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征文范文

时间:2023-10-16 02:42:51

法学征文

法学征文篇1

【关键词】 医学英文;句法;特征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和我国对外经济、技术和文化交流进一步扩大,英语作为国际交往的重要工具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英语作为世界上的强势语言,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为了获取最新的医学信息,了解世界上最新的医学动态,学习世界上先进的医学成果,广大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需要阅读各类医学英文文献。然而,不少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抱怨医学英文文献难懂,简直是看“天书”。实际上,学习医学英语,不但需要相关的专业知识,还需要熟悉医学英语语体。因此,了解医学英语语体,已成为广大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的迫切需要。

根据当代语言学的观点,人们在不同的社会活动领域内进行交际时,由于不同的交际环境,就各自形成了一系列运用语言材料的特点,这就是语体[1]。根据语体理论建立起来的科技英语是当今世界语坛上最为风行的科学语体之一,它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逐渐形成一个分支—医学英语,医学英语的常用表达手段本质上与普通英语无异,但作为一个分支,有其语体特色和习惯用法。例如,在语法方面,就有被动语态多、无主语句子多、省略句多、分词多、定语长、长句多等特点[2]。

本文中主要从句子结构等语法方面探讨医学英语的语体特征,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专门收集大量浅显易懂的例子,归纳出医学英语常见的句法特征以及常用句型,以期作为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自学医学英语,提高医学英语阅读水平以及阅读医学英文文献时参考。

1 句法特征

由于医学文献本身是用来传递科学信息,分析客观事实,阐述学术观点,因此表达上尽量杜绝主观性和臆断性,避免歧义,说理上力求简明、扼要、准确,逻辑严密,内容上论据丰富,信息量大。医学英语特征如下:

1.1 句子长。这是医学英语句子最显著特征之一。医学英语作为一种严肃的文体,深受拉丁文风的影响,长句的历史由来已久,长句在内容上承载丰富的信息,论证上起到连接信息和强调信息的作用。医学英文文献中大量使用包含有许多附加成分的简单句和有许多从句的复合句,从句以定语从句多见。由于组句较长,结构严谨,成分复杂,给阅读带来了困难。如:

The blood flows from the small arteries into the capillaries in which it gives up oxygeon to the body cells and removes wastes from the tissues.血液从小动脉流入毛细血管,在毛细血管中血液把氧释放给人体细胞,并从组织中排除废物[3]。

分析:in which it gives up oxygeon to the body cells and removes wastes from the tissues 为定语从句修饰capillaries

Early and aggressive treatment of hemolytic streptococcal infections with penicillin reduces the incidence of rheumatic fever following such infections; but after rheumatic fever has been triggered, treatment with antimicrobial agents is ineffective. 用青霉素对溶血性链球菌感染进行早期的及时的治疗,可以降低此种感染后的风湿热发病率;但是风湿热一旦被激发后,用抗菌药物治疗就无效了[4]。

分析:after rheumatic fever has been triggered为时间状语从句

1.2 在句子类别中,陈述句型占的比例最大。医学英语的显著特点是重在叙事,逻辑上连贯,表达上明晰与畅达。医学英语文体用来客观陈述事实和问题,描写过程和状态,说明特性和功能,所论情理多为一般性、频繁性和特征性。因此,文体中大量使用陈述句型。如:

Bacteria reproduced by simple division, which is called fission. In the warm human body with plenty of food, bacteria can reproduce rapidly. If they succeed in overcoming the bodys natural defences, diseases occur.细菌以简单的分离方式(称为分裂)来繁殖。在向其提供营养食物的温暖人体内,细菌可以快速繁殖。一旦细菌成功破坏人体内自然防御能力(免疫力),人就得病。

1.3 时态上多用一般现在时。医学文章多数是陈述客观事实,如叙述某个系统的结构、功能,某种疾病的症状、病理、预防等,所以谓语动词用一般现在时较为多见[5]。如:

