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经验交流汇报范文

时间:2023-10-27 15:33:42

学习经验交流汇报

学习经验交流汇报篇1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实验教学;教学流程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9-0249-02

1 实验教学的必要性

目前,一般外贸用人单位在招聘人员时往往强调具有基本操作经验,而传统的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模式将教学重点放在基础知识的讲授和理论研究之上,忽视了实践教学环节,因而学生缺乏进出口贸易实务操作的机会,很难全面系统的掌握进出口贸易的主要操作技能和方法,也致使学生不能将理论联系实际,进而缺乏实际操作能力,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对其就业产生了不利影响。另外,我国加入WTO后,对具有一定国际贸易实际操作能力的实用型人才的需求激增,而《国际贸易实务》实验教学正是培养这种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

实验教学使学生对国际贸易实务的具体操作流程增强感性认识,并可从中进一步了解、巩固、深化已经学过的理论和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成功地走上外经贸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开设《国际贸易实务》实验教学十分必要。

2 实验教学的模式

实验教学的设计应具有多样性、渐进性、动态性、系统性、开放性等特点,根据教学规律和教学内容分模块、分时段进行实施,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为专业改造和师生专业素质锻炼提供一个基础平台。其教学模式有以下三种:

2.1 开放式实验教学

采用“走出去”的教学方法,带领学生到外贸公司、工厂进行参观考察,同时,建立实习基地,让学生通过实习亲身参与到实际的业务操作中,熟悉业务流程,然后在实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进入专业课程的学习,可以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案例式实验教学

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根据教学进度的安排加入案例教学,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学生对理论和实务知识的认识,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3 模拟式实验教学

模拟实验教学是在专业实验室里进行的,通过学生在实验软件系统中的操作将专业的理论知识在仿真的环境中模拟演练,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可以锻炼动手能力和动态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

3 模拟实验教学的特点

在现有的教学模式中,开放式实验教学由于实习基地建设的难度高而较少采用;案例式实验教学简单易行,使用的频率较高,但仅仅局限于讨论上,学生缺乏实际的动手操作;故而目前各高校对于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加强重点就放在了模拟式实验教学。模拟式实验教学具有以下特点:

3.1 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模拟式实验教学以《国际贸易实务》、《外贸英语函电》、《外贸单证》、《国际结算》、《海关实务》等相关课程为先修课程,是这些课程在实践操作方面的延伸。学生学习了这些相关课程,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之后再进行模拟实验,将进出口业务和计算机网络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实现了国际贸易的无纸化操作,使其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在模拟实验中得以巩固和深化,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3.2 具有较强的实务操作性

模拟式实验教学就是在专业实验室里,让学生根据进出口业务的整个流程扮演不同角色,在仿真的贸易环境中做真实的业务模拟。如:注册公司、供求信息和网络广告、寻找客户、交易磋商、签订合同、进出口成本核算、履行合同等进出口业务中所涉及的流程,让学生分别以出口商、进口商、供应商、出口地银行、进口地银行等不同身份参与进出易模拟实验。学生能够在一个仿真的国际贸易环境中接触到进出口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在实际业务操作过程中比较系统、规范地掌握从事进出易各环节的基本操作能力。

3.3 具有较强的涉外性

国际贸易是指两国间的货物和服务交换的活动。贸易双方处于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其语言、法律法规、风俗习惯、商业习惯、货币等都不相同。因此,要求处理进出口业务的人员要有较高的外语水平,熟悉有关的国际惯例,掌握国外的习惯做法。在我们的模拟实验教学中,进口商、出口商之间所有的磋商信函和进出口贸易单据都要求用英文填写,既锻炼了学生的外语能力,又使学生熟悉了国际贸易惯例。

4 模拟实验教学的流程

模拟实验教学内容的设置是以进出口贸易的基本过程为主线,以进出口业务中的各个环节为基础,在实验室利用计算机网络,参照国际贸易中的各种做法,对整个进出口业务流程进行模拟和演练,让学生扮演出口商、进口商、供应商、出口地银行、进口地银行来进行实验。以乐天国际贸易综合实习平台教学软件为例,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了以下实验内容:(以CIF贸易术语、L/C支付方式交易为例)。

4.1 交易准备

交易准备是进行业务往来的前提。要求学生以每个角色登录到模拟教学软件中并注册公司(银行)名称,在资料中输入必要的信息,然后选择目标产品并供求信息,然后在供求信息中寻找合适的交易对象。

4.2 交易磋商

根据供求信息中交易对象的信息,向对方发送E-mail建交,之后通过E-mail进行询盘、发盘、还盘、接受的操作。要求根据所学《外贸英语函电》的知识写出规范的函电,并在磋商中要约定货物的品名、规格、质量、数量、成交价格条件、包装条件、交货/装运条件、保险条件以及付款条件。同时,通过课堂的理论学习和例题讲解学习进出口报价的核算方法,使学生了解进出口价格的构成并掌握进出口报价的方法和技巧。

