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环境整治发言范文

时间:2023-09-30 09:05:53

人居环境整治发言

人居环境整治发言篇1

各位领导:

禾丰镇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多次在县督查考核中排名靠后,我作为环境整治的第一责任的人,我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此我向县委、县政府做出深刻检讨。比照我镇工作现状和上级的要求以及兄弟乡镇的工作的进度,我镇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落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思想认识不高,该项工作抓得不紧。认为九月份的重点工作是住房安全、控辍保学和金融扶贫逾期清理工作,弱化了对人居环境的调度,存在“松一松、放一放”的心理。二是工作水平较低,标准定得不高。仅仅满足于日常清运垃圾,对清乱堆乱放、清乱搭乱建抓得不够紧。三是工作氛围不浓,没有充分发动群众一起参与进来。8月份我们对全镇所有的村小组开展了逐组督察,对督察中排名靠后的村小组的包组干部采取扣除年终绩效的处罚,在当时效果非常的好,各村都能积极主动的去开展工作,但督察一结束后工作又放松了。同时没有建立长效机制,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始终都是村干部和请的劳工一起在整治,没有引导群众参与进来,导致工作被动,和整治效果不佳无法长期保持。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工作的力度,加大督察队奖惩力度,动员各方力量,整合各类资源,强化各项举措,确保10月底钱全面完成清理整治任务。

一是再次浓厚整治氛围。利用各村广播、村务公开群,在早、中、晚三个时段大力宣传做好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意义,讲清人居环境整治的要求。同时结合脱贫攻坚的要求,利用晚上时间召开户主会,引导群众共同参与到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来。

二是再次增补工作措施。虚心学习兄弟乡镇的先进经验,督促引导农户做好家庭环境“五净一规范”。同时加密调度,由一周一调度改为三天一调度,通过第三方督察、现场点评等方式促进工作落实。

三是再次强化工作考核。对工作不力的村和包组干部,通过大会表态、经济处罚、组织措施等进行严肃问责,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

总之,禾丰镇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认真开展好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实现村庄内无裸露垃圾、无乱流污水、无乱抛废弃物、无乱堆乱放、无乱搭乱建、无残垣断壁,房前屋后室内干净整洁,村庄整体环境洁净清爽,争取在十月份我镇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达到上级验收标准。

人居环境整治发言篇2

大家上午好!下面我按大会要求,针对**村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以及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工作作表态性发言:

一、2019年小结

安全生产工作。**村始终把专项整治放在安全生产工作的首位来抓,从讲政治、保稳定、促发展的高度,不断提高对安全生产的重要性的认识。拆除**家具集中工业区,家具厂7家,群租房1处,共计拆除厂房面积13000平方,开展大棚房整治,拆除3家大棚房,共计1053平方米,现已全部完成复垦,全面彻底消除安全隐患。紧紧围绕“三合一”场所、出租房(群租房)和电动车三类安全隐患,强化检查力度,突出隐患排查,狠抓问题整治。2019年共计安全检查频次960余次,发现隐患180余处,已全部整改完毕。淘汰落后产能企业4家,聚焦用电安全、消防安全、机械设备、特种设备等的安全检查,对排查的问题,坚持立行立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拆除**“两违”违章建筑8户12处,共计拆除960平方米,拆除**村3户养猪棚,共计拆除480平方米。拆除阳澄湖周边农家乐2处,共计拆除860平方米,有效的完成了违章整治工作。10月29开始对农村环境整治,共分两个阶段实施:11月全面清理白色垃圾及乱涂乱画小广告,更换辖区内环卫桶300只。12月对暴露在村庄的露天厕所、粪坑、乱堆乱放进行全面的清理。共出动200余人次,发放环境整治倡议书4600余张,悬挂横幅28条。安装倡议书13块,及出租户发放村规民约,严抓偷倒垃圾现象,共抓获偷倒垃圾8次,有效的遏制垃圾偷倒现象。

二、2020年计划

安全生产工作。结合“263”、散乱污淘汰整治,将**高桥南侧工业区,**原奶牛场工业区落后产能企业集中区域进行搬迁,共计搬迁22家企业。结合“331”、“263”等专项行动,铁拳整治各类隐患,切实加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坚决遏制各类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确保**村安全生产工作形势稳定。强化企业全员培训,增强安全意识,通过组织辖区内企业法人、安全管理员、班组长观看事故典型案例和规范操作视频,强化安全意识,严格规范操作,确保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并全面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强化检查,做好防范,强化组织,成立安全生产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工作,深化监管网格全覆盖,明确责任主体,责任落实到个人。每次安全检查必须回头看,并做好台账资料。做到不留盲角和死角,在全村营造和谐稳定的生产大环境。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一是开展蔬菜大棚整治,逐个对种植户提出整改意见,并与种植户签订承诺书,经村验收合格后方可继续种植,同时村委完善基础设施,美化田容田貌。二是制定更为完善的村规民约,对出租房屋,要求完善配套卫生设施,杜绝露天厕所,出租屋必须具备公共卫生设施方能出租。三是重点整治乱涂乱画、乱种乱养、乱堆乱放、乱搭乱建等乱象,动员保洁员、网格员对八乱现象进行监管。四是对农村保洁员进行考核,每月检查各村落环境卫生,由村委牵头进行考核评比,并按照考核办法对所属区域的保洁员进行奖罚,五是大力营造宣传氛围。通过张贴村规民约、宣传横幅等形式,引导村民从自身做起,组织党员和村民全员参与,共同美化环境,不断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力争在明年的评比考核中争上游。

人居环境整治发言篇3

龙泉乡位于县城东南,地处较为偏远,条件相对落后。但近年来,我乡不等不靠,把人居环境整治作为改善乡村面貌,增进群众福祉,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工程来抓,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呈现了好村亮点突出,差村有序推进,全乡整体改善的良好发展态势。我们的做法是:

一、狠抓思想观念,注重顶层设计

改善人居环境必须从改变思想观念抓起。在乡村干部方面,我乡带领班子成员、村支部书记先后到郏县、西安、南阳等地参观学习,让其它地方的人居环境整治成果感染干部、经验做法激励干部,把改善人居环境的工作压力转换为内生动力。在志愿服务队方面,以龙泉乡出台的《龙泉乡志愿服务队奖励方案》和《志愿者服务队队长管理办法》为新起点,为各村队员们鼓足干劲儿,在各村志愿服务活动高潮迭起、你追我赶中留下他们美丽的身影,把干群共建推向深入。在广大群众方面,以改掉陈规陋习为入手,以制定村规民民约为约束,以培育文明乡风为目标,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动员,形成了改善人居环境的浓厚社会氛围。在顶层设计方面,我乡聘请浙大规划设计院对我乡进行了整体设计。基础较好的村着重突出特色亮点,如草厂村突出孝贤文化新村、冢张村突出古汉历史文化、慕庄村突出休闲乡村特点、彭庄村突出滨河旅游特色等。基础一般的村从打造一个亮点,一个街道切入,稳扎稳打,逐步推进。

二、狠抓四个结合,讲究统筹推进

一是把人居环境改善与土地复耕工作结合起来。破旧的房屋、荒芜的地块严重阻碍人居环境整治的推进,抓好拆旧复垦就为人居环境整治创造了有利条件。二是把双违整治与人居环境整治结合起来。违章建筑不但与国家政策相违背,而且一般都是呈散乱状态,未经整体规划,难以适应人居环境改善要求。三是把人居环境整治与路域环境整治结合起来。把道路两旁的私搭乱建强力拆除,讲究实用、整齐、美观;高标准培护路肩,栽植绿化树木、花草,打造畅、洁、绿、美、安的道路环境,实现一路一景的目标。四是把人居环境改善与环保攻坚结合起来,坚决取缔“小、散、乱、污”企业,打好环保攻坚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蓝天、白云、碧水最朴素的要求和愿景。

三、狠抓四个支持,保障资金投入

一是把人居环境改善与项目建设结合起来,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如户容户貌提升工程,草厂村的污水处理厂,龙泉村和北大营村的污水处理项目,龙泉村东大沟护坡、排水项目等都为人居环境改善提供了有力支撑。二是把人居环境改善与乡财政资金支持结合起来。乡财政不断加大对人居环境改善的资金投入,两年来我乡在人居环境改善上的资金投入超过400万元。三是把人居环境改善与村级经费支持结合起来。村级土地复垦资金、村集体经济资金不断向人居环境改善方面倾斜,也为各村人居环境改善提供了底气。四是把人居环境改善与社会募捐支持结合起来。我们发动各村利用春节、清明节等在外人士回乡走亲串友、祭拜先祖的有利时机上门动员,大打感情牌,以对改善家乡面貌的真情换取他们支持家乡发展的激情。彭庄村结合在外企业家多的优势,发动在外人士捐款达200多万元,打造滨河风光新彭庄;冢张村也在春节三天时间接到自愿捐款30多万元,这些都为人居环境改善提供了有力支持。

四、狠抓两个给予,落实奖优罚劣

我们采用每周一研究,每月一督导,每季一观摩排名的办法,倒逼人居环境改善工作的推进。在季度奖惩大会上,先进村在政治上给予荣誉,如佩戴红花、发放奖牌、作典型发言;在经济上给予重奖。反之,落后村作表态发言丢面子,没有经济奖励丢实惠。奖罚制度的落实一改干与不干一个样的风气,形成了争先恐后、明争暗赛、你超我赶的良好工作氛围。

人居环境整治发言篇4

(一)周家排村丰周组“积分兑商品”试点。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动员全民参与,光靠镇村干部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如何调动广大群众参与整治的积极性,提高群众的参与度,“积分兑商品”是其中一种有益的探索。丰周组共有村民43户170人,是周家排村委会所在地,我镇选取该自然村作为试点,开展村民人居环境积分兑换商品活动。由村两委班子、理事会成员组成的评分组,每月对村民的环境整治和卫生情况进行星级评定和现场评分,评出3户五星级的“最清洁户”,给予积分加50分的奖励,并颁发“环境卫生户”流动红旗。每户村民户上都印有《村民积分手册》,由民兵连长登记在册,并在村委会显眼位置公示,村民获得的积分可以到商店兑换相应的物品。50分以下不予兑换,50分以上的奖品按价格形成梯度,最高可获得食用油一瓶。通过评比和积分兑换商品,该村的人居环境大为改善,成效非常明显。镇政府鼓励其他村可以参照这种模式,也可以创新其他方式方法,引导群众自觉参与。

(二)不塘口村六石组人居环境整治样板行动。工作开展伊始,发现存在标准不高的问题,很多群众不理解,总觉得农村就是这个样子,不能跟城里比,很多群众也动手整了,但标准太低,效果不佳。鉴于此,6月20日,我镇组织镇政府全体干部和不塘口村两委班子到不塘口村六石组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样板行动,将六石打造成全镇人居环境整治的标准和样板,组织其余各村到六石参观学习,以高标准带动全镇人居环境整治大提升。

(三)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流动现场评分。在评比中找差距,在评比中促整改。7月4日至5日,我镇组织党政班子成员和各村支部书记,到各村开展人居环境整治现场观摩评比,细化评分标准,并实名打分,按照班子成员占70%,各村支部书记占30%得出最后的总分。此项活动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对第一次评分后三名的村给予通报批评,第二次评分后三名的村在全镇大会上进行表态发言,第三次评分后三名的村给予组织处理。

(四)严格暗访督查,严厉奖惩机制。一是成立镇人居环境整治暗访组,每周深入到各自然村,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拍照和影像,在镇村干部大会前播放,并限期整改,对第一次发现的问题,第二次暗访仍然没有整改到位的给予通报批评,通报与年终绩效考核挂钩。二是从今年起每年各村评选5户“环境卫生户”,评选1名“最佳保洁员”,全镇评出2个“整洁村委会”,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三是把工作进展快、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效果突出的村点作为今年年底镇里“三看”示范点,年终考评作为重点工作进行加分。

二、存在的问题

1、长效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创新。部分干部、群众认识还不到位,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积极性不高,主人翁意思不强。

2、部分村民卫生文明意识不强,素质尚有待提高。

3、人员、经费不足。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镇坚决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工作部署,强化干部责任担当,按时序稳步推进。

1、思想上再动员。进一步搅动全镇干部群众思想,动员全员参与到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来,积极做好政策解释宣传,做好舆情稳控。

2、责任上再落实。压实责任,密集调度,强化落实,挂图作战,制定好人居环境整治进展表,将工作责任细分到工作队、到村组、到责任人,及时跟进工作巡查督导,严格责任追究,确保问题保质保量整改到位。

