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设计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07 15:32:35

电脑设计论文

电脑设计论文篇1

电脑作为信息时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渗入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领域,成为各个环节中一个必不可少的运作手段。而在现代设计行业对电脑辅助设计的应用,已基本取代了传统的手工绘制工具,为设计师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艺术表现空间,更为设计师提供了实现创意的极大潜能。随着电脑辅助设计的广泛应用,也为设计教育带来了全新的发展契机,电脑数码多媒体技术逐渐成为了设计表现的主流,它使学生有了多元化的视觉表现方法,使设计过程变得更迅速和便捷,设计创意能更轻松地得到展现,学生也由此获得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进行新的构思和创意的尝试。这弥补了传统绘画工具的不足,用鼠标和屏幕代替了笔和画纸,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直接面对高科技带来的无限多样性和可能性。为此,很多设计院校都在近几年开设了多媒体设计的必修课程,通过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实现设计草图、图形输入、虚拟环境模拟、图形设计等环节的电脑电脑数码化处理,快速而准确地表达设计创意。

一 电脑数码艺术与传统文化——传承

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结合的产物是设计,而艺术与科技,又同属于广义的文化范畴。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具有不可逆的传承性。虽然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与设计师,总是企图摆脱传统文化的阴影,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艺术里程碑,但传统文化还是如影随形,到处可见。因此,我们可以说,任何传统文化,都必然对艺术与科技的发展,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并且通过艺术与科技,或者直接,或者间接,都对现代设计产生连带的巨大影响。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出现,都要依赖于当时社会和科技的发展。电脑数码设计这一艺术形式便是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普及,电脑电本文由收集整理脑数码化时代的到来而诞生的。著名艺术家罗伯特·劳申伯(robert rauschenberg)和设计大师乔治·开普斯(george capps)在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成立了专门机构研究电脑数码图形与电脑数码艺术,从上世纪80年代美国苹果电脑公司推出macintosh电脑形成“桌面排版系统”(简称dtp)开始,电脑数码技术在设计领域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电脑数码图形技术的成熟带动了cad/cam(电脑辅助设计/电脑辅助制造)的普及和发展,设计艺术与电脑数码技术才得以真正结合。随着现代的电脑数码技术在艺术表现领域中开始形成自身独特的视觉表现语言,体现出更高的艺术价值,电脑数码设计开始进入到艺术的古老殿堂。但是当电脑数码艺术创作给艺术家带来兴奋和视觉的新奇的同时,却发现因文化科技等诸多因素,产生了电脑数码艺术与传统绘画艺术美的情感差异和电脑数码艺术表现的不足,同时还存在一些对电脑数码艺术的模糊认识。通过对传统艺术形式和电脑数码艺术创作文化渊源的发掘,探讨电脑数码设计创作的视觉表现和美学趋向,及其艺术创作最基本的图形、色彩、民族文化、电脑数码技术等方面的要素,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电脑数码艺术。用传统艺术,尤其是民族的文化艺术来丰富电脑数码艺术创作,以弥补电脑数码艺术创作中艺术文化内涵的不足,解决在现代电脑数码艺术创作中存在的视觉表现,以及认识和发展方向的问题,是正确表现电脑数码艺术创作中传统绘画艺术美的关键。

二 电脑数码艺术与传统文化——审美情感差异

形成传统艺术形式和电脑数码艺术创作审美情感的差异,首先是文化传统渊源的不同。传统绘画艺术创作是建立在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之上的,蕴藏着众多的地域风情和民族文化。传统的艺术精粹形式丰富,包涵着深刻的文化积淀、民族的心理情感、风俗习惯、审美观念及审美情趣。传统绘画艺术所体现出深远的历史传统,众多的风格流派和博大的地域民族文化,以及传统绘画的笔墨造型和传统艺术的文化渊源,都在人们的心理情感交流上造成亲和力,产生心灵的共鸣。而新生的电脑数码艺术创作是在科技和工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美学情感上缺乏传统文化基础,在表现形式和内容上有较大的局限,使人产生在文化遗传上的陌生和疏远。其次是因为现代科技的含量导致创作和表现的差异。延续了几个世纪的传统绘画,尤其是传统的工艺美术,除了在技法和材料上的创新外,还没有受到过像现代电脑电脑数码化所带来的这样巨大的冲击。

三 电脑数码艺术与传统文化——完美结合

在电脑数码设计表现过程中,吸收不同文化、各学科领域的相互补充、借鉴是电脑数码艺术发展的根本。结合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艺术形式是不断充实电脑数码设计的魅力和生命力所在。电脑数码艺术创作也具有很多自身的魅力,她为传统绘画创作的表达和反映艺术家的创作构思提供了形象化的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艺术家的思维和想象力。

在近50年来久负盛名的设计师中,诺曼·塞斯

转贴于

莱维兹(roman cieslewicz)、田中一光、靳埭强等可以说是具有代表性的设计大师,他们的电脑数码视觉表现语言上都是独树一帜,为电脑数码设计与民族传统绘画相互借鉴和相互发展都做出很大的贡献。诺曼·塞斯莱维兹的电脑数码设计作品表现出奇异的构思和超人的想象力,他将自然和非自然,现实和超现实,理性和反理性的事物及观念交织、揉和在一起的非凡的创造力,他对人类自身和文化传统的独特思维和观察,揭示表达主题的艺术手法,都令观者感到激动和震骇。作品“saintecorche”(圣徒的思维)通过视觉的夸张和超现实的手法表现抽象的理念,就体现了他那奇异的构思和非凡创造力的视觉语言。日本设计大师田中一光把现代设计观念和电脑电脑数码艺术的形式美揉合到日本传统艺术里,作品带有明显的优雅、素净和单纯的民族文化特色,又具备了强烈的现代美感,将现代意识和传统精神融为一体,以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视觉语言以及鲜明的个性在日本设计界掀起一场对传统精神的再创新再创造运动。他的海报设计“染织新秀展海报”以日本传统民族服装和服作为设计符号,不仅体现了民族文化,而且在表现手法上又具备现代设计的形式美。靳埭强的电脑数码设计作品也同样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如:“汉字主题系列”,明显表达了对我国文化艺术的深刻理解,他通过对水墨、书法等中华艺术精粹的准确把握,形成自己那种带有很强东方文化的表现风格,完美地把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揉和到现代设计观念里面。同时在他的作品中也同样体现出了他对电脑电脑数码艺术创作美的准确把握和正确认识,使得两种观念相得益彰,相互辉映。电脑电脑数码现代设计是一种新生的艺术形式,她需要多学科、多知识层面的融合才可取长补短,因此了解电脑电脑数码化基本原理,熟练掌握电脑电脑数码创作的技巧,具备艺术创作能力和设计的修养,是电脑数码技术与艺术创作设计的完善结合,是“电脑数码艺术家”的基本素质,也是现代设计艺术教育的发展趋势。

电脑设计论文篇2

关键词:手绘设计;数字媒体文字设计;变异发展

生活中我们所能够看到的广告、电视、服装以及生活用品都是通过设计而来,可见生活离不开设计。我们的经济已经面向全球化,随着几次工业革命,现代社会已经开始从传统的工业社会走向科技信息社会了[1]。时代是进步的,所以用以设计的方法和手段也在不断的更替中,在设计的领域里电脑设计的方法逐渐受到重视,并且慢慢开始取代传统手绘设计。电脑设计技术日趋成熟,在很多方面成功的完成了以前只能依靠双手来完成的手工设计,并且值得称赞的是,电脑的效率十分高,可以完成数量很大的工程[2]。以此趋势发展,手绘的应用领域越来越狭小,而计算机设计则是顺风顺水,占领到了有力的地位。在设计中,通常都会遇到一些十分复杂的文字处理和繁琐的工序,如果将这些工作全部用手绘完成,不仅困难而且耗时长,如果利用电脑处理就不一样了,不但操作简单而且可以对整个设计过程进行任意的修改。因为手绘设计的完成是必须要有一定的绘画功底的人才可以,如果利用计算机就又不一样了,计算机的操作相对比较简单,没有任何绘画基础的人也可以完全学得会,并且只需要简单的培训就可以熟练的操作。正因为电脑功能的强大,手绘设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下面将从文字设计作为例证,找出手绘与电脑设计的利弊,以及将来的发展和变异。

一 手绘在现代文字设计中的尴尬现状

现今,如果和业内人士谈及到设计,他们所讲到的,我们所看到的,似乎都与电脑有关,比如说软件、程序、命令和图层等等,这些领域都要用到设计作品,而完成这些设计组品的工具就是电脑。甚至,在一些大型的工程标志设计招标时,所提交的竞争作品大都是电脑设计而成的,手绘的作品根本就与之无缘。那么,再把目光转到学校,很多设计专业的学生也都不进行手工绘制,而是利用电脑软件完成[4]。学生们都是比较注重电脑的学习和操作的,他们只要熟悉常用到的设计软件,就可以轻松的完成课业了。其实,人们却都忽略了一件事情,电脑仅仅是一种视觉传递的手段,我们却将设计中较为关键的计划、规划、摄像和问题的解决轻视化了。俗语说心手相应,也就是人们心中所想的事物,通过手来表达才是最合适的。在设计领域中,只要是有一定追求想得到更高设计能力的人,大多数都会采用手绘的方式,传达自己的思想和灵感。但难以让人相信的是,即使手绘的作品再怎么优秀,都无法改变电脑设计作品横行业界的现况。这样的情况继续发展下去的话,手绘设计的压力会越来越大,人们也会渐渐的完全被电脑设计的空间、材料和质感的效果所吸引,那么我们所引以为傲的手绘设计就会处在一个非常尴尬的位置了。

