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专题范文

时间:2023-04-23 16:21:47

法学专题

法学专题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专题教学法;开放教育;远程教育

一、课程概况总揽

开放教育主要教授对象为成人在职学员,因此学员们的学习时间和学习进度相对普通高校全日制学生来说,都是比较特殊的;并且,我们的面授课时间宝贵,面授中不可能对所有知识点都进行讲解,只能讲重点难点。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钻研创新教学方法,迎合学员的特殊情况,力争知识传授量达到最大化。

《民法学》基本内容主要由七大部分组成,即民法总论部分、物权部分,债权部分,人身权部分,知识产权部分,财产继承权部分,民事责任部分。本课程按教学计划的要求定为学年课,两学期总学时为162学时。

二、创新之处

我所设计的创新理念是进行专题教学,将民法学的各个重点内容类化为若干专题,每次面授课有针对性的讲述1-3个专题。专题教学法的好处是只对重点内容进行面授辅导,其余非重点内容全部由学员课后自学了解。对于在自学中有困难的学员,可以通过每学期两次的网上答疑时间统一向责任教师提问,也可以随时发送E-MAIL到责任教师指定邮箱询问。

三、民法学(1)(2)教学设计

1.面授辅导设计

《民法学》(1)(2)的计划学时均为81学时,学时分配情况相同,教学时间均为27学时;余下三分之二为学员自主学习时间。

①关键的第一学时。民法学(1)(2)专题均为26学时,预留1学时作为首次面授课向学生说明情况、布置教学任务之用。详细介绍本学期的教学安排,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②专题教学的具体应用。民法学(1)基本内容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即民法总论部分、物权部分。所划分的专题有14个:民法基础理论;民法基本原则;民事法律关系;有限责任与无限责任;公民(自然人)与法人;合伙、个体、联营;民事权利能力与民事行为能力;物;民事法律行为与时效;有权与表见;物权概论;财产所有权;善意取得与财产共有;相邻关系与其他物权。

民法学(2)的主要内容是债权部分、人身权部分、知识产权部分、财产继承权部分、民事责任部分。所划分的专题也有14个:债权;不当得利之债和无因管理之债。债的其他理论;合同分论;人格权;身份权;法定继承、代位继承;遗嘱与继承;违约责任;侵权责任。

③期末复习课。在进行完全的专题教学之后,还要安排期末复习,教师将本学期全部考核范围进行梳理,学员可以理顺知识结构,把所学内容有机联系起来,将知识点变成知识面。

2.多媒体教学设计

①文字教材。采用分立型教材,分为主教材和辅导教材。主教材为《民法学》(王利明主编,中央电大出版社,2006年8月第二版),是教学和学习的主要内容和依据,是音像教材的基础。辅导教材为《民法学学习参考资料》(出处同上),配合主教材,帮助学生消化理解主教材的内容,重点是现行民事法规、案例分析。

②CAI小课件。针对各个专题都制作了相应的课件。课件的形式和内容丰富,效果直观,应用于课程教学也更符合远程教育的教学理念。

③三维案例。案例教学乃法学专业教学之根本,在知识点的讲解上,绝对不可无案例。否则便是枯燥的脱离实际的,无法引起学生兴趣的。因此,我在小课件中尽量加入一些生动的、能引起学生共鸣、并适合讨论的视频案例,使教学效果大大改观。

④网上教学、网上答疑和BBS论坛。网上教学和答疑安排在教学过程的中前期和中后期,不早不晚,恰到好处。在专题讲座之外的知识点,为学员自学范围,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可以通过网上答疑向责任教师提出;当然,面授过程中有没理解,没消化的问题,也可以在网上提问;网上答疑,可以使平时不方便参加面授课的学员得到与教师交流的机会;一些平日比较腼腆的学员因网络的平等性也可以放开手脚与老师同学进行讨论。

⑤实时解惑E-MAIL信箱。针对平日的小问题,学员可以通过主讲教师公布的指定网络信箱来进行提问。相对于网上答疑来说,E-MAIL信箱具有灵活性,及时性的特点。

⑥更新网上资源。在教学平台上开辟教学辅导栏目,定期教学相关信息及辅助资料。例如:教学重点与难点的解析文章;最新法律咨询;与课程相关法律法规;教学活动信息;网上作业;网上自测习题及参考答案等。

⑦中央电大的录像资料。此资料虽非我校自主资源,但对教学工作帮助甚大。学生可以通过观看中央电大专家的讲授进行自主学习,既丰富了学员的学习方式,也又现了远程教育的真谛。

法学专题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理工类高校;法学专业;职业专题;廉洁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14-0030-04

一、中国法学教育与就业现状分析

法学在中国的高等教育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法学专业在我国高校中分布很广,有纯粹的政法高校,有综合大学中的法学院或法律系,也有一般大学或学院的法律教研室等。每年各高校为国家培养了从专科到研究生不同层次的大量的法学专业人才,可以说贡献巨大。但在巨大贡献背景下,出现了不相称的社会反响。在中国近几年的专业就业率排行榜中,法学专业一直处于被亮“红灯”的区域,属于就业及其困难和严重竞争的一类。笔者通过查阅猫扑网、天涯网、新浪网等即时资料信息,归纳其原因,发现社会普遍认为是法学专业门槛设置过低、各高校普遍开展法学专业导致法学毕业生绝对数量过大,以及法学专业教学内容与社会脱节严重等原因造成[1][2][3][4]。

笔者认为,各高校对法学专业的普遍设立和持续不减的招生高潮,说明了其巨大的市场需求性。当然,不排除个别高校,为了通过法学这一文科专业获得更多的财政教育资金支持,因为法学等文科专业不需要过多的实验设备,基本是超低成本投入。但是,在分析这些负面基础因素的同时也应考虑到的问题是,一个专业的好坏以及是否应该存续发展,要综合分析,最基本的就是要从“入口”和“出口”两个方面。“入口”显示的是招生的生源数量,“出口”显示的是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和就业质量,如果生源数量在毕业生就业质量持续被亮红灯的基础上还在不断增长,那么说明这个专业一定有其存续的合理性以及巨大的发展潜力,在某一方面暂时出现了不可知的因素,干扰了这种合理性的外显及发挥作用。 据调查,我国大量地区,如三四线城市及其乡村、西部贫困地区等,存在司法队伍严重不足的窘况。随着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深入开展,法学专业的毕业生出口会更宽,市场需求会更大,这是法学专业虽然持续在就业数据方面亮红灯而招生数量持续高涨的根本原因。

二、理工类高校法学专业本科教学实行专题式教学技术的价值所在

理工类院校的法学专业与政法专门院校的法学专业不同。主要不同点在于培养方案的制定、研究方向的确定、课程的设置以及任课教师的确定等。理工类院校的法学专业的发展必须走特色发展的道路,这里的特色指本校法学专业与其他专业的优势互补,除了重视法学一般教育的学术性之外,突出理工类院校法学本科教育的职业性与技术性特征。法学专业在进行学术知识教育的同时,要依据本校特色,搭建毕业生就业平台和实习基地,并在教学过程中严格按照学生“职业生涯”的特点注重对毕业学生“硬技能”和“软技能”的培养。其中“硬技能”指的是技术技能;“软技能”一般包括更容易被人雇佣的技能、交流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等[5],而无论哪一种技能,只靠课堂教育是无法实现的。因此,理工类院校法学专业在日常教育过程中一定要注重这种“软硬技能”的综合培养。如何更好地平衡与协调课堂教学的应有效果与社会实践需求的关系?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是遵从“软硬技能”原则,适时开展“职业专题性”教学。

职业专题性教学和普通传统授课式教学的区别在于,职业专题式教学技术更多地借鉴研究生教学的模式,但是照顾到了本科阶段基础学习的需要。在目前的我国法学研究生教学中,普遍采用专题式教学,目的是通过具体的专题让研究生在原先学习的基础上更深入地思考,从而提升自己的学术能力和研究能力。在理工类高校的法学本科教学阶段适用职业专题式教学技术,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是特色发展的需要。理工类高校的法学专业学生绝对数量比政法专门高校要少很多,学习方向一般是遵循本校跨领域优势学科的互补和互通而确定的,往往比较具体和明确,这对于学生学习目标的确定和实现更有帮助。理工类高校有政法专门高校不具备的专业综合优势,职业专题式教学技术,强调基础全面而又专注专业,对法学专业的特色竞争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二是社会实践的需求。中国的法学教育和国外不同,中国的法科学生在本专科毕业后如果直接踏入社会工作,往往是没有任何过渡,而司法实践所需要的实际技能只能在司法实践中去摸索和学习。职业专题式教学技术,在兼顾了基础理论的同时,糅合了大量的法律实务,让学生以当事人、法官、检察官、公证员、法律顾问、律师等不同职业身份参与到不同的真实案件中,以大量的专题训练去强化理解学习的基础知识,做到“活学活用”,以应对社会发展的千变万化。三是学生个性能力提升的需要。法学基础理论知识是面向广大学生的,在基础理论学习过程中无法强调差异性,但是职业专题式教学技术内含的实务训练,实际是就是弥补基础知识传授的不足,重视对学生个性能力的提升,只有面对一个个鲜活的职业化案例,学生才能面对具体事情去深入思考、反复总结经验教训,才能确有收获,以完善和增强其个性能力。

三、理工类高校法学本科阶段职业专题式教学技术的实施路径

(一)保证法学基础理论知识的通识教育正常开展

法学理论基础知识是法科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在职业专题式教学技术的实施过程中,任课教师应合理安排时间进行法学基础通识知识讲授。法学基础理论通识知识对于法科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以及专业技能的掌握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讲授过程中,任课教师应注重遵循全面性和重点突出性相结合的原则。

全面性原则。作为基础性教学,任课教师必须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学科特点,完成本学科的基本教学任务,涵盖所有知识点要,在授课过程中,任课教师要有全面的计划安排,在具体每节课之前,任课教师要根据教学计划将学生需要预习的重点提前告知并在课堂上安排专门时间检查交流,对于学生容易掌握的知识,检查交流通过,对于容易混淆的问题,任课教师安排专门时间来讲授,并结合典型案例阐释、分析,巩固学生的专业思维。

重点突出性原则。任课教师在强调全面性的基础上要注重对于疑难问题通过合适的授课方式和学生沟通交流,笔者也是在给本校法学二学位的授课过程中有了这个深刻体会的。法学二学位的学生都是本校其他专业学生,没有法学基础,同时他们上课的时间又比法学专业学生少1/2,为了在规定的课时内达到最好的授课效果,笔者要求学生提前预习课程内容,课上对简单问题仅作提示,只对重点问题和学生进行详尽的互动交流,效果很好。