人居环境整治发言篇5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根据县委组织部文件要求中高标准、高要求的开展一次集中性主题党日活动,发挥示点先行、样板带动、现场观摩、全面铺开的作用,现就8月份“主题党日”活动具体安排如下:

一、时间安排

本月主题为“深化党建引领 凝聚环境整治合力”,时间地点定为8月9日上午9点在村党支部党建活动室进行。

二、参加对象

组织部领导、镇领导、镇其余23个党支部书记,天井村全体党员(含预备党员)。年老体弱、长期患病生活不能自理的党员,经本人申请,所在党支部同意,可以不参加主题党日活动,但党支部要向其通报情况。邀请入党积极分子、团员青年、群众代表参加“支部主题党日”活动。    

三、活动要求

1、突出政治功能。坚持把强化支部主题党日的政治功能摆在首位,常态开展理论学习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党员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维护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使主题党日真正成为政治学习的阵地、思想交流的平台、党性锻炼的熔炉,不断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原则性和战斗性。

2、明确活动主题。支委会研究后制定活动方案后并报上级党组织审批备案、公示预告。

3、所有党员着正装,佩戴党员徽,携带党员纪实手册和党章手册参会。

四、活动内容

活动由党支部书记主持开展,结束时党支部书记进行总结点评。

1、进行集中学习,开展党性教育。学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洪洞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方案》、《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方案》坚持理论武装头脑,及时把文件精神传达到每一名党员。做到学懂弄通做实,使之入脑入心入行,确保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各级决策部署上。

2、做出公开承诺。每名党员、干部结合自身工作、生活实际,针对生态环境治理作出具体承诺,承诺事项不少于2条,党支部班子成员、党员领导干部和一般党员代表在大会上做出公开承诺。引导党员在思想上强化身份意识,自觉履行党员义务,时刻保持党员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3、开展小组活动。结合“三清一改一提升”工作和“八有八无”标准,组织广大党员深入研讨交流、查短板不足,进一步完善工作思路和整改措施。党支部班子成员、党员领导干部和一般党员代表在大会上表态发言,谈思想认识,找短板不足、议推进举措、提意见建议。

4、开展志愿服务。组织广大党员以实际行动参与到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中来,教育引导他们从思想上和行动上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履职尽责、砥砺前行。

5、按月缴纳党费。党员按规定向党支部缴纳党费,不得一次性缴纳,没有特殊情况不得请人代缴。过好政治生日。通过党员“政治生日”关怀载体,加强党组织与普通党员沟通交流,强化党员宗旨意识,增强党员荣誉感和责任感。与8月份入党的党员重一起温入党誓词。

五、组织实施

“支部主题党日”活动既是党组织对党员的一次严肃政治点名和政治教育,又是党员向党组织的政治报到和思想汇报,必须彰显其庄重感、自豪感。开展活动现场设置党旗、张贴入党誓词,党员应佩戴党徽、带上党章,通过庄重、严肃的仪式营造党日活动浓厚氛围。

1、确定主题,精心准备。本月“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前3天告知党员活动日期、主题、内容,方便党员做好准备,确保活动质量。

2、严密组织,灵活开展。“支部主题党日”活动要严格按照规定动作组织开展,防止将活动简单化、娱乐化,确保主题活动“党味”浓厚。党支部书记要亲自主持会议,承担第一责任人责任。

3、注重营造氛围。充分利用网络、微信、电子屏、条幅等平台,加大对此次主题党日活动的宣传报道力度,及时宣传当前环保形式,宣传生态文明理念,宣传环保科学知识,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从身边的点滴做起,以实际行动为环境整治贡献力量。

2019年8月6日

天井村“深化党建引领 凝聚环境整治合力”主题党日活动会议议程

主持人:伊连奎   

同志们,今天是我支部“深化党建引领 凝聚环境整治合力”主题党日活动时间,参加我们今天会议的有县委组织领导_______,镇上领导_________,同时各村及各基层党支部23位书记同志也来参加,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各级领导的到来表示欢迎!

下面我们正式开会。 

第一项:全体起立,奏国歌。

第二项:集中学习。由我给大家宣读相关文件:1、《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2、《洪洞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方案》、3《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方案》。    

第三项:开展小组活动,做出公开承诺。每名党员、干部结合自身工作、生活实际,针对生态环境治理作出具体承诺,承诺事项不少于2条,现场签订承诺书。由于条件所限,今天的小组活动不动地方,由小组长组织大家结合“三清一改一提升”工作和“八有八无”标准,进行讨论,最后各小组长依序汇报。

第四项:表态发言。1、有请党支部班子成员王云杰做表态发言。2、请党小组长刘建民表态发言。3、请党员代表王建军做表态发言。

第五项:现场缴纳党费和过政治生日。1、先请缴党费的同志向组织委员席精翠缴纳党费。2、请8月份入党的两位同志____             上台领取生日贺卡。3、请 __  ___代表过政治生日的同志讲述自己的初心故事。4、现在全体起立,由我领读,大家一起重温入党誓词。

第六项:总结点评。我们今天的党日活动,主题明确,政治功能突出,每位同志都能按要求着装参会,遵守会议纪律,认真学习、积极讨论,做出公开承诺,按时缴纳党费,自觉履行党员义务,时刻保持党员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表现很好。希望大家下去后能自觉保持思想与实际行动的一致,在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中,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做好自己的事,带动周边的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履职尽责,抵砺前行。

下边由镇领导___________同志对主题党日活动进行专题业务培训,大家欢迎。

第七项:开展自愿服务。由我村自愿服务队队长田二虎带领全体党员参与环境整治活,大家开始。

最后,请各位领导和各位支部书记观摩我支部党建工作,欢迎大家提出宝贵意见。

生态环境治理承诺书 

本人志愿响应党的号召,积极投身到生态环境治理行动中,认真学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洪洞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方案》、《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方案》文件精神,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现结合自身工作、生活实际,做出如下承诺:

一、                                          

二、                                          

三、                                                

承诺人(签字):____________

本承诺书一式两份,一份本人留存,一份本支部留存。

人居环境整治发言篇6

关键词:旧城区公园;环境;整治;共建共享

中图分类号:C91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2)-06-13(7)

