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工助学征文范文

时间:2023-11-10 15:55:44

勤工助学征文篇1

一、主要工作实绩

1、勤动脑,加强理论学习。

一是党的理论知识和最新成果的学习。20xx年2月,我成为株洲市首家村级公司高塘大禹实业有限责任公司的一名员工,工作后,党组织关系迁移至马家河镇高塘村党支部,我又荣幸的成为高塘村的一名党员。为了更好的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更好的履行工作职责,因此我十分注重通过自身学习切实提高个人的理论素养和政治素养。认真学习,坚定理想信念,增强组织观念和纪律观念;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等新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在工作中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为群众传播先进思想。

二是涉及工作相关知识的学习。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大学四年所接受的知识毕竟十分有限,工作中我遇到了许多接触少,甚至从不了解的新事务、新问题、新情况,比如:征地拆迁、征转分离、失地农民、安置房建设等。面对这些难题,我首先从了解熟悉情况入手,通过领悟会议内容、查阅相关文件、进行网络搜索等途径,把征地拆迁、征转分离、村集体经济组织高塘大禹公司等等这些基本概念,基本情况掌握清楚,做到心中有数,使自己很快进入工作角色,切实做好宣传和相关报道工作。

高塘村先行先试开创的征转分离征地拆迁模式,以村委会为建设单位建设安置房以及成立首家村集体经济组织高塘大禹公司等等这些都是在一种先行先试,敢闯敢试,边干边试的精神动力下实现的,我的工作也面临着许多的新情况,因此不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加强学习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2、勤动笔,提高业务能力。

一是细心留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公司领导的指导关心下,我逐渐熟悉工作情况;同时,学会做个有心人,通过自身细心观察和留意、反思和总结,提高了捕捉和发现高塘村、大禹公司最富宣传价值的闪光点。二是勤写勤练。为了深入学习宣传工作业务,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创造性和实效性,我勤动笔,将勤写、勤练当成每天的课外作业,切实提高自己在宣传工作中的能力和水平,做到张弛有度,游刃有余。三是深入分析。挖掘高塘村、大禹公司人物和事件表象背后更深层次的内涵和意义,从全新的角度对高塘村、大禹公司的好人好事,先进典型进行宣传报道,发挥舆论宣传的最大价值和影响力。四是开阔视野。广泛涉猎经济法律、人文历史等方面的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

通过勤学苦练,把高塘的好人好事,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广泛的向外传播,为高塘大禹公司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为高塘村百姓精神文化生活增添了丰富的色彩,让拼搏进取、意气风发的高塘人、大禹人的精神影响更多的人。

3、勤思考,理论联系实际。

舆论宣传要服务实际工作。为切实做好在征转分离中的舆论宣传工作,在新高塘安置小区建设中发挥精神鼓舞人的作用,我坚持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把理论学习作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重要方法,不断增强理论学习的实效,深入做好公司宣传工作。围绕征转分离工作、新高塘安置小区建设、高塘大禹公司发展等主题内容,把好舆论导向,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从提高新闻采写水平着眼,以服务实际工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征转分离工作开展艰难的阶段,在村报《高塘大禹》上以宣传先进典型为重点,以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为中心,在群众中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在新高塘安置小区顺利交付使用后,《高塘大禹》以安置房建设掠影的编排方式,让读者看到了安置房的整个建设剪影,在赞扬了辛勤工作者的同时,增强了高塘人的自豪感和荣誉感,更加凸显先安置后拆迁的这一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在高塘村深入学习实践科学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在公司上级领导的指导下,安排制作了科学发展观宣传栏、读书笔记公示栏,不仅有效地扩大了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实践活动,而且树立了高塘村和公司良好形象。

4、勤动手,坚守工作职责。

工作无大小,只是分工不同,贡献无多少,要看用心没有。作为一名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应届毕业生,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都比较匮乏,因此我们也被很多人用眼高手低来形容。然而,我个人认为从小生活在农村的我,最大的特点就是做事踏实,待人真诚。工作中,我勤于动手做好本职工作,戒骄戒躁,不做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不论是接待工作、办公室日常事务,还是清洁卫生工作,我都用心的做到更好。同时,抓住高塘村的发展契机磨练自己,凭借大禹公司的良好平台提升自己。

踏实勤奋既是优点又是缺点。因为太执着于做事而忽略了人情世故,因为太真诚而容易上当受骗。然而不管在什么情况下,我依然坚信努力的去工作,哪怕不求任何回报;真诚的去爱,就像从未受过伤害。

5、勤动腿,密切联系群众。

勤工助学征文篇2

一、高校勤工助学的发展历程回顾

从历史发展看,高校勤工助学的发展可分为两大阶段。一是勤工俭学发展阶段:留洋勤工俭学运动的发展和国内半工半读的探索;二是勤工助学发展阶段:分为恢复和起步阶段(1980~1991年)、过渡和规范阶段(1992~1998年)、持续和发展阶段(1999~)。

(一)勤工俭学发展阶段:从“留洋勤工俭学运动”到“国内半工半读探索”

我国勤工俭学的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初期的留洋勤工俭学运动。19世纪末,清朝政府的洋务派出于“洋为中用”的考虑,向国外派遣留学生。当时留学生的学费是一般家庭难以承受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在当时自费留学生中兴起了“俭学”之风。

1914年,在留美学生中首先出现工读会性质的组织;1915年,巴黎成立“留法学生俭学会”,掀起一股勤工俭学留学法国的风潮。同年,蔡元培从“教育救国论”出发,将工学运动和平民教育作为改革社会的重要手段。他倡导“工学互助”,认为这样可以使人的个性得到全面和谐发展。1919年至1920年,勤工俭学运动处于最高潮。

1958年,《关于在中学生中提倡勤工俭学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勤工俭学是具体实现知识分子和工农相结合、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教育部发出通知,大力支持共青团的决定,肯定了勤工俭学的意义和作用。

1958年9月,同志在视察武汉大学时,鼓励学校实行半工半读。此后,勤工俭学的教育改革尝试在全国范围内兴起,出现过“半工半读”“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模式,推广过“燎原计划”“农科教结合”等改革经验,在当时的学校人才培养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勤工助学发展阶段

