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工助学心得范文

时间:2023-03-11 12:40:57

勤工助学心得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临床检验学;开放性实验;多媒体教学;PBL实验教学;学习心得

临床检验学是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和主干课程之一。通过实验教学促进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 在掌握专业基本技能的同时培养严谨的实验科学态度、分析问题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临床检验实验教学是临床检验基础的关键环节, 实验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具有较强实验能力和较高科学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新型的实验教学模式的合理应用是建设与理论教学改革相协调的实验教学体系, 提高科学研究和实践能力的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虽然作者还未学习这一课程, 但通过临床检验实验室的勤工助学, 在协助老师准备实验, 配血、配试剂、称量药品的过程中, 及每次预示实验时老师的讲解, 作者比其他同学更早的接触这一课程, 更早的得到收获。

1 关于开放性实验

1. 1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开放性实验是以学生为主的一种实验理念, 传统的临床检验实验教学是一种被动接受的学习模式, 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这种实验教学模式往往使学生创造, 创新能力被削弱, 不利于综合素质的提高。而开放性实验则是从有了实验的想法开始都是由学生来做的。开放实验室可使学生体会从实验准备开始直到实验完成的全部过程, 自己可以设计实验和创新实验, 使实验更接近临床实际操作, 培养了学生更好的创新实践能力[1]。在实验室的使用时间上, 开放性实验给予学生更多的课外时间去做实验, 为课上没做好实验的同学提供再一次机会, 为能力稍强的同学提供一个做自己感兴趣的有挑战性实验的平台。

1. 2 实验仪器共享 实验仪器共享最大限度发挥实验教学资源共享, 可以使检验医学院各个实验室仪器设备进行优化组合, 共同使用的原则, 避免条块分割和仪器闲置现象, 实现各实验室资源共享[2]。大型仪器设备有专人管理, 各实验室共同使用的原则, 优势互补合理整合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 开放实验室使大型的比较贵重的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得到了提高, 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作者觉得开放性实验为学生提高综合素质, 提高自己实验能力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 应该珍惜这次机会, 为提高自己能力而努力前进。

2 多媒体实验教学的应用

多媒体教学是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 综合处理和控制语言、符号、文字、声音、图像、图形、影像等多种媒体信息, 把各个要素按教学要求, 进行有机组合并通过屏幕或投影机显示出来, 同时按需要加上声音的配合, 以及使用者与计算机之间的人机交互操作, 完成教学或训练过程。多媒体实验教学的应用, 能形象直观的展示出实验中所要观察的实验现象, 例如, 通过多媒体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了实验技术、阅片方法的技能和技巧, 并培养学生初步的科研能力, 以达到社会对新型医学人才的要求, 课前学生自己认真准备、通过图书馆或网络查找资料, 课中有老师细心带教,课后辅助工作对提高学生脱落细胞形态学的技能掌握具有重要意义, 提高了实验课堂教学效果[3]。

3 PBL实验教学模式的实施

PBL教学模式作为近年来国际新兴起的一种教学模式, 强调把学习设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环境中, 通过让学生自由分组共同协作解决真实性问题, 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 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的能力, 老师PBL实验教学的引用, 使学生提高了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分析推理、准确判定等综合能力[4]。

4 学习心得

通过在实验室勤工助学, 通过老师的帮助, 作者比同级同学提早了解到更多有关实验的学习方法及内容。也了解到更多的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综合实验技能的实验教学模式, 使自己能更好地跟着老师的教学方法学习, 更好的完成今后的实验课学习, 也养成了自己良好的学习习惯, 开阔了自己的视野, 培养了自主学习和实验的创新能力, 为以后的学习、科研和工作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锐,刘莉.开放实验室的初步探讨.中国医学装备, 2007, 4(3):44-45.

[2] 陈华絮,杨素娇.开放实验室模式与管理探讨.重点实验室建设技术与创新管理, 2007,28(3):55-57.

[3] 贾莉,苗小艳.脱落细胞学教学改革的探索.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基础医学教育版, 2007, 9(4): 384- 385.

勤工助学心得范文第2篇

1.有助于图书馆勤工助学工作的有序开展高校图书馆应根据勤工助学工作的相关规定,使勤工助学学生在其工作岗位中责任明确,在岗位中做到有奖有罚,充分发挥勤工助学学生的聪明才智,树立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他们在工作中的创造性。同时,明确的岗位职责,避免了一些勤工助学学生职责不明确、劳动纪律差、工作不主动、随意性强等问题。所以健全以学生为本的人性化管理组织机构,提高师生对高图书馆勤工助学工作的认识,为勤工助学工作正确定位,拓展勤工助学工作的内涵,尽快形成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勤工助学学生的责任感、使高校图书馆勤工助学工作得以有序有效的开展。

2.有助于提升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勤工助学学生是来自学校不同学院和专业的学生,针对他们既是读者又是管理员的双重身份,作为管理员,他们不仅能熟练地使用图书馆,同时能更好地做好图书馆的宣传教育工作,吸引更多的学生使用图书馆,提高图书馆馆藏资源的利用,在引导读者更好地使用图书馆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同时作为读者,他们对读者更了解,更容易沟通,更容易发现和理解读者的需求,更清楚图书馆的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适不适合读者,这对图书馆提高服务水平,改善服务质量,为图书馆向读者提供更适合他们的服务提供了可信赖的依据,有助于图书馆针对不同学科专业的读者采取个性化、多元化、学科化的服务策略,促使高校图书馆勤工助学管理朝着科学的方向发展。

3.有助于培养勤工助学学生的综合素质勤工助学岗位为勤工助学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工作平台,在这个平台中他们既要处理好工作和学习的关系,克服工作和学习两不误的双重压力,这使他们比其他同学的心理素质更好、更强,在对事情的规划上更全面、更周到;同时,在工作中通过图书馆的科学管理,强化对勤工助学学生的培训教育,提升勤工助学工作的层次与技术含量,培养他们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和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引导他们为他人服务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他们在和图书馆管理员共同工作过程中,可以得到馆员言传身教的帮助,吸收馆员好的工作方式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不断积累自已的工作经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这些都是他们毕业后参加工作的财富。

二、勤工助学科学管理的有效措施

1.建立高校图书馆勤工助学备用数据库勤苦助学岗位是由家庭经济拮据的学生组成,每年因勤工助学学生毕业就会使图书馆勤工助学岗位缺少学生,同时也有少数勤工助学学生因学习任务重而无法参与图书馆勤工助学工作,所以每学期开始时勤工助学岗位都会出现大量的空缺,针对学生还未到学校报到,突然要招聘出现空缺岗位的勤工助学学生并让其正式上岗,成了图书馆的一个难题。为了不影响图书馆正常的工作安排,必须建立勤工助学备用数据库。根据学校参加勤工助学的相关规定,让贫困学生实行“竞争上岗,双向选择”,选择各岗位的预备勤工助学学生,在对图书馆岗位出现饱和的情况下对其实行动态的管理,随时掌握其现状及动态,防止因勤工助学学生的忽然离岗而造成岗位空缺的情况。

2.建立完善的奖惩制度勤工助学学生是联系读者与图书馆的桥梁和纽带,所以建立完善的奖惩制度,是提高勤工助学学生工作积极性的最重要的方式之一。高校图书馆可以定期对勤工助学学生的出勤情况、工作表现、工作成效等进行考评,确定优秀、良好和不合格三个等级,公布考评结果。对工作突出而被评为优秀的勤工助学学生,图书馆应予以物质和精神奖励,并颁发证书,同时应将其表现告知院系和上报学校,由学校对其进行通报表扬,达到表扬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对不合格者进行批评教育,如实在严重者,除扣除一定的工资金额处,取消其勤工助学的资格。

3.建立勤工助学档案回访制度勤工助学档案是反映成员在参与图书馆勤工助学岗位中的详途径进行详细讲解之后,对国家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宏观政策进行解读,让学生通过了解这些国家政策,对学生明确就业方向,选择就业目标上有着指导的作用。行之有效的心得交流和讲座可以请有代表性的毕业生深入班级近距离地与大一新生进行交流,内容可以围绕“A.已毕业生刚进大学时的心态;B.自己的大学生活;C.对自己大学生活的剖析;D.毕业后的状况;E.现在的感想;F.以后的打算。”等方面。让他们明白自己在大学期间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为自己未来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让他们明白来到大学不是奋斗的结束,而是奋斗的开始,进入大学之后不能松懈,而是要继续奋斗。

三、就业实战训练

首先,应该指导大一新生制作自荐信和简历表,让他们对简历的制作有一个初步的认知并对其重要性引起重视。其次,可以举办模拟招聘会。请一些知名度比较大的好单位,到学校来开展一场模拟招聘会,可以预先将每学年的专业知识分类准备好,在模拟招聘现场发给大一新生,让大一新生提前身临其境地感受一下应聘的紧张感觉,明白认真学习知识的重要性,同时请单位提出应聘者需要达到的综合素质标准,这样能让他们知道前面的指导都是为他们就业着想的,新生会从内心深处感激就业指导老师,最终会主动配合老师,把自己培养成老师和社会都期盼的具备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勤工助学心得范文第3篇

【关键词】经济困难学生;勤工助学;问题与对策

Study on the trying to build a perfect mechanism about the part-time working for the college student

Chen Wen Yuan

(Xiamen Medical College students affair department , Xiamen, Fujian, 361008)

【Abstract】 The university education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opular in China now and the number of the students studying at the university is increasing constantly. All university require the all students to provide the fee for their any education.Therefore there are more students have to face the financial difficulties. In order to help these students to complete their higher education, the national state increase funding opportunity for students with financial difficulties. Part-time working does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student financial assistance system. I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measures to help the students to get some money to pay their living fee. This article objectively analyzes some problems presented in the college part-time working and have also proposed the useful recommendations to improve the part-time working system, and finally to build a perfect mechanism for the part-time working.

