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学校管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20 01:16:49

农村小学学校管理论文

农村小学学校管理论文篇1

农村小学办学教育质量问题建议在我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上,农村小学的办学成为教育界重点研究的课题。现阶段,我国农村小学的办学的确存在着各种困难,要想提高农村小学教育水平,使农村小学持续健康的发展,我们必须予以这些问题高度的重视。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下一代的科学文化教育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家未来的发展,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想要使农村小学办学健康持续地发展,当前第一要务就是要抓好农村学校的建设发展,优化师资力量,加强学校管理,创建学校特色,提高农村小学的办学水平和教育水平,使农村的孩子也能真正享受到公平、优质的教育。

一、农村小学办学中面临的问题

1.经费不足的问题

当前,农村小学办学经费不足,而且没有使用自,导致农村小学很难正常运转。在实施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的政策之后,主要由上级财政部门拨款作为农村小学的经费。由于小学的学生数量急剧地减少,而教育经费又是按照学生人数来安排的,这就使农村小学的经费也逐年减少。与此同时,农村小学不能自主地开支经费,由于财政部门有明确规定,不合规定的经费开支都不予报销,而学校需要用钱的项目繁杂,有些项目又没有名目不能正常开支,所以经费的使用不便,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小学的发展。

2.管理机制的问题

经费的不足和不能自主开支,一定程度上导致农村小学在管理上的困境。再加上财务机制的要求,学校不能兑现对教师的奖惩措施和其他奖金及福利,无法激发教师的工作活力和热情。而且由于城乡学校教师收入水平的差距,有些农村小学培养了多年的优秀教师被挖走或者另谋出路,导致优秀的师资力量流失,严重影响了农村小学的教学质量,危及学校的内部管理。

二、措施建议

1.保证农村小学的教育经费

地方教育应重视农村小学的实际状况,努力使城乡教育相对公平,优先考虑农村小学教学设备的投入和经费的划拨。增加农村小学对于经费的自主使用权利,给学校一定的自主空间,尤其是学校在正常运转时所必要的开支。教育经费也要适应学校管理和发展的需求,调动农村小学办学的积极性。另外,学校应该注意开源节流,保证科学、合理地利用教育经费。同时,要求校长有很强的前瞻性,科学地安排学校的各项工作,从学校发展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挥经费的作用,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转,促进农村小学的健康、持续发展。

2.改善农村小学的管理机制

农村小学的当务之急,就是完善学校的管理机制。校长应率先起到带头作用,以身作则,领导好教师并抓好常规管理工作。上级教育部门要给予学校对于师资力量的管理自,在服从教育方针和政策下,学校的制度要有一定灵活性,确保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来管理学校的各项工作。还要对于绩效工资进行合理分配、奖惩分明,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加强对农村小学校长的培训工作,提高校长的管理水平。

3.提高教师的思想、业务水平

教师应加强业务学习和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坚持理论和教育实践相结合。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培训,提高自己的学历层次,学以致用,教学相长。学校应经常组织教师听公开课,观摩评课,让教师互相借鉴,共同进步。同时,推选优秀教师参加课堂教学竞赛等,使教师积极学习别人的教学经验和方法,从而得到自身的锻炼和成长。

三、突出办学特色

农村小学根据实际情况开展特色创建,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既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生存发展等各方面能力的需要,也是推进现代化素质教育、新课标的改革、提高办学品位和水平的根本需要。对于学校来说,办学特色能充分体现一个学校的办学经验、能力和办学优势。在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下,为每一个学生的独特的个性发展提供最佳的外部环境,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从校情、师请、生情出发建立特色的系统规划,把特色建设与实施素质教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实现长久的、富有特色的学校建设。

1.营造良好校园环境,奠定文化发展基础

丰富学校的文化底蕴,给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该注重环境的教育意义和德育功能。在进行校园环境的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和利用每一面墙壁、每一处空间和布景,使学校的任何角落,都充分体现着学校的文化气息和教育气息。

丰富学校的人文气息,为教师营造出良好的工作环境。在当下,教师肩负着重大的教育责任,承受着来自学校、乃至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所以在管理规范的情况下,增强人文、情感的管力度,使教师轻松、愉悦地工作。

让学生在富有文化底蕴的环境中学习,感悟渊博的历史和精深的文化,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形成高尚的人格,是学校真正健康、长远的发展。

2.转变教师的教育思想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根据本地区的资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一个研究课题。在课题运作过程中,让师生动手实践,创新思维、了解认识自然、感悟人生,同时引导师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通过课题运作,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发挥,锻炼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实践能力,积累生活和社会经验,提高学习能力。

四、结束语

农村小学办学过程中面临的种种困难和问题,都要求所有教育工作者在坚持正确的教育方针和政策下,转变自己的教学思想和理念,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充分发挥自己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地在工作中探索和研究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同时,也要求学校全面贯彻和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农村小学的师资力量,努力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提高农村小学的办学效益,使农村小学的办学得到国家、政府、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的认可和肯定,适应当地农村的经济发展,实现农村小学办学的健康、持续发展和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办好人民和社会满意的教育。

参考文献:

\[1\]马戎.中国乡镇政府对基层学校的管理\[A\].马戎,龙山.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研究\[C\].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

\[2\]马戎.中国农村教育发展中的几个问题\[A\].李公明.中国最佳讲座\[C\].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

\[3\]葛新斌.关于我国农村教育经费短缺问题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

农村小学学校管理论文篇2

论文摘要:学习环境的优劣对一名中小学生的学习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而农村中小学生的家长受自身素质、时间、精力等限制,对孩子的监管较城市的家长要松得多,因此农村中小学生的学习环境其影响会相对更大一些.当前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中小学校布局的调整不断深入、特别互联网在农村的逐渐普及,农村中小学生们面临的学习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并对其学习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本文以问卷调查和座谈走访的形式,对膜阳县农村中小学生面临的学习环境进行调查了解,对当前农村教育中的中小学校教学质量、教师队伍状况、学生流失现象、互联网对中小学生学习的影响等进行了探讨和研究,总结了农村中小学生学习环境的特点和面临的问题,并针对农村中小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为了解当前农村中小学生学习环境的状况及其对中小学生学习的影响,课题组在浪阳县抽取了10个村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为村里干部群众、学生家长、中小学校教师等,以被调查村为单位填写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农村中小学校(指公办中小学,下同)的软硬件教学设施配备情况、家长对孩子上学的态度、社会(特别是网络)对孩子的影响、农村中小学生辍学现象及其原因等几个方面。

1泼阳县农村中小学生学习环境现状

1.1农村中小学生上学需走的路程不远,在淮阳县农村一般情况下不存在路程远、交通不方便的问题。

根据调查结果,10个村的小学生上学时,距最近小学的路程均在1公里以内;10个村的初中生们上学时,离最近初中的路程有70%在2公里以内。

1.2农村学生家长对中小学校的硬件设施配备的满意度较高。

从农村学生家长对距离最近中小学校的硬件设施满意度来看,70%的村选择了“满意”,20%的村选择了“基本满意”10%的村选择了“不满意”。而对初中硬件设施的评价更佳,80%的村选择了“满意”,20%的村选择了“基本满意”。

1.3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偏低。与对硬件设施的较高满意度相比,农村中小学校的教学质量偏低。从农村学生家长对中小学校教学质量满意度来看,在对小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中,有30%的村选择了“满意”,40%的村选择了“基本满意”,30%的村选择了“不满意”。而对初中的教学质量评价中,有60%的村选择了“满意”,20%的村选择了“基本满意”,20%的村选择了“不满意”。

