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发言稿范文

时间:2023-12-09 10:29:38

医药发言稿

医药发言稿篇1

上海医药行业协会会长、《上海医药》杂志社社长陈统辉出席会议并作了讲话。会议由协会信息部主任、《上海医药》杂志总编肖希立主持。

肖希立总编对到会专家多年来对《上海医药》杂志的关注和关心,一直以来对杂志各项工作的支持和帮助,近年来多次为《上海医药》撰稿表示感谢。她向与会专家介绍了2007年杂志社的工作情况,并谈了2008年的工作思路。

陈会长在讲话中再次表示了对各位专家的感谢。陈会长指出,《上海医药》创刊20多年来,能够一步一个脚印走到今天,与各位新老专家对杂志的关心、关注与支持是分不开的。本次“组稿研讨会”,就是要多方面征求与听取专家的意见,创新工作,办出特色,进一步提升杂志的质量。

陈会长强调了信息工作的重要性,他说: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规范发展行业协会与社会中介组织。特别是国务院36号文下发后,行业协会的发展已处于一个历史的新阶段,而信息工作是协会功能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杂志是信息载体,信息是资源、是财富、是决策依据,情况明才能决心大、办法对。杂志是媒体,对行业的生产发展要起好导向作用。因此,刊物质量要上水平,也要争创先进,办出一流水平。《上海医药》杂志作为获有国家批准的公开文号、可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杂志,凝聚了几代人的心血,并在竞争激烈的形势下荣获“华东地区优秀期刊”的称号,实为难能可贵。在挑战与机遇同时存在的今天,应进一步贯彻“立足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提、销、用全方位信息,促进工、商、医多层次沟通”的办刊宗旨。杂志内容要做到专业性、针对性、综合性,要起到引领导向作用。陈会长要求与会者一定要珍惜刊物创办之艰辛,文号取得之不易,一定要精心培育《上海医药》,使刊物越办越好,使其更快地成长壮大。

陈会长说,杂志要在回顾总结今年工作基础上,尽早明确2008年办刊要求。他提出明年杂志要 “围绕当前中心,紧扣发展重点,贴近行业、企业实际,加大国内国外医药信息沟通,正面报道发展成果,努力深入实际,加大力度反映出上海医药行业的特色、特点和新亮点、新成果”。他还提出要有一定的前瞻性思考的观点文章,有一定的创新深度素材的文章,来为广大读者服务,营造《上海医药》的影响力、凝聚力,增强可读性,办出刊物自己特色、特点来。

陈会长讲话后,杂志社胡宝佳副总编对2008年的组稿重点作了简要的说明。

与会专家纷纷发言,各自从不同的专业领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针对如何提升杂志质量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与建议。

医药发言稿篇2

有简有精的“发言稿”,表明患者相同的心意

这些捧着“发言稿”前来就诊的可爱患者,从大叔到大妈,从小妹到大姐。所写的“稿子”有长也有短,简单的仅列举条目,复杂的详细纪录着求医的过程,精致的附有亲手绘制的图表,并且编辑得纲举目张,然后打印出来,放到我的面前。

这些“发言稿”是患者真实的感受和评价,我可以看出他们的用心、对健康的重视以及为医生着想的心意。我喜欢这样的患者,愿意用他们的“发言稿”互相讨论。实际上,临床诊疗的实际需求,需要患者的积极参与。从问题出发的互动,给医患实际交流的空间和平台,也让健康问题更明了。

故事中蕴藏的诊疗思路

患者的“发言稿”不仅记录着他们的病情、感受,还演绎着医患之间一个个故事。故事也许有趣,也许乏味,也许让你无奈,也许让你感动,但用心体会,总能发现用以诊疗的“蛛丝马迹”。

小然的故事:敏感细腻跃然纸上 如果不是有很多患者在候诊,我想我可以不打断小然的讲述。她从10年前的一次吃饭开始,旁征博引了很多报纸、网络的信息,“发言稿”上密密麻麻的字都在“分析”她胃痛的原因:早晨喝酸奶比不喝酸奶的疼痛多了一分;便秘出现那天吃了锡纸包的鲈鱼,可能是那家餐厅出售的鲈鱼质量不好……小然内心的敏感和细腻跃然纸上。

结合“发言稿”的记录,我迅速把握她的病情,打消她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斩钉截铁地告诉她:疾病很简单,往往是长时间不规律饮食导致的胃肠功能失调。平日里保持规律饮食、适当运动,就可以恢复,甚至不用吃药。此外,小然还需要心理调摄,有必要时可用调畅情志的方法,如中医疏肝理气法。

刘大妈的故事:口中笔下全是女儿 为了给女儿看病,刘大妈带着老公三番五次地从门口探进头来,直到坐在我的诊桌前,眉头紧锁地讲述着女儿的情况:她最近好不容易考到一所著名大学,可她太瘦了,怎么补都不见起色,应该怎么办呢?刘大妈的“发言稿”上歪歪斜斜地写着女儿体重的变化、发脾气的次数、每日三餐的菜色和食用量,等等。由于她心情焦虑,恨不得很快介绍完。

我让她先缓和焦虑的心情,然后分析给她听,爱要讲究方法,不是一味地关注和呵护。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需要先解决母亲精神上的过度关注,才有可能彻底解放女儿的身心。最后我和刘大妈约定,请她的女儿直接来找我即可,经过调理,她的女儿应该可以恢复到一个比较满意的状态。

王大爷的故事:与性格一样起伏的血压 王大爷的嗓门可以引起所有人的注意,是典型的“急性子”,恨不得我马上就为他开药,立即就能好起来。可能听了我的建议,他会稍微平静一些,但是一出门,估计就把医嘱抛向九霄云外了。王大爷的“发言稿”上,有他的女儿仔细画的一张图,描绘了王大爷这一周的血压和血糖,图上的曲线随着时间的推移忽高忽低,很少出现平稳的时候,就像王大爷的性格。

我对王大爷说,要继续记录这些血压和血糖的变化。这是一种鞭策,让王大爷经常感觉到他的血压、血糖乃至情绪处于不稳定的状态。我建议王大爷多关注能够让自己静下心来的事,例如钓鱼、河边散步等休闲活动,这样才能把身体状态调整到最好。交流中,我和王大爷聊家常,希望藉由轻松平和的环境感染他。

从单方面的“发言稿”,走向“医患共建式病历”

患者写的“发言稿”五花八门,没有固定模式,这种“随意”正是他们最真实最原始的记录。对于我,坐在他们面前的医生,在欣赏用“发言稿”纪录的故事同时,要冷静把握要点,最重要的是因势利导、加以扶正,而不能随波逐流。就像中医认为“其高者因而越之”,讲述的就是根据疾病的特征采取的因势利导法(如病所在咽喉、胃脘等上部,可用“吐法”将它消除)。看诊也是如此,通过患者的“发言稿”,可以在更高的角度把握诊疗、做出判断。