“”结束后,整个社会对教育、知识的渴求日益升温,尤其是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最重要的是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不然学生学的和将来要从事的职业不符,岂不是从根本上破坏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那又怎么可能调动学生学习和劳动的积极性,怎么可以满足新的历史时期向教育工作提出的巨大要求?”因此,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大学生响应国家号召,参与社会变革,继承、发展了勤工俭学,掀起了一股新的勤工助学热潮。

在80年代初,复旦大学科技咨询开发中心首先提出将“勤工俭学”改为“勤工助学”,具有标志性的意义。虽仅一字之差,但却意味深远。前者是致力于劳工以俭省学费,后者则致力于自立成才,将所从事的活动与专业学习、能力培养、自身素质提高及个人的全面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学”的内涵和外延都比过去更为丰富、有所拓展。

其间有代表性的发展阶段:(1)恢复、起步阶段(1980~1991年),国家教委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明确提出:学校提倡和支持学生开展勤工助学活动,并就勤工助学内容和形式等作了限定;(2)过渡、规范阶段(1992~1998年),国家教委、财政部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高等学校勤工助学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在普通高等学校设立勤工助学基金的通知》,要求高校把勤工助学活动作为“改革的配套措施”和“学校重要的常规工作”,明确高校勤工助学不再仅局限于经济困难学生,而是作为育人的重要载体;(3)持续、发展阶段(1999~),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要求高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了《高校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对勤工助学的时间、工资等进行规范,进一步推动了高校对勤工助学的规范化管理、有形化建设。

二、高校勤工助学的路径发展特征和发展规律探求

从改革开放后高校勤工助学的发展历程分析,呈现三个特征。一是内涵丰富的过程。从20世纪初提出的人民大众教育、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等主张,到20世纪末兴起的勤工俭学教育改革,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中对教育发展的有力探索,既为广大贫困学生提供了学习机会,又保障了教育教学质量。二是功能拓展的过程。既有“勤工”“勤俭”以“助学”的因素,也有“工学互助、以工促(助)学”的含义,并完成了纯粹的“经济”到“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功能”的转变。三是发展探索的过程。勤工助学的历史就是青年学生积极参与、不懈追求和探索的历史。勤工助学的发展与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改革发展基本同步,顺应了现代教育体制的要求。

(一)功能上由单纯解困向助困育人发展。高校勤工助学的最初目的是以“工”助“学”,主要是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缓解经济压力而进行的有偿劳动。如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学生价值观念和社会取向也在发生变化,成才意识日渐增强,勤工助学活动作为一项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其功能、内涵和作用不断得以拓展和延伸,育人功能更加突出,逐渐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对象上由家庭贫困学生向全体学生发展。过去,高校勤工助学的参加对象主要局限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随着勤工助学活动的深入发展,高校师生对勤工助学活动的多重功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逐渐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普遍接受和重视,被大学生群体广泛认同,一些非贫困学生从实践锻炼的角度出发,主动加入勤工助学活动。因此,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群体也逐渐由贫困学生和非贫困学生共同组成。

(三)类型上由普通型向专业型发展。高校在开展勤工助学活动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开发学生智力,发挥专业特色和优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活动由主要从事劳务型、服务型、事务型工作岗位逐渐向从事专业型、技术型、管理型工作岗位转变,实现了专业学习、能力培养和经济资助三者的有机统一。

(四)形式上由个体自发向集体组织发展。学生以往参加勤工助学往往呈现自发性、分散性特点,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合法权益容易受到侵害。高校勤工助学管理相对规范后,高校普遍建立了统一的管理和服务机构,制定了详细的管理规定和运行机制,同时注重勤工助学基地建设,积极拓展勤工助学市场,使勤工助学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勤工助学环境。

三、高校勤工助学育人功能的实现途径

高校发挥勤工助学育人功能,应着力推进多元发展模式,顺应人才培养要求,加强职业规划教育,注重励志助学成才,实现勤工助学效益最大化。

(一)推进多元发展模式,扩大高校勤工助学的有效覆盖

高校的勤工助学工作,关键在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岗位,缓解勤工助学岗位的供需矛盾,提高学生参与勤工助学的积极性,扩大勤工助学的有效覆盖面。

1.推进勤工助学基地化。勤工助学基地化是指高校为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提供时间较长的勤工助学岗位,以保障勤工助学岗位的相对稳定。高校将校内勤工助学岗位按照服务层次、岗位内容、工作时间、技术要求等进行分类,明确岗位职责和奖惩考核办法,确定薪酬标准,并定期、定点向学生公布相关信息。同时,积极拓展校内、校外勤工助学基地,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搭建广阔的平台。

2.推进勤工助学项目化。勤工助学项目化是指从具体任务出发,把勤工助学校内某个市场的开发作为一个运作项目来组织,确定项目的调研方案、运作小组和营销计划,组织项目谈判和实施,协调解决项目运作过程中的问题,以创新勤工助学的运作管理模式,提升校内市场的开发能力。如可以建立学生超市、送水送奶中心、孵化基地、废品回收站、精品屋、书报亭和商品交易市场等经济实体,从创业设计、门面装修、货源采购、内部管理到销售服务,全过程由学生自主参与。

3.推进勤工助学常态化。高校在设立校内固定岗位,为学生提供稳定的勤工助学岗位的同时,应采取“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方式,一方面挖掘各类社会资源,与企事业单位、社区等共同探索建立大学生勤工助学校外基地,为学生和单位搭建双向选择的平台,同时将勤工助学与学生专业实习、社会实践、就业创业、志愿服务和社会建设等有机结合,推进勤工助学向高层次、立体式、常态化发展。

(二)顺应人才培养要求,彰显高校勤工助学的核心价值

高校勤工助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彰显核心价值,坚持育人主导,构建实用的全面育人新平台,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切实增强勤工助学的实效性。

1.加强专业教育和知识学习。高校应将勤工助学活动与学生专业学习有机结合,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安排勤工助学岗位,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促进勤工助学从“劳务型”到“智力型”的功能转化,起到巩固专业知识、优化专业结构、强化专业技能的作用。同时,结合勤工助学岗位特点,强化法律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懂法、守法、用法,提高学生依法维权的能力和水平;强化安全知识教育,提高安全防范能力。