1.4农村学生家长高度重视孩子学习,“读书无用论”现象基本消失。对“本村家长中有无读书无用论”选项,的村选择了“无”,30的村选择了“有很少一部分家长中存在”。而读书无论存在的原因是,在当前即便孩子大学毕业后找工作也不容易,但这些家长们也基本上同意如果孩子能受到较高教育,找工作仍会相对容易些、所找的工作相对会好些、会有更好的发展前途。

1.5农村中小学辍学现象不严重。调查结果显示,淮阳县农村中小学生辍学现象并不严重,特别是小学生辍学的现象几乎没有。在“本村小学生辍学现象如何”选项中,90%选择了“无”,只有选择了“有1-2%";在“本村初中生辍学现象如何”选项的选择中,辍学现象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只有30%选择了“无”,40%选择了“有10%的学生辍学”,30%选择了“有10%至20%"。

2阳县农村中小学学习环境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学质量巫待提高

一是中考升学率低。二是与民办或城里学校的学生相比,农村中小学学生各方面表现较差。三是教师教学水平有待提高。四是部分教师责任心有待加强。五是教师结构不合理,老化现象严重,青年教师留不住。

2.2网吧对农村学生特别是初中生的影响需引起重视

据调查,在淮阳县每个乡镇都有网吧在营业,而且大多距初中较近,其顾客以附近初中的学生为主.同时在部分村中还有部分农民开办的条件较为简陋的家庭式黑网吧。在“本乡初中附近有无网吧”选项中,60%的选择“有”,大多数农村家长认识到网吧对孩子的学习有很大影响,当前许多农村的孩子由于迷恋网络而荒废学业直至最终辍学。

2.3农村中小学生流失严重

当前城市里愈演愈烈的“择校热”己不可避免地蔓延到了农村,农村中小学生大量地流向县城和市里的学校。在调查的10个村中,均有学生流失,在校学生流失最多的竟高达90%,最少的也有10%。流失50%以上的占到30%,流失30%至SO%的占到30%,流失10%至20%的占到40%学生流失现象之严重令人吃惊。其原因在于农村中小学校在教育管理、教学质量与硬件设施等方面与县城和市里的学校无法相比。当然最主要、最根本的原因是教学质量上存在较大差距。

2.4教师队伍的管理需要加强和完善

当前埃阳县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年龄结构不合理。存在在职教师年龄偏大的问题,在职的教师很大一部分是由原来的民办教师转正而来。二是在编不在岗现象。部分农村教师或出资请人代课或千脆请长假,但工资依然照发。三是知识老化现象严重,教育思想落后,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方式生硬,教学方法简单,效果不佳。四是极少数教师师德修养较差,敬业精神和工作责任心不强。五是个别教师教学中消极应付,污辱、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等。

2.5部分小学建制不全,学生少、教师少、教学条件差

各乡镇的小学除中心校建制较全外,大部分村属小学存在建制不全,学生少、教师少、教学条件差等问题。同时受限于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这些小学不能正常开设音乐、美术、体育和英语等课程。在调查的一所只有一至四年级的小学里,三年级和四年级的学生人数均没超过10个,而老师则是“一肩挑”,即一名教师负责一个年级所有课程的教学任务。

2.6学校布局调整遇到阻力

通过调整农村学校布局,撤并掉那些建制不全、教师少、学生少、教学水平低下、设施简陋的农村中小学,集中力量建设硬件设施齐全、教学水平高的全建制的寄宿制中小学,对于改变农村教育落后面貌、促进农村教育健康发展有着深远而又重大的意义。但部分乡镇党政领导及农村小学校领导、农村千部群众不能充分理解中小学校布局调整的意义,不支持甚至反对对农村中小学校的布局进行调整,使学校布局调整推进困难。

3改普农村中小学生学习环境的思考

3.1改革国家教育投入制度,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是解决当前农村中小学教育中存在问题的治本之策.当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这种体制在保证农村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等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由于当前相当一部分县级财力有限,致使农村义务教育资金不能满足需要,制约了农村教育的健康发展。《淮阳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团关于2008年度县级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情况的通报》《淮阳日报》2009年9月25日)指出的淮阳县教育工作存在的八个问题中,有七个就与教育投入不足有关。这些问题包括:浪阳县2008年财政对教育拨款低于财政经常性收入21.8个百分点;2008年度一中小学公用经费县级应配套资金211万元,虽纳入政府财政预算,但实际并未落实到位;演阳县义务教育债务未纳入县级政府消赤减债整体规划等。探寻上述问题出现的原因,会发现其根源在于县级财政能力有限。灌阳县2008年全年财政收入为46359万元,而财政支出高达147137万元,其中行政事业单位工资支出39505万元,占到全年财政收入的85.2%。让这种财政状况的县级政府承担起全县农村义务教育的主要责任确实勉为其难。这些问题充分说明了在当前许多县级财政举步维艰的情况下,增加中央、省级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方是解决农村中小学教育中存在问题的治本之策。

3.2调整学校布局,适当合并、集中力量建设软硬件条件好、建制完整的寄宿制中小学,以提高农村学校教学水平。当前农村小学多而小且弱的现状,是其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掣肘。必须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通过合并学校、建设寄宿制中心小学,加强学校管理,改善教学设施,提高教学水平,从而提高其教学质量。

3.3留住优秀青年教师,为农村中小学教育留住根本。温家宝总理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为使更多的优秀人才扎根国家农村义务教育,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加大投资,提高学校硬件设施和教学水平,提高农村教师对为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二是提高教师待遇。让农村教师享受与城市教师相同甚至更高的待遇。因为与城市中小学教师相比,农村中小学教师在条件相对落后的农村教学,他们有理由享受更好的待遇。三是关心农村教师生活,为教师享受现代城市文明提供方便.首先是考虑在城市建设农村教师生活小区,或者为其在城市购房提供支持。其次是统筹规划,开通从学校到城市的专门免费接送在农村任教教师的公共汽车,只要他们愿意在下班后即可回城市里的家中。再次是提高农村教师的食宿水平。最后是丰富农村教师课余精神文化生活.

3.4选好校长,提高农村中小学校长的管理水平。校长对于一所学校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温家宝总理指出,“我们需要由大批有真知灼见的教育家来办学,这些人应该树立终身办学的志向,不是干一阵子而是干一辈子,任何名利都引诱不了他,把自己完全献身于教育事业。”教育管理部门任命校长时必须对其进行必要的专业教育和严格地考核,一定要保证其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管理水平。应该考虑,由优秀的具有丰富教学管理经验的城市中小学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等来农村中小学校交流任职,同时要为其提供更优厚待遇。

3.5积极争取各方面支持,推进学校布局的调整工作。当前淮阳县农村中小学合并的阻力很大部分来自于部分农村千部群众,他们反对将本村小学合并到其他小学,这样会使孩子上学要走更远的路程,家长接送也很麻烦。虽然也知道本村小学教育质量差,但只图一个方便。因此要对他们进行必要的说服和引导,使其认识到合并学校能够较好地提高教学质量,更有利于孩子接受较好的教育。

农村小学学校管理论文篇3

关键词 图书馆;农村小学;图书馆建设和管理

中图分类号:G258.6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9-0078-02

1 引言

在很多农村地区以及农村学校还没有设立图书馆,尤其是在农村小学。即便是在已建有图书馆的学校,仍有相当部分处于无人管理、无人问津的状态,相当于一个摆设。这样的现状不利于教师的发展,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也不利于学校教育的发展,抑制了阅读对我国素质教育的推动[1]。

因此,应加强对农村小学图书馆建设与管理的研究,以促进素质教育和农村小学的建设发展。

2 农村小学的图书馆建设和管理现状

对农村小学图书馆的建设和管理工作重视不够 近年来国家对教育增加投入,尤其是在对现代远程教育投入很大,促进农村地区的电子阅览、在线学习等新的学习形式的发展。相对这些方面的喜人变化,农村小学图书馆被边缘化的情形未得以改变[2]。