后来,我把“发言稿”贴在病历上,称之为“甫寸式门诊病历”,并逐渐运用到我的门诊中(我称之为“甫寸门诊”,“甫寸”拆分自我的名字“博”,同时表示“甫心杏林间,寸草博医源”,含有一点一滴积累的意思),为诊断疾病、解释患者的疑问、健康科普提供了不少帮助。而这些,是医生和患者形成的默契,是医患彼此信任和密切配合的结果。我渐渐明白,在诊疗过程中,不能仅考虑一些指标的高低,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我们应该综合评估干预措施的效果,让患者更健康、更舒服。

我的目标是:适当引导,做好有一定固定格式的“甫寸式门诊病历”,并逐渐引入健康管理,有专人负责管理病历,并定期随访指导。经过我的努力,医患共建的“甫寸式门诊病历”已经申请到了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专门对其进行科学研究,让这样的健康管理从梦中走到现实。

医药发言稿篇3

关键词:近代;绍兴医家;医籍特色;成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R24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11)04-0811-02

Cause Analysis of Medical Books Characteristic of Modern Yue Doctors

SHEN Qin-rong【sup】1【/sup】,CHAI Zhong-yuan【sup】2【/sup】, MENG Yong-jiu【sup】1【/sup】, HU Song-feng【sup】1【/sup】

(1.TCM Hospital of Shaoxing City,Shaoxing 312000, Zhejiang, China

2.TCM Hospital of Shangyu City,Shangyu 312300, Zhejiang, China)

Abstract:From the historical influence,open spirit,team work of these three area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ason for characteristic of medical books written by modern shaoxing medical practitioners. Its successful experience will help us to learn from.

Key words:ModernYue doctorsShaoxing medical practitionersMedical books characteristicCause analysis

收稿日期:2010-10-26

基金项目:浙江省中医药软科学研究计划资助项目(2008年第6号)

作者简介:沈钦荣(1963-)男,浙江绍兴人,主任中医师,学士,研究方向:中医骨伤临床研究及越医文化研究。

绍兴古称越国,故绍兴医家又被称为越医。近代越医撰写的医籍不但数量众多,且精品迭出,在近代中医史上影响甚大。国家“十五”规划重点图书民国名医精华,选了13位著名医家21种著作,绍兴医家占了7种,它们是何廉臣的《增订通俗伤寒论》、《感症宝筏》、《全国名医验案》、《重订广温热论》;曹炳章的《辨舌指南》、《增订伪药条辨》;祝味菊的《伤寒质难》。这些都是从数以百计的中医著作中经反复论证、严格筛选出来,均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在当时流传较广,社会影响较大,对今天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笔者通过专题研究,将近代绍兴医家撰写的医籍之特色概括为精品特色、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sup】[1]【/sup】,本文拟对其成因作一分析。

1 历史积淀与时代影响

据近代考古研究证实,远古的绍兴界于良渚与河姆渡这二处新石器文化之间。春秋时期,绍兴是越国的都城。《吴越春秋》卷十载,越王句践为鼓舞士气,对士兵说:“士有疾病,不能随军从兵者,吾予其医药,给与糜粥,与之同食。”在妇女分娩时,“令医守之”,以接生;并规定“壮者无娶老妻,老者无娶壮妇,”提倡优生优育,可证当时已有医药治病卫生保健的史实。东汉,会稽太守马臻率众汇成鉴湖,绍兴逐渐成为富饶的水乡。《越中杂识》载,在嵊县东三十五里刘门山,有“采药径”,相传为汉刘晨、阮肇采药处。葛洪亦曾采药炼丹于会稽宛委山下,今有“葛仙翁丹井”遗。东晋大批文人墨客和工匠艺人南下,绍兴的农业、手工业和文化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陶弘景曾来会稽山采药,并宴请采药人,当地“陶堰(宴)”之地名由此而来。北宋,裴宗元、陈师文奉命编撰《校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南宋,在绍兴建立了临时首都,绍兴成为南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之一。一大批太医院医官南迁,一些地方医事制度相继建立,宫廷秘录、验方也陆续流传到民间,绍派伤寒医家惯用之栝蒌,就是由官方中来,产于汴梁。元代戴思恭,三代御医,风雨免朝,朝见免跪拜,名震朝野,誉为“震亨高弟”,对后世影响深远;祁坤、赵士魁一门三代御医。明清两代,绍兴是浙东的重要商业城市,著名医家相继出现,张景岳倡温补学说,傅懋光为朝鲜太医院医官讲学,为绍兴医家中开展对外交流第一人。马莳编注《素问注证发微》、《灵枢注证发微》,前者为继王冰后的第二位注家,后者则是第一注家,影响颇大。至清末民初,市区人口近10万。绍兴是人文荟萃的地方,历代名人辈出,不可胜数,在文化诸领域均能找到代表人物。绍兴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历代的文化积淀,无疑对居住于此的人们,在思维方式、志趣爱好、生活追求等方面,产生巨大影响。绍兴优越的经济条件、人文环境,为医家们具备了施展才华的物质基础;前辈医家的业绩,为后来者的成功开拓了道路。

近代(1840-1949年)是我国历史上动荡变革的年代。鸦片战争的炮火打开了闭关的大门,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侵略、掠夺的同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新思想及西方文明亦随之进入我国。其时,蔡元培、陶成章、秋瑾、徐锡麟等人,创办大通学堂,鼓吹革命,绍兴虽是浙东的一个县城,却成了当时浙东地区革命活动的前沿。绍兴是这种社会变革影响比较早、比较深的地方。这一社会变革,给中国的医界带来了两种影响。一是西方医学新知,为医界中有识之士大开眼界,视作攻玉之石;二是随着西方医学东渐,国内扬西抑中的势力不断扩张。1929年,政府卫生部竟然通过了余云岫提出的《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使中医存废之争达到最高潮。这些影响具体体现在医家撰写的医籍中有三方面的特点:一是教科类书的大量出现;二是科普类书及译著;三是医籍中出现了将中西医进行比较,并试图进行汇通的内容。这些无不都深深烙上了当年这个时代的记号。

绍兴毗邻上海,上海在近代已经是国际大都市,其人才之广、学术思想之新、出版业之发达等,无不对绍兴医家产生影响,这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2 开放精神

俗有“文人相轻”之说,古时候的不少医生,常常是闭门自守,既怕别人抢了自己的饭碗,也不愿向别人学习新知识。近代绍兴医家具有开放精神,不但乐于交流,也善于交流,不但在当地医家间交流,还乐于走出家门,游学外地,以海纳百川的胸怀,采百家之长。在何廉臣、曹炳章等人的文章中,常常能读到切蹉学术、不知东方既白的记述。

