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考试技巧范文

时间:2023-11-20 19:37:57

普通话考试技巧

普通话考试技巧篇1

如今是出入职场的人员找工作的紧张阶段。由于求职经验较少,不少会计人员在面临职场考官提问时不太注意技巧而导致求职失败。为此,他们应该寻求到一些会计面试技巧。

亲友团:不带为妙

在应聘面试时,亲友团还是不带为妙。千万不要以情侣档或父母陪同的方式求职,这样会让考官认为你依赖性太强、独立性太差,继而对你的能力产生怀疑。

微笑:始终如一

微笑应贯穿应聘全过程。应聘者进了公司,从跟前台打交道开始,就不妨以笑脸示人。见到面试官之后,不管对方是何种表情,都要微笑着与其握手、面试自我介绍。在面试过程中,也要始终注意,不要让面部表情过于僵硬,要适时保持微笑。

应聘自我介绍:两分钟秀自我

有一位公共关系学教授说过这样一句话:每个人都要向孔雀学习,两分钟就让整个世界记住自己的美。面试自我介绍也是一样,只要在短时间内让考官了解自己的能力、特长,就已经足矣,千万别干画蛇添足的蠢事。

倾听:聚精会神

面试时,应聘者的目光应正视对方,在考官讲话的过程中适时点头示意。因为这既是对对方的尊重,也可让对方感到你很有风度,诚恳、大气、不怯场。当考官介绍公司和职位情况时,更要适时给予反馈,表明你很重视他所说的内容,并且记在心里了。

应答:思考5秒钟

当面试官问及一个重要问题,尤其是有关工作业绩方面的,在回答之前,应适当停顿5秒钟,留出一段思考的时间。这样做,除了可以组织一下要表达的内容,重要的是告诉对方你正在认真回忆过去的经历,并可以给对方留下真实性的感觉。

语言:讲普通话

普通话是求职时的语言通行证。不会讲普通话,就不能顺畅地与人交流,也就谈不上取得考官的信任与好感了。所以,如果你仍乡音未改的话,赶快下功夫学普通话,否则,求职可能会寸步难行。

普通话考试技巧篇2

关键词:普通话测试;训练;语言表达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131-02

普通话测试内容分为四项:单音节字词(10分)、多音节字词(20分)、朗读短文(30分)、命题说话(40分)。从分值的分配可见,第四项“说话”分值最高。在以往的普通话教学中,教师们往往注重学生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发音标准练习,而对学生命题说话训练不够,导致一些学生在测试时第四项丢分较多,据统计被测学生中约有50%说话项失分在7~8分之间。在“说话”项测试中,学生暴露了口语表达能力的各类问题,本文的主旨是总结归纳“说话”项测试的问题,制定合理的口语表达训练方案,让学生“能说”、“会说”,通过“说话”项的训练切实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一、普通话测试中学生“说话”存在的问题

“说话”项的测试目的是考查学生在没有文字凭借的条件下,运用普通话口语所达到的标准程度。它不仅考查学生的语音面貌,还要考查学生运用普通话词汇、语法的规范程度和表达过程的自然流畅的程度。它是学生思维能力、知识水平、心理素质、临时组织语言应变技巧等综合能力的体现,因此“说话”最能体现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在近几年的测试实践,尤其是机辅测试中,我们发现“说话”实际与测试要求存在偏差,学生在“说话”项测试中存在一系列问题。

1.以“背稿”、“读稿”代替“说话”。在测试实践中,很多学生按照命题说话题目提前准备好稿子,测试前将稿子背熟,测试时以“背稿”代替“说话”。背稿能增加流畅度,还可以减少词汇和语法的错误,掩饰了学生许多语音错误和词汇、语法缺陷。

根据河北省普通话测试评分标准,“语言基本流畅、口语化较差、有背稿的表现”视情况酌情扣0.5或1分,而“词汇、语法偶有不规范的情况”要扣1到2分。因此学生为了少扣分,测试中用背稿子增加流畅度,减少语音错误和词汇、语法缺陷。

以前人工测试时,两个测试员考一个学生,学生不能作弊只能将准备好的稿子背熟,而普通话水平测试采用机辅测试后,一些学生测前用手机上网,搜到成篇的“说话”内容,趁监考老师不注意掏出手机对着电脑将三分钟“说话”变成朗读。

2.测试中出现无效话语。无效话语指的是测试中考生所说话语和考试题目没有任何关联的一些内容,无效话语在机辅测试中容易出现,以往的人工测试,遇到学生说到与话题无关的内容时,测试员给以适当的提示,并对其予以引导。机辅测试是学生面对电脑的单向说话,被测学生自己可以看到电脑下面的时间条进度,可以估算出还差多少时间满三分钟,当其把准备好的内容说完后,剩余时间又不知该说些什么,就会出现说话与题目无关联的内容,例如与测试无关的自言自语、重复读准考证背面的考试注意事项、重复前面已经说过的内容、反复读考试电脑页面提示语、倒计时数秒等现象。这些现象在普通话测试中都称为无效话语。无效话语经常出现在一些准备不充分的学生录音中。

3.离题与雷同。河北省普通话测试说话题目共有40个,有些学生往往把内容相近的题目先归类,如《我熟悉的地方》、《我向往的地方》、《我的家乡》,然后用一个内容套在上述多个话题上,出现雷同或离题现象。学生开头两三句用所考题目相关的语言,随后便把话锋转到事先准备的同一个内容上。有时几个人抽到不同话题,说话内容却是一样,造成雷同。在测试实践中,有些同学的“说话”雷同与离题同时存在。如《我的学习生活》、《我的兴趣爱好》、《我的业余生活》,学生开篇说几句,随之便大段的背诵歌词、古典诗词或别人的文章,用这些内容来填充测试的三分钟时间,以致于造成全篇离题和雷同。

以上三类问题在普通话测试“说话”项中经常出现,这些问题暴露了学生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训练的不足。也为我们更有针对性的进行普通话教学指明了方向,那就是,在教学中教师除注重声母、韵母、声调的发音辨正外,更应该加强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

二、加强“说话”项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说话”是学生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心理素质、临时组织语言应变技巧等综合能力的体现,其中,学生的知识储备要充足,思维要敏捷,应变技巧要具备。要达到上述要求必须多措并举,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1.“说话”的训练内容要拓宽。如果我们的普通话教学仅仅围绕测试规定的40个话题,即使学生“说话”很流利,口语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好,也只是表面现象,要切实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要求教师拓宽“说话”的训练内容,要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相结合。如教师事先设计好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观看一段经典影视作品,看完后请学生回答问题,或者要求每人用三到五分钟时间复述作品,谈一谈观后感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理解,多角度的对作品进行评析、欣赏。这样,学生不但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也提高了综合素质。当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实质的提高后,应对测试的40个话题就不再是难事。

2.开展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要培养学生说普通话的意识,就要让学生的口语表达在生活、学习中得到锻炼。选取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即兴演说,让所有学生有“说”的机会。学生讲自己感兴趣且熟悉的话题,容易做到有话可说,言之有物,话题采取即兴方式给学生新鲜活泼的感觉,学生乐于表达,不会产生厌倦情绪。

3.根据学生的不同方言区分组强化训练。先把不同方言区的学生进行分组,根据每个方言区的用词和语法特点,制定具体训练方案。在朗读中学生一般不会暴露方言、方音,但在测试“说话”项时由于没有文字凭借,学生在口语表达中会下意识使用方言词汇和语法。要通过口语表达训练,纠正不同方言区的习惯用语。如河北、东北、河南等部分地区将普通话的“什么”说成“啥”;河北的部分县市将“昨天”说成“夜个儿”、“早晨”说成“早清儿”、“下午”说成“后半晌儿”等。根据上述情况,在教学中将发音、说话有相同问题的学生分为一组,以便集中纠正偏差,有效地进行强化训练。

总之,通过教学要让学生领会“说话”的要求,首先语音要正确;其次内容具体、完整;最后说话内容要合乎逻辑、有条理。通过训练,让学生说起话来用词恰当、语句连贯、不重复嗦、有条理。在训练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周思缔,黄美.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应试技巧[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7,(8).