图书馆管理不规范,而且开放率低 很多农村的小学都没有专职图书管理员,更没有制度可谈,这就使得学校的图书馆无人管理,图书陈旧、破损等现象十分突出。

农村校园的图书馆经费投入不够 在农村,很多教育设施与城市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由于经费限制,很多农村学校无法承担开设图书馆所需要的费用,就算开设了也无力承担图书馆的维护费用。这就使得很多农村小学不设图书馆,或者即使存在图书馆也没有办法运营,造成了农村学生阅读量低和农村学生综合素质差的恶性循环[3]。

图书馆资料遗失严重 过去,在很多农村小学都设立了图书馆为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优化农村教育体系进行了小学的合并和调整过程中,很多学校以前的图书馆被废弃,图书、设备等很多教育资源流失,还有的被变卖,使很多图书馆失去了应有的作用[4]。

为促进农村素质教育的发展,应重视加强农村小学图书馆的建设管理,小学正是少年儿童素质养成、探索知识的重要时期,农村学生接受的教学资源本来就少于城市学生,建设和管理好校内图书馆使其成为农村小学生提升素质的第二课堂,对课堂起到辅助和调节作用的同时对学生提高学习成绩还起到很大的效果[5],可有效补充农村教育资源的不足,对发展农村素质教育具有积极意义。

3 加强农村小学的图书馆建设和管理的建议

要拓宽资金,筹措渠道 我国农村小学在教育资金来源方面较为单一,在图书馆的建设上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很多农村小学很想为自己的学校建立图书馆,但是由于资金的问题,使这一想法只能成为纸上谈兵。虽然每年当地政府都会对农村的教育进行较大资金的投入,但是更多的资金都用在教育的基础设施上,图书馆建设尚未列入重要议程,图书馆建设经费一时难以得到有效解决。因此,农村小学可否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社会的便利,积极拓宽渠道,通过企业、团体和个人的赞助来解决校园图书馆的建设问题。如通过博客、教育网站等网络媒介,对学校的情况进行介绍,积极寻求资源帮助,通过农村小学与外界的合作,为小学校园图书馆建设开辟一条新路子。

地方政府应重视对农村小学校园图书馆建设[6] 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纸媒逐渐被电子阅读代替,农村地区因教学基础设施的改善重视进行远程信息教育建设,而图书馆的建设在渐渐被忽视。事实上,对于农村小学来说,图书在一段时间内仍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仍不可替代,仍无法忽视书籍及阅读对农村学生产生的重大作用。应当认识到在我国农村小学建设图书馆的重要性,图书馆内的信息和知识是联结农村小学生与大千世界最好的渠道,开拓小学生的眼界、提高其综合素质。各级政府应当进一步加强农村小学图书馆建设,提供经费和政策上的支持,促进农村小学图书馆建设和发展。

培养师生对图书馆的责任意识 农村小学图书馆建设管理落后的另一大原因是农村小学自身图书馆管理的忽视。很多农村小学长期以来对图书馆缺乏专业化管理,图书陈旧、丢失、破损等问题时有发生。要加强教师培训,引导教师热爱图书事业,积极发挥图书馆作用,引导学生参与图书馆的管理,提升学生对图书馆的责任感,增强责任意识,爱惜书籍,热爱阅读。师生共同参与图书馆的管理可以促进师生关系的交流,有利于培养师生情感,构建和谐校园。

4 结论

阅读是提升农村小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方式。农村小学生在基础教学资源、师资力量等和城市小学生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我们需要重视农村小学图书馆的建设和管理[7]。希望国家和地方都能对农村小学图书馆的建设管理重视起来,为正处在形成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农村小学生提供更好的书籍阅读环境,促进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安露.关于农村中小学图书馆(室)建设的思考[J].图书馆论坛,2003,23(4):144-146.

[2]郭志明.中小学图书馆缺什么?[J].教育导刊,2004(1):

29.

[3]叶爽美.农村中小学生利用学校图书馆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1,31(3):164-167.

[4]朱淑芳.农村中小学图书馆(室)建设亟待加强[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0,30(2):17-17.

[5]于斌斌.国外中小学图书馆对学生学业表现的影响研究综述[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3(5):98-108.

[6]赵荣伟.农村中小学图书馆(室)的现状和对策[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02(2):25-26.

农村小学学校管理论文篇4

一、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面临的困境

1.质量困境

近几年,随着农村人口的下降,以村为单位的学校或教学点的规模越来越小,办学条件差,学校布局分散。为了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政府才推行“撤点并校”,让农村分散的学生转移到城镇或者条件较好的县城里就读。不但要让所有的学生“有学上”,还要“上好学”。这是我们的理论假设和政策诉求。可是从实践反馈的效果看,教育质量并没有随着“撤点并校”得到明显的提升,相反,在很多地方还引发了其他一些问题。有学者经过实证分析之后发现,“来自教学点的转校生的学业成绩要显著低于非转校生的学业成绩。其中转校生的数学成绩比非转校生的数学成绩平均低9.67分,语文成绩平均低6.43分。”[1]另外,撤并之后,农村的学校是减少了,可是学生都往城镇集中,随之出现了巨型学校和巨型班级,特别是小学,基本上都是人满为患,少则五六十人,多则七八十人,甚至人数上百,远远超出国家规定的小学45人的警戒线。在这样拥挤的教学场所当中,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很难得到彰显,所谓的个性教育和创新教育也无从谈起。

2.效率困境

实现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目的除了要提高教育质量,还要合理地整合农村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减轻财政压力,提高办学效益。在学校撤并之后,看似提高了办学效率,却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牺牲其他方面的利益为代价的。首先,是学生的安全问题。在小学进镇,初中进城之后,相应的配套设施却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农村学生的上学问题凸显。很多孩子要么步行,要么搭乘农用三轮车、拖拉机上下学,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征求意见稿》中就此提出,一般应使学生上学单程步行或者乘车时间不超过40分钟。不过这40分钟是个什么概念,以谁为标准,以什么地方为标准,还有待进一步明确。其次,加重了农民负担。通过学校布局调整,政府客观上是把节约的教育成本转嫁给了家长。因为他们还要额外支付增加的交通费、伙食费和住宿费等。“一个寄宿生,中部地区的农民家庭平均增加657.3元,西部地区的农民家庭平均增加787.8元”[2]。再次,撤并后大量校产的处置问题突出。很多农村学校撤并之后要么长期闲置,要么承包给养殖场,要么被变卖私分,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3.均衡困境

通过农村学校的布局调整,可以加快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可是,“撤点并校”却直接引发了学校离村,学生离家,农村学校数量、规模和人数的大量减少。这样一种城乡一体化的举措在无形当中加速了农村的解体和乡土文化的凋零,导致了农村教育城市化和虚无化。据统计,2000年到2010年的十年间,我国农村小学减少了一半,平均每天减少56所[3]。“作为村落中的国家”,作为乡土文化最后的守夜人,乡村学校面临的只是一个乡土人情和伦理价值日益枯竭的文化图景。

4.认同困境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是一个利益的再调整和再分配的过程。其中,政府、家长、学生和教师之间围绕着“撤点并校”产生了各种复杂的关系,使得这种布局调整并不仅仅是对效率的单一追求,也不仅仅是地图上的简单规划,而是凝聚着权利争斗的博弈过程。很可惜,在这场利益博弈的过程中,政府成为了独一无二的主角,以行政权威的方式,从上到下强力推动。而作为利益主体的农民、教师和学生却集体失语,成为了沉默的大多数。“华中师范大学对全国11个省进行的大规模调研发现,超过75%的教师、农民和家长未参与学校撤并决策;有近1/3的居民对学校撤并结果不满意;44.8%的县市认为学校布局调整阻力较多地来源于家长、村民和村干部,分别占68.4%、59.9%和48.3%。”[4]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这场涉及广大利益相关者、由政府推行的教育改革缺乏民意基础,没有广泛征求他们的意见和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也无法获得他们的集体认同,其合理性和公正性让人质疑。

