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知识心得体会范文

时间:2023-11-12 07:57:05

职场知识心得体会

职场知识心得体会篇1

关键词 就业力;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16-0043-04

教育的主要评价标准之一是社会满意度,而衡量社会满意度的重要指标是大学生的就业质量。有学者指出,促进大学生就业、知识转化、终身教育已经成为当代大学“新三大职能”[1]。目前,立足“就业力”合理建构大学生素质结构模型,以此为根据构建科学的课程与教学体系,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有益探索。

一、多维的素养:就业力内涵初解

在新的经济形态和体制下,劳动力市场越发呈现出不稳定性,某工作单位内部乃至整个劳动力市场都由于激烈的职业竞争而频繁发生岗位流转。在这种“无边界职业生涯”(Boundaryless career)条件下,雇主对受雇者的要求发生了显著变化,例如受雇者对组织的忠诚、较强的融入性和在不同团队中的合作性等[2]。新的职业生态要求个体必须更新就业能力,以适应频繁变换的职业环境。“就业力”(employability)概念正是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战后欧美经济快速发展和知识革命大潮中。

一般来讲,就业力即“个人受雇佣的潜能”,其具体涵义并无统一的界定。在各种解释中,国际劳工组织(ILO)的界定影响较大:“就业力是个人利用可得到的培训和教育机会来获得和保持就业、在企业内部晋升和应对环境变化的可携带的资本和能力。”英国学者Knight和Yorke共同提出了包括“责任心、自信心、处理人际关系能力、合作能力、学习能力、决策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主动性、创造性思维”在内的十项就业力核心要素[3]。可见,就业力是一种包含若干维度的结构性职业素养,它确保个体获得和保持就业机会,并在整个职业生涯中获得持续发展。20世纪90年代,作为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指标,“大学生就业力”概念始盛于英国。上世纪90年代初,英国高等教育规模急剧增长,大学生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加剧,就此英国高等教育全国调查委员会发表《迪尔英报告》,把“沟通、数字应用和信息技术”确定为大学生就业力的关键因素,并强调“团队合作、问题解决和管理自我职业发展的能力”的重要性[4]。瑞士联邦大学高等教育中心主任Marcel从学生个体的角度提出影响毕业生就业力的五个因素:就业动机及良好的个人素质、人际关系技巧、丰富的科学知识、有效的工作方法、创业者和企业家精神。Brennanetal则在大规模调查的基础上总结了日本、英国和欧洲国家大学生所认为的最重要的十种就业能力[5],见表1。

可见,与专业的知识与技能维度相比,个体的非智力因素如特质、动机、精神等对于个体就业力的提高更具有决定性作用,即就业力是在某一特定时期由劳动力市场供需所决定的“个人特征”。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兰德在《测验胜任素质而非测验智力》一文中提出了“胜任素质”的概念及其五种类型:动机、特质、自我概念、知识和技能。胜任理论认为,与知识技能相比,个人素质结构中的“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是影响职业绩效的内在原因[6]。从此角度看,就业力是促使求职者适应就业环境变化的“社会—心理”结构,强调精神、心理等非智力因素对于个体社会行为的重要影响。

二、“轻重失调”: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之弊

(一)重知识能力而轻心理结构

我国实际的人才培养、选拔以“智”或“才”为主要甚至是唯一标准。在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中,“促进人的发展”这一教育的根本价值指向实际上以智力开发为主,这反映在课程与教学上就是以掌握知识为课程目标,以知识传授为教学方式,学生评价考试为手段。近些年,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即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普遍做法,在此框架下的人才培养仍以知识为核心。这种片面以知识授受为目的的教育观是对教育价值观的曲解。目前,大学生处于心理亚健康、患有心理疾患甚至心理危机状态的比例相当高。从就业角度来看,大学生心智不成熟,非智力因素成为阻碍其顺利就业的重要原因。因此,从大学生个人发展、就业力以及教育理念的角度出发,高校必须改变重知识能力而轻心理结构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重专业教育而轻通识教育

建国后,我国通过改造原有高等教育系统,建立了严格以社会分工和技术需求为依据的高校专业教育体系。但从知识发展规律来说,这种壁垒森严的院系和专业设置从根本上割裂了知识的内在统一性。随着知识生产方式的演变,“跨学科、多学科、大学科及混合学科”越发成为知识发展与管理的趋势,传统的专业教育已难以适应知识革命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式。专业教育所带来的另一后果是在技术主义支配下,大学生科学与人文素质的失调,尤其是人文精神的匮乏和道德与价值的审思、批判能力的弱化。而道德感、价值观等人文素质对于个体成长才更具意义。因此,基于知识发展逻辑和人的成长规律,探索实施通识教育成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

(三)重职业技能而轻职业素养

职场知识心得体会篇2

关键词:职业素养;自我认知;职业生涯规划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5-0179-02

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我国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境依旧成为引发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为了了解当前高职毕业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自我认知现状,我们项目组在2012年9月,对呼和浩特市大学城内11所高职院校的在校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每所院校选取100人,发放问卷1 100份,有效回收996份,有效回收率90.55%;此次调查涵盖面广、样本代表性典型、容量大,能够满足统计分析的要求。通过数据分析,对当下高职类毕业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自我认知现状分析如下。

一、高职类学生职业素养的现状分析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此次调查不仅关注了显性素质,更关注了素质的主体,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分析结果如下。

(一)知识技能结构不合理、实践经验匮乏

首先,在我们查阅文献和整理调查数据时发现,85%的高职毕业生对本专业知识学习了解程度较高,但只有27%的高职毕业生对相关领域的知识有了解,66%同学则表示不是很了解本行业的发展动态和未来趋势,只有11%的同学表示会定期的关注行业最新信息。这说明现在高职毕业生的知识结构不合理,过于狭窄,不仅在专业内部表现出知识储备不足,相关专业知识匮乏;并且在与专业相关的最新资讯了解、政策的关注方面也表现出了惊人的冷漠。

其次,缺乏经验性知识也就是实践经验,是高职毕业生在知识方面“难就业”的又一个“瓶颈”。在调查中发现,有61%高职毕业生有过工作的经历,但这其中大数工作经历都不是与专业对口的经历,只是利用寒暑假时间到酒吧、饭店和工地等场所做一些基础的工作,有的学生只在学校周围的超市、饭店等场所从事兼职工作。

第三,关于行业必需的能力,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学生的兴趣极为高涨,94%的学生认为这一方面的提高是必要的,也极为感兴趣。调查显示,就职场技能方面,学生认为自己掌握比较好的排序分别是:专业内操作流程、设备使用技能、职场礼仪;相对而言,调查显示学生认为自身极为不足的能力分别是:任务管理能力、情绪管理能力、规划能力、人际交往能力。

(二)职场意识薄弱

职场意识,也称作“职业心念”,是职业素养的核心,其中包含着良好的职业道德、积极的职业心态和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对于用人单位的访谈结果显示,87%的人事专员和HR看重职场意识,并认为,衡量一个员工的价值,职业技能占30%权重,职场意识占70%的权重。通过我们项目组的问卷调查,数据整理后显示,当下高职类学生的服务意识、忠诚度、自主学习意识都不容乐观。

1.服务意识较差

服务意识较差是当前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存在问题当中最为严重的问题。在问卷调查中发现,服务意识的匮乏和家庭教育与学校指导都有关系。调查中居然有16%的同学表示,“服务”是学生会成员和党员要做的事情。这里显示出极强的交换意识和目的性,54%的被调查者委婉地表示是,自己付出和有意识的服务是为了换取他人的其他服务,或者获得领导者的认可。这样的意识形态,就不难解释毕业生将来在工作中服务意识淡漠而引发用人单位不满的原因了。

2.忠诚意识淡漠

调查中还发现了一个现象:高职毕业生对企业的“忠诚度”普遍较低,具体表现在从事某一职业,时间不久就会选择“跳槽”,相当一部分离职的理由是由于自己“兴趣消失”、“遇到挫折”等个人原因所致。这一现象中至少可以反映出两个问题:一是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对于职业认识不清;二是对于进入职场的必备条件准备不足充分,责任心也不强。

3.自主学习意识不高

许多高职学生在学习、实习中长期依赖于学校计划安排,缺乏自主学习、自我创新的意识,既缺乏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宏观把握,又缺乏对企业发展、自身优势和工作的微观研究。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我们的学生受传统职业理念的羁绊,缺乏竞争意识和竞争观念所致。