可见,似乎现在的社会环境对手绘设计的发展十分不利,但这并不意味着手绘设计走到了尽头。无论科技发展有多快,社会有多进步,这些都离不开人的掌控,所以机器再先进,也无法代替人的作用。电脑可以代替人类完成各种各样的工作和设计,但只有这样也不能完全取代手绘设计,尤其是文字设计。当下设计领域比较依赖电脑,也只是这个时期的一个必然现象,这种按照一定程序来完成设计作品的方式,毕竟有很多的弊端。手绘作品中所能展现的灵动和扩散思维,无法在电脑设计的作品中清晰的展现出来。

二 手绘文字设计与电脑文字设计的异同

不论是手绘设计还是电脑设计,都是用来进行视觉传递的。从设计的起源开始,都是设计师具有创造性思维的表现,用电脑或手绘的初衷都是一样的。观察他们在设计上所展现出来的优势,电脑能够做到高精确度、高工作效率、高质量,并且可以随时进行修改,而且操作简便[5]。可是,机器所创造出来的东西,多少都会有点呆板、冰冷和没有活力,无法将作者的真实心声百分百表现出来。手绘作品在这方面就占有很大的优势了,因为手绘设计本身就是作者思想和灵感想碰撞出来的火花,所以每一个文字都可以渗透出作者的心声。手绘作品中的文字是作者激情的影射,所以更加亲切和生动,会给看字的人一种回归大自然的感觉。比如说,如果设计者想在包装盒上展现书法字,用电脑来设计的话就显得非常古板,表达不出设计者的想法;将其换成手绘的以后,就发现突然多了几分生气,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可见,手绘设计的独特的魅力是无法被取代的。

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到了,在学习的时候,手绘要比电脑困难的多。从学习的时候开始,设计师对电脑的依赖度就十分高了。可事实上,很多取得一定成就的设计师都是用手绘方式来完成各种作品的。对于这些大师而言,他们在面对利用电脑软件设计数字媒体文字的做法并不特别支持,甚至有时会持反对的态度。传统的手绘方法,在使用时会觉得有些缺少科技含量,并且需要花费的时间也比较长,却可以将文字的精髓展现出来,让设计作品中充满活力和艺术生命力[6]。在现实生活中的作品中,比如海报、包装纸和标志等,手绘设计的文字更可以将作品的灵魂展现出来。但不能否认的是,在电影特效、平面处理等具有复杂工序并且对作品的真实度和仿造度有很高要求的作品中,电脑还是要比手绘实用的多。所以,手绘和电脑设计这两种传递手段都各有千秋,各有利弊,它们不需要互相取代,只需要互相补充就好,只有在合适的时候使用适合的手段才能创造出最好的作品。

三 手绘是文字设计的原点和终点

设计者灵光一现的设计理念经过延伸以后就会形成一个好的创意,而我们所分析的手绘则是设计理念最直接的表现手法。如今电脑在设计领域慢慢开始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市场,可是对于设计者来说,就算电脑的分量再重要,也无法让手绘完全退出历史舞台。因为具有同样功能的两个手法,在同一个领域的作用肯定是此消彼长的。仅从文字设计来看,对于以手绘设计为主的设计者,通过手绘设计过程的复杂工序,可以完全释放自己的设计理念,他们慢慢的整理自己的思绪,让设计理念和作品完全的融合在一起[7]。相对而言,利用电脑设计的人,因为设计的整个过程变得简单了,这样作者就会变得有较强的机械性,失去了最先的艺术灵感。无论是艺术家还是设计师,在进入佳境之前都要有一个慢热的过程,只有在繁琐的工序中,循序渐进的一步一步进行作品的绘制,才可以让最先的设计理念升华再升华。

要进行手绘设计,就要求作者必须有一定的绘画功底。所以,手绘技能的培养也就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再加上专业级的训练,才可以真正掌握手绘的规律和技巧。这只是入门的第一步,所以想要成为一位真正的手绘大师,就必须付出更多的艰辛和努力,虚心的学习成功人士的经验,同时培养自己的艺术素养,慢慢达到想要的高度。作为一个初级学员,需要几年的绘画训练,以及大量的设计经验,才可以了解到绘画的技巧,感受到手绘的魅力。也就是说,想要掌握手绘设计的技巧很难,理解手绘的精髓更难。

日本著名设计家佐野宽曾经这样说过:“只有从艺术家到设计家,没有从设计家到艺术家。”[3]这句话重点是在强调艺术家和设计家之间的亲密关系,强调以艺术为功底的设计的重要性。也就是说,要想成为一个成功的设计师,就必须兼备艺术家的素质和修养,甚至更需要有良好的美术功底。在我国,目前比较有名的设计师位数不少,比如陈绍华、韩美林、韩家英等等,他们都是采用手绘的方式进行设计,通过手绘完全可以惟妙惟肖的传达出自己的设计思想和内在含义,这是电脑再先进也无法做到的。

设计在一开始的时候,完全是依靠设计师手绘来完成的,所以作品的好与坏就代表着设计师的水平高与低。设计者会更加看重绘制出来的效果图,效果图也顺理成章的变成了判断手绘作品好坏的标准和尺度。而电脑的闯入,让手绘的地位受到严重的影响,使其慢慢的淡出人们的视野。可电脑设计的崛起相信也只是有时段的,在将来,手绘会让人们再次发现它的优势,在设计领域掀起另一波高潮。

四 正确看待手绘与电脑的关系

传统的手绘设计真的要丢弃并且完全可以被电脑设计取而代之吗?当然不是。我们必须注意到设计的本质内容。将计划、规划、设计和问题的解决办法,以视觉的方式传递给其他人的活动,统称为设计。设计的核心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整体设计和构思的框架搭建;第二,将解决计划、构思和设想等问题的方法以视觉的方式传递出来;第三,达到传达目的以后的措施。也就是说,设计师依靠人的大脑来完成的,灵感与思想之间可以擦出设计的火花。那么对于设计而言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呢?就是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而设计的手段就是为其锦上添花的。手绘的设计手段和电脑的设计手段是完全不一样的。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是现代社会逐步呈现出商业特性,数字媒体文字设计的趋势让设计艺术面临很大的冲击。西方的文化价值伴随着经济的步伐慢慢的渗透到国内,并且对我们的传统民族设计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手绘设计和电脑设计上升到更深的层面可以演化为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也可以看成是观念和语言的分歧[8]。

在设计领域,我们要从自己的思想深处认识到手绘的重要性和电脑的先进性,这样才可以让设计的艺术精髓充分展现出来。无论是电脑还是手绘,都是设计的表现手法,都要从设计自身的要求出发。所以,必须在教育的初期就强调学习手绘的重要性,让初学者在认识的初期就了解到其重要性,充分对二者的优势有着科学的认知。不容忽视的,手绘方式是传统观念和语言的保留和继承,可并不是说电脑设计就是现代的手法。手绘设计和电脑设计是设计者的传达手法,所以决定作品是传统还是现代的关键就在于作者的意识和观念。我们要从实质上去分析和辨别,然后正确的对待手绘和电脑。

参考文献

[1] 刘洋;论视错觉图形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J]包装工程.2012.04:26-28.

[2] 郑国喜;图形开眼法在广告设计中的运用[J]包装工程.2012.10:36-39.

[3] 陆一文;图形设计中的“显著点”[J]包装工程.2012.10:46-51.

[4] 陈岩,唐建. 论艺术设计的全球化与中国文化[J]. 建筑与文化. 2010(10) :112-115.

[5] 张宏. 书籍装帧中的文字版式设计[J]. 湖南包装. 2007(01):1-2.

[6] 闫利霞.试论展示空间设计的趋势与构成[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6(22):2-6.

[7] 刘玲玲.字体、空间留白和色彩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03):25-26.

