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工俭学辞职信范文

时间:2023-03-20 22:43:36

勤工俭学辞职信

勤工俭学辞职信范文第1篇

我是12级体科院新生,现就职于图书馆二楼东。回顾在这里的一个多月的工作经历,对这有爱的大家庭我深感依依不舍。在这里大家彼此关心照顾,我在这里的每次工作都很充实忙碌,让我感觉很满足,在这里还让我近距离的接触到了各种的图书。

但是这一个多月来的工作经历,也让我感到非常的困惑,在个人时间、个人爱好和个人休息的处理上,我感到越来越迷茫疲倦。

一,时间

我们体科院一周有36节课,今后还将有早晚自习,所以感觉自己每天都在忙碌。我在图书馆勤工助学的同时,还是学工处助理团的成员。每到审各类奖学金的时候会特别的忙,而在图书馆勤助上班的时间基本都是我没有课的宝贵空闲时间。还有的是在晚上的时间,我因此就基本没有什么时间看书复习了。

二,爱好

开学出我报了轮滑社,其大部分时间都是晚上活动。但是现在图书馆要上班,已没有时间参加活动。上星期我也从淮安把山地车骑到了南京,南师车协也邀请我入团。骑行运动是个非常耗体力的运动,而车协的中长途骑行每个星期六日都有,所以以后的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去图书馆上班。

三,休息

除了星期一、星期四晚7:00—9:00的班外,我还有星期六、日的1:00—3:00和2:00—3:00的班,特别是星期六、日这两个班我上的很累。因为吃过午饭后就要去上班,没有了时间去午休、调整,所以这一个月来,我每周都是在一种很疲倦很累的状态下度过的。

综上,出于个人难以优化的时间,高耗能的兴趣爱好和宝贵的休息时间等多方面的综合考虑,我不得不提出辞职的申请。按照惯例,辞职应该提前一个月提出申请,如果可以,我恳请即日能批准我的请求。因为我已和打扫教学楼的勤助做好了接洽工作。只要我过去就可以立即上班。因为他们那边的工作时间与我的学习娱乐时间较为吻合,没有太大的冲突。

若不能也没有关系,我一定会尽心尽责将自己接下来期间的工作不打折扣的完成,等候组织的安排!

对于由此为勤助造成的不便,我深感抱歉。但同时也希望勤助能考虑我的个人实际,对我的申请予以考虑并批准为盼。

最后预祝图书馆勤工助学越办越好,开创出更美好的未来!

此致

勤工俭学辞职信范文第2篇

贫困少年跳出农门

大二创业开办校园纸媒营销

1986年,黄朝阳出生于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一个贫穷农村的山旮旮里头,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日子清贫。

为了生计,父亲常年在外务工,母亲务农。“我必须帮家里分担一些重担,上学回来,经常会上山砍柴、放牛、下河打鱼草、搞双枪……曾还被牛掀飞了数米远。”

进入大学后,为了减轻家里负担,黄朝阳勤工俭学做兼职,并成为宿管部的副部长。因为查寝,他了解到很多同学经常宅在寝室或图书馆,对周围新开店铺的知晓度不高。“在2004年那时,学生大多没有电脑、没有智能手机,没有微博、微信,这些店铺也苦于寻找广告推广。”黄朝阳敏锐地嗅到了这一商机,叫上两同学成立了明格信息服务中心,办起了校园小型的纸媒营销。

“通宵达旦改文案、不停串店游说拉业务、满校园挨个宿舍发报纸……”大二就开始创业的黄朝阳一刻都不敢停歇,“当时每周出一期报纸,工作强度比较大大,也就赚个百来块钱,有伙伴中途退出了,为了锻炼自己,我整整坚持了一年。”

“空少”放弃“铁饭碗”

随后的大学时光,黄朝阳做过培训招生、去广州鞋厂做工、也曾在东莞外贸跟过单,每一次的实习,他都当做毕业前的一次历练。大学四年,年年拿奖学金。

2007年5月,当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来校招聘时,他顺利从上百名中南、湖大、师大的学生里脱颖而出,拿下仅有的2个实习名额,经过2月考核,成为当批唯一入职的员工,负责民航机票运营。成功进入大型国企工作,黄朝阳成为同学们羡慕的对象,并笑称他为“空少”。当时进入国航的那份荣耀与激情让黄朝阳很是自豪,拼劲更足。

靠着悟性翻资料自学、问师傅求证,短短两个月,他对业务熟练程度达到了民航毕业两年的水准。进去半年,黄朝阳就成为长沙分部的骨干力量,关于票务技术的问题同事都乐意找他,7年的时间里,他先后负责航班售票、航线管理、人渠道、大客户维护、投诉系统等领域。因业绩出色,还负责编写了国航长沙区域的教程。

在国企上班,虽然稳定体面,但黄朝阳心里清楚,这不是自己想过的生活。“圈子太小,生活太稳定,能看到你一辈子是什么样子的,与安逸的生活相比,我更愿意去尝试挑战。”

2014年,他不顾家人的反对,交了辞职信。

“想创业,又要与过去告别,只能往衣、食、住、行、玩这几类去选择,通过分析,我发现食品这个领域进入门槛低,且大有前途。”于是黄朝阳与合伙人在八一桥开起了中央厨房,为写字楼白领及大型会展提供O2O快餐配送,可惜没坚持几个月就做不下去了。随后在天马学生公寓附近搞餐饮小吃,生意依然无起色,也尝试花猪肉运作、营养早餐定制等项目,均以失败告终。

黄朝阳坦言,“创业没想象中那么简单,我当初对于创业太过乐观了。一次次的失败,压力很大,可是我告诉自己,你选择的路,哪怕是跪着也要走下去。”

2015年5月份,黄朝阳将目光瞄准了适应大众化、快节奏、携带方便的包点行业。“包子馒头作为北方的主食,南方的包点该如何打造最具本土特色的包子口味?”当他还在费尽头绪寻突破时,却发现长沙佶福祥包子店已经将辣椒炒肉、梅菜扣肉、萝卜干腊肉等传统湘菜创新融入到包子中,随后又推出培根芝士包、本小姐榴莲包等西式包点。“当时给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个包子铺非常具有湖湘特色与时尚潮流,我需要在这个优质的平台上干一番事业。”

通过多番考察,佶福祥包点吸引他的不仅仅是它貌似“肯德基”的时尚外表以及创新的湘菜融合,更是店内贴的大字条幅承诺:用放心肉,做良心包子。“公司在雨花区环保科技产业园有专门制馅中央工厂,并通过QS认证体系设计流程,每一个生产环节可控、安全、放心、有保障,给人一种工匠文化的精神。”

将佶福祥包子打造成国际化的汉堡包

“我应聘到长沙市佶福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前期负责做市场选址,每天起码走上5万步路。”黄朝阳说,为了考察店面,经常上午走一条路线,下午转一个片区,整个长沙城里都留下了他的足迹。自信、坚持与执着,这些80后的性格标签都在黄朝阳身上得到体现,入职两月后他被公司安排带团队,先后负责了佶福祥的市场营销、培训营建、连锁管理、网络招商、运营推广等工作。

“我曾经考察尝试了那么多项目,知道在外创业的风险高,所以想把佶福祥打造成一个靠谱、健康的大众化创业平台。”为了帮扶更多的年轻人实现创业的梦想,佶福祥坚持为加盟者提供原材料配送、店铺选址评估、技艺培训、店面设计风格、开业支持、后续监管等一条龙服务。

“短短一年时间佶福祥的店铺如今已经覆盖了湖南长沙、株洲、湘潭等7个市州,江西宜春、萍乡以及湖北洪湖等地。”目前已是公司执行CEO的黄朝阳自信地说,佶福祥开设的店铺从原来的60来家上涨到近150家,存活率高达90%,不少店铺的营业额突破百万元。

勤工俭学辞职信范文第3篇

有一次,一个家长介绍了一大拨熟人的孩子,张邦鑫担心人太多自己安排不过来。想来想去,他把20个人分了两个小班,并且告诉学生们:一开始可以免费听,家长还可以来旁听,正式上课后任何时候听得不满意,随时退余下的学费。这在当时的家教补习中,是从来没人做过的。

但这却成为学而思模式的雏形和之后一直坚持的运营模式。

小而美的力与疲

在做家教上尝到了甜头的张邦鑫,很快就不满足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认识了同在北大读研的同学曹允东之后,两人一番商量,于2003年东拼西凑,用10万元人民币注册了一家教育培训公司,并给它取名“学而思”。

张邦鑫后来总结到:所谓“创业”,当中的“创”字就是你要创造一个东西,创新非常重要。不想被主流行业思维束缚的创始人决意只做小班、不补差;别人都去大学聘老师,他们跑去招本科生;别人都去做成人英语培训,他们专心中小学学科辅导。现在看来,学而思确实走对了,因为中国不需要第二个新东方,也没有人能真正复制一个新东方。

由于办学模式灵活,找准了“中小学课外辅导”这一当时的蓝海市场,“小而美”的学而思在随后的几年中一直顺风顺水,虽然没有什么大的变革,但在运营过程当中,也有不少各种在业界看来比较奇怪的小动作,比如一边扩张一边关停服务和教学质量跟不上的授课点。

不久后,一个张曹二人从来没考虑过问题浮出了水面。2007年的一天,张邦鑫带着几个管理层去北京远郊放松,路上听一个同事说:一家刚融资2000万元的培训机构,一天内从自己的队伍里挖走了5个老师。五封辞职信齐刷刷躺在邮箱里,犹如五记闷棒。它们不仅砸在了每个同事的头上,也让张邦鑫痛定思痛,开始反思过去单纯的理想模式。

自建立之初,学而思就秉持“小而美”的运营思维,而且教学项目也仅限数学家教,加上教育培训机构普遍现金流充足,不缺钱的学而思一直不愿走快速做大的路子,也拒绝了很多投资机构抛出的“绣球”。i美股分析师李莹曾经如此分析这家慢公司:“在同行业中学而思的扩张最慢,而且进入一个城市之前要先进行网络推广,开学习中心只开一个强势科目,一个年级,学生反馈好才会开通续报。”

然而这次意外打击直接导致了学而思自我否定“小而美”战略,张邦鑫开始思考:“小而美可以吗?原来我是这么认为的,做大做小,只要有美誉度就好。但是商业这个事不进则退,如果不跟上时代就会被淘汰。”而曹允东也认为学而思要再度进行自我颠覆:“你没有占据更好的位置,在竞争中会处于被动,在开店、营销、招生、师资方面都是如此。原来,你是个潜水艇,别人只看见冰山一角。现在,你浮出水面了,人人都知道你多大,你只有往上走。”

“从慢到快”的自我否定

自我否定,特别是否定自己最初崇尚的理念,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但学而思的创始人也明白,只有变,才能通,这是不得不做出的牺牲。随后,学而思开始借助资本的力量加速进行全地域、全学科的扩张。

2008年,张邦鑫带着团队开始走出北京,前往天津、上海、武汉创办分校;2009年,学而思进步一开拓华南地区市场,在广州建立分校;同年9月,学而思获得了老虎环球和KTB共4000万美元的投资,完成了上市前的第二轮融资。

2010年10月下旬,学而思赴美上市,为自己的第二次折腾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张邦鑫、曹允东、刘亚超、白云峰作为公司的创业元老,以团体形式全权控股,管理层持股比例高达82.5%,其中张邦鑫和曹允东两人持股比例合计为63.8%。

公司成功募集资金1.2亿美元之后,开始了更加快速的扩张,不仅成都、杭州、南京、西安等地的分校陆续成立,耗资4000万、刚上线一年的ICS(智能教育)系统也迅速更新到了2.0版本,此外,针对3-6岁孩童的摩比思维馆也正式上线,这意味着学而思将客户群体扩张到了中小学之外的学龄前儿童。这时候的张邦鑫,对着媒体说了这样一句话:

“控制扩张欲望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然而,对任何一家企业来说,折腾都是一把双刃剑,就如同脱壳重生,学而思也无法避免转型的阵痛。就在这家企业飞速成长的当口,一如当年王强离开新东方那般,曹允东也离开了。

这距离学而思上市,仅仅三个月。

曹允东辞职的消息一经官方确认,学而思的股价立刻暴跌14.4%。连曹允东本人都没有想到,自己引起的波动比学而思IPO还大。虽然他和张邦鑫立刻出面灭火,称离职只是因为太累、减持是暂时没有收入来源,但在沉寂了一段时间后,已变身电商人的曹允东还是隐约道出了当初一些不为人知的苦衷:

“如果没有股价的压力,我们可能不会考虑异地扩张问题。谁愿意老出差呢?不出差的话,那就少进一些城市吧。这些想法,都阻碍着学而思的发展。”

停不下的“非主流”

除了运营思维,学而思在运营模式上也不断寻求着创新。如上文所讲的那样,头脑活络的张邦鑫在成立学而思之前,就“离经叛道”地尝试过在网上做培训。后来资金充裕了,张和他的团队更是在教育产业网络化上大刀阔斧,动作不断。

众所周知,K-12教育(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基础教育)培训机构长期以来都面临着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那就是地域性问题。如教育辅导、升学考试辅导、职业资格考试等培训项目,由于各省市地区考试内容不同,使得考生必须以地区划分来选择教育培训机构,教育培训机构也必须因地制宜的定位自己的市场。

上市后的学而思虽然一直重视异地扩张,但是其异地营收占比仍在30%以下,在全国15个已进驻城市中,基夺都是一城一个点。这说明传统渠道的教育培训确实有较大拓展限制。为了改变这一现状,2010年e度教育网上线,这个提供基础教育阶段各科课件、教案、试题试卷等学习和教学资源的网站,迅速成为了国内第一家布局完整的中小幼教育专业门户网站群,同时也是第一个家长、教师、学生互动交流和学习的网络平台。

这个举动和当时教育培训行业流行的用铺天盖地广告推广砸市场相比,完全是“非主流”路线。然而现在看来,e度网的诞生,不仅革了学而思的命,也革了整个教育产业的命。

首先,它扬弃了传统教育机构高成本的营销模式,通过网站互动有效地积累用户并打造学而思的口碑和品牌影响。其次,它也是一个低成本研究新市场的平台,通过收集网站家长学生数据,分析在当地开设分校的可行性,可以说是学而思线下异地扩张的前哨站。