1旧城区公园重塑与公共空间重建

城市公园周边环境、特别是建筑及生态环境的整治,是最近时期城市规划与建设中的一个热点、难点问题。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出于快速推进城市化的需要,城市公共空间、生态空间的建设和维护一度被遗忘、淡忘,受到不应有的忽视。因此,尽管城市轮廓在不断地长高、长大,城市身躯在日益变壮、变强,城市道路在变宽、广场在变大,城市整体容貌更加具有可欣赏性,但城市的人本价值取向却在浮泛的花枝招展的形象描绘与屏蔽下不断地萎缩。一个例证,就是包括生态空间在内的城市公共空间受到挤压和逼退。市民之间的交流、沟通、休闲、娱乐等社会活动缺乏平台和条件。

为了回复到“城市建设为人民”的最终的目的性上来,最近一系列重建、增添城市公共空间的活动与安排再次走进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实践。部分努力即体现为:在新城区的规划、建设中留有公园、广场、各种场馆等的空间位置;在旧城区的复兴中打理、整治、恢复或者扩大旧有的城市公园,以重新找回其对市民的吸引力、凝聚力、向心力、感召力。

然而,从目前新旧城区分别在吸纳和聚集城市人口的数量与比重、新旧城区距离市民真实社会生活的远近程度等角度看,旧城区内的城市公园的改造或许具有更佳的社会意义和紧迫性。旧城区公园本身及其周边环境的整治更能释放出恢复公共空间重建的积极效应。

在大多数由新旧两个城区所构成的二元城市结构中,虽然新城区也拥有一定数量的人口规模,并且各项经济社会活动指标还遥遥领先,但它在与城市人口的生活粘合度方面尚不及旧城区。现在,更多地方的城市的人口仍然主要在旧城区居住、生活、工作。旧城区同这些城市居民的生活或生存状态具有紧密的内在契合性。这种情况的存在,是由新旧城区的不同功能使命所决定的。新城区承载的了城市更多的经济、生产功能,旧城区更多的是承担了城市的社会、生活功能。

另外,新城区所盛纳的现代社会经济要素对传统的城市居民之间的邻里互动方式形成根本性解构。所以,新城区尽管提供了充足的公共场合、场域,诸如生态公园、各种场馆等,但新城区内的居民对这些设施和服务的需求并不特别强烈。一定程度上,在新城区内,市民与公共空间在供求上的矛盾并不很紧张。甚至不少地方的新城区出现公共场合进入者稀少的状况。然而,旧城区则是另外一番模样。

旧城区在当代大规模城市化出现之前,由于城市人口总数少,人口密度低,所提供的诸如小型城市广场、街角或城市区域性公园等公共空间尚能满足人们当时社会交往与交流的需要。但随着人口的城市化和人员大流动,旧城区人口密度不断上升。同时,伴随城市建设的随意性,包括城市公园在内的公共空间日益受到挤压、侵占和蚕食。旧城区的公共空间重建遂成了旧城区改造与复兴中的一个重大命题与任务。

2整治旧城区公园周围环境的意义和问题

旧城区公园在我国城市总体公园中占有相当大的数量。这些公园一般建设年代较久远,又主要分布于城市中心区,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鲜明特色,不少都已经成为地标性的公共空间。因此,对城市旧公园进行改造更新,能够更好的满足当代市民提高社会、文化生活水平的需要,也是社会文明程度提高的标志。

2.1整治旧城区公园周围环境是恢复、重建旧城区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体上看,旧城区内的居民间的社会邻里关系融洽。旧城区在更多特征上属于传统型的社会形态。居民间表现出空间居住上的紧密性、业缘关系上的紧凑性,彼此之间的社会变异性和社会地位升降幅度也不大。

不过受限于中国城市建设传统风格的影响,也与建国后一段时期内所能够提供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支撑资源有关,与前述社会面相共生的城市物理空间特征是:旧城区的公共空间资源比较缺乏,生态环境建设滞后。虽然也有一些公园或街心花园,但整体上是一种稀缺要素。在当下,如何保护并发掘旧城区这些尚存的、弥足珍贵的原有空间资源,使之成为新时期条件下满足人们交往需要的平台与通道,便成了城市规划者、建设者应认真考虑的问题。

在旧城区拓展或者恢复公共空间,既具有现实紧迫性,又必须结合旧城区所可能提供的禀赋条件。一般来说,在法制逐步完善、继续建设和谐社会的条件下,不适宜再通过对旧民居的强制拆迁、人口的被迫疏密等硬性方式为旧城区公共空间的重整、重建铺垫路径了。就这个角度来说,盘活旧城区空间资源、深挖既有老旧公园的空间潜力,便成为恢复、重建旧城区公共空间唯一的选择和可能性。

出于此种考虑,现在不少地方的城市也的确在想法设法地重新打造并放大既有公园的社会空间承载功能。那些积累了一定财力的城市政府,重视老公园的活力恢复问题,借助于公园更新、改造的计划,试图重建符合现代城市居民需要的、能够增进居民幸福指数的公共空间。实践证明,此种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市民是满意的。

2.2旧城区公园内外环境整治中的失衡及环境改造中的动力不足

2.2.1旧公园更新中内外推进失衡

城市旧公园的改造,对于重建旧城区公共空间、恢复旧城区的活力等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目前的旧城区公园更新实践存在着内外推进失衡等的问题。即旧公园的改造、更新一般都停留在公园内部环境完善的层面,没有统筹考虑与公园紧密相邻的环境的整治。例如,为了配合奥运,北京对50家老公园进行了改造;为了迎接世博,上海对近100家老公园进行改造。但这些改造,均以实施公园内部的改造为主[1]。结果造成改造后的旧城区公园内外环境新旧两重天的不协调局面。故此,改造城市旧公园,必须重视公园周边生态与建筑环境的整治。

审视当下旧城区公共空间重建的一些实践,在重新恢复、放大城市旧有公园的功能与价值方面,尚有不少地方面临改进和完善的必要。例如,现在的城市政府固然有能力加大对一度衰落、陈旧的城市公园的改造投资力度,旧城区公园本身也逐渐恢复了青春气象,重新焕发了对市民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进入公园的人数不断上升、增加,但毋庸讳言的是,复兴城市公园的努力还仅仅停留在针对公园内部环境的改善和价值的重新发现上,而在公园外部周边环境的提高上尚有不足。譬如,双清公园是湖南省邵阳市的一座区域性公园,区位条件优越、自然与人文资源丰富:位于资邵两江交汇处下游不远处,滨江临水,“地形地貌极具特色,岩壑幽胜,宛若天成”,但“公园周边建筑破烂拥挤”,“被民居包围,空间混乱”[2],极有改造潜力和价值,面临迫切的改造需要。