二、高职类学生职业自我认知的现状分析

在职场中,如果一个人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无论是自我评价高出客观实际,还是妄自菲薄都会带来职场的适应困难。高估自己会盲目的自信和乐观,容易导致失误和挫折后的挫败感加强;低估自己会导致工作积极性下降,畏首畏尾。因此,恰当的认识自我、实事求是的评价自己是职场成功的必要前提。

查阅文献结合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当今内蒙古自治区高职学生在职业认知方面的现状显然“不尽如人意”。所呈现的问题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职业自我认知模糊

许多高职毕业生在择业目标的确定过程中,对“自己喜欢干什么,以及自己的人生需求到底是什么”等问题表示茫然,没有深入思考。这反映出高职毕业生自我认知发展过程中的模糊性特点。

调查显示,高职毕业生认为了解或比较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个性、性格、择业能力的不到35%;43%的同学在当前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里,搞不清楚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清楚或比较清楚自己在择业就业中优劣势的不到25%。多数学生对择业就业计划比较模糊,甚至还有15%学生表示从未考虑过;23%的同学不愿意冷静地分析认识自己,认为认识自己是件很难的事,不愿接纳自己和欣赏自己,不主动克服成才障碍、挖掘个人的潜能,存在着自我认知的缺陷。

(二)求职理念不合理,职业认知定位不准确

调查发现,许多高职院校大学生在择业时,对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优缺点等缺乏全面的评价,存在着很多不合理的理念,反映出职业认知定位不准确。

在访谈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存在于高职毕业生职业生涯过程中常见的不合理信念有:“我受到的待遇应该是公平的”、“我应该有一份好工作”、“我不应该在就业过程中遇到麻烦”等绝对化的要求。高职毕业生的这些不合理、不符合实际的信念极其容易导致自我认知发展的两种极端结果:自我评价过低和自我评价过高。过低的自我认知易造成高职院校大学生本身的不自信或妄自菲薄,甚至有破罐子破摔的消极心理,使其在自我认知完善过程中,有时不能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我,出现自我认知偏差,甚至造成自我认知障碍;过高的自我认知又使得高职毕业生自身总是处于较强的自束和更强的情感波动之间的矛盾之中,一旦目标、愿望不能达到,就会背上沉重的包袱,被压得喘不过气来,造成精神过度紧张。

(三)自我认知发展不完善

在访谈中我们发现,一些高职院校学生的认知是陈旧的、片面的、不完善的。他们认为人生的目的是“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赢得荣誉,谋得地位,家产万贯从而光宗耀祖”,只有这样自己的人生才是成功的、有价值的。在有关调查中发现:13%的高职学生认为就读高职院校只不过是高考一次失利,只要自己努力,就一定能改变命运,一鸣惊人。从而对大众择业观不屑一顾,很快使自己陷入困境;16%的学生很想在众人面前受关注,成为人际交往中的焦点和核心人物,但现实生活中又难以实现,对情绪情感等非智力因素在择业中的重要性缺乏理解,出现休学甚至自暴自弃现象。

三、针对高职类学生求职困境的思考

针对当下高职类毕业生的求职困境,项目组讨论得出以下思考,并将高职类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见总结成“四化”:教育体系化、辅导社会化、教师队伍专业化、实训基地化。

(一)教育体系化

结合问卷调查的数据显示和项目组的讨论,针对高职类大学生职业素养有待提高;职业自我认知比较模糊的现状。项目组建议将职业素养教育列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内容。结合胜任力模型理论,在高职类大学生三年的求学生涯中安排系列的、模块化的职业生涯课程。其中应该至少包括:“自我评估”、“职业定向”、“职业生涯规划内提高”以及“毕业前职业能力测定”几个必要的模块。至于更为详尽的“职业生涯规划模块式课程设置”,期望在后续的研究中展开,并获得有意义的成果。

(二)辅导社会化

大学生的求职意识、自我定位、职业素养的形成与家庭、学校和社会大环境都是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的。因此,在强调校内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同时,家庭和社会,尤其是企业的责任也不容忽视;毕竟教育的相当一部分功能就是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各行各业的人才。所以,我们应该探究和重视,如何利用家庭和社会的力量来提高毕业生的职业素养和求职能力。只有家庭、学校、企业以及学校对于毕业生的辅导形成合力,就不愁毕业生的职场能力得不到提高。形成多层次职业辅导体系、将大学生职业教育社会化,也必将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三)专职教师队伍建设专业化

作为高校教师,不仅要意识到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神圣意义,还需要意识到,这是一项专业性相当强、对于指导教师要求非常全面的艰巨任务。这一项工作要求指导教师不仅要对行业的职业要求、工作流程了然于胸;还要求指导教师熟练运用管理学、心理学、咨询学等相关学科的职业技能;并且要求指导教师要有很强的责任心和服务意识。想要很好地开展这项工作,这就要求我们拥有一支专业过硬、能力全面、服务意识很强的职业生涯教育的专职教师。因此,专职教师的专业化建设就成为一项极受重视的工作。

(四)实训基地化

在调查中不仅用人单位反应毕业生实践能力不足,就连毕业生自己也在抱怨实习时间太短、实习场地匮乏、与工作实际差距较大,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来不及在实习中验证,留下很多遗憾和隐患。因此,实训基地的建立应作为高校教育的必须环节,得到重视。只有经过与工作实际高度一致的实训基地锻炼、毕业生才会对自身能力做出客观的判断,才会珍惜学习的机会、才会对未来的工作产生充足的、有依据的自信心。这对于未来的工作无疑是非常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赵宇.高职院校大学生自我认知及对择业的影响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2,(7).

职场知识心得体会篇3

关键词:酒店管理;学生;职场;教学

1 职场体验教学管理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及现状调查

山东省烟台信息工程学校是一所部级重点职校,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是学校重点建设专业。本专业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主要学习星级酒店服务与管理基础知识、中西餐及客房服务与管理相关技能,学生在校期间,将在实训室接受酒店餐饮和客房的订制与管理、客房顶岗实习实训等多方面的技能训练。

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工学交替、社会实践成为职业学校培养学生的重要模式。其目的是使学生具有较扎实的文化基础和专业理论知识,加强职业道德、专业实践能力和劳动意识培养,加强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的培养。

通过调查显示:多数同学认为现在酒店专业学生职场体验是在消磨时间,与学习成绩和专业技能的提高毫无关系;学校对职场体验学生的专业课程管理不完善,学生实习期间的思想会逐渐转变得自由、散漫,存在着安全教育隐患。他们希望能够拥有新的酒店专业学生职场体验模式,通过每学年一个月职场体验培养自身兴趣,强化理论学习与专业技能。

2 研究目的

本次研究,主要由学校安排专业教师带队实习,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管理,设定安全的教育培养方案,从而增强学生的知识素养,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

①制定安全管理规定,保障学生人身安全。

②做好思想教育管理及心理辅导,利于学生职业发展。

③完善职场体验课程管理,运用理论知识适应新环境。

④重视职场体验实践环节,与理论知识有机结合。

3 研究过程及步骤

3.1 准备阶段。召集本专业教师和班主任,对该校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现状进行讨论分析得出定论,对如何进行研究、如何进行职场教学管理、如何总结经验等进行研讨,制定出实施方案,由专业部联系四星级酒店提供一个月职场体验平台,做好准备。

3.2 实施阶段。旅游与酒店专业学生外出职场体验,是突出技能培训的深入学习实践,并不是完全脱离学校理论课程学习,而是学校派专业教师跟随定期进行理论集中学习,并将在职场岗位中付诸于实践,做到理论应用于实践。对预设方案具体落实,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摸索实践,定期对所做的每一项工作进行评估、反思、总结。

首先,制定思想教育、安全教育规定。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安全教育工作,才能有效确保学生更好地进行酒店职场体验。

其次,制定理论专业课程设置。对于酒店英语、前厅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旅游心理学等酒店行业课程进行提炼,由专业教师编排实习单元任务书或习题,为学生职场实习做好理论知识培训保障。

3.3 总结阶段。经过一年的教学和研究实践,把跟踪学生到各单位职场体验情况,汇总整理,安排学生实习日志、实结、定期交流记录、实习问题排查反馈与解决办法,形成一套系统的星级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管理制度。

