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报告范文

时间:2023-02-26 11:54:36

课题研究报告

课题研究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课题研究 攀登英语 实验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小学英语是学生学习运用英语启蒙和入门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小学阶段开设英语课是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但是,目前小学英语学科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一,学校对英语教学作为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学科认识不足,英语教学成绩差。

其二,小学生英语口语差。成人化英语的“高知低能”和“哑巴英语”现象比较严重。

其三,学生学习兴趣普遍不高。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针对上述问题,2005年9月,我校参加了部级科研课题“攀登英语”的实验研究。

五年来,整个课题研究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5年9月~2007年7月),起步探索阶段。主要跟随总课题组,进行初步研究尝试,积累经验。

第二阶段(2007年9月~2008年7月),深化研究阶段。逐步扩大研究规模,覆盖全校每个年级,并尝试启用班主任教师担任攀登英语的教学任务,初步巩固运用研究成果。

第三阶段(2008年9月~2010年6月),整合提高阶段。不断深化课题研究,进一步扩大专业英语教师的队伍,以“攀登英语和常规英语的整合”为抓手,加强专题研究,争创优秀学科。

第四阶段(2010年9月开始),普及推广阶段。总结五年来攀登英语课堂研究取得的经验,并在常规英语教学中广泛应用,切实提高英语学科的教学质量,巩固和扩大英语学科教学特色。

1.加强领导,建章立制,逐步规范课题研究

为了保障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学校专门组建了主管副校长、教学主任、教研组长、实验教师等组成的课题组,确定了一至三年级7个教学班为实验班,并逐步扩大到全校15个班级;同时,学校逐步健全完善了“集体教研”、“年级组月汇报”、“学期展示”等制度,有效保障了课题研究和常规英语教学。

2.加强管理,开拓创新,不断规范常规教学

从常规教学入手,突出“四有八落实”,严格执行过程化管理。几年来英语组非常重视课后反思环节,逐步形成了“研讨――学习――再讨论――反思――总结――提高”的教学过程。尤其每学期,英语组教师在参与“校级评优课”时,都以组为单位开展“说课――听课――评课”活动,课前大家集体钻研教材、集体探讨教法、集体备课,课中认真听课、思考,课后认真讨论教学得失、回顾小结,撰写课后反思,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3.强化设计,积极引导,努力营造英语学习的氛围

在开展课题研究之初,学校就想方设法在各个教室、楼道等场所张贴了英语宣传画。学生入学时,老师就为他们提供了很多英语名字,让孩子们从中挑选出自己喜欢的,并制作成胸卡每天佩戴,课上或课下学生与老师都用英文名字互相称呼,课间用英语问候;平时课堂教学中,强化学生“听、说、读、写”训练,结合英语教学的特点,实施每天十分钟早读制度,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会话能力,并把好语音关,掌握好发音;运用词汇积累本、百词竞赛、作业评比、朗读比赛、课文短剧表演等形式,锻炼学生的能力,今年我校又引进了英语口语外教,受到师生的好评。

4.深化研究,因材施教,努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学校英语教师从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出发,在课堂教学的组织、方法的优化、情境的创设等方面都做了大量深入具体的研究,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每学期末学校组织英语展示活动,各种节日都会由孩子们自己表演,这种形式,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和广大家长的一致好评;学校先后承担的两次区级展示活动,不仅扩大了知名度,而且得到与会领导的充分肯定。

三、结果与分析

五年来,学校课题组成员在项目组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下,坚持不懈、深入研究,积极探索攀登英语课题研究与日常英语学科教学的交融点,突出“两大特色”,取得“四项成果”,成效显著。

1.突出“两大特色――评价的整合突出阶梯性、内容的整合突出互补性”

(1)评价整合――突出阶梯性

借鉴攀登评价体系优化常规英语课堂教学。攀登英语的评价机制就是以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为依据,每个细节处的设计都非常符合学生的需求和喜好,从而使评价真正地发挥了其激励和促进的功能。

(2)内容整合――突出互补性

攀登英语和常规英语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各有优势,我们采用“优势互补”的原则进行整合,大大提升了课堂效率。

2.取得四项成果

(1)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实验教学,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说英语、用英语的自觉性显著增强,并且养成了良好的口语交际习惯。

(2)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通过家长会和开放日活动,广大家长纷纷来到学校观摩课堂教学,家长们都为自己的孩子们在课堂上用英语大胆交流、精彩表现而惊喜万分。

(3)建立了新型的学习模式和师生关系

通过试验探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渐渐从原来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激励者和学习者,实现了自身角色的转换,从而建立了一种师生共同学习和成长的新型学习模式和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4)提高了英语学科的成绩

2007年,学校荣获攀登英语基地校称号;2008年,学校英语学科被评为优秀学科;2009年,学校荣获英语实验优类校称号。并在全国及市区论文比赛、课堂教学设计及教案设计比赛中多次获奖。

经过几年的探索,我校的英语学科教学已成为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学科,而且在市、区都具备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但学校还会在固化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十二年一贯制校自身的优势,努力探索小学攀登英语与中学英语口语教学的有机衔接,力求共同促进取得双赢。

参考文献:

[1]黄和斌.外语教学与理论.译林出版社,2001.

[2]小学英语教师手册,广东教育出版社.

[3]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

[4]禹明.小学英语教学理念与教学示例.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5]安凤歧,梁承锋.小学英语新课程教学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课题研究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创设情境;信息技术工具;研究报告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5)13/15-0111-04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科技、文化交流的国际化,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英语也由此成为重要的国际交流工具之一。所以,加强英语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英语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仍难以适应学生主动学习的需要:一是缺乏良好的语言环境,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教学方式方法缺乏灵活性,死记硬背单词和语法的现象依然存在;三是学生没有表现、参与的机会,使英语的学习与实践应用脱轨,听力训练与口语训练分离。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英语教学的效果,影响了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结合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具体问题,我们提出了《创设多彩情境,实施愉快教学》的研究。

课题的提出紧密结合了英语学科的学习特点,语言的学习,特别是外语的学习,相应的语言环境是提高学习效果的前提,创设必要的教学情境,可以加强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强化语言特定环境下的应用方式方法,这就需要有效的语言运用的训练,而不是死记硬背所能够达到的。创设活动化、实践化的具体情境,能够使英语知识的学习得到及时的运用,达到听力与口语的训练目标,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课题的提出紧密结合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玩是孩子走进社会的模拟训练场,玩是孩子道德养成的摇篮,玩是孩子必须的成长维生素。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孩子的这一类美好的特性,把数学教育变成现代化、开放化、素质化、活动化、实践化、个性化和社会化交融的教育。变成生动活泼的、自主的、合作的、创造的、充满生命力的教育”。这是《玩的教育在美国》这本书中的一段话,虽然说的是数学课的教学,但它却是教学本质的精炼概括。那就是“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第施多惠)英语课堂教学更需要利用孩子“这一类美好的特征”,创设“现代化、开放化、素质化、活动化、实践化、个性化”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唤醒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学习变成“生动活泼的、自主的、合作的、创造的、充满生命力的教育”。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心情是愉悦的,兴趣是浓厚的,思维是活跃的,学习是主动的,这样的学习当然会是高效的,成果也会是丰硕的。

课题提出紧密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境、对话、交流、主动建构”四个要素,通过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促使学生主动与书本对话,与教学情境对话,与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对话,充分留给学生、师生互相交流和对话的机会,促进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主动建构知识。

目前,有一些关于英语教学方面的课题研究,但还没有看到比较完整的关于教学情境创设方面的整体研究,特别是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教学媒体有机结合创设现代化、开放化、素质化、活动化、实践化、个性化教学情境的研究。所以,创设多彩情境,实施愉快教学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和学术价值。

二、研究的内容及目标

(一)研究内容

充分利用视听媒体以及各种教学传媒(教具、挂图、模型、语言、形体),创设现代化、开放化、素质化、活动化、实践化、个性化的丰富多彩的语言和活动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以及活动的综合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寓教于乐的学习活动中,生动活泼地、自主地、合作地、创造地学习,从而丰富英语词汇的积累,提高英语会话的技巧,能够流利地与人交流。提高英语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质量,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通过科研实践活动,提升教师的教学理念,改革课堂教学结构,优化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使每个教师得到锻炼,成为区市教学新秀和骨干。

(二)变量界定

1.自变量

创设多彩情境,实施愉快教学是课题研究的自变量。情境的创设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包括现代教学媒体,传统教学媒体以及语言、形体的综合利用,达到学习情境的丰富多彩。情境包括:看、听、说、唱、表演、对话等活动。活动的形式要体现现代化、开放化、素质化、活动化、实践化、个性化。

现代化――充分体现教学思想的现代化,牢固地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不是单纯的灌输知识。教学媒体的现代化,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好语音室以及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开放化――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组织的开放化。不只是班级统一授课也可以是合作学习,个体学习。不只是教师的讲,也可以是学生教。不只是课堂内学习,也可以组织英语角、英语手抄报、英语课本剧表演、英语主题中队会等。

素质化――改变以分数评价学生的观点,充分体现着眼于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

活动化――充分体现知识的学习尽可能在活动中进行,在充分研究教材的基础上,紧密结合知识内容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动起来、读起来、说起来,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

实践化――充分体现英语学习的大课堂,尽量为学生创设实践的机会。课堂教学中通过对话、表演课本剧的活动进行实践。鼓励学生课外阅读英语儿童读物、观看英语儿童动画片等。使课内知识与课外学习紧密结合。

个性化――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对于不同年龄、不同能力的学生采取不同的策略、不同的要求进行教学。包括作业的层次、对话的水平等。

2.因变量

英语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质量是课题研究的因变量。英语学习水平包括情感目标,即对英语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喜欢英语课。能力目标,即掌握语言的学习方法,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学习质量的提高包括:丰富英语词汇的积累,提高英语会话的技巧,正确熟练的英语书写,掌握英语语法,能够与人交流。学习水平和学习质量达到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

(三)研究目标

丰富学生英语词汇,并对教材内的词汇有牢固的记忆并且能够运用;

较大程度提高听力和会话能力,达到能够听懂没有生词的、浅于所学知识的音频材料,并且能够根据听到的词语识别或指认图片或实物。会话能力达到能够与同学进行简单的对话,表达简单的意思,并且发音清楚、重音正确、语调达意;

