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环境个人工作总结范文

时间:2023-09-28 23:41:16

人居环境个人工作总结

人居环境个人工作总结篇1

会议就学习贯彻重要指示和总理批示精神作出部署。强调各地要高度重视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切实加强领导,科学规划,精心组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

会议充分肯定了浙江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突出成效、做法和经验。主要有三点:一是领导重视,常抓不懈。2003年以来,浙江省委、省政府按照同志“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的要求,高度重视、摆上日程,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从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起步,不断拓展建设内容,坚持不懈推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开启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新篇章,不仅改善了农村面貌,而且带动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二是规划先行,科学布局。坚持以编制村庄规划为先导,分类明确村庄整治建设的定位,科学编制村庄布局规划,分类编制村庄建设规划,协同编制配套规划体系。坚持规划科学编制与切实执行相统一,不规划不建设,不设计不施工,七分力量抓规划三分力量搞建设。三是政府主导,多元投入。坚持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相结合,构建起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和农民主体的推进机制、投入机制,把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纳入公共财政覆盖范围,拓宽社会参与途径,调动一切积极力量,形成了支持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建立强大合力。

会议强调,浙江的经验和做法值得学习和借鉴。各地要根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以保障农村居民住房安全、饮水安全、出行安全为基本目标,以垃圾、污水治理为重点,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新一轮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通过长期艰苦努力,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会议要求,各地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科学规划,精心组织,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健全资金投入机制,把农村人居环境建设逐步纳入公共财政覆盖范围。要拓宽社会参与途径,调动一切积极力量,努力形成支持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强大合力。

2013年及今后一个时期,我省要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进而建设美丽乡村,纳入到全省科学发展、民生改善、生态保护、依法治省的重大战略任务之中,作为推进美丽吉林建设的长远战略加以统筹谋划和顶层设计,高度重视、强化领导,精心组织、科学实施,举全省之力打造新农村建设升级版。初步考虑是: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美丽吉林和新农村建设为总体要求,以保障农村居民住房安全、饮水安全、出行安全为基本目标,以垃圾、秸秆、粪便、污水治理为重点,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努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让农村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一是明确组织机构。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由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统筹,充分发挥综合协调、规划制定、工作指导、工作调度和监督检查作用。二是明确职责分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涉及多个领域、多个部门,需要进一步统筹协调,明确职责分工,落实任务指标和包保责任,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形成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的合力。三是明确投入机制。设立省级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各市(州)、县(市、区)也要相应设立专项资金。整合资源、资金和力量,重点投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纳入每年各级政府民生实事,明确政策和资金支持范围。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进入。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帮扶工作机制。四是明确激励机制。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加强督导检查,实行年度表彰奖励。五是注重规划先行。突出抓好村庄布局规划和建设规划编制,完善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规划体系和技术保障体系。六是明确重点任务。围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深入实施农村环境清洁、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人畜分离、垃圾污水处理、公共服务配套和农村生态改善等六大工程。七是加强组织推动。召开全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领导小组推进会议,深入学习贯彻重要指示、总理批示和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精神,明确职责分工、目标任务和序时进度,切实把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要培育一批好典型,总结一些好模式,发挥典型引路作用。

人居环境个人工作总结篇2

关键词:潮州居民;环保意识;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X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5-0271-03

党的十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国家未来。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仅仅依靠政府资金的投入和环保技术的创新是远远解决不了环境污染问题的,更为重要是要有效地提高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这才是推动环保工作进行的根本动力[1]。目前,国内外学者主要针对发达地区居民[2,3]、大城市居民[2-4]、著名旅游景点居民[5,6]、学生群体[7,8]以及旅游者[9]开展了环保意识调查。关于沿海地区中小城市居民环保意识的调查与研究,目前还比较少见。

潮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是粤东沿海地区的文化中心及经济区城市之一,近年来,日用陶瓷、五金不锈钢、婚纱晚礼服等行业发展迅猛,有“中国瓷都”、 “中国不锈钢制品之乡”、“中国婚纱晚礼服名城”等称号。但潮州市的环境问题,如固体废弃物、地下水污染等比较突出,环保工作亟待加强。市民环保意识的觉醒和提高,是环保工作开展的基础和内在动力,调查研究潮州市区居民的环保意识,有利于了解市民对环保工作的认知度和参与度,掌握、引导和培养其环保行为,有利于开展环保教育工作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有利于建立健全环保的公众参与机制。

本文根据社会学调查的一般方法,结合潮州市经济发展和环境质量现状,设计了针对潮州居民的环保意识调查问卷,旨在通过现场调查,分析与掌握潮州市区居民的环保意识现状,希望为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为环保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及进行环保管理提供参考。

一、调查方法

为研究潮州市居民环保意识的现状,2013年5月,本课题组组织了8支环保志愿者队伍共40名大学生,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潮州市8个人流密度大的地点开展调查,地点分布情况见表1。每个地点发出问卷50份,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62份,问卷有效率为90.5%。

表1 调查问卷的地点分布情况

调查问卷设计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基本变量,主要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职业等情况的描述,受访者的基本情况见表2;二是反应变量,主要包括环保知识、环保态度、环保行为和对潮州环保工作的评价。

表2 受访者的基本情况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环保知识

图1 潮州市居民的环境知识情况

调查选用了5个有关环境科学知识的问题,如图1所示。结果表明,潮州市居民对于与自己日常生活相关的环境科学知识掌握得比较好,比如对“提倡使用无磷洗衣粉的出发点”63.3%的受访者选择了正确答案;对“减少水污染”、“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67.7%的受访者选择了正确答案;对“二氧化碳”、“大量燃烧石油会不会导致全球变暖,”82.6%的受访者选择了正确答案“会”。然而,对于国家环保政策“谁污染,谁治理,谁付费”,则仅有37%的受访者给予肯定答案;而对于从1993年9月开始,由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中共中央宣传部、广播电影电视部、国家环保局联合开展并已持续了十余年声势浩大的“中华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则仅有5.2%的受访者表示知道这一活动。由此可见,潮州市居民的环保知识水平还只是处于“日常生活型”,对其他环境相关问题的认识明显不足。

从潮州市居民接受环境知识的渠道来看,大众传媒占有比较高的比例。其中,电视广播排在第1位,互联网和报纸杂志紧随其后,三者所占的比例为76.7%,是居民获取环境知识的主要渠道。而居民从各种相关部门及组织所举办的环境保护宣传、知识讲座等教育活动中获得环境知识的比例相对较低,仅分别为11.3%和5.5%。另有6.6%的受访者表示是通过其他途径获得环境知识的,比如从与亲戚、朋友的交谈中获得。

表3 潮州市居民了解环境知识的渠道

(二)环保态度

从调查结果来看,潮州居民对环保工作的支持程度较高。由表4中可以看出,高达99.4%的受访者认为保护环境是非常重要的,没有人认为保护环境是不重要的。在对待垃圾分类处理这一问题上,也有87%的受访者表示赞成这一举措,仅有2.8%的人表示不赞成。但是在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方面,则仅有45%的受访者表示同意为了保护环境而放慢经济发展速度。这一调查结果与国家环保总局和教育部调查的结果相一致[10]。究其原因,是居民在对待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上,更倾向于在当地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建设重于环境保护。