这个网站的打造和运营,让学而思跳出了传统的行业桎梏,也让学而思走在了行业发展的前沿。

勤工俭学辞职信范文第4篇

1

林枫第一天到分部报到,就注意到了何欢。

春色正好的时节,何欢穿一条纯白色连衣裙,远远地坐在会议室角落,心不在焉地听着分部经理例会发言。隔了那么长一张会议桌的距离,林枫却一眼注意到她。

高新分部成立一年,业绩颇佳,宣传工作却跟不上去。大总裁抽了一个月的时间亲自坐镇,发现根源在于企划部管理混乱。林枫调来之前,大总把他叫到办公室,简单交代几句之后,做了个“咔嚓”的手势。大换血的勾当林枫不是没干过,他跟了大总近十年,处理过无数商业运营case,部门换血就像电视频道每天上演的狗血剧情,稀松平常。

上任不到三周,林枫已大致搞清企划部的人际命脉。企划经理是分公司片区街道办主任塞进来的,策划设计也都有来头,唯一外聘且职位最低的,便是何欢。

何欢负责媒体外联,她的工作台就在林枫办公室外面。她的桌子摆着绿植、卡通抱枕、水杯,还有一本厚厚的工作笔记。有次林枫从她工作台走过,她没在位子上,林枫顺手拿起那本笔记翻了翻,本子上密密麻麻记着一堆电话号码、QQ、微信号。

是个蛮努力的姑娘。简历也很清爽,普通大学毕业,做过半年实习生,实习生结束就进了公司,薪水偏低,还常被部门里的“前辈”呼来喝去。何欢算不得漂亮,胜在年轻,一双黑眼珠澄澈透亮。能在公司这样的境遇下呆得住,她算是任劳任怨。

但有一回林枫去外面办事,搭电梯的时候正碰上何欢走出,她低着头,没看到林枫,只在转身间一个瞥眼,两人就已经错过了。但那一瞥眼林枫印象很深,那是一种轻飘的,玩世不恭的眼神,完全不是平日里的何欢。也许那一刻,何欢一直掩藏的真性情来不及收敛,恰巧被林枫看穿。

2

分部筹备的项目计划下月开张,林枫忙得焦头烂额,天天近凌晨回家,后来干脆在附近包了间房。

有时太晚,躺床上反而怎样也睡不着。一天快4点了,他还没睡意,于是干脆下楼去买咖啡。他刚走进大堂那间咖啡室,玻璃门外进来一男一女,男的扎根小辫,穿条垮裤,骂骂咧咧的,女的双眼红肿,定睛细看,竟是何欢。林枫看着何欢从包包里掏钱办手续,一边被小辫男生不停催促,低眉顺眼的,一副受虐习惯了的模样。

从此林枫对何欢又多了层认识,但这认识让他非常不爽,他想花样年华的一个女生,薪水不高却足够自立,干嘛非要受渣男的虐待?

项目如期开张,当天全体员工聚餐。灵巧点的员工挨个给林枫敬酒,唯独何欢没有,心神不定的,隔几分钟就看下手机。聚餐结束时,林枫将车开到何欢身畔,问她去哪儿,何欢说了个地名,林枫招手叫她上车。

其实并不顺路,但不知怎么林枫就叫她上了车。一路都没有太多话,林枫问,何欢就答,林枫看出她心事重重,问她是不是家里有事,何欢愣了一下,快速回答说没有。

她住的是一栋老家属楼。下了车她匆匆跟林枫说过谢谢,转身进了中间那个楼洞。很快三楼的一扇窗亮了灯,紧接着传来男人很大的谩骂声,跟着是什么东西摔在地上的碎裂声。

后来发生的事情可以用一时冲动来形容。林枫冲上三楼,根据窗户位置判断出房间门,大力敲门。门开了,小辫男满脸狰狞站在那,林枫对着他的脸就是一拳。小辫男捂着脸惊叫,何欢从卧室跑出来,头发凌乱,左眼角有一块乌青。林枫二话不说,拉起她就走。何欢倒也不挣扎,任凭林枫将她拉到楼下,塞进车里,然后开车停在南湖边。

3

新项目虽然顺利开张,营业额却很不理想,大总将一切归咎于企划宣传跟不上。他催林枫赶快展开整顿工作,林枫迟迟没动静。大总对这位下属颇为无奈。林枫是他创业时的搭档,两人携手策划的商业项目曾经轰动全城,大总才因此打下事业根基,此后林枫一直跟着他,但却再也拿不出新颖轰动的idea,管理也做得半死不活,总给人感觉没什么干劲。

林枫很清楚企划部的问题,他迟迟不动手,是因为他只能拿何欢开刀。那次在南湖,两人在湖堤坐了很长时间。在很长的一阵静默后,她给林枫讲了自己的故事。

故事不狗血,但很平凡,就是一个女孩,生长在一个普通的家庭,三流大学毕业以后,因为没有更好的去处只好留在城市打拼,女孩从小怕黑,怕一个人,无限恐惧形单影只,于是在网上聊了个男朋友。没想到男朋友是个人渣,但即便这样,她也不想离开他。离不开他的唯一理由,是每当下班,远远地看见有一盏灯在为她而亮。

第二天中午何欢请他吃饭。吃的是日本料理,照旧没什么话题,但却有种什么东西,悄悄在他们之间萌芽了。

思来想去,林枫顶着压力,把那个很有背景却尚不明确的设计师辞退了。

4

之后林枫带着何欢,常常去吃饭,差不多把自己知道的城里的美食都吃遍了。他还帮着何欢写了绝交信,用短信发给小辫男,然后将他拉进黑名单,为了防止他上门骚扰,林枫还给何欢在市区租了间一室一厅。

何欢明显比过去快乐了很多。她的简单快乐常常让林枫觉得羞愧,因为就算是他自己,也搞不清究竟为什么这样对何欢。

很快,林枫又辞退了企划的几个策划。某些聪明人看出来企划部要大换血,也看出来是林枫保住了何欢。

渐渐流言四起,说林枫搞婚外情,骂何欢小三。流言传到何欢耳朵,根本承受不住。一次在卫生间,运营部两个人又嚼她舌根,何欢冲出来,差一点就动了手。

那天晚上吃完饭,林枫照例送何欢到楼下。江南布衣新上了批新货,他给何欢买了件墨绿的亚麻连衣裙。何欢没吱声,也没接衣服袋子,林枫扭脸看她,觉得她神色很是不对。他刚想开口问,她整个人贴上来,将他搂得紧紧,闭着眼送上自己的嘴唇。几乎完全是本能反应,林枫一把推开她。

何欢被推得撞到车门上,半天不动。好久她转过头,怨怼地怒视着他,幽幽地问一句:“究竟你当我是什么?”

5

几天后的周一,何欢没来上班。人事部上报给林枫一封辞职信,署名何欢。林枫在辞职信上签了字。

他想起好久没回过家了,于是下班开车早早回了家。进门就闻到一股饭香,老妈在厨房里忙活,看见他眉开眼笑,招呼他快坐,刚巧做了他最爱吃的红烧排骨。老婆还没下班,老爸在婴儿室推着婴儿车,逗着一岁的小孙子。看着这一室热闹的人间烟火,林枫忽然豁然开朗,恍然明白他那样对何欢的原因。

他带着何欢吃饭,给她租房子,在她房间里小坐喝茶聊天,聊他的曾经,那些梦想和久远的大学时光。他给何欢买衣服,让她穿成他喜欢的样子:有点清新,有点文艺,有点脱俗。那其实就是他自己,即将要被生活洪流淹没的自己。

这就是他喜欢何欢,一个有那么点不一样的年轻姑娘的理由。谈不上爱的,他只是在她身上,看到了曾经的自己的影子,因此可以那么长时间,连她的手都没碰过。

他没再去找何欢,只是常常去她的微博偷窥。她又找到一份工作,还找了大学室友合租了另一套房子。到底年轻,她很快就将林枫带给她的伤痛忘记了,热火朝天地生活,工作,孜孜不倦地找着男朋友。

6

大总对林枫的工作极为不满。他炒掉的那个设计师的背景黑手发了威,给大总带来不小的麻烦,大总将林枫骂了个狗血喷头。等他骂完,林枫轻轻吐了四个字,我不干了。

他目不斜视走出办公室,大总也没再联络林枫。林枫知道大总对他也算仁至义尽,也许早就在等着这一天了。

他背着家里人,去了云南,又去了趟。生活不但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意和远方,林枫觉得自己苟且的时间太长了。

在的纳措湖畔,他正惬意地躺在瓦蓝瓦蓝的天空下,妻子电话来了。她在电话里哭,问他为什么突然就辞了职,下个月要交车险了,问他怎么办。又说她托同学给他找了新工作,只要他这几天回来,不用面试立马就能上任。

他挂掉电话。忽然想起好久好久以前看过一部电视剧,叫《一地鸡毛》,陈道明主演的,结尾有一个镜头,陈道明坐在阶梯上,看着几年前勤工俭学的自己在广场上擦一辆一辆的车,年轻的陈道明招手呼唤成年后的陈道明,成年后的陈道明微微笑着,摇头表示不会去了。

勤工俭学辞职信范文第5篇

当时那年轻女子被安置在护士站椅子上坐着。她穿着薄薄的白衬衣,卷曲的长发遮住了半张脸。立在旁边的男人眼神飘浮地直呼朱自忠的名字。在大脑图库搜寻到这张男人的脸,是医科大学同年级不同班的张炙。他和肖晓娴结了婚。那么坐在这里的不是她还会是谁呢?肖晓娴!他冲口而出,拂开她脸上的乱发。苍白憔悴的脸上双眸空洞地替代了清澈的湖水。他摇着她的头喊,没有任何反应。他让护士把她安排到单间病房。让病人躺下后,张炙沉痛地说他爱,对她没尽责任,他的人生也毁了。她忍他很久了,离婚是他提出的。送她来是希望老同学能帮她。唉,克服不了。他叹了又叹。朱自忠表示理解,却没能留住那行色匆匆的赌徒,对方哪会留下照顾前妻。怔了片刻后朱自忠抓着她的手呼唤,她毫无反应。引导做些动作,但她只僵硬地保持一个姿势。

过了一会儿,疾风骤雨凶扑来,屋外雨幕一片,他关上窗户。病人眼中有了些光亮,叫出声来:“你是朱自忠吗?”她怎么患病的,这是他最想了解的问题。然而她又是漠然,离生活很远的样子,不回答他,也不看他。直到他说记得学校的生活吗,她的眼神才不那么涣散,听他回忆起一些情景。

医大坐落在市郊。朱自忠找到临床医学系教室的座位,看到同桌是个乡下女孩。深秋她还穿着破旧的白凉鞋。她沉默地听课,还是高中生模样。一天朱自忠见她画着他,惊奇地说看不出她还是画家呀,她脸上掠过漫天红霞,嗫嚅着叫他别笑话。问她学过吗,她声音颤抖地告诉他,没有。想学,没条件。她家穷,也不重视。小时候她就在泥地上用树枝画想画的和熟悉的东西。上大学了,她参加美术兴趣小组,得到系统训练了。但他觉得她已经画得很有水平。他们是相处很好的同桌,有的课是在大教室上,还是默契地坐在一起,像鱼儿习惯玻璃缸里的水草。要说很谈得来也不是,就寒暄几句。下课后她忙勤工俭学。他忙考研。后来他发现她喜欢看踢足球了。足球飞到她脚边,她就把球踢到运动健将脚下。那些人对球技特好的张炙打趣说他带了球童来。她和张炙都留在学校附属医院了。朱自忠读研后在省精神卫生中心工作。虽在一个城市,却没见面。他收到她的信说她想画画,却离不开单位。至于丈夫,她说对她不好,却不敢面对离婚。回信他都没谈到实质,也没问她什么。他对人都这样。他读完研后就觉得老了,做什么都慌慌张张的。

她听他说完这些,轻声说没忘,又漠然了。他只好坐在一旁写病历。清洁工人进来打扫卫生。她喃喃地道:“妈妈来了吗?妈妈,你在我身边了,我知道你在身边了!”清洁工见惯不惊,打扫后默默地出去了。失望了片刻,她指着窗台上的吊兰说:“妈妈留下的草啊。帮我拿来,我要看看。”朱自忠想了想,把它拿到病床旁。吊兰的叶子悬吊在空中,微微颤动着看得见尘埃飘舞的空气。她以为它是那年九月妈妈给她洗头时用来煎水的黄,她知道张炙不会来了,他只顾去赌。唉,也没什么了。她叹气道,只有这盆黄了。她抚摸着纤细的吊兰,把最长的叶子捏碎了。

将吊兰拿回窗台时他的手机响了,妻子告诉他说他的爸妈来家了。他的生活就这样,上班回家,有个伴。下班后他回到家。爸爸须发花白,背也佝偻了。妈妈说该要孩子了。他没回答。妻子说享受生活才是,养孩子又累又费钱。他没反对。他经同事介绍认识的妻子做公司的接待工作,两人就是说几句生活琐事。

晚饭后他陪了他们一会儿,回到病区看望肖晓娴。护士在过道上推抢救车,一见他就惊慌地说他的同学出事了。他跑进病房。那盆吊兰掉到地上了,陶瓷花盆被摔成片片碎瓷。病人脸色如蜡倒在地上,还握着一片尖瓷,手腕滴着血,感觉不到她的呼吸。止血包扎输液输血,时间流逝,她恢复了神志,是一副拒绝的态度。值班人员抢救后出去了,他陪着她。她的眼睛像刚来时一样空茫:“妈妈在哪里?为什么不来?你知道吗?”他摸她的头,那头秀发像雨淋的树叶。一触,她就安静了。她说刚才把血放了,热气就出来了。她看见了它。否则她不知道这人世间还有温度。好满足啊。她想到樱花飘落时也带着自身热气,它们归于大地,她却无家可归。老家?只是一个人们的常用词。感情上远离就回不去了。这种扬弃是痛了她一年又一年的。父母还在做又苦又累的农活,会偶尔念叨她。但不会改变的。她不愿说了。这使他决定找她的父母。