进一步规范英文书写,能够正确地使用大写字母;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和业务素质;

探索英语愉快教学的基本方法、规律、模式。

三、研究采取的方法和具体实施

(一)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是本课题采取的主要方法。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开展研究活动。工作即研究,研究即工作,而不是在教学以外来研究。因此搞好行动研究要与实际工作结合,把日常的教学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要求教师要有科研意识、创新意识、探究意识,并不断学习理论和借鉴他人经验。及时根据教学实施内容进行反思、收集资料、积累经验、及时撰写论文和实验报告。

(二)研究具体措施

1.集体备课的案例研究

每节研究课例,课题组都要备课,针对某一课的内容进行分析、研讨,组内教师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明确重点和难点,并确立三维目标和教学情境的创设方法。由担任研究任务的教师在共同备课的基础上,形成教学设计,并且做观摩课。课题组全体参与人员共同听课,对课例进行剖析与研究。

2.集体评课的深化研究

在集体听课的基础上,课题组组织评课,从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情境的创设、学习方法的指导、听说能力的训练、教学效果的评价等方面进行详细深化的研究,不断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和水平。

3.理论学习的提升研究

结合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针对存在的问题随时进行有关方面的理论学习并且对每一阶段的工作结合理论的学习进行研讨。使课题组每位教师得以逐渐丰富教育教学理论的积累,提高认识能力和理论水平。

4.三位一体的整合研究

我们把课题研究和教研、研修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充分体现了行动研究法的基本特征,课题研究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中,优化研究环节,突出研究重点,提高研究效率和效果。

(三)研究的具体实施

根据研究方案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的环节,精心设计研究的实施方案,在每个教学环节中,使信息技术的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了有力的条件,充分优化教学效果。

1.创设互动情境,复习旧知,巩固学习内容

小学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和会话能力是重要的教学目标,因而须创设英语的教学情境,营造语言应用的氛围,为学生听说提供条件和机会。特别是利用每节新授课前的几分钟时间,结合以前学过的内容创设互动情境,或者是通过师生对话,或者是生生问答、小组问答等多种形式进行会话和听力的训练,不仅较好地复习了以前所学的内容,而且为新知识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2.创设模拟氛围,激发兴趣,感知学习内容

创设模拟情境,营造学习氛围,使学生仿佛身临英语应用的真实情境中,激发学习兴趣,对于学生的英语学习是非常必要的。例如在讲授圣诞节时,可以为学生展现欧美国家庆祝圣诞节的情境,同时播放《Merry Christmas》这一歌曲。让学生自己聆听,自己感受。还可再播放圣诞老人为孩子们派送礼物的视频。充分呈现出圣诞节的氛围,吸引学生注意。这时可以开始讲授有关圣诞节的单词,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去感受圣诞节,学习新的内容。一个简单的歌曲或者是歌谣,配上生动的画面以及动感的音乐即可形成一个小动画片,而动画片则是孩子们所喜爱的。另外,信息技术工具还可以把许多单词直观地呈现出来。在讲授家庭成员时,可以使用教师家庭成员的照片,也可以使用学生自己的家庭生活照片。通过使同学们在课堂上看到自己的照片,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参与热情。由此可很好过渡到其他家庭成员相关的英语单词教学。

3.创设表演情境,巩固新知,体验学习内容

学习英语是为了实践应用,所以课堂教学中尽量创设表演情境,让学生通过形式多样的表演,促进新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并且在表演的实践中体验学习内容的具体应用,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学习目标。

4.创设激励情境,促进评价,应用学习内容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取相互评价、自我评价、教师评价等多种方式对小组之间,同学之间的对话、表演进行评价,以促进知识的巩固和应用。

采取创设多彩情境的教学方式方法,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资源,使学生身临其境感知学习内容、掌握学习内容、体验学习内容、应用学习内容,促进了学生主动的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创设多彩情境的教学方式涵盖了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营造了愉快学习的氛围,使学生在听、做、说、唱、玩、演等学习活动中提高了英语的应用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应用多种教学媒体,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和学习工具。并且要作为其中的一员参与学习过程,引领学生主动学习。对于不同年级,不同课型采取不同的情境创设方法。

四、研究结果

经过五年的探索,课题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探索了英语教学情境创设的方法

课题研究遵循课题研究方案的目标和方向,对丰富课堂教学情境,活跃课堂氛围进行了多次的研究活动,对如何创设情境进行了深入的研讨,总结了创设情境的基本方法。即

(1)创设互动情境,复习旧知,强化学习内容;

(2)创设模拟情境,营造氛围,感知学习内容;

(3)创设交流情境,学习新知,掌握学习内容;

(4)创设表演情境,巩固新知,体验学习内容;

(5)创设激励情境,促进评价,应用学习内容。

五个内容基本包括了课堂教学的环节,体现了情境创设的时机、目的、作用。五个方面的基本结构是相互关联和相互支持的,但不是每一节课都要体现和应用,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突出某一个环节,周密、全面地创设情境,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参与学习过程,促进教学效果的优化。五个环节的总结基本体现了课题研究的精髓,论证了研究假设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二)教学情境的创设提高了学习成绩

通过创设多彩情境,实施愉快教学,使抽象的语言学习变得生动活泼,使枯燥的课堂变成了学习的乐园。学生从被动接受变成了主动学习,较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沉闷的英语课题变得朝气蓬勃、充满活力。学生感到学习英语的快乐,体现在五个方面。

(1)融入情境,体验感悟的快乐;

(2)自主学习,体现探究的快乐;

(3)合作学习,体验交流的快乐;

(4)角色扮演,体现实践的快乐;

(5)恰当评价,体现成功的快乐。

愉悦的学习情绪,促进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快乐地学习英语、应用英语,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从而促进了学习成绩的提高。

(三)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

课题研究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发展的平台。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在有计划、有组织的学术研究活动中,相互观摩、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骨干教师队伍逐渐形成,多次在省、市教研部门组织的教研活动中做引路课、公开课、示范课。一名教师被选拔到西安区教师进修学校担任英语学科教研员。随着课题研究的开展,教师撰写了大量的优秀教案,制作了优秀教学课件,部分纳入了辽源市教学资源库,并有六篇教学论文在《辽源教育》发表。

五、结论及讨论

经过近年来的不断探索和研究,课题研究达到了研究方案的设计要求,有效地验证了研究假设,实现了预期目标。

(一)深刻理解英语教育的理念,强化了课题研究的目的性是课题研究基础

课题组成员普遍参加了各级英特尔未来教育的理念培训活动,受到了启发,在较大程度上更新了教育教学观念。但是,如何把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和策略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到真正的应用,充分发挥其作用,还必须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这也是这项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从这一观点出发,组织课题组成员反复学习英语教育教学的理念,不断强化对于“以创设情境为先导,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进行研讨下的自主学习,互助学习”核心理念的理解,进一步提高认识,以形成共识,进而促进课题研究的目的性的提高。我们认为:学生要得到发展,仅仅依靠教师灌输知识是万万不行的,知识的建构是学生自己的思维过程与行为,是任何人不能取代的。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学习能力的形成必须在不断的增强兴趣和主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须为学生的兴趣学习和主动学习提供条件、创造机会。使我们的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得到知识与能力的共同发展。课题研究使我们提高了对于未来教育理念的认识,促进了教育教学观念的改变,也更加清楚了课题研究的目的,促进了课题研究的发展。

(二)创设多彩情境,实施愉快教学研究课题

经过几年的探索和研究,总结出的创设情境的五个方式,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符合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积极交流,使枯燥的语言学习在愉快的情境中达到了教学目标。五个方面的结构在不同的课型中可以选择某一方面的结构,须灵活应用。

(三)愉快教学情境的创设应当结合教学内容,应用多种教学媒体,创设丰富多彩的具体情境

信息技术工具不只是电子设备也包括挂图、教具、板画等。所以,课堂教学中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选择教学媒体,灵活应用,恰当准确地为学生的听力和会话能力的提高与发展提供信息资源。

(四)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的深入学习和认真地研究教材,实施教学过程

课题研究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优秀教师 个案研究 成果 反思

一、问题的提出

优秀教师是教师群体发展的专业引领者,又是学校发展的促进者。优秀教师群体先进的教育思想、丰富的教学经验是教育宝贵财富,他们的影响是长久的,是永恒的。他们在引导、帮助教师成长上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一个新教师,通过不断的学习、反思、超越,成了“优秀教师”。这本身就是一个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范例,他可以是更多新教师的楷模、学习典范,也是教师成长的动力,能够有效地促进学校实现教师群体的专业化发展。

特色学校的创建要求我们要建立一支素质硬、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我校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专业教师多、青年教师多等特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促进教师全面发展,实施优质教育成为学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因此,加强对优秀教师成长的个案研究和规律探索,能够全面提高教师的思想品德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以及教育教学、教育科研能力,能够培养一支具有高尚师德、先进教育理念、有宽厚的学术功底、有精湛的教育艺术、勇于改革创新的一流教师队伍。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与内容

1.研究目标:首先,通过对优秀教师成长的个案研究和规律探索,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实现学校教育的高效、优质运行,提高学校的竞争力,打造学校优质教育品牌。

其次,通过研究培养一支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有高尚师德、有宽厚的学术功底、有精湛的教学艺术、勇于改革创新的优秀教师队伍。

再次,通过课题研究,探究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优秀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策略体系和基本规律,总结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的成功经验。

最后,将教育日志、教育案例、教育叙事和教育反思等基层学校参与教育科研的方法及成果表达方式引入课题研究中,使教育科研走近一线教师,在提升教育科研的实效性上做一些探索性的工作。

2.研究内容:学校优秀教师现状的调查研究;优秀教师专业化发展对教师个人素质的要求的研究;优秀教师素养专业化发展个案研究;总结、提炼小学优秀教师发展规律的具体策略。

三、课题研究的活动方式与方法

1.活动方式。本课题组将研究的整个过程定位在“研究、学习、实践”这三者结合点上,课题组在每学期针对所研究的内容,写好一份阶段性研究计划,作好一次专题汇报,写好一份阶段性研究总结,展示一次研究成果,积累一本研究资料,撰写一篇或多篇有价值的研究论文,以完善研究过程的各个阶段,达到过程化管理的目

2.研究方法。以个案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为主,文献分析法和调查法为辅。

四、研究过程与操作

1.准备阶段。建立健全研究工作的领导机构;制定课题实验方案,课题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参与实验的教师进行相关的教科研究理论的学习、培训;总体规划研究工作。