【Key Words】 students with financial difficulties; part-time working; problem and countermeasures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我国高校收费制度经历了国家承担培养费用、部分收费到全部收取学费的转变过程。学费收取可缓解高校教育经费紧张的局面,有利高校更新教学实验设施和学生生活设施,提高办学规模,增强高校的竞争力,也为我国高等教育转型为大众化教育奠定基础。但随着高校在校生规模不断扩大,高校贫困生的数量也不断增多,据教育部调查统计,目前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占总学生数15%-30%,其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占8%-15%。在国家出台一系列资助政策中,勤工助学是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一种切实可行办法,并在全国高校广泛开展。由于我国高校勤工助学尚处起步阶段,还存在一些急需改进的地方。如何找出问题,分析原因,以求建立一套行之有效勤工助学机制,是高校学生资助机构面临的一项主要工作。

一、高校勤工助学的内涵

勤工助学是“学生个人或者团体,以获得或改善学习条件为基本目的,将教育与学生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全面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而进行的教育经济活动”。现行高校学生资助体系受传统社会救助观念影响,基本以他助为主,为主的是为学生提供“输血”功能,资助面有限,学生也容易由于单纯接受捐助而产生心理压力或形成“等、靠、要”的消极思想。我们应该创新资助工作理念,提倡助人自助的“授人以渔”资助模式,建立外界资助与学生本人自立相结合的资助体系,助而不包,“输血”和“造血”并存,以“造血”为主,通过引导、鼓励学生走自助道路来解决经济困难问题。除助学贷款外,勤工助学是学生实现自助解困的一条最好的途径。

二、当前高校勤工助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存在困难

在现有勤工助学岗位不足情况下,勤工助学岗位安排作为有限的公共资源,不是所有提出申请的学生都能满足,因此,作为一种程序要求,评定组织要在所有申请希望获得勤工助学的经济困难学生中优先选择最应获得勤工岗位的对象,将有限资源用在最需帮助的学生上,这就需要对申请学生作经济困难程度认定。我国高校目前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体系和办法,也没有量化的贫困生的认定标准,往往只凭某一方面的标准或办法,如仅凭一张学生入学时的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学生生源地政府的贫困证明或学生个人的困难申请,学生书面申请的真实性和学校评定依据的标准都不明确,缺乏权威机构以家庭详实收支状况作依据而得出结论的材料,使得贫困学生认定存在困难,认定结果与现实情况常有一定偏差。

(二)尚未建立资助等级测算体系

我国不同类型的高校收费标准不同,不同地区生活支出不同,扣除学生家庭能够承担学生的在学费用后,每个经济困难学生所需获得多少资助金额才能完成学业也不相同。我国目前实行的资助政策一般实行等级划分(如助学金以特困生占5%,贫困生占15%二个等级划分),全国统一资助标准,没有考虑学校类型差别,地区不同差别,没有建立每个经济困难学生要有多少资助才能完成学业的测算体系。这就存在部分贫困学生可能通过国家资助就能较好完成学业,但还有一部分贫困学生即使得到资助,要完成学业还有一定困难。也导致难以根据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需求分配勤工岗位,就是需求高的分配可获得报酬较多岗位。

(三)勤工助学的管理有待加强与提高

1、动态管理仍需完善

家庭经济状况常受一些客观因素所影响。入学时经济状况不好的学生家庭可能通过自身努力等短时间内得到较大改善;入学时经济状况较好的学生家庭可能因不可抗拒突发事件短时间内陷入贫困。如果不是通过学生如实报告或细致调查,学校很难得知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的改变,勤工助学岗位分配时仍会沿用原先了解的情况,造成需要得到资助的同学无法分配到勤工岗位,而已不需资助的同学却仍然占着有限的勤工岗位。

2、缺乏有效的量化管理指标

高校的勤工助学管理机构一般较注重勤工助学岗位的拓展和分派,对学生在岗位上的工作状况把控不够,对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没有配套的奖励和考评制度,缺乏有效的量化指标。部分学生仅仅为缓解经济压力而被动地参加勤工助学,不重视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够。

3、组织管理力量相对薄弱

高校勤工助学管理部门大多挂靠学生处(学工部),通常担当行政管理角色,对勤工助学基金的筹措和管理介入不多,也难为参与学生和用人单位提供规范服务。由于机构设置不健全,从事教师大多为兼职,专业水平不高,人员、经费、办公设施的配备也没得到充分保障,造成勤工助学工作缺乏规划与研究,管理部门与用工部门协调沟通不够,这必然导致此项工作的开展与现实要求存在一定距离。

4、勤工助学参与学生岗前培训较少

当前学校普遍还没有认识到对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进行岗前培训的重要性。大部分学校没对参与学生进行岗前培训,没有职业道德教育,导致部分学生将“勤工”和“助学”分开理解。学校资助机构在勤工助学管理中只求勤工岗位数量,不求勤工工作质量,使部分学生对参加勤工助学目的的认识产生偏差,盲目追求短暂的经济利益,缺乏敬业精神,部分存在着“混岗”现象,从而严重悖离了勤工助学的初衷。

(四)勤工助学基金总额严重不足,基金来源渠道单一

教育部和财政部的《关于在普通高校设立勤工助学基金的通知》规定,各高校每年必须从学费收入中划出10%的经费,专门用于勤工助学工作。但据调查,目前高校从当年学费收入中划拨出作为勤工助学基金的金额一般都低于国家规定的要求,基金缺口比较大。而且,不少高校勤工助学基金无法真正到位,或者无法做到专款专用。另一方面,目前社会捐赠的助学款主要方式是直接发放到学生手中,很少进入勤工助学基金,国家财政对勤工助学基金投入也不足,导致基金来源渠道比较单一,影响勤工助学正常开展。

(五)勤工助学岗位总量不足,技术知识含量低

由于勤工助学基金来源有限,缺口较大,加上目前社会的就业压力,在勤工助学岗位提供上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方面,学校能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与经济困难学生所需的勤工岗位有一定差距,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居于安全、管理、报酬保障等一系列问题的考虑,各高校提供岗位主要在校内,校外的联系多局限于介绍家教,开展代销业务等,很少与校外公司或企业联手为贫困生的勤工助学提供稳定岗位。另一方面,所提供的岗位以简单劳动为多,种类太少,范围偏窄,工作内容档次不高,与学生所学知识技能和实践关联不大,不利与学生今后工作相衔接。

(六)勤工助学信息化服务和管理不够

目前,大多数高校尚未建立了较完善的勤工助学信息管理系统,因此也不能有效及时宣传贯彻学校勤工助学的各种管理规定,同时也不能及时更新校内外勤工助学工作岗位信息,学生无法及时查阅获取工作岗位信息,影响勤工助学工作的正常有效开展。

(七)社会的支持和参与度有待提高

高校的勤工助学工作的社会参与度和支持力还很不够。具体表现在:第一,社会对勤工助学基金的投入力度不够。目前,尽管有一些慈善机构和个人在各高校设立了奖学金或建立了基金会,但迄今为止,除了政府和学校,还很少有单位和个人在高校设立勤工助学基金。第二,社会给学生提供的岗位十分有限。从目前情况看,社会给学生提供的主要临时性岗位,固定岗位的提供十分有限。由于没有建立勤工基地,再加上社会就业形势严峻,勤工助学的社会化程度不高。第三,社会认识不足。有的单位只是将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个别不法分子还利用学生急于求职的心理使学生上当受骗。另外,随意克扣工资、工作条件恶劣的现象时有发生。

