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音乐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8 03:27:07

背景音乐论文

背景音乐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塞夫 麦丽丝 电影音乐 民族风格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08.009

塞夫、麦丽丝(以下简称塞麦)这对影视界的伉俪在携手走过的日子里,他们先后拍摄了《骑士风云》、《悲情布鲁克》、《天上草原》、《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东归英雄传》等多部蒙古族题材的电影。这些作品不仅让蒙古族电影以其鲜明的民族风格登上了国际舞台,同时也定位了他们的电影风格。塞夫、麦丽丝的作品在把握民族性方面做得十分彻底。首先,从题材上,这些作品主要围绕蒙古族历史故事以及日常生活,通过对蒙古族“人”或“事”的表述从而传达出蒙古民族独特的人文情怀。其次,在场景的选择上,塞麦从来没有离开过草原,不论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景,还是北风凛凛、白雪漫漫的草原,蒙古包和勒勒车也总是他们作品中一道美丽的风景。这些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景物无疑从视觉上增强了影片的民族风格。而在听觉方面,塞夫、麦丽丝导演也在思考着如何以本民族特有的音乐诉说本民族的情怀以进一步确立蒙古族电影的本土特色。因此,长调、马头琴、呼麦这三种独具蒙古族特色的、古老的音乐艺术则成为了塞麦电影中重要的创作元素,并为增强影片民族风格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将通过对塞夫、麦丽丝作品中电影音乐运用的具体分析,从而挖掘出导演对于民族音乐参与其电影叙事的规律性及其电影美学风格的把握,希望可以在蒙古族电影音乐叙事功能的理论研究领域尽个人绵薄之力。

一、马头琴――抒发人物情感

我国古代乐论《乐记》中提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乐本篇》)这句话简洁而凝练地描述了音乐与人的情感之间的密切联系。缓慢优美的旋律必定描绘浪漫美好的情感,而沉重、铿锵的音乐则不能脱离痛苦感伤的情绪。在塞麦的每一部作品里几乎都以马头琴来抒发人物内心情感。

马头琴是蒙古族拉弦乐器之一,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而得名。马头琴是蒙古族的代表性乐器,其音色清透、委婉,弓弦之间可以描绘辽阔的草原、奔腾的马群、呼啸的狂风、欢乐的牧歌等等,同时它更是蒙古人吐露内心复杂而真挚情感的媒介。在《东归英雄传》中,影片开始的画面便是土尔扈特部族受沙俄沙皇残杀,尸横遍野的悲惨场景,伴随着马头琴哀婉如泣的旋律,画面随即拉到千户长阿拉坦桑那张深沉痛苦的面庞上,表露了阿拉坦桑面对本族人遭到迫害时的痛苦心境。随着音乐情绪从悲哀到悲愤的层层推进,阿拉坦桑的面部特写表情也逐渐变得坚毅起来。他不甘于整个民族就这样被沙皇蹂躏,如果不回归故乡,那么,面对他们的将是整个民族的灭亡。最终,他做出了一个关系民族存亡的大迁徙决定。而在《悲情布鲁克》中共出现三次马头琴音乐,每一次出现都与“死亡”息息相关,且旋律线条大致相同。第一次出现时是在嘎拉森为保护朋友车凌而打死了日本人后因无法面见王爷而选择跳崖自杀。在为嘎拉森进行火葬时,当熊熊烈火逐渐淹没了嘎拉森的身体时,马头琴那哀婉断肠的旋律随即出现,而伴随音乐的画面则在烈火和阿爸及嘎拉森妻子卓拉那痛苦的面庞间不断切换,表达了他们对于嘎拉森的种种不舍和无以言表的无奈。马头琴音乐第二次出现是在巴赖被日本人杀害后,同样的音乐再次响起。而最后一次出现则是主人公车凌与卓拉双双葬身于火海中时,当烈火逐渐吞噬了卓拉时,凄婉的马头琴音乐再次响起,似乎诉说着卓拉对于因个人鲁莽而致车凌死亡的无比愧疚之情,同时也抒发着卓拉对于车凌真挚的爱。可见,在《悲情布鲁克》中,对于马头琴音乐的运用是非常清晰的,它作为“死亡”的主题音乐不断地强化着影片“悲情”的作品风格,并以此贯穿作品主题。而在《天上草原》中,马头琴则细腻地表达了女主人公道日玛的情感世界。当镜头锁定在道日玛推开毡包房门的那一刻,她见到了刚刚出狱的前夫旭日干时,带着喜悦、又夹杂着惆怅的马头琴音乐突然响起,此时双方对视着,没有台词,只有音乐,但却为观众清晰地传达出了道日玛见到旭日干时内心的惊喜、意外这种百感交集的复杂心境。而在影片的另一个情节处,即旭日干的弟弟腾格里决定离开他们、离开草原去当兵时,道日玛亲手为他穿上棉靴,动作轻柔、缓慢,而伤感的马头琴音乐则在此时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了道日玛对于腾格里的种种不舍。同样以马头琴表达不舍之情的还有《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在铁木真即将去遥远的弘基拉部求亲并与母亲告别的情节中,马头琴以其高低起伏且忧郁悲伤的旋律表达着母子分别的种种不舍,同时也饱含着母亲对孩子远行及吉凶未卜的重重担忧。