2.强化实践锻炼和社会观察。勤工助学是社会实践活动的有偿服务形式。高校应主动适应勤工助学新的发展形势,丰富其内涵、拓展其载体,对内强化为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的功能,如选配学生科研助理、教学助理和管理助理,参与学校事务,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外强化社会服务功能,结合市场需求,主动为企事业单位、社区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研开发、市场调查、园林设计等服务,引导学生参与社会观察,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3.提高思想认识和综合素质。勤工助学能加速大学生个体的社会化进程,能增进学生对国情、省情、民情的了解,不断深化对外界事物及自身的认知。高校开展勤工助学活动,应坚持育人为本,倡导德育优先,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设计内容新颖、方法独特的专题教育;按照社会发展需要设定勤工助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着眼于建设体现国情、适合学生特点和成长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统筹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素质拓展问题和实际生活问题。

(三)加强职业规划教育,把握高校勤工助学的就业导向

高校应将勤工助学与就业创业有机结合,根据学生的潜能、特长、兴趣、爱好等方面的条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职业规划意识,提高就业创业能力。

1.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学生只有对自身状况和个人价值观有深入的了解,才能做出适当的选择。高校应引导学生通过参与勤工助学活动,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分析自己,包括个人能力、兴趣、气质、个性、职业价值观、生涯发展状况等信息,借助专业的职业生涯测评工具,通过定量与定性、自我认知与外界评价相结合等方式,帮助学生全面客观认识自我,为他们提供全面、客观的评价参考。

2.增强学生职业规划意识。学生参与勤工助学活动犹如参加就业实践,高校应结合勤工助学活动实际,教育学生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理论和内涵等知识,了解职业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特性、遵循原则、影响因素和实现途径,引导学生根据勤工助学岗位,把职业理想、个人价值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以勤工助学活动树立职业理想,激发职业兴趣,提高职业决策能力。

3.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职业能力是学生将来从事某个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高校勤工助学,是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实践基地,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催化剂”“训练场”和“模拟实验室”,对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高校应结合学生专业状况、个人特点、就业取向,有针对性地设置勤工助学岗位,培养他们就业创业能力,引导他们把勤工助学岗位的实践与毕业后的就业创业联系起来,鼓励他们把握学业、思考就业、勇于创业。

(四)注重励志助学成才,打造高校勤工助学的文化品牌

勤工助学是一项扶贫扶志的工作,既要帮助贫困生养成自力更生和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又要引导贫困生励志成才、自强自立,更要发扬勤工助学精神,培育勤工助学文化。

1.培育勤工助学文化。校园文化能强化德育教育功能,彰显育人特色,提升核心竞争力。学生参与勤工助学活动,是自强自立、艰苦奋斗的具体体现,是创新创业、积极向上的现实表现。高校应将勤工助学活动的特点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着力挖掘和培育特色鲜明的校园勤工助学文化,教育引导学生发扬勤工助学精神,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建设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营造良好的勤工助学育人氛围。

2.注重精神内涵教育。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没有经历艰苦的磨炼和实践的锻炼,、无边消费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在大学生身上或多或少残存着,勤工助学为广大学子实践锻炼提供了良好的机会。高校应引导学生参与勤工助学活动,把勤工助学作为解决学生生活困难问题、成长成才途径、意志品质锤炼和创新创业意识的重要载体,使学生参与勤工助学活动成为一种精神状态、一种价值导向、一种示范带动和一种社会氛围,不断推进高校勤工助学由他助向自助、助人的方向转变。

3.关爱特殊群体成长。高校应以勤工助学为载体,分门别类帮助特殊群体学生(如学习困难、生活困难、精神困乏、社会适应性不强等群体学生)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同时,不断丰富勤工助学的时代内涵,发挥其“精神育人”的功能,用立志成才的精神塑造人,用自强自立的楷模教育人,用慷慨相助的真情鼓舞人,切实促使特殊群体学业上成才、生活上解困、精神上自立,身心上健康、人生路上奉献,树立良好的社会新风尚。

勤工助学征文篇3

    

    市中小学后勤管理办公室现有领导班子4人,其中党支部书记、主任**,副主任**、**,工会主席**。

整个领导班子主要表现为:年龄结构趋于老化,但总体素质较高,班子团结协作,有较强的凝聚力。能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相互补台,民主意识较强,大事小事都能相互商量、互相讨论,达成共识。工作中能拧成一股劲,能积极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班子较有上进心,带领勤办认真对待每一项工作,始终坚持与职工工作在第一线,作风务实,办事高效,工作部署有落实,较好地完成了上级分配的各项工作任务。

整个领导班子主要不足:班子整体年龄结构老化,存在活力不强,工作思路上要更开阔些,多想点子、创特色,开创中小学后勤管理在全省地位中的新局面

得票情况为:总体评价“优秀”6票,“较好”3票。

四中校领导班子主要表现为:

**,男,1962年10月出生,汉族,1981年8月参加工作,1992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职大专学历。曾任镇中心学校校长,2012年8月至今任**市中小学后勤管理办公室主任职务。其主要表现如下:

思想品德好,综合素质高,群众基础好。能主动与勤办职工进行思想沟通,热心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得到了职工们的一致认可。

进取意识强,工作热情高,工作成效实。该同志具有干事创业的魄力,做事雷厉风行。协调能力强,自身要求高,具有较高威信。该同志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对自己要求严格。

主要不足:对后勤管理工作还不够深入,研究得较少,单位人员分工不太明确。

民主测评及任职征求意见:9名同志参加测评,发出测评意见表9张,收回有效测评意见表9张。测评意见:优秀6票,称职3票;廉政建设:好9票;任职意见:提拔重用3票,继续留用6票。

**,男,1963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本科学历,1981年9月分配至剅河镇工作,历任中学教务主任、副校长、校长,剅河二中副校长、一中校长、教育组组长,2001年10月任**十一中学校长,2003年调入**市中小学勤工俭学管理办公室,2009年9月起任**市中小学后勤管理办公室副主任至今。其主要表现为:

善于学习,勤于探索。该同志能认真学习关于学校后勤管理方面的政策、文件精神,勤于研究新形势下教育教学、学校后勤管理工作的新特点、新任务,进一步明确了工作重点,增强了自身服务意识。

规范管理,成效显著。一规范单位和财务管理。加强制度建设,制定了机关财务管理制度,对财务收支管理做到公开透明,坚持安规定办事,严格财务审批制度,要求单位内部勤俭过日子。二规范学校后勤管理。加大对全市中小学后勤工作基本情况进行调查、摸底、狠抓检查督办等工作,各极协助主要领导组织如开了二次现场会,极大地调动了学校抓好后勤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干部、后勤人员服务意识不断增强,学校面貌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学生投诉学校食宿问题明显减少。