表4

表5 潮州市居民对潮州环境现状的评价

(三)环保行为

列举了8项环保行为,调查受访者在日常生活的行为是否与环保要求相符。结果表明,潮州市居民在采用环保行为方面总体偏低。如在节约用水方面仅有53.9%的受访者有二次用水的习惯,而在对于需要个人支出或影响个人行为习惯方面其采用的程度就更低,如为分放和处理垃圾付一定费用(50%)、购物时自备购物袋(22.4%)、在外就餐时坚决不使用一次餐具(7.7%)。但是在环境道德方面,55%的受访者表示在面对破坏公共绿化行为时会坚决反对,并会上前予以阻止;在外出时如何正理手中的垃圾,69.9%的受访者也选择要坚持找到垃圾桶才扔掉。这一调查结果与环保行为的调查结果存在一定的偏差。一般而言,环境道德比较高的公众相应的就会有比较好的环保行为。分析其原因,笔者认为,受访者在填写问卷的时候,由于心理等因素的影响,趋向于选填更符合道德要求的选项,而不是自身的实际行为情况。

表6 潮州市居民对潮州环保工作的评价

(四)环保评价

对潮州市环境现状的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居民对潮州市现在的环境质量整体是满意的。例如,对绿化程度,80.4%的受访者表示可以;对潮州母亲河韩江的水质,88.1%的受访者认为污染较轻;对潮州市民最佳的休闲场所滨江长廊的环境,89.8%的受访者表示保护得还好。在对潮州环境污染源的归因调查中,87.8%的人认为潮州市的两大传统主要产业陶瓷和不锈钢都对环境产生了污染,49.7%的人甚至认为由此产生的污染是严重的。陶瓷产业产生的垃圾固体废弃物是潮州居民认为的潮州目前最严重的污染,不锈钢产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水污染和大气污染也是潮州重要的污染源。

另外,从本次调查的结果来看,潮州居民对潮州的环保工作认同程度相对较低,90.6%的受访者认为潮州的环保工作做得不是很到位,认为环保工作做得好的仅有9.4%。而对于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的判定,市民环保意识差、企业只注重自身发展而忽视环保、相关部门监管不力等主观因素是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分列前三位;政府对环境问题重视程度不够、市民守法意识差,列四、五位;人口膨胀过快和经济发展速度过快等客观因素对环境问题影响则比较小。这一调查结果与2007年在全国进行的调查结果相符,公众的环保意识差仍然是环境问题产生的首要原因[10]。

三、结论与建议

1.从环保知识方面看,潮州市居民还处于“日常生活型”这一环保知识比较欠缺的阶段。当前,电视广播、互联网和报纸杂志是居民获取环保知识的主要途径,因此,在探索多渠道、多媒介开展环保宣传时,可重点利用这三种方式进行。另外,考虑到微信的影响力度正呈快速上升状态、对传统媒体的互补作用以及人际传播的效能,建议政府部门汇总整理一些宣传环保知识的信息,并通过微信的方式传播给市民,只要持之以恒就能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2.从环保态度看,潮州市居民对环保工作的支持度是比较高的,但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这一关系上,居民则更倾向经济发展重于环境保护。由此可以看出,发展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但需在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之间寻找新的平衡点,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方式。

3.潮州市居民在日常生活中采取环保行为的程度总体偏低。今后的环保宣教工作中,应尽可能地以日常生活中的微观环保内容为主题,帮助人们建立环保有利于自身生活的观念,提升居民参与环保的自觉性。

4.潮州市居民对潮州环境的现状整体还是比较满意的,但对环保工作整体评价不高,主要集中在对污染企业的管理方面。在居民认为最有效的环保措施中,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对污染企业进行严格管理的三个选项占61.6%。这说明,居民普遍认为企业的污染情况比较严重,实现企业环保化将是潮州今后环保工作的一个重点。

参考文献:

[1] 叶军,李文婷,张立波,等.城乡居民“环境意识”的调查与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0,(12):64-67.

[2] 周景博,邹骥.北京市公众环境意识的总体评价与影响因素[J].北京社会科学,2005,(2):128-133.

[3] 阎国东,康建成.上海市民对环境变化的响应调查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9,16(4):135-142.

[4] 赵卉卉,王远,王义琛,等.南京市公众环境意识总体评价与影响因素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21(4):406-411.

[5] 吕君,刘丽梅.草原旅游发展中社区居民环境意识水平的调查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8,(1):40-49.

[6] 王蕾,魏宝祥.旅游地居民环境保护支付意愿影响因素分析――以甘肃景泰黄河石林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6):

8723-8725,8765.

[7] 陶文娣,王会,王瑾芳,等.北京市大学生环境意识调查与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14(1):130-134.

[8] 解红晖.我国大学生环境意识研究综述[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30(6):110-113.

[9] 吕君,陈田,刘丽梅.旅游者环境意识的调查与分析[J].地理研究,2009,28(1):259-270.

人居环境个人工作总结篇3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土地污染;人居环境;土地工程

1新型城镇化的背景

党的十以来,明确提出实施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高城镇化质量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战略。营造和谐、宜居、舒适、安全的人居环境,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应有之义和必由之路[1,2]。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在全民抗疫的环境下要继续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让城市更宜业宜居[3]。同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强调通过村庄环境整治,建设宜居村庄,改善农村人居环境[4]。党的报告中提出以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把生态优势作为改善人居环境的主导因素,推动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建设高品质人居环境,实现城镇高质量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主要内容。人居环境作为描述人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概念,包含了城市、乡村及城乡之间各种自然空间和人工空间[5]。人居环境理念的提出和发展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其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各种生态环境问题而不断变化。吴良镛指出,人居环境由人类、自然、居住、社会和支撑系统5部分组成。需要运用多种相关学科成果,重视社会整体利益和多元要素和谐发展[6]。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关键时期,建设高品质人居环境的重点是开展城乡生态化建设,提高环境健康性,增强居民生态意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城市化进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78~2018年,我国城镇化率从17.9%增长到59.6%,年平均提高1.04%[7]。《2018年城乡建设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0~2018年,我国673个设市城市城区常住人口由3.88亿人增长到4.27亿人,建成区面积由2.24万km2增加到了5.85万km2[8]。土地城镇化增幅(161.16%)明显高于人口城镇化增幅(10.05%)。与此同时,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存在显著的区域性差异,总体上呈现出东中西部城镇化增长速度依次递减的趋势[9]。高城镇化率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中部京广线以及西部省会等城市区域,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3大城市群的城市化率均超过了70%[10]。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土地资源愈发紧缺,向存量土地要空间成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充足健康的土地是推进“严控增量,盘活存量”城市发展战略的保障。快速城镇化虽然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但也引起了土地污染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退化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因此,污染土地治理是现阶段开展高品质人居环境建设和实现城镇化高质量转型的关键。

2人地关系失衡威胁人居环境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基础,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关键要素[11]。城镇化的发展往往伴随着土地利用模式的改变和土地制度的完善[12]。土地城镇化实现了城镇化规模的飞速增长,但同时导致了高度紧张的人地关系,造成了居住质量下降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退化等问题[13]。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以及各类“毒地”事件频发。2014年施行的《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指出,通过盘活存量土地资源构建城乡土地利用新格局。城市存量土地主要包括闲置土地、棕地和废弃土地等,而三者共同点是土地污染和土地低效利用。土地污染、土地退化、土地利用效率不高、耕地资源大量流失、土地供给矛盾突出等土地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14]。只有解决了这些土地问题,才能真正构建和谐的人地关系,推动城镇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人居环境建设。《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年)》指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总体上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自然生态系统脆弱,土地退化和污染严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面临巨大压力[15]。2014年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调查点位的总超标率达到16.1%,耕地、林地、未利用地和城镇工矿用地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重污染企业用地和工业废弃地的污染最为严重,点位超标率均超过30%,对城乡人居环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东北老工业基地等部分区域土壤污染较为突出[16]。《土地整治蓝皮书》指出,我国耕地约有333.3万hm2受到了中度和重度污染,土地面临着严重的污染和退化问题[17]。土壤健康和粮食安全是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首要任务。据统计,每年因自然灾害和生产建设活动损毁的土地约26.7万hm2。根据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开展损毁土地复垦、加强土地生态建设和保护是推动绿色发展、提升人居环境质量的重中之重[15]。

