发言论的时候不赞颂老师就是不敬,做教育的时候不尊崇自己老师就是背叛,不敬和背叛老师的人,贤明的君主是不会举用的,朝中的士大夫就算在路上遇见也不会和他说话。又曰“故非礼是无法也,非师是无师也”(《修身》),由此可见,对待先生的言行举止上,弟子要以敬为先,因为在中国古代,上至朝廷,下至百姓,把教育视为立国立身之本,并且逐渐形成一套尊师重教的礼仪风俗。

尊师礼仪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学生 文明礼仪素养 现状 对策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进行,学生的文明礼仪素养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关注。同时,文明礼仪素养教育作为高职院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引起相关工作者的注意。文明礼仪素养是一个人内在思想品质的外在表现,文明礼仪教育对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由于现阶段高职学生文明礼仪素养相对不高,需要将加强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高职学生文明礼仪素养的现状

(一)自身礼仪素质不高

我国现阶段的教育仍以体现为应试教育,此种教育理念下的教学工作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忽视人文教育,大部分学校对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而学生为了取得好成绩会将大部分时间用在各学科的学习之上,学生家长也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可以说从学校到家庭对孩子的文明礼仪教育工作都有一定的忽视,从客观上造成了现代高职学生自身文明礼仪素质不高。特别是高职学生在经过多年寒窗学习之后步入大学,会在心理上放松自己,将时间投入到对今后的人生规划以及更感兴趣的事物之上,并不会注意到自身在文明礼仪素养上的不足。高职院校的学习生活与初高中相比压力较小,且学校的管理也相对宽松,高职学生在开放式的校园生活中更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诱惑,很有可能接触到不良的社会风气。种种原因造成了高职学生自身文明礼仪素质不高,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避免高职学生出现不道德的行为。

(二)尊师重教意识不足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也是现代高职学生相对缺乏的一种意识。高职院校的学生在相对宽松的校园环境下弱化了自己与教师的区别,遇到教师时往往不会主动问好,课堂上缺乏自律,不遵守课堂秩序,经常出现迟到早退以及旷课等现象。有些学生出现不当的行为举止时,遇到教师的劝阻往往不会收敛,甚至出现打骂教师等恶性事件。由此可见,当代高职学生的文明礼仪素养不高,尊师重教意识尤为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会动摇教师在学生中的地位,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落实,也不利于学校各项校园工作的开展。同时,由于学生的不尊重,教师会对自己的教育工作失去信心,在日常的教学以及管理过程中很难以较高的责任心要求自己。长此以往,高职院校的教育水平必然会有所下降,不利于高职学生的发展。

(三)情义交往礼仪淡薄

高职院校的学习生活是偏向集体性质的,学生无特殊情况都要住宿,日常的教学也是以班为单位开展,同学之间的情义交往就成了高职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部分。但现代高职学生在情义交往过程中的失当行为随处可见。许多学生在为人处世过程中缺乏正确的心态,面对比自己优秀的同学会出现嫉妒甚至嫉恨的情况,这就不利于同学之间友好相处。还有部分学生在消费观和生活理念等方面存在超前意识,与自己现有的学生身份不符,这也不利于其与其他同学友好相处。特别是现代社会家长过于溺爱孩子,造成许多高职学生不会换位思考,自私自利,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缺少对其他同学的关心,完全按照自己的个人习惯来与他人交往,容易与其他同学发生矛盾。更有甚者会对同学和教师进行人身攻击,对他人造成生理和心理上的伤害。当代高职学生在情义交往礼仪上的淡薄,使其很难选择恰当的方式与老师和同学相处,不利于其今后的发展。

(四)社会道德意识缺失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高职学生在校生活期间会接触到许多信息,对其自身文明礼仪的发展会造成一定的影响,特别是一些自控能力较差和认知能力不足的学生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在当代高职院校中随处可见学生随地吐痰、随手扔垃圾等现象,在课桌、墙壁上乱抹乱画的现象也屡见不鲜,铺张浪费现象也十分严重。许多高职学生为了刻意追求与众不同而忽视了他人的感受,身着奇装异服上课,或者追求大众难以接受的部分行为艺术。这些仅仅是高职学生社会道德意识缺乏的部分表现,许多学生为了取得好成绩而投机取巧,利用各种手段在考试过程中作弊,也是其社会道德意识缺失的表现。高职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缺乏社会道德意识,在步入社会之后就很难以高标准来要求自己,一定程度上给社会的发展埋下了隐患,不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提升高职学生文明礼仪素养对策

(一)将礼仪教育设定为常规教育课程

文明礼仪素养对一个人的成长发育有着极大的影响,大学阶段是学生不断充实与提升自我的阶段,其人生价值观会在这一阶段逐渐定型,因此高职院校应当加大对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视程度,将其设定为常规的教育课程。校方应当针对本校学生的特点以及教学进度,尽量保证学生每学期都能学到文明礼仪教育课程,使学生在不断地强调下逐渐认识到文明礼仪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并最终提升自身的文明礼仪素质。高职院校应当根据本校学生的特点编写更符合学生心理的文明礼仪课程教材,教材内容不仅要起到教育作用,还应当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更乐于接受文明礼仪教育。将文明礼仪教育设定为常规课程就应当针对其制定一套完整的教育方案,针对教学计划制定课时安排,并做好期末的考察计划。高职院校可以将文明礼仪教育指定为课堂和日常生活两方面,课堂教育上以考试成绩为主,日常生活中以考察学生的礼仪素质为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共同督促学生提升自身的文明礼仪素质。

(二)提高教师的示范作用

教师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职院校要做好文明礼仪工作,离不开教师的努力,需要采取多种手段提高教师的示范作用。学校应当定期针对教师的文明礼仪素质展开培训,保证每位教师都能有较高的文明礼仪素质,并要求教师利用自身的礼仪素养来影响学生,让学生通过与教师的相处感受到教师的个人魅力,从而在教师的熏陶下不断提升自我。特别是现代高职学生缺乏尊师重教的意识,其中一部分原因是教师自身教育水平和素质不高。教师不断完善自我,提升文明礼仪素养能够转变学生对自己的看法,最终获得学生的尊敬与信任,从而更好地开展各项教学工作,从生理和心理上帮助学生更好发展。高职院校的教师应当时刻注意自身的言行,以高标准来要求自己,做好示范作用,根据社会发展和学生的实际需求来不断改进日常工作,以良好的师德与高尚的情操来陶冶学生,为学生树立榜样,为学生正确人生价值观的树立指明方向。

(三)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高职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中度过,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能够帮助其用正确的心态待人处事,并逐渐形成良好的文明礼仪素养。高职院校可以合理利用校园广播站、网站、宣传栏等媒介针对文明礼仪的相关内容进行宣传,让文明礼仪活跃在学生学习生活之中,使其在耳濡目染之下逐渐用社会公德要求自己,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并选取更为文明礼貌的方法为人处世。尤其是合理利用宣传标语,将常用的礼貌用语以及需要的社会公约张贴在图书馆、教学楼、食堂、宿舍等人员密集的场合,让学生随时学习。校方应当重视校园环境给学生带来的重大影响,合理利用资源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提供充满人文情怀的氛围,使学生感受到文明礼仪给日常学习生活带来的便利。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也离不开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校方可以鼓励学生团体针对文明礼仪开展文体活动,呼吁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使学生感受到文明礼仪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在参加活动中获得因遵守社会公德所带来的自尊心与自信心。

