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俱进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22 19:17:48

与时俱进论文

与时俱进论文篇1

【论文摘要】职校语文教学必须与时俱进,这既是时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职业教育本身的需求。新时期的语文教学要立足于职业教育的特点,围绕市场教学,树立教学为就业服务的意识,要更新教学观念,唤醒学生的职业意识,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1目前职业教育中语文教学的现状

1.1重专轻文,忽视了语文的工具性。职校学生绝大多数是中考的失败者,学习成绩较差,曾经的失败让他们对语文课产生了畏难情绪和逃避思想。很多学生进职校就是为了学得一技之长,加之学生们清楚的知道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他们的就业直接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有的学生认为,上职业学校全力学好专业,获一技之长就行了。因此,将大部分的精力和时间都花费在专业课的学习上。对于语文课他们认为学不学无所谓,因为将来择业时,用人单位主要是看自己的专业技能如何,不会问你语文成绩怎么样,学语文无非是多识几个字而已。语文课在日常生活中也无用武之地,多学几篇少学几篇好像无关紧要。总之,学语文劳神费力,收获不大,对今后的生活没多大影响。

1.2学法单一,影响着语文知识的积累。职校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也没有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学语文的视野仅停留在教材的狭小范围内,学生把语文学习等同于学习任务。这样,语文的工具性在某种程度上被异化了。使本可生动活泼的语文学习变得枯燥、单调机械;使原本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语文远离了生活的多彩世界。美国教育家华特·可乐涅斯曾经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就是说语文的作用不仅仅存在于书本之上,它更重要的是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语言交际能力等方面。

1.3教法陈旧,制约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传统的职校语文教学是“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老师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师,大都是在中学时期接受的普通教育,在大学时期接受的是面向普通中学的师范教育,工作后接受的是继续教育,所以普教的教育理念在他们的头脑里根深蒂固。另外,职校语文教学没有升学压力,因而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压力就小,学习现代教育思想,改变教学观念的紧迫感相应较弱。

以上种种情况表明:职校语文教学必须与时俱进,这既是时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职业教育本身的需求和语文教学发展的内在规律的必然。新时期的语文教学要立足于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特点,以培养学生的实用能力为目的,切实为职业教育服务。在职业教育由规模型向质量型,由学历型向素质型发展的今天,优化课程结构,强化实践教学,无疑是体现职业培养特色,提高人才竞争力的重要保证,也是职业教育增强实效,纵深拓展的必然要求。为此,职校语文课程要以“智能双向发展,说写两翼并举”为宗旨,在教学中培养并促使学生形成各自的职业技能。

2职业教育中的语文教学应顺应时代的发展

2.1改变教学观念确立语文课程的实用性。职校语文课程历来以讲读教学为中心,突出阅读能力,讲究以读。其特点是按金字塔式结构纵向组合教学内容,讲读教学主线突出,知识结构层递分明,长于自我发展。但其明显不足是教学的职业针对性不强,智能发展主干不分明,训练实效性不突出,与职校培养目标相距甚远。尽管近几年来,职校语文教改力度加大,逐步形成了语体、文体相融,听说读写并进、依序扣格、整体优化的教学格局,但讲读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未能有实质性的突破,说写教学的发展目标往往难以落实,实用性智能开发尚未真正确立。在社会转轨变型、竞争益剧的新形势下,其人才培养的适应力已经或正在受到严峻的挑战。因此,职教的快速发展,社会的紧迫需求,呼唤着职校语文教改必须把握关键点,找准突破口,着重调整课程走向,加强实践能力培养,酝酿更大的质的跨越。

实现这一质的跨越的先决条件是转变观念,准确定标,确立课程的实用性,这显然要遵循以下原则:

2.1.1教学的职业性原则。为真正体现语文教学在职业能力体系中的地位,职业院校中的语文教学必须突出“职”字特点。不囿陈见,大胆求新,改变单纯的理论知识教学。大多数学生是为谋求一技之长来校学习的,只有少部分想升学,如单纯传授枯燥的理论知识,只会把学生拒之千里之外,浇灭学生的求知欲望。其次是改变“满堂灌这种忽视学生作用的教学方式。它易于使学生形成被动思维,缺乏探索精神,不利于形成职业能力。三是改变脱离实际或专业特点的活动。树立教学为就业服务的意识,树立为市场服务的意识。开展与课内外相衔接的语文教学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将语文教学活动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进一步加强对专业科目的实验报告,总结等实用文体的写作指导,以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

2.1.2教学的适应性原则。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完成性教育,应以培养学生从业能力为根本。如果恪守”应试“观念的模式,重形式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就只能导致学用脱节、闭门造车,偏离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陷入”学多会少,长知乏能“的怪圈。讲究适应性原则,就得在目标定位上,直接面向社会需求,贴近培养目标,将语文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学生就业必须具备的语文实用能力训练上,使之练就真功夫,拥有硬本领,能够尽快胜任岗位要求,缩短适应周期,成为能说会写的社会抢手人才,此其一;其二,在教学内容上,应着重体现职校语文教学特色,注重以能力需求合理组合课程内容,着力调整讲读教学的体系结构,突出教学的适应性能,使语文教学由偏重讲读分析向偏重实践运用倾斜,强化以智能发展为主题的实用模块教学,以有效增强人才竞争与发展的社会适应力。

2.1.3教材的简约性原则。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一种简约有效的认识迁移过程。职校语文教学内容繁复,头绪错杂,课时偏紧,任务重大。这就必须突破盲目攀比普高教育的观念,以讲实效、重实用为特色,显示职校教育之所长。在课程结构设计和施教过程中,抓住训练的根本,削枝强干,以简驭繁,以表达定摄取,以写作促融合,突出智能主干,协调”四能“发展,构建以思维发展为主、说写两翼并举的教学模块。从而以简约有效的教学模式,概要反映学科基本结构,兼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效,综合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2.2转变课堂设置,积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语文课程本身具有较强的工具性,一是语文学科的学习是学好其它各门学科的基础工具,只有学好语文知识,掌握好母语,才便于其它学科的学习。字词不识,理解能力较差,其它学科的学习无从谈起。二是语文学科的学习对于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态度、习惯、创新能力、发展意识等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语文教学是师生互动的韵律,教与学的良性互动,课堂上才能流淌出和谐的音符。教师应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引领学生充分感受美,正确鉴赏美、准确创造美。许多教师作了大胆尝试:质疑讨论、创设情境、播放音乐、引入课件、走进自然、实地参观等均收到良好的效果。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具有实践性、趣味性、灵活性等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学生施展才能提供了舞台,有助于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从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如举办诗歌朗诵、演讲比赛、辩论赛、利用学校图书馆、阅览室开展导读活动。让学生创办自己的文学社团、报刊、电台,、广播站、让学生当编辑、记者、节目主持人、导演、演员的角色,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的小社会服务,以此拓宽对语文的学习。