3我国人居环境现状

伴随着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土地城镇化向人的城镇化转型,其实质是以土地经济价值为核心的发展模式转变为以土地生态化建设为前提的发展模式,将人居环境质量和人民居住满意度作为衡量城市发展的重要指标。2019年中科院的《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显示,环境健康性和城市安全性是影响我国城市宜居性的主要短板,在居民评分中位于倒数后两位。所有参与调查的40个城市中环境健康性评分的平均值仅为58.24,环境健康性成为制约我国宜居城市建设的主要瓶颈。目前,我国人居环境总体格局呈现南高北低的趋势,如位于东南部的浙江省、广东省、福建省、江西省以及苏南区、鄂东区、皖南区、湘南区几个典型省、区中的多数城市的人居环境综合评价均排在全国的前列,宜居城市呈现集中连片分布的情况。这与当地城市经济实力密切相关。过去要的是经济发展的速度,而现在“绿水青山”才是发展的首要任务。当前,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区域因经济发展、环境质量的影响导致人居环境在各城市间差异较大。属于京津冀的北京地区人居环境综合评价达到88.9分,天津、石家庄的评分也在82分以上,而位于重工业区的衡水、唐山、保定等由于环境健康的影响导致综合评价均小于77分。这与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中关于工业发展导致土壤污染问题严重这一结论具有一致性。在同一城市不同区域的人居环境也存在一定差异性,如工业区的人居环境评分显著低于其他区域。这与工业区的土地污染密切相关。工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排放的废气、废水、废渣造成其周边土壤的污染,导致人居环境质量严重下降。以河北省为例,省内重工业区及其周边区域的人居环境均面临严重挑战。主要是区域内分布的重工业企业,如钢铁厂、化工厂、玻璃制品厂等产生大量污染物质,严重影响周边环境质量,出现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锐减等问题。因此,保护生态环境,净化污染是恢复土地资源和环境承载力,提升人居环境质量的重要途径。

4土地污染制约人居环境发展

4.1“净土”是提升人居环境的先决条件

吴良镛提出,要以绿色城乡建设促进人居高质量发展,将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处理好土地问题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土地问题是城乡社会政策、经济发展、自然环境约束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是人地关系的外在表现。当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超出了土地的资源承载力,生态环境就可能遭到破坏。这些负面的环境反馈将会反作用于城市的发展,直接造成土壤污染和生态系统退化等诸多问题。加剧了土地资源紧缺,限制了用地结构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造成了城市发展的不协调;土地安全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人居环境健康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因此,土壤污染治理迫在眉睫。土壤污染危害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制约了人居环境的发展与改善。土壤污染影响土壤肥力及其养分的正常转化,进而危及土壤的生态过程和生态服务功能,还会间接影响植物、微生物、土壤动物的生长与繁衍,通过食物链进一步危害人体健康。同时,土壤中的污染物可通过地表径流、地下渗流、挥发等方式迁移转化至地表水、地下水和大气中,进一步扩大污染范围,危害人体健康。另外,商业、住宅、公园等建设用地污染土壤中的污染物还可能通过口、鼻、皮肤等途径直接进入人体,危害人体健康。污染场地未经治理直接开发建设,会给有关人群造成长期的危害。因此,通过“净土”工程推动城乡绿色发展,保障人居环境健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4.2“净土”推动存量发展战略

在我国,不论是在农村还是城市,土壤污染状况都十分严重。城市土壤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污染。随着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大批工业企业开始外迁,其中大部分都属于污染性企业。仅2001~2015年间,全国总共有超过10万家工业企业关停。据不完全统计,有超过50万块工业场地计划用于城市建设之中。其中,工业废弃地超标点位占34.9%,重污染企业用地及周边超标点位占36.3%[16]。土壤污染问题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我国很多城市已经将土壤污染防治写入城市发展政策之中。深圳率先将土壤环境保护列入城市更新政策之中,对土壤环境质量不达标的项目,需编制土壤环境修复方案并报深圳市人居环境委员会备案后,方可列入城市更新单元计划。通过开展污染土地治理,可以将原本不适宜开发的工业用地和废弃土地等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能够有效缓解城市土地资源匮乏的问题,保障“严控增量,盘活存量”的绿色发展战略。

5总结与讨论

当前,在我国城镇化转型的关键阶段,人居环境建设研究需要从土地问题本质出发,借助土地工程技术与方法,协调人地关系。从人居环境的战略需求和土地工程的研究内容来看,二者具有极高的契合度。这主要是由土地的多重属性所决定的,土地环境往往可以反映区域的人居环境,而人居环境建设的矛盾往往都集中在土地问题上。通过土体有机重构技术,开展土体改良和污染治理,从源头上整治土地问题,实现土地生态化建设。从人居环境多要素、多层次的特点出发,运用土地工程技术手段,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实现了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与可持续发展。从内容上来说,土地工程学是对人居环境科学的补充和完善,是新时期协调人地关系的重要途径,而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和人民居住满意度是土地工程的最终目标。现阶段,我国的土壤污染问题不容乐观,严重地制约了新型城镇化发展。土地是城乡建设的载体,和人们生活居住息息相关。土壤污染将会对人体健康造成直接的危害,而人类活动是造成城乡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如农业化肥污染、工业用地污染、生活垃圾污染等,使土地完全失去或部分失去原来的使用价值和建设价值。防治土壤污染,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人居环境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是我国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需求。通过分析土壤污染过程、效应,摸清污染类型、程度和形成机制,评价生态健康风险。运用土体有机重构技术,以置换、复配和增减等技术手段,构建良好的土体结构。通过改变污染物在土地中的存在形态或与土地的结合方式,降低其在环境中的可迁移性,或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种重构技术修复污染土地,降低土地中有害物质的浓度。通过工程技术手段提升土体质量和恢复土地生态服务功能,成为实现土地的安全开发与利用,保障人居环境健康可持续发展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人居环境个人工作总结篇4

[关键词] 景观设计 人本位 园林意境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3.06.040

在人类住区的建设中,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主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和环境三大方面,在可持续发展的总战略支配下,以人居环境为理论指导,结合现阶段我国居住区建设的现状,提出以下原则:人本位原则,生态优化原则,园林意境美原则,综合效益原则。

一、坚持人本位原则

对于人类住宅区的建设来说,我们必须以人为本,设计和布局必须符合居民行为规律以及功能适合居民使用,不但要考虑到居住区的美观,还要考虑到居民的心理,所以园林建筑的设计工作需要人体功能学的支持。比如,在居民区建设道路,首先必须考虑建设的道路是否会给居民造成出行不便,如果设计的道路影响到居民的生活和安全以及出行需求,那么该设计就无法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有关居民区绿化工作也不是越多越好,必须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配比,只有自然的景观美化才能让居民感受到自然的气息,才可以达到最佳观赏效果以及生态效果。在对居民区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按照人群的不同分别进行设计,比如老人活动的区域以及儿童活动的区域等,设计的住宅区必须满足各个不同的人群。

