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扫墓感想范文

时间:2023-12-11 18:28:32

清明扫墓感想

清明扫墓感想篇1

据成都市殡葬协会会长李崇禄介绍,今年推“微信扫墓”有两个出发点。第一是比起焚燃香蜡纸钱的传统祭祀方式,其更加生态环保,不会产生不可降解的垃圾,也不会排放有害气体;第二是微信祭祀不受地域和空间的限制,所以那些身在远方、不能亲自赶回来祭祀的人也能寄托哀思。

那么这种新型的祭祀方式能被大众所接受吗?有网友认为,祭祀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的东西,和祭祀方式没有太大关系。也有网友对新兴的扫墓方式表示反对:“‘微信扫墓’让思念一‘点’就到,虽然简单省事,但是却失去了祭扫的意义。如果时间和条件允许,‘微信扫墓’不宜提倡。”

多维解读

“微信扫墓”也是一种成人之美

作为一种民俗活动,扫墓祭祀为人们提供了一次接受精神洗礼的机会。在生者与死者共处的空间里,人们除了缅怀逝者,更应该追思“时间都去哪儿了”。在我们的价值排序中,家庭、亲情应该放在什么位置?在过去的日子里,你是否留下了有价值、有亮点的记忆?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应该怎样活得更有意义?只有重新认识和发现自己,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在理想的图景里,清明祭扫理应亲自上阵。可是,对于那些在外地打拼的人们来说,返乡祭扫成了一种有心无力的尴尬现实。尽管不能到亲人的墓前亲自祭扫,“微信扫墓”也依然进行了情感表达,未尝不能起到精神洗礼的作用。在社会流动不断加速的今天,既要坚守清明节扫墓的传统习俗,也要与时俱进地进行观念重塑与更新,对“微信祭扫”等新生事物多一些包容和理解。如果强人所难,甚至对他人进行道德绑架,难免会导致一些人不堪重负。“想他人所想,急他人所急”的“微信祭扫”说到底也是一种成人之美。尊重他人、体谅他人、帮助他人的成人之美,赋予了传统民俗更多的时代感,既切实地圆了一些难以回乡祭扫的游子的心愿,也让传统节日更有亲和力、更具有可操作性。

“微信扫墓”不宜提倡和复制

清明节是纪念祖先的节日,扫墓祭祖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弘扬孝道的一种具体表现。在传统习俗中,清明节是最需严肃对待的一个节日,因此就有了“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说法。清明的祭拜,表达的是一种对已逝亲人的怀念,更是一种感情的寄托,而这种内心的情感是什么也代替不了的。

诚然,客观地讲,现代人都很忙,清明节虽然有法定假期,但对于离家太远的人来说,专程回去扫墓,时间也未必允许,这情有可原。因此,“微信扫墓”作为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临时性应急措施也未尝不可。但是若想以此来替代传统的祭扫方式就不合适了。祭祀已故亲人,当心存思念,若无怀念,则不必将此当作负担;当亲力亲为,若不能亲为,则重在有个念想。这样一种深情肃穆的思念,应尽量避免流于表面。和微信红包一样,这些有传统意味的行为一旦变得极为廉价便利,其内涵就会大打折扣,其传承传统文化习俗的功能也就无法正常发挥,最终使本来意义重大的行为变得索然无味,以致慢慢变味消亡。“微信扫墓”不宜提倡和复制,扫墓本身就是一种对已逝亲人怀念的仪式,如果都用“微信扫墓”,那么扫墓也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缅怀已故亲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亲力亲为,“微信扫墓”只会亵渎亲情,让扫墓变味。

时评佳作

“微信扫墓”不妨加入更多人性关怀

文/文昕雨

清明的细雨还没有如约而至,但不少人对逝者的思念早已开始积聚,催生出各种寄托哀思的形式。2017年3月,成都、南京等地先后推出的“微信扫墓”服务引起了社会的关注,“触”起满屏争议,“扫”出一堆是非,让以往祥和的祭祀共识,莫名多了一些嫌隙。

不可否认,市场总能在层出不穷的需求下,不断地更新供给方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微信祭扫”的出现,正好满足了部分人群“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现实需求。无论是将寄语同步显示在公墓的LED大屏上,还是通过微小的手机镜头直播“代扫”过程,这些被无数的0和1组成的互联网语言,所传达的对象与附着的心意,本质上与传统祭祀方式对逝者的眷恋和怀念并无二致。

不仅如此,“微信祭扫”等新兴祭扫方式所秉持的理念,除了具备最新的互联网思维与技术手段之外,也在不经意间推动了环保、文明观念的进步。以往,我们焚烧纸钱给逝者带去慰藉,却鲜少顾忌足以燎原的“星火”;我们点燃炮竹尽情地表达情感,却不经意间在幽静的山间、肃穆的场所制造了喧嚣……“微信祭扫”固然不足以涵盖我们内心对真挚情感的追求,但其中包含的对社会、环境等因素的考量,却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当然,也有不少人担心这种稀奇方式的流行,会不会消解清明节的仪式感,让我们内心充沛的感情变得廉价。毕竟,时代的变革,始终无法割裂情感的延续,技术的革新也始终无法取代网络背后的人性关怀。不^事实上,与“微信扫墓”相似的案例早已被人们广泛接受。新春佳节,不少人熄灭了手中的明火,选择去点燃网上虚拟的引信;国家公祭日,更有高达 1500 多万人次在公祭网上点烛、献花、鸣钟、祈愿。一如光明不灭,正义永恒,我们所祭奠的,是“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所怀念的,是“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情思。新颖的方式不会削弱厚重的感情,简单的方法也并不代表仪式感的消弭。实际上,为真挚的情感寻找到有力的支点和宣泄的出口,才是所有祭奠行为内在的本真。