2.3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建立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语言是思维的直接体现,是表达思维的有力工具。思维之于表达,正象”蚕食桑而吐丝,蜂采花而酿蜜,牛吃草而出奶,纾吸壤而出漆。“(郭沫若《读(随园诗话)札记》)”精鹜八极,心游万仞“。在课堂上,教师的启发能使学生激情喷发,神思飞扬。生动活泼地演说能增强表达的形象性和感染力,使他们突破思维的定势,拓展思维的空间,独辟蹊径,立意独到,运思灵敏,文思泉涌,提高表达的独创性和应变力。要改变语文课的被动教学,把课堂从以教师为主转变成以学生为主是另一个关键,这是培养学生”说讲“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一个真正活跃的课堂,不应该是老师多说,而应该是学生多说,敢于多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授课老师应该尽量围绕授课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展,尽可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换句话说,就是不能仅仅开发学生的听力,还得让学生在”听“的同时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完成将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转变。

2.4广泛阅读,提高语文的实用能力。突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非无视阅读积累的功能,而要从学生的实用功能出发,变传统的”你中有我“为现在的”我中有你“。阅读之于写作,其直接目的不仅是积学储宝,启思益智,更重要的是借鉴引路,促进表达。究其实质,在积累性阅读、理解性阅读、评价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四种阅读类型中,前三种阅读的能力与技巧,仅为基础,创造性阅读才是根本。只有立足于表达创造的需求,加强阅读促写的指向性,才能真正改善阅读的品味,提高阅读的效能,臻至发展的佳境。阅读与写作应在寻求深层融合的基础上,确立好主从关系,形成以写作表达为主干、以写联读、说写同步的新格局,使阅读借鉴从属于写作表达,为促进说写实用能力的综合发展,起好铺路搭桥的作用。

与时俱进论文篇2

这次大会不仅对我国政治、经济建设产生重大的影响,而且也必将对我国的教育事业产牛重大影响。教育事业必须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己任,为全民族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明显提高,为小康社会科教进步和文化繁荣,为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为现代化建设所需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因此教育战线要紧紧把握这一时代特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改革和创新我们的教学。

作为一名中学教师,学习领会党的十六大,我以为有以下几点必须认真把握。

一、与小康社会的文化特征相适应,加强青少年学生思想素质建设。为建立小康社会和谐的人际关系、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十六大报告对小康社会所作小的具体描述,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形态中,除了经济这个指标外,更多的是人的素质,民主的思想、科教的理念、文化的内涵,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以及人与自然之问的构建的人和自然的关系都被注入更深意义的内涵,人的思想素质被提升到更加文明的程度。现在的青少年再过二十年,正好成为社会劳动者的主体,现阶段正是思想形成的关键时期,给予他们良好思想理念的教育是非常迫切的任务,关系到二十年后的社会主体思想,关系到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文明程度。对此我们中学教师应予以高度的重视和关注。

二、与国家新型工业化道路相适应,加强青少年学生的信息科技教育。

十六大确定,我国经济建设的一条战略方针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根据这样的发展,我国迫切需要大量的信息科技人才。由于历史的原因,信息科技在我国还是一个欠发达的领域,集中表现在人才的匮乏和技术手段的落后,这不仅制约了我国经济发展,而且制约着科技的进步。因此十六大强调要“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中学生是接受新知识能力最强的时期,抓紧这个时期促进信息技术的学习对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虽然在中小学生中开设了信息科学课程,但从教学实践看,各地各校的教学并不平衡,学校在这方面的教学投入还显得不足,特别是兴趣教学还显得薄弱。形成这种局面是主要原因是现行的教育制度造成的。因此,中学的教学改革,应该把信息科学的教学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引导少年学生努力成为信息科学发展的强大的后备军。

三、与党的教育方针相适应,真正形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并重的教学局面。

十六大提出:要“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对当前教育领域出现的学科不平衡现象的有力针砭,对中学教育亦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国的教育历史归结起来,走过这样一段历史:由重人文轻技能教育转变为近代重技能轻人文的教育,其结果是不重视科技教育,导致了文明古国的科技落后,不重视人文教育导致了民族精神的部分丧失。我们面对的是一群长思想、学知识的天真青少年,要把他们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有用之才,健康的品质,振奋的精神、扎实的科技技能,哪一样都不能缺少,否则就难以挑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始终坚持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并重的方针,努力把少年一代培养成为有理想、有知识的社会主义新人。

四、与创新的时代相适应,大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当今时代是一个创新的时代,教育的一项重要功能是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青少年最具理想,他们的幻想最天真,最具有原发性。对他们的幻想特质要予以充分的保护和正确的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求教师要做到见怪不怪。不怪的东西即是我们见惯了的东西,是没有新意的。只有没有见过的东西,才觉得奇怪,越是奇怪的东西,其中的创新成份可能越多。因此,我们要允许和鼓励学生作种种奇思妙想。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探索知识奥秘的动力,更是学生创造精神的源泉。古今中外有很多的智力成果就是以好奇心为驱力,驱动人们创造性地解决各种问题而产生的。现在中学生的学多还是在教师和家长的逼迫下,过早的以成人化的对学习目的的理解而学习的,这对于青少年日后的创造精神发展极为不利。因此,我们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给学生以知识的启迪,更要加强对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

总之,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各项任务,无不与今天青少年一代息息相关,无不与今天青少年一代的

与时俱进论文篇3

关键词:俱乐部性质;会员流动;最佳规模

俱乐部(Club)为舶来品,起源于17世纪的英国,在19世纪末的欧洲繁荣起来。中国的俱乐部最早可以追溯到民国时代。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各类俱乐部在国内不断出现,以体育、旅游、娱乐为主题的非营利型俱乐部、和以餐饮、会议、休闲等为主的营利型俱乐部在国内遍地开花。现实的情况推动理论的发展,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有少量的学者开始研究一些俱乐部相关的问题。一些研究与俱乐部相关问题的学者将俱乐部定义为“一群有着相同爱好的人自发地经常进行沟通、交流并举办各种活动的场所”。这是早期俱乐部形成时的定义,突出了俱乐部会员具有共同的爱好、自发形成并进行活动。托德・桑德拉和约翰・谢哈特(1980)给俱乐部下的定义是:“一个群体自愿共享或共担以下一种或多种因素以取得共同利益:生产成本、成员特点或具有排他利益的产品”。

一、俱乐部的性质

通常来说,俱乐部是针对特定的消费人群,提供相对私密服务的产业和产业机构。经济学中对于俱乐部的分析主要集中在俱乐部物品上,而对俱乐部物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非公共物品的研究。