二、注重生态优化原则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现有的景观规划学已经逐步上升为景观生态学的领域,因此,为了保证居民区的环境能够更加符合现有人群的需求,我们必须大力引进景观生态学。由于大量的居民区建设导致现有的自然环境遭到很大的破坏,因此为了保证自然环境的存在,我们必须在居民区设计的过程中运用景观生态学,通过景观生态学来保护环境以及保护自然,在这个基础上还要保持环境的多样性,在环境的基础上还要结合人文景观学,这样构建的居民区才可以符合现有居民需求。另外,在建设设计的过程中要以植物为中心,尽可能提升绿化的面积,让绿化和小区建设达到完美的对比。

三、体现园林意境美的原则

为了使建设的居民区能够让居民身心愉悦,需要通过园林设计学进行居民区设计,同时结合中国园林学对建筑进行设计,居民区的布局不但要保持现代气息,还要保证绿化效果,以此对居民区环境进行协调。园林建筑不但要符合时代特色,还要重视新颖大方,通过传统手段和现代手段结合的手法对居民区进行设计。建筑的设计工作,通常情况下是以自然为师,通过中西结合的园林艺术理论进行设计,以完成居民区景观设计。

四、发挥综合效益的原则

在对居民区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必须按照实际需求进行设计,这样方便居民区建设后的经营和管理工作。另外居民区的设计工作还要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的现状,以保证居民区符合当地人民的接受能力。另外,设计不但要考虑本地的自然条件和地域特点,还要符合经济条件。总体上而言,设计必须符合实际需求,这样才可以提升建筑的使用率。

参考文献

[1]肖笃宁,李秀珍,高峻,常禹,李团胜.景观生态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2

[2]傅伯杰,陈利顶,马克明,王仰麟等.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6

作者简介

人居环境个人工作总结篇5

深入开展全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加强实践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八届十三次全会和市委九届十一次全会精神。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根据《关于印发<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通知》厅〔〕284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优化人居环境为核心,依照城乡统筹、标本兼治的原则,动员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深入开展镇容村貌和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努力塑造环境整洁、秩序井然、生态良好、乡风文明的农村新面貌。

二、基本原则

负责宣传发动、组织实施和推进落实。1坚持以块为主、属地负责、分级实施的原则。各街镇、村(居)为本辖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第一责任主体。

积极引导、鼓励、动员社会力量参与,2坚持政府主导、社会联动、全民参与的原则。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充分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推动环境综合整治的整体合力。

鼓励、支持各地从自身实际动身,3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体现特色的原则。区别对待城中村、城郊结合部村改居社居委和中远郊行政村等不同区域。大胆创新,敢于突破,发明性开展各项工作,不搞“一种模式、一刀切”

强力推进,4坚持重点突破、典型引路、整体推进的原则。选择影响力大、代表性强的街镇和村(居)作为示范点。形成典型,同时坚持以点促面,带动全区环境综合整治深入开展。

治标与治本相结合,5坚持夯实基础、健全机制、长效管理的原则。集中整治与长效管理相结合。环境综合整治与新农村建设、绿化大会战、和谐社区和文明镇村建设相结合,不时巩固和提升成果,总结经验,建立完善长效管理机制,促进全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耐久、深入开展。

三、总体目标

全面清理城中村、城郊结合部和中远郊腹地农村“脏、乱、差”现象,通过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全面推进镇容村貌整治和环境卫生城乡一体化管理,建立完善镇容村貌和环境卫生保证机制,建立完善农村保洁站(办)健全生活垃圾管理体系,落实长效管理制度,达到农村卫生状况明显改观、镇容村貌明显提升、人居质量明显改善、群众满意度明显提高的目标。

四、工作任务

建立保洁队伍、建立生活垃圾管理体系。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主要任务是两治理两建立”即:治理环境卫生、治理镇容村貌。

(一)开展集中整治活动

1城中村、城郊结合部和集镇整治

修缮和出新道路沿线的围墙和建筑;取缔露天茅坑,全面清理“十乱”即乱搭建、乱堆放、乱停放、乱占道、乱倒垃圾、乱排污水、乱拉杆线、乱摆摊设点、乱涂写张贴、乱设招牌广告。全面清理残墙断壁。改造旱厕;疏浚河道沟渠和下水管道,清掏淤泥杂物,清理垃圾杂草,清除污水;整治骑路经营,完善市场设施,规范集贸市场。

2道路沿线整治

清除流露垃圾,全面清理环境。清除飘散的杂物和白色垃圾,清除粪堆等。全面整治沿线村容村貌,修缮和出新围墙和破残建筑,清理乱涂乱画,撤除有碍观瞻的招牌和广告,规范乡村店招牌设置;撤除清除露天茅坑、简易旱厕、废弃猪圈和擅自搭建的临时建(构)筑物,迁移拴养牲畜和柴草堆,清除路边堆放建材等。全面疏浚、疏通沿线排水沟渠,清除淤泥,清理杂草,清理污水。加强对马路边、河道边、坝埂上等处毁绿种菜、开荒种菜现象的管理。

3村庄内部整治

衣物晾挂整齐规范。无卫生死角,全面清理村庄的房前屋后、河塘沟渠、村(居)委、乡村道路、设施农业基地等范围内的流露垃圾。农家院落应做到房前屋后可用物品堆放整洁有序。无蚊蝇孳生地。墙体无乱涂、乱画、乱张贴。

(二)落实长效管理

1组建专业保洁队伍

加强农村专业保洁队伍建设。依照乡村社区管理要求。

配齐专职人员,1加强街镇级市容所(科)建设。各街镇要进一步加强市容所(科)队伍建设。增强工作力量,街镇级市容所(科)负责集镇道路、集市、公共场所的清扫保洁工作。并督促辖区各村(居)建立市容环卫保洁站(办)保洁站(办)负责本村(居)范围内的清扫保洁任务。

提高保洁实效。2建立村(居)级保洁员队伍。原则上村(居)级保洁员数量按在册人口数4001比例配备。村(居)级保洁员的主要工作职责是负责村(居)内主要道路、公共场所、乡村旅游景区、河道、公厕保洁及垃圾清运。有条件的村(居)要推行村(居)环境卫生市场化保洁。

2完善环卫配套设施

原有垃圾房(池)全部撤除。1配备规范化垃圾桶。垃圾实行容器化收集密闭化运输。

区城管局统一设计,原则上按照每10-15户(每个楼道口)放1只垃圾桶的要求进行配置。统一样式和颜色。

配备垃圾收运车辆。原则上每个街镇配备不少于1辆小型生活垃圾收集车,2配齐垃圾清扫和清运工具。各街镇、村(居)要统一配置必要的垃圾清扫工具。有条件的村(居)也要配备生活垃圾收集运输车辆;每名专业保洁员要确保配备1辆生活垃圾收集三轮车,及时收集、清运村庄垃圾桶内垃圾,做到日产日清日运,防止发生二次污染。街镇要统一村(居)清扫保洁人员服装和工具。

各街镇要在辖区主次干道沿线,3合理配置果皮箱(桶)依照相关规范。街镇道路、车站、市场周边等合理布置果皮箱(桶)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小区内部道路、乡村旅游景区道路两侧要合理布置果皮箱(桶)有条件的村(居)村内道路沿线也要布置果皮箱(桶)