廉洁自律,尽职履责。该同志能够严格要求自已,遵守工作纪律、生活纪律,并能经常深入镇办学校。个人带头执行单位财务开支纪律,注意勤俭办事,节约每一分钱。认真完成各级领导布置的各项中心工作。

不足之处:在工作思路上要更开阔些,多想点子、创特些,开创中小学后勤管理在全省地位中的新局面。

民主测评及任职征求意见:应参加测评人数9人,实参加测评人数9人。测评意见:优秀6票,称职3票;廉政建设:好9票;任职意见:提拔重用1票,继续留任8票。

**,男,1962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在职本科学历,1979年9月从事教育工作。历任中学班主任、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镇中心学校校长等职,2014年9月至今任**市中小学后勤办公室副主任职务,分管党务工作。该同志主要表现为:

为人正直,原则性强,有较高的思想觉悟,狠抓党风廉政建设,强化组织领导,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抓好党风党纪教育,提高党员干部素质,积极开展腐败风险自查,大力推进党务政务公开,加强财务管理,深化民主管理和监督机制。

作风扎实,工作思路清晰。该同志工作责任感强,作风硬朗,有一定组织协调能力,工作思路清晰,事事率先垂范争先进。

不足之处:工作不够大胆。 

民主测评及任职征求意见:应参加测评人数9人,实参加测评人数9人。测评意见:优秀6票,称职3票;廉政建设:好9票;任职意见:提拔重用1票,继续留任8票。

**,男,1961年9月出生,1999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湖北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在职本科学历,1981年参加工作,历任中心学校校长等职。2008年12月至今任后勤办工会主席。其主要表现为:

能力较强,较能遵守规章制度,履行本职工作尽职尽责,较能团结同志,安心做好本职工作。

不足之处:工作较情绪化,爱发点牢骚。

勤工助学征文篇4

一、思想方面

作为一名刚踏入社会参加工作不久的大学毕业生,在乡政府的工作和我以前的销售工作大相径庭,因此,在单位的工作经验相对缺乏,在新的工作岗位我以强化理论和业务学习为首位,始终坚持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用先进的思想武装大脑,使自己的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都得到了显著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增强。在工作中我积极主动向领导和同事学习,勤奋努力,不畏艰难,尽职尽责,任劳任怨,努力提高自己独立开展工作的方法和能力,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二、学习方面

我重视加强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在工作中,坚持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水平。一是认真学习了马列主义、思想、邓小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用正确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指导自己不断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是认真学习党的会议精神,弄清工作的方向、目标和任务,紧跟时代潮流,确保在思想上、行动上和党组织保持高度一致;第三是努力学习与工作相关的各种知识,使自己在工作中不掉队、不落伍,能够更好地胜任本职工作。通过两年半的学习,自己的思想素质、道德品质和工作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三、工作方面

1、党政办工作。这是我刚来到乡政府时的第一项工作,可以说办公室工作是完全服务性质的工作,既要对外服务,也对内服务,工作中要做到“三勤”即嘴勤、手勤、脚勤:在接待群众来访办事时,都能主动询问是否有需要办理的事,遇到办不了的证明材料时能耐心向其解释清楚,或帮其联系驻村干部、经办人,帮其查看档案资料等,使群众能尽快办好手续,树立好政府窗口的形象;在收文发文时,总是用最短的时间把文件送达到各办公室,并及时把领导批阅文件收回归档或传阅到班子成员办公室,从来没有遗漏掉一份文件;在收集整理资料时,全面、准确地了解各方面工作的开展情况,及时总结、汇总,向领导汇报或让领导备查,如年度目标管理考核资料准备等;在起草文稿时,能及时认真完成领导交付的任务,一年来完成各种报告100余篇,包括2011年政府工作总结、2012年上半年政府工作总结、人代会报告等文稿。同时在组织会务、后勤管理、打字复印等工作上也尽职尽责,不留下任何纰漏。

2、团委工作。作为乡团委副书记,我的主要职责是协助团委书记完成团县委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并组织相关青少年活动。虽然团委工作并不像其他部门工作那么繁重,但是却一点都不能马虎,无论是2012年开展的乡镇实体化大团委建设工作,还是2013年省共青团生态文明示范村的建设工作,都是极需细心和耐心的工作。尤其是在我们乡团委书记被借调以后,我在乡团委的工作由协助变成主持,我秉着尽心尽职的态度,努力地完成了建设东江源村成为生态文明示范村的工作。

3、寻全高速公路征地工作。征地工作是一项繁琐且繁重的工作,既要直接面对群众,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又要上山下田,对群众的被征土地及果树进行测量、清点。从2012年5月至2013年4月,我的主要工作是协助潘志标副乡长开展寻全高速公路征地拆迁工作,期间我每天吃住在村里,经常与群众交流,耐心细致地给群众讲解国家政策,给不愿意土地被征收的群众做好思想解释工作。近一年的征地工作让我成长很多,学会了如何与群众交流,更学会了如何更好地深入基层与群众打成一片,为我后来的包村工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4、包村工作。2013年5月份我开始包村,作为堆禾村包村干部,我尊重每一位村干部和群众,和大家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同时积极深入群众之中开展工作。我主动跟前几任包村干部和村干部了解村里基本情况,深入到群众中,具体了解和掌握计生、稳定生产等方面的情况。2014年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征收工作开始后,我配合乡包片领导的要求,统一行动,与村干部一起深入各家各户,宣传和发动群众参加2014年的新农合,在大家的团结协作下,2014年新农合征收工作正有序进行中,并保证该项工作能按时按量完成。我的包村工作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助和支持,让我学到了更多基层农村工作的方法和经验,对基层工作也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今后我将更加虚心的向周围的同志学习。

5、纪检工作。我是2013年8月担任纪检监察员并开始接触纪检工作的,接触纪检工作的半年时间里,我协助分管领导较好地完成了市纪委下达的三项调研任务及公共资源交易和村级便民服务中心建设等方面的工作。

6、组织宣传工作。完成上诉各项工作的同时,我还兼职一部分组织宣传方面的工作,协助组宣委员开展“三送”全覆盖、常态化等工作,并作为手机报通讯员,与另一名同事共同负责全乡信息报道工作,至今已报道60余条手机报新闻。