公共选择学派俱乐部经济理论的基本目的是研究非纯公共品的配置效率问题。詹姆斯・M・布坎南第一次用模型来研究自愿俱乐部的效率性质,并研究了俱乐部会员达到帕累托最优时的最佳规模。公共选择学派俱乐部经济理论的基本目的是研究非纯公共品的配置效率问题。俱乐部理论从整个社会的角度分析俱乐部均衡。对于俱乐部的研究主要集中于3个要素,即私人物品消费量、俱乐部物品消费量、俱乐部的拥挤程度。

俱乐部物品(club goods)可以体现俱乐部的属性。俱乐部物品具有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因此对俱乐部、俱乐部物品的研究更多地要借鉴俱乐部经济理论,从非纯公共物品(impurely public goods)和非纯私人物品(impurely private goods)的角度来研究俱乐部。

俱乐部内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俱乐部会员属性,即寻求成就感和归属感;一是俱乐部本身属性,即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成就感(Achievement):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成为会员;在一些俱乐部,成为会员是一种标志,一种地位的象征。归属感(Belonging):俱乐部就像一个大家庭,会员们在这里可以找到自己的知己,有人倾诉,被人接纳。排他性(Exclusion):俱乐部就像一个无形的网,将会员与非会员隔离开来,表明会员与非会员的不同;排他性是俱乐部的特有属性,没有了排他性,俱乐部也就没有了意义。非竞争性(Nonrivalrousness):经济学一直强调俱乐部物品是具有非竞争性质的,其含义是俱乐部物品在被会员消费时是不会影响到其他会员的;为了保持俱乐部的非竞争性,这就要求俱乐部的规模不能太大。

另外,俱乐部的福利性是对俱乐部的另一种解释。俱乐部会员具有相似的特质,进入俱乐部是因为有着同质的需求,从产品供给效率角度分析,俱乐部为会员提品和服务不仅符合受益原则,而且资源使用效率较高。俱乐部可以比较准确地把握会员对俱乐部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强度和受益程度。当俱乐部规模比较合理时,会员也可以以相对低的成本获得俱乐部的产品、服务和感受,这种同等的产品在俱乐部外是很难获取、或者获取成本相对较高的,从这个角度讲,俱乐部提高了会员的福利。

俱乐部物品的特点是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但是却比较容易排他。当俱乐部的规模扩大(会员人数增多)时,个体消费的增加会影响到其他会员的消费水平和消费量,即出现“拥挤”现象。拥挤现象的出现不仅降低会员的效用水平,而且会给俱乐部带来负的外部性,即这种外部性会造成俱乐部会员的福利损失。

二、会员流动导致俱乐部规模的动态平衡

俱乐部的经营需要注意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俱乐部与会员属性、俱乐部产品、会员制、会员进入与退出等问题上(见图1)。当会员与俱乐部的属性相契合时,会员选择①(或③)进人俱乐部,当会员的利益在俱乐部中受损时,会员选择②退出俱乐部进入社区或进入其它属性相契合的俱乐部。成功的俱乐部其经营模式选择的依据主要在于俱乐部属性、规模、产品和服务、以及会员制的选择。

1、会员与俱乐部的属性需要相契合

对于俱乐部的认识,无论是投资、经营、管理、工作人员都应明确俱乐部是为会员服务的。从最早的俱乐部雏形的出现到目前世界上很多大型俱乐部的建立,会员的地位一直是至高无上的。早期的俱乐部是由一群具有相同爱好的人缴纳一定的会费组成的松散型、非营利性组织。从这一点不难看出,俱乐部从诞生的那一天起便具有排他性。根据马斯洛(Maslow,1943)的“需要层次理论”(Hierarchy of Needs),我们知道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可依次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会员通常将俱乐部作为自己的第二个家,加入俱乐部是要满足中、高层次的需要,这就要求俱乐部的经营人员要像对待自己的家人一样对待会员,熟悉他们的习惯、了解他们的脾气秉性,为他们实现自身中、高需要提供一个平台,这就是俱乐部的意义和人们加入俱乐部的原因。目前,大多数的俱乐部是属于营利性质的,很多俱乐部为了获得更大的短期经济利益不惜损害会员的利益,这种短期效益给俱乐部带来了极大的伤害。俱乐部的产生是源于民间的自发行为,因此俱乐部会员的利益和感受是俱乐部必需关注和维护的,俱乐部的根基就在于会员的自愿加入,漠视会员的组织其实质也不属于俱乐部的范畴。一些世界级的著名俱乐部,其最高权力机构是会员大会,每一届的俱乐部主席都要由会员大会选举产生;最古老的高尔夫球俱乐部圣安德鲁斯皇家古典高尔夫俱乐部并没有把会员收入当作俱乐部的主要收入来源,而是始终围绕着发展和完善高尔夫运动及成功运作各种国际赛事这两个中心对其组织进行改革,同时保护会员的利益不受伤害。圣安德鲁斯俱乐部的这种发展模式不但带来了高尔夫运动在各国的蓬勃发展,而且更为俱乐部带来了无与伦比的国际影响力和经济财富。而其对会员的关怀还表现在俱乐部改变了其250年不接受女会员的传统。

2、俱乐部规模与会员的进入与退出

俱乐部属于私密性比较强的组织类型,即使是在今天很多商业营利性俱乐部降低了其私密性,俱乐部也应该控制会员的进入与退出。现在的俱乐部已不简单地只是一些有着相同爱好的人缴纳一 定的会费的松散型、非营利组织;从社会、经济的角度讲,俱乐部是对不同阶层、不同领域、不同爱好、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等的人群的划分,从这个方面讲,俱乐部对于会员的进入和退出的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会员进入和退出的控制也体现在对俱乐部规模的控制上。在现实生活中,俱乐部规模的控制主要取决于俱乐部给会员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给会员带来的效用与会员交纳会费的数量。规模大虽然会使每个会员分摊很小的固定成本,但是随之而来的拥挤会引致更大的负效应。虽然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指标无法衡量,但是理论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还是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的。实施控制的方式有很多,通常包括会费价格、受教育程度、职业、特长等。美国的喜剧明星格罗克・马克斯曾经给曼哈顿的弗莱尔俱乐部(Friar’s Club)发了一封电报,他在电报中说,“请接受我的退会请求,我不想加入任何一个愿意接受我为会员的俱乐部。”马克斯认为,在当时许多人加入俱乐部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可见,对会员进入和退出的控制是多么的重要。在美国,很多俱乐部都带有等级制度的痕迹,但是由于平等权利法的制定和整个社会的社会意识的提高,美国俱乐部的排外性已经有所改变。

3、俱乐部会员流动的调控

由于会员的偏好不可能完全一致,因此提供单一产品的俱乐部很少,而提供多产品的俱乐部则很多。不管是提供单一产品还是多产品,其实质都是围绕会员的偏好,并且在提品时考虑的是俱乐部总体成员的感受而非一定要顾及到每个会员的利益;由于俱乐部会员是具有流动性的,因此对俱乐部“不满意”的会员完全可以采取“用脚投票”的方式退出俱乐部(见图1中②),进而做出重新的选择。

