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师重道范文

时间:2023-10-14 07:45:39

尊师重道篇1

1、尊师重道在中国传统社会蔚然成风。

2、张承业这个人的性格其实非常复杂,一方面,他爱美女和喝酒,处事狂放不羁;另外一方面,他对艺术非常执著,而且十分尊师重道。

3、我们要尊师重道,举止有礼,不可有耀武扬威之心。

4、推动品德教育,促进学生尊师重道尊重是相互的,如果学生不尊重教师的劳动,那么长期以往,教师就因讨厌学生而讨厌教学,即使教师有心教学,结果落得对牛弹琴,教师也逐渐厌教了。

5、中国社会是尊师重道的,每家的祖先堂上都供有‘天地君亲师’的香位牌。

6、在学习中,专业不求上进,不懂得尊师重道,缺乏道德修养。

7、这种精神,就是人说的尊师重道的精神。

8、我们应继续发扬尊师重道的传统。

9、尊师重道是中华文明的显著特征之一。

10、而评教,则成了对服务员满意与否的问卷调查,完全扭曲了传统的尊师重道的宗旨。

11、儒家特别强调尊师重道的重要,()强调老师的恩德与父母的恩德是一样的。

12、包括训练礼仪马步套拳护身术脚法体能训练自我控制增加自信心身体的灵活性速度锻?力量锻?及教导学生尊师重道。

13、陈坤耀教授七十年代的学生,为表尊师重道,以他名义成立杰出学人讲座系列。

14、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

15、武德以尊师重道、重义守信、立身正直、谦和仁爱为基本内容。

16、所以在此特别提醒诸位同学,佛法是师道,一定要尊师重道,依照老师的教导去修学,我们才能够获得究竟圆满不思议的功德利益。

尊师重道篇2

1、尊师重道在中国传统社会蔚然成风。

2、张承业这个人的性格其实非常复杂,一方面,他爱美女和喝酒,处事狂放不羁;另外一方面,他对艺术非常执著,而且十分尊师重道。

3、我们要尊师重道,举止有礼,不可有耀武扬威之心。

4、推动品德教育,促进学生尊师重道尊重是相互的,如果学生不尊重教师的劳动,那么长期以往,教师就因讨厌学生而讨厌教学,即使教师有心教学,结果落得对牛弹琴,教师也逐渐厌教了。

5、中国社会是尊师重道的,每家的祖先堂上都供有‘天地君亲师’的香位牌。

6、在学习中,专业不求上进,不懂得尊师重道,缺乏道德修养。

7、这种精神,就是人说的尊师重道的精神。

8、我们应继续发扬尊师重道的传统。

9、尊师重道是中华文明的显著特征之一。

10、而评教,则成了对服务员满意与否的问卷调查,完全扭曲了传统的尊师重道的宗旨。

11、儒家特别强调尊师重道的重要,()强调老师的恩德与父母的恩德是一样的。

12、包括训练礼仪马步套拳护身术脚法体能训练自我控制增加自信心身体的灵活性速度锻?力量锻?及教导学生尊师重道。

13、陈坤耀教授七十年代的学生,为表尊师重道,以他名义成立杰出学人讲座系列。

14、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

15、武德以尊师重道、重义守信、立身正直、谦和仁爱为基本内容。

16、所以在此特别提醒诸位同学,佛法是师道,一定要尊师重道,依照老师的教导去修学,我们才能够获得究竟圆满不思议的功德利益。

尊师重道篇3

隋炀帝这么做,自有其因。早在开皇初,监书监牛弘就上表隋文帝,宣称孔学“治国立身,作范垂法”,建言隋朝“大弘文教,纳俗升平”。但杨坚“不悦诗书”、“素无学术”,加之“内有六王之谋,外致三方之乱”,不得不倚重武将,文臣亦“刀笔吏”居多,尊师重道之类,提不上议事日程。及至晚年,又“废天下之学”,只有一所国子监,弟子仅七十二人。炀帝上台伊始,想扭转文教之凋蔽局面,于是“复开庠序”,在京城和各郡县开设学堂、培养人才,以臻文治。客观讲,尊师重道,合乎当时教育兴隋的需要。

公元608年,隋炀帝又下诏云:“先师尼父,圣德在躬,诞发天纵之姿,文武之道。命世膺期,蕴兹素王,而颓山之叹,忽逾于千祀,盛德之美,不存于百代。永惟懿范,宜有优崇。可立孔子后为绍圣侯。有司求其苗裔,录以申上。”

炀帝此话,奉孔子为圣人,尊为“尼父”、“素王”,又要寻求孔子嫡裔,拜爵封侯。其尊师重道之高调,为秦汉魏晋所未有;且创科举取士新制,首设进士科,选拔官员,给寒门士子打开向上流动的通道。杨广尊师重道、兴办学校,在历史上有进步意义。