2.课题启动阶段。举行开题会,完善课题方案,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和研究计划,开展各种学习与培训活动。

3.课题深化、总结阶段。对比研究数据,进行研究资料分析,对实验效果进行评价;整理优秀教师案例系列,做好实验的教研论文成果汇编;形成实验研究报告。

五、研究过程和措施

1.成立健全的课题研究小组。本次课题的研究有科研实力较强的学校领导做顾问,他们有较强的理论研究功底,能够在一定的理论高度对我们的课题研究做指导。参加本课题实验教师都为我校教学的骨干教师,他们基础扎实、乐于思考、勤于动笔,具有一定科研能力。同时各位教师年富力强,素质高。他们责任心强,爱岗敬业,具有开拓进取精神,积极投身各项教改实验,科研氛围浓郁,为该课题的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2.制度保障,探索优秀教师成长模式。修订《中学课题管理制度》,规范活动的内容,以监督制度确保活动的落实,以激励制度促进活动的发展。

3.积极展开培训,提高优秀教师团队的综合素养。

(1)校本培训与外出学习相结合。课题组每月一次研讨活动,有主题、有活动指导课,还有理论讲座。学校组织骨干教师参加各种教学活动研讨会,选送代表参加省市的各种竞赛。这些培训很好地丰富了教师的感性体验。

(2)专家引领与专业引导相结合。我们请来了市进修学院教研员来校讲座,对全校教师进行专业引领,请来了专家为课题组成员的科研活动进行评审指导、对老师们的小课题进行开题指导和结题评审。教师们的科研素养得到快速提升。

六、研究成果与反思

1.优秀教师的现状。

(1)优秀教师的界定。优秀教师界定为:德行修养好,能行为示范,深得学生的爱戴、教师的认可和家长的尊敬,师生关系和谐;工作方法科学且有艺术性,精通自己任教的学科,掌握科学的教育规律,深入了解学生心理,并能创造性地学习和使用教育教学理论;成绩显著,包括学生学业、品行和心理素质等全面发展,同时教师自己也获得专业成长,并获得教育界内的诸多荣誉称号,有较多的学术研究成果。

(2)教师成长新特点。研究者凯尼认为:“专业发展可以被看做是专业成长的过程。”教师成长就方式而言目前主要有两个特点。

①教师成长的自主性。教师成长,包括外在因素影响和内在因素影响两大方面。

②教师成长的过程性。课程改革对于教师来说就像学习游泳,需要在水中才能学会。正如美国学者特拉弗斯所说:“教师角色的最终塑造必须在实践环境中进行。”波斯纳曾提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经验在富有挑战性的场景中才会迅速发生,反思也只有在观念的冲击下才会更有效。

(3)优秀教师成长的个人因素。通过笔者主持的《优秀教师成长的个案研究和规律探索》课题两年多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我们发现一个“土壤”和两个“因素”是教师成长内在的核心的个人因素:一个“土壤”是指积极的心态,即保持宁静和恪守天性;两个因素是指“教育情感”和“教育思考”。前者使他热爱教育,忘我工作,并从中体验到奉献的自豪;后者使他科学而理性地设计、实施自己的教育,同时不断提炼、升华自己的教育实践。

2.优秀教师的成长都以优秀的师德为前提。教师道德,简称“师德”,是一种职业道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是教师的从业之德,是对教师这一行业者的道德要求。

3.优秀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遵循“教学五认真”。优秀教师“教学五认真”规范包括: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布置作业和批改作业、认真开展课外辅导活动、认真考核。

七、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首先,教科研的基础知识,基本的研究方法仍需要继续学习。其次,教学即研究,课题研究就在我们身边,不能为研究而研究,让研究成为我们工作的一种需要。

参考文献:

[1]赵明仁.论教师专业发展的再概念化[J].教师教育研究,2006,(7).

[2]李镇西.反思与超越――我的从教之路[J].语文教学通讯,2003,(12).

课题研究报告范文第4篇

目前,在现代教育管理理念的指导下,人们的教育观念得以更新,越来越关心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和自主探究意识的提高,但这些目标的实现却受到现行教育模式――大班额的严重制约。因此,在班级额数不能大幅度减少的情况下,如何运用“小班”教学的经验,促进班级教学的发展,应该是值得探索和尝试的。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探索小班化班级管理模式,拓展教育的空间,有效利用班级管理中的各种活动,让全体学生都有机会平等地参加实践,体验生活,在实践中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学会在集体中生活,学会与别人相处,学会在社会上与别人交往,培养他们的管理能力,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1.现代管理理论

现代管理学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科学化管理的思想、方法、模式,操作原则和经验。把新思想引入到教育教学及班级管理中,使教育教学活动更具活力。

2.当代中学生的思想特点

当代中学生的思想特点表现为:思想面貌和学习意向的多样性;经济效益观念的强化;主体意识、自主和平等意识的增强。

3.素质教育的需要

素质教育学说提出:素质包含人的两方面的特性。一方面是先天具有的特性,这些特性通过先天遗传得到;另一方面是后天获得的特性,这些特性是通过环境影响得到的。素质教育是以社会发展需要确定教育目标,以人的发展规律构建教育体系,通过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在人格、智力、能力、身体几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4.小班化教育的需要

“小班化教育”的精神实质就是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最大空间,更多地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小班化强调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要关注每个学生的生命状态,要张扬每个学生的个性风采,要提升每个学生的精神品质,要促进每个学生的

四、研究的内容和对象

在平行编班的情况下,抽取初一(4)班实行自主化管理。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如何培养农村学生的自信心,如何搞好班内的人际关系,如何制定一套合适的班规,如何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等等。还应研究其他方面对实验的影响。具体来说:

1、充分调动学生当家作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班规自己订,班级自己管,座位自己排,活动自己搞,先进自己评。

2、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爱好、特长。

3、培养学生的管理与自我管理的能力,开拓创新的能力。

4、班级具有积极进取的班风、班貌。

5、班级总成绩在中考中与非实验班相比能取得较好的成绩。

五、研究方法

采用综合方法进行研究,即根据不同阶段要求将文献研究法、观察法、固定班级具体实践、行动研究法等科学研究方法综合运用,以期达到最佳研究效果。

1、前期研究内容主要采用观察法、调查法、文献研究法等,从多角度收集资料,确立实施方案,找准突破口。

2、具体研究阶段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在行动中反思,在反思中行动,逐步完善实施策略;采用个案法,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总结验证课题假设。

3、总结阶段,整理研究资料,形成研究报告。

六、研究过程

1、前期研究阶段(2008年9月-2009年1月):

确定思路,探索实践,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2、具体研究阶段(2009年3月-2011年6月):

按计划实施方案和修订方案,收集材料,建立档案。

3.总结、结题阶段(2011年7月后):

全面总结结题,形成结题理论成果。

七、研究的措施

1、创设正确的集体舆论导向

在班集体建设过程中,正确的舆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保证集体的发展方向,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它能扶持班上的好风气、好精神蒸蒸日上,发扬光大,它能把班上的坏现象和不良思想消除在萌芽状态。一个班级,有了正确的舆论,好人好事会层出不穷,歪风邪气没有藏身之处。

接班之初,学生自己明确了“不抛弃、不放弃”的班级格言;“团结、上进、认真、务实”的班风;《壮志雄心》这首班歌;初步树立了班级发展目标和个人发展目标。自此,我开始逐步强化这些积极、健康、向上的舆论导向,直至深入人心。实践证明,这些正确的舆论导向,为日后班级凝聚力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学生自己制定班级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实验一开始,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学生们一起讨论并制订出一套班级管理制度。包括:教室管理制度,班干部考核制度,图书管理制度,优胜小组评比制度,每周班级明星评比制度等。并利用“德育十分钟”时间加以学习。另外,根据需要,也可以对制度进行修改,使制度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以满足班级管理的需要。

3、培养班干部的责任心、凝聚力和向心力

班干部是班集体建设的核心,班主任的得力助手。调动这部分同学的热情,注意培养并发挥其作用意义重大。

接班伊始,我首先以“激发表现意识、挑选自信人才,不断施压磨练,适当培训安抚”为原则,通过班集体内部潜力的自我挖掘,选拔班干部;其次,以“敢干、会干、能干、干成”为标准培养和考核班干部;再次,班级管理实行班委层层负责制,即下级对上级负责,副职对正职负责,正职对班长和班主任负责。我们定期召开班干部工作会议,通过总结,相互考评达到增强责任感、提高工作水平的目的。对有问题的班干部既做正面的引导和教育工作,也注重个别的交心、谈心。

4、学生量化考核自我的操行

学习有成绩来衡量,学生的操行可不可以用分数来衡量呢?我也做了一定的尝试。即把学生要做的事和不能做的事都附有相应的分数(加分、扣分),在制定班规的时候确定下来。做得好加分,做得不好扣分。这个分数直接与期末的操行评定、评优、中考综合素质评定挂钩,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在平时能严格地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每周五的班会上,负责量化考核工作的班干部会对学生的考核进行总结,他的任务就是总结一周来学生操行评定的加分、扣分情况,汇总后于班会课上加以公布,继而,大家评出本周班级明星。

5、老师用爱和信任激发学生自我约束、管理能力的提升。

要评价一个班级,先要评价它的老师们,也就是说老师是班级建设的主要因素。老师们有良好的素养,学生会有一种美感、自豪感,增强班级凝聚的向心力。所以,我们认为科任老师的人格魅力更不可小觑。

在班集管理中,我除了秉承严格之外,更把爱和信任寓于其中。我真心爱护着班里的每位学生,也要求学生之间互相关爱,互相信任,这样既可以唤起学生积极上进的精神,也可使师生感情加深,班级凝聚力增强。用爱的教育来提升学生的管理能力,推动班集体的发展,是切实有效的。

6、创设激励机制促进学生和班级发展

构建激励机制体现的是变传统的专制型管理思想为现代的民主型的管理思想。通过激励机制,学生自我管理、自我规范、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得到锻炼,进而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励个人和集体的发展。

(1)班级管理责任激励机制

在班级管理中实施班干部层层负责制。为了激起全班自上而下的责任意识、竞争意识,从一日常规到学习、活动、人品等各个方面,进行加、扣分奖罚,这样竞争成为了班级主流。

(2)学生个人目标激励机制

除了服从班级总体目标,学生还必须在以下方面进行激励:

写目标卡,进行自我激励。内容包括确立中考目标并张贴在“成长的足迹”专栏;书写座右铭或是克服自身弱点的格言,贴在桌子的右上角。

设立班级荣誉薄。在“班级荣誉簿”中记录下同学们在所有活动比赛中取得的成绩,班主任承诺永远珍藏。

制定考核目标和奖励办法。①期末评选班级优秀干部:符合班干部考核标准,在学校未受过批评;②评三好学生:在家是个好孩子,在校是个好学生,在社会是个好公民;③定期评选班级明星、进步明星,其简介和照片贴在班级的宣传栏。

7、学习分组,展开竞争

小班化要求的是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但部分学困生学习有困难,却得不到同学及时的帮助。根据几次综合考试的成绩,遵循优良中差搭配和学生自愿组合的的原则,我们班分成了十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都有一个小组长,小组内部成员之间要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小组与小组之间展开竞争,作业比认真,发言比积极,背诵比快慢,纪律比安静,打扫比干净。每周评出两个优胜小组,小组成员进行操行加分奖励。

八、课题研究的结果

1、针对农村学生的特点,形成了四大有效的教育教学激励策略。

(1)班级管理责任激励机制;

(2)学生个人目标激励机制;

(3)学生操行评定量化考核激励机制;

(4)小组合作评比激励策略。

2、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增强,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学习成绩逐步提升。

(1)班风正,凝聚力强,人际关系协调,班级工作得到有序开展。

(2)实验班的学科成绩,在中考中居平行班前茅。

(3)其他活动中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本实验班三次代表学校参加市运会开幕式队列表演;三学年共三次取得校运会团体第一名;十多人次代表学校参加市级各类比赛并取得了优异成绩……

3、班级的流失率低于其它非实验班。

九、课题研究的反思

1、在大班中实施“小班化”管理,与学生的平等合作使我们感受到了来自于孩子们的接纳与欣喜。我们共同体验了学生在自我展现、自我发展中所促使的自我管理能力的增强。这一过程实实在在、具体而富有活力,这正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的交流契机。

课题研究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朴素理论;经验;儿童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4)03-0006-04

【作者简介】徐燕萍(1968-),女,江苏南通人,海门市直机关幼儿园园长,中学高级教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朴素理论”是近年来国外认知发展理论关注的热门话题。很多研究发现,很小的婴儿对外部世界都已经有了自己的系统看法,学龄前儿童能区分物理世界、生物世界和心理世界,并对这些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解释机制,能依据这三个不同领域中各自的原则进行恰当的因果推理。这些早期的“朴素理论”是幼儿用以解释周围环境的知识框架和基础结构。儿童的“朴素理论”可以增加儿童对周围世界的信心,降低事物的不确定性。研究者把儿童的认知发展看作是儿童的朴素理论的发展,这种观点强调了领域的特殊性,强调了知识经验的作用。研究结果使得人们对婴幼儿的能力重新评价,更加深切地关注婴幼儿究竟知道些什么,人类自身生命早期的潜力有多大。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戴维・谢弗认为,儿童拥有与成人很不一样的思想和认识,在不断生成、验证和修改有关世界的理论过程中,儿童的认知会得到发展。婴儿自出生起就能理解某些类信息的能力,但这些先天固有的知识需要真实的经验来建构对现实的认识,在理解世界怎样运作时,婴儿如同科学家一样,首先设想出一些以此有关的概念或“理论”,然后不断地验证和修改这些理论,直至形成的心理模式与客观现实相似为止,儿童的知识被组织为一种内聚的、具有解释机制的系统,这就是儿童的朴素理论。

威尔曼和格尔曼认为,“朴素理论”是指人们对某一组信息、事物、现象等日常的理解。四川大学鄢超云博士将对儿童“朴素理论”的研究发现运用到儿童的科学教育中,提出了促进理论与证据协调的儿童科学教育的一些策略,承认并正确对待儿童的朴素理论,给予儿童表达和交流的机会,运用鼓励解释、预测和提供反例的方法促进儿童朴素理论的发展,强调了对儿童的教育应当充分尊重和促进儿童朴素理论的发展。

这些研究工作强调幼儿原有知识经验的“朴素理论”,对学前教育有着颇多启示:

第一,“朴素理论”能让教育工作者对儿童的解读更理性:承认儿童有着他们的理论、他们的精神世界、他们的文化。从而更加明确教育要关注、尊重并唤醒幼儿的已有经验。

第二,“朴素理论”让教育工作者明白:说服儿童需要过程。有研究者认为,每一个儿童都是带着他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与理解来到学校的,而这些“原始的认识与理解”往往能对儿童日常生活中的相关现象有着良好、有效的解释力和预测力。维果茨基关于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的理论告诉我们,儿童的转变和发展需要较长的时间,而且往往有由“朴素理论”向“科学概念”转化的中间环节,强调转变过程中儿童与教师、同伴相互作用的价值,因此要特别善待“朴素理论”,要真正地学会等待,要注重教育的过程。

第三,能对我们的教育观念带来巨大的冲击,有利于我们形成恰当的儿童观、教育观。维果茨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它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其意义在于教育者既要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发展水平,还要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所以,维果茨基强调教学要既适应孩子的现有水平,还要找出“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二、课题研究目标

(一)通过研究儿童的朴素理论和教育策略,进一步更新教师的儿童观,形成科学的教育观,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二)通过朴素理论视野下的儿童教育的研究,培养幼儿科学探索中理论与证据的协调能力,促进幼儿思维的良性发展,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

(三)通过本课题研究,使园本课程更富有特色。

三、课题研究重点与研究内容

(一)本课题研究的重点

1. 学习掌握朴素理论的内涵,探索多种方式唤醒幼儿的朴素理论,从而验证、挑战理论,促进朴素理论的发展。

2. 从朴素理论的视角研究幼儿的学习策略,探索促进幼儿思维发展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二)具体内容

1. 幼儿朴素理论在科学、语言、艺术、健康、社会五大领域活动中的运用与研究。重点从科学领域入手,研究朴素的物理学理论:时间、空间、重量、质量、分类、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原理。研究朴素的生物学理论:对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分;对生物的行为和特征进行推理;对生物个体行为和功能进行因果解释。

2. 幼儿朴素理论在游戏中的运用与研究。重点研究朴素的心理学理论,对别人的想法、意图进行判断和推理。

四、课题研究方法

(一)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是行动研究法。我们通过对幼儿“朴素理论”的分析与研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各种唤醒幼儿“朴素理论”的方法和基于“朴素理论”上的教育指导策略。

(二)深度对话法:教师寻找教学活动的主要话题,和孩子们进行一些对话活动,在对话活动中设计一些简要的提纲,采用开放式的问题,并进行必要的追问,了解孩子对一些日常概念的基本看法,在深入了解孩子的想法以后,再对活动进行新的设计,调整教学策略,活动结束后再进行评价和进一步思考。

(三)观察法:通过参与研究的教师进行正式观察法和非正式观察法的日记描述法、轶事记录法等,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的“朴素理论”及学习活动进行观察、记录、分析,了解幼儿对问题的认识、需要、情感等,了解理论与证据的协调过程,并对教学活动进行了记录和DV拍摄。

(四)案例研究法:我们通过对个体对象在某个实践中发生的情景进行真实描述。在本课题中可以是幼儿学习过程的描述,也可以是教师教学过程的回忆,还可以是对实践中突发事件或遇到的困惑的记录。

(五)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参考或直接应用相关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寻求幼儿朴素理论以及相关理论与实践创新。

(六)叙事研究法:鼓励教师大胆讲述自己认为有价值的教育故事,尝试说明故事背后隐含的道理、自己的感悟等,增强教育的敏感性。

五、研究结果

(一)换个角度看孩子,更新教育理念

在研究过程中,通过集体共读理论、交流鲜活案例、开展沙龙活动等形式,我们知道了幼儿是有他们自己文化的,是有他们的“朴素理论”的,这个理论符合他们的生长规律,需要我们成人尊重。教师要善于站在幼儿的角度思考幼儿的言语和行为,支持他们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找到合理的解释,要善于向幼儿学习。但是幼儿的“朴素理论”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幼儿知识水平的提高和生活经验的积累而发展变化、重新构建,所以教师不能停留在幼儿的当下,不仅仅了解他们现在怎样生存着,还要试图促进他们更好地生存和生活,体验到生存的意义和幸福,所以教师还要挑战幼儿的“朴素理论”,为他们长远的发展提供养料。

其次,我们知道了幼儿是有能力进行自我教育的,但前提是有富有儿童气息的环境、有适合开展的活动内容、有符合兴趣的教育方法、有平等和谐的师幼关系,这一切都建立在教师必须尊重儿童的基础上。我们只有时时处处意识到儿童是个完整的人,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意识到自己也曾经是孩子,所有的错误都是有缘由的,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不可避免的,才会从内心真正地热爱儿童;只有具备扎实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具备倾听和反思的能力,才有可能真正走近幼儿生活,走进幼儿心灵,读懂幼儿的一切,才能采用合适的方式回应幼儿,给幼儿适宜的教育。

(二)挑战传统有策略,拓展教育空间

通过对儿童朴素理论的研究,以及对西方兴起的“儿童学哲学”活动的学习,我们知道儿童的思维并非都是具体形象的,研究发现儿童对于很多抽象的概念也有自己的考虑。因此,我们和孩子一起尝试着开展生命、遗传、体型等关于“朴素生物学”的话题讨论,尝试着通过抛物运动等,开展对东西为什么落下来、转动等“朴素物理学”的探索研究,以及进行关于幸福等“朴素心理学”的交流。

在关于“生命”的讨论中,孩子们的回答让我们惊讶:“生命是一棵树、一个人、一个动物”“生命是一个人,从小到大,再到老”“生命就是一个家,家里有好多人,就有好多生命”“生命在我们的嘴巴里、牙齿里、喉咙里……”“生命是看不见的,因为我们的眼睛在外面,生命在里面”“一个动物在树林里跑就有生命,被猎人打死了,生命就没有了”“一个小孩子动的就是有生命的,一棵小草明天会开花,就有生命”……在如此精彩的活动中,让我们感到了挑战传统教育内容的价值所在,由此,这些内容从教研组的研讨开始,通过不断优化、调整,充实了我们的园本课程,成为大家乐于大胆尝试的教学内容。

