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音乐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23 10:52:26

背景音乐论文

背景音乐论文篇1

1.教师的音乐素养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一直是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自身的音乐素养对音乐教学活动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音乐教学目标的设计一定要按照音乐教师自身的素养来进行,这一素养不仅包含有教师的专业素养,同时还包含有教师的综合素养,只有教师能够从全面的、整体的视角来看待、认识音乐教学,才能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设计出完整、科学的、能够实现的教学目标。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如何提高学生在音乐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性是一个主要的问题,因为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学生普遍表现得较为胆怯,不愿意与教师一起演唱,在这种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自身在音乐中的专业素养,以让学生伴唱、为学生伴舞等形式来激励学生,让学生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表现的更加积极主动。同时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对音乐教学目标的设计也有重大的影响,因为现代音乐教学不再单单是音乐问题,而是涉及到教法、多媒体信息技术等多种学科的综合性活动,教师的综合素质对音乐教学的目标设计也有较大的影响。

2.教材内容的选择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音乐教材是主要的音乐教学内容来源,大部分的音乐教学活动都要按照标准教材的要求来进行。但是在音乐教学活动中为了让教学活动更加贴近音乐教学的实际,更加符合学生对音乐知识的需求,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还不能完全按照音乐教材的内容来进行。这就要求教师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要系统、科学地理解音乐教材内容,从教材中对音乐教学内容的规定和要求出发,结合音乐教学的实际、学生学习的实际设置体现音乐教学要求,设计更加具备操作性的、接地气的音乐教学目标。

二、音乐教学目标设计的方法

1.以新课标为依据

《新课程标准》颁布以后,其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要求,成为各个阶段、各个科目教学目标设计的主要参考标准。在音乐教学活动中也不例外,新课程标准的贯彻执行并不仅仅是对教师教学活动的规范和指导,同时也是对音乐教师本身素质的要求。在《新课程标准》颁布以后的历次教师国培中可以发现,《新课程标准》对音乐教学的要求并不是一种限制性的要求,也基本没有钢性要求。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新课程标准更多的是一种方向性的指导,其指明了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应该保证什么样的前进方向,学生在完成音乐教学内容后应该达到什么样的音乐基本素质,这些对音乐教学目标的方向性指导,让音乐教学目标的设定有了一个基本的框架。同时这一框架还不会限制教师在音乐教学活动中的个性发挥。

2.以音乐为核心

音乐教学活动,顾名思义是对音乐艺术的教学活动,其包含的是对音乐艺术的一种教学诠释,但是在具体的音乐教学实践中音乐教学目标的设定存在着一定的偏差,音乐教学活动在我国教学体制中一直都处在非重点的地位,这就导致了其在教学内容上的异化现象。在各个阶段的音乐教学活动中都可以发现“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等等附加的教学内容,这种教学内容的异化,本身就是对音乐教学活动的不重视,是音乐教学活动目标的偏差。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学目标的设置一定要以音乐为核心,一定要认识到音乐本身才是音乐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和根本目标,而不是从音乐艺术散发出去与其他领域的结合。

3.以学生为重点

在任何教学活动中学生都处在主体地位,在音乐教学活动中也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保证音乐教学的效果,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在具体的音乐教学实践中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整体音乐素质不同,在一个班级中学生个体的音乐素质又不相同,在教学活动主体的这种特点下,音乐教学活动只有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对音乐的不同认识,根据音乐教学的不同需求来设定音乐教学的目标,唯有如此才能在音乐教学活动中保证教学效果。在具体的音乐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往往是根据教学内容备课的,也就是说无论教师教几节课,其教学的内容都是一样的,这对不同音乐素质的学生来说明显是并不公平的,其所能起到的教学效果也并不明朗。

4.以细化为原则

音乐教学活动是一个主观性很强的教学活动,其本身包含的主观的、不可量化的因素很多。这就导致在具体的音乐教学活动中,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目对教学目标的归纳过于宽泛,有一些教学目标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这就导致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目基本上没有教学目标设置的参考作用,失去了其本身存在的意义,所以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教材编撰者或者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都应该从小处着眼,将教学目标尽量细化。将那些空话、套话都排除掉,只留下音乐教学活动能够实现的、可操作的、纯粹的音乐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是我国教育领域改革的重要标准,在新课标的全新教育形势下,我国的音乐教学活动的目标因为是引导音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标准,所以重要性日益提升。教师要从音乐教学目标设计的影响因素、音乐教学目标设计的方法两个方面,对教学目标设计进行了研究,以期为新课程背景下音乐教学目标的规划设计提供支持和借鉴。

背景音乐论文篇2

关键词:背景音乐;广告效果;实证研究

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浪潮下,为了提高品牌知名度、增强企业竞争力,企业大力投入电视广告预算。中国产业信息网对2011-2015年国内外电视广告市场发展现状及未来预测中指出,中国电视观众人均观看电视的时长有所上升,整体在250分钟左右,不过观众的平均达到率出现了较大下滑,由2011年的69.5%下滑到2015年的62.3%,下降了7.2个百分点。忠诚观众的流失将会影响电视广告效果及收益,未来中国电视广告收入会出现下滑。2016年中国广告市场下降0.6%,但较2015年2.9%的降幅已有所收窄。观众接触到的广告越来越多,但是选择性跳过广告导致的观众流失率也会越来越高。如何让应接不暇的广告在众多观众心中发挥最大效果越发重要。

一、文献回顾

(一)背景音乐

国内外学者对背景音乐的分类标注各不相同。国外学者YalchandSpangenberg(1990)根据是否现场表演和歌词的有无等分为前景音乐(foregroundmusic)和背景音乐。ChebetandMorin(1995)等学者认为为渲染广告气氛而使用的没有歌词的音乐才算作背景音乐,而ParkandYoung(1986)等学者则认为和歌词的存在与否无关,只要是为了渲染气氛而使用的音乐都可以认为是广告背景音乐。国内学者金立印(2005)提出背景音乐的三种分类标准:根据音乐创作的有无可分为“无创作(既有音乐的使用)”“部分创作(对现有音乐进行部分改变)”“完全新创的音乐(专门为特定广告而创作的全新的音乐)”三种;根据歌词的有无可分为“无歌词”“有歌词但歌词和产品信息无关”“有歌词并且歌词和产品信息有关”三类;根据音乐的使用范围还可分为“全部使用的音乐”和“部分使用的音乐”。本论文采用ParkandYoung对背景音乐概念的界定,只要是为了渲染气氛而使用的音乐都可以认为是广告背景音乐。