(四)合理利用社会资源

文明礼仪教育是一门偏向实践的学科,高职院校在针对学生进行了教育之后需要让学生将自己学到的有关文明礼仪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之中,因此需要合理利用社会资源,将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使学生学会运用文明礼仪为人处世。首先需要利用好大众传媒,将大众传媒中向大众传播的有关文明礼仪的事项进行筛选,让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学习,还可以鼓励学生针对一些社会事件进行讨论,并学会礼貌待人,遵守社会公德。高职院校还可以与专业对口的企业进行合作,为其提供专业人才,并由企业对学生的文明礼仪素养进行考核,让学生学会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不断地提升自己,提高文明礼仪素养。社会资源的合理利用可以让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利用到实际社会生活之中,是对学生步入社会之前的模拟,能够迅速提升学生的文明礼仪素养。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高职学生的文明礼仪素养存在一定的问题,尤其体现在自身礼仪素质不高、尊师重教意识不足、情义交往礼仪淡薄、社会道德意识缺失几方面。高职院校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将礼仪教育设定为常规教育课程,重点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并合理利用社会资源,不断地提升高职学生的文明礼仪素养。为社会发展提供具有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使高职学生成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媒介。

参考文献:

[1] 牟兰.浅论高职大学生礼仪素养缺失现状及其成因和对策[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42- 47.

尊师礼仪范文第3篇

1.儒家“礼”“仁”思想在武术礼仪教育中的体现

“家”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最基本模型,也是中国人内心最基本的情感倾向。以师徒传承习武方式结聚的这社会群体,其内部呈现出鲜明的家族式结构特点。儒家“礼”思想所建构的等级差异,可以说在武术界中师徒关系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这外在的礼法规矩不仅要求习武者要从行为上遵守规则,更在于具有崇高的武德修养。很显然,这就是基于儒家“礼”思想等级制度基本精神的肯定和皈依。

儒家希望人们达到“仁”的要求,渴望理想的君子人格,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寓于各礼仪之中,即所谓寓教于礼。这些礼仪都经过精心设计的,形式生动,往往配有音乐,为人喜闻乐见。使人们在参与仪式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谦和仁爱”,是指习武者必须具有相当的涵养,遇事要能忍让,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不得与人交手,即使被迫应敌,在一般情况下也不得骤施杀手。培养习武者人格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自律原则,要求每个人在自己的心中树起一内在的道德信念和行为准则,并以此来约束自己,而无需外界的监督。

2.德化教育在武术礼仪教育中的体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一方面体现了人们社会生活的外在表现和定型化的规范,令一方面且具有道德规范的内涵,也是后世儒家学者达“仁”的基本准则(《论语・颜渊》)。“孔子的这思想深深影响了传统武术礼仪规章的制定,“尚礼崇德”是古代侠士伦理道德的基础,也形成了习武人生活的基本准则,如“武以德立”,“武以德先”。

3.尊师重道在武术礼仪教育中的体现

在儒家看来,尊师所以重道,既是知识德行的根本,也是修身的基础。《中庸》里有“修道之谓道”之句。教即是修道。这就是说为师者必须遵道崇礼,以身立教,从而取得弟子的尊敬。”对于师的价值肯定,集中体现在“敬重师道”上。“尊师”,即尊重师长,一般指晚辈对长辈的俗称礼仪,从学校和武术界来讲,泛指学生对老师、徒弟对师傅的礼节。“重道”,即崇尚武德、爱好武术与道德修养。泛指人的品格与技能兼修的境界。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以来就有着优良的尊师亟道传统。《尚书・泰誓》里有“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之句,可见老师的地位之高。这思想不可避免地对武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高校中武术礼仪教育的缺失

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期,一些传统的道德准则被打破。而新的道德准则还没有完全确立,导致学生思想道德出现较大的问题。一些学生道德意识模糊其至缺失的现象见诸报端,引起社会的关注和家长的忧虑。其原因当然是复杂的,但必须承认,礼仪教育的缺席也将是影响因素之一。学生礼仪教育的缺乏导致其道德滑坡,并产生道德危机。另外,部分学生一味追求西方倡导的个人自由、个性解放,放任自流,整天无所事事。导致失去正确的生活目标和起码的自控能力,从而造成精神上极度空虚,生活上以自我为中心,无视集体与他人,从而也会影响其他学生的行为。

1.重形式轻内涵

武术礼仪是武术教育的一外在表现形式。礼仪不仅是社会交往的一方式手段,也是个人品行与修养的重要标志。武术礼仪也同样是习武之人武德的重要表现,在武术教学中不能只把武术礼仪当作一教学内容来传授,而是应该在武德的指导下,真正理解和运用武术礼仪的内涵。古之武林高手莫不是德高望重之人,一个真正在武术上达到一定造诣的人必先修其德、养其性,注重个人的德行修养,也必然具备谦谦有礼的君子风度。目前高校在武术教学中增加了武德教育,但往往是概括性讲解武德的重要性,很少强调行为养成;空泛的大道理讲得多,操作性的技能、技巧讲得少;武德的知识性传授多,扎扎实实的行为训练少,这样就使得一些学生不知武德为何物,没有形成以礼为尊的行为习惯。

2.重技术轻武德

随着武术运动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各学校体育课中武术项目的开设,习武者数量大大增加,一方面对武术运动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出现了武术教育者只重视技术教学而忽视礼仪文化的教育,这势必会对武术运动的发展起到消极的影响。武术教学中贯彻礼仪教育不仅是学校体育改革的需要,也是

体育教育观念更新的需要。中国的竞技武术,只重视工具理性忽略了价值理性,武术精神完全让位于武术技术,缺乏文化观念。

三.在高校中开展武术礼仪教育的紧迫性与重要性

1.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需要

改革开放使我们在经济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相比之下我们的人文素质教育在下降。国民在公共生活及私人生活领域的礼仪教养的缺乏,已严重造成国民形象的危机。因此,弘扬传统礼仪文化,已成为当务之急,最迫切的方法是从教育入手。武术是一武技,学习武术对人还有一武德的教育作用。武德可以理解为掌握武技的人所应具备的道德,是习武者为把握社会、实现社会价值而建立的自我约束与精神自律的体系。在武术教学中传播武术礼仪,使学生在学习武术礼仪时注重武德精神的培养,可以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苦乐观和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观,为自我修养的提高、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起到积极的作用。

2.推进学校素质教育,培养社会合格公民的需要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这是我们新时代的教育方针。中国传统武术在五千多年的文明中沿袭了重视礼仪教育的文化传统,在育人方面具有突出的功能。在武术教学中开展礼仪教育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传统的需要。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有知识、有道德、爱劳动、守纪律的一代新人,使他们将来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建设者,而礼仪作为人们交流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在现代社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未曾习武先学礼。”武术礼仪教育是习武、教武的先决条件。