在多次研讨游戏后,我们逐步建构了基于幼儿“朴素理论”教学活动的过程模式:首先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发孩子原有的经验,接着通过对话或设置悬念引发幼儿预测,再提供反例或参与实践,让孩子检验自己的理论,通过与教师的互动引发孩子的认知冲突,促进孩子在原有经验水平上的发展。还对这些活动进行梳理,形成了一些教学策略:一是通过选择儿童既熟悉又陌生的话题,通过口头语言、绘画、情境等引导幼儿充分表达;二是教师要善于聆听和解读儿童的朴素理论,并给予幼儿思考的时间,智慧地等待;三是教师通过启发式、开放式提问,及时追问和团体诘问等方式让幼儿学会思考,那些“你为什么会这么想”“你能告诉我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能告诉我你这样做的理由”“你能把你成功的办法告诉大家吗”等等问题,成为我们每一个活动的必答题;四是选择指向儿童朴素理论发展的材料,选择儿童可以接受的方式,适当地丰富孩子的经验,促进孩子在原有经验水平上的发展。那些“你说的有道理”“你的想法让我们都相信了”“你的做法大家都认可”“你觉得他这样说你能接受吗”“你为什么也会这么想”等肯定、鼓励、支持孩子的话语,成了我们教师的习惯用语。

(三)研讨方法有新招,促进团队合作

课题研究让我园建立了能有效促进教师发展的园本教研机制,营造了浓厚的崇尚研究、共同探讨、平等合作、共享经验、促进师幼共同生长的氛围。教师在课题研究中以各种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加强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探索出各种有效的园本教研方式。

从一支笔到一组镜头。园内的研讨课一向以一人执教、大家听课为形式,上完课后一起说说优点、不足,听课的人凭借一支笔和一个本子,靠文字、符号,点点、圈圈、划划,记录听课的过程。自从课题实施以来,在一次次的研讨活动中,教师们发现那些精彩的师幼互动的镜头,能留给自己很多有用的参考价值,还有不少具有一定规划性的问题能纵向地加以对比,这些可贵的瞬间可遇而不可求,用照相机、摄相机、手机把它们拍摄下来。在听完课后,我们会给大家一段时间对自己所捕捉到的镜头进行整理,或者同伴间相互借鉴,在评课时选择一个自己有感触的方面进行语言和镜头的再现。全体交流后,再让教师们把大家表达的观点进行整合,形成多方面的观点,让大家的想法不断系统化。

从评价效果到解析关系。伴随着观摩活动记录形式的改变,评课的方式也从习惯性的说说优缺点变为解析现象、寻找原因、改善教育行为。有了生动、真实的镜头,每一次的评课,都能触及到执教者的教育行为、前期讨论中的焦点问题,带领着大家有效地分析教育行为中凸显的教育理念,寻找到最适宜的教育行为。在一次研讨活动中,一位教师非常有心地拍下了所有活动中教师为孩子提供的操作材料以及摆放的位置,在评课时,用这些照片阐述了小、中、大班孩子最适宜的材料数量、方便孩子活动的摆放位置、以及材料间能保证孩子自由取放的空间,大家都被教师的钻研精神所感动,从此这些行为在评课活动成为了大家效仿的行动。

从“为听课”到带着问题研讨。由这些教师带给我这样的思考:可以根据每一次研讨活动的重点,把这些重点进行分解,让教师们自主选择问题、自由结伴,带着问题观摩活动。自从进行这项研究以来,“老师如何问孩子”“孩子是怎么回答的”“老师如何接应幼儿的反应”“提供教具、学具体现哪些教育目标”“孩子有哪些出乎教学设计的反应”等问题,是我们经常关注的,然后通过主题式研究论坛、共享式信息交流、互动式讲座讨论、菜单式自主学习、沙龙式读书分享等形式,教师们经历了“分析案例――反思教育――改进行动”的教研过程,学会了反思、合作、研究、总结、提升,课堂真正成了教研活动的主阵地,教师成为了教研活动的主体。

(四)丰硕成果展智慧,激励专业成长

通过课题研究中来自第一手珍贵资料的收集、整理,参与课题的教师共同策划,编印了“童稚趣语”“我的教育故事”“我的童年故事”“互动对话”“教学案例”影像资料等,这些资料留下了教师用心感受自己的教育生涯,带着“朴素理论”的观念叩响自己的童年回忆,用自己童年的心情接纳身边的孩子,理智地看待孩子成长经历中所谓的“错误”,这种研究带来的教育的幸福是无以伦比的。

在幼儿园的各项展示活动中,彰显孩子的天性、让孩子成为主人,成为全体成员的共识,在各类幼儿成果汇演、现场观摩活动中都得到了参观学习者的一致赞誉。

在各种家长活动中,我们把教师们收集、整理的音像资料让家长观看,结合相关的理论,一方面指导家长有效地做好幼儿园工作的配合者,另一方面也让家长用能促进孩子成长的理论更好地进行家庭教育,使幼儿园的家园合作迈上了新台阶。

九、研究反思

反思我们的研究,我们觉得还有几个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研讨。

(一)我们真的了解了儿童还是自以为了解儿童?认识儿童,认识人类自身,也许一直都只能是一个谜,也许儿童和成人之间“代沟”永远存在,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尽可能地将了解儿童作为自己的教育追求。

(二)儿童有理论,但有时强调儿童的理论和忽视儿童的理论都会导致我们对儿童的高估或是低估,但我们究竟怎样才知道哪些地方低估了儿童,哪些地方高估了儿童,这是我们应该调查梳理的。我们建议,承认儿童拥有朴素生物学、物理学和心理学的理论,但不能无限泛化儿童拥有各种朴素理论。

(三)幼儿园的课程设计发展是应该关注广度还是深度?有人认为,幼儿的教育是启蒙教育,其范围应该尽可能地广泛,内容丰富,其他研究者则说,知识在不断增加,范围也越来越广,在有限的时间里,不可能设计过多的内容,与其“样样懂,门门瘟”不如少而精。我们认为:从当前的学前教育实践来看,适当强调课程的深度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深度并不一定是难度,广度也并不等于简单容易。需要我们教师把握的是在一定的广度基础上追求深度。

【参考文献】

[1] 鄢超云. 儿童的朴素理论及其学前教育意义[J].上海教育科研,2003,(04):15-17.

[2] 鄢超云. 朴素物理理论与儿童科学教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3] 成都市市级机关第三幼儿园. 基于儿童朴素了理论的园本课程实践[J].学前课程研究,2007,(5-6): 83-87.

[4] 鄢超云. 让儿童拥有精彩观念[J].幼儿教育,2008,(04).

[5] 魏婷. 支持儿童带着理论前进――基于儿童朴素生物理论的幼儿园教学[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9.

课题研究报告范文第6篇

一、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现行的教学方式为传统的"平行分班",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很大的差异性,而且班级人数较多,如果按着中等的学生上课,优等生没有动力,冒不了尖,而差生最基本的知识也掌握不了,给以后的学习和相关科目的学习带来困难,不能实现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如何让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差等生"吃得了", 这就决定了现行的教育必须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 因此我们必须摸索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实施分层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能力,而义务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能以培养数学家、培养少数精英为目的,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根据学生发展水平的差异,设置不同层次的目标,使学生能由被动变主动,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对优等生我们应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学生自学;对中下等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习。

二、课题的涵义及研究目标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姆在掌握学习的理论中指出:"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主要不是学生智慧能力欠缺,而是由于未能得到适当的教学条件和合理的帮助。分层就是要最大限度的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这种学习条件和全新的学习机会。"

原苏联心理学家科鲁捷茨基对儿童的研究实验表明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存在差异。所以只要能把成绩和个性指标相近的学生分在一个层内,把教学目标分层化解于教学内容的安排,作业练习的布置,思想感情的教育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之中。学生们将在原有的程度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日常的教学让我们发现:一个新的知识点在新授之前,肯定有一部分基础好的学生就已经掌握不少有关它的知识,有一部分学生只知道它的某一个或少数几个方面,也有一部分学生可能一点也不知道。那么在无形中学生就已经被分了类,为了让他们在原有的起点上逐步提高,教师应尽可能的通过学生对新知识的了解程度,在内心进行分类。这时候我们可以给知识丰富的学生一个机会,让他来当小老师讲解,其他学生可以作相应的补充,同时也给不了解新知识的同学一个好的学习机会。充分调动这三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教师在这里的作用是调控,也就是如何把新知识讲得更加完整而有深度,我们可以通过向讲解的学生提问题来突出教学重点。新授的同一个知识点,不同的学生可能有着不同的理解,当然在运用上也就存在着差异。有的学生能利用新授知识解决一些基本的问题,有的学生能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起来主动构建一个自己的知识体系,来解决一些生活实际问题,也有一部分学生能够将课堂知识拓展到课外,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寻求解决方案。此时,全班的学生又因知识的掌握程度再一次进行分层,因此作为教师要精心设计新知识的巩固与拓展,让优秀生进一步加深知识的理解,让中等生在掌握新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让后进生对新知识有充分的巩固。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目标、内容和活动方式,允许学生在一定限度内选择不同的学习进度、学习方式学习,教师进行分层施教、分类指导。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在原有分班体系不打乱的前提下如何分层备课,分层上课,分层作业和分层辅导,实施分层后的教学班级与不实施分层班的教学学生学习状态和学习成绩比较。

三、课题研究实施方法

1.学生分层

本年级共有十个教学班,初一入学时有五个英语特色班和五个普通班。特色班的学生基础,学习习惯等较普通班的学生好些,因此我们在原有班级的体系不打乱的情况下,将10个班级分为两层--一类班、二类班(各五个)。选择(1)(4)(5)(6)(9)作为实验班,其他五个班级作为对比班。并把实验班里的学生分为A组(竞赛组),B组(提高组),C组(基础组)。教师的分组要根据半年多来对学生的观察了解合理划分。各组里的人员可根据每次大考情况滚动,以调动他们的竞争意识和积极性。

2.分层备课

教师备课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备课。在备课的过程中对A、B、C三组的同学提出不同的要求,这必须在教案中有所体现,对A组的同学必须有适当的提高题和补充内容。这部分内容由孙雅萍老师负责提出,并交由张静、宁志卓三人共同讨论确定,对于C组同学至少应掌握到什么程度由宁志卓老师提出并提交孙雅萍、张静三人共同讨论确定。

