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专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9-25 00:35:01

结构专业论文

结构专业论文篇1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 语言学类 语言学 课程论 课程 结构

上个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高等院校的传统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结构一直处于或大或小的明显变动之中。有的表现在专业课、方向课及其关系上,有的表现在核心课、课及其关系上,有的表现在基础课、选修课及其关系上。这里要探讨的是,基于语言学类课程、文学类课程及其相关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学类课程的结构问题。

要想系统思考这一问题,离不开这样三个出发点。一是汉语言文学、语言学类、课程是课程结构问题中的关键概念。二是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等课程以及与之相应的选修课等课型均属于语言学类课程。三是语言学类课程属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深层的内部结构关系。

在探讨问题的过程中,不能脱离大纲与教材、教师与学生等诸多方面的关系,应该提出优选课程类型、优化不同类型课程之间关系的意见,并指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思路。语言学类课程是个结构体,处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内,讨论时既应当注意内部的结构、成分及其关系,又应当注意外部的结构、成分及其关系。

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语言学类课程的设置,不同时代、不同区域、不同院校都遇到过不同程度的问题。探讨课程结构问题具有广泛、深远的意义,在汉语言文学范围里探讨语言学类课程的结构问题具有具体、现实的意义。可以看出,课程、大学课程、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语言学类课程,它们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对象等关键项目集中表现在课程类型上;课程结构即课程的内部结构和对外结构会对课程类型有所限制。大纲与教材、教师与学生等诸多方面的关系,会提出优选课程类型、优化不同类型课程之间关系的要求和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语言学类课程是个结构体,处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内,讨论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学类课程的结构问题时,应当注意结构、成分及其关系。

(一)是什么问题

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语言学类课程的设置,不同时代、不同区域、不同院校都遇到过不同程度的问题。表面上看似乎是一些具体问题,如设哪些课、设多少课、设多少课时、设在哪些学期等。实际上研究发现,表象背后存在深层次的结构问题。主要分布在三个方面。

1.大纲与教材,教师与学生;

2.汉语言文学,语言学类,课程结构;

3.与文学类课程相对。

大纲与教材、教师与学生这两对关系是一般专业课程结构的出发点,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学类课程结构的出发点。设哪些课、设多少课、设多少课时、设在哪些学期等问题,都要从这一出发点出发进行系统考虑。

汉语言文学、语言学类、课程结构是课程设置问题中的关键概念。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等课程以及与之相应的专业选修课均属于语言学类课程,它们属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它们之间具有深刻的结构关系。

与文学类课程相对这方面,汉语言文学专业特别强调语言学类课程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中的宏观地位。汉语言文学专业以这两类课程为结构主体,凸显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这个观念,为课程搭设框架,为方向课程奠定基础。

(二)为什么研究

探讨课程结构问题具有广泛、深远的意义,在汉语言文学范围里探讨语言学类课程的结构问题具有具体、现实的意义。研究表明,关于课程结构问题的探讨一直没有停止过,不少新的观念、新的思想、新的体系、新的方法、新的模式对课程设置起到积极作用。探讨语言学类课程结构问题的价值表现在三个方面:

1.优选课程类型;

2.优化不同类型课程之间的关系;

3.协调与文学类课程的关系。

探讨语言学类课程的结构问题可以优选课程类型。知识课、研究课、能力课既独立成型又互相关联。独立成型往往容易做到,互相关联则有难度。不同类型课程的优选主要考验对三者关系的把握程度。一般情况是在独立成型上区别,在互相关联上一致。具体到语言学类课程,一致而不同质是十分关键的。

探讨语言学类课程的结构问题可以优化不同类型语言学课程之间的关系。作为关键问题,一致而不同质只是第一步。知识课、研究课、能力课独立成型,关系密切,需要优化。知识课如现代汉语基础,研究课如现代汉语专题,能力课如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训练,属不同课型;它们具有诸如理论与实践、基础与应用、一般与具体之类的关系;已经设置和准备设置的语言学类课程的内部关系可以据此加以优化。

探讨语言学类课程的结构问题可以协调语言学类课程与文学类课程的关系。知识课、研究课、能力课等语言学类课程得以优化的内部关系有利于对外探讨与文学类课程的关系。通常,内部关系探讨得多,对外关系探讨得少。优化的语言学类课程有利于进一步利用这个角度向文学类课程发问,以达到调整关系、形成合力的目的。

(三)怎么样研究

语言学类课程是个结构体,处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内。作为结构体,内部有自己的结构成分,对外则属于别人的结构成分。因此,讨论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学类课程的结构问题时,应当注意结构、成分及其关系。相应地,研究方法体现为“三抓”:

1.抓分相:知识课,研究课,能力课;

2.抓内部关系:知识课、研究课、能力课三者之间的关系;

3.抓外部关系:语言学类课程与文学类课程的关系。

所谓“抓分相”,是强调对结构体进行科学的成分分析,试图在语言学类课程中规定合理的课型,在知识课、研究课、能力课的区别上下功夫。有了固定的课型,课程设置就可以因型设课,避免因人设课、因学科设课、因条件设课等不利的设课做法。

所谓“抓内部关系”,是强调知识课、研究课、能力课三者之间的关系,更强调具体到语言学类课程时的三者关系。知识课、研究课、能力课三者之间的关系具有一般性,对多种课程设置都有效;落实到具体课程――语言学类课程时,对三者关系的把握会产生具体问题。

所谓“抓外部关系”,是强调与文学类课程的关系。按一定标准,语言学类课程有普通语言学与具体语言学之分,文学类课程有文学史与文学学亦即文学理论之分。大类与大类、小类与小类、大类与小类分别是什么关系?在什么关系下可以发挥较大作用?它们能不能在课型模块中得到统一?这些都是外部关系需要考虑的问题。

课程类型源于特定的标准或角度。根据一定原则,可以把课程分为知识课、研究课、能力课三大类型。知识课具有基础性,研究课具有专业性,能力课具有实践性。落实到语言学类课程,我们至少应该考虑两个问题。一是语言学类课程内部的项目取舍与关系安排,一是与文学类课程的关系。课程与课程之间既具有相对独立性,更应该具有必要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是必然的、深刻的、复杂的。文学类课程是语言学类课程的升华。

(一)课程类型

课程类型源于特定的标准或角度。在一定的标准或角度之下,专业课程可以有必修课、选修课之分,核心课、边缘课之分,基础课、高级课之分,知识课、能力课之分,理论课、实践课之分,等等。这里列举的课程类型源自两分法,对于帮助我们认识课程类型具有根本意义。由于出自不同标准或不同角度,纳入课程结构体系中的具体课程就具有多重身份。例如,现代汉语基础课可以是必修课、核心课、基础课、知识课,现代汉语专题课可以是选修课、高级课、理论课、能力课,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训练课可以是能力课、实践课,等等。可见,课程类型受制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对象、课程的内部结构和对外结构等诸多因素,需要根据诸多因素加以汇总、整理、提炼、定型、实践、反馈,最终形成相对合理的课程结构。

讨论课程结构体系中的课程类型,我们可以参考莱维(2011)的看法。莱维指出:“课程开发产生了一系列关于目标、学习者个性特征、教学内容和策略、学习评估、学习资源的结论。但这些结论一定要置于一个有效的规划或结构之中。因为课程本身是一个具有时间和空间跨度的人为产物,同时也是一个需要设计的计划。”莱维强调:“在这个计划中可以表明,有关课程的不同决定和要素是如何在一起组织及调整的。这个设计将课程的内容实质与现实的物质环境联系起来。例如,课程结构的结论应能指明课程中的哪一部分由哪个年级或学年去学习。每个年级的内容、学习活动、目标应当结合起来加以确定。”[1](P50)可以看出,课程类型决定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对象,课程的内部结构和对外结构规定课程类型;两分法是认识课程类型的基础手段,根据诸多因素加以搜集、整理、提炼、定型、实践、反馈,是综合形成相对合理的课程结构的具体步骤。

根据上述讨论,从两分法出发、以综合法为抓手,应该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学类课程类型要遵循的原则。根据这个原则,可以把课程分为知识课、研究课、能力课三大类型。每大类型可以包含若干门具体课程,具体课程在不同标准或不同角度下可以拥有多重身份。大类型中的具体课程在独立成型上区别,在互相关联上一致,为学习者提供三个不一样的课程模块。模块中的具体课程可以是必修课、选修课,知识课、能力课,理论课、实践课,等等,为学习者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课程类型。

(二)三者关系

根据一定原则,把课程分为知识课、研究课、能力课三大类型。大类型包含若干门具体课程,具体课程在不同标准或不同角度下拥有多重身份。在语言学类课程中,举例来说,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等一般属于知识课,词汇研究、文化语言学、现代汉语语法专题等一般属于研究课,汉字应用、普通话训练、现代汉语写作等一般属于能力课。在同一课型中,包含不同程度的具体课程,如汉字学、音韵学、现代语音学等一般属于知识课,但要以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等为先修课程。知识课是研究课的重要基础,知识课、研究课是能力课的学科基础,能力课是知识课、研究课的基本目标。