(二)注重司法实务知识训练的配套实施

在法学理论教学过程中,开展职业专题式教学技术的一个重点就是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开展司法实务知识训练,主要模式是模拟训练,例如模拟法庭、模拟仲裁庭、模拟当事人等,只有在这种模拟情境中,法学基础理论知识才能立体化,容易被学生掌握和接受。这种模拟情境,是与职业专题式教学技术本质相一致的,同时是与传统理论教学模式,甚至是案例式教学或者诊所式教学有所不同。案例式教学是以案例作为讲课的辅助,诊所式教学实际是问题式教学,都是基于教学的传统章节分部实施。专题式教学技术是打破常规的教学顺序,以模拟情境为基础,以后续的实践类课程为支撑,按照诉讼或非诉讼程序的阶段化要求为依据,由任课教师整理需要学生提前预习的内容和疑难点,在解决这些问题与疑难点的基础上融入到不同的模拟情境中去消化、吸收。例如,同样一个案件,因为仲裁程序、诉讼程序、调解程序的差异,工作模式会有所不同,这也是模拟情境的重点,同时是提高后续真实案件参与办理成功率的基础。具体体现在执行层面,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一是重视任课教师对具体课程的整体把握,包括对教材的选择与编写等。任课教师的认识高度与深度决定了专题设置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因此,任课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综合能力与教学能力,学校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安排所有教师完善其法律实践经历,以更好地适应专题式教学。在国内没有相关教材的基础上,教师要充分利用课程教学实践整理、优化自己的教案,适时出版适当的教材,规范专题教学。例如,笔者一直担任的《律师实务》课程,传统的教材都是按照律师实务的基本理论总论和分论进行写作和教学的,但是在专题式教学技术过程中,需要将这个顺序进行适当调整。例如,对于什么是律师、律师的权利和义务等学生凭借自学完全能够掌握的知识点,任课教师完全可以只就其中的重点进行阐释。任课教师的重点应放在“实务”操作技能的培养上。教案和专题式教学技术要相一致,可以将其分为几个不同的专题:律师身份获得专题、走入律师门专题、律师诉讼业务执业专题、律师费诉讼业务执业专题等,在每个专题上主要是完善教案(必要时出版教材)、构建适当的模拟情境、整理疑难点和情境出彩点等,然后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去不断地修改和完善。如果任课教师能够很好地把握课程的难易点、重点,合理地构建专题教学框架,对于教师本人而言,是个很好的专业提升,对于学生而言,是有计划、有深度的参与教学,这对于最终的教学效果保障是非常有益的。

二是任课教师做好合理的规划并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参与性,尽可能完善执行工作。相比传统教学,职业专题式教学技术对任课教师的要求很高,要求任课教师要有很好的预见性、坚决的执行力以及对全局的掌控力。任课教师在对课程本身有了好的理解并构建良好的专题框架只是基础工作,只是理论的完成,而实际教学过程就是对这个理论的检验。在检验过程中,任课教师需要做好两方面工作:

布置专题预习任务。这是专题式教学技术成功的重要一环。学生的预习效果会直接影响到任课教师最终的专题式教学技术效果,因为如果学生没有预习或敷衍式预习,那么任课教师无疑要花费大量的课堂时间去弥补,这就占用了后续的其他事项时间,最终又会回归到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功亏一篑,所以任课教师布置预习任务时要对学生讲明利害关系,强调预习的重要性,同时有适当的制裁奖励措施规范学生的预习,争取将这一项基础工作扎实做好。

分步实施。主要包括就简单理论问题与学生简单交流,核实学生是否全部掌握;就疑难问题进行难点解析和交流;模拟情境检验理论应用等。实施的过程实际就是贯彻落实任课教师的教学思路的过程,也是检验其规划合理性与执行力的过程。因此,任课教师对这三项内容要一一扎实解决,如对简单问题的互动交流,是任课教师检验学生预习效果的过程,也是任课教师进一步整理课程疑难点的过程,而对疑难点的解析和交流,则是对学生认知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模拟情境的应用则是对本课堂教学内容的实践模拟,是深化学生认知事物的过程,达到认同的过程。当然在情境模拟中,任课教师可能面临学生的各种提问和疑问,这恰好是情境模拟的目的所在,有问题说明有效果。

(三)做好法学实践类课程的扎实推进工作

理工类高校的法学专业实践类课程,是对职业专题式教学技术的进一步拓展,应该将其置于真实的案件或项目岗位中,例如,公检法部门中的书记员、档案整理员,律师事务所部门中的助理人员,企业法务部门中的法务助理人员,其他法务相关部门中的参与人员等。在规定的实习期内,让学生全身心参与到实习单位的工作中,检验其所学,提升其专业素养和执业技能。需要法学专业负责人连同专业教师做好以下工作:

1.扎实做好实践类课程的实习基地联络工作

实习基地是法学专业的生命力和支撑点。如果一个法学专业建有几十个实习基地,并在每年的实习工作中真正落实实习工作,那么法学实践课程的推进会更顺利和有效。若只是为了应付检验而虚设基地,这种虚设将最终会毁专业、毁学生。所有的法学专业,不单是理工类学校,包括专门政法院校,都应该杜绝这种敷衍式基地的设立和开展。具体到理工院校的法学专业,因为有着一般政法院校无法比拟的特殊优势,即专业学生数少,因此有更多的精力去构建更优质的实习基地并达到更优的教学效果。在构建实习基地方面,法学专业负责人和专业教师应提前了解本专业本届毕业学生的职业规划,并据此开展实习基地的筛选、实习教师的搭配和实习内容的确定。这样有的放矢的实践教学,能够大大增强实践教学的效果。

2.以专业教师和基地专业人员双导师的模式推进实践课程

实践类课程由实践基地安排和组织,高校专业教师不仅仅是任课教师,应尽量安排每个教师负责固定的学生,以增强实习的效果。作为辅助人员,沟通基地导师随时掌握实习学生的情况并督促学生的顺利实习。在这个过程中,专业教师通过组织沟通,锻炼了对外协作能力和专业技能,同时对学生的学习与实习效果有了更好的掌握,并通过整理实习的不足和经验,为后续的职业专题式教学技术的完善与发展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双导师实务教学模式,有别于传统大一统的形式化的教学指导模式。实习基地的指导教师负责筛选合适的案件、选择合适的切入点带学生“入案”,并指导学生整个案件过程,完善其职业技能。高校教师作为导师是在这个过程中随时关注学生遇到的职业难题,会同学生与实习基地导师一起“会诊”,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双导师实务教学模式是强化法学毕业学生职业技能的最有力措施,任课教师要提前和实习基地导师沟通到位,对学生从精神到行动进行合理引导,这将会使学生终生受益。

(四)强化对法学专业学生的廉洁素质教育和法治教育

作为学法的学生,应该比其他专业学生更有法治意识、更有廉洁自律的能力。这种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不能只靠学生自学,需要任课教师在平时的课堂上进行相关的廉洁意识教育和法治意识教育,因为法学专业学生毕业后无论在哪一个和法律相关或无关的岗位,大部分都会面对一些无形的不正当利益诱惑,这时如果没有坚定的廉洁意识和强烈的法治意识,涉贪或不正当追求其他私人利益,即使专业技能再强,也不是一个合格的法律人。任课教师在职业专题式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对上述专业技能分层次学习,这是“硬技能”的培养,廉洁和法治教育同样必不可少,这是“软技能”的培养。廉政法治教育是对通用的“软技能”的培养,在法学本科教育过程中应该得到更强的应用,“知法犯法”是更恶劣的违法犯罪行为,合理、健全的职业化教育,应该更加重视以“健康人格”为目标的廉洁性教育和法治化教育,这是对上述三点专业培养手段的重要补充。

参 考 文 献

[1]刘琼.“微”时代的教学模式改革[J].法治博览,2016(1):281-282.

[2]郑睿,郭勇.案例演绎教学法在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中的应用[J].法治与社会,2016(1):239-240.

[3]刘晓峰.理工类院校法学实践性教学研究――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5(11下):63-65.

[4]何荣华.牛津大学导师制对我国法学教育的启示――基于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目标的视角[J].学术论坛,2015(10):176-180.

[5]刘海峰,顾永安.我国应用技术大学战略改革与人才培养要素转型[[J].职业技术教育,2014(10):11-16.

[6]杨运鑫,罗频频,陈鹏.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机制创新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4(4):39-43.

[7]姜大源.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经验与规律[J].职业技术教育,2011(19):5-10.

[8]教育部调研团.美国生涯与技术教育调研报告[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23-39.

Abstract In light of the predicament in development of legal specialty of institute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t is suggested to pay attention to cultivate the “vocational project-based” teaching technology dominated by the “export” of graduation. The key is to lay students’ subjective initiative, improve teachers’ comprehensive ability in controlling course content on the basis of accurate cognition of specialty export direction, construct a reasonable and corresponding legal project teaching simulation situation, establish a real and effective practical training base, try to close the gap between social actual demand and college teaching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with the benign interaction of teacher and student, so as to make graduates of legal specialty to stick to impose discipline while take on the vocational role of her replacement as soon as possible.

Key words institut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egal specialty; vocational project; integrity education

法学专题范文第3篇

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等方面下工夫,使医事法学本科教育实现新的创新。

【关键词】医事法学;本科教育;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d922.1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9297(20__)04—0271—02

thought on course design for training in medical science of law.wa ng qi—lin.school of health law,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515

【abstract】the aim of the education of medical science of law is to cultivate some applied professionals who have not on—

ly the medical knowledge but also the legal knowledge. in order to calty out the new innovation in the undergraduate educa—

tion,it should adap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ubject,make clear the education target,contrive the teaching troops,the course

system anti content of course etc.

【key words】medical science of law;education of the undergraduates;course design

医事法学专业作为一门新兴交叉专业,正随着社

会的发展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各大医学院校纷

纷瞄准了这一趋势,在短短几年内先后有三十多家高

等医学院校开设了医事法学专业或卫生法学本科专

业。医事法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和社会需求也因此变得

越来越迫切

、医事法律本科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针对医学院校专业性比较强.医学基础雄厚的学

科优势,医事法学不可避免地存在专业面窄、影响面小

的尴尬处境。尤其是在医学院校的大背景、大环境下

显得尤为突m 从我校医事法学专业开设的情况看,

存在两大问题:一是专业发展环境和前景问题,二是专

业课程设置问题。

(一)专业发展面临的环境不利

主要是与一直以来传统法学教育忽视医事法学教

育的因素有关,政法院校囿于医学的专业化。不具有开

设医事法的能力:综合性大学具有这种能力.但目前国

内没有几所开设医事法学专业,造成医事法学只能在

医学院校开设,这就割断了与法律界的天然联系。加

上起步晚、专业开设时间短,造成医事法专业社会影响

小,很多法律实务部门根本不知晓该专业状况,甚至对

该专业的存在也一无所知。从而限制了医事法学毕业

生的就业渠道,也导致医事法学专业缺乏应有的社会

认同

(二 )专业课程设置比较混乱

医事法学的高度专业化和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

使得专业培养的模式也各不相同。有4年制本科、5年

制本科。也有6年制本科。学生毕业时授予的学位也不

相同。有授予法学学士学位,有授予医学学士学位,还

有同时授予医学和法学双学位的。这造成课程体系上

参差不齐,医学和法学课程比例不一.缺乏统一、科学、

有操作性的培养方案。

二、医事法学教学中的几个关注点

(一)培养扎实的医事法学教学队伍

医事法学专业需要既懂得医学叉熟悉法学的复合

型师资队伍。大多数院校都存在医事法学师资队伍薄

弱的尴尬,很多教师不能两者兼备。目前医事法学专业

专职老师大都是法学专业毕业,懂医学的很少。即使是

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的老师,都缺乏l临床实际t作经验,

存在很大的不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不懂医学或缺

乏l临床医疗经验。老师说不清医学问题或缺乏将医学

和法学较好融合的能力.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建

设一支高素质医事法学教师队伍成为当务之急。目前

的解决方法是:(1)在法学院校招收医学本科专业毕业

的法学硕士、博士和法律硕士,这些人都有一定的丁作

经历,懂得医学,也系统学习了法学知识,但这类人很

少,有些毕业后就没有从事一线医疗工作。(2)聘请一

线临床医生、各科室负责人或已经退休的老教授为客

[作者简介]王其林(1971),男,汉,江苏省如皋市人,中山大学法律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医事法。

tel:+86—20—61 648623:email:wql 1 97 1 c-~qmmu.eom

- 272 ·

座教授,定期做专题讲座。他们临床经验丰富。对医疗

一线有长期积累的心得体会,让他们结合工作实际,将

医院各部门和本科室的主要工作流程以及存在的薄弱

环节作具体、详尽的讲解。会极大丰富医事法的教学.