电脑设计论文篇3

[关键词]平板电脑;移动学习;泛在学习;资源开发;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08(2012)05—0035—07

一、引言

平板电脑最早由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于2002年提出,他认为平板电脑(Tablet PC)是一种无须翻盖、没有键盘、小到可放入女士手袋,却功能完整的PC。而苹果公司在2010年的iPad则重新定义了平板电脑的概念和设计思想,将其界定为介于手机和桌面电脑之间的便携移动设备。此后。各大厂商纷纷推出大量类似的产品。我们在本文中所讨论的平板电脑即为此类轻薄便携,具有操作系统,能够上网,以触摸屏为基本输入方式的设备。

和其他行业一样,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智能设备的普及带动了移动学习的发展。基于移动设备的学习资源设计和开发也成为移动学习研究的方向之一。学习资源是学习系统的重要部分,广义的学习资源包括能帮助个人有效学习的任何东西,包括教学材料、支持系统与学习环境等。移动学习资源是可通过无线移动设备访问,经过数字化处理的对学习有促进作用的学习材料。与之对应,基于平板电脑的学习资源包括利用平板电脑帮助学习者有效学习的所有信息和服务。如通过平板电脑浏览的教学课程、应用软件和答疑系统等。目前。虽然平板电脑在移动终端市场中已经占有一定份额,但是专门为此设计的学习资源则远远少于手机,所以如何设计和开发基于平板电脑的学习资源急需我们去探索。本文将分析平板电脑新媒体的特性,并通过案例研究总结基于平板电脑的学习资源的设计原则和方法。

二、文献研究

国外对于移动学习的研究起步较早,研究范围也十分广泛。在移动学习资源开发研究方面的成果有: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在UniWap移动学习项目中,进行了课程模块的开发、测试和评价。斯坦福学习实验室(SLL)的研究表明,移动学习资源研发的关键在于设计相对简单的原型,注重开发最适合于听觉、零碎时间、易受外界干扰的学习者的那部分内容。Mahmoud设计了基于移动技术架构的电子课程内容模型体系,该模型由包括移动设备层、课程内容层与内容层的三层架构组成。而在平板电脑学习资源设计方面,国外的研究则更多地关注于具体的设计方法上,包括如何设计iPad应用的内容和交互界面;如何在屏幕尺寸方向、系统栏、uI元素等多方面改良用户体验:如何利用平板电脑创造和产生内容等。John Oswald提出,平板电脑的资源设计要运用自然的手势操作、通过系统原生的交互方式,实现发送、分享、评论、标记、设置壁纸等功能。Philip Rhodes则提出了基于平板电脑资源的评价框架,分为布局、导航、内容与交互、可重用性四个层次,每个层次都有若干条针对平板电脑资源的设计准则,评估中则将各层次划分为四个等级,以此作为平板电脑资源设计的参考。

国内对于移动学习资源方面的研究主要分为设计和开发两类。李舒嗉借鉴Gabrielli关于微型体验学习项目的总结,提出微型学习资源的设计要保证获取方便,并且用户界面友好,长时有用,个性化。可分享。能够适应/自适应学习者的要求。顾小清等提出了移动学习资源的可用性设计的七个维度:界面可视性、导航、内容、控制度、反馈、出错和一致性。方海光等将移动学习资源分为电子书、电子词典、电子教案、Web课件、在线测试五种类型。张驰等则设计了整合型的移动学习资源的呈现方式,将电子文稿、教师鼠标操作、课堂录音和教师的授课场景在同一个屏幕同时呈现出来,以最大程度地保证学习者在各种场合下进行移动学习。移动学习资源开发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移动学习资源具体开发过程和具体技术实现细节的讨论。此外,还有一些学者针对移动学习资源设计参考标准和质量规范进行了研究。如詹青龙、元梅竹根据移动学习中的技术、资源、服务与学习者需求之间的关系,建立了以学习者需求为取向的移动学习资源建设质量屋模型。

从文献研究结果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已有一些学者开始关注移动学习资源的设计和开发。但是这些设计原则和理念多是基于手机的,对于平板电脑的资源设计方面则少有涉及。而国外的一些专家则提出了一些平板电脑应用程序的设计理论和方法,为我们基于平板电脑的资源设计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借鉴和参考。

三、平板电脑的技术特征和使用方式

作为一种新载体。平板电脑的尺寸和便携性介于智能手机与笔记本电脑之间。因此,它既兼有两者的一些共性,又在某些方面表现出其独有的特征。目前,市场中平板阵营不断扩充,对于平板电脑的界定并没有特定标准。但是,行业内对于平板电脑有一些基本的共识。其特点包括:

第一,具有一定的便携性。平板电脑为广大用户所喜爱的优点之一就是它比笔记本电脑更加轻便小巧。平板电脑的屏幕尺寸大都在7到10英寸,重量一般在400到700克左右。10英寸平板电脑的重量约为700克,屏幕较大,可显示较多内容,可操作区域也很大。而7英寸平板电脑重量在500克以内,便携性好,但屏幕较小,能显示的内容较少。平板电脑在尺寸和重量方面的突出优势方便学生随身携带,能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第二,主要采用触屏输入的方式。触屏输入方式是移动终端的突破性革新。平板电脑的显示屏集显示和操作于一体,采用屏幕上的虚拟键盘输入,并且显示屏上的内容可以随着用户的浏览角度旋转。它颠覆了传统电脑用键盘和鼠标操作的设计,以点击、滑动等更直观的手势进行操作。有些平板电脑还配有电磁感应笔,可满足精确作图的需要。

如上文所述,平板电脑作为一种便携设备在教室内外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便携性和联网功能使其可以用于移动学习或者泛在学习。使用平板电脑可将学习活动和日常生活相结合,构建无处不在的学习环境。平板电脑应用在移动学习中可支持即时学习(Just-in-time Learning)、快速知识检索、情境学习、交互式学习等教学模式。给予学习者新颖的学习体验,促进知识的获得和建构。

值得注意的是,使用平板电脑的学习不一定是真正的移动学习或泛在学习。平板电脑的屏幕尺寸基本达到了笔记本电脑的入门水平,运算速度和兼容性要强于手机等其他移动设备,和桌面电脑有较高的近似度。将原有的e—Learning资源迁移到iPad这样的平板电脑上也是最近常见的资源开发策略。开发者往往利用现有的素材经过简单改制,就成为了基于平板电脑的学习内容。那么,这种原样照搬到平板电脑上的学习资源是移动学习资源么?细心的读者可以发现,以美国e-Learning分析师RJ Jacquez为代表的一些业内专家并不认可这一点。他认为这样的学习资源未充分体现移动设备的特质,它是基于平板电脑的e—Learning。但不是真正的移动学习。美国NMC在2012年度的地平线报告中谨慎地将平板电脑技术称为“TabletComputing”,和前一项“Mobile App”并列。笔者也赞同这一观点:手机和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代表了学习领域的新技术、新内容和新范式。移动学习以一种新的方式诠释了学习,而不是“新瓶装旧酒”。平板电脑具有一定的移动性,可以用作移动学习的设备,但平板电脑上的移动学习资源必须符合移动互联网的特质。

由此,笔者认为判断一种学习方式是否是移动学习的依据是学习体验是否是移动设备独有,至少应具有以下特征中的一到两项:

(1)从人机交互的用户体验方面看。应用程序或资源应该专门为触摸屏幕以及使用手势而设计,而非从原来的鼠标、箭头转换而来。例如,向左或向右滑动屏幕时,内容是否能相应自然地前进和后退,捏合和展开手指时是否可以放大和缩小目标。

(2)从学习内容使用的技术看,应利用移动设备上的一些特有技术,如加速度传感器、近场感应器、摄像头、NFC等。例如,我们可以将使用摄像头读取二维码的功能应用到移动学习资源和场景设计中。

(3)在对设备的适应性方面,把设备从横放改为竖放或反过来操作时,屏幕上的内容应该能够根据屏幕自适应,移动学习的应用应该在两种情况下都能有很好的效果。此外,移动学习的内容应该能在不同的设备上较好展示,特别是iPad外的设备。在使用多个设备的时候,具有在不同设备上同步更新学习记录和同步笔记等功能,使学习者的体验无缝化。

五、平板电脑电子资源设计案例

(一)Articles for iPad

维基百科是由各地的参与者共同协作积累的丰富资料库,免费面向全世界开放。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学术上的问题,几乎都能在其中找到答案,它是增长知识、解决问题的实用工具。Articles for iPad就是为iPad终端开发的一个口袋维基百科应用软件。Articles的手势操作非常简单常用,如点选可以阅读。使用放大缩小手势可以调整字号。另外。该应用提供了一些个性化的功能。当用户没有特定的查找目标时,可以按“Surprise me”按钮,或是摇晃一下iPad,就可以浏览到随机条目。Articles还可以通过定位,在地图上显示用户附近的特别地点及其维基百科上的介绍,点选红色的大头针就可以进行查询。

通过与桌面版维基百科的比较。可以看到。iPad上的维基百科应用更注重视图的简洁,因为平板电脑的屏幕具有一定限制,其展现的内容和功能都不如桌面版全面,比如,缺乏编辑和讨论等用户参与创作的功能。Articles的特点在于能够充分利用屏幕,将关键内容和核心功能呈现出来,保持布局和风格的统一。横向和竖向视图所显示的内容也能够保持一致,操作简单,提供查询和多种功能的导航设计,又兼以文字和图片解释,是一种易于使用的知识工具。

(二)“连线”电子杂志(iPad版)

“连线”(Wired)杂志是在美国发行的科技月刊,着重于科技与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的报道。iPad后,连线杂志在短时间内就了iPad版本的电子杂志。电子杂志的布局风格与印刷版类似,但增加了更多的功能和元素(见表3),提供了更优秀的视觉效果。该杂志除了丰富的多媒体特性以外还加入了3D模型旋转的效果。比如。读者可以通过手动横向控制,使某一模型沿纵轴360度旋转。这使得杂志的画面变得更为动态。

与印刷版本的杂志相比,Wired电子杂志使用户的阅读体验更具交互性,具备了更多的个性化效果,见图4。“连线”杂志在电子版中加入了很多广告,给用户提供了应用下载的便利,但同样带来了杂志阅读干扰等一些问题。

根据对以上两个案例的分析,基于平板电脑的学习资源不能硬搬桌面电脑上的设计版本,而需要针对平板电脑所具有的特性和使用场合。重新设计、整合各种网络和终端上的现有资源,才有可能符合平板电脑用户的使用习惯。开发出优质的学习资源。例如,我们可以针对联网功能设计人际互动的环节,针对触摸屏输入设计涂鸦板等功能。平板电脑的技术特征及其对应的设计关注点如表4所示。