四、存在的不足及今后工作打算

勤工助学征文篇5

2004年因建设需要,抽调到筹建处工作至今,主要负责项目前期手续办理、土地征地组卷及协调工作。几年来本人能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大三中全会精神,积极实践 “三个代表”,在思想上按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工作上勤勤恳恳,在作风上务真求实,较好地完成了自己承担的工作和领导交办的任务,主要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及思想认识

在思想上,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领会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大三中全会精神,利用电视、电脑、报纸、杂志等媒体关注国内国际形势,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和有关政治思想文件、书籍,深刻领会胡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并把它作为思想的纲领,行动的指南;积极参加党委组织的各种活动;积极向广大员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明白自己所肩负的责任;积极参与遗址公园的建设,在工作中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做广大职工的表率,同时,认真学习相关业务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

二、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参与遗址公园建设。

在工作上,围绕中心工作,对照相关标准,严格律己,较好的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主要完成工作如下:

1、完成堆山工程征地工作。为隔离邯钢不良视线影响及粉尘污染,在博展馆北侧进行堆山工程,征地工作涉及下庄村民386户,土地390亩。由于涉及人员多,征地工作情况复杂,因土地亩数有误、开垦荒地、地上附着物赔偿及家庭内部纠纷等问题,发生民扰、阻拦施工现象约40起。在处理这些问题上,为确保建设顺利进行,同时避免与村民矛盾激化,多次与村分管干部、村长及书记进行沟通,耐心细致与村民讲道理,做工作。在各级部门全力支持下,较好的完成了土地征收工作,期间无发生一起上访事件,为今年圆满完成造景项目打下良好的基础。

2、完成拆除违章建筑物。堆山土地,该村个别村民为获取附着物补偿,从中谋取利益,在堆山征地范围内建设房屋等各类违章建筑物。我积极跑办,在局领导的支持下,联合相关部门 80余人于2010年7月14日对违章建筑物实施强拆,共涉及4092平米。此次行动,在清理违章建筑物的同时,也对以此想获取利益的村民起到镇摄作用。

3、作为分管公园对外协调工作,参与完成了一期征地组卷、项目选址意见书、规划许可使用证、环境评估报告、国家文物局批复、二期用地前期摸底工作、园区高压正式供电工程、高级渠取水前期工作并与水利局签订了供用水合同及国防军用光缆迁移等。

三、严格要求自己,提高遵纪守法的意识。

勤工助学征文篇6

关键词:贫困生 济困助学 资助体系 贫困生心理

高等教育经费由政府包办的体制已被打破,高校的发展,势必建立多渠道的教育成本分担机制,让高等教育的受益者——学生个人及其家庭分担一定的高等教育成本。与之同时,学生学费相对以前有所增多,高校贫困生这一新时代特征下的新问题随即而生,伴随着高校扩招,这个特殊群体从逐步形成到壮大。贫困生问题已成为政府重视、社会关注、家长操心、学校担心、学生忧心的焦点问题。贫困生问题,严重地影响到学生自身的学习、生活和成长,也影响到学校的改革和发展。而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性质,使得解决好这一问题刻不容缓。

一、构建行之有效的贫困生资助体系的要素

1.准确确立贫困对象

目前各校的资助手段、资助金额还是有限,将有限的资源“助”给家庭确实困难的学生,是做好贫困生工作的先决条件。《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财[2007]8号)是确定各项资助对象的重要依据。鉴定贫困生,我们认为贫困生不仅不能按时交纳学费,更是在节俭维持日常生活、学习,其月生活费用低于学校所在地最低生活标准为贫困生。同时要结合学生生源所在地民政部门对其家庭经济状况开具的证明材料及班年级主任、同学提供的日常生活情况,作为辅助依据。

2.设置校园勤工助学岗位,同时将毕业生引入社会

设置一些学生助理的岗位,如:图书馆协理员、网络中心维护员、档案馆资料助理员等岗位。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一方面按劳取酬。广泛利用社会资源,积极争取社会支持,为贫困生的解困开辟渠道,为贫困生提供社会实践信息,将贫困生引入社区、家庭,使贫困生通过自己的劳动解决困难,并深入了解社会,为贫困生立足未来的社会、适应社会的发展奠定基础。

学校请企业到学校,利用他们的资金优势与对应专业的学生签定定向扶助协议,即“订单式培养”,企业为学生提供在校期间学费、生活等费用,学生毕业时直接到企业参加毕业设计、就业,一方面缓解了企业引进人才的难题,一方面缓解了学生日益增大的就业压力。更重要的是,减轻了学校济困助学压力,帮助学生完成学业。

3.注重贫困生心理教育,使贫困生健康成长

贫困生的解困工作不仅要从经济上资助,还应扩展到对贫困生心理上的关注和精神上的支撑。重视对贫困学生的教育和精神救助,做好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团体心理辅导、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设计与实施,组织贫困生社团,让社团成为贫困学生共同的心灵家园,支持社团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包括提高贫困生个人技能、素质的讲座、培训,为贫困生提供勤工助学、志愿者服务等活动,使其有锻炼和实践的机会。

二、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改革的思考

“高校贫困生”在解困工作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解困经费不足和来源不稳定,一些贫困生由于所谓的“面子”而拒绝学校和他人的扶助;一些贫困生在心理上存在“自卑”而显得“孤僻”,导致对人生、社会存在不正确的认识从而影响到自己的学业及成长等。这些问题是各高校在推动济困助学工作中遇到的难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贫困生工作成败的关键。

1.将更结合时代特征的思路引入到贫困生心理辅导

从贫困生成长的环境来说,由于经济困难的影响,造成了贫困生与非贫困生体、智等方面的差别。贫困对价值观形成消极的影响,产生拜金主义,贫困的耻辱感,灰色的处世观。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基础,是济困助学中极富意义的一环。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思想观念不断调整更化改变着当代大学生心理及行为方式。将更科学、严谨、人性化,更结合时代特征的思路引入到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改善教育手段,找到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新的灵魂、思路、举措,用更准确的切入点撞击贫困生心灵,才能产生质变的效果,提升教育的最终意义。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不断学习、接受新知,关注时代的发展,在实践中完善认知,形成新的理论系统,提高自身素养和教育能力。