徐辉、季诚钧(2004)等学者认为,高等学校课程体系应正确处理专业与通识、共性与个性、实践与理论、课内与课外的关系,在学生、学科、社会三者之间追求最大限度的统一,寻求整体价值的融合,努力把个人的发展、社会的要求、学科的进步贯穿于课程体系的设置之中,让学生在一个“宽专业、厚基础、重实践、强个性”的课程体系中受益。[2](P216)他们还明确指出,大学课程设置应该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专业与通识的关系――回答各类课程所占比重问题;

2.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回答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问题;

3.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回答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问题;

4.课内与课外的关系――回答教学总课时的问题。[3](P207-P215)

可见,知识课具有基础性,研究课具有专业性,能力课具有实践性。我们可以通过知识课实现“厚基础”,通过研究课实现“宽专业”,通过能力课实现“重实践”,进而使三者形成合力,以达到实现“强个性”的目的。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发现,知识课的基础性、研究课的专业性、能力课的实践性为课程分型提供了关系依据。换个角度看,三者关系可以按下述方式概括描述:

1.知识课――主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以过程为侧重点的课程理论用“多级循环”这种说法来表述不同课型所建构的体系。莱维指出,“过程倾向的理论将课程作为一个反映式的相互作用和发展的过程加以概念化。作为过程的课程,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是一个共同学习的多级循环,一个渐进与合作式进步的支撑。一项新的课程文本自身无法确保实施的成功,即使它是富有洞察力的见解。”[7](P133)以结构为侧重点的结构主义课程理论强调具体课程的筛选、分布、推进、落实等方面的问题。莱维指出,结构主义课程论涉及两个基本问题:如何选择和证明有价值的教育性知识,如何在课程中组织这些教育性知识。[8](P134)无论从哪个方面看,落实到语言学类课程,以教学内容为核心的体系建构至少需要考虑这样几个项目。第一,课程内容的范畴,如语言学的本体、语言学的研究、语言学的应用。[9]第二,课程内容的构成,如知识板块、研究板块、能力板块。第三,课程内容的选择,如本体知识的取舍、研究项目的取舍、能力环节的取舍。第四,课程内容的组织,如教学标准、教学讲稿、教学材料等。

按照上述思路,语言学类课程系统应该具有四类结构成分。一是范畴,包括语言、话语、语用;二是层级,包括一般项目、核心项目、高级项目;三是课型,包括知识课、研究课、能力课;四是方法,包括“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四类成分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方面,任何一类成分都可以用其他三类成分分别解释。例如范畴中的语言,可以是一般项目、核心项目、高级项目,可以是知识课、研究课、能力课,可以包括“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另一方面,范畴与层级关系更直接,课型与方法关系更直接,具有四类成分、两个范畴的格局。这一格局中的语言、话语、语用范畴意味着“语言学类”,层级、课型、方法意味着“课程系统”。格局具有闭合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可以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学类课程系统建设的基本指标。

(三)相邻

课程系统与课程系统之间既具有相对独立性,更应该具有必要的内在联系。尽管语言学类课程系统内部格局具有闭合性,但与相邻的课程系统应该有“友好”的界面,具有开放性。这个相邻的课程系统就是文学类课程。同样,文学类课程也具有范畴、层级、课型、方法这四类成分,语言学类课程对文学类课程的关系既有迹可循,又提升了复杂程度。例如从课型看,语言学类知识课与文学类课程可以具有平行关系、支持关系、互动关系,研究课、能力课与文学类课程也具有这三种关系。从范畴看,语言范畴对文学类课程的价值多显示在工具性上,话语范畴对文学类课程的价值多显示在文本性上,语用范畴对文学类课程的价值多显示在创作性上。加上层级、方法等方面的关系,我们考虑诸如现代汉语课程与现代文学史课程的关系、古代汉语课程与古代文学史课程的关系、语言学概论课程与文学概论课程的关系时,既要面对客观存在的关系规律,又可以利用客观规律、按客观存在的规律办事。

上述关系一般表现在两个方向上。大的方向是由层级、课型、方法三个成分构成的,小的方向是由范畴这个成分构成的。大方向上,要有课程目标,对课程目标进行定位概述,体系设计,并加以分项表述;要有课程计划,对课程结构进行系统规划,优化整合,对课程功能加以试验论证;要有课程设计,为课程设计选定合理理念,规定系统思路,安排技术程序;要有课程教材,明确课程教材的概念定位,了解课程教材的一般原理,规划课程教材的结构体系;要有课程方式,注意课型的选择,课时的分配,细节的安排。小方向上,要规定“语言” 的含义,对“语言”与“话语”“语言”与“语用”进行区别;要规定“文学”的含义,对“文学作品”与“文学历史”“文学作品”与“文学理论”进行区别;要规定“语言”与“文学”的关系,对“语言和文学”“语言的文学”这样的关系加以思考。只有把握好两个方向上的各种关系,才能处理好语言学类课程与文学类课程的相邻关系。

不难看出,课程系统的核心问题是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核心问题是相邻关系。以古代汉语课程为例,古代汉语课是文言文课吗?古代汉语课是古代汉语言学课吗?古代汉语课是古代汉语言学课加文言文课吗?此类问题如果未解决、解决得不彻底或以为得到了解决,如何从语言学类课程角度去落实与文学类课程的相邻关系呢?以现代文学课为例,现代文学课是文学作品课吗?现代文学课是文学历史课吗?现代文学课是文学作品和历史课吗?现代文学课是文学作品的历史课吗?此类问题如果未解决、解决得不彻底或以为得到了解决,如何落实语言学类课程与文学类课程的相邻关系呢?再问就是前面提到的问题了,汉语言文学是汉语言的文学的意思吗?汉语言文学是汉语言和文学的意思吗?此类问题如果未解决、解决得不彻底或以为得到了解决,如何真正落实语言学类课程与文学类课程的相邻关系呢?

实际情况是,关于课程结构问题的探讨一直没有停止过,产生过不少新的观念、新的思想、新的体系、新的方法、新的模式,对课程设置与实践起了积极作用。探讨语言学类课程结构问题,在优选课程类型,优化不同类型课程之间的关系,协调与文学类课程的关系等方面具有现实价值。

总体来说,语言学类课程是一套系统结构,既处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内,又具有独立的分相意义,课程系统含有四类结构成分。一是范畴,包括语言、话语、语用;二是层级,包括一般项目、核心项目、高级项目;三是课型,包括知识课、研究课、能力课;四是方法,包括“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操作过程中,要规定“语言”的含义,对“语言”与“话语”进行区别,对“语言”与“语用”进行区别;要规定“文学”的含义,对“文学作品”与“文学历史”进行区别,对“文学作品”与“文学理论”进行区别;要规定“语言”与“文学”的关系,对“语言和文学”这样的关系加以思考,对“语言的文学”这样的关系加以思考。 只有把握好这些基本关系,才能处理好语言学类课程本身及其与文学类课程的结构关系。

参考文献:

[1][4][7][8][以]莱维主编,丛立新等译.课程[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3][5][6]徐辉,季诚钧.大学教学概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9]荣正通,汪长明.西方科学文化与钱学森的教育思想[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结构专业论文篇2

[关键词] 资产专用性 债务期限结构 面板数据

一、引言

1958年,Modigliani和Miller发表的《资本结构、公司财务与资本》将经济学的局部均衡分析法引入财务领域。至20世纪70年代,金融经济学者提出了一系列基于不完美资本市场的新模型,但这些理论都建立在资产同质、债务同质的前提条件之下,并没有特别关注资产异质带来的专用性问题,以及股权与债务资金内部的各种比例关系。这个假设与实际并不相符,不同类型的资产与不同期限的债务结构会对企业的财务、运营,以及公司治理结构产生不同影响。所以,进一步研究公司的资产专用性与负债期限结构的关系应该是现代资本结构理论和公司治理理论的自然延伸和拓展。

遗憾的是,目前而言,探讨资产专用性与资本结构关系的文章为数不多,且大多是从交易成本理的角度指出两者的关系,并没有再对两者的关系继续深入,所以对资产专用性与债务期限结构的关系的研究则鲜有。加之我国企业所处的融资环境及股权融资中遭遇的软约束,使得对债权融资的研究在我国更具有实际意义。企业的负债期限结构到底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资产专用性对企业债务期限结构会产生显著影响吗?而这种影响会给我们带来哪些方面的启示呢?