二、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中出现的公共性危机

所谓教育的公共性是指把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给予全部公民,也要求全部公民基于公益性,通过协商的方式参与教育过程,以公共事务和公共问题为核心,追求公共利益。从公共管理的角度分析,我国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存在着公共性危机。

1.管理主体的公共性危机

义务教育作为公共物品具有公共性的特征,作为其管理者“应该体现行为的公务性、宗旨的公益性和权力的法定性”[5]。在当前“撤点并校”过程中,教育管理主体却出现了公共性的缺失,具体表现为管理主体的官僚化和市场化两个极端。管理主体官僚化指的是政府搞一言堂,对公权力的使用不加约束和监督,社会公益组织比如教育学会等由于手中没有权力资源,对政府的教育决策和运行过程缺乏问责。管理主体市场化则表现为政府角色的缺位。政府把很多应该自己承担的职责推给了市场、社会和个体。比如当前农村很多地方的校车管理就明显缺少规范,问题层出不穷,家长、学校和市场实际上代替政府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处于自我管理的状态当中。

2.管理过程的公共性危机

管理过程的公共性主要体现为决策的科学性和程序的民主性。其中,公共参与是保障公共政策正当性的内在要求,是决策科学和程序民主的先决条件。“政治学家罗伯特·达尔与米歇尔·哈蒙从结构功能主义方法论出发,认为公共性是在民主政治过程中,个人和团体不断互动形成的利益格局。”[6]为了保证管理过程的公共性,在公共政策制定和推行过程中,必须要求政府和民众共同参与和交互活动。很显然,当前的许多农村地区,学校布局调整的方案在制定、论证、公示和报批等程序方面缺乏民众参与。“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对全国8个县77个乡镇下辖的村级被撤并的学校调查发现,有45.5%的县级教育决策部门在村小撤并过程中没有认真调研,也没有召开村民大会让利益相关者参与讨论,领导开一个会就宣布撤并了。”[7]这样的决策和管理过程有违教育的公共性,容易诱发不科学和不公正的问题。

3.管理对象的公共性危机

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是政府的职责,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属于公民的权利。任何一个社会,民众都有多数人和少数人之分,也有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之别。管理对象的公共性就意味着政府要面向全体民众提供基本的教育公共服务,它既是多数人的公共性,又是少数人的公共性;既是强势群体的公共性,又是弱势群体的公共性。满足多数,保护弱势,是公共性的核心内涵。由于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事关不同的利益群体,收入高低不同,家庭背景不一样,对该项政策的满意度也不尽相同。相比较而言,普通民众、低收入者和偏远山区的家长是弱势群体,他们很难获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教育服务。他们是这场“撤点并校”的最大受害者。

4.管理价值观的公共性危机

管理主体价值观的公共性强调的是社会公平、社会正义和社会责任,在谋求社会公益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和个体发展,它体现为政府的规范体系和行政系统的公正性、公开性和公益性,是包含在行政行为机制之中的。我国的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并没有完全摆脱政府有限理性的局限,在价值取向和制度安排方面也没有超越利益集团的捆绑,将公共善当作唯一的价值追求。结果是在价值取向和理性取向之间更多地偏向了理性而舍弃了价值,在面对公平正义和资源有限的两难困境时,更多地考虑了效率而忽视了公平。

三、 公共性视野下农村学校布局调整

随着我们对公共管理认识的不断加深,公共性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目标追求,它正慢慢地上升为认识论的范畴,成为一种分析认识的工具。作为一种认识工具,它具有均等性原则、正义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和差异性原则的特征。坚持这些原则,对于我们重新认识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均等性原则

教育公共服务的均等性原则指全体公民都能公平可及地获得大致均等的教育服务,其核心思想是平等地对待每个公民,这是公共性的首要表现。要强化政府作为公共物品提供者的基本职责,保障全体民众的受教育机会和权利。在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中,不但要保障农村弱势阶层孩子的上学权利,还要保障其上学质量,满足所有群体各个层次的教育需求。为此,应该加大公共财政和公共教育资源的配置力度,优先向农村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倾斜,弥补由于“撤点并校”增加的农民负担。同时,建立城乡教育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协调机制,不能盲目地一哄而上,搞“一刀切”,用简单化的思维方式进行学校撤并,赶农民进城,甚至消灭农村教育。城乡教育均等化并不是城乡教育平均化、一样化。政府特别是县级人民政府在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的协调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要合理制定农村义务教育布局规划,保障农村学校布局合理,保障公共教育资源在区域、城乡和学校之间的均衡化。

2.程序正义原则

教育的公共性要求农村学校撤并程序要正义、公正和民主。2010年10月的《国务院关于加强政府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把公众参与、专家咨询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作为重大决策的必要性程序。所以,根据程序正义原则,首先要建立教育信息公开制度,增加决策的透明度。对家长和社会公众公开教育信息,就意味着他们对农村“撤点并校”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其次,健全教育决策的多元参与机制。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通过种种途径,听取学生家长、村民、学校师生和基层政府的意见,确保撤并过程有广泛的民意基础。再次,加强对教育决策的监督评价力度。培育并逐步壮大以教育学会为代表的民间组织,充分发挥大众团体和社会公众对“撤点并校”的监督作用。这不仅可以保证教育程序的正当性,同时也能及时发现问题进行纠偏,尽可能地规避风险。

3.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教育公共性的深层次内涵,是保障教育合理性和促进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指标。落实农村教育布局调整的科学性原则根本就在于制定科学的学校撤并的标准。比如哪些学校该撤,哪些学校应该保留,小学多远才算“就近入学”,初中多大规模才算“相对集中”等这些问题,需要经过科学的理性判断和实证分析,摆脱盲目、武断的思维方式,才能制定出符合教育规律的撤并标准。这里的教育规律具体来讲就是指,学校布局调整要跟当地人口、社会、文化、经济、政治和个体等因素的发展密切联系起来,将这些影响因素和指标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当然,确定一个能满足全国各地实际需要的农村学校撤并标准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要充分考虑到复杂的农村实际和主客观的约束性条件,以最终能否达到“使学生上学距离最近,学校服务人口最多,教育资金投入最省,教育教学质量最高,学校布局调整次数最少”[8]作为检验标准。

4.差异性原则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儿童与学校的距离发生改变,这种距离包括物理距离、时间距离和文化距离。物理距离和时间距离的改变对儿童的影响倒是有限,但是文化距离改变的影响却是深层次的,也是深远的。它能诱发乡村学校教育的城市化和乡土文化的没落。“乡村实际上在今天已不再是一个文化概念,而更多地是一个地域(相对于城市)、经济(相对于经济发展)的概念,乡村逐步沦为文化的荒漠。”[9]这不符合公共性的精神。教育的公共性在追求公共利益和公共价值的同时,并不是以牺牲乡土文化和风俗人情为代价的。尊重文化多元性和文化差异性是当前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一个伦理底线。为此,首先必须坚持就近入学原则。保障农村适龄儿童就近入学不但是义务教育法的制度规定,而且也是一种文化诉求。特别是村小,能保留的一定要保留,不能保留的也要设置教学点,低年级学生原则上是不离村、不离家、不寄宿。其次,要加强校车制度管理。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公益职能,认真落实《校车安全管理条例》,保障学生在离村不离家的前提下的乘车需求和乘车安全。再次,要培养乡村学校的文化自觉意识。立足于“回归乡土”,重建和弘扬乡村文化,重新树立乡村少年的文化自尊心和乡土自觉意识,使他们自觉摒弃文化进化论,不再将城市文化当作现代化的唯一标杆。一个城市有一个城市的标识,一个乡村有一个乡村的符号,每一所学校周围的乡土文化都蕴藏着丰富的育人资源,只要我们悉心整合开发、挖掘利用,一定能让孩子们得到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侯龙龙.西部五省区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与学生发展.教育学报,2010(6).