六、基于平板电脑的学习资源设计框架和设计要点

通过上述案例中对平板电脑学习资源设计的分析,并借鉴其他文献中移动学习资源设计建议,笔者参考J.J.Garrett的“用户体验的要素”模型,构建了一个简单的设计框架(见图5)。我们可以将基于平板电脑的学习资源设计分为视觉设计、屏幕布局和导航设计、内容和功能设计、教学设计四个层次。越往上越接近用户,越具体;越向下越接近教学理论和教法,越抽象。根据这个层次划分模型。我们将基于平板电脑的学习资源设计要点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屏幕布局设计

1.充分利用大屏幕的优势

平板电脑的屏幕较大,但是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任意堆砌大量的内容,相反要对屏幕的布局精心设计。相对于手机,平板电脑有更多的空间可用来展示,所以在设计学习资源时尽可能减少页面层级,避免让用户打开多个页面来完成整个操作流程,在刷新页面时尽量仅刷新局部。以保持界面的稳定性。由于屏幕大小的原因,平板电脑中多数阅读内容应设计为竖屏观看。而且是单页翻转。两栏版式比较适合平板电脑,不容易带来视觉疲劳。

2.适度设计信息层次

不要将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逐一显示在界面上,可以适度隐藏某些内容,等待学习者自己去发现。可应用热字和隐藏的层,既要让学习者获得探索的乐趣,又要注意不要考验他们的耐心,并保持良好的体验。在需要大量阅读的场合,考虑到读者阅读时的专注与沉浸体验,可以设计在阅读时全屏展开,隐藏顶部和底部导航条,便于用户更专注于内容本身,菜单只在需要时才会弹出。

3.引入隐喻

学习资源设计可考虑将真实世界的元素投影到程序界面上,模拟真实世界元素。这样有利于用户了解其内在功能与逻辑关系并增强互动性。例如。我们可提取实物笔记本中的元素(如封面、纸张、书签),设计一个便于用户快速了解应用的学习笔记工具。还有一些阅读应用采用拟物的方式模仿传统书本翻页效果。

4.处理好横屏和竖屏状态下的显示

大多数平板电脑可以根据重力感应,具有横屏和竖屏两种显示状态。因此在进行布局设计时必须考虑到用户可能会随时旋转设备,要对屏幕上的内容进行良好的布局,避免因为屏幕显示方向的变化引起内容不适应版式的情况。

(二)导航设计

针对平板电脑优化导航设计。学习内容需要一定的导航设计。以随时给学习者提供指导和帮助。这样,学习者无论在何处都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位置。同时在任务进程中,给予适当、关键的操作引导,帮助用户完成即时任务,有效引起用户关注并协助解决实际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平板电脑在导航设计上和手机有较大差异。由于屏幕较大,屏幕底部的信息很容易被忽略。同时考虑到用户在持握设备时的姿势,底部有可能被手遮挡而成为盲区,或是不便于操作的部分。因此。在底部设计提醒功能或操作菜单,有可能达不到预想效果。

(三)人机交互设计

1.为触摸屏优化人机交互界面

基于平板电脑的学习资源必须为指尖操作优化,一个是用于触摸的对象必须足够大。根据苹果的《iPhone人机交互指南》,图标的最小尺寸为44x44像素;另一个是对象与指尖的距离也十分重要,如果过近,容易造成误操作。甚至对于不同手指的操作习惯也要考虑在内,一般食指用于点击,拇指可能会用于滑动页面。在采用手势操作时,学习内容的交互方式要符合用户的操作习惯。例如,翻页采用滑动。用捏合和张开表示放大和缩小。核心操作更是需要使用常用手势,不能要求用户使用过于复杂的动作,这样会降低用户的耐心。

2.给予足够的反馈

平板电脑上的应用受各种先天条件约束,非常脆弱。程序运行较慢,资源紧张,网速受限,因此,在程序加载、处理数据、或者等待网络反馈时会有较长的延迟。这时,不给用户及时的反馈会让用户误认为应用出现卡死问题,这也是一种不好的用户体验。所以,程序要给予用户适当的反馈,如一个旋转的或者动画特效等等,让用户明白程序运行正常,如果能显示数据读取的进度条则更佳。

3.利用平板电脑的各种传感器,实现资源和情境的互动

平板电脑一般都拥有重力、加速度、GPS定位、亮度、声音等传感器。因此,我们可以在设计学习资源时,利用它们和学习资源相配合。提供丰富的用户体验。并根据情境递送学习内容。例如,我们可根据地点、二维码、图像识别等信息精确了解和分析学习者所处的情境。为学习者创造更加智能、更加个性化的内容及学习环境。此外,这些传感器也可以作为输入装置,减轻用户输入的负担,丰富体验,例如,通过晃动图像切换内容。通过有意义的互动,可以带来传统纸质媒体和在线内容所不能实现的效果。

(四)学习内容设计

1.适当运用多种媒体内容,并考虑设备的兼容性

平板电脑拥有比手机更大的屏幕,带给用户的多媒体体验也更佳。在内容设计上。单一的媒体会使用户感到乏味和疲倦。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丰富的媒体,能够增加用户的使用兴趣。当然,媒体使用上还要考虑平板电脑的技术特征以及不同设备对媒体兼容性的差异。

2.淡化对文件的操作,以应用和功能组织内容,并自动记录和同步

在平板电脑的使用情境中。PC机上文件、文件夹的概念应该被弱化。不应该让用户感受到文件系统的存在,而应按照应用和功能来组织内容。例如。在程序中提供选择列表,在内容发生改变后自动保存并在不同设备同步。以适应在不同设备上使用同一内容的场景。

3.通过无线链接促进人和内容的互动以及人际交互

可随时随地联网是平板电脑的主要优势之一。因此。在设计学习资源时可考虑将本地的内容和在线的内容相链接。将用户和网上的其他用户相链接。可以提供将学习内容分享到社交平台或个人学习环境中的功能,或是围绕某一内容展开实时的讨论。

4.以活动为中心设计资源和应用

在学习资源的设计过程中,还需要考虑该资源能够为学习者提供哪些学习活动,通过参与活动,学习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启发思考。并能产生新的思考。平板电脑作为高智能性的设备。应提供给学习者更开放自由和个性化的学习活动,而这些活动应该允许学习者在任何时间任意地点进行参与。

(五)其他方面

1.考虑一用户多设备和一设备多用户的情况

在学校场景中,通常会将同一部平板电脑按时段和场所借给不同学习者使用:另外,一个小组围坐在一起共同使用一个设备用于交流的场景也是很常见的。因此。需要考虑设计账户切换以及当前账户提示等账户管理功能。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账户管理功能也是实现在不同设备之间保持学习内容同步更新的前提。

2.保持学习内容的整体一致性

如颜色采用同一色调。布局使用相同的风格,导航在各页面的位置和用户的操作方式保持相同。另外,还需要注意平板电脑在横向视图和纵向视图下的内容一致性。一致性使得用户在使用时能够很容易上手。将有效降低用户学习成本,便于记忆和使用。

3.尽可能采用离线阅读、在线更新的模式

移动设备对于网络的接入仍旧是不稳定的。而且Wi-Fi以外的无线接入方式则价格昂贵。因此,在设计学习资源的时候要尽可能避免完全在线获取信息的方式,或许提供离线阅读、在线更新内容的方式更好。

以上这些要点中,大部分是平板电脑所独有的,有一些是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所共有的。以往我们在在线学习和手机移动学习方面获取的经验和成果积累可以供平板电脑学习资源开发借鉴,但是绝对不能照搬。在设计学习资源时,必须充分适应平板电脑自身的技术特点和用户的使用习惯。

七、结束语

目前,平板电脑的普及率虽然不及手机,但已经在移动终端设备中占有一定的比例。而且其市场规模正在迅速增长。平板电脑在表现力和便携性方面的优势使其成为一个优秀的电子化内容载体。各行业纷纷使用平板电脑作为内容的工具,而教育行业内的很多学校也逐渐开展基于平板电脑的教学项目,将平板电脑作为新一代的教具或学具。

电脑设计论文篇4

关键词:人工智能;结构计算模型;结构感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十多年来,随着电脑的普及、人工智能和电脑软件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很多领域的社会生产率得到了空前、大幅的提高。建筑结构设计领域亦如此,那些既有有手工设计绘图经历又有电脑设计绘图经历的结构设计师,一定更能更能深刻理解和感受到电脑对设计师的巨大的解放和促进作用。

一、电脑不能取代人脑

不可否认,借助电脑的帮助,我们设计师的效率获得了惊人的提高,设计周期大大的缩短。近几年,随着中国城市化建设的热潮,越来越多的人涌入房屋设计行业,设计行业的技术门槛似乎变得越来越低。有些人甚至认为,结构设计没什么,只要有电脑和软件就能解决结构工程问题,非常简单,几乎用不着大脑。电脑似乎可以解决所有问题,而且,确实,很多懒惰的结构设计师的确是这么做的。他们的设计过程通常是这样的:建立结构计算模型,然后选择计算软件下拉菜单进行计算,接着查看计算结果,看看轴压比、配筋、位移比等等是否满足要求(甚至有些设计师再简化一点,看看计算结果里是否有红色显示,没有即可以),满足了,就进入下一步绘图阶段了。而且设计绘图,在这些结构设计师看来似乎也是那么容易,如果计算采用的是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开发的PKPM软件计算的话,只需转入PKPM后处理程序,轻点鼠标或选择下拉菜单,按几下回车键,施工图纸就跃然纸上(其实是电脑上),然后输出打印,一切可以!一个工程设计完成!这一切看起来是多么的轻松!原来设计可以这样做!整个计算设计直到图形输出过程,几乎没有消耗多少设计师的大脑细胞!从他们的设计过程来看,人的大脑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电脑似乎取代了人脑。