过了两天是休息日,他换乘了几次车,凭着大学暑假做社会调查经过她家时的印象踏上旅途。笼罩着寒气的小山村,明镜般的水田倒映出树影,萧瑟得让人心慌。山不高。树不多。山坡上种植了地毯样的小麦,还有甘蔗。到达他们那里时雨停了,浑身被淋湿了。土里的两个老人瘦削蜡黄缓慢,更苍老了。他过去介绍了自己,说肖晓娴病了,病得很厉害,去看看她吧。问是什么病。他说是精神方面的。肖妈问要打人吗。他说可能会打病人自己。肖妈眼睛瞪圆了,念叨打打好了,打清醒一点。去吧,看了快回,须马上除草了。肖爸把锄头靠在身上对她命令道。肖妈念及路滑,说等路干了再走。风吹来,朱自忠冷得直哆嗦,催肖妈走。两人赶回市里。

黄昏的天空下,医院望去就像匍匐的士兵。两人身上贯穿着旅途的疲惫径直走进去,没想到病床是空的。朱自忠走到护士站问肖晓娴哪去了。她在参加集体活动,护士说。他跑到集体活动区域,没发现她。有个放下乒乓球拍的男病人说那个年轻女人出去了,有个食堂师傅来拿餐盒,出去时没有关门。他叫护士通知大家寻找,怕她上了街就麻烦了。找遍了医院,在后院的梧桐下他见到了肖晓娴。她穿着白底蓝条病员服蹲在那里,像低到地面的逗号。那棵高大的梧桐叶子快掉光了,她正将黄叶一片片拾起来,整齐地叠放在一起,看上去像泛黄的时间岩页。朱自忠叫了一声。她手一抖,将未完成的艺术品碰倒了,黄叶散了一地。不要她来!她就像被针刺地尖叫起来。把她拉回病房,她在门口就立住了。她用清晰的口吻叫她妈妈走。坐在椅子里的她妈妈问哪里不舒服,她不理。朱自忠指指病人的头,又指指心脏。“什么时候管过我了?”肖晓娴像忍了好多年,胸脯波浪般起伏着。朱自忠扶了扶她的肩,叫她去病床躺下。咚地一声像巨大的尘埃落地,她直愣愣地倒在床上,叹息说不该叫她来。他鼓励她说下去。

“我早死了好。”她谁也不看,眼睛空白地睁着,抱怨的炊烟升腾,声音低沉地说:“妈妈,小时候我和你去县医院看医生,医生说我是心脏病。之后你叫我在走廊等你拿药,好久都没见你。我能到哪儿去?天快黑了,我凭借模糊的印象赶回家。进屋时,你看到我,显得很惊异,但没说什么。从此我好害怕,你们要我做啥就做啥,我还是被骂。”她疲乏地闭上眼睛。老人苍老的面容更加黯淡了。朱自忠问是真的吗。不是没有对她好啊,要不还不冻死饿死了,肖妈缓缓地说。心脏病治好了吗,朱自忠又问,病房里只有沉默。住了一宿肖妈走了,说肖晓娴又没哪里痛。朱自忠解释又解释,希望她好好照顾病人,一切都会好的,却没留住她。

还是自己多费心吧。如今同学成了他的病人,谁能帮她呢。朱自忠想起大四上护理学搬运法的示教课。老师问谁愿当病人,不喜欢抛头露面的肖晓娴轻声说她来。躺下后,老师以搬运病人的不同方式抱她到另外的床上,又把同学分成小组练习。她被搬来搬去,一脸幸福。她多渴望温暖啊。但时间有限,他要值班要回家,他想到通知她的单位派人照看。可是她说辞职了。为什么?起初她不肯说,说是说来话长。后来还是说了。

最美好的光阴是顾左右而言它地以行医的谋生方式度过的。喜欢做的事情没做多少,是对生命的大浪费。她的画是在工作后正规学习的,处在突飞猛进的进步中。但单位工作像牛拉磨似的,当内科医生不是机械治疗就是严格检查,没法考虑在画画上发展。加之心脏病错过治疗时机,不严重却有影响。她想还是时间最重要罢,就交了辞职信,说明原因是想离开这个大家庭。他们挽留她,她一概沉默拒绝。那天鲜花绚烂开放着,草坪绿油油的,使她想起虚度了的青春年华。她迈出单位大门时体会到前所未有的欣。努力画画。可是她的画一时卖不出去。不是畅销的通俗画法,而是深入灵魂的创新之作。曲高和寡就使她更加远离了人们说的赖以生存的一切。

他沉默了,怎么能指责她。她需要帮助。她轻松了,说想睡觉。他就出去了。

第二天一早朱自忠提前到了病区。他敲了敲门,没有回应,便使劲推了推,却因用力过猛差点摔倒。肖晓娴睡得安详。走近些,才看到她脸色苍白嘴唇青紫。在她鼻孔前试了试,没气了。他给她进行心肺复苏,一边喊值班医护人员。他们跑来抢救,却很快停止了。有很长时间了,大概服药过量,自杀的可能性很大,主任轻声说。当初检查她的随身物品了吗,护士确定地说检查过啊,平时服药也是在监督下进行的。

她像樱花一样逝去了,静静离开是一种主动选择罢。精神科的工作之一是阻止人们主动离世,但是一门死亡艺术古雅的气派对朱自忠却有遥远的吸引力,没想到同学先领悟了。人是多么不同啊。他会以什么方式离开呢?其他人,比如妻子,她在小市民的满足中生活,仿佛轻快的气泡。她也许会高寿地终老。但她什么也不知道,也留不下。

病人们在过道走动,脚步声像秋风掀动树叶。他把那具失去生命的躯体抱住,它轻柔得像什么象征。大学时她用钢笔在一张白纸上画树叶,不停描绘中使树叶具有了透明的质感,如同一张张蝉翼。他在课间偶然看到,就被震慑了。那时她告诉他,这是生命存在的样式。每片叶子都是不同的,它们回归泥土时也不一样。而获得至美那一片就像樱花飘落。他知道虚无毁灭的物衰美与自杀危机心理干预是事物的两面,总在幻想长生不死的人们往往坚决批判这美。他充满矛盾地对一个个病人说活下去的理由和方法,也跟她说过,一次又一次。她听着,不置可否。

勤工俭学辞职信范文第6篇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践思考

“卓越计划”将学校、社会、学生三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建立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之上,学校和企业在共同为学生制定相应的教育计划和培养计划,通过几年来的探索与研究,“卓越计划”显示出了其强有力的有生力量。

一、“卓越计划”实施现状

中国在最近几十年间发展迅猛,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绩,并且正处在迈入发达经济实体阶段。从中国的城市修建这一点上就可看出,社会对“工科人才”的大量需求。“卓越计划”的实施,加紧了教学模式与实践的联系,培养出了一批更加和社会接轨的理论实践并重的人才,拥有着自身的特点。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卓越计划”在现阶段依然存在着较多诟病。以下就“卓越计划”的特点以及在实践之路中出现的诟病作简要阐述。

(一)“卓越计划”的特点

1.多样性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一,经济在走多元化,行业在走多元化,企业在走多远化,高校在走多元化,人才也应该走多元化道路。“卓越计划”主要是培养面向“工业界”的人才,但是,现在的“工业界”已经不再是过去简单的一个生产车间,一条生产线,而是各种各样。

2.超前性

国家在每一阶段的发展规划不同,需求人才也会有所区别。“卓越计划”不光是要培养专业人才,更应该根据国家产业调整,及时更新信息,为社会储备日后需要人才,使国家不会存在“供不应求”的局面,滞缓国家发展脚步。

3.创新性

“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需要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学生自主三者相互配合。创新意识不光体现在学生的创造力上,也应发挥于学校和企业之中。

诚如总理在2013年11月9日被公布于中国网络电视台的“公开课”上的工会十六大的经济形势报告,被媒体冠以“权威、轻松、活泼”的形容词。摆脱了总理报告以往带给人们的“不苟言笑”的特征,这样“新式”报告方式更家被世人所接受。可见,总理在以切身演练给我们传递着一种信息――创新的重要性。

只有将学校创新的教育模式、教师创新的教育模式、学生创新的学习模式、企业创新的培养模式结合起来,才能使“卓越计划”体现出自己的优势,更好地完成其社会使命。

4.国际性

人才的需求不能仅仅止步于国内,还应走向国外,走向世界。“卓越计划”旨在培养出一批国际化的高等专业优秀人才,使其具有了一定的国际性。

(二)“卓越计划”的诟病

1.“形而上学”的“卓越计划”

在哲学理论中,“形而上学”被归属于“唯心主义”理论。我国的“卓越计划”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为数不少的“形而上学”现象。

很多高校对于“卓越计划”的参与度有着很高的积极性,但是却没有做到真正的制定一套完善的相应的培养计划。而企业虽然响应着“卓越计划”的号召,却并不会将实操工作留给学生。于是,这样的一种社会现状就会很普遍――高校组织学生进入企业实习,一批批学生就成为了观摩团的代表,被企业带着参观他们的生产车间、生产基地,等等。观摩数次之后,学生依然不知道亲手操作的感觉,企业也无法发掘优秀的学生。长此以往,不仅淡化了学生的积极性,也更使这样的教学变成一种既定模式,无法得到更新。

2.未被普及的“卓越计划”

在2010年的“卓越计划”启动仪式上,与会的企业代表仅20几家,高校仅60几所,而对于拥有上千所高等“工科院校”以及成千上万家企业来说,这样的一组数字无疑有点“寒酸”意味,可以说,在2013即将接近尾声的今天,很多高校工科学生甚至不知道有着这样一个教育培养计划的存在。缘何未出现这样的情况,无法不引发教育者、受教育者、企业以及社会大众的思考,也表明了“卓越计划”的实践力度并不到位。

3.不具特色的“卓越计划”

十七大的召开过程中,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才强国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高等教育模式在这样的背景下面临着改革,如何走出具有中国的特色的工业化道路成为了社会各界努力地焦点。但是,由于我国具有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工程教育,在改革中才会阻力重重。

“卓越计划”的高等工程教育要强化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主动服务行业企业需求的意识,确立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观念。我国的传统教育模式延续了几千年,其思想对我国教育界的影响作用不容忽视。“卓越计划”无疑有着自身长足的优势,现代人们的思想观念更新速度也在不断加快,但是要将“卓越计划”得到完全有效地实施并走出中国特色道路,摆脱西方模式也不是能一蹴而就的。

二、对“卓越计划”产生的几点思考

“卓越计划”未来的发展会越加完善,也会越来越得到大众认可,这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但是现阶段的“卓越计划”有着各种各样“先天的、后天的”不足,也是毋庸置喙的。以下就“卓越计划”引发的几点思考作出相应阐述。

(一)去粗取精

1.借鉴他国精髓

正如赵韩强、郭宝龙、赵东方、张波在《国外大学产学合作教育对我国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启示》中所述,国外一个世纪之前就已经提出了类似于中国“卓越计划”的观点。一百多年来的探索和实践发展取得的成果令中国望其项背,可是只要能够有效地借鉴其精华之处必定能对我国的“卓越计划”产生巨大的帮助。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学工学”产学合作模式是一个典型的案例,他的发展速度之快确实令人惊叹,也可看出“产学合作”教学模式在西方的收效颇佳。

如滑铁卢大学的三个学期制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能力,在中国会现实下非常值得借鉴。中国高校学生很多具有“勤工俭学”的想法,但是由于课程以及平台有限等原因较难实现,还有部分学生从小受到家庭庇护严重,严重缺乏独立能力。从哪个方面来说,工读结合都是十分有益的教学模式。

2.杜绝生搬硬套

我国在借鉴他国精髓之时必须结合自身国情,不然就有“东施效颦”之嫌了。譬如,我国由于长期以来教学模式就比较单一,学习氛围相较于西方国家属于内敛型,所以不可能完全照搬西方的教学模式,应该根据我国自身状况合理调配教学方案。

(二)建设强大后盾

1.增加专项资金投入

我国的教学投入资金虽然数量巨大,但是并未在国家财政支出中占据较大的比例份额。“卓越计划”需要有强大的财政支持,增加这方面的专项资金投入,所谓的“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或许过于极端,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是“活雷锋”。尽管为人师表,但是无论是教师或者辅导员在付出时都需要有突入,如果国家在资金方面不能给与支持,能够全心投入到“卓越计划”的学校职工不会占据太大比例。所以,增加专项资金投入可以调动学校的积极性,使其没有后顾之忧,便可以使该计划得以更加顺利、有效地实施。

2.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以及鼓励政策

“卓越计划”涉及到的很多领域,我国的法律法规都不够健全,如税收、经济等。“卓越计划”输送到社会的人才最终是服务于整个社会经济,服务于整个国家,为国家创造收益。所以,我国应加强这方面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完善。同时,对企业、学校以及学生个人建立相应的鼓励支持政策,加大全国各类型企业、高校的参与力度,提升学生自身参与“卓越计划”的积极性。

(三)强化企业内在需求

1.从时间成本上强化企业内在需求

我国每年都有很多人员在“跳槽”,很多企业每年都需要招聘大量人员,甚至是央企国企。出现这样问题的原因很多,如薪酬过低、企业文化没有向心力,还有就是实习期过长。每年企业招揽人才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对其进行培训,而后在员工还未创造出任何收益与价值的时候接收到一封“辞职信”。这样的事件在“工科”职业发生的尤其多。

假若企业参与“卓越计划”,不仅可以节约时间成本,还可以节约资金成本。在校生的见习或者实习工资与其毕业之后相比有着较大差距,尽管他们做的是同样的事甚至比正式职工更好,待遇都是天差地别。而且,学生在学校就已经熟悉企业的工作,掌握相应技能,便能省去企业的一大笔培训费用。

2.从人力资源角度强化企业内在需求

人力资源是企业最为关键的部门,中国的招聘会市场上基本都是人力资源的天下。可是为什么招聘会永远人山人海,人力资源部门每天要从如山的简历中选择适合自己公司的职工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通过“卓越计划”却是人力资源选择的一条捷径并且更占先机。

(四)建立学校保障机制

1.建立强有力的师资队伍

有着专业师资力量的支撑,尤其是有着实际工作经验的师资队伍,可以使学生理论与实践并重,不再只停留在书本知识之中。同时,有着实践经验的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较快,知道如何使学生更好的驾驭一门课程,更好地接近社会实际工作。

2.设立专门机构,与企业联合制定培养方案

学校需要主动和企业联系,以增加学校的合作方,加大学生和企业的相互选择概率。同时,根据企业实际需要制定学生培养方案,更加接近市场动态,适应市场需求。学校和企业共同改革课程体系,可以完善学校“重理论,轻实践”,企业“重实践,轻理论”的弊端。

三、结语

“卓越计划”现在主要是针对“工程师”的教育培养,但是,我国未来不只是培养“工科”类高素质人才,其他方面的人才也需要一种“产学合作模式”进行培养,而这样的模式在未来的中国必定能够得到普及。

参考文献:

[1]王力纲.高校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探索与实践[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3,(04):34-39.