[2] 李强.中国村落学校离土境遇与新路向.中国教育学刊,2010(4).

[3] 雷辉.民进中央:应明确农村学校撤并底线.南方日报,2012-03-13.

[4] 雷万鹏,张婧梅.构建公正的学校撤并程序.全球教育展望,2011(7).

[5] 王乐夫,陈干全.公共性:公共管理研究的基础与核心.社会科学,2003(4).

[6] 李学余.论公共政策制定中公众参与必要性.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4(6).

[7] 邬志辉.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十年走势与政策议题.教育研究,2011(7).

[8] 邬志辉.中国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标准问题探讨.东北师范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

农村小学学校管理论文篇5

关键词:农村小学;校长;管理艺术

有一个好的校长就有一所好的学校,校长在一个学校中作为领头人,对学校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农村小学校长优秀的管理胜任能力,乃是他们取得优质经营绩效的根本。农村小学校长要紧紧把握住育人这个主旋律,处理好教书与育人的关系,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真正把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教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

一、农村小学校长进行学校管理创新原因

管理创新,就是按照时展的要求,学校放弃旧的管理模式和与之相应的方式和方法,创建新的管理模式和相应的方法,以实现学生学业进步的目标。农村小学校长是农村中小学学校管理创新的领导者、组织者、承担者,是创新的主体。农村小学校长进行农村学校管理创新原因有二:(1)管理活动具有很大的时效性,管理者所面临的是一个动态、多变的世界,今天成功的经验,明天不一定适用。管理活动的三要素:管理者、管理对象和客观环境,均在发展变化着;相关的条件、因素也在发展、变化着;因而管理者必须从变化着的客观实际情况出发,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因时、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去开展工作,管理创新的内容主要包括管理目标、手段和方式等方面的创新。(2)管理活动具有很大的随机性,经常的面临着大量意想不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因而也必须创造性地去对待和解决。

二、农村小学校长具有的管理素养

在一所具有较完备的师资队伍和办学条件的学校实施品牌管理可以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但是还需要校长能准确地为学校定位,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抱有坚定的信念,最终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如果定位欠准确,容易形成“表面功夫”,学校宣传搞得热闹,学校发展成效不大的局面。其中校长的管理素养是非常好重要的,对于农村小学校长而言,应具有以下素养:

(一)校长要有新课程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校长一定要走在这场变革的前列,领导好新课程改革。农村小学校长首先要树立新的教育理念,确立新的教育目标,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管理方式中陈腐的东西,引领教师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用教学方式的改变带动学习方式的转变,建立新的适应新课程要求的评价体系。

(二)校长在学校管理中加强教师教学创新

一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必须要求教师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各项教育方针政策,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必须严格按照“师德八条”要求自己: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无私奉献、大胆创新、勇于实践。二是必须加大教研教改的力度,以新课程培训、评优课、新教师过关课、展示课、示范课等形式开展听、评、改活动,转变教育观念,确实改变教学方法。三是必须熟练地掌握应用现代远程教育设备,利用优质教育资源备好课、上好课,优化教学内容,优化课堂结构,优化教学方法,让农村孩子也能像城市孩子一样享受最优质的教育资源,接受最优质的教育,达到40分钟最大限度的利用,效益最大限度的提高。

(三)校长要以情感人

校长以情感人,就要走出办公室,走进教师的工作中、生活中、情感中,理解教师、尊重教师、关心教师。尊重教师的人格,尊重教师的工作,尊重教师的合理需要。用对待学生的爱心、耐心、细心和诚心对待教师、管理教师,对教职员工不分高低贵贱,不分亲疏远近,不欺弱惧强,靠威信而不是权力来管理。校长要了解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及水平,也要对教职员工的家庭状况、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业务技能、生活习惯等方面了如指掌。能够经常深入到教职员工中去,善于与教职员工沟通思想,掌握教职员工思想动态,理解教职员工所急、所想、所愿。真心实意地为教职员工着想,把出发点放在对他们的关心体贴和照顾上,构建领导,朋友,荣辱与共的多层面关系,让学校成为“家”的延伸,心灵依托的港湾。

当然,当好农村的一名小学校长还需要更多方面的要求和更高的能力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取信于民,调动更广泛的教职工积极性,才能得到各级领导对你工作的支持,才能使学校稳步发展,才能赢得社会对学校的好评,才能逐渐缩小城乡学校的管理水平。因而,需要对农村小学校长管理艺术进行创新。

三、农村小学校长管理艺术创新的对策

(一)管理中要体现人文关怀

校长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经常把教师看成是具有各种需要的人而不是工具。一方面,要求教师必须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和行为习惯,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努力工作:另一方面,作为校长,也要给教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要为教师营造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不要管得太死,让教师能自由支配自己,根据自己的好恶有所选择地工作和学习。要设身处地地为教师着想,帮助教师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困难,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要尊重教师的劳动,承认每一个人的价值;要尊重教师的各种合理需求,注重感情交流和投资。

(二)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决策需要承担风险?决策就是对决策者心理素质的全面考验。没有充分心理准备的决策是不成熟的决策,没有充分心理准备的决策者是不称职的决策者。那么,农村小学校长应该怎样提高决策的心理承受能力呢?一是要加强决策熏陶,多看一些成功决策者的人物传记,学习他人驾驭风险的经验;二是要加强心理考验,有意识培养吃苦精神;三是要胸怀开阔,少计较名利,树立公而忘私的精神和大无畏的革命气概;四是要未雨绸缪,超前做好决策的各项准备工作,使自己时刻处于决策的主动地位。

(三)农村小学校长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质量观

跳出狭小的学校教育范围,摆脱就学校论学校,就教育论教育的思维模式。教育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农村小学校长必须清楚,农村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真正的质量是不仅要体现在对农村学生的现在负责,也应当体现在对农村学生的将来负责,也就是说,应当挖掘农村学生的潜能,为农村学生的未来发展打好基础。创新教育认为,每个学生都具有创新的潜能,只要开发得当,每个学生都可以成为不同层次的创新型人才苗子。

总之,实行民主管理,形成民主氛围,农村小学校长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营造民主氛围,尊重人、善待人,避免居高临下的说教,要主动听取意见,采纳群众建议。政治上信任同志,生活上关心同志;业务上帮助同志;工作上支持同志;为教师学生多办实事,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抓质量,促普及,以良好的教学质量求得群众的信任。学校有事与大家商量,集群众智慧于一体。校长要勇于顶大梁,挑重担、敢于负责、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事事处处做出表率。善于当好参谋,给村干部提出好的点子,想出好的办法,引出好路子,做出好榜样。

参考文献:

[1] 孔炜,杨东主编. 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化胜任特征研究[M].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02.

[2] 刘登霄等主编. 西部高等教育与课程改革[M]. 甘肃少年儿童出版社,2007.4.