4 课题研究成果

笔者在青岛四星级大酒店带队指导学生进行一个月的职场体验,亲身感受到学生在职场体验中的变化与实践成绩。通过一学年的摸索和实践,三批参与职场体验的学生,回校学习的目标更加明确,动力更强,劲头更足。具体成果如下。

4.1 制定安全管理规定,保障学生人身安全。融合酒店纪律规范制定适合职场体验学生及校外酒店实训管理的条例。例如,工作期间不允许使用手机,以免影响工作;每天早晚教师检查宿舍,督促学生打理好起居;实习一个月里,遇事冷静,克服冲动行为,不说脏话,不与同事或宾客动手,学会保护自我,树立大局意识,维护学校和酒店形象。若有学生在西餐厅值夜班时,24点前笔者到西餐厅看一看,让这些十七八岁羽翼未丰的学生感受到温暖与关爱,以防学生出现安全隐患。

4.2 做好思想教育管理及心理辅导,利于学生职业发展。学生职场体验中其思想有变动,带队老师要观察、交流,确保学生心理健康、思想进步、有集体意识,帮助学生正确评估自己。例如,提前告诫学生职场体验是学习专业技能的校外实训一个重要环节,让学生把实习中的思想矛盾告诉带队教师,教师及时处理,加强学生对自身工作价值观与学习观的理解;学生不值晚班时,晚8点到会议室召开交流会,谈一天的得失与烦恼,排解压力,相互鼓励。

4.3 完善职场体验课程管理,运用理论知识适应新环境。脱离学校如何达到教师指导学生高效学习?是我们值得深入研究的话题。就笔者的切身体会而言,专业教师引导学生自学与定期集中教学,学生工作期间,教师巡回到学生实践岗位观察,给予适时的鼓励与指导,助学生掌握专长,校外教学取得实效。根据学生现有的技能水平和酒店特点与需求,带队教师与酒店管理负责人,将学生定员分岗,把职场体验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为掌握星级酒店管理理论常识和全面的酒店服务技能,教育学生从事“中餐”、“西餐”、“客房”任何一岗位,都要树立甘于奉献、热爱岗位的决心,熟练技能,独当一面。

4.4 重视职场体验实践环节,与理论知识有机结合。教学形式以实践为主,师傅带动徒弟、老师鼓励学生,熟悉工作岗位,热情接待宾朋,周到服务顾客,微笑待人,责任至上。带队教师将理论、岗位师傅操作,两者结合,让酒店管理与服务技能达到高效。两周后,带队教师协调酒店妥善安排学生的轮岗,按工作岗位需要完成任务,让学生体验不同岗位需求。对于学生职场体验的评价标准,分层对待,对于各部门、各岗位技能实践操作,带队教师要结合学生师傅的评价与部门评价,给予评定等级,同时也要兼顾到能力稍差一些的学生要降低评价标准,让每名学生从中体验到工作的艰难和快乐,查找自身优势与不足,作为回校深入学习的动力。

5 反思及展望

职场知识心得体会篇4

关键词:知识;知识管理;中等职业学校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已经成为各行业最具有竞争力的战略资源。特殊的资源呼唤着特殊的管理方式,一种崭新的管理理论──知识管理便应运而生,并迅速成长为在现代企业占主导地位的管理模式和方式方法。然而企业并不是知识管理的唯一主体,任何以知识为对象的机构或单位,都具有促进知识创新、知识共享、营造创新文化氛围的管理职能。知识经济时代的中等职业学校作为典型的知识、技能、信息密集型组织,一个具有强烈知识加工能力的学习共同体,应该引入知识管理新模式。同时中等职业学校面临着改革传统学校管理弊端的迫切需求,面临着教育国际化竞争带来的挑战,面临着学校功能扩展带来的种种不适,这不仅需要知识管理战略的有效支持,而且要求学校的知识管理目标定位更高。

一、中等职业学校知识管理的基本概念

知识经济时代对信息及知识的有效控制和管理,决定了一个社会组织整体的创新能力,中等职业学校也不例外。充分考虑中等职业学校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为社会主义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一线需要的技能型和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这一根本目标。笔者认为中等职业学校的知识管理应该是指充分利用市场经济下各种可利用的社会资源,把技术教育和技能培训看作中等职业学校的知识活动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并通过学校内外各类显性、隐性知识的识别、获取、交流、扩散、创新和应用,实现知识的交流共享,发挥中等职业学校的人力资源的集体才智,提高其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和组织绩效,从而在全球化的教育市场中获得核心竞争力,有效实现中等职业学校的战略目标。

二、中等职业学校知识管理的目的

中等职业学校知识管理的真正目的就是对教育知识的创新、生产、储存、转移和共享,它是一个知识获取、知识传播、知识转化和知识创造的复杂的过程。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在重视技能培训和技术的培养的基础上,经过广泛的宣传发动,制定本校发展的群体共识的美好愿景,运用集体的聪明才智,通过知识共享来提高学校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完成知识生产、交流、创新和应用的基本流程。

三、中等职业学校知识管理一般特征

在市场经济中,中等职业学校除具有为社会提供经济性(商品性)服务这一市场经济的一般属性外,很重要的职能就是人力资本和无形资产的积累,这是中等职业学校区别于企业的特殊属性。因此,与企业相比中等职业学校的知识管理不仅具有知识管理的共性,又兼具教育产业的特殊属性。

1.管理思想人本化

知识管理的出发点是把知识视为最重要的资源,把最大限度地掌握、利用和创新知识作为提高中等职业学校竞争力的关键。而人是知识最重要的载体,人不仅具有储存知识的功能更兼有其他一切设备所不具有的分析、加工、组合和创新的能力。学校创造价值主要靠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以人为本是学校价值的源泉,是学校发展的根本。

2.学校组织的开放性

学校组织在发展的过程中,注重外部信息的搜集、管理、整合和应用,强调与其他外部组织融合和互动,积极形成战略联盟,确保组织的先进性,借鉴先进的理念和措施,来实现团队的生态发展。

3.创新的发展理念

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是核心,人才是关键,教育是基础,创新是灵魂。在信息和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必须能适应社会工种和科技领域的瞬息变化。要提高学校在教育领域的竞争力就必须进行创新,失去创新能力,就会失去学校长期持续发展的动力源。知识管理是以创新为核心的管理,在21世纪的今天,中等职业学校必须要通过知识管理的实施,担负起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历史使命。

4.共享型的组织文化

中等职业学校知识管理的有效实践必须以新的组织文化氛围作为支撑。知识共享是学校知识员工丰富个人技能、增长个人才识的可靠保障,只有通过知识共享才能创新知识并最终实现知识的增值。作为知识主要载体的教职员工是学校中最活跃的“生产”要素,也是最难控制的资源。文人相轻、利己主义和学科壁垒是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职工群体实现知识共享的不可忽视的障碍,而信任是消除这一障碍的有力武器,只有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教职工们才会心心相印,团结协作,从而形成学校生态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组织文化。

四、中等职业学校知识管理的一般原则

在中等职业学校内部要实现有效的知识管理,须根据外部环境、内部状态以及竞争对手的情况等因素做出综合考虑,一般要贯彻以下原则:

1.积累原则

无论对于学校或个人,知识积累都是实施知识管理的基础。一个学校自它成立的第一天起,就会有很多的信息和知识产生。如果没有积累,这些信息和知识就会随着某项具体工作的结束而消失,或者随着教职员工的离去而流失,正是这些信息和知识一点一滴地汇聚,才构成了学校的财富,形成了学校的价值文化和核心能力。因此,中等职业学校一定要注意信息和知识的积累,这是学校进行知识管理的首要条件。

2.共享原则

实现知识的共享是中等职业学校知识管理的核心原则。通过共享使学校内部的信息和知识公开,每一位教职工都能接触并有效使用,并可以使每一个新知识项目的运行建立在全校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之上。

3.交流原则

中等职业学校知识管理的核心,就是在学校内部建立一个有利于知识交流的组织结构和文化氛围,使工作者之间的交流畅通无阻。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使信息和知识在交流过程中得到融合与升华,使知识交流者得到启发和提高。

