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0 01:08:23

小学生教学论文

小学生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要写出好文章,离不开大量的阅读。作文教学中教师要立足阅读,指导好阅读,增加阅读量,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小学生生最初的阅读素材积累来自于课文。小学生语文课本中的课文都是经过多年实践挑选出来的优秀范文。范文中的好词、好句、精彩故事都能够为学生提供写作素材。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优秀范文,领悟写作的真谛。边学习边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生动语言、作品的巧妙构思,体会如何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等等。另外,要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有益的书籍,我为低年级学生推荐的书籍有:《列那狐的故事》《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笑猫日记》《捣蛋鬼日记》《装在口袋里的爸爸》等,为高年级学生推荐的书籍有《小海豚心灵成长故事》《汤姆•索亚历险记》《女生贾梅》《男生贾里》《爱的教育》《城南旧事》《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并做一些相应的要求和指导,要求低年级学生阅读后摘录好词、好句;高年级学生摘录好词好句外还要写读书笔记。通过阅读学生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作文时就能有词可用、有话可说。

2.立足生活,享受快乐写作的乐趣

语文作文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把生活和语文作文结合起来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作文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寻找素材,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体验写作的快乐,真正想写、乐写、放飞心灵。如,写作《我的烦恼》时,我先为学生们讲述了自己的烦恼:小时候由于药物中毒,导致听力下降,给自己的生活带来很多的苦恼,一次在街上一个朋友喊了我好几声,我一点反应都没有。过后不久,再次遇到,人家对我很有意见,说我眼高了、看不起朋友了,弄得我很尴尬,最后费了半天口舌才解释清楚。之后我让学生讲讲自己的烦恼,这时学生们纷纷把小手举得高高的,迫不及待的把自己的烦恼告诉大家,有的同学因“个子矮”而郁闷;有的同学因父母不在身边而烦恼、有的同学因学习差而苦闷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样的作文,学生想写、乐写,也能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享受到了写作的快乐。这还需要教师不厌其烦的讲述如何审题、如何选材吗?

3.重视赏识,给予学生自信心

赏识教育对于小学生生来说非常重要,每一个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赏识。赏识教育在小学生作文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发现学生习作中的优点和长处,是激发学生快乐写作的动力。教学中,教师要学会赏识学生,善于发现每一位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并加以鼓励。对于那些写作能力有困难的学生,要求不能过高,有点滴进步都要给予鼓励。讲评作文时,把一些精彩的拟题、生动的语言、优美的语句、独特的观点、新颖的结构总结出来,给予表扬鼓励。争取每一个学生都要表扬到。教师轻轻的一句赞语可以激起小学生生写作的信心、使其产生写作的欲望。从“怕写”到“想写”“乐写”。一个学生在日记中是这样写的:“我特别期待每周一次的作文讲评课,期待老师的表扬,老师的表扬给了我写作的信心”实践证明,赏识教育对学生写作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

4.打破常规,培养创新意识

写作活动是一种创造活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打破思维定势,养成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作文创作时可以运用逆向思维,从材料内容、题目的相反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样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逆向思维对于写出创新作文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在日常教学中我有意识地注重这方面的训练。如“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两句话学生并不陌生,可用此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学生通过自己思考,小组讨论得出:“既然做了和尚,就要干好本职工作——撞好钟,也就是要在其位谋其职,不能占着茅坑不拉屎”“良药裹上糖衣人们更喜欢吃,忠言也不一定非要逆耳,推心置腹,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更能让人心悦诚服”的结论。因此,作文教学要与思维训练结合起来,激发起小学生生写作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小学生生的写作水平。

5.总结

总之,作文教学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任务。教师只有引导学生时刻做生活的有心人,用我手写我心,让心灵在写作中得以飞翔,就能让学生真正爱上写作,会写、乐写。

小学生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1.图片导入。对于小学生来说图片比文字更加富有吸引力与趣味性,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激情与动力。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并茂,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所配插图并收集相关的图片,以图片来导入,这样更能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在学习《桂林山水》一课时,我们可以用多媒体来向学生展现桂林山水风光图,学生如临其境,为图片中优美的风景所吸引。这时,我们可以提出问题:如果你是作者,你会如何来描写这优美而壮丽的山水风景呢?这样自然就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了文本的阅读上来。

2.音乐导入。音乐有着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这在渲染氛围上具有重要作用。将音乐与文字结合起来,能够将那些语言所难以描绘的情感、意境等传达出来,这使得教学更加富有情感性与艺术性,这不失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学生探究动机的重要手段。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收集相关的音乐,通过欢快的节奏来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刺激学生的听觉,引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快乐阅读。

3.悬念导入。小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这正是推动学生产生源源不断学习动力的源泉。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来设计富有探索性与挑战性的问题,以问题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制造认知悬念,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使学生带着强烈的阅读动机来展开主动而积极的阅读活动。

