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说明文范文

时间:2023-03-06 16:29:33

五年级说明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语文;知识;教学;鲸

小学五年级是初步接触说明文的阶段,因此在这一阶段,培养学生形成较强的思考能力和对于说明文学习与分析的基本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针对说明文的教学,我们也提出了知识教学的说法,实际上这就是要求我们教会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说明文分析方法,了解打比方、举例子、列数字、做比较等最基本的说明方法。这对于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以及说明文阅读和分析的过程当中是非常有帮助的。

本文结合课文《鲸》,分析了小学语文知识教学的基本方法。

一、通过兴趣激发和导入教学

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先提出较为有趣的话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教师可以问学生知道鲸鱼吗?大家对它有什么了解呢?它长的是什么样子的呢?它的身体是什么颜色呢?等等,这样就可以让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进而在后续的课堂教学当中将教学效果发挥出来。

二、让学生认识文中出现的字,并且流利地进行课文的朗读

针对五年级学生来说,阅读课本当中的文章已经没有太大的问题,生字和生词的现象也比较少见,所以我们首先要让学生熟悉课文,朗读全文,找出学生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信息并进行标注,对于一些提到的数字要形成一定的敏感性。

三、了解课文内容,划分自然段,并且归纳出段意

拿到一篇文章,除了要阅读全文,更重要的就是进行自然段的划分,然后对每一段的内容都进行归纳,总结出段意。因为对于初学者学习的说明文,基本上一段就讲述的是一个意思,所以大家在归纳的时候也比较容易。例如,第一段说的是鲸鱼的体积比较大,第二段讲的是鲸鱼不是鱼,而是哺乳动物的一种等等。每个段落都有自己的意思,学生归纳出来之后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就有了很大的帮助。

四、教师揭示其中的一些说明方法,帮助学生完成说明文的阅读

学生在掌握最基本的段落大意之后,教师就可以针对每一部分不同的内容提出不同的说明方法。例如,举例子、列数字等等,都是在文中出现了很多次的方法,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中更好地进行说明文的阅读和分析,提升说明文阅读的能力,掌握解决说明文阅读的基本说明方法。

参考文献:

五年级说明文范文第2篇

随着语文新课程的改革,教师对说明文的教学也越来越重视,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会产生许多困惑。因为说明文介绍的科学知识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有的教师容易将说明文上成科学课,把课文介绍的科学知识作为教学重点,而忽视了说明文的特点,从而导致说明文的教学语文味不足。如何让说明文教学变得扎实而又灵动呢?下面就说明文这类课文教学谈谈自己看法。

一、发掘文本的知识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一般说来,科普类的文章在语言和文学性上较差,感染力相较差,但是任何文章,在作者撰述的时候一般都会渗透自己的感情。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引用对话,再通过朗读感悟和传递作者透的情感。例如人教版五年级第九册《鲸》,这是一篇典型的科普性文章,课文介绍的是有关科学知识。首先,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介绍了鲸的哪些方面,并且用简洁的词语概括,通过全班交流,归纳出“体形、进化、种类、进食、呼吸、睡觉、生长”等方面。再通过个别读、同桌读等各种朗读方式,再次走进文本,为品读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关注文本的言语特色

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和简洁。教学时,我注重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特点,抓住具体的词句,让学生在朗读比较中体会说明文表达的准确性,品出语文味。

1.精准的语言表达

说明文以介绍事物为主,语言表达准确,包括表示空间、特征等词句,都需要十分准确。教学时要抓住这些词语进行对比,让学生感受说明文用词的准确。如果在教学中教师不加以点拨的话,学生往往容易忽视。

例如有位老师执教苏教版五年级《埃及的金字塔》一文时,出示以下两句话比较:

“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

“这座金字塔高146米,有40层的摩天大厦那么高。”

对比读这两句话,比较它们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学生一读就明白了,少了个“多”、“相当于”这几个词语,句子的意思完全变化了,看上去简单的几个词语,如果没有的话,表达的意思就不准确了。这就是告诉我们说明文语言一定要准确。

2.精彩的布局结构

小学说明文教学特别是高年级教学,不再仅仅只注重片段的教学,而更要引领学生基于文本,站在高处看清文章的结构处理、谋篇布局、逻辑线索的方法。

姑苏区金阊实验小学潘琪老师执教苏教版五年级《神奇的克隆》一文时,在教学中,对三类植物的克隆介绍和克隆技术的运用都能引领学生理清前后顺序,告知学生其中的逻辑关系,领会说明性文章不仅要做到语言表达的科学性,连在内容安排上也要遵循一定的科学规律,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和谐在说明性文章中还是很重要的,教师能根据高年级的学情,研制合宜的教学内容,这一点很值得我学习。

3.精妙的文体特征

不同的文体,写作方法也是不同的。即使相同的文体,在表达上侧重点也会不同。通过品读分析不同的文体或者同一文体不同的文章,能够使学生对说明文的表达特点、文体特征更加清楚。

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鲸》和《松鼠》都是说明文,它们有共同点,也各体现不同。一是介绍的侧重点不同:《鲸》主要介绍鲸的形体特点和生活习性;而《松鼠》主要介绍小松鼠的外貌、性格、活动;二是说明方法不同:《鲸》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方法;《松鼠》用比喻、拟人手法;三是语言特色不同:《鲸》的语言简洁平实,《松鼠》的语言极具文学色彩。

三、侧重文本的说明方法

新课标对说明性文章提出的阅读要求是: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可见说明方法是说明文的重要教学内容,在小学教材中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不同的说明文需要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及写作目的,选用不同的方法。

苏州园区文萃小学张晓华老师执教六年级《海洋――21世纪的希望》一课,老师讲到海洋提供矿产资源这一小节,同时出示了两段文字,第5小节原文和修改过后的句子,让学生进行比较,说说你更喜欢哪个?同学们个个火眼金睛,如“科学家发现,海洋是个聚宝盆。”这里用了打比方的方法:“一座座海洋石油平台已矗立在海涛之中,一艘艘海洋考察船已驶向大洋深处,先进的海底探测器也已潜入深海大显神威。”这是一句排比句。老师告诉学生,这一段话,有打比方,还有排比这样的修辞方法,这种我们称为形象描述的说明,有别于一般的说明方法。

在课堂上,张老师引导孩子细细品味,并且了解说明方法和语言文字的独特之处,这样能够提升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而且对阅读这一类的文章也大有帮助。

四、强化文本的实践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语文实践来掌握语文的规律。说明文大多语言直白,浅显易懂,在教学时不妨留出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尤其是练笔实践,让学生在动笔实践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如我在教学人教版《鲸》一文,当把课文全部讲完后,学生总结通过学习,不仅了解了鲸的特点,还掌握了一些说明方法,更重要的是明白了说明文的语言特点。为了让学生能把学到的说明方法正确地运用,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鲸,根据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运用学过的几种说明方法写一段话,这样学生练笔也得到了锻炼。

对于说明文的教学,只要我们好好把握说明文文本的体裁特征,细细琢磨文本的语言,相信说明文会像其他美文一样,充满夺目的光芒!说明文教学也能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

五年级说明文范文第3篇

一、定位不准的现象

1.定位过高

这主要指的是过于拔高小学生说明文习作的要求,在教学中提出了过难的内容。如某位教师在执教这一课时提出:我们要用简洁的语言、说明性的语言来写一写自己熟悉的事物。当中“简洁的语言”“说明性的语言”对于第一次写说明文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把握的,该教师拔高了要求,提高了定位。定位过高,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对说明文写作产生畏惧心理,觉得“说明文真是难写”,影响写作的动力。