[2]林健.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进展评析(2010~2012)(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04):1-12.

勤工俭学辞职信范文第7篇

对于其他一些有工作经验的求职者来说,稳定的收入、晋升的机会,则是他们所需要的。这些求职者因为有过工作经历,经验也相对多一些,对招聘单位提出的要求也比应届毕业生高很多。

关键词: 求职者;求职;心态;大学生;机遇;就业

一、大学毕业生求职心态

自1999年国家实行高考扩招政策以来,各大院校每年提高新生入学比例,随之而来的就是毕业人数也相继增加(详见下面表格)。毕业生本人、学校、家庭、社会都承担着巨大的压力。为此,国家也出台了相应政策,鼓励毕业生早就业或自己创业,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相对于每年好几百万的毕业生来说,这些政策的实施也只是杯水车薪,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长此以往,必将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

[年份\&毕业生人数\&2001年\&114万\&2002年\&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338万\&2006年\&413万\&2007年\&495万\&2008年\&559万\&2009年\&611万\&2010年\&631万\&2011年\&660万\&2012年\&680万\&2013年\&700万\&]

总体来说,社会大环境都是一样的,求职成功和失败的区别多取决于个人心态是否正确,是否真正了解和认识自己的现状,是否乐于为改变现状而尽最大努力……

就以上情况,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就目前我国求职者在就业方面存在的一些心态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本人多年的工作经验分享一下心得体会。

首先,欠缺工作经验,尤其看重在校期间所取得的荣誉而产生自高自大心态者,应该认识到,同等社会条件下,优胜劣汰,这是竞争的必然结果,是自然法则。

信息社会,信息的传播途径比较多,求职者得到各种招聘的信息也相对比较容易,这对求职者来说是有利的一面;另一方面,各种社会信息,当然也包括了一些不良信息,充斥着大家的生活,难免产生浮躁心理,难以真正安下心了思考自己的现状和未来要走的道路。相反却是急于求成,盲目自大,跟风攀比,在求职过程中造成各种被动局面,最终一事无成。

另外,在求职者和招聘企业之间存在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企业时常抱怨招不到合适的员工,而求职者也经常抱怨自己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这样一种现象说明,企业希望招到有经验的求职者,而大多数刚毕业的求职者又是没有工作经验的,这样一种类似悖论的逻辑,使得招聘企业和求职者双方都陷于苦恼。归根结底,除了自身实力和能力以外,更多的是自己的心态问题。

懂得“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求职者就能平和心态。比如,有这样一个场景:一家房地产知名企业急需业务人员,在一次招聘会上,有两位男士过来应聘,这两个人,一个是学市场营销专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小李;一个是“久经沙场”、阅人无数的中年男子小王。虽然两人都是西装革履过来应聘,投递了简历,也都接到了面试通知。在真正面试的时候,小李和小王给面试官的第一眼印象是不同的,小李的气质和小王是没发比的,一个满脸稚气,大谈自己在校期间所获得的各种荣誉,考取的各种证书和纸上谈兵的营销策略,这样一个人和一个工作经验丰富、有实战经验的老将是无法比的。可想而知,最后谁能够赢得这份工作。

这个案例说明了什么?它告诉我们,自身的实力是取胜的资本,如果我们还没有成功,无须自怨自艾,我们只是欠缺成功的资本,还需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内在素养和能力。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三年或五年之后,自己是不是比刚出校园的时候有所成就?所以时刻记住,在这个充满激烈竞争的时代,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是铁一样的法则,必须领悟、遵守。抱怨无用,提高自身素养才能解决实际问题。

其次,把名利和成功看得太重,又缺乏承受挫折和失败的能力,最后伤到的还是自己。这样的求职者,应该树立切合实际的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我们不乏看到这样的求职者,他们将大学四年积累的书本知识,学得很扎实,只等待毕业之后,能够厚积薄发,实现理想和抱负,为此,他们把名利和成功看得特别重要,一心求成,急于表现,而事实上,这样的初衷往往适得其反。一旦遭遇失败的打击,就会一蹶不振,自暴自弃。

如何看待成功?成功不是看你有多少钱,有多少房子。成功就是达成所设定的目标。成功其实是一种感觉,可以说是一种积极的感觉,它是每个人达到自己理想之后一种自信的状态和一种满足的感觉。总之,我们每个人对于成功的定义是各不相同的,而到达成功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先得学会付出常人所不能付出的东西,承受比他人更多的挫折和失败的打击,依然能够积极奋起直追、面对一切的人。人生的价值也在于此。

把所有的经历都看作是一种人生历练的过程,抱持着一种积极的心态,承受任何打击和风雨,使每次失败包括求职的经历,都成为人生的一笔财富,激励自己努力、努力、再努力!

第三,还有一类求职者,心态摆得很正,这或许与他们的人生经历有关。他们求学和做事一样踏实、勤奋,对自身也有很清晰的认识。

我身边有这样一个案例:

2000年大学毕业的小胡同学,就读于省会一所专科院校的机电系机械工程专业。从农村走出来的他,三年时间里除了参加学校的勤工俭学,还自学了与自己专业相近的计算机信息专业的本科,三年专科毕业后,他同时也拿到了本科学历证书并取得了学士学位。大三的最后一个学期,他被学校选派到一家私企实习,因为自身的踏实好学,为他赢得了就业的机会,看到很多同班同学毕业后都选择了其他更好的去处,有的选择了北上,有的去了南方发展……只有他自己留在了当初实习的这家公司,他有明确的目标和自我认识,他知道一份工作来之不易,他还年轻,有的是机会,但眼前最重要的是把这份工作做好再说。后来他从该公司的实习车间调到技术部从事软件编程工作,虽然与自己的专业不是完全对口,但是他善于学习和钻研,很快掌握了最新的编程软件和单片机开发技术,再加上自己的机械专业,工作中得心应手。在这家私企一待就是八年。随着该企业自身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小胡有了出国的机会,经常出国为公司的产品安装、升级或调适程序。也得到了很多晋升的机会。

2008年的时候,在一次同学聚会上,从天南海北赶回来的同学们,讲述着自己的经历,失败与收获并存,荣誉与辛酸参半。小胡一直坚守着自己原则,做人和做事一样踏实、认真、执着。就在这一年,他被一家大中型企业的老总看重。

小胡大学毕业后的这些经历,足以说明,人生的资本在于奋斗和积累,真正有用的人才放到哪里都像金子一样闪闪发光。

二、有工作经验者求职心态

有工作经验者,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经过实际工作经历,有真才实学,名副其实;一类是在某一行业或领域涉足不深,浅尝即止,名不副实;还有一类是将自己求职经历的经验吹嘘为工作经验,与真正的工作经验大相径庭。

当然,除了以上三种类型外,还有一种类型,就是有工作经验但是为跳槽而跳槽,狂妄自大。

首先,真才实学,名副其实有工作经验的求职者,一般对招聘单位提的要求较高。这样一个群体,再次求职,多是因为原单位的待遇福利或发展情况已不能满足该员工自身的成长的需求。主要有两个方面:

其一,无法满足经济生活的需求。这种人群结构年龄一般大都在三十岁左右,或面临买房、结婚、生子以及赡养老人等诸多问题,生活压力日益增大,如果在工资、福利等待遇方面无法满足自身生活的需求,他就会另谋他路,以求得更高的工资福利待遇。

其二,原单位的发展状况,已无法满足员工自身成长的需要。通过在职场拼搏几年后,积累的一定的工作经验,如果一直待在某个职位上而没有晋升的机会或没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再努力的员工也会有一种挫败改,这是人的本性。如果一个非常努力,工作中面面俱到的人自身存在的价值,没有被接受或认可,内心所遭受的打击是非常大的。这种情况下,员工就会觉得自身的发展遇到了瓶颈,是到了离开和重新选择的时候了。

有这样一个案例:

小刘同学是2005年就读于中国地质大学环境工程系,2009年毕业后保送本校研究生,三年研究所期间有两年都在新疆做环评项目,因为踏实能干,他两年时间做了一百多个大大小小的环评项目,期间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并于2013年7月份考取了环境工程师资格证。

无论学识还是工作经验,这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才。但是在2013年9月份,他向新疆的工作单位提出了辞职,原因很简单,就是目前的工资无法满足家庭的开支,他已经27岁了,结婚一年时间,准备经营自己幸福的小家,同时还有双方的四位老人需要赡养……一时间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于是他向这家环评单位递交了辞职信。

一个人即使有再大的理想和抱负,如果无法满足自身生存和生活的需要,一切都是徒劳。这是非常现实的问题。所以小刘的做法我们应该予以理解。

其次,对于之前的工作,浅尝即止,自吹自擂为“有丰富的工作经验”。这种情况也大有人在。浮躁、缺乏对自身正确的认识,自以为是,自作聪明,是这类人的共同特征。

经常看到在一些大型人才交流会上,写着有各种工作经验的个人简历,胡编乱造者不乏其人。这样的人做人都不诚实,怎么可能指望他们能进入工作岗位后做好工作呢?

在2011年春天的一次省人才招聘大会上,我的同事,一位人事部的主管,她从人才市场回来跟我讲起了招聘的经历。她说,很多人只看简历,让你恨不得不惜重金引进公司重用,但是当真正通知面试的时候,他们回答问题都没有底气,问到以前的工作经历的时候,他们甚至有的回答说“我随便写的,实际上没有干几天就不干了……”听罢,真是令人气愤,对企业来说浪费了人力、财力、物力,到头来是一场无用功;对应聘者个人来说,不诚信的简历,最后害的都是自己。

对于这样的人,无论经历多少次求职,恐怕成功的几率也没多少,即便偶尔一次蒙混过关,最终还会是以失败告终。

再次,还有一种人抱着某种侥幸心理,把没有任何工作经验说成是有工作经验。他们一直以来都没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没有持之以恒的毅力,从来不敢真正开始工作。一方面他们缺乏自信,一方面不愿意接受现实和面对现实。每天都过着自欺欺人的日子。

这样一个人群,大都是有着光鲜的家庭背景,父母有丰厚的经济实力,自己工作不工作都无关紧要,缺乏责任感。游走在各种招聘会上,于各招聘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部的招聘人员见面熟,能说会道,侃大山式的递交简历的场面也给招聘人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真正通知面试的时候,往往不会参加。拿自己的人生当儿戏,不尊重别人的工作。

最后,除了以上三种,还有一类有工作经验的求职者,要求一般相对都比较高,会产生自负心理,产生不良后果。这种心态的求职者,需要谦虚需要归零和放空自己,不断汲取新的技能,以提高自己,适应更高的工作需求。

这类人群的特征是,在职场已经奋斗多年,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当自己不满足现状的时候,就选择了跳槽,重新求职。这样的人往往会觉得自己在重新求职过程中占绝对优势,于是对用人单位提各种要求,包括工资、奖金、福利等。即便是顺利求职成功,在实际工作中,会狂妄自大,对年轻员工或其他不及自己能力强的员工不尊重,造成负面影响,长期如此,也不会长久下去。可想而知,如果不端正态度,摆正心态,不谦虚好学,没有归零的意识,只能永远在求职的路上痛苦挣扎,追悔莫及。

任何工作除了每个人的努力,还要靠团队来共同完成。想融入新的工作环境,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只能从心态上放空自己,吸纳新的企业文化理念,学习提高自己的岗位技能,与他人协作的能力,尊重他人的心态。唯有此,才能长久,才能成功。

三、求职就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通过对以上几种求职过程中心态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不同的求职者抱有不同的心态。造成这些各式各样心态的原因也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从客观上来讲,我国的教育模式,存在教育资源不公平的问题。

教育资源匮乏地区的孩子们进入大学深造的机会明显低于城市的孩子们,这样就使得他们在真正不如社会后,自身缺乏竞争力,甚至在面对一份工作的时候,屡遭淘汰。

举例来说,一个来自农村山区的孩子和一个从小在城市长大的孩子,他们从学前班开始,一直到大学毕业所享受到的教育资源相差甚远。这是现实,也是现状。目前,国家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正在大力着手改善这一局面,力争缩小差距,比如实现优秀教师轮岗制度、优秀教师支教、加强农村教师培训等一系列措施来实现教育资源优化合理配置。使祖国的花朵,都能茁壮成长为国家未来的真正栋梁之材。

第二,从客观上来讲,很多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脱离了社会实际需求。

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提倡以市场为主导,实行资源优化配置。高校在专业设置上也应如此,不能盲目设置专业,需要对实际工作中各行业各工种有透彻的了解和把握,开设社会需求量大的专业,使毕业生能够从学校步入社会的时候实现顺利衔接。

比如,有的高校,为了显示自己院校的专业丰富,吸引更多的生源,盲目设置法律类专业、管理类专业,在开设这些专业的时候,各决策层根本没有进行市场调查,没有根据自己院校的实际情况和竞争力进行深思熟虑,而是为了扩大生源,迎合扩招的需要。甚至有的工科院校设置各种艺术类专业,吸引大批生源前来就读。这样的专业在开设三年或五年之后,因为社会影响非常差,就此取消。而这样的决定,在设立和取消之间的这几年时间里,对于高校来说没有任何损失,而是赚得了钵满盆满,而对个体的大学生来说,他们无业可就,毕业生就业问题被一股脑的推给了社会,这样的态势发展下去,会形成恶性循环,引发更多的社会问题。

就此,国家也在努力改变现状,教育部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比如鼓励和支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为各大中小型企业培养各种优秀人才;开展委培生招生工作,定向为地方单位培养人才,毕业之后能顺利回自己的家乡就业;实行一些社会招生考试制度,比如村官的招聘、各种职业资格考试等,为提高自身竞争力创造条件。

第三,从客观来讲,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很多企业发展不完善,企业制度不健全,使得员工离职率居高不下。尤其是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发展规划缺少前瞻性,只顾眼前利益,缺乏长远规划,对员工的各种待遇也不尽如人意,无法满足员工自身需求和发展需要。在这种情况下选择离职,然后加入到求职大军,成为另一些招聘企业的选择对象。

第四,从客观上来讲,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很多在职员工无法为今后的生活获得保障,比如医疗、养老等等。虽然国家规定各企事业单位必须为员工上社会保险,但是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企业单位还是无法满足员工对社会保险的需要,有的企业甚至无视国家规定,亵渎职工的应享受的权利,作为弱势群体的职工,靠自身的力量无法与企业抗衡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只能选择辞职,或者被企业辞退。成为又一支求职大军的一员,希望再次求职的时候,能够获得一份好的福利待遇,使自己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第五,除了以上四种客观原因,求职者在主主观上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自身认知不足,缺乏对就业形势的认识,个人成长经历影响正确人生观的确立与形成……这一点主要就我个人的求学和工作经历谈一下心得: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就求职方面的经验来讲有以下几点需要分享:

(1)做事先做人。

(2)靠人不如靠己。别人帮得了你一时,帮不了你一世。

(3)心态很重要。性格决定命运,气度决定格局,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一切!