不少改造、革新之后的旧城区公园的周边环境依然保持着原有状态,基本还是原来的破败、陈旧、凌乱局面,旧城区公园没有实现表里一致的同步更新。旧城区公园革新中所存在的外部环境改造滞后的缺陷,必然影响着改造后的公园整体作为公共空间的意义呈现和美学价值的外溢。

2.2.2旧公园环境改造滞后的动力机制分析

旧城区公园内外环境的整治的过程中之所以出现目前这种失衡状态,是不同的动力机制发挥作用的结果。

就城市领导和城市建设者的主观愿望来说,都倾向于既整治好公园的内部环境和形象,又整治好公园外部、特别是公园附近周边的环境和形象。例如,为了能够加大公园对城市的吸纳和聚集能力,增加往前公园的通透性和可达性,城市政府在旧城区的公园改造中通常会借助于财政或者市场的力量打通一些遏制性的交通节点或枢纽,并做不少美化、亮化的工作。然而,复兴旧城区公园、重建公共空间的努力,在公园内外所遭遇到的问题多少和阻力大小是不等的。相对而言,公园内部的改造、革新更容易实施些。

城市政府推进包括公园改造在内的旧城区复兴的力量波及到公园时,受到了较大的制约,其有效性大大减低。具体原因可简略解析为:鉴于空间相邻关系的依附性,旧城区公园附近的居住状况通常比较杂乱,一般都是城市居民紧紧贴靠在公园的外墙一侧零散居住,没有大的单位制的居住方式存在,权属关系繁复且较难厘清。从社会学的视角看,这些区域的居民常常又是不具备迁居到新城区居住能力的较低收入者。因此,政府要改造这样的片区、完成旧公园的环境整治,无疑要承担相当沉重的代价。

另外,真正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并代替支付了城市更新成本的商业力量,对于公园周边环境的改造从根本上也缺乏愿望。这是因为,公园周边地区既缺乏权属纯粹单一的整块土地,况且多为“分布在建成区以内的、城市中心区的都是占地面积较小的综合公园、社区公园、带状公园等”[3],并受到公园周边天际线限高的制约。在目前成型并熟练使用的开发模式下,商业力量没有实现自身合理利润的可能性。由于激励机制的欠缺,商业力量暂且没有参与旧城区公园环境整治的内在动力。

旧城区公园周边的居民没有积累下改善自身居住环境的足够能力。城市政府不愿把有限的可控资源用于政绩效益欠佳的公园周边环境整治。在传统的开发模式下,开发商拿地后开发并进入市场交易,但要参与旧城区公园附近的环境改善却不能保证其应得的利润,开发商便不愿参与此事。正是在这样几种要素的综合作用下,影响了对旧城区公园周边环境的整治,以至于现在不少城市的旧城区公园的周边环境,在公园内部亮化、美化之后仍然停留在破败不堪的状态上。

3作为旧公园环境整治中一种创新思路的共建共享模式及其优势

旧公园环境改造中所遇到的挑战和困惑无法依靠单纯一种力量妥善解决。不过,在认真研究问题后,如果能够动员多种利益相关方的积极性,仍然可以比较恰当地解决该问题,有望获得较好的综合的社会、经济效应。此即为共建共享模式。

3.1共建共享模式的内涵

通过上文对旧城区公共空间重建过程中导致公园环境更新改造被忽视、遗漏的原因分析,一种通过引进外部社会力量的新开发模式或许可以化解困局。

简单表述共建共享模式或其操作流程就是:在严格坚持控建性详规的前提下,由规划部门提供技术监督,房地产公司等外来社会力量与公园的原居民分别提供建设要素,采取合资共建的方式,对旧有的建筑和环境进行改造、更新,开发能够与公园的基调和风格相适应并融为一体的、具有较高市场价值的别墅群落等低层建筑,各方合理共享开发成果。共建共享模式将会为旧城区公共空间重建过程中的公园综合环境整治提供一种创新性思路。

共建共享的开发模式体现了公平原则,尊重了各方正当的利益,兼顾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能够确保旧城区公园恢复公共空间的努力与改善公园所置身其中的次级区域环境的统一,有利于提升公园及周边环境的整体价值,避免了公园内外部环境更新失衡、不同步的不足。因此,共建共享模式是旧城区公园周边建筑环境及综合环境整治的一种理性选择。

3.2共建共享模式的优势

之所以认为共建共享的模式是解决旧城区公园综合环境整治的一种创新性思路,是由于该种模式具有如下的优点。

3.2.1有利于动员房地产企业等外部社会力量参与旧城区公园环境的整治与改造

在目前国内房地产市场发展与成长的态势下,继续寻找新的投资方向和领域、为城市化进程做出新的贡献,是房地产开发企业等战略资本或机构的内在需要。而在我国城市化目前大约已经达到50%这样一个比较高的阶段性水平的基础上,房企继续参与城市化进程就必须寻找合适的切入点和支撑点。

得益于有支付能力的进城农民的坚强支持,以及城市原有居民改善居住条件的硬需求,我国的城市化在过去近三十年中主要采取绕开旧城建新城的模式。各类开发活动由此也主要集中于新城区或新城。这就造成了旧城区与新城区发展差距上不断拉大的现实和趋势。然而,受到近年来国家日益强化对耕地保护的影响,城市发展上的粗放扩张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了。城市化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虽然进入城市居住、工作、生活是更多新生代农民的愿望,但目前高企的房价却严重抑制了他们愿望的实现。城市化进程将受到土地供给的硬制约,城市化率的提高也会受到能够实现的支付能力的影响。

如何推进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并在参与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价值,是摆在包括房地产开发企业等各界面前的一道严峻的命题。在继续从城郊拿地后用于开发的难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房地产企业等战略资本或机构会自觉地把目光转向旧城区地块的整理上。这样,一方面有利于支持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一方面也有利于促进旧城区的复兴、实现新旧城区之间的协同发展与共同提高。所以,允许房地产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旧城区公园附近环境整治工作,等于为其事业发展确定一个新的取向。房地产企业等社会力量也会有内在的动力参与其中。