加快推进街镇垃圾转运站建设,4加快垃圾转运站建设。每个街镇要有一座垃圾转运站。确保尽早投入使用。

3健全各项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农村生活垃圾的收集、清运和保洁制度,1健全工作职责制度。切实加强对街镇、村(居)两级环卫工作人员的管理。明确市容所(科)市容站(办)管理职责、清扫保洁人员工作职责及垃圾清运、村庄保洁的具体要求,制定工作规程,切实增强环卫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

实行环卫监督员制,2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农村垃圾收集台帐管理制度、村庄保洁检查登记制度等。加强村(居)民自治。村民组长或村(居)委会指定一名热爱公益事业、责任心强、村(居)民中具有一定威信的村民担任本村(居)环卫监督员,增进村(居)民之间互帮互助、互相监督。落实好“市容和环境卫生责任区制度”把环境保洁、村容秩序落实到每家每户,责任到人。

纳入政府目标管理,3健全考核奖惩制度。建立区对各街镇、村(居)督查考评体系。同时与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结合起来。集中整治期间,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指挥部将每10天组织暗访一次、通报一次,通报存在问题,限期整改。转入长效管理后,每月检查一次、讲评一次,纳入全区乡村管理考核工作之中。考核结果原则上每月统计公布一次,每季度通报一次,对组织检查、明查暗访和群众投诉中发现的突出问题,限期督促整改。对整改不力、推诿扯皮的单位要通报批评,并在区级新闻媒体曝光。

与区下拨专项补贴经费相挂钩,考核结果实行“五挂钩”与区级考核相挂钩。与区委、政府对街镇的年度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相挂钩,与下拨村(居)级环卫保洁经费相挂钩,与村(居)清扫保洁人员报酬相挂钩。同时要积极做好迎接全市检查考评工作。

检查频次不得低于区级组织的检查,各街镇相应建立对村(居)检查考评机制。检查结果上报区指挥部备案。年度检查中,一次排名垫底的街镇,》报通报批评;两次排名垫底的街镇,由区纪检、组织部门对街镇党政负责人进行诫勉谈话;三次排名垫底的街镇,追究街镇党政主要负责人责任。

每年评选出20户“清洁家庭”,广泛开展创建文明乡村、文明户”清洁家庭等评比活动。授予荣誉匾牌;评选出6个先进村(居)第一名1个,第二名2个,第三名3个,第一名奖励2万元、第二名奖励1万元、第三名奖励5千元,用于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的经费补贴。

五、实施方法

分三个阶段进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从年12月上旬开始。

(一)重点突破阶段(2011年1月31日前)各街镇、村(居)综合整治乡村出入口道路、城中村、城郊结合部和中远郊腹地农村的市容和环境卫生。全区各街镇、村(居)中树立一批开展速度快、力度大、效果明显的典型。

(二)拓展延伸阶段(年3月31日前)以点带面。把集中整治延伸到村庄的房前屋后、河塘沟渠、村(居)委、乡村道路、设施农业基地等区域,探索建立镇容村貌长效管理机制,快速推进环境卫生城乡一体化管理。

(三)巩固提高阶段(2011年4月1日起)不时总结经验。建立完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管理长效机制,组织开展检查考评,纳入全区乡村管理长效考核之中。

六、保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指挥部。副总指挥由郝力群、黄韦华同志(常务)担任,指挥部成员由各镇(街)负责人,政府办、组织部、宣传部(文明办、文广局)农林水务局、住建局(交通局)财政局、卫生局、规划分局、城管局、环保局、团区委等部门负责人组成。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区城管局局长担任。办公室主要职责是组织检查、指导和考核各街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协调解决综合整治中遇到困难和问题;及时收集信息,编况通报,总结交流经验,推动工作落实;指导各街镇、村(居)建立保洁队伍和生活垃圾管理体系;完成其他相关任务。

明确目标整治活动的具体负责人和联络人,各街镇都成立相应的领导组织和办事机构。街镇、村(居)党委(党工委、党委、支部)书记为第一责任人。

(二)建立保证机制。街镇、村(居)要按照《转发区市容局(乡村管理行政执法局)关于推进区环境卫生城乡一体化管理工作实施意见(试行)通知》包政办〔〕4号)有关要求。尽快建立农村保洁服务组织和专业保洁队伍;依照“户集—村收—镇(街)转运—集中处置”模式,建立完善生活垃圾收集、转运设施,配备收集运输车辆,完善生活垃圾管理体系;建立完善镇容村貌管理规范和机制;不时巩固和深化集中整治效果,推进和落实长效管理。

人居环境个人工作总结篇6

关键词:甘肃 城市居民 主观幸福感

一、研究意义

幸福是每个人都孜孜追求的目标,建设幸福社会也是我们奋斗的目标。在2012年两会上,“幸福”成为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十二五”规划中的高频词汇。在全国范围内,各地都提出了建设幸福社会的目标,北京提出“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广东提出“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建设幸福广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庆宣示要成为“居民幸福感最强的地区之一”。甘肃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上,省委提出要努力建设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生态绿色持续发展的幸福美好新甘肃。正式提出了要建设“幸福甘肃”的目标。

主观幸福感(Subject Well-being)是衡量个人和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居民幸福感的研究不但反映居民的幸福状况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心理感知,同时居民幸福感的研究也可以作为反映社会发展、稳定程度的重要“指示器”,现在已逐渐成为政府相关部门了解社会民众心理状况,进行政策制定、营造改革发展氛围,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参考,因此,研究城市居民的幸福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拟通过问卷调查形式,对甘肃省城市居民的幸福程度及甘肃省城市居民对于幸福感理解和要求进行了解,为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方法

本文以甘肃省兰州市居民为调查对象,用大样本随机抽样调查方式获得基础数据,采用统计分析的一般方法,从城市居民幸福感总体评价入手,对包括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经济状况、家庭生活幸福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感知度、社会环境满意度等多个不同个体特征衡量兰州市城市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具体衡量采用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五段尺度设计,即“非常幸福”、“比较幸福”、“一般”、“较不幸福”、“很不幸福”五级,运用五级分别衡量调查对象的幸福程度,并对其分别赋予5、4、3、2、1的分值。

(二)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兰州市的城市居民,其中主要研究对象为兰州市城关区、七里河区、安宁区的常住居民。这部分居民的收入水平高于兰州市平均水平,同时兰州的主要高等学府也集中在该区域,因而最大限度地确保了被访问者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能对于主观幸福感有较为理性的认知。

(三)样本情况

基础数据通过纸质问卷采用“当街拦问式”调查方式获得。调查时间为2013年4月上旬,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35份,有效率为89.16%。部分人口统计学数据汇总情况如(62页)表1所示,从调查结果来看,调查过程中对调查对象的把握比较好。

三、调查结果

(一)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的总体评价

城市居民的总体幸福感即是城市居民从总体上对自身幸福状况的全面评价。从表2可以看出:认为自己“很不幸福”和“较不幸福”的城市居民总人数为197人,占总体样本的36.7%,其中感到“很不幸福”的约为7.1%,“较不幸福”的约为29.6%,幸福感总体评价为2.949。

表2 城市居民总体主观幸福感基本描述

这就说明,甘肃省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水平总体上还处在中等位置:在大多数城市居民感到幸福的同时,还有相当数量的城市居民对幸福和快乐的体验较低,对生活还存在较多的不满意,仍然感到不幸福。