可是,结构设计真的能这样吗?电脑能够真正的取代人脑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图纸是工程师的语言,表达的是设计者的意图。图纸中的内容反映的是工程师对改工程结构的认识和理解而后形成的图形表达。而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最终来源于人脑――设计师的大脑。那么,这个缺乏人脑参与的设计图形产品,最终质量如何呢?我们称之为低级粗制品。我们懒惰的结构工程师带着自己的图形产品和电脑输出的计算书,呈现给经验丰富、理论扎实的资深结构工程师进行审图时,经常会发生这种情景:一曰:此处配筋不正常、不合理,为何如此?一曰:彼乃电脑计算结果。悲哉!设计师竟然可以如此依赖电脑。

一个没有经过人脑进行雕凿和修饰的工程设计产品注定是先天不足、存在质量缺陷的。电脑只是我们用来进行设计的工具而已,它并不是万能的,它自身并不能代表设计师做出完全正确合理的判断,最终的计算结果是否合理、是否正确,需要结构设计师自身做出判断而后进行设计。不同的简化和假设,计算出来的是不同的。比如,现行计算软件对墙板构件是有一定假定前提条件的,在某种特定结构布置下是不符合计算假定的,这样的电算结果就容易出现问题。举例说明,某工程,顶层水箱下的大梁一端支撑在剪力墙井筒的墙壁上。电算结果,梁的负弯矩很大,需要配很大的支座钢筋。但实际上,支座处墙壁只有300mm厚,翼缘较远,墙壁根本承受不了支座弯矩。而电脑软件则将整体井筒作为一个薄壁构件来计算,刚度很大,所以能承受很大的弯矩,这就是计算模型与实际结构不符。虽然表面上看,计算结果并没有问题,但最后的工程完工后的实际结果将是墙壁出现裂缝转化为铰结,梁的支座钢筋起不了作用,梁的跨中钢筋不够,从而导致梁的破坏,进而导致水箱出现问题。可以看出,如果结构设计师对“正确”的结果什么直觉也没有(无论是因为无知,还是缺乏经验),也就不可能意识到结果的错误。

二、电脑替代人脑部分工作

电脑人机交互式输入模式的出现,绘图软件、计算软件的不断完善发展,使我们的设计工作越来越简便。

结构工程师的工作量主要是两部分,一部分是计算过程,还有部分是绘图过程。对于计算的工作量,由于现在电脑计算软件已经将现行规范中的计算理论纳入其计算校核程序,所以我们结构工程师只需根据建筑设计师提供的建筑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及详图,将它进行合理假设、简化,并建立与之对应的恰当、合适的结构计算模型,计算过程电脑会自动进行,同时输出计算结果,并能初步自行检验计算结果是否合理。这样,以前习惯于用小小的计算器,对结构构件一步一步的进行加减乘除计算并逐步记录、保存的巨大工作量一下消失了(由电脑软件自动进行后台处理计算了)。对于第二部分绘图的工作量,由于现在采用的是CAD电脑制图,绘图只需要输入命令或选择下拉菜单就行,相同的图素可以采用复制拷贝,而且纠错非常方便,不留痕迹。这就省去了采用铅笔、丁字尺、橡皮的一根线一个圆逐个绘制并大量重复的手工工作。在解决了计算、绘图的巨大繁冗工作量后,效率的成倍提高是理所当然的了。

三、“结构感”概念的提出

目前,在结构设计领域,这种把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当成能胜任工作的观点,正在像传染病一样到处蔓延。在一个个建筑工程设计通过电脑源源不断的输出时,在电脑逐步替代人脑工作的同时,我们设计师的大脑功能却在慢慢退化,特别是缺乏思考、懒惰的结构设计师的大脑的衰退速度更是惊人。我们的设计师的大脑变得如此依赖于电脑,以至于正在迅速丧失不依赖电脑进行计算工作的技能,而这恰恰正是我们结构工程师真正赖以生存的本领。这种情况的出现,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原因。有很多时候,设计师同时进行着几个工程设计。在这个速度至上的年代,在业主对经济效益和效率过分追求的压力下,对速度与形式主义的苛求被可怕地置于进步的名义之下,与此同时许多时间却又被浪费在重复的管理环节之上,留给设计师的时间已少之又少。但是,时间少不能成为我们不思考的理由。当初没有时间细细思量或仔细斟琢的某个构件或某个环节,可以抽时间回头重新思考、总结、归类。如果设计过程中因为时间关系来不及弄明白,一知半解、囫囵吞枣的应付过去,事后由于惰性的原因,对不熟悉、不理解的相关原理、规范不去追根究底、弄清原委,结构设计师大脑里的相关知识库怎么能够积累、扩大,技术水平怎么能够提高。长此以往,设计师必将越来越依赖于电脑,设计也将不称之为设计,因为一个主要依赖电脑而没有人脑参与并进行雕凿修饰的设计产品是没有生命力的。

人类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是建立在对前人的经验、教训不断归纳总结的基础上的,工程结构设计领域同样如此。

设计师在刚开始从事工程结构设计工作时,不能过多的依赖电脑,而需要将所学的物理、力学、建筑材料等等知识有选择的运用于实际工程结构设计中,设计过程中还要把和该工程相关的各种规范熟悉、理解并正确运用于该工程结构中,遇到困难想各种办法解决,其间可以用电脑计算来验证当初的预想是否符合。通过各种不同结构类型的工程设计,结构工程师大脑里的知识库得到不断的丰富和补充。日积月累,知识、经验、直觉、悟性有机结合的对工程“认知”的巨大综合体将会形成于结构工程师的大脑里。这种对工程认知的巨大综合体和设计师个体的结合,我们称之为“结构感”,和概念设计有所区别。概念设计有很多文献进行过讨论和论述,并形成了相关的理论描述。我们这里称之的“结构感”是不能用文字来描述的,它是人体与工程认知的结合体,是有别于此的。如同历史上优秀的军事将领,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他们能做出做出冷静、正确的判断,用兵如神。在几万人或几十万人性命莜关的关键时刻,他们做出正确判断的依据是在历次战斗中形成的超乎常人的军事直觉。同样一个建筑工程,有的结构图纸简单清晰,一目了然;有的图纸繁冗复杂,让人云里雾里,不知表达的什么意图。有的结构图纸经济而安全;有的浪费确不安全。为什么同样一个工程,不同的结构师最终设计出来的图纸会差别这么大呢?因为由于个体的差异,理论知识、设计经验、悟性的不同,结构感不同,对工程的理解和认知就会不同,最后设计出来的图纸自然就不一样了。计算机不可能,而且永远不可能,成为人类知识、经验、灵感、远见、独立思考以及自古以来的勤奋的替代品。

四、结语

因此,在现代社会要成为一个优秀的结构工程师,任重而道远。由于电脑绘图软件和计算软件的功能日益强大,结构师要使它们成为设计的好帮手,必须了解它,熟悉它,然后熟练运用它,做到知己知彼。设计师如果仅按规范条文、电算结果机械地把施工图画出来,不是一个真正合格的设计师。同时,结构设计师使用结构计算软件时必须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必须有大量的手算积淀,必须在用软件计算前就对可能的结果有大概的预测,否则就会导致对电脑计算软件的误用。我们可以运用电脑进行计算分析,但不能一味的依靠电脑判断计算结果并指导结构设计,否则必成为电脑的奴隶,留下较多的工程隐患。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结构设计师遇到问题要学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加强自己的结构感,在没有电脑计算的情况下,仍然能做出初步准确的判断。

电脑设计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09-2163-02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以及大众对计算机进行商务、学习、工作等需求的增长,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工作和学习不可缺少的高科技产品之一。现在,计算机已经进入实用阶段,越来越多的人拥有了自己的计算机,同时希望掌握计算机组装和维修技术。学习计算机硬件与电脑组装,进行系统安装操作和故障检测维修,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非常重要。我深刻认识到组建实训教室的重要性,谈几点认识,供大家参考。其中有益的,能被认同吸收那是最好,若有妄自菲薄、自尊自大之处,也希望读者能批评指正。

1要充分肯定计算机组装理论教学的首要地位

首先,要充分认识到理论的重要性。很多教师一直在强调把实践放在首位,我是不敢苟同的。理由有三,一是理论指导实践永远是学习的真理,没有理论的指导,操作就成了盲人骑瞎马,操作效果可想而知;二是计算机组装原理几十年来都还是计算机存储器工作原理,已经相当成熟,因此更不存在实践去检验理论的多此一举;三是领会和贯通理论知识,无论组装形式和内容如何变化,都能应对自如。不仅能知其然,而且能知其所以然,效果自然就事半功倍。