3.2.2有助于帮助旧城区公园附近居民改善居住环境、弥补公共财政的不足以及合作各方的共赢

共建共享的开发模式有利于实现在旧城区公园周边环境改善、旧城区公园价值提升过程中各方资源的优化组合。概况说就是有关方面分别出资本、出土地使用权、出规划并主导改造与革新进程等,众多力量共同推动了该项进程。

3.2.2.1有助于弥补公共财政在解决公共性特征不鲜明社会问题上的不足

关于旧公园附近原居住民缺乏自我居住条件更新能力,不再赘述,属于一个社会事实确认问题。而由城市政府出资、帮助进行居住环境的改善,又会严重缺乏法理支撑:市政当局使用的是纳税人的钱,应该用于由不特定多数的市民受益的公共事业或项目上,而公园周边环境的整治、特别是附近建筑物的更新的直接受益人却是当地少数居民,公共性特征不明显,政府投资似乎有违公共财政的基本精神。所以,这也成了不少城市在进行旧城区更新、公园改造过程中,往往在道路、绿化、亮化等项目推进到公园附近的居住社区停止下来的部分原因。

另外,对不少财政实力尚不够强大的城市来说,改善旧城区公园环境也是不小的压力。在城市化的时代,城市间的竞争已经逐步白炽化。为了提高城市的竞争力,从而占据城市发展格局中的有利地位,众多城市纷纷使尽各种招数。改变城市形象,建设个性城市,提高城市软硬件条件,改善城市基础设施,等等。对于那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城市来说,围绕提高城市竞争力的各项工作都会有雄厚的财力作保障。然而,对于不少的内地城市、经济发展速度较慢的城市而言,却有难言之隐。而采取共建共享模式对商业价值不足够大的公园周边环境开展整治,有助于弥补政府财力不足的问题。在该种开发模式下,城市政府只要掌握好方向,做好引导,即使不投入公共财政,仍然有助于实现整个公园区域的更新。

对于公园附近的土地的市场价值而言,房地产开发企业等一般也不寄予较高的期望。这些地方的土地的使用权常常为众多的主体所有,无疑会增加获取土地使用权的谈判成本。对于房企而言,即使艰辛地拿到了土地的使用权,支付了昂贵的成本,但限于紧邻公园、故此不能最大化地提高开发强度和容积率等,房地产开发企业等也不能获得理想中的商业利润。所以,这成为房地产开发企业不愿问津公园附近地块的内在原因。

3.2.2.2有利于保障共建成果的公平分享

旧城区的复兴、重建公园作为公共空间的现实需要既然提出了整治公园周边环境的任务,就需要把城市政府、公园附近原住民和房地产开发企业等诸多力量动员并集合起来,整合他们分别持有的要素资源,共同做好公园周边环境包括建筑环境的整治:公园周边原住民自动拆除破旧的老建筑,提供其所占有的国有土体使用权参与共同开发;房地产开发企业等社会力量出资本、出人才等帮助开发,并具体组织完成开发过程;城市政府特别是职能管理部门做出建设指引,保证新的建设要吻合公园内外环境一体性的要求,严格监督方案的实施。在这种共建共享的模式下,公园周边环境整治的目标追求,主要是新建一些在技术上能够做到零能耗的低层、独体的别墅式建筑,同时为社区补充、添加一些原来所缺乏的现代功能性要素,便利生活。

由于原来的建筑格局杂乱无章,经过整理之后的新建筑成果有望多于原来的建筑总量,参与公园周边环境整治和重建的各方可以对这个新增量进行公平分割:

第一,为了保证原居住民的权利,借鉴目前房地产开发中回迁房的办法,原居住民可以获得不少于原来居住面积的住房。例如,可以在大致相当于原来居住地方的新建筑群里划出一套或一层建筑作为实物补偿。

第二,由于开发企业等社会力量以切实的出资支持了拆旧建新,所以也必须给其以必要的回报,保证其参与开发的成本回笼和一定的利润实现。房地产开发企业等社会力量分得应当的份额后,允许其按照市场价值自由转让和交易。在别墅建设整体受限、而一些特殊社会群体又希望拥有自己的独立住宅的情况下,这些临近公共公园、具有较好生态功能的别墅,无疑也会有较高的市场价值。由于更多的购房者在选择居住地时会把附近是否有绿地作为一项重要的参考指标,这一需求直接带动了诸如公园等城市绿地附近的房地产开发,提升了公园等城市公共绿地附近的地价[4]。因此,这样的市场判断能够支持共建模式的实现。

3.2.3共建共享的模式具有实际操作上的可行性与便捷性

共建共享模式具有操作上的简便易行性。各方只要达成共识,签署协议,建造方案符合规划和修建性要求,即可以把实施工作交给开发公司,城市建设部门负责监督,原住民最后参与分房。

在共建共享模式下进行旧城区公园周边环境的整治和建筑更新,必须坚持政府相关部门的指导与主导,也就是要主动呼应公园回复城市公共空间的使命,以完善公园环境整治为最终目的的拆旧建新活动要努力做到与公园主题和环境的统一性、协调性。

房地产开发企业等社会力量介入共建共享是基于能够分割共建成果,所以其逐利性是毋庸置疑的。同时,公园周边的原居住民,为了自身价值补偿和利益的最大化,也会有不顾城市整体利益而愿意尽可能的提高新建筑的产出数量的倾向。原居住民有可能与房地产开发企业等社会力量达成共谋,从而牺牲城市整体的公共利益。

基于此考虑,在旧城区公园回复公共空间的过程中,在共建共享的实现中,必须时刻坚持市政当局的方向性指导和管控,时刻对于异常走势进行纠偏。

具体来说,就是城市政府虽然不提供资金,不参与开发成果的分享,但一定要对共建行为给予指引,对共建过程予以监督。坚持“有机更新”,努力做到公园与周边环境“之间的空间衔接与景观连贯性”,使公园与其置身的城市区域性环境“景观要素互补”、“色彩协调”、“建筑风格相似”、“视野开阔”等[5]。