值得注意的是,“微信扫墓”的出现,虽然不足以成为移风易俗的标志,却依然带来了伦理道德上的争议。“直播扫墓”会不会涉嫌侵犯隐私?“代人尽孝”是否违背家庭伦理?“线上扫墓”随意定价是否合理?这些疑问的产生,显然是在饱满的情感表达之外需要引起思考的现实课题。毕竟,再懂得需求的市场,也会有失灵的时候;再强烈的缅怀之情,也不得损害他人的合法权益。在新事物、新现象屡屡搅动时代浪潮的当下,公序良俗万不能缺位。

“天涯共此时,同寄一缕哀。”从土葬、火葬,到树葬等新型殡葬方式,从鞭炮、香烛、纸钱,到鲜花果品、网络祭奠,社会习俗始终处在一个渐进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不妨以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看待传统祭祀方式的革新,在日新月异中呵护好最质朴的情感,使之历久弥新。

――摘自“人民网”

点 评

清明扫墓感想篇2

今天上午我早早的起了床,因为今天是清明节,所以来到外婆家给外公和曾外祖母来扫墓,我刚到这里,还没有休息两分钟,就被妈妈拉出去买了一些要扫墓的东西,比如:香、鞭炮、清明吊之类的东西等。刚回到外婆家中就见到大家在为先去给谁扫墓而争吵不休,后来经过大家的商议,我们决定给曾外祖母先去扫墓。

吃了一点东西后,我们拿了一份扫墓的东西就上路啦。我和妈妈还有舅舅们各自都拿了不同的东西来到了坟上,首先我们每人手里拿着三根香站成一排在曾外祖母的坟前鞠了三个九十度的躬,让后趴在地上磕了三个头。当我做完我该做的礼节之后,我站在一边呆呆的看着曾外祖母的坟,心中想着她生前慈祥的模样,想着曾外祖母生前为我所做的一切,在妈妈这边可以说是除了外公就只有曾外祖母对我最好啦。可是最亲我的两位都已经离我而去了,外婆家也没什么值得我好留念的了。想到这里我有一点想哭的感觉。大家都祭拜完之后便随着鞭炮下了山。

扫完曾外祖母的墓后,我们马上又拿着另一份扫墓的东西上了山准备去祭拜外公。因为曾外祖母和外公是被埋葬在两座山上,所以我们走了很久才到。我们大家像给曾外祖母扫墓一样。给外公上了香也鞠了躬也磕了头。只不过我发现了大家在给外公和给曾外祖母扫墓的心情有所不同。他们给外公扫墓时很伤心,很严肃。而给曾外祖母扫墓时一点也不伤心,不严肃,反而还说说笑笑的。我当时心想:扫墓就是为了怀念去世的老祖先。怎么能这样呢?虽然外公和曾外祖母我都很亲。但他们不是的,曾外祖母在天之灵知道了会很伤心的。只不过当时我没有说出我的看法。想让大家自己感悟。

从这次的扫墓事件中,我看到了人们怀念亲人的悲痛和人们对死去亲人的惋惜、留念。但同时也看到了个别的人偏心的行为。我觉得清明节扫墓本来就是为了纪念、怀念死去的亲人们,何必这样呢?天上的亲人看到这一幕也会感到伤心吧。

清明扫墓感想篇3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悼念先人、祭祀天神、地神的节日,清明主要祭祀的是祖先和去世的亲人,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逝者的思念之情。那么你们知道关于2021清明节为什么要插柳内容还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2021清明节为什么要插柳_清明节的禁忌又那些,欢迎参阅。

清明节为什么要插柳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清明节春风明媚,绿树成荫。人们在这一天踏青、扫墓、上坟。人人都要戴柳,家家户户门口插柳枝。这个习俗究竟从何而来呢?关于清明节有个传说和宋代大词人柳永有关。据说柳永生活放荡常往来于花街柳巷之中。当时的歌妓无不爱其才华,并以受柳永青睐为荣。但因为生活不轨,柳永一生为仕途所不容,虽中过进士最后却于襄阳贫困而亡。他的墓葬费用都是仰慕他的歌女集资的。每年清明节,歌女们都到他坟前插柳枝以示纪念,久而久之就成了清明插柳的习俗。其实这个习俗早在唐代就有了。唐人认为三月三在河边祭祀时,头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的伤害。宋元以后,清明节插柳的习俗非常盛行,人们踏青玩游回来,在家门口插柳以避免虫疫。无论是民间传说还是史籍典章的记载,清明节插柳总是与避免疾疫有关。春节气候变暖,各种病菌开始繁殖,人们在医疗条件差的情况下只能寄希望于摇摇柳枝了。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汉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李白有词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它是一种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古人的诗词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赠别之事。唐代权德舆诗:“新知折柳赠”,宋代姜白石诗:“别路恐无青柳枝”,明代郭登诗:“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清代陈维崧词:“柳条今剩几?待折赠。”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其实,柳树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又赋予柳树种种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清明节的禁忌又那些1、清明祭祀为何说“清明拜山”

此处的清明拜山指的是扫墓的意思,江南及南方诸多墓园在山上,故称为拜山。

北方通称为扫墓或上坟。含义都是一样的,即祭祀逝者的一种活动。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在中国,祭祖是和孝道绑定在一起的。若是不参加祭祖,就是一个不孝顺的人,一个忘记祖先的人。

2、清明节扫墓有民族之分吗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是我国最大的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因此我国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也有些民族会在其它日子里进行类似活动。