4.3 签订合同

出口商根据前面磋商中所达成的交易条件,制作准确、合乎规范的外销合同,签字,填写出口预算表后发送给进口商。进口商根据前面的磋商条件,填写进口预算表之后签定外销合同,如进口商对合同有异义,可更改合同内容,并将更改合同签字后发送给出口商确认。要求合同条款要明确、具体、完备,与磋商的内容一致,合同经双方签字后生效,具有法律效力。

4.4 信用证业务

进口商按照合同规定向进口地银行提出申请,填写开证申请书,进口地银行开出信用证经进口商确认后寄发给出口地银行,出口地银行收到信用证后,将信用证通知或转递给出口商。收到信用证的出口商审核并接受信用证,开始履行合同;若信用证有问题,可发邮件给进口商要求其进行修改。

4.5 备货

出口商与供应商之间进行邮件磋商,按双方接受的价格等条件起草国内购销合同并发送给供应商,供应商确认购销合同后,组织生产、出货。

4.6 租船订舱

由于是采用CIF术语成交,出口方必须负责租船订舱。出口商在货、证齐备后,填制出口货物出运委托书向船公司办理订舱。

4.7 出口报检

要求学生根据前面的交易情况填制出境货物报检单、商业发票、装箱单,随附合同、信用证到检验机构报检,报检完成后,检验机构签发“出境货物通关单”及出口商申请签发的相应检验证书。

4.8 办理保险

出口商在备齐货物后、货物装船前向保险公司办理投保手续,按照合同或信用证的规定填制货物运输保险投保单,随附“商业发票”,办理完成后,保险公司自动签发“货物运输保险单”。

4.9 出口报关

要求学生以出口商的身份进入,先到外汇管理局申领“出口收汇核销单”,然后填写“出口收汇核销单”,之后向海关办理备案、送货、报关,报关时需要提交“商业发票”、“装箱单”、“出境货物通关单”、“出口收汇核销单”、“出口货物报关单”,报关完成的同时货物自动装船出运。

4.10 装船出运

在乐天国贸软件中,装船出运的步骤是报关后由系统自动处理的,因此,报关完成后,出口商就应到船公司取回提单并向进口商发送“装船通知”。

4.11 结汇

要求学生根据出口单据制作的要求及进口地银行开来的信用证和修改书中的具体规定,缮制全套出口单据。单据制作好以后进行审核,严格做到“单证一致、单单一致”,并把审核后的电子单据发送给进口地银行议付,之后出口商结收货款,同时银行签发“出口收汇核销专用联”,用以出口核销。然后进口地银行处理单据,单据检查无误后通知进口商付款赎单。

4.12 出口核销与退税

要求学生学会制作出口收汇核销单送审登记表,随附“商业发票”、“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收汇核销单”、“出口收汇核销专用联”到外汇管理局办理核销,随后到国税局办理出口退税。至此,出口商的业务完成。

4.13 进口报检

要求学生以进口商的身份进入系统,填写“入境货物报检单”,随附“销货合同”、“商业发票”、“装箱单”、“提货单”到检验机构进行报检,报检完成后,检验机构签发“入境货物通关单”。

4.14 进口报关与提货

进口商填写“进口货物报关单”,随附“销货合同”、“商业发票”、“装箱单”、“提货单”、“入境货物通关单”到海关进行报关,完成报关后,海关加盖放行章后发还提货单与进口报关单。进口商在缴纳税款后进行提货。

4.15 进口付汇核销

进口商填写“进口付汇到货核销表”,随附“进口付汇核销单”、“进口货物报关单”到外汇管理局办理付汇核销。

4.16 销货

进口商将货物在市场上售出,收回资金。至此,CIF术语,L/C支付方式下的一笔进出口业务完成。

5 模拟实验教学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建议

在模拟实验教学中,笔者发现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学生理论知识基础不牢固;

第二,实验教学软件流程设计不合理,比如先签订合同再进行预算;

第三,实验教学软件不稳定,存在漏洞,比如学生在磋商过程中经常出现邮件无法发送、合同无法建立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建议:

首先,在开始实验教学前,先将所涉及的理论知识进行一遍复习讲解,以巩固学生的理论基础,便于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其次,在学生开始交易磋商前,先对学生讲解进出口报价核算,制作好进出口预算表,然后才开始磋商;

最后,随时与软件供应商方面的技术人员联系,升级软件,解决软件系统漏洞。

参考文献

[1]刘红燕.国际贸易专业综合实训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4).

[2]刘宏青,颜凌芳.实务课程教学内容的模块化、层级化、体系化改革刍议――以国际贸易专业的实务课程为例[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7).