绍兴医家与外地交流最密切、影响最大的当首推吴中医家。吴鞠通《医医病书・用药分量论》载:“余在绍兴治赵大兄伏暑大喘,(石膏)每剂必以半斤一斤之多,而后喘得稍减,连用七八剂,或十数剂,而后喘定。迟数日又发,脉必洪大,期年之间,用至一百七八十斤之多,而后大愈。”可证吴氏到过绍兴。赵晴初《存存斋医话》卷一.十五也载:“因忆族兄云涛病痰饮气喘,身躯肥胖,行不数步辄喘甚,因偕同志聘吴鞠通来绍,时道光乙酉也。”与之相吻。《医门棒喝》初集卷二“评《温病条辨》”后章虚谷云:“是评成于嘉庆年间,至道光乙酉夏初,适吴鞠通先生到吾绍,余将此稿托友请教鞠通先生,而鞠通先生竟无回报,不知其意何居?丙戌春,鞠通始以覆函评稿相示。攻玉之言,不可不记,爰为之一一照刊。特以‘吴评’二字志之,以待海内高明之鉴明。”这是吴、章文字交流之明证。据载,章虚谷尚游学广东、河北、苏州等地。《冷庐医话》载:陈载安与“海宁王士雄、桐乡陆定圃为学友,各出所藏之秘籍互抄,尝为王士雄编医案”。何廉臣《重刻存存斋医话稿序》:(赵晴初)“在中年时,最喜访道,申江与凌嘉六先生交相善,江苏与马培之先生谊尤深,曾为之跋《纪恩录》。晚年在绍与余为忘年交,颇莫逆,与之谈医,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夜虽深无倦意。”杨质安《乡隅纪闻・存存老人》载:(赵晴初)与同里张畹香、江墅陈载安司铎、乌程汪谢城诸公精研医理。”江氏虽为乌程人,但任会稽县教谕,长期居绍,擅医。何廉臣曾寓苏垣一年,居沪江三年,每遇名医辄相讨论。何氏自云:“惟于苏垣傅星槎老伯处唔马培老,晨夕谈医,颇得一二要言。大旨为医学一道,半以医案为师,半以病人为师,一可鉴古人方案之优劣,一可调查平日治疗之分数,旨哉斯言,可谓阅历有得矣。与余感情亦最厚,承其面赠《纪恩录》及马评《外科全生集》、《验方新编摘要》各一册。”【sup】[2]【/sup】何氏《感证宝筏》,为归安吴坤安原著,吴氏为姑苏叶、薛两大名医之高足,其学问经验咸集于是著。何氏号印岩,可见其对叶天士仰慕之意(叶天士号香岩),何氏受叶、薛之说深矣。

值得一提的是绍籍医家王慎轩,上世纪二十年代初曾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师事丁甘仁、曹颖甫。应苏州的浙江同乡之邀,于1923年初赴苏州悬壶应诊。1926年创办苏州女科医社,分设实习、函授两部教学,讲议均由王慎轩编辑。1933年夏,改称“苏州国医学社”,扩大范围添设内外小儿诸科目,聘请唐慎坊为社长,王氏任副校长兼总务主任,既为创办人又为实际负责人。1934年改组为“苏州国医学校”。该校于1937年因抗战爆发而停办,前后毕业、肄业学生总数有300余名,为江、浙、沪及其他省市培养了一批中医人材。该校师资中除当地医家外,还聘请了沪、浙名医前来授课,其中绍籍人士有祝味菊、潘国贤、张又良等。王慎轩为推动越吴两地的学术交流起到了积极作用。

绍兴医家的开放精神还体现在其主编的《绍兴医药学报》上。该报特邀丁仲祜、张寿甫、时逸人、恽铁樵、傅懒园、黄哉、沙健庵、张寿颐、何公旦、高思潜、杨如侯、袁桂生、杨遂熙、陆晋笙等为名誉编辑,全国各地医家均有撰稿,而吴中医家周小农、张汝伟撰稿尤勤。学报所体现的惟学术为上的学风,在当时很有影响。《绍兴医药月报》曾发表余云岫《中国医学结核病观念变迁史》一文,并在编后云:“余君为攻击中医最烈者,而此篇足资整理中医之助,病家之益,故发表之。本刊不以人废言也。”【sup】[3]【/sup】其开放如斯。赵晴初曾谓:“医非博不能通,非通不能精,非精不能专,必精而专,始能由博而约”(何廉臣《重刻存存斋医话稿序》)。学者只有具有开放的精神,海纳百川的胸怀,才能把学术做深做透。

3 团队合作

近代绍兴医家撰写的医籍,在当时乃至今天能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绍兴医家很好发挥了团队精神,互补互助,汇成合力,其重要载体就是创办于1908年的绍兴医药学研究社及同年创刊的《绍兴医药学报》。

近代绍兴医家以何廉臣、裘吉生、曹炳章、胡瀛峤为代表,其周围聚集了一大批学术素质高、有事业心的中医。何廉臣学验俱丰,为越中医界翘焚,具有极高威望,且思想开放,是近代绍兴医坛的领军人物。裘吉生早年加入同盟会,具有极强的组织、活动能力,在绍兴期间,医会及《医报》的工作都离不开他,对出版流通医药书籍出力殊多。曹炳章潜心学术研究,编撰医籍,阐发学理,独有心悟。胡瀛峤越中眼科大家,慈溪人,为绍兴慈溪同乡会会长,绍兴药界多慈溪余姚人,在医药两界德高望重,热心公益事业,神州医药会绍兴分会能顺利成立,胡氏贡献殊大,被公推为首任会长。清末民初的绍兴医坛,在他们四人的推动下,学术活动搞得有声有色。首先,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医家们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取长补短,长者不但不以势压人,还常提掖新人。其二,绍兴医社及《医报》创办时间之早、持续时间之长、成就之高、影响之大在全国名列前茅,这与绍兴医家当时制定的规章制度严谨,并严格按章办事的工作作风密不可分。会长、副会长、评议员的推举全按得票多少排定,三次缺席作自动退社,会费及时催缴,使用帐目明明白白。裘吉生从绍迁杭后,因印刷书籍未能及时将报社的经费交割清楚,报社及时在报上催办。以裘氏之威望,对报社之贡献,如此小事尚如此严谨,更不论其它了。

医社与《医报》为医家们开展学术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一些学术新著可以在《医报》报出,一些珍本秘籍可以得以流传。裘吉生在主持《医报》社务期间,成立了“流通医药书籍”公司,对医籍流通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其中绍兴医家撰写的医籍也占了相当一部分。裘吉生还亲自设计《医报》封面,上书一个“秘”字,旁有一人手举大锤向其砸去,意欲打破旧医守秘之意显见。提供医书流通,创导学术交流,共享其利,这些都为绍兴医家编撰高质量的医籍提供了有利条件。

从以上分析可知,近代越医医籍成就的取得及特色的形成,固然有其诸多客观因素,但越医的主观因素是主要的;虽然一个世纪过去了,但他们的许多做法即使在现在,也值得我们学习借鉴,这是本文的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1] 沈钦荣.近代(1840年-1949年)越医医籍特色略述[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4(4):476-478.