(八)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素质问题没得到足够重视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长期承受家庭贫困压力,内心上常蒙着阴影,自卑感特别强。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对待和及时调节,很容易在思想认识及心理上产生误区。表现为自信心不足,时常怀疑自己,低估自己能力,总是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担心得不到别人尊重。受这一心理困境的驱使,一部分学生自尊心过强,不敢正视贫困,不愿让老师和同学知道他的家境困难,认为参加勤工助学或接受他人的资助有失面子。目前,学校对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疏导重视不够,贫困生的心理障碍问题比较严重。

三、完善高校勤工助学机制的对策思考

(一)统筹安排,形成一体化的勤工助学体系

为了更好解决勤工助学岗位不足和学生勤工时间与学习时间冲突的问题,可由各省学生资助中心牵头,在全省各地建立勤工助学基地或由各用人单位组成的勤工助学联盟,集中报送所需岗位数、工种、用工时间,经各地学生资助中心统计后,统筹安排,将岗位分配到所在地的各个高校,各高校可根据用工时间需求合理安排学生上课时间,这样可解决学生勤工时间与学习时间冲突的问题,也可有效规避用人单位要求工作连续性和学生勤工时间零散性的矛盾,同时也极大拓宽勤工助学岗位,做到用工单位满意,学生勤工安心。

(二)多渠道筹集勤工助学资金

勤工助学基金是勤工助学开展的保障,没有基金的支撑,一切勤工助学活动都无法开展。除了确保国家规定的资金划拨外,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充实基金来源。第一,从国家扶贫基金中划拨一定比例。国家和各级政府应从扶贫基金中拿出一定的比例,将其划入勤工助学基金,加大对经济困难学生的扶持力度。第二,从教育事业费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可以把原来的助学金、减免学杂费费用中的部分经费纳入勤工助学基金,鼓励经济困难学生主要以勤工助学方式解决完成学业的费用。第三,通过政策调整引导企业、个人在高校设立勤工助学专项基金。调整税收政策,规定企业、个人捐赠的勤工助学专项基金可部分或全部用于抵扣税赋。

(三)充分利用一切资源,大幅度增加勤工助学岗位

勤工助学岗位“僧多粥少”是制约勤工助学顺利开展的一个瓶颈。如何拓宽勤工助学岗位供给渠道,也是学生资助工作面临的突出的问题。一方面,学校除将后勤服务岗位尽量安排给勤工助学学生外,还应发挥其知识和技术的优势,将勤工助学与教学、科研及校办科技产业相结合,与学校参与的社会科技开发、咨询、服务和培训工作相结合,增加勤工岗位科技含量,提高勤工工作档次;另一方面,鼓励社区为学校提供更多的勤工岗位。学生在社区从事的勤工主要以为公众利益服务或对社区的发展有益为主,这样可达到教育学生的效果。另外,学生在附近熟悉的社区工作可保证有更多的时间学习,勤工报酬可由政府、勤工助学基金、社区三方共同负担,这样的工作岗位相对比较长期稳定,有力地保证了高校勤工助学岗位的连续性;再者,加强勤工助学基地建设,由政府组织一些企业组成勤工助学基地,并按企业对学生勤工助学贡献大小给予不同等级的政策优惠,也是增加勤工助学岗位的一条有效途径。

(四)健全机构,加强管理,确保勤工助学活动健康稳定发展

勤工助学活动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工作涉及面大,沟通协调性强,工作量大,设立专门机构并配备专职的专业人员对此项工作进行系统的、规范的管理,经常性组织对管理人员培训,是搞好该项工作的前提和保证。要建立一套科学的勤工助学规章制度,完善量化指标,强化激励及奖惩机制,使勤工助学活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使用工部门受到约束并保障参与学生的合法权益。加强参与学生上岗前的职业技能培训,经常性开展职业道德教育,让参与学生经济得益,人格和工作技能也得到提升。定期对参与学生资格进行复审,加强对参与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调查,鼓励家庭经济好转的学生主动将岗位让给急需帮助的同学。

(五)加速勤工助学活动信息化、网络化建设

将现代信息技术的方便、快捷、信息容量大的优势引入到勤工助学活动中,可提升勤工助学的管理效能,简化管理程序,增加管理的透明度。我国高校在这方面还比较薄弱,各高校应加强这方面工作,加速建立较完善的勤工助学网站。网站不仅有完整经济困难学生资料、国家及学校的各种管理规定、提供各种表格的下载服务,同时也能实时更新校内外勤工助学工作岗位信息,以方便有需求的学生及时获取工作信息。

(六)加强对贫困生的教育和引导,进行“心理解困”

对经济困难学生不仅要从经济上帮助,还要心理、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进行引导,做到经济上“解困”与精神上“解困”并举。所以,开展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教育,也是当前高校资助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首先,要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自强自立精神的教育,引导他们摒弃等、靠、要的依赖心理,树立自强自助精神,争做生活的强者;其次,要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经济困难学生的承受挫折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帮助他们走出自我封闭的小圈子,克服自卑或过强自尊心理,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

(七)明晰经济困难学生界定标准,建立完整资助等级测算体系

各地要逐步完善经济困难学生的困难程度界定体系,明确界定依据,统一界定标准。学生申请资助时首先需完成由省或地市资助中心提供的“学生资助申请表”,网上填报和提交,由资助中心汇总。学生必须如实填报家庭经济状况,不得隐瞒虚报,否则将取消一切资助,降低信用等级并记录在案。根据学生在表中提供的自己和家庭的经济信息,可以判断学生的家庭能为教育所做的预期支付能力和学生完成学业所需教育费用,这两者之间的差就是学生的经济需求,由此形成较为完整资助等级测算体系,并以学生的经济需求为主要依据完成经济困难学生的困难程度界定。学校再根据资助中心反馈学生的经济需求信息决定学生的勤工助学等经济资助的量与形式。

(八)转变资助观念,提倡以勤工助学为主导的资助形式

由被动的的“受助”向主动的“自助”转化,是高校资助形式发展的必然趋势。与单纯的发放助学金、减免学费等无偿资助措施相比,勤工助学这种有偿资助把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输血”变成“造血”,是对经济困难学生的一种最积极有效的解困形式。这一资助形式既能够使经济困难学生获得有效资助以保证完成学业,又可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责任感、劳动观,在实践中提高能力,增长才干,达到育人目的。学生通过自身劳动获得相应报酬,用以补贴完成学业费用,心理压力小,自豪感强,内心也相对比较平衡。所以,必须转变资助观念,大力提倡以勤工助学为主导的资助方式形式。

参考文献

[1]刘小丽等.高校贫困生勤工助学问题探析[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8年第4期.37-38.

[2]刘博敏.高校勤工助学比较研究[J].中国外资2009年第2期.162-163

[3]夏金元.高校贫困生勤工助学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2007年第6期.11-12

勤工助学心得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经济困难学生;勤工助学;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我国高校收费制度经历了国家承担培养费用、部分收费到全部收取学费的转变过程。学费收取可缓解高校教育经费紧张的局面,有利高校更新教学实验设施和学生生活设施,提高办学规模,增强高校的竞争力,也为我国高等教育转型为大众化教育奠定基础。但随着高校在校生规模不断扩大,高校贫困生的数量也不断增多,据教育部调查统计,目前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占总学生数15%-30%,其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占8%-15%。在国家出台一系列资助政策中,勤工助学是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一种切实可行办法,并在全国高校广泛开展。由于我国高校勤工助学尚处起步阶段,还存在一些急需改进的地方。如何找出问题,分析原因,以求建立一套行之有效勤工助学机制,是高校学生资助机构面临的一项主要工作。

一、高校勤工助学的内涵

勤工助学是“学生个人或者团体,以获得或改善学习条件为基本目的,将教育与学生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全面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而进行的教育经济活动”。现行高校学生资助体系受传统社会救助观念影响,基本以他助为主,为主的是为学生提供“输血”功能,资助面有限,学生也容易由于单纯接受捐助而产生心理压力或形成“等、靠、要”的消极思想。我们应该创新资助工作理念,提倡助人自助的“ 授人以渔” 资助模式,建立外界资助与学生本人自立相结合的资助体系,助而不包,“输血”和“造血”并存,以“造血”为主,通过引导、鼓励学生走自助道路来解决经济困难问题。除助学贷款外,勤工助学是学生实现自助解困的一条最好的途径。

二、当前高校勤工助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存在困难

在现有勤工助学岗位不足情况下,勤工助学岗位安排作为有限的公共资源,不是所有提出申请的学生都能满足,因此,作为一种程序要求,评定组织要在所有申请希望获得勤工助学的经济困难学生中优先选择最应获得勤工岗位的对象,将有限资源用在最需帮助的学生上,这就需要对申请学生作经济困难程度认定。我国高校目前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体系和办法,也没有量化的贫困生的认定标准,往往只凭某一方面的标准或办法,如仅凭一张学生入学时的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学生生源地政府的贫困证明或学生个人的困难申请,学生书面申请的真实性和学校评定依据的标准都不明确,缺乏权威机构以家庭详实收支状况作依据而得出结论的材料,使得贫困学生认定存在困难,认定结果与现实情况常有一定偏差。