2.贫困生资助方式的优化

从日常与贫困生广泛接触中可以得知,贫困生更愿意得到的资助方式顺序为:奖学金、勤工助学、助学贷款、社会资助、困难补助。排前的几种方式被学生看好,说明学生的自立、自主意识在增强,希望通过自己的奋斗获取生活的支持,这正值得鼓励与提倡。优化资助方式应以学生通过勤劳获取为主,其它方式为辅。

3.完善学生诚信教育,建立学生诚信档案

助学贷款是高校济困助学最重要的资金来源,同时也是推进教育制度改革的重要措施。目前助学贷款“看上去很美”、“叫好难叫座”,究其原因,还是没有一套公民信用监督机制。银行认为贷款的风险很大,银行有钱贷,学生需要贷,但两者之间架不起畅通的桥梁。激活学生助学贷款这个富有活力的广阔市场,这对于国家、银行、学校、家长、学生都有好处。当前的主要工作是高校要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法律、金融意识、成人意识教育,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及各项相关工作的数据库,协助银行做好贷款学生的各项管理工作,让银行放心、大方地放贷。

4.拓宽社会引资渠道,丰富资助内涵

社会引资渠道极富挖掘潜力。引入的资金可为高校设立形式更为多样的奖、助学金和勤工助学岗位。这是高校贫困工作中“奖、贷、助、勤、补、减”的大力补充。对奖学金、勤工助学科学地设置和管理,改变贫困生“等、靠、要”的观念,使学生不仅能通过自己的成绩、劳动,更能通过科技创新、文体活动、素质拓展、社团工作、见义勇为等新颖形式来获得生活资助,并在此过程中让学生锻炼和施展才华,应该成为我们济困助学的共识。

参考文献

[1]甘敏思.大学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10):7-8

[2]刘景刚.关于完善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思考[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980-981

勤工助学征文篇7

高职院校后勤文化主要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是在服务育人、管理育人、教书育人中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有文化,是高职院校在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它坚持以人为本,以服务和育人为基础,为更大师生提供优质的服务为目标,将后勤规章制度和具体工作相互促进、相互联系的一种文化形态。从高职院校后勤文化建设的内涵、组成,分析了后勤文化建设的意义和现状,并结合实际探讨了高职院校后勤文化建设对策。

关键词:

高职院校;后勤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08016302

高职院校后勤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形成丰富的校园文化起着不可缺少的支撑作用。高职院校后勤文化建设,不仅是开展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育人环境的条件,更是高职院校后勤加强自身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求。高职院校后勤文化是现代高职院校后勤文明的象征,是大学文化内容的补充与丰富。高职院校后勤文化是以“三服务、三育人”为宗旨,在长期的发展中慢慢形成的具有后勤特色的思想观念、管理方法、行为规范的总和。

高职院校加强后勤文化建设,是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表现,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之一,是推进后勤改革与发展的迫切要求,更是打造一支理念先进、作风扎实,技术过硬、富有活力和创造力、适应高职院校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后勤队伍建设的根本途径。

1高职院校后勤文化的内涵及组成

高职院校后勤文化是在“三服务、三育人”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具体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后勤先进文化产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行为文化能折射出后勤的经营思想观念、管理哲学等。制度文化能规范后勤员工在日常工作中的行为,做到规范操作,提供优质的服务。精神文化是后勤文化的核心部分,指后勤管理中领导和员工应该共同恪守的基本信念、职业道德等,是后勤文化中的最重要的部分。

2加强高职院校后勤文化建设的意义

高职院校后勤文化建设,不仅是营造良好育人环境的基本要求,更是加强高职院校后勤自身建设,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和重要保障条件。

2.1加强高职院校后勤文化建设有助于营造优良的育人环境

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理应充当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领导者。后勤文化是现代高职院校后勤文明的一种体现形式。后勤文化作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同样肩负着繁荣校园文化,创建育人环境的职责;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后勤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

2.2加强高职院校后勤文化建设有助于员工队伍建设

后勤员工是高职院校后勤文化建设、前进的主体部分。在高职院校后勤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后勤员工必须以端正的态度、积极的行动参与到各项工作中,才能使后勤文化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后勤文化建设要求员工不断提高思想觉悟,严格规范行为。员工行为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接受着特定的环境熏陶,优秀的后勤文化对员工个人具有强烈的思想诱导力和行为制约力。因此,在高职院校后勤文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员工队伍必然朝着强凝聚力、强战斗力的方向发展。

2.3加强高职院校后勤文化建设有助于提高服务质量

后勤服务质量主要指后勤员工向广大师生提供规定和潜在需求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高职院校后勤文化建设内容与提高服务质量是密切相关的。后勤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为广大师生提供满意的服务。可见,加强后勤文化建设对提高高职院校后勤服务质量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

2.4加强高职院校后勤文化建设有助于校园文化建设

后勤文化属于学校总体文化的重要部分注意,应当保持与其总目标相一致的原则。后勤文化间接影响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效果,同时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良好的后勤文化建设,对创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和谐校园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后勤管理必须坚持创新,立足于发展,形成具备创造性、体现时代特征的特色后勤文化。

3高职院校后勤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后勤文化在社会化改革中也不断发展向前,并且取得了一定的发展、积累和沉淀。后勤文化逐渐渗透到各项后勤管理服务工作中,对后勤工作的顺利开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但仍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后勤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关注度不高

高职院校在强调后勤文化中的传统文化服务导向时,同时也要重视员工的发展与团队合作、创新精神、制度标准化建设等方面,认识到后勤的持续发展离不开优秀的后勤文化。推进后勤文化建设,思想上应努力达成共识,增强内在凝聚力,物质上能得到希望学校或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从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共同促进后勤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

3.2员工服务意识松懈,内部管理文化的建设停滞不前

在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随着后勤管理工作逐渐成熟,员工很容易满足于现状,放松了对业务和文化上的提升,危机意识较为缺乏。缺乏创新的管理文化对后勤员工的感召力、影响和激励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下降,影响了后勤员工的不断发展。

3.3工作规划不够长远

高职院校后勤文化建设是一项长远而持续的工作。但不少学校往往局限于眼前,目光不够长远,不能通过后勤实践工作进行总结、提升,并形成适合本学校发展的后勤文化,影响了后勤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

4高职院校加强后勤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高职院校后勤文化属于一种思想和文化形态,是一个需要长期发展、不断创新的事情,需要一代代后勤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后勤文化建设的不断提升,必须坚持正确的科学发展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提升后勤员工综合素质水平为重点,积极开展适合后勤特点的多种形式的学习教育活动,从而打造出“温馨后勤”、“服务后勤”、“人文后勤”、“关爱后勤”的品牌形象。只有这样才能为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4.1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想教育,树立独特的后勤核心价值观