法学征文篇2

【关键词】新时期 语文 教学方法 特征

一、新时期语文教学方法的特征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多以传授现成知识为主要目的,视学生为单纯接受知识和记忆储存的容器,因而主要是注入式教学法。它的特征被概括为“三中心”,即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教学为中心。其致命弱点是:强调教师如何去教,束缚了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这一特殊认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新时期广大语文教师正是以纠正这种错误偏向为突破口,进行不断实践,创造出许许多多富有时代色彩的教学方法。对此进行综合考察发现,新时期语文教学方法具有以下一些共同特征。

1.强调教与学并重

新的教学观念认为,学生也是教学方法的主体,教师的教法归根到底是通过学生主体活动来获得效能。学生这种主体地位的确立,引起人们对学法和学法指导的重视。许多语文教师都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强调教师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像钱梦龙教师的“‘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魏书生老师的“课堂六步教法”等,既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注重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精神。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学生的学法,也是教师教法的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给学生现成结论,而是给学生激励、点拨、启发、引导,教会学生如何学。教和学不是割裂的,而是统一的,是教学并重。强调教与学的辩证统一,既重视教师教的方法,也重视学生学的方法,这是新时期语文教学方法的首要特征。

2.注重智力与创造力的培养

新时期语文教学方法是以发展学生智能为出发点,它的核心是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为创造力而教,为创造力而学,是现代与未来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规定。广大语文教师顺应这一社会发展的要求,把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创造力放在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位置。如陈钟梁老师的“问题教学法”、洪镇涛老师的“语文教学八字法”等等,都是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和活动,激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发现,尽量地发展学生认识的可能性,提高学生的智慧潜力,培养他们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研究、探讨和创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是新时期语文教学方法的基本特征。

3.突出教学方法的情趣性

教学方法本身具有“刺激”功能。它的用途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还在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他们对解决各种问题的兴趣,刺激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新时期语文教学方法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的参与意识,变苦学为乐学。同时,还十分重视学生的学习情绪、体验在学习中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或利用一定教材内容和艺术形式,使学生通地体验客观事物的真、善、美来陶冶性情。比如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法”就是借助各种手段,让学生在一种愉快的环境中充分调动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和谐作用,造成一种最佳的心理状态,发挥学生潜力,高效率地学习,从而“带来儿童知识、能力及心理品质的协同发展和令人愉快的效果”。重视学生学习兴趣和情趣生活是新时期语文教学方法的一个显著特征。

4.重视教学方法的综合优化

传统的讲授法、谈话法等都只是一种单一的具体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的某一阶段单独使用。从整体观点看,传统教学方法的单一性,难以适应当代语文教学任务的多方面性和综合性。因此,教学方法必须由多因素构成,使具体的不同的教学方法按教学的需要和一定规律排列组合,使之互相取长补短,以发挥整体综合效应。如黎世法老师的“六课型单元教法”、上海育才中学的“八字四步教法”等等,都是把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方法。新时期语文教学方法的这种“整体化”特征,使其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单一性、具体性区别开来,成为自身的又一重要特征。

二、语文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会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对教学方法进行新的探索,但就宏观而言,以下几方面值得注意,它们将是未来语文教学方法发展的大趋势。

1.追求教学方法运用过程中的教学民主性

教学方法是一种教学主体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教学方法主体(学生和教师)间相互作用表现为两者之间对教学方法使用和控制的互动性。师生都有主观能动性,他们互为认识的主体,他们互相认识、互相合作对教学方法的实践和运用起决定作用。教学方法主体间的互动性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当师生配合默契、合作和谐时,教学方法才能最有效地实现“教学相长”。而教学主体间相互合作和谐则表现为教学方法运用过程中的教学民主性,即师生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民主合作精神的发扬,能促进教学方法更适用于学生创新和探求能力的培养。魏书生老师民主化教学的探索表明,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的和谐性,直接影响教学方法运用的效益,乃至影响整个教学效果。因此,探索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融洽的民主气氛,追求教学主体相互作用的和谐性,将是今后语文教学方法研究的主题之一。