(二)广告效果及背景音乐对广告效果的影响

广告效果是指通过广告媒体传播之后所产生的影响,或者说受众对广告效果的最终反应,包括广告的传播效果和广告的销售效果。从传播的角度分析广告效果,会发现广告的效果不是立即产生购买行为,而是通过内心的一系列心理过程最终导致购买行为。Sullivan(1990)在研究广播广告中广告音乐与低介入产品的广告说服效果之间的关系时表明,成人当代音乐对广告态度、品牌态度和消费者购买意向产生最为有利的影响。国内学者宋晓兵、董大海(2006)在其论文中基于Lavidge和Steiner提出的阶梯步骤模型3个维度(认知维度,情感维度,意向维度),认为广告效果也应该相应地分为认知效果、情感效果和销售效果。于君英(2007)关于音乐对广告效果的影响研究中,得出音乐对广告及品牌印象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影响效果,即情绪效果、信息记忆效果和态度效果。黄晨雪、刘丽芳(2011)总结广告音乐的作用包括影响观众情绪和注意度、品牌标识作用、影响广告效果、影响品牌态度以及隐喻认知。郑晓红(2015)从品牌塑造、品牌传播两方面入手,对电视广告音乐对品牌的影响展开探究,为当前的广告音乐设计提供借鉴。

二、研究假设

本文旨在研究背景音乐对电视广告效果的影响,基于文献的认识和探讨,提出以下假设:

(一)背景音乐会提高广告的接受度

学者大都一致赞同电视广告中的音乐确实可以影响观众的情绪。邵青春(2009)在论述有关音乐对广告效果的影响途径时提出:音乐之所以能增强广告效果,是因为音乐通过对消费者的情绪反映和信息记忆两方面的途径来影响广告效果。吴文瀚(2008)在研究中也认为,广告音乐所塑造的意境和生活方式会给消费者的搜集信息阶段以参考性软信息,这种信息如果被消费者所喜爱会增加对产品的注意度。背景音乐可以引起人们内心的感情,相对于画面来说更能激起情感的波动,情感的波动也就更能激起人们对广告的接受度。在此研究的基础上,假设背景音乐与广告的接受度有一定的影响,能提高广告的接受度。

(二)背景音乐会提高消费者对广告的记忆度

旋律简单、歌词朗朗上口的广告音乐,比起复杂的图片,更容易唤起受众的记忆。HahnandHwang(1999)从资源相配假设的观点入手,认为音乐速度与节奏同记忆间存在着倒U字型关系,即节奏和速度太快或太慢的音乐都不能最好地促进消费者对广告信息的记忆。杨国栋(2015)在研究音乐在电视广告中的作用时指出,音乐把特定的旋律、歌词与某产品或公司联系起来,可以加深听众对信息的记忆度。部分学者认为与不太熟悉的音乐相比,消费者比较熟悉的音乐对记忆和理解广告信息更为有效。提出假设二:背景音乐会提高消费者对广告的记忆度。

(三)广告背景音乐会增强消费者对产品的购买意愿

背景音乐的使用与消费者对产品的购买意愿有着一定的联系。美国学者海克尔(1984)认为当消费者对广告音乐产生好感时,能把这种好感转移到广告或产品上,进而对广告商品产生购买欲望。金立印(2005)分析音乐对购买行为影响时,总结关于音乐和购物行为间的关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解释:第一,广告音乐与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第二,实际购买情境中音乐的行为引发作用;第三,实际购买情境中音乐的信息提示作用,实际购买情境中传出来的音乐会让消费者联想到与该音乐相关的广告和品牌,直接影响消费者的品牌选择和购买。综合以上研究结果提出假设,广告背景音乐也会增强消费者对产品的购买意愿。

(四)消费者更喜爱有背景音乐的广告

背景音乐作为一个欣赏的工具,如涓涓细流,在不经意间给观众以美妙享受,也透露出广告想要表达的想法。广告背景音乐可以影响消费者情绪,增加其对广告的接受度,即降低对广告的排斥。由此提出假设:消费者更喜爱有背景音乐的广告。

三、调研的内容和方法

(一)问卷设计

本次调研主要为定量研究。问卷的第一部分是被访者的主要个人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水平3个问题。问卷的第二部分消费者收看电视广告及对广告背景音乐感知的行为基本特征调查,设计了9个小问。问卷的第三部分是实证广告效果调查,对步步高音乐手机、美好时光海苔两个含有背景音乐的广告做调查,设计了10题。(二)调查方法与样本选择本次调研主要通过在微信、QQ等网络平台,发放电子问卷进行收集,调查时间为2017年8月。调查对象为微信好友、QQ好友。发放问卷共87份,收回80份,回收率为92%。(三)问卷统计分析采用统计软件EXCELL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

四、调研结果分析与讨论

(一)受访者的人口统计特征

受访者中,31%为男性,69%为女性。85%的受访者年龄在19~25岁之间,26~35岁的占5.6%。50%的受访者教育背景是大学本科,39%的受访者是硕士及以上的学历。

(二)相关假设分析

调查结果中显示,53.7%的受访者在节目中遇到广告时会选择不换台、但做别的事或离开,27.8%的选择立即换频道。对于有背景音乐的广告,66.7%的受访者选择不换台,看了试试。不难察觉,消费者对广告或多或少有着排斥的心理,而有背景音乐的广告会缓解这一现象。假设一:41%的受访者表示基本同意“会因为背景音乐而愉悦心情”,18.5%的表示非常同意,不太同意以及很不同意的受访者占15%;“会因为背景音乐而不排斥并接受此广告”:43%的受访者表示基本同意,18.5%表示非常同意,不太同意和很不同意的受访者占16%。显然发现,有背景音乐的广告会使消费者减少对广告的排斥心理,提高广告的接受度。假设二:“有背景音乐的广告会使我更容易记忆起该广告”,基本同意的受访者占48%,28%的受访者非常同意。不太同意和很不同意的受访者仅占11%。该假设成立,有背景音乐的广告会使消费者更容易产生对广告的记忆。假设三:“有背景音乐的广告会增加我对该产品的购买意愿”,基本同意和非常同意的受访者占33.3%,35.2%的受访者表示不太确定,不太同意和很不同意的受访者共达31.5%。所以该假设并不能得到充分的证实。假设四:“希望广告有背景音乐”,31.5%的受访者表示基本同意,24%的受访者表示非常同意,不太同意以及很不同意的受访者占20%,这个假设基本可以得到验证。更多的消费者还是青睐看有背景音乐的广告的。