4.信任原则

信任是交流和共享的基础,中等职业学校的领导与教职工之间,教职工彼此之间相互信任和尊重,才能自发地将个体的各种类型的知识表达出来与他人分享。

5.学习原则

中等职业学校本身就是一个学习共同体。学习并不仅仅是学生的天职,也应该是全校教职工的第一要务。只有通过不断的尝试、吸收、摄取和改进,个体的知识才能得到不断的升华。

6.重视教职员工原则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是重要的资本,只有员工努力而勤奋地工作,知识资源才能显现价值,实现创新。中等职业学校的知识管理必须通过全体教职工来实施,应该牢固树立“教师第一”的理念,自始至终都体现着教师参与的主导作用,尽可能地营造一个快乐舒心的工作环境,激发教职工的进取心。

五、中等职业学校知识管理的现状

我国中等职业学校面对市场经济的挑战,在实验实习、软硬件建设和技能培养等方面加大了投入和改革的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内部软环境建设严重滞后,影响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对知识的运营管理存在严重不足,综合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基本概念不明确,许多学校不熟悉知识管理的基本内涵,对于什么是知识管理,知识管理的内容是什么,知识管理的对象和流程,缺乏最基本的了解,需要从基本理论和概念上加以整合和灌输。

第二,对于知识的管理松散无序。出现严重的知识流失、遗失现象,表现为知识重叠和高耗低效。在部分中等职业学校有不同的媒体资源部门,分别负责管理不同形式的媒体资源,比如图书馆、电教中心和信息中心等,这样往往会造成各自为政,可以预见在采购学习资源时存在重复建设的问题。

第三,没能实现知识的交流和共享,甚至出现知识的垄断。

第四,大多数学校缺少现代教育技术平台,知识管理的发展缺少技术支持。

第五,评价和激励机制落后。主要表现在对教师的评价,仍然以定量评价为主,仅仅关注教师的业务常规检查,缺少对教师内隐知识等的形成性评价。忽视教师知识价值的评定,更缺少必要的精神激励。

第六,领导对知识管理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理论上认识和政策上的支持,影响了学校知识的运营和创新。

通过以上论述、分析可知,以技术教育为特色,担负为国家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中等职业学校,需要通过知识管理,来实现各类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的积累、让度、共享和创新。然而,现行的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官本位”思想泛滥,缺少市场竞争意识和激励措施,个体间缺少交流沟通,无法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内耗严重。因此,为与知识管理相适应,建设一个有共享价值观和信念的学习共同体,中等职业学校需要做出管理体制的转变。

参考文献:

[1]郁义鸿,知识组织与传统组织的知识化[J],上海:复旦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2月,138~142

[2]纪芝信,职业教育管理的基本模式,职业与教育

[3]张润彤,曹宗媛,知识管理概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3

[4]王广宇,知识管理──冲击与改进战略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2

[5]汪列鑫,知识管理职能战略研究,2003,7

[6]经合组织,《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专门报告,1996

[7]唐京,冯明,知识类型与知识管理(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0,22~2

[8]彼得·F·德鲁克等著,知识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1

[9][法]查尔斯·德普雷,知识管理的现在与未来,人民邮电出版社

[10]张润彤,曹宗媛,朱晓敏,知识管理概论,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3,204~205

[11]蒋海燕,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创新研究,2003,5

[12]邸鸿勋,现代职业教育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13]中国科学可持续发展研究组,2001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14]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2

职场知识心得体会篇5

关键词: 职场女性;心理健康;探索

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开始与男性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并驾齐驱。如希拉里可以在政坛展现自己作为政治家而非“第一夫人”的新魅力,也有J.K罗琳写出了受全世界欢迎的童话故事。据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最新公布的资料,目前中国女性就业人“半边天”名符其实,且女性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45%,有的进入到计算机、软件、通信等高科技行业,成为其发展的重要力量。女性在职场上展现出的才华和能力较之男性也毫不逊色,然而女性天生的敏感使得其对压力的感知比男性更加明显。职场女性身心健康不容乐观,调查发现,九成以上女性认为自己的压力大于男性,68.6% 的女性觉得自己很易忧郁,73.6%的觉得平时有浑身乏力、懒散的症状,56.8% 的觉得自己在职场上不会再有大的突破。前不久的《2011年职场女性工作与生活状况调查》结果显示,30-40岁的职场女性中,近四成出现身心疲惫、烦躁、失眠等亚健康状态。不少职场女性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心理隐患,职场女性的心理幸福感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就如何促进职场女性心理健康的问题进行思考与探索。

一、引发职场女性心理压力的主要原因

引发职场女性心理压力的原因很多,但归纳起来有两个方面:心理原因和生理原因。

(一)职场女性六种心态,是阻碍其快乐的重要根源

第一,波动心态。分析认为,25岁前是女职工的黄金期。26岁-32岁左右是“百病缠身期”,求婚结婚,调整构建夫妻婆媳关系,生养孩子,早期教育等,属于第一精力分散期。33-34岁阶段,孩子上学,女职工的精力投向职场和发展,进入第二黄金期。41-45岁左右,孩子冲刺高考,父母公婆需要照顾,女职工进入第二精力分散期。45-51岁左右,孩子上大学,家庭空巢,不久面临退休,对发展的信心逐渐减退。精力的两个分散期,对女职工心理产生了较大冲击。

第二,焦虑心态。中年职场女性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是单位的组织、业务、技术骨干,是家庭的桥梁,上有老,下有小,在社会和家庭中都处于承上启下的角色。她们为事业、家庭和子女而奔波,还要在上下级、同事、姻亲、家庭等纵横交错的人际关系中角逐。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特别是人际关系的复杂而产生的诸多社会心理因素常常使她们处于某种紧张状态,有的学者称其为职场女性的“焦虑病”。

第三,游移心态。许多职场女性不自觉地跟别人比较,这种来自内心的干扰容易使职场女性被外界的目标所迁移。往往是目标前期,无比憧憬;目标中期,奋力拼搏。当职场目标进展到关键阶段,很多女性对自己的目标产生怀疑;当工作发展不顺利的时候,甚至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们自信心不足,而产生了过多的纠结心理,消耗了精力和时间,减弱了追求成功的动力,影响了工作效率。特别是到了目标冲刺阶段就更加模糊,由此,很多女性在机会面前瞻前顾后,犹豫不决,错失良机。

第三,内疚心理。研究发现,多重角色的冲突,使职场女性常常产生疲惫心态。无论职场的女强人还是贤妻良母型的人,都充满愧疚。在家里做贤妻良母,会自责,期待做职场精英;职场女强人,又为不能陪伴孩子成长而内疚。当职场和家庭发生冲突时,大多数女职工首先选择了职场。

第四,疲惫心态。随着阅历的增长,年复一年重复一样机械的工作,职场女性对工作的新鲜感逐渐减少,不少人出现了莫名的疲劳感,这种来自心理的疲劳感降低了工作效率,也削弱了职场女性未来发展的竞争力。

第五,恐慌心态。近年来,35岁以上职场女性有近六成人承认存在“职场年龄恐慌”现象。主要表现为:对前途开始担心,担心会被社会淘汰,担心考核落后等,一种危机感无时无刻存在于女职工的心里,甚至开始对别人察言观色。心理的因素引发躯体的不适,进而内心恐慌身体疲劳,甚至产生了疾病。

第六,缺失心态。城市中大多数女性属工薪阶层,拿国家的薪水过日子,因此也仅仅能维持中等生活而已。然而时代的飞速发展,物质的极大丰富,一些先富的奢华生活往往从各个方面刺激着城市人,以前作为城市人的那种优越感也消失了,安于现状的心理也不平衡起来。生活在这样一个繁华的都市,耳濡目染着都市的物质文明和现代气息,作为占绝大多数都市女性的工薪族,时常感到薪水缺乏、囊中羞涩。

二、职场女性生理的三大关口,是

引发女性心理失衡的重要原因

调查发现,女性的身心变化要经历三个重要的关口。

婚育期,是职场女性经历的第一关口,也是女性生活道路最复杂的、最困难的人生阶段。婚育期女性必须经历的恋爱、婚姻、生育的关口,特别是在孕育期、生育后的三、五年内,要经历生理变化、角色紧张的高峰期。由于孕期体内激素水平的显著变化,引起大脑中调节情绪的神经传递素的变化。激素的变化将比以往更容易感觉焦虑。另外还有一些容易导致孕期抑郁症的诱因,如,家族或个人的抑郁史,人际关系方面问题,也是妇女在婚期、孕期和产后患孕郁症的主要原因之一。