但如鲁迅所说,隋炀帝的尊师重道,把孔夫子当成“敲门砖”,已“怀着别样的目的”,且带有不小的虚伪性。我申说两点,以证其伪。

尊师重道,首在弘扬孔子孝悌仁爱的“圣德”、养成高尚德行。然而,倡言尊师重道的隋炀帝,自身却与“圣德”背道而驰。称帝前后,他弑父夺位,残害兄弟,屠戮忠良,苛役人民,纵情声色,无半点孝悌仁爱的影子。由这样的无道昏君来训示天下臣民尊师重道,岂不是大笑话?隋炀帝的尊孔崇儒、尊师重道,不能排除做秀造势嫌疑。他欲以孔夫子这件漂亮的外衣,来掩饰自己的丑恶嘴脸。口是心非、言行相悖的尊师重道,行之不远,也难以奏效。

“百年树人”的教育,非朝夕所可计功。尊师重道、教育兴隋的方略,真实行起来,又与权贵者的急功近利产生矛盾和冲突。而隋炀帝,恰恰是雄心勃勃、急于成就丰功伟业的主儿。事实上,尊孔诏书的608年,隋炀帝正忙于巡幸西北、调集军民大修长城,以与秦始皇齐名。在位十三年,炀帝“骄怒之兵屡动,土木之功不息”,造“政绩”、搞享乐而唯恐不及,哪有心思、时间去尊师重道。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的执政方式,注定了“空有建学之名,而无弘道之实”。一代名儒刘炫,定礼仪、修律令,“博学有文章”,只做了个太学博士的小官,还被炀帝“罢之”;回到河间,又被郡官交给盗贼,后贼破还县城,郡官竟以其“与贼相知,恐为后变”,拒之门外。“饥饿无所依”的刘炫,活活被“冻馁而死,时年六十八”。难道这就是隋炀帝的尊师重道、敦奖名教?

尊师重道、教育兴国的口号,正确、响亮!就怕仅是说在嘴上、写在纸上、挂在墙上,而不能身体力行,持之以恒。倘若没有诚心,且又不能持长远、科学的政绩观,那它终是句空话而已。这,该算是隋炀帝尊师重道所提供的一个历史警示吧!

尊师重道篇4

[关键词]师道尊严 大学教师 偏失 重塑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5-0063-03

[作者简介]李学丽,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山东济南25001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曾任加州伯克利大学的校长麦克・黑姆在1980年的就职演说中提出的第一个奋斗目标就是“保持极优秀的教师阵容――这是我们大学的核心”。教师是现代大学的中坚和核心,是对学生最有影响的人,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素质修养,即教师的师道尊严,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质量和身心发展水平。

一、传统师道尊严及其当代阐释

在我国的教育文化传统中,师道尊严是支配教育活动中师生关系的核心教育理念。其表述最早出自《礼记・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即在学习活动中,尊敬教师最难做到;只有教师受到尊敬,他所传之道才能得到民众的尊重;道得到尊重,人们才会懂得敬重学业。由此可见,《学记》倡导“师严而道尊”,其目的在于通过尊师重道而推行社会教化,因为“师”和“道”是紧密相联的,“师”是“道”的传播者,只有尊师,才能实现用“道”来化民成俗的目的。在传统的演化过程中,“师”与“道”甚至合而为一,师道被视为“为师之道”,强调师德、师职、师尊。所谓师德,就是强调教师是“礼”的化身,是社会道德规范的代言人。“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教师既要成为“经师”,更要成为“人师”。关于师职,唐代思想家、文学家韩愈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谓师尊,就是强调教师的尊严与权威。为了强调师尊,荀子把师同天、地、君、亲并列起来,指出:“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师取得了与天、地、君、亲同样尊贵的地位。就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而言,“师为上,学为下,师为主,学为从,师为尊,学为卑。”这一系列的表述,就构成了师道尊严的教育文化传统。

尽管历经时代变迁,传统的师道尊严思想在当代社会受到了较大挑战,但其合理内核仍然对现代教育活动有着重大影响,并因时因地生成着,祛除了这一传统中所存在的糟粕,衍生出了新的内涵。就师德而言,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良好的师德和人格形象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和人格示范,在塑造年轻一代的品格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高尚的师德体现在具有追求真理的勇气与精神,保持正直、纯洁、独立的价值立场,不随波逐流、不见利忘“道”,充分尊重、理解、热爱自己的学生。具体来讲,主要包括学术道德和生活道德。出色履行师职则要求教师热爱自己的工作,在教书育人上不辞辛劳、尽职尽责、精益求精;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以及深厚的文化素养。另外,教师在履行教学工作的同时,还需承担相应的科学研究工作。就师尊而言,这是发生变化最大的内容。教师不再具有先天的权威性,“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箴言得到更充分的体现,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从过去的学生服从教师改变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和对话。“有道之师尊贵而庄严”,教师之尊的形成建立在师德和师职之上。即教师要取得职业上的尊重(“师尊”),就必须具备高尚的“师德”,出色履行自己的“师职”。