(二)尚未建立资助等级测算体系

我国不同类型的高校收费标准不同,不同地区生活支出不同,扣除学生家庭能够承担学生的在学费用后,每个经济困难学生所需获得多少资助金额才能完成学业也不相同。我国目前实行的资助政策一般实行等级划分(如助学金以特困生占5%,贫困生占15%二个等级划分),全国统一资助标准,没有考虑学校类型差别,地区不同差别,没有建立每个经济困难学生要有多少资助才能完成学业的测算体系。这就存在部分贫困学生可能通过国家资助就能较好完成学业,但还有一部分贫困学生即使得到资助,要完成学业还有一定困难。也导致难以根据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需求分配勤工岗位,就是需求高的分配可获得报酬较多岗位。

(三)勤工助学的管理有待加强与提高

1、动态管理仍需完善

家庭经济状况常受一些客观因素所影响。入学时经济状况不好的学生家庭可能通过自身努力等短时间内得到较大改善;入学时经济状况较好的学生家庭可能因不可抗拒突发事件短时间内陷入贫困。如果不是通过学生如实报告或细致调查,学校很难得知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的改变,勤工助学岗位分配时仍会沿用原先了解的情况,造成需要得到资助的同学无法分配到勤工岗位,而已不需资助的同学却仍然占着有限的勤工岗位。

2、缺乏有效的量化管理指标

高校的勤工助学管理机构一般较注重勤工助学岗位的拓展和分派,对学生在岗位上的工作状况把控不够,对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没有配套的奖励和考评制度,缺乏有效的量化指标。部分学生仅仅为缓解经济压力而被动地参加勤工助学,不重视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够。

3、组织管理力量相对薄弱

高校勤工助学管理部门大多挂靠学生处(学工部),通常担当行政管理角色,对勤工助学基金的筹措和管理介入不多,也难为参与学生和用人单位提供规范服务。由于机构设置不健全,从事教师大多为兼职,专业水平不高,人员、经费、办公设施的配备也没得到充分保障,造成勤工助学工作缺乏规划与研究,管理部门与用工部门协调沟通不够,这必然导致此项工作的开展与现实要求存在一定距离。

4、勤工助学参与学生岗前培训较少

当前学校普遍还没有认识到对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进行岗前培训的重要性。大部分学校没对参与学生进行岗前培训,没有职业道德教育,导致部分学生将“勤工”和“助学”分开理解。学校资助机构在勤工助学管理中只求勤工岗位数量,不求勤工工作质量,使部分学生对参加勤工助学目的的认识产生偏差,盲目追求短暂的经济利益,缺乏敬业精神,部分存在着“混岗”现象,从而严重悖离了勤工助学的初衷。

(四)勤工助学基金总额严重不足,基金来源渠道单一

教育部和财政部的《关于在普通高校设立勤工助学基金的通知》规定,各高校每年必须从学费收入中划出10%的经费,专门用于勤工助学工作。但据调查,目前高校从当年学费收入中划拨出作为勤工助学基金的金额一般都低于国家规定的要求,基金缺口比较大。而且,不少高校勤工助学基金无法真正到位,或者无法做到专款专用。另一方面,目前社会捐赠的助学款主要方式是直接发放到学生手中,很少进入勤工助学基金,国家财政对勤工助学基金投入也不足,导致基金来源渠道比较单一,影响勤工助学正常开展。

(五)勤工助学岗位总量不足,技术知识含量低

由于勤工助学基金来源有限,缺口较大,加上目前社会的就业压力,在勤工助学岗位提供上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方面,学校能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与经济困难学生所需的勤工岗位有一定差距,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居于安全、管理、报酬保障等一系列问题的考虑,各高校提供岗位主要在校内,校外的联系多局限于介绍家教,开展代销业务等,很少与校外公司或企业联手为贫困生的勤工助学提供稳定岗位。另一方面,所提供的岗位以简单劳动为多,种类太少,范围偏窄,工作内容档次不高,与学生所学知识技能和实践关联不大,不利与学生今后工作相衔接。

(六)勤工助学信息化服务和管理不够

目前,大多数高校尚未建立了较完善的勤工助学信息管理系统,因此也不能有效及时宣传贯彻学校勤工助学的各种管理规定, 同时也不能及时更新校内外勤工助学工作岗位信息,学生无法及时查阅获取工作岗位信息,影响勤工助学工作的正常有效开展。

(七)社会的支持和参与度有待提高

高校的勤工助学工作的社会参与度和支持力还很不够。具体表现在:第一,社会对勤工助学基金的投入力度不够。目前,尽管有一些慈善机构和个人在各高校设立了奖学金或建立了基金会,但迄今为止,除了政府和学校,还很少有单位和个人在高校设立勤工助学基金。第二,社会给学生提供的岗位十分有限。从目前情况看,社会给学生提供的主要临时性岗位,固定岗位的提供十分有限。由于没有建立勤工基地,再加上社会就业形势严峻,勤工助学的社会化程度不高。第三,社会认识不足。有的单位只是将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个别不法分子还利用学生急于求职的心理使学生上当受骗。另外,随意克扣工资、工作条件恶劣的现象时有发生。

(八)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素质问题没得到足够重视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长期承受家庭贫困压力,内心上常蒙着阴影,自卑感特别强。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对待和及时调节,很容易在思想认识及心理上产生误区。表现为自信心不足,时常怀疑自己,低估自己能力,总是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担心得不到别人尊重。受这一心理困境的驱使,一部分学生自尊心过强,不敢正视贫困,不愿让老师和同学知道他的家境困难,认为参加勤工助学或接受他人的资助有失面子。目前,学校对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疏导重视不够,贫困生的心理障碍问题比较严重。

三、完善高校勤工助学机制的对策思考

(一)统筹安排,形成一体化的勤工助学体系

为了更好解决勤工助学岗位不足和学生勤工时间与学习时间冲突的问题,可由各省学生资助中心牵头,在全省各地建立勤工助学基地或由各用人单位组成的勤工助学联盟,集中报送所需岗位数、工种、用工时间,经各地学生资助中心统计后,统筹安排,将岗位分配到所在地的各个高校,各高校可根据用工时间需求合理安排学生上课时间,这样可解决学生勤工时间与学习时间冲突的问题,也可有效规避用人单位要求工作连续性和学生勤工时间零散性的矛盾,同时也极大拓宽勤工助学岗位,做到用工单位满意,学生勤工安心。

(二)多渠道筹集勤工助学资金

勤工助学基金是勤工助学开展的保障,没有基金的支撑,一切勤工助学活动都无法开展。除了确保国家规定的资金划拨外,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充实基金来源。第一,从国家扶贫基金中划拨一定比例。国家和各级政府应从扶贫基金中拿出一定的比例,将其划入勤工助学基金,加大对经济困难学生的扶持力度。第二,从教育事业费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可以把原来的助学金、减免学杂费费用中的部分经费纳入勤工助学基金,鼓励经济困难学生主要以勤工助学方式解决完成学业的费用。第三,通过政策调整引导企业、个人在高校设立勤工助学专项基金。调整税收政策,规定企业、个人捐赠的勤工助学专项基金可部分或全部用于抵扣税赋。

(三)充分利用一切资源,大幅度增加勤工助学岗位

勤工助学岗位“僧多粥少”是制约勤工助学顺利开展的一个瓶颈。如何拓宽勤工助学岗位供给渠道,也是学生资助工作面临的突出的问题。一方面,学校除将后勤服务岗位尽量安排给勤工助学学生外,还应发挥其知识和技术的优势,将勤工助学与教学、科研及校办科技产业相结合,与学校参与的社会科技开发、咨询、服务和培训工作相结合,增加勤工岗位科技含量,提高勤工工作档次;另一方面,鼓励社区为学校提供更多的勤工岗位。学生在社区从事的勤工主要以为公众利益服务或对社区的发展有益为主, 这样可达到教育学生的效果。另外,学生在附近熟悉的社区工作可保证有更多的时间学习,勤工报酬可由政府、勤工助学基金、社区三方共同负担,这样的工作岗位相对比较长期稳定, 有力地保证了高校勤工助学岗位的连续性;再者,加强勤工助学基地建设,由政府组织一些企业组成勤工助学基地,并按企业对学生勤工助学贡献大小给予不同等级的政策优惠,也是增加勤工助学岗位的一条有效途径。

(四)健全机构,加强管理,确保勤工助学活动健康稳定发展

勤工助学活动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工作涉及面大,沟通协调性强,工作量大,设立专门机构并配备专职的专业人员对此项工作进行系统的、规范的管理,经常性组织对管理人员培训,是搞好该项工作的前提和保证。要建立一套科学的勤工助学规章制度,完善量化指标,强化激励及奖惩机制,使勤工助学活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使用工部门受到约束并保障参与学生的合法权益。加强参与学生上岗前的职业技能培训,经常性开展职业道德教育,让参与学生经济得益,人格和工作技能也得到提升。定期对参与学生资格进行复审,加强对参与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调查,鼓励家庭经济好转的学生主动将岗位让给急需帮助的同学。