农村小学学校管理论文篇6

论文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基础教育资源日趋完善。但其办学条件与城市基础教育相比,仍相差甚远。因此,了解中国农村基础教育资源现状,对于我们研究如何加强农村基础教育资源的开发,优化农村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村基础教育资源的效益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农村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现状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对策。

教育资源,总的来说,包含财力资源、物力资源、人力资源及管理资源等几个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基础教育资源日趋完善。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的办学条件与城市基础教育相比,仍相差甚远。因此,了解中国农村基础教育资源现状,对于我们研究如何加强农村基础教育资源的开发,优化农村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村基础教育资源的效益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农村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现状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对策。

一、农村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现状

(一)财政投入严重不足。

较之城市基础教育经费的投入情况,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经费长期处于较低水平。近十年来这种状况虽有所改变,但其在教育投入中所占的比例仍然偏低,甚至近年来又有下降的趋势。

事实上,国家财政投入中有限的教育经费被更多用于城市基础教育。尽管国家在保证义务教育投入的工作中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在实际投入中偏向城市基础教育,城乡差距拉大的格局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正是由于财政投入的低水准,很多农村基础教育的正常运转都很困难,更别提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素养、提升教学质量等方面的改革。

(二)农村农村基础教育办学条件差,城乡差距逐渐拉大。

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受旧的办学体制的影响,基础教育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速度轻成效的现象,造成农村基础教育人、财、物资源严重浪费的一系列问题。

教育公平,是我国在新时期致力发展的一种新教育观。然而在基础教育方面,政策仍然向城市倾斜,城乡差距仍然在拉大,导致学校与学校之间在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等各个方面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以亳州为例,好的学校不仅有图书馆、实验室,还有配套齐全的体育馆、塑胶跑道;差的乡村学校连像样的教室都没有。其结果必然是如报纸所报道的:“最好的中小学校在中国,最差的中小学校也在中国。”

(三)师资力量配置不合理。

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各级各类学校,其教师资源配置存在相当大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从纵向上来看,对农村基础教育教师资源配置有失公平。实施教师资源配置的主体单位,按分级管理权限,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优先满足其所辖学校的教师需求。在具体运作中,每进行一次教师资源配置,就筛选一批素质相对较高的教师优先满足城镇学校的需要,然后才满足农村学校的需要。这种教师资源的不平等分配,造成城镇学校优秀教师扎堆而形成隐性浪费,而农村学校则教师资源严重不足,从而拉大了农村学校与城镇学校在办学条件上的差距和学生在享受教育资源上的差距。

从横向上看,农村中小学师生比重不协调及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师生比可从某种层面上反映一所学校教师的使用效率和一个地区教师的分布情况。据教育事业统计公报显示,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师生比居高不下,而且有逐年增长之势。

同时,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也是教师资源配置的一大问题。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学科、学历、年龄结构和职称这四个方面。举例而言,在学科结构配置上,一半以上农村学校缺少美术、音乐、体育、外语、计算机教师,没有相应专业毕业的教师愿意进农村学校,从而无法正常开设这些课程。

(四)物质资源缺乏、利用率低下。

就我国目前农村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看,一个主要问题是多数学校设备、设施、配备缺乏或严重不足。全国农村仅有少数小学和一半左右的中学建立了实验室,但是绝大多数学校没有按教学要求配齐实验仪器。这样就存在一个由于物资资源不够而引起的其他资源的内耗。国家尽管在农村基础教育教育经费及硬件建设方面加大了资金投入力度,但仍然与城市基础教育有很大距离。如设备陈旧且多数都是城市学校的淘汰品,危房面积有增无减,生均校舍远不及国家标准,音体美等方面的器材设备几乎为空白,即使有也无法正常使用。

(五)管理能力不足造成严重的人为浪费。

农村基础教育学校的不少领导者自身素质不高,造成大部分管理水平低下,从而导致学校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目前中小学学校领导学历层次普遍较低,大多为中专及中专以下学历,即使部分领导拥有本科学历,也是通过进修或短期培训获得,普遍缺乏基本的教育理论和管理理论素养,对学校的管理效率十分低下。在管理中即使摸索出好的经验,也由于理论知识的缺乏而,难以推广运用。由于领导者自身素质不高而造成人为的严重浪费比较普遍和严重。

二、针对农村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现状提出的对策

为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发展,跟上时代的需求,我认为,可以从五个方面对农村基础教育资源进行整合。

(一)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资力度。

可以看出,国家在加大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方面作出了相当大的努力,但是对于急需改变现状的农村基础教育而言,仍然无法解决一系列的问题。因此希望国家尽快出台有关教育经费投入的法规,使教育经费的筹措、支出有法可依,充分显示政策的合理性和权威性,以法约束和惩治地方政府在教育经费使用上不规范行为。

另外,可以调动社会多渠道投资办学的积极性,积极运用财政和税收政策,鼓励企业、个人投资办学或捐资助学,从而不断完善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

(二)完善农村基础教育管理体制。

如上所述,近几年来,农村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各级地方政府基本上提高了对农村基础教育地位的认识,进一步明确了发展基础教育的任务。建议政府采取有力措施,将农村基础教育的“三级办学,两级管理”体制,以尽快的速度转变为“实行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要求各级政府确保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达到基础教育根本目标的实现,要进一步完善现行基础教育投资体制,建立相对集中的基础教育资源投入的管理体制,这也是十分必要的。① 转贴于

(三)提高教育资源的管理水平。

教育事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教育的各种规律,这样才能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学校人力、物力、财力得到合理而有效的配置和使用,从而减少资源的消耗,增强办学效果。一方面,在人员管理上,中小学真正落实“校长负责制”,给校长真正的用人权,同时校长也要不断强化自身教育理论素养和提高民主管理的水平,选贤任能,合理用人。另一方面,在财务管理上,要明确各项经费开支使用的范围,严格执行财政政策,遵守财经纪律,控制不合理的开支,禁止违反政策的一切开支,减少无关费用支出。

(四)合理学校布局,优化资源配置。

如上所述,农村中小学校布局显示出种种弊端。因此,中小学要合理布局,首先要改变办学过分分散的状况,果断地撤销某些规模过小的中小学,从而达到扩大学校规模、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率的目的。其次,遵循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的办学原则,进行教育资源配置的优化。农村小学可以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在不便的地区仍需要保留必要的教学点,防止因布局调整造成学生辍学。

(五)调整教师资源配置,使教师结构合理化。

调整教师结构,是增强教学效果的主要途径。教师资源配置要努力实现学历、学科、职称结构合理化、年龄结构梯队化的特点。

首先,将教师资源配置的具体决策权交给教育行政部门,通过教育行政部门进行宏观调控是保障教师资源合理配置的关键。其次,建立合理的城乡基础教育资源的流动机制,以期达到教师资源在地区、学校之间的平衡。再次,加强农村现有教师资源的管理、培训,努力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配置梯队。最后,提高农村学校教师的学历,尽快实现小学教师大专以上学历、中学教师本科以上学历的要求。

目前,我国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呈现出不断良性发展的大好态势,各级政府都为发展农村基础教育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正如前所述,农村基础教育还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农村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水平偏低:财政投入不到位造成经费短缺,教师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交织在一起。因此,我们要想发展好农村教育、解决教育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必须重点关注农村教育资源问题。

注释:

①余广俊.农村基础教育资源的整合和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J].教学与管理,2008,8.

参考文献:

[1]侯振廷.对密山市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的几点看法[J].黑龙江教育,2002,(1-2).

[2]刘宝超.关于教育资源浪费的思考[J].教育与经济,1997,(3).

[3]高正绪.对农村基础教育教师资源配置问题的思考[J].教育与经济,1999,(3).

[4]白中军.农村教育资源的使用要走出“多霍浪费的误区”[J].泰安师专学刊,2002,(4).