二、大学教师中师道尊严的偏失

德里克・博克说:“在追求真理的圣殿里已处处充满‘冒牌的学者’,他们在‘从事着虚假的创造性工作’,教师成为地道的‘圣殿行骗者’。”在当代,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变迁,师道尊严的传统更是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尤其是大学教师和大学外部世界之间有着更为密切的接触,受到社会上的影响和诱惑更多,导致了师道尊严更加严重的异化甚至缺失的现象。

(一)师德:为人师表之维的异化

正如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校好比一种精致的乐器,它奏出一种人的和谐的旋律,使之影响每一个学生的心灵,要奏出这样的旋律,必须把乐器的音调准。而这种乐器是靠教师、教育者的人格来调音的。”教师的人格、思想信念、道德面貌对学生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其良好风范将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感召力和鞭策力。为人师表,本应行得正,坐得端,但是有些大学教师却“跑了偏”,成了“道貌岸然”的伪君子。一方面,学术道德失范。一系列高校教师的丑闻事件不断涌现:著名教授在微博上不是切磋学问,而是互相指责、谩骂;教师之间不见了相互自由论道之风和团结协作之行,却添了互相揭发彼此所谓的“学术不端”与互相诋毁之行。为了金钱、为了名誉,从顶尖大学到普通高校的院士、教授、副教授等各个层次的大学教师捏造和篡改数据以及抄袭、剽窃他人成果的现象屡见不鲜。更有甚者,一些大学教师把手中的学术变成了纯粹谋生的手段,心甘情愿地做了金钱的附庸,沦为不法企业的帮凶,欺骗百姓。大学教师已经从修身养性、淡泊名利的自由探索状态走向被金钱利益和权力意志驱动的功利性状态,“砖家、叫兽”的称呼实质是人们对专家、学者的严重不满。另一方面,生活道德腐化。有些教师形象不佳,作风不检点,缺乏自尊自爱精神,不能做到为人师表。诸如找学生陪老师喝酒、猥亵女学生等此类师德败坏的行为不一而足。这些类似的个案共同编织了当下教师队伍形象的社会认知图景,影响着人们对教师的德性、操守的判断,使教师的尊严扫地。

(二)师职:“传道授业解惑”之职的异化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但是,自洪堡建立柏林大学以来,科研的功能便堂而皇之进入世界各国大学的殿堂,而这项研究的实践者理所当然地是大学教师。因而,教师就同时具有了教学和科研两项主要任务。也正是如此,有的教师为了获取更多的既得利益,一门心思搞科研而无心教学,导致了科研对教学的僭越。一方面,有些大学教师在教学上应付了事、糊弄学生,许多教师对教学投入精力不足,不能与时俱进地充实课堂教学内容,不愿积极探索和改进教学形式与方法。另一方面,为了评职称,跑项目,有些教师对科学研究“乐此不疲”。但是,在具体研究环节,一些教师又怠于钻研,为了“提高效率”弄虚作假、滥竽充数。另外,还有些大学教师对其他教师和学生的科研能力评价缺乏客观公正性,学术价值立场疲弱。如那句歌词所唱“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学术上的事也有了类似的境遇,实乃滑天下之大稽。一些学科带头人不但不能使其他人有所克制,自己往往也是经不起检验的学科“倡导者”。他们所从事的各种各样的工作表明,他们对科学工作是多么的不尊重。总之,为了所谓的科研,一些教师忽视自己教学的天职,忙于校外兼职这样务实的“第二职业”,乐于赚钱,没有尽到一名教师应尽的教学职责。

三、重塑师道尊严

教师必须有师道尊严,大学教师尤甚。师道尊严随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在调整,受社会风气浸染而滑落,这都是眼前的事实。同时,这也昭示着重塑现代师道尊严的急迫性。它需要教师、学校和政府的共同努力来谱写师道尊严的新篇章。