而这些内容恰恰是医事法学习的重点所在。(3)对于

缺乏医学知识的教师,由学校给予必要的支持,采取跟

班上课的方式,进行长期系统的医学知识学习.边教学

边提高。当然。相对与医学知识而言,对相关涉医的法

律条文的理解和运用也是相当重要的,也是更为迫切

的,这对于受过专业训练,有法学方法和法学思维的老

师来说,更显出专业优势。

(二)设置合理的医事法学课程体系

医事法学专业课程设置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医学课

程和法学课程的比例到底该是多少?从笔者所在院校

医事法学专业教学计划来看,法学课程和医学课程必

修课比例是17:14,其他院校课程设置比例也大致如

此。法学类课程一般是l4门核心课程加专业课程如

卫生法学、医事法学、卫生监督学;医学类课程有人体

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

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传染病学、护理学等。从课时来

看,法学类课时总计990学时左右,医学类课时总计

660学时左右。课时比是3:2。这种课程设置体系是目

前大多数院校采用的模式,应当说还是合理的。存在

的问题主要有:一是医学知识应掌握多少,深度应当多

少不易把握,学生常常抱怨医学课程讲授浮光掠影,不

够深入。医学实习时间安排少.不能将医学和法学较

好地融会贯通。二是法学核心课程偏多。专业相关课

程偏少。法学课程除了14门核心课程外,在医事法方

面只安排了3门课.还是否应当进一步拓展,向专题化

方向努力。比如医事法学70学时,卫生法学70学时。

而一门卫生法学涉及了接近18类医事部门法.如传染

病防治法律制度、献血法律制度、公共卫生法律制度、

国境卫生检疫法律制度、职业病防治法律制度、精神卫

生法律制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法律制度、食品卫

生法律制度、药品管理法律制度、化妆品卫生法律制

度、医疗器械管理法律制度、执业医师法律制度、妇幼

卫生与计划生育保健制度、医疗保障法律制度等。在

70学时内,把这么多法律制度讲彻底、全面,这是很难

做到的。

专业课程偏少的解决方法就是多开专题 比如我

校计划开设有“医学治疗与法律”专题.主要关注临床

治疗中存在的相关法律问题;“人类生殖、家庭与法律”

专题,主要关注与人工生殖相关的法律,包括人工授

精、代孕以及堕胎等问题;“死亡与法律”专题,主要关

注涉及死亡、安乐死、器官捐献等方面;“药品与法律”

法律与医学杂志20__年第13卷(第4期)

专题,主要关注药品的生产、销售过程中的法律。包括

药品生产、药品的临床试验、替代疗法等。这些专题题

材新,紧扣医学发展的前沿问题,可以大大起到深化课

程的作用。

三、完善教学内容。紧扣培养目标

医事法培养的是复合型专业人才,能在将来适应

医院管理、卫生监督、司法实务等专业性较强的工作。

围绕这样的培养目标,需要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医事

法学的内容非常庞杂,涉及整个医疗卫生领域。除了基

本理论,还包括医政药政管理、初级卫生保健、妇幼卫

生和计划生育、传染病防治、卫生检疫、医疗纠纷与医

疗事故处理、公共卫生监督等方方面面的法律制度。因

此,应当在系统学习和掌握医事法学的基础上有所侧

重。

首先。掌握医事法学的基础理论。理解医事法学的

基本概念、特征、原则及其研究对象,医事法的性质、地

位和作用,医事法的发展历史、渊源及体系,卫生法律

关系,医事法的制定和实施。医事法与相关法律的关系

等等。树立学生对专业的理性认识。

其次,熟悉相关法律法规。目前最主要的卫生法律

法规有《药品管理法》、《国境卫生检疫法》、《传染病防

治法》、《食品卫生法》、《红十字会法》、《母婴保健法》、

《献血法》、《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

机构管理条例》等。熟悉这些法律,有助于学生在走上

工作岗位后更能得心应手。随着国家对医药卫生改革

力度的加大,一系列新的医政药政方面的法律法规也

即将出台,在教学过程中,应有针对性地将相关法律法

规的主要内容做详尽的讲解。

再次,关注卫生改革和医学发展中的相关法律问

题,并及时补充到教学中。卫生改革中出现的诸如医药

卫生资源的配置、医疗保险制度、卫生区域规划和社区

卫生服务等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这些都应及时

在课程中得到完全的体现:医学科学发展也面临着法

律难题,诸如安乐死、器官移植、人工授精、基因工程等

等,这些都迫切地需要法律加以规范和调整。教学中要

有意识地保持这种敏锐性。引导学生分析各项法律的

优弊,并学会前瞻性地思考。

参考文献

[1]邓小青.卫生法学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

报,20__,(1)

[2] 马长琼.卫生法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初探[j】.遵义医学院学报,

20__,(1)

[3]徐青松,王自力,医学院校要加强卫生法学课程教学【jj,中国高等医

学教育,1999,(3)

[4]王强.医学院校开设卫生法学课程探讨[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1996,(10)

法学专题范文第4篇

关键词:法学实践教学;社会调查;农民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7-0145-02

实践教学是法学专业愈来愈强调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主要目标是改变过于强调纯理论知识的灌输和探讨的教学模式,强调法学专业本科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主要是法学专业本科学生实际分析及处理法律实务案件和实际解决纠纷能力的培养。《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员会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指出:“强化法学实践教学环节。加大实践教学比重,确保法学实践环节累计学分(学时)不少于总数的15%。”“加强校内实践环节,开发法律方法课程,搞好案例教学,办好模拟法庭、法律诊所等。”

社会调查方法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社会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材料的方法。社会调查方法是研究性学习专题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研究法、观察研究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或实验等科学方式,τ泄厣缁嵯窒蠼行有计划的、周密的、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借以发现存在的社会问题,探索有关规律的研究方法。

一、法学专业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问题研究现状

目前而言,法学专业特色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的理论研究都比较多,且形成一定的理论成果和系列论断。学者黄本莲、刘慧频在《试论社会调查在法学教育中的应用》指出:“社会学法学的研究成果拓展了法学思维范式及研究方法,也为法学教育方式的更新提供指导意义。社会调查在提高学生法律实践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可在法学教育中广泛应用。”学者胡辉、周世中在《社会调查与法科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应用法学专业‘需求导向型’实践性教学的改革与探索”成果之二》指出:“社会调查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事实、获得对社会的正确认识,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调查研究的一项实践活动。它对提升法科学生的实践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者程皓、杨熠在《社会调查与高校法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指出:“将社会调查方法纳入高校法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法学专业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也是培养高素质法律专业人才的现实需要。在法学教学中实施社会调查,应当积极发挥院校组织作用,重视师资队伍培养和配套课程建设,完善调查过程监控,及时总结调查成果。”学者郭庆珠、黄国富在《社会调查在法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指出:“社会调查与现代法学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有很好的契合性,是法学实践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在法学实践教学中运用社会调查,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和思辨能力,有助于现代复合型法律人才的培养。社会调查的反思性可以促使法律价值的规范性表达更为科学化,并且能够打破法学理论自我封闭的趋势,扩大法律体系的开放性,为实定法的完善提供动力。社会调查在法学实践教学中真正起到作用,需要学生在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社会调查方法的基础上与教学活动实现良好的互动。”学者付胥宇在《论法学专业学生在社会调查中的“五个结合”》指出:“社会调查是法学专业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重要环节。提升社会调查能力要考虑法学专业的特点,强调“提出问题”与“大胆假设”的结合,调查方法和调查目的的结合,客观事实和主观无涉的结合,调查信度与调查效度的结合,注重积累和善用工具的结合,这样才可能形成科学的调查结论。”以上研究对于法学专业实践教学中社会调查方法的运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农民工权益保护简述

农民工对国家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权、休息权、获取报酬权、劳动保护权、子女受教育权、享受医疗、养老、失业、工伤保险等社会保障权却缺乏应有的保障和关怀。如何在法律层面保障农民工权益是一项亟待解决而又相当艰巨的任务。恰恰这个选题,十分适合法学本科学生,作为社会调查技能训练的样板。

学者曾书琴、陈绍华在《珠三角地区产业转型升级与农民工权益保障调查――以东莞8个特色工业园区为例》中指出:“在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从农民工社会权益的角度对东莞8个各具特色工业园区进行了实地调查,深入分析了各种社会权益的缺失对农民工就业流动的影响,提出了‘积极践行社会保障制度,实现教育平等权,创新保障住房模式,搭建社会参与平台’等对策,以期在提高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同时兼顾企业的健康发展,实现劳资双方共赢。”学者严静在《我国农民工权益法律保护现状的调查分析――以岳阳地区为例》中总结:“我国农民工权益法律保护现状问题主要包括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工资薪酬保护、工伤赔偿及保险、社会保障制度、遭受不法侵害以及法律援助等方面。该文以岳阳地区为例,从三个视角进行调查分析:一是基于需求层面的农民工权益法律保护现状调查;二是基于供给层面的农民工权益法律保护现状调查;三是基于现实层面的农民工权益法律保护现状调查,主要从立法层面分析农民工权益的法律保护。”从各位学者的研究结论可以看出,我国农民工权益保护工作,例如工资发放、生产安全、社会保险等,已经逐渐取得较大的进步和成绩。这些成就也能给参与社会调查的法学本科学生提供正能量的主流价值观教育。

三、法学专业实践教学中社会调查技巧总结

法学专题范文第5篇

中国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刘春田教授在论坛开幕式上致辞表示,该论坛已经成功举办了五届,议题越来越多,关注参与的人群越来越多元化,规模越来越大。刘春田教授透露中国人民大学将在深圳正式设立一个新的校区“中国人民大学深圳校区”,并希望深圳校区的知识产权国际学院能够办出特色,办出一个以中美知识产权合作为基础的国际化学院。

加州伯克利大学法学院Robert Merges教授在致辞中表示,此次在深圳召开第五届中美知识产权高峰论坛非常有意义。人民大学深圳分校会成为一个重要的平台,一方面吸引创新体系当中的各个参与者,另一方面成为一个中立的平台,让不同的利益团体或代表能在其上讨论政策的制定和走向。

洛杉矶洛约拉法学院宋海燕教授在致辞中表示,过去四年中,我们反复讨论商标问题、专利问题和著作权问题,今年论坛增加了两项新的内容:隐私权保护和娱乐法。娱乐法是我过去十年比较关注的领域,在美国乃至全球都是热点话题。

