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诗歌范文

时间:2023-11-14 13:31:30

学习诗歌

学习诗歌篇1

诗歌教学中的难点

一是有些教师课堂教学诗歌的方式常规且无趣,容易压抑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笔者在与一些小学生交流时发现,部分教师更倾向于通过翻译诗歌内容来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将教学重心放在对诗歌字句的理解上,而忽略了对诗歌整体意境的理解。长此以往,学生在课堂上得不到教师的正确指引,对诗歌的热情会下降;同时,这一行为极易抹杀学生思维的深度和生命的灵性,更别谈想象力的培养与创造、个性思维的发掘与发展了。

二是学生在课堂上与同学、老师交流阅读诗歌感受的机会并不多,课后能饶有兴趣品味的频率也不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唯有发自内心地对诗歌学习的渴望,从课堂学习中获得对诗歌相关内容的直接经验,才能将所学诗歌内化为自己的生命体验,享受诗歌学习的乐趣。相应的另一个现象也值得重视,许多学生在课后运用的诗歌并非“正统”诗歌,他们热衷于改编诗歌字句,让诗歌更加通俗,然而过犹不及,往往使得诗歌趣味更加低级,娱乐性质浓厚,这在当前诗歌教学中必须正视。

三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诗歌的机会极少,自创诗歌的尝试情况并不理想。知识积累固然重要,但是能将知识灵活运用到生活中才是我们学习的意义所在。究其根本,许多人认为诗歌离人们的生活很远,甚至有人说,它仿似另一个国度生存的种子,卑微到尘埃里。这些观点无形中影响着学生学习诗歌的态度,需要得到正视。

改进教学的方式方法

朗读、诵读齐头并进 诗歌,寄予着诗人深重的情感及对生活无限的向往,朗读诗歌与朗读白话文章的感情基调是不一样的。诗歌的体制特点决定了它的情感推进是快节奏的,甚至是爆发式的。诗歌朗读可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原则下,回归对诗歌本身的关注,让学生对诗歌字句有更直观的观感。在学生对诗歌有了大致了解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诵读诗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找出诗歌中的关键字词后,诵读诗歌,可以对诗眼、诗意有更全面的了解;几次三番诵读下来,学生对诗歌中情感把握自然到位不少,越读越有韵味,越读越多感悟,成就感不断飙升,自然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感受,发表对诗歌的看法。

斟酌字句,激趣换新词 语言高度凝练是诗歌的一大特色,也是诗歌学习中不容小觑的环节。诗歌的美,很大一部分就是美在它的字词。如何让学生发现美,对教师而言既是重点,也是难点。笔者认为,可以尝试“换一换”的方法,扩展学生的字词储备,灵活使用字词。以《夜书所见》为例,诗中写道“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这一句点睛之笔是“送”和“动”两个动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出“送”和“动”这两个词在这首诗中的意思和作用,然后让学生自主找出可以替换的动词,并描述更换后的动词所描写的诗歌意境是怎样的,表达的感情如何?有没有改变诗歌基调?学生们通过对动词的选用,可以更加深入理解诗人选词的用意。“换词”也算是学生写诗的尝试,当学生从中找到乐趣,兴趣自会随之而生。

激发想象,品味意境 没有想象力就没有艺术作品的生命力。诗歌能流传至今,除了高度凝练的文字、优美的意境外,更多的是给人以无尽的想象,诱发人们无穷的思考和解读。小学生正处在想象力极为旺盛的时期,感悟诗歌意境,就必须充分发挥孩子们善于想象的特点。首先是还原想象,感悟诗歌。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从诗歌的内容出发,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样才能把学生的联想引入正确的道路而不至于天马行空、凭空臆造,才能准确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和诗歌的意境。其次是定向联想,把握意象。诗歌的意象相对来说是比较固定的,比如“莲花”象征着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松树”代表刚毅挺拔等。以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为例,就可以抓住“孤云”“闲”等意象,通过诗配画的形式展示,把握诗歌意境。

以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积累

学校可以结合自身实际,适时举办一些诗歌朗诵、诗歌积累、诗歌创作比赛等,激发师生对诗歌学习及创作的关注,同时也让学生意识到学校对于诗歌学习的重视,无形中给予他们一种教育暗示――诗歌学习很重要。在举办一项有关诗歌的比赛或者活动时,学校首先要注意的是确立此次比赛或活动的首要目的及期望,只有围绕着比赛或活动目标来进行相关项目的设定,才能让学生关注到诗歌,体会到学校的良苦用心,感受春风化雨般的学校诗歌教育;其次,有关诗歌的比赛应特别注意以年级为单位来进行实际操作,具体年级有诗歌学习方面的具体要求,不可一概而论;最后,学校在举行此类活动时,应注意邀请家长作为评审或者观众一同参与进来,唯有让家长真正意识到诗歌学习的重要性,响应学校的号召,在家庭教育方面重视孩子的诗歌教育及积累,学生们才能真正生活在一个诗歌浸润的天地中,重视诗歌,爱上诗歌。

对于小学生而言,诗歌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产物。作为一线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注重量的积累,又要激发学生的想象,注重学生在语言积累、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熏陶,还给学生们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和舞台。唯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情,进而使学生爱上诗歌,更加诗意快乐的成长。