二、确立地位,引导学生主体阅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互动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体化行为,不能以教师的阅读实践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阅读的主体,以往的阅读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的思想与思维代替学生的行为,学生只是机械而被动的参与者,学生根本没有阅读的机会,将阅读课上成了教师条理分析的讲解课,这样的阅读教学注定是失败的。新课改下的阅读教学所要构建的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双主型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教师发挥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展开主体阅读,在阅读中生成独特见解,实现个性化阅读、创造性阅读。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阅读,更为重要的是要保证学生阅读的空间,也就是说要保证学生思考的独立性与探究的自主性。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就要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实现与文本的对话、作者的互动。因此,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展开深入的思考,不要只是浮于表面,而是要将文本与特定的场景、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在阅读时才不会只是就字面来理解,而是能够将文字与特定的社会环境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达到对文本的深层次理解,才能实现与作者的情感共鸣与心灵互动。

三、质疑问难,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问难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思维不断发展进步。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设计一系列富有深度的探索性问题,让学生带着特定的问题来展开主动阅读,让学生的阅读更有针对性。同时通过提问,教师也可以了解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减少无效教学,让教师的教学更有针对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提问的方法为学生的思维指明方向,帮助学生不断探寻,进而解决问题,形成有效的思维能力。教师的提问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提问要注意时机。要选在学生思维关键处提问,以便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拨云见日,忌不分主次、满堂乱问。

2.提问要精心设计、富有创意。简单的“是不是”的提问并不能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思考,必须要精心设计提出的问题,最好提富有创意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快速进入紧张的思维状态。

3.更为重要的是要鼓励学生自主提问。阅读不仅要回答他人所提出的问题,更为重要的还是一个学生自主提问、自我分析与解决的过程。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质疑,要让学生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教材,要敢于挑战,善于质疑,勇敢地提出问题,这样才能将学生的阅读推向高潮,让学生的阅读更有成效,更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四、培养习惯,帮助学生学会阅读

良好的习惯会让学生终生受益。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那么学生的阅读是在和谐而融洽的氛围下展开的,而且更能力排困难,坚持到底,以达到预定的阅读目标。这样的阅读是主动、快乐而有效的,这正是小学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

1.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正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阅读中也是如此,只有展开充分的预习,学生才能发现问题,并运用自己的知识来解决部分个体可以解决的问题,进而明确自己的薄弱环节,以便在教师的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听课,这样更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2.养成边读边思的习惯。阅读与思考是一个有机结合体,只阅读不思考就是白读,并不能促进知识的内化与能力的提高。要让学生养成边读边思的好习惯,这样才能立足文本,又超越文本,达到深层次的理解。

3.养成动笔的良好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养成动笔的好习惯,在阅读中不管是遇到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语或句子,或是优美的语句、精彩的段落,抑或是有不同见解与独特感受,都要善于动笔,用笔来进行标记,用笔来记录自己的心得与感受。

4.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在阅读中遇到不认识的字词,不要急于问别人,而是要学会利用工具书,这样许多问题学生都可以自己来解决。

小学生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1、深入接触,了解情况。了解是教育的前提,为了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工作,我决定更加深入地和庄接触,了解他的真实世界。为了打开他的心灵世界,我尽量避开教育主题,寻找他感兴趣的东西,慢慢打开他的话题。时间久了,我们成了朋友。终于有一天他向我这个朋友敞开了心扉:他四岁时父亲因病去世,母亲改嫁他人,他和年迈的爷爷生活在一起。再加上自己是聋哑人,小伙伴总嘲笑他、欺负他,所以他很自卑。到了学校以后,由于不能迅速适应学校的集体生活,导致学习基础没有夯实,再加上自己的一些不良习惯,老师不喜欢他,同学欺负他。于是他常常用拳头和同学“对话”,捍卫自己的尊严。其实他非常仰慕品学兼优的同学,出于自卑和自卫的心理,便更加排斥优秀的同学。

2、把握特点,制定个别方案。 根据掌握的资料,我认真分析了庄的家庭情况、思想状况和行为习惯,又和他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沟通。我对他说:“庄,其实你是一个很优秀的孩子。你有很强的独立生活能力,思维敏捷,关心比你弱小的同学,你可以成为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他惊讶地说:“品学兼优!老师,我可以吗?”我肯定地对他说:“是的!只要你努力,一定会,老师相信你。我们共同努力,好吗?”通过和庄的接触,我发现庄有很强的自尊心。于是我在心中给他制定了一个成长方案:(1)寻找优点,树立信心。(2)改正缺点,争取进步。(3)完成学业,全面发展。

3、有效帮助,实现转化。为了克服庄的自卑心理,树立他的自信心,我努力的在庄身上寻找闪光点,予以放大。同时要求庄每天为自己找一个优点,和我共同分享。庄喜欢画画,我找到美术老师让他多帮助、多鼓励他。于是美术老师经常在课堂指出庄的画的优点,还经常把他的绘画作品在校内橱窗展出。让庄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慢慢的树立了庄的自信心。这让庄冰封的心灵逐渐融化,愿意听老师的话,有话也愿意主动和老师交流。于是,我因势利导指出他身上的不足,引导他认识、改正自己的错误。为了提高他的学习成绩,我在课堂教学中给予庄较多的关注。通过多种方式吸引庄的注意力,了解庄的知识掌握情况。课后经常给他“开小灶”,帮助他解决学习上的困难。我还特意安排班级学习最优秀的同学和他结成“学习对子”,在每天晚自习的时候帮助他复习功课,让他感受同学之间的团结与友爱,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同时针对庄的特殊家庭情况,我在生活上给予庄积极的帮助,经常给他买些生活用品,带他去理发、洗澡。庄生病了,我就带他去看医生、打点滴,给他买可口的饭菜。