农村小学学校管理论文篇7

论文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

 

校长是受党和国家委托,领导和管理学校,全面主持学校行政工作的负责人,是一所学校的法定代表人。教育家陶行知说:“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它的校长”,这充分说明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只有高素质的校长才能带出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办好一所学校。校长要真正成为学校教师队伍中的一面旗帜,一所学校的灵魂,就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校长专业化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称《刚要》]要求“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农村中小学校长重任在肩,因此加强农村中小学校长培训培养,提升他们的办学本领应该是校长队伍建设的重要课题,本文试图就其培训模式作肤浅的思考。

一、农村中小学校长基本现状调查。

某县中小学校长基本情况抽样调查,从全县24个乡镇抽取了13个乡镇,共30所中小学作为样本,基本情况如下:1.学历层次较高,绝对高于教师队伍学历,但多为后续学历。中小学校长达到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者占81.6%,专科学历占15.6%,中专学历仅占2.8%,但绝大部分是中师生通过进修和二次进修而取得的;2.职称层次较高,中学,具有高级职称的校长占69%,中级职称的占31%,没有初级职称;小学,具有小学高级以上职称的占93.8%,中级职称的占6.2%;3.年龄结构偏大,男女比例失调。30-40岁占26.5%,40-50岁占56.7%,50岁以上占16.8%,女校长比例不到10%;4.大多数校长参加岗位培训,具备任职任职资格,具有一线教学经历和中层干部管理经历,对新理论、新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教育管理论文,但职前准备不够充分,缺乏管理知识深度。 二、新时期农村中小学校长的基本要求

在《刚要》中,“校长”这个词共出现过20次,对校长的素质和校长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目标:“制定校长任职资格标准,促进校长专业化,提高校长管理水平。推行校长职级制”①,“那就是校长要成为教育家”,“不仅理论研究要有成果,更要是个教育实践家”,实现教育家办学,要求校长首先“应当是政治家”,“还应当促进专业化发展,提高管理水平”,因此校长在新时期的历史任务就是“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的内涵发展”“出名师,育英才”②。因此可见校长的行政性在淡化,长官化在消减,不再是纯粹的法定代表人,更不是“大当家”,而是专业化专家化的人才。农村中小学校长目前是校长队伍中最大的群体,《刚要》的要求自然是农村中小学校长的追求,是适应当地教育且引领当地教育发展的专家。

三、提高农村中小学校长素质的策略。《刚要》要求农村中小学校长要成为教育家,教育家不是天生的,“教育家成长的规律是先成才后成名再成家”,由于农村学校的特殊性,大多数学校校长都是教师出身,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校长专业知识训练,因此,科学系统的培训就成了校长专业化的捷径,要抓好培训工作,培训模式非常重要。我们认为,农村中小学校长的培训除《纲要》的“校长轮岗交流”“ 海外研修培训”等模式外,目前较为实效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以镇为主,县级联动长效培训模式。由于农村中小学分布相对分散,要经常性开展全县大规模集中培训,这很不现实,因此可以以镇(或将全县划分为几个片区)为单位开展经常性培训,县教育主管部门督查。

(二)镇县分层培训模式。县教育主管部门重点培训中小学校长教育思想、理论素质、专业化要求,以专家讲座、外出进修等形式,提高校长的专业水平,乡镇重点培训镇域管理、特色发展等。

(三)校本学习与自我反思模式 ③。目前,教师缺编严重,教学管理人员更是紧缺,农村中学校长都承担一定量的上课任务,走出校门学习的机会很少,因此校本学习与自我反思是促进校长专业化发展的最重要的方法。那就是指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培训机构的指导下,校长在学校(或家)里进行的一种培训与学习。主要摘要之间的矛盾,培训时间不受限制,培训的方式灵活,通过学习、研究、反思、实践的方式提升校长素养,是校长终生学习很好的模式。

(四)专题式培训模式 校长最关注的是什么?④调研全国第一期基础教育改革动态专题研修班的95名校长“校长最关注的问题”,在回答“当前办学中所遇到的最大困难和压力”时:教师队伍问题居第一,占35.1%教育管理论文,其次是安全问题,占30.8%,第三是办学经费和校园硬件建设,占15.7%,第四是升学率,占12%。这些观点不一定全面,但至少说明校长在这些方面渴求得到很好的解决办法。调查发现,面对当前办学中所遇到的最大困难,95%的校长希望有高人指点,最好是“药到病除”,农村中小学校长除上述“四个关注”外,校长知识深度更是最大的短板,因此,应该进行这些专题培训,让他们立即走出困境。

(五)个性化培训模式。《纲要》指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学校要办出特色,校长就必须进行个性化培训,即有针对性的根据学校特色,对校长进行特色方面的进一步提升。

(六)分层分岗的培训模式。调查发现,农村中小学校长年龄结构、知识素养、管理水平等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有必要进行分层,比如中学小学、年龄老少、任职长短、学校规模大小等进行分层培训,便于相互间有共同的话题等。

参考文献:

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②《中小学校长》2010.12孙宵兵.《<教育规划刚要>对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的新要求》;

③《中小学教师培训》2008年12期《促进农村中学校长专业发展的培训模式的实践研究》;

④《中小学校长》2010.11樊平军《校长关注的四大问题》。

 

农村小学学校管理论文篇8

关键词 农村教师 校本培训 研究 反思

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力量,教师培训是提升教师队伍专业水平的有效手段。近年来农村教师校本培训成为国内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对现有研究进行梳理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相关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研究的方向,为我国农村教师校本培训提供有益参考。

一、我国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研究的历程回顾

我们以“农村教师”并含“校本培训”为检索主题,在中国知网共检索到212篇相关学术文章。以研究内容、发表时间和研究对象等为依据,对相关文章进行统计分析,将“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研究历程大致分为萌芽发展期、反思建构期和深入探讨期三个阶段。

1.萌芽发展期(1999-2004)

1999年,国家《关于实施“中小学继续教育工程”的意见》首提校本培训的概念,并提出各中小学校都要制订本校教师培训计划,校本培训开始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相关研究也逐渐增多,学者们开始对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可能性进行初步探讨。如肖成全分析了农村教师校本培训实施可行性[1];侯正安则研究了在以县为主背景下,如何保障、评价农村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2]。这一时期,学者们在借鉴国外及国内城区学校教师校本培训的基础上,对农村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的可能性进行了初步探讨,为后续研究创设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2.反思建构期(2005-2010)

自2005年开始,学者们开始对农村教师校本培训进行专题研究。这期间的研究内容一方面是对早期的农村教师校本培训试验进行初步总结和反思,开始逐渐由最初的可行性探究,转入对培训方式、方法的深入研究。另一方面学者们也开始为构建农村教师校本培训体系寻找理论基础。如有的学者开始从“远程教育”或“三级教研网络”的视角探索构建新的农村教师校本培训体系。这一时期,学者们对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研究,着力从反思和建构两个方面探索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新策略。

3.深入探讨期(2011至今)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激发了学界对于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研究的热情。学者们开始深入探讨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内涵及发展方向。如有学者以“从关照群体到关照全体”为主题探索了校本培训的八个发展方向[3];有学者深入研究了国内外校本培训模式,提出了5种农村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模式。当前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相关研究已经进入到了模式建构阶段,相关研究日益深入。

二、我国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研究的内容分析

1.关于我国农村教师校本培训内容的研究

曾诚将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内容分为专业知识类、政治思想类、教育理念类、实践技能类、教研科研类和现代教育技术类等六大板块,认为政治思想类课程是校本培训的灵魂课程、教育理论类课程是校本培训的背景课程、专业知识类课程是校本培训的基础课程、实践技能类课程是校本培训的支柱课程、教研科研类课程是校本培训的关键课程、现代教育技术类课程是校本培训的重点课程[4]。有学者对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内容进行层级式分类,强调根据全体教师的共性和个性,设置“新课程教学基本理论、示范教学观摩、教学技能训练、自我研究教学、教学评议、教学研究等几个层级“菜单”[5],教师根据自己所在的层次,选择适合自己的“菜单”。