2.定位过低

这主要指的是教师对学生的说明文写作能力估计不足,觉得学生可能这也掌握不了、那也掌握不了,于是降低定位,造成要求过低。如一位教师在执教这一课时,把写作内容定位于:写写我的文具盒;把目标定位于:能有序地写出自己的文具盒的样子。显然,这些要求是过低的,“有序地写写文具盒的样子”是三年级的内容,放在五年级就是定位过低。定位过低,会使学生掌握不到这个文体的精髓,影响可持续发展。

3.定位过散

这主要指的是在说明文习作指导教学中,教师觉得重点太多,这个需要教、那个也需要教,从而要求过多。如一位教师在执教这一课时指出:写好说明文,一要选择自己熟悉的事物来写。二要选择恰当的表达顺序。三要语言通俗易懂。四要选择恰当的说明方法。为了把事物的特征说明白、说清楚,必须选择恰当的说明方法。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举例子、分类比较、列数据、打比方等……这位教师的要求涉及多方面,既有内容上的,又有形式上的,甚至还有语言上的。要求过散,会使学生无所适从,达不到“一课一得”的最佳效果。

二、准确定位的理据

小学阶段说明文习作教学到底该如何定位呢?可以从课标要求、教材编排、学生特点等方面进行解读,从而寻找定位的理据。

1.课标的解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三学段明确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第四学段明确指出:“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楚。”可见,小学阶段在第三学段才有对说明文阅读方面的要求,写作上的要求则是到第四学段,因此第三学段的说明文写作安排主要是为第四学段的说明文写作做基本的铺垫,即需要写说明文,了解说明文的基本特点,会用自己的话说出说明文跟记叙文不同的地方,但不需要作过高、过难的要求,不需要学生完全用“说明、概括”的语言写出事物的内在特点。

2. 教材的解读

整个小学阶段有许多说明文,但是作为说明文特质来教,为说明文写作服务的却不多。

教材编排情况如下:

年级 有无整单元的说明文章 教学要求(导语、练习、小泡泡、园地等)

一年级 有相关课文,但无整单元 无

二年级 有相关课文,但无整单元 无

三上 第四单元 无

三下 第六单元 课文讲了太阳的哪些特点,是怎样写出这些特点的?(指向说明方法)

为什么说地球变成了小村庄呢?(指向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四上 没有出现整个单元 无

四下 没有出现整个单元 无

五上 第三单元 单元导语:学习本组的说明性文章,要抓住课文的要点,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并试着加以运用

课文在介绍鲸的时候,使用了一些说明方法。课文还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举例说一说,作者在介绍各种玻璃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园地中完成说明方法的表格,有课文中的例子和课外书中的例子

五下、

六年级 没有出现整个单元 无

可见,说明文在整个小学阶段都有安排,但为说明文写作服务的却从三年级下册才开始。《太阳》这一单元开始教说明方法以及体会说明文章用词的准确性,但从课后习题要求来看,仅仅停留在了解的程度上,只要学生知道就可以了。到五年级上册,才不但教基本的说明方法,如打比方、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而且要求会用,即会正确辨别、正确寻找例子,并且能在自己的习作中运用。从教材中可见,小学阶段的说明文习作对说明方法运用的要求不高,但是需要选择几种合适的说明方法用在自己的习作中。

3.学生的解读

小学生主要处在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的时期,但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对语言和内容以概括、说明为主的说明文写作有一定的困难,小学阶段的说明文写作需要适当降低概括、说明等要求,只要能写清楚事物的特点就可以了。

三、基于定位的操作

定位是方向,做好定位,目标、教学、评价都应该据此展开。

1.基于定位定目标

五上第三单元习作要求提出:本次习作,我们就练习写说明性文章;在习作之前,通过观察、参观、访问、阅读说明书等方式,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物品,然后再想一想,可以从哪些方面、按照怎样的顺序来介绍,能用上哪些说明方法。可见,本次习作本身有三个要求:第一,写的是说明文;第二,有一定的顺序;第三,要用上一些说明方法。第一点是对文体的要求,第二点和第三点是对表达方式的要求。至于具体做到什么程度,要求中没有明确指出。但基于定位的理解,这一单元的目标可以定为:能按照一定的顺序介绍一样物品,有条理;能在习作中正确运用一些基本的说明方法,比如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等。此目标适当地降低了说明文本身的概括性及说明的语言要求,适当地突出了说明方法的要求,立足学生实际,符合课程要求,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起到导学、导教、导测评的功能。

2.基于定位展教学

根据定位展开的教学应该着力在“教学生抓事物特点”“教学生用说明方法”“教学生会有序表达”上。

(1)教学生抓事物特点。主要是指教学生对自己想写的事物有一定的认识,能抓住一些特点来写。教学生抓事物特点主要分两步:第一步,从生活例子中懂得“特点”的概念;第二步,能说一说自己想写的事物的特点。如有位教师这样进行教学:

(图片出示:孙悟空、冰箱、玩具火车)

师:同学们,你能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告诉我们这些事物最独特的地方吗?

生:孙悟空降妖除魔,火眼金睛。

生:玩具火车就像真的火车,但它是给人玩玩的,不能开、不能坐。

生:冰箱像一个箱子,能冷藏、冷冻,让食物保鲜。

师(总结):对呀,这些样子或者功能可以说是事物的特点。特点就是这个事物最独特的地 方。那同学们,今天你想写的事物有什么特点呢?你想写它的什么特点?

学生交流。然后请学生在本子上写下自己想写的事物的特点。

(2)教学生用说明方法。这主要是指教学生在自己的习作中适当地运用一些基本的说明方法,让文章更加清楚、生动。说明方法已经在阅读课中学过,因此习作指导课需要做的就是让学生去“用”。比如有位教师这样教学:第一步,回忆学过的几篇说明文,说说已经学过哪几种主要的说明方法;第二步,创设几个情境,让学生选择恰当的说明方法;第三步,请学生交流在本次作文中,你想用哪些说明方法。这些环节的教学不但重新梳理了在阅读课中学过的说明方法,而且树立起了“这次习作我们要用上这些方法”的意识。

(3)教学生会有序表达。这主要是指教学生有顺序、有条理地写下某种事物的某种特点。考虑到五年级的学生之前已经学习过“有序”表达,已经掌握了“有序”表达的各种方法,因此本次习作可以借助提纲、表格、清单帮助学生整理思路。

① 提纲。提纲实际上是行文前的书面构思,明确地规划作者心中为表达某一中心思想而将采取的表述手段:全文大体如何结构,分几个层次,段落、各个层次着重写哪些具体内容,如何开头、过渡、照应、结尾等。帮助学生列写提纲,可以理清顺序,有序表达。比如这样一个提纲:

根据这个提纲,学生可以从“外形、内部、功能”三方面清楚地介绍自己的文具盒。

②表格。表格具有一目了然的功效,借助表格也可以理清写作的顺序。例如这个表格:

说明事物:(我的闹钟)

内容 特点 方法

外形 美丽 作比较、打比方

功能 方便 举例子

来历 难忘 记叙

表格中包括了内容、特点,还包括了要运用的说明方法,非常清晰、有效。

③清单。清单就相当于大脑中的一张图,可以很好地理清顺序。如下面这张构思清单:

这张清单学生填完后,写作顺序一目了然。

“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写作前运用提纲、表格、清单等工具,理清写作顺序,达到有序表达的目标。