学习经验交流汇报篇2

一、先学后教

“先学后教”具体体现为“前置性学习”。它保证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具体有两个意义:一是让学生初步接触学习内容,在相关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建立必要联系;二是方便教师掌握学情,并引入相应的学习机制,以引导学生有效学习。例如,在教学《雪》一课时,教师可布置这样的“前置性作业”。

第一,诵读课文三遍,完成三个任务。一是标注节次,划分段落。二是给生字注音,并解释难以理解的词语。三是找出文中打动你的句子或段落,并反复品读,写出它打动你的原因。第二,搜集你读过的有关“雪”的句子或文章,写出你的感受,并在课堂上交流。

二、深入学习

“课中学习”是对“前置性学习”的汇报和检查,那么,如何将“课中学习”引向深入呢?最常用的方法是:汇报与交流、质疑与讨论和评价与深思。

1.汇报与交流

有的学生学习能力较强,在“前置性学习”后,又产生崭新的想法;有的学生学习能力较弱,面对接下来的学习无从下手。此时,汇报与交流便能起到互补、互促的作用。为了促成汇报与交流,教师要努力构建易于激发表达和交流的话语系统。汇报与交流的根本在于让教师进一步掌握学情。在汇报与交流的过程中,不同学生的表达汇聚在一起,争论是必然的,争论意味着思维的碰撞。这样,“课中学习”就从表层走向深入。

需要注意的是,汇报与交流至少分两个层次:一是小组汇报与交流,二是全班汇报与交流。小组汇报与交流旨在提高学习的参与度和关注度,使学生的学习收获得到初步整合,并在求同存异、表达与分享中,让学习内容越发明晰。全班汇报与交流旨在进一步提供知识整合的平台,让学习进入强化共识、阐述分歧、激发争论和体验生成的阶段。

2.质疑与讨论

将“课中学习”引向深入的第二种有效方法是:质疑与讨论。在“以生为本”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质疑、鼓励质疑,以批判的思维和习惯引发争论和探讨,进而将学习引向深入。这样,学习进入知识修复内化、能力形成的阶段。于是,这个层次的学习品质明显提高。

3.评价与深思

将“课中学习”引向深入的第三种有效方法是:评价与深思。在“以生为本”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评价、鼓励评价,以肯定、正面的思维深入学习,既可强化正确知识、正确做法,又可激发学习与认知层次(从“是怎样”到“为什么是这样”)的本质推进。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应有意识地训练一套有利于强化学生自我表达且易于吸引听众的话语系统,以使学生独立思考、清晰表达和求同存异。此外,还可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角色表演”“言语交际”等实操性方法,力求将“课中学习”引向深入。关键是:这些实操性方法必须具备“学以致用”的功能。

例如,在教学《别了,不列颠尼亚》一课时,解题就可调动丰富的语文知识与贮备。从“不列颠尼亚”到“日不落帝国”,从《别了,不列颠尼亚》到《别了,司徒雷登》,从《送元二使安西》的依依惜别,到《别了,不列颠尼亚》的如释重负的作别,这样,学生将已学知识与崭新知识相互结合,让过去与现在不断碰撞,最终完全浸润在不同的告别情绪之中。又如,在教学《雪》一课时,最基本的学习任务的是:理清课文思路;较高的学习任务是:在声情并茂中感悟语境。为了完成这两个任务,必然经历评价与深思的过程,即全面、自主地体会语言文字和掌握文学技巧的过程。这样,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和语言分析能力便在“以生为本,生生互动”的课堂中逐步推进与深化。

语文是生活、情感和思想。有关语文的一切的感悟,只有亲身体会,才能深深感悟;只有发自内心,才能尽享美好。因此,初中语文教学只有以生为本,才能尽享美好。

学习经验交流汇报篇3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翻转课堂”已经走进了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视野,知名学校的实验验证,网络上的“可汗学院”“电子书包”等学习形式都在佐证着学习方式变革的必然性。受此启发,我在语文教学中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以自学促导学,以交流促内化

现在的学习方式,依然是教师引导下的课堂新授,虽然已经由过去的“满堂灌”改革为如今的“启发、探究”,但由于孩子的个体差异,在教师的启发过程中,孩子的理解和反应速度有很大差异,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很可能在想到答案之后,无法控制地宣之于口,从而导致会有一部分孩子来不及深入思考,就已经获得答案;大一点的孩子即使能够控制自己的言行,但看到已经想出答案的孩子举起了手请求回答,就会无法按捺住自己的焦躁,从而无法继续思考。久而久之,课堂便无法做到预期的面向每个孩子,充分挖掘每个孩子的潜能。

鉴于以上思考,我尝试把学习交给孩子自己,让他们以自学为主,在教师课堂导学之前利用前一天的课后时间,自己学习新课,然后课堂上进行交流,教师再依据学生的自学情况随机引导,完成本课的学习目标。

把学习交给孩子自己,不是漫无边际的放手。具体做法是:

(1)课下自学。布置自学任务之前,教师应认真研读教材和教学目标,理清本课的学习重点,为孩子制订相应的学习任务,要求孩子做好自学笔记。

(2)课上交流。在学生自学之后,上课开始,先在小组间交流各自的学习成果,探讨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交流疑难,记录小组弄不明白的问题。