由此可见,音乐所具有的丰富的情感表达能力能间接表达出银幕上无法直言的话外之音,体现人物的潜台词,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和生动。以马头琴作为人物内心情感的外化成为了塞麦电影音乐运用的典型手法。正如苏珊•朗格所说:“音乐本来就是最高级生命的反应,即人类情感生活的符号性表现。”[1](340)此外,在塞麦的电影中,马头琴哀婉悲伤的旋律总是与剧中所描写的人物面对困境、死亡时的痛苦而矛盾的心境相辅相成,音乐与剧中人物的情感达到了高度融合。因此,音画同步是塞麦运用马头琴音乐的基本方法。

二、长调――渲染场景氛围

场景音乐是指“在某一个场景中使用的、只对具体场景发挥作用的音乐。” [2](23)场景音乐主要是“对某个具体场景中演绎的故事情节以及人物在具体场景中的情感发展变化进行必要的铺垫、烘托、渲染。”[3](23) 在塞麦的电影中,长调作为独具民族特色的场景音乐为营造影片戏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长调是蒙古族独有的一种具有鲜明的游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的演唱形式,它以蒙古民族特有的语言述说着本民族对于历史文化、人文习俗、道德、哲学和美学的感悟。千百年来,草原上的人们用长调歌唱生活、赞美自然、抒怀、祈福未来。长调以其优美的旋律和雄浑壮阔的格调构成了深邃的意境。当长调进入到电影中,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为影片的意境渲染起到了增光添彩的作用。如在电影《天上草原》的片尾处,当虎子带着无尽的不舍被迫离开草原时,他不停地呼喊着“阿妈”,而此时的阿妈悄悄地躲在蒙古包后极力地控制着自己的情绪,默默流着眼泪并不停小声叨念着“虎子”。随之镜头平移到阿妈万般痛苦的面部特写,此时一段由女声演唱的长调出现在背景音乐中,旋律高低起伏,委婉动听,如泣如诉。而长调那独特的“诺古拉”(颤音)演唱技巧更好似母亲伤心的哭泣。因此,当画面与音乐适时地结合在一起时便更加有力地渲染出了母子分别这一场景痛彻心扉的无奈和感伤。而在《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中,长调则成为了渲染爱情的音乐主题。在铁木真母子们生活最为艰难之时,孛儿帖主动找到了分隔八年的铁木真并与其履行婚约,当铁木真见到了自己心爱的未婚妻时,积聚在心中八年的思念之情得到了爆发,一时间意外、喜悦、感动全部涌上心头,而这段优美、舒缓的长调在此时恰到好处地进入对于增强画面的表现力及渲染场景气氛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有力渲染了铁木真与孛儿帖相见时温暖感人场面。

在塞麦的作品中,长调作为渲染场景气氛的音乐虽不像马头琴音乐那样频繁运用,但却都在影片情节发展的关键之处,从听觉入手给影片情节推动以应有的支持。由于长调音乐本身具有腔多词少这一特点,使其具有极强的抒情性,因此,当长调运用于具体场景中时,更增添了场景中所要渲染的悲情氛围,给观众留下了更多的遐想和体味的空间。