角色期待期,是职场女性经历的第二个关口。女性除了是职场人外,还承担了其他的社会角色:女儿、妻子、母亲以及家庭的教育工作者和家庭矛盾的协调者。面对众多的角色,女性面临各种困扰。各种角色到底该如何平衡?如何恰当转换?如何兼顾?让女职工常常处在期待期。

更年期,是职场女职性经历的第三个关口。调查显示,50%的更年期女职工情绪波动大,价值目标模糊,追求动力下降,人际关系可能出现问题,如果自我调整好,顺利度过这个阶段,对此后老年人生将奠定良好的基础。

因此,女性在青春、妊娠、产褥、哺乳、更年期的更迭过程中,伴随生理变化的同时还有较大的心理波动,形体的改变、容颜的衰老、皮肤的变化令敏感的女性心理沮丧。关注外在形象的结果是女性花费更多的时间、金钱用于减肥瘦身、美容、养颜、健身美体。这不仅牵扯精力,且导致对内在职场素质的忽视。在生育哺乳、提前退休等阶段,女性不仅被迫中断职场生活,且常由于个人的巨大变化导致心理犹豫。所以相对男性而言,女性更易患心理疾病。统计表明,女性忧郁症的发病率是男性的两倍,高达20%。

三、促进职场女性心理健康的策略与方法

(一)职场女性压力大,平常心态最重要

心态是一个人对某一件事情的认识和看法。俗话说,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认识是行动的灵魂,心态决定着人生的方向。积极的心态创造人生,消极的心态消耗人生。心理学家对遇到相同困境的人做过跟踪实验,面对同样的遭遇,不同的态度,不同的行为,也产生了截然相反的结果。纵观古今中外虚怀若谷的典范举不胜举,如,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家失盗,被偷去了许多东西,朋友劝他不必太在意。罗斯福给朋友写了一封回信:“亲爱的朋友,谢谢你来信安慰我,我现在很平安。感谢上帝:因为第一,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没有伤害我的生命;第二,贼只偷去我部分东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对任何一个人来说,失盗绝对是不幸的事,而罗斯福却找出了三条积极的理由。作为职场女性要立身于社会,每天都会遇到形形的问题,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只要我们拥有一颗平和的心,用平和的语言沟通交流,有意见时讲究策略,用诚恳、温和的态度说出来,改变一下分析角度,就能得出不同的结论。现实中,人们的许多情绪困扰并不一定都是由诱发事件直接引起的,而是由经历者对事件的非理性认识和评价引起的。这种非理性认识和评价的根源在于每一个人都坚持自己的想法或意见,无法站在对方的立场去思考问题,因而冲突与争执也就在所难免,矛盾和烦恼也就由此而生。要消除这种烦恼不妨进行换位思考,力图客观一些,试着去了解他人的感受,这样就能获得全新的视角和感觉。

(二)职场女性关口多,客观心理不可少

心理学研究发现,过高估计自己或是过低估计自己,都会使人丧失适合自我发展和成功的机会。职场女性立身现代社会,不但要客观认识社会,而且也要客观了解自己;只有客观了解自己,才能在需要适应的地方调整自己、完善自我。作为职场女性,人生的“三大关口”是饶不过去的弯子,要正确认识它。首先了解自身的生理特点,知道“三大关口”是心理疾病的高发期,当你开始感觉比以往更易焦虑和抑郁时,应注意提醒自己,不可为此陷入痛苦和失望的情绪中不能自拔。同时向你的爱人、朋友说出你的恐惧和担忧,明确地告诉他们你的感觉,积极争取各方面力量和支持。

(三)职场女性事务多,方法策略是关键

职场女性从事服务、手工操作等事务性的工作人数居多。面对纷繁多杂的工作该采取哪些自我调节的措施呢。

1.全面安排,量力而行。以自己的精力能力为限,把所有事情做一全面安排,分清轻重缓急,可以暂缓的事放到以后去完成,同时,正确客观地评估自己,提出适宜的期望值。

2.讲究方法,争取支持。学会科学合理、忙而不乱地安排时间,要相信领导、同事,求得配合协作更重要。

3.工作有序,忙中偷闲。学会用正确的行为方式来对待出现在面前的紧张,要保持有规律的生活,有张有弛,劳逸结合,尽量避免一次做过多事情。业余时间尽量与家人同享天伦之乐,或游园,或走亲访友,彻底放松自己。

4.钟情本职,培养激情。当今社会,竞争已引入了各行各业,女性对于事业的要求越来越高。保持饱满的工作热情和良好的精神状态,是我们战胜困难和取得胜利的法宝。女性要主动地在工作中寻找乐趣。要为自己精心设计职业规划,有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培养对工作的感情,充分享受职业生涯的乐趣,在轻松中品味女性的快乐,在快乐中放飞女性的梦想,在自信中展示女性的魅力,在成功中收获人生的美丽。

5.注意饮食,合理调节。不要因为工作忙碌而放弃正常的饮食,甚至以方便面充饥而营养不良影响充沛的精力,影响工作,影响身体健康。

(四)职场女性角色多,人际关系不可略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成功的重要条件,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当一个人感到有可以信赖的人在关心、照顾、尊重和爱护自己时,就会减轻挫折反应的强度,增加对挫折的承受力和适应性。众所周知,现代社会是由不同人群组成的,一个女性在不同人群中,所处的角色地位也就不同,如去商店购物时,是顾客;搭公共汽车时,是乘客;去公园游玩时,是游客;在单位工作时,是职工;在家庭内又可能是妻子、母亲、女儿或媳妇。无论是什么角色地位,都需要处理好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好坏,不仅影响工作、学习和生活,而且还会影响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所以当代职场女性应掌握好人际关系的处理艺术,以增进心理健康。

1.讲究交际,多交朋友。要走出封闭的工作环境和自我小圈子。有一本畅销的书《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说:“女人谈的是感情,通过交谈的方式释放压力。”女性非常需要有朋友,倾诉生活、工作中开心或不开心的事情,一吐为快,心里就会感到充实、畅达,还达到减少疾病的效果。

2.业余爱好,充实生活。现代许多白领把业余爱好当作转移大脑“兴奋灶”的一种积极的休息方式,有效地调节改善大脑的兴奋与抑制过程,进而消除疲劳,使你从紧张、乏味、无聊的小圈子中走出来,进入兴趣盎然的境界。业余爱好的内容很多,诸如琴棋书画、养鸟养鱼、花卉盆景、音乐舞蹈、旅游垂钓等等。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情况选择,扬长避短,适当投资,养成习惯,以缓解压力,加强交流,既能悦纳他人,也能悦纳自己。

3.体育锻炼,增进接触。通过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使人与人之间增加接触的机会。据有关学者研究,女性比男性在心理上能从社会联系中得到更多的受益。通过跳舞、跑步、打球以及做操等身体活动,可以使职场女性的社会需要得到满足,这些需要包括:获得信息、调节情绪、增进友谊、增加安全感与亲密感、自我实现等。同时研究也证明,体育锻炼对于治疗孤独症和人际关系障碍者有显著作用。国外也有研究表明,在治疗心因性疾病、改进应付策略、对成熟女性月经来临之前的不适状态的调节、以及更年期的情绪低落等方面,体育锻炼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五)职场女性期待多,组织关怀很必要

职场女性,大多数时间是在工作场所度过的,所以作为单位或组织要重视女职工心理健康,通过集体的活动增强女职工团队意识,努力营造宽松民主的氛围与和谐的人际关系,培植人与人之间的诚信,让每一位职场女性都能在职场上体会到温馨与关怀。要以女职工心理健康工程为平台,统筹规划形式多样的关爱女职工心理健康活动。

1.举办讲座,提高认识。定期举办女职工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分析了现代社会女性在社会责任、家庭、事业、人生目标等方面的困惑和压力,从什么是心理健康、性别冲突、爱情婚姻观,如何处理好亲子、夫妻、婆媳之间的关系,如何与烦恼相处、培养幸福感等方面阐释女性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困惑与心理保健问题,使女职工认识心理健康重要性,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试的基本方法,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值得强调的是要帮助女职工认识到心理咨询是健康之师,心理咨询和精神病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如果遇有心理危机而难于自行解脱,不妨求助于心理咨询机构,可直接向心理咨询师咨询或拨通心理咨询电话。心理咨询被誉为“温柔的精神按摩”,对于处在人生重大关口的女职工,组织要适度给予心理的疏导,帮助他们顺利度过人生的重要关口。