因此,本文试图将资产专用性作为影响企业债务期限结构的因素进行理论分析并运用1998年~2007年84家制造业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和面板协整检验后,选择合适的面板数据回归方法对理论分析结果进行普遍性检验,从而得出最后结论。

二、文献综述

由于没有关于资产专用性与债务期限结构的相关文献,本文将首先对资产专用性与资本结构的关系进行文献回顾。考察资产专用性与资本结构的历史演进,具有方法论上的重要意义。然后再对债务期限结构进行文献回顾。

1.资产专用性与资本结构

资产专用性最早由对特殊雇员间题的讨论的埃尔弗雷德.马歇尔所提出,指在不牺牲生产价值的条件下,资产可用于不同用途和由不同使用者利用的程度。其对资本结构的影响作为一种理论体系首先由Williamson基于交易成本经济学提出,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都试图把各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到资产专用性对资本结构影响的研究中,这样就形成了基于不同角度的专用性资产对资本结构理论流派。

国外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以下两种理论流派:资源的战略管理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资源的战略管理理论将专用性的资产看作公司的一种独特的资源,可以帮助公司在其产品市场上建立起竞争优势。这会影响到公司的筹资成本进而影响公司的最佳资本结构选择。交易成本经济学视角下的公司融资理论指出,对债务与权益的具体选择主要取决于公司的资产专用性。

国外实证研究大多支持资产专用性与资本结构正相关的结论,其中有代表性的实证研究有:Srinivasan Balakrishnan和Isaac Fox就公司专用性资产和其他特点对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程度进行了实证研究,表明企业专用性资产对财务杠杆差异的影响最大。国内研究则主要集中在运用交易成本理论对资产专用性与资本结构进行实证分析,理论分析大多借鉴国外研究成果。

2.债务期限结构

债务的期限结构是指短期债务与长期债务之间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其主要理论研究成果如表1所示。

国外实证方面的标志性研究有Guedes和Opler利用1982年~1993年美国上市公司的数据对影响公司负债期限结构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国内关于债务期限结构的理论研究其实不多。

三、实证检验

理论上不同流派基本赞成资产专用性与公司的负债期限结构负相关(见后文研究假设)。以下将运用制造业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对资产专用性与负债期限结构的关系进行普遍性和敏感性检验。而后,将实证结果与理论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1.研究假设

承袭资产专业性于资本结构研究的方法论,本文将从资源的战略管理和交易成本两个角度对资产专用性与企业负债期限结构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

从资源的战略管理角度而言,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企业正逐渐从依靠低成本或者垄断资源赢得竞争优势转向依靠创新展开核心竞争力较量的“超级竞争”阶段。专用性的资源是公司组织所拥有的有价值资源,也是公司维持和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之一,且产品市场竞争程度越激烈,公司越易投资于专用性较高的资产,以获得更高的投资报酬率。由于信息不对称不可避免的存在,当企业拥有较高的专用性资产时,债权人不会对企业的资产专用性程度进行评估后再决定是否提高报酬率或追加限制性条款,因此企业向外界融资时,为了规避长期债务带来的交易费用的提高和债务到期时的现金压力,加之短期负债可以约束资产替代行为和防止定价偏差,就会多进行短期债务融资。

其次,交易成本理论认为交易资产的不同程度的专用性水平会导致不同的交易成本,从而决定了不同的融资方式。企业对其资产保持一定的专用性是为了使自己的产品和其他竞争对手的产品产生差异,但这会使得该资产很难再用于其他方面。此时,债权融资的契约条款就会被逆向调整,债权人会索取较高的利息或者追加限制性条款作为高风险的补偿。如果贷方在此时坚持使用负债融资,那么这种交易的成本将会更高。就企业本身而言,长期债务意味着更高的风险和更大的债权融资交易成本,可能抑制对高专用性资产的投资,导致生产效率的下降,但是对专用性资产的投资又可以降低生产费用、提高产品质量、并使自己的产品与其他产品不同。所以债务治理将抑制公司对专用性资产的投资,换句话说,当公司想要投资于专用性资产时,通过短期债务筹集资金将更方便。

由此提出假设:资产专用性与债务期限结构负相关。

2.实证模型及变量界定

(1)被解释变量负债期限结构的计量

对于负债期限结构的计量,本文采用Ozkan等人的方法,用一年以上的债务占全部债务的比例,并用符号Y表示。

(2)解释变量资产专用性的计量

考虑微观基础的企业资产所涉及的内容将资产分为人力资产和非人力资产,本文主要是对非人力资产的专用性问题进行研究。采用Titmna和Wesses的做法,将销售费用与销售额之比作为资产专用性的替代指标。

(3)控制变量的计量

本文选取控制变量的基本依据是表1中各种债务期限结构理论假说,在此基础上,重点参考了国内学者对债务期限结构的实证研究结果而得以最终确定,各变量定义表如表2所示。

3.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样本遵循以下原则:(1)选取1998年到2007年持续经营的沪深两市仅发行A股的制造业上市公司;(2)剔除ST、*ST、SST、S*ST和PT类处于财务状况异常的上市公司;(3)剔除1998年至2007年中任一年未被划分为制造业的公司,若不剔除这些个体,将使得所得样本为分平衡面板数据而影响回归结果的准确性;(4)为了保证所选个体的边际税率取值范围为0到1,保证税盾作用的存在构造检验税收理的前提条件,剔除1998年~2007年中任一年所得税不为正或者税前利润为负,以及少数边际税率大于1的公司。经过这样的筛选,最终选取沪深两市84家上市公司1998年~2007年的数据,共840个观测样本。研究中所用数据均来自于CSMAR数据库。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1.模型的合理性检验

(1)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

对各变量原值采用不同的面板单位根方法进行检验,所有变量或多或少的有几个指标显示存在单位根,因此这些变量可以看做都是不稳定的。一阶差分值的面板单位根检验结果显示除了SIZE和PE的Breitung指标之外,所有变量在远远小于1%的显著性水平下是稳定的。然而Breitung指标的检验是基于面板同质,其所得的检验结果相对与面板异质而言,可信程度较低。所以,从不同方法对差分值进行的面板单位根检验基本可以确定,所有变量的一阶差分值都是稳定的,即所有变量都是一阶求积即序列,也就是说本文模型所用变量是非平稳变量。因此需要进行协整检验,以判断是否可能属于伪回归。

(2)面板数据的协整检验

Pedroni. Shiller & Perron , Perron ,Pierse and Snell 检验对时间维度非常敏感。同时如果使用Johansen进行多参数协整检验,滞后差分选择是敏感的。因此,在短的时间序列,Johansen 协整检验是不可靠的。因此本文采用Pedroni以回归残差为基础构造出7个统计量进行面板协整检验。

资产专用性与负债期限结构的面板协整检验结果表明,Pedroni以回归残差为基础构造出7个统计量都在远小于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原假设:不存在面板协整关系)。因此两者存在协整关系,即存在长期稳定关系。

2.回归结果分析

(1)资产专用性和债务期限结构描述性统计比较

通过对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可以知道:我国上市公司的债务以短期债务为主,长期债务和资产专用性的平均比例为17.37%和5.58%,中位数为12.06%和3.58%,表明长期融资比例较高的公司和资产专用性比例较高的公司均占少数。为什么我国上市公司对短期融资有着如此明显的偏好呢?首先从债务的成本角度而言,短期债务由于能够约束企业的资产替代行为及降低定价偏差的相对优势而使得自身的成本较低,作为理性的债权人,会将此反映到债务资金的价格中,即长期债务的成本较高,短期债务成本较低。其次,长期债务较之短期债务更高的利率也可以看成是其高成本的补偿。企业从降低负债融资成本的角度出发,自然会选择利率较低的短期负债。

(2)回归结果

采用HAUSMAN检验的结果如表3所示,从HAUSMAN检验的结果可以确定:本文的面板数据将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最后的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

从回归结果可知,资产专用性和债务期限结构关系的随机效应回归方程支持了负债期限结构中的成本假说、期限匹配假说和税收假设理论,信号传递假说的结论则没有在本模型中得到支持。回归方程中资产专用性的符号为负,且在远小于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检验,说明资产专用性对企业的负债期限结构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即企业的资产专用性程度越高其长期负债的比例越小,与前文理论分析的结果一致。

资产负债率的符号为正,支持了Myers(1977,1984)关于债务期限与杠杆水平之间存在正相关性的论断。其它的内部因素:资产期限、杠杆水平、企业规模和税盾作用这些前人研究较成熟的企业内部因素对债务期限结构的选择均具有显著影响,且影响方向与预期方向一致。企业资产期限、杠杆和规模与债务期限结构正相关,说明企业的资产期限越长、资产负债率越高或规模越大,其将会倾向于发行越多的长期负债。公司的债务税盾与债务期限结构负相关,说明边际税率更低的企业倾向于选择长期负债,此结果支持了税收理论。

公司质量对债务期限结构的影响不显著,没有支持信号传递理论,但是其对债务期限结构的影响方向与理论分析是一致的。这并不能说明信号传递理论的错误,而只能说明公司质量优劣的信号对企业的债务期限结构决策的影响并不重大。从对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的表4可以看出,市盈率的平均值为58.583,与西方成熟资本市场的市盈率相差较大;中位数为32.672,市盈率较均值更高的公司占了大多数,这也反映出我国资本市场的不完善,其所传递的信息的可靠程度本身就值得质疑。

3.敏感性分析

上文的回归检验中,被解释变量中的长期负债直接采用了企业的“长期负债合计”科目所列示数值,但是从企业债务政策及其实际选择看,流动负债项下的“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只是因为债务的自然到期而被归到流动负债项目之下,在性质上仍然属于长期债务,这样分类才能更准确的反映企业债务的真正性质,以及企业对不同期限债务的实际决策。因此,用(长期负债合计+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总负债表示债务期限结构应该更合理。在进行了这样的变换之后,所得回归结果与上文基本是一致的。

五、研究结论

本文根据国内外关于企业资产专用性与资本结构关系方面已有的研究成果,借鉴其研究的方法论,采用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对专用性资产与债务期限结构的关系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在控制其他众多因素的条件下,得出了与理论分析一致的结论:资产专用性与债务期限结构负相关,即随着资产专用性的提高,企业应该使用更多的短期负债来融资。