武术礼仪文化有助于个人德性的养成,人的美好的道德情感,通过“礼”的外在形式表达出来,而且礼仪规范还有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因为传统的礼仪教育不仅注重外在的行为训练,更注重内在的道德情感的培养,因而有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目前社会中,我们的国民礼仪修养不够,不知礼、不守礼和不文明的行为普遍存在。在高校中民族体育礼仪教育对大学生修身立德都是有积极意义的。在高校要求大学生践行武术礼仪可以有效地增进其相应的素质和能力,长期的锻炼能够培养学生健康完善的人格。“礼”成为规范人的行为、培养理想人格的重要力量。因此,通过武术礼仪教育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化,可以对其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而武术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礼仪教育思想,如武术在传授过程中一直体现出礼、义、忠、信等武德的教育思想;武术套路的演练中也体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以礼始,以礼终”是武术运动所推崇的尚武精神,视“礼仪”为练习者基本精神的体现。练习者在每次练习及比赛前后,都必须彼此向对方施礼。在千百次这貌似繁文缛节的礼仪中,练习者在不知不觉中会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3.构建和谐校园体育文化的需要

武术礼仪文化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内容。武术礼仪文化有助于个人德性的养成,人的美好道德情感,通过“礼”的外在形式表达出来,而且礼仪规范还有助于校园内同学之间人际关系的和谐,因为武术礼仪教育不仅注重外在的行为训练,更注重内在的道德情感的养成。中华武术不仅强调爱国、正义、重信、有礼等武德的培养,而且从一开始就重视内在精神的修养,内外兼修、形神兼备,注重内在气质的熏陶。礼仪规范与法律规范及道德规范一样,已成为现代社会必须遵循的一个规范,加强全社会的礼仪文明教育势在必行。要建立起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型礼仪文明规范,对于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来讲,只有从礼仪文化人手,才能构建和谐的校园体育文化。

尊师礼仪范文第4篇

关键词:家训;家族礼仪;传统观念

一、本文所研究的家训出处

本文研究的家训收录于四川省泸州市叙永县的《佘氏族谱》中。这部家谱是我们所见家谱中较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杰作,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地乃至巴蜀地区的家族文化。它们均详细记载了谱叙、凡例、家训、班辈字派、世系谱、世系图、墓志、家礼等诸多内容,且家训篇内容丰富翔实而各具特色,很好的体现了当地家族的一些礼仪规范,为本文家族礼仪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因此,本文从《佘氏族谱・家训》所反映的传统思想观念,对四川家族传统礼仪进行探究。

二、《佘氏族谱・家训》礼仪观念探析

叙永县《佘氏族谱》的家训部分①,很好地反映了儒家经典《大学》中所提出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本精神。其中的“修身”、“正心”等基本精神反映了家族礼仪的一些基本思想。关于礼仪,《佘氏族谱》引用了朱熹《家礼・叙》中对“礼”的解释:

凡礼有本、有文,自其施于家者言之,则,其本也。冠婚丧祭,仪章度数者,其文也。其本者,有家日用之常,礼固不可以一日而不修;其文,尤皆所以纪纲人道之始终,……是亦不可以一日而不讲且习焉者也②。

朱熹认为“礼”有“本”和“文”两个层次。其中“本”是实质,强调“名分之守、爱敬之实”家族礼仪的核心精神,是贯穿和指导家族管理的原则;“文”是指“冠婚丧祭,仪章度数者”的仪式,家族冠婚丧祭等重大节目的仪式指南。“本”和“文”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家族礼仪的实体结构。家族礼仪也就在“本”和“文”的规范指导下,族人日日讲习,一日不能废弃。

将上文关于《大学》八个条目的简要含义,与家族礼仪的两个基本层次与叙永县《佘氏族谱・家训》各篇内容进行对比分析,可窥见叙永县《佘氏族谱・家训》中蕴含的如下礼仪观念:

(一)尊祖观念

追宗念祖,宣扬祖先功德,激励后人,是家规家训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家族礼仪的重要内容之一。古人修族谱,立家规,定家训,旨在追念祖宗,弘扬祖先风俗、功绩、优良品德,通过祖先的优良品德。礼仪规范教化族人,人们多将子孙后代的和睦平安,兴旺发达归功于祖先生前所立的功德。

《佘氏族谱・家训・心训篇・心训条・第二・爱亲》:

堂前父母,这叫双亲。生我养我,万苦千辛。

承欢膝下,孺慕须真。徒进衣食,孝犹未纯。

由“爱亲”一条可见,叙永“佘氏”家族的礼仪规范非常看重尊敬父母之美德。父母双亲,含辛茹苦将子女抚养成人,子女长大之后,应该尽力尽孝,充分认识并践行“百善孝为先”理念。

《佘氏族谱・家训・心训篇・心训条・第三・敬长》:

年长即长,不分辈行。祖和伯叔,悉敬以将。

纳履授杖,追随不遑。兄犹手足,怎敢阋墙③。

“不独亲其亲”的意思是,除了敬爱自己的双亲外,对于家族的其他长辈,晚辈也应该悉心帮助和照料,应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做到“纳履授杖,追随不遑”。

《佘氏族谱・家训・心训篇・心训条・第六・慈幼》:

幼子固幼,④。木,方长欣欣。

人无异视,甘必平分。一体钟爱,和气氤氲。

“不独子其子”的意思是,在提倡尊敬家族老人的同时,也应该关心、爱护家族的小孩。小孩是家族未来的希望,年长的人应该时时刻刻关心他们的成长。不管是家族内哪一个孩子,都应该平等对待,用和蔼的语气和态度与他们交流。从礼仪角度,要求族人关心下一代的成长,和蔼对待小孩,乐于与他们交流,帮助他们的成长。

《佘氏族谱・家训・心训篇・心训条・第十四・奉先》:

先人虽没,奉如神明。四时致祭,疏食菜羹。

或远或近,悉以意迎。毋曰虚诞⑤,不尽其诚。

对于已经离开人世的祖先,佘氏家族后人也应该奉之为神明。“四时致祭”要求后人应年年各季祭祀祖先,供奉菜肴、食品。如果祭祀先祖之时,后辈身在异乡。也应该“奉先思孝,接下思恭”⑥。

(二)忠信观念

爱国、爱民的忠信观,也是佘氏家训中着力宣扬的重要内容。“忠、信、孝、悌”是家族礼仪和伦理道德的核心内容,故其家训在当地形成和传播“忠、信、孝、悌”的道德和等级观念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敦孝悌”不仅是《佘氏族谱》家训的基本内容之一,几乎所有的族谱家训都很重视这一点。这些道德观念也是礼仪规范不断强调的内容。台湾学者陈捷先在《中国的族谱》中指出⑦:

家谱有着睦族治乡与阐扬伦理的特殊效能,六经的微言,子史的奥义,尽在其中,是中国文化的精华所在。

这就说明了“忠、信、孝、悌”是各个家谱家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佘氏族谱・家训》亦是如此。其“心训”、“言训”等篇章的很多内容,便体现出了这种伦理道德观。

《佘氏族谱・家训・心训篇・心训条・第七・存仁》:

仁之于人,犹果之核。人若无仁,人性终没。

果若无核,果汁将竭。存养之功,匪惟日月。

具备“忠、信、孝、悌”伦理道德的人,首先必当“仁”。“仁”在中国古代是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原指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无高低、贵贱之分。而儒家思想在此基础上,把“仁”理解为人们应遵循的最基本的伦理道德。“仁”在儒家思想中,也是等级秩序的一种体现。孔子曾提出“志士仁人,有杀身成仁,无求生以害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存仁”一条中,佘氏家族认为“仁”对于一个人来说,相当于植物果实的内核,是一个人得以存活的基本“养料”。

《佘氏族谱・家训・心训篇・心训条・第十五・恭敬》:

不慢曰恭,不怠曰敬。恭为外荣,敬为内行。

循规蹈矩,若出于性。存发无乖,威义由盛。

自古以来,人们就认为那些能在国君和高官面前表现得不卑不亢的人,是有真才实学的人。这些人也才是值得尊敬的。《佘氏家训》把“恭敬”看作是“不慢、不怠”,要求待人处事,端庄而有礼貌。从而做到守规矩、不张扬。待人处事不卑不亢,这些内容也是礼仪思想永恒的主题。

《佘氏族谱・家训・心训篇・心训条・第十六・尊君》:

君王为君,民主总统。名称虽异,天位则共。

吾侪小人,其始仆从。云瞻日就,盍各尊重。

古时礼仪思想非常看重等级秩序,《佘氏族谱》中“尊君”一条就视国君为万物之统帅、天下的主人。它要求家族成员对待君主,如瞻仰日月光辉一般。这些思想有其封建落后的一面,也反映了当时封建思想对四川家族的影响之大,也时时刻刻在人们的礼仪规范中体现出来,比如服装要求,宴请的座次安排等等。

《佘氏族谱・家训・心训篇・言训条・第二・守信》:

信于吾人,第二之母。欲其勿失,道在谨守。

必诚于心,始见诸口。若不由中,信亦伪有。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立人之本。佘氏家训的“守信”一条,要求其族人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可见“守信”也是维持古时礼仪秩序的基石之一。

(三)品行观念

巴蜀家谱中诸多家训,对族人的日常行为都做了严格的规定,要求他们遵纪守法、品格优异,十分看重封建伦理秩序、礼仪规范等。杀人越货、窃盗财务、耽于等行为均被视为不孝,甚至是不赦之大罪。

佘氏家训的许多内容,都体现出对族人品行的重视。很多条目就族人的品行作了具体而系统的说明。

《佘氏族谱・家训・心训篇・心训条・第四・尊师》:

人类有师,先我知觉。勿论何业,兹既受学。

出入门下,泽沾优渥。分同严父,尊之惟数。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尊敬师长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老师对于每一个人的进步都起着非常大的作用。佘氏家训中“尊师”一条就认为,家族成员受老师之恩泽,就如同“泽沾优渥”,甘霖普降。老师就像严格的父亲一样,用自己的心血去培养学生。所以,家训中“尊师”这一条就要求家族成员能够尊师如父。可见,佘氏家族十分看重尊师之品行,因此才将其作为单独一条列入家训之中。

《佘氏族谱・家训・心训篇・心训条・第十・节欲》:

饮食男女,在在是欲⑧。饮食犹次,男女最酷。

苟纵不接,命难免促。其余获利,亦贵知足。

欲望是人的生理本能,健康向上的欲望是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原始动力。但人须对自己加以控制,使欲望得以理性发泄,即人应控制欲望而不能为欲望所控,否则必会招致祸患。佘氏家训的“节欲”条,明确要求其族人自觉地对自己的欲望加以限制。而欲望也是礼仪禁忌中常常提到的对象之一。

清代周亮工在其《书影》卷三中提出:

遐之品行⑨,照耀于一代。

由此可见,一个人的品行对整个家族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佘氏家训“立品”条指出,品行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个人具有端正的品行,便是君子,否则便是小人,这也是礼仪思想中对于一个人尊礼与否的评价标准,故族人应该在日常生活中踏踏实实树立良好的品行,要注重心气调养和身心修养。

以上条目均为佘氏家训中关于品德要求和礼仪规范的内容。由此可见,佘氏对其家族人员的礼仪规范和品行非常看重,所以才希望通过这些告诫,使其族人重视道德,做到懂礼,守礼,行礼且品行过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如果族人能具备这些优秀的品德,定会使整个家族兴旺发达。

三、结语

“礼”是封建社会永恒的主题,在社会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佘氏族谱・家训》仅仅是四川家族礼仪文化之林中,极为微小的一枝一叶,但它在家训和礼仪规范方面是具有典型性的。

从内容上看,《佘氏族谱・家训》虽没有完全包含中国家训的所有项目内容,但是其所含观念却是大多数家训共有的,如尊君观、守信观、勤俭观等;从编撰体例上看,《佘氏族谱・家训》将家训内容分为《心训篇》、《言训篇》、《行训篇》、《言训篇》几部分,体例系统完备,内容详尽。《佘氏族谱・家训》是四川南部泸州家训代表。它均体现了四川乃至整个中国家训中家族礼仪典型思想观念和基本格局,反映了家族礼仪在四川的完善和定型。

研究以《佘氏族谱・家训》为代表的家族礼仪文化,具有重大的意义。家族礼仪文化产生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代代相传,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当地的生活状态和心理行为轨迹,暗含着四川家族思想的的诸多方面。但是如果仅从一两部家族的家训来研究家训文化,断然是无法洞悉家训文化全貌的。同时,如何更好更深入地研究家族礼仪文化,如何筛选其中观念的精华与糟粕,以及如何将家族礼仪的精华部分运用到和谐社会的建设中,都是我们不得不深思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参考文献

[1]冯尔康等,《中国宗族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2月。

[2]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岳麓书社,2010年1月。

[3]宋衷等,《世本八种》,中华书局,2008年8月。

[4]程维荣,《中国近代宗族制度》,学林出版社,2008年4月。

[5]徐少锦,《中国家训史》,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

[6]郑樵,《通志二十略》,中华书局,1995年11月。

[7][南朝・宋]何承天,《姓苑》,三民书局,1999年7月。

[8]李禹阶,《朱熹的家族礼仪论与乡村控制思想》,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4月。

[9]许洪新,《姓氏寻根》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年1月。

[10]陈捷先,《中国的族谱》,[台湾]陈捷先出版社,1985年2月。

[11]安国楼,《朱熹的礼仪观与》,郑州大学学报,2005年1月。

[12]叙永县《佘氏家谱》,1929年修订。

注解:

①家训详见附录。

②[宋]朱熹,《朱子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873页

③阋墙:兄弟之间不和。

④“”表示难以辨认的字,下同。

⑤虚诞:荒诞无稽。

⑥[唐]孔颖达正义,慕平注,《尚书》,中华书局,2009年3月,第270页。

⑦陈捷先,《中国的族谱》,[台湾]陈捷先出版社,1985年,第48页。

⑧疑误。

尊师礼仪范文第5篇

公历9月10日,是我国的教师节。教师节,是我国仅有的包括护士节、记者节在内的3个行业性节日。教师节的宗旨就是提高人们对教师为教育事业所作贡献的认识和评价。自1931年以来,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共有过4种不同日期和性质的教师节。

1931年,教育家邰爽秋、程其保等在南京中央大学集会,发表要求“改善教师待遇,保障教师工作和增进教师修养”的宣言,并议定6月6日为教师节,也称“双六节”。不久,政府先是同意6月6日为教师节,后又将教师节改为公历9月28日(孔子生日)。

1951年,全国教育工会成立,教育工作者被确认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1951年4月19日,教育部长和中国教育工会全国委员会主席发表书面谈话,宣布“五一国际劳动节”同时为教师节。但执行的结果是,教师节没有了。中,教师被贬为“臭老九”,社会地位极其低下。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那天早上一起床就忽然想到老师应该有自己的节日。”现今教师节的最早创意人、中科院院士王梓坤教授这样说。