经过努力,庄渐渐融入了学校这个大家庭。他变得乐观向上,能和同学友好相处,学业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1、以生为本,尊重学生 。作为一名特殊教育工作者,接触的教育对象都是在生理或心理上存在缺陷的孩子。由于残疾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许多聋人很自卑,自暴自弃,会养成诸多不良习惯。所以我们特教教师更应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尊重每一位学生。教育的过程既是一种技巧的施展,更是充满了人情味的心灵交融。所以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心灵相通的爱心桥梁。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对于庄这样特殊的学生我们老师更应该放下师道尊严,走进他,亲近他。敞开心扉,以教师博大的爱来抚慰他受伤的心,融化他冰封的心灵。用师爱去温暖他,用情去感化他,用理去说服他,从而帮助他克服人生成长道路上的一个个障碍,快乐生活,快乐成长。

2、榜样熏陶,友情感化。同学的榜样作用和关心帮助对一个有问题的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同学的力量有时胜过老师的说教。同学之间一旦建立起友谊的桥梁,他们之间就会无话不说。偶像同学是学生的益友,对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端正学习态度具有很好的推动和催化作用。庄由于自卑和自卫的心理,非常排斥同学特别是优秀的同学。如何让庄走出心灵的阴影,帮助他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是我工作的一个重点。我让班级的同学特别是品学兼优的同学慢慢的接近他,与之交朋友、帮助他学习,从各方面影响他。让他感受同学的信任,感受同学的友情。在交往的过程中尽量尊重庄的想法、做法,保持他的自尊心,提高他的自信心,让他体验和同学友好相处的快乐,在快乐中学习、生活。通过同学的榜样教育、感染,进一步促进同学间的情感交流,达到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效果,取得了很好的转化效果。

3、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一个“后进生”的实际情况是不同的,必然要求老师深入了解弄清学生的行为、习惯、爱好及原因,从而确定行之有效的对策,因材施教,正确引导。庄的情况比较特殊,主要是家庭、学校和个人等各方面原因造成的学习基础不实,导致后续学习困难,自卑、封闭心理严重,遇到困难就逃避,不能勇敢地面对;他有积极向上的要求与倾向,需要得到外界的帮助。因此,需要我们就以爱心为媒,搭建师生心灵相通的桥梁。通过与他谈心、交朋友,使其认识学习的重要性,树立自信;充分发挥家庭、学校、老师和同学的教育合力榜样学生的力量,帮助其认识不足,引导改正缺点。让他感到老师的关心、同学的帮助……用关爱唤起他的自信心、进取心,然后引导并激励他努力学习,从而快乐生活,快乐学习,快乐成长。

小学生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由此可见,朗读是感受语言、训练语言的基本方式。

一、训练学生朗读的能力,感受语感

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可见朗读不仅能规范学生的口语,更有利于学生增强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加强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如果学生朗读时仅是简单地把文字流畅地读出来,就无法体会作者的感情,产生不了共鸣,也就不能深入理解文意。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朗读是语感培养的基本方法,在阅读课上要用有效的方法去训练学生。

1.备读是指导、训练学生读的前提。“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只有精心备读,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精彩示范读并指导学生读。教师备读,是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共鸣的过程,是教育者先接受教育的过程。要让学生直接感受,教师首先要直接感受。只有这样,在课堂上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时,才有可能对他们进行恰当地点拨,指导他们有感情地朗读,才能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备课时,尤其要注重备“范读”。因为范读是朗读教学中任何指导方法都无法取代的。

2.加强朗读示范。教师通过录音带表情示范性朗读,再现文章的声感美,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动听的声音信息,使学生借助听觉形象进入文章的意境,感到朗读是一种的享受,产生朗读的冲动,起到传染语感的作用。精彩范读能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情感,引起共鸣,学生受到熏陶和启发,潜移默化地学会一些朗读方法和技巧。还能使不同的内容,通过完美的语言得到最充分的体现,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培养他们的语感。

3.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教学中可以组织自由读、默读、分组读、分角色读、齐读、同桌互评读、指读、模仿读等形式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即训练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同时学生在朗读过程还能品言中之意,悟言中之理,感言中之情,达到培养学生语感的目的。