(五)加速勤工助学活动信息化、网络化建设

将现代信息技术的方便、快捷、信息容量大的优势引入到勤工助学活动中,可提升勤工助学的管理效能,简化管理程序,增加管理的透明度。我国高校在这方面还比较薄弱,各高校应加强这方面工作,加速建立较完善的勤工助学网站。网站不仅有完整经济困难学生资料、国家及学校的各种管理规定、提供各种表格的下载服务,同时也能实时更新校内外勤工助学工作岗位信息,以方便有需求的学生及时获取工作信息。

(六)加强对贫困生的教育和引导,进行“心理解困”

对经济困难学生不仅要从经济上帮助,还要心理、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进行引导,做到经济上“解困”与精神上“解困”并举。所以,开展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教育,也是当前高校资助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首先,要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自强自立精神的教育,引导他们摒弃等、靠、要的依赖心理,树立自强自助精神,争做生活的强者;其次,要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经济困难学生的承受挫折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帮助他们走出自我封闭的小圈子,克服自卑或过强自尊心理,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

(七)明晰经济困难学生界定标准,建立完整资助等级测算体系

各地要逐步完善经济困难学生的困难程度界定体系,明确界定依据,统一界定标准。学生申请资助时首先需完成由省或地市资助中心提供的“学生资助申请表”, 网上填报和提交,由资助中心汇总。学生必须如实填报家庭经济状况,不得隐瞒虚报,否则将取消一切资助,降低信用等级并记录在案。根据学生在表中提供的自己和家庭的经济信息,可以判断学生的家庭能为教育所做的预期支付能力和学生完成学业所需教育费用,这两者之间的差就是学生的经济需求,由此形成较为完整资助等级测算体系,并以学生的经济需求为主要依据完成经济困难学生的困难程度界定。学校再根据资助中心反馈学生的经济需求信息决定学生的勤工助学等经济资助的量与形式。

(八)转变资助观念,提倡以勤工助学为主导的资助形式

由被动的的“受助”向主动的“自助”转化,是高校资助形式发展的必然趋势。与单纯的发放助学金、减免学费等无偿资助措施相比,勤工助学这种有偿资助把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输血”变成“造血”,是对经济困难学生的一种最积极有效的解困形式。这一资助形式既能够使经济困难学生获得有效资助以保证完成学业,又可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责任感、劳动观,在实践中提高能力,增长才干,达到育人目的。学生通过自身劳动获得相应报酬,用以补贴完成学业费用,心理压力小,自豪感强,内心也相对比较平衡。所以,必须转变资助观念,大力提倡以勤工助学为主导的资助方式形式。

参考文献

[1]刘小丽等. 高校贫困生勤工助学问题探析[J].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08年第4期.37-38

[2]刘博敏. 高校勤工助学比较研究[J] . 中国外资 2009年第2期.162-163

勤工助学心得范文第5篇

本次调查是哈尔滨师范大学物理系部分学生从事家教活动情况。调查中共发出200份问卷,收回185份,有效问卷162份,回收率92.5%,有效率87.6%。

调查情况深入分析

家庭教师自古有之。唐朝韩愈曾说:“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可见,中国古代非常重视给子女聘请家教。进入现代社会的今天,家庭教师更以全新面貌涌现,它是家长进行教育投资,扶持子女学习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几年高校大学生从事家教工作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社会上对此众说纷纭,褒贬不一。下面就讨论一下大学生从事家教活动的利弊。

1.从事家教活动的有利因素

(1)锻炼自己,提高交际能力,增加社会阅历

不少大学生来自农村,面对现代化都市,许多人带有疑惑、胆怯的心理,再加上曾被高考压力包围,缺乏与他人、社会沟通的机会,很容易造成自卑心理,不利于自身成长。而在家教工作中他们要面对联系工作、辅导学生、与家长沟通等任务,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就是提高自身能力的过程。问卷中68人选择“锻炼自己,为将来就业打下良好基础”的占总人数的57.6%。可见,他们做兼职是为了锻炼能力,增加社会阅历,为将来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2)发挥专长,及早为社会服务,实现自身价值

师范类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所学的就是怎样教育学生,学校多年来也是全力以赴培养合格的毕业生――合格的人民教师。但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是着重理论学习,学生们没有真正体验到所学知识的用途,没有真正感受到用知识换取报酬的喜悦。而从事家教活动恰恰弥补了这一缺陷,使大学生及早走入社会,在他们自身得到锻炼的同时,也为社会做贡献,真是一举两得。

(3)丰富专业知识,增强实践能力,可以教学相长

学生求知途径有两种:一种是间接来自书本,一种是直接来自实践。勤工助学活动,具有拓展知识的功能。主要体现:①优化知识结构。在知识体系和人类社会急剧变化的时代,最新最生动的知识难以及时编入教材,而勤工助学活动可以使大学生直接投身于丰富的现实生活,从中得到难以从书本上获得的知识。②延伸知识领域。大学生勤工助学从事的任何一项工作,都与知识领域相联系,这为大学生掌握牢固的专业基础知识、人文社科知识打下良好基础。③升华知识层次。大学生在校学习书本知识,完成第一次飞跃,参加勤工助学,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完成第二次飞跃,从而使所学知识在运用中得到检验和发展。

(4)增加收入,减轻家庭负担

经过调查知道,有24人选择了“为家庭减轻负担”,占20.3%。大学生每月能挣100~500元,少数挣到500元以上,个别挣到1000元以上,他们把挣来的钱大都花在生活费上。大学生从事家教活动,特别是贫困大学生参加勤工助学,通过有偿的实践活动,及时得到一定的经济资助,从而有效地帮助他们渡过生活难关,顺利完成学业。

总之,从事家教活动好处很多,可培养大学生走向社会应具备的各种能力,如生活自理能力、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当家理财能力、公关社交能力,还能充实大学生活等。

2.从事家教活动的弊端

(1)缺乏必备的教学经验,有时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问卷中21.2%的大学生提出做过的家教中学生成绩提高不明显。虽然现在大学生已经扮演教师的角色,但是他们毕竟没有参加过工作,没有实践教学经验,与学生沟通还欠缺应变能力。这样就会导致中学生成绩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同时也影响大学生自信心,打消他们的教学兴趣。

(2)打乱学生正常学习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习

9.8%的大学生认为从事家教耽误学习。此活动虽然在课余时间,但由于大学生学习任务弹性大,自学的时间较多,把握不好尺度就容易颠倒学习与助学的主次。大学生如果不注意安排时间势必会影响学习。

(3)部分学生把赚钱看成从事家教的唯一目的

随着改革开放迅猛发展,商品意识不断深入人心,这本来无可厚非,但大学生有其特殊之处,他们肩负着祖国未来,要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但个别学生对勤工助学认识有偏颇,行动有偏差。他们认为勤工助学就是为了赚钱,而不注重教师的责任,在对待劳动报酬上认为“勤工”不是为“助学”,而是为了享受,这无形中助长了高校的超前消费,不正确的金钱观只能将他们引上歧路。

(4)单纯的大学生刚刚进入社会,存在安全隐患

很多大学生还没有走出校门,对社会的复杂性没有清楚认识,着急找家教工作的时候,很容易落入“陷阱”。有不少大学生在中介所交了中介费后却得不到一个真正的家教工作。最近还有很多关于大学生在家教中被侵害的报道,这极不利于对大学生的管理。

大学生从事家教的建议与展望

1.要因材施教,方法得当,孩子学起来才有效果

从事家教工作的大学生有接近70%表示对此工作需竭力做好,近20%的大学生表示适当努力。有59.3%的大学生在每次家教都抽出时间认真备课,只有5.9%的大学生选择“从不”。可见,大学生的态度是很认真的,但只有这些是不够的。每个孩子个性千差万别,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需要。正如在家教调查中,一位曾做过几年家教的大学生所言:“其实找一位优秀的家教很容易,但对孩子来说,关键是他们愿意接受的才是最适合的,毕竟,孩子才是中心。”有的学生去做家教时,只给学生布置作业,做完就讲解,这种只练习是不行的。另外,只讲课本,不讲习题或试卷,效果也是不明显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2.大学生面对自身的不足,可以通过许多方法来弥补和增强

比如:平时多向老师学习,经常与老师交流心得体会,相信会有许多启发;多参加社会实践,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类活动,培养自己的表达和沟通能力;在正式上课之前,要做好准备工作,至少熟悉所讲内容,做好课程规划,尽量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教给孩子更多的有用东西。