三、呼麦――烘托画面气氛

“呼麦”,又名“浩林•潮尔”,它是运用特殊的声音技巧,一个人同时唱出两个声部,形成罕见的多声部形态。其高音声部可以唱出类似口哨声那种透明清亮、带有金属色彩的音色;其低音声部浑厚、粗犷,它是蒙古族特有的一种古老而神奇的歌唱方式,被音乐界誉为“天籁之音”。在塞麦的电影音乐中也多次运用呼麦来为电影创造特定的画面气氛,进而深化视觉效果,增强画面的感染力,以此来渲染浓郁的民族风情。如在《天上草原》中,影片是以草原、天空以及进行中的勒勒车这样一组天人合一的全景镜头展开的,而伴随着这一犹如画卷般场景的背景音乐则是呼麦。呼麦那高低两个声部的层次感与画面中蓝天、绿地的色彩和空间层次交相呼应。而呼麦那空灵的、哨声般婉转的高音则立刻将观众带入到了一个犹如仙境般的、遥远的境地。可见,呼麦的出现渲染了天上草原那无与伦比的美景,而呼麦那种清澈的音色更凸显了天上草原那种远离喧嚣城市的纯洁和宁静。这种对草原美色的描绘则为影片后面描写主人公的心灵美做了充分的铺垫。此外,在描写主人公旭日干和腾格里策马逐狼的一组慢镜头中也运用了呼麦。他们在马背上自如潇洒的慢镜头画面配合着美妙的呼麦,似乎在一瞬间将人们带入到了蒙古族遥远的游牧生活的回忆中,充分展现了蒙古人粗犷、奔放的性格特征。另外,在影片《悲情布鲁克》中,当车凌、巴赖等打败了日本军并抢回了蒙古马时,他们策马扬鞭驰骋在广袤的草原上。此时的画面为一组展现马上技巧的慢镜头,突显出蒙古人人马合一的精湛马术技巧,而此时的呼麦高声部那优美、欢快的旋律则充分抒发了勇士们得胜归来的喜悦之情。

呼麦这种音乐艺术本身就具有明显的层次感,低声部深沉稳健,高声部飘渺、轻盈,这种高低的声部层次使得音乐的空间感得到了拉伸。可见,呼麦以其独特的音乐表现力通过感染的方式将观众准确地引领到特定的情境之中,在塞麦的电影中起到了烘托画面气氛、强化影片民族基调的作用。呼麦音乐这种复杂的多声部结构虽然不与影片情节产生必然的联系,但却为增强画面立体感方面提供了应有的支持。

在塞夫、麦丽丝的作品中没有采用气势宏大的管弦乐作为其背景音乐,亦没有采用冗长、拖沓的主题音乐来拉伸或填补戏剧节奏,而是将长调、马头琴、呼麦这三种独具蒙古族特色的音乐作为点睛之笔巧妙而适时地引入情节并参与到电影叙事中,这种创作手法无疑起到了深化影片民族风格的作用。以蒙古人的视角展现蒙古族的人文情怀,以蒙古族音乐参与蒙古族电影的叙事模式则成为蒙古族电影最为鲜明的民族性之体现。此外,让民族传统音乐以原生态的形式走进电影这种媒介中,这对于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播无疑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该论文为内蒙古大学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课题号ND0830

参考文献

[1] 胡经之.文艺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2][3]曾田力.影视剧音乐艺术[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