3、清明扫墓的通常程序如何

按照习俗,祭扫的顺序是首先要先扫墓,就是将墓园打扫干净。

其次是祭祀,这一程序很关键,一是寄托哀思,二是与先人相感,因为山有灵而无主,先人有主而无灵,与先人相感可以更好得到山川的灵气。这就是风水。

扫墓时,人们携带供品、财帛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先人墓前,再将财帛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修整坟墓上边压些纸钱,让他人看了,知道此坟尚有后人,然后叩头行礼祭拜。

也就是:修正墓地 — 上香 — 上供 — 敬酒 — 拜祭 — 放炮 - 彻供

4、清明扫墓越早越好吗

这是不一定的,一般来说早上七点到下午四点前完成扫墓山活动,因为阳气已逐渐消退,阴气逐渐增长,若是时运低的人,很容易会招惹阴灵缠身或骚扰。

5、怀孕的妇女能清明节去扫墓吗

通常来说怀孕的妇女要避开清明扫墓活动,不仅如此。严格说来,女性来例假,最好也不要参加此类活动,特别是不能在下午三点后参加清明扫墓活动。

6、清明节可以在家拜祖先吗

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墓地去举行,但由于种种原因,很多人不能回乡参加清明拜山活动,那么也可以在家拜祖先。方法是在家里阳台或客厅,朝家乡方向,摆上祭拜用的供品,烧上三支香,鞠躬三次,默念相关词语。然后,再烧财帛。

7、清明节悼念逝者买什么花合适

通常是菊花,因为我国古代把菊花当作寄托之花,有思念和怀念的含义。白色菊花是最适合的,也可以搭配一些绿草,如百合,绿叶,康乃馨等,会更漂亮。黄色菊花有长寿菊之称,比较适合看望病人。

8、清明节早上为何要看看自己的额头

扫墓的当日早上,洗漱之前,先照镜看自己的额头,看看有没有乌黑的气色,如有则表示时运较低,尽量当日避开扫墓为宜;若一定要去,可随身佩戴玉器(古玉更好),来作为化解。

9、扫墓之前需禁食吗

扫墓之前最好禁食:当你动身开始扫墓,就最好不吃食物或食素了,衣着整齐,以表示对先人的礼貌和尊重。

10、扫墓为何需要奉香给山神土地

扫墓时,除了将带来的香烛炮、鲜花果品、财帛、酒等物及先人生前喜欢吃的东西(祭祀礼品多寡随意),摆放在墓前外,还要燃点香烛,奉香给看管墓地的山神土地,因为山神土地是墓地的守护神。此后才是恭敬地向先人叩拜上香献花,然后烧化金帛,奠酒(即将酒洒在地上,这代表向先人敬酒),后即可撤供离开。

11、扫墓时为何不得嘻笑怒骂

因为墓地是阴灵的安居之所,故不可跨过坟墓及供品,大声喧哗、嘻笑怒骂,污言秽语,乱跑乱碰,随处小便,这样做不单只对自己的先人不尊敬,更且对附近的灵体构成滋扰。更不能践踏别家坟墓或对墓穴设计评头品足,会被视之为亵渎,遇到不好的气场,那便惹到一身麻烦回家。

12、为何要谨慎在先人墓地照相

在中国,祭祖并不只是纪念祖先,而是明显得带着向亡灵敬拜,祈求的意思。谨慎在先人墓地照相,无论是扫墓者自身合影,还是扫墓者与墓地合影。更忌讳照相时将其它坟墓拍进镜头。否则,你的运势很可能下降,各方面失衡。

13、清明节忌讳探视朋友亲人吗

最好不要清明节当天去探视亲朋好友,隔天去探视为宜,因为清明节是祭奠的特殊时候,此时去探视亲朋好友很说不过去的,或者说不吉利。当然,你也可以请亲朋好友在外面吃饭为宜。

14、选择清明时期结婚好吗

同上理,结婚是人生大事,最好避开选择清明节时期结婚。当然,结婚的择日讲究还很多。

15、清明节可以出去旅游吗

清明节的重要活动就是去踏青,春暖花开的时候去感受一下大自然的美好,无可厚非。但是,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去别人祭扫比较多的山!不要说不吉利的话,更不能说对亡者不敬的话,晚上活动要谨慎。因此清明节休假出去旅游不能说是对不起列祖列宗。

16、清明节穿衣配饰有讲究吗

忌穿到大红大紫的衣服,应穿上素色的服饰。

17、清明节拜祭辈分有讲究吗

当然需要讲究,拜祭要分先后次序。依次为:父亲、母亲、长男、长女、次男、次女……余此类推。拜祭完毕后,祭品让祖先祝福过,众人可食取祭品。最后当然要注意防火安全,待香烛点完后可离开。

18、清明节拜祭会将阴气带回家吗

这种事情不一定会发生,不过当你运势低落时,就有可能遇上这种状况,当然我们可以佩戴一些佛像、护身符。其实只要你做人厚道,同时怀着尊敬先人的心情,对四周的亡者亦予以尊重,应当不会有问题。拜祭回家后,必要时可以进行净身仪式,可除去因时运势较低时,拜祭所招惹回来的气场入宅。

19、丈夫去世妻子能去扫墓吗

坊间有一说法:丈夫去世前3年,妻子都不能去扫墓。这个是习俗问题,只要尊重当地的习俗即可,如果当地有此习俗,那么,最好回避之,否则日后会带来诸多的心理麻烦。如果当地没有此习俗,则无关此禁忌。

清明时节文化内涵“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中国社科院民俗学博士施爱东说。

作为清明节重要节日内容的祭祀、踏青等习俗则主要来源于寒食节和上巳节。寒食节与古人对于自然的认识相关。在中国,寒食之后重生新火就是一种辞旧迎新的过渡仪式,透露的是季节交替的信息,象征着新季节、新希望、新生命、新循环的开始。后来则有了“感恩”意味,更强调对“过去”的怀念和感谢。