(4)极强的责任心。从事任何工作,都需要有极强的责任心;出现任何问题,先从自身找原因,而不是推卸责任;善于反思己过,自我剖析,不断成长。

(5)善于学习、总结,更新知识,与时俱进。

(6)爱、理解、包容、尊重。这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关键。

总之,求职者的经历也是工作的一部分,是迈向工作岗位,取得成功的第一步,求职过程中,机会与挑战并存,拥有良好、健康的心态,是成功的前提。

无论哪一个群体的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各种心态,是自身性格和行为的一种反映,同时很多心态也反映出了一些社会问题。求职者就业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话题和急需解决的难点和重点问题,由此而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随着国家各项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我们期待着在不久的将来都能一一解决。我们作为社会的一员,也将为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而努力!

作者简介:

勤工俭学辞职信范文第8篇

采写 冯 实

罗新欣

艾 诚

春到江西,在红色土地上疾走。遥想当年,赣水苍茫,风雪迷漫,红遍一角,终于迎来明媚春天。而今遍访江西,南达赣州定南,北及九江湖口,中至南昌红塔,多少闪光的业绩在这里定格,多少动人的故事在这里传播。

春到江西,在党的阳光下分享,民生工程,惠及弱势,残疾人专项,笑靥欢颜,那是残疾人和残疾人事业的春天。经济仍欠发达,而质朴与坚韧,关爱与呵护,乡镇村居的残疾人亦能享受保障与服务,品尝春天的瑰丽与灿烂。

赣水之春,柔情似水,自浔阳江而赣江,春江花月夜,源远且流长。

红区赣州

几度风雨春又来

■ 文/罗新欣图/罗新欣 冯实

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发展,也带动了各行各业发展,旅游业也不例外。在人们遍访的名山大川中,“红色之旅”占了相当的比例。所谓“红色之旅”,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中国革命各个时期夺取一个又一个胜利的红色根据地,也是现在人们怀念中国革命时所向往的一块块“圣地”。人们记住了井冈山、遵义、延安、西柏坡,但是更应该记住的还有瑞金、于都、兴国......这些地方都与中国革命的胜利密不可分。瑞金――“红色故都”,第一个中央苏维埃政府所在地;于都――“长征第一渡”,中央红军长征的出发地;兴国――全国将军县,54个将军同出一个县。这就是赣州。

赣州,位于江西省南部,简称赣南,东临福建龙岩,南连广东河源、韶关,西接湖南郴州;面积3.94万平方公里,人口877.1万,分别占全省四分之一和五分之一,残疾人56.1万。赣州既是国家历史名城,又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当年参加红军的就有33万人,参战的有近60万人,牺牲的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就有近11万人,赣州人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4月,阳光明媚,春意昂然,我们记者组一行乘车踏上了向往已久的红色之旅。

赣州是革命老区,同时也属山区,资源条件相对比较薄弱,建国以后,经济一直处于潜层发展,始终没有一个高速发展的动力推动。按照以往“老少边穷”的分类排列,赣州至少占了两类。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按照当时的经济标准划分,还有不少的“国贫县”和“省贫县”。基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和受经济发展的影响,赣州在各方面,很长一段时间均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当然,残疾人事业也不例外。

如今赣州已今非昔比。短短几天采访,我们从赣州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感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这些巨大的变化不仅改变了我们对赣州贫困落后的看法,也改变了我们对赣州残疾人事业以往的观念。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

2007年,经过换届改选,新一届领导班子诞生了。党组书记、理事长谭红鸣,一个在县委任副书记多年、土生土长、地地道道的赣州汉子,一上任就针对残联多年来形成的人际关系网来了一次大刀阔斧的改革,他顶着巨大压力,将一批只当官拿钱不做事的“关系人员”清理出了残联队伍,认真挑选和吸纳了一批真正愿意为残疾人做事的人进入残联,也正是他的这次“大胆”举动,使赣州市残联多年来积淀的矛盾土崩瓦解,从此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

由于历史原因,赣州的18个县、市、区残联成立后,与民政分开的没有几个,导致整个残联系统发展缓慢,没钱,没权,没人干事,工作上形成了既没动力,也没压力,傍着民政混日子的局面。为此,谭红鸣主动向市委常委会和市长办公会作专题汇报,争取市委、政府支持。另外,为了尽快摸清基层工作情况,他在上任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跑遍了全市18个县、市、区,主动与当地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协商,争取当地党委和政府对残联政策上的倾斜和工作上的支持。在他的带领下,赣州市残联开始了“浴火重生”:组建、康复、教育、就业、扶贫、专门协会、优惠政策和帮扶措施、残疾人的宣传、文化和体育等各项工作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达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高潮。在内部管理上,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在制度面前不讲人情、关系;制定考评办法,不断提高员工职业素质;加强县级残联督查考核,以奖励的方式提高干部和职工工作的积极性。

谭红鸣的“大胆”得到了肯定,他的敬业得到了尊重,他的努力也得到了回报,他的团队在2008年全省残联目标考评中以总分第一的优异成绩获得了“全省残联目标考评先进单位”。如今,谭红鸣并不满足于现状,他正高举着红旗,长鸣着汽笛,带领他的团队,大步奔跑在残疾人事业高速发展的轨道上。

抓组建,工作长腿有人干

组织建设是残疾人工作的基础,没有残疾人的基层组织,就如同一个人没有腿。

2007年,赣州市残联新一届的领导班子上任伊始,就把工作重点放在了长腿的问题上,抓组织建设。抓组建前,他们首先在与民政的分家问题上大做文章,经过上汇报市领导支持,下争取县领导的努力,已成功地取得了全市13个县、市、区残联与民政分家,实行单列的战果。与此同时,加紧基层组织的建立。

目前,全市291个乡、镇、街道残联全部组建完毕,组建率达到100%,并配备了339个工作人员。大多数乡、镇、街道已做到制度化、规范化管理,有专职委员、有工作职责、有办公场所和办公设备、有工作经费;100%村(居)委会成立了残协,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切切实实为残疾人提供了有效服务,使基层残疾人感受到了残联组织的温暖和关爱。

在残疾人专职委员配备问题上,赣州市以定南县作试点,充分利用公益性岗位为各镇残联和5个专门协会配齐了残疾人专职委员,解决了工作经费。定南县在选调人员上得到县编委办大力支持,2008年,县编委办批准成立县残疾人就业康复中心,为县残联下属的事业单位,增加两个编制,财政全额拨款。为了选调优秀干部,县委、政府主要领导非常重视,并指示任何人不得干涉残联选调,由县残联根据工作岗位需要来选调人。县残联从乡镇选调两名大学毕业、有基层工作经验的年轻干部进入中心工作,解决了有人干事,会干事的难题。定南县的试点在全市加以推广,目前,全市各县、市、区以购买残疾人公益岗位的方式配齐了残疾人专职委员,做到了残疾人工作有人干。

另外,为弥补各县、市、区工业园无残联组织的盲区,赣州市残联还在全市13个县、市、区工业园建立了残联组织,直接和有效地解决了园内残疾人就业、权益保障等方面的问题。残疾人基层组织的建立和健全为残疾人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抓就业,实施残疾人民生工程

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首要条件是康复,具体体现是就业,因为这关系到残疾人的生存和发展。中国残联明确要求各县、市、区成立康复就业服务中心,而赣州市经过十余年发展,到2007年5月还有7个县残联没有成立康复就业服务中心,基本上不能为残疾人提供康复、就业、培训等有效服务。怎么办?继续做工作。经过不懈努力,剩下的7个县残联都成立了残疾人就业培训中心(服务所),增编15人,全额拨款。这为今后残疾人的康复就业培训提供了基础,为残疾人民生工程的实施提供了组织保证。

近年来,赣州市残联在残疾人就业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一是依法。他们以贯彻《残疾人保障法》和《残疾人就业条例》为依据,争取了市政府召开专门会议研究残疾人就业问题。各级党委、政府积极响应,认真贯彻和落实《残疾人保障法》和《残疾人就业条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江西理工大学、中国银行赣州分行等单位主动为残疾人腾出适合的岗位。在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上做到“不搞人情户,关系户”,做到“不上门,不打电话催缴”,而是采取“政府督办,财政代扣,地税”办法,这两年保障金征收总额年年翻番。二是利用公益性岗位。公益性岗位是一项由政府出钱、推进残疾人就业的民生工程。赣州市残联本着“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采用公务员考试的方式运作,吸收了一批优秀残疾人进入公益性岗位工作。三是加大扶贫力度。赣南属老区,“国贫县”和“省贫县”较多,如何使这里的残疾人尽快脱贫,赣州市残联多方筹措资金,在南康、赣县、信丰、定南等地建立了6个市本级残疾人种养基地,吸收了一大批残疾人就业。还鼓励和扶持残疾人自主创业,并为此发放了230万元的贴息贷款。四是举办专场招聘会。仅今年就召开了多次残疾人招聘会,如赣县人事劳动、教育、残联等部门组织的“温暖行动”残疾人专场招聘会,200多名残疾人得到就业;定南县残联与广东几家福利企业联合举办的残疾人专场招聘会,为50多名残疾人提供了就业机会;赣州市残联联合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华坚鞋城举办了一场规模盛大的专场招聘会,已招聘残疾人260多名。五是抓残疾人培训。坚持“残疾人培训,残联买单”的原则,以民生工程为契机,以市场为导向,从各类残疾人的实际出发,开展多渠道、多途径的职业技能培训。仅去年就开办了盲人按摩、剪纸艺术、种植养殖等培训班59期,培训的残疾人近4000人次。

这些点点滴滴的工作,的的确确给残疾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当然,赣州市残联所做的工作远不止这些,还有扶贫解困、危房改造、结对帮扶、特殊教育、宣传文体、建立网站、筹措资金、维权、优惠政策等等,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通过他们的眼神,我看到了他们为事业奋斗的急迫心情;从谭红鸣理事长的话语中,我感到了他对事业的一种神圣的责任;看着那么多残疾人激动的表情和幸福笑脸,我内心涌动着一股暖流......赣州市残联这几年的努力,不仅为残疾人带来了实惠,也为政府工作增添了光彩,更为他们自己赢得了荣誉和增添了为残疾人事业服务的信心、骄傲与自豪。

风雨历程,春华秋实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风霜雪雨搏激流,历尽苦难,痴心不改,少年壮志不言愁......”如此熟悉的歌词,但凡80年代前的人都能哼上几句。在春意昂然的崆峒山下,当我采访了他之后,不知不觉从歌词描述中看到了他的真实生活,从他真实的生活中体味了歌词的深刻含义。

残疾,孕育坎坷历程

1968年春天,瑞金一个普通乡村,一户农民生下一个不普通的孩子郭建平,身患先天性小儿麻痹症。

3岁时一场大病,奄奄一息的小建平被父母误认为已死,丢弃在村外一棵大树下。然而,他命不该绝,被邻村一个老大娘抱回家,经细心照料,又奇迹般活了过来。这是他人生的第一次劫难。

8岁扶墙学步,双腿拖地走路。郭建平从小学、中学一路走来,16岁,他以全乡第一名成绩考上重点中学,却因残疾,没被学校录取,绝望的他抓起一瓶农药一饮而尽......上天安排医生把他从死神手里又一次夺了回来。

1997年,厄运再次侵袭郭建平。他误信传销是一种商机,被骗得倾家荡产,万念俱灰的他割腕以求永久解脱。好在家人发现及时,他在人生旅途上第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志坚,成就火热事业

1984年,他凭着骨子里自强不息的劲头,开始了改变命运的尝试。首先选择了学骑自行车。他把自行车挪到一个斜坡上,或是让人推一把,常常被摔得鼻青脸肿。经过反复练习终于驾驭自如。由此,郭建平得出结论,正常人能做到的事,他也能做到!