4.朗读技巧的训练。停顿、轻重、快慢、语气是朗读技巧的四大要点。掌握了朗读技巧,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增强语感,达到朗读的目的。例如,《鸟的天堂》这一课,其中有一句:“真是一株大树。”抽读学生时,有的学生把重音落在“真是”上,有的学生把重音落在“大”字上,显而易见,学生对上下文的理解还为完全到位。于是,我引导学生再读上下文有关句子,弄清楚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经过比较,学生理解了应重读“一株”,对榕树之“大”的体会也更深了,增强了语感,理解了文意。朗读技巧的训练,既是读得流利的需要,也是提高声音的表现力的需要,增强了语感理解了文意的需要。

二、课文讲读中的朗读,感悟语感

1.朗读比较法。引导学生将调整后的语句与原型进行比较朗读。在比较中朗读,训练和培养学生语感。如《狼和小羊》一课,将“我怎么可能会把您喝的水弄脏呢?您在上游,我在下游,水是不会倒流的呀!”改成“我是不可能把您喝的水弄脏的。您在上游,我在下游,水是不会倒流的。”虽然它们表达的感情意思一样,但通过朗读比较,学生便逐渐悟出它们表达的感情不一样,培养了语感。

2.鉴赏词句,抓重点词、重点句朗读。体味文章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如在《荷花》一课,我着重强调“冒”“有的有的”等词语让学生反复品读,在学生的脑海里不仅出现荷花的动态美,而且也能体会荷花的那种千姿百态、洁白无暇、清丽脱俗的品质。

3.带着问题读。教学《桂林山水》这课时,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反复读课文,特别是通过一些重点语句的朗读,读着、读着,学生体会了文字的内容,对桂林山水喜爱之情的语气就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了,增强了语感。巴金先生曾说:“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慢慢体会到他们的好处,也就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可见,广泛阅读,熟读成诵,是储备语言材料,培养语感,发展语言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总之,语感培养有着丰富的内容和方法,朗读是培养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是语感最初形成的基本手段。只有经过反复朗读,在反复读中,对语音、文字、词语、句子等的品味与琢磨,才是一种不知不觉的语感训练。因此,必须从小学阶段就要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指导,采取适当的方法对学生进行不间断的训练,在引导学生品味感悟时,尊重每个学生的差异,欣赏每个学生的“悟得”,争取使学生的语感能力得到最大限度地发展。

小学生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对小小学生而言,兴趣是他们从事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小学生只有对数学知识的内容和数学思维的方法产生了浓厚兴趣,学习的积极性才会长久。如果教师能抓住教材中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运用现代化多媒体特有的感染力和表现力,直观生动地刺激小学生的学习需求,激起小学生学习情感,创设富有变化的学习情境,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去研究问题,小学生的创新意识会孕育而生。例如,在“对称图形”教学中,首先引导小学生欣赏美丽的蝴蝶、挺拔的雪松、火红的枫叶、精美的窗花等,然后再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各种轴对称图形的重叠过程,在小学生专注的目光中,他们深刻领悟了轴对称图形的含义。这些情境的创设,小学生表现出了渴望学习的热情,小学生情绪高昂,个个跃跃欲试,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同时小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得到了培养。因此,在教学中,运用生动、形象、直观的电教形式,把书本上静止的图形变成动态的图形,有利于沟通知识之间、图形之间的联系,促进小学生的求知欲,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小学生的辨析能力,从而紧紧抓住了小学生的注意力,使小学生乐学、爱学。

二、运用多媒体课件,化静为动,突破教学中的难点

结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相关的软件,如PPT、Flash、几何画板等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可以把抽象难理解的问题直观化,有助于小学生的理解,同时还可调动起小学生各种感官的协同作用,从而解决平时教师难以讲清,小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真正实现少讲、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小学数学知识的教学,尤其是几何知识的教学,由于小学生的知识水平较低,教师不能用严谨、科学的推理讲解清楚,必须通过小学生自己去感知体会,因此,有些知识的理解小学生还是比较困难,容易产生思维障碍。这时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等特点,为小学生创设各种问题情境,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把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一步一步演示出来,不仅降低了知识的难度,还满足了小学生的好奇心理,使小学生乐于接受。例如,我在讲解“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时,运用多媒体的直观演示,把一个圆进行平均分割,分割的数量从4份、8份、16份、32份到任意份,每次分割后计算机便很快把它们拼合起来,并在屏幕上展现出相应的近似长方形,通过对这几个近似长方形的分割、拼合演示的观察、比较,小学生不但直观地感受到,而且也深刻地理解到分割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形状就越近似于一个长方形,这个近似的长方形面积与原来的圆的面积是完全相等的,还发现了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长、宽与圆半径、周长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这样教学将一个复杂的化圆为方、化曲为直的问题通过分割、拼合展现出来,减缓了小学生思辨、推理的难度,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也为小学生实现由具体感知到抽象思维的飞跃开设了通道。

三、运用多媒体进行优化练习、巩固新知

经过课堂教学,小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中,究竟理解了多少,掌握了多少,我们必须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才能得以检验。所以,练习是小学生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在练习、总结过程中,小学生经过大半节课的紧张学习,都比较疲劳,这时如果利用多媒体出示有趣味性、层次性、针对性的练习,既可以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又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再配上轻松的音乐和画面,又可以抑制学习中的疲劳,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敏捷的思维,让小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总结新知识。