学习诗歌篇2

新课程改革以来,特别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固有的诗歌教学模式,努力提高教学的效果,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实施快乐教学。

快乐教学法是教师在教学中把快乐引进课堂,有意识地创造快乐的情境气氛,让学生在轻松快乐中学习知识、进行思维和理解课文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开发学生智力。爱因斯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学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都说明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这不但学习效率得到提高,而且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加深记忆,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有利学生创造性学习。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实施快乐教学的关键有三个要素。

第一,教师是快乐的。教师要有一个快乐的心态。教师就像一个火炬,用自己的热情去点燃希望的火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教师激情的带动下,学生也就进入快乐的状态。

第二,学生是快乐的。学生必须是激情高涨的,只有学生保持快乐的状态,他们才能主动积极地学习,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第三,课堂是快乐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学习共同交流的过程,学习过程是情感交流过程,情感具有动力和催化作用。在愉快情绪的作用下,人的心智活动会更敏捷,更卓有成效。

在诗歌教学中实施快乐学习,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教师要有快乐的教态。

苏联教育家别利钦科说过:“跨进教室门就要记住,您是一堂课缔造者,要是心理状态不佳,不相信自己的创造能力,就会使一堂课黯然失色,没有生气。”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人们的情绪情感伴随着人的全部活动。良好的情绪、情感和心境给人以活力,有利于提高活动效能。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保持精神饱满的心态,给学生亲切自然的感觉。让学生在上课时保持一种轻松自由的心态,这样有助于学生消除学习的紧张心态和焦虑心理。教师是课堂的催化剂,是学习的快乐砝码,课堂效率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心态,教师要有良好的调控心态,这样才能很好地驾驭诗歌教学的课堂。 转贴于

第二,教师要有富有诗意的诵读指导能力。

对于诗歌学习来说,诵读是必不可少的。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语文教师必须有扎实的诵读基本功,才能对诗歌作品很好的感悟,体会诗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进而更准确把握诗歌的主旨内涵。也可以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诵读指导,培养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作品鉴赏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应注重学生诵读基本功的练习,教师是可以针对学生诵读现状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然后有针对性地练习。可以一字一句地教,学生一字一句地学,逐步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提高诵读水平。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分小组朗读,可以两个人一组,一同学读,另个一同学听,然后交换,互相指出不足并改正,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教师可以巡回指导,还可以四人一组进行诵读比赛,教师和其他组同学做评委。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还提高了诵读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诗歌的鉴赏能力。

第三,教师要有很强的现场调控能力。

学习诗歌目的除了学会欣赏诗歌优美的语言、真挚的感情、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之外,更要培养学生审美的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最重要的是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在诗歌教学中,学习诗歌目的就是学写诗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让学生进行诗歌仿写练习。

学习诗歌篇3

一、目前本地区普遍采用的高考诗歌鉴赏复习方略

目前供高考一、二轮复习的资料繁多,综合各地编纂的复习资料,诗歌鉴赏这一考点的特点如下:

(一)体系

这部分内容的编纂通常以高考题型为线索,将诗歌鉴赏分为六部分:概述、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评价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古代诗歌鉴赏技巧等。每一部分中,先以近两年的高考题为例,分析考点、命题指向,总结一些规律方法;再以高考题为真题示例,主要注重答案的规范性;最后再以练习题强化技能。复习中,教师也按照这一体系逐个进行。

(二)技巧

在此复习方略中,技巧是宗旨,技巧即答题技巧。如炼字类题型,分析某一字、段表达效果时,可从修辞手法、词性等角度入手,先将这一字放入句中分析,再放入诗中分析等,这样的技巧既好掌握,又有很好的效果。另外,教师还会归纳一些答题的术语让学生记忆,哪一类型题用哪些术语,都有一个大概的分类,目的是让学生答题规范化,在考试中扣紧采分点,提高得分率。

二、对方略的几点思考

(一)方略的特征

1.更多讲究技巧。如在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这一部分里,资料会以表格或其他方式列出诗歌创作常见技巧,如对比、虚实、情景关系等,目的是以理论统领实践。学生掌握了一些技巧的理论,再运用到训练的实践中。很明显,这样的方法对于基础积累较好的学生是很有效的,但对于积累相对贫乏或悟性差的学生却有些可望而不可即的感觉,只得生拉硬套,最后即使能够写出答案也是词不达意。

2.设计点着眼于提高高考得分率。方略的设计者们有着明确的方向性、目的性,他们的设计着眼点就是提高高考得分率,这一设计合乎目前高考的规律和特点。

(二)方略的前提

方略有一个很重要的设计前提,即技能的培养应建立在积累和理解的基础上,如果这个前提铺垫得不很扎实,学生就很难掌握这些技能,或者就会出现一些学生只会背名词术语,见了诗歌就一股脑套上去,张冠李戴。这个前提就是日常古典诗歌教学。