2.重视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

教学方法研究十分关注智力因素在学生智能发展中的作用,而对教学过程中的情意侧面重视不够。近年来,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对非智力因素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和探讨,认为人的意志力、兴趣、情感、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对学生能力和智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新时期语文教学方法开始重视非智力因素对学生智力活动所起的动力、定向、维持和强化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作用。特别是随着教育观由“智能教育”向“人格教育”的转变和人们对语文学科人文特性认识的加深,人们会更多地关注语文教学方法的情意性。这一点我们会从于漪老师的情感教学中得到启示。可以说,如何使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实现理智和情感的统一,是今后语文教学方法研究的又一重要课题。

3.提倡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影、电视、语言实验室、电子计算机等被广泛用于课堂教学,使传统的语文教学手段得以更新,推动了语文教学方法的革命。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视听设备的日趋自动化、微型化、智能化、综合化和教学手段软件趋向灵活、专门化,更使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范围日趋广泛。这不仅可以扩大和改进人们的感受器官的功能,大大丰富感性认识的内容,还可以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节约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为教学方法的改革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人们会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克服传统教学方法难以逾越的障碍,使语文教学方法更为丰富和完善。因此,广泛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未来语文教学方法研究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刘九凤.新课标下语文教学呈现行为的有效性[J].文学教育(下),2008,(01).

[2]周久璘.做一名有效的教师[J].江苏教育研究,2008,(02).

[3]翟志.改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初步尝试[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8,(01).

[4]柯雪芬.语文教师的精神自由与羁绊[J].文学教育(下), 2008,(01).

法学征文篇3

1.涵义

何为探究?探究就是探寻、追究,或者说是深入探索、反复研究。对于学生来说,探究能力的形成,也就形成了独立学习的品格,有了开拓创新的基础。可以说,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创新的必经过程。语文探究性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类似科学探究的方式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发展能力的学习活动;是一种化被动接受为主动探讨,化知识注入为思想沟通,化单向吸收为多方面交流的语文教学活动。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涵义:

(1)探究性语文教学以师生、生生互动,以尊重、信任、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为前提。表现为师生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在共同探究中求知,使学生从被动状态转变到主动状态。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创设一种有利于探究的情境和途径。

(2)探究性语文教学是以语文知识的体验和方法的应用为主的过程化的学习。在探究方法和探究过程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如通过专题讨论、课题研究、方案设计、模拟体验、实验操作、社会调查等各种形式,经历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实验、比较、推理、概括、表达、运用;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发现问题,综合分析或做出评价,通过对语文知识的运用,探究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现象和问题。中小学生的“探究”,从探究过程说,大多并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规范性,不能苛求学生的探究结果达到有所发明、有所创新,更不能把超纲超本的学习作为目标。同时,这种学习有阶段性,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必一次探究透,探究完,其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随年级增加而加强。

(3)探究性语文教学注重从学生实际出发,学习如何收集、处理和提取信息。如何运用有关的语文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如何在探究过程中与人交流合作,如何表述或展示探究的结果等等。其目的是针对某个问题,将语文知识与思维能力结合,实现语文的思考力和创造力等多种能力的整合。它包括信息吸收、分析归纳、成果表述等环节。

2.内容

(1)精读——语文探究性教学的前提。精读即细读精思,在精读训练基础上,启发学生采取多种方式和从多渠道进行阅读,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培养学生独立的探究能力。对此,我们就应精读那些发人深思、令人感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文字,精读名言佳句,精读“预习提示”中涉及的有关内容,精读与文章中心密切相关的句子,特别是文章的精华部分。