[2]孔瑛.普通话水平测试中说话项的问题探究[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09,(5).

基金项目:本论文是河北省教育厅课题“以普通话水平测试为契机,提升高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阶段性成果(SZ2011425)

普通话考试技巧篇3

[关键词] 教师教育;教师口语;基本原则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4-0099-03

为了应对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给教育带来的巨大挑战,教育部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等系列文件,针对基础教育改革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全面规划,大力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此背景下,各高校师范教育也作出相应调整,增设或强化教师教育课程,教师职业口语正是适应迫切需要在高等师范教育各专业独立开设的一门教师教育新课程,也是师范各专业学生必修的教师职业技能课程,因此课程教学面临许多值得探讨的新问题,诸如课程性质、课程关系、教学对象、有效教学等理论及实践各领域都需要进一步研究,本文主要结合个人教学实际谈谈教师职业口语教学应该遵循的基本理论原则,以裨益课程教学水平提高。

一 理论指导原则

所谓理论指导原则,是指教师口语课程教学过程中要自觉运用并始终贯彻课程相关理论,提纲挈领,以获得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一门职业技能课程,教师口语教学内容不以理论探究见长,课程教学目的是规范语音,正确把握教师口语特点,掌握教育教学口语规律和技能,提高未来教师的口语表达水平,其突出特点是边缘性学科,教学内容具有明显的综合性,粗略而言就涉及了语言学、发声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朗读学、交际学、逻辑学等诸多学科理论,因此要获得理想教学效果必须使学生理解基本学科理论,才能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在进行规范语音教学时,让学生了解汉语语音基本理论是必要的,特别是教师口语教学对象大多数是汉语语音知识薄弱的非中文专业学生,他们虽然在中小学接触过语音,但对汉语语音理论基本上是混沌一团,所知有限。教学实践表明,理解和掌握汉语语音系统、方言、语素、元音、辅音、声韵母、声调乃至词汇语法等系列汉语语音知识,才能使学生准确认识个人语音缺陷所在,便捷有效地提高语音规范水平。比如,某生来自湖南长沙,要实现规范其语音的目标,首先要做的是让他理解方言理论,明确他的语音隶属湘方言区;其次是运用语音理论分析湘方言与普通话语音在声母、韵母、声调、语调、词汇等方面的规律性差异;第三,在此基础上明确他的语音存在的具体缺陷,理解并掌握纠正方法。经过这样系统的语音理论指导之后,学生大都能够恍然大悟,豁然开朗,实践中也能取得举一反三效果,不仅能够对自己和他人的语音缺陷侃侃而谈,一语中的,而且听音辨音水平也大幅度提高,从而具备必要的自训互训能力,使语音规范训练事半功倍。语音训练中了解掌握发生学理论也是必要的。南方学生受方言影响,发音常常不到位,缺陷多,矫正任务重,难度大;而教师是靠语音工作的,惯常状态是必须较长时间发声,随之而来的常见问题是声音涩滞、干瘪,发声费力,听感差,以至出现嗓音沙哑、咽喉炎等职业病,其根本原因是不了解发音理论,没有掌握正确的发音方法,因此教师口语教学必须补充这方面知识。首先让学生了解发音基本原理,声音是人体各种器官通过复杂协调的配合完成的,是喉部及喉上、喉下各种器官综合作用的结果,明确人体发音器官的基本构造及工作过程,通过相关图片及视频让学生了解发声理论,具体感知发音器官各部位的运作,从理论上理解掌握发声问题,比如胸腹联合呼吸是通过胸廓、腹肌、膈肌综合作用,全面扩腔容量,使吸气量大且具有一定的厚度,从而理解允狄羯的理论原理。其次是明确用气、共鸣、吐字归音以及嗓音保养等理论问题,以此塑造优美声音。在发声理论看来,声音不仅仅是个技巧问题,与人的心理、精神、身体状态都有关系,优美声音是积极的心理状态、放松的身体姿态和有效技巧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理解用气、共鸣、吐字归音的要点、特色对于语音训练非常关键。就教学效果看,发声理论拓展了眼界,激发了兴趣,也使学生在音质音色改进和发音技巧等方面取得一定效果。此外,教学口语教学更不能缺少相关理论指导。教学口语是指教师用来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用语,它往往根据学生特点,结合教学内容需要,并带有教师个性特点,也是教师口语训练难度较大的部分。有效的教学应首先从理论上宏观把握教学口语特征,明确有效的教学口语都必须具备知识性、启发性、生动性,既以教材内容为基础,又具有即兴的个性化的特色。其次注意以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指导具体教学技巧训练,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比如导入语训练。课堂教学中的导入语基本特点是自然、新颖、简洁、逻辑性强,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意识、吸引意识、效率意识,其理论基础是心理学相关理论。具体而言导入语承担的是心理稳定、心理沟通和心理激励的任务,导入语通过有效话语在很短时间内安定学生情绪,吸引听课注意力,实现师生的心理沟通;迅速为课堂定下基调,做好必要铺垫,扫除学生学习心理障碍;提示要点,引发兴趣,调动学习主动性,完成学习心理激励,营造一个积极有效的学习心理环境。这样一来,理解导入语设计的心理学理论有助学生把握教学设计本质并有效激发学生教学设计的创造性,提高学生教学技巧训练水平。总之,教师口语教学经验表明始终结合并贯彻相关学科理论进行训练指导是有效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

应该强调的是,教师口语教学理论指导原则有自己的特色和要求。其一,有效。作为综合性边缘性学科,教师口语教学内容关联诸多学科,每一学科又都具有自身严密的理论体系和众多理论领域,而教师口语教学追求的理论性不在于其理论的完整、严密或创造性,强调的是理论实际性的指导作用,即理论指导的有效性,以减少训练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所以规范语音教学需要的理论并不是汉语语音理论复杂体系或精深观点,采用的是能够有效指导标准发音的普通话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特别是声、韵、调、音变的知识以及汉语方言基本知识,目的是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方音辨正能力和语音自我训练能力。其二,简洁。作为一门技能性课程,教师口语教学追求的理论性在表现形式上是直截了当,要言不烦,点到即止,以简洁为贵,不需要完整介绍理论全貌,也不必纠缠理论细节。