(三)方略的效果

如何让此方略有最好的效果,恐怕还得回归到对日常古典诗歌教学的反思上来。

三、日常古典诗歌教学与高考复习教学的区别

日常古典诗歌教学与高考复习教学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二者在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上有一致的地方,如对学生进行练习题训练是二者都有的方法,只是进行的方式和程度有所不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情趣是二者共同的目标等。日常古典诗歌教学必须为高考复习教学做好铺垫,这也是评判日常教学是否有效或高效的标准之一。二者的区别也是明显的:

(一)学生的认知规律不同

日常教学中,学生的认知规律是由“无知”到“知”再到“深知”,或者说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而高考复习教学中学生的认知规律是由“总结”到“回顾”再到“强化”,进而达到掌握技能的目标,或者说是一个由理性到感性再到理性的过程。所以,抓住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教学才是符合实际的。日常偏重于感性,高考偏重于理性。

(二)教学目标不同

日常教学应有直接目标和间接目标。其中直接目标与高考复习时不同。日常教学的直接目标应是大量积累,其次是体悟能力的培养,而高考复习的直接目标指向较单一,就是掌握各类诗歌的答题技能,抓住采分点,高考时得到应有分数。日常重量,高考重技。

(三)教学重点不同

日常教学重点设计与高考复习时不同。日常教学中可根据诗歌的个性特点酌情设置一到两个重点,不可面面俱到,而高考复习的重点则由方略中的内容决定,或者欣赏语言,或者鉴赏技巧,而且重点的突破通常建立在对一首诗歌由意象到感情,由语言到技巧整体理解的基础上。故日常教学是化整为零,高考复习是化零为整。

(四)教学方法不同

日常教学中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方法应尽量多样化,如合理使用多媒体进行展示、译诗练习、仿写练习等;高考复习方法较单一,教师讲解例题总结规律,学生拿着规律进行实践练习以强化技能,是一个由例题到规律再由规律到练习的过程。日常重引导,高考重训练。

四、对日常古典诗歌教学的几点建议

鉴于上述二者的联系和区别,就日常教学如何为高考复习打好扎实的基础,实现二者的共同目标,既能提高得分率,又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我有几点思考:

(一)积累是日常教学的立足点

我国一向有利用诗词陶冶性灵、提高人品的传统。要达到这一目标,积累是前提,只有具备了“量”的积淀,才能保证“质”的体悟。当学生可以由感性到理性,由兴趣到自觉体悟诗歌时,审美情趣自然浸润其间,陶冶性灵便也水到渠成。积累的方法要多样化。背诵、默写是最基本的方法。学习古典诗歌,第一方法是背诵、默写,这也是理解内化诗歌的好方法。我国民间三岁孩童即可诵读“床前明月光”、“锄禾日当午”,虽然孩子们不能理解诗歌的内涵,但这并不妨碍诗歌成为他们有限知识中的一部分。古典诗歌的背诵不一定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反而大多数情况下是背诵到脱口而出之时,蓦然发现已是理解之日。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落实背诵、默写是第一要务,要想尽各种办法将“背诵”进行到底。

迁移是积累的又一种方法,同时迁移也有多种方式。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或补充新知识,如以同一诗人、同一内容为迁移点,“温故而知新”,或以诗歌内容情感为迁移点调动学生个人的生活经验、人生阅历等拓展补充。

(二)体悟是日常教学的侧重点

学习诗歌篇4

一、把同一作者的相同风格的诗词作比较

诗作选入教材的诗人都有较丰富的诗歌创作,同一个诗人、同一个主题风格,诗人可能用不同的诗作来表现,在教学时可选择该诗人的类似主题的不同诗篇进行比较阅读,从而可以更好地了解诗人,走进诗人的内心,了解诗人某一段时间的特殊的思想状况。

如学清照的两首词《武陵春》和《醉花阴》,这两首词都表达的是作者自己对已经逝去的丈夫的深深的思念之情及自身无限的忧愁苦闷的思想感情,词中无一不透露着哀婉动人的悲切之情。但是两首词却在写作手法上略有不同:《武陵春》重在通过描写人的内心的心理活动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尤其是“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艨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用奇特的比拟以及假设的情景道出了词人深重的的忧愁之情,与万般美好的春天的景物形成鲜明的对比;而《醉花阴》主要是借景抒情,借对景物的描写来表现自己的情感世界,“薄雾浓云”“玉枕纱橱”“暗香盈袖”“帘卷西风”等词句无不烘托出“愁永昼”“凉初透”的秋季萧条、凄凉的氛围,塑造出词人“莫道不消魂”“人比黄花瘦”的女主人公的形象。

二、把不同作家同一主题的诗词作比较

诗歌作为最具抒情特点的体裁,往往能反映出不同的主题,总体说来,古诗一般选用一些“人之常情”的题材,通常表现的是亲人请、思乡情、朋友情、古人情等。不同朝代、不同生活区域、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经历、不同生活状况、不同性格的诗人,面对相同的主题,能唱出各具风格的歌、吟出各具特色的诗。对同一主题的不同作家的诗作进行比较,可以让学生形成对某一主题的诗歌的一种整体的认识,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块儿。

如学习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可同时诵读其他有关“咏柳”的名诗,比如,“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焕《凉州词》)“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采薇》)。把这几首同一题材的诗歌联系起来,既可扩大知识面,又可悟出某种事物所代表的具体的思想感情,还可在对比诵读中提升对诗词的感悟能力。