(2)质疑一语文探究性教学的核心。质疑是提出问题。在语文探究性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质疑过程的积极因素。探究性教学中的“问”应定位在提高学生思维水平和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上。这就要求教师在操作上必须注意:对学生的质疑能力要求不宜过高,让不同年龄层次和知识结构的学生都有深浅不同的梯度性探究方向。如,课文《岳阳楼记》主要是学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以及精美的词语,如果质疑“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深层动机是什么?”“本文的词语有什么特色?”这样的问题能够深化主旨,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的积极因素,从问题的价值、提问的角度、思考的方法等方面多给鼓励性评价,哪怕这些问题微不足道,或者探究结果显得幼稚。质疑时还要提倡采取批判的态度,不迷信书本和专家,敢于向权威挑战,如果一味盲从,必然束缚探究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思考——语文探究性教学的关键。“疑”是经过深入思考和主动探究才能产生的。学习和思考要联系起来。在探究性教学中,思考贯穿于全过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精读思考,提出疑问,再由教师引导思考,解除疑难。对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思考方法。

(4)归纳——语文探究性教学的深化。归纳语文学习中的问题,进行总结反思,能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发展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的问题,或可当场解答,或引入课文的探究学习,或查阅资料,询问专家,可放在课后或第二天再讨论,可布置一些拓展性的家庭作业。这样,学生提出的散乱、零星、无序的,指向性不强的问题,经过归纳、总结、拓展,使问题更明晰,更集中,使课内学习在课外得到更广阔的延伸,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分类、假设、预测、推理等过程技能,使探究教学更进一步深化。

二、语文探究性教学的方法特征

1.开放性

探究性教学是一种开放性教学。探究性教学方法容纳了发现法、自学辅导法等先进教法的优点。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学习空间是开放的,学生可以从校园走向社会,只要是学生需要的,都可以成为学生探究的内容和专题;学习途径是开放的,学生可以检索计算机网络、图书馆、媒体,走访社会有关部门,采访各方面的专家等多种途径;学习结论是开放的,鼓励学生就研究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语文探究性教学与探究性学习的内容,是以社会为背景,以丰富多彩的生活为源泉的。搜集、占有大量的资料是探究性教学的前提。由于当前师生本身因现有知识水平的限制,因此,必须改变“台上教师,台下学生”的课堂形式,集中于相关问题的研究,学生可以自由地走动,相互参阅资料或拓展到课外,创建一种开放的课堂结构。

2.主动性

探究性教学方法要求教师主动地探究教材教法,指导学生展开探究性学习。为满足学生的需要,教师的作用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要主动去学习,丰富自己。学生在探究学习中主动性更为突出,表现为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疑问,自主选择探究,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主动定出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在学习中有情感投入与体验,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吸收发展成为主动探究。

3.合作性

语文是一门富有感情的人文学科,其最高鉴赏境界就是共鸣。在探究性语文教学中,学生在独立研究、互相探讨的过程中必然会发生思想碰撞,这种碰撞的火花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合作探究的产物。探究性教学要求学生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强调合作精神。他们的小组讨论、社会调查等都需要合作,并且要求以小组为单位陈述观点。

4.问题性

语文探究性教学以问题为中心,能否提出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问题并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是进行探究教学的关键。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问题意识是指问题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却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从而也就无从探究、发现。

5.整合性

传统语文教学追求“面面俱到”。以至于整篇课文被肢解。而探究性教学是针对某个问题进行教学,它包括几个环节:信息吸收、分析归纳、成果表述,实现了多种语文能力的整合。语文的学习内容常常是跨学科的,学生面临的问题往往是复杂的、综合性的,需要在探究教学中的整合应用多方面的知识才能予以解决。

6.实践性

法学征文篇4

一、举办单位

主办单位:中共马鞍山市委宣传部、书法报社

承办单位:安徽千字文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协办单位:《书法报・少儿书画》编辑部