四、运用多媒体,让数学走进小小学生生活,扩大小学生创新的视野

运用多媒体中各种信息资源,将现实的生活材料及现实生活中隐藏着的丰富的数学问题引入课堂,能够大大调动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小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从而小学生创新的视野得到拓展。比如在“统计”的教学中,首先通过上网查询资料,从小学生最关注的“你最喜欢什么兴趣活动?”出发,注意从小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依靠小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激发小学生想像创新。例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利用所学的有关圆的知识,设计出漂亮的图案,小学生当时看到书中的图案时都惊叹不已,夸赞设计的好漂亮,可是自己却不知从何处下手来进行设计。于是我就利用电子白板的应用技术,解决了这一难题。在电子屏幕上,我给小学生展示了如何来设计出漂亮的图案,在之后的操作中,小学生都设计出了各自不同的图案。在学习“圆的周长”时,让小学生调查自行车、幼儿玩具车以及拖拉机、汽车等车轮的周长及直径,在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向小学生演示了如何测量一枚硬币的周长和直径,目的在于给小学生积累测量的经验。又如,在教学多边形面积时,三角形的面积和梯形的面积计算的推导公式,我也是结合多媒体教学,利用几何画板,让小学生直观地看到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或梯形是如何拼成一个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从而轻松理解推导出的计算公式,并会应用公式解决要求的多边形的面积问题。就这样在教学中我充分借助电教媒体,动静结合,声像结合,让小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从而大大激发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也真正让数学走进了小学生的生活。

总之,多媒体教学的确能给小学生带来尽量多的信息,同时,它的动态感强,利用多种教学软件,让数学教学中比较死板的图形动起来,最后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在课堂中既节省了时间,又能给小学生留出充足的思维空间,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但有了好的电教媒体并不等于教学目标就能顺利而有效地达成,教师一定要从实际出发,要适时、适量、适度,要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与常规教学手段的各自优势,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积极应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而且要有目的、有选择地用好多媒体课件,才能真正调动起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优化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作用。

小学生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英语是一门语言类学科,由于缺乏有效的语言环境,因此学生在进行英语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定的阻碍,使得学生对英语学习丧失信心,进而降低英语学习的质量。就中小学生而言,由于其刚刚开始接触英语知识的学习,因此在对英语的认知以及掌握度上都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使其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地对英语学习失去了兴趣,进而影响了中小学英语教学之间的衔接。

二、优化中小学生英语教学衔接的有效途径

1.把握教学差异,注重过渡引导

教育的衔接问题与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学习质量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有关中小学教师应对教育衔接的问题产生重视,尤其是初中教师应加大对小学教育的把握,结合小学教育的实际帮助学生更好地对初中课程进行学习。就英语教学而言,有关初中院校应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与对口的小学院校进行有效的沟通,就英语教材的选用达成一致,减少学生升学后对英语教材的不适应性。另外,有关初中英语教育工作者应将初中教育与小学教育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注重中小学教育之间的引导。具体来说,初中英语教师应在初中英语教学的初期,对小学英语的部分课程进行简单的回顾,以减少学生对初中英语学习的陌生性。同时,初中英语教师还应对学生小学阶段英语学习习惯进行了解,有效地纠正一些错误的学习习惯,使得学生可以更加顺利地融入到初中英语学习之中去。

2.丰富教学方法,激发学习热情

我国小学英语教学普遍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与不足,因此经常会造成我国初中英语教学的困难。鉴于此,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有关初中英语教师应对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不足的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并通过多种方法的应用,改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错误认识,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质量。首先,有关初中英语教师应在教学方法上进行革新,让学生在进行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其次,初中英语教师还应对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在初中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加入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例如,引入多媒体教学,应用情境教学等。通过这些教学手段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升英语学习的趣味性,使得初中英语教学更加地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而减少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过程中的不足。

3.了解学生个体,施行个性教学

小学英语教学在展开的过程中,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在进行班级教学的过程中,经常会采用统一的教学方法,而忽视了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差异性。因此初中英语教师要想有效地搞好中小学英语教育的衔接问题,其可以从发掘学生个性,进行个性教学的角度入手,让每一个学生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关注与促进。首先,初中英语教师应对自身素质进行有效的提升,并完善英语教学中的不足。其次,教师应加大与学生的沟通,了解个体学生小学阶段英语的学习情况以及知识掌握程度,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

三、结束语

小学英语教学是英语学习的基础,随着学生年级的不断升高其学习英语的难度也在逐步的提升。就目前来看初中英语与小学英语教学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要想让小学生顺利地融入到初中英语的学习当中去,有关初中英语教师应对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的问题给予有效的解决,保障学生英语学习的顺利进行。