那对于理论的学习我们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呢?我想经过很多老师的努力和探索,发现和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对计算机硬件的外观、性能指标、工作原理、测试及常见故障的诊断和维修,可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这种多媒体教学具有图文并茂,描述生动,互动性强等优点,打破了单一呆板的普通授课形式,在高职院校已经形成了主要的授课教学手段。

2在计算机专业课程中建设实训教室开展实训操作的重要性

首先,在高职院校中,大多数都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一课。其中就有计算机硬件组成的重要篇章,与计算机专业开展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中的内容一样,都离不开对计算机配件的认识和操作;其次,实训教室还是《电子电路基础》、《计算机工作原理》等基础理论课的实习基地。是将抽象的理论和实践操作进行有机结合的最佳体现;再次,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就业实习的迫切需求。是动手实践的真实环境、是培养高素质、综合技能、具有实践经验、毕业后就能上岗的社会需要;最后,理论课的内容不经过实践,仅通过多媒体教学和传统的授课,到底最后能记住多少,也实在是不干妄下结论。古人学习还要“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更何况枯燥难懂的理论知识呢?课堂上教师的多媒体授课,效果虽然很理想,但仅适合于教学前中期的课程,后半期的装机与故障检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能力提高就得非实训实验不可了。可见,高职院校建设实训教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电脑实训教室的规划建设

1)实训教室与计算机一体化教室的区分。很多同行提倡建设计算机组装与维护一体化教室,做到“教、学、做”一体,我不敢苟同。原因有三,其一是利用率低。《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前期的理论授课,一般能在多媒体教室完成,其效果也得到了大多数同行的赞成。虚拟装配技术的应用也都在电脑机房里完成。那么,一体化教室也就只剩下“做”了,其利用率不高是明摆着的;其二是一体化教室,存在教学方法单一,项目教学需求大,很多教师根本做不到好的需求项目,必然影响教学效果;其三是一体化教室的投资费用高,很多硬件都需要及时换新,实际教学中不一定能满足教学的要求,存在理想化。鉴于以上原因,我更倾向于在多媒体教室教授理论课,在电脑实训车间组装电脑和进行故障检测维修。

2)规划建设一个电脑实训教室的原则。我们的目的很明确,那就是满足一个班级操作训练的需要。在此,我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学生学习电脑组装的过程,检测故障、维修电脑,最前沿的产品固然很好,但并非是最新的、高端的硬件产品才能满足需 求。计算机硬件组装教学实践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产品的日新月异,配件更新换代的速度之快,都是不争的事实。应用电子元件滞后市场的现象也是合理的存在。更何况应用新产品,带来的软件更新、不匹配也在所难免。因此,我主张在很多学校中还是采用快淘汰下来的一批旧机器来组建实训室。

3)实训室组建需要环境的介绍。电脑实训教室是为满足一个班级人数的上机训练需求,而一个班级的人数通常为50人左右,这就决定了场地面积大约为150-200平米的教室;电脑器件本身都是高集成电路,为避免碰撞,更好的保护各种配件,不仅在操作时轻拿轻放,而且要满足放置配件时要有一定的缓冲,需要软木质的操作平台25个;为实现电脑组装完毕后,能实现正常开关机、装系统软件等,需要正常使用的电脑25台;为顺利完成这些工作,需要用到的工具有:剥线钳、平口和十字口螺丝刀、镊子、尖嘴钳,剥线刀、RJ-45接口、5米左右的网线,共计25套;满足25台套左右电脑设备的供电电源以及稳压器等辅助设备;同时为更好的及时解决和处理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应准备教师用的多媒体设备一套。

4)实训教室能完成的项目介绍。实训室不仅要完成产品的展示,还要以项目教学法来完成各种装机练习。项目驱动教学的优点已得到广大教师和同学们的认可。所有的项目设置都需要教师的认真组织和精心的规划。不仅要对项目完成的目的、步骤、结果做详细的说明,而且要做实验报告,并有教师进行评分和总结。通过多年的教学,我认为通过以下项目的练习就可以达到教学大纲和能力培养的目的。主要能完成的项目有:电脑配件、工具的展示及使用方法的操作,CPU及其风扇安装操作,内存条的安装操作,主机箱和电源的安装操作,光驱、软驱、硬盘的安装操作,主板的安装与连接操作,各种扩展卡的安装操作,主机与外部设备的连接操作,基本CMOS的设定应用操作,磁盘的分区应用操作,Windows系统的安装操作,网络连接及RJ-45接口的安装操作,共计12个项目的实验。

通过建设一个25套电脑实训车间,完全能够满足两人一组的50人操作训练,这种实训教室虽然不是高尖端技术,却是大多数高职院校在能力范围之内就能实现的项目。这种建设既符合客观实际,又能节约教育成本,是一个优秀的实施方案。

参考文献:

[1]郑慧娟.计算机组装与维护[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2]刘爱华,刘柱,刘春瑞,等.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计算机综合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1).

电脑设计论文篇6

关键词:茶文化;电脑艺术设计;价值;应用路径

近些年,随着计算机在我国的快速普及,尤其是一些设计软件的普及和应用,我国电脑艺术设计日益成为社会的主流,被各行各业中广泛使用。电脑艺术设计一方面让人们的生活更加方便,另一方面也改变了过去传统的艺术设计方式,让每个人都能成为“设计师”。但是也要看到,由于社会思想多元化的影响,我国电脑艺术设计还存在诸多问题,如盲目推崇西方审美理念、传统艺术内涵不足、设计方式单一、设计内容单调等等。而我国历史悠久的茶文化,恰恰能弥补电脑艺术设计的这些短板。因为其不仅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思想底蕴,更是很好的艺术价值和优秀的审美取向。由是言之,将传统茶文化融入到电脑艺术设计当中,就应当是我国电脑艺术设计今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1传统茶文化在电脑艺术设计中应用的表现

近年来,我国电脑软硬件有了很好地发展,这使得电脑艺术设计日益成为我国设计行业的主流,各种设计软件也如雨后春笋般竞相涌现。现代化的设计工具离不开优秀的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熏陶及影响。我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之所以能够绵延至今,并且还能不断发扬光大,一个关键原因是因为茶文化有着深厚的艺术内涵和思想价值,这二者交融互动,通过丰富的载体得以呈现,让人在得到美的享受同时,更能得到思想上的熏陶和启迪。因此,将传统茶文化融入到当前电脑艺术设计当中,一方面能够很好地发扬我国的传统茶文化,另一方面更是能够为我国电脑艺术设计注入更多的美学内涵,提升其艺术水准。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当中,茶文化从魏晋时期便开始崭露头角,日益成长壮大,并逐渐在我国社会文化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茶文化区别于其他一些文化类型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其有着很强的渗透力和包容性。渗透力,指的是其能够将自己的文化内涵和思想理念以及价值追求,润物细无声般浸润到其他领域当中,让其他领域的文化在内涵和表现形式上都能找寻到茶文化的影子。包容性,指的是茶文化并非一成不变,也不是故步自封,而是具有超强的学习能力和借鉴能力,能够不断从其他优秀文化类型当中吸收营养,并根据自己的特性进行有机融入,不断扩充和丰富自己,让自己能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始终屹立于时代的潮头,并引领社会的审美取向、价值追求以及艺术水平。从现存的很多古籍、古诗、古画等古代作品来看,很多内容都跟茶文化息息相关。我国传统茶文化在融入电脑艺术设计中时,主要应从两个维度去发力。首先是茶文化的思想价值。茶文化的思想价值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分别是“中庸和谐”“天人合一”以及“禅茶一味”。这三方面的思想内涵对于提升电脑艺术设计水平有着不可小觑的促进作用。因为我们讨论茶文化与电脑艺术设计的融合,并不仅仅是要利用茶文化的审美取向和艺术价值,更是要充分发掘茶文化的思想底蕴,因为艺术是思想的具体呈现载体,没有思想的艺术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只有将思想内涵与艺术有机融合,才能让艺术更加充满魅力,也更能打动人心。中庸和谐的思想是茶文化的核心思想。其主张人们要在做人做事上面秉持一种不偏不倚的态度,不做过分事、不说过头话,要将自己的言行举止放置于我们传统道德和社会主流理念的范畴里。这一理念对于电脑艺术设计大有裨益。其能让人们在设计时,秉承一种端庄而严谨的态度,让自己的设计更加符合社会主流审美理念和价值取向,在很大程度上杜绝那种千奇百怪、哗众取宠的设计,即便是创新设计,也有度有道,符合广大群众的审美需求。天人合一的思想同样是茶文化的重要思想。从字面上我们可以了解到,其注重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其要求人们学会尊重自然并更好地顺从自然规律,让自己的行为举动与大自然高度契合。另一方面,更是要求人们要学会感悟自然之美,从一花一草、山川河流当中领略到自然魅力,陶冶自己的情操,提升自己的审美。如果说中庸和谐赋予电脑艺术设计的更多的方法论,那么天人合一的理念则能够给予电脑艺术设计更多操作层面的内容,让其更加充满灵韵,也更具中国范儿。而禅茶一味则源自于茶文化与佛教的融合,其最大的贡献是将茶文化升华到了哲学的领域,让茶文化具有启迪人心、发人深省、醍醐灌顶的精神作用。将其与电脑艺术设计相融合,能够让艺术设计作品在具有较高美学价值的基础上,融入哲学和精神上的内容,让艺术设计更具思想感染力和价值引领力。茶文化与电脑艺术设计融合另一个需要发力的维度,是茶文化的艺术价值和美学内涵。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茶文化凭借其强大的渗透性,将自己的文化内涵与思想内涵与各种艺术领域交融互动,让自己拥有了深厚的美学内涵。譬如说,茶文化在绘画中的渗透,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中国茶画;茶文化与传统建筑的融合,形成了典雅而充满灵气的中国园林艺术,诸如此类,不一而足。由是言之,将传统茶文化应用与电脑艺术设计中时,就要从分提炼并总结茶文化的这些美学内涵和审美价值,让其提升电脑艺术设计者的美学功底和审美水准,从而设计创作出更多高质量的作品。