1984年12月9日,王教授当天就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北京晚报》。第二天,《北京晚报》就刊出文章《王梓坤校长建议开展尊师重教月活动》,引起了读者强烈反响。12月15日,北师大钟敬文、启功、王梓坤、陶大镛、朱智贤、黄济、赵擎寰联名,正式提议设立教师节。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作出决议,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从此以后,教师们有了自己的节日。

其实,大概是孔子那个时代吧,就有教师节了。最初的时候,每个老师门下都有若干个弟子,这些弟子每年总会相约在师傅的生日那天举行一个简朴而庄重的仪式,用虔敬的心态向师长送去敬仰和祝福。后来,学生也有了学生,这件事变得有些混乱了,因为师傅变得越来越多,学生越做越累,他们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如何在师傅生日这天向师傅表达虔敬态度的礼节和技巧,这件事甚至占用了学生研习知识的时间,最后,礼仪本身索性理直气壮地变成了一门学问,人们对师傅表达虔敬的做法愈发地合理合法、合乎逻辑。毫无疑问,礼仪是空前繁冗和无趣的,当它成为一门学科之后,斥责其繁冗无趣的人们会被冠以无知的评价,于是人们不再怀疑这门学科存在的价值,于是,生活在继续。

尊师礼仪范文第6篇

11月17日,一组北京凤凰岭书院开学典礼上学员跪拜老师的照片,引发众多网友争论,有网友称下跪并非中华文明的精华,应该摒弃,甚至有网友称之为“耻辱”。

引起争议的这组照片中,身着灰色长衫的学员们双膝跪地向坐在藤椅上红襟黑衫的老师们齐齐叩首,此外,学员们还双手向老师奉茶。

对网友的质疑,凤凰岭书院教务长韩国栋表示,网友的质疑是对跪拜的曲解和误读,跪拜的目的在于“尊师重教”,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师徒关系的诠释和传承。书院的回应,再次引发多数网友的质疑。

韩国栋表示,古代手工艺相传徒弟一定要跪拜师父,这种形式本身就来自儒家传统文化。跪拜是传统文化师徒关系的一个承诺,弟子诚心诚意接受老师的教诲,老师将毕生所学倾心传授,这种承诺神圣而崇高,师生双方也都是自愿的。

学员林先生则表示,男儿膝下有黄金是风骨,但对父母的孝、老师的敬、国家的忠才是精神,“跪拜的是先生的人格魅力,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畏,不了解的人始终不懂这里面的含义。”杨晓阳的学生吴先生也表示,当时跪拜确实是诚心诚意要向老师行礼。

【多维解读】

1.是传承还是返腐?跪拜尽管是一种传统礼仪形式,曾经包含着特定的文化伦理内涵,但是,文化传承不能照抄照搬,理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否则所传播的内容就会不合时宜,遭人耻笑。特别是,现在对跪拜不但没有植入新的时代价值元素,反而在封建旧伦理、旧礼法基础上,又因循了江湖化的烙印,更加背离了现代社会的公序良俗,自然会招致反感。恢复跪拜,是教育的返腐,文化的返腐。

2.是尊师还是盲从?教育者是不能推崇所谓的跪拜文化的,这种文化的核心不是尊师重教,而是一种盲从和膜拜。如果,教育培养的只是一群习惯听从,缺少独立人格和批判思维的人,即便他们满腹经纶,出口成章,又能怎样?如果任由跪拜这种“传统文化”之风复燃,人人平等这一最基本的现代文明观念就会被跪拜这一仪式践踏一地,人格与人权就将在这种跪拜中斯文扫地。

3.是感恩还是形式?尊师不在于徒具形式的什么礼节、礼仪、仪式,而在于学生内心里对老师的尊重、崇敬、感激之情,在于用自己的努力、成长、进步表达对老师的感谢、感恩。跪拜仅仅是一种形式,一种仪式,如果学生在心里并不认同自己的老师,根本没有感激、敬重、致谢之意,跪拜又有何用?相反,如果学生对老师心存感激,一直在用自己的勤奋努力和成长进步来回报,又何必拘于跪拜的形式?“尊师重教”不能停留在口头上,也不能仅靠跪拜来宣传,更应该落实在实处。

【适用文题】

尊师礼仪范文第7篇

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社会是无数人们

通过不同形式的纽带关系连结起来的活的有机体。要维持这种有机体的存在和发展,不仅要有动力机制,还要有平衡机制,而规范动力、实现平衡的主要手段有两个,一个是法制,一个是道德。对我们小学生来说,讲法制就是要守纪律,讲道德就是要讲文明。

其实,纪律就在我们身边,如平常接触的《小学生守

则》、学校规章制度和课堂纪律等,这些都是我们学生所必须遵守的。记得在三年级的时候,学校就发给我们了一本书,叫《学纪律,讲道德》,是一本教我们如何做一名好学生的指导书,这里边讲了很多做人的道理、为人的原则。作为小学生,不讲卫生,就是不讲道德;不讲道德,就会产生不良后果。

最后,我呼吁全国所有的小学生,从小做起,从小学起,努力做“学礼仪,守纪律,讲文明”的好学生.

2004年11月3日

尊师礼仪范文第8篇

关键词:武术 礼文化 武术礼仪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4)01―0022―03

前言

武术作为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代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在于其技术的传承性、发展性,更在于它在中国几千年的发展中不断与中国的哲学、儒家学、道家学、佛学相交融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武术文化。武术的“礼文化”就是在这种交融与碰撞中形成的产物,它不仅仅是武术的一种礼节,更承载着武术文化的沉淀与传承。武术的根本在于“武德”,“武德”之根本在于“礼”,而“礼”则形成于与武术不断碰撞交织的文化中,中华武术是其“术”与“德”的结合体,没有文化作为底蕴,“术”仅仅被认为是一种技艺,会随着人类的发展需求而退出历史舞台。

1 相关概念阐释

1.1 “礼”的涵义

今天所见的“礼”是“”字的简化字,《集韵・荠韵》:“,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徐灏注笺《说文解字》说:“礼之言履,谓履而行之也。礼之名,起于事神。”《后汉书・荀爽传》:昔者圣人建天地之中,而谓之礼。礼者,所以兴福祥之本,而止祸乱之源也。人能枉欲从礼者,则福归之,顺情废礼者,则祸归之。推祸福之所应,知兴废之所由来也。《贾谊书・道德说篇》:人能修德安利之谓福,莫不慕福,弗能必得,而人心以为鬼神能与利害……故曰:祭祀鬼神,为此福者也。《左转・文公十八年》载鲁国季文子语:“先君周公制礼日:则以观德,德以处事,事以度功,功以食民。”

从上面的文献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信息:(1)礼与古代祭祀活动有关;(2)祭祀过程涉及仪式仪节;(3)礼作为封建统治者的制度法纪,来规范和维护统治王朝;(4)礼与德相关联。总而言之,在华夏“礼”不仅与祭祀有关,更作为一种制度,约束和规范封建等级关系。

1.2 武术的“礼文化”

在硕士论文《论中国武术礼仪文化的缺失与回归》中,作者程世帅通过对“武术”和“礼仪”各自的概念进行阐述,并由此提出“武术礼仪”的概念:“是习武者应共同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是习武者在武术群落中为了更好的交流与发展,所共同遵守的礼仪规范和行为准则,也是习武之人文明礼貌的一种体现”。本文也认同这个观念,认为武术的“礼文化”具有武术礼仪概念的同时,还是一种文化,一种表现习武者内在精神的礼仪文化。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中国武术与中国礼仪文化的交叉和碰撞