寒食禁火冷食祭墓,清明取新火踏青出游。唐代之前,寒食与清明是两个前后相继但主题不同的节日,前者怀旧悼亡,后者求新护生;一阴一阳,一息一生,二者有着密切的配合关系。禁火是为了出火,祭亡是为了佑生,这就是寒食与清明的内在文化关联。唐玄宗时,朝廷曾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清明节前的寒食节,由于寒食与清明在时间上紧密相连,寒食节俗很早就与清明发生关联,扫墓也由寒食顺延到了清明。

入宋之后,清明和寒食逐渐合而为一,清明将寒食节中的祭祀习俗收归名下。同时,上巳节“上巳春嬉”的节俗也被合并到了清明节。到了明清以后,上巳节退出了节日系统,寒食节也已基本消亡。春季只剩一个清明节。

“清明节是几乎所有春季节日的综合与升华,清明节俗也就具有了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施爱东说。与其他传统大节不一样,清明节是融合了“节气”与“节俗”的综合节日。清明从节气上正排在春分之后,此时天气回暖,到处生机勃勃,人们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可谓顺应天时,有助于吸纳大自然纯阳之气,驱散积郁寒气和抑郁心情,有益于身心健康。

唐代开始,寒食与清明并列放假,不同年号分别有四至七天的假期。宋代是生活日趋都市化的时代,也是民俗向娱乐方向发展的时代。为了让人们能够在清明扫墓、踏青,特地规定太学放假三日,武学放假一日。《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当时盛世清明图景。

清明扫墓与踏青,本来是两个不同的文化主题,宋以后慢慢融为一体,并不断地被赋予肯定的文化意义。人们把祭祀先人与中华民族重视孝道、慎终追远的民族性格直接联系起来,认为清明节俗体现了中国人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识。其文化意义类似西方感恩节。清明节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动,与中国文化深层的祖先崇拜、孝的文化之间有着深刻的关系,而这种文化正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发展的支柱,有助于在古人与今人、前人与后人之间建立和谐的代际关系,进而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也是清明节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间根基。

施爱东介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演进,清明节较早出现了由神圣祭祀向世俗娱乐转化的趋向,清明祭墓成为踏青春游的假日时光。因柳树为春季应时嘉木,插柳与戴柳也是清明特有的风习时尚。民国时期,插柳日还曾一度成为“植树节”。但不管如何衍变,追悼与祭祀是中国人过清明的最重要内容。

“无论从起源还是从其流变中,我们可以归纳出清明节的两个象征意义,一是‘感恩纪念’,二是‘催护新生’。”

谈到清明节,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会联想到历史人物介子推。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

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现在,清明节取代了寒食节,拜介子推的习俗,也变成清明扫墓的习俗了。

清明扫墓感想篇4

早上,阳光明媚,太阳从窗口射进我的房间。我揉了揉眼睛,模模糊糊的洗了洗漱。然后看一下表,呀!今天是清明节,等下就要去扫墓了。急忙跑去问妈妈:“妈妈妈妈,什么时候去扫墓啊?”妈妈笑着说:“你傻啊?我们在福建,怎么可能去扫墓吗。”我说:“是啊,我们没办法回去扫墓。”说完,妈妈就叫我去超市买一些东西。我出去一看,大吃一惊,还以为我看错了呢。街上一个人都没有!大概都回去扫墓了吧。

我顿时感到很惭愧,惭愧我没能回去给爷爷扫墓。我记得以前每年的这时候,我在老家都会和一些旁边的邻居一起到山上去帮祖先扫墓。那是多么的开心和快乐。我们一起在山上放烟花·烧香·烧纸钱等,接着放完鞭炮就要跪下来拜一拜。我们还会偷偷在后面那起一根香,摘下集根鞭炮,然后点着,丢到有草丛的地方。不一会儿,就会从鞭炮口跑出一些烟花来,把周围的野草都点着了。我就会喊:“着火了!着火了!快来救火啊!!!”他们听见了,就像犯了罪似的去找树支来打火。终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把火给打灭了。接着我有接二连三的放啊·炸啊,支到他们累的半死我才停了下来。

可是现在,我在外面,不能回去和他们一起去扫墓了。不过这样也好,他们这次可以减少很多麻烦了。

到了商店,买完东西。我还在幻想着,想着明年的清明节我会在哪呢?有可能还在外面,有可能回到老家正在帮爷爷扫墓呢。

清明扫墓感想篇5

清明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清明节的故事读后感,请您阅读。

清明节的故事 读后感1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在古时,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三月节”。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明清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从2008年开始,我国将清明节认定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至2009年,又改为三天。一直延续至今。我认为,我们现在仍然要看重这种形式,而且绝对不能丢掉这种形式,每当新的生命茁壮成长的时候,我们要让他们记住我们的历史,不能忘记我们民族的自豪感和耻辱感,一个不知道自己历史的民族后代是一个无比羞耻的后代,一个不能担负起自己历史责任的民族后代是愚昧的后代,扫墓是挖掘,扫墓是追忆,扫墓是心和心的交流,扫墓是灵魂与灵魂的碰撞,扫墓这种形式必须进行到底。也许某个时期这种形式是深刻的,也许某个时期这种形式是肤浅的,当日本人的靖国神社再一次直刺中国人的灵魂的时候,我们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传统不得不遭到质疑:扫墓难道仅仅是形式吗?不,它是一个民族的血痛。光辉的思想是不朽的,英雄的鲜血是不能白流的,历史的长河里,闪耀着无比灿烂的精神光芒,继承、发扬、广大,是我们中华民族永不丢弃的遗产。

清明节的故事 读后感2每年临近清明的时候,心中总会有丝淡淡的莫名的哀愁,不甚强烈,却也挥之不去,就这样在心头绕着、纠缠着。这几天的天气很是不错,不知道,清明节那天,纷纷的细雨是否会如期而至。仿佛有了这雨,清明才更能显得出它淡淡悲凉