(3)汇报释疑。小组代表汇报小组内的自学结果。当然,孩子的学习很多时候深度不够,广度也不够,教师要依据学生的汇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拓宽知识。这样的方式,随机性大,要求教师对当堂教学灵活掌握,力求能够随时串联教学内容,把握教学进度。

课前自学可以让每个孩子有充分的时间去静心思考老师的问题,小组汇报时不甘落后的孩子天性也促使他们在自学时认真对待。学习不再是少数反应速度快的孩子的专利。孩子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自然就高了,就可以达到课堂的高效。

二、以训练促自学,用兴趣提效率

现在的小学语文,有很多课文比较浅显,这样的课文,在学生汇报之后,如发现学生能在交流中较好地完成学习目标,教师可不必导学,辅以适当的拓展练习,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练习的方式尽量采取多样化、多元化,设置分层练习,适合不同层次的孩子,让他们体验到,成功是努力一下就可以获得的。在练习中体会成功的喜悦,从而极大地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既促进了课前自己探究学习的兴趣,又大大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学习经验交流汇报篇4

关键词:小组;合作;人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程的基本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应以教师的繁琐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问题:有了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十分重视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学习活动。通过合作,经过交流分享、最后得到体验和建构认知的目的。但由于缺少对合作目标、合作方式、交流汇报方式、合作时机的深度研究,而流于形式,致使现在的公开课教学,许多教师从不轻易让学生合作交流。下面是本人在《草船借箭》和《古代寓言两则》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的课例片段,和同行共同研究、商榷。

【案例】

案例1:

1.师导言揭题

《三国演义》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部巨著,它闪光的思想影响了几代人,其中的人物灿若星辰,读后,他们的形象会深深地刻在我们的脑海中,那么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文中的几个人物。

2.各小组选定研究人物,师投影出示合作探究要求

投影1:

合作要求:

①组长主持、人人参与、成员共同合作完成讨论题。

②汇报时要有主持、有介绍、有总结、时间不超过三分钟。

③汇报时每组不少于4人,讲述要清晰、有条理。

投影2:

合作学习过程:

①小组长分工:一人当主持负责开场白和结束语,其他人分别说。

②小组讨论人物性格、分别举例讲述。

③各自准备、完善内容。

④集体试说,组内纠正指导。

3.对话交流

(对话交流环节,每一小组汇报完毕,师随机抽2~3组评价打分。)

案例2:

1.自主探究

师出示目标,生齐读目标:

①在自学《郑人买履》时,生利用“诵读―理解―感悟―背诵”的文言文学习方法,在有疑问的地方做上标记,合作学习时提出来和大家一起讨论解决。

②师巡视指导。

2.合作探究

①生利用合作学习要求,合作探究。

②师参与其中一组。

3.对话交流

两个小组进行汇报,其他小组认真倾听。这两组发言完毕,其他的小组推选代表进行补充,不可重复。

4.合作评价

①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检测学习效果。

②小组长根据实际打出等级:优秀、良好、合格、待合格……

【反思】

学习和合作是未来人类健康生活生存方式的支点。在上述两个教学片段中,教师着重引导学生参与合作交流,充分发展个人和集体的智慧,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不仅对学生进行了约束,还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又保证了学生的参与面;创新了汇报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状态,训练了口语交际能力;科学合理地评价合作成果、相互启发、相互融合,充分张扬了参与者的个性。语文课堂教学作为师生共度的一段难忘的生命历程,分享彼此的思想,体验交流的,真正通过合作交流把“预设”的课堂变成动态生成的课堂,课堂才能变得“味”道十足,那么,如何帮助学生建构有效的合作交流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自主探究是合作交流的前提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只有感悟体验、收获满怀,才能在合作交流时畅所欲言,从而形成思维的、心灵的碰撞,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所以,合作交流之前必须让学生“静”下心来,走进文本与作者倾心交流。反之,教师布置下任务就让学生合作交流,同时合作探究的问题和时机也未准确把握,那肯定是泛泛而谈,大话空话连篇,甚至成为几个“优生”展示才华的舞台。

2.建立高效的合作机制是健康合作交流的保证

以上两个教学片段中引导学生健康有序地展开生生、生本、师生对话。要求的制定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证学生人人参与,避免“优生”一言堂,提高生当“听长”;二是面向全体,将培养优生和提高生转化工作落实在课堂教学中,那么,小组合作的实质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增强学困生的参与意识和自信心;三是建立高效合作学习,必须有机制做保障。事实上,一个小组只有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集体的智慧才能熠熠生辉,只有在集体中,个性才能彰显,才能相互融合、共享共进。同时教师可以按优生、中生、提高生将学生分组,保证每组的学生都站在同一起跑上,也有利于教师加强指导的针对性。