以商业秘密为主题的演讲由上海交通大学知识产权与竞争法研究院院长孔祥俊主持,美国奥睿律师事务所资深顾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原副总干事James Pooley发表主题演讲。以隐私权保护为主题的演讲由北京阳光知识产权与法律发展基金会秘书长姚欢庆主持,香港个人资料隐私首席专员黄继儿发表主题演讲。以娱乐法为主题的演讲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政策法规司司长王自强主持,洛杉矶洛约拉法学院教授宋海燕发表主题演讲。以专利商业化为主题的演讲由深圳峰创智诚科技有限公司总裁王活涛主持,加州伯克利大学法学院教授Robert Merges发表主旨演讲。以品牌保护为主题的演讲由中国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刘春田主持,隆天国际知识产权有限公司合伙人吴涤发表主题演讲。以知识产权国际合作为主题的演讲由中国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副会长马一德主持,中国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刘春田发表主题演讲。

专题讨论一:商业秘密

参加商业秘密专题讨论的嘉宾有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孔祥俊教授、华东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黄武双教授、中山大学法学院李扬教授、深圳前海现代无形资产学院蔡吉祥院长、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杨雄文教授等,该专题讨论会由暨南大学法学院徐暄教授主持。

孔祥俊教授表示,商业秘密保护制度在国际上基本上是统一的,措施都差不多,我国对商业秘密的保护主要体现在反不正当竞争法及其司法解释以及相关行政规章上。当下的核心是解决保护商业秘密实际操作的问题,相关程序和证据制度有待完善以及商业秘密的性质造成其保护手段呈现的自我控制、自我保护的特征,造成我国商业秘密保护的实例较少。

黄武双教授结合《反不正当竞争法》、TRIPS协议第三十九条等相关规定表示,商业秘密总体来说有三个构成要件,一是秘密性,二是竞争优势,三是它是不是具有合理性。在谈论映射竞争优势证据的问题时,黄武双教授表示,美国的判例法中有非常清晰的四类证据,可以直接拿来用,这纯粹是技术问题,没有国界和意识形态之分。第一,被告使用了原告的商业秘密,直接推定该信息具有竞争优势;第二,原告用自己的商业秘密获利,推定该信息具有竞争优势;第三,证明技术秘密属于被告所在的技术环节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推定该信息具有竞争优势;第四,原告对使用商业秘密进行技术研发投入了高额成本,推定该信息具有竞争优势。赔偿是准用专利损害赔偿技术和方法,因为商业秘密核心是技术秘密,黄武双教授结合相关案例对这一大家关心的问题进行了精彩论述。

李扬教授主要从商业秘密保护的强度、商业秘密的保护和竞业禁止的关系等方面指出,首先要弄清楚商业秘密保护的强度,这和最终去解释它的构成要件、范围有很大关系;关于商业秘密的保护和竞业禁止的关系问题,李扬教授提出以下几个问题:第一,竞业禁止协议本身是否可以作为商业秘密保有者的保有措施?第二,竞业禁止协议的无效是否会导致保密协议的无效?第三,法定的竞业禁止对象离开原单位之后,在竞业禁止协议中未约定相应补偿的协议是否有效?第四,劳动仲裁是否是提起不正当竞争民事案件的前置程序?第五,劳动者承担了违约责任或者侵权责任之后,是否应当继续履行竞业禁止协议约定的竞业禁止义务或者保守商业秘密的协议。

深圳前海现代无形资产学院蔡吉祥院长在点评中表示,商业秘密的概念要更加周严,无论从内涵、外延还是基本内容方面,都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明确哪些不属于商业秘密、技术秘密与技术开发的关系、商业秘密的会计计量问题、企业商业秘密管理问题等。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杨雄文教授表示,商业秘密相对于专利商标而言是个“怪胎”,我们要明确商业秘密权利的边界,还商业秘密制度一个合理的空间,克服保护障碍,确定保护的内在要求和具体措施。

专题讨论二:互联网时代的隐私保护

参加互联网时代的隐私保护专题讨论的嘉宾有加州伯克利大学法学院Jim Dempsey教授、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侯巍林法官、厦门大学法学院林秀芹教授、北京大学法学院杨明教授以及深圳大学法学院朱谢群教授等,隆天国际知识产权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泰强主持该专题讨论会。

Dempsey教授指出,美国在上世纪90年代通过了一系列保护数据的隐私性、安全性的立法,结合礼来公司案、温德姆酒店集团案等典型案例,讲述了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如何处理对用户数据保护不力的企业。侯法官首先对深圳法院隐私权纠纷的特点进行了总结,同时分析了实践中的隐私权纠纷会出现上述特点的主要原因。林教授指出了个人信息和隐私权的关系,同时分析了个人信息的保护在互联网时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的原因。杨明教授指出,隐私权边界的界定一直是一个难题,在互联网时代这个问题被扩大,原因就在于个人信息的商业化应用。同时还分析了确立被遗忘权需要考虑的因素。朱谢群教授在点评中指出,互联网环境下的隐私权会与个人信息紧密相连是因为最初的个人信息保护制度的建立是以隐私权为理论支撑的。因此应尽可能地放开想象地进行个人信息的保护。

专题讨论三:知识产权法院建设

参加知识产权法院建设专题讨论的嘉宾有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副院长陈锦川、中国人民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刘孔中教授等,该专题讨论会由北京务实知识产权发展中心主任程永顺主持。

陈锦川副院长指出,我国建立三大知识产权法院的初衷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第二,先行司法改革;第三,探索知识产权法院及其审判制度。在案件管辖方面,知识产权法院表现出以下三个特点:第一,既是初审法院,又是上诉审法院;第二,民事和行政案件统一管辖;第三,三大知识产权法院审理案件各有侧重。在案例受理方面,以北京知识产权法院为例,存在以下四个特点:第一,一审案件数量大,大约占70%多;第二,专利、商标等行政授权、确权类的案件比例大,也是占70%多;第三,技术类案件占有一定比例,约占20%左右;第四,涉外案件多。2016年,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在案例受理方面产生了一些新的发展和变化:第一,涉高科技产业与重要技术的案件越来越多;第二,双方当事人均为外国人且都是外国大企业的案件增加;第三,国内大企业诉国外大公司的案件也逐渐增加。在审判工作中,北京知识产权法院贯彻以下三个指导思想:一是贯彻最高法院的严格保护的要求,持续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二是积极采取诉讼行为保全和财产保全等措施;三是改革举证责任制度。在审判机制方面,北京知识产权为适应工作需要做了一些调整:第一是组建专业化的审判团队;第二是建立快速的审理机制,主要针对大量简单的商标速审案件;第三是充分发挥技术调查官、技术专家的作用。此外,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在案例指导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主要是在现行法律明确规定的前提下来推行以案例遵循先例为核心的案例指导制度。

程永顺主任指出,作为法官应该有一些时间的磨炼,有多方面的知识,包括民庭办案的经验,这样的经验会使得法官走向专业。

刘孔中教授指出,在德国,每个邦的司法部在任命法官时都有要求。譬如巴伐利亚邦,一个人必须要先当五年的检查官才能够当法官。在日本,大阪、东京这两个法院只处理专利案件,其他50个地方法院处理其他案件。台湾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法官只要进了知识产权法院,根本不需要轮调。台湾在2008年建立了专门的知识产权法院,审理知识产权民事、刑事、行政方面的一、二审案件,并配置了技术审查官制度,制定了知识产权案件审理法。但实务中已经出现了废止知识产权专门法院的声音。

专题讨论四:娱乐法

出席本专题研讨会的嘉宾有俄勒冈州大学法学院Eric Priest教授、拉斯维加斯州立大学法学院Mary LaFrance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李琛教授、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审判二庭庭长张晓津、腾讯公司网络媒体法务总监曾磊、洛杉矶洛约拉法学院宋海燕教授及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副庭长祝建军等,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原庭长蒋志培主持本次专题研讨会。

Priest教授首先介绍了中国娱乐行业的利润分成方式及中国电影市场和音乐行业利润分成面临的问题。LaFrance教授指出,在美国,个人公开权、形象权等是由各个州进行立法保护,包括案例法、成文法或二者并行,而联邦层面对此并没有明确的规定。李琛教授指出,传统的作品利用方式主要是对作品的全部表达或者部分表达进行复制,而现在出现了“对作品里面简短的元素或抽象的元素进行利用”这一新的利用方式(元素本身不构成作品);同时介绍了相关案件在司法实践中主要包括的类型:使用作品标题和作品当中的人物名称与人物的抽象特征。张晓津庭长指出,涉及影视作品的知识产权诉讼主要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版权纠纷;第二,不正当竞争纠纷;第三,商标权纠纷。曾磊总监从内容来源、盈利模式、综艺节目模式的版权等三个角度分享了腾讯在影视业务方面的基本情况。宋海燕教授和祝建军副庭长对上述嘉宾发言作出了精彩点评和补充。

专题讨论五:专利商业化

出席本次专题研讨会的嘉宾有美国专利商标局知识产权专员孟旺贤、高通公司高级副总裁兼法律顾问Robert Giles、德杰律师事务所Lewis Ho、鹰翅知识产权有限公司Jacqueline Lui、比亚迪公司知识产权及法务处总监赵杰、深圳峰创智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李富山和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原副庭长欧修平等,华进联合专利商标有限公司董事长胡杰主持本主题研讨会。

孟旺贤专员首先对比介绍了中国和美国之间专利转让的环境,然后对美国的知识产权许可法律进行了简单介绍。Robert Giles先生阐述了专利商业化对于高通公司的重大意义。Lewis Ho先生的演讲主要涉及专利商业化和创新的关系。Jacqueline Lui女士结合具体的案例,阐述了如何从细节上衡量一件专利的价值。

专题讨论六:品牌保护

参加本专题研讨会的嘉宾有德州A&M大学法学院Peter Yu、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审判长王艳芳、罗杰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罗正红、联合信实霍金路伟(自贸试验区)联营办公室主任梁勇、北京隆诺律师事务所主任洪燕律师及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张广良等,本次专题研讨会由中华商标协会副秘书长汪泽主持。

法学专题范文第6篇

一、通过"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强化理论学习,改进工作作风

2015年度,校党委统一部署了《xx师范学院"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专题学习研讨工作方案》,开展了一系列专题教育和学习活动。我和王书记带领法学院全体班子成员积极参加,认真学习和领会关于"三严三实"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研修了《谈治国理政》、《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等重要文献,认真学习了校党委介晓磊书记、校纪委李中华书记关于领导干部廉政风险警示教育讲话精神,参加了多场次专家专题报告会,听取了豫东监狱服刑人员的思想剖析汇报。通过法学院民主生活会、研讨会、专题会、党政联席会,广泛、深入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深刻理解了"三严三实"的内涵和要求,认清了法学院班子工作中存在的不严不实的问题及危害性,并列出了整改台账,转变工作作风。

二、以人为本、深化改革,全面落实转型发展

学校已经步入转型发展的快车道,转型是为了促发展,法学院的发展在专业,专业发展靠学科带动,学科的构建需要一批爱岗敬业的专门人才队伍。归根到底在于人的全面发展。法学院的改革就是紧紧围绕"以人为本",从思想理念厘清到业务技能的提升,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完善到高校四大功能的对照落实,无不体现这一核心要义。

㈠法学院三个专业发展方向明确

1.行政管理专业。囿于师资的严重缺失,已经报请学校暂停招生。原有的人才培养计划基本维持,加大学生的实习实训力度,强化其公务员考试培训。

2.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作为学校的名牌专业,又是传统应用型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形势非常好。考研升学率40%,招教考试通过率20%,公务员和特岗教师招考通过率15%.这一数据分析结果证明我们的办学方向正确,效果非凡。这给了我们继续坚持的决心和底气。