3.学校应切实加强对家教活动系统管理

勤工助学心得范文第6篇

一、案例描述

1.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培养现代高技能人才的道德品质和职业素养。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技能型人才,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学院将德育及养成教育作为双休日成长工程的重要内容。

首先,每年下半年学生业余党校将大多数活动安排在晚自习及双休日进行,学生团员团组织活动也安排在双休日进行。聘请优秀思政课老师给学生讲党史,组织学生学习十精神,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院党支部、团总支的关心下,双休日成为学生党员、团员、入党积极分子、进行理论学习的主要时间。

其次,汽车学院非常重视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志愿服务,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汽车学院“农机家电维修服务队”被评为湖北省大学生优秀“本禹志愿服务队”。该服务队经常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在学校附近社区开展志愿维修服务,每年的三月学雷锋“送科技下乡”活动更是开展得有声有色,已经坚持15年有余,受到当地政府及和群众的一致好评。

再次,汽车学院特别重视利用双休日成长工程,为那些勤工助学,希望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和适应社会需要的大学生提供机会,同时为那些通过勤工助学,改善生活拮据状况,减轻一些家庭负担的大学生创造了便利条件。我们联系汉光科技,带领学生走入汉光科技,参观并参加他们的生产,我们联系多家汽车维修4S店,分批次将学生送进去学习、实战。通过有组织的勤工助学,使学生充分了解到社会对员工道德品质、职业素质的要求,通过与己对比,发现自己达到这方面要求所欠缺的东西,尽快地在今后的学习中调整知识结构,全面培养各方面技能,通过勤工助学的实践不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

2.以能力为本,促进高职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提升。

新时代对高职学生素质的培养特别强调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双休日成长工程作为学生素质培养的新载体,注重培养、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以使他们适应社会竞争的需求。

汽车学院为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推动以职业发展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充分利用实训中心各类实训设施,合作的品牌汽车4S店,驾驶培训学校,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制订并实施了《“双休日成长工程”学生技能水平及创新能力培训活动计划》,由专业教师、专业技术人员、教练员等分别对学生分批次进行各种技能培训,让学生获得比如中级电工证、中级汽车维修证、驾驶证等各种技能证书,提高技能水平。将优秀学生的培训重点放在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上,依托汽车爱好者协会组织开展各类技能竞赛,并对成绩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选拔优秀人才参加省级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大赛、省级汽车检测与维修大赛。随着这一系列的培训计划的实施,学生能力显著提高,职业道德素养在无形中得到提高。

3.开展人文关怀、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引领学生全面发展。

人文关怀、心理健康的教育培养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健全人格,促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建设和谐校园,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方面。现代高技能人才首先应该是有着健全品格、各方面和谐发展的人,其次是所在技术领域的专门人才。对大学生的培养首先是学会“做人”,其次才是“成才”。

促进专业教育中人文精神和内涵建设的渗透与融合,是汽车学院一贯坚持的素质教育的重点。汽车学院的专业都是工科专业,知识比较枯燥、繁琐,难以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对专业的孜孜不倦的求知欲非常不容易。学生极易在每天辛苦的学习中感到疲惫和彷徨,心理压力大,如果不及时排解,时间久了就容易集中爆发,造成不可挽回的结果。

汽车学院充分利用“双休日成长工程”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学生团体活动,发掘学生潜力,对不同需求的学生进行培养。比如,从人文艺术上入手,培养学生的高雅的兴趣爱好;从各类体育训练、比赛入手,锻炼学生体魄和意志。汽车学院团总支和学生会积极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书画摄影大赛、演讲比赛、校园歌手大赛、微电影比赛、自行车竞速比赛、体能训练、篮球比赛,等等。各班班主任还带领学生完成10公里徒步活动。如此丰富多彩的活动目的只有一个,体现学院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人文关怀,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心理健康、身体健康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二、讨论和建议

汽车学院双休日成长工程目标就是做好学生双休日的引导、管理工作,使他们在双休日过得愉快、充实、有意义。将十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在双休日成长工程中,并且不断地做细、做小、做实。通过一年多的努力,我们从这个活动项目中收获了许多经验,但也发现许多不足。

1.引导更多学生领悟双休日的内涵,科学地利用和安排好时间。

汽车学院双休日成长工程已经实施了一年有余,但现实中不可忽视的一个事实值得注意,有少数同学没有积极参与到活动中,一直采用躲避的方式。寻找问题的原因,我们发现少数高职学生由于受长期不良习惯的影响,进入大学依然还没有真正理解双休日的这一真正内涵。少数学生的双休日是在盲目游荡、无所事事、浑浑噩噩中度过的;少数学生钻进教室或图书馆“啃起”几本教材,为考试的高分数而苦读,意义也不大。下一步,我们必须引导学生真正领悟双休日的真正内涵,引导他们合理地科学利用和安排好双休日,使他们的双休日生活过得愉快、充实而有意义,这是当前学生工作的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2.克服社会的负面影响,加强勤工助学的引导和管理工作。

学校实行双休日,为那些勤工助学,希望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和适应社会需要的大学生提供增长才干、发挥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的机会,同时为那些通过勤工助学,改善生活拮据状况,减轻一些家庭负担的大学生创造便利条件。面对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商品大潮的冲击,对于涉世未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道德品质尚未完全定型,自律能力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仍有片面性、主观性、可塑性强的大学生,极易在勤工助学这迈向社会的第一步中,经受不住社会的负面影响。目前,学校的一些勤工助学的大学生在思想意识和行为表现中已显露出苗头,如片面地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忽视对社会承担责任和无私奉献精神。这一切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必须重视加强学生勤工助学的引导和管理工作。我们应当成立双休日学生勤工助学的管理机构,为学生联系合适自己专业的勤工助学的企业单位,求得他们的支持和帮助,对大学生在勤工助学中遇到的各方面情况,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共同引导和管理好双休日大学生的勤工助学活动,坚持克服社会负面影响对勤工助学的大学生的影响,使双休日勤工助学活动在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中起到应有积极作用。

3.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双休日校园文化活动。

勤工助学心得范文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实践 职业核心能力

社会实践既具有学校教育的属性,又具有社会教育的属性,它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结合。它和专业实习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在于大学生培养的最终目的是要走向社会,为社会服务,社会实践架起了学校和社会之间的桥梁;区别在于,专业实习是侧重于专业技能实践化,而社会实践侧重于社会体验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因此,在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需要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结合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在实践中建构创新,在创新中推进实践,两者辩证统一,互促互进,为学生以后的顺利走上社会,成为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主要方式

目前大学生了解社会的主要渠道有以下三类:一、通过参加社团、从事兼职、勤工俭学等途经;二、通过上网、看书,获取间接经验,此种渠道占大多数;三、通过老师、父母等长辈介绍。这些“蜻蜓点水”式的了解方式存在着对社会了解不够深入,人生目标和价值取向模糊,社会实践领域窄、实效性差等问题。因此,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了解社会,成长成才,奉献社会的必经之路。当前我国高校的学生社会实践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三下乡”活动:“三下乡”特指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是我国高校持续多年的一项社会实践活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包括:科技扶助、企业帮扶、文化宣传、医疗服务、法律普及、支教扫盲、环境保护等。

(二)“青年志愿者”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是指大学生积极响应团中央号召,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期开展的宣传公民道德,参加社会义务劳动等活动,如深入到敬老院进行“献爱心、送温暖”的活动等。

(三)公益劳动:指学生按照社会实践的教育要求,参加生产劳动或公益劳动的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参加包括校内外的植树绿化劳动、修理门窗桌椅、清扫粉刷宿舍等体力劳动,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劳动习惯,使学生树立珍惜劳动成果、尊重劳动人民的思想。

(四)勤工助学活动:勤工助学是指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以参加体力或智力活动的方式获得劳动报酬,以自主学习的实践活动。勤工助学活动可分为两类,一是由政府、学校等相关部门统一组织安排的勤工助学活动,如食堂帮厨、图书馆管理等,此类一般优先安排生活困难、学习刻苦的学生;另一类为自主勤工助学活动,如利用周末时间兼职家教、售货员、服务员等。

(五)专业实习及专业性社会实践:即结合专业教学进行的劳动实践。从体验式、学习式的社会实践角度来看,到校外对口企业进行专业实习,尽管专业领域各异,但性质和作用相近,对培养学生从实际出发,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了解实际工作,坚定政治信念,转变思想作风有切实的帮助。

当前重庆市委、市政府号召全市75万在校大学生参与以“六个一”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即:“在渝大学生就读期间要种100棵树;带薪实习1个月;到农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1个月;到企业或服务一线做工1个月;开展学军1个月;撰写1篇有价值的社会调研报告”,其本身就是对《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深入实践。重庆市委市政府实施大学生“六个一工程”,秉承了我国高校的学生社会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锻炼学生的意志的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实践效果,更重要的是培养一代新人,重塑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深远的时代意义和战略意义。