由俱乐部所派生的会员制目前被广泛的运用于商业,俱乐部不仅作为一种组织形式而存在,而且俱乐部也成为了一种新型的营销手段和模式;这个时候俱乐部成员的组成主要是基于对利益的追逐而走到一起,在这种情况下虽然俱乐部的定义范畴被扩大,但依旧符合俱乐部的本质属性。一些盈利模式好、收益率高的俱乐部,对会员的进入和退出多以“严进宽出”为原则,为的就是保证会员的质量及属性的一致性。实际上,成功俱乐部的经营者就是在消费者市场上追逐那些高品质的“利基”市场,严格控制俱乐部规模。俱乐部的经营作用就是细分市场,然后做好产品和服务的定位。

三、俱乐部最佳规模的确定

1、俱乐部的最有规模的理论依据:布坎南模型与蒂博特模型

(1)詹姆斯・布坎南

俱乐部理论的代表学者是詹姆斯・布坎南(James Buchanan),其开创性的文章《俱乐部的经济理论》(An Econimic Theory of Clubs,1965)被大多经济学文献认定为最早的对俱乐部理论的研究。布坎南第一次使用模型研究了自愿俱乐部的效率性质,在他的模型中包含着这样的假设:一家俱乐部排除非会员不需要成本;俱乐部里的会员不致受到其他会员的歧视;会员分摊相同的成本和收益。布坎南的创始性研究解释的是俱乐部的自身问题,不考虑俱乐部与外部的联系,因而叫“内俱乐部理论”。

布坎南的理论表明,俱乐部成员的效用同时取决于俱乐部物品与成员数量。若俱乐部物品太多,则用私人物品消费量少,故效用不高;若俱乐部物品太少,则效用同样较低;若俱乐部成员太多,就会因拥挤而减少效用;若俱乐部成员太少,则每人分摊成本较高,也会减少效用。所以俱乐部中的物品与成员数适度,并且应同时决定。

(2)查尔斯・蒂博特

另一位开创性的建立俱乐部模型的学者是查尔斯・蒂博特(Charles Tiebout,1965),他的“用脚投票”(voting with the feet)假设揭示了地区政府的管辖范围可以由居民的自愿流动(或会员资格)的选择来决定。蒂博特假设是俱乐部理论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同布坎南模型一样具有标志性作用。蒂博特认为会员特性与排他成本对俱乐部边界的有重要影响。

会员特性的作用:按照蒂博特的假设,会员进入俱乐部是“用脚投票”――自由选择的结果。如果不考虑俱乐部“进入门坎”这一因素,那么会员会选择与其特性相契合的俱乐部进人;若会员是同质的,则会出现会员“拥挤”在同一俱乐部或社区中(进入前后本质未发生改变)。可见,会员特性是决定对俱乐部形成的必要条件之一。

排他成本问题:排他成本指的是建立与维护一种机制,即上面提到的“进入门坎”,以限制俱乐部利用率、成员数(规模)与成本。排他成本是避免“拥挤”、保证会员福利的重要机制,是俱乐部的内在标志。

2、确定俱乐部的最佳规模

我们假定俱乐部物品的排他性是可能的,并且增加一名新成员会降低其他成员对该物品承担的平均成本,即有规模经济。如果平均成本无限制地下降,那么俱乐部的最优规模就是全体社会成员,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公共物品问题就不存在了。但是,如果规模经济的耗竭、会员群体内部的拥挤或其他情况造成了成本的增加,那么显然一个俱乐部的最优规模应该小于全体社会成员。如果将那些对供给的公共物品成本没有作出贡献的人排出在对它的消费之外,那么就潜在的存在着一个自愿地同意提供公共物品并只用于他们自己消费的个体集团。这种以提供排他性的公共物品的自愿协会或组织,就如同一个俱乐部。在没有政治干预的条件下,俱乐部的形成主要是“用脚投票”――自动流动的选择结果。查尔斯・蒂博特(CharlesTiebout,1965)的“用脚投票”假设揭示了地区政府的管辖范围可以由居民的自愿流动(或会员资格)的选择来决定,这实际上也是对早期俱乐部形成原因的最好解释。

与时俱进论文篇4

保持党的先进性,就是要使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无产阶级政党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思想路线,用不断发展创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武装全党,根据新的历史任务制定和贯彻正确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才能保持先进性,引导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走向新的胜利。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和内在要求。辩证唯物论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对客观的能动反映。客观世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人的认识要想准确地反映客观世界,要想认识真理,就要随着客观世界的变化而变化。在唯物辩证法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马克思主义作为客观世界真理性的反映,也必然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与时俱进,就是要求人们的思想、观念以及制定的方针、路线、政策与策略等主观的东西,必须适应不断变化的客观形势和社会实践,使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始终保持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与时俱进作为思想路线的一个新范畴,既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获得本质规定,又从时代性要求的高度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提升到了新的水平,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成为我们党保持先进性的思想武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与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具有内在的统一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指导自己行动的总的思想原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党的思想建设中的创造性运用,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的世界观、价值观。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对待自己的理论、事业和党的自身建设的根本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党的全部活动中的生动反映,集中体现了我们党把握历史前进方向、站在时展前列的本质特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与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内在地统一于我们党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实践的发展没有止境,解放思想的任务也不可能一次完成。在要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同时,明确地强调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用以检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程度和效果,这就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与时俱进的落脚点在于“进”,这里的“进”,是继承和发展相统一的,是反映事物的全局和本质的整体推进,是适应时代最新变化要求的不断前进。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可以推动解放思想,使实事求是的精神一以贯之。这是我们党永远保持先进性的坚实思想基础。

二、坚持与时俱进是永葆党的先进性的基本经验

一部马克思主义不断成熟和共产主义运动不断走向成功的历史,就是一部生动的与时俱进的历史。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和共产主义运动的创始人,从来不把他们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观点、作出的结论,当作不变的、僵死的东西。列宁把马克思主义与俄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创立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帝国主义链条最薄弱的环节取得胜利的新理论,成功地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同志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提出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邓小平同志面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时代新课题,科学阐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引领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正是依靠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我们的党才不断壮大和成熟,党和人民的事业才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近十多年,国际局势和国内形势的变化呈现出许多新特点。新形势、新任务,对继续保持党的先进性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志与时俱进,审时度势,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它标志着我们党的理论建设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为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指明了方向。

判断一个政党是否具有先进性,从标准到内容都离不开时代的坐标。党的建设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注入新的时代内容,才能使党的肌体充满生机和活力。一个政党能否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能否不断从实践中汲取营养,是保持先进性的前提和关键。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中国共产党80年奋斗历程的基本经验。从这个意义上体会,同志关于“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要“把握住时代特点”,“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紧跟世界进步的潮流”等一系列重要论述,是对我们党的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我们未来征途上必须牢记的至理箴言。