3.法学专业。法学专业应用性极强,要想从事本专业的工作或提升学历水平,面临逢进必考的严峻局面。我们有针对性的实施了分类培养,模块化教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加大实习、实训基地和实验室的建设,追求毕业生就业零初期期,实现与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

㈡思想观念转变,服务意识增强,教师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明显提升

学校以学生为中心,要变简单管理为全面服务。法学院工作重心就是服务教学、服务学生的全面成长。法学院领导班子做师生的坚强后盾,各科、室做师老的后勤保障,老师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最终实现育人目标,为实现高校的四大功能打下坚实基础。

要很好完成上述目标,人才是核心。为此,法学院坚持博士生自主培养。大多数年轻教师都通过攻读博士学位提高理论水平,通过司法资格考试提升实践能力,从而使法学院的双师型教师达到13人,我们还聘请法院、检察院、律所、法治办等单位兼职教师7人,为应用型专业的大力发展储备了人才。我院教师通过出任xx市人大、政协、政府、法检等部门的法律顾问提升我院的知名度,作为受聘专家积极参与xx市委、市政府组织的依法治国等宣讲活动提升了我院的认知度,很好地服务了地方社会经济建设。同时,法学院还承担着学校法律事务中心的日常工作,为维护师生的合法权益,为学校的转型发展尽心尽力,也为法学院广大师生的法务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平台。

㈢科研、实验平台建设突飞猛进

本年度,积累建成、投入使用的科研平台和实验室有7个。分别是经济法与法人类学研究所、模拟法庭综合实验室、政务实验室、速录技术实验室、案例录入实验室、法律人家和非诉调解中心。论证新增的4个实习实训基地和社会服务平台已经上报学校。与xx市中级人民法院、xx市人民检察院、xx市政府法治办等部门的合作框架协议已经达成,等待学校统一签署。与梁园区委、区政府合作建立的基层治理与矛盾化解中心的首批试点"幸福社区工作站"已经建立。

㈣学生实习基地建设成绩斐然,学生创业能力进一步提高

我们在xx市政府和梁园区政府建立了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实习基地,本专业学生全部进入xx市、区政府机关实习。在xx回中等建立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实习基地,相关学生顺利进入实习基地实习。在xx市各级法院、检察院、知名律所建立了实习基地,法学专业相关学生全员进基地实习。

法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成绩显著,张佑、魏明月等同学的创业精神受到国内高校的广泛关注。

㈤学术交流日益频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继续获得立项。

㈥其它工作稳步推进,发展势头良好

1.财务工作总体收支基本平衡,但办公经费严重不足,学生实习实训经费支出困难,结余较多。

2.双学位工作成绩喜人,连续几年保持100人的规模,彰显了我院全体老师的努力结果,在招生专业日渐增多的情况下,能保持这个规模,说明法学专业的影响力持续增强。

3.全体教职工敬业、奉献。在三分之一的教师外出读博的情况下,坚守自己的工作岗位,把工作重担扛在自己肩上,超额完成教学任务,充分体现了我院教师的集体奉献精神和大局意识,发扬了法学院团结和谐的工作传统。

4.本年度,我院在教学、科研、学生管理、党团活动、校友会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分管院长、书记会向大家具体汇报。

三、存在的不足

1.制度建设滞后。需要进一步规范法学院各项工作制度,做到责、权、利清晰,分工明确,广泛听取大家意见、充分调动大家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

2.重视专业建设,理论学习时间不足,视野不够开阔。在如何处理好政治学习和专业学习的关系上还需要下功夫。

法学专题范文第7篇

1.1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下民事诉讼法学教学方法的优化目标

(1)强化民事诉讼法学教学中的法律职业伦理教育。(2)强化学生法律实务技能的培养。(3)提高学生运用民事诉讼法学相关知识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4)促进法学教育和法律职业的深度衔接。

1.2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下的民事诉讼法学教学方法的优化原则

(1)民事诉讼法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和优化应当遵循中央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目标。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是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重点。适应多样化法律职业要求,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强化学生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强化学生法律实务技能培养,提高学生运用法学与其他学科知识方法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促进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深度衔接。(2)民事诉讼法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和优化应当符合民事诉讼法学课程本身的特点。首先,民事诉讼法学体系和内容庞大,既包括基本原理、基本制度篇,还包括程序篇。在具体讲授时需要的课时数较多。其次,民事诉讼法学在法学科目设置中属于基础性的、必不可少的科目。它属于程序法的范畴,其它民事实体法中规定的权利的实现都离不开程序法的保障。其三,民事诉讼法学虽然属于程序法的范畴,但它并不仅仅是实体法的助法,它具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和意义,绝不能忽视其中基本的原理和制度的学习。其四,民事诉讼法学属于一门实践性很强的部门法,不仅仅讲授基本理论,还讲授具体的程序运作和诉讼技术,仅仅靠理论学习难以掌握其精髓和实质,更多地需要进行具体的实习和实践活动。其五,民事诉讼法学是培养学生法律实务技能的必备学科。民事诉讼法学是一门关于权利救济、纠纷解决、程序运作、诉讼技能的学科,所以民事诉讼法学和法律职业主体的执业能力的培养密切相关。

2高校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下民事诉讼法学教学方法之优化路径

2.1拓展式教学方法——高校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下

民事诉讼法学教学方法优化路径的理性选择根据教育部联合中央政法委下发了《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重点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在培养过程中坚持厚基础、宽口径,提高学生运用法学知识方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作为程序法的民事诉讼法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民事实体法互为依存、密切联系,尤其是在分析和解决实际的法律问题时更是如此。这就要求我们在民事诉讼法学课堂教学中绝不能只是单纯地讲授民事诉讼法学方面的知识,应当拓宽讲授范围,适时地增加其它法律部门中和民事诉讼法学有关联的知识,一方面拓展学生的思路,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法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拓展式”教学方法的实施思路

(1)教学内容上的拓展。在教学内容上,要从程序法的讲授拓展到实体法的讲授,从理论讲授拓展到法律技能的培养,从诉讼法学专门知识的讲授拓展到法律职业伦理知识的讲授,从关注讲课质量拓展到关注学生未来就业,从诉讼法学知识的讲授拓展、渗透到社交礼仪等人文知识的讲授。

(2)课程体系设计上的拓展。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从必修课程拓展到专题研究等选修课程,从理论课程拓展到案例分析研究课程,从教材知识的讲授拓展到司法考试专题知识的讲授。

(3)教学场地的拓展。民事诉讼法学的教学场地不仅仅限于课堂上,应从课堂教学拓展到模拟法庭、法律援助中心、法律诊所、甚至校外实习基地等场地。

2.3拓展式教学方法上的具体实施

2.2.1民事诉讼法学必修课之拓展式教学方法

民事诉讼法学在高校都是作为必修课来开设的,且以课堂讲授为主,但作为程序法的民事诉讼法,知识点比较散,不易抓住要点,难以理出各个制度、规则之间的联系,教师的课堂讲授易使听者产生繁琐、厌倦的的感觉,在日本有学生将民诉称为“催眠之诉”。为了克服民诉法课堂讲授带来的弊端,作为必修课的民事诉讼法应当采用拓展式教学方法。第一,课堂教学方法的拓展。首先,讲师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可以采用启发法、提问法、小组讨论法、具体事例阐述法、案例分析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克服民事诉讼法学枯燥、空洞的特点。其次,采用有利于培养学生法律思维养成的专业法学教学方法。民事诉讼法中主要解决两大问题,即事实认定和法律的选择和适用,这就涉及到事实判断、价值判断、法律的解释和选择等问题。如何有效培养学生在面对一个具体特定的案例时进行事实判断和法律的选择与适用的能力?必须采用专业的法学教学方法,比如可以采用“要件事实分析方法”“规范和事实之间的往返流转分析方法”、逻辑学中的三段论推理方法、经验判断方法、价值判断方法等。第二,教学内容上的拓展。首先,应将民事诉讼法学和相邻法律部门进行比较讲授。不能只讲授民事诉讼法学的知识,还应当讲解民事诉讼法学和宪法及其它部门法之间的关系,比如和民法、经济法等实体法及和刑事诉讼法、仲裁法、公证法、人民调解法等其它程序法之间的关系。因为民事诉讼法在实践中的运作不是孤立的,而是实体法和程序法双重视角下的协同运作,刑事、民事、行政案件的间或交叉混合存在,及公证、仲裁、诉讼程序的选择适用。其次,在课堂讲授中灌输法律职业伦理知识、社交礼仪知识。民事诉讼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仅仅讲授民事诉讼法学方面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实践活动的需要,还有必要在课堂中适时讲授法律职业伦理知识、社交礼仪知识及其它人文社会学方面的知识,加深学生对民诉法实践性特点的认识和了解。

2.2.2民事诉讼法选修课之拓展式教学方法

(1)案例分析选修课之教学方法。在讲述关于民事诉讼法的案例分析选修课时,不能仅仅局限于民事诉讼法方面的案例,还应当从程序法方面的案例分析适当加以拓展,在案例中加入实体法方面的案情,让学生对既涉及实体又涉及程序的案例加以综合分析。此外,还应当从某一制度、某一程序方面的案例分析拓展到综合性的案例分析;从一审程序的案例分析拓展到包括二审、再审程序的全程性的案例分析,从普通程序的案例分析拓展到特别程序的案例分析,从学理型的案例分析拓展到司法实务型的案例分析以及司法考试中的案例分析。可以采用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设问法、辩论法、总结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具体到案例分析中所采用的具体方法,也应当拓展视野和思路,将实体和程序中的分析方法融会贯通加以运用,比如在分析某个特定案例中的案件事实和所要适用的法律时,不仅要运用程序法中的“七何法”,还需要拓展运用民法中的法律关系分析方法和请求权基础分析方法;在分析案件中的证明对象时,不仅需要研读案情,并通过实体法找到应该适用的法律法规,还应当通过实体法中规定的要件事实,最终找到待证的要件事实。

(2)民事诉讼专题研究选修课之教学方法。讲述作为选修课的民事诉讼专题研究,除了在内容上加以深度拓展,即将民诉法理论和原理上进行深度挖掘和知识的系统化外,在教学方法上也应当加以拓展,既可以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法,还可以采用提问法、启示法、小组讨论法、学生就某个专题、某个法条进行分析阐述等教学方法。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法是因为专题研究首先需要在理论上帮助学生理清民诉法中最主要的原理和较为重要的制度和程序,使这些重要的原理和制度变得系统化、清晰化。采用提问法、启示法、小组讨论法,是为了克服专题研究理论化、抽象化和枯燥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民诉实践性选修课之教学方法。民事诉讼实践选修课主要包括模拟法庭审判和诊所教育以及司法文书,这些实践性课程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法律执业能力和诉讼技能,所以首选的方法应当是情景设定法、角色扮演法、辩论法、多媒体教学法、写作训练法等。但也不能局限于这些,应将这些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方法拓展到教师设定专题法、设问法、教师指导法、教师原理点拨法以及总结归纳法等,以发挥教师在实践课中的导演角色,以免使学生失去了方向。

法学专题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卓越法律人才培养 民事诉讼法学 教学方法 优化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7.053

University Civil Procedural Law Teaching Methods Optimization

――Take Excellent Law Talents Training Model for the Study Perspective

CHANG Baolian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Law School, Xinxiang, He'nan 453007)

Abstract In order to solve the employment difficulties and other educational plight law, adapt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Central Political and Law Commission, Ministry of Education jointly made remarkable legal talent training plan,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 needs to optimize the Civil Procedural Law. Optimized path is recommended to expand teaching methods, in particular, it is to realize the expansion of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expand the curriculum system design, and expand teaching space, and improve the ability of students to use knowledge to solve practical civil procedure law related legal issues, strengthen law students practical skills, and promote deep convergence of legal education and the legal profession.