(一)教师形成自律意识,弘扬师道尊严新风尚

当今时代,“师道之尊”被赋予了新的诠释与内涵,教师越来越需要依靠自身的素质而不是职业权利获取威信与尊严。“师道之尊,师当有道并能自尊,师道方能尊;师道之严,师当自严其道,师道才能严”。教师是重塑师道尊严的主体,师道尊严要靠教师的自律来形成与强化。首先,大学教师应严格要求自己,自觉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素质。大学教师要能“拔乎流俗之上”,不能为社会风气所轻易动摇。“他绝不是一个可以买卖的人,他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教师需先善其德,才有资格教育他人,才能让他人信服,成为他人学习和效仿的榜样。“润物细无声”,教师的言传身教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一生,教师必须慎独自律,时时刻刻保持自己良好的形象和人格魅力,做好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引路人。其次,大学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这是重塑师道尊严的“硬件”。一方面,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与能力。教师应该成为追求知识、热爱真理的典范,不断丰富、扩展自己的学科知识以及广博的文化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传授知识,更应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同时,教师应充分认识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不同于以往的新角色,美国教育家多尔称之为“平等的首席”,即在人格平等基础上强调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引路人。其次,大学教师要提高自己的学术科研能力。正如津瑟教授所说:“真正的学者――如果他是称职的,他一定是固执的――不会仅仅做一个佃户,而会开垦自己耕种的土地。”大学教师要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育教学中的各种问题,这是大学教师做好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另外,在学术的道路上,如果教授和学生都无法沉浸于整体的学术,只满足于零敲碎打,不可能出大成果。这就要求教师要不被世俗所扰,树立“板凳甘做十年冷”的精神,做潜心研究。

(二)学校加强师德建设,彰显师道尊严新魅力

高等学校是教师践行师道尊严的主阵地,是重塑师道尊严的重要平台。为此,高等学校一定要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加强师德建设,积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首先,高等学校要把师德建设作为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贯穿岗前培训、岗位提高培训等全过程。要始终把德育工作摆在第一位,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抓好师德教育工作。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关爱学生、淡泊名利,以人格魅力和学识能力教育和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其次,高等学校要加强教师学术研究的责任感,建立学术研究制度,明确学术研究的奖励与惩罚措施,使教师在制度的规约下,审慎对待学术研究工作,克服学术浮躁与学术不端行为。最后,高等学校要切实改变过于关注科研、学历、职称等而相对忽视师德师风的倾向,进一步加大师德师风等指标在考核中的权重,把教师的职业道德、学术道德和生活道德作为教师考核、聘任和评价的重要内容,并形成长效机制。

(三)政府提供制度支撑,重建师道尊严新师风

尊师重道篇5

关键词:师道尊严;转型社会;自我实现;社会担当

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而人才的数量与质量取决于教育的规模与质量,而教育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尊师重教名至实归的程度。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职业倍感效率与公平的纠结,教师奉献的多而收入偏低,使得放言热爱教育不容易;教育未能尽如人意时,家长及社会的指责与非难常常令教师倍感委屈与受辱;教育教学中良言劝告学生却招致不满事端,而制止学生课堂违规却引来肢体冲突甚至暴力事件,这些都成为新时期教育教学乃至教育管理的困惑与不解,它困扰教育的同时,也败坏着社会尊师重教的风尚,动摇着知识经济的基础,威胁着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

一、师道尊严及其现实困境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道者,教化之诸事理也。尊严则指尊贵而庄严的地位与身份。师道尊严本指老师受到尊敬,其言传的道理、知识、技能才能得到尊重。然而,现代社会多理解为教师以其忠诚奉献的敬业精神、博古通今的渊博学识、修冥理顽的育人能力赢得受教者本人及家长乃至同仁或社会的敬仰与尊重。

自古至今,教师倍受肯定与赞誉,只因教师在人类社会的生产实践经验、技能及其智慧的传承上的重要作用。与天地并列,与君亲相行,足见古人对教师的尊崇与敬仰。“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荀子·大略》)。”荀子从国家兴亡角度倡言尊师重教的必要与重要。《礼记》曰:“师严而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中国古代绝大多数王朝高度重视教育,赋予教师以崇高的社会地位,如君主须礼遇教师,而其师则可免君臣之礼。为使学生尊师敬长教化于心,历代统治者制定了受业、作息、进退、应客、洒扫等学规,让“尊师重道”渗透到社会各阶层的血液中,形成了尊师重教的习俗与文化。这种传统至今依然残存于许多国人的心中,成为我们民族崇尚文化与文明的根本。