2当前电脑艺术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1我国很多电脑艺术设计偏重于实用性,缺乏足够的灵气,不少艺术作品略显呆板和模板化

从现实中可以看到,由于我国电脑设计发展的动力主要是商业价值,而由于我国社会主流审美理念的相对较低、广大设计者普遍缺乏创作灵性等原因,就导致这些商用的电脑艺术设计往往只是注重其实用性———能够使受众群体记忆尤深即可。譬如说,前些年被舆论所诟病的脑白金广告就是如此,其广告片为电脑艺术设计作品,两个老人一边跳舞一边宣传其产品。这则广告的实用性很强,能够通过夸张的舞姿和面部表情设计以及重复的语言,让观众在很短时间里记住其产品。然而其却缺乏足够的灵气和美学价值,甚至是略显低俗。诸如此类的电脑艺术设计作品还有很多,就不一一累述。应该说,电脑艺术设计当前存在的这一偏差,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一些艺术设计专业学校的教育理念,让其在教学过程中也更加偏重于艺术设计的实用性,而忽略了艺术设计的灵性。这一偏差应当尽快扭转。

2.2当前电脑艺术设计在融入传统文化时,存在片面化的偏差

从实际中可以看到,当前很多电脑艺术设计者是比较重视我国传统文化的,也想要在艺术设计中融入更多的传统文化元素。但是在具体操作中,其选择的传统文化却较为片面和狭窄,存在符号化、表面化、浅显化等不足。这反映出来的是设计者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知还有待提升,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文化符号,没有对传统文化有深入而系统地了解。譬如说,很多艺术设计在表现中国传统文化时,往往这是局限于大红灯笼、中国结、红棉袄等直观的内容。而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囊括文字、绘画、艺术、哲学、价值理念、民俗等物质和非物质内容。这一情况的存在,也会使得很多受众群体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停留在一个较浅的层面,因此这一短板应当尽快弥补。

2.3电脑艺术设计还存在表现形式单一、文化扩展不足等弊端

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应当是多种多样的,即便是同一文化类型,也应当有着丰富多彩的艺术设计方式。譬如说,一种艺术和文化既可以用文字来体现,又可以用图形或是音频来体现。但是从当前我国电脑艺术设计现状来看,其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表现形式存在单一的弊端。究其原因不难发现,还是因为设计者的设计理念较为陈旧,导致手段单一。另外,在文化扩展上也有待提升,很多艺术设计往往只是停留在某一个文化的范畴里,没有也缺乏能力将不同或相似的文化类型整合到一起,让不同文化在融合碰撞中焕发出新的火花。

3传统茶文化在电脑艺术设计中的应用路径

3.1要从分发掘茶文化的知识内涵,将其有机融入到电脑艺术设计当中

传统茶文化知识内涵十分博大,其体现在诸多领域,如音乐、诗歌、绘画、建筑等等。而电脑艺术设计所涉及的领域也是多种多样,从某种程度上讲茶文化与电脑艺术设计具有较高的契合度和重合性。由是言之,提高电脑艺术设计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要将茶文化的知识内容融入其中。在具体路径上,一方面要创新思路,将茶文化的知识内涵巧妙而精准地融入到艺术设计当中。比如说,在设计一些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作品时,不妨从茶文化中汲取其诗歌、绘画、音乐、舞蹈等内容,以此来提升电脑艺术作品在文艺方面的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茶文化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和呈现载体,如舞蹈、歌曲、茶艺表演、茶道演示等,增强电脑艺术设计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从而提升作品的感染力和针对性。

3.2要通过各种方式尽快提升电脑艺术设计师的传统文化知识尤其是对传统茶文化的认知和了解

设计师是艺术设计的直接执行者,他们知识水平和人文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艺术作品的水准。从实际来看,我国当前很多电脑艺术设计师多为年轻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普遍较少,对传统茶文化的认识更是较少。加上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较深,因此我国很多电脑艺术设计师们在设计作品时,往往会以西方审美观为主,离我们的传统文化相去甚远。对于此,一方面要通过引导、培育、讲座等方式,尽快提升现有电脑艺术设计师对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茶文化的认知程度。另一方面,更需要广大高校的电脑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工程中开设与茶文化有关的课程,并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让茶文化更好地浸润到艺术设计学生的心中。

3.3要充分利用茶文化的思想内涵提升电脑艺术设计的精神底蕴

电脑设计论文篇7

论文摘要:为给动画设计专业教师培训提供依据和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提供参考,课题组对中职电脑动画设计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研。调查显示,中职电脑动画设计专业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欠缺,应明确中职电脑动画设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标准、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培养中职电脑动画设计专业教师、完善中职电脑动画设计专业教师的职业准入制度。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06) 13号)文件精神,“着力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特别是实践教学能力”,“加快造就一支适应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强化技能性和实践性教学要求的教师队伍”,成为当前职业教育界的首要任务。鉴于此,本着了解中职电脑动画设计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为动画设计专业教师培训提供依据,为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提供参考的目的,本课题组组织了此次调研。

    一、调研的基本情况

    1.调研思路、方法与步骤

    本次调研主要采取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两种方式,辅以电话联系和网络qq等方式。其中,问卷是根据教师、学生、企业三方对电脑动画设计专业中职教师教学能力标准问题的看法设计而成的,共分三卷,教师卷、学生卷与企业卷。访谈调查分别在学校与企业进行,其中学校卷分别向学校与教师进行访谈,企业卷分别向企业与企业员工进行访谈。所有调研都是本着真实、可靠、科学、严谨的精神进行的。

    2.调查取样与样本容量

    本次调研选取了我国的东西南北中地区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典型性的5个省:浙江、四川、广东、北京和湖南,调查相关中等职业学校30所,每个省6所,相关企业10个,每个省2个。在中职师生中,分为动漫专业组、设计艺术类组以及其他非相关专业组,分别对3组样本随机取样,每组100人,共300份问卷。(如通过网上投票可适当提高样本容量)企业问卷100份。本次调查共发放400份问卷,回收问卷392份,回收率为98%;无效问卷50份,有效率为87 .2%。

    3.调查内容

    本次调研主要是针对五个方面进行:企业对动画设计初、中级专业人才的用人标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培养目标及目标实现情况;中等职业学校动画设计专业的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中等职业学校动画设计专业教师的现状,中等职业学校动画设计专业教师能力结构。

    二、调研结果及分析

    1.企业对动画设计初、中级专业人才的用人标准    经调研发现,企业看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对中职学生与其他院校学生都平等对待。其中有46%的企业认为“能力比学历重要”,有42%的企业认为“两者同样重要”。44%的企业认为中职学生与其他院校学生的职称评定应“同等对待”,22.2%的企业认为“根本没有差别”。56%的企业认为中职学生与其他院校学生的职业发展“同等程度”,22%的企业认为“根本没有差别”。但仍有66.7%的企业认为社会对中职院校毕业的学生的评价低于其他普通高校同类学生。

    企业代表同样指出,对于电脑动画专业的学生,最应掌握电脑软件的是flash, photoshop, 3dmax,illustrateo

    2.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培养目标及目标实现情况    经调研发现,学生通过学校学习学到的有效动漫知识有限。48 .7%的学生认为从事动漫工作的技术人才,其动漫知识主要来自专业公司就业经历,33.6%的学生认为主要来自自学,32%的学生认为来自国内院校动漫专业,还有来自于境内外培训的。38 .1%的人认为学校知识有所欠缺,认为基本能满足需要的占33%,还有2.7%的人认为学校学习完全是浪费时间。师生对所在学校的动漫专业现状不甚满意(教师的不满意度达到32 .7%),学生普遍对教师的专业素质与教学方法、对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不满,但对所在学校的实践训练课基本满意。学校安排的技能考试通过率比较高,而且对学生就业产生了帮助。大部分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前景感到乐观,并认为在学校所学的专业技能能够适用于实际工作。

    3.中等职业学校动画设计专业的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

    在课程安排上,67%的企业代表选择了实践为主,理论为辅的课程安排方式,另外33%的企业代表选择了理论与实践课各占50%的课程安排方式。

    在具体课程设置上,企业的代表认为美术基础对于动画设计专业很重要,有必要开设市场营销方面的课程,有必要选择性的开设计算机后台程序方向的课程(如html/javascript/asp网站设计/sql-server),文化课程的学习跟专业课程一样重要,课程应根据动画制作流程进行编排。教材应该重点放在动画制作,教材中的动画案例都应该是优秀成功的案例,某些课程可在企业中完成,学生应该在具备部分专业知识后进人企业实践。