大多数城市居民感到幸福,究其原因,主要是甘肃省近年来的快速发展是有目共睹的。在过去的十五年里,无论是全省整体的GDP水平还是人均GDP水平都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持续走高;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力度加大,财政支出倾斜,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广大城市居民确实过上了更加富裕祥和的新生活。

但是,在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呈现良好态势的同时,甘肃省居民尤其是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才仅仅是接近西部平均水平,地区发展水平在西部十省份中排名第七,也就是倒数第四,对全国发展的贡献度小,这与我们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和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的目标还有很大距离。

(二)不同个体特征下城市居民幸福感

城市居民的个体特征对其主观幸福感存在一定的影响,即具有不同个体特征的城市居民对其主观幸福感的评价可能存在差异。

1、不同性别的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评价

调查结果显示,对于甘肃省城市居民而言,性别对于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很大。在现今的城市生活中,虽然不论是对于男性还是女性,都面临着极大的生活压力,扮演着同等重要的社会角色,也承担着同等重要的社会责任,但是,总体上女性的幸福感还是要略高于男性的,面临的压力也要稍小于男性。

表3 不同性别城市居民的主观幸福感

2、不同年龄的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评价

由于人的生活条件和心理状况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从而不同年龄层次的城市居民对主观幸福感的评价可能存在不同。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对于城市居民而言事实确实如此,具体情况如表4所示:

表4 不同年龄城市居民的主观幸福感

调查结果显示:四个年龄段中24岁以下的城市居民感觉最幸福,这与他们大多处于求学阶段,还身在象牙塔之中,对于外面世界的复杂和竞争的激烈都没有特别深的体会有很大的关系;25-34岁的城市居民大多处于毕业找工作和建立自己家庭事业的阶段,面对较大的就业压力、婚姻物质基础的压力,工作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等,幸福感较低;35-54岁之间的城市居民幸福感最低,他们虽然处在人生与事业的巅峰期,但面对的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局面,面临着许多再适应问题和现实状况,如子女接受教育、子女婚嫁、对父母的赡养和护理等,这都使他们不得不对物质生活条件抱有较高的期待,在奋斗了半辈子后还要继续操心、继续奔波;老年城市居民的幸福水平处于中间位置。

3、不同职业的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评价

由于职业的不同,人们在不同的岗位上创造的社会价值与得到的回报都不同,因而社会上不同职业的城市居民在对幸福感的评价上有可能存在差距。调查中我们把城市居民的职业类别共分成了五大类。

表5 不同职业城市居民的主观幸福感

调查结果显示,虽然不同职业类别间城市居民的主观幸福感有一定的出入,但总体上说不同的职业类别对于甘肃省城市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并不存在很大影响,出现的细微差异主要是与人们的认知有关。不同的职业面临不同的境遇、体验、压力和挑战,适合于不同的人群,也会产生不同的价值和成就感。但同时有无工作对于甘肃省城市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影响很大。这主要是因为是否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往往与个人及家庭经济状况密切相关,工作是个人以及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其次,工作是除了家庭之外,城市居民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第二大社会关系和社会角色,拥有一份职业标志着一种合理的社会认同、自我认同和人生意义,工作与就业可谓实现人们自我价值、实现与人交往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4、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评价

通常来说,人所接受的教育程度不同,学历不同,与其相对应的经济收入、消费、生活追求、社会地位、价值理念等各方面也就存在一定差异,就是说,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城市居民在主观幸福感的评价上可能会不一样。因此我们对甘肃省城市居民受教育程度与其主观幸福感水平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如表6所示:

表6 不同年学历城市居民的主观幸福感

调查结果显示:受教育程度对于城市居民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存在一个波动上升的影响过程。总体上说,城市居民的受教育程度与其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对提高其幸福体验有积极的作用。

(三)城市居民的经济状况幸福感

甘肃省城市居民对经济状况的幸福评价如表7所示:在接受调查的535位城市居民中,对目前自身所处的经济状况感到“很不满意”和“较不满意”的分别为27人和131人,共占总体样本的29.6%;认为经济状况幸福感“一般”的有216人,占总体样本的40.3%。由此可知,有接近七成的城市居民对经济状况的幸福评价不高,只有不到三成的居民认为还比较幸福和满意,总体上甘肃省城市居民的经济状况幸福感较低。

表7 城市居民经济状况幸福感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广大城市居民对于自身的经济收入状况、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现行物价水平还不够满意。

(四)城市居民家庭生活幸福感

家庭是我们人类在社会上存在的基本形式,对我们的生存和成长具有很大环境意义,因此,也必然会对城市居民的主观幸福感评价产生一定的影响。甘肃省城市居民对家庭生活幸福感的评价情况如表8所示:其中对目前家庭生活感到“很不幸福”和“较不幸福”的分别为23人和134人,共占总体样本的29.4%;对家庭生活评价为“比较幸福”和“非常幸福”的人数分别为180人和30人,共占总体样本39.2%。可以看出,城市居民对家庭生活的评价较高,幸福水平较高。

表8 城市居民家庭生活幸福感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城市居民对于家庭生活这种较高的幸福度主要是来源于良好的家庭关系、家庭氛围,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家庭生活方面不存在影响人们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也不是说城市居民对于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体验着较高的幸福感。比如,相当一部分城市居民对于居住条件和环境评价“一般”,对于家庭收入情况也不甚满意,这都是有待我们解决和注意的。

(五)城市居民的基础设施幸福感

基础设施的建设及完善程度与广大城市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既涉及到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居民生活得更加便利、快捷和舒适,也有利于人们维持健康和加强精神文化程度,使居民生活得更加健康、文明和快乐。表9是城市居民对城市基础设施状况的主观幸福感评价:在被调查的城市居民中,对城市基础设施状况评价“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的个体共有191人,占总体样本的35.8%;对城市基础设施状况评价为“很不满意”和“较不满意”的个体共183人,占总体样本34.1%;而感觉“一般”的共161人,占总数的30.1%。可知,城市居民对基础设施状况的幸福评价有好有坏,各占三成,在一部分市民体验着较高幸福的同时,还有一部分城市居民因对甘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存在不满而体验着较低的幸福感受。

表9 城市居民基础设施幸福感

经过统计收集的调查问卷可以发现,在生活设施、交通设施、生产设施、医疗设施、教育设施和娱乐休闲设施六大类基础设施中,甘肃省城市居民主要是对交通设施、生活设施、休闲娱乐设施这三类基础设施的满意度较低从而影响其对城市基础设施状况的幸福评价。

(六)城市居民的社会环境幸福感

在对城市居民社会环境幸福感进行调查时,我们主要是从城市道德风尚和社会风气、相关政策的扶持、社会保障制度、社会治安状况、公共服务状况、政府效率和公民权益保障等角度来设置具体的考察指标帮助被调查者进行评判。统计结果如下:

表10 城市居民社会环境幸福感

在被调查的城市居民中,对自身生活的社会环境评价为“很不满意”、“较不满意”和“一般”的共有361人,占总体样本67.5%,即说明超过半数的人对目前社会环境现状幸福评价较低甚至很低。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也发现甘肃城市居民对社会环境的低幸福感主要集中体现在社会道德风尚和社会风气、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政府效率、政府对民生的关注程度和对人民迫切需求的解决程度以及公民权益保障程度这几个方面。有关城市社会环境方面的建设和投入,我们必须要引起重视。