Key words excellent law talents training; Civil Procedure Law; teaching methods; optimization

1 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下高等院校民事诉讼法学教学方法优化之必要性

(1)高校法学教育之困境呼唤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近年来,我国法学教育规模日益扩大,法学专业的招生人数日益增加,但法学专业的就业形式却日益严峻,人们自然而然地会得出法律人才已严重过剩的结论。实际上,在我国法律人才出现过剩仅是表面现象,真实的情况是,我国高端法律服务领域人才匮乏,我国西部地区法律人才严重不足。法科学生就业难昭示了我国法律人才培养机制出现了问题,提高法律人才培养质量成为我国高等法学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

(2)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民事诉讼法学教学方法的优化。民事诉讼法学既是法学专业本科阶段16门主干课程之一,又是保障和实现民事权益的程序法以及应用性、技能性、操作性很强的部门法,在培养卓越法律人才的过程中,是一门必不可少的法学科目和必修课程。传统的民事诉讼法学课程教学方法存在一些问题,不能适应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所以优化和创新民事诉讼法学教学方法,已经变得非常现实和紧迫。对民事诉讼法学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和优化,有助于解决现在高等院校法律人才培养机制中出现的问题,从而提高法律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充分发挥法学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3)现有研究之不足让进一步深化民事诉讼法学教学方法研究十分必要。关于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的探讨,目前学界主要集中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育目标设定、课程设计与教学安排方面,比如学者房沫从理念和模式方面论述了培养西部高校卓越法律人才的方案。①学者李麒、王继军、叶永禄从实践教学的角度探讨卓越法律人才的培养。②叶永禄主张应加大资源配置和政策支持的力度,加强法学实践性课程及内容体系的设计。③学者王晨光从法学教育目标设定、课程设计与教学安排方面探讨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④另外,学者崔红从行政法学教学改革的角度探讨卓越法律人才的培养,⑤主张从团队建设、案例教材建设、案例教学方法、模拟法庭方面进行培养。但学界立足于民事诉讼法学教学方法对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展开探讨的不是很多。鉴于教学方法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以及作为程序法的民事诉讼法学在法学学科中的重要性,深入探讨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民事诉讼法学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和优化思路以及具体实施方案,以强化学生法律实务技能培养,提高学生运用法学与其他学科知识方法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促进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深度衔接。

2 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下民事诉讼法学教学方法之优化目标和优化原则

2.1 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下民事诉讼法学教学方法的优化目标

(1)强化民事诉讼法学教学中的法律职业伦理教育。(2)强化学生法律实务技能的培养。(3)提高学生运用民事诉讼法学相关知识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4)促进法学教育和法律职业的深度衔接。

2.2 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下的民事诉讼法学教学方法的优化原则

(1)民事诉讼法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和优化应当遵循中央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目标。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是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重点。适应多样化法律职业要求,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强化学生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强化学生法律实务技能培养,提高学生运用法学与其他学科知识方法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促进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深度衔接。(2)民事诉讼法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和优化应当符合民事诉讼法学课程本身的特点。首先,民事诉讼法学体系和内容庞大,既包括基本原理、基本制度篇,还包括程序篇。在具体讲授时需要的课时数较多。其次,民事诉讼法学在法学科目设置中属于基础性的、必不可少的科目。它属于程序法的范畴,其它民事实体法中规定的权利的实现都离不开程序法的保障。其三,民事诉讼法学虽然属于程序法的范畴,但它并不仅仅是实体法的助法,它具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和意义,绝不能忽视其中基本的原理和制度的学习。其四,民事诉讼法学属于一门实践性很强的部门法,不仅仅讲授基本理论,还讲授具体的程序运作和诉讼技术,仅仅靠理论学习难以掌握其精髓和实质,更多地需要进行具体的实习和实践活动。其五,民事诉讼法学是培养学生法律实务技能的必备学科。民事诉讼法学是一门关于权利救济、纠纷解决、程序运作、诉讼技能的学科,所以民事诉讼法学和法律职业主体的执业能力的培养密切相关。

3 高校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下民事诉讼法学教学方法之优化路径

3.1 拓展式教学方法――高校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下民事诉讼法学教学方法优化路径的理性选择

根据教育部联合中央政法委下发了《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重点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在培养过程中坚持厚基础、宽口径,提高学生运用法学知识方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作为程序法的民事诉讼法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民事实体法互为依存、密切联系,尤其是在分析和解决实际的法律问题时更是如此。这就要求我们在民事诉讼法学课堂教学中绝不能只是单纯地讲授民事诉讼法学方面的知识,应当拓宽讲授范围,适时地增加其它法律部门中和民事诉讼法学有关联的知识,一方面拓展学生的思路,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法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 “拓展式”教学方法的实施思路

(1)教学内容上的拓展。在教学内容上,要从程序法的讲授拓展到实体法的讲授,从理论讲授拓展到法律技能的培养,从诉讼法学专门知识的讲授拓展到法律职业伦理知识的讲授,从关注讲课质量拓展到关注学生未来就业,从诉讼法学知识的讲授拓展、渗透到社交礼仪等人文知识的讲授。(2)课程体系设计上的拓展。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从必修课程拓展到专题研究等选修课程,从理论课程拓展到案例分析研究课程,从教材知识的讲授拓展到司法考试专题知识的讲授。(3)教学场地的拓展。民事诉讼法学的教学场地不仅仅限于课堂上,应从课堂教学拓展到模拟法庭、法律援助中心、法律诊所、甚至校外实习基地等场地。

3.3 拓展式教学方法上的具体实施

3.3.1 民事诉讼法学必修课之拓展式教学方法

民事诉讼法学在高校都是作为必修课来开设的,且以课堂讲授为主,但作为程序法的民事诉讼法,知识点比较散,不易抓住要点,难以理出各个制度、规则之间的联系,教师的课堂讲授易使听者产生繁琐、厌倦的的感觉,在日本有学生将民诉称为“催眠之诉”。为了克服民诉法课堂讲授带来的弊端,作为必修课的民事诉讼法应当采用拓展式教学方法。

第一,课堂教学方法的拓展。首先,讲师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可以采用启发法、提问法、小组讨论法、具体事例阐述法、案例分析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克服民事诉讼法学枯燥、空洞的特点。其次,采用有利于培养学生法律思维养成的专业法学教学方法。民事诉讼法中主要解决两大问题,即事实认定和法律的选择和适用,这就涉及到事实判断、价值判断、法律的解释和选择等问题。如何有效培养学生在面对一个具体特定的案例时进行事实判断和法律的选择与适用的能力?必须采用专业的法学教学方法,比如可以采用“要件事实分析方法”“规范和事实之间的往返流转分析方法”、逻辑学中的三段论推理方法、经验判断方法、价值判断方法等。

第二,教学内容上的拓展。首先,应将民事诉讼法学和相邻法律部门进行比较讲授。不能只讲授民事诉讼法学的知识,还应当讲解民事诉讼法学和宪法及其它部门法之间的关系,比如和民法、经济法等实体法及和刑事诉讼法、仲裁法、公证法、人民调解法等其它程序法之间的关系。因为民事诉讼法在实践中的运作不是孤立的,而是实体法和程序法双重视角下的协同运作,刑事、民事、行政案件的间或交叉混合存在,及公证、仲裁、诉讼程序的选择适用。其次,在课堂讲授中灌输法律职业伦理知识、社交礼仪知识。民事诉讼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仅仅讲授民事诉讼法学方面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实践活动的需要,还有必要在课堂中适时讲授法律职业伦理知识、社交礼仪知识及其它人文社会学方面的知识,加深学生对民诉法实践性特点的认识和了解。

3.3.2 民事诉讼法选修课之拓展式教学方法

(1)案例分析选修课之教学方法。在讲述关于民事诉讼法的案例分析选修课时,不能仅仅局限于民事诉讼法方面的案例,还应当从程序法方面的案例分析适当加以拓展,在案例中加入实体法方面的案情,让学生对既涉及实体又涉及程序的案例加以综合分析。此外,还应当从某一制度、某一程序方面的案例分析拓展到综合性的案例分析;从一审程序的案例分析拓展到包括二审、再审程序的全程性的案例分析,从普通程序的案例分析拓展到特别程序的案例分析,从学理型的案例分析拓展到司法实务型的案例分析以及司法考试中的案例分析。可以采用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设问法、辩论法、总结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具体到案例分析中所采用的具体方法,也应当拓展视野和思路,将实体和程序中的分析方法融会贯通加以运用,比如在分析某个特定案例中的案件事实和所要适用的法律时,不仅要运用程序法中的“七何法”,还需要拓展运用民法中的法律关系分析方法和请求权基(下转第134页)(上接第109页)础分析方法;在分析案件中的证明对象时,不仅需要研读案情,并通过实体法找到应该适用的法律法规,还应当通过实体法中规定的要件事实,最终找到待证的要件事实。

(2)民事诉讼专题研究选修课之教学方法。讲述作为选修课的民事诉讼专题研究,除了在内容上加以深度拓展,即将民诉法理论和原理上进行深度挖掘和知识的系统化外,在教学方法上也应当加以拓展,既可以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法,还可以采用提问法、启示法、小组讨论法、学生就某个专题、某个法条进行分析阐述等教学方法。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法是因为专题研究首先需要在理论上帮助学生理清民诉法中最主要的原理和较为重要的制度和程序,使这些重要的原理和制度变得系统化、清晰化。采用提问法、启示法、小组讨论法,是为了克服专题研究理论化、抽象化和枯燥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民诉实践性选修课之教学方法。民事诉讼实践选修课主要包括模拟法庭审判和诊所教育以及司法文书,这些实践性课程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法律执业能力和诉讼技能,所以首选的方法应当是情景设定法、角色扮演法、辩论法、多媒体教学法、写作训练法等。但也不能局限于这些,应将这些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方法拓展到教师设定专题法、设问法、教师指导法、教师原理点拨法以及总结归纳法等,以发挥教师在实践课中的导演角色,以免使学生失去了方向。

注释

① 房沫.西部高校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探索――以广西大学法学教育为例.高教论坛,2013.4(4).

② 李麒,王继军.实践教学与卓越法律人才培养.中国高等教育,2012(24).

③ 叶永禄.论法学实践教学与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教育――有感于教育部“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13.5.26(3).

④ 王晨光.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法学教育目标设定、课程设计与教学安排刍议.中国大学教学,2013(3).