再如,同是送别诗,王维在《渭城曲》说:“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一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是一种深情体贴的离别。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是一种少年刚肠的离别。李白的景象宏阔、别情深挚的七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后两句看起来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又包含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远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直到帆影消失在碧空的尽头,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这首送别诗有它自己特殊的情味,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

这种通过同一主题、不同作者的诗歌的比较阅读,引领学生了解不同诗人的内心世界,了解不同诗人的诗歌特点,形成对特定主题与特定环境的形象而又具体的理解,从而加深学生对诗词的印象,加深学生对诗人的感悟。

三、把同一作者不同主题风格的诗词作比较

随着时间地点人物的变化,诗人的思想感情也会随着外界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同一个诗人,却有可能写有不同风格的诗作。将同一作者不同主题风格的诗作进行比较,可以体会诗人不一样的心情,不一样的内心世界,从而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古诗词中美的意境,陶冶学生的情操。下面以李清照的两首词《如梦令》《武陵春》来进行这方面的比较: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写于作者前期,豆蔻年华,与友人出游后,是一首早期的忆昔词,是李清照青年时期的悠闲写照。其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当时的李清照过着一种悠闲的生活,字里行间洋溢着青春、活泼开朗、天真纯洁的那种蓬勃的朝气。本词的意境优美,写景如画,从溪亭、日暮到荷花、鸥鹭的描写,在恬静淡雅的画面勾勒中,作者年轻时期闲适风雅的贵夫人生活,潇洒豪放的性格,也就十分鲜明地表现出来,而由人和大自然融为一体构成的新鲜、美丽而又迷人的艺术境界,更给读者呈现出美的境界,使人久久沉浸在一种清新愉快的感受中。

后期,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赵明诚病死后,自己孤身一人、流落金华,眼前所见的依旧是一年一度不变的春景,可惜物是人非,睹物思人,不禁悲从中来,无穷落寞。《武陵春》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武陵春》写于宋高宗绍兴五年也就是1235年。当时正值金兵南下宋朝面临国破人亡的时期。李清照携家眷避乱到当时一个叫金华的地方,环顾四周凄凉的环境回忆自己悲惨之往事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词。这首词并不是其他一般的闺情怨妇词所能比的,它是李清照中年孀居后所做的。这首词借暮春之时的景色,抒发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整首词意境丰满到位,一唱三和,非常人所能描述,继承了传统词的写作手法,以第一人称的口吻,通篇采用深沉忧郁的语气,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境中流荡无所依的才女的形象。

通过同一作者不同主题的诗作的对比,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作者的一生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及其变化的原因,有助于学生加深对作者的理解、加深对所学诗词的印象,从而达到学以致用、取得高分的目的。

学习诗歌篇5

英语诗歌是很高雅纯正的文学作品,是语言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诗歌,这种文学形式在英美文学传统中,极其丰富多彩,十分繁荣,在这方面甚至可与被称为“诗的国度”的中国相提并论。

然而,由于用词典雅、句法精炼、形式别致以及意象丰富等等缘故,英文诗往往难以读懂。但可以选择一些适合大学生口味,与他们人生阅相符合的简短易懂、风趣幽默的诗歌进行学习,慢慢引入诗歌欣赏的门槛,不仅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学素养,丰富其审美能力,也能激发学习热情,有助于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水平。尝试用英语诗歌来提大学英语教学效果不失为一个新的教改途径。

二、丰富知识结构,扩展知识视野

我们知道,文学是对人生体验的文化表征。文学作品隐含对生活的思考、价值取向和特定的意识形态。阅读英美诗歌的文学作品,是了解西方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之一,可以接触到支撑表层文化的深层文化,即西方文化中带根本性的思想观点、价值评判、西方人看待世界的视角,以及对这些视角的批评。

英美诗歌是对时代生活的审美表现之一,是英国人民和美国人民创造性使用英语语言的产物。英语表意功能强,文体风格变化多,或高雅、或通俗、或含蓄、或明快、或婉约、或粗犷,其丰富的表现力和独特的魅力在英美作家的诗歌作品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阅读优秀的英美诗歌文学作品,可以感受到英语音乐性的语调和五光十色的语汇,回味其"弦外之音"的意境。有助于大学生开阔眼界,了解外国文化,丰富知识结构,启迪的智慧,对提升大学英语教学大有裨益。

这里我们把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 的十四行诗一首Sonnet 18,作为范例来领悟其句读,分析其格律,体味其妙趣,评判其风格,使初学的大学生们尝其一脔,略知滋味,并由此获得把握鉴赏英诗宝库的钥匙。

在诗的内容上,莎士比亚在诗里把人比夏天,以人胜自然为终结。前四行说明人比夏天更美更温和;中四行继续发展了人与自然之间的比喻意境,引入到驻颜无术的感慨;第三组则新意突起,推翻前言,终于在胜利的末两行作结。此诗表达了这样一种思想:美丽的事物可以依靠文学的力量而永远不朽;文学是人所创造的,其实宣告了人的不朽。因此,此诗不是一般表现爱情的诗,具有深邃的思想性和审美性。

在这首十四行诗里莎士比亚把心仪的女士比作“夏天”,这是一个不容易理解的字眼。在中国文化中,“夏天”常常与酷署炎热联系在一起,怎么会变得温和可爱了呀?