3.基于定位作评价

评价是习作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说明文习作的评价应该既不任意拔高要求,打击学生信心;也不应该泛泛而谈,让学生无所适从。说明文习作要紧扣定位进行科学评价。比如有一位学生介绍了家乡橘子的生长过程,教师先出示了这样的评价标准:第一,有一定的顺序,得50分;第二,有恰当的说明方法,得50分;第三,特点非常明显,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这个事物,得50分。然后结合这个标准让学生互相评,最后进行这样的总结: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橘子的生长过程,非常清楚;大量地运用了打比方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写出了橘子不同时期的不同样子,非常不错。如果能把橘子成熟时的味道写一写就更棒了。该教师立足于定位,以鼓励、欣赏的口气既肯定了学生习作中存在的“有条理”“有方法”的优点,又指出了“特点抓得不明显”的缺点,非常中肯和高效。评价紧扣定位,切合实际,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并且引领写作。

准确定位,上好说明文习作教学的“第一课”,能为学生写好说明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年级说明文范文第4篇

一、明确主题,找准圆心

主题好比这个单元的圆心,在它的周围围绕着文本阅读、口语交际、综合实践、写作等,只有将他们有机结合起来,一步一个脚印的进行,各项语文活动最终才能落到实处。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以下皆以此为例)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我爱阅读”。在学习这一单元之前,我就告诉学生,学习这一单元不仅要知道别人是怎么读书的,还要将自己的读书经历写下来,要想写好,就要把书读好,因为课文教给了我们写作的方法。在接下来的精读课文《窃读记》的学习中,我不仅让学生体会作者读书的滋味,还让学生感悟写法:课文写得像日记一样真实感人,那么你认为哪里写得好呢,如果让你写,你会怎么写?学生通过讨论,已有初步的写作欲望与冲动。在随后的略读课文学习中,我则让学生自读自悟,探求写作的途径与方法,尝试写作。在学生读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后,我让学生也仿照着这种访谈录的方式写一篇文章,当时还让学生现场进行采访,采访的对象有语文老师、同学、家长等。一篇小作文在学生的不知不觉中产生了。而等单元学习结束后,学生对读书的感悟更深,积累的写作素材也更丰富,他们就可以自由写作,任意发挥,成就一篇较好的文章。

二、课文学习“举三反一”

每个单元有三、四篇课文,这其实是“举三(四)”,学习写作方法,其目的是为了“反一”,书写个人体会。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是以“思乡”为专题的,安排了《古诗词三首》《梅花魂》《桂花雨》《小桥流水人家》四篇课文,教学时我就紧紧围绕这一专题将读与写结合起来。

学习《古诗词三首》,学生知道思乡的情感是由眼前的一些事物引起的,这叫借景抒情,其为“举一”也。

学习《梅花魂》,学生明白要表达感情需要通过具体的事情来反映,其为“举二”也。

学习《桂花雨》,学生知道感情的流露要自然,其为“举三”也。

学习《小桥流水人家》,学生知道选材要围绕身边普普通通的事物去写,其为“举四”也。

一个单元的课文学完了,学生知道了怎样选材、立意、抒情、构思,再“反一”也就不难了。

三、我的写作训练“三步曲”

我将单元写作训练分为三步完成:精读课文悟写法,略读课文仿习作,单元结束创新篇。下面以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为例说明这一过程。

1、悟写法。在单元预习时我先告诉学生这一单元的习作要求,意在让学生时时挂念,不断在头脑中构筑起作文的轮廓。精读课文的学习,有助于让学生建立起初步的意象。如学习《鲸》这篇文章,学生初步感知说明文的特点。知道说明文要说明事物特点,要运用一些说明方法。但此时让学生动手写说明文还为时过早。

2、仿习作。小学生的模仿能力较强,而教材就是学生模仿的最佳范文。在学生学完《松鼠》一文后,我让学生及时将这篇文章与《鲸》加以比较,找出其不同的写作特点及方法,然后布置学生写一篇关于动物的说明文,结果学生都会写,且符合说明文的基本特点。

3、创新篇。四篇课文学下来,学生不仅会写关于动植物性说明文,还会写关于商品、玩具、自然现象等类说明文,于是我让学生放手去写身边熟悉的物品,如蔬菜、水果、玩具、电器等,可以观察、参观、访问、阅读说明书;语言可以多样:精炼平实或生动传神。学生在有了充分准备之后在自由写作,一定会有精彩的作文呈现。

五年级说明文范文第5篇

一、关注单元的导学系统

综观语文教材,我们会发现,教材中除了课文,还配备了完整的导学系统:如单元导读、略读提示、泡泡小助手、课后练习、交流平台等内容。这些导学系统不仅为教师教学指点迷津,也为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指明方向。在教学中,关注这些导学系统,能让我们比较准确地寻找到单元的整合点。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以“人物一组”为单元主题安排了四篇写人的文章。单元导读的第二自然段是这样表述的:“学习本组课文,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运用。”从这部分单元导读中,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本单元的三个学习任务: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在习作中运用人物描写的方法。在教研课上,我校五年级组的老师就紧紧围绕这三个教学任务展开教学,设计三个主问题展开研讨。在理解内容模块以“感受人物特点”作为整合点之后,教师通过画思维导图的形式来指导学生研究本单元人物的特点,学生先找到描写人物的句子,再从句子中抓住关键词读出人物的特点,一个个人物形象多元立体,让学生们研究得不亦乐乎。在领悟表达模块以“体会人物的描写方法”为整合点,感受不同的描写方法对人物形象的作用。交际习作模块以“运用人物描写方法”为整合点,让学生结合自己找到的事例来谈谈用哪些描写方法来表现人物特点是最合适的,并尝试记叙。在整书阅读中仍然以感受人物形象和描写方法为切入口,让本单元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深入学生的心灵,在阅读中学会写“人”的文章、小说,真正地学会阅读,爱上阅读。

当然,也有些单元导读表达得不明显,这时我们就可以好好利用略读提示、泡泡小助手、课后练习系统、交流平台等导学系统,相信要寻找到单元整合点并不难。

二、关注单元文章的体裁

小学语文的教材中包含着写景、状物、童话、寓言、神话、诗歌等不同体裁的文章,每一类体裁的文章所表达的形式也各不相同,展示出其体裁的特点。从三年级开始,每一册都有一个单元是以相同的体裁来进行单元编排。四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以“走进童话”为主题单元,安排了四篇不同国家的童话。四年级下册的第八单元以“走进故事”为主题,安排了四篇不同国家的民间故事。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以“走进说明文”为主题,安排了两篇科普说明文,两篇文艺说明文。

教学这类相同体裁的单元,整合点就再明显不过了,以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走进说明文”为例。每一位语文教师都清楚地知道说明文的教学重点,除了承担同其他体裁一样的双基任务外,还应该让学生知道文章所介绍的科学知识,文章语言的准确性,说明方法运用,并试着运用说明方法准确介绍物品或解释自然现象。在教学这组说明文时,这些学习重点就是单元的整合点,教师可以将这些内容列成表格,让孩子们在表格的提示下自主阅读,学会阅读说明文。

课 题 哪些知识 说明方法(举例子) 语言的准确性

(举例子)

《鲸》

《松鼠》

《新型玻璃》

《假如没有灰尘》

当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进行教学,刚开始,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学习一课,习得一些方法后“扶”着学生学习第二课,再“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后面的两课。如果学生学习能力强,已经具备相应的学习说明文的能力,教师则可放手让学生们自己学习,自己填写,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全班讨论,不断地增强学生自己学习的能力。

在拓展阅读教学板块中,教师可以根据前面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安排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以期帮助学生形成学习能力。我们关注体裁特点,从体裁的特点出发,整合单元学习要点,用多篇文章的学习,多次学习方法的运用,帮助学生形成此类体裁的阅读能力。