资产专用性是影响我国企业债务融资的主要因素,其次才会考虑负债期限结构与资产期限匹配、权衡长短期债务成本、税收税盾作用和成本。需要指出的是:从研究结果中发现上市公司的债务期限与其资产期限是呈显著正向关系的,且上市公司的短期债务普遍偏高,这意味着上市公司的固定资产普遍较少,也意味着上市公司存在着固定资产投资不足的倾向。因此,从整个国民经济可持续增长的角度来讲,当前应积极发展长期债务市场努力降低上市公司进行长期债务融资的成本,从而诱使其借入更多的长期债务,以便有更多的长期资金用于其长期资产的投资,从而切实提高其盈利能力的可持续性。

由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限制,本文只选取了一个指标来衡量资产专用性,这就无法保证本文所选取的资产专用性的替代指标可以完全反应公司的资产专用性程度。因此,未来研究的方向之一便是完善测度企业资产专用性的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李青原 王永海:资产专用性与公司资本结构――来自中国制造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经验证据.会计研究,2006(7),66~72

[2]朱 磊:负债期限结构对企业投资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软科学,2008(7),128~133

[3]郑建明 谢潇潇:我国上市公司债务期限结构的决定因素――来自三大行业120家企业的证据.当代财经,2008(2),55~60

结构专业论文篇3

1地球科学信息与技术专业中数据结构的教学现状与困境

笔者对中国海洋大学、同济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南大学、河南理工大学、石家庄经济学院8所院校的地科专业数据结构课程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认为该专业数据结构课程教学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1教学内容与专业应用脱节笔者对上述8所学校的地科专业的基础信息进行了汇总和分析(见表1),发现8所学校的地科专业成立时间比较晚,集中在2002年至2006年,而且依托学科多为地质学、勘察技术、地球物理学、测绘学,科研实力雄厚、教学经验丰富,但缺乏计算机学科方面有经验的教师。目前大部分从事数据结构教学的教师来自于计算机学科,这些教师具有丰富的计算机学科的专业知识,但缺乏的是如何把数据结构同其本专业进行有机地融合,使学生误认为学习数据结构仅仅是为了掌握相关的计算机技术,而与本专业的知识结构没有直接联系。

1.2学生的计算机语言基础较为薄弱数据结构就教科书的内容而言,主要介绍一些算法,理论性强,大部分算法只给出主体的部分,通常采用伪代码、C语言或者类C语言描述,如果没有很好的计算机语言基础,学生就不能很好地在上机实践中编写完整程序去检验算法[2]。目前,地科专业学生不重视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学习,导致其计算机语言基础较为薄弱,影响其对数据结构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实践。

2数据结构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

2.1依据专业特色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由表1可知,8所学校地科专业的专业特色各不相同。依据专业特色调整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把地球信息科学专业知识与数据结构理论进行有机地融合,使学生明白数据结构课程在本专业知识体系中的位置。

2.2注意前导课程的复习针对学生计算机语言基础较为薄弱这种情况,在数据结构正式开始学习之前需要复习一下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的相关知识,如数组、指针、函数(特别是指针做函数参数)、结构体等[3]。然后,对刚进入本课程学习的前几个算法给出完整的程序并加以详细讲解,使学生理解算法和源程序之间的关系。

2.3协调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与数据结构关系为避免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与数据结构课程使用的计算机编程语言不一致而导致数据结构课程教学效果差的情况发生,需要保持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与数据结构编程语言一致、编译平台一致。在数据结构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在编译平台环境中使用高级语言编写完整程序去检验算法的能力。

3数据结构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

3.1加强学生计算机编程能力的培养力度首先需要加强地科专业学生计算机编程能力的培养力度。学生应该明确自己学习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的目的,不是把它作为纯理论的课程来学习,而是作为应用技术来掌握,为数据结构课程的顺利学习提供扎实的应用基础。根据这种情况,在这一模块的改革过程中需要对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和数据结构课程教学的内容进行微调,在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原有内容的基础上添加几章“数据结构”的基础内容,在数据结构课程正式开始学习之前需要复习一下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的相关知识,使两门课程内容顺利过渡和衔接。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编程能力,也使两门课程融会贯通。

3.2培养学生算法验证能力在第一模块的基础之上,学生还必须理解数据结构基础理论,具有算法验证的能力。简单地说,数据结构是一门研究非数值计算的程序设计问题中计算机的操作对象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操作等的学科。对于学习数据结构的学生,不能靠死记硬背,必须理解数据结构中的各类定义,抓住研究数据结构的规律,这一规律就是,在研究一种数据结构时,要掌握它的逻辑和物理关系,逻辑关系在其定义中阐述,物理关系在它的存储结构中说明。另外,数据结构学习一定要要求学生自己独立完成代码实现,虽然有时候学生理解算法内容了,但是实现上面还是会遇到很多困难的,解决这些困难会帮助学生提高算法验证和程序设计的能力。

3.3培养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在前两个模块的基础之上,学生还必须具备专业应用能力,将数据结构理论灵活的应用于本专业领域。对于地科专业的学生来说,在后续课程和以后的工作中有许多地方需要数据结构理论,如:在数据结构课程中学习的排序问题的算法,以及基本的树、图等数据结构,是计算机科学的基本功,无论是在数据库还是网络中,都将作为基本知识来运用;同时,通过B+树、Hash等高级数据结构的学习,也对学生今后数据库的学习影响颇深。根据这种情况,在这一模块的改革过程中首先需要依据专业特色调整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把地球信息科学专业知识与数据结构理论进行有机地融合,使学生明白数据结构课程在本专业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在数据结构课程教学中加入位图、遥感图像、DXF文件、MIF文件、SRF文件等常见图像或图形文件结构和四叉树、八叉树等二维和三维图形数据文件存储结构,使学生能够理解数据结构的真正内涵并能活学活用,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专业知识的理解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鼓励学生参与数据结构与专业相结合方面的课题研究,如“基于VTK技术的三维地层可视化研究”项目需要将专业知识、数据结构理论、数据库理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交叉融合,学生参与此项目既可以加深对数据结构理论的理解,又提高了专业综合应用能力。此外,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时布置相应的课题,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完成这些课题,以求进一步提高学生应用数据结构解决专业问题的综合能力。

4结语

结构专业论文篇4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课程结构;模块化“人”字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1-0248-02

课程结构是指在学校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过程中,将所有课程类型或具体科目组织在一起所形成的课程体系的结构形态。它是课程体系的骨架,规定了组成课程体系的学科门类,也是培养目标转化为教育成果的纽带。应用型本科教育以培养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使用面宽、创新意识浓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要求各专业紧密结合地方特色,将企业需求和学校需求统一起来,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而,其课程结构必须体现出它的价值取向,根据生源个体差异来设置课程和优化教学内容,培养出符合地方需求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一、应用型本科课程结构应遵循的基本准则和价值取向

专业性质与特点决定了课程的性质与特点。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结构应该遵循:(1)课程设置多维性。既要满足高等教育的学科体系,又包含职业教育元素,侧重技术、技能及知识的应用性。(2)课程开发多元性。培养目标、市场需求、行业规范、学生特点,构成课程开发多元性。(3)课程目标定向性。遵循“鸟型不离卵”原理,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课程目标的应用性始终不变。(4)课程形态的自组织性。在知识体系中,基础理论处于稳定层,专业理论处于亚稳定层,技术知识处于不稳定层。因此具有职业性、技术性特征的应用型本科教育要实现持续、协调发展,其课程形态须具有较强的自组织性。(5)课程内容的实践性。由模仿性实践向开发型、智力型、创新型实践转换。(6)课程体系模块化。主要解决人才培养周期长和市场需求变化快之间的矛盾;解决知识适应性与职业岗位针对性矛盾;解决学生个性与课程计划相适应矛盾。(7)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应用型本科教育在于体现人的自我实现,课程设置多类型便于学生自主选择课程进行学习。

同时,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结构的价值取向要以能力为中心。这里所要求的“能力”不仅是岗位能力,更应是职业岗位群能力;不仅是专业能力,也是综合能力;不仅是就业能力,更应是一定的创业能力;不仅是再生性技能,也是创造性技能。这样的应用型人才在以成熟的技术和规范为基础、具有某种职业岗位的职业技能、技艺和运用能力的同时,具有构建应用知识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的二次开发的能力、科学研究的能力。所以,实现“以能力为本位”是构建其课程体系的价值取向。

二、应用型本科课程结构的构建思路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课程结构应具有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课程结构的均衡性要求课程体系中的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能够保持一种恰当、合理的比重。而综合性更加注重加强学科的综合性,它要求学生将经验和生活实际相联系,对不同的学科提倡追求彼此之间的关联,相互补充,从而加强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改变现行课程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对于选择性,主要是针对地方需求、学生的个性差异而言,它要求课程的多元性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以显著的特色来突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方向,从而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均衡性保证了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相互平衡,综合性体现了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宽口径,选择性突出了课程结构的差异化。三者相互关联,相互补充,充分反映了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本质特色。

基于以上考虑,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结构的构建思路应从地方经济的发展需求出发,围绕着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以高级职业资格认证为载体,强化职业技能和现代应用能力的培养。

值得注意的是,课程结构设计不能一劳永逸,应适时调整课程,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要求,使得人才培养方案具有现实性、现代性、可操作性。

三、模块化“人”字形课程结构探索

当前,国内外高等教育课程结构大致分为:专业纵深“I”型结构,在一定理论基础上为某个专业服务;专业分支“丫”型结构,理论基础是为同一类多个专业方向服务;基础宽厚“A”型结构以基础面广、根基扎实为特点;纵条“M”型结构,以岗位知识与技能要求为依据决定课程内容与课程排序,针对性强;倒“T”字形结构,用于专业方向单一、专业面较窄专业;“山”字形结构,适用于专业方向较多的专业。