3.分层授课

两类班级在授课时要有所区别,一类班的授课可直接切入主题,放开了,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速度也可稍快些,每节课讨论、独立探索的时间可长些。二类班授课注重复习引入,慢慢过渡到新课,侧重基础知识的讲、练,另外对于同一个实验班级,如何对A、B、C组的同学授课,实现备课中的目标,这是我们感觉最难解决的一个问题,我们准备在授课时按备课中的要求先达到C组的目标(A、B当然要达到了)。然后让C组同学练习巩固,再让B组同学达到B组目标(A组当然达到了)。然后让B组同学练习巩固。最后再对A组同学提出更高的目标。

4.分层作业

对三个组同学的作业要有所不同。

C组侧重必须的基础题,让他们做熟。B组除了必须完成C组的外,侧重中等难度题,有一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题,A组同学C组题可少做或不做,侧重中等题加一、二道综合知识运用题,注重做考察能力题,尤其在新课结束进入全面复习阶段。

5.分层辅导

对学生的辅导是学生掌握、巩固所学课堂内容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在课后的辅导方面我们准备采取两条路:一是将全年级的尖子生(40人左右)组成竞赛组,由专人,专时集中每星期辅导两次;第二条路是在各实验班级,让学生之间相互辅导,具体做法是,分在A层的同学由老师辅导。B层的同学由A层的同学具体辅导。B层中较好的同学再辅导1个C层的同学。尽量调动每个同学的积极性,使他们在辅导他人的过程中自己得到发展和提高。

课题研究报告范文第7篇

申报课题后,学校领导高度重视。首先成立了课题领导小组,确定了课题组主研成员,英语组全体教师作为参研人员。本课题总体规划制定了相应的研究计划,对课题研究任务进行了分解,确定分工及工作任务,各成员根据自身实际和课题总体规划开展有效的教学实践。

2012年9月至2013年3月是课题的准备阶段,从2013 年10月课题立项为区级课题,进入课题实施阶段,根据总体规划。

1.第一阶段:课题立项阶段(2012年09月-2013年04月)整理文献资料、制作问卷并进行问卷调查、制作访谈提纲并进行个别访谈、完成研究方案。

2.第二阶段:研究的实施阶段。课题研究阶段(2013年04月-2014年11月)收集过程资料(图片、视频等)、。

3.第三阶段:研究的总结阶段。课题结题阶段(2014年11月-2015年02月)结题报告。

在此阶段,我们主要做了如下工作。

1.制定了《提升农村初中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2.建立课题组,确定课题组人员及具体分工。

3.建立课题研究的相关资料库,通过书籍专著,杂志报刊,网络论坛等收集各类相关资料,组成资料库。课题组成员学习他人先进经验,搜集资料,由徐玖琴作资料的汇编及资料管理。

4.组织教师学习课题研究的理论,方法及现代教育理论及专题知识(主要通过网络方式)。

5.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专题会议,交流、研讨课题实施中取得的研究成果及存在的诸多问题,分析解决研究困难。

6.进行课题研究中相关问题的调查。设计问卷、组织调查、统计调查结果、分析调查数据和基本情况、撰写调查报告。

7.组织课题组成员和英语教师撰写研究论文和学习研究心得,收集案例设计和教学心得。

8.组织与英语阅读教学有关的校园活动,利用学校宣传窗口和校办刊物,创设良好的教育和学习环境,本着师生共建的原则,集合师生中的优势力量,广泛收集有关课题所需要的素材资源。

1.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和探索,逐步积累了一定的经验,部分教师的认识和观念都得到了提高。

2.汇编活动资料与教学案例、论文集。

3.汇编学生书法作品集。

4.成立英语社团,开展专题辅导讲座。

1.通过教学实践,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和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学无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利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创设具体的学习情境,选用学生身边的例子引入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唤起学生参与课堂的欲望,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在学习中能积极探索、主动参与实践活动、树立学习的信心、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从而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潜在的探究和学习欲望,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

2.创设学生良好的学习环境。

课题展开以后,我们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来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轻松教学课堂环境的创设

浓郁校园文化环境的创设

良好师生人际环境的创设

3.丰富教学内容,分解技巧训练,注重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课题研究论文获奖。

课题研究虽有一定的收获,但存在的问题仍然比较多,这主要体现在:

(一)农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不高,还有少数学生认为学英语无用的现象,因此我校英语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不大。

(二)学校教师整体研究氛围不浓,教师的研究水平和能力亟待提高,在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道路上我们走得仍较缓慢。

(三)由于各种

综合的原因,课题研究经费有所欠缺。总而言之,现在制约课题研究进展的障碍主要有三:

1.课题组教师自身的研究能力,有待提高,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亟待加强。

2.学生学习环境的营造还有待加强,学校教师的研究方向还需更具针对性。

基于以上几点,我校英语课题组成员与学校领导经过认真分析,制定了下一阶段(2013年9月—2014年6月)的研究思路。

1.认真总结前一段的经验和不足之处,课题组成员认真反思,制定下一步研究目标,一步一个脚印,认真做好课题实施阶段的研究。

2.本着师生共建的原则,集合师生中的优势力量,广泛收集有关课题所需要的素材资源。

3.下一阶段研究目标:

学生方面:

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分析能阅读理解英语,提升学习英语的综合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业成绩得到提高。

教师方面:

提高教师钻研教材、整合课程的能力,促进教师素质进一步提高。

改进教学方法,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式实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提高教师科学研究能力。

学校方面:

通过课题研究,提升农村初中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提高英语教育教学质量。通过课题研究,推进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提升学校教学质量。

4.下一阶段主要研究的内容

开展一系列关于英语阅读能力提升、学习兴趣培养方面专题讲座、培训,从思想上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采用图式理论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来进行英语课堂教学。通过课题前期的文献研究、问卷调查、集中培训、研究学习等,以教研组为单位,整合资源开展集体备课,设计导学案,理论与猜想—交流与合作—实践与活动—差异发展学生、教师的提高过程,确定了“自探—教学案,参与—创设条件,共研—合作交流,实践—提高能力”的基本结构。

设立英语社团,开展有关朗读、书法、演讲等方面的比赛,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5.加强校本教研力度,强化课题研究管理制度,极力提高教师的研究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聘请有关专家到校指导。

6.下一阶段研究步骤安排

课题组在不同的时间段内进行课题督导,组织,协调相关的研讨活动和实验活动,进一步重点搞好基础性研究和探究性研究,为应用性研究奠定基础。

(1)进一步搞好探索性研究

在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完善初中生英语学习的目标,如知识技能的规定,过程方法的揭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坚持以探究学习为主,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撑。进一步重点展开对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研究。继续研究如何编好适合培养农村初中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校本教材。了解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研究解决相关的研究问题,针对课题进行一次全面的调研。

(2)顺利开展应用性研究

将研究的各项策略应用于教学实践,通过反复的尝试与修改,使教学环节安排逐步趋于合理,使研究目标趋接近。将所收集的资料素材资源进行筛选、处理、应用,初步建成专题学习资源库,并用于教学实践,在应用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继续修订完善课题研究方案。撰写个案分析、专题研究文章或研究论文。完成英语阅读课录像资料及测试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课题研究报告范文第8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 高效 课堂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b)-0193-02

1 前言

《初中语文阅读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是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立项课题,课题编号11040490,在主持人的带领下,认真研究,开拓进取,大胆创新,取得一系列成果。多人在全国、省市各级各类课堂教学活动中获奖,探索出了关于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文言文高效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编辑了相关练习册、论文集。

2 问题的提出

2.1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背景

我校是河北省有效教学实验学校,省教委曾在我校举行现场会。我校语文教研组接受了相关的先进理念,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具备了研究的主客观条件。但阅读高效课堂教学仅有一个雏形,没有形成科学体系。

初中语文新课标注重学生发展,提倡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新的学习方式。因此,探索、研究并构建适宜于在新课程理念下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是当今课程改革亟待解决的课题。

(2)目的与意义

这一课题的研究,可以促使教师深入分析反思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借鉴先进的教改经验,积极探索语文阅读高效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基本环节和主要特点,构建语文阅读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强化校本教研与管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构建和谐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形成教学风格、彰显名师品质的重要标志。基于这种认识,在我校前期提高课堂效益调研的基础上,以更大的力度、更坚定的信心加强对初中语文阅读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进行研究,以此为突破口对我校的课堂教学进行改革。

2.2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综述

目前,国内外关于构建语文阅读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和宝贵经验,省内某些地市及部分县市区已经开始行动,并且有的还有所成就。

2.3本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语文阅读高效课堂”,就是在单位时间内最大程度、最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育人目标,实现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整合,以求得课堂教学的最好效益。外延上,“语文阅读高效课堂”属于“有效课堂”的范畴,高度符合时代和个体的价值取向。其显性标志是:课堂教学既有课程内容选择上的广度和深度,又有课程实施安排上的密度和适度,还有课程组织落实上的力度和效度。即“语文阅读高效课堂”要做到知识信息量大、思维活跃度高、情感激发与培育能真正触及人格和灵魂。

3 课题研究的目标与方法

3.1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1)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课研与教改相结合的原则。

(2)整体研究与分散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3)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

(4)以点带面、整体推进。

(5)评价考核跟进,骨干引领与评比激励相结合的原则

(6)反思性原则。

(7)优化教育资源原则。

3.2研究的目标是:构建起语文阅读高效课堂“导―学―迁,三步异法”的教学模式;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切实提高,真正做到“轻负担,高质量”;促使实验教师实现专业成长,成为骨干名师,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发展。

3.3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语文阅读高效课堂基本模式的研究;语文阅读高效课堂基本环节的研究;语文阅读高效课堂主要特点的研究;语文阅读高效课堂的构建。

4 研究的主要方法与过程:

4.1研究方法

(1)文献法。采用文献检索手段,借鉴他人的经验教训,结合本校实际进行研究。

(2)调查法。通过试卷检测、座谈,了解成效和问题,及时纠正问题。

(3)教育实验法:观察与调查研究对象,通过归纳、筛选和分析,确定课堂教学的主要特点和基本模式。

(4)行为研究法。对教师及学生参与课题实验的行为过程进行跟踪、观察、调查、分析,并进行及时的反思、总结和调整。

(5)逻辑归纳法。在实践过程中总结、探讨教育理论、课堂教学基本环节和模式等。

4.2研究步骤

4.2.1启动阶段:2011、6――2011、9

发动语文教师深入学习,查阅资料,了解课题提出的背景和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概况。落实成员,成立课题组。对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等进行论证,制订研究方案。