[2] 何廉臣.朔望汇讲稿[J].绍兴医药学报,1908(1).

医药发言稿篇4

一、选题策划与组稿的内涵

选题策划是出版编辑过程的最初阶段,是编辑人员根据一定方针和主客观条件,开发出版资源、挖掘和设计选题的创造性活动;组稿是根据选题发现、选择、组织作者完成作品创作的活动[1]。在出版过程中,选题策划与组稿是不可或缺且不能分割的两个工作环节,出版物质量的提高取决于选题的优化,而优化的前提是做好选题策划工作。对于医学学术期刊而言,要创精品必须有高质量的论文作支撑,而高质量的稿件又依赖编辑人员深入调研、主动策划好的选题并积极组织优质稿源来实现。总的来说,选题组稿有利于彰显医学学术期刊价值和提高学术影响力,有利于发挥编辑的主体意识,实现学术期刊的导向作用,也有利于密切读者-编者-作者关系,实现刊物的可持续发展[2]。

二、新媒体时代给医学期刊选题策划与组稿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新媒体是相对旧媒体而言的,是一个相对且宽泛的概念,当前主要是指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电脑、电视、手机或其他终端为载体,以互联网为传播平台,打破个人传播与大众传播界限的互动性极强的新型媒介。2015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了“互联网+”计划,而在“互联网+出版”时代,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势必加速融合的步伐,给传统期刊出版带来挑战和机遇。医学期刊的主要职能是刊登医药卫生领域的前沿科研成果,为医学科学的发展提供传播媒介,策划应根据临床需要、学科特色、学术发展动态、读者对象等进行,选题要切入医学学科发展中的热点、难点及焦点问题,有针对性、前瞻性、科学性地进行选题[3]。而新媒体环境为医学期刊编辑人员提供了海量的信息选择、便捷的获取渠道、强大的信息检索功能和智能专业化的编校网络管理系统,也搭建了即时传播、互动性强、人人参与的传播与社交平台,给医学期刊出版的选题策划与组稿工作带来了极大便利,并可有效延展策划选题的深度及宽度,提高效率。但目前,大多数医学期刊的编辑出版工作仍固守传统模式,机构体制僵化,人员结构不合理,编辑人员的信息素养相对薄弱,加之有限的办刊经费也限制了新媒体技术、平台的引进和人才培养,因此,医学期刊在新媒体时代受益新技术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挑战[4]。

三、新媒体时代医学期刊选题策划与组稿方式的转变

传统医学期刊如何主动积极地面对新媒体的冲击,转换工作思路和方法是作为医学期刊编辑需要思考的问题,而选题策划与组稿工作方式的转变应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1.充分利用办刊资源,扬长避短内容仍然是期刊最核心的竞争力,传统医学期刊长期积累的专业资源、科学价值以及学术影响力对于“短平快”的新媒体而言是不可比拟的优势。笔者所在的杂志由当地医学高等院校主办,凭借主办单位的学科优势及强大的专家学者资源,编委会集中了优秀的当地中医药、民族医药等各学科带头人,另外也不乏全国名老中医、广西名老中医等知名专家,编委会在医学期刊的学术导向中起着重要作用,编辑主动与主编、学科带头人等专家接触讨论,发掘医学科学的研究热点选题,可以有效落实组稿任务。譬如唐农教授为“广西名中医”等,是中医扶阳学派直接传人,在中医内科疑难杂症诊治方面颇有造诣,通过编辑的主动约稿,唐农教授多年来多次为刊物撰写文章[5],单篇文章的最高下载量为407,最高引用34次,从而扩大了期刊影响力。杂志还依托编委会的学科优势及期刊地域优势,开辟《手法医学》《民族医药》等特色专栏,及时组织优质稿源,提高了期刊的知名度。另外,医学高等院校本身就是医学科学发展的前沿阵地,经常举办学术活动,医学期刊编辑通过举办或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学习班能结识国内知名学者,扩宽眼界,给选题策划和组稿提供了便利;此外参会的很多青年医生骨干和教师,又或者是研究生,他们是医学临床和科研的中坚、后备力量,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事物,也是期刊潜在的作者群体,而且这种面对面的交流能缩短人与人心灵的距离,带给人亲切感,是网络社交平台所不能达到的。在组稿过程中,笔者所在编辑部仍要求临床研究论文及科学实验论文的作者开具单位盖公章的介绍信,如为基金项目资助论文还需提供课题合同证明,以保证稿源所涉及数据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以上策划组稿方式成效稳定,在笔者所在编辑部一直沿用,只是在以前组稿过程中文章以纸质稿件为媒介则应邮寄,既费时不利于缩短出版周期,且不环保,目前已很少使用。2.加强期刊内部建设,提高编辑素质新媒体向传统媒体发出的挑战不仅仅是工作模式上的,更是传统观念和管理体制方面的。不少期刊的管理者受限于年龄和知识结构,对新媒体从观念到技术、模式和平台都存在不可逾越的隔膜,要突破这种束缚就需要更新办刊观念、加大资金投入、选拔合适的人才[6],还要为编辑人员创造更为宽松的工作环境,这又是一个期刊内部建设的系统工程。相对传统期刊而言,新媒体时代对医学期刊编辑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懂得出版专业知识,又要精通医学理论,还要熟悉新媒体技术,具有熟练的信息收集与综合分析利用的能力,这样的复合型医学编辑人才是新媒体时代的急切需求,这就要求现有的医学期刊编辑从业人员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主动学习新知识和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培养新媒体思维和创新意识,提高信息整合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笔者所在编辑部中有5名专职编辑人员,专业学科结构均衡,所属学科为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学和公共医学等,覆盖了刊物的选题范围,但尚无出版或传媒专业的编辑人员,编辑部在将来招聘人员时应对其知识结构有所要求,而在提高现有编辑综合素质尤其是新媒体环境下选题策划和组稿能力方面,编辑部作了积极的举措,如要求编辑严格按照《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接受继续教育,且主要选择培训内容与当今新媒体要求相契合的课程;外聘相关专家对编辑人员进行相关的计算机信息检索、网络信息检索技能的培训,编辑也可主动利用一切可能的学习机会,积极听取关于信息专业的各种新技术、新进展、新动态报告和专题讲座,扩宽了学科视野。通过理论学习以及编辑工作实践,编辑人员的整体素质尤其是媒介素养不断提高。3.转变观念,促进刊媒融合,选题策划与组稿方式灵活化随着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传播与获取速度加快,读者对信息量的需求越来越大,而更方便、快捷且图文并茂的新媒体传播方式更具市场竞争力。所以,传统医学期刊应该转变观念,加快传统业务的转型步伐,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发展有机融合并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有学者认为,现代编辑要树立大出版或全媒体出版思路,从“一种内容,多种载体,复合出版”的角度进行策划与开发[7]。目前笔者所在编辑部注重互联网思维,在新媒体环境下赋予出版选题策划和组稿工作更多的灵活性,积极尝试运用新媒体技术:(1)编辑人员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通过数据库文献检索和互联网(如丁香园网站、杏林医学网等医学网站)获取有关医学各学科学术发展动态、研究热点、学术新观点、重大卫生公共事件等,为选题策划及组稿提供更客观、准确的数据支持,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缩短了组稿周期;(2)建设医学期刊独立网站,由专人管理并定期更新,作为期刊宣传和编读互动的平台,对部分论文实现开放存取,通过网站,读者能了解期刊基本情况及动态,作者可以了解期刊的策划选题及公开征稿信息,并通过网上投稿系统进行投稿,此部分稿源主要为自由来稿;(3)引入独立的采编系统,使编辑、出版流程数字化,也对编委会专家、作者信息数据进行了数字化管理,为根据学科或者受众进行的策划选题和组稿工作提供了各类统计数据及便利,提高了策划组稿效率;(4)组建医学期刊群,加入各大数据库如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等期刊数据库等,实现了期刊的数字化出版,并根据组稿情况尽早进行单篇或整本期刊的优先出版,以缩短出版周期并吸引更多稿源;(5)积极运用QQ、微信、邮件等社交网络平台与作者、读者进行稿件修改、信息交流等互动,定期向作者、读者推送各期重点文章及信息,向审稿专家推送刊物取得的进展等,以此扩大了期刊影响力,得到了受众的好评。