二 针对性原则

所谓针对性原则,是指教师口语教学过程必须始终目标明确,对象明确,做到因人施教,因事施教,因专业特性施教。教师口语教学的针对性原则首先是教学目标的针对性。高等师范教育的教师培养是综合性全方位的,涉及知识、能力、素养诸多方面,由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学科教学理论等课程共同承担,作为教师教育课程之一的教师口语主要教学任务是规范语音,掌握口语表达技能,因此课程针对性明确,教学目标是普通话语音规范训练,达到教师普通话水平相应等级,具备教师口语表达基本能力。要实现这些教学目标,必须始终注意抓主要矛盾,突出教学针对性。比如普通话语音训练,教学针对性非常重要。就教学内容而言,普通话声母有22个,韵母39个,声调及变调也很复杂,此外还有朗读和命题说话的训练,平均用力,面面俱到,不仅费时费力,教学效果也不会好,解决办法是发现主要问题,针对性集中突破重点难点。就教学实际情况看,现有语言环境下经过中学多年训练的学生有一定语音基础,并非所有声母、韵母、声调都不标准,大多数只是个别语音存在问题,重点一般是平翘舌声母、前后鼻音韵母和语调不规范问题。这些问题出现的具体情况又各有不同,前后鼻韵母不规范的关键问题是没有掌握好发音技巧,导致韵母区分度不够或发音错误,平翘舌声母不规范问题却大多数不在发音技巧,而是缺乏语音知识带来的平翘舌字音混淆,特别是在朗读和说话时更为突出,为此采取强化前后鼻音发音技巧训练、强化平翘舌字音记忆等针对性措施,在有限教学时间内可以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口语表达技能训练也是千头万绪,内容繁多,音质音色、表情姿态、内容主题、方式方法,不一而足,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针对性解决办法是强化朗诵训练。通过朗诵能力综合训练思维、理解、姿态、表达技巧等口头表达能力,不仅可以较好完成普通话水平测试的作品朗读问题,而且能够一举多得提高教师口语表达能力,只要朗诵训练到位,教学口语、教育口语训练可以水到渠成,比较顺利达到训练目标,可见针对性教学的确可以取得积极效果。其次,教师口语教学还必须强调专业学科针对性。作为一门教师技能课程,教师口语教学有其特殊性,一方面它是师范教育各专业公共课程,讲授和训练口语表达一些共同技巧,另一方面教师口语表达又必然与专业知识专业素养关系密切,除了语文课程教学之外,教师口语在具体教学内容上必然涉及中学其他诸多课程内容如历史、政治、体育、物理、化学等等,注重教学的专业针对性势所必然。不同专业教师口语总体风格不同,文科院系教师口语教学要引导学生掌握文科教学用语的特性,一般是强调形象性,更富于情感性,教学口语设计多运用比喻、排比、夸张、比拟等修辞技巧,更注重感情多样性、层次性和感染力;理科院系的教师口语教学则需引导学生掌握理科教学用语的特性,一般是强调准确性,讲究逻辑性和简洁性,教学口语设计重在清晰明确,体现在表述的层次性、条理性和语句组织的严密性与关联性。教学口语具体环节训练更需要注意专业针对性,比如教学口语中的导入语、讲授语、过渡语、小结语训练就必须针对学科教学具体内容才能有效进行。比如针对体育学科技能性特点,结合具体的篮球、武术、跳远等项目训练学生导入语、讲授语运用,结合历史学科秦朝历史发展一节训练学生导入语、讲授语训练,教学针对性原则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之能用,激发兴趣,因而获得较好教学效果。第三,教师口语教学必须注重教学对象的针对性。因人施教是课程教学人所共知的基本原则,一个好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研究教W对象,采取针对性教学方法,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取得满意教学效果,教师口语教学更是如此。比如普通话语音教学的针对性要求就很必要,学生来自全国各地诸多方言区,个人语言环境语音面貌各不相同,存在的语音错误和语音缺陷也大不相同,几乎没有完全一致的情况,课堂模式化的统一语音教学往往收效不大,必须采取针对性措施,一对一个别指导,具体甄别学生方言区及其特点,明确学生语音具体问题所在,提出语音纠正有效方法,事实证明针对性教学到位才能明显改进学生语音问题,提高普通话水平。

三 实践优先原则

所谓实践优先原则是指教师口语教学过程中必须突出课程实践性质,以训练为中心,讲练结合,通过反复、严格的训练和实践使学生基本掌握口语表达技能技巧。贯彻这一原则首先是明确认识。教师口语教学不同于其他普通课程,是一门教育技能性课程,实践性是课程教学根本特性,其教学目的不在于学生能够掌握多少课程理论知识,关键是要求学生具备应有的技能技巧,而这些技能技巧又只能通过熟能生巧的反复实践才能养成,因此实践就成为课程教学研究和实施的核心任务,教学效果衡量和评价也应该以技能掌握为主,这种实践优先的原则应该成为教师基本理念,贯彻课程教学各个方面。其次,制度保障。教师口语实践优先原则需要有教学制度和系列措施予以保障落实,在教学课时安排上要突出实践训练要求,课程教学一般是36学时,在课时安排上理论讲授和实践训练采取一比一比例,课程实践保持在18学时以上,边讲边练,保证训练时间,让学生及时掌握相关技能技巧。在考核制度上突出实践性技能性原则,教师口语课程考核区别于其他课程,以口试为主,以实践技能为主。考核分两部分:一是普通话水平测试(口试)。在课程结束时,所有学生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考核,其成绩计入课程总分,达到师范生普通话水平等级为合格;二是教师口语测试(口试)。具体操作是:课程设立“教师口语试题库”,试题设定中学教育教学实际情境,包括教学口语、教育口语两部分,集中考核学生教育教学技能。学生通过抽签形式选题,根据考题要求当场口头完成。如:“设计一段某一课程导入语”“高考临考动员班主任致辞”“学生打架违纪处理谈话”等,动态考核学生教师口语表达能力。课程成绩综合计分,普通话等级测试40%;教师口语测试30%,课堂集中训练20%,其他10%。课程考核倾向是加大实践训练分值,突出实践性原则。第三,鼓励多种实践教学方法。教师口语实践性教学原则注重实际效果,为此强调多样化实践教学方法,鼓励多种方式实现技能培养目标。目前常用课程实践训练方法主要有:课前5分钟训练。上课前以随机抽取方式指定1~2人完成,强化训练课程主要技能如朗诵、即兴演讲、导入语等。课堂集中训练,学生全员参与,针对课程教学重点难点集中练习,如语音难点发音练习,教师口语情境练习等。小组互训,以8~10人组成训练小组,课外互训为主,指导抽查为辅,定期提交小组互训报告。课外自训,学生利用网络、学校自建教学平台自训,定期提交自训报告。组织朗诵、演讲、中学课程教学等多种竞赛,竞赛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突出全员参与。在班级竞赛基础上选拔参加校级朗读、演讲和教学竞赛,有普及有提高,树立样板,通过竞赛激发学生训练兴趣,训练师范生朗读、演讲和口语表达能力,建立演讲和口语表达自信心,达到吐字清晰准确,声音洪亮,语调优美,表情丰富训练目标。此外实践教学还可以包括中学课堂见习,实地深入中学课堂,具体感知教师口语运用,增强教师口语教学实效。

