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安全保卫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05 13:43:00

国内安全保卫论文

国内安全保卫论文篇1

【关键词】警力设置;安全黑数;校园警察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1-196-02

一、警力设置与安全效益之间的关系

通常而言,一个地区的安全状况如何,与该地区的警力配置有着密切的关系。警力这一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概念中,警力指警察队伍的综合战斗力与完成任务的能力。它包括编制、装备、训练、战术、策略与社会的关系等诸多方面;狭义概念中,警力指警察队伍中的编制人数。本文主要从狭义层面来论述警力配置的相关理论。对一个地区的安全工作来讲,警力究竟达到何种程度才比较合理呢?学术界认为,警察比例是衡量警力配置的标准之一①。评估警察比例,一般采用两种衡量指标:一是警察人数与人口比指标,可表述为每名警察比居民人口;二是警察人数与辖区面积比指标。笔者主要从第一个指标来分析理论上社会对警力的需求量。据萧伯符、张建良等老师调研,“我国警察占人口总数的比例是很低的,还不到万分之十,只有发达国家的四分之一。”②可以看出,相对于警务法治比较先进的发达国家来讲,我国警力仍有很大空缺,远未达到社会治安需求警力饱和值。

实际生活中,我国高校安全保卫工作任务并非直接由警察来承担。阐明警察比例理论,主要是借以探究校园安全工作所需求的保卫人员数量。目前,国家尚未明文规定高校内部保卫人员人数必须与在校师生保持一定的比例,但各地自行规定的设定比例基本上在2‰以上③。倘若加上物业保安这一安保力量(下文将高校内设保卫机构人员和物业保安统称高校安保人员),高校安保人数实际设定比例已远远高于我国的警察比例。然而,近年来,在校园内发生的自杀、火灾、校园暴力等各类事件屡见不鲜,高校安全状况不容乐观,如“马加爵故意杀人”、“我爸是李刚”等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教育部直属高校发生学生极端问题63起,凸显了高校脆弱的安全管理体系。其实,教育部收集到的数据仅仅是直属高校无法隐瞒的重大安全案(事)件。由于国内各高校并未如英美国家一样建立年终数据公示制度,高校为凸显发展之成绩,总会隐报一些情节稍显轻微的案(事)件,这可称为高校安全黑数。我们可参照美国犯罪统计理论来思考我国校园安全黑数的具体情况。

美国对犯罪的统计有三种方式:统一犯罪报告、全国犯罪受害人调查、自我报告调查。统一犯罪报告由各地警察机构向联邦调查局报告发生在自己辖区内的犯罪,类似我国官方公布的犯罪统计表。全国犯罪受害人调查由联邦司法部的司法统计局以抽样询问方式对参加此项活动的家庭进行调查,进行犯罪受害人调查的主要原因是,政府意识到犯罪受害人在很多情况下都未将被害情况报告给警察,开展犯罪受害人调查可以弥补统一犯罪报告在犯罪调查方面的不足。全国犯罪受害人调查得出的数据基本上要超出统一犯罪报告的一倍多。自我调查报告时研究人员让受调查人报告自己是否有过犯罪行为的调查。自我调查报告显示,美国高中生中至少有1/3的人有盗窃行为,有20%的人有严重暴力犯罪行为。

通过对美国犯罪调查统计情况可以看出,现实中的犯罪形势要比官方统计所显示的更加严峻。同样道理,相对于显型安全形势而言,我国高校隐型安全形势要更为严峻。笔者认为,除却高校本身所具有的社会化程度提升、刑事政策保护、相关案(事)件被内部消化等因素外,内设机构安保人员安全管理权力缺失是导致高校安全形势严峻的比较重要的成因。

二、零和博弈呼吁高校安全管理权限和能力的明确

目前,我国高校安全工作仅依据一些政策和规定运行。比如,2002年12月,教育部、公安部出台《关于加强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的通知》,2006年9月公安部下发《关于实施社区和农村警务战略的决定》等等。至今,我国仍未颁布《校园安全法》。各地虽根据地方法规进行了一些改革,但尚未形成统一有效的模式。相比较而言,西方许多发达国家纷纷制定了校园安全法,对校园安全工作统一了模式和方法。早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就由各州立法建立了校园警察,并且于1990年公布了《校园安全法》,西欧、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同样也建立了一套以保护校园安全为内容的法律法规体系,这些法律法规的制定为其校园安全管理提供了执法依据。正因为我国目前没有一部专门性的《校园安全法》,高校保卫人员性质定位、职能范围、安全管理权限、危机评估、应急预控、正当程序、责任追究等内容便无法可依,在严峻的安全形势下,高校保卫人员的安全管理权限和能力范围就会陷入单位内部行政自由规范的窠臼。

笔者从警察学和经济学的角度,来思考强化高校安全保卫人员安全管理职权和能力的必要性。警察行为科学理论认为,警察与犯罪有密切关系。警察执法方式和效果会间接影响犯罪率的高低和犯罪行为的区域分布。从经济学角度来讲,警察与违法犯罪分子实际上处于博弈状态。博弈是指在多决策主体之间行为具有相互作用时,各主体根据所掌握信息及对自身能力的认知,做出有利于自己决策的一种行为。根据相互发生作用的当事人博弈双方的利益收获及受损情况来分,博弈分为正和博弈和零和博弈。警察与违法犯罪分子双方关系是典型的零和博弈,即在严格竞争下,一方的收益必然意味着另一方的损失,博弈各方的收益和损失相加总和为“零”。而警察与群众之间则是正和博弈,即博弈双方的利益都有所增加,或者至少是一方的利益增加,而另一方的利益不受损害。警察与犯罪分子之间的零和博弈要求警察执法尽量科学合理,以预防犯罪发生或最大化减少犯罪所带来的负面效果。而要提高警察执法效果,改良警务模式是可选择的模式之一。上世纪80年代,面对被动型警务无法解决的严峻犯罪形势,西方推生了第四次警务革命④。第四次警务革命以社区警务为标志,通过强化警察社区服务功能,引导群众共同做好警务工作,这与我国公安群众工作路线有异曲同工之趣。

我国高校安全保卫工作在性质、内容、对权能的变革需求等方面非常类似警务工作。警务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些先进成果可借鉴引入到高校安全保卫中来。首先,高校安保人员与学校师生是一种正和博弈,而与违法犯罪分子则是一种零和博弈。这两种博弈均要求明确高校安保人员的安全管理权限,以预防并控制违法犯罪案(事)件的发生。自从1994年4月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企业事业单位公安机构体制改革的意见》,取消了高校安全执法权限后,高校保卫机构至今仍无任何执法权。也正因如此,国外正在进行的第五次警务改革暨警务私有化并未影响到我国高校安保工作。高校保卫机构安全管理权限和能力的缺失导致无法有效处置违法犯罪案(事)件,模糊处置成为常态。另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当前情况下,即便物业保安因警务私有化改革而拥有了部分执法权,但由于我国高校保安学历低、能力不高、服务水平欠缺也是一大软肋。据中国保安协会的一份调查资料显示,在保安队伍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0.8%,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9%,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占89%⑤。目前,这些保安从业人员只有单位内部的简单培训,有的根本就没有培训。与美国、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相比,我国物业保安的工作能力有待提高,服务意识也有待提升。

三、校园安全工作机制改革刍议

美国是校园警察改革的发起者和奠基者。1903年耶鲁大学娼妓成灾,严重影响学校的教学和生活秩序,学校从地方警察局借用了两名警察协助工作,这是美国校园警察的雏形。70年代,经过校长和学者的呼吁,校园警察逐步在各高校推广实施,并在90年代得以完善。美国校园警察有以下特点,一是管理体制上要接受校长领导;二是校园警察为专职警察,享有维护秩序、打击犯罪和校园服务的职能;三是校园警察一般由退役警察、退役军官、高校毕业生担任,素质相对较高;四是校园警察定期要接受培训。美国校园警务工作可形象描述为主动式警务⑥。美国高校安全保卫人员除校园警察外,也包括高校内部保卫人员和物业保安人员。不过,校园警察是高校安全保卫的主体力量,而内部保卫人员和物业保安人员只是辅助力量。因校园警察在高校安全保卫工作中作用突出,奥地利、日本等国也纷纷建立了类似组织体制。校园警察体制为我国高校安全管理创新提供了模板。

随着我国高校安全问题的日益加剧,我国在高校安全管理体制上也有所创新。《教育部、公安部关于加强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的通知》(教社政[2002]11号)指出“党中央、国务院进一步明确要在重点院校派驻公安机构”。各地公安机关也非常重视高校安全工作,根据实情建立了校园警务室。我国高校校园警务室与西方校园警察有很大不同。一是管理体制上受公安派出所领导,业务上对高校安全工作进行指导;二是主要负责户口管理、案(事)件处置和案发后现场保护,享有一定的强制权力,但实际操作中运用较少;三是不参加校园巡逻,不负责校园安全预防;四是不负责校园师生服务;五是常住民警较少,各地因警力紧张,每个校园警务室民警一般还承担着其他警务工作,民警到校园警务室率比较低。校园警务室在高校中的工作可形象描述为被动式警务。目前,我国高校安全预防、日常巡逻、危机演练、纠纷调解等主要工作基本上仍由内部机构保卫人员及物业保安来实施,实际效果不明显,改革的空间仍很大。中央及各地应尽快深化校园安全勤务机制改革,整合安全保卫力量,推动高校安全建设取得更大成绩。

注释:

①警察比例并非是衡量警务工作效能的唯一标准,而且可能也不是最有效的衡量标准。每个地区的治安状况复杂程度不同,同等条件下的警力并不能保证取得相同的效果。不过,犯罪社会学家认为,在一定条件下,每个地区的犯罪数是饱和的,不会有太大变化。因此,用警力衡量警务工作效能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②《法治之下警察行政权的合理构建》出版日期为2008年,因此这一数据最多是2008年萧伯符、张建良等老师调查所得。至于最新比较数据,笔者尚未收集到。但基于第四次警务革命的影响,世界各国的警务改革显示出无增长改善的特点。因此,中国与发达国家的警力比较应该不会有太大改变。