夜里雨声,闲读宋词,听北宋词人晏殊浅吟:“燕子来时春社,梨花落后清明”。翻过几页,又听见晏殊第七子晏几道叹息:“舞烟眠雨过清明”。心里蓦地一惊,春社已过,清明又至了。

又是清明节,当我们又一次目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那一刻,我们的心灵受到震撼,我们再一次受到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

记忆中清明节曾有过的快乐早已荡然无存。没有爷爷的清明节连天都灰蒙蒙的。无休无止的绵绵细雨让我悲从心起。寒风啊,请你告诉断肠人,那样爱孙女的爷爷怎么就在也不回来了。

车颠簸着行驶,道路两边是起起伏伏、大片大片的油菜花,一些并不娇艳的野花也簇拥在一起,夹杂其间,十分漂亮。放眼望去,南山公墓已呈现在眼前,一块块的墓碑矗立在崇山之中,使人心生敬意。

往年的清明节,天空中总下着蒙蒙细雨,这雨中仿佛夹杂着我们抹不去的哀思之情。

今年,却截然不同,天气好极了,墓地边也就不再死气沉沉了,很多人都拿来了五彩缤纷的花篮,其中白菊花和黄菊花居多,也有人摆上艳丽的茶花和淡雅的康乃馨。

阳光依旧灿烂,可在我眼中却格外暗淡;天空依旧蔚蓝,但在我眼中却格外灰暗。那是因为,清明又到了。

有关清明节话题作文的结尾

又是清明了。“男儿有泪不轻弹”,我不能流泪,那只有拜托清明的细雨了,希望她如期而至,就算是世人欲流而难流的泪吧

逝者已去不可追,请君珍惜眼前人。清明墓碑前,无限的感伤将被抒发,祭祀者的泪珠将串成一段段湿漉的回忆,暖春的微风抹不净伤感人的眼睛。人生漫长的旅途不会停歇,宗脉的延续是一串加粗的省略号,老人的白发便是清明节最醒目的问号,孝顺与赡养是唯一正确的选择,是炎黄子孙对清明的最佳诠释。让孝敬之心日日在,坚持善待自己的父母与老人,在暖春四月的某个清明,立于拂起万千愁绪的细风中,才不至于面对死气沉沉的墓碑,空余幽幽的哀叹和无边的自责,背负一团心冷在风里哀号盘旋。

今天我们的中华民族,仍然到了最危险地时候,这就要求我们在新的形势下,正确认识当前的实际困难,团结起来,继续进行社会主建设新的长征,用我们的行动、责任、爱心,为我们的祖国交上一份答卷,让英雄的精神永远化作我们学习的力量,工作的力量,建设的力量,让我们的祖国永远是我们前进的助推器。

爷爷走了,再思念和等待中,我一天天长大了。也终于明白,燕子能再飞回来,杨柳有再青之时爷爷却再也回不来了,陪我度过的是常常的思念和一年一度的清明节。

车颠簸着行驶,回头一看,烈士墓已渐渐远去,但它的影子已在我的心里沉积下来,令我无法忘怀。

大人眼中的清明,该是一个“沉重”的节日吧。而孩子却拥有“放纵”自己的权利,甚至淘气,甚至捣蛋。随着年龄的增长,“清明”于我而言,是否也将变为一个“沉重”的节日呢?

您还好吗?您在天上过得还快乐吗?您听见我们的呼唤了吗?您……您可否在梦中陪陪我?让我也体会一下,有爷爷,是什么滋味……好吗?

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我,写不下去了……

清明节的故事 读后感3星期六,舅舅一家开车带上我和外婆,一起去参观汀泗桥历史博物馆和革命先烈们的陵园。

我们从山脚下,沿着大理石的台阶,带着庄严的心情来到烈士墓前,缅怀曾经为了祖国、为了人民英勇奋战、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革命先烈。烈士公园是那么庄严、肃穆,迎门两侧的松柏是那么挺拔、青翠。117

我和小宇弟弟手拿白色和黄色的野花,、它带着我对革命先烈的真诚敬意。我把它放在墓碑前,愿这些烈士们的英灵安息。站在墓前,当年战斗的情景就浮现在眼前:国民革命第四军跟吴佩孚的北洋军战斗得十分激烈;敌方伤亡280人,被俘2400人。革命军在这次战斗战斗中牺牲了将士134人,汀泗桥的河水都染红了,很长时间空气中都弥漫着血腥味。汀泗桥战役是北伐战争3个主要战役的第1个战役和关键战役,为贺胜桥战役、武昌战役的胜利打下了基础。它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重要成果之一,加速了中国革命进程,为在武汉建立国民政府打下了基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时,我想它们不仅是一尊墓碑,它更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它应该是我们民族的骄傲,我为伟大的祖国和人民拥有这样的英雄而感到自豪!