小学生教学论文范文第7篇

比如从心理文化上,分为表达辩证观念的词语、伦理观念的词语、中庸和谐委婉意识的词语、汉民族心态特征的词语和一些象征词语;从制度文化上,分为礼俗文化词语、民俗文化词语、宗教文化词语、典籍文化词语等;从物质文化上,分为饮食、姓名、数词、颜色词、地名文化词语等。常敬宇先生的分类影响较大,一些学者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拓展,但基本上仍是遵循着相似的模式,如王国安(1996)把文化词语分为表现中国独特的精神、物质文化、自然地理、制度、风俗习惯等词语;杨德峰(1999)将文化词语分为政治制度、宗教、人物、地理、历史、文艺、服饰、饮食、建筑、节令、器具、成语、习俗、礼仪等;张高翔(2003)把文化词汇分为四类:制度文化词语、物态文化词语、心态文化词语、行为文化词语;王德春(1998)指出部分词汇中存在着国俗语义,将承载国俗语义的词语分为:具有特殊文化色彩、历史文化背景意义的词语,习惯性的寒暄用语,具有修辞意义的人名,具有两种以上国俗语义的词语,国俗熟语以及反映我国特殊事物的且外语中没有现成对应的词语。

二、教材《轻松学中文》中的文化词汇分类

笔者对教材《轻松学中文》的文化词汇的分类参照的是常敬宇先生的《汉语词汇与文化》的分类标准,把教材中的文化词汇按照物质文化(地理名词、饮食名词等)、心理文化(熟语、祝福语、反映中国人的心理特征的词语)、制度文化(礼俗、民俗文化、典籍等)进行第一层次的分类,同时又将物质文化、心理文化、制度文化进行再分类,比如物质文化中又分为饮食、姓名、地名、数词、颜色词文化词语等。在《轻松学中文》中,第一册没有出现文化词汇,这与对外汉语教学基础阶段的教学目的是吻合的。第二册中的文化词汇主要集中在饮食类上,有8个之多。第三册文化词汇仍然与饮食类相关,但是数量降低到两个。从第四册开始,文化词汇的子类型开始变得丰富,除了饮食类外,乐器、名胜古迹、习俗、民间娱乐和称谓语大量出现,尤其是称谓语非常丰富,表现了教材从物质文化到制度文化的过渡和衔接。第五册中的文化词语类型更为丰富,饮食、名胜古迹、器皿、艺术、节令、习俗、祝福语都已经出现,这与学习者语言水平的发展是相适应的。第六册和第七册沿袭了文化词语类型丰富、数量增加的模式,心理文化方面的文化词汇逐渐增多,比如说祝福语、熟语、象征词语之类在这一阶段出现的频率增多。到第八册,无论是在类型上还是数量上,文化词语的分布都是本套教材中最多的。因为,此时学生在语言与文化方面已经有了较好的基础。可见,《轻松学中文》在文化词汇的分布上,体现出明显的分阶段逐步递增的特点。该套教材在文化词汇的分布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零文化阶段,专注于语言知识本身。以第一册为代表;二是文化浅层接触阶段,提供表层的物质文化知识,以二、三册为代表;三是文化深层接触阶段。文化词汇数量增多,类型丰富,全方位地展示语言与文化的相互渗透关系,最初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在此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文化词汇的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也应该分阶段进行。

三、分阶段进行对外汉语文化词汇教学

在中小学生学习文化词汇的初级阶段,可采用直观性教学法,利用具体的实物或图片等方法来解释该文化词汇的意思,让学生轻松理解。例如,由于笔者所在学校的条件有限,不能提供所有教材中出现的乐器,因此带到课堂上的是友人所赠的“笛子”和“葫芦丝”。古典乐器这一课是这样展开的:(1)图片展示“鼓”,播放电影《十面埋伏》片段,其中以女主角跳《仙人指路》击鼓的水袖舞,引出文化词语“鼓”,并展示“鼓”的图片,播放视频“北京凤乐团”的《五虎声威》,再次展示“鼓”的图片,领读“打鼓”。图片展示“二胡”,播放一段《二泉映月》。再次展示“二胡”的图片,领读“拉二胡”。(3)图片展示“古筝”,播放一段名曲《渔舟唱晚》视频,再次展示图片“古筝”,领读“弹古筝”。(4)图片展示“琵琶”,播放一段名曲《十面埋伏》的视频,再次展示图片“琵琶”,领读“弹琵琶”。(5)图片展示“笛子”,播放一段名曲《扬鞭催马运粮忙》,然后拿出从国内带的笛子给学生展示,并示范笛子的指法,进行“吹笛子”的动作示范,让学生传递感受,摆出吹笛子的动作,给学生拍照留念,领读“吹笛子”。(6)图片展示“葫芦丝”,播放一段葫芦丝名曲《月光下的凤尾竹》,给学生展示葫芦丝实物,并示范葫芦丝指法,进行“吹葫芦丝”的动作示范,让学生感受,摆出吹葫芦丝的动作照相留念,领读“吹葫芦丝”。通过以上方法,学生对古典乐器词汇已有所了解,然后再次领读这一节课所学的古典乐器文化词汇,并做词汇游戏再次掌握词汇。最后,播放古典乐器乐团“女子十二乐坊”演奏的《恭喜恭喜》(因为学生学过《恭喜恭喜》这首歌,节奏感很好,学生很喜欢唱,他们会跟着节奏哼唱)的视频。文化词汇是民族特有的词汇,学生没有见过的事物他们是很难理解的,通过教学过程中提供文化词汇的图片等媒介的展示和切身体会,学生既可以对所学词汇加深印象,又可以提高文化词汇的学习兴趣,更能产生对中国文化的喜爱之情。中小学生学习文化词汇的中、高级阶段,可以采用“情景再现,走进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方法进行文化词汇教学。这种教学法主要是采用语境教学法。孔凡成的《语境教学研究》中指出:“语境,是指人们运用语言来进行言语交际的一种语言环境,包括社会文化语境、上下文语境、认知语境、情景语境等;语境教学,是指以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为宗旨、以课文语境为依托的语文教学。语境教学强调的是,运用语境理论指导教师的教以及学生的学,基本方法有社会文化语境教学法、上下文语境教学法和认知语境教学法以及情景语境教学法等。”任何一种语言的使用,都不可以离开语境而独立存在,语境的使用能让抽象的词语变得更具体、更形象。语境不同,词语的使用要求也不同,但是相同的词语要是在不同的语境中反复出现,可以加深对这个词的理解和记忆。语境教学法是一个很好的对外汉语教学手段。