他拎着个包,穿街过巷,走村串户,以修伞补鞋为生计,饥一顿饱一餐地干了3年。他还做了小木箱,把挣到的钱都存放在里边。3年后他打开小木箱,整整数了一个上午,分角钞票把小木箱塞满,一共600.08元,这是他人生第一笔储蓄。凭着这600元,郭建平开始创业,在当地风景区罗汉岩山脚下开了间副食店,不久,他把副食店和家搬到圩镇上。10年后,他又把店和家搬到瑞金城。从此,他的腰板越来越直,人更加开朗自信。

1998年,郭建平加盟了一家皮具制品全国连锁店,在开展业务中奔走各地,增长了见识,积累了经验和财富,感受到全社会对残疾人的关爱和对残疾人创业的支持。

2005年,国家对饮用水进行规范整治。凭着多年经商对商机的敏锐捕捉,郭建平毅然筹资60万元在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了一家集饮用水开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公司。他带头跑销售。当年3月,他独自来到赣州市某局,局长听说对方是个残疾人,立即请他到办公室商谈,并吩咐秘书:“把我们的饮用水换了,我们要大力扶持残疾人创业。”拿到第一份合同的他欣喜不已。有了第一次成功,他不辞劳苦奔走众多单位,使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他的饮用水。

随着公司生产规模不断扩大,2008年初,他投资300多万元新建厂房并引进3条最先进桶装水生产线,开始更加高效、更大规模的饮用水开发与生产。与此同时,郭建平又投资100多万元涉足宾馆、酒店服务业。

爱心,诠释生命真谛

企业发展了,事业红火了,郭建平始终没忘党和政府及社会的关怀、帮助,他用拳拳爱心,诠释着自己的人生真谛。

回馈桑梓家乡情。2007年3月,郭建平作为优秀残疾人企业家出席瑞金市妇联举办的“春蕾妈妈”认亲结对仪式,当场出资3000元,帮助5个贫困孩子上学;2008年10月,他带头捐款17000元,维修瑞金市壬田镇大桥路面;同年11月,他带头捐款4000元,修复老家中潭村中心坝桥。他响应瑞金市委市政府发展公益事业号召,组织瑞金在赣州商人为修复瑞金市4塔1桥捐款30多万元。

回报社会赤子心。每次企业招工,郭建平最先想到下岗失业工人和残疾人员,他知道,这些人最需要社会关爱。他主动安排残疾人员在合适岗位上,多次召集残疾人参加培训、创业座谈。2006年开始每年全国助残日,他都在赣州市南门文化广场举办免费赠送水票活动,近几年共赠送桶装水4万余桶、价值15万元。2008年10月,他察看新厂房建设时,看到周边群众长期饮用露天不干净水,当即出资1万元,帮他们安装自来水管道,解决了几十户群众饮水困难,受到当地群众交口称赞。

郭建平不屈不挠、艰苦创业、奉献爱心的精神,得到社会赞誉和肯定,党和政府给予他各种表彰,先后被评为江西省自强模范、赣州市十大优秀青年企业家、赣州市十大杰出优秀青年和章贡区十佳自强不息奖。

如今,郭建平仍拖着残腿,信心满满,在崎岖的商路上,朝着理想的目标努力奋斗着。■

浔阳九江

春江花月情更浓

■ 文/图 冯实

“九派浔阳郡,分明是画图。”早已慕名古称浔阳的九江,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九江多水,山亦奇秀,魅力就在一江一湖一山。因浔阳江美景而生的琵琶曲《浔阳夜月》即为而今流传的《春江花月夜》,王勃吟“秋水共长天一色”,道尽鄱阳湖秀色,而李白诵“日照香炉生紫烟”,更写活庐山瑰异。九江胜景名闻遐迩,九江残疾人工作亦“无限风光”,记者采访了九江市及湖口、武宁、德安3县,与胡岩松理事长和胡贤金副理事长晤谈,耳闻目睹诸多特色。

九江市人口470万,全市12个县市区、3个派出机构,残疾人29.78万,占人口比例6.37%。

胡岩松理事长特别提到,九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统筹规划残疾人工作,将其列入政府年度工作,2009年又把残疾人民生工程项目列入政府工作报告,确保残疾人事业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市委副书记张学军到九江上任不久,就到市残联调研,与班子成员集体谈话,对残疾人工作提出要求。副市长卢天锡多次到市残联机关、深入县市区,专题调研康复中心建设和特殊教育。

九江县(市、区)、乡镇(街道)残联组织规范化建设100%完成,100%成立残疾人专门协会,100%建立法律援助中心和志愿者助残联络站。市残联被评为“全国残疾人扶贫先进单位”、“全国残疾人体育先进单位”、“全省残联工作目标管理考评先进单位”。张丽萍获北京残奥会女子举重75公斤级铜牌,市政府被授予第13届残奥人才输送突出贡献奖。

九江残疾人工作在就业、扶贫、教育方面绽露独特风景。

就业:让残疾人展露英才

九江残疾人就业工作特色突出,全市多种途径安置9566名残疾人就业。通过鼓励经济效益好企业转型创办福利企业、招商引资创办福利企业等办法,新办福利企业25家,集中安置806名残疾人。按比例安排就业残疾人960人。同时大力扶持农村残疾人创业,利用小额信贷、落实优惠政策,帮助3746名残疾人自主创业。利用康复扶贫和小额扶贫贷款2370万元,扶持5800户残疾人家庭从事种养、加工业,2760户残疾人家庭获得实惠。投入80万元,扶持种养大户22户。残疾人劳务输出亦见成效,与经济发达地区福利企业建立联系,成功输送1160名残疾人就业。

小矮人操作大机器

在九江记者就听说,湖口县文桥乡有家从浙江招商引资的福利企业正大金属制品有限公司,2005年建厂,生产铜质水龙头阀门,生产过程非常适合残疾人操作。县残联帮助企业下到乡镇散发招工传单,帮助组织面试招聘。去年招了150名残疾人,现在还有114人在此就业,主要是聋人和肢残人。金融危机形势下企业仍保持了正常生产经营,不裁员、不减产,保障残疾人无下岗之虞。

工厂光谱检测室,从德国进口了50多万元的产品成分检测仪。记者惊喜地看到,操作仪器的竟是位身高1米多的残疾人,叫王玉林,小王身材还没检测仪高,脚下用厚纸板垫着才刚好够到操作台。他一边查看电脑显示,一边抄录检测仪数据,干得十分带劲。工厂浙江籍老总说,王玉林在这儿工作四五年了,检测室是4个人3班倒,由于王玉林高中文化,做事认真,所以安排他在这个重要岗位。王玉林脚踩纸板勤奋工作的身影在记者脑海里叠映成画。

湖口兴建服装厂老板,50岁的张建平,也是位残疾能人,他幼年骨折腿脚落下残疾,从自学缝纫起步,办裁缝铺、沙发厂,爱人吴海珍同为肢残,患先天性关节炎,也是服装裁剪高手。2004年,在县政府和县残联支持下,夫妻俩成功租用了县外贸仓库,成立服装厂,从银行贷款15万元,购进30台设备, 42名工人其中残疾人15人。服装厂做外贸订单腈纶棉夹克,出口欧美。去年张建平因心脏黏膜瘤在南昌做手术,医疗费用去8万多。资金困难,他去找县残联理事长想办法,县残联正联系贴息贷款,助他渡难关。

湖口县城戴荣华盲人按摩中心也很有特点。40岁的戴荣华从事医疗按摩20多年,曾任职公立医院,下过海,2003年回来创业,任县盲协主席,他培训了122名盲人,开起按摩中心。2007年8月,中国盲协原任现任3位主席调研盲人就业,特意看望戴荣华,至今店里仍挂着3位盲协主席与戴荣华的合影呢!

“万家岭”牌名震赣北

德安县聂桥镇附近的万家岭是与台儿庄、平型关大捷齐名的抗日战场,当年薛岳将军率军在万家岭与日军鏖战,消灭日军1万多人,史称万家岭大捷。

如今聂桥镇望夫山下坐落着偌大的敷阳综合养殖场,占地40亩,产蛋鸡舍加附属建筑2万平,蛋鸡存栏13万羽,是赣北最大的蛋鸡养殖基地。生产的万家岭牌鲜鸡蛋,2005年获国家无公害鲜鸡蛋称号,2007年销售额1000万元。

47岁的省自强模范、肢残人何耀湖是养殖场老总。记者采访时,他正爬在高高的电线杆上接装电话线和有线电视线。问他为何亲力亲为,何总说从小干活习惯了。

何耀湖高中毕业,由于残疾不能参加高考,当了3年民办教师,又因形象不好不能转正。1982年,他自学钟表维修,摆摊设点,1983年通过看书尝试养鸡。2001年8月到聂桥镇,镇政府廉价给他40亩地,如今养殖场越做越大。

他在养殖场安排了七八个残疾人,还成立了德安县第一家产销服务的蛋鸡合作社,辐射了20多户残疾人养殖户。省残联抓住何耀湖这个能人雪球效应,把养殖场作为省农村残疾人养殖业扶贫示范基地,2008年奖励他扶持种养殖大户奖5万元,又在鸡蛋滞销期,给他康复扶贫贴息贷款70万元,帮他挺过难关。县残联准备6月到这里办班培训80个残疾人,使“万家岭”品牌不断壮大。

2007年起,武宁县残联出台了“农村残疾人种养大户和示范基地奖励暂行办法”,对县残联确认的种养大户和示范基地给1000至5000元奖励,同时报省市残联争取资金扶助。新宁镇夏柳村云龙果园园主、肢残人邵云龙,即是政策受益者。云龙果园规模很大,有200多亩,原来是荒山,是邵云龙和父亲雇人开出来的,种了桂花、梨树、桃树、杨梅,梨树就有1万株。市县残联将他的果园作为种养示范基地,为他争取了3.5万元扶助资金。他的果园场安排了5名残疾人,成为当地残疾人创业“龙头”。

武宁县还有一家残疾人投资创建的果石综合养殖场,开展立体化养殖,颇有新意。养殖场2008年建立,县残联奖励他5000元。养殖场承包了柘林湖水库库湾400多亩,养鱼4万多尾。陆地上盖起猪舍,养了200多头猪。猪舍旁建了化粪池发酵猪粪,猪粪发酵后顺着白色的管道流入库湾喂养库鱼。养殖场主人带记者参观了库湾和猪舍,眼前林茂水绿猪肥,一片盎然生机。

扶贫:让残疾人安居乐业

九江市注重解决残疾人基本生活困难,全市1.3万名农村特困残疾人享受农村低保,4.36万人领取过定期或不定期的救济,80%以上重度残疾人得到有效救助,补贴和救助款600万元。整合社会资源扶贫济困,各级党政部门一对一帮扶, 投入500万元帮助6000多户残疾人家庭。多渠道筹措资金补助农村残疾人改造危房,落实中央、省、市、县配套资金896.25万元,每户补助7500元,帮助1195户残疾人家庭喜迁新居。

陆家姐妹其乐也融融

武宁县罗坪镇洞坪村残疾人陆成梅家。90多平米砖混结构新房门前悬挂标牌显示:国家公益金和省财政资助,江西省农村住房救助工程,武宁县残联承建,户主陆婷,农村低保户,3人,姐陆成梅,肢残一级。

就在原址30平米破旧房子拆得只剩一角。新房建房款3万元,残联出7500元,民政出1万元,其他是村里、陆家自己凑的。洞坪村支书说:“村里组织80个党员帮助拉木头,挑砖,拉瓦片,一个党小组长专门负责她家,新房去年11月顺利完工。”

60岁的陆成梅患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体重超过160斤,站不起来。1998年开始,她全靠离婚的妹妹陆婷照顾。陆成梅享受五保一年1000元,妹妹享受低保一年700元。陆婷女儿在南昌念江西理工大学,县里给了助学贷款5000元。陆家种了4亩地,养了4头猪,屋边老房子锅里煮着猪菜,房后菜地挨着小河,房前房后种着板栗、枇杷、桃树,生活虽不富裕,但陆家姐妹住在新房里还是其乐融融。

残疾老人坐等迁新居

2008年12月,德安县残联承建,国家公益金资助的河东乡石桥村残疾人危房改造,颇具代表性。这对72岁的夫妻,男的肢残,女的全盲,走也走不动,看又看不见,膝下只有一个抱养的女儿,要建新房真比登天都难。

江西民生工程残疾人危改指标下来,乡镇、村里积极为他家争取指标。民生工程补助一部分,其余的村里全给包下来,两位残疾老人根本没有插手,就等着搬新房了。

肢残老人说:“60平米3间新房全是村里帮助盖的,村里不做主,这个事办不成。”村支书说:“村里出了几千元,雇了15个村民帮助盖房,我们有时间就来看看,全程指导。去年下半年用了一个月建成青砖瓦房。两位老人靠低保生活,村里日常也帮助他们,逢年过节优先慰问他家。两位残疾老人本无依无靠,有了政府和残联,他们脸上凄苦的皱纹舒展许多,站在门前微笑着向看望的人招手致意呢!

教育:让残疾人快速成长

九江残疾人特殊教育发展迅速,建有特教学校7所、特教班8个。残疾儿童入学率城镇达78.1%,农村达68%。落实项目助学资金55万元,资助贫困残疾儿童1078人次、残疾少年186人,特殊教育亮点多多。

残联大楼活跃3所特校

九江市残联办公楼6000平米,楼内3所民办公助非赢利特教学校占据了1500平米,是市残联免费提供办学的。一家是心语心孤独症儿童康复机构,一家是智障、脑瘫儿童阳光康复机构,还有一家是市残联康复科干部舒志蓝办起的聋儿语训机构。

早上8点半,记者先来到残联办公楼里的九江市聋儿康复中心,这里共有30多个聋孩子接受训练。看到记者,10多个聋孩子兴高采烈,挤作一团,在“我会讲话了”壁画前,争先恐后打出胜利手势,童贞之态溢于言表。

九江市阳光儿童康复训练中心也在楼内,是2003年成立,集特殊教育、医疗康复为一体的训练机构,开展一对一训练,目前在训的有20多个智障和脑瘫孩子。记者走进训练室,几个智障孩子正在老师和家长陪伴下训练。一个长得虎头虎脑的两岁男孩阿城颇引人注目。他从玩具猫里爬出来,又趴在滑板上,冲下滑梯,直冲向3米外包着海绵垫的挡板,其冲劲之大令人惊叹。一会儿,他又灵敏地从滑梯底部爬了上来,反映相当灵敏。老师说,阿城6个月来到康复中心,现在1岁10个月了,训练效果非常好。

同样是2003年建立的九江心语心特殊教育康复机构,校长张卓是省市精神残疾人亲友会主席,又是中国精协孤独症委员会会员。现在有20多个孩子在心语心训练,最高时达到六七十个孩子。

孤独症孩子没有关联思维,很难听明白指令,所以每天课程都要有视觉提示,采用直观教学。教学部走廊挂着一列长长的教学秩序卡图片袋,袋子里放着孩子当天六七个训练科目的照片。孩子要把袋子里的图片依次放到当天相应训练科目活动室门口,然后把训练科目做完。主要课程有个别化教学、感觉统合训练、小组课、精细课、生活课。感觉统合运动项目分为:平衡台接抛球、趴地推球、壁抛球等。到下午,秩序卡又会贴出新的课程。