教师在中国古代具有崇高的地位,但是,我们对现代社会师道尊严、尊师重教的考察不能仅仅停留在人们业已形成的历史观念层面上,尚需具体分析当代中国社会生活中教师的实际地位。事实上,长期以来中国教师的职业地位一直处于尊卑相悖、关系错位的背反境地。现代社会的实证表明,一般而言,本当尊师重道如今却重道尊师,寓意着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还是突出道技的实用主义或功利主义的教育。这种思想倾向必然使教育出现诸多的分裂现象,体现在教师身上精神富有而物质贫乏,看似受尊敬而福利待遇彰显不足,家长社会寄教师过高期望而提供的条件与环境有限,学生尊师徒有虚名实际上课上课下校内校外就是上帝,所谓“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教师”其极端化可见一斑。自从有了“跑跑”、“不管”、“剽窃”等绝大多数教师的忠诚与奉献被极端地以偏概全了,师道尊严已经到了少得可怜的地步,至于教师感化顽固弟子的无奈屈膝一跪,师道尊严已经彻底破败扫地了。

二、当代中国师道尊严寥落的成因分析

任何事物都有发生发展的过程,并且携带着发展中每个阶段的信息,终成最后呈现的结果。当代中国的师道尊严,叩问其现状与成因,既有历史的因素,也有现实的成因。

(一)现代史上文化教育革命对师道尊严的摧毁殆尽

20世纪初年的新文化运动在倡导民主与科学的同时,高举反对封建礼教、宗法观念及封建专制的大旗。而运动中的某些非学术化倾向,在客观上促成了现实中反孔灭儒的文化破坏。“自新潮澎湃,盲从之少年,习焉不察,遂共以孔子为迂腐陈旧之偶像,……若武汉湘中等地,摧毁孔庙,斩杀儒者,凡令人疑其为反对文明社会,匪特反对孔子而已。”经过这场反孔灭儒的新文化运动,孔子在国人心中已残存些许,而“夫子”的传承者也饱受株连。至于解放初期,“臭老九”的称谓则表明教师的尊严与地位已秋风扫地了。20世纪70年代,北京小学生的一封对师道尊严不同理解的来信,被指令由《北京日报》进行摘编并添加编者按语之后公开发表,随后《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相继转载与转播。于是,全国各地中小学迅速掀起了“破师道尊严”的运动,许多学校出现管不了、教不了、学不了的混乱局面。小学生的作为原本没有深意,而小学生日记的恶意炒作却掀起了新中国教育界前所未有的革命,它在颠覆与破坏师生关系的同时,教师的尊严与地位已经被彻底挫败与辱没了。当然,伴随师道尊严的被沉没,读书无用成为那个时代最时尚的革命选择。当年激情澎湃的青少年在这场革命中摧毁师道尊严的同时,也就铸就了自己激情流变的人生定格。

(二)改革开放以来教师地位的日渐提升以及师道尊严的渐次回归

1977年起,中国高等学校实行新的招生制度。邓小平提出,中国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必须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1995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首次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200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要制定和实施人才战略”。伴随新高考制度的施行以及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的推进,在莘莘学子无不渴望读大学、做骄子、成人才的社会风尚下,从业教师的地位与尊严逐渐变得荣光起来。但是,要象传统文化下那样的尊贵显要是不现实的。就是一个教育经费达到当年GDP总量的4%的承诺掷出多年但至今没有兑现,而使教师的工资待遇不低于或略高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收入恐怕至今在许多地方尚难明致实归。

(三)市场经济下师道尊严的自我摇摆与流变

尊师重道篇6

一、国学中的“师道尊严”

师道尊严,本指老师受到尊敬,他所传授的道理、知识、技能才能得到尊重。后多指为师道之尊贵、庄严。《礼记・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之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师道是很重要的一伦,五伦中的天地亲君师,师跟国家和家庭放在一体,处于第五位。就这个概念的传统意义而言,有三个层次:(一)老师之“道尊”,即老师集信仰与知识于一体。(二)老师之“自尊”,即老师通过其自身人格魅力和知识素养赢得学生的敬重。(三)“他尊”,即有种种礼仪规范确保其他社会成员尊重老师。[1]

可见,中国国学传统中,老师的地位非常高。古人在“道尊”、“自尊”、“他尊”三个方面都对师道尊严予以了足够的重视。正是因为如此,国学文化才能得以很好地传承、积累、沉淀和提升。也正是因为崇尚师道尊严,老师们得以以师德统帅学术,古代学者师承老师,学术严谨,国学经典硕果累累。