3.科学创新的评价是合作交流的催化剂

学习经验交流汇报篇5

关键词:科学教育; 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2-000-001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对此很多教师在认识上是赞同的,但在行为上往往还处于困惑状态,许多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时,过多地关注活动的进行,而对探究活动过程缺乏实质性的深入思考,致使我们的科学课堂出现偏离。

一、有意义的活动却没有意思

在很多优课评比中,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不一定来自教材,往往是另辟奇径,或是对教材进行拓展延伸,如“伯努利定律”,“角镜成像的规律”等,这样的课题对听课者来说耳目一新,对执教者来说也是设计了一个有意义的科学活动。可是,是不是经历了有意义的动手做,学生就觉得有意思了呢?就达到了喜爱科学的目的呢?当学生对这些概念感性认识的基础十分薄弱的时候,孩子做科学探究的动力源在哪,科学探究需要严谨的思考,但是不能缺乏趣味性。

在科学课里,首先要唤起人的探究本能,这是我们吸引孩子们产生兴趣及持续活动的主要招数。因此我们所选择的问题一定要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问题太简单了,无法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太难了,学生很难弄明白问题的实质。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发展的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可能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区的发展。

有位教师在教学“证明地球在自转”时,指导学生进行傅科摆的探究,并分析实验结果,证明地球的自转。学生不明就里跟着老师进行研究,这个问题本身对小学生来说难度很高,一节课下来学生和老师都很辛苦,结果学生还是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

二、观察实验活动≠科学探究活动

传统的实验教学,验证性的较多。这种实验常常是教师把实验目的、步骤、方法及注意点等详细而周密地交代清楚,甚至连结果也预先告诉学生,学生只需依照要求去做实验,学生的探究被抹杀,学生的创新被扼制。《课标》中强调:“科学要以探究为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在强调创造能力培养的今天,应大力提倡探究性试验”。

科学探究活动和观察实验活动是彼此之间有联系的活动,科学探究活动中可能包括观察活动和实验活动,但它们又是不同性质的活动,观察活动不一定是科学探究活动,实验活动也不一定是科学探究活动。

在有些科学课上,教师为学生铺好了“探究活动”的路,预备好所有的器材,在实验前做好指导,学生按照老师的详尽指导来做,成功率很高。可学生只是按照教师的步骤进行了一次次的观察实验,充其量也只是个“验证老师的工具”。有位教师在教学《照镜子》时,指导学生研究角镜成像的规律,学生按照教师的实验步骤,首先通过观察角镜中物体的像发现角镜度数越小,成的像越多。学生再研究几个特殊的角度如60°、72°、90°、120°、180°来观察成像的个数并进行记录,最后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发现角镜成像的规律。当成像规律被揭示的时候,连听课教师也是恍然大悟,成像规律倒的确是饶有数学趣味。且不说这样的教学内容对小学生来说是否适合,在这样的实验活动中,学生基本处于被动地位,活动主体并没有进入“探究”的层面,老师说一做一,说二做二,只需要观察和记录,基本就是不需要动脑筋不需要思维参与的活动,当然不是科学探究活动了。课堂中一步步严控的导向知识结论的实验步骤,有着详细规定的实验表格,也正反映出教师行为背后明显的传授知识的意识。

三、重活动轻交流研讨

课堂上的科学探究活动是学生主动参与和自主参与的活动,是学生思维积极参与的活动。它是由几个连续活动侧面组成的活动,观察是一个活动的侧面,交流是活动的一个侧面,研讨也是活动的一个侧面……但现在的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把探究活动简单的理解为动手活动,或者是对活动进行强控制,忽视甚至省略活动前后的交流研讨。

在动手操作前,交流讨论的过程是必不可少的。的确,如果长时间地进行纸上谈兵式的讨论研究计划,与儿童的探究兴趣不合,但没有思路或仅仅是照着教师既有的步骤进行动手操作,容易使探究浮于表面。活动前讨论探究思路对探究活动的展开有着纲目举张的作用。组织学生实验后的交流研讨,是探究教学中比较难把握的一个环节,由于小学生活泼好动,往往对动手实验热情高涨,但到了交流研讨阶段,经常会出现“无序”的状态,降低了交流研讨的效率。

小学生的思维容易趋于表面,深入思考的主动性不够,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如果没有及时引导,汇报交流容易走向肤浅,学生的回答若不是教师预设的答案,教师如果随意打断,如“请哪位小朋友帮帮他”,这些都会无意中扼杀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要切实回应而不是回避,根据学生的思考灵活调整教学。教师要敢于让学生去说,不要怕出现冷场。而教师最后对汇报结果简单的总结会使学生养成揣摩答案、不能进行理性思考与分析的不良习惯。在实验操作后的汇报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众多的事实,去归纳出结论。如有一位教师在执教《斜面》时,让每个组把实验结果记录在大白纸上,汇报时把所有的记录纸贴在黑板上。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各组数据,归纳出斜面省力与斜面的坡度有关系,坡度越小越省力。传统的汇报时,各组口头汇报结果或是投影展示记录表,再由各小组补充汇报。而这样的汇报交流缺少归纳的方法,也往往出现冷场。