(三)实证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选取了两个有背景音乐的典型广告进行实证分析。步步高音乐手机,其背景音乐是《我在那一角患过伤风》,全曲歌词是“darlingdarling”。以及美好时光海苔广告,其背景音乐是由《吉祥三宝》改编。在步步高音乐手机的案例中,72%的受访者表示听到《我在那一角患过伤风》广告音乐,会愉悦心情;63%的受访者表示听到该广告音乐,会促使其不排斥而接受步步高音乐手机广告;57%的受访者表示因为喜欢《我在那一角患过伤风》的广告音乐,喜欢该广告。然而,在美好时光海苔广告中,33%的受访者表示《吉祥三宝》的音乐旋律会使其愉悦心情,而35%的受访者表示不会愉悦心情;30%的受访者表示听到该音乐会使其不排斥而接受广告,41%的受访者则表示不会因为听到《吉祥三宝》的旋律而接受广告;22%的受访者表示会因为喜欢《吉祥三宝》的广告音乐,喜欢该广告,而41%的受访者则表示不会这样。这样的实证结果与假设一分析得到的结果矛盾,综合得出结论,背景音乐会提高广告的接受度,但背景音乐的类型、消费者对背景音乐的个人喜好会对结果产生影响。在步步高音乐手机的案例中,81%的受访者表示“darlingdarling”的背景音乐,会使其更容易回忆起该广告;在美好时光海苔广告中,56%的受访者表示《吉祥三宝》的旋律,会使其更容易回忆起广告。假设二得到验证。两则广告中,认为背景音乐对增加该产品购买意愿影响不大的受访者占多数,均超过40%。假设三无法得到证实。

五、总结

本文得出的结论:背景音乐会提高广告的接受度,但背景音乐的类型、消费者对背景音乐的个人喜好会对结果产生影响;背景音乐会提高消费者对广告的记忆度;消费者更喜爱有背景音乐的广告;但广告背景音乐与消费者对产品的购买意愿没有确切的关系。本文的不足在于问卷发放渠道狭隘,接触到的群体较集中,导致受访者的人群特征不具普遍性。且收集到的问卷基数也不够大,可能会导致结论不具有说服力。未来需要扩大受访者的范围,使结论具有广泛性、代表性、科学性。近年,新媒体广告投放比重加大,传统媒体、电视广告的发展则更具挑战性。电视广告的创作更要结合受众心理,适时运用背景音乐不失为一种策略。随着人们审美水平的日益提高,广告的背景音乐也越来越多地呈现。在使用背景音乐时,应注意:了解音乐的文化背景;选择易记忆、符合产品描述特性的特定音乐;与广告相匹配的音乐旋律、人物形象等都力求贴近消费者。音乐这一极具魅力的表现手法,其有效使用可以对广告效果、产品销售、企业形象等产生积极影响,应受到营销人员的重视,充分发挥作用。

背景音乐论文篇3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背景音乐,阅读心理

一、研究背景

从2004年至2014年,发表于国内各类刊物的关于背景音乐走进高校图书馆的文章主要是背景音乐进入高校图书馆的研究内容大致为背景音乐的功能与作用和背景音乐的选择与使用两个部分。本文将结合前期研究从分析高校大学生的阅读心理和情绪入手,在结合背景音乐的新近研究成果的同时,以认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探讨背景音乐走进高校的可行性。

二、背景音乐引入高校图书馆的可行性分析

大学生学习和欣赏音乐的途径无非是音乐欣赏类的公共选修课和自己根据个人喜好从同学、媒体等处获取的音乐。而这些音乐却无法给高校学生带来较为全面的艺术熏陶。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生除课堂外地另一个集中学习和阅读的场所,充分利用图书馆各种资源(多媒体、影音资料、音响设备等)在不同厅、室,按不同的时段播放适宜的音乐,应该是一件令学生愉悦身心之事。但背景音乐要进入高校图书馆,与进入商场与超市有着较大差别,需要经过多方面、和长时间的考察、调研和尝试不可。其中大学生的阅读心理、背景音乐的选择和播放的技术要求等因素均不能忽视。

(一)再议背景音乐

对于很多人来说, 背景音乐已融入当代社会环境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如果不了解它的规律, 又没有得到相应的指导, 就谈不上科学而有效地使用背景音乐了。背景音乐是通过对人的听觉产生了相应的刺激, 部分地转移了人们对当前活动的注意。适宜的背景音乐, 应当是一种以改善人们听觉环境,同时不干扰人们当前正在进行的活动, 又不以满足人们听觉审美需要为核心目的的音乐。对于阅读这种需要集中注意的工作,背景音乐不会提高工作效率。它的作用应该是读者愿意被背景音乐分配部分的注意以缓解期间的枯燥、疲乏。

为了不影响正常的阅读,背景音乐的速度和音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其原因如下:其一,从人的生理的角度看,音乐中的行板到中板(约72/分――96/分)与人的正常脉动节律吻合,因此,一般情况下听中速的音乐,人的血压、呼吸都处于平稳状态,心平气和。而听慢速度的音乐,人的生理节奏会受到一定的抑制;听快速的音乐则能使人的交感神经系统进入兴奋状态,肾上腺素、去肾上腺素等分泌增加、情绪高涨。其二,音量取决于音波振动的幅度及其对人耳鼓膜的作用。若音波振幅过小,不足以引起耳鼓膜振动,人就感觉不到音响;而若音波振幅过大,以至耳鼓膜无法承受,人会明显感觉不适、听觉会受损。在音乐作品中,音量的大小常常与情绪情感表现有关,因为日常生活中,不同的生理、心理状态能影响人对音量的使用,所以反过来,音乐力度的变化也能引起人的生理、心理的不同反应,引起情绪情感的变化。弱的音量既可以传达特别宁静的心境,也可以反映一种深藏心底的强烈情感,还可以表现神秘、孤寂等。总而言之,背景音乐的音量和速度一定要具有“阈限性”,它要让读者在专注于阅读时感觉不到背景音乐的存在,又要在注意被分走的短暂时间内,感受到背景音乐的存在从而给他们带来的愉悦身心的感觉。