三、关注单元文章的语言表达

被选进人教版教材的文章绝大部分文质兼美,是学生学习的典范。文章有的胜在结构,有的胜在选材,有的胜在语言。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知,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秘密。”我们不应该是那些“大多数人”里的一员,我们要和学生一起破解“形式”这个秘密。仔细品读那些优美的语言,我们不难发现藏在其中的秘密。这语言的秘密就可以成为我们单元的整合点。

六年级上册第一组课文以“感受大自然”为主题安排了《草虫的村落》《山中访友》《索溪峪的“野”》《山雨》四篇语言优美的散文。不同的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来描述自己对大自然的感受,每个人的感受各不相同,语言的表达却有很多相同之处。内容的不同、语言的相同分别可以作为理解内容模块和领悟表达模块的整合点。在教研课中,毛老师带领学生们一起品读《山雨》一文描写山雨的段落,在品读中学生发现这段话与平时读到的写法不一样,此文更多的是作者的想象,这些想象的内容作者通过拟人、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来进行表达,生动形象,读来趣味盎然。接着,她又让学生默读本单元其他三篇文章,找到含有想象的段落,并发现其中描写想象的方法。然后她又出示写“山雨”这一内容不同作家不同的想象片段,让学生交流其阅读的感受,讨论两位作家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想象,发现写作的窍门。最后让学生也运用想象的方法来写一写自己对山雨的不同感受。整节课,毛老师始终围绕“想象”这一语言表达方式展开教学,由浅入深,学生学得兴致勃勃,小练笔的汇报精彩纷呈。

在我们的教材中,也有些单元的文章语言表达上没有共同点,这时,我们也可以根据一篇经典文章的语言特点生发出整个单元的语言表达整合。三年级上册第七组课文,以“科学思想方法”为主题,安排的四篇课文语言各有特色,其中《陶罐与铁罐》一文的对话描写可以称得上典范,提示语运用的三种形式均有出现,我们也可以把这一篇课文的对话描写作为本单元语言表达的整合点,让学生学会对话描写。总之,文章中有两种语言现象特别值得关注:一种是有规律的语言现象,另一种是“陌生化”的语言现象。关注文章的语言特点也能让我们比较准确地找到单元的整合点。

四、关注学段的特点

新课程标准根据不同年段的特点,制定了不同的学习目标,我们也可以依据课标的要求,来确定单元整合点。

人教版教材大部分是以人文主题来编排的,对语文知识的安排缺少系统性,同样是写人的要求,三年级出现,四年级出现,五年级中也出现,但三次出现,教材却没有明确的层次要求,那么在教学此类写人单元的课文时,我们就需要依靠课标来进行判断和调整单元的整合点,以更好地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四年级下册的第七组课文是一组写人的文章,五年级下册第七组课文也是写人的文章,两组课文的单元导读都指出要感受描写人物的方法。但根据课标的要求,五年级的学生除了要知道作者用了什么写人方法,更要知道用这种方法来描写有何好处,重点是后者。而四年级的重点是前者,知道用什么方法,是怎么用的。因此,当出现与其他年级相同的学习任务时,我们还要关注课标的要求,关注学生的实际学情,这样确定的单元整合点会更准确,让学生学得更有益。

五年级说明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文体意识 复习课 说明文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2-067

复习课旨在通过对同类文本的综合考量、概括提炼,提升学生综合感知与深入分析的能力。复习时,教师就要抓住文体特征,巩固复习效益。在说明文的复习课中,如何利用一册教材中所有相同的文体,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呢?下面以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说明文的教学为例谈一谈。

一、整合总结,提炼相通之处

在教学相同文体的不同文章时,教师常常会依据教材中课文内容的不同而选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如果学生的视角紧紧局限在某一篇单独的文本,就会失去高屋建瓴把握文体基本特征的机会。因此,在复习教学中,教师应该将相同文体的文本置放在一起,引导学生对其呈现出来的语言风格、布局特点、材料选择等方面进行整合对比,让学生对这一文体形成系统的认知。

例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说明文包括《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神奇的克隆》《秦兵马俑》《埃及的金字塔》《音乐之都维也纳》等。在复习这些说明文之前,教师先引领学生以《埃及的金字塔》为例,对说明对象特点的把握、说明方法的运用、遣词造句的严谨等方面感知说明文的特点,随后要求学生以这样的方式对其他文本进行深入对比探析,并在全班进行总结交流。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眼中的说明文就不再是孤立存在的文本。众多类型相同的文本不仅成为互相映衬的资源,更为学生总结提炼提供了有效的范例保障。

二、联系印证,丰富感知渠道

在说明文的复习课堂中,对说明方法的体悟自然是重要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要在复习教学中,根据学生对课文内容相对了解的基础上,引领学生结合文本内容,提升学生的进一步感知说明方法的表达妙用。

例如,在复习举例子这一说明方法时,教师以《埃及的金字塔》为例,让学生思考在介绍埃及众多的金字塔时,为什么单独选中了“胡夫金字塔”作为描述说明的重点,从而让学生意识到说明文中所举的例子应该具有典型价值。为了强化学生这一认知,教师再次以《秦兵马俑》为例,让学生自主思考为什么要选用二号坑作为重点进行介绍。学生以刚才的复习方法,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阐述了自己的学习体悟。在说明文的复习中,教师应该充分整合文本范例的资源价值,通过分布在不同文本中的例证让学生在感知说明方法时左右逢源,深入体会。

三、对比辨析,更新语言体系

说明文以客观准确地介绍某种客观事物为对象,其语言大多会呈现严谨准确的风格,但也有些说明文会呈现出艺术化的表达特质。这就需要教师在复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加以整合和对比,让学生从不同言语的表达风格中全方位地感知说明语言,夯实学生对说明文的认知。

例如,《埃及的金字塔》《秦兵马俑》无论是说明方法的使用,还是语言的推敲,都堪称是说明文的典范之作。每一个数字的运用,每一个句子的打磨无不体现出说明文严谨精确的特点。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语言世界中,探寻最为典型的语句进行整理复习。而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顺势引入《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以及《音乐之都维也纳》进行复习,并提问:与前两篇说明文相比,这两篇说明文在语言风格上有着怎样的不同?这样,让学生体会说明文的不同语言风格。不同的言语对比,让学生对说明文的固有印象和认知体系进行了有效更新,丰富了学生的语言认知,促进学生言语智慧的提升。

四、实践运用,提升语用能力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核心任务是“理解并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其中“理解”是基础,而“运用”则是语文教学的最终归属。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在习得方法、体悟语言的基础上为学生的语言表达创设有效的舞台,让学生综合运用多种写作方法进行言语实践,并尝试运用不同的言语特质进行表达。

如,教师在复习完本册教材所有的说明文后,教师出示一幅棕榈树的图片,要求学生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以《音乐之都维也纳》和《埃及的金字塔》两篇文章为蓝本,尝试以不同的语言风格进行描述。这样的练笔要求正是基于两种不同言语风格基础上提出来的,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

总而言之,阅读教学的复习课应该与新授课一样,都应该强化文体意识,并充分运用文本的丰富资源,为学生全面地感知同类型文本奠定基础。

五年级说明文范文第7篇

一、明确说明文的教学要求

让学生“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说明文教学的总要求,这句话对说明文的教学提出了两点具体要求:一是能抓住文章的要点;二是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说明文大都是按要说明的对象来组织材料的,抓住了要点,就抓住了文章的纲,也就能大体把文章读懂了。至于“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对于小学生来说,主要是了解“下定义”、“列数字”、“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等方法,并能初步学习运用。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小学阅读教学要“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等要求,小学说明文教学的任务应为: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有关知识;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初步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通过读写训练,运用语言。因此,要把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作为小学说明文教学的目标。