③高校内部安全保卫工作运行的主要依据有:国务院下发的《企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条例》、中央综治办、中央维稳办、中共教育部党组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维护高校稳定工作的通知》(教党[2007]9号)、《高等学校内部保卫工作规定(试行)》(教政[1997]3号)等法规文件。但是这些法规文件并未对高校内部的保卫人员与在校师生在人数上进行规定。各地则在根据实情的基础上,对这方面进行了明确。如《重庆市高等院校内部安全稳定工作暂行规定》第四章第十一条指出:“学校教职工、全日制在校学生总数在5000人以下的,按不低于千分之三的比例配置;学校教职工、全日制在校学生总数在5000―10000人的,按不低于千分之二点五的比例配置;学校教职工、全日制在校学生总数在10000人以上的,按不低于千分之二的比例配置。”山东等省也有类似规定。

④从现代警察建立以来,学者们认为共发生了四次警务革命。第一次是新警察的产生,以伦敦大都市警察建立为标志,警务理念强调预防;第二次是警察专业化运动,以美国警察专业化运动为标志,警务理念强调预防和打击并重;第三次是警察现代化,以欧美各国的警察现代化运动为标志,警务理念强调打击。第四次是社区警务,以欧美各国的新警察模式改革为标志,警务理念强调回归预防。也有学者认为现在正在发生第五次警务革命,即警务私有化运动或第三方警务活动,即社会组织和公民参与警务活动。

⑤这份调查资料是笔者从夏菲主编的《治安管理研究》中摘选而来。而夏菲则是从黎明在《决策探索》2003年第10期发表的《保安:功过是非各几多》中引用而来。因此这个数据应该是2003年之前调研得出的。不过,笔者对最近学者们在这方面的研究进行了调查,发现基本仍在使用这个数据,却都未说明数据之出处。而且,中国保安协会等权威组织也没有最新的数据收集。笔者认为,我国保安队伍素质或许并未有太多改变。

⑥被动警务模式和主动警务模式是基于不同的警务风格来划分的。按照王大伟老师的观点,被动警务模式也称反应警务论,它强调接报案后警察的快速反应,反应时间作为衡量警察效能的重要标志,也称“消防队”式的警务。主动警务模式也称先发警务论,它强调治理犯罪重在预防,社会各界的合作是减少犯罪的根本途径。现代警务正在从被动警务向主动警务转变。

参考文献:

[1]王大伟.欧美警察科学原理[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7:450.

[2]周向红,孟娜.美国高校安全保障机制经验及启示[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10(3).

[3]马跃.美国刑事司法制度[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13-29.

[4]刘振华.构建新型校园安全防控体系的思考[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4(5).

[5]夏菲・治安管理研究[M].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228-229.

国内安全保卫论文篇2

【关键词】职业健康监护;职业健康中介组织;职业同业协会

在世界范围内,现在的职业健康监护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体系。在工业发达国家基本都发展成熟,制度也趋于完善。其主要内容在法律上也都分为“护”和“监”两部分。“护”主要包括接触控制(即职业性有害因素的环境监测、接触评定),医学检查(即就业前和定期的健康检查,健康筛选以及职工职业病致残的劳动能力鉴定等)和信息管理。“监”则主要指各国卫生行政机构的监管。但毕竟每个国家国情不同,对于职业健康监护也都呈现各自鲜明的特点,故笔者就较为典型的几个国家进行介绍分析。

一、域外职业健康监护的基本内容

1.美、英职业健康监护的基本内容。美国在1970年颁布了《职业安全和卫生法》,英国的《职业卫生安全法》基本学习美国的做法。两国的职业健康监护的主要内容主要规定在各自的职业卫生安全法中。具体来说,美国的最大特点是无论是在接触控制,医学检查还是信息管理方面,法律中都制定了详细而严格的标准。在信息管理方面,美国主要分为建立健康监护档案,进行健康状况分析以及对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的管理三方面内容。英国直接借鉴美国的经验,其中最突出的特点是提出了综合性健康方案。它包括建立职业医学与护理信息数据库、健康教育、个人咨询、健康风险评级、定期身体检查、离职前身体检查、健康促进方案和妇女保健方案等一系列内容。在行政监管方面,美国确立以职业安全卫生监察局为执法机构、职业安全卫生复审委员会为监督机构的职业卫生监管体系。英国依照美国的模式,确立以健康与安全委员会为执法机构,健康与安全执行局及下设的监察员为监督机构的职业卫生监管体系。

2.日本职业健康监护的主要内容。日本的职业健康监护制度规定在1972年颁布的《劳动安全卫生法》中,与美英相同,日本对于职业健康监护中的接触控制,医学检查和信息管理等方面也制定了详细严格的标准。但其与英美不同的最大特色在于更加注重人性化的关怀。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健康促进的概念日益为人们所接受,其中作业场所健康促进或称职业健康促进,尤为受到关注。其目的是要创造卫生、安全、满意和高效的作业景观,保护充满活力的人力资源。而善于创新的日本,就根据这一理念把其卫生安全法中关于职业健康的专章直接命名为保持、增进健康的措施,并提出了雇主“愉快舒适状态”的概念,用较多的笔墨对要形成愉快舒适的工作场所环境提出具体要求。在行政监管方面,日本同美、英区别不大。依据安全卫生法确立了由劳动厚生省为监管主体的职业卫生检查体系。

3.德国职业健康监护的主要内容。1894年,德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事故保险法(包括职业病),职业同业协会作为该法的人也随之诞生。1911年将事故保险列入帝国保险规定。1997年把它收入社会法第七卷。对于职业健康监护,德国最大的特点在于比起事后的治疗和赔偿,其更重视预防。德国颁布了专门的法律法规,包括有劳动保护法、工作场所规定、企业基本法法规等,这些法律中都明确规定了劳动场所的设计和施工中的标准,企业自主监督管理的方式和制度、各方主体在职业安全卫生中的职责和任务,现在这些劳动保护的法律都被列入到社会法的范畴及上文提到的社会法第七卷中,统称为事故保险法。另外,德国的职业卫生体制模式实行双轨制模式,即由企业监督局和职业同业公会共同监督企业的安全卫生。企业监督局属于政府机构,他们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监督本周范围内的所有企业。而同业公会不是德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组成部分,从资金运行上是自我管理,对于国家而言是自治机构。因此可以称其为半官方的自治机构或公众权益机构。

二、域外职业健康监护的新特点

1.建构了政府、雇主、工人三方共同“管理”职业安全的制度框架。按照国际劳工组织的《职业安全卫生及工作环境公约(155号)》的要求,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都建立了不同形式的有政府、工人组织和雇主组织参加的全国职业安全卫生三方协调机构以及在作业场所建立劳资双方安全卫生委员会。其目的是职业安全卫生工作应由政府、雇主和工人三方共同管理。于是,这种模式形成一个由政府监管,企业自主管理和雇员参与管理的三方协调机制。这种总体趋势在工业发达国家已经逐步形成,有些国家(地区)的法律法规还把这种管理机构的设置列入了条款之中。

2.制定严格的职业卫生标准。随着各国对于职业卫生的日益重视,也在与职业卫生相关的各个领域中制定了严格的卫生标准,以规范雇主的行为,降低职业病事故发生的频率,并体现在立法中。其中,美国最有典型,制定标准的机构数目多、专业性强、细致程度高。在职业卫生方面对工作环境的控制标准.以及对工作场所消防、医疗和急救设施设置都有非常细致的规定。美国制定的标准被多个国家引用,很多方面也成为国际通过的标准。

3.非官方中介组织的兴起。由于卫生行政部门在经营管理的效率上备受挑战,行政业务的开展也没有达预期效益,站在防止浪费经费或保障人民权益角度上考虑,一种中介组织便慢慢成为职业健康监护的一类主体。例如我国台湾地区,由于涉及技术人力与测试设备,场地和医学检查等多方面都受到编制限制,台湾的行政部门就将技术性业务委托或外包给民间。又例如上文介绍的德国非政府的公众权益性团体职业同行协会的存在,其成功运行可能使设立非官方中介组织在未来成为一种趋势。

4.注重预防性卫生监护。回顾典型国家的职业健康监护内容,不难发现,不论是制定严格的标准,适合国情的各项制度,其理念都在于预防职业病的发生,将职业病的危害从源头上降低。而预防性的卫生监护除了接触控制和制定职业安全卫生标准之外,还包括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和对雇员的安全培训等。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是指存在或者产生职业病危害项目的企业,依法向主管的卫生行政部门申报职业病危害项目。而对雇员的安全培训,各国职业安全卫生法也都有详细规定。

5.赋予劳动者更多的权利和强化劳动过程中各方的责

任。根据劳动者弱势地位的理论,在实际中,各国法律制定的目的和倾向性都是保护劳动者的职业健康权,因此规定了劳动者享有参与权、工作保护权、知情权等一系列基本权利,其中比较突出的两项权利是拒绝工作权和停止工作权。而对制造商和除雇主和雇员之外的个体经营者,法律也赋予了相应的责任。首先,对于在劳动中用于保护劳动者的一些物品和物质,他们的制造商是负有总责任的。其次,雇员和除雇员以外的个体经验者也有相应的责任。

6.职业健康监管制度不断完善。首先,各国(地区)在法规中均明确规定了负责监督监察实施安全卫生法的最高权力机关,而且,很多国家还专门设立监察员这一角色,以相当的权力来防止与遏制职业安全事故的发生。另外,大部分工业发达国家的法律还规定成立“职业安全与卫生委员会”、“咨询委员会”、“职业安全与卫生理事会”等组织,来协助政府做好调查、监督工作。发展中国家(地区)的情况有类似之处。