(二)阅读心理简析

阅读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人类行为,伴随着文字符号的产生而出现。从文化研究的角度看,阅读是阅读主体与文本相互影响的过程,是阅读主体实践活动与精神活动的一种体现。在这个过程中,总会有其动因,即为一定的动机所驱使;而在该过程中,又总会同时出现各种各样的情绪。阅读动机属于心理性动机,有研究曾将阅读的原始动机归纳为“为了广益知识和启迪智力”、“为了完成学业和应对考试”、“为了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为了休闲娱乐和消遣时光”四大类型,并分别以“求”、“急”、“专”、“随”四字来概括其阅读心态的特点。我们通常所说的情绪,是感觉及其特有的思想、生理和心理状态和行动的倾向性。人们在阅读过程中,由于阅读动机所获满足的程度和文献内容对自己的心灵的冲击,常常会产生喜爱、厌烦、浮躁、执着、快乐、忧愁等强弱不同的情绪。从认知心理学观点来审视,前者是阅读心理产生的本因,后者是产生阅读情绪的诱因。因此,阅读与情绪关系密切,且相互影响,也才会有阅读中的“浅尝辄止”与“手不释卷”的明显差异,其原因之一便是未能及时地调适自己的阅读情绪。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阅读动机比较明确,主要分为学习型、应试性和娱乐型三类,而对应的阅读情绪也就分别为专、急、随。其中学习型的阅读由于需要长时间集中注意,所以背景音乐应以中速、轻柔为主;而娱乐型则没有任何心理压力,对于注意的分配也没有要求,背景音乐自然可以富于变化,以愉悦身心为主;应试型的阅读当然也应考虑其阅读情绪,分而对之。

三、结语

在高校图书馆使用背景音乐毕竟是一件新兴事物,需要经常长期的探讨和实践,才能在已有研究成果上推出使适宜的背景音乐,以供参考。据笔者近两年的调研结果,目前四川省还没有一所高校在图书馆使用背景音乐,而国内使用背景音乐的高校图书馆也为数不多。但从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长远眼光来看,背景音乐的推广其优势已经逐渐引起了高校的注意并在初步探索中。把高雅音乐当成背景音乐在适当的时段和厅、室播放,是对寻找普及高雅音乐有效途径的一种有益尝试,也是对高校普及音乐素质教育方式的一种积极而有意义的补充。

参考文献:

[1]肖爱艳.“背景音乐”在高校图书馆中的应用研究[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5:76-77

[2]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9年第4版 160页

[3]蔺继红.大学生阅读心理之研究[J].三大图书馆事业 2011/07:68-70

背景音乐论文篇4

[关键词]商场 经济 背景音乐 消费

一、引言

说到背景音乐,有些人可能还不太了解。每当我们走进豪华的宾馆,音乐早已融入内部装潢体系,给宾客以美妙享受,也显示着宾馆的高雅与舒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商场的环境和文化品位,人们对于音乐的认知和理解也不再简简单单的停留在欣赏的阶段,尤其是一些商家,小至街市店面,大至综合性卖场,人们开始学会利用音乐来获取收益。所以,商场背景音乐也逐渐成为一种新兴的导购方式进入人们的视线,成为各大消费场所的新宠儿。

起初,这些卖场的商家只是借不同种类型的音乐来烘托卖场的气氛,这些音乐或抒缓、或激情,但不论采用哪种音乐,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使消费者在消费时心情更愉悦。久而久之,商场背景音乐便由此得来。

二、相关理论

1.商场背景音乐的概念

商场背景音乐,也称商场配乐,通常是指在大小型卖场或商业店面中用于调节气氛的一种音乐,贯穿于消费者的消费过程中,能够刺激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和消费能力,达到一种让消费者身心放松且愉悦的感受。

2.商场背景音乐的应用范围

主要是对大小型卖场或商业店面等此类公众场所提供背景音乐或一些必要信息,掩盖噪声并创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听的人若不专心听,就不能辨别其声源位置,音量较小,是一种能创造轻松愉快环境气氛的音乐。

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商场背景音乐与消费者购买商品的意识和行为无直接关系,它主要是通过对非音乐鉴赏环境这一媒介间接地作用于消费者购买商品的意识和行为的音乐。

在公共场所连续播放的音乐,以不影响消费者之间及消费者与售货员在发生消费行为时的对话为放音的响度标准,可以调节人群的精神状态,创造舒适、温馨的购物环境。

3.商场背景音乐的作用

声音是最积极的、最具有侵略性的力量之一。在对于不喜欢的图像的选择上,我们可以选择转过头去甚至于闭眼不看,但对于声音来讲,不管人们喜欢或者讨厌,我们都不能忽视的声音的存在。

终端音乐是引起客户(即消费者)听觉共鸣的原因之一,而情绪的共振又是被这种共鸣进一步引发的终极产物。消费者在理性和冲动购物的过程中究竟买或不买、购买商品的多与少、购买的商品的好与坏都将被情绪所决定,更甚者还会影响到消费者是否还会再回来购买。

对于一些比较专业化的卖场来说,能够促进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主题音乐的应用率是最高的。这其中,目标消费者群体的情绪特征不同,相对应的音响效果也各不相同:一方面商场背景音乐要将购买情境与其所在的周围环境进行一个区分,或者说恰到好处的混合为一个多元的整体,集中营造出一种适合消费的良好情绪环境;另一方面,音乐起到的作用是消除特定的消费环境中的其他声音,将于该场合无关的噪音消化掉,同时又将卖场独有的核心文化深深植入到消费者心中。

一般来讲,一些外国的相对比较成熟的商业模型都会兼顾到商场背景音乐是否符合卖场的风格和主题,精明的商家往往会选择使用风格迥异的音乐来吸引及挽留不同类型的消费者。另外,在对卖场背景音乐的选择中,我们要做到保持特有的风格。