二、组委会

主任

盛厚林马鞍山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

舟恒划书法报社社长、总编辑

秘书长

王平中共马鞍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陈明华《书法报・少儿书画》执行主编

副秘书长

曹峰马鞍山市委宣传部文化产业发展办公

室主任

冯金城安徽千字文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

熊飞书法报社

三、评委会

将由组委会聘请全国著名书法家担任评委。

四、参赛对象

全国所有在校中小学生。

五、参赛组别

大赛分初中组、小学甲组(4―6年级)、小学乙组(1―3年级)三个组别。

六、大赛奖项设置

大赛设一等奖3名;二等奖15名;三等奖50名;优秀奖400名;优秀辅导教师奖8名;优秀组织单位奖10名。

七、奖品设置

1.一等奖奖笔记本电脑一台;二等奖奖学习机一台;三等奖奖精美竹简一套;优秀奖奖文房四宝一件;优秀辅导教师奖和优秀组织单位奖均奖笔记本电脑一台;2.获得优秀奖以上的作者将赴美丽的诗城、千字文的故乡马鞍山现场参加千字文书法表演,参加艺术节闭幕式观看精彩的文艺汇演;3.所有参加现场书法表演者均可获赠印有“千字文”字样的文化衫一件;4.获奖者可获组委会颁发的获奖证书;5.获奖作品将在《书法报・少儿书画》上选登;6.获奖作品永久收藏于中国千字文碑帖馆,并选刻部分作品进入千字文碑林。

八、截稿日期2011年6月10日。

九、来稿须知

A、统一毛笔书写、五尺以内、以竖幅为主,所有来稿不需装裱。

B、书写内容“千字文”或“千字文”节选,来稿应注明作者姓名、所在学校、联系地址、联系方式及辅导老师。

C、免收参赛费,所有来稿无论获奖与否均不退稿。

十、收稿地址

安徽马鞍山市雨山路雨山区文体局千字文书法艺术节组委会办公室

收稿人:芮立甜

邮编:243002

电话:0555―2218898(传真)0555―2200298

0555―2211298

首届中国千字文书法艺术节组委会

法学征文篇5

关键词:语文教学 创新

我们教师教学的阵地是课堂,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科的特点,进行创新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创新”是一个常论不衰的话题,我们每天都在课堂教学中有新的思想和方法,即使是常教语文且有经验的教师,面对不同的学生(即使是同一年级的也有不同的学习态度、不同的文学基础的学生),也要用不同的方法教学,这就是创新的原动力。因此用同一方法去教学,是不能把语文课堂教学搞得很好的,语文课堂教学一定要有“创新”。新课改认为“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标志,就是看他是否具有课程意识,即课程再创造能力。”这里提出的课程再创造,就是在课堂教学中的一种再创造,课本教学中的一种再创造。一句话,是在课堂中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的一种创新。什么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在每次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又如何体现出语文教学的创新?从何入手?……这些都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在新课改进行的今天,我们语文教师就要在课堂教学中展示“创新”教学的才华和胆识。下面谈一谈我个人的体会和认识:

一、 新课改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

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求实性。求实是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应该做到的,教师在课堂上要端正教与学的态度,不能摆花架子,对学生知识的掌握要落到实处。我们的部分教师对新课改的认识不足,并没有真正领悟新课改的精神。原来的教学法也好,新课改也罢,都是要学生学习知识,都是一种大语文观,是语文与生活的积累和运用;语文的应用来自于生活,并不是一个单一的学科所在,语文的教学就是一种求实,一种学生对知识用于生活的积累的过程。我们所认为的求实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能力,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一种穿插于素质教育的新课堂教学。

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求变性。什么是新课改的创新,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也没有人说出一堂课的标准,大家都是在探索,在讨论,在思考。就是听了别人的一堂好课,也是为其新方法新思维而叹为观止。课堂教学的创新是一个再创造,这再创造就是一种求变,在课堂教学中是让学生的思维飞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中活起来,能说想说,敢说敢想,这就要在课堂教学中求变,为学生设置一个展示他们思想的平台,让学生有一个放飞思想的空间。中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求变,这就是创新的开放性。很多知识,教师可以举一,让学生去考虑其它,创新型教师的教学方法就是在不断地求变。

二、 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去创新呢?