武术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生存需要,随后作为阶级统治的工具在军事战争中不断运用和发展,并在唐代确定武举制,明确了武举选拔内容,进一步使武术精炼化,规范化。明清两代是武术逐渐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特别是清代,由于其历史背景的使然,民间武术的兴起,形成了武术发展的新阶段。

在武术的形成过程中,从武术被运用于军事到武术的繁荣发展,武术始终脱离不了礼文化的制度规范。从周公制礼开始,到儒家礼学被奉为皇权制度,封建社会自上而下的阶级统治,以及以“皇权”为中心的权利机构,军事武术作为一种工具必然要遵守其实施的制度。明清武术逐渐脱离军事走向民间,但《朱子家礼》的问世,促使礼制的不断成熟,使明清两代的君王积极推行民间礼教,通过直接向民众灌输儒家的纲常伦理,以此来控制基层社会的稳定性。因此,民间的武术在其形成的过程中自觉不自觉的也遵循儒家礼学的思想,中国的武术与儒家的礼仪文化不断的磨合,最终促使武术特有的礼文化孕育而生。

2.2 当代武术礼仪及其表现形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武术教学方式的改变,武术礼仪的内容逐渐淡化并退出历史舞台。民间武术家在其师父言传身教下所遵循的礼仪规范,以及流传下的古拳谱所记载的门规戒律在现代人的眼里却认为是古板、固执的。在现代人眼里,当代的武术礼仪似乎只剩下“抱拳礼”为大家所熟知。

2.2.1 当代武术礼仪的基本内容

今天的“抱拳礼”是在1986年武术竞赛中统一制定并实行的,并在2007年出版的《国际武术套路竞赛规则》对武术礼仪的抱拳礼、抱刀礼、持剑礼、持棍(枪)礼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现代的武术礼仪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徒手礼:抱拳礼;注目礼。

(2)持械礼:抱刀礼;持剑礼;持棍礼;持枪礼。

(3)递械礼:递刀礼;递剑礼;递棍礼;递枪礼。

(4)接械礼:接刀礼;接剑礼;接棍礼;接枪礼。

现在武术“抱拳礼”行礼方式:并步站立,左手四指伸直并找向后伸张,大拇指内扣为掌;右手五指卷紧,拇指压于食指、中指第二指关节上为拳,左掌右拳在胸前相抱两臂撑圆,拳、掌与胸间距离为20~30cm。

2.2.2 当代武术礼仪的外在表现

随着新时代的改革以及学校的普及,以往的“师徒制”教学也逐渐被淡化了,学校成为培养人才、传承文化的新的基地。武术的发展也不再是狭小“师徒制”的教学,同样被一些体育院校或者地方武校所替代。学校的发展以及人本主义的今天武术礼仪的外在表现似乎只在武术教学和竞赛中。

今天的武术礼仪的外在表现,主要是在日常的教学内容以及专业的武术运动员的训练过程中,首先是上下课时间学生会向老师行抱拳礼,上课期间学生之间的持、递、接器械礼,专业竞赛以及考级时运动员会对裁判行抱拳礼,武术家之间的交流似乎也只是抱拳礼。由于社会的进步,传统武术礼仪的一些基本内容逐渐被一代一代的淡去,新的武术礼仪并没有成行,当代武术礼仪的外在表现似乎只剩下抱拳礼。也许正因为如此,不同的学者对武术的抱拳礼加入了诸多的涵义,不仅仅作为一种礼节,更把古代武术的侠义之风、以和为贵等精神融入抱拳礼中,而真正习武者的日常行为、交流却无法表现其特有的武术礼节,可见当代的武术礼仪外在表现的缺失。

2.3 传统武术礼仪及其外在表现

传统武术礼仪,是指传统习武者在习武群落中为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特定关系,并为所有习武者所共同认可的,而表现出来的具有浓厚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礼节、行为准则。这个概念对武术礼仪进行明确的定义,一是人与人之间的特定关系,并未习武者所认可的;二是把礼仪作为一种行为准则,即“制度”。传统武术尤其进入明清以后,许许多多的拳种门派通过拳谱、戒约等形式,纷纷订立对传人的各项要求,通过各项武术礼节和门规来规范习武者的行为。从以上概念可知,传统武术礼仪不仅包括人与人之间的礼节,还体现在习武者的行为准则,即“武德”。传统的武术礼仪是中国武术礼文化的具体见证。

2.3.1 师徒传承礼

民间传统武术最主要的传承方式是家传和师徒传承,师徒传承在古代武术传承中具有非常严格的礼节仪式。师父的弟子的选择一般先要通过两到三年的考察,对其弟子的道德品质以及今后的武术方面成就进行全方位的考评,最终选择自己心仪的弟子,即所谓的“未习武,先习德”。(这里所谈的弟子为人室弟子)周伟良在他的“师徒论”中也谈到在对待择徒问题上,传统武术最终关注的是被择者的道德状况,提出“谈玄授道,贵乎择人”。

2.3.2 日常训练礼节

由于明清封建君王统治过程中儒家礼学纲常伦理的影响,古代武术师徒传授过程中并不像现在课堂训练一样松散,封建礼教把群体划分为不同的地位、等级,纲常伦理更要求个人的仪态举止。站姿:习武人讲“站如松”,站立时,身体与地面垂直,双膝微松重心放两前脚掌上,目光平视,两臂自然下垂或者在体前交叉。坐姿:武人讲“坐如钟”,在训练场合古人一般席地而坐,两腿先交叉站立,然后盘腿坐下,含胸拔背,抬头收颌,目光平视,双手自然放在膝盖上。

抱拳鞠躬礼,古代师徒见面行抱拳鞠躬礼,也叫作揖礼。一面躬身,一面双手于腹前合抱,自下而上(不过鼻),向人作揖行礼时不要过分屈身,以免臂部突出,而显得不雅观。在习武场合,约向前倾斜幅度以45度为宜。主要用于徒弟像师父的行礼。凹

2.3.3 武术流派门规

随着武术技击技术结构体系的完善和独特风格特点的形成,武术流派也随之产生了,流派的产生同时也产生了各派的门规戒律,《少林寺传授门徒规条》中详细记载少林武术的习武戒律,包含“规条十二、十不许、十愿”的门规。陈正雷所著的《陈氏太极》,其中的《陈氏先辈门规纪律》包含“门尊十二严、规守二十备、戒章十二禁、律则二格、学拳须知”。形意、八卦、番子等拳种都有自己的门规。这些门规同样作为传统武术的礼仪内容,但与以上的礼节不同的是,门规戒律是中国礼文化另一种不同形式,它是作为儒学的礼来规范习武者日常行为,即“礼制”。

2.3.4 尊师重道与侠义之风

古代武术最重要的传承方式是师徒相传,儒家思想的尊师重道在武术的师徒传承过程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父相当于家长,徒弟相当于子女,师徒的关系也被血缘化、伦理化了。古代武术大多需要言传身教,以及派别间门规的限制,习武者作为一个门派的入室弟子,是不能再拜别的师父为师的,这也进一步加深了师徒间的关系。明代的戚继光曾把能否确立“师道”看成是习武者能否有得的一大条件,他说:“敬习之道,先重师礼”。徒视师若父。遵师命,守师训,忠心耿耿,绝不能有三心二意”的古语同样反映了尊师重道。