后勤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不断提高后勤员工的服务水平、管理水平。紧跟后勤社会化改革进程,加强员工思想政治观念,提高员工思想认识,是高职院校后勤文化建设的必须工作。员工良好的思想观念是加强后勤文化建设最根本的基础,学校应在工作和生活上了解和关心员工,真正做到为员工自身发展着想,不断提高员工思想觉悟水平,真正做到员工在后勤文化建设中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树立独特的后勤核心价值观。

4.2创新管理制度,创建优质服务

规范的管理制度和严格的工作纪律是后勤管理的必要手段和重要措施,在后勤工作的一切服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着很强的约束性和制约性。创新管理制度不仅可以规范培训制度和体系,丰富培训内容和层次,形成良好的培训文化,把后勤文化教育培训、岗位职业道德培训、岗位技能操作培训等内容纳入后勤管理制度中;其次,建立健全绩效考核管理制度,把后勤文化建设的成效纳入后勤员工绩效考核体系;同时开展思维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程度建立健全后勤激勘和约束机制,如适度开展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等。

4.3提升员工素质,夯实后勤文化建设基础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后勤员工队伍,一方面要加强后勤员工的职业道德水平和职业形象,另一方面要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和工作能力。学校可以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针对不同岗位、不同文化层次、不同专业水平的员工,采用不同的培训方法,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在日常工作中,注重表彰评选,树立典型,充分发挥先进的示范作用。

4.4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不断提高服务技能

根据后勤工作自身特点,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后勤员工提供更多的学习、交流机会,让员工在活动中增进彼此了解,增强团队合作精神,从而建设一支高素质、凝聚力强的员工队伍,为后勤发展奠定良好的工作基础,同时,也能丰富员工的兴趣爱好。例如,举办一些优质服务月活动、特色活动(厨艺比赛、维修技能比赛等)、文娱活动等等。

4.5取长补短,加强学习交流

高职院校后勤文化不能关起门来在学校内部搞文化建设,应该以一种积极开放的姿态,融入社会的心态,在校园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职院校后勤文化。学校之间多交流,扩大视野,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从而促进后勤文化的建设。此外,不同的文化之间是相同相融的,在建设高职院校后勤文化的过程中,可以取长补短、博览众家之长,借鉴其他领域的文化建设,在消化、吸收、继承、创新的基础上,建设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后勤文化。

4.6以校园文化为依托,强化后勤文化的个性特色

校园文化内容丰富、涵盖面广、形式多种多样,后勤文化作为校园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是孤立于其它文化而存在的,是彼此交融、相互联系、互为载体、相互配合、共同发展促进的。后勤员工应当积极参与校园文化的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在参与的过程中实现后勤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有机融合,一起前进。另外,不同文化之间是相互交融的,后勤文化应当结合自身特点,借鉴其他文化建设经验,从而不断丰富后勤文化。只有这样,后勤文化在与高职院校其它文化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下,也能得到全面发展,并逐步健全和完善。

5结束语

后勤文化是表现后勤精神的重要载体,是发扬良好工作作风、强化育人的重要阵地之一。丰富的高职院校后勤文化,只有紧密结合学校重点工作、中心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服务理念,做到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以师生的满意为工作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塑造良好的后勤形象,使后勤文化建设开展得更加广泛。

后勤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能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后勤员工认真总结思考,并结合自身实际,只有这样才能打造出符合自身发展的、能够得到广大师生认可的文化。

参考文献

[1]石国兵,张迎春,张岳君.高职院校后勤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探讨――以华中农业大学后勤文化建设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0,(12):3437.

[2]陈宏尔.高职院校后勤文化建设研究[J].高职院校后勤研究,2011,(06):9093.

[3]刘娜.基于传统文化精髓的高职院校后勤特色文化建设探讨[J].高职院校后勤研究,2014,(02):8183.

[4]刘慧红.浅谈高职院校后勤文化建设的意义[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2,(08):190191.

[5]陈章荣.加强社会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后勤文化建设的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08):4041.

[6]唐国良,游雪梅,史莉莉.高职院校后勤文化建设模型初探[J].高职院校后勤研究,2014,(03):107108.

勤工助学征文篇8

关键词:大学生 自立 自立教育

一、大学生自立研究的现状

自立在我国的传统文化和教育中经常使用,是一个非常中国化但迄今没有统一的概念。西方文化没有相同的概念。

国内最初对自立的研究主要在哲学、伦理学、社会学和教育学领域的某个方面,对大学生自立的研究却少有学者涉足。关于什么是自立、如何自立、自立与健康发展的关系等基本问题还是没有搞清楚。最近黄希庭、李媛[1]首次从心理学角度将自立定义为:个体从自己过去依赖的事物那里独立出来,自己行动、自己作主、自己判断,对自己的承诺和行为负起责任的过程。并将自立区分为身体自立、行动自立、心理自立、经济自立、社会自立五种。认为大学生最看重经济自立,其次是心理自立、社会自立,最不看重抽象自立。

夏凌翔[2][3][4]认为大学生自立动机主要包含成就需要、挑战需要、自尊需要、发展需要、独立自主需要、安全需要、责任回报、生存压力、社会压力、自主要求、自主激发等11个基本因素。并从大学生自立风格的角度研究认为,大学生自立风格表现为多样性,具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因素。在对自立与自强特征进行对比研究后,认为独立性、主动性、责任性、开放性与灵活性是自立者的五种基本人格特征。

通过文献综述可以发现,当前对大学生自立的研究主要涉及自立意识、自立动机、自立风格、自立与自强的人格特征的对比研究。这些研究虽然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系统性,自立的实质、心理机制也没有解决,但这些研究成果表明大学生自立意识基本健康,自立动机基本端正,对大学生自立教育有较强的针对性,是对大学生进行自立教育的理论依据。

二、大学生自立教育的德育意义

1.自立教育是培养“四有”人才和创新性人才的基础。一个“四有”人才和创新性人才必须首先做到自立,因为自立的人具备独立性、主动性、责任性、开放性与灵活性的人格特征,能够自己行动、自己作主、自己判断、对自己行为负责,能够理性控制自己,正确认识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立足社会的能力。自立者所需要的品德和能力,正是“四有”人才和创新性人才必须基本具备的。