(一) 语文教师要有创新教学的胆识。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有一种心理上的约束,这可以用另一种话说,是过多的忧心。有自己创新而生怕学校常规管理的约束的忧心,有学生是否学到的忧心,而导致教师在教学中的忧心。关于这些,实是教师的一种多虑,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有一种胆识。

我在教学《安塞腰鼓》时,在下课前的十几分钟我想让学生理解“一擂起来就没命了,就忘情了。”我们没有鼓,也不可能去体会黄土高原的厚重,于是我设计学生擂桌子,学生在教师手势的指挥下,舒缓急促,声音的高低起伏都体现得很清楚,教室里是急促的擂声,学生的心跳和擂桌子一样新奇。我作为倡导者,是不动声色的下课,我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那一擂,就没命了,就忘情了。我的目的达到了,我无须向学生深讲,当然我无须向谁解释。在新课改上要有创新的胆识。

(二)课堂教学具有“不确定性”,就是创新的土壤。

课程的可变性的东西太多了,课堂教学不是公式,它具有不确定性。每个教师都有不同的教学语言、教学风格、教学切入点。同一课文的不确定性的东西太多,而这才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这新的活力才能给教师和学生提供创新的空间,当然也就有创新的要求。“教学相长”是教师与学生的互相进步,教师的劳动要从教学上解放出来,我们鼓励教师的创新教学。新课改提倡教师要有下岗意识,要让教师在教学中觉得学生越来越不要我了,我在课堂中越来越没有事做了,我在这个班的语文教学要“下岗”了。如何达到这一点,是在课堂上去体现,因此我们说课堂创新是具有不确定性的。

(三)中学语文教学的创新模式多样,新教法、新课堂都是创新的范畴。

课堂创新教学,不是一个表演,而是一种观念,是教学时的一种习惯,就是不拘一格,教学内容的不拘一格,课堂结构的不拘一格,师生互动的不拘一格,只要是适合学生思维和心灵的健康美,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不拘一格。关于课堂结构,很多表演课做到了不拘一格,那么,试问,在平常教学中,教师教学是否不拘一格呢?很多公开课是一种纯表演,是让人说喜不说忧的课。而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特殊性,诸如地域性、人文性都各有差异,这不拘一格就是一种创新,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思想,不能为表演才想起小组讨论、探究合作、师生互动等。这要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再创造的灵活性,并不局限于某一点、某一课,是很多时间和空间的一种创新。

法学征文篇6

有一句话叫“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还有一句话,“只要人人遵守规章法律,社会将会变得更加和谐”,这是我心中的感触。

有一个成语叫无法无天,它用来形容人毫无顾忌地胡作非为。但我觉得还有另一种解法,那就是没有法律就没有我们生活的这片美好天地。

有一个典故,就是商鞅变法,商鞅为了让百姓相信自己,所以他就派人把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放在闹市中,下令说:“谁能把木头搬到北门去,就奖赏十金”,老百姓纷纷来看,但都抱怀疑的态度,无人去搬;商鞅把赏金加到五十金,大家更加猜疑:秦国可是从来没有出这么重的奖赏的。有一人不信邪,心想:“虽然没有这么多的奖金,但总有一些吧。”他扛起木头,搬到了北门,跟随的观众很多。商鞅如数地兑现了奖金,大家这才相信:商鞅出令必行!商鞅的这一举动为他之后推行变法,获取民心树立了良好的开端,从这个典故中,可以看出公正是法律的第一基础。

但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状不容乐观,可以用“数量多、危害大、蔓延快”九个字来概括。从数量上看,全国约2.5 亿学生,其中违法犯罪青少年约占青少年总数的万分之六。大城市更高,达到万分之二十点六。其中青少年犯罪占刑事犯罪的比例达70%左右;从危害性看,由于青少年生理尚未成熟,思想单纯,易于冲动,不计后果,其犯罪危害极大。如建国以来,绍兴县第一起绑票案作案者陈铁江(当时17岁),因经常逃学,与社会上一帮游手好闲的人混在一起,染上和玩游戏机,为弄钱以绑票索要钱物2万余元,并将9岁男孩杀死,给社会造成了很大危害;从蔓延性看,青少年犯罪模仿性强,其犯罪行为、手段相互传播,结帮成伙,同一类案例在某一地区迅速蔓延开来,重复发生。团伙犯罪愈演愈烈,像前几年也有结帮搞派团伙作案的,如“东街帮”、“城南帮”等。