三、域外职业健康监护对我国的启示

1.职业健康监护的立法体系启示。从立法体系而言,据上文所述,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关于安全及卫生的法律都归纳在同一个框架体系中。安全与卫生实行的是合一的体制。这一点从他们的法律名称就能明显的看出:美国、英国均称“职业安全卫生法”,日本称“劳动安全卫生法”,台湾地区也是如此。而我国在安全卫生立法方面,是将“安全”与“卫生”分别规定于两个法律,分属不同的政府部门监管。而随着政府部门职权的调整,法律对各部门权限界定含糊不清,多部门之间相互沟通协调不利,导致了行政滥用和行政缺位的现象。这主要表现在“安全”与“卫生”分离,卫生方面制定“职业病防治法”,安全方面制定“安全生产法”。然而,职业安全与卫生息息相关,我们应借鉴国外工业发达国家的做法,将我国法律合并修正为“职业安全卫生法”或“劳动保护法”,以求建立一个完整的职业安全卫生的法制体系。在这一问题上,值得立法者思考。

2.职业健康监护的主体启示。从职业健康监护的各个主体而言,按照国际劳工组织的《职业安全卫生及工作环境公约(155号)》的规定,要求政府、雇主、工人三方承担各自的职责,并建立三级协调系统来防范职业病的发生和保护劳动者的职业健康权。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的这种三级协调体系已经构建,原因在于其政府,企业和工人组织都有完备和成熟的发展。而我国虽然已经加入了此公约,但是由于我国的工人组织发展极不完备,还不具备成为其中一级的实力,因此,并没有达到公约所要求的三级协调系统,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达到155号公约提出的要求尚需时日。另外,对于如何增加行政机关的效能同时又不造成政府财政负担,非官方的有资质的民间机构加入到职业健康监护的监管工作中的这一做法对我国发展职业卫生监管也是有一定的创新和借鉴意义的。

3.职业健康监护的具体内容启示。从职业健康监护的具体内容而言,我国不论是在在接触控制、医学检查、信息管理,还是行政机构的监管等各个方面都与国外发达国家的水平有相当的差距。例如在劳动法、职业病防治法中就缺乏对高温作业、重体力劳动、精密作业、高架作业及异常气压作业等特殊作业减少劳工工作时间的相关规定。而这些规定都是与劳动者的职业健康存在密切关系的,在国外都是有严格的规定的。另外,我国对职业病的医学检查水平不高,对卫生统计工作和职业健康档案信息的调查、收集和反馈分析方面思想上不够重视,执行中渠道不完善。在监管方面,我国也没有设立监察员制度,这对于幅员辽阔的中国来说,成为了职业健康监护实施范围小,对患病劳动者治疗效果差的主要原因。因此,对于职业健康监护的发展,我国还是任重而道远。

参 考 文 献

[1]郑尚元,李海明,扈春海.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2]秦国荣.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现代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典型经验系列丛书编委会.台湾地区职业安全卫生管理经验[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6)

[4]现代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典型经验系列丛书编委会.香港地区职业安全卫生管理经验[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6)

[5]肖云龙主编,杨乐华,何滔副主编. 基层职业病防治指南[M].化学工业出版社,安全科学与工程出版中心,2006(1)

[6]陈根锦.职业健康与安全政策——香港新自由政策体系个案研究[M].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

[7]Jeene Mager Stellmen,et al主编.闪淳昌等编译.职业卫生与安全百科全书(第四卷)[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

[8][美]罗伯特·A·高尔曼著.马静等译.劳动法基本教程——劳工联合与集体谈判[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9]罗结珍译.《法国劳动法典》.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

[10][德]W·杜茨著.张国文译.《劳动法》.法律出版社,2005

国内安全保卫论文篇3

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要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

科学发展观有着极为深刻的时代背景,它是我们党在审视当今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科学分析我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紧密结合我国社会经济深刻变化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基于我国基本国情的必然选择,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客观要求,是对国际社会发展经验教训的合理借鉴和总结我国发展实践的重要理论成果,是有效解决我国改革发展进入新阶段出现深层次问题的一剂良方。

上世纪89“东欧剧变”后,随着前苏联解体,二战以后形成的美苏两极对立的冷战格局被打破,世界出现了政治多极化的趋势,这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世界多极化发展的总趋势不会改变,但其进程比较复杂、曲折。进入新世纪,我国在国际舞台新一轮调整中继续处于主动、有利地位,为我国争取一个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及周边环境,为我国快速发展提供了难得历史机遇。目前,世界正处在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和利益重新分配的关键时期,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时有发生。十六大报告也明确指出:“世界还很不安宁,人类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实践证明: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对解决各类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问题,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程度日益加深,整个世界经济呈现一种全球化的趋势。对我国来说,经济全球化趋势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西方发达国家目前在政治、经济、军事、技术、人才、管理以及贸易、投资、金融等方面仍占有优势,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包括我国在内,经济和技术水平还相对落后,从总体上仍处于不利的地位。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各种深层次矛盾也日益凸现出来,客观上对我们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也是我党加强理论建设一项重要成果,为我国深化改革,迎接挑战,加快发展指明了方向。

邓小平同志讲过“发展是硬道理,落后就会被动挨打”。目前,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科技发展不均衡,地区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矛盾,民族、宗教势力地侵扰,西方敌对势力的破坏等。这些矛盾和问题的存在,决定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也决定了我们必须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正是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的现实需要。

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当代中国发展的科学理论,是在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重要理论成果,对于指导我国当前和今后一定时期的改革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进入新世纪,我们能否抓住历史机遇,加快改革发展,将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

科学发展观正是我党在改革开放进入新时期、新阶段,为解决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而凝炼出来的新理论,是对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新时期党建理论指导实践发展的具体化。

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要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现实意义

发展,不仅是指经济文化的发展,还包括社会发展、科技发展、人的发展、与自然和谐等诸多因素,应该是社会整体、协调、稳定和可持续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实践基础。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我们党认真总结了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汲取了发展过程中出现问题和教训,这些经验教训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我们党执政的一条宝贵的历史经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尽管出现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亚洲金融危机、“什么功”、达赖集团破坏、美国次贷导致的全球金融危机及“98洪水”、“汶川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严峻考验,但我党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成功应对了各种危机和挑战,成功地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实践证明:没有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提高。

科学发展观也是我党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辩证关系的重要理论指导。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积极实施经济体制的转变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使我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顺利接轨,成功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压力和挑战,并取得长足进步。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但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和发展的任务仍很艰巨,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全面贯彻并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强调了发展是硬道理,只有发展才有出路,同时也辩证地指出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为我国新时期进一步深化改革发展,解决深层次问题指明了方向。

三、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要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指导作用

科学发展观是新时期我党建设一项重要理论成果,既来自于实践,又指导实践。作为保卫部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首先要深刻理解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认真排查安全保卫工作中与学校“突出产学研紧密结合办学特色,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战略目标不协调、不适应的因素,充分调动保卫人员工作积极性,转变思想观念,强化服务意识,切实保障校园稳定安全,为学校战略目标顺利实现保驾护航。

1、要强化职责意识,坚决维护校园稳定安全环境。高校是人员密集型的重要场所,是展现社会发展,展现科技实力,展现文明进步的重要窗口。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没有稳定安全的校园环境,师生员工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就没有保障,学校的教学、科研等工作就无法正常进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就无从谈起,战略目标的实现就会成为一纸空文。因此来说,稳定安全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学校越是发展,客观上就越需要稳定安全的校园环境。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要正确认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进一步强调稳定安全工作的基础性、首要性和重要性,进一步强化保卫人员职责意识,身体力行爱岗敬业,维护正常校园秩序,为学校各项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安全保障。

2、要转变思想观念,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服务意识。坚持以人为本,既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又是做好安全保卫工作的根本要求。安全保卫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内容就是要注重以师生员工为本,突出师生员工在学校安全保卫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师生员工是学校的主体,也是学校安全保卫工作的主要服务对象,只有不断满足广大师生员工的安全需要,保障师生员工的人身和财产安全,维护师生员工的切身利益和合法权益,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生、工作、生活环境,这既是安全保卫工作应尽的职责,也是学校保卫部门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体现。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对保卫人员管理教育力度,切实端正思想态度,改进工作作风,强化“立足平凡岗位,服务全校师生”的爱岗敬业意识,变被动执勤为主动服务。

3、要抓好队伍建设,充分调动保卫人员工作积极性。社会的进步和高校的发展,客观上对高校保卫队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高校保卫工作的发展,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把保卫队伍建设好,所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高校保卫队伍,是做好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的基本保障。一是要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确保保卫人员政治上合格,能明辨各类是非;思想上过硬,能能经受各种考验。二是要加强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教育,培养队员严于律己、宽厚待人;团结互助,相互协作;文明执勤,热情服务;乐于吃苦,勇于奉献的精神。三是加强作风纪律建设,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养成热诚待人、奉公守法、求真务实、雷厉风行、清正廉洁、不具邪恶的工作作风。四是要加强业务知识和业务技能培训,熟悉法律法规和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具备处置各类突发事件及与不法分子作斗争技能。:

4、要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师生员工安全防范意识。安全事故重在预防,要有效预防或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就要首先抓好对师生员工的日常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工作,提高师生员工安全防范意识。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抓好安全法规宣传教育,采取集中上课、专题讲座、演讲比赛、板报展览、影视广播、校园网络、消防演练、应急演练等形式,广泛宣传和普及安全法规、安全常识,不断强化师生员工的安全防范意识,从源头上保障校园的稳定安全。二是加强安全管理,充分发挥学校职能部门、院系行政部门、班主任、辅导员、学生干部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养成自觉遵守法律法规,遵守校纪校规,遵守安全规定的好习惯,从身边小事做起,自觉做到安全食宿、安全用电、安全出行、谨慎处事,依法维护个人的权益,自觉抵制社会不良思潮的腐蚀和影响。三是积极开展安全知识培训,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机构、安全职能部门和学生管理部门要落实安全知识进校园、进课堂、进宿舍活动,在每个宿舍设立安全员,成立安全法规义务宣传队和成年人学生义务消防队,多渠道、多方位强化、普及安全知识,提高安全防范意识,逐步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人人重视安全,事事讲求安全,处处维护安全”的良好局面,群策群力、群防群治的安全氛围才能真正保障校园的稳定安全。