法学专题范文第9篇

法学专业实行研究性教学是21世纪我国高校培养法学创新人才的教学改革方向之一。我国高校应在清晰认识法学专业教学当前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和借鉴一些国家和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法学专业研究性教学经验,结合国情和校情,积极探索构建有特色的法学专业研究性教学模式,进一步促进法学专业教学改革,不断提升法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

研究性教学;问题导向;研究导向;创新;法学

一、关于研究性教学的相关考察

研究性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法。将研究性教学理念运用于法学教学领域,就形成了具有法学特色的研究性教学方法。本文仅对法学专业本科研究性教学作一些探讨。早在古罗马后期,注释法学派的法学家们在教学过程中已开始注重引导学生去考证、探究和解释罗马法的规则,具备了早期“研究性教学”的雏形。“19世纪德国著名教育家洪堡倡导研究是大学的一项重要职能,使得‘研究性教学’的思想逐渐引起重视。19世纪末,美国哲学家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探讨了科学探究的价值。20世纪60年代,美国教育家布纳斯提出了‘探究式学习’方法,推动‘研究性教学’日益走向实践层面。不过,真正意义的大学‘研究性教学’在20世纪80年代后的美国开始出现和发展起来,并影响到各国的大学教育改革。”[1]

1998年,博耶委员会(BoyerCommission)提出了一份《重建本科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蓝图》的报告,对美国当时的本科教学在教学理念、模式、课程设置和师资等方面的不足进行了检讨,提出了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发展研究性教学模式的结论。2001年,博耶委员会又通过了《重建本科教育———博耶报告三年回顾》的报告,对研究性教学的进展进行了检讨。上述两份报告引发了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的改革潮流,教学改革实践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成为许多著名大学提升教学和科研成效的秘诀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相关报告中也指出:“教师的工作并非只是传授知识……师生关系旨在本着尊重学生自主性的精神,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教育为培养个人的判断力和责任感做出贡献。”[1]可以认为,在大学本科教学方法论方面,实行研究性教学就是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上述报告精神的一种回应和贯彻。我国高校也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研究性教学”进行了初步探索,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2005年)等文件中也正式使用了“研究性教学”等表述,以北京师范大学、宁波大学等为代表的一些高校取得了创新人才培养的公认成果,证明了研究性教学的应用价值。从相关调研和教学实践现状看,国内的法学专业研究性教学还存在如下一些问题。其一,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够均衡合理。法学专业研究性教学的效果如何,涉及法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科学性、研究性教学课程本身设置的科学性等问题。其中,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科学性对研究性教学具有直接影响。例如,有的大学法学院为了给大三、大四学生腾出充裕的时间去实习、考研、寻求就业岗位,将大量专业课程压缩到大一、大二阶段开设,导致低年级学生每周承受过于繁重的课程学习压力,无力投入“研究性教学”;高年级学生则基于毕业前的现实压力也缺乏积极参与“研究性教学”的积极性。如何使法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均衡合理?以何种形式设置研究性课程?这是实施法学专业研究性教学首先应考虑解决的基础性问题。

其二,教师科研能力不足难以设置好研究命题。法学专业研究性教学以问题为导向,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而,课程教学中研究命题的设置至关重要。如何给出有价值的研究命题、准备命题材料、选取合适的命题形式等,这就需要任课教师精心备课,深入把握课程的理论知识体系,并具有相应的科研素质和能力。这对于不擅长科研的教师而言无疑是一大难题,一部分教师难以适应研究性教学的要求,必然影响推进研究性教学的效果。

其三,教学评价面临新问题。相较于传统的传授式教学,对法学专业研究性教学进行合理的教学评价存在一定困难。一是在法学专业的研究性教学中,通常采取学生分组完成作业的形式,而如何准确评价学生个人在完成小组作业中的贡献实属不易。二是由于法学专业研究性教学的答案具有开放性,通常不预设标准答案,学生的作答有时可能超出教师的知识贮备和能力范围。三是教师教学业绩评价的困难性。在传统的传授式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反馈、同行听课等授课质量反馈信息对教师进行教学业绩评价,而且这样的教师教学业绩评价体系已经比较成熟。然而,实施研究性教学的重心并不在于传授知识,而是侧重于对学生的引导、启发和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这就需要探索构建适应于法学专业研究性教学的教师教学业绩评价体系。譬如,既要对教师授课的“质”作出合理评价,也要对其授课的“量”作出准确评价———毕竟研究性教学需要教师投入比传授式教学更多的额外备课工作量。如果教学绩效考核的新机制没有建立,如何让教师不继续采取传统的熟悉的“填鸭式”教学,而有动力消耗大量精力去投身于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宗旨的研究性教学?其四,学生参与不足。法学专业研究性教学需要学生全面积极参与。虽然大多数学生对研究性教学感兴趣,但能否始终保持兴趣和全面参与则是另外一回事。有哪些因素影响学生参与研究性教学呢?首先,一部分学生认为,在学业、就业压力较重的情况下,研究性教学显得“不必要”或“不可行”,还有部分学生对“研究性”学习具有一定畏难心理。其次,不少学生自小已习惯于传授式教学,尚未养成主动参与到研究性教学中去的学习习惯。再次,多数学生专业基础不够扎实,更缺乏研究素养和研究能力的基本训练,这也会影响到其参与研究性教学的信心。

二、法学专业研究性教学的有关经验借鉴

我国本科法学专业教学改革的未来图景如何?研究性教学怎样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如何有效实施研究性教学?我们有必要考察借鉴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首先考察我国台湾地区著名的研究性大学———台湾大学之法学院案例。台大法学院的重要特色在于将注重研究性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指向的案例教学有机结合。从本科课程设置看,台大法学院将学生分为法学组、司法组、财法组三类,分别规定各类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司法组课程设置的实践指向较浓,体现为一系列实例研习、案例专题讨论等课程。例如,开设“法律实习”“劳工法实例研习”“国际人道法案例专题讨论”“美国宪法案例专题讨论”“最近刑事判决研究”“刑事审判实务”“民事审判实务”等一系列具有浓厚实务色彩的课程。法学组、财法组则研究性理论教学色彩明显,体现为各种大量的理论“专题课”。法学组设立初期,旨在培养比较法研究人才,还开设了“语文选修”课(拉丁文、德文、法文、日文和英美法学名著选读)。台大法学院本科课程设置中的研究性的理论教学课程占据大多数地位,约有上百门之多,可谓包罗万象。例如,在法学组开设有“比较民法”“法律经济分析”“法学科际整合专题”“法学名著选读”“东亚法院专题讨论”等颇具特色的研究性教学课程;在财法组开设有“法律文化研究专题”“中国社会主义法律”“战后法律发展史专题讨论”“美国女性主义法学专题讨论”等研究性教学课程。“台大法学院的研究性课程设置比较自由,从王泽鉴主任时代起,改变了以往开课须由系主任决定的做法,除必修课外,任课教师都可自由选择开设选修课程,其中较多是各具特色的研究性课程。”[2]

得益于研究性教学模式,台大法学院毕业生的研究能力和理论创新能力令人瞩目。再看美国的大学法学院的教学改革经验。长期以来,美国的大学法学教育流行的是“兰代尔案例教学法”模式,采取苏格拉底式问题教学,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师生对话讨论案例和问题,进行系统的法律知识和能力训练。但是,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兰代尔案例教学法”重逻辑、轻经验、效率低等缺陷,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许多名校的法学院开始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探索法学教育改革,更加注重研究性教学与实践性教学有机结合。具体而言,在课程设置方面,大幅压缩传统的案例课程,新增“立法与规则”“国际法/比较法”“问题与理论”等以研究创新为价值取向的理论课程。以哈佛大学法学院为代表的美国名校法学院本科教学改革的特点之一,就是坚持研究性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相结合,并增强研究性取向,以割除传统的“兰代尔案例教学法”的弊端,适应全球化的时代需要。以美国的研究型大学为例,这种研究性教学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从大一开始就给新生提供研究体验,营造研究性学习及学术氛围。主要采取的做法是:“(1)开设新生研讨班。调查发现有76所大学(80%)为新生举办学术性的研讨班,其中32所大学(42%)新生参加研讨班的比例在一半以上。(2)建立‘有计划的学习团体’,使得新生在课程学习中有固定的学习伙伴,学校还为这种学习团体提供跨学科的课程研讨……”[3]这些经验很值得借鉴,因为传统案例教学的弊端以及学生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不足,正是我国高校法学院(法学专业)在本科教学方面存在的严重缺陷。

三、推进我国高校法学专业研究性教学的建议

1.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法学专业研究性课程教学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压缩式”的课程体系造成的。将大量专业课程压缩到大学低年级阶段开设,必然导致低年级学生无力投入研究性课程学习,高年级学生则更加没有心思参与研究性课程学习。因此,在教学改革中应当尽可能将均衡与侧重结合起来构建课程体系,尤其是应将大三阶段作为开设研究性课程的重点阶段。在低年级设置的研究性课程与高年级设置的研究性课程,应当在教学目标、教学方式等方面有所区别。由于低年级学生的专业素养较为薄弱,教学目标应当采取较低的定位,在兼顾系统知识和理论教学的同时,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和习惯,不宜追求过高的创新成果。相应地,可以更多地采取理论教学方式,以各子学科“导论课”的形式开展研究性教学,并弱化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评价的区分度。就高年级开设研究性课程而言,教学目标可以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更多地采取“专题讨论课”的教学方式,以鼓励学生深化研究。根据大四学生考研、就业等现实状况,也可在某个阶段灵活地适当减少安排研究性课程。这种课程设置的差异是法学研究性课程推进的不同阶段性要求的体现,也能促进学生参与课程的全面性,使得法学研究性课程设置比较合理、区分定位,既让低年级学生保持信心全程参与课程,也让高年级学生深入“扎进”课程。课程设置的研究性导向尤其应体现开放性,即由任课教师结合自身研究兴趣和专长开设“导论课”“专题研究课”等研究性课程。国内已有一些高校作出这种探索。如西南大学法学院在2013年通过的新教学改革方案中就鼓励任课教师自主申请开设相关研究性教学课程。具有研究性导向的法学专业课程应当作为必修课还是选修课比较合适呢?笔者认为作为选修课较为恰当,这样可以和传统的理论主干课较好地衔接,兼顾本科法学专业教育的系统性和研究性要求。

2.建立导向正确的教学工作激励机制。研究性课程的开设既对教师的研究素养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又受到绩效评价机制的影响。教师缺乏研究素养会制约课程的开设效果,而教学绩效评价方面缺乏激励机制,则可能导致教师不愿耗时费力申请开设研究性课程,更缺乏动力去努力提高自身的研究素养和水平。由于研究性教学的难度远远大于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按照传统的课时计算方法核定教学工作量就明显不合理,必然压抑任课教师申请开设课程的积极性。因此,在法学专业研究性课程的教学工作量核算方面,应当采取显著高于传统的课程教学的课时核算方法(比如按系数甚至增倍计算),以体现对任课教师申请开设研究性课程的激励。与此相关的问题是,建立这样的激励机制,要求高校加大对法学专业研究性教学的经费投入。

3.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是教学改革的有效保障。“目前高校开展研究性教学的重要性、紧迫性已毋庸置疑,但至今推广的范围仍然有限,究其原因之一就是评价体系尚未建立。”[4]就推进研究性教学而言,其一,要重构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机制。与传统的传授式教学中按试卷知识点评价方式相区别,在法学专业研究性教学中,应当根据学生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为标准进行学业成绩评价,以体现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研究性取向。这样的评价方式具有开放性、相对主观性的特点。在考核方式上,可以采取设立“科研小组”的方式,将学生进行分组,若干个小组参与学习活动,小组及个人提交研究报告和研究论文,经教师评审合格之后,按学生的科研活动工作量、科研创新程度等指标评定出不同的学分。在对学生成绩给分时,不必采用过于细化的百分制,划分为优、良、中、及格等即可。其二,重构教师教学业绩评价机制。科学的教师教学业绩评价机制首先应建立在任课教师的研究性教学效果基础上,可以重点参考学生对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的信息反馈(如填写匿名的教学评价表等),以及学生的研究性兴趣、研究能力提升的情况等等。与这种学生主导的教师教学业绩评价机制相对应,还应当同时实行学生自主选课、人数达标开课、试听期可退选的评价制度,以建立起课程的竞争机制和退出机制,助推完善教师教学业绩评价机制。具体而言,在任课教师申请开设相关研究性课程之后,学生通过教学系统平台进行自主选课,在选修的人数达标之后开课(例如规定达20人可以开课);学生在规定的“试听期”可以退选课程,如果退选的人数减少到选课人数不达标,则课程自然终止。