三、坚持与时俱进是永葆党的先进性的实践要求

党的先进性是在我们党改造社会、推动历史进步的实践中形成的。衡量一个政党先进与否,归根到底要看党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实际作用。党的先进性是历史的、具体的。在当代中国,党的先进性必须放在实践“三个代表”的具体行动中去考察。因为,党的先进性不仅要表现在先进的思想理论和正确的奋斗纲领上,更应体现在用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把思想理论和纲领变为现实,促进社会发展,谋取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利益上。

只有坚持与时俱进,才能真正在实践中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必须使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从而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这里所说的“不断推动”,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因为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就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都是以解放思想为先导的。进入新世纪,在新的形势下,要推动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有一个更大的发展,势必对解放思想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

只有坚持与时俱进,才能真正在实践中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对发展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勇于实践,使党的各项工作始终体现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

与时俱进论文篇5

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与生俱来的本质特征。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明确昭示了唯物辩证法的大义:“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既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112页)。一百多年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和教训,一再证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中国共产党八十多年来的历史,也同样证明了这一真理的旺盛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表明,马克思主义只有在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不断与时俱进,才能生生不息,不断完善,完成由有限到无限,由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历史过程。

正是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人前仆后继,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正如江总书记所概括的:“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内部矛盾的不断运动中向前发展的。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总是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逐步深化的。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不断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通过不断地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又不断地深化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这是我们推动事业向前发展的规律”。“我们党是站在时代前列、面向未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总是坚持用发展的观点来看问题”(《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148页)。也正如江总书记所指出的:“理论创新,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继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否则,“我们党就有丧失先进性和领导资格的危险”(《论党的建设》第537页)。“‘不进则退’这个法则,对谁都是一样起作用的”(《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149页)。

二、“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必然高举起与时俱进的大旗。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在中国共产党八十多年的发展史上,与时俱进始终伴随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尽管不同历史时期对与时俱进有不同的表述。概括地说,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以及由此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与时俱进的产物。而且,这样的与时俱进还在不断延续、不断深入。

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江总书记提出,“我们决不能停留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原则、某些本本的教条式理解上,或者停留在对社会主义的一些不科学的甚至扭曲的认识上,或者停留在那些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正确的思想上,而必须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使思想适应发展变化的新形势”(《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40页)。

在十四届四中全会上,江总书记指出,“对于那些不符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的东西,对于那些不符合新时期党的建设的目标和要求的东西,看准了的,要敢于破除。也就是说,我们要坚持和运用已有的成功经验,又要进行新的改造,从实际出发改进党组织的活动内容、工作方式和方法”(同上书(中)第984页)。

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江总书记又说,“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而实际生活总是在不停的变动中……。因此,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13页)。

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江总书记再次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最重要的就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把过去那些不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的方针政策,那些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原则的教条式的理解和认识,坚决纠正过来,并从这些不正确的政策和思想束缚中彻底摆脱出来,使我们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真正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要求,真正符合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章选编》(上)第680页)。

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更是充满着与时俱进的思想品质。江总书记所概括的我党八十年来的基本经验,也就是与时俱进的经验,即站在时代前列,始终实践“三个代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也都是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而在一切创新中,理论创新是关键,其他创新都必须在与时俱进的理论指导下和推动影响下进行。

细心研读党的十四大以来的重要文献,可以看出,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直把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作为主题;把研究解决党的建设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作为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内容;把在新的实践中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作为共产党人先进性和时代精神的充分体现。

概括起来,与时俱进既是“发展”、“创新”的同义词;也是“始终走在时展前列”的另一种表述。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邓小平是与时俱进的光辉典范。

三、与时俱进重在科学准确地把握“时”

与时俱进之“时”,即为社会实践,即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全部历史进程。在当今中国,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当代世界,则代表着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历史趋势。

与时俱进之“时”,是“时机”之“时”,是“审时度势”之“时”,是“天时地利人和”之“时”,也是“时势造英雄”之“时”。或者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之“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将在更大范围和更高程度上参与经济全球化,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之“时”;是党的作风建设进入新阶段之“时”。

这样的重要历史时期的基本态势,体现在江总书记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多次强调的要“紧密结合”的四个方面,即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我国生产力的最新发展和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的实际;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我们党员干部队伍发生的重大变化。还体现在江总书记在不同场合讲话中曾经归纳的几个“重大变化”方面,即《共产党宣言》发表一百五十多年来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生的重大变化;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生的重大变化;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工作、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

与时俱进论文篇6

论文关键词: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科学性

江泽民同志在建党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这一科学论断,是对150多年来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创造性理论特征的深刻揭示,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新要求。认真领会、透彻掌握“与时俱进”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对于适应21世纪大变动和中国发展的新形势,自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具有极为重大的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不断丰富、发展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由一成不变的事物构成的,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的各个看起来稳定的事物以及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像——概念.都是处于生成和消退的不断变化中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一种概念或理论均有一个“生命周期”:即酝酿形成期一发展成熟期一瓦解消退期。任何理论都需要经历实践检验,不断地修正、发展和完善。只有这样,当某一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发生变革时。理论才不至于滞后而无法回答现实社会产生的问题。这是由社会、时代不断变化的客观现实所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结论也要依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随着时空和实践的发展变化用符合新的实际的结论取代旧的过时的结论。马克思主义作为新时期我们党的根本指导思想,同样要与时俱进,这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要求,也是推动我们事业不断前进的需要。

二、马克思主义必须与时俱进,这是由它的实践品质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本质的意义上对实践活动有着依赖关系。任何理论即产生于实践,又在发展中吸取实践的营养,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社会实践来例证、检验以获取进一步的再生机能。任何理论在与实践作用的同时,也能获得自我反省,而不是作为一种工具被完全嵌入到实践中去。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们的思想认识也不能不随之前进,这就要求人们必须勇于和善于根据要求进行创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江泽民“三个代表”是我们党在一定社会发展时期,结合中国具体发展状况提出来的,这些理论。对新中国的创立和建设起了十分巨大的作用。但是无庸讳言,它们还只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理论中的一部分。这些理论,相对于整个人类社会的认识发展理论而言。它们只是局部的、有限的。由于是在特定时期提出来的(总结出来的),因而是有条件的,是相对的。它们不可能是社会发展理论的终极认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提出,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唯物史观,也反映出江泽民同志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三、“与时俱进”体现了科学态度和辩证法的统一

“与时”就是要有时代感、全球观,“与时”即是承认我们事业发展的客观实在,就是要如实而不是虚假地应对客观实际情况,这是彻底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俱进”就是要有危机感和紧迫感。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客观分析了十三年来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绩,同时也提出“形势逼人,不进则退”的警示。与时俱进的出发点是“时”,着眼点是“进”。这就体现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辨证统一。只有充分地客观地把握“时”才能更好地推动各项工作向前发展,实现“俱进”。