国内安全保卫论文篇4

1 循证公共卫生原则

为什么需要在公共卫生安全保障体系中强调循证公共卫生理念?这是因为公共卫生安全保障事关国家安全大局,涉及社会上每个人的健康安全利益。公共卫生安全保障体系中的每个项目的确立和决策的正确与否都关系到几十万、几百万、几千万甚至数亿人口的健康安全。希波克拉底曾经说过:“事实上有两种东西:科学和看法。”科学带来知识,而看法只能带来无知。尽管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决策是根据政府官员或部分专家的看法决定的,但事实上用上述方法做决策是欠缺合理性的。而用科学证据来支持体系建设的决策,指导和执行有关项目,可以提高公共卫生项目和决策的质量,避免浪费有限的公共卫生资源,预防决策失误带来的危害。

整个循证公共卫生的决策过程可分为六个阶段。第一阶段,对需要解决的公共卫生安全问题作出明确的可操作性的界定,并要注意在何种社会政治背景下,以及政府、卫生部门等利益集团的情况。第二阶段,通过文献检索了解当前的研究进展,并获取最佳证据,即检索当前最新的文献,并收集有关的专题会议讨论报告,同时收集定性的证据(软证据)。此外,还要对证据进行科学性评估(有效性、可靠性)、系统综述评价(meta分析等)、风险评估、经济学评估或专家组讨论和咨询论证,从而得到最佳证据。第三阶段,对拟解决的问题量化,如描述性研究中的健康状态指标(如期望寿命)、疾病负担指标(发病率、死亡率、daly)等,分析性研究中的or(优势比)、rr(相对危险度)、par(人群归因危险度)等,社区干预试验中的阴转率、有效率等。第四阶段,通过比较和评价,确定拟实施的政策或项目,即比较和评价拟实施的项目或方案,包括评价研究证据的有效性(内部有效性和外部有效性)、可靠性(或重复性),并考虑背景因素,如政治时事、法规、经济价值、社会、人口学特征和技术水平等。第五阶段,形成项目或政策的具体方案,这里要注意可操作的项目内容、适宜的时间安排、明确的实施目的和有关指标等。第六阶段,项目或政策实施后的评价及反馈,结合定性和定量研究,可采用过程评估、目标评估、经济效益评估等多种形式。

目前,公共卫生安全的形势不容乐观,在推行公共卫生安全战略过程中,任何不适宜的政策都可能对公共卫生危机的产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公共卫生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是长期、庞大的系统工程,事关全民健康、国家安全大局,绝不允许公共卫生建设中出现“豆腐渣”工程。循证公共卫生决策不但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错误,还有利于提高公共卫生体系的服务水平。然而,在目前的现实生活中,公共卫生安全的保障战略往往缺乏效率,公共卫生政策制订和项目执行有时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原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因为公共卫生决策常常围绕危机、热点问题和利益集团的关注点而制定,缺乏长远的眼光。

因此,要将循证公共卫生原则作为公共卫生安全战略所应遵循的第一原则,在循证公共卫生原则的指导下,开展公共卫生安全保障的策略制定、项目安排与实施以及效果评估等。

2 公共卫生伦理学原则

公共卫生安全保障的过程是服务公众、服务国家安全的过程。公共服务需要规范,这些规范不仅包括法律法规,还包括公共卫生伦理。公共卫生伦理是有关在人群中促进健康、预防疾病和伤害的行动规范,对我们在人群中促进健康、预防疾病和伤害的行动起指导和规范行为的作用。公共卫生伦理和医学伦理不同。医学伦理往往强调病人个人利益,尤其是知情同意、自主选择、隐私等的重要性,并不强调伙伴关系、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社区等重要的价值。公共卫生以人群为基础的视角与医学以病人为中心的视角有所不同,公共卫生伦理不仅要关注个体利益,更重要的是关注公众利益,在某些条件下个人利益应服从于公众或集体利益。

公共卫生领域中涉及许多伦理问题,如:传染病防治、保密、对研究对象的保护,卫生保健资源的配置,遗传学,免疫政策,儿童保健与保护,供水系统安全,食品和药物安全,公共场所禁烟,精神卫生等多方面的问题。

其中,在传染性疾病的处理上,公共卫生伦理尤其重要,譬如保密问题。对于一些法定要求报告的且具有强传染性的传染病,为了保护公众的健康,就必须及时发现传染源(病人)、隔离患病者。事实上,这泄露了个人患病的“隐私”信息,更限制了个人的行动自由。但从公共卫生伦理上讲,这种做法是合理的。因为当一种疾病有较高的传染性,并威胁着特定人群的生命健康安全时,报告上级卫生机构并及时处理是非常必要的,否则会为了保护个体的利益而伤害大多数人的利益。另外一个涉及公共卫生伦理的是干预个人自由的问题。sars暴发之后,中国广大地区对sars疑似病人和接触者采取了隔离的措施,这个策略就涉及行政干预是否妥当这么一个问题,因为在采取隔离的同时,个人的自由行动权也就受到了限制。

3 公共卫生公平性原则

无论从人类的发展理念出发,还是从人权角度来看,人的健康都是根本的。联合国《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公约》第十二条做出了规定:健康权是“人人享有可能达到的最高标准的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的权利”。每个国家必须保证人人享有相应的健康权:减少死胎率和婴儿死亡率,并且使儿童得到健康的发育;改善环境卫生和工业卫生等各个方面;预防、治疗和控制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以及其他疾病;创造保证人人在患病时能得到医疗照顾的条件。健康权是与每一个人密切相关的、实实在在的人权,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对于人群或者地域来说,健康是人群充满生机和活力,一个地方蓬勃发展的标志。

健康权的核心内容是“任何国家的任何人都不应该生活在健康基线之下”,要求国家对国民的健康承担责任。然而一个国家的财力实际上是有限的,如果要求一切大病的救治、所有高昂的医药费用都由政府包揽,则不要说发展中国家,即使是发达国家也难以承担。健康权对于政府的要求,不是包揽所有人的健康费用支出,而是保障所有人在享受由政府卫生支出所提供的公共产品的过程中获得公平待遇。

国内安全保卫论文篇5

[关键词]保卫工作 重要地位 存在问题 争取主动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5-0015-02

高校保卫工作是一项复杂而特殊的工作。所谓高校保卫工作,是指为了维护高校安全和正常教学秩序,高校保卫组织在高校党委行政的教导下,不断解决高校的安全需要和对其产生危害因素之间矛盾的安全保卫工作活动。由于我国的高校是为我国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园地,新的高校保卫工作具有重要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和法律地位。

一、高校保卫的政治地位

(一)高校保卫工作是一项政治性很强的行政管理工作,工作的好坏在政治上会产生重大的影响。高校具有人才荟萃、信息密集、政治敏感、影响巨大的特点。高校成为了国内外一切敌对势力和我们争夺接班人的主要阵地,搞好高校保卫工作是我国政治斗争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具有很强的政治性。

(二)高校保卫工作的政策性很强,涉及面广,工作十分复杂。在高校保卫工作,必须正确执行党的方针政策,依法办事,特别是涉及到广大师生员工的问题,必须严格区分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实践证明,高校知识分子集中,敏感性强,保卫部门处理问题,必须注意政策策略、讲究方法、讲究斗争艺术,既要打击各种破坏活动,又要注意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避免伤害好人。任何在政策、法律秩序中所产生的失误都将造成严重的政治影响和后果。

二、高校保卫工作的法律地位

高校保卫组织和公安机关其他部门一样,在维护学校内部治安秩序,打击各种危害学校正常教学活动的犯罪势力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虽然目前我们国家有关部门还没有对高校保卫工作进行过系统的、权威性的立法,法律地位尚未确定,但在实际工作中高校保卫部门起到的协助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随着公安保卫法制的不断健全,高校保卫工作的法律地位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和完善。

三、高校保卫工作的职责

高校保卫工作是指为了维护高校的安全,高校保卫部门在高校党委、行政领导下,不断解决高校的安全需要和其危害因素之间的矛盾的安全保卫活动,它的性质决定了它的主要职责是依照、根据法律、法规和高校内部管理制度,对高校的校园实施治安及安全管理。但是,高校保卫部门不仅仅是起到“看门护院”的作用,它还起着协同其他社会治安力量共同打击危害社会治安势力作用。高校保卫部门的部分业务工作与公安机关各业务部门的工作有交叉,相互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协作。因此,高校保卫工作的职责,一方面必须维护高校内部治安,保证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生活建设等活动,另一方面还必须协同社会治安力量打击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活动,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四、高校保卫工作目前存在的问题

尽管高校保卫工作在实际工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许多直接和间接的重要贡献,但是,由于诸多因素,目前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致使高校保卫工作没能发挥应有的职能作用,具体表现:

(一)高校保卫工作在单位内部的地位出现倒挂现象,主要表现:1.认为高校保卫工作一部分业务工作与公安机关各业务部门的工作有交叉,故属于多余层次。2.认为高校保卫不创造财富,只是看门护院,无足轻重,高校保卫工作形同虚设,可有可无。3.高校保卫人员没有正规渠道来源,年龄普遍高、文化程度普遍低,没有设置专业进行训练,尚未成为专业化队伍(尽管许多高校从各类保安公司、保安训练学校或社会上聘用保安人员,以加强保卫工作的力量,但这些保安人员只受过常规的保安训练或学校的一般训练,缺乏高校保卫工作的专门训练,很难完成赋予的保卫职责)。

(二)高校保卫部门和保卫干部由于工作性质所决定,长期处于一个复杂而矛盾比较尖锐的岗位,往往在处理事情上使领导和群众都有一定的看法,甚至把保卫干部比作出气筒,是发泄和追究责任的挡箭牌。

(三)高校的保卫工作往往是上面检查工作时“安全无小事”,但在实际投资上很难到位。目前,犯罪分子作案逐步转为高智能化,仅凭我们现在保卫干部和保安的人防力量已经远远达不到跟踪破案的目的。我们现在必须高度重视人防和技防相结合,舍得投资花钱买平安。

(四)保卫工作长期没有专门立法,师生员工甚至某些高校干部对高校保卫工作不甚了解,当然也就不能正确认识高校保卫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按领导的意志来处理问题,不是以法规和法律来办事,使保卫干部很难开展工作,往往使保卫工作处于难堪状态。