4.商场背景音乐的种类

商场背景音乐的类型有多种,按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将背景音乐分为不同的种类。

(1)如果单纯按音乐的种类划分,商场背景音乐可分为轻音乐、摇滚、交响乐、流行歌曲、民歌、古典音乐等;(2)如果按照音乐的风格来划分,商场背景音乐可分为轻柔、舒缓、劲爆、动感、欧美、中国风、欢快、伤感、甜蜜、温馨等不同类型。(3)如果按照音乐的用途来划分,商场背景音乐可分为舞曲、影视剧歌曲、乐器、经典流行乐曲等。(4)如果按照演奏乐器划分,可分为钢琴曲:如《Kiss The Rain 》、《Tears》、《YOU&ME》、《Merry Christmas》、《月光边境》、《远方的寂静》、《Canon In D》,小提琴曲:如《流浪者之歌》、《天空之城》、《Ave Maria圣母颂》、《D大调卡农》、《斗牛士之歌》、《D大调第一华丽波兰舞曲》、《24首随想曲》,大提琴曲:如《天鹅》、《G大调第1号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之前奏曲》、《降B大调第九大提琴协奏曲》、《西西里舞曲》,小号:如《亚麻色头发的少女》、《双鹰旗下进行曲》、《阿莱城的姑娘之法朗多尔》、《行星组曲之木星》、《小夜曲》、《歌之翼》,长笛:如《a小调无伴奏长笛组曲》、《沉思》、《阿尔比诺尼柔板》。

三、商场背景音乐的利与弊

平心而论,音乐本身并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唯一有分别的是各种风格的音乐是要对应不同类型的目标消费者群体的喜好的,比如是否符合学生、白领、高端商务人士的身份,所以在选择商场背景音乐时也要尤为慎重,宜投其所好,切勿南辕北辙,只有成熟的、符合情境的背景音乐才会起到促进消费的正面积极作用。

背景音乐论文篇5

关键词:背景音乐 学习效率 大学生 记忆 思维

【分类号】B842.3

1.引言

音乐与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密切,对我们的学习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上个世纪末,保加利亚学者创造“暗示学习法”,提出“舒缓优美的古典音乐有助于缓解情绪上的紧张,使得注意力更为集中,学习效率更高”的看法后,国内外关于音乐对人影响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多,涉及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以及音乐对注意力、思维、记忆等的影响[1]。但在相关研究中,由于选取的实验对象、方法、材料等的不同,研究结果并不统一。本研究旨在探讨舒缓音乐、欢快音乐和无音乐三种情境,哪种更有利于学习,我们选取的实验材料为数学运算题,它与记忆和思维有着重要的联系,能够较好的解释背景音乐对学习效率的影响。在相关研究中,我们把学生学习时听的音乐称为“背景音乐”,其作用是掩盖所处场所环境噪音,创造轻松愉快氛围。背景音乐可以笼统的定义为:作为次要活动,为改善人们当前听觉环境而采用的音乐。学习效率是指学生在学习时间内所消耗的时间、精力与获得的学习的数量、质量之比,即学习效率=学习结果/学习时间,本研究学习结果固定为10(正确题数),所以学习效率是指每道数学运算的反应时间,即计算一道加减乘除混合运算需要的时间。

2.方法

2.1 被试

33名延边大学本科生,其中男生11名,女生22名;被试的视力或矫正视力均正常,自愿参加本实验,无参加类似实验的经历。

2.2 实验变量

自变量为音乐类型,分为有音乐和无音乐,有音乐条件进一步分为欢快音乐和舒缓音乐。

因变量为被试在每组实验的学习效率,即反应时。

2.3 实验材料

学习材料:整数混合运算,有加乘混合、加除混合、减乘混合、加除混合,共95道题,其中90道题为正式实验的实验材料,5道题为练习实验的实验材料。

背景音乐:舒缓型为《Kelly Sweet - We Are One》;欢快型为《American Country Hits - You Belong With Me》

2.4实验程序

本实验为被试内设计,每名被试需要接受三种条件的实验处理。各实验条件下30道题随机呈现,当被试的正确题数累计到10时,即可进入下一实验条件。在正式实验前有练习实验,帮助被试了解实验。音乐播放方式为外放,实验时音量固定。采用抵消平衡设计控制实验顺序所带来的额外变量。

3 结果

利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所得结果为:在有音乐条件下被试的平均反应时为8.16s,其中欢快音乐背景下被试的平均反应时为8.24s,舒缓音乐背景下被试的平均反应时为8.08s;在无音乐条件下被试的平均反应时为7.62s。

首先对有无音乐条件下被试的平均反应时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统计结果为t=2.248(P

进一步比较有音乐条件下,对舒缓和欢快音乐条件下的被试平均反应时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统计结果为t=0.365(P>0.05),说明欢快型背景音乐和舒缓型背景音乐下被试的平均反应时没有明显的差异。

4 讨论

有研究认为,有占用个体认知资源的歌词的背景音乐会干扰个体的加工任务[2]。研究中被试在无音乐条件下较有音乐条件下的平均反应时短,印证了以上观点。王鉴(2007)[3]的研究表明,无论是快歌、中速歌还是慢歌,对英语阅读、语文默写及数学运算都有不利的影响,我们的实验结果正说明背景音乐对数学运算具有消极影响。

觉醒理论[4]表明,觉醒水平与认知成绩有很高的相关。然而,觉醒水平过低、过高都不利于任务的完成。Oaksfodr(1996)[5]发现不同类型的音乐影响程度也不同。一般来说节奏缓慢、旋律平和的音乐引起的觉醒水平比较适中,激烈音乐引起的觉醒水平过高。背景音乐可以调动人在任务时的积极情绪,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任务在认知系统中的进程。因此出现了上述研究结果。

李卫华[1]的研究表明,学生在做作业时听音乐可能只是为了让学习任务不枯燥。或者说,学生是在背景音乐中而非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验到乐趣,这个时候背景音乐逐渐从任务的背景中脱出,变成了学生的当前主要任务。这种情况下,学习任务转换为次要任务。因此,背景音乐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5.结论

(1)有背景音乐和无背景音乐下被试的平均反应时存在显著差异,无音乐下被试的反应时更短。

(2)欢快型背景音乐和舒缓型背景音乐下被试的平均反应时没有明显的差异。

参考文献:

[1] 李卫华.背景音乐对记忆的影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

[2] Salame P, Baddeley A. Effects of background music on phonological short-term memory.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1989,41(1):107-122.

[3] 王鉴.听MP3对中学生学习效率影响的实验研究.网络科技时代[J].2007.11:79-85.

[4] 彭聃龄. 基础心理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2

[5] Oaksfodr et al. Mood reasoning and central executive processe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1996, 22:477- 493.