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核心任务,在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下,高等院校师范教育面临诸多新问题,无论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有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探索,加强课程实践教学比重,丰富实践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是根本出路,因此明确课程教学基本原则是不可缺少的任务。

参考文献

[1]李秉德.教学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薛晓嫘.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3]郑尔君.教师口语[M].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4]国家教育委员会师范教育司.教师口语[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普通话考试技巧篇4

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是我国通用的语言。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 当前,语言文字的应用现状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某些滞后现象,有些地区方言盛行,还没有真正形成在公共场合说普通话的风气。语言文字工作关系到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社会的进步。实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是促进民族间的交流、普及文化教育、发展科学技术、适应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提高工作效率的一项基础工程,对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近几年,学院招生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在毕业生供需招聘会上,大家逐渐认识到良好的语言面貌对面试成功,顺利就业起着重要作用。而提高普通话水平和语言运用能力是改善学生语言面貌的关键,所以在普通话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生的语言训练。我校开设普通话口语课有十余年了,但课时很少,最多36课时,最少只有16课时。怎样在有限的课时里训练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是我在教学中不断探索的问题。普通话口语课不是普通话知识介绍课,也不是教学生说普通话的课程,普通话课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会说普通话,还在于让学生在掌握普通话知识的基础上,语言能力有一定的提高。 基于此,我在教学中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为教学目的,探索教法,提高普通话的教学效果。 一、示范与模仿 普通话语音训练的主要内容包括声母、韵母、声调、音节、语流音变、语调几个部分,课堂上不能只重视语音知识的传授,总结学生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差异,寻找两者之间的对应规律,这种课堂教学,不仅让学生感到枯燥,而且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很被动。 普通话教学是一种技能训练的教学,技能的掌握不能仅靠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更需要能指导提高语言操作能力的理论以及在实践练习中揣摩理论的正确性,寻找解决实际应用难点的方法。 示范和模仿是语言教学的基本方法。学习语言,听辨能力很重要。课堂上,教师要示范规范的读音来训练学生听普通话的能力。从教学实践看,练耳(听)———练口(读、说)———练脑(记忆)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训练过程是十分有效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讲解发音要领,反复示范练习,让学生观察模仿,掌握要领,形成技能。学生模仿的过程,是与标准的普通话进行对比的过程,模仿者能够较容易地发现自身语言存在的问题,对自己的语音词汇语法进行有意识地纠正和改进,这会大大提高学生口语发音的标准程度和口语表达技巧。 长期的模仿还会自动地将正确的语言信息储存于大脑中,在需要表达时脱口而出。 为了训练学生发音准确,吐字清晰,还可以学说绕口令,并进行比赛,看谁说得快说得准,激发学生学习普通话的兴趣。 二、从朗读到朗诵 因为受到课时限制,常会使任课教师在训练学生的语流音变、朗读技巧时,注重普通话水平测试60篇规定篇目的反复练习,而忽略了60篇作品以外更广阔的优秀文学作品。 我在普通话教学中,有意地选取一些朗朗上口的诗歌作品,选择一些报纸杂志上的美文小品作为朗读技巧训练的补充材料,教师首先示范朗读或听录音,让学生反复练习,纠正不纯正的发音,先做到朗读音准流畅,这是朗诵的基本要求。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思考作品内涵,体会作品意境,教师再指导学生划朗读符号,学习停连、轻重、快慢、高低的处理以及轻声、儿化、音变等方面的语音技巧,有感情地朗诵。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诵中,不仅训练了朗读技巧,还体会了作品的美,感受到中华文明的精深内涵,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人文情怀。最后进行朗诵比赛,激发学生学习普通话的热情。 三、听说训练结合,创设开放的练习语境 在普通话测试中,有些学生读单音节字词、多音节词语和作品朗读能做到音准流畅,但在说话测试中,却表现得磕磕巴巴、词不达意、语意混乱,甚至出现比较严重的语法失误。这种普通话语音较为规范,但语言表达却很糟糕的情况,反映出普通话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那就是只重视语音的训练而忽视了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普通话教学应该以普通话测试为检测手段,以提升学生语言应用能力为终极目的。因而,普通话不仅要通过字、词、句、文章等书面材料来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还要大力加强学生使用尽可能标准的普通话进行口语表达和交际训练,只有这样,普通话课程才能有效地实现其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对于语言的学习而言,语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而,在普通话课堂上,采用听说结合的训练方法,创设开放的练习语境。请一位或几位学生就此语境下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叙事、议论、说明或抒情,而其他同学用心听完,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并指出发言人在说话时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的问题。 通过对问题的解剖分析,找出正确的发音部位、发音方法,选用准确词语、修正语法错误。练习语境的设置可以是学生关心的热点话题,如爱情、友情、诚信、金钱、考试、就业等,也可以是学生个人生活经历的片断、感触。这样的开放式语境说话练习可以在普通话教学过程中阶段性进行,在轻松友好的气氛中学生们轮流循环进行口语训练,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也可以锻炼学生们的心理承受力,还可以增强学生们使用普通话的信心。当然,开放式语境设置练习对普通话任课教师的要求除了具备相当的语言专业知识外,还应当能够对学生说话内容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引导能力。让学生们在进行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无形中提升了其道德文化修养,端正其看待世界的方法、态度。 四、激发说话潜能的配音练习许多教育家都倡导 “以学生、活动和任务为中心,采取启发、研讨、辩论等开放型的教学方法,如交际教学法、活动教学法、自主学习教学法、任务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学习性研究教学法等,激发兴趣、开发潜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语言的教学本来是很枯燥的,在课堂中,练习方式的多样性可以很好地避免课堂气氛冷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采取新颖、生动又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教学方法,不仅符合新时期语言教学发展的趋势,更会在很大程度上对教师的教学起到补充作用。如给影视片进行配音活动,就是一个集趣味性、教学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有效的教学方法。选择那些能满足学生需要和兴趣的影视片,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情感,使学生在轻松自然环境中学习普通话。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会使学习者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另外,为影视片进行配音活动也是对学生听说能力的全面训练。学生首先要理解人物的对话内容,为了配音流畅,学生要在理解和掌握了语言的基础上,反复熟读乃至背诵,这样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他们的语感。经历了充分准备、精心表演的过程,学生在视觉上听觉上得到了美的享受,口头表达能力上得到了实践性锻炼。从而使学习形式不再只是过去的“听讲”,而是多方面能力的训练,使他们对学习的内容印象深刻,从而更易于记忆和消化。#p#分页标题#e# 除此之外,这种练习活动为学生们展现自我提供了舞台,学生也利用这样的机会锻炼了胆量,提高心理素质,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实际证明,在普通话教学中,采取以上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当众说话的胆量,使他们在毕业招聘的面试和以后的工作中都有良好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与人沟通的能力。

普通话考试技巧篇5

关键词:普通话水平测试 培训策略

普通话水平测试(简称PSC)自1994年开始实施至今,已对全国的高职教育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PSC是“推广普通话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推广普通话工作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重要举措”。PSC是衡量高校规范用语、用字教学水准的重要手段,与高校的汉语言教学密切相关,它标志着国内应用语言学科实践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高职学生对于普通话水平测试已不陌生,但将其真正视为重要考试科目的寥寥无几。大部分考生希望高校不断丰富普通话教学形式,通过多种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使普通话培训取得时效性的进展。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高校普通话教学与测试工作经验,在实践教学中不断创新教学思路。要搞好高校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重点在于持之以恒,就是要在长期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探索进程中,逐步构建一个涵盖普通话教学、培训和测试三大模块的综合教学体系。