二、运用课文载体,学习表达和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应用”,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学习和积累语言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说明文教学是语文课,属语文阅读教学范畴,有别于科学、社会等学科。因此,教学说明文要坚持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其语言特点,在读中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在读写中学习运用语言,体现语文的学科特点。

(一)在读中感悟语言

1.重视初读。说明文虽然篇幅短小,仍需安排一定的时间给学生自主读书。首先让学生把课文读通、读熟。其次要让学生整体地读课文,大体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再次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抓住课文的要点。如教学《天安门广场》(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一课,可先通过自读、互读、抽读等形式,把课文读通、读熟。然后启发学生思考: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从整体上知道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天安门广场的壮观辉煌;天安门是新中国的象征。最后让学生带着“课文从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天安门广场的壮观辉煌”这一问题再读课文,抓住课文要点,找到课文的重点段落,进行下一步的学习。

2.突出品读。说明文教学不仅仅是理解文中所阐述的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具体、生动地说明事物的。因此,要重点指导学生对文中的一些句、段进行品读。

(1)感悟说明文用词准确,注重语言逻辑关系的特色。如,《太阳》(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一课中,作者为了说明太阳“远、大、热”的特点,用了以下句子:

①“太阳离我们有(1.5亿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3500)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

②(一百三十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

③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

④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六千度,中心温度是表面温度的(2500)倍。

教学中可通过把①②④括号里的词语换成“很”或“很多”,把③括号里的词语删去,让学生仔细阅读、比较,发现:如果没有了括号里的词语,就不能让读者对太阳“远、大、热”的特点有一个具体、清楚的认识。

又如,《月球之谜》(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中的句子:“从月球采回的一块岩石,估计它的年龄已有46亿年。”让学生读一读这句话,想想把“估计”删去或换成“确定”行吗?通过思考交流,得知“估计”是科学家根据这块岩石所作的推测,是大约的一个时间,如果删去或换成“确定”,给人的感觉就是46亿年是个肯定的答案。在这里,学生通过对词语的比较,从中体会到“估计”这个不能明确表示肯定的词语,看似含糊,但如果从句子中删去,就会与实际不符,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另外,《太阳》一文中引用“后羿射日”这个神话故事,是为了引出“太阳离地球很远”这个知识。为了使“虚”、“实”衔接自然,作者用了“其实”一词来转折,从传说转向事实,用“其实”后面三句话具体说明太阳离我们有多远。可让学生整体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用词的恰当。

再从《太阳》全文来看,课文是从太阳的特点和它与地球的关系两个方面来写的。正因为太阳有“远”、“大”、“热”的特点,才能给我们送来光明和温暖,才能使太阳与地球有着密切的关系,也才能“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这一因果关系体现了作者语言的逻辑性。可让学生多读,在读中深入体会,并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加深感悟。

(2)感受说明文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说明文虽然是常识性课文,但它的语言仍有很强的表现力。如《天安门广场》一课中的句子:①“无数盆鲜花组成一个个大花坛,把广场装点得犹如五彩缤纷的大花园。”②“鲜花与彩灯辉映,礼花伴歌声齐飞。”第①个句子通过比喻的手法,把天安门广场比作五彩缤纷的大花园,第②句运用对偶的写法,“鲜花与彩灯”对“礼花与歌声”,“辉映”对“齐飞”。把天安门广场五彩缤纷、灯火辉煌和热闹沸腾的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文章语言不仅生动形象,还具有节奏感。可让学生反复朗读,边读边展开想象,加深理解。

(二)在读中学习表达

教学说明文,一方面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语言文字,理解文本内容,获得知识,受到思想启迪和情操陶冶。另一方面应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悟得作者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方法。因此,教学中要注重从领悟表达方法的角度,引导学生赏析语言文字,了解作者具体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把意思说明白。

1.认识说明文的整体结构和段落结构。说明文一般是按照作者的认识、思维逻辑顺序来安排篇章结构的,纲举目张,条理清晰。如《太阳》一文的结构就是按照先介绍太阳的特点,再介绍太阳和地球的关系这个顺序安排的。《恐龙》(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则是按照恐龙的种类、形态、生活习性这一顺序安排的。《埃及的金字塔》(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则是按金字塔的地理位置和用途、金字塔的宏伟规模和建造过程、金字塔的历史意义来安排篇章结构的。可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后,按照“课文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的句式说一说,以此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

说明文一般用一个或几个自然段来说明一个要点,教师要指导学生品读相关段落,把握段落结构的特点。如,《太阳》一课的作者为了讲清楚太阳与地球关系密切,分别从太阳与动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太阳与气象的关系以及太阳与防治疾病的关系这几个方面来介绍。要重点指导学生分析以下句、段的结构。

①第4自然段讲太阳与动植物及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讲太阳与动植物的关系是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说明的:“如果有了太阳……如果没有太阳……”

讲太阳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是从吃的、穿的、烧的三个方面举例说明的。

②第5、6自然段讲太阳与气象的关系,是通过云、雨、雪、风的形成来说明的。

③第7自然段讲了太阳与防治疾病的关系。

④第8自然段从正反两方面概括说明太阳与人类的关系。其中第1句:“地球上的光明和温暖,都是太阳送来的。”这是从正面说。第2句:“如果没有太阳……自然也不会有人。”这是从反面说。

在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说明的基础上,又把上面所有的内容归结为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可让学生充分阅读以上句子,进行讨论交流,感悟“总――分――总”的结构特点,并让学生认识“如果……就……”这种句式。

再如,《埃及的金字塔》(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中的第4自然段,则是用“如此宏伟而又精巧的金字塔,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呢”作为过渡句,对课文的第2自然段做了总结,引出对金字塔建造方法的描述。可让学生通过阅读这句话,认识利用过渡句构段的方式。

2.学习说明文的说明方法。说明文教学要让学生学习“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但这些方法不是由教师抽象地告诉学生的,而是通过对具体课文的品析,让他们有所感悟。如,《航天飞机》(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一课中,智慧老人向飞机介绍航天飞机的句子:“①你能飞两万米高,他却能飞几十万米高。②从东海之滨到帕米尔高原,你要飞行四个多小时,他只需要飞行七分钟。”《太阳》一文中的句子“③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让学生把①②句中画线的部分分别换成“飞得比你高”、“几分钟”,把③句中括号里的词删去读一读,进行比较,这样就能让学生具体感悟到说明文运用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和打比方的方法,能增强说服力。

学以致用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在说明文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习文本的表达方法说一说或写一写,不仅有助于巩固学生习得的说明方法,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如,学习了《太阳》一课后,可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当解说员,向参观者介绍太阳的特点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学习了《恐龙》一课后,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这样,学生不仅复习巩固了课文知识,还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除了让学生在说中加深体会外,还应设置小练笔,让学生在写中学习运用说明文的表达方法。如,《太阳》这篇课文是学习如何对某一事物进行说明的典型例子。在学生学习了太阳的特点后,可以设计一个写《雨》、《桥》或某一事物的小练笔,让他们将在阅读中学到的说明方法迁移到“写”中。学习了《天安门广场》后,让学生仿照课文第2、3自然段,按空间方位写一写《我的校园》;学习了《水上飞机》(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后,让学生按照外形、作用的顺序,写一写自己的文具盒;学习了《鲸》(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后,让学生按照外形特点、生活习性的顺序,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动物或植物。

作者单位

官渡区教育科学研究所

五年级说明文范文第8篇

师: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主要向我们介绍了鲸的体型大。请同学们细细地品读第一自然段,画出你感受最深的句子,进行批注。

(生自主学习约5分钟)

生1:我对“不少人看到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这句感受最为深刻。这句话让我知道鲸比象大很多。

生2:“目前已知的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这句让我印象最深。我才35公斤,我爸爸那么大的块头,也才90公斤。鲸真的很大啊!