根据以上课程结构多种类型分析,结合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结构的基本准则和价值取向,构建的模块化“人”字形课程结构(见示意图),既体现了“A”形、“Y”形结构的特征,又包含了“M”形、“山”字形结构元素。同时破除了学科之间的壁垒,突出了以人为本、彰显学生个性发挥、重在素质教育、技能培养、创新发展的应用型本科教育特色。

1.基础理论素质模块。理论素质模块的构建体现了厚基础、宽口径的课程设置指导思想,也兼顾了生源基础理论知识差异化现实。三个子模块中分别设置若干基础理论课,虽然部分课程名称相同,但学分不同,要求掌握的知识点标准不同,供学生自选。

2.人文素质模块。人文素质模块主要是培养人的政治修养、敬业精神、诚信、责任心、行为规范、法规意识、人际交往能力、职业道德。同时提供了文理科学生互补的学科内容,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依示意图所示,人文素质模块是支撑“人”字立稳的支柱,该支柱缺失,“人”字就会立不起来,自然倒下,因此任何类型层次的教育,必须重视先树人后成才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

3.专业素质模块。专业素质模块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顶层设计,它紧扣培养目标分解成为四个子模块。其中,专业基础课程内容、知识范围介于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在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起桥梁与纽带作用。专业技能培养主要是为了拓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更加适应社会的需求。专业技能在求职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与之相对应的职业资格证、计算机应用水平、外语水平等正是学生进入职场的教育资本。面对这一现实,通识能力培训专门对学生设置了外语、计算机能力提升相关课程和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志向加以选择,全方位拓展个人就业能力,为学生尽快就业提供一条快捷通道。实践实训课是专业素质模块的关键环节,它让学生亲自顶岗操作,使学生加深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可以将专业知识与实践实训课进行匹配,使得一定的专业知识对应一定的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理论,在理论中提升实践。

从示意图看出,基础理论素质模块、人文素质模块好比人的左腿和右腿,专业素质模块好比人的整个上身。三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其中,人文素质模块是做人的基础,理论素质模块是知识的铺垫与承接,专业素质模块是培养目标的核心。

四、模块化“人”字形课程结构的特点

1.正视学生的差异。应用型本科教育生源质量整体参差不齐。因地域因素、政策因素,许多学生入学起点不同,甚至生理、心理素质也有差别。模块化“人”字形课程结构充分考虑了这点,学生可以按照课程设置,依据自己的基础和需求在每个子模块里选择适合自身学习的课程。同时,采用分层教育的教学手段,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寻求自身的发展空间。例如,学校可以按照学生的差异制定不低于最低学分数要求的教学标准,由老师指导在三个模块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必修和选修课程,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2.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模块化“人”字形课程结构给学生搭建了较宽的课程选择平台,较好地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三大模块中,每个大模块又由若干子模块组成,每个子模块又由若干课程构成,使“人”字形课程结构的组成有骨有肉,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基础情况以及个人的志向选择适合自身学习的课程。同时,课程设置配套弹性选课制度及学分制度,学生可以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课程、选择教师及修读方式。

3.注重人文教育培养。由于社会功利主义现实的侵蚀,伴随着人成长过程的各阶段教育过分强调分数的价值,教育的客体以考试成绩为核心,漠视了学生人格的塑造,扭曲教育的本质,从而造成学生竞争的压力和心理上的失衡。因此将人文素质模块视为“人”字形的支柱,缺少这一支柱人就会自然倒下。该模块重在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独立思考,重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看出,“人”字形课程结构十分注重人文素质培养,将其视为整个人才培养的根基。

4.增强实践教学环节。纵观整个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技能培养所占比重较原教学计划有较大提升,并贯穿整个专业素质模块中。在专业素质模块中,专业理论及专业模块与实践实训模块相互依存。不同的理论课程安排相对应的实践教学环节,使得学生能够从实践中深化理论,从理论中提升实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践实训模块还采用“校企合一,产学一体”的培养模式,使得学校为企业提供科技新成果,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场所。校企合作教学使得技能训练在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得以实现,从而增强实践教学实效性。

五、结语

结构专业论文篇5

一、从教育观念的结构审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预设观念

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不同的教育观念的结构。以下从内容结构和心理结构审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预设观念。按照学前教育观念的内容体系,可以将教育观念的结构划分为学前教育目的观、功能观、学前儿童课程观、教师观、学前儿童观、师幼关系观、游戏观、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观、生活教育观以及幼儿园的健康、社会、科学、语言、艺术等五大领域活动教育观……。由于近现代学前教育理论的飞速发展,当代学前教育理论结构内容已经基本揭示了学前教育的本质内涵和发生发展规律,而且呈现系统化、结构化、组织化、概念化的观念群体系,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预设观念很显然并没有从本质上获得当代学前教育理论的本质内涵,而且不具有系统性、结构性特点,只是对学前教育零散的、个别的感性认识。教育观念的心理学成分分为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认知成分是对教育现象的认识看法,认知成分的具体表现有可能是概念化、专业化的认知,也有可能是经验性的认知;情感成分是个体对某种教育观念情感倾向性,表现为个体对某种教育观念是否认同,比如态度上的喜恶、情绪状态上对某种教育观念的激情、执着或冷漠等等,高层次教育观念的情感成分是稳固的,表现为对正确的教育观上升为一种坚定的教育信念;行为成分是指教育观念在行动中的表现,对行动的影响力等等,具体表现为教育观念对教育行动是否具有推动力,对教育行动的效果是否具有良好的影响。从以上心理成分分析,在认知成分方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预设观念的认知成分是经验化的,不是概念化的;在情感成分方面:其情感成分比较复杂,可能表现为不稳定,容易受具体情境的影响发生变化,也可能受思维惯性和个性的影响表现出固执;在行为成分方面:其行为成分的作用力不可低估,但由于专业性较弱,有可能对教育实践产生不良影响。可见,无论是从学前教育学的教育理论内容结构,还是从教育观念的心理结构审视分析,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预设观念与专业化教育观念具有很大的差距,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观念将至关重要地直接影响到她们将来的教育实践的方向和效果,直接影响着她们将来的教育对象———学前儿童的身心是否健康和谐发展,从宏观上而言,她们的教育观念影响着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怎样在短短几年的专业教育中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原有的教育预设观念进行重构,促使她们确立系统化、专业化的教育观念,是摆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面前的紧迫课题。

二、教育观念重构:对建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观念的目标、内容和建构思路的理论探讨

在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预设观念的审视的基础上,我们可以从理论上探讨建构专业化教育观念的思路。

1.明确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观念的发展目标和内容。根据教育观念的有关理论和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预设观念的审视分析,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观念的发展目标就是构建一个牢固的、具有行动力和良好教育效果的,并且内化为学生素质的,呈现专业化、系统化的学前教育观念群体系,具体目标内容包含学前教育目的观、功能观、学前儿童课程观、教师观、学前儿童观、师幼关系观、学前儿童学习观、游戏观、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观、生活教育观以及幼儿园的健康、社会、科学、语言、艺术等五大领域活动教育观等等。这是一个长远的理想目标,应该成为本专业学生教育观念培养方面的根本方向。本发展目标在培养过程中起着导向、激励和评价准绳的作用。为达成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观念的发展目标,提供给学生学习的内容就是本文第一部分所述的第一、二种形态的教育观念。以上内容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外学前儿童教育家如福禄倍尔、蒙台梭利、陈鹤琴、陶行知等的论著;国家颁发的经过严格专业论证的学前教育政策文件,例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等,以及体现当前学前教育最新研究成果的、登载在学前教育专业核心期刊的学术论文等等,这些都应该成为构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观念的重点内容体系。

2.结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预设观念的审视,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获得重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观念的思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观念的建构属于认知发展领域的范畴,建构主义理论为本专业学生教育观念的建构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的鼻祖皮亚杰提出,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在现有图式基础上通过同化和顺应等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平衡状态过渡;斯腾伯格和卡茨等人强调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维果斯基提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中内化发展起来的,通过掌握精神生产的工具———语言符号系统以及心理抽象这一概括机能的提高,促使各种心理机能不断变化、重组,就会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高级心理系统。维果斯基还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理论。他认为为了确保教学的有效性,教学应向学生提供适当水平内容的教学和有一定指导的社会环境,提供挑战性认知任务和支架。教师作为学生的指导者,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知识,学生的发展又为教师提供新的教学任务。据此,可以从理论上获得以下几个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观念重构的思路:第一,要激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主动学习专业理论的意识,促使学生在现有图式基础上主动通过同化和顺应等自我调节机制建构更高水平的学前教育认知结构。第二,要从学生的学前教育预设观念出发,找到最近发展区,提供支架,循序渐进地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观念体系的建构和螺旋式上升。第三,要创设协作、会话等情境,促进学生通过自我会话、互动会话等活动进行更有意义的建构。第四,要促进和发展学生的高级心理发展的工具,即语言符号系统的完善,抽象概括机能、反思能力的提升等等。建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观念体系的各种途径,例如本专业开设的专业理论课、读书活动、专业写作、见习、实习等都应该围绕以上思路进行。