其实,“夏天”在中国文化和英国文化中所表达的意思竟是迥异的,这是由于双方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造成的。中国位于亚洲大陆,属于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夏天最明显的特征便是娇阳似火,炎热难熬。而英国位于北温带,又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夏天明媚温和,令人惬意。有了这种背景知识,对莎翁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我们就不难理解了。

在形式上这首诗属于十四行诗(sonnet),即“商籁体”诗。此诗体起源不明,最早的例子出现于13世纪,16世纪在英国出现。主要有意大利式和英国式两种变体。意大利诗人Petrarch [petra:k]用此诗体最精熟,故意大利式又称Petrarchan sonnet。英国式由莎士比亚创立,又称 Shakespearean sonnet.

三、利于培养跨文化交际的高素质人才

大学英语教学属基础语言技能训练课程,教学任务繁重。但作为英语教师,不应忽视英美诗歌这一丰富多彩的文学资源宝库。

目前,大学生英语水平普遍提高,阅读能力较强,大学英语教学应增强英美文学意识的学习,将英美诗歌导入英语教学,适当介绍历代英美著名作家的诗歌作品。在课堂教学中,可借鉴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模式,采用各种方法,如研读简短一点的诗歌、背诵一些著名诗歌等,使学生不仅学习英语语言,也了解英美文学,加深对英美文化的认识。英美诗歌的学习与大学英语教学并不矛盾,可以相辅相成。加强英美文学知识的教学,有助于改进我国英语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

学习诗歌篇6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自然学习法

1.诗歌教学导入,强调新、奇,激发学生诗趣

1.1 保持诗歌的陌生化,有意识的忽略传统的课前预习。长期以来,我们已形成这样的教学模式:课前预习课上学习课后复习。而语文学科更被约定俗成为:课前学生扫除文字障碍(查字典,掌握生字词),熟悉内容,课上老师检查字词,讲解内容和主旨;课后记背及练习有关内容。这就使诗歌学习这种娱情审美的乐事变成了枯燥机械学习的模式。

《心理学》中阐述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提到《注意理论》这一重要的现代心理学理论。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知识的摄入,都是通过注意引起的。而注意又是不断转移的,很多刺激(包括外界的和机体内部的)都有可能将学生的注意力从学习中夺走。面对这种负面影响,教师必须想法设法提高学生的注意稳定性。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习目标,而不能一再用单调机械的字词预习、熟读课文来转移学生的“注意”。人的注意有个经济性原则:“凡是熟悉的、认识了的事物,人们就不再注意它了,否则人的心理就会被弄精疲力竭,穷于应付。只有那些新鲜的尚未认识到的事物才能引起人们的兴趣。” (钱谷融、鲁枢云《文学心理学教程》)根据心理学研究这一原则,我们何尝不能简化学生阅读程序----取消传统的熟读,让学生怀着饱满的好奇心在课堂上直接进入新的课文的学习。让学生在注意和期待的心理驱动下,主动地阅读、探究。当然,我并不是全盘否定课前的预习,其有存在的价值。学生自主的去熟悉字词,了解家生平、写作背景、创作风格及作家的其他作品,这更是一件令老师无比快意的事了。可这恐怕只有寥寥几个的学生吧,对大多数同学而言,预习只是一种停留在形式上的作业罢了。所以对诗歌的新、陌生就能成为大多数学生的共同特征。而这何尝不是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的呢?

1.2 抓住契机,创新导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抓住学生对诗歌的陌生这一契机,通过创设情境,或介绍背景,或把诗歌泛化为感人的故事,并充分利用直观、形象的视听手段,来激发学生对于诗歌的兴趣,使他们能够通过不同的路径进入诗歌鉴赏的状态。应该说每篇诗歌,如果仔细研究,都能找到调动学生兴趣的突破口。如有些诗歌可以利用背景知识及诗人的魅力来调动学生的学诗兴趣。牛郎和织女的故事是家喻户晓童叟皆知的,而且由不同的传说在不同的地方还演绎出不同的风俗习惯。学生们对这样的传说是很感兴趣的。在教《古诗十九首》中《迢迢牵牛星》和秦观的《鹊桥仙》两首诗时(这两篇是放在一起上的),用牛郎的织女的传说作为引起学生兴趣的切入点,在实际的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习《再别康桥》时,对诗人徐志摩,学生们不会很陌生的,一是很多同学都看过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二是他生于海宁,是浙江人。即便如此,同学们对他的认识也只能停留在较生疏的层面,而人们往往对了解一点又不能认识很清楚的事物有一种要探究的欲望,这是引导学习的良好的契机。用声情并茂的语言较详细的介绍了他的一生经历,创作情况,以及有关对徐志摩研究的评价,能够有效激发,学习《再别康桥》一诗时热情就更加高涨了。