生3:我印象最深的是“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舌头竟然有十几头肥猪那么重,鲸真的是太大了!

……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阅读”目标中提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在这个教学片段中,老师把说明性的文章当叙事性作品来品味,让学生不停地谈感受。学生的感受除了“大”,就是“很大”,还有“太大了”。对于说明性的文章,把精力用在谈感受上,这样的教学显然是无法达标的。那么如何提高说明性文章教学的效率呢?笔者以为,言意兼得教说明性文章要做到“要点”与“表达”两手抓。

一、抓要点,读懂内容

选编进人教版教材的说明性的文章大多是从几个方面来介绍一个事物的。如何让学生快速把握说明性的文章的内容,引导学生抓住要点是关键。

(一)归纳小标题

《太阳》(三年级下册)主要是从太阳远、大、热以及太阳和人类生活联系密切来介绍的。《鲸》则主要从体型巨大、属于哺乳动物、两大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来介绍。这样的课文教学,就应该引导学生先用小标题概括出每一段落的主要内容,快速、高效地抓住文章的要点,进而梳理出文章的主要内容,达到让“了解一些科学知识,唤起学生探索自然、科学奥秘的兴趣”这一目标。

(二)编列图表

《新型玻璃》(五年级上册)则依次介绍了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等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这样的文章教学时就可以运用图表(见图1)的形式,学生很快能抓住文章的要点。

运用“内容结构图示法”(见图2)也可以很快引导学生快速抓准叶圣陶老先生是如何介绍《爬山虎的脚》的。

图1 图2

二、抓表达,体味语言

叶圣陶先生指出:“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说明文教学也不能让学生只停留在对内容的理解上,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不仅要知道文章在说明什么,还应该知晓作者是怎么来说明的。这样的语言学习才会是有效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才会更多。

(一)巧妙点拨,了解说明方法

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作假设、打比方等常见的说明方法,在教学说明性的文章时,教师进行必要的引荐,也是教学目标之一。

例如,《太阳》一课中的“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一个大火球”,学生们很自然就提到这里把太阳比作大火球,写出太阳的热。老师就应该适时给学生明确的概念――像这样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形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作打比方。打比方是通过比喻的方法来说明事物特征的一种方法。这样及时地针对学生的认识进行总结、提升,学生就把“打比方”这个说明方法深深地刻入脑海了。

再如,《鲸》的第一自然段教学中,学生提到“我国发现过一头四万公斤重的鲸,有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它要是张开嘴,人站在它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教师就应该及时提醒学生关注“它要是张开嘴,人站在它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这一处,其实是人们并没有真正地进入鲸的嘴里,是运用“作假设”的手法来说明这头鲸的嘴巴是如此之大。

(二)品味语言,感受表达准确性

说明性课文的语言确切,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句子内部、句子与句子之间都有密切的联系。这些很容易被简洁、通俗的用词掩盖,被学生所忽略。作为老师,应有较高的敏锐度,引导学生去体味。

还是《鲸》这一课,写鲸体型大的部分“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这当中的“约”“近”很好地体现了说明性文章语言的确切。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体会:第一,去掉这两个字表达的效果;第二,试试“约”和“近”可以对调吗?

另外,这处“它要是张大嘴,人站在它嘴上,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则要引发学生的讨论:去掉带点的词可以吗?为什么?让学生在充分讨论、比较中,悟出说明性课文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执教《松鼠》(五年级上册)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品读写松鼠外形漂亮中“清秀”“闪闪发光”“矫健”“机警”“玲珑”等词,“帽缨形的美丽尾巴”这个比喻的运用,“它们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像人们用手一样,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拟人的运用,是如此生动传神,造就了文艺性说明文的美。教师引导学生在这些方面体悟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关注行文,学习谋篇布局

1.聚焦:写作顺序

在说明文的教学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看看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从而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认识说明文的一般结构特点。

一般说来,说明事物构成的,按构成的顺序写,如《各具特色的民居》(六年级下册);说明事物功用的,按照由主到次的顺序写,如《假如没有灰尘》(五年级上册);说明事物发展过程的,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写,如《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四年级下册);说明比较复杂的事物联系的,把内容分成几个方面来写,如《蝙蝠和雷达》(四年级下册)。

2.聚焦:段落衔接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文本中每个自然段的开头,学习那种独具匠心的衔接。

《鲸》这篇课文第一自然段主要介绍鲸的体型庞大,课文第四自然段要介绍鲸的进食,就是先提出问题:“鲸身子这么大,它们吃什么呢?”与第一自然段的介绍有呼应和衔接,然后加以具体说明。

《新型玻璃》也特别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衔接过渡,而且富于变化。例如,第二自然段用“另一种夹丝玻璃不是用来防盗的”这句话来转折,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三自然段的开头“还有一种‘变色玻璃’,能够对阳光起反射作用”既连接了上文,又直接进入下一种玻璃的介绍,清楚明白;第四自然段的首句“有人想,窗子上的玻璃要是能使房间里冬暖夏凉,那该多好”从生活实际出发,过渡非常自然,令人感到亲切;第五自然段的开头则以形象的比喻引起读者的注意,激起读者的阅读愿望。

此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细细玩味说明文表达的活泼与趣味。如《新型的玻璃》第一段从夜深人静、警铃骤响讲起,犹如警匪大片,一下子吸引了读者的眼球,一改说明文枯燥的语言表达,情节性增加,可读性增强。

五年级说明文范文第9篇

格式化。所谓的格式化,实质是“教什么”的问题。问题的表象是把实用文当作文学作品来教抑或当作常识文来教。如教《蝙蝠与雷达》,教的是雷达的秘密;教《鲸》,就是研究鲸的生活习性或研究说明方法……或者教师一味地把实用文的知识、表达方法一股脑地灌输给学生,让他们去背、去记,后果是学生消化不良、因噎废食,从而影响学生对实用文的学习兴趣。

概念化。所谓的概念化,实质是“怎么教”的问题。一提到实用文,首先会想到说明文。说明文,我们喜欢提说明方法,然后概念化地讲解,诸如什么叫举例子,什么叫下定义……这样的概念即使记住了,也不一定能运用到其他类似的文体中去。单讲解枯燥的概念知识,缺乏必要的读与写,会从本质上剥夺学生的权利,限制学生的思维。

应试化。应试化,实质是“教得如何”的问题。在公务员的“申论”考试中,先为应试者提供了一系列反映特定实际问题的文字材料(实用文文本),再要求考生仔细阅读这些材料,提出解决此问题的实际方案,最后再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较详细的阐述和论证。受这影响,有人认为,实用文教学,主要是获取信息,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因此,教师的目光瞄准实用文的考试,把教学内容当作考试内容,窄化了实用文的教学价值。

“表达本位”视野下的实用文教学,关注文体的特征,依文而教。如,可以讲授“基本说明方法”“区分观点与材料”;也可以在培养科学精神、发展思维能力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获取信息,并“区分事实和观点”,筛选信息,依托文本探究论证信息的逻辑框架等,让学生思考并付诸实践。在审视之余,笔者以为实用文阅读教学首先要把握三个观念。