医药发言稿篇5

医院药师演讲稿:平凡的岗位,平凡的感动

一提“白衣卫士”,人们心里立刻就会想到“性命所系,生死相托”的医生。

一说“白衣天使”,大家脑海马上就会浮现“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护士。

而药师,却没有给人留下太多太深刻的印象,大多数人都认为药师只是一个按处方发药的职业,只是一个小小的技术工作人员罢了!其实,药师在救死扶伤的环节中,担当着重要且可能不为人知的角色,他们从不张扬,默默无闻,在点点滴滴的琐碎中,体会的是平凡,而体现的却是奉献!

我是一名药师,工作在门诊的西药窗口,十六年的工作经历让我深深地感觉到和谐的医患关系,依赖于良好的、畅顺的医患沟通。俗话说的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相向六月寒。所以对待每一位患者,我都会“请”字当头,“您”字当先,对待每一位病人,我都会主动讲解药品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尤其是面对年龄比较大的患者,我会再三叮嘱,并且会把声音提高一些,可是又担心病人误解我的态度不好,所以我总是面带微笑先称呼一声“大爷”或者“大妈”,再耐心告知。记得有一位年纪大,耳朵背的老大爷,牙龈肿痛,外用药是碘甘油,当我告知他需要把碘甘油抹到肿痛的牙龈上时,他却连连摇头,坚持要抹到脸蛋上,并说大夫说了,让外用,抹到牙龈上不就成内用了。我有点瞠目结舌了,原来老大爷是这样理解内用外用的,我只好再耐心解释什么是外用,什么是内服,费了好大劲儿,老大爷终于听懂了,满意的走了。

就这样,每天重复着同样模式的话语,药品的使用方法,用药的注意事项,药品如何保存,“四查十对”着每一张处方。作为一个药师,我深深地知道自己万分之一的差错,对于病人就是百分之百的事故。作为一名药师,一定要有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为患者在整个诊疗过程中把好最后一关。行胜于言,虽然我们没有感天动地的豪言壮语,但我们却立足平凡的岗位,用自己无言的行动,展现着骨科医院药剂人员的风采。虽然平凡,却有着平凡的感动。

雨果曾经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蜜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同事们,请拿出我们的真诚、执着和自信,在平凡中,让我们一起奉献,医院会因我们的奉献而更加美好。

最后,祝愿我们的医院就像李白的诗所写的那样:

乘风破浪会有时

医药发言稿篇6

据本刊记者了解,这一征求意见稿在宏观层面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出了指导意见。根据目前确定的方针,今后医疗行业将以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相结合。

2008年1月,曾益新牵头的中科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课题组,向国务院提交了名为《我国现行医疗体制改革的建议》的中科院学部咨询评议项目报告书。这也是我国最高科研机构中科院提出的唯一一份医改方案。

温总理说,这样的座谈会还要继续开,边座谈边研究。经过这一轮的征求意见之后,进一步修改完善《意见》稿,适当时候公开征求全国人民的意见。

推进医保体系建设被视作根本

启动已有22个月、先后有10家单位公布其方案的医改,在方向和措施上始终争议不息。但无论如何,新医改应集中针砭“看病贵”、“看病难”已成共识。

对于曾益新来讲,解决“看病贵”的核心是建立完善的医保体系。“如果说出来,可能又要挨骂。”两个月前,广州市卫生局副局长曾其毅提出,“中国看病最不贵”,结果招致舆论炮轰。

曾益新向本刊记者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从绝对价值来看,我国的医疗收费标准是比较低的,大约是美国的1/10至1/20。”但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病人就医时个人支付比例畸高,其中相当一部分病人完全由自己支付,疾病的风险主要由个人承担。

政府投入是推进医保体系建设的根本因素,这是这两次座谈会的关键点之一。近年来,中央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一直徘徊在GDP的4.7%至4.8%之间,远低于美国的16%;2006年医疗卫生支出占政府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仅为3.27%。

程红兵告诉记者,中央高层领导也在座谈会上提出,将进一步增加新农合等项目的投入,一些项目的政府出资比例可能翻番。

本刊记者了解到的情况是,无论征求意见稿本身还是代表的发言,都将完善医保体系作为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

曾益新说,目前保险机构对医院单据的检查还很笼统,而在国外,这些工作都是保险机构聘请专业人士对所有单据逐一核查的。

基层医疗机构或成重点

根据曾益新团队的调查,“看病难”具体表现在各大城市的三甲医院,有些病人因此视看病为畏途,干脆选择放弃治疗。另一方面,二级医院病床使用率仅三四成,设备匮乏,基本上不能吸引正规医科毕业生去工作,医疗水平江河日下。