(五)高校保卫工作的理论研究十分薄弱,基础理论学科体系尚在研究之中,高校保卫工作缺乏业务理论指导,很难摆脱盲目性、随意性。

(六)高校保卫工作的政治待遇、生活待遇普遍较低,连晋级职称、住房等都处于劣势,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很难提高保卫人员的高度责任心。

五、高校保卫工作的法律效力较低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高校保卫工作一直缺乏专门的立法,只有一些国家的相关法规和规章制度。作为没有执法权的高校保卫工作,势必造成非法行为对违法行为进行管理的尴尬局面,高校保卫部门在许多情况下,只好“管好自己的人、看好自己的门、办好自己的事”“谁主管、谁负责”,许多工作落不到实处,真正发生事件,政府与高校相互扯皮。非法行为对违法行为进行管理,高校将会出现“官司缠身”的尴尬局面,高校保卫工作难以开展,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高校的声誉。

六、当前校园治安存在着以下特点

校内人员与校外人员因经济、恋爱、婚姻、工作、学习、生活引发的矛盾多,学校各个利益冲突而引发的多,境内外敌对视力加强高校校园渗透引发的政治事件多,校外人员进入学校盗窃滋扰、抢劫、、杀人等事件多,突发事件多等等。每当校内出现治安问题,公安机关很难及时赶到,也不可能事必躬亲,亲必能解,这就加大了保卫工作的难度,出现了保卫工作与实践脱节的现象。

七、如何在新形势下抓住机遇争取主动

种种困惑、困难、矛盾都必在发展、改革中解决,求生存、求发展是我们的第一要务,我们必须适应形势的发展,紧紧抓住发展的机遇,转变观念,争取战略的主动,因此我认为必应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转移:

(一)由“打防结合”向“重点防范”转移。过去我们执行的“以防为主、打防结合”的工作方针,现在由于高校保卫组织不具备执法地位,而应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全面预防的保卫工作职能上来,单位治安保卫工作必须贯彻因地、因校制宜,自主管理,积极预防,保障安全的方针,实行治安保卫责任制。

(二)安全保卫工作的原则概念的转移。“谁主管谁负责”作为社会工作的一项基本原则,多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反复多次强调的,高校保卫部门也为之努力做了不少宣传。但是我们过去对这一原则的理解只限于某一件事、某一个问题或是某一项活动的负责与否,事实上“谁主管谁负责”这一综合工作原则的概念,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都充分说明:一个部门的主管,若干部门的主管部门,对所管辖范围内的整个安全保卫工作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中央、各省、市都对此有明确的规定。因此我们说的实现对保卫工作原则概念的转移,实际上是对这一要领作深入全面的理解,在这一基础上,我们高校保卫部门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在高校内部要大力宣传、推行这一原则的真正意义,社会“综合工作一票否决权”的实施,使安全保卫纳入高校党政领导的重要议事日程,并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

国内安全保卫论文篇6

关键词:动态遏制 动态防卫力量 中间区域 日美对等关系

中图分类号:D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812(2012)02-0045-52

2011年版日本《防卫白皮书》再次指责中国“高压应对”与日本等周边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这是自2010年以来,日本防卫省编撰的第六份渲染“中国成为地区和国际社会的担忧事项”的文件。其中,指导防卫领域的纲领性文件《关于2011年以后的防卫计划大纲》(简称新大纲)及《中期防卫力量整备计划》(2011年度~2015年度)(中期防)推出“动态遏制”战略,矛头直指“中国的海洋活动”。本文在研究官方系列文件的基础上,解读动态遏制战略的背景、基本概念和战略意图,剖析“构筑动态防卫力量”的内涵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一、“动态遏制”战略的背景

“动态遏制”战略指新大纲等提出的安全保障战略。日本朝野担忧中美之间力量对比、台海两岸关系、中日领土及海洋权益争议的发展趋势对日本不利,是新战略出台的主要背景。

(一)应对中美双方力量对比“失衡”

新大纲判断,中印俄等国国力增强,“美国的影响力正在发生相对变化”,美国不得不“更加重视与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盟国及伙伴国的合作,充分利用双边、多边框架加强安保关系,加强对亚太地区的参与。”任台湾地区领导人后,改变了“”势力破坏稳定制造两岸关系紧张的两岸局面。日本担心随着两岸经贸关系日趋紧密,特别是两岸都主张拥有群岛,台湾将彻底丧失“战略防波堤”功能。渡部恒雄就提出:遏制中国海军冲出第一岛链的“台湾环节”或将缺失,“美国+台湾+韩国+日本”对抗中国的格局正在朝着对中国有利的方向转变。对中美力量“失衡”的危机意识,是促使日本制定新安保战略的主要背景之一。

(二)渲染亚太“灰色区域纷争”制造对华遏制借口

新大纲等文件提出,“围绕领土和、经济权益等――灰色区域的纷争呈增加倾向”。其中,从2009年3月起,中国与邻国间的渔业纠纷增加,“中国海军和渔政等执法机构在东海、南海等周边海域频繁活动,其中也有使相关国家产生陇虑的挑衅和强硬行动”。中国“除加强远程军事投放能力外,在周边海域扩大并频繁活动,这种动向与中国军事和安全保障不够透明相辅相成,成为地区和国际社会的担忧事项”,“确保海洋安全和国际秩序稳定不可或缺”。日本官方系列文件渲染亚太各国面临利用海洋的“新风险”,鼓动“共有利益的国家平时进行合作”,联手应对各种问题。

(三)日本连续两年干预南海争议向中国施压

自2010年7月以来,冈田克也、松本刚明外相等政要先后在ARF系列会议、东盟首脑会议、东盟国防部长扩大会议(ADMM+X)等国际场合,配合希拉里支持声索国推动南海争议“国际化”;在“海洋航行自由问题上牵制中国”;向东盟各国外长表明反对中国与东盟同意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指导方针的立场;在声索国之间合纵连横。日本插手南海争议旨在中日东海争议中取利,修补因普天间美军基地搬迁问题受损的日美关系。

(四)为实现“新海洋立国”战略提供军事保障

日本近年激化中日群岛争议是推行其新海洋战略的必然结果。日本既惧怕美国再次对中日领土争议表示“中立”,更担心台海两岸宣示的活动,采取国家“租借”、“管理”等措施激化矛盾。日方对韩俄实际控制下的争议领土无能为力,唯有加强控制中日争议领土缓解国内压力。2007年,日本通过《海洋基本法》,明确国家管理海洋的战略目标及原则规定,在实现“拥有国土面积约12倍的世界屈指可数的管辖海域”的目标下,推进新海洋战略。2010年,日本又通过《促进保全及利用专属经济区及大陆架、保全低潮线及建设据点设施等法律》等3项法律法规,采取保护“决定专属经济区外缘的离岛的低潮线”等措施,达到“保全及利用日本专属经济区及大陆架”,“开拓海洋新边地”的目的。同年7月中旬,海洋法制建设刚告一段落。海上保安厅9月上旬就在中国海域非法羁押了中国船长,企图制造“行使”的案例。并于12月审议通过新大纲,推出“动态遏制”战略为海洋战略护航。

总之,日本为实现新海洋立国这一国家总体战略,应对中日领土及海洋权益争议,一是插手南海争议支持声索国对华施压,侧援其在中日东海争议中取利;二是渲染亚太地区“灰色区域纷争”,炒作中国的海洋活动妨害“海洋航行自由”,制造遏制借口;三是应对中美力量对比变化导致战略态势“失衡”,为其最终推出“动态遏制”战略进行铺垫和造势。

二、“动态遏制”理论及其战略意图

日本官方系列文件表明,“动态遏制”战略的核心是通过“构筑动态防卫力量”,对“中间区域的安全保障问题”实施动态遏制,下面归纳分析动态遏制的基本概念与战略意图。

(一)动态遏制的基本概念

动态遏制不同于“传统的遏制”。在传统的遏制理论中,军事力量发挥着“惩罚性遏制”与“拒止性遏制”的重要作用,但在两种状况下无效:一是“对手采取不给对方应对时间,企图变更现状的既成事实化战略(faitaccompli)”;二是侦探对方动用遏制力量底线的“侦察活动”,这是传统遏制理论的盲点。日本军方提出,转变“两分法”的思维逻辑――区分“平时”与“有事”两种事态采取不同应对措施,聚焦平时与有事之间“中间区域”,为重构遏制理论提示方向。

何谓中间区域?日本军方提出:在既不是平时也不是有事的中间区域内,“军事力量的活动越来越重要,其烈度虽然不高,但这种长期、平时持续性的活动正在一般化”。日本周边发生大规模纷争的可能性降低,但平时频繁出现的不违法的军事活动,包含着侵害日本权益的可能性。这种军事活动不是攻击行动,所以不是传统的遏制对象。2010年2月,美国发表的《四年防务评估报告》(ODR)中也认为,军事力量在中间区域发挥重要作用:“在将来的战略环境中,正在出现一个重要课题――既不是彻底战争也不是彻底和平的灰色领域。”日方强调:从ODR与新大纲的相关表述,“能够观察到二者之间有着明确的相似性”。因此,为了使从事这种活动的对手打消念头,有必要重建“遏制”概念。显然,日方将中间区域挂靠美方提出的灰色区域,为遏制在日本周边的中间区域的活动,日方重建遏制理论并制定新战略。

“动态遏制”战略的内涵可概括为以下5点:(1)动态遏制的对象不是侵略和武力攻击等军事行动,是既不是平时也不是有事状态下的、难以采取军事行动的对象,主要目的是遏制既成事实化战略和侦察活动。(2)动态遏制的作用是,使对手认识到,通过既成事实化战

略和侦察活动成功变更现状的可能性不大。其局限性在于,难以直接打消对手将军事行动升级至武力攻击或侵略的念头。(3)动态遏制的性质不同于传统遏制,“不是应对正式的军事活动的‘惩罚’和‘拒止’”。但动态遏制必须建立在传统的遏制能力上,需要实际动用军事力量才能实现,关键在于“运用防卫力量”。(4)动态遏制三原则:首先、保挣情报优势,重视警戒监视、收集情报。其次、训练及演习活动。第三、国际安全合作活动。通过防卫力量的上述活动,表明在时间和地理上“无缝应对”,打消对手的行动念头。(5)动态遏制作为“新遏制方法论”,“在‘拒止性遏制’的基础上,可以说补全了传统的‘遏制’理论”。但这并非忽视传统遏制力量的作用。以往构筑“基础防卫力量”主要着眼于如何建设自卫队,构筑动态防卫力量则聚焦如何运用自卫队。新大纲不再把防卫力量的作用分成“平时的遏制”与“事态发生时的处置”两部分,而是加强自卫队的整合与战略性的功能建设,注重在平时与有事的中间区域,使防卫力量保持能动、持续、常态的活动。