科学探究,那路是长的,但好在,我们已经在路上了。

学习经验交流汇报篇6

关键词:混合教学;网络教学平台;考核方式

中图分类号: G40-05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14-0017-03

一、引言

混合教学是指多个教学目标、教学环境、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的混合。目前的混合教学模式,主要是指把传统教学方式和 E- Learning (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 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1]。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教学的过程是以教师的引导、启发、监控为主导,而网络化学习方式的优势则是在空间以及时间上给予学习者更大的自由,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主导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创新性的学习过程。

考核是教学过程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引导着学习者的学习方向,有效的考核方式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对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钱宇华[2]提出一种根据课程目标,结合混合式学习方式,确定从效果、能力和情感三个维度进行多元评价的学习评价体系,没有明确指出考核形式;曹卫锋[3]采用了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且按 6: 4 的比例计算出总评成绩,但是没有介绍在线自测练习是如何评判的,从而使得过程考核的可操作性难以把握;梁九义[4] 肯定了混合教学的形成性考核的重要性,但是没有给出相对具体的考核方式。本文采取的基于网络教学平台支持的混合教学模式,精心设计考核模式,既注重形成性考核,又注重结果性考核,并且提出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的优势完成形成考核的具体操作,对于在网络教学支持下进行的混合教学有一定的参考。

二、考核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混合教学模式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与网络学习平台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但是还是有很多的课程采用的是期末闭卷的方式进行考核,这就会带来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忽视课前内容考核,不能更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目前很多课程的课堂教学时数少、教学内容多,教师希望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让学生将教师预先放到教学平台上的内容提前自主预习,然后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的学习。教师的本意是希望学生们通过预习,对学习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学生们再带着问题听课,更具有针对性,从而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但是教师在考核时,如果不考核学生预习的内容,多数学生很难保证主动自学,时间长了,理论课堂又将变成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

2.忽视学生能力考核,不能更好培养学生多种能力

每门课程都会涉及到许多的知识点,但是学习课程的目的不是只为了掌握这些知识点,而是要通过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考核除了知识之外还需要考核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只是考核学生个体,不能更好锻炼学生团队精神

在以课堂+网络的混合教学过程中,课堂上会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下也会有教师设计的需要学生讨论的问题,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沟通、交流,然后共同完成。如果只是最后以用一张试卷的考核来给出学生对某门课程的掌握情况,则不利于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

综上所述,网络教学平台支持下的混合教学模式的考核应该是一种多模态的考核。

三、网络教学平台支持下的混合教学多模态考核方式

本文以《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为例,介绍了本文提出的网络教学平台支持下的混合教学多模态考核方式,通^平时作业、实验课、讨论课、三级项目和期末考核五种考核模态,在课堂和网络两个维度,从知识与能力、沟通与交流、个人与团队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考核。在网络教学平台支持下的混合教学模式多模态考核方式的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模态一:平时作业

本门课理论课时为64学时,每周4学时,教学周16周。从第一周开始,在网络教学平台上每周布置一次平时作业,内容涉及到课程的预习和复习共15次作业,而且开放时间安排在周六早上8点到周一早上8点之间,系统到时间自动开放和关闭,要求学生必须独立完成,没有按时提交作业或作业有抄袭或者雷同现象的本次作业成绩按0分处理。平时作业成绩占总成绩的10%。网络平台的作业,有一部分是系统自动评分,一部分是教师批阅并给予反馈。平时作业主要考核学生个人对本周知识的掌握以及应用情况,更加看重平时知识的学习和积累。

模态二:实验课

本门课实验课时为24学时,每周2学时,教学周12周。从第六周开始,在实验室每周做一次实验,每次的实验内容提前一周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公布,要求学生提前做准备,最好将实验的源代码写出来,要求学生必须独立完成,下一周实验课前将源代码提交到网络教学平台。所有实验内容结束后,按照老师要求选择其中的四次实验,写出实验报告并提交到网络教学平台,未按时提交实验报告或实验报告有抄袭现象的,本次实验成绩按零分计。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15%。实验课主要考核学生个人对实验所涉及的知识理解,以及知识的应用情况,也是注重平时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模态三:讨论课

本门课程设有1次讨论课:

讨论课前,要求学生按照讨论题目分组查阅资料,归纳总结,撰写报告,制作汇报用PPT。为了提高讨论课的效果,加强同学之间的相互沟通与交流,建议每组成员由3~4名同学组成,尽量来自于不同班级、不同性别。此外还要求每组在课下讨论时录制10分钟的讨论视频。

讨论课中,由现场抽签决定汇报小组的顺序及汇报人,这样尽量保证每名同学都能好好做准备。汇报人必须按规定的时间完成讲解,汇报时间不足及超时1分钟以上者,均要减分。因此要求同学在课前要做好练习以控制时间。每个小组汇报完毕后,将进行10分钟的讨论,其他小组的同学应在讨论时间内进行提问交流。提问交流时,汇报组所有同学均可参加,最后由老师进行点评。