四、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人类思维特征的角度来看,任何一种理论都是对真理的无限接近,世界上没有终极了的理论存在

任何一种理论,它只是人们对于实践规律的理性认识,这种理性认识都只是相对性的认识.正如我们对宇宙的认识一样。同时,我们人类的认识又是一个理论主观向实践客观的无止境的接近过程,是思维对客体的永的、无止境的接近过程,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不承认某种已经达到便永远不变的静止理论,更不承认有终极理论的存在。这充分体现了人的认识发展的一般特点,体现了认识发展的规律。

中国共产党在8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形成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这两大理论成果正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

改革开放前,我国僵化的经济体制是依赖于一整套“左”的思想观念构建起来的。这种“左”的思想主要表现为:用过去对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原则的教条式的理解,用过去对社会主义的一些不科学的甚至是完全偏激的认识,用那些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正确的思想和政策等等看待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的客观现实,这无疑是与与时俱进相悖的。

如果我们头脑中没有与时俱进的意识,那么,就不可能有观念的更新,不仅以往难于解决的问题仍将存在,而且还会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持续保守的思维系统——顽固不化。这是时代最可怕的精神痼疾。在存在保守意识的情况下,不可能创建出一个全国人民期望的不断变革的改革环境和创新氛围,相反,只能是不断恶化的状况。所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精髓就是——与时俱进。

五、与时俱进的条件是尊重科学,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由于人类改造世界的活动从来都不是以单个人的形式进行的,这就不但要求社会主体中的个人要认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而且要求从事社会活动的集团、政党和阶级树立正确的思想路线,并以正确的思想路线指引自己的活动。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按照客观世界的规律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

“不断修正”和“完善”理论是与时俱进的含义之一。如前所述,一切科学都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今天被确认的真理随着时间的流逝也会被发现存在问题。从我们党早期的“农村包围城市”到“城市领导乡村”;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解放思想”到“全面创新”,都是在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考虑而提出的规律性认识。应该承认,这些认识在当时当地的特定条件下确实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认识论是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是一定阶级及其政党的思想路线的哲学依据。科学的认识论和正确的思想路线的统一,既为我们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又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实践本性的内在要求。

与时俱进需要相当大的理论勇气、实践勇气和政治家的胆色。“文革”结束,面对“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邓小平发表一系列旨在批判“两个凡是”的重要谈话。大力推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特别是1978年发表的的重要讲话,成为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与时俱进的宣言。

与时俱进不是对过去的一切进行全盘否定,也有继承和坚持。与时俱进既需要动态的看待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的新变化,也需要静态地看待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的新变化,要动、静结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一旦确定,就应当保持相对的稳定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真理首先都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只适用于一定的条件和范围,真理性的认识体现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统一。如果在变化了的条件下,事物的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时期,还仍然照搬老一套,或者历史条件尚不具备,把只有在将来才能实现的原则当作现实,在这两种情况下,都会使真理变成谬误。

与时俱进要正确处理创新与继承的关系。江泽民同志讲到: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丢掉老祖宗,是错误的、有害的。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也是有害的。反对教条主义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有机统一的,都是为了正确地揭示客观实际。更好地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社会实践,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另一方面又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对新的情况做出新的理论推断、概括,进行理论创新,用以指导实践,这是认识论上的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还认为,真理是相对的。从整个客观世界来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只是对无限宇宙的一个部分、一个片段的正确反映。人类实际达到的认识总是有限的,还有许多的事物人们还没有认识到或没有认识清楚;同时,物质世界在内容上、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无限的,人类已经获得的正确认识,只是对物质世界及其属性的一部分内容的认识,并且是处于一定时间和一定空间内的认识。因而是具体的、历史的和有限的。与时俱进就必须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反对唯我唯上的传统意识。教条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绝对化,把活生生的马克思主义看成绝对不变的僵死的教条。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种可随意套用的现成公式,结果既损害了我们的事业,又阻碍了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发展。经验主义把一时一地的经验绝对化,看不到经验的局限性,把一得之功、一孔之见夸大为普遍真理,否定理论的普遍意义,孤立、片面、静止地看待问题。与时俱进要求我们要具有时代感和全球观。要把握时展的脉膊,既要着眼于现在。又要放眼于未来。

与时俱进要把“勇于开拓”和“善于开拓”兼顾起来。既要提倡开拓创新精神。又要信奉科学,反对违背规律的盲目乱干。同时,与时俱进又是继承和突破陈规的辨证统一。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现在,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时间了,这一百多年来。我们在经济、政治、生活等方面的情况已经达到前人难以想像的程度。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落伍,就会赶不上时展的新潮流,丧失一次又一次发展的大好机会。这样的事例我们已有许多的教训。

我们已跨入2l世纪,我们越来越希望整个华夏民族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在一个充满活力的、多元变化的全球变革的背景下能够独立地和积极主动地应对变革。要实现这样一个目标,就不是小打小闹、修修补补可以达到的,也不是无须承担风险就能达到的,更大的变革力量来源于我们的政党是否做到与时俱进的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统一。

与时俱进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因此必将成为我们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有了与时俱进的思想,我们才能正确处理现在和未来,才能有助于全国各族人民满怀信心地投入到火热的现代化建设中。

与时俱进启发了我们的实践自觉,加强了人们的时代感和紧迫感,也促使我们对过去进行深刻反思。不断总结历史经验和吸取历史教训,既要着眼现在、更要放眼未来。

与时俱进是对维护旧体制的思想、观念的猛力抨击,是不断打开解放生产力的金钥匙。生产力的解放首先需要的是思想观念的转变。思想观念的转变与生产力的解放又是互为条件的,在一定意义上,没有思想观念的更新,就不会有创新性的实践活动,也就难于提高生产力水平。另一方面,因生产力解放所进行的实践及所取得的成果,对于思想和观念的进一步更新又具有决定性意义。

与时俱进论文篇7

关键词:体育俱乐部;高校;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5-0000-01

前言

当前,各大高校的大学的健康状况十分不乐观,通过调查结果得知,大学生中锻炼身体的人数只占27%,他们不但有强健的体魄,还增加了交际圈,在受调查的大学生中觉得体育运动并不会对交往能力起到作用的占47%,另外有五分之一的人对该方面的问题没有在意过;此外的受调查者对此不提自己的意见。高校的体育俱乐部建立在体育锻炼者自发的基础上,依托于各类体育场馆,以各类运动项目为中心,它是以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为基础的一种组织管理体系。

一、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组织管理现状

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组织主要有体育教学工作部、爱好者自愿组织和学生团体组织这三类,组织管理现状主要从以下几点可以看出:

(一)没有完善的管理体系

当前大部分高校的体育俱乐部没有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用途模糊。学生自行投入到体育教学和实训的要求无法落实到位,体育教师在实践中对学生参与到俱乐部展开体育锻炼有较大的难度,因此,学生体育健身俱乐部在成立以后,仅能以自身掌握的学生俱乐部教学模式以及与学校实况相结合将学生俱乐部的管理方法制定出来。管理体系十分混乱阻挡了俱乐部向前迈进的步伐。所以出台规整、科学的而管理制度十分必要。

(二)体育理论课时不充沛

当前大多数体育俱乐部还是以体育课堂教学方式展开,通常重技能教授轻理论学习。在受调查的学生中得知,大部分是在俱乐部中的教练员或者老师很少将健身有关的知识讲述给学生;学生提高体育技能的过程中,理论却不能与之共同进步。所以,在学生锻炼活动时缺乏针对性,也不能自评学习效果,所以缺乏理论支持,就无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师资力量较弱

在部分俱乐部中体育师资结构不恰当的情况依然存在,这在很大限度上对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改进起到阻碍作用。俱乐部教学中才去的教学模式是互动性和开放式的,学生可以以自身的偏好和兴趣为依据去自由选择想要参加的体育项目,将原有的体育教学课时打破,不过没有充足的师资队伍做后盾,学生自由选择体育项目也成为空谈。

二、提升体育俱乐部管理健康发展的策略

(一)健身项目开展

体育健身俱乐部中能够将体育活动的竞争和对抗的特性充分发挥出来是其的魅力。所以应当的从健身休闲入手,面向大学生要以院校的实况为依据设立种类多样的体育项目,将大学生投入到体育项目中的积极性激发出来,主动性培养起来。在增添项目时要以学生的喜好程度进行增加,将现代热点健身项目纳入其中,将富有个性化和特色的体育文化项目加以拓展。

(二)合理设计理论教学

与学生自身情况相结合,把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转变成理论教学法。在设计理论教学时应当采取由浅到深,通俗易懂的方法,围绕着学生的自学展开。体育理论知识不应死板、单调而是要呈现出多样化和灵活性。例如在校园网中将体育理论教学专栏开设出来,采取“问答”的方式,在校园网的师生活动平台上悬挂学生在俱乐部活动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以及运动技术视频,旨在解决问题和学习知识。

(三)转变领导思想理念和科学化管理体育俱乐部

改善领导思想理念。可将院校领导带头、体育部门和骨干分子构成的体育俱乐部管理委员会创建起来,合理化的管理项目展开方式、指导教师分配、制度、费用收支等。

科学管理体育俱乐部。使体育俱乐部的凝聚力加以提升应遵循针对性、计划性原则。培养体育俱乐部的主力队员,以学校为单位提供他们俱乐部之间的交流平台,为他们能够更多的了解和掌控体育俱乐部的管理制度和基础,使其组织工作能力提升。

三、创建高校体育俱乐部管理体系的新途径

(一)建立完善的组织管理机构

想要将体育组织管理机构建立的更具有适应性和合理性,并且对管理机构和各部职责进行恰当的分类,第一要务就是使组织管理机构建立完善,其中组织机构设置时取缔以人为中心,而是围绕着“任务和目标”展开,全责和职务相对等,办法和管理相离。

(二)加大力度培育体育管理者

第一体育管理者素质相对不高,当前大多数俱乐部的主要体育管理人员均是从事体育工作者中选的,没有相应管理经验。故此应加大力度培训管理、经济等知识,将外出参观、交流活动充分运用起来,使管理者的综合素质提高,进而能够提升俱乐部管理水平。第二,培训指导员,将一支水平和素质较高的指导员队伍建立起来,提升这些人本身素质、理论水准、专业技能,主要采取训练班的方式使他们的业务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提高。

四、结语

总之,高效体育俱乐部组织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要提高认识和更新理念。借鉴国外的管理经验时应当与学校实际情况相结合。学校领导要注重体育俱乐部的管理,重新定位思想,使课外的体育俱乐部组织管理形式加强,健全体育俱乐部的运转模式。以此为基础还要增设新科目,加大管理者和指导员的培训力度,另外还要加强硬件设施的建设,将体育锻炼和学习的良好氛围创建起来,这才能为高校体育俱乐部快速向前推进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谢庆伟,秦华奇.运用ISO构建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01:99-102.

与时俱进论文篇8

关键词:南充;健身俱乐部;生活质量;健康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2-0013-02

健身俱乐部是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健身消费需求的增加而逐步发展起来的。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南充市民对体育健身的市场需求在不断扩大,健身健美市场的经营单位也在不断增加,但是由于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市民健身的消费意识及健美、健身经营单位经营管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目前整个南充市经营性健身俱乐部的发展还存在着很多困难和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南充市经营性健身俱乐部的经营现状、存在问题做专题研究。本文就是通过对南充市经营性健身俱乐部的现状、相关因素、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全面调查,试图通过俱乐部的综合功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南充市健身俱乐部在改进内部设施与环境的同时不断完善管理体制,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并正确引导群众进行健身消费,为南充市健身俱乐部有效改善经营效益、步入良性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本文以踏月、依莲、非凡、小青蛙、英派等7所在南充市体育局注册的经营性健身俱乐部为研究对象,确定以健身俱乐部经营管理者、健身指导员、会员等作为具体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借助西华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资料室、校图书馆以及网络资源等便利条件,查找与本文相关的文献资料,为论文撰写提供了理论依据。

1.2.2问卷调查法。根据研究内容设计调查问卷,发放调查问卷 100 份,回收85份,回收率 85%。①问卷的信度检验。本文问卷的信度检验运用了再测法。从大、中、小型健身俱乐部随机抽取 100 名会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 100份,收回 84 份,回收率 84%,有效率 84%,经检验问卷效度和信度均符合要求,进一步充实了调查的内容。②数理统计法。运用 Microsoft Excel 对所收集的原始数据进行整理、分类,然后用 SPSS11.5 统计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数理统计。

2.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个完整的健身俱乐部,必然包括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而硬件环境一般为看得见的,主要包括器械摆放、公共设施如饮品区、场景布置、休息区、健身健美服装销售区、淋浴区、停车场等。软件设施包括:管理人员的经营和管理、健身健美服务人员的服务质量及着装、教练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俱乐部对学员的承诺及广告宣传等。

2.1硬件场地设施。目前我市的健身俱乐部在硬件设施方面做的都不是很到位。首先,应该给会员提供一个适宜的舒适的锻炼场所,装修方面应达到"绿色环保",不应该用任何有害于身体健康的材料,还可以采用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有条件的俱乐部还可以设置能源回收系统,以达到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目的。其次,经营性健身俱乐部不属于政府公益利事业范畴,政府没有责任和义务对其进行场地器材的改善与投资,而场地设施是影响俱乐部发展的重要因素。硬件场地设施主要是指场管设施包括器械设备及配套设施等,目前南充市主要由经营者投资状况而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层次也逐步提高,人们对场地器材的要求越来越高。健身俱乐部是一个正规经营单位,不能再像早些年那样找个场地,提个录音机带着大家跳跳操那么简单。