4.在案例教学中融入研究性教学。法学理论固然重要且是法学研究性教学的核心内容,但法学研究性教学又必须与实践指向的案例教学相结合,以坚持法学教学的“问题意识”和实践导向,并增强课堂理论教学的趣味性效果。这种被学者称为“实践指向的研究性教学”,“它不同于我国以往的实践教学方式,而以培养法律人实践理性为目标,重视实践过程中的探究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全面养成。”[5]否则,将会脱离实践而成为纯粹的理论灌输或讨论,丧失法学研究性教学的精义。同理,脱离理论研究的“案例教学”也会沦为就事论事的个案分析,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论创新能力。在融合了案例教学的研究性教学过程中,一方面,选取的案例必须是真实的,真实的案例可以缩短教学情境与法律实践情境的差距,让学生体会到真实的、全面的案情,从而在教师指导下去分析案件,领会应当适用的法律,培养法学问题意识。另一方面,选取的案例必须有研究价值,即有理论探讨性,如果选取的案例本身过于简单浅显,缺乏理论探讨价值,则必然导致学生兴趣不足,难以培养学生的研究和创新能力,也就背离了研究性教学的初衷。因此,教师要提前选取有探讨性的案例并设计“问题”,这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专业素养要求。对此,已获得司法裁判的典型案件、指导案例等可以作为较好的案例选择素材。此外,法学专业的研究性教学还可以与“法律诊所”的研习结合起来,以真实案件为背景,由擅长理论的专家学者和实务专家共同指导学生探讨案件中的理论和实务问题,既可培养学生解决实务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提升其理论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法学专业研究性教学是21世纪我国高校培养法学创新人才的教学改革方向之一。我国高校应在清晰认识法学专业教学当前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和借鉴一些国家和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法学专业研究性教学经验,结合国情和校情,积极探索构建有特色的法学专业研究性教学模式,进一步促进法学专业教学改革,不断提升法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何云峰.大学研究性教育的发展路向及模式建构[J].中国大学教育,2009(10).

[2]王泰升.“台湾法”的世纪变革[M].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05.

[3]伍红林.从博耶报告三年回顾看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研究性教学[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1).

[4]黄亚平,陈小鸿,王惠.研究性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J].中国高等教育,2008(13).

[5]焦富民.经济全球化视野下的法学研究性教学[J].行政与法,2012(7).

法学专题范文第10篇

一、经济法的有关理论问题

经济法是20世纪法律体系适应社会本位思潮的一大创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依法治国、以德治国两大治国方略的进一步实施,对外国经济法理论与实践及其在中国的传播和继承,也到了必须作出反思与总结的阶段。本次年会正是基于这样的目的,对经济法基础理论及宏观理论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总结和探讨。

(一)经济法的基础理论

浙江大学法学院方立新教授作了“经济法特性之学理探讨”的专题发言。他指出:不论人们愿意与否,详尽而又完善的经济性法律规范几乎是世界各国法律规范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经济法作为独立的部门法客观上已经存在,从事经济法研究的人应当对此给予合理的解释。理论上和实践中,应以调整利益、调整对象及调整方法三者的有机结合作为划分部门法的标准,从此标准出发,将经济法可以定义为“对经济活动、经济效益进行协调、管理、干涉的法律的总称”;将经济法的体系限定为调整市场主体的法律、生产经营法、税收法和金融证券法等。从经济法基本特性的发展演变出发,将经济法与民商法、行政法详加区分。经济法的本质作用在于实现经济利益以追求社会公平;其直接作用在于通过确认、规范、整合、制裁、制约等手段规范经济行为,引导经济行为,理顺经济关系;经济法的作用还在于发现、探寻和总结经济规律,从而使当事人更好地依据经济规律办事,将经济生活纳入法制轨道,使个人、法人乃至整个社会经济活动都卓有成效,健康发展。

上海大学法学院肖光辉作了“20世纪经济法几个理论问题的介绍与评说”的专题发言。他认为经济法的概念直接决定了其调整的范围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并依据各国对经济法概念的不同界定,对各国关于经济法的范围、经济法与其他部门法的关系加以细分。

西北政法学院冯卓慧教授提交了“什么是‘纵横统一论’的贡献-以B.B.拉普捷夫的‘纵横统一论’之评述为中心”的论文。他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法理论肇端于前苏联,因此,研究前苏联具有代表性的经济法理论“纵横统一论”对澄清我国经济法理论的诸多困惑具有重大意义。“纵横统一论”主张制定经济法典来规定国民经济中的纵向经济关系、横向经济关系以及纵横交错的经济关系。从纵横统一的基本观点出发,借用民法学的理论,创造诸如“经济法律关系”、“经济机关”、“经济权限”、“经济调整方法”等一系列经济法学概念。经济法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即一般原则;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各种职能活动的法律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法律调整。“纵横统一论”的缺陷:一是把公有制和当时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作为自己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二是“纵横统一论”主张经济法调整纵向和横向的经济关系,它主张的“纵横统一论”实际上是“以纵制横”,“横服从于纵”的统一;三是对经济立法应如何有效地调整作为主导性经济关系的纵向经济关系的问题,没有从法理上作出充分研究并提出立法对策。“纵横统一论”的贡献:一是符合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二是符合各国经济实践(各国均经历了政府干预、市场调节和市场调节与国家干预三个阶段);三是符合对立统一规律;四是为国家管理经济的手段科学化作出了贡献;五是它指导下的经济立法具有较大的灵活性,能为社会提供一个较为宽松的法制环境;六是为法学研究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二)经济法的宏观理论及其他

参加本次年会的代表对经济法的宏观理论也作了不少的探讨。

商务印书馆王兰萍作了题为“从20世纪专利权的两种变化看产业政策对专利制度的影响”的发言,认为20世纪发达国家经历的反专利权和专利权复兴两个时代都与西方各国当时的产业政策密切相关,为我国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江西财政大学蒋岩波副教授在“关于内幕交易认定的几个问题”的发言中认为我国目前立法对“内幕交易”的认定具有模糊性对“内幕交易”的打击带来了困难。以内幕信息、内幕人员、利用内幕信息三方面明确界定了内幕交易行为。

厦门大学巫晓青作了“产品责任初探”的发言,介绍了产品责任的各种归责理论,总结出了最适合中国的产品责任归责原则。

湖南大学陈佑武在题为“消费者保护法的社会价值”的发言中认为我 国引进的消费者保护法由于价值观念引进上的缺失,并不能算是成功。

最后,厦门大学徐国栋教授作了“家庭、国家与方法论:现代学者对摩尔根、恩格斯-对《古代社会》、《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之批评百年综述”的专题发言,内容跨越了法学、史学和人类学(尤其是社会人类学)各个学科,让与会学者领略了跨学科研究的魅力。

二、日本经济法理论与实践及其在中国的传播与继受

1992年以后,由于我国经济政策的调整,进入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时期,日本经济法理论开始对中国经济法学界的产生影响。本次年会的第二个重点问题便是研讨日本经济法有关理论及其对中国经济法学界的影响。

关于日本经济法有关理论问题,西南政法大学杨联华教授首先作了“20世纪日本经济法的基本特点的”专题发言。他认为,20世纪日本经济法的基本特点有:1.日本经济法师承德国经济法的“对象说”与“机能说”理论,形成了日本经济法的“经济组织法”与“经济活动法”的“二重”结构;2.日本经济以禁止垄断法为核心,围绕这一核心相继在经济法领域的各个部门中制定其基本法,衍生出众多单行法规,并由此构成日本横式的经济法规体系;3.日本经济立法始终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紧密配合,同步发展,并在为实现各个历史时期经济任务提供的服务中,逐步求得自身的发展和完善。其次,兰州大学满达人教授作了“战后日本经济立法概论”的专题发言,他指出:战后日本经济法在保障、促进了战后日本恢复和发展的同时,也取得了自身的发展,在立法理论和技术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此外,黑龙江大学张文政教授、中南林学院陈熹讲师各自作了“日本反倾销法律制度二论”和“日本环境法体系发展的三个阶段”的专题发言,分别介绍了日本反倾销法的主要制度和日本环境法律系统经历的司法救济阶段、公害控制阶段、环境管理阶段。

关于日本经济法理论对我国经济法学界的影响问题,华东政法学院郑少华讲师在其“20世纪下半叶日本经济法理论对我国的影响”的专题发言中,从法律史角度出发,选择了国内最通行的日本法律著作及国内最具代表性的经济法学教材作为分析依据,指出:日本经济法对我国经济法理论的影响主要集中在经济法理论的诸学说、经济法的本质、经济法的体系以及经济法的国家观四个方面。

三、外国经济法律制度对我国经济建设、西部大开发的借鉴意义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我国“十五”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扩大内需,加快缩小东西部地区间发展差距,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边境安全和社会政治稳定,全面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等,具有重大的政治、经济和历史意义。西部大开发是一个长期的巨大系统工程,如何学习和借鉴外国经济法律,运用于西部大开发乃至于全国的经济建设中,也是本次年会的重要议题之一。

复旦大学法学院李昌道教授在“美国开发西部的法制经验启示”的专题发言中指出,在美国西部开发的历史中,法律的作用举足轻重,其启示有:一是制定了十分宽松的土地私有法规如著名的1862年《宅地法》等;二是依法强化政府的积极作用如20世纪60年代的《区域再开发法案》等;三是依法治理生态建设。我国的西部大开发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应坚持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将西部大开发纳入法制轨道,建议尽快制定“西部大开发保障法”。

中国政法大学曾尔恕教授作了“美国宪法对调整经济生活的作用”的专题发育。他认为:美国宪法的多项规定直接影响到美国的经济生活,促进和保护了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对管理州际贸易和对外贸易产生影响,宪法限制了不公正营,维护了财产权。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余辉作了“论美国的信用管理立法-兼论我国信用法律体系的建立”的专题发言,在介绍美国的信用立法情况的同时,针对目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信用缺失现象,提出我国应积极借鉴美国信用管理立法的经验,建立一个完善的信用法律体系。中南财经大学郑祝君教授作了“从英美法财产权理论的演进看法律变迁的时代性”的专题发言。他指出:英美财产法的发展有两点启示,一是法律的运作必须符合历史的选择;二是制度选择中的利益衡量问题。在西部大开发中,法律的任务首先是为取得最大限度的效率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只有在有效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关于法律的社会正义问题的讨论才是有意义的。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叶秋华教授、王云霞副教授作了“欧盟反倾销法的历史与现状”的专题发言,介绍了欧盟反倾销法最近的三次修正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华东政法学院任超作了“德国反垄断法的百年演变”的专题发言,详细介绍了德国反垄断法的发展以及在此过程中可供中国借鉴的经验。

上一篇:实验技术创新范文 下一篇:专题研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