作者简介

背景音乐论文范文第2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要求高校要“加大教学投入,深化教学改革”。普通高校开设音乐欣赏课对于培养学生艺术修养、陶冶高尚情操、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等都有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工作也需按照这一要求狠抓教学改革,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进一步提升大学生音乐鉴赏能力。 一、拓展思路,积极探索教学内容改革 普通高校开设音乐欣赏课已有30年的历史,可是现在许多学校的教学内容仍停留在介绍音乐历史、背景、体裁以及作曲家的创作风格这一层面上。从学生的角度看,由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课堂传授的知识基本可以在网上找到,并且可以聆听或观看音乐作品的演奏和演出;从课堂教学内容来看,仅仅涉猎音乐的历史、音乐的体裁还不能解决学生“听不懂”古典音乐的困惑,这使得传统音乐教学的内容和方法面临严峻挑战。因此,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不断完善学生音乐知识结构、提高鉴赏能力,是普通高校音乐欣赏课改革的重要任务。引入中西音乐比较学,科学合理整合教学内容。现代大学生中许多人“听不懂”西方古典音乐,除了对音乐语言及其表现形式等知识较为匮乏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中西音乐差异的背景知之甚少。由于地域、文化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人们在认知事物、感悟本质、展现事物以及审美等方面都会存在差异,而音乐是体现人们思想认识的一种特殊方式,所以在音乐的表现上也会有所不同。将中西音乐比较学引入课堂教学,是开启大学生欣赏音乐大门的一把重要的钥匙。音乐比较学首先是从哲学层面———音乐美学方面讲述中西音乐观、音乐与人类文化学的意义,音乐的审美特征、创作原则、音乐教育方式和作用等,其次是讲述中西音乐在乐音处理方式、结构特点以及音乐表现技术等方面的迥异,包括乐器与其演奏法的比较、乐律音阶的比较、作曲技法的比较、声乐技术与语言发音关系的比较等。通过视听不同音乐作品以及教师的视奏,使学生通过比较体会不同音阶带来的不一样的音乐感受。实践证明,单一按音乐历史发展脉络或音乐体裁的方式讲授音乐欣赏课都有其局限性。因为音乐体裁的发展和音乐风格的演变与社会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整合教学内容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一是采用音乐历史的发展脉络介绍西方古典音乐,用大线条介绍音乐风格产生的年代,背景、体裁和伟大的作曲家。二是遴选不同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音乐作品进行视听分析并对音乐体裁结构框架进行解读。三是通过穿插介绍中西音乐的差异并在比较分析的过程中解析音乐作品,使学生能够从更深层次去理解西方古典音乐,为他们今后学会品鉴音乐打下良好的基础。充分发挥网络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普通高校音乐教学时数有限,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还应充分发挥网络在促进教学工作的作用,建立音乐课程网站就是其中重要的手段之一。一是网站不仅要有课程安排,还应有每一章节重要详细的史料内容和视听音乐作品要求,学生可在课前预习,浏览音乐历史概况,视听重要的音乐片段,这样教师在课堂上才能有的放矢地完成提纲挈领式的框架讲述。由于学生课前有了较为充分的准备,教师在课堂上弹奏、分析并比较相关知识点时学生才会有兴趣,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更强。二是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完成整个课程所涉及音乐作品的声频和视频的筛选工作。音乐作品可分为必听和泛听两部分。必听的重要作品是了解不同时期音乐发展脉络和音乐风格的骨架,泛听作品主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把每一个时期著名作曲家不同的音乐演奏版本包括不同的乐器演奏同一作品进行剪辑放到网上,为有兴趣和能力的学生进行音乐比较分析研究提供更丰富的选择。网络辅助教学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 二、改革教学方法,提高音乐欣赏专业能力 任何一种音乐体裁的变化都离不开音乐语言的支持,但通常被学生认为是最枯燥乏味又不易掌握的内容。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形式解析音乐语言,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利用互动的教学形式,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音乐的基本要素。当一部音乐作品奏响时,一般总有几个音乐要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在音乐作品中显得非常突出而具有个性,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抓住这些具有个性的音乐要素就基本掌握了音乐作品的风格特点。