根据城市的风格和建设设计,城市建设部门应该在详细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旧城区公园附近建筑更新和综合环境整治的思路、方案,具体包括重建的风貌要与公园特征、功能协调一致,提出相关风格和色彩要求,城市旧公园改造应坚持整体性等原则,“要充分研究公园及其周边地区的城市格局和文脉特征……保证改造地段城市肌理的相对完整和统一”[6]。坚决避免公园内是宜人的公共环境,一墙之隔的公园之外却是商业味十足的市井人间。

还要注意公园与新建社区的通透性,尽量减少原来公园所采用厚实笨重的围墙切割公园内外界域的做法。同时,一定要严格限制新建筑的高度,避免对公园内部环境形成空间挤压和视域霸权。在这方面,有教训应当引以为戒。云龙湖公园是位于江苏省徐州市中心城区、该市历史上第一座大型现代综合性公园,其核心与标志性景观是作为徐州五大古楼之一的燕子楼。燕子楼的是一组高层城市建筑,形成对来自公园内部视域的围堵和截断,与公园环境极不协调,燕子楼即无法借景,游人便不能舒展视觉,生成良好的城市天际线,因此影响了人们对燕子楼审美意境的形成[7]。因此,凡是有违于上述原则的,城市建设主管部门要予以坚决制止。

总之,作为“公共财产”的现代公园,应该通过消除公园自身的隔断措施而增进其与市民的亲近性、“近距离可达性”,从而实现现代公园的存在价值[8]。

4共建共享模式还能够释放良好的社会效应

共建共享模式,不仅能够动员包括政府、原住民、房地产企业等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到旧城区公园环境的改造中来,从而引起城市物理空间的完善和优化,而且还有利于优化城市社会格局,也就是,此种模式下的开发行为,不仅能够更新建筑、生态环境,还具有正的外部性,能够产生积极的社会意义和效用。这主要是从共建共享后的不同社会阶层的混合居住以及公园内外环境的通透性增加的角度来理解的。

4.1完整的公园环境的改进有利于提升公园自身的价值

通过改善公园生存的场所环境,能够保护、保存公园的价值和现代公共品格,从而提升城市形象。这是因为,就衰退机制而言,城市公园与其置身其中的城市具有相似性,二者相互影响又互为动力。因此,建设生态城市、实施公园更新有利于实现城市更新[9]。

那种就公园改造而进行的改造,虽然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公园本身的浴火重生,但视野无疑是狭窄的,因为公园作为城市公共空间,它自身离不开场所、场景的支持。公园尽管为城市各类社会主体的社会交流提供了空间场合,但它自身也有一个存在场域的问题,即城市公园所存在的局部空间区域的社会环境与自然生态。

一个公园的周边小环境如果自然生态恶化、社会生态紧张,公园处在一个脏乱差的环境的包围之中,那么公园内部的环境建设和公园自身的更新就会受到严重制约。即使公园内部的综合建设和更新都比较到位、及时,也只能说这样的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是一个虚伪的建设,因为公园的恶劣条件阻却了人们深入到公园内部享受城市美好生活愿望的实现。但是,倘若把公园周边的环境与内部更新协同推进,使公园与其周边环境联成浑然一体,无疑会增添公园本身的价值。公园的凝聚力、吸引力将会放大,从而提升整个公园区域乃至整个城市的市场价值。

4.2共建共享下的混合居住有利于增进社会团结和协作

对旧城区公园周边环境采取共建共享的整治,不仅能够改善局部区域的城市基础建设条件,弥补政府财力不足,还有利于推动社会建设,建设混合型社区,实现不同阶层共同成长,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避免社会区隔和分裂。

相对公园周边环境整治的物质形态的变革,共建共享的模式开发一个更有积极意义的结果是将会促进不同社会阶层的混合,有利于建设混合型社区,推动城市的和谐社会建设。这个重大的社会意义主要是从社区共建共享后的入住者的社会属性分析得出的。

旧城区公园周边环境重整后的人口主要将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原居住民,一部分是对公园环境有着强烈偏好的高收入者。由于坚持不排斥原居住民的原则,所以不会出现一些地方对旧有空间进行改造时所出现的原居住者遭排挤的情况。

由于大量的社会主体都会给予公园周边环境一个较高的市场价值预期和认可,也为了保证能够给共建过程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对于共建过程中所出现的增量建筑和空间,应当通过市场竞价的方式确定新的所有者。所以,新增的入住者或者说是公园周边建筑更新后的加入者会有高收入者的身影。

于是,在更新后的公园周边的建筑群或者新社区里,就混居着社会的高收入者和较低收入者。这种不同社会群体的混合居住,恰恰适应了社会共生的民主思潮的需要,是反对资本力量分割社区的例证,有利于弥补日益严重的社会分裂,起到了遏制高档社区、普通社区、陈旧社区所不断强化的对不同人群的分割,对于发挥粘结不同社会阶层间的直接沟通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胡玎,王越.上海,是否应放慢改造老公园的脚步[J].园林,2008(6):32-33.

[2]陈柏球.旧城区公园改造规划设计初探[J].中外建筑,2009(8):97-98.

[3]吕锐.郑州市城市公园空间布局分析[J].江西农业学报,2011(1):45-48.

[4]张迎春.基于生态绿地建设的房地产开发选址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6.

[5]黄瑛.有机更新的城市历史公园规划设计与改造[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6):135-138.

[6]张文杰.城市公园节约型改造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2009(10):35-37.

[7]郁涛.城市综合性公园改造探讨[J]. 安徽农学通报,2010(9):99-102.

[8]孟刚.现代城市公园[J].新建筑,1995(3):21-23.