二、如今的师道尊严

“”期间,“师道尊严”一度成为挂在“臭老九”脖子上的罪状牌,视其为封建社会的残余而备受批判,一些老师们被自己的学生批斗,下放到农村,甚至客死他乡。改革开放以来,师道尊严有所提升,师生关系有所缓和。近十年来,随着西方各种思潮的不断涌进,师生关系再次出现问题,师道尊严又一次被人们抛弃。我们去网上搜搜校园暴力事件,用不了半秒钟,就会得到154532条结果;再搜搜学生辱师、骂师,甚至弑师的消息,很快会搜到46900个网页。例如,广州日报2008年1月9日报道:1月4日晚,中国政法大学杨帆教授在上“生态经济与中国人口环境”选修课的最后一节课时,因为逃课学生人数太多而与一名欲离开教室的女学生肢体冲突[2];2010年10月,据羊城晚报报道,学生爬围墙,遭老师屡次批评教育怀恨在心,最终动了杀师念头[3]……

一系列的事件让人不禁要问:我们现在的教育怎么了?我们的老师怎么了?我们的学生怎么了?诚然,这些令人痛心的事件背后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但就现象本身,已反映出国学经典中提倡的师道尊严、尊师重道的训诫已经被破坏得消失殆尽了。

三、师道尊严遭到破坏的原因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令人错愕不已的事情呢?我们可以从师道尊严的三层含义:道尊、自尊、他尊来分析原因。

先从道尊和他尊来看。任何一件事情的发生都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近年来,发展经济被国家提到第一要义:一切都是为了经济的发展,人人都为经济发展在努力。加上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大量涌入,传统中老师的职责:传道、授业、解惑已经受到了严重的挑战。老师们要传的道和学生们的道很明显不是同一种道而且相差很远;随着信息网络的发展,老师们并非知识信息的唯一来源,学生们可以从网上查到资深老师的讲课,比学生身边的老师讲得好很多的课;解惑就更别提了,许多学生们想知道的感兴趣的东西,老师并不一定知道,甚至根本就是一无所知,听都没有听过,正所谓“百度一下,你就知道”,网上的解释比老师的解释要全面很多……甚至有人开始质疑:教师的职业到底是不是一种专业?教师的作用受到了质疑,社会又怎会对教师有足够的重视呢?教师应该有的职业权利又怎能得到保障呢?

再来看自尊。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一直把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可是很多人把“唯物主义”理解成了“唯物质主义”“唯金钱主义”“唯利益主义”。社会上纷纷涌现了大批“教育机构”“培训机构”等商业场所,他们开出的条件对老师们的诱惑也越来越大。在外面讲短短的一堂课的收入有时甚至高于自己一周的工资。一些家长为了让老师们多多“照顾”自己的孩子,纷纷往老师手里送礼品,塞红包……谁又能抵得住这种诱惑呢?于是,很少有老师能静下心来搞学术研究,搞教学研究,所以很多老师出现学术剽窃事件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试想,当一些中小学教师接受学生家长红包或礼物时,当一些大学教授蜂拥争当处长、竞相亮相媒体、奔走开会演讲甚至是剽窃论文时,当某副教授聚众参与的“”时,这已经不是他们无法赢得学生尊重的问题,而是他们遭到整个社会批评甚至唾弃的问题――君不见,已有人将教授称为“叫兽”乃至“禽兽”。孟子曾说:“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教师没有“自尊”又何来“师道尊严”?又怎能让家长放心地把孩子托付给他们呢?[4]

可见,在师道尊严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师生关系已经变质。教师由传道授业解惑的育人者变成了知识型的服务者,甚至一些职业类学校把“为钱而生存”“让家长满意”当成了优先于育人成才的目标。

四、怎样重建师道尊严

我认为要想重建师道尊严,给予老师对学生适度的惩戒权是非常有必要的。在一些发达的亚洲国家,国家法律中就有明确的关于老师地位的条文。韩国政府特别立法要求:国家及地方自治团体“既要努力造成一种全社会尊敬教师的气氛”,又“应特别优待教师的报酬”。在这个每年仍要祭孔的国家里,教师被尊为“国民的典范”和“一国精神的传承者”,敬师之习已经深入到国民的潜意识中,固定为日常生活中的礼节。在某种程度上,国家的立法向社会传达一种信息,就是老师和校方有权利管理管教学生,“教育学生不能过分保护、一味纵容溺爱,不能以学生意愿为主。真正的人文关怀是让学生学会顺境不骄,逆境不挫,从而得以奋发上进,绝不是为了培养目无法纪的霸王。”[5]

另外,作为老师,不管社会有没有给我们适当的“他尊”的地位,我们都应该增强“道尊”和“自尊”。

第一,爱岗敬业,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做到“道尊”。热情来自于爱心,来自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来自于对学生的挚爱。《论语・宪问》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讲的就是教师对教育事业和对学生的爱。教育是具有爱心的人所从事的事业。只有热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才能满腔热忱,全身心投入,爱岗方能敬业。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能的全部奥秘是热爱学生。爱可成为开启学生心扉的一把钥匙,点燃学生心灵的一把火焰。教师要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自己的学生;要像了解自己的孩子一样,了解自己的学生。这种爱是有回报的,你付出一份爱,就会收获一份尊重和信任,从而“亲其师,信其道”,信其道,从其教,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6]