1 PSC及其性质、目的、意义

PSC的提出是国内普通话推广应用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它具体考察应试人普通话运用过程中所用语音、词汇、语法是否准确规范,是否能熟练运用普通话进行表达。PSC检测就是在应试人用普通话表达过程中,考察其词汇、语法和语音是否准确、规范,基于考察结果衡量应试人普通话能力等级。普通话口语能力测试是由国家语委和地方(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发起,以深化普通话的推广和普及程度,提高全社会普通话应用能力的口语测试项目。PSC不仅应用于高职院校普通话能力训练中,同时也是教师、主持人等职业语言人资格认证的一个单项鉴定。单就普通话教学而言,我们首先要需要厘清一些概念:PSC是针对应试人母语(汉语)标准语水平及语言运用能力的测试,它并不是单纯的语言知识测试,也不是外语测试,而且与文化考试也有一定差异。PSC是基于个体测评情况来整体评价群体推广普通话的效果。它的目的是参考标准普通话的语音、词汇和语法规范,通过测评对应试人普通话能力等级进行评定与认证,这是本国普通话推广和普及工作逐步制度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的一个重要标志。PSC的全面开展能够促进全社会语言规范化建设,而且会对全社会的语言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2 PSC的内容简介

根据现阶段国内最新版《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基于本省普通话推广应用的工作要求及其百分制的测评要求,可按PSC的内容将其细化为读单音节字、读多音节词、朗读、说话四个模块,以便综合测评应试人的普通话应用等级,提高测评工作的科学性。声、韵母及声调的发音能力的测评是读单音节字模块的测评重点。读词语是基于声韵调测试,进一步考察轻声、儿化、变调的发音,难点音、主要音变的辨别能力是重点考评项目。测试员基于单音节字和多音节字的测评能够对应试人的语音概貌有概括的认知。朗读模块除了考察应试人通篇朗读是否流畅、速度把控是否得当以外,还考察语气、语调、声韵调读音、连续音变、停顿、断句等内容;说话就是应试人在不参照文字的情况下考察其普通话表达是否规范、流畅,其中,说话者词汇语法规范度、言语流畅度和语音标准度是该环节重点测评项目。

3 PSC的培训策略创新思考

3.1 普通话培训的基本原则

3.1.1 针对性强,因材施教。教师必须在培训前结合受训学生所学专业和成长地域等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标、步骤、内容、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训练中不断创新教学形式,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课堂辅导的针对性,做到因材施教,力求在规定的课时内达到强化学生普通话能力的要求,从而提升学生的普通话能力等级。

3.1.2 教学内容安排得当。教师应该根据课时数量和学生的语言能力科学规划普通话培训内容。重点讲授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知识点,注重普通话应用能力的训练,提高课时的利用率。普通话训练需要长期坚持才见成效,培训的目的在于入门训练,使之成为继续训练的起点。

3.2 普通话培训的具体方法 普通话培训是一个短期集中组织行为,因此,普通话教学所面临的对象复杂性、时间紧迫性、任务艰巨性都比较大。笔者认为,在培训实践中不妨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3.2.1 端正态度,激发兴趣。在普通话教学培训中,学生往往存在认识的误区,认为老师讲授的都是以前小学拼音知识的重复,所以多数人最初的学习态度并不端正。语音面貌和基础较好的学生容易对测试产生轻视和自满情绪,不能认真对待测前培训,其结果是在测试中不能突破自我,难以发挥最佳水平。而有部分学生因为根深蒂固的方音影响而导致语音面貌较差,因此在培训中表现出羞涩和自卑情绪。这些心理状态都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下,不能主动参与训练,从而影响培训效果。针对这些情况,培训教师要用生动、贴切的语言巧妙地导入课程,同时可以利用一些相关的视频音频文件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更要以学生为主体和中心,多采用顺口溜、方言与普通话对说、绕口令接力等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让学生在无形中融入到课堂中来。

3.2.2 精讲多练,实践为主。培训阶段要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音理论知识,但更重要的是要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指导实际的发音和正音。①基于语音理论,对普通话的声、韵、调和各种音变进行全面概括的分析。培训时,先让学生对普通话的语音系统有整体的认知,而后由浅入深,通过有关发音的讲解和示范逐步接受声、韵、调的发音训练。②找出母语方音和普通话语音之间的对应规律,能使普通话学习事半功倍。发音训练时,教师应着重讲解普通话中的声、韵母与母语方音的差异,并借助常用字举例来讲授个别难点音,以强化记忆,增进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认知程度。③针对常见的轻声词、多音多义字、难读字和儿化词等特殊字词,在培训中教师应有针对性的强化的训练。

3.2.3 传授技巧,培养语感。依据笔者多年测试经验,大部分普通话水平在临界状态( 三甲至二乙段、二乙至二甲段、二甲至一乙段)的应试人由于不了解测试评价依据和应试技巧,往往难以发挥出最佳水平从而取得应该取得的等级。因此,在普通话培训教学内容中应试技巧的讲授显得尤为重要。培训课上应详细讲述应考时要注意的问题,特别是在进入预备备考室的15分钟内,如何突出重点,做好临考前的最后准备。学习任何一种语言,都不能仅仅把读准单个音素或音位作为学习目标,而应该建立习得语言语感,形成良好的语音面貌。在普通话学习中,包括轻声、儿化、变调在内的语流音变,是形成语感的重要因素,是普通话的特色。培训中,教师要加强普通话语流音变的训练,通过不断的模仿和演练,使学生养成读轻声、儿化、上声变调和“一”“不”变调及“啊”音变的习惯,不断提高普通话语感,从而全面提升语音面貌。每个人的有声语言(外部语言,即“读”与“说”)都是内部语言的自然流露与外化。如果学生内部语言是方言,那么测试中的“读”和“说”就是方言而不是普通话的一种自然的流露与外化,因而测试时难免出错。普通话测试测前培训课程的课时有限,更多的训练必须由学生自己在课后去自发完成。因此,在培训时教师应提醒学生课下要坚持用普通话思考、表达或处理语言信息,不断强化能力训练,逐步实现方言向标准普通话的转变,从而提高普通话应用能力,同时树立语言规范意识,进而达到规范整个社会的语言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语言文字应用》编辑部合编.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2]刘照雄主编.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3]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4]仲哲明.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性质[A].宋欣桥.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实用手册[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5]刘兴策.普通话训练与测试指要[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6]贺桂兰.普通话课程的教与学[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7): 37.

[7]张志伟.建构主义理论与语言教学[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9):117.