谈起武术,大多数人会想起除暴安良、行侠仗义的大侠,“侠士”成为了古代武术的代名词。司马迁指出侠士具有的人格精神:“言必行、行必果”、“已诺必城”的诚信品质和责任感;“重义轻生、不爱其躯”的人格精神。侠义文化体现了礼仪中重信守诺,更突出了侠士的社会的责任感,民间正义的代表。

2.3.5 武者以“礼”安身立命

武术流派的形成,使得民间武术家之间不断进行技艺的交流,民间拳师见面多行拱手礼以表尊敬(拱手礼,两手相抱,左手抱右手,寓意为扬善隐恶。盖以左手为善,右手为恶之故,举胸前,立而不俯,拱手礼亦称抱拳礼),并说某某师父好。各门派之间武术拳师之间的技艺交流氛围两种,一是打擂台,这种比试一般都有见证人,两拳师在擂台上先行拱手礼,然后开始交手,多以点到为止。另一种是闭门切磋,这种比试只有比试者自己知道输赢,不对外宣称。不论是哪一种技艺交流,都体现了武术的内在内涵,先礼后兵,不骄傲,不以“老大”自居,以和为贵等。

俗话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古代武者在江湖上行走,过得多是刀头舔血的日子,不小心哪一天就会遭人陷害。《礼记・曲礼》说:“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清代的镖局生涯更好的反映了武者以礼安身立命。镖局在护送镖的过程中,常常会被盗匪盯上,可是在镖路上镖师与盗匪真正打起来的却很难见到,一般双方都会各退一步,礼让三分,镖师并会备份礼物送上,满足盗匪的欲望,使双方都得到目的。

3 当代武术礼文化缺失的成因

3.1 当代人对武术礼仪的认识不足

当前的社会环境下,人们追求西方倡导的个人自由、个性生活,特别是年轻人,在竞技体育影响下,人们更乐意追求武术的技术层面。各省的体育局乃至国家体育总局的高层人员都把奖牌放到第一位,这将会是至高的荣誉,导致武术教练员把所有的训练课都追求队员的技术的提高,把武术礼仪作为一种形式,在这种训练模式的发展下,促使教练员更加注重学员技术发展,把武术礼仪作为以比赛环节中一个流程,忽视了武术礼仪的内在含义,更忽视了传统武术礼仪文化的传播,导致武术礼文化的传播断层。

3.2 当代武术礼仪的单一性、停滞性

在当代人的眼里,提起武术礼仪,大家不约而同的会说抱拳礼,即使专项运动员也只会额外加个器械礼,人们的思维进入了一个武术礼仪就是抱拳礼,抱拳礼就是武术礼仪的漩涡。

当代武术礼仪的严重缺失以及当代学者对武术礼仪的追求,促使了“抱拳礼”功能的多样化:(1)左掌表示德、智、体、美“四育”齐备,象征高尚情操。屈指表示不自大,不骄傲,不以“老大”自居。右拳表示勇猛习武。左掌掩右拳相抱,表示“勇不滋乱”,“武不犯禁”,以此来约束、节制勇武,也可表示先礼后兵的意思;(2)左掌右拳拢屈,两臂屈圆,表示五湖四海(泛指五洲四洋)皆兄弟,天下武林是一家;(3)左掌为文,右拳为武表示文武兼学,虚心、渴望求知,恭候师友、前辈的指教;(4)左掌右拳,左掌掩右拳相抱表示阴阳两极、尊师重道。这是当代武术学者给武术“抱拳礼”的冠名,更有甚者把武术的精神内涵加诸于“抱拳礼”的外在形式上,例如武术的“以和为贵”、“内外合一、形神兼备”、“武术的系统整体观”等等。

个人认为这并不是没有意义,武术的“抱拳礼”的确也反映了上述诸多涵义。但一口气吃成一个胖子总是不现实的,这样只是从表层解决武术现存的礼文化的缺失,现在的“抱拳礼”集武术的礼节、行为规范、武德与一身,只能欲盖弥彰,更加凸显当代武术礼文化的缺失,无法真正传承武术所蕴育的内涵。

3.3 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标准

在当代的武术发展过程中,武术的礼仪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武当、少林、峨眉三大门派的礼仪各有不同,而学校与前三者又有不同,没有统一的一个标准,导致武术礼仪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以学校为主的教学体系中,除了参加比赛有一套相对标准的礼仪程序,体育学院通用教材《中国武术教程》以及教练员岗位培训教材《武术》中对教练员、教师、学生都没有具体规定的礼仪。有经验的教师都是根据自己的所知、所学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普及,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标准,一方面无法使学生养成日常礼仪习惯,另一方面也无法提升自我的武德修养。

参考文献:

[1]武树臣.寻找最初的礼――对礼字形成过程的法文化考察[J].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0(3).

[2]蔡仲林,周之华.武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毛海涛,刘树军.传统武术礼仪教育的文化学思考[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4).

[4]钟海明,马若愚.中华武道概论[M].北京:中国民主法治出版社,2009.

[5]戚继光.练兵杂纪卷2[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尊师礼仪范文第9篇

活动准备:准备PPT和相关视频文件,小主持人熟悉活动流程和主持词。

活动过程:

一、全体起立,唱队歌。

二、中队长宣布活动开始。

三、主持人出场并宣布班队主题。

四、第一站童谣礼仪站:朗诵童谣《拍手歌》并与同桌互动游戏。

五、第二站尊师好学站:欣赏故事视频《程门立雪》。

六、第三站友爱互助站:情境表演:两位同学在路上相遇,其中一个同学拉扯另一个同学的书包,还往书包上扔脏东西,互相打闹;当他们在路上遇到老师时,就和没有看到一样,还认为这不是在学校,不用向老师问好。

七、第四站理解感悟站:每个同学就一方面写一句文明宣传语,让文明之树开花结果。

八、第五站“三一文明礼仪公约”站:齐诵三(1)班文明礼仪公约。主持人宣布活动结束。

九、老师总结活动。

一、全体起立,唱队歌。

二、中队长宣布活动开始。

三、主持人出场并宣布班队主题。

夏:礼仪是文明的使者,是金色的种子。

刘:做一个文明的好少年,是我们共同的心愿。

夏: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搭乘文明航班,遨游文明的世界!

合:老师们、同学们,下午好!

刘:我是文明航班机长刘贺松俊。

夏:我是文明航班乘务员夏子心。

合:三(1)中队文明航班“文明礼仪见行动”主题队会现在开始!

四、活动过程(文明航班起飞)

夏:各位乘客,大家好!欢迎乘坐文明航班!今天我们将带大家来一场文明之旅,祝大家旅途愉快!

第一站童谣礼仪站:朗诵童谣《拍手歌》并与同桌互动游戏。

刘:首先我们的文明航班将带大家来到第一站童谣礼仪站,请大家看大屏幕。亲爱的乘客们,我们大声朗诵文明礼仪《拍手歌》吧!