第二,修身养性,提升自己的品格,做到“自尊”。“德高为范”,人格是为师之魂。教师必须具有崇高的品德和完美的人格。正如《荀子・修身》所言:“以善先人者谓之教”,要懂得“师者虽非人君之位,必有人君之德”。《三略・下略》:“舍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教人者顺。”正人先正己;修炼自己永恒的人格魅力,让知识的传授在高尚人格魅力的感召下深入人心,才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五、结语

国学热的同时,希望传统文化中的“尊师重道”“师道尊严”也能热起来,希望我们在读经诵经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老师们做学问的不容易。在此,我想替师道尊严说句话:我们不能抛弃师道尊严,要给教师以“他尊”的地位,让教师热爱自己的职业,让教师敢于用适当严厉的措施纠正学生的错误,让教师有足够的精力提升自己的“道尊”,并完善自己的“自尊”,这样我们的教育之路才能畅通无阻地走下去,我们才能真正培养出对社会发展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4]王达三.中国的“师道尊严”需要重建.博客中国..

[2].

[3]http://finance.省略/roll/20101015/07278783952.shtml.

[5]李琦.现代教育更应注重师道尊严.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4).

[6]李志义.我们靠什么来守护师道尊严.中国大学教学,2008,(6).

尊师重道篇7

元始天尊(盘古大神),全称“一气化三清玉清居清微天圣登玉清境始气所成日天宝君元始天尊妙无上帝”,也称“盘古大帝”、“玉京大天尊”、“太上道尊”、“元始天王”、“天宝君”。

元始天尊是公认的阐教始祖,为道教经典最高神灵三清尊神之首,三清为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元始天尊的师傅为天道鸿钧道祖。元始天尊的师傅的地位虽然高,但出现却比太上老君要晚,老子创立道教,而他创立了阐教。

唐代以后道教宫观大多设有“三清殿”,元始天尊常以手持混元珠像居于大殿神像之中位。在大型道教斋醮礼仪中,也多设有三清神位或神像,均以元始天尊为中位,元始天尊的神诞之日是正月初一,民间亦有在冬至日供奉元始天尊的。

元始天尊的师傅”首见于东晋葛洪的《枕中书》记载:“昔二仪未分,溟滓鸿蒙,未有成形。天地日月未具,状如鸡子,混沌玄黄。已有盘古真人,天地之精,自号元始天王,游乎其中”。元始天王,开天辟地,治世成功以后,蜕去躯壳,一灵不昧,游行空中,见圣女太元,喜其贞洁,即化成青光入其口。圣女怀孕十二年,始化生于背膂之间,言语行动常有彩云护体。因其前身是盘古、元始天王,就称为元始天尊。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称:“元者,本也;始者,初也,先天之气也。此气化为开辟世界之人,即为盘古;化为主持天界之祖,即为元始。”居天最高:据齐梁高道陶弘景编定之《真灵位业图》称,神灵所居之处是“玉清三元宫”,元始天尊居其“上第一中位”,即三十六天中之玉清境,元始天尊位在天之最高位,即三十五天之上。

玉清境内,有紫云之阁,碧霞为城。众神仙按时上玉清境朝元始天尊的师傅。《隋书。经籍志》称元始天尊以天尊之体,常存不灭,每至天地初开,即授以秘道,开劫度人。“所度皆诸天仙上品,有太上老君、太上丈人、天真皇人、五方天帝及诸仙官”。元始天尊的师傅鸿钧老祖(《封神演义》)中称为鸿钧道人,为太上老君、元始天尊、通天教主的师父;是部分道教徒所信仰的仙祖。

传说元始天尊的师傅鸿钧为众仙之祖、众圣之师(天道圣人的老师)。鸿钧又称“鸿元道祖”。鸿元指天地未开、虚空未分之际的宇宙本始状态。有“先有鸿钧后有天”之说。

混沌初开时,西昆仑有一人得到造化神器的一部残片“造化玉牒”,修成太乙真仙自号鸿钧老祖,后来成了元始天尊的师傅。以前有句话“先有鸿钧后有天,陆压道君还在前”!但陆压道君则不得而知了。陆压道君在北海鱼鲮岛,属散仙,辈份奇高,但在神仙榜上功劳并不大,所以记录不多了。他是最高无上的,他就是道,不会参与世间之事情,不会偏袒任何人,世间的任何事情对他来说不过是无足轻重的鹅毛,真正做到顺天道而任自然。只要不是发生毁天灭地的圣人之争斗,他不会出现。