2.自立教育对于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中华民族精神具有现实的意义。在中华民族文化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自立已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自立观强调人伦道德、社会规范,具有“社会取向”。西方虽然没有自立的概念,但西方文化重视人的个性和主体价值,强调人的独立、自主、自由、平等。改革开放后,在西方文化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冲击中,大学生自立观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越来越表现出个体性,朝着脱离各种社会束缚,具有明显“个人取向”的自立观发展。对大学生进行自立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汲取中西文化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中华民族精神,强调人伦道德、社会规范、“社会取向”价值具有现实意义。

3.自立教育是素质教育重要方面。素质教育是高校教育的目标。素质教育就是要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在人的天赋的基础上,提高人的各种素质水平,使其得到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实现社会需要和个人价值的统一。素质教育通常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六个方面。[5]从素质教育和自立的含义可知,自立与素质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大学生自立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要实现人的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自立教育必不可少。

4.大学生自立教育是社会、学校和学生的共同需要。大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人才,即培养学生清晰而独立的思考能力,以及自信的、勇敢的、充满希望的生活能力。学校培养的人才应该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而自立是社会对人才的最基本要求。近年来大学生热衷于勤工助学与经商活动等自立行为告诉我们,大学生希望早日摆脱对家庭、社会的依赖,内心迫切要求自立。无论从满足大学生个体发展任务的内部需要出发,还是从大学的首要任务和社会需要考虑,高校德育工作者应该做好大学生自立教育工作,帮助大学生顺利实现自立。

5.大学生自立教育是新时期德育工作的切入点之一。大学生自立教育是以关心学生切身利益为出发点,以帮助学生顺利完成社会化为目的,具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特点,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强,容易使被教育者与教育者产生共鸣,取得工作实效。

三、大学生自立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当代大学生的发展任务是:完成心理自立,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形成健全的人格;学习作为社会的一员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规范自己作为社会一员的行为准则,做好选择职业和就业的准备,即做好经济自立和社会自立的准备。

大学生自立教育应围绕大学生的发展任务展开:

1.全面准确地理解自立是大学生自立教育的首要问题。首先,要全面认识自立,引导大学生追求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大学生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与同时代的青年人相比,肩负着更加光荣繁重的任务。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有正确的科学发展观,能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每个大学生应该自觉追求的更高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自立更有社会价值和意义。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自立教育的同时,也要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大学生朝着充分挖掘自己潜能和自强不息等更高境界发展。其次,要正确把握自立。自立强调的是个体摆脱依赖,但从依赖到自立是一个连续体,绝对的自立或不依赖是不存在的,自立只能相对排斥而不能绝对排斥依赖,尤其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的当今社会中,自立者不可能也做不到完全依靠自己去解决一切问题,万事不求人。真正的自立者应该是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精神,善于寻求帮助以利于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大学生在自立过程中要处理好自立与依赖的关系,追求自立不应追求以自我为中心或自我闭锁,不应采取孤傲、自负、任性、虚荣等极端做法来表现自立。第三,要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心理自立、经济自立、社会自立三者的关系。随着高校体制改革与市场经济体制接轨,大学生自立状况出现了功利性的发展趋势,经济自立已成为校园热点,大学生普遍热衷于勤工助学与经商活动便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大学生在学期间应以完成心理自立、学业为重点,兼顾适应社会,过分追求经济自立有悖于大学生的发展任务和自立的形成规律,会对今后的经济自立、社会自立产生不良的影响,是一种饮鸩止渴的行为。

2.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心理健康是大学生自立的基础。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晚期或成年早期,思想上、心理上属于迅速成熟而又未能完全成熟的阶段,各种矛盾冲突表现比较突出,在对问题的认识上比较容易出现偏差,自我控制与自我教育能力仍有不足,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塑造带有主观片面性。当代大学生在自立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理想我”与“现实我”容易产生心理冲突,给大学生带来苦恼和不安,这种冲突如果过于激烈,不能及时调整,会诱发自卑、消沉、依赖、闭锁等一系列心理问题,从而影响到其顺利自立。因此应高度重视对大学生个体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广泛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加强心理素质训练,使心理素质教育贯穿自立教育的始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注意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帮助不同的大学生个体根据实际设置经过主观努力就能够达到的自立目标,在实践中调整“理想我”与“现实我”的差距,适度追求“完美”,培养健康的心理。

3.勤工助学是大学生自立教育的有效载体。高校的勤工助学活动是指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自己合法诚实的劳动,获取社会知识、实践能力和经济报酬的一种行为。勤工助学活动是大学生自立的主要内在动力因素之一,大学生在勤工助学活动中能为步入社会做好心理自立、经济自立、社会自立等方面的准备,是自立成才的有效途径,也是大学生自立教育的有效载体。通过勤工助学对大学生自立教育要注意调动内、外动力因素的作用,特别是要注意引导学生将迫切需要勤工助学这种内在动力向健康方向发展,让学生明确勤工助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今后自立做好准备;尽量引导学生在勤工助学活动中内化自立要求,使自立教育产生良好的效果。

4.发挥学生社团作用,营造良好的“隐性自立教育”氛围。学生社团主要是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宗旨的学生群众组织,具有密切联系学生、天然贴近学生、自然沟通师生的优势,社团成员是由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他们兴趣爱好相似,人际关系相对平等、开放、不设防,是大学生进行自我自立教育的安全群体。大学生在与社团成员的交往中往往能自然地认真审校自己的思想、情感与行为,从中获得新经验,从与他人比较中感觉到自立的外界要求、压力,从而内化为激励自立的内部因素。因此,要积极鼓励大学生参加学生社团的活动,促使大学生通过学生社团的人际交互作用观察、学习、体验、探讨、调整自己,参照他人,学习新的行为方式,从而达到提高自立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黄希庭,李媛.大学生自立意识的探索性研究.心理科学,2001,24(4):389―392.

[2]夏凌翔.大学生自立风格的初步建构.教育研究与实验,2005年第1期.

[3]夏凌翔,王希庭.典型自立者人格特征初探.心理科学,2004,27(5):1065―1068.

[4]夏凌翔.自立、自强特征的对比研究.心理科学,2005,28(6):1379―1381

[5]张婷姝.何为素质教育.光明日报,2000年3月1日.

上一篇:新闻稿撰写范文 下一篇:表彰大会新闻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