三、实践探索:以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开展专业读写活动的实践为例,探索重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观念,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结合笔者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中进行的教改实践,以在本专业开展专业读写活动的实践为例说明重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观念的具体实施方案。

1.通过大量的正反学前教育案例对比,促使学生对其现有预设观念产生危机感,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循序渐进建构专业化的教育观念体系。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观念偏差的情况,她们没有认识到专业阅读和写作的重要性,一些学生甚至凭感觉认为做幼儿教师不需要太多的书本理论知识,对理论课程存在一定的轻视和厌倦心理。为了增强学生主动建构先进教育观念的意识,笔者注重切合学生的体验以及正反案例的分析,激发学生的专业发展觉醒意识。例如,笔者向学生提出过这样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当幼儿因为争抢玩具而吵起来,甚至打起来的时候,专业的幼儿教师和不够专业的幼儿教师分别会怎么处理?”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好奇的探究中议论纷纷,由于这时她们先进的学前教育理念尚未建立,往往难以说出专业的幼儿教师的做法,她们的讨论停留在“教师为幼儿充当裁判”这样的处理方案之中,最后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下,她们终于明白“当幼儿之间发生冲突之时,教师充当裁判”不是专业的做法,因为在这里“教育的主体是幼儿”这种先进的教育理念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幼儿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调停,而专业的幼儿教师绝不会充当幼儿发生冲突时的“裁判”角色,而是充分利用幼儿发生冲突的契机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引导幼儿在冲突之中学会交往、学会解决问题。经常性地对正反案例的分析和思考之后,学生就会讶异地觉察出教育理论的重要性和先进的学前教育观念的重要性,不知不觉中加强了她们阅读和感悟教育理论的意识,提高了她们自我专业发展的意识和主动性。而且对这些大量的学前教育正反案例、专业和非专业的案例中所产生的教育效果的分析,在切合她们原有预设观念基础上提出“最近发展区”,学生原有的预设观念通过同化和顺应等自我调节机制得以重组,这时,学生原有的教育预设观念的低水平和非专业化状态会让她们产生极大的危机感和不平衡状态,这种不平衡状态带来的不适感和对新的平衡状态的追求又会促使她们继续学习,进行更高层次的教育观念的重构。这时向她们介绍学前教育专业书刊的条件就成熟了,这时,笔者就向学生列出一些本专业的阅读书目,鼓励学生进行主动阅读、循序渐进地学习和提升,不断建构高层次的、专业化的教育观念体系。

2.构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读书环境,形成读写氛围,形成协作互动的意义建构。在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指导之下,笔者意识到读书兴趣的培养需要有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一个书香四溢的专业文化氛围。唯有让学生耳濡目染书香,阅读的兴趣才会生发,阅读的激情才会点燃。为此本专业召开了以“读教育名著,悟教育真谛”为主题的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活动,以演讲、朗诵、读倡议书等形式,号召人人动手,构建本专业的阅读角,学校也专门购买一批教育名著,放置于阅读角。为了构建一个良好的阅读文化氛围,本专业学生还动手营造好课室和宿舍文化,张贴了“阅读,心灵的呼吸”、“读学前教育名著,悟学前教育真谛”等标语,张贴了福禄倍尔、蒙台梭利、陶行知、陈鹤琴等中外学前教育家的画像,每位学生还制订了一个阅读写作计划,张贴于专业教室专设栏目中,便于相互交流,互相监督。在专业教室后面的宣传栏里,教师把全体学生分成若干出版小组,定期出版一些读书宣传内容,如“我的教育感悟”、“我的读书体会”、“我的读书发现”等栏目。此外,笔者积极把阅读与实践结合起来,结合学校安排的见习实习活动定期带领学生深入市里办学先进的幼儿园,引导同学们细致观察,深入了解,用心体会幼儿园的办学方向、办学策略等,把好的做法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方法。同时,对实践中一些不符合教育规律的做法也要求学生敢于质疑,在高级思维层面进行感悟、概括和反思。针对阅读疑难和实践困惑开展教育观念交流讨论会,教师作适当地点拨,或参与其中讨论交流,有效促进学生教育观念的建构。学生常常在教育观念交流会上针锋相对,为教育问题争论不休。例如:“俗话说三岁定八十,你赞同吗?”这个论题就曾引起学生激烈的争论,笔者趁机引导学生精读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让学生在大师思想引领下获得儿童关键期、敏感期的有关理论,树立正确的儿童观。由于网上QQ聊天在学生中普遍运用,本专业还发动学生利用QQ空间这个平台,把教育随笔发表在上面,利于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评点,而且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互动的、具有社会性意义的教育观念建构更有效的平台。

3.建立学前教育专业读写活动的长效机制,促使学生正确教育观念的不断稳固和系统化。学生专业化教育观念的有效建构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和过程。每一项活动,只能取得一些短期的效益。只有建立长效机制,长期抓,抓反复,兴趣才会增强,习惯才会养成,良好的观念才会稳固。因此,本专业以专业读写活动的开展作为中心工作,把促进学生先进教育观念建构的各种举措制度化,并建立相关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形成建构教育观念的长效机制。比如在学前教育专业每月定期举办“阅读之星”的评选,以阅读量和阅读体会的质量作为评选的依据,每月评出三名同学,对评选上的同学期末专业成绩奖励10分。每月还举行教育随笔或教育名著读后感的评选,对评出一、二、三等奖的同学也在期末专业成绩上分别给予奖励8分、5分、3分。这样,把专业读写活动与专业成绩挂起钩来,读书的长效机制得以建立,阅读交流和写作成了一种长期的活动在本专业开展起来,建构专业化、系统化的教育观念的目标逐渐得以实现。

结构专业论文篇6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 创建医学英语句式库 研究生专业英语写作

非英语专业的研究生英语是在校研究生重要的公共学位课程,因此得到各高校研究生培养部门和教师、研究生的普遍关注。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新的形势对我国的高校毕业生,尤其是研究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研究生、尤其是医学研究生来讲,能够阅读医学专业英文文献,撰写医学英语专业论文和摘要尤为重要。这对医学研究生英语教学提出了一个严峻的挑战。然而,作者在多年的研究生教学以及学术交流中发现,目前的研究生英语教学存在以下两大问题:

①研究生英语教学仍然停留在基础英语教学上,几乎完全与研究生所学专业相脱节,不能起到有效地促进研究生专业发展的辅助作用。

②研究生英语教学忽略了高层次外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即医学专业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研究生,尤其是医学研究生对于专业英语写作有着迫切的需求,却茫然无从着手。

这些研究生英语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难题,得到全国研究生英语教学部门及教师的广泛关注。有些高校已采取各种方式努力加以解决。如:和专业教师合作修改研究生专业论文,或在研究生英语教学中讲解科技论文的写作方法,等等。然而这些方法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研究生专业英语写作难的问题,研究生或者仅仅学到了写作方法,而对于如何遣词造句仍然无从着手,或者仅仅某一两篇论文得到了修改,却不能持续性地发展专业论文写作能力和终生学习的能力。

针对研究生专业英语写作难的问题,作者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提出创建医学英语句式库的教学方法,并通过教学实践达到了非常有效的效果。作者在此对其理论基础、基本内容、实践意义做一详细介绍。

1 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简单地由外部到内部的转移和传递,真正有效的教学是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只有那种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良好的教学”(Vygotsky,1962)。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中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以获取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程序和方法,优化完善认知结构,获得自身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通过独立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努力使自己成为知识的积极建构者,逐步提高自控能力,学会自主学习,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目前比较成熟的教学模式主要有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和随机进入教学。其中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2 创建医学英语句式库的基本内容

2.1 医学研究生专业英语写作难的原因分析

据作者多年的研究生教学发现,研究生的医学专业术语、词汇量并不小,但进行医学专业英语写作却相当困难。这是一直以来困扰医学研究生的亟待解决的难题。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两方面:

2.1.1 学生的原因

研究生的知识结构中,医学专业术语只是以独立个体的形式存在着。由于对医学英语的语言规律和句式结构的缺乏,使他们不能搭建句式框架,也就无法将已知的医学专业术语运用于专业英语写作中,因此也就无从完成专业英语写作。

2.1.2 教学的原因

目前的医学研究生英语教学与研究生专业相脱节,研究生教学仍局限于基础英语,没有帮助学生解决其专业英语写作难的问题,为其专业发展起到有效地辅助作用。

2.2 创建医学英语句式库的教学内容

此教学方法实在教师的指导下和带领下,研究生自主探索医学研究生自主检索医学专业文献、探寻医学英语的语言规律、发掘医学英语句式结构,并以其为框架进行自主医学专业英语的写作实践,并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积累,逐步创建医学英语句式库的过程。具体步骤如下:

2.2.1 教师指导

专业英语写作方法;创建医学英语句式库的步骤、方法。

2.2.2 学生分组

将学生按照专业或相近专业分成研究小组。

2.2.3 学生自主检索文献

以小组为单位,检索、搜集本专业权威文献,并上传到小组公用电子邮箱,作为搜集句式语料的文献资料。

2.2.4 学生自主搜集语料

从专业文献中探索医学英语的语言规律,发掘医学英语的句式结构,并以句式结构为框架,将医学术语、词汇灵活地运用于其中,以句子、段落为单位进行写作训练。

2.2.5 小组讨论

学生互评句式语料,提出修改意见。

2.2.6 教师指导

学生将预料和句子以PPT形式在课上展示,教师予以点评、指导、修改、储存。

2.2.7 创建句式库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将存储的语料整理成句式库。

3 创建医学英语句式库教学的实践意义

3.1 此教学方法解决了医学研究生英语教学与研究生专业相脱节的问题,以及医学研究生专业英语写作的难题,使医学研究生的专业英语写作能力得到飞跃性的提高,同时培养其终生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其个人专业发展,发表高层次的学术论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奠定基础。将医学研究生英语教学与研究生专业紧密相连,解决了两者之间相脱节的现状,促进研究生的个人专业发展。

3.2 在培养在校医学研究生的专业英语写作能力的同时,为广大医学研究生和医务工作者撰写专业英语论文和摘要提供宝贵的参考资源。

3.3 此教学方法不仅适用于医学研究生教学,也同样适用于高校其他专业的研究生教学当中,切实将研究生英语教学与研究生专业紧密相连,提高研究生的专业英语写作能力,为研究生的专业发展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并培养其终生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唐松林.建构主义对客观主义的检讨及其教学原则[J].外国教育研究,2002年第一期.