烈士们,您的精神将永垂不朽,将永远地刻在世代人民的心中,因为有了你们的牺牲,才有我们的和平幸福,缅怀革命先烈,知道了我们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是千千万万革命先辈用汗水与鲜血换来的,他们所付出的艰辛是我们所不能体会的,我们应该学习革命先烈“流血、流汗、不流泪”的精神,现在虽是21世纪,但我们仍要弘扬革命先烈的英雄精神,更加加倍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我们要爱自己,更要爱祖国,我们要为她发奋努力,为她增光,为她添彩。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努力,让我们继承先烈们的遗志,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吧。

清明节的故事 读后感4今天,我们迈着沉重的脚步,怀着沉痛的心情,来到了丰县烈士陵园祭扫烈士墓,事后我深有感触。丰县是抗日战争时期着名的湖西革命根据地中心区,有1200多名优秀儿女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长眠于祖国各地。

李贞乾就是其中之一。李贞乾(1903-1942)名秉刚,字贞乾,江苏省丰县李新庄人。1928年任丰县师范校长。1938年9月经王文斌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早在抗日战争开始,他就与王文斌等积极组织抗日武装,转战以单县为中心的湖西地区,创建湖西抗日根据地。历任抗日义勇队第二总队队长,八路军山东纵队挺进支队队长,苏鲁豫支队第四大队队长兼政委,苏鲁豫边区后方司令部司令、抗日办事处主任,鱼台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湖西专署专员,,湖西中学校长等职。深受湖西人民爱戴。

1942年12月,日军在32师团师团长石井一郎统一指挥下,纠集济南、徐州等地日伪军一万余人,分七路“铁壁合围”进攻湖西根据地。这次“万人大扫荡”对湖西来说是空前的。115师教导第四旅首长和地专领导共同商定,决定由十团掩护专署机关向单县东南方向突围。由于专署机关没有按时出发,在马桥一带被敌包围。李贞乾同志果断决定:警卫连一、二排掩护干部群众和伤病员突围,他带领留下的干部和战士打狙击。激战中,李贞乾身负重伤,在同志们的搀扶下,他艰难地爬上马背,深情地看着面前的同志,向前一指,大喊一声:“同志们,前面庄子没有敌人,冲进庄就是胜利。”人们都向村子冲去,他却掉转马头,纵马冲向敌人。敌人慌忙调转炮口,一声巨响,白马淹没在血与火之中。一位民族英雄就这样逝世了,享年36岁。

他去了,但他却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抗日战争时期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精忠报国的英雄,在漫长严酷的革命斗争中,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浴血奋战,前赴后继。我们以他们而自豪,更应以他们为榜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勤奋学习,刻苦向上,将来为祖国,为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清明节的故事 读后感5春风阵阵,天空晴朗,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到了,我们学校放假三天。我爸爸领我去上坟,我们家去世的人都埋在我家的北山,那儿离我家很远,要走很远的路。

记得小时候,每年清明节的这一天,爸爸就领着我上坟去。我总是很高兴去上坟,因为爸爸在坟前一烧纸钱,就管不着我了,我便到处玩,直到爸爸来找我。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去上坟不再又玩又闹了,而是逐个逐个地观察每一座坟。

准备齐祭祀物品,我迫不及待地跟随着爸爸去上坟了。走到半路,我突然产生了一个疑问“为什么清明要上坟呢?”于是我询问起爸爸来,爸爸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4月5日是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清明节还有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爸爸顿了顿接着讲道“清明节上坟一方面怀念亡故的亲人,另一方面祭祀先祖,期望祖先保佑家族后人幸福健康。”

我看到人来人往前往上坟,扶老携幼的情形,看着、看着,爸爸又在叫我了,过了一会,我们回到了家。感觉很累。不过,虽然很累,但我很高兴,学到了知识,用自己的行动,表达了对祖先的怀念和尊敬,我想一定是很有意义的。大家想必也去上坟了吧?不妨把你们上坟的过程也说说吧!

清明节的故事 读后感6古有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之说,相传起于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饥”一事,后逐渐清明寒食合二为一。唐代扫墓日期一般在绵山景区景点之一:母子石像寒食节,宋后移到清明。传说中“寒食节”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来历即是为纪念介子推“割股充饥”而不图为报,最终在此被大火烧山而亡,绵山所在地原叫“定阳”,被晋文公更名为“介休”,意为介子推休息之地。现绵山已由当地人民开发为著名旅游景区,其中一重要景点就是高大的介子推母子石像,介子推成为当地人民效忠两全的人物的代表。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明清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清明节还有许多失传的风俗,如古代曾长期流传的戴柳、射柳、打秋千等,据载,辽代风俗最重清明节,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秋千为乐,仕女云集,踏青之风也极盛关于清明节。

清明扫墓感想篇6

而我们,在吃完早餐之后,便会陆陆续续地开始爬山扫墓。那个时候,天上下的小雨。我们穿着一身黑衣或者白衣爬上山,虽然路途有些远,雨水沾湿的地上有点滑,但是我们依然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一步步踏上山。我们要扫墓了,每个人的心情是无比的严肃。经过折腾后,我们来到了我们祖宗的墓前,我们看着那灰白的大理石碑,随后便开始要烧香。

我们拿起一些纸钱,把它们点燃放在碑钱,爸爸妈妈开始烧香。点燃香之后,传来一阵阵麝香,白色的烟雾消散在空中,被细雨浇洗在地面。我们看着那祖宗的墓,爸爸妈妈便开始祈祷,我也跟着爸爸妈妈这样做。我在心里暗暗地问候,祖先们,这天是清明节,我们今天来看你了,你们在这里过得还好吗?我们在这祈祷了一会便祈祷完了。

随后,爸爸便把碗里的酒倒在地上,完事之后已经过了几个小时。而头上的小雨还在不停地下着,我们收拾好东西,准备下山,其他的人们,扫完墓之后也开始收拾东西。我们下山后,头发和衣服早已经被雨水给淋湿了,换掉那一身黑色衣服,我想着已经到老祖宗。虽然我不是一个信鬼神的人,但是扫墓这件事,我却十分相信。

我想,我那个已经去世了几千年的老祖宗,他听到我的祈祷一定会祝福我的。我想,清明节是老祖宗的节日,我得在家开开心心的。清明节就是这么一天,十分的短暂。虽然,在我们看来,清明节是拜祖宗,但是在官方里认为,扫墓是为了纪念那些先辈烈士。是为了纪念那些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的人。