[8]罗璇.以普通话水平测试为中心开拓普通话教学新思路[J].陕西教育(高教),2011(3):48.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教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语言文字应用研究专项课题一般项目“高职院校PSC培训课程教学理念及实施模式创新研究”XJK012BYW009 。

作者简介:

普通话考试技巧篇6

1.新旧大纲不同之处

(1)考试项目有变,增设“选择判断题”。此题的内容在旧大纲中体现在说话题中,在新的大纲中专项考查,占10分;“双音节词语”改为“多音节词语”,考核内容由原限于双音节词语扩展到三音节和四音节。(2)考试项目分值有变,说话题由40分变为30分。(3)考试项目所限时间有变。“单音节字词”由3分钟改为3.5分钟;“多音节词语”由3分钟改为2.5分钟。(4)考试项目内容有变。“朗读”考核内容只保留旧大纲中17篇作品;“说话”考核内容对旧大纲中规定的话题作了归纳,并增添了有关卫生与健康、服饰、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个人修养、购物等时代话题,由原50题缩少为30题,仅对话题范围作规定,不规定话题的具体内容。(5)考试评分细则有变。在“单音节字词”明确指出“复韵母鼻韵母的动程明显不够”视为缺陷;“多音节词语”指出“词语轻重格式明显不对,或一字一顿的,该词语整体算一个语音缺陷”;“朗读”增设了“声韵缺陷”、把“回读”与“错漏添读”分离开来。

2.新考试大纲对高师普通话教学的影响

新考试大纲对高师普通话教学影响有:(1)加强方言学生普通话词汇、语法训练。旧考试大纲对普通话词汇语法运用的考查没有专项考查,只在说话评分细则中有所体现,而新考试大纲设专项考查,且所占分值不轻,占10分。(2)加强方言地区学生普通话语感,尤其在音节舌位动程、词的轻重音等方面训练。由于普通话发声法和方言发声法不同,方言地区学生常受方言发声法影响,在说读普通话时常出现偏前或偏后的语音缺陷、且没有轻重音、儿化韵。(3)加强朗读、说话中普通话发声法的掌握,并尽可能形成普通话发声定势。在测试中常出现这样情况,方言学生在单音节字、双音节词这两项中,方言难点音把握不错,但在后两项中暴露非常明显,导致有些学生因此达不到应达到的水平。

二、通过教与学提高高师学生普通话水平测试过关率

高师学生普通话水平测试过关率的提高,可通过教法改进和学法改进来取得。改进普通话课堂教法,提高高师普通话教学质量,本人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通过教提高师范生正音能力

第一,突破方言发声定势,掌握普通话发声法;第二,掌握方言难点音的纠正方法;第三,巧记难点音常用字词。

普通话的发声法与方言的发声法不同:普通话发声法是喉部放松,上下后牙槽打开,软腭适当上提,舌根挺直,打开口腔(口腔打开不是指两唇张得很大,而是嘴里的空当稍大),气流集中地打到硬腭前部发出成音,口腔共鸣在硬腭前部;方言发声特点一般是喉部肌肉比较紧,上下牙槽合拢,舌头后部松平,前端隆起,对着上齿龈,气流打到上齿龈前部发出成音,口腔共鸣点在上齿龈前部。由上可知,方言发声共鸣点比普通话的共鸣点偏前,这就是方言区人说普通话时出现发音偏前的主要原因,换句话说就是用方言发声法发普通话的语音,就易犯发音偏前的语音毛病,尤其在发普通话中发音部位在后的声母及舌位后的韵母。如“舌面音、舌尖后音、舌根音”及“合口呼、e 、o-i[∫]、u为韵尾的韵母及后鼻韵母等”。因此,方言区人学好普通话,说上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就必须突破方言发声法,掌握普通话的发声法。如何使学生掌握普通话的发声法,本人做了一些尝试,效果不错。首先,通过音像展示口腔示意图,教会学生掌握普通话发声的主要部位,如:上齿背、硬腭前部、舌根、软腭。接着,结合声乐的练声法,用打哈欠的方法,找后槽牙打开的感觉及喉部放松的感觉。然后用这种感觉连发“嘿”音,锻炼舌根肌肉与软腭肌肉的弹性,方言区人发不准翘舌音声母和后鼻韵母主要在于方言区人因方音发声法造成舌根与软腭肌肉疲软,造成方言区人在发舌位后音时舌头不易伸缩。练读声韵调时,要求学生发声时喉部放松,后槽牙打开,舌根挺直,打开鼻腔通道,掌握普通话共鸣点,改变方言偏前的音色,形成普通话发声定势。

在纠正方言难点音上,本人认为教师要吃透普通话语音音理,在给学生分析其语音难点音的音理时不能只照书搬,而需要琢磨难点音发音舌位动程。如在指导学生掌握舌尖后音时,书本音理所言是“舌身微缩,舌尖翘起抵住或对着硬腭前部,软腭上升关闭鼻腔通道,声带不振动”,方言区学生因受方音影响发音时共鸣点偏前,故觉得舌头难以后缩,难以发好这一组音。假如老师在讲明如何使“舌身微缩”的技巧,此组音学生就易掌握了。按上文所言,普通话的发声法要求发音时喉部放松,后牙槽打开,舌根挺直。发舌尖后音时,舌身后缩的着力点应在舌根,即舌根隆起往后缩,如不说明这一点,方言区学生往往按方言的发声习惯为着力点在舌的中部,造成舌身后缩力度不够或者根本没有后缩,发成偏前音或错误音。

巧记难点音字词上,本人主张采用读记。本人要求学生每周练读两篇《指南》中的朗读材料,朗读要求按时间段的不同有所不同。上半期,要求学生把方言难点音注音并读熟课文读准字音;13、14周要求学生按词连读,词按普通话词格来读,提高学生普通话语感;14周以后,要求学生掌握朗读材料的基调,有感情练读。采用朗读中记难点字词,主要吸收古人认字的理念,古人认字采用读中认字,一来可通过字在文章中反复出现增强人的记忆,二来增强人的语感,提高人的文学修养。

2.通过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正音能力

同是技能课,语音教学与体育、美术、书法有很大的不同。语音教学主要通过听音与模仿,而体育、美术、书法可以同过视角和模仿来获得,通过听音来学习必须有一定的辨音能力,要不就听不出自己的发音与所要模仿的音的差别,尤其在方言难点音上,由于受方音影响,方言地区学生通过摹音来纠正自身语音错误和缺陷都比较困难,而教师所讲授语音原理又比较抽象,因此有些方言地区学生学了一个学期普通话后,普通话正音能力还是没有提高,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上的使用增强了普通话语音理论教学的形象化,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正音能力。本人自2001年开始在普通话教学中采用自作的课件授课。开课之初,通过摸底测试调查所授课班级学生普通话操用水平,确定本学期训练的重难点内容,以此为依据,编制具有针对性的授课课件。课件一般分理论讲授、语音示范、方言难点音训练、课后练习内容等四部分。理论讲授重在用动画展示声母、韵母、声调的发音原理,以及方言难点音正误音的发音区别,使学生通过视觉的感受增强语音原理的直观性,增强学生正音能力;语音示范分正音示范和正误音对比示范:每一个语音知识点讲授后通过单音节字、双音节词、语句练习进行正音示范,通过标准音范读,增强学生正音能力,根据方言的难点及缺陷音编制正误音表,并进行正误音对比范读,增强学生的辨音能力;方言难点音训练主要依据方言学生在难点音上易错的音节,制定克服这些难点音节的训练方案,编制有关训练材料;课后练习按方言难点布置学生强练自身的难点音,通过课堂抽查、推普员的记录掌握学生课后练习情况及效果。