[2]姜晖,王凌云.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基础探究与外语教学,《外语艺术教育与研究》2010年第三期.

[3]杨小菊.支架理论在英语教学设计中的运用,《中国基础教育研究》2009年第2期

[4]Bruner,J.S.The Process of Education[M].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0.

[5]Piaget,J. he Origins of Intelligence in Children[M].New York: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1966.

[6]Vygostky,L. S.Thought and Language [M].Cambridge,Mass:MIT press,1962.

基金项目:天津医科大学科学基金项目(编号:2010ky60)。

结构专业论文篇7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当前电子商务市场保持加速增长态势。可是近年来,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很低、就业难度很大。自2002年始,电子商务专业设置至今已有10年之久,很多高校都设有电子商务专业。但是从目前情况看,这些电子商务人才不能为企业界所接受,高校应及时调整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式,加强自身的建设。

二、当前我国电子商务专业就业现状

我们按照“电子商务专业”、“应届”、“本科”的标准对全国各地的人才市场通过走访、函询、电询等方式做了相关的调研,同时访问了各大招聘网站(50余家)。需说明的是,“电子商务专业”未界定计算机类和经管类;“应届”意味着毕业生无工作经验;“本科”是学历标准。通过归纳总结调研情况,我们可以发现:

1.从电子商务专业就业方向角度,就业主要集中在生产企业、商业企业、电子商务企业、物流公司等。

2.从电子商务专业岗位角度,职位包括:网站编辑与运营、网络运营、(旅游)电子商务营销专员、网站内容编辑、网站设计、实施工程师、物流流程规划、营销专员、储备干部等9大类。

3.从招聘单位选拔人才角度,调研显示,企业在计算机类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和计算机专业学生之间,更愿意选择计算机专业学生,在管理类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和管理类各专业的学生之间,更愿意选择后者。

三、基于市场需求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问题及对策

1.电子商务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目前,各个高校非常重视教师结构的合理性和专业教师队伍的培养。教师结构一般包括: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职称结构等。通常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等在组建专业或者专业建设过程中都能得到高校的高度重视,但是与人才培养最密切的知识结构问题往往很难解决。原因在于,其一,电子商务专业所包涵的知识体系庞杂,很多高校以教师所学专业为知识结构的评判标准来划分并组建电子商务专业,而在专业发展的过程中,许多教师也是以自己原有学科为基础完成自身的工作和提升,很少有系统化的专业资源整合和完善。由此造成这类教师整体的知识体系不健全、不完善,可见这并不适合管理类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其二,专业建立若干年后,一些高校的电子商务专业开始招聘经过系统化学习(本科,研究生)的电子商务专业研究生充实到教师队伍,但是这批电子商务教师目前就整体而言年龄较小,经验大多不足。

综上所述,电子商务专业教师队伍就目前整体而言仍需提高教师的各方面素质,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工作。首先,加快学术团队的建立和加强学术团队的协作。这样可以锻炼教师队伍,增强教师个人素质、整合教师资源、磨合教师队伍,使之能够适应电子商务高速发展所带来的知识结构体系的更新。其次,电子商务专业对实践能力要求很高,应注重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鼓励专业教师外出进修,参与名师的项目,锻炼自身能力;此外,联系企业,参与实践活动、开拓视野。应注意的是,高校应从长远打算,为教师解决后顾之忧,以人文本,给予政策支持。

2.电子商务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的调整。在电子商务专业设置之初,很多高校结合中国高校EC协作组意见制定了自己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时至今日,仍在执行,变化不大。

笔者认为,在教学计划方面,应根据电子商务专业的特点及市场调查,充分对本专业的人才需求、人才规格需求、全国专业布局及就业情况进行分析,确定本专业方向定位和服务对象,在此基础上逆推专业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基础知识的构成,制定本专业的培养方案。同时,大纲的制定也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未来岗位要求和岗位职责出发,以学生可掌握为标准,达到知识结构体系的合理,既注重课程间的联系与衔接,又避免课程内容间的重复。

3.电子商务实践教学环节的完善。大多高校设置了课程设计、实验、社会实践和各种实习等各类实践教学环节,联系了实习基地,建设了专业实验室,如:ERP沙盘模拟实验室、ERP实验室等,进行沙盘演练及软件练习。通过上述手段,强化学生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以期满足教学要求。笔者认为,除常规做法外,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实习过程中通常会邀请企业人员讲座。应注意人员的多样性,而不单单是所谓的“权威性”,如聘请企业高层讲座。应根据管理类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需要,选择各个业务层面的人员,尤其是网络营销、物流等业务的基层工作人员不可缺少。

其次,课程设计、实验的选材最好能够以实习基地的业务为背景,以实际数据和实际情况等为基础,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设计。

最后,每次安排实践教学环节的时候,应为学生讲明实践的目的、方法技巧等,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明白,当次实践教学环节在整体实践教学体系中的作用。因为,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学生单纯的看指导书等材料,大多数人无法理解和区分教学细节,从而导致教学效果差。

4.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有待加强。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是电子商务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训练,是全面检验和进一步提高电子商务专业教育质量的必要措施。但是近年来,由于就业情况不理想,很多电子商务学生早早就开始忙于投简历找工作,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效果不理想。笔者认为:首先,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可以以试用单位的具体情况为背景,这样边找工作边做毕业设计(论文),既节省时间,又避免毕业设计(论文)空谈理论。其次,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工作可以考虑采用网上高校教师指导和面对面单位指导相结合的方式。由学校制定管理制度,学生与企业沟通,共同完成毕业设计(论文)。

四、结论

结构专业论文篇8

[关键词]心理逻辑;建构;职业教育课程;

Abstract:Inpresentvocationaleducationtherories,therearecontraditionsbetweencoursecurriculumandproject-basedcurriculumoracademiccurriculaandprofessinalcurricula.Eachcurriculumhasitsstrongandweakpoints.Thereispsychologicallogicintechnicalabilitytraining.Thuscurriculumconstructionofvocationaleducationshouldcomplywiththispsychologicallogic,whichofferssolutiontotheabove-mentionedproblem.

Keywords:psycologicallogic;construction;curriculumofvocationaleducation

一、职业教育课程论的两个分歧及相应的困境

(一)学科课程论与项目课程论的分歧及其不足

学科课程论主张以知识的科学逻辑为依据建构课程体系,从公共知识到专门知识、再到技能实训,体系完整,次序清晰,逻辑严谨,因此它在当前职业教育中仍然占统治地位。但它的不足是理论与实践脱离,学生对陈述性知识的机械记忆无法在工作中有效地转化为程序性知识,导致“在企业中只需几个月就能够熟练掌握的技能,学生在职业院校学习了三年后仍然不会”[1]15。

针对此弊端,专家和学校尝试实行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项目课程,“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格式塔式地同化知识和技能,这样才可快速有效地获得某种职业能力。但它面临的质疑也是强烈的:学校终究不能改建为实习工厂,现代教育终究也不再是师父带徒弟,这在客观上不太可能,观念上也难以接受。退一步说,即使用实践培训大量取代课堂教学,操作起来也仍然存在疑问:设计什么样的项目?怎样避免项目选择的随意性?项目如何才能具有职业技能代表性(即形成图式的技能原型)?项目又应该包括哪些环节(或子项目)?对学生提出哪些要求及如何评价?环节和环节之间、项目和项目之间应如何衔接,才能使学生学习的不是各项目孤立的特定技能而是其间的内在“结构”?如何通过具体技能图式来实现心理完形?等等,如果不能较好地回答这些问题,就有理由怀疑学生掌握技能后能不能进行有效迁移,并在以后的职业发展中开拓空间。设计教学法的失败已经是前车之鉴。从我国已经进行的一些项目课程改革(如上海)实验来看,将课程单元化、实践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习兴趣,改进了教学效果,但这主要应归功于实践教学的即时性,而不是来自于工作项目的设计。

(二)文化课与专业课的对立及相关问题

这是一个困扰已久的问题,文化课和专业课孰轻孰重?“素质教育”热时,强调文化课的作用;“技工荒”来了,又强调专业课的重要性。总的学时是个定数,于是二者此消彼长、你强我弱地分割着两、三年的教学时间。