    企业代表还提出,电脑动画设计的主要工具是手绘板,国内动漫相对国外的差距主要体现在观念的差距、宣传的差距、全方位的差距上。

    4.中等职业学校动画设计专业教师的现状

    目前中职教师在教学中欠缺的知识和能力依次是:与社会联系不够紧密,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与方法欠缺,重视学生学习辅导、忽视了心理辅导,对学生道德职业教育欠缺,与学生沟通较少、不了解学生;我国现阶段中职电脑动画设计专业教师最缺的能力依次为动画软件操作能力、企业互动能力、绘画理论讲解能力、绘画能力、连续动作绘制能力及其他;中职教师应加强的教学能力依次是教学创造能力、新教学手段的运用能力、教学表达能力、交流技巧与人际沟通能力、社会联系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实训指导能力;(教师)希望依次在专业技能训练、企业实践、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专业核心课程、职业发展的相关问题、心理学理论、知识及教育学理论、方法等方面加以培训;(教师)希望依次通过到企业实践锻炼、参与教学科研活动、外出考察、参观学习、进修或函授获得更高的学历、同事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帮助及其他途径获得知识和技能。

    企业代表认为,我国现阶段中职电脑动画专业教师依次最缺乏企业互动能力、动画软件操作能力、连续动作绘制能力、绘画能力、绘画理论讲解能力;中职电脑动画专业教师要具备手绘背影的能力和表演的才能;中职电脑动画专业教师最应该具备综合素质、引导、实现动画想法、创意才能。

    5.中等职业学校动画设计专业教师应具备的教学能力

调查中企业代表认为,中职电脑动画设计专业教师至少需要掌握三到四门软件操作,要有动画相关企业实训经验,要同时掌握二维与三维动画制作软件,要掌握动画制作的各环节操作,具备手绘的能力,应具备大专及以上的学历,学历对于动画设计专业中职教师有一定的影响。中职电脑动画专业教师的专业特长是加帧修型,教师需要掌握手绘板操作,要具备表演才能。根据调查结果,企业代表、教师认为中职电脑动画设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程度如下表:

   6.中职电脑动画专业教师培训的问题

    对于中职电脑动画专业教师培训,企业代表也表达了许多的看法。(1)对于培训的整体意见。中职电脑动画专业教师培训应分成二维电脑动画班与三维电脑动画班进行培训;中职二维电脑动画专业教师培训需要分成初、中、高三个等级进行培训;中职电脑动画专业骨干教师培训需要学习上岗培训课程;上岗、提高和骨干教师的培训在培训时间上要有所区别;中职电脑动画专业教师每期培训完后要进行考核;需要根据湖南影视动画制作特点开设animator软件课程;中职二维电脑动画专业教师培训应分成上色培训、动画加工师培训、原画师培训、场景培训、后期合成培训。(2 )对培训教材的意见。中职电脑动画专业教师培训教材应该是简单实用的;概念设计与原画创作(以简笔画形式进行)、动画后期制作(剪辑、视频合成、音频合成等)技术的教材、动画应用软件(如flash, 3dmax)的使用与动画制作技术依次重要;教画应用软件教材就强调动画实例讲解;概念设计与原画创作(以简笔画形式进行)教材编写的重点依次是动态造型、时间与节奏、动画夸张与变形、连续动作绘制及其他;从概念设计与原画创作(以简笔画形式进行)教材中最应体现设计理念和创意知识;动画应用软件(如flash, 3dmax)的使用与动画制作技术教材需要分别编成二维与三维教材;动画后期制作(剪辑、视频合成、音频合成等)技术教材应以实例讲解为主;教材的每章节后需要编写适当的习题;三部培训教材的内容可综合成一个动画制作案例进行教学;动画应用软件(如flash, 3dmax)的使用与动画制作技术教材重点是flash软件的应用。(3)专业课上教师应掌握flash, animator等动画制作软件,课程编排应突出“具体性与实践性”。

    三、提高中职电脑动画设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的建议

    1.明确中职电脑动画设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标准。教学能力包括通识教学能力和核心教学能力两大能力要素。通识教学能力是指教师职业都应该具备的教学的素质能力要求,是对教师学科教学能力的描述。它可以分为教学基本技能、教学组织能力和教学管理能力。电脑动画设计专业教师的核心教学能力也称职教教师的主体能力。中职电脑动画设计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特性,首先体现在其设计教学的性质,其次体现在其动画行业的性质,具有双重的特性。因此中职电脑动画设计教师应包括以通识教学能力为基础、核心教学能力为主体的教学能力。如表2所示:

    2.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培养中职电脑动画设计专业教师。对中职电脑动画设计专业教师素质的培养除首先满足教师素养的基本要求外,更应该了解和掌握中职电脑动画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将来所从事职业和所在岗位(岗位群)的专门知识和专门技术、技能,并懂得职业教育的特殊规律。中职电脑动画专业所培养的中等专业人才未来将从事的主要职业岗位有:动画制作公司从事原画制作、中间帧制作、修型制作、背景制作、合成等工作;游戏公司从事角色建模与渲染、动作调帧、后期编辑合成等工作;广告公司从事影视动画广告制作工作;电视台、多媒体制作公司从事动画特效与片头制作等工作。中职计算机动画专业的培养定位中的专业能力至少应该包括:美术基础、动画基础、计算机软件的应用能力。

    在培养中职电脑动画设计专业教师时,知识教育不可缺少,但能力训练才更加重要。首先应注意课程的设置。应注意选用教材的实践性、提高动画实践课程的比例、注重电脑动画实践能力课程的安排;教学上,应注重电脑动画设计专业教学法的教授,在教学中注重实践性、情境性、职业性;教师的培养方式上,运用工学结合的培养方式,注重加强与行业的联系;多渠道培养师资,完善职教教师的职前、人职与职后培训。教师应通过企业锻炼、教学科研及考察学习等多种方式得到进修和提高。

电脑设计论文篇8

随着电脑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络的逐渐普及,相应的设计行业也得到了一定形式上的创新和发展。现代设计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切实需要的电脑设计。与传统的美术设计相比,电脑设计促进了视觉设计的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形成和发展。电脑美术设计通过运用创新的工具为创作手段实现美术设计,在传统美术设计基础之上随着电脑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完善。

一、传统美术设计的基础地位?

美术设计包括美术理论、美术技能和审美等。美术理论、技能教育的任务主要侧重于美术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通过对美术史以及美术创作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传统的美术设计能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以及良好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设计创作的主体将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审美认识,经过一定的设计和物化使其形成视觉艺术的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优秀的设计师应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水平、坚实的美术功底、良好的艺术资质以及创造性的设计思维,由此,艺术修养的培养以及美术基础技能的掌握对美术设计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电脑设计的特点和优势

高效,快速且精准度高。高效快速是计算机取代人工的重要原因之一。色彩机器丰富,修改快速,保存方便。便于演示。

(一)电脑的特点

电脑是美术设计领域中先进的设计工具,具有声图并茂、信息存储量大、?展示便捷、图像生动逼真、动感效果,传统的美术设计难以企及。同时电脑美术设计具有方便的修改功能。电脑的广泛应用改革和创新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的各方面,从而为它不仅能够是传统设计所达不到的,可以快速对局部的修改而无需手工方式那样从头再来,保存方便可以随意复制。作为一个先进的生产工具,电脑的广泛应用在人类生产生活环节的各个领域发挥了巨大作用,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电脑美术设计给设计师留下了更多的思考和设计时间,并且有效拓展了想象空间,由平面设计扩展到三维立体设计以及网络动画设计以及影视制作等。

(二)多样的美术设计软件

电脑美术设计主要包括三维动画设计、平面广告设计、建筑模型设计、室内设计、服装设计等。三维动画的制作,分前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的制作。平面广告设计,包括平面构成、色彩、图案、字体、标志、户外广告、POP广告 七个环节。例如广告平面设计软件如Photoshop、CorelDraw、Google、Picasa,能实现对照片、logo?标志、广告、图片的设计等,同时还能增加图片的效果处理。建筑施工图设计如AutoCAD、3DMAX等,室内外装饰设计效果等。发展成熟的美术设计软件为美术设计提供了完善的调整和设计方案,通过色彩、亮度、对比度等画面的调整,实现对美术作品的快速修改而不需要重新绘制着色。电脑的编辑操作模式实现了对传统美术设计的超越和发展。传统美术设计中,容易由于一点失误造成整体工作的报废,电脑的美术设计则有效避免了废稿,节约了设计者的时间和精力。

三、电脑美术设计和美术设计的关系

虽然电脑美术设计的发展给美术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然而电脑美术设计的核心依旧是美术设计,美术设计的发展主要在于设计作品的功能性、艺术性以及文化品位等特点。从而要求美术设计师具有较好的艺术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从而能不断为美术作品的设计和发展注入文化底蕴。优秀的美术设计师除了应熟练掌握美术设计软件的操作技能外,还应具有良好的美术设计基础。仅具有电脑操作却不具备传统美术设计基础,难以创作出具有艺术审美的美术作品。要创作出高质量的美术作品,还应有效结合电脑美术设计和传统的美术设计,实际上形成了以传统的美术设计作品为底蕴、以电脑美术设计为手段的设计模式,设计者的审美能力越强,艺术修养越高,则美术设计师设计出来的作品具有越能越高的品位,从而得到大众的认可和欢迎。

上一篇:农村调研报告范文 下一篇:社区调研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