2.关于我国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目的和作用的研究

(1)我国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目的

学界普遍认为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目的主要有两点,一是通过校本培训,促进教师发展。农村地区的校本培训,以农村教师为主要培训对象。研究者认为,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体现在教师专业知识、教学技能、理论水平和道德素养的全面提升,通过校本培训,可以从知识、技能、理论、道德素养等几个方面提升农村教师的综合素养,有效促进农村教师发展。二是通过校本培训,促进学校发展。校本培训立足于农村教育实际,以解决学校发展中产生的问题为核心,通过问题的研讨,促进学校整体的发展。校本培训的课程设置、培训方式等都立足于客观实际,着力优化农村中小学校教师人力资源,以实现农村学校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2)我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作用

对于我国农村学校校本培训的作用,有学者认为校本培训会提高教师对新教材的驾驭能力,并且帮助教师更好地和学生交流。教师教学归根结底是要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和交流渠道,增强师生之间的联系,使教师更好地将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并启发学生思维,锻炼学生思考创新的能力。通过农村学校校本培训可以有效提升农村教师的理论和知识水平,提升教学和沟通技巧,真正将教学转化为与学生的有效互动,实现教学效率的显著提升。农村学校校本培训,使教师立足于学校实际,真正全身心地投入到对学校本身的研究和再认识过程当中,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学校相关管理决策,提升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共同应对学校办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3.关于我国农村教师校本培训模式的研究

有的学者从教师发展的不同内容进行分类,将校本培训分为“三维一体”的互助合作式培训、教师反思诊断式培训、教师的开发研制式培训、针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研网络式培训、教师的自我发展式培训等[6];有的学者从教师的需要层级进行分类,将校本培训分为“达标式”“提高式”“研修式”[7];有的学者从教师培训的实际过程进行分类将校本培训分为“案例教学式、现场诊断式、问题探究式、自修一反思式”等[8];有的学者从教师培训采取的媒介进行分类将农村教师校本培训分为“媒体资料培训模式、空中课堂培训模式、基于网络的培训模式”等[5]。

4.关于我国农村教师校本培训存在问题的研究

学者们通过调查研究和理论分析发现,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普遍存在管理、理念、内容和教师等方面的问题。有的学者认为,农村教师校本培训在管理方面缺乏统一的领导和协调,“管理部门职责不清,缺乏协调统一”,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校本培训未能形成培训合力,效率低下,没有达到培训预期目的[9]。有的学者认为现代教育理论难以深入到农村教师校本培训中,校本培训的教育理念一直存在表面的适应教师需要,“基本功差了,就组织教师读、写、画;理论不足了,就安排集体阅读教育书刊”[10],农村校本培训仍旧停留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初级层面,把精力都放在了做表面文章,并没有深挖校本培训的核心内涵,严重限制了校本培训功用的有效发挥。有的学者认为校本培训的内容缺乏针对性,“并没有契合教师实际需要和教学实践问题”[11]。农村教师真正需要的是涵盖着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理论知识、思想信念等多方面内容的有针对性的校本培训内容,以此提升自我的专业水平,但现有的校本培训并没有“急教师之所需“,培训缺乏针对性、实用性,在实践中未能起到好的效果。还有的学者从教师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认为作为校本培训主体的广大农村教师参与校本培训的热情不高。由于农村教师考核评价方式、个人工作精力、个人意愿等方面的问题,农村教师往往不愿意将很多的精力投入到校本培训中,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农村教师校本培训参与度不高,影响了农村校本培训的实际效果。

5.关于我国农村教师校本培训保障措施的研究

有的学者从制度保障方面研究,认为应将“校本培训工作纳入市县党政领导政绩考核指标”[1],制定校本培训计划,明确目标、任务、形式、职责,并有相应的考核、评估等。有的学者从文化保障方面研究,认为学校内要创造一种校园文化,促进教师自主自动地参与校本培训,改变校本培训的外在强迫性。有的学者从服务保障方面入手,认为应为教师培训提供一个舒适的良好环境,并提供培训所需的相关器材。还有学者提出因校制宜和校际互补保障,建立独具特色适合本校的培训内容和方式等,并且应追求校与校之间结对,学科互补、资源共享等。

6.关于我国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评价反馈机制的研究

有学者专门就评价机制提出了“三级评估制度”,即每年末,先由学校对教师的年度学习发展情况进行逐一检查评估,再由乡镇教育办公室对各学校的校本培训情况作专项评估检查,最后市教育局组织专人对各乡镇校本培训年度情况进行专项评估[9]。有的学者提出培训基地负责人组织统一考核。还有学者认为校本培训应大规模的展开,其评价应由学术研究的鉴定转入行政督导评估,主要包含自我模糊评估、定性定量评估、远期高层评估等三种形式。有的学者认为,对教师的评价应采取客观公正、积极有效的多元化评价模式,如教师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学校与教师互评相结合、学生评教师、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评学校等。

三、对我国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研究的反思

1.重视实践探索,忽视理论建构

现有的关于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研究,大多从实证的角度出发,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等多种形式,对农村教师校本培训进行分析,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却忽视了对农村教师校本培训体系构建的探索。实证研究是了解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有效途径,但这种调查需要基于一定的理论体系进行,没有理论基础的探索只能是限于表面的分析,很难实现对问题更深层次的探索。校本培训是农村教师培训的有效方式,在相关研究中,应着力探求其理论基础,构建起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理论体系,以保障农村教师校本培训有“理”可依。

2.重视国内经验总结,缺乏国际视野分析

现有的对于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研究,大多借鉴国内城区中小学教师培训经验,对国外先进经验的研究相对较少。而国外农村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已具有比较完整的体系,对我国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意义。但国内现有研究仅有个别学者对国外农村教师校本培训进行了初步探索,尚缺乏深入、细致和全面的分析。关于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研究在做好国内经验总结等相关研究的同时,也应结合我国具体国情着力国外先进经验的“移植性”研究。

3.重视共性研究,忽视特色探索

现有关于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研究大多从一个整体进行分析,提出某一种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模式、方法、内容,很少有专对于某一区域或学校的教师校本培训的目的、内容、方法、路健⒅贫鹊鹊难芯俊O钟械难芯浚大多集中于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共性探索,缺乏地方和学校特性研究。我国幅员辽阔,各地风土人情和社会经济发展有着较大差别,区域间教育发展水平和学校间教师教学、管理水平存在差别,各区域和学校的教师校本培训自然有不同需求,理应各具特色。相关研究在关注我国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共性、探索一般规律的同时,还应关注区域和学校间差异性,强化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特色研究。

参考文献

[1] 肖成全,等.中小学教师培训方案的有效设计与有效实施策略例谈[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0(3).

[2] 侯正安,孙建业.县级区域全面开展校本培训的思考与实践[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5).

[3] 白晓明,从关照群体到关注全体――对深入推进农村教师培训的思考与探索[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1(2).

[4] 曾诚.农村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6.

[5] 张榕玲.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之研究―基于甘肃省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7(5).

[6] 艾红梅.农村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模式研究[J].成人教育,2011(10).

[7] 金辉.增强校本培训实效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7).

[8] 吴淑芳.新课程实施中农村教师课程适应现状研究―以甘肃省康乐县为个案[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6.

[9] 马冉冉.农村学校校本培训实施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农村教育,2007(3).

[10] 高丽.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困境与对策[J].大学教育科学,2008(3).

[11] 姜平编.解读校本怎样做校本培训[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2] 赵蒙成.校本培训:教师在职培训制度的创新[J].教育与职业,2003(3).

上一篇:关工委总结范文 下一篇:女工委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