(集体朗读后主持人示范边朗读边游戏)

夏:大家朗诵得很有激情,现在我们动嘴动手结合起来,先看我们示范。(刘、夏二人示范)

刘:现在大家一起来,你拍一,我拍一,预备起。。。。。。

《拍手歌》

你拍一,我拍一,上课发言要积极。

你拍二,我拍二,学习其实很有趣。

你拍三,我拍三,尊老爱幼乐助残。

你拍四,我拍四,不挑吃穿爱粮食。

你拍五,我拍五,敲门问好再进屋。

你拍六,我拍六,努力学习争优秀。

你拍七,我拍七,互相帮助解难题。

你拍八,我拍八,保护环境不折花。

你拍九,我拍九,爱护公物不乱丢。

你拍十,我拍十,不说谎话要诚实。

第二站尊师好学站:欣赏故事视频《程门立雪》。

夏:刚刚大家一起做了《拍手歌》游戏,让我们的旅途更加富有趣味。我们知道,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礼仪是中华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现在让我们跟随故事一起来温习古人重礼仪的故事吧。请看故事《程门立雪》。

播放故事《程门立雪》。

夏:刚刚大家欣赏了《程门立雪》的故事,谁来说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夏:先人们在礼仪上为我们做出表率,身为新时代少年,我们要怎么样做呢?请看情境小故事,谁愿意上台即兴表演?

七、第三站友爱互助站:情境表演:两位同学在路上相遇,其中一个同学拉扯另一个同学的书包,还往书包上扔脏东西。正当他们在路上互相打闹时,他们遇到了老师,但他们就像就没有看到老师一样,认为这不是在学校,不用向老师问好。

刘:(表演完后)同学们看到这一幕,你想说什么?我现场采访一下:__同学,你好!请问你是怎么看待这两位同学的?__同学你好,你的看法又是什么呢?

刘:(走到两位表演同学的伙伴面前)听了大家的话,你们现在想说什么呢?(道歉)既然他们知道错了,愿意改正,我们就给他们一个机会,看看现在他们会怎么做?(两个同学和扮演老师的同学再次表演)

刘:他们现在做的对吗?让我们为他们的进步鼓掌!

八、第四站理解感悟站:每个同学就一方面写一句文明宣传语,让文明之树开花结果。

夏:亲爱的乘客们,谢谢你们的参与,旅行到现在,大家心中一定有了自己的行为准则,请大家把自己最想说的一条写在卡片上,我们一起来分享。

刘:同学们,请看这是一棵文明礼仪之树,它现在缺少的是美丽的鲜花,请前10名同学将写好的文明卡片贴在文明礼仪之树上。

九、第五站“三一文明礼仪公约”站:齐诵三(1)班文明礼仪公约。主持人宣布活动结束。

夏:(小朋友们陆续贴完后)这棵文明之树正在开花结果!机长先生,我仿佛已经闻到了一股花的芬芳,真是香气袭人呀!

刘:嗯,是的,同学们,你们闻到了吗?我们经过搜集整理,制订了“三一文明礼仪公约”,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出示幻灯片)升国旗,预备起。。。。。。

三一文明礼仪公约

升国旗,应敬礼,高唱国歌要肃立。

遇外宾,要热情,举止文明衣得体。

课堂上,认真听,老师讲课不插嘴。

遇困难,勤思考,互相帮助解难题

孝父母,敬师长,助人为乐讲真情。

节水电,省资源,公共设施要爱护。

讲友善,懂宽容,明理诚信树新风。

好品行,一养成,终生得益受欢迎。

刘:礼仪,让人举止文雅。

夏:礼仪,让人风度翩翩。

合:文明礼仪见行动,青园遍开文明花。

尊师礼仪范文第10篇

所谓礼仪,就是人类为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的。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

中国自古有“五礼”之说,祭祀之礼、冠婚之礼、宾客之礼、军旅之礼、丧葬之礼。五礼的内容相当广泛,从反映人与天、地、鬼神关系的祭祀之礼,到体现人际关系的家族、亲友、君臣上下之间的交际之礼;从表现人生历程的冠、婚、丧、葬诸礼,到人与人之间在喜庆、灾祸、丧葬时表示的庆祝、凭吊、慰问、抚恤之礼,可以说是无所不包,充分反映了古代中华民族的尚礼精神。

传统礼仪发展到今天,日趋完善。从内容上看,主要有仪容、举止、表情、服饰、谈吐、待人接物处世等;从对象上看,有个人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待客与作客礼仪、餐桌礼仪、馈赠礼仪、文明交往等。

礼仪非小事,它不仅直接决定着个人的品位,影响着个人的成功;还是社会文明的“温度计”,国家形象的代言词。《左传》中写道:“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清代学者颜元则说:“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有礼则身修,心有礼则心泰。”从中不难看出礼仪的重要性。

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曾经由衷地发出感叹:“礼貌是有教养的人的第二个太阳”。让我们一起走进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礼仪文化,从中吸取有益营养,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一个知书达礼的人。

一、尊师之礼

公元前521 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 孔子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

回到鲁国后,孔子的学生们请求他讲解老子的学识。孔子说:“老子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确实是我的好老师。”同时还打比方赞扬老子,他说:“鸟儿,我知道它能飞;鱼儿,我知道它能游;野兽,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兽我可以结网来逮住它,会游的鱼儿我可以用丝条缚在鱼钩来钓到它,高飞的鸟儿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来。至于龙,我却不能够知道它是如何乘风云而上天的。老子,其犹龙邪!”

孔子对老子的尊敬,堪称典范。而汉明帝对老师的尊敬,同样让人难忘。

汉明帝刘庄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他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老师的指教。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荣行弟子礼。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进门后,往往拉着老师枯瘦的手,默默垂泪,良久乃去。当朝皇帝对桓荣如此,所以“诸候、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谈到尊师,就不能不说“程门立雪”。

程颢、程颐是洛阳伊川人,同是宋代著名儒学家。二程学说,后来为朱熹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宋代学者杨时、游酢曾向二程求学,非常恭敬。杨游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

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正遇上这位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程颐明知有两个客人来了,他也不言不动,不予理睬。杨、游二人怕打扰先生休息,只好恭恭敬敬,肃然侍立,一声不吭等候他睁开眼来。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颐才如梦初醒,见了杨、游,装作一惊说道:“啊!啊!贤辈尚在此呼!”意思是说你们两个还在这儿没走啊。那天正是冬季很冷的一天,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下起雪来。门外积雪,有一尺多深。

后来,“程门立雪”成为了广为流传的尊师典范。

二、尊老之礼

我国自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人际的政治伦理关系均以氏族、家庭的血缘关系为纽带,故此在家庭里面遵从祖上,在社会上尊敬长辈。由于中国古代社会推崇礼治和仁政,敬贤已成为一种历史的要求。古代这种传统礼仪,对于形成温情脉脉的人际关系,以及有序和谐的伦理关系,不管过去和现代,都起着重要作用。古代的尊老敬贤,并不是只停留在思想观念和说教上,也并不仅止于普通百姓的生活之中。从君主、士族到整个官绅阶层,都在身体力行,并且形成一套尊老的规矩和敬贤的礼制。

《礼记》记载:“古之道,五十不为甸徒,颁禽隆诸长者。”就是说,五十岁以上的老人不必亲往打猎,但在分配猎物时要得到优厚的一份。一些古籍,对于同长者说话时的声量,也作了明确的要求。如《养蒙便读》说:“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就是说侍奉长者,说话时要严肃,不能嘻笑,不能因为不顺心的事,而大声喊叫。上至君王贵族,下达庶人百姓,都要遵循一定的规矩,用各种方式表达对老者、长者的孝敬之意,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有修养的重要标志。

上一篇:礼仪成语范文 下一篇:志愿者礼仪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