前不久,心语心8个孩子参加全国孤独症儿童画比赛,获一个三等奖、5个优秀奖,有两个孩子没获奖,其中之一就是校长张卓的儿子张正好。别看长得很秀气的张正好画画一般,可玩电脑却十分熟练,操作鼠标,打开页面,俨然老手。张校长说,孤独症康复是世界难题,只有行为干预才能帮助孩子改善功能,心语心也有状态好的孩子进入正常学校。我们完全是在残联帮助下做着尝试,努力总会有回报。

“除了听,我们什么都能做”

九江博爱聋校是聋人校长何盛华2000年创办,全国唯一一所聋人创办、管理的聋校。聋校从最初的两层楼、600平米,发展到现在3层楼后面又加两栋房、2000多平米。现有学生160名,教师25人。学校采用全国聋教育少见的普教课本、试卷和自然手语及文化手语双语教学,学生毕业由市教育局颁发初中毕业证书。2008年5名初中毕业生参加全国统一中考,全部考取重点高中,两名学生直接升入聋人大学。记者在教室看到,老师正用手语讲解语文课文《曹冲称象》,电视屏幕播放着故事画面,佩戴红领巾的孩子们手背在身后,认真看着老师讲解。

2006年,中国残联联系、江西唯一指标3万美金联合国贷款,资助聋校创办了博爱纸品厂,制作卫生纸品。记者在20多平米操作间观看了学生勤工俭学劳动,房里堆满卫生纸品,分手纸、卷纸两种,10多个学生正在操作,切纸机把纸卷切开,学生为纸品套上包装纸。学生在这里勤工俭学,增强了动手能力,也得到学费和食宿费减免,减轻了负担。

学校还与美国加劳德特大学达成中美结伴教育项目,九江博爱聋校名誉校长、加劳德特大学副校长莱特尔博士多次来校指导,2009年3月又一次到校出谋划策。

57岁的校长何盛华因肺癌去世,55岁的夫人肢残人杨老师继任校长,儿子也在学校当助手,准备将来接班,把聋校延续下去。学校教学楼墙壁上书写着大幅标语“除了听,我们什么都能做”,记者相信,这不仅是何校长的遗愿,也必将在学校培养的聋孩子身上成为美好现实。■

洪都南昌

幸福之花迎春到

■ 文/艾诚 图/艾诚冯实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王勃《滕王阁序》)

我惊叹,大诗人的寥寥数笔,便将南昌市的古今纵横悉数展现在我们眼前;我惭愧,自己绞尽脑汁,恐怕也只能管窥南昌市残疾人工作的一斑;我欣慰,在南昌,残疾人的事情有人想,有人管;我自豪,在南昌,残疾人可以和健全人一样,挺直腰板,堂堂正正地生活。

自食其力,堂堂正正做个人

在一些人心里残疾人似乎也理所当然成为了人们怜悯、施舍的对象,但我们残疾人不这么想,残联的同志不这么想,残疾人要自食其力,残联的同志尽了最大努力帮助残疾人自食其力。南昌市残联魏小俊理事长自豪告诉我们,南昌市残联为残疾人就业熬费苦心,几年努力终有所成。让我们看看南昌市残联在这项工作中创造的两个奇迹。

奇迹一

盲人就业是残疾人就业工作中的一个难点,但在南昌它却成为了这里残联工作的一个亮点。这里的盲人按摩业非常红火,不仅火遍南昌市,而且火遍了整个东南沿海地区,甚至在民间还有了“北有洛阳,南有南昌”的说法。据说在深圳,一座价值过亿的大厦就是南昌盲人按摩师靠按摩技术赚的钱盖起来的。取得这样的成绩,南昌市残联的做法很简单:培训加扶持。

蔡晓平60多岁,作为南昌市残联培训的第一批盲人按摩师,作为按摩班中年纪最大的学员,她的经历在南昌市盲人按摩群体中可算一个代表。2000年,南昌市第一届盲人按摩培训班开班,她怀着试试看的心情参加培训。毕业后,她先后到北京、江苏等地从事保健按摩,挣到第一桶金。靠这些钱,她在南昌开办了盲人按摩诊所。6年来,从一间小房子,一个人没日没夜的辛苦,到现在做起两室一厅楼房、手下拥有18名中高级职称按摩师的“大买卖”。蔡晓平知道,残联每年都要培训盲人按摩师,她向残联要人,很快按摩师到位了,全部是经培训的专业人员,生意一天天火起来。个体经营要缴纳各种费用,在残联和南昌市盲人按摩协会努力下,南昌市有关部门同意盲人个体按摩诊所费用全免,赚的钱都是自己的。蔡晓平感谢残联,说没有残联帮助,就没有她今天的好日子。

据南昌市残联就业处同志介绍,南昌市10年来坚持对盲人免费培训初级、中级班按摩技术,随着就业保障金征收力度加大,盲人按摩师培训力度也不断加大,现在政府残疾人就业培训经费每年达200多万,目前南昌市盲人就业率达到100%,这在国内也是凤毛麟角。盲人按摩师供不应求,每期培训班开班,学员就被按摩店老板预订一空。为提高盲人素质,近几年南昌市残联还开展了盲人电脑培训,2009年专门从民生工程拿出100个名额用于盲人电脑培训。近年由于金融危机影响,不少在外的盲人按摩师回到南昌,市残联及时了解返乡按摩师情况,给与扶助。现在大家都适应了南昌环境,开店的开店,做事的做事。截至2008年12月31日,南昌市有300多家盲人按摩诊所,其中西湖区盲人按摩一条街上就有近20多家,远近闻名。省政协为盲人按摩专门搞了调研,发现一些部门向诊所乱收费,向省政府递交了调研报告,提出规范行业,保障弱势群体利益。根据这次调研,市残联起草《市盲人按摩管理办法》,以政府名义下发。残联还给全市按摩店老板开专题会,宣传残联政策,又向执法部门宣传残疾人政策,得到支持。现在南昌盲人按摩行业不用向政府部门缴纳任何额外费用,这在全国都很少见。为了这个行业蓬勃发展,市残联引进广东建立盲人按摩行业协会做法,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地级市盲人保健按摩行业协会。协会领导由盲人按摩师担当,所有会员自愿加入,是行业自律组织。协会成立那天,副市长参加大会。协会在盲人群体中充分发挥了作用,协调盲人按摩店纠纷,配合市残联打击假冒盲人企业骗取优惠政策的不法之徒。奥运会火炬传递活动在南昌市举行,城管部门要求各盲人按摩店把挂在外面的招牌全都摘掉。一些盲人店主认为不利于经营,便自行组织准备向城管部门抗议。协会领导得知后出面斡旋,最后城管部门同意各店保留一块主要招牌,盲人写了感谢信给城管部门。城管部门很感慨,说想不到残疾人行业协会能起这么大作用,今后只要有需要城管帮助的事,他们都会尽力而为。

奇迹二

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是残疾人就业的主要形式之一,南昌市残联这方面工作可圈可点。

过去,残疾人福利企业归口民政部门管理,残联插不上手。如今,国家下文建立残疾人集中安置企业,残联有了审批权,他们马上成立了市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管理办公室,并和国税协调,把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企业范围扩大到企业,目前已达几十家。

南昌市变压器厂就是这样一家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企业,全厂50多名员工安置了14名残疾人。在这里,残疾人享受了优厚待遇,厂里按照残疾人身体状况和特点安排他们力所能及的工作,从看门、保洁员到车工、财务,甚至有一位残疾人还担任了班长,管理8个健全工人,一旦出现问题有权直接向老板建议予以处分。在这里,残疾人和健全人同工同酬,同样享受年终奖、福利和各种保险。其他企业残疾员工只上4种保险,而这里专门为残疾女员工增加了生育保险。残疾人上下班派专车接送。

残联不光安置残疾人就业,还积极向企业宣传国家残疾人政策,让企业家给残疾人更多关爱。安置办杨主任告诉我们这样一件事。在南昌变压器厂,有个残疾工人有癫痫病,多次发病后,主管领导向残联要求能否让他离岗,理由很充分,他在厂里做清洁工需到处走动,发病又无法预测,一旦有事厂里就面临几十万元赔偿。但是残联态度很坚决,不能让一个残疾人掉队。那个残疾人也有察觉,主动向领导写了辞职信。变压器厂何总经理知道此事,马上到车间找到这个残疾人,对他说:“我相信你,你大胆在这里做吧。”并把辞职书退还给他。残疾人激动得不得了,逢人便说:“老板硬要留我在这里上班”,从此工作非常卖力,厂房总是打扫得干干净净。企业把残疾人当作家人,每月为每个残疾人支付保险费就达500多元。何总经常鼓励残疾职工,只要好好干,到60岁,你就能享受退休待遇。残疾人没了后顾之忧,开心极了。

随着政策调整,国家为这些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企业制定了优惠政策,每招收一名残疾职工,可享受3.5万元退税额度。去年国际金融危机,很多企业面临巨大困难,南昌市残联领导说,想尽一起办法保证残疾人利益,绝不让一个残疾人失去岗位。他们从公益岗位中拿出一部分名额分配给企业,解决了残疾人就业问题,也减轻了企业负担,在经济风浪中,南昌市没有一家集中安置企业倒闭,没有一个已上岗残疾人下岗,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社区,残疾人的幸福家园

走进敞亮的大门,看着眼前的一切,我不禁和同去的同志说了一句,咱们社区建智力残疾人工疗站用这么好的房子啊!五六十米的房间窗明几净,有阅览室,画册、图书应有尽有,有黑板开展文化教育;文体活动室,电视、DVD、电子琴配备齐全,可教授智障人士手指操、秧歌步、跑跳步,提高手眼协调能力、身体平衡能力;有康复功能间,摆放多种康复器具,通过调节感觉信息,帮助开发中枢神经系统;有康复工作间,通过修剪缝纫服装线头、穿腰带、扣纽扣、折叠衣物,进行职业技能培训。

最让我感动的是,正在工作间供料的七八个智力残疾孩子的笑脸。看到我们进来,正辅导孩子训练的家长马上围过来,向我们介绍孩子的康复情况。在他们看来,孩子是弱势中的弱势,别看高高壮壮,到处受人歧视欺负,整天混混沌沌,毫无生气,令家长痛苦不堪。2008年,南昌市举办了残疾人运动会,他们没想到自己孩子也能拿金牌,为此兴奋不已。不久,青云谱区残联在岱山街道山人社区建立了全区第一家智障人士托养庇护所,定名为“幸福家园”,他们赶快把孩子送过来,希望能有奇迹发生。

半年时间,孩子们变了。他们喜欢上了这里,每天准时到这里训练。虽然只是简单劳动,但他们终于有了值得做的事,都很珍惜。有个老妈妈兴奋地说,以前她儿子喜欢睡懒觉,现在才7点就爬起来吵着要妈妈带他“上班”。工疗过程中,智障孩子间也有了善意交流,没有歧视,完全平等。不少孩子性格也开朗起来,遇到人会露出灿烂的笑容。

幸福家园的开办只是青云谱区社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一部分,他们始终把创建“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工作放在首位。从“关爱民生、关注民生、保障民生”高度出发,通过建立网络、“小小联系卡”等措施,努力让更多残疾人分享经济发展成果。区委、区政府专门成立了“青云谱区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领导小组”,区委、政府分管领导亲自过问、协调,制定了实施方案,并纳入了全区经济社会年终综合目标社区建设、卫生考核。

为了解残疾人康复服务需求,区残联发动社区康复协调员入户问卷调查,逐一“家访”。当得知大多数残疾人需求家庭康复,区残联开展了探索家庭康复训练运动,取得良好效果。他们遍访省内外康复专家,提出建立“家庭康复联系卡”的点子,并制作了一套五类“残疾人家庭康复训练项目实施联系卡”,此卡为残疾人及亲友主动参与、配合康复训练提供了新方法,受到残疾人好评。

近年来,区残联通过对3471名残疾人功能评定,为有康复需求的2086名残疾人发放了家庭康复训练联系卡,确保了聋儿、智残和肢残人的康复训练达90%以上,精神病患者监护率超过90%,盲人定向行走训练在社区开展起来。

安义,安居

南昌市安义县,残疾人安居问题受到县委、县政府、县残联格外重视,成功组织实施了120户农村残疾人危改项目。

安义是全省贫困县,残疾人80%在农村,生活贫困,尤其2007年特大雪灾造成危房户、倒房户众多,急切希望政府和社会伸出援助之手。为解决贫困残疾人住房,县政府成立了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为组长,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和残联理事长为副组长,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残联,县残联理事长任办公室主任,明确由县残联具体实施,县残联争取县政府转发了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实施方案。

实施过程中,残联根据乡镇上报情况,从有关部门抽调人员,逐乡镇、逐村调查摸底,对上报的全县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情况分类排队,建设施工上,采取统一标准规划,在房屋设计上本着经济实用原则,按照农村中等偏下标准建设。每个乡镇都有工程监理人员监督工程,统一验收。县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对没有宅基地的贫困残疾人户,由镇、村帮助协调解决;土地、城建部门免收各种税费。各乡镇通过民主评议,确定危房改造对象,由乡镇党委会讨论通过,报县残疾人危房改造领导小组。

我随着县残联同志来到残疾人熊胡林家,离老远我就看到他家的新房,青色水泥墙面非常醒目。屋里四白落地,他的家人正悠然地打着麻将,见到我们来连忙带我们参观高大敞亮的新房。我们问他,像这样的房子村里多不多,他笑着告诉说,新房不多,还有两户也是残疾人家庭。我们不禁松了一口气,看来,在残联努力下残疾人也有了扬眉吐气的资本。当我们得知建房部分资金是向亲戚借的,不禁担心:凭他开摩托车运输这点收入,如何还债呢?陪同前来的残联干部告诉我们,他家很多亲戚都在外打工,经济上相对富裕,他们听说政府对残疾人如此关心,也都纷纷解囊。