1.注重文体意识。说明文、议论文(演讲稿)、书信等都属于实用文的范畴。它与诗歌、小说等文体特点有明显区别。我们在教学中对实用文文体的特点把握要准,尤其是在言语层面:严谨庄重、恰当准确、朴实得体、简明生动。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鲸》一文中“……后肢完全退化了”“须鲸主要吃虾和小鱼”中的“完全”和“主要”这两个词,体现作者用词的准确。再如,《蝙蝠和雷达》中的“反复试验”中的“反复”一词突出科学的严谨,体现科学家求真的精神。词语的精准,是实用文体最明显的一个表达特征。

注重文体,有利于引导学生阅读。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鲸》和《松鼠》两篇课文在表达方式上存在不同。《鲸》最大的特点在于,一个自然段一个中心,很清晰,其言语表达并非优美,更看不出作者对鲸的情感。而《松鼠》,是一篇文艺性说明文,大量的描写,流露出作者对松鼠的喜爱。关注了文体,就有助于让学生体会说明文在表达方式上的多样性。另外,这里还隐藏着一个重要信息,就是告诉我们学生在课外阅读的时候,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不同的选择。比如,想精确地知道某种动物的习性,就去看科普性的说明文,如《百科全书》;如果想轻松地了解一类动物的一般性特点,就可以选择《昆虫记》,因为这种文艺性的说明文读过之后,虽然不能对某动物的特征科学解析,但很有趣味,也更容易加深对动物的情感。

2.关注“语用”实践。“语用”反映出语文学科的本质。实用文教学中,如何既能体现学科本质,又能体现文体类特点呢?首先,从文字运用的整体结构上看,说明文,一般来说段落清晰,如,《蟋蟀的住宅》从住宅的特点和建造住宅两个层面来表达;议论文逻辑清楚,如《为人民服务》的第三自然段,第一句围绕“为人民服务”总说,第二、三句具体说,第四句举例说,第五句说这样做的好处,环环紧扣,非常严密。科普类说明文较多采用比喻、拟人的写法,语言科学、准确、鲜明,在教学时就可引导学生体会用词造句的精妙……其次,从文本构思来看,苏教版说理文《滴水穿石的启示》引用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三个事例,阐明“滴水穿石”的精神。《学与问》在叙述哥白尼的事例后,用了整整一个段落加以深度阐释:从“学会发现问题”到“随时请教别人”,最后点明“能者为师”的道理。需要强调的是,关注“语用”,并非只是让学生练笔,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文本在表达方面的奥秘。

3.渗透阅读策略。阅读策略,即阅读中为了达成目标而使用的方法或技巧。实用文的阅读是有规律的,如说理文,教学的核心价值在于教会学生“看别人如何说理”“如何以理服人”,从中揣摩具体的说理方法和内隐的表达规律。科普文,教会学生读懂科普文说明的事物特点或介绍的科学知识后,借助说明方法,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图表。

在把握以上三个观念的基础上,如何让学生有情有趣地把握实用文的“理”呢?笔者多年实践,提倡以下几种教学策略。

1.以文学文――在行动中习得。“表达本位”理念下的实用文教学,非常注重用学生自己的作品来验证选文中的阅读所得。让学生“写中学”或“做中学”。目的两个,一是培育学生的表达力,二是培育学生的思考力和阅读力。

以文学文,前“文”指学生读选文后写出的自己的文章,后“文”是指教材中的选文,是学生“表达”的对象。如何以文学文呢?重在策划言语实践活动,我们以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为例。首先,要弄明白这样的议论文应教些什么。笔者以为,培养学生如何说明事理的方法,才是这篇选文的核心价值。要呈现这一核心价值,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一是以《工夫不负有心人》为题,选择文中的一个事例,来说明标题道理;二是仿照《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比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种以文学文的方式,实际上是考察学生的阅读力。当学生把自己的习作带入课堂后,再引导学生对照选文,在阅读发现中对比,在对比中发现。这需要一定的阅读能力。

有些说明文完全可以以说明文的形式再训练,《莫高窟》这篇课文是五年级上册的一篇实用文。布置学生课外搜集莫高窟的壁画、飞天图等,学生有了直观的感受,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课上,学生边读课文,边给充满艺术美的图片配上说明文字,相当于绘本作业。

还可以列表格的办法来处理课文的信息,培养学生非连续文本表达的能力。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秦兵马俑》、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新型玻璃》、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太阳》,可以引导学生列出表格,以表格的形式介绍出课文所介绍的事物的类型、特征,同时配上自己理解的文字加以说明。

2.知识童话――在短文中懂得。怎样读,怎样写,首先是知识,但在叶圣陶看来,知识是随着技能走的,而技能又是随着“选文”练的。“表达本位”理念下的实用文教学,提倡策划多种语体的对比活动。因为不同的说明言语,表达的效果不同。运用知识短文,进行对比分析,以体会知识童话的表达特点与语言特色是一种好办法。什么是知识短文?比如,《松鼠》这一篇课文属于知识童话(以文学的手法来表现),其教学价值为“科学与艺术”,而《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对“松鼠”的描述就属于一种知识短文(以科学严谨的言语表现)。在教学《松鼠》时,可以出示《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对“松鼠”的描述,让学生对比分析,试看课文的语言生动在哪,好在哪,从而体会不同性质的说明文有不同的表达形式。

3.读者意识――在对话中悟得。吴忠豪教授在《外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中指出:“如关于旅游,若写给父母看,就要以汇报为目的;写给兄弟看,主要以介绍为目的;写给游客看,则要以愉悦为目的了。对象不同,目的不同,表达方式自然会不一样了。”既然实用文注重的是生活实际,传达一种信息或一种道理,那么读者意识就得引起足够重视。实用文可编成有趣的生活情境进行言语训练,生成一个个应用写作的话题。如,《赵州桥》,可站在设计师李春的角度,向他的工匠写一份说明书;也可站在导游的角度向外国建筑师介绍。这样,读者不同,介绍的文字就不一样。教师的任务是想方设法让学生依据课文的材料,根据不同的交流需要,进行书面交际活动。

4.资源整合――在对比中学得。对比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容易在对比中建构表达能力。下面以《松鼠》为例谈对比赏读。

横向对比。布封的描述: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发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的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中国大百科全书》中的描述:狭义的松鼠体形细长,长17~26厘米,尾长15~21厘米,体重300~400千克。毛色有灰色型和蓝灰色型。白天活动,清晨最为活跃,善于在树上攀爬和跳跃,行动敏捷……

布封写的“松鼠”以准确性说明为前提,以形象化描写为手段,在说明角度、表达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与《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叙述有很大不同。教学中可以从表达形式的角度来对比赏读:布封笔下的“松鼠”面容“清秀”,加上“闪闪发光”的眼睛,非常惹人喜爱。特别是在写尾巴时,更加细致生动,先写其形状,把它比作“帽缨”,给人以联想和美感,表现出松鼠尾巴的美丽。再写具体功能,能“一直翘到头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表现出了松鼠形体的奇特之处。而《中国大百科全书》,只是介绍松鼠的有关知识,全面、客观、准确,不带任何感彩。

纵向对比。从表达的内容和方法来看,教《松鼠》一课还可以和《鲸》作比较,《鲸》侧重于介绍鲸的形体特点和生活习性,而《松鼠》侧重于介绍松鼠的外貌、性格和行动。《鲸》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而《松鼠》主要是采用比喻、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从语言风格上来看,《鲸》的语言精练平实,而《松鼠》的语言生动传神,极具文学色彩。

五年级说明文范文第10篇

一、巧用媒体,激发兴趣

媒体激趣,是阅读教学中常用的方法,说明文教学也不例外。教师针对课文所说明的事物,在课前有目的地搜集、整理素材,并制成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借助画面、文字、音乐、解说等手段对学生进行多感官刺激,从而产生良好的阅读期待。那么,在课堂教学的哪些环节中可以利用媒体来有效激趣呢?