2.诗歌鉴赏,强调少明确统一,多个体感悟

诗歌作为一高度语言凝结的艺术,在简单的言语中,蕴涵着作者的深情,必须通过我们的联想和想象来读取的。对诗歌鉴赏主要是通过读者自己对艺术的感受来完成的,教师的讲解无法代替学生们各自不同的探索。

从课改的角度看,我们应该是为学生提供了一条线索,给他们以启发,如同一艘导航的船,让学生在老师的助力下尽情驰骋想象的翅膀,进入更为广阔的艺术境界。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全方位、多角度地调动他们的情感,促使他们与作者产生共鸣,产生自我的理解。只有学生具备了这种可以“自己读出来”的能力,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鉴赏能力。

但在现实教学中,我们却往往习惯将诗歌的分析结构做权威式的概括。从而导致学生习惯于等待老师讲授唯一的分析结论,形成了学生理解上的被动性、单一性、概念化等现象。这是与当前课改的精神是背道而驰的。

以在新教材第一册第二课《死水》为例,课后练习有这样的题目:“死水”可能有什么象征意义。这题目的设置,应该为我们鉴赏诗歌提供些启示:象征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手法,但对象征的还原不可一概而论。指导学生分析象征手法时,要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只要言之有理答案可以是丰富多彩的。新教材的用意就是要求我们否定理解的单一性、概念化。

同样,诗歌是一定时代生活的反映,也是一个作家思想、人格的写照。理解诗歌不能忽略时代和诗人本身的特征,但是绝不能用时代和诗人的特征局限了对诗歌的理解。钱理群在《名作重读》一书中写道:“不能否认一个时代、社会的‘大气候’(即我们通常据说的时代精神、氛围)对生活在时代社会中的作家的思想、感情与创作的影响。但同时要看到,作家的思想,感情是复杂的,影响作家思想感情的因素也是多元的;时代、社会对作家思想感情的影响更是复杂曲折的,作家思想、感情在具体作品中的体现同样复杂,甚至是微妙曲折的。”例如豪放派的代表苏东坡,有着“大江东去”的壮阔场面与豪迈情怀。但是不是豪放派所有的词都是这样呢?实际上,苏东坡本人的《江城子》一词,怀念自己的妻子不幸早逝,抒发了浓重的哀思。这首诗情词凄切,感人至深。此词虽不属婉约,但也不乏绵绵情意。这也是说明对诗歌的理解是不能以概念来判定的。

如果我们把诗歌鉴赏真正作为一项语文能力培养,我们就应该提倡和尊重学生的个体理解。只要学生们对这首诗的主题及艺术手法的分析能够自圆其说,就应该充分的肯定。这样学生会学得主动,学得活跃,学得积极,学得有效,迸发出了强烈的探求精神,让自己的情感与思想直现出来,从而充分显示主体参与的内蕴力和创造力。

学习诗歌篇7

【关键词】比较古代诗歌研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53-01

有比较才能更深刻认识,比较探究赏析能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更加透彻,能更好培养学生探究诗歌深层内涵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审美水平。

一、同一题材的比较

由于个性特点不同,思考问题角度不同等原因,即使是同一题材不同诗人所抒写的内容往往也会有很大差别,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辨别异同。如反映采玉工劳动艰辛、生活悲惨这一主题,韦应物的《采玉行》和李贺的《老夫采玉歌》这两首诗就有较大差别,韦应物《采玉行》一诗属于现实主义风格,诗作中展开客观地描写,通过现实生活场景的描画进行批判。而李贺的《老夫采玉歌》一诗则充斥着奇妙的想象,虽然也是以现实生活为题材,但整首诗富有浪漫主义的奇想,如"龙为愁"、"杜鹃口血",便是作者奇妙的联想,而"蓝溪之水厌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两句更是想象诡谲,渲染了强烈的情感色彩,这与韦应物通过现实生活场景的描画来表达主题有着很大的差别,体现了诗人独特瑰丽的诗风。

二、同一主题的比较

古代诗歌的主题非常广泛,各朝各代的作品都可能会对同一主题反复吟唱,但由于诗人们所处的朝代不同,阅历不同,审美立意不同等,因此,即便是同一题材的诗作,也会有许多的不同。

下面比较分析两首诗歌,其一是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另一是陆游的《示儿》,两首诗歌都是爱国主题,诗人所表达的都是强烈的爱国之情,这就需要我们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展开进一步的比较分析。首先提示学生思考一下这两首诗歌写作的不同背景,杜诗的写作背景是"安史之乱",而陆诗的写作背景是"金兵南侵"。由于两首诗歌的创作背景不同,两位诗人的身世遭遇差别等原由,因而他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自然也不相同。在比较研读过程中,可以通过启发学生寻找"诗眼"来展开比较探究,两首诗歌的"诗眼"一个是"喜",一个是"悲",对比鲜明。还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想象,体验诗文所呈现的情境画面来体验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杜诗所呈现诗人"漫卷诗书"的场面体现了无比的欣喜之情,而《示儿》所呈现的图景则显得无限凄凉,奄奄一息的陆游在孤灯前病榻上,满面忧愁苦思,"家祭无忘告乃翁",叮咛他的儿女们在胜利之时不要忘记上坟告知。