作者介:吕香玲(1995― ),女,吉林省长春市,本科,延边大学师范学院,心理学;

背景音乐论文篇6

[关键词] 背景音乐 合理使用 利益平衡 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 市场份额

从首例背景音乐侵犯著作权案开始,近年来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甚至是老百姓,都对这个问题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提出了许多疑问,也形成了很多不同的观点。主要的问题有:在公共场合播放背景音乐是对著作权的侵犯还是构成合理使用?如果构成侵权,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是否有权提讼,是否有权对其征收费用?这些问题随着理论研究的加深,很多都有了比较统一的答案,但是,如何真正做到既保护好著作权人的权利,同时又有利于文化的传播,维护公共利益,仍然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以下,我对背景音乐的相关著作权问题做简要的分析。

一、合理使用的非盈利性

对背景音乐的使用的定义有许多不同的表述,但总体上是大同小异的。所谓背景音乐的使用,是指“在公共场所,特别指饭店、歌舞厅、商场、餐厅等商业场所通过扬声器、录音机、CD机、电视机等机械设备公开再现音乐作品或在广告、电影中使用他人音乐作品作为背景音乐的行为”。可见,背景音乐属于机械表演,它可以打破时间、地域的限制公开再现表演,基于此,对背景音乐的使用无疑会使得音乐作品传播的范围更广。

我国《著作权法》第22条规定了适用合理使用的情形以在商场中使用背景音乐为例,有些人就认为商场在播放背景音乐的时候并没有向顾客收取费用,他只是为了让顾客在购物的时候能够感觉更加轻松舒适,不但不是以营利为目的,而且是一种人性化的设置,是商场对顾客的优质服务的体现,并为满足公众的精神生活提供一种无偿的渠道。而且“商场播放的音乐是已经发表的,并没有违背著作权人创作音乐服务大众的初衷”。

对于上述的观点,学者们纷纷进行了反驳。他们认为,以商场在播放背景音乐时没有向顾客收取费用就认定商场的此种使用行为不具有营利性是不科学的。上述观点持有者只是看到了此种行为表面的非营利性,实际上,商场虽然没有直接向顾客收费,但是其为提供这种服务所支出的费用已经被记入到营业成本当中,而且它提供这样的服务就是为了使顾客在选择商品时心情更加愉快,使得他们更愿意到这个商场而不是别的商场消费,从中提高顾客的购买率,最终达到增加盈利的目的。

商场在没有经过他的同意的情况下擅自使用其作品,很明显就是对著作权人权利的漠视。在商场的使用行为具有营利性从而排除它属于合理使用的范畴的前提下,商场对背景音乐的使用足以构成对著作权人的广播权的侵犯,并且也是对作品使用人使用权的侵犯。

二、合理使用的利益平衡精神

其实,上述的争论正体现了著作权法特别是合理使用制度的立法动因。著作权法的制定,一方面给作品的创作者赋予了法律上规定的各项权利,鼓励他们创作,使其对自己通过脑力活动创造的精神财富具有相对绝对的支配权,防止别人的非法侵害。另一方面,立法者也考虑到精神生活对文明社会的建造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一味使得作品成为作者的独占权利,则不利于文化的传播,不利于公众提高自己的精神生活水平,导致人们对文化作品兴趣的降低,最后必然挫伤作者创作的积极性,反而不利于保护作者的权利。可见,“著作权法始终是在权利限制与反限制中寻求利益的平衡”

三、对背景音乐的有效管理――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

通过上述对合理使用的分析,如果我们认为商场对背景音乐的使用具有营利性的话,我们就明确的排除了这种使用属于合理使用。既然这样,为了不让自己的作品被别人非法使用,著作权人就必须对其作品时刻保持高度的注意,但是现代科技的进步飞速,传播技术日新月异,传播的范围之广,传播的速度之快,是前所未有的。另外,音著协又是一个非官方组织,相当于是一个行业协会,没有行政的强制权利,要想其能够有效的对作品使用者进行管理,就必然要使其具有一定的垄断性。集体管理组织的垄断性表现为:“在同一个作品形式或权利范畴内,只存在一个全国性的集体管理组织。”

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出现,无疑是适合现实的需要的。我认为,正如律师协会等行业组织,它们也不具有官方性,但是他们对自己的成员仍然具有一定的管理和惩治的权限,这正是基于一种行业的自律,基于各成员对自己权利的部分让予或部分限制使得协会具有上述的权限,使得自己服从协会的管理,尊重协会的决定。

四、结语

随着今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合理使用制度的分析,在处理背景音乐使用的著作权问题是,我们更应本着公平的精神努力平衡各方的利益。特别是《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已于2004年12月22日通过,自2005年3月1日起施行,这无疑是给无序的管理状态点明了前进的道路,使得管理活动有法可依,也标志着我国著作权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是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仍然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以求得最好的解决方法。

参考文献:

[1]吴汉东著: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10月第一版

[2]刘丽娜著:评首例背景音乐著作权集体管理纠纷案

[3]韦贵红著:背景音乐著作权保护问题研究.载《中国司法》,2004年第8期

背景音乐论文篇7

一、研究方法

本实验的被试全部来自吉林省某高校在校大学生,被试总数24名,两眼裸视视力均在4.8以上,无散光,身体健康,双耳听力正常,无脑病史。被试年龄在17―25岁之间。实验将24名被试随机分成三组,分别接受三种不同背景条件的处理。

本实验的仪器是加拿大SR Research公司生产的高速眼动仪(Eyelink II)。本实验所用阅读材料为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鸿门宴》和《欧也妮?葛朗台》中节选的两段材料。《鸿门宴》节选175字,《欧也妮?葛朗台》节选187字。除此之外实验者还根据两段文字的内容分别出了三道细节选择题。实验背景条件一为一首圆舞曲《溜冰圆舞曲》。背景条件二采用一首流行音乐Linkin Park的《somewhere I belong》。背景条件三为没有音乐伴随的情况。

本实验采用混合实验设计:背景条件(古典音乐、流行音乐、无音乐)×阅读类型(文言文、白话文)。

二、结果及解释

(一)不同背景条件下的阅读成绩

对阅读成绩进一步进行方差分析发现:阅读类型主效应不显著,F (1,21)=3.395,P>0.05;背景条件主效应不显著,F (2,21)= 1.811,P>0.05;两者的交互作用也不显著,F (2,21)=0.377,P>0.05。

(二)总注视点次数

对总注视点次数进一步进行方差分析发现:阅读类型主效应显著,F (1,21)= 21.047,P0.05;两者的交互作用也不显著,F (2,21)= 1.035,P>0.05。