2.开通热线,开辟网页。制作心理健康网页,用实用快捷的网页来体现先进的心理健康疏导理念、知识、技术,同时与健康中心“保健科”链接,开辟栏目,诸如“专家坐堂”、“幸福伊甸园”“空巢抚慰”等健康、温馨、高雅、有特色的栏目,女职工在浏览网站的同时,可以通过留言版进行互动咨询,上网查阅自己感兴趣的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网站提供健康知识、心理咨询、心理指导等方面的解答。定期举办女职工心理健康研讨活动,通过女职工心理健康专题论坛,交流健康方法,开展生理、心理等方面的问卷调查,了解女职工健康状况以及需求,为优质服务提供依据。

职场知识心得体会篇6

[关键词]大学生 综合素质 就业 竞争力

[作者简介]孙丽华(1962- ),女,江西九江人,北京物资学院外国语言与文化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跨文化交际。(北京 101149)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3-0090-02

以综合素质教育为主题的教育理论与实践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决策者和专家的共识,各国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十分重视,把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当作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提出:“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 2005年,同志发表《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提出:“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

近年来,中国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但是,对于不少大学生来说,毕业等于失业已成不争的事实。究其根本原因,还是一些大学生的素质不能满足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面对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各高校想方设法改革现行教育方式,加强学生专业知识教育,并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和培训,帮助学生适应社会要求。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许多高校推行的综合素质教育改革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媒体频频报出有关大学生的负面消息,批评他们缺乏责任感、使命感,急功近利;有用人单位反映一些大学生专业知识掌握不牢,缺乏基本的专业技能和社会实践能力,缺乏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等。可见,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加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综合素质的内涵

各类研究对“综合素质”的内涵尚无统一界定,通常人们所说的综合素质,是指一个人文化知识、专业水平、思想道德修养、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的素养的总和。人的综合素质是人们自身所具有的生理、心理和外部形态以及内在涵养的比较稳定的特点,是指人所具有的认知、分析、处理事物的潜能,它包括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品格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四大方面。我国高校学生手册上标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包括品德、成绩、文体和能力四个部分。有学者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了更具体的分类,即思想道德素质、法律素质、科学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技能素质、身体素质这七个方面。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特别是当人类发展到了知识经济社会,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更为迫切。

二、提高综合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

(一)加强专业知识学习

毋庸置疑,大学生所学的专业对其职业生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即使就业后所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没有直接关系,大学里所学的专业知识也会对人的综合能力和思维方式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虽然不同专业的学生在观察事物的方式、知识领域、逻辑思维甚至是个人的性格方面都会有不小的差异,但是,不同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对学生而言都是一个相似的人生体验,它们帮助学生做好知识、观念、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储备,即不同职业对从业人员的共同要求和从业人员自身所应具备的条件。无数成功者的实例证明,很多人在非本专业的职业领域中取得了超乎预期的成就,究其原因,是他们通过在某一特定专业领域的学习和训练,获得了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这些都有助于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由此可见,无论大学生选择什么职业,在校所学的专业知识都会得到直接或间接地运用和发挥。

(二)综合素质的要素及相关能力培养

世界进入21世纪,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国民素质的竞争。作为大学生,除过硬的专业知识外,还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才能在就业市场立于不败之地。笔者认为,当代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需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这包括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如真诚、勤奋、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品行等。从近年用人单位和人才市场的就业信息反馈来看,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选人时更看重德行,把思想道德素质放在首位。大学生首先应该具有爱国主义精神,树立把个人的前途与国家的命运相结合的理想和信念,使之真正成为人生方向和前进的原动力。

2.加强法律意识。当代大学生应当加强对法律知识的学习,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观念、自由平等观念、公平正义观念、权利义务观念等基本观念,养成自觉遵纪守法,严格依法办事的习惯,特别是要着重培养权利与义务观念。

3.提高科学素质。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不断培养科学的认知方法,在获取和应用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养成客观冷静的内在品质,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求真、务实的进取精神,尊重事物发展规律。要具有较高的现代人文素质就必须具备较高的科学素质。

4.广泛涉猎文化知识。这包含文学、哲学、史学、艺术、宗教等领域的人文知识。科学家钱学森先生在谈到文化素质教育时曾说:“培养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文化修养可以通过阅读经典著作和欣赏好的文艺作品得到提升,古人所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即是这个道理。

5.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这包括承受挫折、失败的能力、积极乐观的态度、健全的人格等,它是在自身努力和外界环境与教育的作用下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品质和能力等的心理因素,可以支配人的行为和能力。有意识地克服自卑情绪,树立自信心,培养积极、阳光的心态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6.夯实专业技能素质。牢固掌握本学科、本专业的基础理论、核心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掌握能适应本专业一定阶段内的发展趋势的专业技能。无论大学生毕业后选择什么职业,基础专业技能的掌握能为他们提供一个跨界优势。

7.锻炼强壮体魄。身体素质是指大学生应有健康的体质、强健的体魄、较高的身体耐性和灵活性等。2004年,时任教育部部长周济曾提醒大学生,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争取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大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对于形成坚忍顽强的体格和意志品质,促进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都大有裨益。

(三)积蓄社会实践能力

在专业学习的同时,不仅要兼顾个人兴趣、爱好和特长开发,也要注意培养社会实践能力,即人际沟通、组织管理、语言表达、开拓创新、团队合作、敬业等能力。社会实践能力是一种隐性的作用力,也是一种领导力,在很大程度上,会形成独特的竞争力。许多用人单位表示,毕业生所具备的硬件往往不相上下,而决定其不同的是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但是,学校和学生们往往比较重视外语、计算机等实用科目的学习,却忽视了社会实践的重要性。这些容易被学校和学生们忽视的“软实力”,已经成为很多人找工作和职场发展的无形障碍。因此,在不影响专业学习的前提下,走向社会、参与各项社会实践活动,是帮助大学生提升自身就业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尽快适应社会的最直接的途径。

国外一些知名大学的经验值得借鉴,如世界排名第二的西班牙IE商学院金融专业。它在伦敦和华尔街设置专业实习基地,授课者大都是世界知名金融机构的CEO,给学生们传授最新、最实用的信息和知识,学生也应积极主动地通过社会实践去了解社会、适应环境,以期在工作之后快速地融入工作环境。

(四)树立正确就业观

一些大学生没有正确的就业观,不能正确看待自我。其表现为对岗位、职务、薪酬期望过高,只问用人单位能给自己什么,不考虑自己能为企业和社会做什么;在求职过程中,一经失败便一蹶不振。树立正确就业观,不是唱高调,不是一味地讲奉献,正确的就业观可以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自我、正视就业市场竞争。只有在正确的就业观指导下,大学生才能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及自身的特点,确立有利于社会和个人的择业方向和目标。正确的就业观能促使大学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尽快转换角色,爱岗敬业,勤奋刻苦,踏实工作。因此,大学生要充分了解就业市场信息,沉着、冷静应对困难,实事求是地衡量自身的专业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客观地评估自己的能力,用积极的心态扫除求职路上的障碍。

(五)提高求职技巧

求职技巧是获得用人单位青睐的秘诀。用人单位都寻求具有良好的专业和综合知识的人胜任某一特定岗位,但是,这些为绝大多数求职者所拥有的专业和综合知识,必须通过特殊的技能展示出来,即求职技巧。求职技巧涵盖面广,包括听说及书面沟通技巧、多视角分析问题的技巧、现代化办公设备运用技巧、人际交往技巧、跨文化沟通技巧、组织策划技巧等。一旦了解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具体要求,求职者就需要针对用人单位的要求组织材料和语言,精心设计自己的简历、求职信和面试,以有效地展示自身的知识背景。求职技巧有助求职者直接、有效地将自己的才能和素质展示给潜在的雇主,它所涉及的能力不仅在择业时需要,也是贯穿整个人生职业生涯的成功关键。要正确评估自己对这种技能掌握的程度和存在的差距,督促自己不断改进,同时逐渐完善自己的求职资料,如简历、求职信和面试问答等,这将大大增加求职的成功机会。

深化综合素质教育是顺应全球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和适应新世纪人才市场竞争的必需,它既是高等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成果,又是需要长期探索、深入实践的过程。大学生要想在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中突显竞争优势,必须在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全面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把握主动,取得成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市场压力面前,接受了多年正规教育的大学生们,尚属有较强竞争力的人群,如果加上全面的素质训练、正确的就业观和适当的求职技巧,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并非不可企及的目标。总之,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提高就业竞争力,是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对策和最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范明.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理念与实践创新[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2]贾永堂.大学素质教育:理论建构与实践审视[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3](美)肯・詹逊.成功职业生涯的自我营销:如何在中国就业市场赢得竞争[M]. 陈颖峥,译.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

[4]彭苏勉.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测评:体系研究及系统实现[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

[5]彭绪琴.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

[6]王文礼.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7]璇子,雪阳.素质教育在国外[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4.