综观“动态遏制”战略的基本概念,首先,动态遏制作为日本新安保战略,主要针对那些合法但可能危害日本利益的中间区域的安全问题,在既不能发动武力攻击,也不能任其发展下去的情况下,找到了一条运用国家军事力量实施遏制的中问道路。这是动态遏制与传统遏制之间的根本区别。第二,动态遏制战略有着极其重要的政治意义。中间区域毕竟不同于“有事”。动用军力实施遏制,有悖于日本运用国家军事力量的法律。炮制动态遏制中间区域的理论及战略,即开辟出一条在非战争、非武力冲突的条件下,动用自卫队遏制“假想敌”的新路。日本不再顾忌国内外对其平时动用军力的质疑,理由是军事力量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多样化,在打击海盗等非传统安全领域内,增加了军事力量发挥重要作用的机会。第三,日本将中间区域挂靠灰色区域,淡化动态遏制的理论建树另有所图:“如果日美双方认识到在中间区域活动的重要性,今后日美防卫合作也有必要朝着更加重视动态的方向进行。”即从双方安全形势评估的“相似性”,导出日美同盟在发生中间区域问题时采取联合行动的必然性,要求美军承担动态遏制的同盟义务。第五,构筑动态防卫力量、动态遏制中间区域事态是一整套的战略规划,包括体制、军力建设及作战方针,这也是本文将新大纲推出的安保战略称为“动态遏制”战略的主要依据。

(二)动态遏制的战略意图

该新大纲以“动态遏制”战略为纲,重新安排日本自卫队的任务:“(1)确保周边海空领域安全,(2)应对岛屿攻击,(3)应对网络攻击,(4)应对游击和特种部队的攻击,(5)应对弹道导弹攻击,(6)应对复合事态,7)应对大规模、特殊自然灾害等”。比照日本04大纲的任务排序,可见其首要任务“确保周边海空领域安全”5年前并不存在;“应对岛屿攻击”原来位居第三。这两项是“动态遏制”战略的重中之重,集中体现动态遏制“假想敌”中国的战略意图。

首先,“确保周边海空领域安全”没有明示地理范围,答案在应对岛屿攻击的作战方针中――“岛屿周边”。“岛屿周边”覆盖以下区域:(1)中国群岛及其周边海域,(2)中日专属经济区划界重叠海域,(3)靠近台湾的西南岛屿,(4)中国海军编队驶向太平洋的通道――西南岛屿中间的公海,(5)日本违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用两块岩礁在第一和第二岛链之间圈占42万平方公里的“冲鸟岛专属经济区”。(6)没有国际争议的日本专属经济区等。上述区域作为日本的核心利益纳入海洋战略。其中,存在中日争议的区域,无一不与中国、海洋权益及国家安全息息相关,中方在这些区域的合法活动,都被划归动态遏制的对象――中间区域的安保问题。其次,按照动态遏制的第一原则,对存在中间区域事态的周边海域加强实际控制。自卫队与海上保安厅联合行动,通过海空领域常态巡逻、近距离尾随跟踪等加强收集情报活动,及时发现并处置问题,这种称为警戒监视的遏制活动已在东海等海域付诸实施。再次,针对中国大幅提升武力攻击岛屿的能力。新大纲规定:“对于岛屿的攻击,迅速部署可机动运用的部队,与平时部署的部队联合阻止、排除侵略。在此之际,包括以巡航导弹应对在内,在确立岛屿周边防空态势的同时,确保周边海空领域的空中优势及海上运输线安全。”与04大纲比较,新大纲在用兵力度和作战区域上大幅升级。04大纲规定“迅速集中部队阻止并击败敌人”“应对岛屿部的侵略”,新大纲则明示“底线”:动用平时部署的部队和机动部队,使用巡航导弹应对“岛屿攻击”;作战区域从“岛屿部”扩展到“岛屿周边”;作战内容从“阻止并击败敌人”扩大到“确保周边海空领域的空中优势及海上运输线安全”。按照前述2010年颁布的法律,上述规定并不适用于日韩、日俄争议岛屿,日本新大纲以此向中国表明战略威慑意图:不惜打一场包括切断攻击方海上通道在内的海空一体战。

综上所述,日本“动态遏制”战略的基本概念及战略意图表明,日本决定运用自卫队加强警戒监视活动,遏制“日本岛屿周边”的中间区域事态――“中国海军和渔政等执法机构”的海洋活动;公示作战方针实施战略威慑;一旦西南岛屿或群岛等“有事”,在包括海上通道在内的范围内展开海空一体战。

三、构筑动态防卫力量

日本内阁官房长官仙谷由人强调:“‘构筑动态防卫力量’是新防卫大纲的一大特色”。日本将通过三条途径构筑动态防卫力量:(1)构建一元化安保体制,彻底改革冷战型防卫力量。(2)深化日美同盟体制,进行“动态日美防卫合作”。(3)构建“多层次的亚太安全保障网”。

(一)构建一元化安保体制,彻底改革冷战型防卫力量

新大纲提出,从“整合”与“战略性”出发构建一元化安全保障体制。北泽俊美防卫相强调:“在军队等实力组织平时在日本周边频繁活动的状况下,只有各相关机构紧密协作,才能迅速无缝进行处置。”具体规定是,内阁官房、防卫省、自卫队、警察、海上保安厅、外务省、法务省等部门加强联合行动,以内阁总理为中心,迅速、准确地做出决断,协调地方公共团体,“实现政府一元化应对。”整合内阁与政府各部的关系;同时加强横向收集情报的活动,实现共有情报、通信功能、应对网络攻击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推进开发和利用宇宙。

新大纲确定了新建军目标,彻底改革冷战型军力配置:自卫队必须“具备快速反应性、机动性、灵活性、持续性及多用途性,构筑基于军事技术水平的动向,得到高度技术力量和情报能力支撑的动态防卫力量”,更有效地发挥“遏制及处置”能力,“能动地从事进一步稳定亚太地区安全保障环境和改善全球性安全保障环境的活动。”据此,新大纲提出以下改革要求:(1)统一指挥,“加强以幕僚监部为首的指挥统制功能”。(2)建立高效运用体制,通过“重新组合、联合部队化、集约化、据点化等,加强各自卫队的横向运用功能”。(3)对自卫队的装备、人员、编制、配置实施“高效化、合理化”的结构性改革,裁减冷战型武器装备,将有限的资源向一线实战部队倾斜。(4)优先“通用型”功能建设。如“非对称性的应对功

能”和“不可替代的功能”,重点建设警戒监视、海上巡逻、防空、应对弹道导弹、运输及指挥通讯功能。不难预见,日本自卫队将按照上述要求彻底改变以往注重各兵种财政拨款均衡的“纵向分配预算”,精“干”简政,纠正部队中军官比例偏高的现状,实现一线战斗人员年轻化、一兵多能,通过“战略性部署”,加强部队的横向、综合运用能力。以上是构筑动态防卫力量的第一途径,是必须靠“日本自身努力”实现的目标。

(二)深化日美同盟体制,进行“动态日美防卫合作”

日本中期防提出:美国应一如既往向日本提供“不可或缺的核抑制力”,日美同盟发挥“遏制高度武力纷争”的作用,并在此之上提出四项要求。主要包括:第一,美军参与警戒监视活动;第二,扩大日美两国、日美与第三国、日美与多国之间的“联合训练”;第三,增加日美两军共同使用双方国内的军事设施;第四,关于国际维和、紧急援助、应对海盗等地区及全球性活动加强日美协商。日方强调:日美合作的重点是中间区域的安保问题,“利用遏制高度武力纷争的力量,进行动态日美防卫合作的重要性正在增加。”自卫队发挥有效遏制与应对,进一步稳定亚太地区的安保环境,改善全球安保环境三个作用,日美两国的军力同样发挥这三个作用将“产生合伙效果”。在深化日美同盟的基础上,“动态日美防卫合作不可或缺”。日本要求美国不但要承担平时威慑日本或日美双方的假想敌、“有事”时日美共同作战的责任,而且要参与动态遏制,承担“动态日美防卫合作”的义务,共同应对中间区域事态。另外,新大纲还提出,既要保持美军的抑制力,也要减轻冲绳县等美军基地所在地的负担,因此,需要“重新审视驻日美军的兵力”;与此同时,日本保证“积极努力,使以支援接受国为首要的驻日美军,驻扎顺畅、有效”。这一点在中期防内表述得更为透彻:“从驻日美军更顺畅并有效的观点出发,谋求进一步的高效、透明,确保驻日美军经费稳定。”“以支援接受国为首要”,这是日本首次明示提供美军基地并负担经费开支的交换条件。

近年来,美方一再要求日本突破宪法制约实现“共有力量”,对华政策“协调一致”。但日方在解除“行使集体自卫权”的制约问题上徘徊,不愿被拖入于己无益的战争,尤其警惕“中美共治”(G2)。日本甚至认为“在为霸权地位而奋斗的美国、企图成为霸权国家的中国之间的夹缝中”,政府应该乘美国军费拮据之机,将驻日美军纳入“动态遏制”战略为己所用。其真实意图在于:其一,要求美军参与动态遏制中国,防止“G2”噩梦变成现实。其二,扩大日美、日美+X联合军演,旨在做大做实日美同盟这一“亚太地区的公共财富”,扩大日本的地缘政治存在。其三,对美军开放自卫队设施,同时要求自卫队使用位于日美两国的美军设施,彰显同盟关系对等。其四,新大纲指定自卫队参与地区及全球性安全合作的课题,尽可能不牵涉宪法禁忌规避风险。总之,构筑动态防卫力量的第二途径是实现日美力量共有――在日本周边发挥有效遏制作用,在亚太安全事务中提高日美同盟的“公共性”和“公益性”。