(七)城市居民的生态环境幸福感

通过调查,认为所生存的城市生态环境令自己感到“很不幸福”人数占调查总人数的比例达13.2%,大部分的城市居民对其评价集中在“较不幸福”和“一般”,这其中认为“较不幸福”的共148人,占总数的27.8%,评价“一般”的共205人,占总数的38.3%;而对目前城市生态环境现状感到“比较幸福”的只有112人,只有总数的20.7%,并不存在对现今生态环境感到“非常幸福”的城市居民。可见,甘肃省城市居民生态环境幸福感不容乐观。

表11 城市居民生态环境幸福感

随着甘肃省经济的快速发展,甘肃大部分城市都纷纷开始以现代化都市的面孔展现在国人和世界面前。但高速的现代化建设带来的不仅是经济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生态环境问题。而自然生态环境在我们人类生存发展中占据着重要角色,生态环境状况不仅反映着一个城市的形象,更重要的是它也极大影响着当地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和日常生活,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将生态环境水平作为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甘肃省一直是属于西部重度污染的省份,当问及“您所在城市生态环境状况如何”的时候,很多居民表示不满。通过深入调查得知,这主要是因为:第一,城市的大气污染较为严重,一年中大部分时间沙尘肆虐;第二,城市的固体废物污染严重,主要包括工业固体废物和城市生活垃圾;第三,噪声污染,主要是交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和工业噪声,市民们尤其不满的是日常的交通噪声。

参考文献:

人居环境个人工作总结篇7

关键词:城市居民 环境污染 认知

研究对象概述

空气污染较严重。临沂市近几年的工业废气排放量总体上呈不断增加的趋势,2003年是864.06×108标m3,2004年是1384.25×108标m3,2005年则增至1961.44×108标m3。山东临沂市近几年SO2的排放量也呈现出波动式增长的趋势,1999年SO2的排放量是4.53×104t,到2005年SO2的排放量又增长到7.24×104t,比往年的排放量都要高。

噪音污染概况。目前山东省临沂市噪声研究及防治工作还做得不够,城市中很多商业相对繁华或人口集中的区域,其居民反映噪音较大,并干扰了正常的生活起居。另外,山东省临沂市城市噪声研究的手段和工具还相对滞后,预测、评价、防治等方面技术手段较为落后。

市区地表水体污染比较严重。临沂城有沂河、陷泥河等5条河流流经或贯穿市区,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2004年和2005年同期6-12月份淮河省界断面水质监测发现,山东临沂市内河流水质大都呈Ⅳ水质。

垃圾污染呈增长趋势。近几年工业废弃物年产生量呈现出波动式增长趋势。除1998年与2001年有些异常外,从1997年到2005年工业废弃物产生量逐年增加,1997年为203.61×104 t,2000年为234.56×104 t,2005年增至437.18×104 t。

研究方法和基本情况

2007年10月9日至10月27日,在山东临沂市市区的人民广场、东方红广场、新华书店、人民公园、向阳小区、八一小区、西苑小区、临沂四中、大学城、临沂市人事局、临沂市教育局、临沂市政府、师院北院附近的农贸市场等地,通过随机抽样的办法对临沂市城市居民进行了有关临沂市城市环境污染认知的问卷调查,同时对市民的一些环保行为进行了现场观察,并运用数理统计法与图表法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

调查过程中共发放调查问卷600份,最终收回问卷580份,其中有效问卷565份,问卷有效率约为97.41%。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有294人(占52.04%),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有271人(占47.96%);年龄在40岁以下的有403人(占71.33%),40岁及40岁以上有162人(占28.67%)。

调查结果分析

(一)临沂市城市居民对城市环境质量的总体认知

除了各种城市污染物的排放量可以直接反映出一个城市的环境质量好坏之外,城市居民对其所在城市环境质量的满意程度以及他们对城市环境质量现状的评价也可以反映出城市环境质量的好坏状况。通过这次调查,发现临沂市城市居民对临沂市的城市环境质量满意程度总体上不是太高。具体来看,对其城市环境质量表示满意所占的比例为零;15.4%的受调查者表示对城市环境质量比较满意;70.62%的受调查者对城市环境质量不很满意 ;13.98%的受调查者对城市环境质量很不满意。由此说明城市居民对山东临沂市的各级政府相关行政部门的工作的认可程度不是很高,同时临沂市的城市环境与城市居民将其作为居住、工作、学习、娱乐等场所的要求还存有偏差。

山东临沂市城市居民对城市环境污染现状的评价结果显示,7.79%的受调查者评价城市环境污染严重;68.67%的受调查者认为城市环境污染比较严重,其中59.28%是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城市居民;17.52%的受调查者认为城市环境污染严重;6.02%的受调查者则认为城市环境污染不严重,这部分受调查者主要是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由此可见,居民的文化程度越高,其对城市环境污染的认识也相对较清楚。在回答临沂市的“主要环境污染现象是哪一种”问题时,受调查者的回答也是因人而异,10.09%的受调查者认为垃圾污染是临沂市城市环境污染的主要现象;16.99%的受调查者认为大气污染是临沂市城市环境污染的主要现象 ;32.74%的受调查者选择了水污染;还有40.18%的受调查者认为是噪音污染。可见临沂市的噪音污染和水污染已经引起了更多市民的关注,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为政府相关部门的工作重点指明了方向。

(二)临沂市城市居民对其城市环境污染的反应

城市居民离不开城市环境,如果城市环境恶化,则必然会对城市居民的心理、生理、行为等产生各种负面影响。虽然每个人对城市环境污染的感受不尽相同,但是从这次的调查结果来看,95.58%的受调查者都对城市环境污染影响身体健康存在忧虑,同时发现57.95%的受调查女性承认环境污染已对自己的心情产生了不良影响。当深入问及环境污染给受调查者带来了哪些具体影响时,很多受调查者都提到了烦躁(76.46%)、降低工作效率(56.81%)、心胸郁闷(47.08%)、失眠(29.38%)、神经衰弱(23.54%)等。

另外,这次调查还发现城市环境对人们的购房、选工作、迁居等行为的影响也比较大。在调查买房主要考虑哪些因素的问题时,发现住房周围的环境状况被选中的比例是63.19%;对于“找工作时考虑哪些因素”的问题,61.06%的受调查者选中了工作单位周围的环境状况这一因素;对于受调查者及其子女的迁居意向时,有一部分人表示希望能去外地寻找发展机会,其原因主要有经济原因(58.23%)、环境原因(53.27%)、社会原因(47.79%)等。可见环境因素对市民买房、择业、迁居等行为产生了一定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城市能否留住人才,城市环境的好坏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三)临沂市城市居民环保态度与行为分析

通过这次调查,发现临沂市城市居民对城市环境污染及其危害已经有了较清醒的认识,但对环境污染只停留在认识的层面上是不够的,还应对环保行为和环保工作持端正、支持的态度,因此这次调查还进行了对临沂市城市居民环境保护态度与环保行为的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在是否愿意将垃圾分类以后再投入垃圾箱的问题上,84.25%的受调查者表示愿意将垃圾分类以后再投入垃圾箱,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绝大多数的城市居民对城市环境保护工作是持支持态度的。

对于“保护环境主要依靠谁”的问题,37.52%认为政府是执法部门理应负主要责任;21.95%表示环境污染多是有企业造成的,企业应负主要责任;但是40.53%则认为环境保护是一件需要全民参与的事情,市民的责任很重要。一般在人们的观念中,环境保护工作更多是政府的事情,与个人关系不大,而临沂市民则表现出了很好的个人对环境的关心和责任意识。同时发现持市民是环保主要责任人观点的受调查者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占了85.59%,可见市民的文化程度越高,其对环境的关心和责任意识越强。总体而言,上前劝阻被选中的比例是52.04%;报告执法部门的选中比例是40.18%;但25.49%的受调查者认为这是执法部门的事自己管不了,所以选择了悄悄走开。