为了协调二者的矛盾,专家指出,可以“把普通文化课程内容与专业结合起来,强化它们为专业课程服务的功能”[1]16,或“以职业课程改造学术课程,是高职文化课程改革的方向。”[2]比如把语文课改造成和各自专业有关的文献的语言文字教学,把数学、英语等也改造成专业数学、专业英语。但是,这种思路不仅难以操作,即使整合出新课程,也只能是在知识层面的生搬硬套、牵强附会,恐怕无助于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的重构与提高。

其实,导致以上矛盾和困境的深层原因,是对文化课和专业课的定位、作用和关系的认识过于简单化,把二者对立起来,看作各司其职互不相干的“知识板块”、“教学模块”。文化课的作用是培养学生的文化知识或综合素质,专业课的作用则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这种“知识与能力的对应定位论”观念,其依据是构造主义心理学,而构造主义的缺点已多被诟病,即它把人整体的意识活动予以肢解,忽略了心理活动的完整统一、相互渗透的“基本结构”或“完形”,导致学生学到一些支离破碎的知识和技能,却不能在实践中组织整合,获得有效迁移。事实也是如此,有的学生学习了专业技能却仍不能较好运用,或即使能够工作,却没有自我更新能力,而被逐渐淘汰,大量的40~50岁技术工人下岗失业就是很好的佐证。

根据建构主义心理学的原理,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并不是对立或并列的,而是统一的,是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甚至可以完美结合、相得益彰。同理,学科课程和项目课程也不是矛盾的,而是都统一于内在的“结构”逻辑。

依据这样的心理逻辑建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为解决以上问题提供了新思路,为重构学科课程和工作过程系统化项目课程提供了新理念,也可从一个新的角度来处理好文化课和专业课的关系。

二、技能培养的心理逻辑

千差万别的职业劳动各有其职业技能,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这即是特定技能。特定技能又可以无限地细微化,随着其分化愈加细微,某项特定技能系统也愈加扩充;特定技能可化约为一般的动作技能,即基本技能,如各种大肌肉动作、小肌肉动作、视觉、听觉、动觉、平衡觉及其与运动的协调性等;基本技能又可化约为智力技能,如思维技能;智力技能的根源可追溯至元认知。它们之间是相互生成、相互转化的,这其中既有从外向内的内化过程,也有从内向外的外化过程(如图)。

从中可分析出以下几点规律:

1.技能具有同质同构性,是可化约的。尽管不同的特定技能的动作构成各不相同,但它们都由基本技能构成,基本技能又可化约为智力技能,并进而化约为元认知。技能属于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陈述性知识都是人类智力活动的产物,它们都有共同的“结构”,是这种“结构”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外化,或外化为语言,即陈述性知识;或外化为动作,即程序性知识。

2.任何技能都是可迁移的。但技能的迁移度是不同的,越是的特定技能其迁移的范围就越小,越是内在的智力技能其迁移的范围越大。但就迁移的难易程度而言,则越是的越容易,越是内在的越难。

3.一般地,技能的掌握顺序不是从内向外,也不是从外向内,而是从中间(基本技能)向两侧(智力技能、特定技能)。因为基本技能的动作构成简单,往往是在现实生活中形成的。而特定技能动作较为精细复杂,具有专业化特征,智力技能则比较内隐,无法通过视觉和语言直接传递,因而不易把握。并且,这种从中间向两侧的看似方向相反的技能获得过程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同时进行或者说兼而有之,即特殊化同时又是本质化,本质化过程中又有特殊化。

三、依据心理逻辑建构职业教育课程

依据以上心理逻辑,我们可以思考建构职业教育课程。

(一)课程的设计原则应是“为迁移而教”

职业技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主要目标的,但为其发展考虑,所培养的职业技能就不应仅仅局限于某种特定技能,而应以其可迁移为目的。因为,一方面社会发展多变导致职场发展之不可测;另一方面现代工业愈庞大,分工亦愈细化,迁移实属必要;并且严格地说,任何技能的应用本身都需要迁移,没有迁移的技能不是技能,只是机器式的动作。所以只为培养特定技能的职教理念是不足取的。那么是不是由此就必须转向培养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并非如此,二者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它们都服务于心智技能的培养,即在心智技能的统摄下,二者是可以结合的,也就是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结合。只有在心智技能活动下自我主动形成的特定技能才是真正“掌握”的技能,也才可以最好地迁移。

心智技能的内隐性也决定了它是不可以直接训练的。培养心智技能,其教育载体当然是某些理论知识、基本技能或特定技能,其教育结果的具体表现形式则是某些特定技能,尽管“为特定技能而教”的结果也是训练特定技能,二者看似相同,实则相差甚远,二者根本目的不同。“为迁移而教”是以某些理论知识或技能为手段,以心智技能为目的,特定技能只是外显形式或产物;“为特定技能而教”则是通过某种特定技能的强化训练,固化为“动力定型”,特定技能在此既是教学载体又是教学目的。这两种不同的理念,决定了具体课程的设计编排也是不一样的。

(二)课程的设计编排应注重知识之间的内在“结构”

这种“结构”在本质上和人的心理结构是同质同构的,只是当它成为心理活动的产物时,我们误解或扭曲了知识的结构。比如,对语文的学习,我们都顺序化为字词句篇,但其内在结构顺序则是先句篇而后词字,再比如对于几何我们都顺序化为欧氏几何投影几何拓扑几何,但其内在结构顺序为拓扑几何投影几何欧氏几何[3]。

所以无论是学科课程知识的编排还是项目课程中项目之间、项目和子项目之间的编排都须依据这个“结构”。这种结构逻辑可以弥补学科课程和项目课程的不足,体现出“为迁移而教”、“为发展而教”的目标。

具体到专业培养也是同理,比如汽车维修专业的课程体系,其设计理念也可体现出这三种不同的课程理论。根据同构化约的原则,我们可以依据不同理念设计出一个四年制的课程体系,也可以化约为三年制、两年制、……半年制甚至一个月、一天甚或一节课。假设用一节课时间培养一个汽车专业的学生,学科课程论者会在教室里给学生简明而概括地讲解汽车的构造和原理;项目课程论者会用这一节课的时间教会学生给轮胎打气。如果学制时间延长,两者的教学内容也相应扩展,前者把汽车的构造和原理的知识更加分解,讲授更加详细化;后者则安排更多的技能项目:补胎、钣金、喷漆、换三滤……。由于教学内容的同构化约性,学制的多少并不改变课程模式的性质,从教育叙事学的角度来看也是如此,叙述内容的长短多少并不影响叙述句式的结构。结果是,前者有理论而不实用,后者虽实用却无法迁移。建构主义课程论的做法则是领学生认识一辆汽车,并实践驾驶,这种做法无疑会有最好的效果。因为它尊重知识和技能的整体性,尊重学习的心理规律,能够兼顾理论与实用,注意到了二者共同的内在结构,提高了学生的迁移能力。学制时间的长短并不影响课程编排的原则,三种理念的不同可以反映在三年课程的编制上,也可以反映在一句话的说法上。

(三)文化课与专业课的重构

文化课不能理解为仅仅培养文化知识,专业课也不只是进行职业培训。二者本质上是同质同构的,它们都是人类思维的产物,其蕴涵的认知结构是一致的。所以在教学中,二者的教育目标和作用是共通的,即都服务于心智技能的培养。本质上都体现了认知活动方式,它们是认知结构在不同领域的形式化,或者形式化为命题系统,或者形式化为技能系统。认知结构不能直接传授,只能通过其产物才能实现间接授受。但问题是不能在进行知识或技能传递中失落了其本质,为知识而知识、为技能而技能,就遗忘了其服务的根本目标。

当然,即使都是认知结构的产物,二者毕竟不同,这种不同即它们在人类知识符号体系中的位置是不同的,因为认知活动的领域不同,其产物形式就不同,这其中并不太好区分为所谓文化课或专业课,任何文化知识都是某个领域的专业知识,任何专业知识在其领域不断扩展、体系愈加庞大之后,就会析出其中核心或基础部分,成为所谓的基本文化知识。

既然其位置不同,它们为培养学生心智技能服务的方式也就不同。文化知识作为人类各个领域知识析出的核心部分,往往有更高的概括性,更加接近于心智技能,它通过对信息符号的陈述,使学生直接感悟认知的结构。专业知识或技能则因为其分化和具体化而更容易掌握,知识内容也往往具有可感知性,但其结构层次也比较表浅,所以应该通过图式的修正来形成图式的上位运动,使其认知结构逐渐深化,以具有更好的迁移能力。

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之间的关系也蕴涵着人类认知的结构,如果处理得好,二者就可以顺理成章浑然一体,使学生可以看出从一般文化知识是如何衍生出专业知识的,或专业知识如何洗练为一般文化知识的。

二者之间的结构统一、位置不同而又相互衍生的关系,与人的思维结构是完全对应的,所以对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培育,二者是缺一不可的。因此,课程的设计可以说是根据这一原理对所谓的文化知识、专业知识的重写或重新形式化,从知识的言说形式、数量的配置到顺序的安排等都应体现认知结构的逻辑。

[参考文献]

[1]石伟平.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问题与思路[J].职业技术教育,2005,(31).

[2]贺文瑾.二年制高职课程变革:背景、要点及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5,(28):51.

上一篇:大学统计毕业论文范文 下一篇:土木工程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