(三)构建“多层次亚太安全保障网”

构筑动态防卫力量的第三途径是构建多层次亚太安保网。加强亚太国际安保合作框架建设并实现联网,包括多重国际安全合作:(1)充分发挥自卫队处理地雷、哑弹等能力,推进实质性的安全合作,“支援地区各国的能力建设”。(2)与共有基本价值且在安保领域共有利益的韩国和澳大利亚,加强双边及包括美国在内的多边合作。(3)与传统的合作伙伴――东盟保持并加强安保合作。(4)“与在切实保障从非洲、中东到东亚的海上交通安全上有共同利益的、以印度为首的相关国家”加强合作。(5)与ARF、ADMM+X等多边框架,“在维护区域秩序和规范问题上构筑务实合作关系”。(6)与价值观和安保利益不同的中俄两国,开展非传统安保领域的合作。“特别是作为构筑战略互惠关系的一环,与中国在各领域加强合作关系极其重要。基于这一认识,也要与同盟国等合作,积极干预,使中国在国际社会采取负责任的行动。”在此基础上,日本“致力于多层次地组合亚太双边和多边安全保障合作使之网络化,与日美同盟相辅相成,有效稳定该地区的安保环境。”北泽防卫相进一步阐释说:“推进与各国间的多层次协调”是运用防卫力量的第三原则,“是规定动态防卫力量内容,非常重要的因素”。这不仅是为了“协调应对”问题,更重要的是采取“实际行动”,“包括为解决问题而采取实际行动的合作在内,有必要在各种局面中多层次地推进双边与多边合作。”

综上所述,日本从参与反恐、防扩散等应对全球安全问题的实践中,确立了日本今后的安全保障方向:立足亚太地区,全面加强并扩大自卫队参与亚太国际安全合作框架建设的活动;将日美同盟作为亚太地区安全的公共产品,要求美国承担以支援日本为“首要”的对等义务;联合美国的盟国、“友好国”及“共有安保利益”的国家,构建亚太安全保障网,协助美国实施对华军事遏制战略,确立仅次于美国的准霸权地位。

四、“动态遏制”战略的意义

对比“动态遏制”战略与自民党政府的防卫战略,梳理日本在日美安保体制中的角色变化,笔者关于日本新战略的意义及其发展前景提出以下见解。

第一,“动态遏制”战略完成日本从“专守防卫”向外向型防卫战略的转变,开启自卫队全面参与亚太安全合作的新时期。这一转变始于04大纲,并在新大纲中定型。04大纲首次并列“防卫本国”与“国际和平活动”作为自卫队的两项基本任务之一。而新大纲关于自卫队外向型任务的规定不仅更具体,而且新增了构建亚太安保合作框架并实现联网、支援其他国家增强安保能力等国际合作项目。出于构筑动态防卫力量的需要,日本对国际维和、地区及全球性的安全合作、救灾等人道主义援助活动及政府开发援助(ODA)等,实施整合与战略性重组,力求对外军事交流、合作与外交、经贸、对外经济援助紧密结合,集中投放资源解决排序优先的重要课题。如今,以获取能源特别是希有资源为目标的“资源外交”方兴未艾,构建亚太安保网络的“安保外交”又走上前台。

第二,日本政府的安保战略,创新与继承并举。一是重视建立务实合作关系,将自民党政府推行的“价值观外交”,发展为重视“共有利益”、结交安保伙伴的国际合作,把美国的盟国及“友好国”作为择友的第一标准。二是日本与这些国家加强安保合作,目的是制约中国在国际社会采取“负责任的行动”,可见其构建亚太安保网,即组建应对中国的“志愿者联盟”。三是在美日经济实力相对弱化的状况下,日本做出了在地区安全领域崛起的战略抉择。发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上台后“去草根”化。鸠山内阁在美军基地搬迁问题上受挫后,菅内阁在权力中枢彻底淘汰了反对美军基地的理想主义,加强日美同盟,野田内阁完成了自民党留下的大幅放宽武器出口三原则的课题。目前朝野大党在重大防卫问题上基本不会发生激烈争斗,这是自民党梦寐以求的夙愿。

第三,动态遏制战略凸现日本战略自立,日美同盟关系进入对等、互利发展的新阶段,不再是“主从”关系。日本以提供美军基地等为交换条件,要求美军承担以中国为假想敌的

动态遏制义务;要求日美两军共用基地设施的待遇平等;自卫队从承担美军的防空、补给等辅任务,到采取协助美军收集中国军事情报的共同行动等,都是力图“共有力量”的证明。日本把确保本国海洋权益放在首位,抓住美国“重返亚洲”的战略机遇,把遏制中间区域放在新安保战略的核心位置,首要动因是维护国家核心利益。构筑动态防卫力量的三条途径,尤其凸现其战略自立。日本开列利益互换的条件,要求美国支持其领土主张,为日本实现海洋战略提供安全保障。必须指出,无论自卫队与美军“合伙”,还是日美+x模式,日本都能收获“狐假虎威”的效果,日本争取战略自立,绝非战略独立。与此同时,日本把亚太与全球性安保政策区分开来,设定“改善全球安全保障环境”的目标及日美安全合作的课题,表明不愿与美国共有责任、服从美军的调遣。

第四,日美亚太战略利益的交汇点增加:(1)中国海军从日本西南岛屿间的公海开赴太平洋的航道,是日美防范的重点。(2)在提升日韩军事合作的过程中,美方从中撮合,日本积极主动,为构建日韩“准同盟”合作框架奠定了基础。(3)日美联手在南海争议上打压中国,以图在东海争议中取利;组建应对中国的亚太安保网,则是为了充当“亚太警长”,谋求地区准霸权。(4)日方提出扩大日美+X联合军演等项要求,不但符合美国掌控亚太安全局势的意图,而且有利于打消相关国家的顾虑。自安倍内阁以来自民党政府构建的多层次安保框架,是日本构建亚太安保网的基础和资本,美国也需要借重之。两国“共同战略目标”增加并定期更新的发展趋势,将不断深化日美同盟的互利性质。

第五,“动态遏制”战略是日本海洋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在对华战略威慑与防范。日本既有应对中日领土和海洋权益争议的目的,也包含恐吓大陆单方面改变台海现状,防范中国改写地缘政治版图的企图。此外,还有担忧中国未来走向的因素在内,但主要是为实现标榜“新海洋立国战略”的国家总体战略护航。同时,日本反诬“中国在不断延伸其安全保障方面利益的同时,已超越了本国的领土,领海,领空,到达了东海、南海等本国周边地区,更到达了太平洋和非洲”;掩盖本国的军事战略扩张。

国内安全保卫论文篇7

【关键词】供电企业;安全保卫工作;稳定工作

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围绕供电企业在常规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安全保卫,以及维护企业基本秩序稳定的发展目标,立足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全体居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实际用电需求结构特征,开展了一系列的针对性工作。为保障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的供电工作,能够顺利取得预期的安全稳定状态,应当围绕供电公司的安全保卫和稳定状态的建设问题展开相关探索,并在此基础上获取成熟的可供借鉴的实践经验。

一、做好供电企业安全保卫和稳定工作的重要意义

第一,做好供电企业安全保卫和稳定工作,是电力企业发展建设稳定推进的必要条件。电力能源工业的发展状态攸关国计民生,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体系的重要命脉。历史经验揭示,一旦电力能源企业的正常生产运行秩序遭遇较为严重的不良冲击,对新疆居民正常生产生活实践的开展,可能会造成难以想象的不良影响。在近年来新疆地区事件发生几率不断增大的背景下,做好新疆地区供电企业的安全保卫工作,保障新疆供电企业不发生严重影响企业安全稳定生产状态的事件,对于新疆地区基层民众正常生产生活实践活动的稳定有序开展,具备重要的现实保障意义。针对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供电企业在实际经营发展过程中,所面对的新形势和新问题,为切实提升本地区供电企业安全保卫工作,以及稳定维持工作的开展质量,必须指令本地区供电企业的工作人员,基于理念认知,以及实践路径的双重角度,做好安全保卫工作和稳定工作实践方案的探索工作,从政治思想认识的高度,促进有关工作质量水平状态的有效提升。随着我国当代社会各项制度改革工作开展力度的不断提升,供电企业内部承载企业生产运行安全保卫和稳定工作职责的技术人员,实际面对的工作任务产生了复杂化,以及综合化的发展演进趋势,逐步提升了相关人员实际面对的工作压力强度。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供电企业的安全保卫以及稳定工作者,必须严格遵照国家现行法律法规,以及行业制度的约制,为保障供电企业正常有序的生产经营活动,建构系统完善的安全保卫和稳定工作实践机制,为新疆地区基层民众基本生产生活实践创造充足的保障条件。

第二,做好供电企业的安全保卫和稳定工作,是维护社会稳定以及民众基本利益的重要条件。对于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的综合性社会发展建设事业而言,做好电力能源生产企业的安全保卫和稳定工作,与我国电力能源技术体系的稳定有序运行,电力改革建设发展事业的良好推进、国家发展的安全有序稳定,社会建设发展成果的接连涌现,以及民众基本物质生活欲求的不断满足息息相关。做好供电企业的安全保卫以及稳定工作,对于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稳定有序具备重要的现实意义。想要做好供电企业的安全保卫和稳定工作,必须优先做好企业内部基本工作运作秩序的治理控制工作,保证供电企业内部员工的生产生活实践活动始终处于稳定有序的开展状态,确保企业始终处于安全稳定的发展状态。与此同时,针对新疆地域社会治安工作面对的新环境、新问题,以及新疆地域近年来恐怖主义、极端主义有所抬头的现实状况,电力供应企业安全保卫和稳定工作人员,应当采取行之有效的针对性措施,做好企业内外的安全稳定秩序维护控制工作,要在优先保障企业内部生产秩序安全稳定的前提下,探究和应用有效应对外部社会环境冲击力量的有效手段,最大限度地缩小社会治安环境的不良变化给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供电企业安全保卫和稳定工作所造成的不利影响。