尊师重道篇8

要使教育教学最优化,我个人认为首先要处理好课堂教学中师生双向尊重的问题,因为它是直接影响到整个教育教学成败的问题。如能处理好这一问题,那么师生之间便能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动关系,在教育教学中便利于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懂得如何去学习,如何去做人,特别是懂得如何去尊重自己和尊重别人。这对于学生的身心成长与发展和老师的工作开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那么何谓“师生双向尊重”?顾名思义,即教师尊重学生,学生尊重教师。关于师生的相互关系,我个人认为,教师尊重学生为前提,才能产生学生尊重教师的结果。因为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和社会思想、道德风尚的传递者,是继承和发扬人类文化遗产的桥梁,是年轻一代的培养者。教师是以教育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面前的,而学生则是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并且是正在成长发展中的人,他们的文化科学知识、社会思想、道德风尚等,无异都是通过教师的教育而后天习得的。所以学生能否自尊、能否学会尊重别人取决于老师是否维护其自尊,使其学会尊重别人。

那么,教师应怎样去尊重学生呢?按照《儿童权利公约》所说,尊重孩子,就是尊重孩子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以及参与家庭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权利。再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这些权利一概受到法律的保护,当然还包括儿童的隐私权。我想老师如能尊重学生的这些权利,并且引导学生去珍惜自己的权利时,便做到了尊重学生,真正有效地教育才能开始。讲得更浅显些,教师尊重学生首要的前提是全身心地爱学生,教师对学生高尚纯洁的爱,是师生心灵之间沟通的一道桥梁。有了它,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使学生乐于接受教诲。其次,教师应尽可能利用各种机会,主动接近学生、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和知心朋友,全身心的关爱学生,解学生之所急,破学生之所难。再有,教师应民主,能听取学生意见,虚心向学生学习,对学生推心置腹,以诚相见,充分信任学生。最后,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能力素质,也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更是能获得学生尊重的资本。

从另一个角度看,只有被老师尊重,学生才可能产生自尊,并可能学会尊重别人。而自尊和尊重他人是成为一个具有健康人格的人的首要条件。再者,人皆有自尊心,处在成长期的初中生自尊心更是敏感和脆弱,更需要老师的悉心呵护。在此前提下,学生才会在一种健康、自由、愉快的环境中接受教育,自觉学习。在日常教学中,老师所面对的是性格、气质、动机、兴趣、需要等方面有着千差万别的学生,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个性;同时,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都独立于教师的意识之外,都有自己的躯体、感官、头脑、性格、意愿、意识和思想基础以及自己的行动规律。一个教师,爱自己喜欢的学生很容易,爱自己不喜欢的学生就很难。只有对那些不符合自己的个性、要求、标准、期望的学生给予尊重,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才能算得上是真正地尊重学生。当然,我们也要意识到,尊重并不意味着放纵,不是无原则地一味从学生个体考虑,盲目顺从学生的意志。尊重应该和严格要求是互相一致的,它们都是老师爱生的具体表现形式。

那么,作为学生,他们的哪些表现体现出对老师的尊重呢?既然老师是否尊重学生、爱学生是衡量老师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准;那么同样,学生是否尊师、爱师,也是衡量学生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志。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和社会思想、道德风尚的传递者,是继承和发扬人类文化遗产的桥梁,是年轻一代的培养者,还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每一个学生学习上、品德上的每一点进步,都凝聚着老师的心血。学生尊重老师就要接受老师的教育和管理,虚心听取老师的教诲,认真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在日常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自律、自强、自觉,认真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勤奋学习,开拓进取,勇于创新;要尊重教师的劳动,对教师要有礼貌,用语要文明,举止要得体大方,课堂中积极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随便旷缺课,有事要暂时离开应征得老师的同意。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要积极参与学习问题的讨论探究,认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并大胆提出自己的疑惑,与教师一起共同完成教与学的任务。当然,在接受老师的教诲时,也要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表明自己的观点,这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尊重,否则,将是盲从。

总之,尊生与尊师是密不可分的,是相互统一而又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老师尊重学生,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激起学生对老师的信赖,使老师的要求易被学生接受,直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对教师自身的心境和行为都有调节的作用,能激发出强烈的教书育人的责任感,进而更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反之,教师如果未能很好地尊重学生,甚至于无意中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这样就会引起学生的自卑和逆反,这时,他不仅不能尊重老师,甚至会故意扰乱课堂秩序,从而影响整个的课堂教学活动。由此可见,师生双向尊重对于课堂教学的进行是何等的重要。

上一篇:把信送给加西亚范文 下一篇:除法竖式教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