人居环境整治发言篇7

会议就学习贯彻重要指示和总理批示精神作出部署。强调各地要高度重视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切实加强领导,科学规划,精心组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

会议充分肯定了浙江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突出成效、做法和经验。主要有三点:一是领导重视,常抓不懈。2003年以来,浙江省委、省政府按照同志“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的要求,高度重视、摆上日程,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从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起步,不断拓展建设内容,坚持不懈推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开启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新篇章,不仅改善了农村面貌,而且带动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二是规划先行,科学布局。坚持以编制村庄规划为先导,分类明确村庄整治建设的定位,科学编制村庄布局规划,分类编制村庄建设规划,协同编制配套规划体系。坚持规划科学编制与切实执行相统一,不规划不建设,不设计不施工,七分力量抓规划三分力量搞建设。三是政府主导,多元投入。坚持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相结合,构建起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和农民主体的推进机制、投入机制,把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纳入公共财政覆盖范围,拓宽社会参与途径,调动一切积极力量,形成了支持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建立强大合力。

会议强调,浙江的经验和做法值得学习和借鉴。各地要根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以保障农村居民住房安全、饮水安全、出行安全为基本目标,以垃圾、污水治理为重点,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新一轮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通过长期艰苦努力,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会议要求,各地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科学规划,精心组织,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健全资金投入机制,把农村人居环境建设逐步纳入公共财政覆盖范围。要拓宽社会参与途径,调动一切积极力量,努力形成支持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强大合力。

2013年及今后一个时期,我省要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进而建设美丽乡村,纳入到全省科学发展、民生改善、生态保护、依法治省的重大战略任务之中,作为推进美丽吉林建设的长远战略加以统筹谋划和顶层设计,高度重视、强化领导,精心组织、科学实施,举全省之力打造新农村建设升级版。初步考虑是: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美丽吉林和新农村建设为总体要求,以保障农村居民住房安全、饮水安全、出行安全为基本目标,以垃圾、秸秆、粪便、污水治理为重点,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努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让农村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一是明确组织机构。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由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统筹,充分发挥综合协调、规划制定、工作指导、工作调度和监督检查作用。二是明确职责分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涉及多个领域、多个部门,需要进一步统筹协调,明确职责分工,落实任务指标和包保责任,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形成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的合力。三是明确投入机制。设立省级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各市(州)、县(市、区)也要相应设立专项资金。整合资源、资金和力量,重点投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纳入每年各级政府民生实事,明确政策和资金支持范围。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进入。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帮扶工作机制。四是明确激励机制。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加强督导检查,实行年度表彰奖励。五是注重规划先行。突出抓好村庄布局规划和建设规划编制,完善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规划体系和技术保障体系。六是明确重点任务。围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深入实施农村环境清洁、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人畜分离、垃圾污水处理、公共服务配套和农村生态改善等六大工程。七是加强组织推动。召开全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领导小组推进会议,深入学习贯彻重要指示、总理批示和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精神,明确职责分工、目标任务和序时进度,切实把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要培育一批好典型,总结一些好模式,发挥典型引路作用。

人居环境整治发言篇8

关键词:造林技术;石漠化治理;生态环境;持续发展

我国山区面积广阔,区域内岩石成分构成复杂,加上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石漠化出现的几率,不利于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必须加大对石漠化的重视力度,深入分析石漠化形成的原因,并结合区域中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治理措施,改善区域内生态环境,提升当地居民生活质量。

1 形成石漠化的具体原因

石漠化(石质荒漠化)容易发生在喀斯特等特殊地质区域,主要是指受到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双重影响,区域地表的植被遭到破坏,从而导致水土流失严重,使得岩石大面积的一种土地退化现象[1]。从自然因素的角度分析,在喀斯特等地质区域,土壤富含碳酸盐,具有易淋溶、成土慢的基本特点,为石漠化的形成提供了天然基础。此外,区域中降水量较丰富,气候温暖,一般处于亚热带或者热带区域,植被易被侵蚀。从人为因素的角度分析,石漠化地区经济水平不高,人们一般依靠自然为生,对于部分能源稀少的区域而言,树木成为当地居民生活的必备薪柴,存在过度砍伐的现象。同时,当地居民为开垦耕地,将植被进行焚烧,当土地没有营养后,直接重新开垦,这种不科学的利用方式,加剧了石漠化的严重程度[2]。

2 治理石漠化的科学对策

石漠化这一土地退化现象,不仅破坏了当地生态平衡,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而且还会阻碍当地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加大对石漠化的整治力度,动员当地居民参与到保护环境的队伍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1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政府在石漠化的治理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相关领导者必须清楚认识到石漠化治理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推行科学的石漠化治理措施,不断加大对石漠化整改的支持力度,增加对石漠化的财政支持。拓宽石漠化资金来源渠道,就目前我国石漠化而言,大多集中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因此,为保障石漠化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不仅需要依靠财政支持,更要获得社会各界力量的支持,动员当地人民参与到石漠化治理过程中,政府与人民共同努力,做好石漠化的治理工作。

2.2 重视日常防御工作

在治理石漠化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土地日常的养护工作,应根据石漠化形成的具体原因和对人们的危害系数,立足于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退耕还林、还草计划,禁止当地居民过度砍伐、开采,降低人为因素对石漠化的影响程度。

2.3 大力发展多种类型经济

将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有机统一,大力发展石漠化地区加工型、服务型产业,引进先进的绿色环保企业,利用当地旅游特色,打造有影响力的品牌,提高当地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强化其环境保护意识,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共同发展。

3 植树造林技术及措施

3.1 选择优良树种

造林技术是治理石漠化见效较快的途径,每个石漠化地区气候条件等自然环境都会有所不同,在选择树种时,必须先考察当地实际环境,选择最优良的树种。目前,种植较广泛的树种有:顶果木、茶条树、任豆等,在地势较平坦的石漠化地区,可以考虑种植经济树木或果树,以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3.2 培育苗木

培育和种植是造林技术的核心组成部分,在树木种子发芽后,应选择专业人员对其进行管理,及时施肥浇水,并做好病虫害防治等工作,提高苗木的成活率。

3.3 整地造林

整地造林是造林技术的最后步骤,石漠化地区的土壤性质与其它土质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在造林过程中,应保护好当地原有植被,控制好植树密度,一般为900~1000株/hm2。根据石漠化地区实际情况,实时调整植树密度,选择好造林的天气,把握好植树时机,最大限度提升树木的成活率。

4 结语

综上所述,治理石漠化这一现象势在必行、刻不容缓,政府相关部门应动员当地居民,积极参与石漠化的治理。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协调当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利用先进科学技术,升级转型当地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升当地经营产品的技术含量。积极开展相关整地造林活动,采取科学的技术措施,恢复当地自然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结合石漠化地区地质条件、气候条件、年降水量等方面的情况,选择优良的树种,提高树木的成活率,实现岩溶地区的和谐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莫剑锋,陆志星,尹国平,许奇聪,许仕道,卢峰,莫奇京.新时期广西 石漠化土地治理对策与建议[J].林业调查规划,2015(2)

上一篇:口岸经济论文范文 下一篇: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汇报材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