征求意见稿中以相当大的篇幅阐述了对建设基层医疗机构的设想。但曾益新觉得,其中一些内容还需斟酌。

“比如说要培养大量专科生到基层医疗机构,但现在问题不是医疗人才不足,而是下不去。”曾益新说,现在每年都有二三十万医科本科毕业生,其中有40%的人转行,在这种情况下,再培养大量专科生并不理智。

曾益新在座谈会上提出,是否可以参照免费师范生的模式,培养一批毕业后到基层服务的医务人员,并逐渐使他们的收入接近或超过供职于大医院的同行。

26年终将建立国家基本药品制度

对于社会关注已久的医药分开问题,可能将依靠“折中”的国家基本药品制度解决。

曾益新认为,药品问题并不是导致看病贵的主要原因,在政府投资不足的情况下,药品是医院解决运行、发展资金的主要来源之一。目前的问题是,药品流通环节太多,“有回扣这些情况,几元钱的药很容易就卖到七八十元。”

国家基本药品制度的核心是建立《国家基本药品目录》,目录内的药物由政府组织招标,定点生产、集中采购和统一配送。在必需、适宜、安全、廉价的原则下,政府确定基本药物的品种和价格,各类医疗机构使用这些基本药物的比重也将通过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

此外,《国家基本药品目录》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药物目录》、《乡村医生用药目录》、《社区医疗机构用药目录》等,也都需要统一。

另一方面,《国家基本药品目录》本身也存在很大问题。如一直倡导基本药物概念的WHO建立的基本药物目录有312种,世界上多数国家是二三百种,一般不超过400种。而目前我国列出2000多种,其中化学药773种,另有中成药1200多种。

对于国家基本药品制度,程红兵也提出了自己的担忧:我国地区差异很大,东部沿海地区的居民购买20元一盒的药品可能并不嫌贵,但在西部地区就很难让人接受。如果不能达到平衡,就可能让群众对新医改产生疑问。

公益公平众望所归

公益性、以人为本成为征求意见稿贯穿始终的基本原则。而此前外界关于市场主导还是政府主导、补供方还是补需方、保大还是保小、医疗机构性质等问题的争论,都随着这份方案的亮相而初见分晓。据本刊记者了解,力争实现两者兼顾,以其中一方为主导,成为基本解决思路。

“政府主导并不是重计划体制。”曾益新说,市场仍将在未来的医疗行业中发挥调节作用,但是政府的介入将保证这一特殊行业的公益性,“群众对过去医疗改革最不满意的地方,就是太商品化了。”

在这种原则指导下,民营医院可能将承担高端医疗服务,政府将保证大多数公立医院的公共性质。

总理说,通过这两次座谈,“觉得心里有点儿数,就是大家都赞同、或者原则赞同这个改革方案。”而第二点就是认识到医药卫生改革所面临的问题的复杂和艰巨。

医药发言稿篇7

2.文题 题名要简明确切,能反映文稿的中心内容。不得使用简称、缩写、化学结构式、药品商品名等不规范名词,尽量不设副标题。中、英文文题必须一致。 

3.作者 作者署名置于题名下方,中文作者名之间空2个汉字字符,作者单位名称(具体到科室)在作者署名下面标示,工作单位后标注所在省、市名称和邮编。不同单位的作者在右上角用1,2,3……标出,并在其单位的左边相应标出1,2,3……;通讯作者须在名字右上角用“”标注。英文署名作者、工作单位应与中文一致,汉语拼音采用姓前名后,中间空格,姓全大写,复姓应连写,名的首字母大写,双名中间加连字号,姓与名均不缩写。工作单位的英文应在邮编后加国名,英文地址应采用单位统一对外地址。 

4.摘要 本刊采用的论文须有中、英文摘要对照。研究性论文的中、英文摘要均采用结构式摘要,即明确列出四个要素:目的(Objective)、方法(Methods)、结果(Results)、结论(Conclusion);其他论文可采用叙述式摘要。英文摘要力求用词、语法、拼写含意和逻辑准确,成文后最好请有关专家修改润色。中文摘要200~500字符为宜。

5.关键词 文稿需标引4~8个关键词,不用缩写语。应标注与中文对应的英文关键词。尽量使用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编辑的最新版《医学主题词表(MeSH)》内所列的词。如果最新版MeSH中尚无相应的词,处理办法有:(1)可选用直接相关的几个主题词进行组配;(2)可根据树状结构表选用最直接的上位主题词;(3)必要时,可采用习用的自由词并排列于最后。 

6.正文 一般由前言 (引言)、资料与方法、结果、讨论组成。前言应简明扼要地概述研究思路、国内外现状、理论依据,并应明确说明本文目的。文中所用主要仪器、试剂、动物和植物应说明来源和规格。凡文献已有记述的方法,一般可引用文献。对自己创新的方法,则宜详述。数据应准确,有可重复性,应做统计学处理;诊断和疗效标准应注明出处。研究设计应告知研究设计的名称和主要方法。如调查设计分为前瞻性、回顾性或横断面调查研究;实验设计讨论应明确具体的设计类型,如自身配对设计、成组设计、交叉设计、析因设计、正交设计等;临床试验设计应明确属于第几期试验、采用了何种盲法措施等。讨论应简练精辟,所得结果不管正负应符合实际,避免不成熟的论断。文中涉及的量和单位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规定执行,数字执行GB/T15835-2011《出版物上数字用法》,标点符号执行GB/T15834《标点符号用法》。 

7.医学名词术语 医学名词应使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名词。尚未通过审定的医学名词,可选用最新版《医学主题词表(MESH)》《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中医药主题词表》中的主题词。尚未有通用译名的名词术语,于文内第1次出现时应注明原词或注释。中西药名以最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中国药典委员会编写的《中国药品通用名称》为准,不应使用商品名。中医名词术语按GB/T 16751.1-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证候部分、治法部分》执行,经络针灸学名词术语按GB/T 16751.2-1997(经穴部位》和GB/T 16751.3-1997(耳穴名称与部位》执行。中药应采用正名,药典未收入者应附注拉丁文。 

冠以外国人名的体征、病名、试验、综合征、方法、手术等,人名可译成中译名,但人名后不加“氏”字(单字名除外,例如福氏杆菌);也可用外文,但人名后不加“'s ”,例如:Babinski征,可以写成巴宾斯基征,不写成Babinski’s征,也不写成巴宾斯基氏征。 

名词术语一般应用全称,若全称较长且反复使用,可以使用缩略语或简称。凡已被公知公认的缩略语可以不加注释直接使用。例如:DNA、RNA、HBsAg、HBsAb、PCR、CT、DIC等。不常用、尚未被公知公认的缩略语,若为中文,可于文中第1次出现时写出全称,在圆括号内写出缩略语;若为外文,可于文中第1次出现时写出中文全称,在圆括号内写出外文全称及其缩略语,例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syndrome,OSAS)。西文缩略语不得拆开转行。不要使用临床口头简称(例如:将“人工流产”简称“人流”、“静脉注射”简称“静注”等)。 