点亮孩子心中的希望

“上帝给了我们一个天使,魔鬼剥夺了她的听力言语,让她生活在无声世界里,是老师用爱与努力让天使更加完美,让我们有幸听到天使的声音。”这是一位聋儿家长望着正唱歌的女儿发出的感叹。一位聋儿从不会说话到会简单口语,需要四五年甚至更长岁月,语训老师没有十二分的爱心与耐心不能胜任这份工作。

10年前,20出头的吴希从浙江远赴江西,投身聋儿教育事业,一向疼爱她的父母闻讯后极力反对,吴希是他们唯一女儿,他们怎肯舍得她孤身一人远离家乡呢?一直非常尊重父母意愿的吴希却铁了心。租住廉价房子,四处张贴招生启事,半月后,住在附近的一位家长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把儿子送到吴希这里。于是,这名叫郑时航的2岁半男孩成了她的第一位学生。

渐渐地吴希有了名气,慕名而来的聋儿越来越多,可她没有能力聘老师,望着家长充满热切的眼神,她不忍拒绝这些不幸的孩子,默默地从家长手中接过他们的宝贝。

如今她在南昌建立了有几十名学生的聋儿语训中心。她给中心起名叫“希望听力语言康复中心”。这名字告诫她,所有的聋儿都是有希望的,要尽最大的努力帮助他们。至今已经有20多个聋孩子从这里毕业,全都进入了普通学校就读,最大的已经上初中了。当孩子们拿着成绩单骄傲地向她炫耀的时候,她是多么高兴啊。

她的努力也感动了身边的人,青云谱区残联给了她极大支持,不但在资金上帮助她,还为在这里学习的聋孩子免费配备了助听器。有了社会的支持,吴希心里更有底了。

回想起这几年的艰辛,吴希觉得值得。她说,那些小孩都很坚强,这么小,又要学习,又要远离父母独立生活,是他们教会我怎样看待人生,我想当我年老的时候,只要回想起我曾经做过对社会有益的事,让桃李满天下,我的心里就不会有遗憾有悔恨! ■

高端声音

让民生工程阳光照耀残疾人

――江西省副省长熊盛文专访

文/宗灿 陈涛

记者:近年来,在江西省委、省政府关心重视下,江西残疾人事业发展很快,取得显著成绩。2008年省政府实施民生工程,专门为残疾人单列两项,2009年两项将继续实施,请介绍一下这方面情况。

熊盛文副省长:在加快江西崛起进程中,省委、省政府始终把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江西有276万残疾人,是最弱势的困难群众,省政府突出“雪中送炭”,2008年专门为残疾人安排了康复、就业培训两个项目,2009年全省集中办好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60件实事,残疾人项目在原有基础上又增加危房改造一项,目的是让贫困残疾人直接受益,让公共财政的阳光直接照在残疾人身上。

江西民生工程残疾人康复项目,为10.5万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包括为1万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免费复明手术,为2万贫困精神病患者提供免费服药救助,为1000名肢残人免费安装普及型大、小腿假肢,为500名贫困聋儿提供听力语言康复训练费用补助,为残疾人发放73500件辅助器具等。就业和培训项目,包括免费培训1.4万名残疾人,购买3500个公益性岗位,确保残疾人就业率达到66%。

实施民生工程由省政府、各设区市政府和省直相关职能部门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各项任务落实到省直相关职能部门,省残联是残疾人项目落实牵头单位。具体指标由省分解落实到各设区市,由省与各设区市签订责任状。从去年完成情况看,民生工程残疾人项目超额完成目标任务,直接受益残疾人12万多人。

2009年在去年100亿基础上,再增加60亿用于民生工程。我们将继续全力实施残疾人康复、就业培训、危房改造项目。我相信,在社会关心支持下、在各级残联和残疾人工作者努力下,江西残疾人状况必将进一步改善,残疾人事业必将取得更大发展。

记者:今年全球经济放缓已成定局,我国经济增速下滑压力突出,经济困难时期,除民生工程外,江西还将采取哪些措施保障残疾人民生。

熊盛文副省长:应该说无论宏观形势怎么变化,全心全意为残疾人服务、让残疾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根本宗旨不能变,越在经济困难时期越要保障和改善残疾人民生。

从江西残疾人工作来说,实施好民生工程残疾人项目的同时,今年主要通过加强“两个体系”建设,为残疾人事业发展打下体制基础。首先是建立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按中央要求,这几年全省各级政府大力构建社会保障体制,多数残疾人不同程度享受了社会保障政策。要进一步抓好这项工作,在社会救助上做到4个“全纳入”:把符合条件的贫困残疾人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把符合条件的重度残疾人和一户多残家庭纳入常补对象,把符合条件、本人愿意的残疾老人纳入五保集中供养,把无依无靠的残疾儿童纳入福利院收养。在社会保险上做到3个“基本纳入”:城镇企业残疾职工按规定基本纳入养老、工伤保险,落实城镇贫困残疾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补贴政策;鼓励并组织个体就业残疾人参加养老和医疗保险,把残疾人基本纳入城镇职工及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将贫困残疾人作为重点对象救助;逐步将贫困残疾人白内障复明、精神病人服药、聋儿助听器验配、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等基本费用基本纳入医疗保险报销范围。其次是建立健全残疾人服务体系。通过无障碍设施建设,为残疾人参与社会提供无障碍通道;通过社区康复服务,让残疾人就近就地享受服务;通过出台《江西省实施办法》等政策法规,完善保障残疾人权益政策法规体系。

记者:如何促进江西残疾人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请谈谈总体思路和要求。

熊盛文副省长: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七号文件精神及即将出台的《江西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紧抓住改善残疾人民生这个根本,以更深刻的认识、更开阔的视野、更有效的措施,着力改善残疾人基本生活、医疗康复、教育就业等突出问题,大力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营造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环境,缩小残疾人生活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差距,努力使残疾人残有所助、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实现江西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理事长访谈

坚韧:角斗士的性格

文/冯实 傅国栋

4月18日,记者坐在徐效钢理事长桌边,品着他特意沏的好茶,听他笑声朗朗,侃侃而谈。

徐理是名人,红极一时。1954年生人,15岁当兵,1971年因抢救国家财产被严重烧伤,成为一等伤残军人,曾当选党的十三大和十四大代表、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军英模代表。他的事迹曾登上全国所有大报头版头条,报道他的通讯被收入江西省小学课本和高校新闻采写教材。

徐理是文士,出口成章。只读过小学六年,却从庐山图书馆看门人干到馆长,拥有副研究馆员职称,曾任庐山管理局纪委书记。他的专著《庐山典籍史》获2007 年第三届“奋发文明进步奖”提名奖。他领题的《中西部地区残疾人事业发展战略研究》列中国残联一类课题,获一等奖。

徐理是武将,性格火爆。1966年,他参加上饶县中红卫兵大串连,爬火车到北京待了40天,养成不怕苦、敢做事的性格,工作雷厉风行。1998年参加中国残联首次残疾人干部培训班,成为江西残疾人事业领军人,连干3届,全国省级残联理事长中亦属鲜见。

他倡导5种精神:父母亲的爱心、志愿者的热情、观世音的情怀、传教士的虔诚和角斗士的斗志。10年奋斗,他以角斗士的坚韧,为江西残疾人事业开出一片蓝天。

热情与爱心

徐理对残疾人事业满怀热情,对残疾人深赋爱心。

刚一上任徐理就到大部分市县调研,在全省展开残疾人评残联问卷调查,得出判断:全省残联主要问题在基础弱,残疾人就业需求迫切。到中国残联参加残疾人就业落后10省区残联会议,徐理说:“以前进京是受表彰,头一次因落后进京,江西残疾人就业绝不拖全国后腿!”

回到江西,徐理即向省政府报告,要求成立省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省里编制紧缩暂无法同意,他天天上有关部门“坐班”。1999年1月,省编办批复成立“江西省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之后,他力促建成3484平方米省残疾人培训就业服务中心。中心举办盲人保健按摩职称班24期,免费培训1058人,仅获按摩高级职称的就有96人。省城盲人乞讨、上访现象逐渐消失。

徐理又主攻全省残联综合服务设施建设,请省发改委为县残联综合服务设施配套经费,2001年又请省财政为35个县残联补贴购车经费。他从省发改委拿到新建1.2万平方米康复大楼立项批文,在怀疑声中筹资金,跑土地,抓施工。占地10亩、第一期5998平方米的省残疾人康复就业大楼竣工。各界人士感慨:残联还真成气候了!

为把江西残疾人体育搞上去,徐理力排众议,在培训中心腾出一层用于训练,主攻不怕吃苦的举重和柔道。用油毛毡搭伙房棚子,给运动员熬骨头汤,有领导来视察,批评徐理:“盒子饭里出不了世界冠军”,徐理回答:“咱们看吧。”待残奥将近时他筹了50万元,用半年时间为女子柔道、举重队8名队员增加营养,加上大运动量训练,北京残奥会江西勇夺柔道和举重两金。他向省里打报告,“两个奥运同样精彩”,要求两个奥运庆功会同时开,省长即批示:“应该一起开。” 省委、省政府发贺电,通令嘉奖省残联,重奖运动员、教练员和工作人员,残奥金牌与奥运金牌同奖80万元。2009年,徐理又为体育训练中心购置一辆40万元的考斯特。

为解决残疾人代步车主生计,徐理做了件风险事,和南昌市市长组织了残疾人代步车交通协管大队,60人都是代步车骨干,徐理想借此促进残疾人代步车营运合法化。这件事虽争议很大,但他照搞协调,做调研,亲身乘代步车走街串巷,体察残疾人营运的艰辛和维持生计需要。

虔诚与斗志

徐理为依法推进残疾人事业,竭尽虔诚与斗志。

2000年底中国残联邓朴方主席来江西视察,徐理就此提请省政府于2001年7月出台《省政府全面加强残疾人事业建设通知》,这是省残联成立后第一个由省政府的残疾人事业文件。

2004年初,省人大领导来省残联调研,问徐理:“人大内司委可为残疾人事业做什么?”徐理借机提出立法要求。实施11年的《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障法〉办法》在省人大和省政府领导支持下,当年立项、修正、实施,创造了省人大立法纪录。

办法许多规定是刚性的,如授予残联组织安置残疾人就业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可依法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立法过程历尽艰辛。省政府常务会上,参会的一位部门领导对此即不满意,徐理毫不相让说:“根据残疾人保障法第一章第八条规定‘残联承担政府委托开展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扶贫等工作’,省人大、省政府委托我,我就有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徐理的要求得到省长和常务副省长支持。省人大常委开会,徐理汇报情深意切,再加上上去鞠躬下来鞠躬,最后投票,62名委员仅两票弃权,60票同意。人大立法授予残联主体执法资格,全国罕有,极大推动了全省残联工作。

2007年,《江西省残疾人就业办法》列入了省政府2008年立法规划,徐理参与立法调研、论证。目前,省法制办已将《办法》提交省政府审议。

2007年江西实施民生工程,残疾人只能接受普惠,徐理呼吁创建特殊保障体系。省长到残联,徐理不看稿子,满怀感情向省长汇报难处和需帮助项目,请省长视察简陋的残联机关,看后省长颇有感触。2008年,省政府决定每年安排一个亿残疾人事业发展资金,为10万残疾人提供康复、就业、培训服务,其中5000万元免费培训1.4万残疾人,购买3500个公益性岗位。徐理还与劳动部门商量,发文用此指标,在全省配备1800个乡镇残联专职委员。

理想与情怀

徐理对残疾人事业可持续发展,充满理想与情怀。

建立重度残疾人安养院,是徐理的理想之一,他倾注了深切情怀。他说:“建安养院是省委、省政府实施民生工程重要内容,是为重度残疾人服务的特色窗口,是省残联开创性二次创业。”

2007年7月,全国重度智力、精神残疾人托养服务会议召开。徐理思量,全国省级残联尚未建立1家托养中心,江西经济欠发达,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观念、思路、行动不能落后,只要动员好政府,宣传好社会,江西可做成这件事。回来后,徐理即向省领导汇报,亲任托养中心建设筹备组组长,起草项目可行性报告。

建托养中心,徐理瞄准了省外贸外语学校,学校建了新校舍,正寻求把70.5亩、12000平方米老校舍卖1个亿。徐理和教就处长与学校主管单位省外经贸厅厅长及七八个处长开协调会,唇枪舌剑,买价从7000万元一路压到2900万元,最后砍到2500万元。

建“托养”中心,开始内外一片反对。徐理反用“古之君子(过盗泉),恶其泉名而不饮,今之君子易其名而饮之”的说法,将托养中心改为安养院,省编办后来据此批复名字是江西省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沐浴阳光安养院),名字虽长,大家能够接受了。

2007年底,省政府常务会讨论这个项目,在几乎被否定的关键时刻举手要求再次发言。经省长同意,徐理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讲,引用残疾人家长热盼立项的话:“家有一个癌症病人,是有期徒刑;家有一个重度智残人,那是无期徒刑”,全场无不动容,省长同意再协调一次。

协调会开完已是1月31日16点半,第二天就是与省外贸外语学校签约的最后期限,立项文件需省长签发。时遇冰雪灾害,省长远在抗灾现场,徐理要亲自前往,被筹备组副组长李芳萍等同志拦住,经联系,一直等到20点省长赶回南昌,才请省长在文件上签字,第二天一早,第一笔1500万元资金从省财政拨到了学校账上。

徐理还执意要留200个公益岗位给安养院,投资50万元建了庇护工场,为的是15岁至55岁重度智障和精神残疾人,经康复、培训后安排到工场就业,使他们成为获得劳动收入的人。按规定进入安养院残疾人的家长流下眼泪,想不到有天上掉馅饼的好地方。

如今,秀美的赣江边,建筑总面积3万平方米,可容纳300名重度智残和精残人的安养院一期工程装修完成,第一批18名院友已入住。徐理兴致勃勃带记者在安养院转了一大圈,说:“5月17日全国助残日开张,届时院友达60人。”

安养院鸟瞰图上题着朱熹的《春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徐理寓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万紫千红,残疾人事业也应有一片春光。

徐理说:“残疾人事业发展不易,坚持为残疾人服务,推进两个体系建设任重道远。我要尽职为残疾人干点事,做中国残疾人发展事业的忠实追随者。”■

上一篇:超市收银辞职信范文 下一篇:电工辞职信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