四、结语

尤其是中小学生的对外汉语教学,中小学生是很容易受到负迁移带来的影响的,这就需要通过语境教学法来引导学生并把学生带到汉语中,需要给他们创造一个具体的使用汉语的环境,这样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学习汉语。例如,教材《轻松学中文》的第五册中的第五单元,主要讲的是与中国年有关的内容,在通过视频、音频、图片、PPT等媒介学习了“中国年”相关的文化词汇,即“春节、年货、年夜饭、红包、春联、烟花、祝福语”等之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有关中国年的场景,准备一些道具用来渲染气氛,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人过年的氛围。通过媒介展示以及词汇游戏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会了一些与中国年相关的文化词汇,也了解了中国人过年时年前年后要做的事情之后,可以让学生使用提供的道具来表演,自己动手来贴春联,置办年货,给红包,拜年说祝福语等,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这个氛围中,这种“情景再现,走进中国”的教学方法,既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的文化词汇的理解和记忆,又达到一个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传播了中国的文化。

小学生教学论文范文第8篇

一、观察生活,培养兴趣

语文新课标要求:“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方式写作”。要求学生写作能够从现实生活出发,通过观察生活展开习作。

(一)充分观察生活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作文永远是个人对生活的感悟和发现或者是在现实基础上的想象和再创造,对于小学生尤其是刚开始学习写作的三年级学生而言,是否有足够丰富的写作素材是学生首先面临的难题。学生作文的感情、观点、思想等素材均来源于现实生活。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山川河流和可爱的小动物等都是写作的好素材。学生只有通过参加实践活动消除学生对作文的害怕心理,才能使其乐意写作,敢于写作,才能写出一篇篇特色鲜明的作文。笔者在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生活的基础上,仔细思考、聆听、品尝、体味生活,做生活的主人,这样才能写出一篇活泼生动的作文。

(二)丰富观察形式

世界对于小学生而言是陌生新奇的,在儿童眼里,世界犹如童话一般。老师从课本走出,关注孩子的世界,孩子必然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去观察世界。然而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为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我们把观察的范围进一步细化,“观”的内涵不仅仅是“看”,还可以指猜其物、赏其音、品其味,从视觉扩大到听觉、嗅觉。我们只有告别单调的课堂组织形式,迎来丰富的课堂活动,才能自然训练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因此,我们提倡教师不要反复强调仔细观察,而是创设学生喜欢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比如看哑剧要学会猜主人公想要表达什么意思,听音乐要学会思考其表达了什么感情。

(三)训练观察方法丰富观察形式可以达到提高学生自身注意力和培养学生留意观察事物的意识,然而我们更要重视学生的观察方法训练,笔者告诉学生观察是有其自身顺序的,通过有条理的观察才能为有条理的表述作好准备。正如文与可画竹,他是通过耐心的观察才画出了形态逼真的竹子,而且他也是抓住了竹子的特点来画的。写作文只有从你所要观察的重点内容出发,在你观察的时候就该特别注意重点的细节部分,才能收集到大量有效的素材。

(四)改变观察视角立意新颖的文章必定更吸引人的眼球,此类文章的作者必定也是有心人,他们善于改变视角去观察事物。就拿“桌上的一杯水”为题来写作文,他们可以跳出眼前的杯中水,转之写到水的用途,比如说这是一杯端给辛苦工作的老师喝的水,或联想到这是世界上最后的一杯水,又或是将水人性化,它是荡涤一切万物的仙子。将观察拉伸,必然文章的主题就随之升华。教师在课堂上多进行这样的训练,孩子的积极性会高,在开动脑筋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动机。此外,我们在评价的过程中可以放宽要求,让孩子用各种方式评价作文,多鼓励、多关注过程性的评价,也使孩子对习作更有兴趣。