三、同一作家的比较

随着人生阅历的不断丰富,作家的人生境遇的发展变化等,同一个作家在不同时期创作也会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在比较探究赏析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致梳理作家在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变化,从而得出更加深刻的结论。下面比较研究一下李清照在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变化。

首先,引导学生总体把握李清照前后期创作的不同风格,其前期作品大多是描绘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抒写真挚的情感,风格清新,而后期由于惨淡的人生境遇,很多作品都是抒写哀伤之情,风格"沉郁感伤" ①。前期创作特色,如《如梦令》中"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词人纵情嬉游于美好的大自然之中,欢快轻松。在与赵明诚喜结连理之后,两人情投意合,《减字木兰花》中写道:"云鬓斜簪,徒教郎比比看",在甜蜜的婚姻生活中,词作也透露着清新怡人的气息。随着宋王朝向南奔逃,李清照一家也过起了漂泊的生活,而夫君赵明诚急病身亡,更使李清照的后半生孤单寂寞。如《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表达了对亡夫赵明诚的无限思念之情,字字句句透露着凄凉、孤单。其晚期作品《浣溪沙》、《南歌子》、《临江仙》等也都透露着孤独凄凉。

四、不同风格的比较

在古代诗歌比较探究中,引导学生比较不同风格的诗作,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不同风格诗歌的深层感悟能力,下面结合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风格来作进一步分析。一般来说,现实主义诗歌多关注社会现实生活,用具体的人生图画来反映社会生活,在创作中运用真实的细节来表达思想感情。浪漫主义诗歌多是抒发个人感情,多用夸张手法,通过大胆的联想和想象来表情达意。

"诗圣"杜甫是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他的诗多是写现实情况,"忧念时局,关心社稷,是杜甫爱国主义思想的突出表现,是杜诗内容的一大特色"[2],提示学生结合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来展开探讨研究,这些诗歌揭露了社会现实的黑暗,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诗仙"李白是浪漫主义诗歌代表人,他的诗歌感情奔放,联想丰富,想象奇谲。《蜀道难》雄浑奇特,慷慨激昂,"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展开奇特联想与想象,引用神仙故事极力渲染蜀道的凶险。再如《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等等诗句想象大胆奇特,热情奔放,无不充分展示着诗人浪漫主义的诗风特色,表现了诗人渴望自由,追求洒脱的个性。

通过比较探究赏析,学生对诗歌的赏析更加深入了,对诗歌的思想内容、风格特色的理解更加深刻了,从而能够真正走入诗歌所营造的美丽世界。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第二版

学习诗歌篇8

一、背景

新指南下要求社会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意识到儿童的整体发展需要各个领域之间、各个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而不应片面追求单方面的发展。幼师必须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幼儿教育应该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同时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内容。还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的学习品质。

而在实际的幼儿园双语教育活动中,大量地运用了适合幼儿学习心理特点的TPR教学法,该法是建于大量的英语儿歌的素材使用的基础上。由此可见,幼师积极利用英文儿歌进行幼儿双语启蒙教育教学是适合幼儿的学习心理和教育特点的。在教育活动进行过程中大量的有意义的语言输入,即英文儿童诗歌的反复吟唱和出现是幼儿学习外语的必备条件,是符合了Krashen强调外语有意义的可理解的内容输入,那么幼儿的跟唱和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又是语言输出的教育效果产出方式之一,即Swain提出的外语学习输出的理论。这样的语言素材输入和语言产出模式是合理的。事实上,大量改编的英文儿歌已经应用到了幼儿英语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如我们熟悉的《两只老虎》和《小星星》分别来源于英语儿歌Are you sleeping?和Twinkle stars.那么我们幼师如何结合新指南的要求,将合适的教育内容创编出来呢?同时又如何利用这类创编作品呢?笔者通过多年的幼儿园一线教育活动观察,总结了幼师岗前实训培训经验,结合英语学习的先进理论和幼儿的心理特点,提炼以下创编英文儿童诗歌需要遵循的原则和技巧。

二、英文儿童诗歌的创编

(一)英文儿童诗歌的创编原则

1.内容必须浅显

英文儿歌的内容必须是浅显直白,但是英文原创儿歌的来源多样,特别是在我们国家使用过程中,应该适当地把内容进行筛选,如Silent night这类宗教色彩浓厚的要尽量避免,而应多采用通识类的儿歌,如Body song等。经过筛选后的儿歌可以被我们充分利用进行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幼儿的模仿能力较强,对易于理解的儿歌他们可以模仿声音和动作,从而丰富他们对语言的理解模式和表达方式。

2.篇幅尽量简短

创编的儿歌的篇幅也应该是单纯简短,一般以四到八句为主,以耳熟能详的Twinkle stars为例,其中每个句子的音节数量也以7个音节为主,而讲述的主题以一个为主。这个要求是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的,幼儿的注意力稳定性不高,篇幅过长是会让幼儿的接受程度降低。如原版的Twinkle stars长达26行歌词,共有152个单词,同时出现了一些生词,对于中国幼儿来说是有很大的认知难度的。因此必须要进行相应的改编,现有的版本就有改编成仅6行左右以及42个单词,这个篇幅就非常适合中国的幼儿去尝试英语的输出表现了。