二、职业核心能力在社会实践中的体现

职业核心能力在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和台湾地区,其又被称之为“关键能力”;美国称之为“基本能力”或“软技能”;香港称之为“基础技能”、“共同能力”,其重点强调的概念是多重选择的职业准备教育、职业岗位基本知识内涵和技能的共通性教育、接受未来延伸教育的基础能力教育、适应环境和社会变迁的适应能力教育。具体而言涵盖解决问题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培养方面的内容。

在2011年重庆商务职业学院组织的寒假带薪实习中,主要实习单位有重庆市港务物流集团、重庆江利圣特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重庆购书中心、云阳县云安镇人民政府、沙坪坝区詹家溪街道办事处、沙坪坝区经济信息委员会等。实习单位种类多样,涵盖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学生的实习心得体会集中在环境适应、业务能力、团队精神、职业道德、为人处事等各个方面。

以学生在寒假带薪实习所反馈的意见可以看出,他们在环境适应、业务能力、团队精神、职业道德、为人处事等方面的感受与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目标具有一致性。在詹家溪街道办事处实习的学生就在心得中反映出,实习工作改变了学生在校园内对工作岗位不切实际的想象,重复而枯燥的工作需要用心、细心和耐心,对该生锻炼最大的是应变能力、与人交流能力和待人接物的能力。在沙坪坝区经济与信息委员会实习的学生在实习汇报中体现出,走出了校园的大学生,在面对环境的变化时,迅速适应环境的能力和为人处世有待提高,吃苦耐劳、善于学习的精神较为欠缺。在沙坪坝区人民医院实习的学生在心得体会中提到,工作中分工明确、交流通畅的团队精神是成功的保障。

三、创新构建社会实践模式

在引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概念之后,开展社会实践需要创新实践模式,提高培养效果。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提出“实践――理论――实践”的二次飞跃路线,引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亦可构建出“初次实践――能力培养――再次实践”的创新社会实践模式。

第一阶段:初次实践,本阶段从新生入学起到当年寒假结束为止。本阶段主要工作有两方面内容:第一,从新生入学起,就进行实习实践观念的教育,同时以上一年度实习实践总结表彰为等活动为契机,广泛宣传,开展老生讲心得体会活动,开设相关课程、讲座,让实践教育观自然深入学生的心目中;第二、组织寒假社会实践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寒假时间较短,且中途有传统节日春节的特点,结合重庆市委、市政府“六个一”社会实践活动的要求,尽量选择时间较灵活,难度较低,容易上手的实践方式,如植树、“三进三同”、青年志愿者活动、勤工助学等。

第二阶段:能力培训,本阶段从第二学期开学起到当年寒假结束为止。经过寒假的实践体会,学生对社会实践有了具体的概念和认识。在本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根据实践情况及时总结,开设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

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主要模块有“交流能力”、“合作能力”以及“信息处理能力”,培训完全以活动为载体、以测试点为依据、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从策划方案、制定计划、与人谈判、说服他人、采集信息、查阅资料、当众演讲直至申请报告、总结评估。既以行动为导向、职场模拟为实践教学,同时又组织培训学生参加国家职业核心能力资格考试,获得由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授予的国家职业核心能力资格证,让同学们取得“双证”,拓展职业视野,提升就业软能力。

勤工助学心得范文第8篇

关键词: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023-02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实践教学形式,应该是课堂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其中,课堂实践教学是主体,校园实践教学是重要补充,社会实践教学是重要环节。

一、课堂实践教学是主体

课堂实践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课堂上学生的参与情况乃是决定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不仅重视课外活动的创新,也应特别重视课堂上学生的参与。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即名之“课内实践”。课程性质不同,“课内实践”的方式自然会有很大差别。以下是我们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课内实践的几种做法。

1.看教学视频,谈感想,有主题地进行讨论。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教师不仅仅讲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几个理论成果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指导思想等问题,在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几个理论成果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课外用6课时的时间,要求学生观看纪录片《走近》等,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邓小平。纪录片声情并茂的画面与伟人和蔼可亲的形象,一下子拉近了伟人与学生的距离。课后用2课时的时间,安排学生分组结合教学片内容,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讨论,谈感想,感受崇高。然后全班交流分享。

2.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热点问题讨论。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中,安排学生进行课内热点问题讨论。教师选出热点问题,要求每一位学生自己查阅有关资料,动手动脑搜集、加工知识,消化、吸收知识,要用自己调查了解所占有的信息、资料,确定重点,概括观点,阐明论点。以寝室为小组进行交流讨论,老师指定小组长。小组长负责安排时间、地点,召集人员,并做好记录,写好总结。交流后用2课时,每小组一位学生代表在全班交流分享,最后每位学生交一篇讨论稿。并记平时成绩10分。

3.课内随堂主题讨论。提前布置讨论的主题内容。在每堂课下课的时候,布置下一次课的讨论主题,一次只限一个讨论主题,这样讨论容易深入一些。并且,提前布置下去,并分小组利用课后的时间做一些准备。正式讲课之前重新提一下,可以引起很多同学的重视,一边听课一边思考,这不但有助于讨论的深入,也有助于整个课堂教学的效果——带着问题听讲,效果往往会更好一些。在同学发言的过程中,老师最好不要作太多评价,以免对后来的发言者造成干扰。最后对每个发言的学生都要做良好评价。根据平时对他们的性格和学习状态的了解,毫无保留地把赞美之词洒向他们:“这位同学一贯扎实,做对是在情理之中的”;“这位同学平时特别认真,已经得到了我的真传”;“这位同学水平不低,继续努力,会取得好成绩的”;“这位同学思维活跃,但潜能还未发挥出来,相信定会奋起直追”……同学们明知有的说辞或有夸大,但他们在惊诧莫名之时,在老师的玩笑之中已自然地提高了注意力。

4.经典阅读,写读书心得体会。结合理论教学内容中的专题,阅读相关经典原著和参考文献,通过研究讨论来撰写专题研究报告或论文。每学期初,教师给学生指定十多篇教科书后的参考文章,规定学生利用课外选取1篇认真阅读,并写出读书心得体会,其重点是通过阅读,解决自己过去比较困惑的问题,或对自己有什么新的启示。全班所读文章尽量不要重复,学习委员负责协调。最后一个小组选一位学生代表,用3~5分钟作读书心得体会交流,最后写读书心得800字以上。记平时成绩10分。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嘴,掌握教师要讲述的内容,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

二、校园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补充

内涵丰富的文化墙、名人名言的展示、校训的广泛征集、学生自办刊物,无处不彰显对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熏陶和引导。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了浓厚的德育氛围。学校每年举办“体育文化节”、“寝室文化节”等活动,较好地实现了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文素质教育的良性对接。对学生学习《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具有重要意义。校内志愿服务、勤工助学等岗位,实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统一,真正把德育知识外化为学生的具体行动,在教学楼、学生食堂、宿舍区、学生活动中心、学院行政楼、多媒体教室、校园活动区设立了多个志愿者服务和勤工助学岗位。每学期学生通过青年志愿者协会和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的安排,自主选择3~4次志愿服务或勤工助学,每个学生要完成3课时的任务,通过班级汇总和实践教学教师的考核后记录总成绩,实现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学生在实践中体会了奉献、爱心、责任的真正含义,提高了学生修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三、社会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安排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也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形式。具体做法主要是分散进行,指导学生利用周末和暑期长假进行调研。这不仅有利于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极大兴趣,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说服力、吸引力、感染力,而且也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

勤工助学心得范文第9篇

关键词:在校大学生;兼职;现状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0010701

1 在校大学生兼职现状分析

1.1 参与度和积极性较高

通过对在校大学生发放500份有效调查问卷进行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校大学生对兼职十分感兴趣,认为在校大学生做力所能及的兼职还是很有必要的。

1.2 兼职目的各不相同

随着经济的发展,现如今大学生的生活费用有较大提高,一般一个月有1200元左右,所以现如今大学生兼职的目的不仅仅局限于挣钱,更多的大学生认为兼职有利于锻炼自身的能力,比如人际交往、市场营销方面的能力。也有部分学生认为兼职能够丰富课余生活,增加人生阅历,接触和了解不同行业,有利于明确就业方向。只有一小部分在校大学生是因为经济原因选择做兼职,需要通过兼职解决生活困难。总之,大学生兼职的目的逐渐趋于多元化,越来越多大学生希望通过兼职认识自己,了解自己,锻炼自己,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充分准备。

1.3 兼职种类多,技术含量低

在校大学生兼职工作的选择范围极其有限,大部分兼职工作技术含量极低,对于大学生提供专业素养帮助并不大。有数据显示大部分在校大学生的兼职工作主要为发单员、服务员、推销工作等。