法学征文篇7

    关键词:情景教学 小学蒙语文 应用价值

    面对新的社会环境,我国的教育制度进行了新的调整,教育改革要求小学生的教学模式得到改善,小学蒙语文课堂中采用情景教学方法体现了我国教育改革的目的和意义。情景教学方法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那样死板机械,无法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无法实现课堂上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无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不利于现代教育教学的发展。情景式教学方法的优势就在于课堂上老师带领学生创造合适的情境,根据所学的知识联系现实生活,把学生引入到生动的活动场景中,学生们通过对情景的感知和认识、通过相互的交流和讨论,掌握一定的蒙语文知识。从而实现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在当下新课程不断改革的背景下,小学生的蒙语文课堂教学应大力推广情景教学模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问题情境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数学教师所熟识。但是遗憾的是,很多蒙语文教师在如何创设问题情境这个问题上还显得一知半解。基于此种情况,本文主要针对如何在小学蒙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展开论述,希望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兴趣。所谓的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指如何给学生营造一个问题氛围,让学生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对蒙语文问题进行探索,最终掌握相关的蒙语文知识。我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蒙语文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那么,究竟如何在小学蒙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看法。

    一、情景教学方法的具体步骤

    采用情景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蒙语文课堂的教学活动,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是让学生在阅读蒙语文题材的同时渗透情景教学:教师通过创设一种情景,把语言和场景结合起来,让学生进行句子或者短文段落的学习训练。第二、作文教学过程中运用,老师创设一种情景或者景象,让学生身临其境,学生通过思考和想象,激发了多种情感的体验,燃烧同学们的写作热情,从而提升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第三、在蒙语文课堂上的应用,通过音乐、图片等不同的手段,把学生的思维引入到场景中,通过感受从而触动学生的情感。第四是综合运用以上三个步骤达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二、情境教学方法的作用

    1.情景教学方法的概念

    情景指的是人们利用语言、各种物体或者是音乐等道具,人为的创设一种真实环境,在这个环境下。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引导学生融入到环境中进行真实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格、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们的团结互助能力,最终达到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情景教学方法体现了现代教学的互动思想,具有很鲜明的时代特征。情景教学方法不仅应用于教育事业,而且对其他领域也具有指导意义。

    2.情景教学方法的作用

    首先,情景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情景教学方法的特点是利用各种道具创造一种真实环境,通过音乐等道具的采用能够生动的表现现实生活,给人们以启发和享受,触动人的心灵,情景教学方法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真实生活,从而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加深了学生们的审美意识,让学生更亲近现实生活。在蒙语文课堂上老师通过模拟真实的场景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的状况,然后通过教学进行对比,学生很快的理解和掌握了蒙语文知识,提高了教学的水平和效率。

    其次情景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改变了传统的死气沉沉的课堂氛围,让枯燥无聊的课堂生动有趣,小学生的思维都非常活跃具有想象力,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情景教学的优势去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让小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最后,情景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精神。情景教学中最常采用的方法是游戏活动,老师通过设置多种游戏让学生们参与其中,小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通过互相的学习合作,学到了更多的知识,而且在游戏参与中提高了学生的记忆能力。因此,教师在蒙语文课堂的教学中应开展多项丰富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发挥充分的想象,根据自身的喜好和能力去编排游戏活动规则,学生通过身体动作和姿态,带动了大脑的运作,协调了身体的不同部位协调工作。

法学征文篇8

教学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得比较普遍,问题设计得当,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在问题的设计过程中,要紧扣教学目标和学生最近发展区。