3.语言力求活泼

创编的儿歌的语言形式应该是活泼可爱的,适合幼儿咏唱,具有鲜明的乐感和节奏感。聆听和说唱节奏轻快,富有乐感,生动活泼的儿歌可以促使幼儿在艺术享受、生活感受以及语言表达方面的经验和能力得到全方位的提高和强化。尽可能使用简单以及读音响亮悦耳的单词,如fine,sing,happy,candy这类简短清晰易读的类型。还如ding,dong,ling,la等形象逼真的拟声词,也容易让幼儿模仿和理解,在英语启蒙教育阶段的门槛就显得不高,幼儿就可以从这类拟声词开启他们的知识获取的历程。

4.想象宜于丰富

儿歌的创编应该具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表现,满足和引导幼儿的想像力的拓展,通过儿歌的演绎让幼儿这方面得到很好的培养和锻炼。优秀的儿歌可以让幼儿沉醉于意境中,并且能够帮助他们认知和理解语言,更好地去表达语言。如把春天比喻为春姑娘,把蜜蜂比喻成一名勤劳的工人。通过这类形象的描绘,可以让创编出来的英文儿童诗歌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更具备了积极的教育内涵。幼创造出一个积极的语境给予幼儿在创造中学习语言,促使幼儿在幼师的影响下大胆想象,勇于表达他们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二)英文儿童诗歌的创编技巧

1.主题设立

我们已经积累了很多首中英文的儿童诗歌,但是并非所有的原始素材都可以适用于目标教育活动中。那么创编英文的儿童诗歌的第一步,我们就要设立目标教育活动的主题,如认识植物、体验心情等,设立了主题,然后在主题的框架下,开始筛选出合适的词汇等。

2.类型选择

一般来讲,诗歌可以是叙事型的、抒情型、教育型和指令型。有了这种题材的限定,创作的时候就会考虑到相应的词汇和句型。

叙事型就是指将一个简单易懂的事情以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如:Old McDonald had a farm,简单地描述了McDonald先生有一个农场,饲养了各类牲畜。

抒情型就是指将幼儿的感情抒发出来,重于表达感情。如:The more we get together,此歌抒发了幼儿之间的友情,阐明了友情的重要性。

教育型就是指将教师的教育内容通过诗歌表现出来,如生活经验的Brush your teeth,如自然常识的Six little ducks等。教师可以通过这类的儿歌把生活经验和常识以轻松愉快、易于理解和模仿的形式传授给幼儿。

指令型就是指在儿歌的内容中做出幼儿需要做到的动作,特别适合在游戏当中运用。如Follow me和Teddy bear等儿歌。

3.音节确立

在创编前我们必须要把使用的歌曲音节数量确立,这样的创编过程就有了一个实用的尺度,进而获得更高的效率。以Twinkle stars这首儿歌为例,基本上每句的音节都是7个。

4.音韵设计

英文的元音发音就是我们所说的韵脚。如小星星中的star,are,sky,are,四个句子的韵脚分别是/a:/和/ai/,这样创作所需要的词汇就可以限定在合适的以/a:/和/ai/元音发音的单词了。假设要创作小汽车主题的儿歌,那么,可以汇集出car,far,fast,fly,fine,drive 这几个关联度很高的单词了,根据前面的环节我们可以初步拟定出下列的半成品。

A little car

car,

far,

fly,

fine,

car,

有了最后的一个单词的提示,又在一个主题范围内,同时也限定了一定的音节,那么语句的编辑就能有的放矢,我们可以根据最后的单词来反推句子的内容,如第一句可以初步拟定为Li-ttle,li-ttle,li-ttle car。如此类推,far引申出so far,fly引申出to fly等栏褡裱英语基本语法要求的内容出来,进而编出下面的歌词:

A little car

Li-ttle,li-ttle,li-ttle car,

It takes me to go so far.

I feel I’m going to fly,

It drives me to feel so fine.

Little,little,little car,

It takes me to go so fast/far.

6.句式选择,以祈使句、陈述句、疑问句、倒装句和感叹句为主

由于幼儿英语教育活动定位于启蒙教育,因此英语的语法标准应该以浅显为基础。祈使句等常用的简单句型既是生活运用中最常用的句型,也是未来英语学习的基础。通过儿歌的反复咏唱,把这类基础语法句型传递到幼儿的学习素材中是可行的。

7.排比重复

儿歌的特点是反复,这样便于幼儿学习,所以,在创编中可以考虑单词和句子的重复,如上述创编的歌词中就使用了重复的单词以及句子。

8.拟声填充

适当的拟声词,如la,ah,oh之类的常用拟声词,可以很好地填充到歌词中,如《卖报歌》的第一句开始就是la-la-la的拟声词。

9.反复推敲

以上八个环节都准备好了,就可以在这个框架下进行反复推敲,试唱其音乐效果,同时把文字做最后的润色,可以采取多向思维模式,既可从主题出发,以顺式思维把每句话构思出来,又可根据最后的单词,以逆向思维的方式倒推出一个完整的句子。

三、结束语

上一篇:二手房买卖协议范文 下一篇:离婚协议书样本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