8.表和图 表、图、文字描述三者之间不应重复。如用表和图,则文中不需要重复其数据。表、图要有序号,说明性的资料应置于表(图)下方注释中。本刊采用三横线表(顶线、表头线、底线),表中不设“备注”栏,若有需说明的事项(例如P值等),可在表内有关内容的右上角标注“*、**、、”等符号在表下以简练文字注释,情况简单的,习惯上首选用*P < 0.05,**P < 0.01表示。表注栏要有“注:”字样。人体照片只需显示必要部位,但应能看出是人体的哪一部分。若刊用人体照片,应征得本人的书面同意。病理照片要求注明染色方法和放大倍数。图表中如有引自他刊者,应注明出处。图例一般标注在图形内的空白处,也可标注在图形与图题之间。图内注字若太多、太挤,可予编号或加角标符号,在图形与图题之间以简练文字注释。作者投稿时应正规制作网状表格,本刊编校时由编辑修改为三线表格。 

9.统计学处理 (1)统计学符号按GB 3358-82《统计学名词及符号》的有关规定书写,常用如下:①样本的算术均数用英文小写 (中位数用M);②标准差用英文小写s;③标准误用英文小写SE;④t检验用英文小写t;⑤F检验用英文大写F;⑥卡方检验用希文小写x2;⑦相关系数用英文小写r;⑧自由度用希文小写υ;⑨概率用英文大写P。以上符号均用斜体。(2)统计研究设计应交代统计研究设计的名称和主要做法。如调查设计(分为前瞻性、回顾性或横断面调查研究);实验设计(应交代具体的设计类型,如自身配对设计、成组设计、交叉设计、析因设计、正交设计等);临床试验设计(应交代属于第几期临床试验,采用了何种盲法措施等)。主要做法应围绕4个基本原则(随机、对照、重复、均衡)概要说明,尤其要交代如何控制重要非试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3)资料的表达与描述用()表示近似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中位数或四分位数间距(Q)表示呈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统计表时,要合理安排纵标目和横标目,并将数据的含义表达清楚;用统计图时,所用统计图的类型应与资料性质相匹配,并使数轴上刻度值的标法符合数学原则;用相对数时,要注意区分百分率与百分比。(4)统计分析方法的选择,对于计量资料,应根据所采用的设计类型、资料所具备的条件和分析目的,选用合适的统计分析方法,不应盲目套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对于定性资料,应根据所采用的设计类型、定性变量的性质和频数所具备的条件以及分析目的,选用合适的统计分析方法,不应盲目套用x2检验。对于回归分析,应结合专业知识和散布图,选用合适的回归类型,不应盲目套用简单直线回归分析;对于多因素、多指标资料,要在一元分析的基础上,尽可能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以便对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和多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全面、合理的解释和评价。(5)统计结果的解释和表达,在用不等式表示P值的情况下,一般选用P>0.05、P<0.05和P<0.01三种表达方式;当P<0.05(或0.01)时,应说明对比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不应说对比组之间具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差异,应写明所用统计分析方法的具体名称(如:成组设计资料的t检验、两因素析因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当涉及到总体参数(如总体均数、总体率等)时,在给出显著性检验结果的同时,再给出95%可信区间。

10.伦理学描述 文中应注意伦理学描述。临床试验研究:试验程序或研究方案是否经伦理学委员会批准,研究对象是否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动物实验研究:是否遵循了单位、地区或国家所制定的有关实验动物保护和使用的指南,并经本单位实验动物伦理委员会批准等。 

11.参考文献 本刊采用论文的参考文献数量:综述论文不低于25条,论著不低于20条;其他稿件,6000字符左右的不少于15条、7000字符左右的不少于18条、8000字符以上的不少于20条。单条参考文献引用的文字叙述要尽量简短。引用文献的总字数不得超过全文字符数的25%、单篇文献的引用字数不得超过全文字数的10%,除定义、法规、标准外,尽量引用近五年(包括当年)的文献,其中引用近两年(包括当年)文献的数量一般在50%以上。内部资料、鉴定会资料、待发表文章、说明书和CA(可引用原期刊)等不可列为参考文献。文献的作者3人以下一并列出;3人以上,写出3人后,加“,等”。参考文献按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的序号置于方括号中,并根据先后次序排列于正文后;参考文献的序号加方括号左顶格个位对齐。 

12.基金项目 属于各类基金资助、科研计划立项的课题产出的论文,须在作者单位下方位置以“[基金项目]”作为标识,注明基金项目全称(注意项目名称的准确性),并在圆括号内注明其项目编号。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470751);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2003AA205005);浙江省卫生厅立项课题(2005B117)。项目编号是项目设立单位批准立项项目名单(表)中的项目(课题)编号,如“2005B117”;批准文件没有注明项目编号的 ,用批准文件中的发文号加项目名单中的序列号,如“陕科计发{2012}112号-12”,基金项目名单中没有序列号的只填批准文件中的发文号,如“陕科计发{2012}112号” 。作者投稿时须将基金项目、科研课题立项证明、文件扫描发至本刊信箱或传真至本刊。 

13.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须附作者简介,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籍贯、毕业院校、学历、学位、学习专业、工作单位及科室、职务、职称、研究方向、专业擅长、科研成果、所获荣誉和奖励等内容;在读学生须注明学校名称和年级。 

14.发表时滞 本刊来稿必复。稿件初审3个工作日完成,专家审稿5~10个工作日完成,编辑部内审5个工作日完成;审稿与修改稿件的过程一般需要20~40天的时间,一般稿件被采用后3~4个月内发表、部分优秀稿件采用后可在2个月内发表。凡投稿超过20个自然日未接到本刊任何通知的作者,请及时与本刊联系。切勿一稿多投。 

15.本刊声明 稿件文责自负,概不退稿。本刊对来稿有修改、删节权,不同意删改者请投稿时说明编辑不得删改的原因。 

医药发言稿篇8

中文医学期刊特有的市场优势

1医学研究的广泛性

医学期刊不同于最基础的学术科技期刊,其报道的学术成果不仅有基础科研实验成果,而且有更多的临床试验发现。因此,医学期刊所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大型基础研究机构可以开展较大规模的医学基础理论研究和多中心合作的临床试验,同时小型的基层单位也可以进行独具特色的基础理论探索和小规模临床试验;相应的,国际化程度较高的英文医学期刊可以有好的稿源报道国内外重大研究发现,而影响因子相对较小的中文医学期刊也可以有适当的稿源来报道国内基础和临床研究中的点滴经验和成果。总之,成果无论大小,都可以发表来实现传播、交流与共享价值。