这次调查的结果还显示,临沂市城市居民购物时一般没有自备购物袋的习惯,只有少数受调查者表示自己偶尔记得自备购物袋但并没形成习惯;而且通过现场观察,发现过往行人将手中垃圾投入垃圾箱内的很少,由此可见,市民的环保意识还停留在理论上并没有真正落实到行为上。最后让受调查者对临沂市政府的环保工作进行评价时,有50%以上的人对本市政府在城市环保方面的工作评价不高,这也说明临沂市政府在其城市居民心中还没有树立起环保的良好形象,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在城市环境保护方面的工作,改善在市民心中的不良形象。

结论

城市环境污染对其城市居民的生理、心理、工作、学习、休闲及社会活动都产生一定程度影响,通过对山东临沂城市居民的调查发现,虽然不同的居民对其所在环境的质量评价稍有差异,但都表示了环境污染对自己的身体健康、日常生活、学习、工作、居所的选择及迁居的意向存在一定的影响,也反映出临沂市城市居民的环境意识总体上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笔者认为,相关环保部门可以考虑通过以上途径积极宣传环境污染的危害,让更多的市民认识到保护好环境的重要意义;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对环保行为的表扬、奖励等正确引导、激励市民,让市民们积极地行动起来,将保护环境落实到行动上。

参考文献:

1.彭小红,郑泽根,丁文川等.垃圾填埋场的污染与防治[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7.29(4)

人居环境个人工作总结篇8

一、总体要求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乡村全面振兴行动为引领,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干干净净迎小康”为目标,以开展村庄清洁行动为引领,整体推进村容村貌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厕所革命”、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建立长效管护机制等各项重点工作,在较好基础上继续稳步提升,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状态,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的突出短板,切实增强广大农村居民幸福感获得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支撑

二、重点工作

1.持续推进村庄清洁行动。继续在全镇范围内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重点抓好“三清一改一建”5个方面24项任务,全面落实20条村庄清洁整治标准,突出村庄清洁整36项重点任务。加大力度治理庭院及室内外卫生,及时清理农户房前屋后及庭院内积存的各类垃圾、污物,重点解决好庭院私搭乱建和脏乱差问题。清理乱堆乱放的各种物品,做到综合整治整体清洁、规范有序、明亮舒畅。切实解决好散养户畜禽粪污治理问题,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加快整治,做到畜禽粪污随产随清、日产曰清,解决好散养户畜禽粪污随意堆放、粪水横流,防止污染农村环境。重点解决整治标准不高、整治不彻底问题,全面实现由村村干净向家家干净转变的跨越。

2.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按照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完成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省级达标验收,所有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治理。搞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按照“烂与不烂、能卖不能卖”两次初级分类的办法,搞好农村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处理和利用,最大限度的减少农村生活垃圾,减轻垃圾收运、填埋、焚烧等处理的压力。积极开展农村非正规垃圾点排查和整治,坚决杜绝垃圾山、垃圾围村、垃圾围坝、工业污染“上山下乡”等问题出现。

3.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加大农村黑臭水体整治力度。完善农村水环境治理河湖长制管理制度,以农村房前屋后河塘沟渠为重点,实施控源截污、清淤疏浚、水体净化等综合措施恢复水生态环境。2020年底,基本消除农村黑臭水体。

4.加快推进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以“五化”利用为方向,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建立秸秆综合利用长效机制以秸秆肥料化利用为先,饲料化、能源化利用为重点,原料化、基料化利用为辅。积极推进农药和化肥包装物、废旧薄膜、废弃食用菌袋等无害化处理、回收利用。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构建种养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提高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2020年末,全镇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5%以上。

5.继续推进村庄分类和布局工作。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在县域层面基本完成村庄布局工作。有条件的村可结合实际单独编制村庄规划,做到应编尽编。

6.稳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本着宜水则水、宜旱则旱、实际适用、群众欢迎的原则,推进我镇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改厕工作,6月底前全面完成油松村2019年剩余80户改厕任务;9月底前全面完成2020年改厕任务。协调推进农村公共厕所和旅游厕所建设。建立厕所运营维护机制,切实做好农村公厕的管理与维护,推动农村厕所粪污资源化利用。落实好2020年中央、省农村户厕改造整村推进奖补政策,引导广大农民群众适量出资出劳。

7.深入推进美丽宜居村庄建设。实施“十镇百村”示范创建。2020年,打造美丽庭院和于净人家705户;按照村庄整洁、基础设施完善美丽宜居宜游等不同层次创建三A级标准示范村2个沙家村、教堂子村;创建双A级标准示范村5个油松村、四道沟村、村、更生村、大青沟村;其余9个村全部达到A级标准示范村创建标准。实施乡村绿化行动。推进村屯绿化美化、农村公路绿化改造。2020年,继续开展“四好农村路”建设,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农村公路管理体制机制,路长制覆盖率达到100%。

三、保障措施

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组织领导、工作部署、督察检查、考核推动。各村屯要压实工作责任。按照“镇级负总责、村屯抓具体、全民共参与”的原则,组织各村屯以人居环境整治春季村庄清洁行动为突破口,周密安排部署,强化责任落实。村党组织书记是第一责任人,要做好组织发动,确保村庄清洁行动有部署、有督促、有检查、有验收。确保人居环境整治取得实效。

2.突破工作难点。要坚持问题导向,精准发力,着力突破“六大难点”:一是垃圾清理的难点,实现垃圾不落地、“清仓见底”,4月底前各村屯越冬垃圾要彻底清仓见底。二是粪堆粪坑清理的难点,做到随产随清。提倡划定区域实施畜禽集中圈养、寄养和代养,禁止散养。三是庭院清理的难点,解决好脏乱差的问题。四是公路沿线清理的难点,做到干净整洁。五是柴草垛迁移的难点,解决好柴草乱垛问题。六是塑料袋清理的难点,解决好满地乱飞、随处可见的问题。

3.构建长效机制。各村屯改厕后粪污收集处理、“门前三包”等长效管护机制,做到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防止边整治边反弹。进一步完善村规民约,明确村民维护村庄环境的责任和义务,宣传指导村民垃圾分类,清理到边到沿,不留死角,确保村庄常年干净、整洁、有序。

4.加强工作督导。落实镇督查到屯、村督查到户的联动督导检查机制,层层传导压力,层层压实责任。要建立“周调度、旬督导、月通报”工作制度,及时跟踪掌握工作推进情况。采取随机抽查、明察暗访等方式,对成效显著的村屯予以通报表扬,对清洁行动走过场、“脏乱差”问题突出的村屯实名通报批评,并将督查结果作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日常考核的重要依据,与年底村干部岗位责任制挂钩。对上级明察暗访给予通报批评的村屯,年底村干部岗位责任制要进行扣分,扣分标准按照村干部岗位责任制减分项标准执行。对工作开展滞缓、推进不力的,进行约谈问责。

5.切实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各村屯要做到科学合理使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专项资金,千方百计增加村庄清洁和垃圾治理投入,增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资金规模。要加强人居环境整治资金的使用管理,确保专款专用,提高使用效率。

上一篇:电商经济论文范文 下一篇:足球经济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