讨论课后,学生按组提交讨论课的PPT和讨论课的视频文件。

讨论课占总成绩的5%。主要考核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沟通与交流、个人与团队几个方面。

模态四:三级项目

本门课程设有一个三级项目。要求学生按照三级项目题目分组查阅资料,完成问题描述、数据结构的选择、算法的设计、效率的分析等,撰写项目研究报告并制作汇报用PPT。项目采用答辩的形式进行考核。项目成绩占总成绩的20%。三级项目的分组延续讨论课的分组,将讨论课的内容进行具体的实现,要求每位同学独立完成,这样可以促进学生个体的学习。完成后按照时间要求提交项目报告到教学平台中,教师根据学生的项目演示和项目报告给出最终的成绩。

模态五:期末考核

期末考核采用闭卷的形式,考核学生对课程的知识掌握情况,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期末考核占总成绩的50%。

以上网络教学平台支持下的混合教学多模态考核方式,经过三个学期的实施和不断改进,获得了学生的肯定,大多数学生也取得了不错的学习效果,下面对学习效果进行一个分析。

四、网络教学平台支持下的混合教学多模态方式应用效果分析

为了全面了解网络教学平台支持下的混合教W多模态方式的应用效果,笔者通过分析学生在网络教学平台过程学习情况以及课程结束后的问卷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对网络教学平台支持下的混合教学多模态方式的学习效果进行了实证研究。

网络教学平台支持下的混合教学多模态方式中的应用调查问卷分析情况如下:

本研究主要从学生对课程考核方式的满意度、学习方式、教学设计的满意度等级几个方面进行问卷调查。本问卷调查也是在网络教学平台上以电子的形式给出。参与调查问卷学生一共有225人,有效率为100%。

从表2可以看出,88%的同学对混合教学多模态考核方式非常满意,9.33%的同学满意。由此可见:学生对混合教学的多模态考核方式还是满意的。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笔者经常和学生进行交流,学生们也反馈如果将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提前放到网络教学平台中,他们可以提前预习,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且将自己的学习疑问带到课堂中,可以大大提高课堂学习的效果。

从表3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认为混合教学多模态考核方式给自己的学习方式也带来了变化,24.89%的同学认为自己的学习方式有了显著的变化,64.44%的同学的学习方式有变化。由此可以看出混合教学模式为学生带来了不一样的学习体验,多模态考核方式使得学生不仅重视知识点的学习,也注重自身能力的提高;不仅强调学习的结果,也注重学习的过程;混合教学也影响着学生们的学习方式。

从表4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能够接受“课堂讲授+平时作业+实验课+讨论课+三级项目”的教学设计,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能够学习到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方法。

五、结论和探讨

本文采用的网络教学平台支持下的混合教学多模态考核方式,分别从课堂和网络两个维度,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沟通与交流、个人与团队三个方面进行,体现出通过考核促进学生的发展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看到自己学习上的优势与不足,明确以后努力的方向。

该考核模式与教学模式对应,尤其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平时作业安排在周末,可以使得学生有更好的沉淀时间,每周一次的作业和学生的循序渐进的学习相适应;实验课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讨论课使得学生能够有充分交流和沟通的机会,教师让学生将讨论视频提交到教学平台网站,学生们提前做准备在讨论,既重视个体的学习,又重视沟通和交流;三级项目使得学生对于整个课程的框架很好掌握,解决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的重要性,最终的期末考核让学生对于基础知识掌握的更加牢靠。

总之,这种考核方式经过三个学期的实践,不断补充和完善,也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可,学生们也越来越喜欢这种尊重个体的学习。但是本文提出的考核方式也有一些不足之处: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不能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目前的解决方法是让学生录制一段讨论视频,但是也不可能让学生将自己的讨论结果在课堂上完全展示。如何在考核体系中对每一部分的权值设置的更加合理,都有待于今后继续的研究,使得对学生的考核更加合理。本文提出的多模态考核方式可为其它课程的考核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何克抗. 从 Blending Learning 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9):37-48.

[2]钱宇华,魏 磊,田 嵩,袁晓琴. 基于混合式学习的教学设计与学习评价体系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12,(12):60-62.

[3]梁九义. 论混合学习对我国远程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影响[J].中国远程教育,2012,(5):41-45.