2我国医学资源丰富

我国的医学科研和临床队伍非常庞大,各研究机构、各医学院校、甚至各社区服务中心等都有成千上万的医药卫生工作者;同时中国的医学研究对象即患者-健康人群更是世界之最,医药卫生工作者会不断挖掘有价值的研究方向来深入探究。因此,中文医学期刊会有源源不断的医学研究成果来发现和跟踪报道。

3临床医学工作者的发掘

相对于基础研究人员而言,临床研究工作者更具多样化特点,他们有的精于研究,有的精于手术,个人工作侧重不同则能力不同,往往工作多在临床上的医师,其临床工作能力很强,但科研设计或论文写作能力不足。这一现象,我们在编辑工作中常常深有体会。但是如果我们中文医学期刊能够在这些医师的论文写作上给予更多服务的话,那将会发掘出非常丰富的作者队伍和稿件资源。假若优秀的英文期刊会选择优秀稿件,那么优秀的中文期刊就应该立足于本土,更多的发掘或培养优秀稿件。

4中国读者市场巨大

虽然中文期刊由于语言局限,较难走向国际市场,但是中文期刊一方面可以努力尝试各种途径的国际合作,另一方面即使只是在国内市场也是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尤其是随着现代人类对医学知识的普遍需求日益增加,人们渴望通过各种渠道更专业地了解现代医学研究进展,因此中文医学期刊的读者市场将不仅是医学科研及临床工作者,还会有更多的读者后备军。通过对国内市场的深入了解与剖析,结合自己期刊的本有特色或优势,我们完全可以在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做强做深,只要能够抓住某些群体读者的强烈关注和特定需求,中文医学期刊依然会有光明的前途。以上是中文医学期刊相比于其他科技类期刊具有的特定优势,尤其在国内市场上其先天条件更为明显。我们在了解后自然能增加自信心和乐观情绪。但这些优势又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加以深刻挖掘和充分发扬,力争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位置,才能够充分利用或实现这些优势。

中文医学期刊应确定自己的独特市场定位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文医学核心期刊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并且做大做强,其关键前提就是须审时夺度,衡量自身特点,最大可能的扬长避短,创办有特色的高水平精品期刊。总而言之,就是明确中文医学期刊自身的市场定位[4]。确定一本中文医学期刊的市场定位,首先是在具体的专业领域内设定自己的大市场。但是同一专业的中文医学期刊往往有很多种,目前还处于重复办刊、分散市场资源的境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中文医学期刊整体及各自的竞争压力,不利于其生存和发展。因此专业领域相近的期刊还必须再细分,突出自身的风格和特色,找到与其他同类期刊相竞争的特有优势以及市场空白点[5]。期刊的市场定位归根结底是要立足于期刊本身的条件和特点。通过进行一些必要的市场调研,在充分了解读者需求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现有的或通过开发可以获得的各方面有效资源和优势,认真分析,寻找到适合本期刊发展的市场切入点,然后深度剖析该市场领域里本期刊能够进行的最大限度的服务内容。合适恰当的市场定位应该是准确而细致的,而其目标就是抓住读者眼球,扩大市场影响力。另外,中文医学期刊在学习借鉴英文期刊或国外期刊的优秀办刊经验的同时,也不要盲目地拿SCI或PubMed来衡量或要求自己。因为,立足于中文期刊的自身定位后,盲目跟进的后果只能是舍本逐末,而模糊了自己的方向,丢失了自己的市场。只有在客观、敏感而细致地把握本期刊的特定发展方向,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方式,把作者和读者市场做大做活,这样才能赢得真正高、精和多的稿件来源,最终通过期刊稿件质量的提高来挺进国际著名数据库。也就是说,确立适合中文医学期刊的市场定位,其最终目标还是为赢得期望的稿件质量和期刊质量。决定期刊命运的根本还是质量,而不是影响因子或检索指标,后者相对于期刊质量来说只能是果,而非因!因此,中文医学期刊在目前被动的稿件市场情势下,可以考虑通过首先提高期刊的策划和经营质量,来提高自身的学术及社会影响力。中文医学期刊的社会影响力,也应该先从中国社会开始,立足于国内市场,通过赢得广大读者的钟爱,赢得更多作者的支持,获得更多优秀稿件,最终提高本期刊的整体质量。相信,中文医学期刊如果以一种立足于本土的国际化战略来在中国创办自己的世界一流期刊[6],那么必然能改变目前的被动局面,主动把握国内医学期刊市场,直至以主动的姿态挺进国际市场,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也占据主动地位。

中文医学期刊社的相应服务力探讨

在明确了期刊的市场定位之后,中文医学期刊社就可以根据市场需求来制定相应的发展途径,即提高服务市场受众的能力。因为,好的足够的服务力将是该期刊社在期刊市场中的最大竞争力[7]。笔者总结归纳了一些目前发展较好的中文医学期刊社的有效经验,简要探讨几条我们所有中文医学期刊社都可以参考借鉴的服务能力。(1)寻找特色专业,服务特色学科发展[8]。如《中华消化外科杂志》、《中西医结合学报》等细分专业、有专业特色的创办杂志,往往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2)独辟蹊径,开展特色服务。如《临床误诊误治》杂志利用中国康网和期刊介绍误诊误治案例,宣传避免误诊误治理论,突出特色服务,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3)充分运用网络平台进行开放获取服务,最大化地实现纸质印刷版和网络电子版的互动。(4)开展论文写作培训与再教育,服务作者,拓展稿源[9]。(5)报道或引进及时的国际科研信息,开阔国内读者视野,尝试国际论文的国内交流。(6)召开相关学术会议,密切报道国内外相关科研动向,以学术指引办刊。(7)医学政策及科技信息,提升期刊的新闻报道和宣传能力[10]。(8)创办附属或增刊形式的科普类期刊,利用共有专家和作者资源,服务更多大众读者。(9)在期刊社网站上,开辟患者交流平台,为读者提供专家指导服务信息。(10)开辟医药专栏,为科研单位和医药企业搭建成果转化和应用平台。以上只是一个方面,还有很多服务内容需要各期刊根据自己的市场定位,调查了解自己服务对象的特有需求,在此基础上思考适合于自己的可行的服务途径和方向,并且形成一定的服务体系[11]。而且这些服务都是期刊社的集体行为,可作为长期或短期的目标来尝试落实,最终独创具有市场影响力的精品特色期刊社。相应的,期刊社对市场的服务力必将为期刊开拓更广阔的市场空间,赢得更多更广更好的稿件来源和作者、读者及专家资源,甚至更多方面的有效合作,最终实现该期刊的质量及整体实力提高。

上一篇:围棋发言稿范文 下一篇:六一发言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