3.以测促学,提高学生学习普通话的学习兴趣

以测促学的教学观点在普通话教学中在上世纪90年代已有人提出并实施,本人吸取前辈的教学经验,结合方言区普通话教学的现状,对之发扬及拓展,更适合方言区高师普通话的教学。本人的做法为:一是开学之初,通过摸底测试,了解所教的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及方言情况,确定本学期训练重点及难点。并按方言区编制学生的座位,要求学生按座位表入坐。二是确定本学期授课内容的程序,尽量做到授课及训练的内容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一环扣一环拓展,把学生的难点音训练贯穿于各个环节中。三是明确各个环节的测试目标及测试的范围,让学生训练明确,看得见自己的进步,提高学习普通话的兴趣。

4.改变学生学习普通话方法,提高学生正音能力

不少的普通话教材书中谈到学习普通话方法,普遍认为学习普通话的方法要多说、多听、多记、多读。学生在学习普通话时多数也采用此法,但对于方言区学生来说,效果不佳。本人认为,多说、多听、多记、多读是学好普通话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正如前文所说,方言区的学生受方言发声法影响,在听音、辨音能力上都不足,而且发音器官受方言音的发声定势影响,控制支配能力都很差,方言区学生常反映说发音原理不难掌握,但操用时,自己的舌头不听使唤,发不到位,就是由方言发声定势造成的。因此,本人认为,学音先要练声。不同语言其发声方法都有所不同。学语言必须通过听音、辨音、练音掌握其发声方法,突破母语的发声定势,语言才学得好。李阳在“疯狂英语”学习法中说过“学语言不是脑力劳动活儿,而是体力劳动活儿。”他提出用“三最”法学英语,把中国肌肉练成国际肌肉。本人认为李阳“三最”学习语言法的本质就是“学语言必须掌握所学语言的发声法,突破母语发声定势”。因此,本人要求所授课的学生在前半个学期一定要掌握普通话发声法,并把它作为一项检测内容,贯穿在声韵调的单项测验中。

从授课之初与期末口试情况比较,学生的普通话操用能力及方言难点的纠正能力都有很大提高。

普通话考试技巧篇7

一、模拟测试的组织

普通话教师在教学初即把普通话教学时间大致分为4部分,每部分结束就进行一次以班级为单位的模拟测试,测试内容分别为普通话水平测试(以下简称PSC)的第一题、第二题、第三题、第四题,测试对象为每一个学生,测试时间为每个班级的教学时间。模拟测试结束大约一周后,组织学生参加正式的PSC。

开设普通话课的学校大都组织学生参加PSC,因为这是检验普通话教学质量的最高标准。而普通话教师一般都具有测试员资格,也就是说,普通话教师不仅具有语音的示范性,还具备普通话测试的操作性。所以我们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测评作用,不能仅仅在课堂上带领学生朗读字音或段落,让学生在模仿中逐步改正自己的方音,以实现普通话教学的目标。

二、模拟测试的作用

(一)丰富教学内容,拓宽教学形式

普通话教材一般是按照声母、韵母、声调、朗读段落、说话技巧等训练内容编排顺序。对朗读段落和说话技巧的训练来说,教材的内容已能基本满足参加PSC考试的需要。可是对单音节、多音节词语训练来说,教材内容就显得有些单薄。《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中,对第一题、第二题的音节的要求是:“100个音节中,每个声母出现次数一般不少于3次,每个韵母出现次数一般不少于2次,4个声调出现次数大致均衡;音节的排列要避免同一测试要素连续出现。”因此,教材中的许多分类练习,如:zh、ch、sh的声母练习,或翘舌音声母综合练习等,不能满足PSC考试排列声母、韵母、声调的要求。如果仅局限于分类练习,那么学生面对PSC时失误就会增加。因此,给学生进行第一、二题模拟测试,可以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尽早适应PSC考试内容,提高考试成绩。

普通话教学的形式丰富多彩,相声、小品表演,影视剧欣赏、情景模拟等生动有趣的文艺形式均可入课。但在时间紧张的情况下,教师只能紧紧围绕PSC来组织教学。这时模拟测试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如果每次课都是仿、练、校等以集体为主的教学形式,师生都很累,极易产生疲劳。如果相隔几周就进行一次模拟测试,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向老师单独“汇报成绩”,这不仅拓宽了教学形式,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增加交流机会,构建和谐课堂

一般情况下,普通话教师上课班级多,面对的学生数量大,与学生单独交流的时间少,师生之间容易产生隔阂甚至误会。尽管普通话教师尽可能多地提高提问频率,给学生创造更多的练习机会,但对学生来说,这是一种被动的、不平等的交流。PSC模拟测试是一种面对面的口语测试,普通话教师与学生必须进行近距离接触,只有双方坐在同一条凳子上,教师才能准确评判学生的错误或缺陷。从笔者的教学班级来看,一部分学生在第一次测试结束后就能主动与老师交流了,哪怕交流的内容只是一句话,只是简单地问一个符号的代表意义,也足以让老师感觉到师生关系的融洽,感觉到学生对自己的亲近,感觉到职业的光荣。特别是进行到“说话”模拟测试时,师生间已经完全接近一种交流,测试题目仅仅是交流的一个话题而已。

(三)消除紧张心理,从容面对测试

提起考试,谁都难免紧张。特别是PSC,它不是考生面对纸张进行的笔试,而是面对两位测试员进行的口试,其紧张程度可想而知。测试中,我们经常遇到不能充分发挥真实水平的考生,有的考生甚至连考试都无法进行,只能遗憾地离开。面对学生的遗憾,普通话教师应亡羊补牢,积极研究对策。

笔者认为,把PSC的内容拆分为4次分别进行模拟测试,是消除学生紧张心理的有效途径。经过4次模拟测试之后,学生不但能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考试方法,而且对自己的真实水平有了深入了解,更能消除对测评员的惧怕。

作者单位

普通话考试技巧篇8

关键词:普通话水平;培训;测试;模式;改革

普通话水平测试是新时期语言规划的产物,是推广普通话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应用语言学服务于国家语言战略的一项特殊的创新性成果。[1]《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推广和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贯彻落实国家法律法规的基本要求,继续加大培训测试力度及评估力度,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全国范围内基本普及,扎实推进此项工作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学校形成普通话教学、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普通话的使用指导和普通话水平测评协调发展的良性发展体系,形成有“学”、有“训”、有“用”、有“测”、有“评”的良好的普通话推广普及氛围,从而充分发挥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对培养大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作用。[2]普通话培训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手段。随着普通话测试水平培训信息化建设的推进,积极探讨传统培训方式与现代网络培训方式的区别,从而构建新形势下科学的培训方式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选取河北北方学院语言文字培训测试站2013年参加传统人工培训与2014年通过“普通话智能评测与学习系统”网络平台学习评测后参加正式测试的成绩统计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一、2013年前人工培训模式及其效果