清明扫墓感想篇7

一、不适合去扫墓的人

1、孕妇不合适。且不说舟车劳顿,山路崎岖、祭祀场所各种烟灰影响,在很多地方扫墓有放爆竹的习惯,这些都会影响到孕妇自身健康或孩子的健康。从民俗角度去看,尚未出世的孩子是不合适去见这些死去的人的,因为很容易引起孩子夭折。若孕妇必须去,那就得用红布将肚子包上一包。但还是强烈建议不要去。

2、刚动手术的人不合适。体弱是主要因素。民间传说,刚动手术的人要是去了坟场,那是很容易被拉走的。手术伤元气,元气弱的时候,邪气也就特别容易入侵,为了自身健康和家庭和美着想,刚动手术的人还是不要去扫墓的好。

二、有哪些禁忌

1、清明扫墓越早越好吗

这里涉及的是两个时间问题:其一,是清明节当日扫墓还是前后时间均可?越早越好吗?我们认为只要在清明节期间均可,看自己方便。当然,各地都有一些当地的习俗,我们要尊重这些习俗。还有,对于某些风水习俗来说,给去世一年内的亲人扫墓和给已经去世超过一年以亲人扫墓,时间上也有些差异。万年历提醒朋友们要遵守当地的相关习俗去做。

其二,扫墓当日出发的具体时间越早越好吗?答案是并不是,需要根据自己情况,最好是在5-7点,即卯时。不过最好在下午三点前完成。因为此时阳气已逐渐消退,阴气逐渐增长,若是时运低的人,很容易会招惹阴灵缠身或骚扰。

2、怀孕的妇女能清明节去扫墓吗

通常来说怀孕的妇女要避开清明拜山活动,不仅如此。严格说来,女性来例假,最好也不要参加此类活动,特别是不能在下午三点后参加清明拜山活动。不二堂提醒朋友们:咱们祖国辽阔,南北方对于扫墓的习俗略有不同,比如:南方通常儿女均前往扫墓,而北方一些地方,则通常女儿不前往扫墓,如果是出嫁的女儿则随夫前往扫墓。

3、为何不能因头发而盖住额头

按照古人的说法,清明节也是“鬼节”。如果需要在此期间走夜路的朋友,一定要记得随身携带护身的吉祥物,如桃木手珠等。同时要亮出你的额头,不能因头发而盖住,因为,那是你的气运命门所在。

4、清明节能穿红内衣吗

通常来说,清明节期间要特别忌穿大红大紫的衣服,即使红内衣也要谨慎穿用;应穿上素色的服饰为宜。当然,也不要佩戴红色的配饰。但是,不二堂特别提醒,如果你自身运势很低,或者有孕妇或者儿童,可以带红色辟邪物品随身。

5、清明节悼念逝者买什么花合适

通常是菊花,因为我国古代把菊花当作寄托之花,有思念和怀念的含义。白色菊花是最适合的,也可以搭配一些绿草,如百合,绿叶,康乃馨等,会更漂亮。而黄色菊花有长寿菊之称,比较适合看望病人。

6、扫墓之前需禁食吗

扫墓之前最好禁食:当你动身开始扫墓,就最好不吃食物或食素了,以表示对先人的礼貌和尊重。这一条,不二堂认为很重要,但是对一些朋友来说可能需要委屈自己一下了。

7、如果健康不佳或者精神不振,能去扫墓吗?

扫墓那天,如果健康不佳或者精神不振,建议就不要去墓地了。因为此刻正是身心处于虚弱的当儿,极易招致阴界生灵上身而造成回家之后的麻烦;另外孕妇和6岁以下的小孩也谨慎去扫墓。

8、扫墓时为何不得嘻笑怒骂

因为墓地是阴灵的安居之所,故不可跨过坟墓及供品,大声喧哗、嘻笑怒骂,污言秽语,乱跑乱碰,随处小便,这样做不单只对自己的先人不尊敬,更且对附近的灵体构成滋扰。

9、为何要谨慎在先人墓地照相

在中国,祭祖并不只是纪念祖先,而是明显得带着向亡灵敬拜,祈求的意思。不二堂特别提醒朋友们:谨慎在先人墓地照相,无论是扫墓者自身合影,还是扫墓者与墓地合影。更忌讳照相时将其他坟墓拍进镜头。否则,你的运势很可能下降,各方面失衡。因此给亲人扫墓时要专心致志,不要东张西望,尤其不要在墓地照相。

10、清明节忌讳探视朋友亲人吗

最好不要清明节当天去探视亲朋好友,隔天去探视为宜。因为清明节是祭奠的特殊时候,此时去探视亲朋好友很说不过去的,或者说不吉利。当然,你也可以请亲朋好友在外面吃饭为宜。

11、清明节可以出去旅游吗

清明节的重要活动就是去踏青,春暖花开的时候去感受一下大自然的美好,无可厚非。但是,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去别人祭扫比较多的山!不要说不吉利的话,更不能说对亡者不敬的话,晚上活动要谨慎。因此清明节休假出去旅游不能说是对不起列祖列宗。

清明节有哪些禁忌 清明节不该忽视的十五个禁忌

12、清明节扫墓回来要净身洗衣吗

与清明节前忌买鞋类似,清明节扫墓回来,一定要清扫你的鞋子,同时将鞋子的鞋尖朝里,同时勿忘将身上穿的衣服洗干净晾晒为宜。

13、清明节拜祭辈分有讲究吗

清明节拜祭当然需要讲究辈分,依次为:父亲、母亲、长男、长女、次男、次女……余此类推。拜祭完毕后,祭品是让祖先祝福过的,所以众人可食取祭品。最后提醒您要注意防火安全,待香烛点完后可离开。