学习经验交流汇报篇7

一、新环境、新起点、新目标、新角色

新的起点,必须要保持长期一贯的敬业奉献精神,坚持和发扬勇于吃苦、做事干练、悉心全面、有张有持,在总结提炼中有所创新的养成性工作习惯;坚持团结合作、踏实做事、正直做人、相互补台的做事做人原则;立足本职、兼顾全局、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工作之道。基于这样一种心态,基本圆满地完成了工作目标和交办的其它临时性工作,无以权谋私和徇私舞弊的行为。

二、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1、负责对新进教师进行有关教学管理制度文件的学习指导,并对新教师学习情况进行验收。

2、组织了系部教学档案的检查工作,对检查情况进行了汇报反馈,并提出整改建议;

3、针对信息类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关于信息类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的相关分析》,力图从全局的角度、行业的视角,在对比分析中立足学院实际,把握我院专业建设的关键要素;

4、先后组织了16院级教学专项研究立项及成果的补报和厅级10门精品课程、6个教改试点专业的申报工作;

5、组织了公共课教改情况研讨交流会,之前对承担公共课的系部、其他各系以不同的方式对公共课施教进行了调研工作指导,为保证此项工作富有成效的进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之后对公共课研讨交流情况以会议纪要和简报的方式进行汇报和交流;

6、审核了41个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并写成初步审核情况汇报,提出了进一步修改的建议,在12月15日的专题会议上进行了汇报交流,提出了针对不同人才培养需要的专业培养方案的框架设想;

7、先进的教育理念是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的航标,为了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高等职业教育思想和经验,一方面,与高教所联合筹备、策划“高职教育论坛”,已举办三期,第四期正在组织中;另一方面,组织实施全院指导性教育理论、教学信息、教改经验等各类专题学习8次;

8、三次参与组织了院级和省级优秀多媒体课件、网络课堂和网站的评审推荐工作;6次参与XX年年研究生人才引进的听评课工作;

9、正在准备2009年8个教学专项课题的结题验收工作和XX年年教学专项课题指南的初步拟订工作;

10、还分别到上海和南京参加高等职业教育精品课程和专业建设学习班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现场推进会,会后分别以内参资料和会议纪要的方式向有关领导和教师进行了专题汇报。

三、学术研究与成果

1、调入学院后,2009年9月尝试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课题申报。以《高等职业教育双证制及其校本实施策略研究》为研究课题,尽管没有结果,但是为今后相关课题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2009年12月在由教育部主管、中国教育学术委员会主办的综合性、教育学类核心期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687-1784、国内统一刊号cn54-1190/g,)《中国教育月刊》上发表题为《高职院校现代学校制度文化建设初探》论文,并或论文一等奖。

3、圆满完成了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答辩,并得到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外审专家的好评,希望能将课题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深入研究并加以应用。

不足:由于刚到新环境工作,针对一些具体工作,虽然有一定的想法和工作热情,但是在执行中存在顾虑较多、谨慎有余、果敢不足的情况。由于对学院以往情况和上半年工作了解不够,在工作点面相互结合上,在整体系统化推进上略显不足,被动。

学习经验交流汇报篇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通过探究蚂蚁信息交流的方式

2认识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能力目标:1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尝试探究蚂蚁的信息交流方式

            2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3  探究报告的完善。

情感目标:1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进行科学精神的培养;

            2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认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爱护小动物,拒绝残害生命的现象发生。

教学重点:  1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2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

            3培养学生在探究、合作中的严谨求实、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教学难点:  1探究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2探究报告的完善。

            3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

学情分析:  学生对群体生活动物的社会行为很感兴趣,但在具体探究蚂蚁的行为时,很多学生无从下手,很难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探究方案的设计,不过,通过引导,学生也能通过课前小组间的合作完成。

教学方式: 以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方式为主,结合教师辅导、引导、提问、总结的教学方式。       

教学用具:  蚂蚁  香水   各种食物(面包·饼干·糖·)镊子   小纸片  笔

教学设想:

关于蚂蚁行为的探究,由于初一年级重点学习了探究的基本方法,所以这个探究我给予学生更大的自主空间,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并自主制定探究计划,而且要求学生在课下分小组完成探究实验,课堂上分组汇报交流,完善探究报告。

课题:探究蚂蚁的通讯

情境导入:

 同学们:通过前一周小组探究蚂蚁的通讯活动,大家一定很想把探究结果分享给同学们吧!通过探究活动,你了解了蚂蚁的通讯方式吗?你的探究实验遇到困难了吗?让我们每一组的代表依次来汇报吧!

汇报内容:(汇报时,师生倾听,教师引导质疑。学生可提出疑问,汇报组解释)

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 实施计划(探究步骤·探究方法·注意事项)

4:探究结果

5:探究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发现的问题,改进的方法及其他

讨论内容:

1:你们小组在饲养蚂蚁时,给蚂蚁提供什么样的食物?饲养蚂蚁时需注意哪些问题?

2:在探究过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特别有趣的现象,

3:蚂蚁的通讯方式是依靠气味吗?你能提供让人信服的证据吗?i

4:蚂蚁的行为对于蚂蚁的生活有什么意义?通过本实验的启示,你认为通讯在人类社会中有什么意义?

5: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动物通讯方面的知识。

 

课堂小结:学生谈实验得失,教师补充并激励学生,增加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兴趣。

课后作业:完成探究报告

上一篇:公司培训体会总结范文 下一篇:学习制作心得体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