2.1.1对南充市健身俱乐部的调查。近几年我市各类规模的健身俱乐部,如雨后春笋般的蓬勃发展起来,均以经营性为主,健身场地最大面积 4000平方米,最小120平方米,价格最高1888元 / 年,最低为 350元 / 年,收费在1000元以上的共 2 家,免费洗浴7 家。调查结果表明,中、小型健身俱乐部虽然收费较低,缺乏相应的免费服务项目,如免费停车场、游泳池,教练员素质参差不齐,并且健身项目较单一。

2.2软件方面。包括经营者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教练的技术水平和敬业精神,健身健美服务员的服务质量和着装以及广告宣传等方面。

2.2.1对健身俱乐部教学管理的调查分析。从调查结果看,7家健身俱乐部均没有家有专门的医务监督,大部分中、小健身俱乐部根本没有医务监督和急救设备,对健身者的安全构成了一定威胁。

在调查走访中,大部分中、小健身俱乐部没有因人而异制定出初、中、高级课程。所有的会员在同一时间上同一节课,仅有少数的大型健身俱乐部中针对像踏板、街舞、SALSA,这样的课程制定初、中、高级课。那么同在一个锻炼强度下健身,由于新老会员接受程度的不同,这样极不科学的锻炼方式扭曲健身的意义和功能。

2.2.2对健身俱乐部教练现状的调查分析

从表 1调查结果看,女性教练占教练员的 15%,男女教练比例不平衡。健身俱乐部的教练文化程度较低,本科以下文化程度占 82%,大部分接受过专业学习和培训。目前教练的来源分三部分,一部分是体育院系毕业的学生,一部分是舞蹈专业人事和体操运动员,还有很大一部分是业余爱好者,后两者大部分是通过看电视或看健身俱乐部其他教练的课,按照其模式,利用以前所学知识仿照编排,然后上课,对于课的特点与任务,教学原则与方法,课的运动负荷与安排,哪些属危险动作,哪些动作对哪些部位肌肉产生作用等知之甚少,这一部分占有相当的比例。而面对广大的健身者,复杂的人员结构,不同的身体状况和健身目的,一些人只能称是领操员。

教练员的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健身者的身体健康、锻炼效果、信心和兴趣,我们的教练不仅需要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而且还需要有一定的敬业精神。此外,会员是带着不同的目的来健身俱乐部消费的,由此可见我们的教练就成为消费者(会员)的引路人。要让会员在俱乐部长期的满意的消费,教练的作用是决不容忽视的,调查中发现大部分教练员皆为兼职,一般都在多个俱乐部任教,这样与会员的交流相对较少,可能未充分了解会员的实际情况,从而不能很好地保证教学内容,更不能做到教学系统化和科学化。另一方面,由于俱乐部经营者对健身行业不是很了解,未充分认识到教练在健身健美行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也没有看见教练的更大价值而加以更好的利用和培养。再者,就目前我市健身俱乐部行情来看,均以健身操和器械为主,其中练拉丁操、健身操、瑜伽的会员中,决大多数为女性,在对其调查后,我们发现如今的女性,希望不在是拥有杨贵妃式的丰满,而是想拥有"三围结合,曲线分明",她们对身体的曲线和健康特别看重,因此,作为经营者或是教练都要足够重视这一点。

2.2.3对南充市健身俱乐部授课情况的调查分析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目前南充市健身俱乐部健身操种呈多样化趋势。在调查的 7所健身俱乐部中,拥有有氧健身操、拉丁操、动感球操的健身俱乐部的比例数为 100%;40%以上的俱乐部开设了动感单车、普拉提、健身球、街舞;无健身俱乐部设有杠铃操、水中有氧健身操、平衡操;各种人群(各个年龄层次、不同性别、不同身体素质、技术水平的人)都能从健身俱乐部开设的操种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健身方式。但需要有科学的,合理的,正确的健身指导,以及合理的时间长短安排。如单车课是运动强度比较大的项目上课时间大约 45 分钟为宜。这种情况一般在中高档的健身俱乐部中可以体现出来,像这种针对性强、灵活、时间短的课程,有利于学员的个性发展;在中小型健身俱乐部,健身内容出现单一化,限制学员的全面发展。只有将上课的时间和上课的内容合理搭配这样他们才能达到强身健体,减肥减脂的目的。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①国际健身品牌和大型连锁俱乐部进入国内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挑战和机遇。南充市经营性健身俱乐部还没有形成一定的经营规模,缺乏经营手段上的创新与现有资源的有效整和,俱乐部营业推广力度不够,没有形成连锁经营的故规模效应。②健身行业的管理不规范导致各健身俱乐部缺乏统一的标准要求。③健身俱乐部的上课时间和上课内容搭配不合理。④由于部分中小型健身俱乐部追求利润,对上岗的教练和管理人员是否具有专业知识和等级证书没有具体的要求,导致一部分没有健康、保健知识的社会人员踏入健身教练的行列对全民健身的推广起到了负面作用,同时也阻碍了健身行业的发展。

3.2建议。①健身行业应该统一标准,教练员持证上岗。扩大私人教练队伍,协调男女教练的比例。②完善健身俱乐部的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质量 深入了解、拓展健身消费者的真实需要,为健身爱好者制定出更有针对性、更切实可行的个性化服务和解决方案。③合理利用媒体和社会舆论的作用,大力宣传健身、休闲、娱乐知识,增强广大公民的健身意识,提高广大公民健身的积极性,进一步落实全面健身的计划。④加强横向联系,开展连锁经营、实施俱乐部品牌战略,同时借鉴国外俱乐部经营管理模式开展连锁经营,积极寻求资本市场,走市场或兼并的道路,共同组织参与一些咨询、资助等社会公益活动,树立健身俱乐部的良好社会形象,为进一步实现俱乐部品牌战略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马渝,等.我国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36(3): 10-11,15.

[2]胡炬波国内健身俱乐部开展状况调查[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4,20(3)

[3]邓玉.我国大众健身健美科学素养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29(4).

[4]黄卓、蔡学俊 体育健身娱乐产业项目投资开发研[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1).

[5]吴中卫,等.北京商用健身房会员参加健美操锻炼目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

[6]林华,王洪 大连市健身俱乐部健身者现状调查与分析[J].体育学刊,2000,(4).

[7]田里.对我国健身房现状的调查[J].体育科学,2003,5.

上一篇:减负增效论文范文 下一篇:概率论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