14、丈夫去世妻子能去扫墓吗

坊间有一说法:丈夫去世前3年,妻子都不能去扫墓。这个是习俗问题,只要尊重当地的习俗即可,如果当地有此习俗,那么,最好回避之,否则日后会带来诸多的心理麻烦。如果当地没有此习俗,则无关此禁忌。

15、为何清明期间忌买鞋

一些人恰巧是清明节过生日,因此有时难免就在清明节期间买双鞋。岂不知鞋与邪同音,故而通常不在此时买鞋。真有需要也要错开时间购买。

三、清明不能做什么

1、忌讳婚嫁等喜庆之事

古代人很重视婚丧嫁娶,讲究婚嫁等喜事一定要吉利,都要讨个好兆头。

清明期间,家家都要上坟扫墓祭祖;远在他乡的子女,也要在路口为先人烧纸钱。人们的脸上多是忧伤、思念。这样的气氛,是很不适宜举行婚嫁等喜事的。

2、不宜大规模洗涤

旧时习俗认为,逝去的亡魂,只有在清明节期间,趁着这万物复苏的时候,才能出来洗涤、晾晒衣服、被褥。所以,河边、溪边、井边、泉水旁,都有亡灵在洗涤、晾晒。

所以,活着的人,要给逝去的人机会、地方,别和他们抢地方、抢水,让他们好好的清洗。

3、不宜大动烟火

清明又叫寒食节,相传,最早是晋文公为了纪念对自己有恩,却被自己错误决策烧死的介子推,就下令将放火烧山的那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动烟火,只能吃以前做好的饭菜。

随着时代变迁,虽然禁动烟火的禁令废除了。但人们出于对义士介子推的尊崇,还是将寒食节的习俗延续了下来,一般都会在清明节前准备好食品,尽量避免在在清明节这天大肆吃喝。

4、不宜庆生祝寿

清明扫墓感想篇8

上个周末回家,一直在忙,因为我们这边的习俗是清明节是不能扫墓的,必须是清明前。所以妈妈一直催我回家。星期五下午,请了半天假,匆忙赶回家。

虽然成都离家里就一百多公里,但是最近高速公路一直在修,所以要从老路绕道,平时一个半小时的车程,现在愣是需要近三个小时。所以那天我回到家以后,已经是下午6点了。妈妈接了我,我俩便直奔爷爷和叔叔安息的一座公墓。

等车子到了公墓,已经6点半了,天微微有些暗下来,公墓很寂静,每次到公墓,看着那些墓碑,我总是有一种特别的感受。人的生命真的很脆弱,而我们到底为了什么而活?又为了什么而死呢?刚踏进公墓,天空中就下起了绵绵细雨,雨越来越大了,妈妈和我赶紧祭拜了爷爷和叔叔,烧了带来的纸钱,就准备下山了。说也奇怪,刚踏出公墓大门,雨就停了。我心里想,一定是爷爷在怪我这么久不来看他吧。

妈妈催我下山,可是突然间我又很想上厕所。妈妈却让我别去了,还问我难道我不害怕吗?我说,有什么可怕的啊,再怕我也得去厕所!说完,我便自己去了公墓的公厕。其实不是我胆子大,是因为那时候天还没有完全黑下来,厕所旁边又是公墓的管理处,我想着怎么也没事吧,于是就自己去了厕所。

刚进厕所,就听到一阵清脆悦耳的铃铛声,好声是风铃的声音,叮叮当当的,我也没注意,只是感觉声音离我很近。上厕所的过程中,说实话,心里还是有些害怕的,于是急忙穿好裤子,往厕所门外走去。谁知道走到门口,我就觉得那铃铛声就在门的位置。我停下来,仔细在厕所里看了看,并没有什么地方挂的有风铃啊!可那叮叮当当的声音,明明就在我的头上。再一次仔细的观察了厕所,还是没有任何发现,可是铃铛的声音,直到我走到妈妈跟前还能听到。我问妈妈有没有听到,我妈却说什么也没听到。弄得我也很无语。总感觉一路上脑子里还回响着那好听的铃铛声。

第二天一大早,就被妈妈叫了起来,全家人要一起去乡下给外公扫墓。一大家子人,坐上一辆面包车,往郊外驶去。记得小时候最喜欢给外公扫墓了,因为那时候总感觉每年一次的扫墓像是一次郊游,春天,乡间的风景是很好的,满山金花的油菜花,一大片一大片的,漂亮极了。可是现在,路修好了,有车直接到了,反而没了那时候的趣味。

车子经过一个小镇,开车的四叔把车停在了一个加油站。大家坐了大半个小时的车了,都下来活动下筋骨。我妈和几个姨在一旁聊天,小表弟就一个劲的抢我的手机,非要拿过去玩游戏,这时候,我就听我妈跟几个姨指着加油站旁边的一座房子说,看,就是这家人。我就随口问我妈,怎么回事啊?我妈和几个姨七嘴八舌的告诉我前些时候家乡发生的一起新闻。原来,这幢楼房的主人,是一对老夫妻。

夫妻俩以前就在绵阳城里最繁华的街上卖布,后来攒了些钱,回到这个镇子上修了这样一座四层楼高的房子,大大小小总共有二十来间的门面,全租给了别人做生意,所以家里还是有一些家产的。谁知道,生个儿子却不争气,不但成天无所事事,后来还吸毒。就在几个月前的一天,儿子半夜悄悄回家,想从家里开的饭店里偷点钱出来买毒品,谁知道刚打开柜子,就让老头给发现了。老头当然免不了一阵痛骂,谁料到儿子居然拿锤子活活让父亲打死。老太太听到响动,就起来察看,又被儿子给打死了。可怜夫妻俩怎么也没料到,居然会死在亲生儿子的手下。

上一篇:初中军训感想范文 下一篇:单片机课程设计感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