三、讨论

根据以上分析结果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首先,除阅读成绩的阅读类型主效应不显著以外,本实验所采用的所有眼动指标的阅读类型主效应都显著。这说明实验材料具有一定的区分度,符合实验者最初的假设,即文言文与白话文相比是难度较高的阅读类型,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会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并采用不同的策略进行认知加工,从眼动指标的统计值中就可以得出此结论。其次,阅读成绩和本实验所采用的所有眼动指标的统计值都显示背景条件主效应不显著。这说明阅读者的阅读效率没有受到背景音乐的影响。最后,背景条件和阅读类型二者的交互作用也不显著。这说明背景条件因素的三个水平与阅读类型因素的两个水平没有交互影响。

视觉和听觉的加工过程分属不同的通道,一般情况下二者之间并无冲突。在本实验中视觉任务就是阅读所呈现的材料并回答材料后的问题;听觉任务是听背景音乐但并无特定要求完成的任务。

背景音乐论文篇8

论文摘要:本文从广告背景音乐对品牌态度的影响、对广告信息的接受以及为广告本身增添更多意义三个方面论述了广告背景音乐在电视广告传播中的作用。

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语言,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潜移默化的作用。音乐和语言一样具有表达功能,即表达情感、思想甚至文化的功能。此外,音乐作为一个独立的艺术形式,具有其自身的“音乐叙述性”,这种性质是自足的、内在的、结构性的。基于音乐的表达功能、叙述功能以及潜移默化的功能,广告商经常在电视广告中使用背景音乐,作为提高广告有效性的一种手段。michli在1984年做了一个调查,结果显示美国的电视广告中有75%都使用了背景音乐,到1988年时,这个比例已经上升到了90%。而根据1989年的video storyboard tests报告,在500则新的电视广告中,近1/3的电视广告将音乐作为主要的“创意元素”。众多企业相信广告背景音乐有助于广告的接收,但目前还没有一个可以被普遍认同的理论来解释音乐是如何发挥作用的。本文试从广告背景音乐对品牌态度的影响、对广告信息的接受以及为广告增添更多意义三个方面,论述广告背景音乐在电视广告传播中的作用。

一、广告背景音乐对品牌态度的影响

电视广告经常使用音乐来影响消费者的偏好。aaker &norri。在1992年对500多个电视广告做了一个调查,他们将这些电视广告分为两大类:情感诉求广告和理性诉求广告。研究结果表明,情感诉求类的广告,通过使用背景音乐来引发观众的情感反应。而理性诉求类的广告,则强调了信息的说服性。被调查的广告中有一半以上具有情感诉求类广告的特点。

情感诉求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尚无定论。在相关的市场营销文献中,我们可以发现两个相抵触的观点都涉及到情感线索(emotional cue )的作用。传统观点一般指极度假说定律(law of extremes hypothesis )。这一假说认为情感诉求通过增加消费者对广告的关注,对消费者行为产生直接影响。在这种凹曲线关系中,情感中立的广告相对于消极或积极情感的广告而言,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更小些。对广告的高度注意会阻止情感诉求与广告品牌的联系。极度的情感线索(emotional cue)只是简单的使潜在消费者的意识聚集在劝服性的信息沟通方面。广告中消极或积极的情感并不能直接地改变品牌态度。

在高卷人度的广告环境中,情感诉求对品牌态度的形成具有间接的影响。该理论认为,联系机制通过充满情感的信息简单地提高了消费者对广告诉求的记忆。之后,个体通过运用广告中记住的信息来对品牌进行认知上的评价。这一理论观点指出,在广告环境中,无论是积极的或消极的劝服信息都一样的有效。情感诉求的唯一目的是增加记忆的相互联系以便于信息的保存和重新获得。与信息内容相关的认知反应是占主导地位的,并优于任何对广告执行方面的评估。因此凹曲线关系假设,在高卷人度的环境中,情感中立的广告与消极或积极情感的广告相比,对消费者的品牌态度的影响要小很多。因此,极度假说定律在高卷人的环境中被认为是合适的。

另一个对情感诉求的效果的解释一般认为是快乐优越假说(superiority of pleasant hypothesis)。情感线索(emo-tional cue )和广告诉求相符合可以直接改变消费者对品牌的情感反应。情感成为劝服性沟通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并且直接影响消费者对广告品牌的整体评价。这一方式表明,一则情感广告可能具有消极的效果也可能具有积极的效果。情感认同与之后的品牌态度有直接关联。对广告品牌喜欢或不喜欢的感觉的直接转变与传统理论在过程和潜在结果的方法上都是相冲突的。具有积极或消极情感的广告还是与中立情感的广告有显著的差异性;不过它们的直接效果又各不相同。根据快乐优越假说,消极情感诉求将直接改变广告的对象,而积极情感诉求的广告试图提升消费者对广告品牌的偏爱。在低卷人度的情感广告中,不管是消极或积极的感觉都可以逐渐影响广告品牌态度。

本文主要用说服模型和卷人概念来解释消费者的行为。精细加工模式(the elaboration likelihood)将广告组成部分和广告加工过程分为两类,来测量广告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根据这一模式,广告观看者被认为会沿着中心路线,接收以信息的语义为基础的广告组成部分,如广告中的支持观点或反对观点;或者观看者也会沿着次要路线,接收以非语言信息的感觉为基础的广告组成部分,如音乐和情绪/幽默(humor)等来影响他们对广告的加工过程。一般而言,中心路线假设当广告强调信息的质量时,消费者具有较高的卷入度;而次要的路线则出现在较低卷入度的广告中,在这种环境中,情感诉求较能得到消费者的认同。

消费者的卷人程度在这里被定义为个体对电视广告的关注程度,而不是信息的私人关联。该卷人概念在检测情感线索(emotional cue)在电视广告中所扮演的角色时,被证明是非常有用的。对两种广告类型的认知反应和情感反应都影响着在这一概念框架中的消费者偏好的形成。

说服模型的一个说明假定认为,在特定的环境下,广告和品牌态度之间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个体在对广告的情感反应基础上就能够形成品牌偏好,而不需要任何对广告中的劝服信息进行有意识的评价、。一些对背景音乐的研究成功地证明了这一特点对品牌态度的直接影响。

说服模型的另一个说明假设,一个间接的说服路线:品牌认知形成品牌态度。在这一路线中,对背景音乐的情感反应在对广告诉求的接受或拒绝中起中介作用。具体地说,认知反应的不同是由于广告中的情感特征所引发的适度、温和的感觉。