本阶段的主要是确立研究理念,初步提出核心概念和基本观点,完成课题论证,撰写开题报告。

4.2.2实施阶段:2011、10――2012、12

(1)按方案制订各阶段实验工作计划,根据专家建议,明确方向、理清内容、调整方案,开展研究。

(2)定期开展课题研究研讨活动:

①每周举行一次研讨课

②每周召开一次学习交流会

③每月写出一篇有价值的研究报告

(3)进行阶段总结

这个阶段主要研究确定了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文言文阅读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等成果;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提炼具有代表意义的、涉及多种教学形式的编辑典型教学案例集,制作了课件及课堂实录资料,不断完善理论模型和构想,最终形成了教学模式体系,完成了相关的研究报告。

4.3总结阶段:2013、1―2013、6

认真整理、归类、分析所有资料,总结研究效果,撰写了研究报告。选编优秀教案论文集,申请验收鉴定课题成果。

5 研究成果

经过课题组两年多时间的实践探索,取得了良好效果。扭转了以往效果不佳的教学套路,做到了“轻负担高质量”,有力地推进了语文教学改革的进程。

5.1构建了比较系统的有借鉴价值的语文阅读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分项负责,共同协作,相继研究确定了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文言文的阅读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和基本环节;总结经验,撰写论文,编印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高效课堂教学研究论文集》;精选成功案例,编印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高效课堂教学设计优秀案例选》;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校本教材――阅读教学练习册。

5.2研究教师专业水平得到迅速成长,多位成员根据此模式设计的课堂教学,在各级各类教学评比中获奖,成为骨干名师,使初中语文阅读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成果得到了很好的验证和推广。

主持人王若愚,期间在河北省语文课堂大赛中获特等奖,在全国语文课堂大赛中获二等奖,连年在张家口市高效课堂优质课评比中获一等奖,被评为省级骨干教师、学科名师。

核心成员孙士军,为完善这套模式,提高研究理论的科学性,保障模式操作的可行性,多次到兄弟学校、县乡学校进行验证推广,获得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保证了课题的顺利进行。2012年11月,在全区作示范课及送教下乡的精彩课堂教学赢得了喝彩。先后被评为市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

核心成员崔丽,期间获“国培计划――河北省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公开课一等奖,河北省中小学学科教学初中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连年在张家口市初中语文高效课堂优质课评比中获一等奖,先后被评为市级、省级骨干教师。

课题组成员青年教师李茹送教下乡和区示范课,受到好评,被评为张家口市教学新星。郭秀芬、白河、李贤等教师在市有效课堂教学活动中做公开课,受到好评,被评为市级骨干教师。青年教师李雅薇获市级说课比赛一等奖。

5.3调高了学校语文教学质量,推进学校整体教学水平更上一城楼

本课题的研究,极大地提高了语文教学质量。我校各年级多名学生在各类语文阅读比赛中获得好成绩,语文教学成绩也明显提升,中考语文优良率远远高出同类学校,带动其他学科均取得良好效果。我校去年中考,全市前十名占了八名,全市前三十名占了十七名。重点高中录取人数占据我市半壁江山。语文教研组也被市教委评为“优秀学科教研组”。

5.4促进了全校教师教科研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本课题的研究,得到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促使全校教师掀起教科研热潮。我校“十二五”科研立项课题较“十一五”数量明显增加,范围扩大,档次提高。大多数教师主动参加各种教科研活动,获得多项荣誉,为个人和学校争得了荣誉,使我校向科研型名校转变。在激烈的竞争中,我校牢牢地占据了全市初中学校的龙头地位。

5.5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不仅在于探讨语文阅读高效教学的模式,更主要是促使我校培养了一大批科研型教师,这就为学校未来的良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6 结论与反思

本课题由一线教师在实践中进行研究,得到领导大力支持。专家的悉心指导,先试验,后推广,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但由于条件限制,研究成果难免有不完善之处。例如,有的文体存在课型模式不够全,新授课研究多,复习课研究少等问题。

课题研究报告范文第9篇

一、问题的提出

多年的实践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科研工作要取得实效,必须建立起一支强有力的科研型教师队伍,这是我们将“县域科研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研究”做为研究课题的重要原因。

二、目的和意义

教育科研走进中小学,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了一个平台。教师的成长是一种自我觉醒、自我教育和自我超越的过程,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唤醒教师的“自我意识”,使教师能扎根于实践的沃土,在原生态的草根研究中破解教育难题,生成教育智慧,在实践中探索,在成果中体验成长。

三、研究的内容

1.县域科研型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结构及主要行为特征;

2.科研型教师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四、研究的方法

文献法、调查法和行动研究法。

五、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6年3月——2006年8月)

1.深入调查,确定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制定研究方案,考察和选定培养对象。

2.基层学校向课题组申报培养对象名单,课题组组织审定。

3.课题组确定培训人员名单,建立档案。

4.收集整理相关信息,为第一轮培训做好准备。

(二)研究阶段(2006年9月——2008年12月)

1.课题开题。做好方案的完善工作,落实研究计划,收集研究资料,做好实施的准备工作。

2.举办科研骨干培训班,分期分批对233人进行培训。

3.深入基层学校调研,了解各级各类课题的进展情况、科研骨干作用的发挥情况,针对课题研究情况探索新的科研型教师的培养途径和方法,写出调研报告。

4.构建县科研所、学校(科研室)、课题组三级教育科研网络,完善规章制度,形成良好的教育科研运行机制。

5.评选“十一五”县级课题研究先进实验教师。

6.召开嫩江县“十一五”课题研究推进会。

7.研究重心下移,狠抓农村教科研薄弱环节,培养农村科研型教师。

8.评选市县级科研骨干。

9.整理档案材料,跟踪问效,撰写阶段性总结。

(三)总结阶段(2009年1月——2009年7月)

整理档案,完成研究报告。

六、研究的成果及成效

通过研究,我们探索出县域科研型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及主要行为特征、县域科研型教师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一)县域科研型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及行为特征

1. 正确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科研型教师必须具有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拥有正确的思想和理念,才会有正确的行为。陈旧的教育思想观念已不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新形势下的教师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更新观念。

2.终生学习的能力。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必然要走研究、学习和工作的融合之路。教师只有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才能使教育科研具备源动力。

3.敏锐的发现力和思考力。教师能否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取决于教师的发现力和思考力。只有善于发现生活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且认真、深入地思考遇到的问题,努力探寻解决问题的办法,才是真正的科研。

4.创新能力。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研究的主要价值,不在于能发现反映普遍规律的教育知识,而在于能够更新教育观念,提升解决实际教育问题的能力,教育科研的根本目的在于创新。

(二)县域科研型教师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1.鼓励教师参与课题研究。把课题研究和工作实践紧密结合,实施课题牵动战略,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提高。“十一五”期间,我县中小学校承担省市县三级课题173个,参与课题研究教师2000余人,占教师总数的80%以上。

2.以会代训,以研代培,让教师在研究实践中不断成长。几年来我们先后召开了课题立项动员会、课题开题培训会、科研骨干培训会、课题阶段成果交流会和课题推进会等。通过课题研究示范课、课题研究经验交流、典型校参观和科研知识讲座等形式向大家展示课题研究的成果。

3.打造科研骨干队伍。充分发挥骨干队伍的引领示范作用,以点带面,全面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经过实验,一支省市县科研骨干队伍已经形成。进修学校校长于春华、第二中学科研主任李江被评为省级科研先进个人,高级中学副校长刘晓炎被评为省级科研骨干,第一小学校长石丽等41人被评为市级科研骨干,第三小学副校长藏雷轩等12人被评为市级科研先进个人,第一小学刘冬青等485人被评为县级科研骨干。教师进修学校被评为省级科研先进集体,高级中学、第一中学、第二小学被评为市级科研先进集体。

4.积极营造科研氛围,通过评选先进增强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增强学校领导的科研意识。带领各校校长参加“全国著名小学办学成果现场展示”等活动,在“听听”“走走”“看看”“议议”中获取更多更真实的教育信息。校长们感受了特色学校风采,感受了专家型校长人格的魅力,也感受了教育科研在特色学校形成过程中的引领作用。

七、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

五年多的研究工作,我们收获颇多。然而,在课题实验研究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1.县域科研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方法还比较单一,在以后的研究工作中,要多动脑,多思考,多总结,争取探索出更科学的方法。

课题研究报告范文第10篇

一、研究内容及目标

(一)通过问卷调查,掌握中学生考试焦虑(状态、特质焦虑)、心理健康的现状,剖析考试焦虑形成的原因,探讨考试焦虑特别是过度焦虑的心理辅导策略。

(二)探索焦虑状态形成的原因,并探讨激发学生适度焦虑的策略。

(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考试,以积极科学的态度应对各种考试。

(四)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将来步入社会参与更激烈的竞争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了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个案分析法等方法进行了实验研究。

三、研究措施

(一)开展培训工作,为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从参研教师的实际出发,我们确立了“培训―调查―总结―研究―实施―再研究―推广”的总体研究思路。

对实验教师的培训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关于如何开展课题研究的培训;二是关于本课题的理论学习。

(二)认真扎实地开展研究工作。采取了“调查访谈―咨询―问卷―分析总结―寻找对策―辅导矫正”的形式进行调查研究。

四、研究成果

(一)研究工具

我们聘请了第三军医大学心理学博士生导师冯正直教授做我们的专家顾问,指导我们设计制作问卷调查表。调查表包括三部分内容:⒈症状自评量表(SCL―90);⒉焦虑自评量表(SAS);⒊状态-特质焦虑问卷。调查表的分析使用了spss 11.0软件。

(二)研究被试

调查对象为初一至高三全体学生,共计2365人。其中男生1321人,女生为1044人;初中为914人,高中1451人,年龄在12~18岁之间,平均年龄15.23岁。发放调查表100%,收回调查表95%,有效卷70%。我们借助三医大的资源(人力、仪器)对调查量表作了分析。