图1 在校大学生各类兼职工作所占比例

1.4 获取兼职信息渠道有限

由于大学生接触外界的渠道比较有限,对外界信息接触比较少,所以他们寻找兼职的渠道主要是通过中介介绍、中介网站,如赶集网、58同城等和校园海报。

2 在校大学生兼职普遍存在的问题

2.1 兼职时间与学习时间冲突

很多在校大学生兼职时间与学习时间有冲突,大部分学生还是会选择放弃兼职机会,选择上课。有调查数据显示70.6%的学生会选择放弃兼职,但是还是会有27.9%的学生选择看情况而定。

2.2 工资薪酬被克扣

由于社会保障方面不健全,很多在校大学生在兼职工程中经常会遇到应有的劳动所得得不到保障。大部分学生表示会与用人单位沟通、协商解决,但是不少学生选择“忍气吞声”。由于我国目前尚未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来规范大学生兼职市场,使得在校大学生兼职工资较低,损害大学生权益的事情时有发生。

2.3 盲目跟风参与兼职

虽然在校大学生参与兼职的积极性很高,参与兼职的目的也各不相同,但是在校大学生并不十分清楚兼职的意义所在。很多大学生只是盲目跟风参与兼职,看到周围的人在兼职才去兼职的,而对于兼职的具体要求、自己是否适合兼职等都没有明确的想法。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是很多学生没有为兼职确立明确的目标和正确的动机。大学生兼职过程中应将既定的目标与自己选择的兼职职业结合起来,使兼职达到理想效果。

3 建议

3.1 在校大学生

3.1.1 正确处理兼职与学习的关系

在校大学生应该努力处理好兼职与学习的关系,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做兼职工作。大学生应该明确做兼职的目的和意义所在,兼职工作不应该只是为了挣钱,而是为了更好地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通过兼职可以更好地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积累社会经验,通过兼职工作实践所学的理论知识。所以大学生兼职更深层次的愿意在于经验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在校大学生还是应该以学习为主,在课余时间可以通过兼职工作将学习知识和实践能力更好地统一起来。

3.1.2 有选择性的参与兼职工作

兼职工作有很多,五花八门,在校大学生应该学会在五花八门的兼职工作中挑选自己最合适的兼职工作。比如与自己所学的专业有关的兼职工作,能够锻炼自己社会能力的工作,有机会提高专业素养的工作。大学是一个储备知识的阶段,是一个不断汲取专业知

识的过程。只有拥有了大量的专业知识储备将来才能

够更好地适应社会,为就业做好充分准备。好的兼职工作也可以成为一个增强自身综合能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机会。

3.1.3 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在校大学生在兼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侵权问题与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薄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大学生要学会加强自我保护意思,如在工作开始前与用工方签订劳动合同、遇到侵权问题通过法律途径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通过正规渠道寻找兼职工作,不要一味追求高薪工作而忽视自身的安全问题。

3.2 家长

家长应该要注意关注孩子兼职的安全问题,了解孩子兼职的情况,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家长应该积极鼓励孩子利用课余时间选择兼职工作。通过兼职工作,不断提高自己,锻炼自己,更早更好地融入社会,了解社会,为将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3.3 学校

3.3.1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兼职观念

学校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兼职观,多培养学生从事层次更高,意义更深的兼职。因为正确的兼职观有助于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同时丰富校园兼职资源,拓宽兼职门路。开发兼职市场,让社会了解学生兼职状况。将“勤工俭学”纳入社会实践活动管理范畴,应全方位向全体学生开放勤工助学岗位,竞争上岗,形成某种长效机制。允许学生以平等身份谈判方式或公开招标方式参与勤工助学岗位的竞争。

3.3.2 学校增加校内勤工俭学岗位

各大高校应该积极出台有关支持学生勤工俭学的政策和措施,一方面减轻贫困大学生的生活压力,另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一个深入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学校同时也应该对各高校勤工助学组织提出要求,尽可能为大学生参加勤工助学创造机会。实际上,高校勤工助学组织也应该努力摆脱作为简单中介的作用,通过设置新岗位,开辟新领域引导学生打工从“劳务型”向“智力型”转化。

3.3.3 成立专门的兼职指导机构

学校应从学生安全角度考虑,成立专门的兼职指导机构。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找到安全的兼职岗位,同时还能够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帮助学生更好的接触兼职,认识社会,了解社会。

3.3.4 建立校园中介机构

校园中介机构有一定的发展潜力,使学生兼职更加方便,获取大量兼职信息。并且通过校园中介使一些距市区较远的院校不再消息闭塞,可以及时了解到兼职信息。另外建立校园中介机构有利于同学们交流兼职的心得体会,也方便老师从中指导。因此学校可以通过建立校园兼职中介机构为学生提供更为集中和广泛的信息资源,更迅速、更方便的解决学生兼职的切身问题。

参考文献

[1]米霞.对高等学校学生兼职情况的思考[J].前沿,2004,(9).

[2]王泽宁.大学生兼职权益受侵害现象及维权措施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1,(11).

[3]冯艾,范冰.大学生社会实践导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勤工助学心得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护理专业;中职生;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特别是护理专业的学生,工作以后肩负着照顾病患、协助治疗、甚至是救死扶伤的重任,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够真正让学生体会到各行各业的艰辛、也只有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才能让他们认识到医院的强大作用及护理工作的重要性。所以,作为学生管理工作人员更应该将护理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作为评判思想道德教育目标的有力支撑点。近两年来,我校开始重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深入研究学生社会实践的思想道德教育功能及其发挥的内在机制,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充分发挥学生社会实践的思想道德教育功能,这也是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经过两年时间的摸索,我校在学生社会实践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也存在着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以下就是我校通过实践总结出的几项实施较好的社会实践活动及具体实施方案。

一、开展社会调查

组织我校护理专业学生围绕我国医疗发展的重点、热点问题,深入农村、城市社区等进行调查研究。这样既对医疗的现状有了初步了解,同时书写调研报告也锻炼了学生科研的意识。具体措施:第一学期期末,先由市区内的医疗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始调研;第二学期的学期末进入最近的乡镇卫生院;第三学期期末进入社区进行居民调研。调研内容包括:患病的病种前三位的是哪些?患病人群年龄分布如何?目前每年的高发季节是什么时候?今年的特疾病有哪些?居民对社区医疗服务的有哪些需求?居民对常见、重点疾病的预防知识知道多少?每一位同学都要完成10份以上的调研,并书写调研报告,算作实习成绩的一部分。

二、开展勤工助学

鼓励学生特别是贫困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积极参加勤工助学活动。通过勤工助学活动,培养学生艰苦奋斗、自立自强、奋发向上的品格。具体措施:分成校内和校外两部分。校内由学工处统一分配,学校的商铺和餐馆每学期将所需人员上报学工处,各班级也将勤工俭学的学生名单上报学工部,由学工部老师统一分配和管理勤工助学的学生,也有效维护了学生的利益。校外由学生会的学生统一联系勤工助学单位及部门,统一分配名额并统一管理,这样能保证学生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三、开展社会服务

主要是做好“三下乡”“四进社区”活动。根据年度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点和不同专业的具体情况,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和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服务活动。要像组织课堂教学一样,精心设计、周密安排,根据需求选派相关专业的学生参加,这里主要介绍护理专业的社会服务内容。具体措施:第一学期,学生还没有涉及专业课的学习,利用周末的时间组织进养老机构,为老人们打扫卫生,洗衣服,表演节目。主要培养尊老爱老的思想品德,达到初步育人的目的。第二学期,学习了基础护理学,学习了简单的护理操作。组织学生进入社区。为老人们和社区所有愿意参加的成员进行生命体征的测量,同时编排一些文艺节目,举办成小型的汇演,发挥同学们的各种才艺。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能吸引更多的社区居民来配合我们学校完成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活动结束后,每位同学都要进行工作汇总和书写心得体会。

四、临床体验生活

主要是进三甲医院体验护士生活。目的是在进入临床岗位之前先体验护士的真实工作场景及每日具体工作,让学生更加明确自己的工作目的及工作意义。使学生更加珍惜和懂得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具体措施:学生在1年级阶段分上半年和下半年两次进入临床医院见习。要求向正规的生产实习一样排班,区别是不动手只见习。让学生学会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让学生了解护士的一日工作常规。现代社会激烈地市场竞争,新的医学护理模式,以及人们对健康与服务意识的增强,对我们的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而参加实践护理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护理实践活动。社会实践对大学生有着明显的思想道德教育功能,我校学生通过以上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从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及有效沟通能力、学习态度和学习主动性上都有了明显的进步。但是,大学生社会实践又受着诸多现状的制约,包括学生的安全问题、学校的经费问题等,许多新形式的社会实践模式尚需进一步开发和研讨。

上一篇:职业技能培训心得范文 下一篇:婚宴来宾致辞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