二、广告背景音乐对广告信息接收的影响

前面讨论了消费者对广告音乐的情感反应,在广告中创作积极情感的音乐是值得赞同的,但是除非消费者能记住广告中的品牌和信息,否则广告背景音乐毫无作用。因此,考察背景音乐对广告信息的接收和传递的影响也是同样重要的。

bruner等学者在1990年就认为,音乐是多维性的,并呼吁学者们对音乐的这些多维特征在营销环境中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本部分就探究了音乐中的两个特性对广告进程的影响。我们通过引人一个变量:音乐—信息一致性来阐明音乐对广告信息的回忆作用。音乐—信息一致性是指音乐用非语言的方式所传递的意义与广告文案用文字所传递的意义相协调。背景音乐吸引注意有两种假说:当广告中的音乐与信息所传递的意义一致时,音乐可以提高消费者对广告品牌和信息的回忆;而当音乐与信息不协调时,音乐就会干扰广告的进程。

1.音乐吸引注意的作用

影响信息接收的第一个音乐特征是“吸引注意的作用”,指激活或引发音乐的潜能。音乐之所以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是源于其客观存在的特征(如速度、音量等)和主观特征(如出乎意料和有趣等)。缓慢轻柔的音乐吸引注意力的作用较小,而快速响亮的音乐吸引注意力的作用则较大。

在广告环境中,音乐通过吸引和保持注意力来有助于广告信息的接收。但是,如果观众对音乐高度注意,就可能留意不到广告所传递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音乐对信息的接收和传递是一种干扰。就像macklin所说,“观众对广告音乐的着迷可能导致其对广告信息的忽略。”她认为当音乐与广告主题没有关联时,音乐可能有干扰作用。因此,音乐吸引注意力的作用究竟是提升还是干扰广告信息的接收,取决于音乐和语言信息所传递的意义是否具有一致性。

2.音乐—信息的一致性

很多研究表明纯器乐的音乐能够表达大多数听众都能理解的特定含义。gundlach的一个早期研究表明,音乐通过其内在元素,能够引发听众几乎相同的感觉。gumey认为,音乐通过两种方式来传递意义。首先,音乐通过模仿具体的声音如鸟叫声、交通噪音等来表现具象的意义;其次,音乐还具有表达形象、想法和感觉等更抽象的意义的特殊能力。

基于音乐可以传递意义,我们提出“音乐—信息一致性”概念,这一概念可以定义为纯器乐所引发的含义(如想法、形象、感觉等)与广告信息所引发的含义的一致性程度。由于研究者在主要和次要广告线索之间引进了一些刺激一致性的因素,因此研究检测了与音乐—信息一致性相关的一些变量。如,在图片—文字一致性的研究中发现,当图片和文字在一幅简单的插图中相互融为成一体时,该品牌名字的回忆率比较高。而当图片和文字传播相同的信息时,相关产品属性的信息的回忆率也较高。

总而言之,背景音乐吸引注意力的作用与音乐—信息的一致性是相互影响的:增加观众对与信息一致的音乐的注意力可以强化对广告信息的记忆,因为广告中的语言文字和音乐所传递着相似的内容。而增加观众对与广告信息不一致的音乐的注意力,则不能强化对信息的记忆,而且还可能干扰观众对文字信息的接收。

三、广告背景音乐为广告增添更多意义

音乐本身包含着一个符号系统,因此能够增加广告的意义。观众的文化背景知识在观看广告时会形成一个参照体系。具体说来,音乐在合适的广告中,通过与观众所处的文化语境相联系来传递意义,以减少广告中的“噪音”。

文化研究领域的学者认为音乐可以影响意义从文化层面到产品层面的转移。scott在1990年对8个电视广告做了一个文本分析后,指出音乐能在广告中表现流行文化、自我身份识别并形成社会识别。

音乐作为一个符号元素,具有表达意义的能力。在广告中,音乐一般不会单独出现,它总是与至少一个其他的广告元素一起出现,如声音、对话、文案或画面等。因此,音乐在广告中的作用并不仅仅取决于其所表达的意义,还包括音乐与其他广告元素的关系。这些与音乐并列的广告元素,如言语、文案或画面为检测音乐如何为广告增添含义提供了一个框架。

为产品增加含义的过程被认为是一个意义转移的过程。但是在后期的研究中,这一过程被扩展了,还包括了不同的修辞过程,正是这些修辞过程详细说明了广告元素间的关系。在一个关于印刷广告的研究中,图片和文字这两个并列元素间的关系得到了检验。mcqarrie&mick指出,在杂志广告中的修辞符号包含了不同程度的不一致性。不一致的符号的偏离程度也会比较高,广告中的不一致的修辞符号能够引发观看者更深层次的语义加工和对广告信息的回忆。

与不一致广告的语义特性相关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不一致性能够有助于在广告的语义结构中形成一个螺旋状线条,并引导观看者用新的眼光将看上去不协调的广告元素重新联系起来。gorbman认为,电影片段中所运用的音乐能够影响观看者,因为观看者会自动地为这些音乐加上意义。意义的这一制定过程或引起共鸣的过程是可能实现的,因为符号的两个组成部分是相连接的(coupled) 因此,能指(或载体,如能传递意义的文字)与不同的所指(所代表的意义)联系在一起,以创造不同的意义结构。事实上,在语言的发展历史中,一个字的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的例子是非常多的在过去,傻瓜是“快乐的、幸运的、好心的”,而现在傻瓜则是“头脑简单的、可笑的、愚蠢的”。在后现代社会里,文体的激增和意义的改变速度比任何时候都快,广告商和消费者也同样地变成了积极活跃的个体(agent),为消费符号添加各种各样的意义。例如,说唱音乐曾经是美裔非洲人文化很有影响力的表现方式,现在则已变成了主流流行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mcquarrie &milk在1996年时描述了广告的意义调整过程。该band-aid广告由两个不一致的元素组成:标题—“向孩子的新保镖问好!”和配有卡通人物的产品图片。当观看者面对不一致的概念时,他们会通过赋予band-aid保镖的特性(如很大、很强壮、保护vip不受伤害)来解决这一矛盾,并从广告中得出结论:band-aid能为孩子提供更多的保护。因为新的阅读需要一些社会知识(如,保镖的含义),观看者之前观看的其他广告、电影和电视节目有助于提供一个可替代的联系来描述不一致广告的意义。

上一篇:描写音乐论文范文 下一篇:音乐传播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