(三)测查时间

为了确保我们研究的是学生考试焦虑,一般测试是在考试前2~3天进行,考试为期末考试、中考和高考。

(四)形成分析结果

1.SCL―90结果

性别比较:比较因子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及其他,样本量为男生709人,女生707人。比较结果分析显示:

(1)我校男女生总的心理健康水平分别为:男生为1.6176±0.48369,女生为1.7569±0.51592,表现为阴性结果,说明我校男女生总体心理健康水平处于正常范围。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各因子,在性别上均存在非常显著性的差异(P<0.01)(除其他外P<0.05),说明女生总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其因子比男生要差。

(2)其中,男生在各因子上的得分均小于2,说明我校男生在心理健康各个因子上都处于正常水平。我校女生在强迫症状上存在问题,其他方面均处于正常水平。

城乡比较:比较因子同“性别比较”,样本量为城市1181人,农村235人。比较结果分析显示:

(1)我校城乡学生心理健康总体均分为:城市学生均分为1.6631±0.49823,农村学生均分为1.807±0.52053,(P<0.01),说明城乡学生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存在非常显著差异,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非常显著差于城市学生。

(2)城市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各个因子都<2,说明城市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各个指标都处于正常水平,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各个因子中,除了强迫症状大于2,其他各个因子也均处于正常水平。

(3)在心理健康水平的各个因子中,其心理健康严重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城市学生:强迫症状>人际敏感>其他>抑郁>焦虑>躯体化;农村学生:强迫症状>人际敏感>其他>抑郁>焦虑>躯体化>恐怖。

年级比较:比较因子同“性别比较”,样本量为初一167人,初二302人,初三249人,高一467人,高二23人1。

比较结果分析显示:我校各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及其各个因子在年级上都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的(P<0.01)。

经过事后检验,得知:

总均分上:初一>高一,初一>高二,初二>高一,初二>高二,初三>高一,初三>高二。

成绩比较:比较因子同“性别比较”,样本量为成绩优等的61人,成绩中等的1050人,成绩较差的305人。

比较结果分析显示:我校各等级成绩学生在总分及其中的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其他四个因子中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其他因子则不存在统计学上的差异。

经事后检验,进一步得知:

总均分上:成绩好>成绩差,成绩中>成绩差。

⒉特质焦虑状况(样本量同“SCL―90结果”)比较结果分析显示:

性别比较:我校学生的特质焦虑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性的差异(P>0.05)。

城乡比较:我校学生的特质焦虑在城乡间存在显著性的差异(P<0.05)城市学生的特质焦虑要显著地低于农村学生。

年级比较:我校学生的特质焦虑在年级间存在非常显著性的差异(P<0.01),表现为学生的特质焦虑随年级的上升而上升。进一步分析:初二<高二,初三<高二。

成绩比较:我校学生的特质焦虑在成绩等级间存在非常显著性地差异(P<0.01),表现为学生的特质焦虑与学生成绩等级成正比。进一步分析得出:

成绩好<成绩中,成绩好<成绩差,成绩中<成绩差。

3.状态焦虑状况(样本量同“SCL―90结果”) 比较结果分析显示:

性别比较:我校学生的状态焦虑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城乡比较:我校学生的状态焦虑在城乡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成绩比较:我校学生的状态焦虑在成绩等级之间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进一步分析得知:成绩好<成绩中,成绩好<成绩差,成绩中<成绩差。

年级比较:我校学生的状态焦虑在各个年级学生中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进一步得知:

初一<初二,初二<高二,初三<高二,高一<高二。

(五)探究原因,形成对策

1.探究原因

以上调查结果显示,我校部分学生处于无焦虑状态。通过座谈、家访、查找文献资料等方法作了探究,从积极的方面分析,这是由于学校长期以来坚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学生调节考前焦虑,教给学生掌握正确的过度焦虑的调节方法,增强了心理素质而取得的效果。

而从消极方面分析,有以下原因:

(1)学生学习动机偏弱。(2)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值存在偏差。(3)社会上“读书无用”“毕业即失业”等舆论的不良影响。

从实验教师的访谈以及以上调查结果也显示,学生中有不少存在考试焦虑状况,且不同人群的考试焦虑状态呈现出较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年级差异和成绩差异两方面:

(1)年级差异:学生的焦虑水平随年级升高而具有上升趋势。

(2)成绩差异:学生的焦虑水平随成绩的上升而具有上升趋势。

2.研究对策

心理学认为,适度的焦虑对学习有促进作用。如果无焦虑,对学习无推动作用。但是过度焦虑,则会对学习产生不利影响。据此,针对我校的调查结果,我们制定了相应的教育对策,采取“两线并行,内外兼治,区别对待”的方法,“两线”即无焦虑和过度焦虑两条线,“内外”即内因(学生)和外因(学校、教师、家长),“区别”即针对不同情况的辅导方式。具体对策如下:

对策一:对学习焦虑水平偏低的学生,应适当“加压”。

(1)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整学生学习心态。通过谈话法、举例说明法、创设情景启发引导法等各种方法和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这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目的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使他们从“要我学”到“我要学”, 变被动、消极的学习态度为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

(2)调整家长的期望值。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考试焦虑程度。家长对孩子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评价;要变考前施压为平时关心;制定目标要家长和孩子共同完成,不能由家长包办代替;家长需改变仅以学习成绩为惟一标准的观念,这样才能激发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对策二:对学习焦虑水平过高的学生,应适当“减压”。

内因方面:

(1)知识疏导法。让学生了解学习焦虑与学习效果之间的相互关系,了解只有将学习焦虑控制在适中程度,才会对学习产生促进作用,使学生正确地了解自己的焦虑现状,主动积极地调节好自己的心理状态。

(2)认知矫正法。

①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考试。

通过年级学生会、班会、学科教师的考前指导等途径,让学生认识到考试只是一种手段,而非终极目的,应通过考试检测阶段学习的情况,为下阶段的学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而不要只盯着分数,将失误扩大成无可挽回或弥补的错误,因而增加无谓的焦虑。

②引导学生对自身应付考试的能力进行正确的估价,即正确认识自我。

首先引导学生检查并分析自己对考试的担忧,然后整理已写下的担忧,去掉重复的,合并相同的,按担忧程度的大小排序。其次,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担忧进行合理性分析。再次,引导学生参与担忧辩驳,得出合理反应,并用积极的话语反复进行自我鼓励,帮助自己树立信心,使自己卸掉包袱,轻装上阵。

③行为矫正法。指导学生掌握一点自我调节的方法,如松弛训练法、自我暗示法、合理宣泄法等。运用具体的心理调节方法,释放心理压力,减轻焦虑程度,这些方法简单易懂,容易操作,效果也比较明显。学生可以用这些方法自行调节自己的焦虑程度,以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外因方面:

(1)学校方面。给学生营造宽松的环境,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一是改革评价标准,由单一的以学习成绩为标准向品德、学习、综合能力、科技创新、心理健康等相结合的综合评价转化,形成了多元评价机制,更多地关注了学生的个性、特长,以及在学习、成长过程中所取得的各种进步,让更多的学生通过评选品尝成功的喜悦,增强了自信心,降低焦虑感,树立了正确的成才观。二是提升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增强学生对普通学校的信任,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

(2)教师方面。我校教师首先切实转变了教育观念,树立了新型的人才观;其次改变教育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让学生品尝到了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减轻了他们对学习和考试的恐惧;再次,教师注重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以优质的教育赢得学生的信赖;最后,针对部分学生的焦虑状况,开展了不同层面的辅导活动,如年级、班级的团体辅导、个别辅导等,教师还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减少“师源性”考试焦虑,从而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增强学生的自信,降低学生的焦虑感。

(3)家长方面。第一,希望家长换位思考,不要将自己的愿望强加于子女;第二,希望家长认清当前的形势,了解考大学并非惟一的出路,行行皆可出状元;第三,希望家长真正了解自己的子女,了解他们的特长兴趣,与子女一道制定未来的目标;第四,希望家长改变管理方法,不以成绩好坏作为“晴雨表”,变“奖励”“惩罚”为“帮助”,和子女建立起“朋友”式的关系,帮助子女克服困难,战胜恐惧,健康成长。

对策三: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1)针对不同的焦虑状况采取不同的方法。(2)个别辅导和集体辅导相结合。(3)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

当然,以上所言对策,并非孤立的,分清具体原因,综合使用,对症下药,才能取得理想效果。

五、研究效果

(一)引导学生战胜考试焦虑,积极投入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从问卷调查显示的结果可看出,长期以来我校坚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应试心理的辅导,使我校学生具有了良好的应试心理。

(二)形成了适合我校校情的矫正考试焦虑的对策,并广泛运用于教育教学。

(三)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课题组成员中涌现出重庆市骨干校长,重庆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区心理中心教研组组长,重庆市优秀教科室主任、市、区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重庆市语文教学先进工作者,区学科中心组成员等。

实验教师关于本课题的研究论文先后获得区、市、部级奖励,而关于教育教学其他方面的论文有30余篇获奖,并有部分在刊物上发表。

(四)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及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2007年和2009年,我校学生勇夺沙区中考状元桂冠。我校学生在各种竞赛中获奖年均100余人次。2007年和2008年我校两位同学分别获得“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和“区长奖提名奖”。

(五)学校的综合实力逐步增强,学校的社会认可度逐年提高。

1.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近年来,我校连年获得中、高考的升学突出贡献奖;2008年我校是区高考升学比例增长最大的学校,获得初中、高中升学考试一等奖。

2.就读我校的学生数量逐年递增,充分说明了家长、社会对学校的认可。

3.上级主管部门充分认可。近几年来,我校获得了多项荣誉:沙坪坝区重点中学、沙坪坝区课改先进单位、沙坪坝区科技示范学校、沙坪坝区民主管理示范学校、沙坪坝区德育示范学校,重庆市教育科研实验基地学校、重庆市科技教育先进单位、重庆市科技特色学校、全国学习科学示范学校等。

六、有待进一步深化的问题

课题已结题,如何将研究进一步深入并将研究成果推广,是我们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家长的素质以及对考试和学生前途的认识参差不齐,需要我们多渠道地疏导;目前的社会环境对学生和家长乃至学校都有着不可抗拒的影响,我们无力改变这一现状,这也制约着我们对课题的研究和成果的推广。但我们仍将继续开展研究工作,使相关工作更具有效性、延续性和长效性。

(稿件编号:100827008)

上一篇: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范文 下一篇:研究报告格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