职场知识心得体会篇7

【关健词】职场环境大学生就业心理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的深入发展,每年数以万计的大学生涌入就业市场,一时间从学生身份转变成为从业者。进入职场后,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如何适应职场生活,要从熟悉业务逐步发展到进入角色、融入团队、达到目标,体现价值,而五个阶段都是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的必由之路。遗憾的是,作为一名职场新人,面对陌生的环境里的规则和文化,一时间往往束手无策,长期以往则容易造成心理上的负面影响,严重制约了毕业生们又快又好的职业发展。

一、职场环境对职业者的影响

现代社会高度发达,各行各业分工明确,职场作为整个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职场生存的人来说具有深远的影响。职场环境从宏观上,主要是指职场所处的社会环境,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人口、地域等影响,职场环境会随着这些要素的变化,而呈现不同的态势,直接影响从业者在职场中的发展前景和生活品质。

职场环境从微观上讲,主要是指人的工作环境。主要包括工作办公环境以及工作气氛环境两部分。其中,工作气氛这类软件环境比工作办公的硬件环境显得更为重要。构成工作气氛的基本单位:同事、上司、下属、自身,都在潜移默化中对彼此施加影响,所形成的文化和规则无时无刻都从侧面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的价值观、事业观,进而逐步改变着职业者的观念和行为。

二、职场新人容易出现的环境适应性问题

(一)职场对员工的要求是对新人的挑战

现代企业需求的职业者,一般具备如下共性:良好的学习力、健康的职业操守、较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一定的抗压能力、扎实的专业基础、灵活的应变能力以及高度责任感和对企业的忠诚度。而在短时间内要展现或具备这些特质,对职场新人来是巨大的挑战。

(二)身份转变后凸显的环境适应性问题

从校园生活转轨于社会生活,是人生的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开始全新的尝试,于是从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也呈现出多种多样,形态各异,主要归纳为以下表现:眼高手低,好高骛远;患得患失,顾此失彼;提心吊胆、畏缩不前;自由散漫,感情脆弱;浮躁不安,狂妄自大;拈轻怕重,得过且过;人际呆板,关系紧张等等,这些心理问题对职场新人适应环境造成了明显的影响。比如产生迟到、早退隐性的方式表达对工作的不满,或者频繁的跳槽,这无形增加了自己的就业成本,错过了就业黄金期,对个人对企业或是社会的发展都是一种不利的因素。

三、形成职场环境适应原因的探究

(一)年代特点树立了全新生活模式

“80后”成长于改革开放后物质丰富的时代,同他们的父辈们相比,少了物质生存的压力。养尊处优的环境导致大学生们的自尊心强但脆弱,主观的把自己与企业关系,想成一种简单的雇佣关系。如果说以前的工作者可以先干活后计回报,而现在有一部分人则是先讲条件再干活,感觉不爽,说跳槽就跳槽。内心崇尚平等、开明、开放、鼓励型的工作氛围,但在现实的职场中,往往是有作为才会有地位,因此在强烈希望被认可的欲望的支配下,当被否定时,一般不愿妥协,更很少自省,还是处于一种长大未成年的状态。

(二)学生阶段尚未解决心理问题容易再次环境适应失调

毕业生的职场适应不良,一定层面上讲是由于某种知识与社会技能的匮缺所造成的。

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有一种天生的理想主义倾向,容易把未来的生活及外部的世界幻想得尽善尽美。入学后,始终难以调节好大学和“理想”大学的差距,流露出了灰色情绪,觉得上课枯燥、自习无聊、睡觉没劲,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得过且过,在抱怨和迷茫中虚度了大学的重要时光。

同时大学生还处于人生的特殊时期―――第二个断乳期,生理的成熟、自我意识的增强、知识的增长,使心理发展加速,催生了各种需要:自我价值的体现、异性之间的爱慕之情等等。在远离成长环境,疏远原来固定的社会支持体系下,学会在集体生活中,处理好一系列的成长困惑。这就要求,学生首先要处理好人际关系,好的人际关系,使人心情愉快,左右逢源;槽糕的人际关系,使人感到孤独寂寞,举步维艰。长期处于何种人际关系氛围中,久而久之会影响到学生的性格发展。

再者,大学生自我定位不明确,缺少对自己的分析,没有负责地设想过自己的兴趣、专长、能力、渠道、人脉适合哪方面的发展。缺乏明细的目标,直接导致一到高年级就陷入了继续深造或是就业的选择中。因为对自己的未来一无所知,所以只能采取听之任之的消极态度,于是伴随着是毕业期突感的焦躁不安,和就业后的患得患失。一遇到有一定约束力、比拼综合实力的公司规则生活,难以适应。

(三)就业教育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的不足

求职就业教育是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举措,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缺陷客观存在,一是停留在封闭式教育模式中,以课堂作为主要载体,依托教师讲授、外聘HR经理或老总讲座、师生之间的模拟面试等形式进行教授,学生缺少接触、了解外部职场的机会,难以生成关于社会职场生活的高级体验。二是缺乏个性化的指导,从课程设置上讲,经过多年的摸索,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从建立职业生涯目标到毕业生就业期法律政策解读的理论体系,但有些内容只停留在点到为止,尤其是心理方面的内容难以发挥因势利导的功效。三是忽视实习期学生的职业教育,学生走出校门后,原本课堂为主的就业教育服务也随之结束,缺少全程性的指导和帮助,忽视了对如何促进大学生就业稳定和实现职业的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和探索。

(四)社会客观环境的不利影响

唯有读书,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唯有读好书,才能出人头地,这是很多家长、老师的看法,这种观念从一开始就投射到了子女、学生的慢长培养过程中。受中国传统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绝大多数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将来谋求好工作、赚取高报酬、升官发财,这也一度成为部分人的学习推动力。但是面临毕业,才猛然发现现在社会并非如此,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心仪的工作竞争激烈、单位崇尚学历不等于能力、分数不等于技术,通过纷繁复杂的招聘环节,设计重重考验,来甄选他们的员工。学生要找到理想的工作,认清现状,迅速转变求职理念,过五关斩六将,承受失败的心理冲击。长期以往,对耐力、毅力、智力、体力都是一种考验,这种就业压力和就业成本增加,也逐渐降低了对求职兴奋感、入职后投入度,感觉终于尘埃落定,精疲力竭,削弱了主动适应职场环境的热情。

四、关于加强大学生职场适应能力的构想

针对大学毕业生在职场环境适应中存在的心理问题,社会、学校和家长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帮助学生做到知己知彼。所谓“知己”,指自知之明,具有自我意识,对自己有着全面客观的评价。“知彼”,是对客观世界,也就是学习、交往等对象的正确认识,一种合理辩证的观念和态度。达到共识,为人处世是当代一种必不可少的知识,需要贯穿教育中。

(一)社会应努力营造良好的职场环境

大学毕业生找工作不单单只是个人或是家庭单方面的事,如何发挥出受过高等教育大学生的作用,引导好数以万计的毕业生,直接影响着社会今后的发展速度。努力搭建平台提供工作岗位的同时,也要利用大众媒体的优势,加强舆论导向,宣传典型的案例、成功的经验,帮助毕业生在职场打拼的时候,保持积极的心态,增强他们在现实环境中的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加快企业管理的变革和创新,将权威式管理观念向人性化管理观念过渡,在管理过程中能体现六个化,即文化人性化,提倡快乐文化、信任文化和开放文化,把问题放到桌面上交流;管理开放化,可采取参与式决策进行管理,给予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与自,可以职工积极性、参与度和责任感;沟通时尚化,开拓互联网的沟通方式,了解下属;合作创新化,鼓励打破常规、探讨新方法、新路径,同时设计工作小团队的新老搭配和清楚界定工作目标、明确合作的法则;情绪理性化,多给予耐心解释、过程反馈,少些空洞的批评;.氛围愉悦化,明确清楚的告诉他们底线绝对不能逾越,而对那些非原则性的问题,则大可灵活、人性、宽松一些。