把节奏、节拍的教学与合唱指挥的手势语言训练结合在一起的互动教学模式就是音乐语言训练的最好形式之一。采用指挥的手势语言训练学生的节奏节拍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愉悦的过程中体会不同节拍音乐律动的强弱变化,同时,可以让学生感受连音、断音和保持音的手势语言和音乐表情记号在音乐中的作用。以学生实践为主的互动教学模式使枯燥乏味的音乐语言变得鲜活而生动,指挥语言的融入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为学生们打开了欣赏音乐的另一扇窗口,可以了解指挥的手势语言,读懂指挥家诠释音乐的方法。采用类比教学法,深化学生对音乐要素的理解和认识。采用类比的方法并借鉴美术直观的色彩解析音乐语言抽象的概念,对学生理解音乐语言有辅帮助。三个音按三度叠置同时发响就是“和声”,它是音乐语言中最复杂、最抽象的一种音乐形式。不仅可以构成旋律的纵向结构同时也可以创造丰富的音乐色彩,每一个和声奏响以后都有自己的色彩倾向。和声使音乐有了像绘画一样的颜色,大面积的不同和声的集合确足以创造一种情调和一种氛围。调式和调性在美术的调色盘中也有颜色,大调式亮而辉煌;小调式伤感而暗淡,相对于和声的色彩,大调式和小调式的色彩是大面积的。一种调式不仅可以霸气的大面积掌控音乐的气质,同时也可以通过短暂的游离(离调)改变大的背景音乐氛围而转向相反的情感色彩,这种短暂的游离使音乐的色彩变化多端。区别调式和调性的色彩也是学习和理解音乐语言重要的内容。调性是指主音高度的变化,当一段音乐从一个调性向另一个调性转变时,它往往以持续不断地拉升调性主音高度为常态,因此,在音乐流动的过程中调性的色彩基调是不变的,改变的是色彩的浓度。课堂教学可以通过类比的方法,让学生倾听典型音乐作品感受音乐的色彩氛围,并通过学生演唱具体的音乐作品体会调式、调性的色彩变换。采用分析、听辨、创写的教学形式,提高大学生对音乐的领悟力。加强音乐欣赏课程中解析音乐基本语言的教学改革是非常必要的。音乐作品之所以好听,是因为旋律感人,旋律之所以动听在于各种旋律音程之间的微妙变化。解析旋律音程的关系,辨别和声音程的和谐度,为一段歌曲编配二部合唱的形式可以让学生真正体味音乐的奥妙和趣味性。课堂上教师首先在钢琴上解析旋律音程的关系,让学生了解纯四度、纯五度、纯八度是最和谐的音程关系,大小三六度是不完全和谐的音响效果等。二是听辨这些和声音程的音响效果,记住哪些音程关系是非常干净、清纯好听的音色,哪些是不好听刺耳的音效,这些听辨音乐训练可以为学生日后创写二部合唱或演唱四个声部的和声音乐打下良好的基础。三是教师讲解编配二部合唱的要领。选择一首旋律优美的艺术歌曲请学生为其编配二部合唱。分析、听辨、创写编配音乐作品的教学形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表现力和学习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它可以让学生深入到音乐的内部,亲身感受音乐的魅力。#p#分页标题#e# 三、改革考试制度,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 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有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在音乐教育中,也必须根据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的时代需求,适当进行考试制度的革新。改革考试评价方式,建立生动活泼学习的激励机制。过去音乐欣赏课的考核一般采用的是闭卷或开卷的形式考核学生对音乐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或是出音乐论述题要求学生写一篇论文,或是结合音乐基础知识分析某个作曲家的音乐作品。这种被动式的考核方式,已不完全适应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改革传统的音乐考核形式,结合课堂学习内容,充分利用网络以及其它各种资源,请学生制作PPT短片,在课堂上分组讲演自己感兴趣的音乐内容分享学习体会,讲演结束后每组还可推荐几名最好的学生在全班演讲,让全体同学来分享他们的智慧。实践证明,这种开放式考核方式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激励机制,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综合归纳能力,通过演讲的形式还可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表现力和自信心。建立完善音乐教育网站,为学生搭建继续学习的交流平台。提高学生音乐鉴赏兴趣和能力的重要方式就是加强交流,分享学习音乐的体会。网络是现代社会人们了解信息、传播信息的主要方式之一,充分发挥这一平台的作用,有利于音乐知识的普及和学生音乐鉴赏水平的提高。音乐教学网站中除应有的教学模块外,还应增加学生交流互动区。近年来,通过学生演讲考核研究发现,他们不仅欣赏音乐的总体水平在不断提高,对音乐的兴趣也呈多元化的态势。如电影音乐、动漫音乐、音乐剧、游戏音乐等类型最为学生所喜爱。按音乐类型分类设置板块专属区,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学习心得和音乐软件放在上面,可以让更多的人轻松找到感兴趣的话题,分享他们的智慧,补充音乐的需求。

上一篇:描写音乐论文范文 下一篇:音乐传播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