1 首先, 要根据教学目标设计问题教学目标是问题设计的核心,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总揽全文,把握文章的主旨和训练点,层层展开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把握课文。传统阅读中的主要形式是教师将目标化成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理解文章的过程。在建构性阅读教学中,这种方式受到了质疑,有人认为带着目标读书使得学生还是在跟着教师的思路走,思维受到极大限制,应该提倡自然阅读,让学生在不带任何先见的情况下介入文本的阅读,得出自己的结论。其实,任何方式都不是绝对的,教师在进入课堂之前,必须确立一堂课的目标,以及具体而适当的问题,然后选择恰当的时机,恰当的切入点,实现目标的教学。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5 课由五首诗词组成,分别是温庭筠的《望江南》、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李清照的《武陵春》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王君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从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的目标出发,确立了“ 问君能有几多愁”的教学主题,将五首词进行了整合,提出问题,让学生以愁为主题进行分类。以此为切入点,让学生体味词中不同的愁绪,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对词有了深刻的理解,对婉约词风与豪放词风也有了深入的了解。文学鉴赏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主体部分,从培养文学鉴赏能力的角度来看,比较阅读不失为一种适当的切入点,它可以通过对异同的比较,进行更为深刻的理解。如有教师将祥林嫂与杜十娘放在一起让学生分别从抗争的方式、抗争的结果、抗争的意图等角度进行比较,从而让学生对不同时代不同阶层的妇女的地位与意识有了更为厚重的了解,也更加了解了祥林嫂这个悲剧人物。还有老师让学生将崔莺莺与林黛玉进行比较,抛出一个二者身上都有重爱情反抗封建礼教的思想光芒的问题,原因是崔莺莺说过“ 蜗角功名,蝇头微利”“, 这般并头莲,不强如状元及弟”的言语,但学生通过对文本的仔细阅读,得出了崔氏的蔑视功名是建立于“ 你与崔相国做女婿,妻荣夫贵”的基础之上的。通过对人物的共同性和不同性之间的比较阅读,使得学生加深了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必须有针对性,针对目标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

2 其次, 要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问题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在进行教学时,必须注意到儿童现有发展水平和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维果茨基把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为“ 最近发展区”。它表现为“ 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凭借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最近发展区的理论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使新的认识能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得到同化或者顺应,以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因此,教师在设疑的时候,应力求使问题能够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打破原有的认知结构,在更高的层次上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如学习《刘胡兰英勇就义》一文时,有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师:今天我们学的谁的故事啊?生:刘胡兰师:你怎么知道的啊?生:课文题目说的师:刘胡兰是哪里人啊?生:云周西村的⋯⋯这样的一问一答有意义吗,没有,教师和学生的一问一答不过是对文本信息的简单的重复性的归纳,表面看起来是进行了对话教学,但对话教学的实质意义即自主探究的目的没有达到。

因为这样的内容在学生的认知图式之内,没有对学生的认知图式造成冲击。没有让学生体验到“ 克服学习中困难的喜悦(”赞可夫)。还有一些老师在讲课时,大谈“ 现代主义小说”“,期待视野”“,意识流”“,存在主义哲学”等等,这些内容与学生的认知能力相差太远,也不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最终失去了问的意义。疑问必须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相冲突,产生不协调,才能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达到教学想要达到的效果。

3 预设问题与生成问题的有机统一李镇西教师说“: 问题应该由学生提出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审时度势,灵活处理,这样预设的因素大大减弱了。”预设的因素大大减少,并不代表取消教学的预设性。预设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预先所设置的问题,生成是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形成的问题。二者并不矛盾。以往的阅读教学过分强调预设性,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了一元化理解的局面,完全以教师的预设左右课堂的教学,听不到学生的声音。而现在的阅读课教学又有过于强调生成性,反对预设性的倾向。有人认为问题是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生成的,而不是预设的。

上一篇:劳动法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工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