(二)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突出以人为本,科学规划

职业指导贯穿整个大学生涯中,对大一新生可以着重指导适应新的大学生活, 树立专业思想;二年级着重基本能力的培养,准备自我认知、学会塑造和完善自己;三年级注重职业定向指导, 讲授求职中心理准备与调适;四年级努力开拓接触社会企业的机会,从中发现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立足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讲授。毕业后,通过网络中的群等方式传授如何更好同同事相处、明白上司的要求等主题的指导、以QQ等通讯形式接受学生个别的一对一的心理指导,五个阶段相互贯通,有机连接,形成较为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

重视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在日常的心理教育中,可侧重于发展型心理教育,把每一个学生的、一生的发展为目标,任务使他们学会应对的策略和采取有效的行为,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的潜能,或形成更强的适应能力。

采用专业软件测评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职业匹配分析和心理测试,使学生对自我各方面的素质有个客观的评价,能够明确自己适合于哪种职业,什么样的职业更能发挥自身的潜力。以开发、构建与拓展潜在的职业能力目标,逐个解决角色转变意识欠缺、对学生、准职业人、职业人之间的关系模糊,缺少自觉的职业锻炼、人职合理匹配的思考不足,对自身实力缺少客观评价,对胜任工作所需的身心素质的分析缺少论证,缺少主要目标与次要目标的辩证认识,职业选择的狭窄与唐突,有利于减少职场适应的心理压力,实现学生职业选择上的软着陆。

(三)、家庭教育应在学生就业后发挥更大的作用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日后能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和家长具备的心理教育能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家长要努力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大多为独生子女,成长于“421”模式中(4 位老人,2 个家长,1 个孩子),在两代人的呵护下,生活基本是一帆风顺的。当他们面对复杂的社会,以及职场上各种各样的关系时,难免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这个时候最能帮助他们的就是家长了,学生最敏感家长的反应。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长期性、时效性、艺术性、针对性的特点,这就要求现代家长要秉承“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的原则,与孩子建立起亦师亦友的关系。对孩子的心理有预见性,做到及时沟通,有效疏导,防患于未然,使他们能平稳的融入职场,丰富自己的人生。

【参考文献】

【1】王莉 职业适应: 从有业到乐业——全面开发大学生就业能力探析]杨国兰,思源.

【2】练就职场心态,提升职场适应力[J],教育与职业,2007,( 25)[J],当代青年研究,2010,( 9)

职场知识心得体会篇8

论文摘要:实践教学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本文围绕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努力探索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市场营销人才的实践教学模式,提出应重视实践环节职业素质培养观点。

最新的《中国大学生求职状况调查》显示,金融危机成为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影响因素。在危机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逐渐扩散的大背景下,许多企业不得不选择裁减员工、缩减开支以渡过经济寒冬。受此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并成为社会各界的关注焦点。就业压力大并不意味着就没有就业机会,企业更看重的是大学生自身能力和职业素质。曾有企业罗列了80后大学生的七宗罪:一、不能吃苦;二、对自己的业绩无所谓;三、基础素质差;四、不爱学习,不务正业;五、强制培训无效;六、无事业心,不关心自己的未来;七、适应能力差。在这里姑且不论企业的观点是否有失偏颇。我们发现企业提及的问题并非知识技能方面的问题,而是将矛头指向大学生的职业素质问题。

高等职业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教学一般分为“课内实验”、“阶段实训”和“毕业实践”三个阶段。“课内实验”是根据课程内容和对学生的学习要求进行的实验,一般安排在课堂教学期间,与课程同步进行,由任课教师组织在校内实验室或计算机房进行。其主要目的在于对专业知识了解和运用,尤其是对专业课程知识点逐个认知和技能点的训练。“阶段实训”是市场营销课程讲授完成后,为了将知识系统化所进行的训练,一般为一周到两周的时间,由任课教师组织学生在实验室或校内实训基地进行。主要目的在于将不同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进行有机的结合,构成相对完整的知识链条。“毕业实践”体现市场营销知识的综合应用,考查学生参与实践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调动学生的创造力。一般为三个月到半年,由实习指导教师具体负责在校外实习基地或相关企业内进行。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并在实践中得到有效的检验,能够通过知识的学习积累结合实际进行创新,最终使知识线和技能线和谐拼接,完成市场营销专业的学习任务。

高等职业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教学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教学体系已经日臻完美,按说应该能够帮助大学生毕业后很快地在营销行业成长和成熟。然而有些大学生毕业多年都始终没有找到自身优势、事业基础和奋斗的方向,成功离他们渐行渐远。问题出在哪里呢?根据自己多年的营销经历与教学经验,认为高等职业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大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更应重视职业素质培养。因为实践教学阶段是大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一个重要过渡时期,只有在这个时期养成被企业认可的良好职业素质,才能很快地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变,平稳地走出职业生涯中最为关键的第一步。

职业素质的养成并非一蹴而就,应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逐步将职业素质培养渗透在实践教学各阶段当中。

1 强化职业意识

职业意识是人们对职业劳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成分的综合反映,会影响到个人的就业和择业方向,因此树立学生的职业意识就显得格外重要。帮助学生认识市场营销专业的性质,工作的内容及特点,应从实践教学的第一天就开始。首先一定要告诉学生已经是一名“职业人”,是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员工。特别是营销专业的学生,必须明白可以在短时间内不能创造价值,但是没有企业能容忍任何人长时间地不能创造价值。所以要认真对待每一项工作,不能再有学生时代“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思想。其次要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与调控能力,学生在企业里遇到的挫折、委屈、打击远比学生时代多得多,必须学会承受和勇敢的面对。

2 做好职业角色定位

学生要想在实践教学中扮演扮演好“职业人“角色,只有事先做好职业角色定位,才能按照定位调整心态,端正态度,然后付诸行动。一个员工只有按照角色位置不断提升能力,按机制要求实现角色定位,不断提高绩效,才能与企业共同发展。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认识到职业人与学生的角色特点,从而在扮演职业人角色时,能够克制自己的偏好,克服自己的弱点约束自己的行为。还要让学生明白专业能力仅仅是具备了专业角色,而专业定位是职业角色定位的初级阶段,职业角色的定位需要和实际需求相对应。正确区分专业角色和职业角色的关系,要想在某个企业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就必须了解企业对这个角色的期望和要求,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定位。

3 建立团队意识

拥有强大能力的组织是企业做大做强的保障,而团队意识是组织智慧的重要部分。所谓团队意识,就是团队成员共同认可的一种集体意识,是显现团队所有成员的工作心理状态和士气,是团队成员共同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体现,是凝聚团队,推动团队发展的精神力量。受到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大学生的团队意识普遍较为薄弱。但团队意识是可以通过参与被培养出来的,团队精神既强调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又强调与人合作的能力。应注重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建立学生的团队意识,加强学生之间的思想沟通、交流,锻炼语言表达能力,交际能力,消除学生自卑、自傲等影响人际关系的不健康心理。建立互相尊重、互相支持的、团队协作意识。

4 增强学习意识

随着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突飞猛进,新的知识不断出现。每个人要想使自己有所成就,必须具备良好的学习意识,才能使自己跟上时代步伐,才有可能实践人生价值,职业生涯的成功。刚开始做营销的大学生也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但他们的学习能力、技巧有一定的局限性,不知道怎样在实践中学习,生搬硬套一些“营销巨著”未必能解决实际的营销问题。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应虚心向身边那些优秀的同事和领导学习,看看他们每天如何思考,如何做事,有哪些优点,有哪些良好的习惯,找到自己的差距,坚持学习和提高。更重要的是注意观察和模仿同事、同行学习的方法,增强学习意识。

上一篇:财务工作工作计划范文 下一篇:财务半年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