二、做好供电企业安全保卫和稳定工作的基本策略

针对新疆地区供电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实际面对的社会治安环境,结合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在供电企业安全保卫和稳定工作方面已经获取的工作经验,笔者尝试性地提出如下工作建议:

第一,提升供电企业安全保卫和稳定人员的基本工作意识建构水平,供电企业各级领导以及一线技术工人,要充分认知做好供电企业内部安全保卫工作和稳定工作的重要意义,并在贯彻实行新发展理念,以及结合新疆经济社会治安环境发展变化趋势的背景之下,将供电企业的安全保卫和稳定工作视为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点关注环节,要将供电企业的党政领导一把手放置于安全保卫和稳定工作第一责任人的位置。供电企业中的一线安全保卫和稳定工作人员要基于“讲政治、顾大局、保稳定、促发展”的思想指引,切实履行自身承载的工作职责,为企业安全保卫工作目标的顺利实现作出最大贡献。

第二,建构科学系统的工作管理约束制度。科学系统的企业安全保卫和稳定工作规章制度,是保障供电企业安全保卫和稳定工作开展,并顺利取得预期工作效果的重要条件,为更好完成针对企业基本员工的行为约束任务,供电企业中的安全保卫和稳定工作部门应当建立科学系统的内部管理控制制度,严格杜绝企业员工做出一切可能影响供电企业安全稳定生产状态的行为,为企业安全保卫和稳定工作目标的顺利实现创造充足的前在支持条件。

第三,引入并借用供电企业的内外综合资源,实现打击和预防两项工作的有效结合。要针对新疆地域供电企业实际具备的生产经营工作的技术市场条件,以及新疆地域社会治安工作在近年来所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从企业内外的双重角度,探索和应用做好新疆供电企业安全保卫和稳定工作的有效策略。

结语

针对供电企业安全保卫和稳定工作问题,本文以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供电企业为例,从做好供电企业安全保卫和稳定工作的重要意义和基本策略两个角度展开了论述,实践经验揭示,做好供电企业的安全保卫与稳定工作,对于新疆民众社会生产生活的有序推进具备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冰.电力设施安全保护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分析[J].科技经济导刊,2015(16).

[2]郭振江.浅析当前供电企业安全保卫工作的现状及改进[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01).

[3]张鑫波.关于加强电力企业保卫工作的几点思考[J].法制博览(中旬刊),2012(07).

[4]刘永红.供电企业安全保卫工作的现状与对策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4(05).

国内安全保卫论文篇8

【关键词】煤炭企业;治安保卫工作;有效途径

随着时代的发展,煤炭企业的发展也需要一个安定和谐的发展环境。因此,就需要一个有高素质高修养的煤炭企业治安保卫强大的团队。现今煤炭企业是一个直接面向市场、以盈利为目的,并且还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机构,与乡村以及政府机关大不相同。尤其在煤炭企业上的工程,它的周边多数都是紧邻农村,也正因为农村的社会治安比较落后,而且治安的环境还是比较复杂。那么在分析种种因素的同时,煤炭企业如何才能创建出属于一个和谐稳定的共发展的环境呢,怎样来维护企业团体的利益不受干扰呢?下面就对煤炭企业内部的治安保卫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如何加强煤炭企业内部治安保卫工作进行具体的分析和探讨。

一、煤炭企业内部治安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1)煤炭企业对于加强内部治安保卫工作的认识不足。现如今,在我国的很多的煤炭企业,对于内部治安保卫工作的认识非常的不足。很多的煤炭企业还没有建立内部治安保卫工作的由本单位负责,政府监管的理念。一些煤炭企业对于内部治安保卫工作不重视,认为不重要,没有建立相应的安全方法的设施,安全防范的机制不健全,防范技术水平落后。甚至是有些煤炭企业不设立内部治安保卫部门,从而给安全的安全稳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隐患。(2)煤炭企业安保人员法律意识不强。在如今很多煤炭企业治安保卫部门的安保人员的法律意识不强。很多人员在执行工作的时候不按照相关的法律办事,缺乏应有的法律观念。另外,在选拔治安保卫人员的时候,没有进行相关法律知识的考试,从而导致一些甚至是一点法律知识都没有的员工进入到煤炭企业工作,进而在执行治安保卫工作的时候带来了一些不必要的法律纠纷。(3)煤炭企业治安保卫工作形势严峻。现如今煤炭企业治安保卫工作形势比较严峻。其原因主要是,伴随着我国煤炭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进入到煤炭企业务工的临时工队伍在不断的扩大,一些员工的素质较差,不遵守法律纪律,更是有些员工由于利益的诱惑,甚至会铤而走险,盗取企业内部的财物,从而给安保工作带了更多的困难。(4)煤炭企业的内部治安保卫工作的力度不够。在很多的煤炭企业中,虽然设立了内部的治安保卫部门,但是对于内部治安保卫工作的力度不足。一些企业的内部治安保卫部门形同虚设,没有履行其治安保卫部门的职责,进行内部治安保卫工作的相关事宜。另外,在我国很多煤炭企业中没有建立健全的内部治安保卫的制度,使得内部治安保卫部门在执行安保工作的时候无章可循,使得煤炭企业的内部安保工作没有秩序,因而治安保卫工作做的不够全面具体,力度不够。(5)煤炭企业内部存在着诸多矛盾,治安保卫部门解决矛盾的效率不高。在煤炭企业的内部,会存在着很多的矛盾需要解决,矛盾解决的不合理或者不及时都容易影响整个企业正常的生产作业。因而,在解决煤炭企业内部矛盾中,治安保卫部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工作效率的高低以及解决矛盾是否科学等等都影响着矛盾是否能够顺利的解决。然而,在很多的煤炭企业中,治安保卫部门的解决矛盾的效率并不是很好,在解决矛盾中拖延时间,从而导致很多的矛盾升级,严重的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的生产作业的效率。

二、煤炭企业加强内部治安保卫工作的有效途径分析

(1)加强对煤炭企业内部治安保卫工作的认识。煤炭企业应该加强对于内部治安保卫工作的认识。加强对企业管理人员的建立安保部门的重要性进行教育,从而使其全面的认识到安保工作对于一个企业的重要作用。在设立安保部门时,应该对安保人员的业务素质以及道德素质进行严格的要求,不符合要求的人员应坚决予以拒绝进入到煤炭企业内部治安保卫部门进行工作。另外,还应该加强对煤炭企业内部治安保卫工作的监督。对于安保人员在进行治安保护工作时候是否能够切实的落实各项安保任务等进行相关的监督,进而提高煤炭企业内部治安保卫工作的进一步的发展,确保整个煤炭企业的安全。(2)加大法制宣传力度,提高普法教育水平。针对于煤炭企业治安保卫人员法律意识不强的情况,应该不断的加强对治安保卫人员的普法教育。这也是全面提高煤炭企业治安保卫工作水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措施。应该重点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如:广播,法制专栏,通讯等对安保工作人员进行法律法规方面的教育。二是定期对企业治安工作的信息进行通报,有关于文件制度和治安检查情况等,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对安保人员进行法制教育,进而有效的预防违法乱纪等情况的发生。三是每天组织一些大型的普法教育的讲座,编制法律知识的手册以及组织各种形式的法律考试等等。四是在安保人员的选拔方面,应该对其法律方面的知识进行考核,从而不断的提高煤炭企业整体治安保卫工作的水平。(3)抓好三支队伍的建设。针对于煤炭企业治安保卫工作严峻的形势,应该抓好三支队伍的建设。一是抓好领导队伍的建设,严格对在职干部进行考核和任用,不断提高管理能力,全面树立煤炭企业治安保卫工作领军人物的形象。二是抓好技术人员队伍的建设。进一步提高专业技术人员整体专业素质,不断优化技术人员队伍结构,尽一切力量调动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煤炭企业内部治安保卫工作提供相关的智力支持。三是抓好安保队伍建设。从思想上打牢做忠诚卫士的根基,并且通过严格的考核,确保护卫人员具备胜任岗位职责和完成岗位工作任务所需要的业务能力,切实解决护卫人员说外行话,干不了本行事的问题。(4)加大重点工作治安的保卫力度,并且要制定相应的治安防范方案。对于职工更衣柜、升井人员、通勤车辆和吊篮等都必须做到每日的安全检查工作,与此同时还要加强矿区的检查和巡逻的工作,建立企业治安保卫的相关的制度,并且严格的按照安保制度来执行。再按照标本兼治、打防结合、预防为主和重在治本的四个主要方针来叮属煤矿的重要发展工作,并且还要拟定出突发性事件的紧急应急方案,一定要做到安全有备无患。要加强对违反企业制度的人的打击力度,并且确保煤矿区的治安稳定工作。(5)加强对纠纷和矛盾的解决,并且搞好的稳定工作。要树立群众利益没有小事的思想方针,积极的开展建设的稳定工作,而且要定期的分析职工在工作上的思想动态,并且要积极的处理好涉及到职工群体的自身利益所发生的问题,做到及时的处理各种纠纷和矛盾,且避免矛盾的激化,把问题由大化小,由小化无,解决在萌芽的状态,要教育职工都依照正规渠道和正规的突进来反映问题,并且都做好相应的信息反馈,以严防越级的上访等严重事件发生。

本文通过对煤炭企业内部治安保卫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相关方面的分析,并且针对煤炭企业内部治安保卫工作存在的问题具体的探讨了如何加强煤炭企业内部的安保工作。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了解到,煤炭企业内部的治安保卫工作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应该引起煤炭企业的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建立健全各项治安保卫的制度,强化科学管理,进而使治安保卫部门执行其部门的职责,切实的做好对煤炭企业的安保工作。

参 考 文 献

[1]杨海河.坚持群众路线是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法宝[J].湖南社会科学.1995(S1)

[2]陈衍禧.投资环境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A].反腐倡廉理论与实践——海南省监察学会理论研讨会论文选[C].2006

[3]杨培源.略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管理功能的强化和开发[J].青少年犯罪问题.1995(5)

[4]黄昌银.坚持“五个到位”、“三个结合”.确保一方平安[J].发展研究.

上一篇:海洋安全论文范文 下一篇:假期安全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