为使学生提高对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认识,掌握测试的内容、方法等,根据《河北省实施<普通话水平测试规程>细则》的要求,学校每年在测试前都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普通话考前培训。根据报名人数,按照学院专业划分为教学班,每个教学班安排一名省级普通话测试员采取集中授课共计16学时,培训工作1个月内完成。讲课内容包括宣传普及普通话及普通话培训测试工作的意义,讲解普通话语音知识,普通话声韵调的发音,当地方言与普通话的对应规律,各类人员的普通话等级要求,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评分标准、测试内容、方法、程序、注意事项等。经过系统的培训,学生普通话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掌握了必要的应试要求和技巧。2013年普通话水平测试成绩统计显示,参加培训测试的学生5185名,其中二级乙等1437人,占27.71%,二级甲等3185人,占61.43%,一级乙等329人,占6.35%,二级乙等以上总计95.49%。如图1所示:

二、传统培训模式存在的问题

1.培训目标定位偏差

由于学生本人认识不到,大学生能说一口标准的、流利的普通话,具备较为流畅得体的语言交际能力,既是国家的需要、时代的需要,同时也是学生个人必备的技能,对他们今后就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对于学习普通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仅仅停留在取得普通话水平等级测试证书上,认识不到提高语言素质对于自身发展的意义。培训教师通常为普通话测试员,在培训过程中语音知识、发音基础讲得少,强调如何应对考试、考试得分技巧讲得多,没有从切实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来考虑组织教学,偏离了以测促学的主旨。

2.培训模式僵化

受教学场所、报名人数多等条件所限,学校普通话培训模式为测试员大班集中授课,一般在1个月内上完16学时的培训课程,上课时间集中、教材统一是培训模式的两个突出特点。由于学生来自不同地域,语言背景较为复杂,差异较大,但是教师往往事先不掌握教学对象的语言背景,无法兼顾教学对象因来自不同地区而存在的发音缺陷、学习语言难点和纠正发音习惯的薄弱环节,做不到真正因人施教,难以对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讲解、重点训练。

三、利用普通话智能评测与学习系统培训的测试效果

2014年,为进一步做好我校普及普通话和用字规范化工作,推动我校语言文字工作稳步发展,切实提高师生普通话水平及测试通过率,根据国家和河北省有关要求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我校购买了科大讯飞普通话智能评测与学习系统,部署安装在学校局域网环境中,学生直接通过互联网终端对普通话进行针对性学习、训练及模拟评测。系统提供了“基础语音学习”、“大纲短文练习”等6种学习方式,并且可以进行普通话全真模拟测试,测试结束后系统会对用户的普通话等级、发音面貌和具体发音缺陷进行详尽的反馈。使用者即可以通过计算机操作快速了解自己的普通话水平。系统部署完成后,根据实际情况,学校要求每位报名参加测试的学生必须完成各个模块的学习和至少3次模拟评测方能参加正式测试。通过考前自主学习和模拟评测的有序开展,从而直接提高普通话水平测试通过率。2015年普通话水平测试成绩统计显示,2014年底参加培训的学生4662名,二级乙等949人,占20.36%,二级甲等3341人,占71.66%,一级乙等221人,占4.74%,二级乙等以上人数总计达到96.76%。与人工培训相比,二级甲等人数显著增加,成绩提高明显,如图2所示。

四、网络学习平台培训模式存在的问题

1.学生随意性强,缺乏有力监管

目前,学生多利用课余时间自行去学校机房登录系统进行学习,学习时间、学习内容选择随意性强,学校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进度、效果不易掌握也不易实施监管和督促,完全依赖于学生的自主性,有一部分学生对于基本知识模块的学习或者囫囵吞枣或者浅尝辄止,完成3次模拟训练便不再学习训练。对于教学和培训环节的疏忽,使得普通话水平测试在学生眼中成了简单机械的普通话水平认定工具,而不是推广普通话和提高自己掌握、运用普通话能力的有力推手,更不用说能够自觉去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了。

2.命题说话环节培训薄弱

普通话属于口耳之技,通过普通话培训及测试达到让学生能够用比较规范的语言进行交际并养成一定的口语素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境的设置和与人面对面地进行交流。学生这种能力的高低在测试命题说话环节体现尤为突出,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心理素质、说话技巧、语言驾驭能力的综合体现。网络培训系统无法为学生设置合适语境,无法实现人机口语对话练习,在学生说话环节中凸显的发音缺陷及语法习惯性应用错误给予纠正。一部分学生选择从网络下载或者找一些范文来背诵,考试中便出现学生背稿现象较多,口语化差;内容雷同、偏离说话主题者多,不能达到以测促训,从根本上规范、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五、思考与建议

1.综合两种培训优势,采取1+1+1培训模式

根据两种测前培训方式的测试成绩统计结果分析,采用智能评测与学习系统后,学生成绩与传统人工培训模式成绩相比,成绩同样主要集中在二级水平,但是二级甲等人数明显高于人工培训,说明大部分学生通过利用智能评测与学习系统自主学习后,对提高普通话水平会有很大帮助,对提高普通话水平测试成绩是有效的。但是,一级乙等比例明显低于人工培训模式,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学生主要在命题说话项目上丢分较多,很多学生在前三题成绩很优异但是命题说话扣分都在6分左右,反映出采用智能评测与学习系统自主学习和训练,由于学生自主性不强及人机不能互动,不能纠正语法应用习惯等原因,培训效果不及人工培训。权衡两种培训方式的优缺点,建议采取1+1+1培训模式,即先由教师进行普通话基础知识的讲授和命题说话部分的辅导和训练;然后组织学生通过网络培训系统进行针对性地学习和训练;最后通过网络培训系统将学生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由教师开设专题培训课进行有针对性地讲授和训练。

2.培训构建分类教学模式,实现培训课程教学化

依据网络语言培训系统练习和模拟测试,系统分析诊断各生源地学生发音缺陷,应安排测试员教师根据各地学生发音缺陷,进行专门和有针对性的研究,在纠正发音习惯及如何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练习方法方面多做研究,对突出的发音缺陷开设普通话发音的公共选修课程,编写教程,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教学,做到因地施教,因人施教,集中规范训练,这也能够在更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逐渐增强自信,有益于学生以后继续学习和练习普通话,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文化素质和口语表达能力。在普通话水平测试实现计算机辅助测试之后,测试员由于负责测试说话部分,每年只是限于完成评测任务,加上网络培训软件的出现,使得很多测试员疏于专业知识的研究,对于学生发音方面问题关注得少,研究得少。分类教学模式和培训课程的教学化对普通话教学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教师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加强理论学习和研究,积极参加省、部级业务培训和学术交流,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测试员队伍的教学和学术水平,最终实现教学相长以及培训主体与对象的双赢。

3.积极组织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培训活动,提升学生语言能力

高校是先进文化的传承者,拥有语言学习和培训的良好的人文环境。除了常规的培训之外,积极结合“推普周”等活动,全校统一组织或者学生团体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与训练活动,如诗歌朗诵会、辩论赛、演讲比赛等,给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氛围,并安排测试员全程指导。测试员除了“听”与“测”的能力之外,还必须具备“示范”、“正音”的能力,在这种开放式语境下对学生普通话和语言能力进行培训和指导,必将会更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普通话水平测试与培训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国家语委普通话与文字应用培训测试中心.普通话水平

测试20年:三次浪潮和三方面创新[J].语言文字应用,

2015,(1).

[2] 彭静.普通话水平测试与大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刍议

[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1,21(6).

[3] 杨颖.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的主体构成与研究意义

上一篇:倒车技巧范文 下一篇:服装销售技巧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