1.导入新课,一睹真面目。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说明文的教学,开局尤为关键。上课伊始,我精选了一段介绍金字塔旖旎风光与宏伟气势的视频,学生在震撼之余提出了诸如“金字塔到底是怎样建造起来的?”“金字塔为什么能保存至今?”等一系列问题。问题驱动兴趣,学生一旦对所学习的事物感兴趣,往往会进一步产生全面认识和深入研究的强烈欲望。因此,对于课文中的说明对象,教师在导入新课时不必遮遮掩掩,适宜开门见山,让学生一睹真面目,既满足了好奇心,更吊起了进一步学习的“胃口”。

2.补充拓展,更上一层楼。说明文因篇幅所限,往往对所说明的事物取其精华浓缩介绍,留下了一些“空白”,便于教师根据生情、学情进行个性化教学设计。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课文中的“留白”,适当选取资料进行补充拓展,让学生持续产生新的学习兴奋点。比如,在学习“金字塔结构精巧”一段时,我让学生在反复品读文中有关词句后,出示了一段文字,并播放同步解说录音:“52度角是稳定角,而胡夫金字塔的斜边角竟能精确到51度50分9秒。胡夫金字塔的东南角和西北角的高度,相差仅0.01米。胡夫金字塔的底边平均长度是232米,最长的底边和最短的底边误差率不到千分之一。”如此精准的数据,让学生情不自禁地发出惊叹之声,油然而生敬佩之情。这些拓展性的资料,让学生站在更高处,对课文所介绍的事物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础上理解课文时感受会更深刻,朗读课文时情感会更强烈。

3.突破难点,四两拨千斤。说明文所介绍的事物与学生的生活实际之间,或受时空界限,或因经验缺乏,或是认识盲区,往往存在一定的距离,这种距离便形成了教学的难点。对小学生而言,《埃及的金字塔》一文中介绍金字塔砌塔“垒石块”的过程便是难点。这是后人根据当时可能拥有的工具推测出来的方法之一,学生对于这样的方法毫无生活经验可言,理解必然存在障碍。为此,我先引导学生抓住“先……然后……这样……然后”等词语揣摩作者的表达顺序,想象砌塔的过程,进而播放了从央视《探索与发现》栏目所播节目中剪辑的相关演示,并配以课文文字的同步解说,帮助学生形象地认识了“垒石块”的过程,巧妙地突破了教学难点。最后,让学生借助视频结合课文练习解说,在语文实践中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可谓是一举多得。因此,当学生认识出现“盲区”,理解出现“断层”时,教师恰到好处地运用媒体,能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中“四两拨千斤”地突破教学难点。

4.课外延伸,曲终意未尽。一节好课应善始善终,结课时应该是余音绕梁不绝于耳。说明文的教学,不能将学生的认知仅仅囿于课文所介绍的事物,而应由此及彼,由“这一例”推而广之到“这一类”,把学生引入到更为广阔的探究世界中。“感受古埃及人的勤劳和智慧,懂得尊重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是教学《埃及的金字塔》这篇课文的三维目标之一。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把金字塔的“宏伟而又精巧”与古埃及人民的“勤劳而聪明”联系起来,把“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与“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结合起来,感受全人类的智慧与力量。为此,我由文中的金字塔向外“发散”,精选了能代表古今中外人类文化遗产的典型建筑图片,配上了音乐与解说,图、文、声并茂,在结束新课之际给予学生视听盛宴,更引领学生进行一次精神之旅。课虽终,但学生久久沉浸其中。这样的趣,没有局限在认识金字塔的兴趣层面上,而是逐步上升到探究人类文化遗产的志趣上来,对学生的影响是积极而深远的。

二、实践体验,相映成趣

朱熹曾说:“读书不可只就纸上求理义,须反过来就自家身上推究。”可见体验之重要。说明文的教学,需要让学生“联系自身的体味”,或动手操作,或动眼比较,或动脑鉴别,蕴趣于体验,体验中学文。《埃及的金字塔》第3自然段的教学中,我设置了这样的体验点,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感受到说明文学习的别样精彩。

体验:算一算,石块到底有多重?

(1)还从哪里可以看出埃及金字塔的“宏伟”?(课件相机出示文字:塔身由230万块巨石砌成,这些石块平均每块重2.5吨)

(2)2.5吨等于多少斤?(出示算式:2.5吨= 千克= 斤)(随机问一学生)你体重是多少?(再问一学生)你呢?

(3)你们的平均体重约70斤,算一算:5000斤相当于多少个五年级学生的体重。(出示:这些石块平均每块重2.5吨,相当于 )

(4)同学们,你们刚才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吗?你们同样运用了列数据、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这样一算,巨石究竟重到什么程度,我们就更清楚了。带着这种具体的感觉,谁来读一读这句话?

这一环节,主要采用的“算一算”的方式。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将不太常用的“吨”转化成熟悉的“斤”,再算出五年级学生的平均体重,最后将巨石的重量“2.5吨”与五年级学生的体重进行比较,用“……相当于……”的句式练习说话。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既把对石块重量的认识生活化、趣味化,又将列数据、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在语言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迁移运用。

三、情境表演,妙趣横生

课堂是学生的,教师应当以轻松、愉悦的教学,使语文课有滋有味,使学生的学习有情有趣。情境表演,常见于写人写事的记叙文教学中。其实,在说明文教学中,教师如若有选择地创设表演情境,师生、生生在情趣中对话,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埃及的金字塔》这篇课文对“金字塔的建造过程”的介绍,语言平实,描述准确,用词严谨。如何让这部分课文内容以一种生动可见的形式深入孩子的心灵?在引导学生初步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想到了表演的方式,于是便有了以下教学情境。

师: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来到5000年前的古埃及。此时,你们都是建造金字塔的工人。炎炎烈日下,你们正热火朝天地忙碌着。而我,从遥远的东方来――

情境一:这位大叔,你好!你们面前的这块石头挺大的,大约有几吨?这么重的石头,你们是怎么运过来的?

情境二:我看前面这段路坑坑洼洼,而你们面前的石头这么多,这么重,你们准备怎么运过去?能行吗?你们怎么就想到这样的方法?

情境三:这位老爷爷,打扰您一下!在您东南方向已建好了一座金字塔,塔那么高,石块那么多那么重,你们是怎么一层一层地垒上去的?

这样的教学环节,教师通过角色的转变和语言的渲染,再配以抹汗、摇扇等动作,设置了“古埃及建筑金字塔工地”的场景,在趣味盎然的对话中,学生对金字塔的认识进一步内化,语言能力得到锻炼,语文素养得以提升。课堂有了交际情境,学生有了倾吐欲望,课文语言也便有了魅力。试想,如果教师一本正经地空洞讲解,一厢情愿地机械训练,又会是怎样的效果呢?

当然,说明文本质上姓“语”,挖掘说明文教学的“趣点”,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归结到引导学生认识课文所说明的事物上,归结到引导学生掌握文中所说明的方法上,应当是教学中恰到好处的“锦上添花”,切不可为趣而“画蛇添足”。

上一篇:教师自我评价范文 下一篇:毕业感言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