二、阅读书籍,积累素材

从大量学生作文中反映的共同问题就是:缺少新鲜素材。没有素材就无法写出质量上乘的文章,也无法更深刻地表现文章主题。可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刚接触作文的同学必须学会找米下锅,积累一些有用的写作素材。教师平时大多比较强调学生的课外阅读,阅读积累确实能增加孩子的知识量,也能帮助其提高习作水平,但请别忽略了学生的实践体验。笔者布置作文题目时,事先布置作文要求,如案例中的描写小动物,教师在布置这次作文前一周要求学生搜集关于他们喜欢的小动物资料。孩子到生活中去观察,他们会很有兴趣,而且有了切身体验才能有感想,才可以更好地表达,这一点符合现代学习方式注重体验和独立性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爱好阅读的习惯,积累大量写作资料。首先从课文教学内容中积累优美词汇。新课标的要求重视文本,课本中有“日积月累”、“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和”摘抄好词佳句”等这样形式的课后练习。在讲授小学课本中的美文和古诗词时,笔者要求学生反复诵读,并把优美的片断和自己喜欢的地方抄写下来,最终能够背诵出来。然而小学六年时间,如果一名小学生仅仅熟读十二本语文书,阅读量实在是太少了。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从课外书中积累写作资料。笔者经常找一些适合各年龄段学生阅读的书籍,如《城南旧事》、《儿童文学》、《鲁滨孙漂流记》等世界名著,寓言故事,安徒生童话,《故事会》等杂志。

三、循环日记,激发兴趣

近两年,笔者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改变了以往每周写周记的做法,而是尝试了用循环日记来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循环日记的组织形式首先,建立循环日记小组。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并推选评委和小组长。其次,明确循环日记的写作要求。每组一本日记,组员依次轮流写作,每天一篇,内容、体裁不限。由教师评议,除第一个学生外,别的学生都要先当读者,写下评语,然后再当作者。最后,要展开循环日记的评比工作。评比的重点是语言表达是否流畅、选题是否新颖、感情是否真挚和书写是否工整等方面,评比时可请学生评委和语文教师一起就各组的总体创作情况进行评价循环日记。评选出单项成绩最好的小组和总分最高的小组,分别给获奖的小组成员加分,并按年级段给不同年龄段学生不同奖励。

(二)采用循环日记的意义采用循环日记的优点是下一组学生能够看到前一个小组学生写作的内容,从别人的日记里也增长不少知识,并从中发现别人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每一个学生的日记可以成为全班同学的素材,可以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故事,实现写作素材资源共享。我从三年级开始,坚持两年让学生写好循环日记。在实践的过程中,我感受到这种教学方法带来的变化,从组织形式、日记主题、评价方法等根据年级段不同作相应变化,采用这样轻松自然的写作形式,能够充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待作文的兴趣,真正做到快乐作文。综上所述,教师的教学艺术表现在习作中就是尽量让学生在趣味中学会写话,积累一些词语,学习写句子,做游戏,画图画,不知不觉地步入作文的乐园。到了中年级,教师延续并发展教学,学生进一步亲自体会作文的乐趣,开开心心地写,无拘无束地写。学生才会热爱作文,逐步养成自我作文,主动作文的好习惯。近年来,我校快乐作文教学实践与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教师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以阅读为阶梯,以活动为载体,以循环日记为媒介,构建贴近生活、凸显个性的快乐作文教学模式,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体验生活,充分进行思考,从而提高写作水平,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快乐教学模式能够保证作文教学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写作氛围,切实消除学生习作的心理重负和顾虑,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小学生教学论文范文第9篇

一、培养小学生质疑能力的反思

小学生因为受到定向思维的影响,导致思维比较狭窄,他们的质疑能力有限,因而教师应该从多角度出发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在日常学习中也可以根据适当的场合故意制造一些错误,让学生发现这些错误的存在并对其进行质疑。通过在课堂上的探讨,让学生能够自主发现多种不同的解答方法,有效培养学生散发型、求异型的思维,从而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质疑习惯。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个谚语就充分的说明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培养也不是一天时间就能够培养和形成的,而是需要长时间的尝试和锻炼才能够形成和培养的,当然,要想让学生读好课文,真正的进入文本,教师在每一节课里都要激发学生敢于质疑的能力,起到主导示范作用,给学生创设敢于质疑与提问的机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多元评价的方式。并且针对不同情况的学生所采取的评价方式要不一致,有些学生不能够直接面对老师的批评,这会让他们觉得很丢面子,失去自尊心,严重的还会影响他们的生活,由此可见,老师应该抓住情感这条主线,推动学生的情感不断发展,这样学生才能够在课堂上与老师达成一条主要战线,大胆对老师的讲述与书本的知识进行质疑。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还发现,很多学生由于自身的原因而不敢在课堂上对老师的话语和讲课的内容产生质疑,他们会在课后对不解的地方进行分析并寻求答案,但是课后学生和老师的时间都是短暂和有限的,就会导致学生对一些问题的解决力度不够,质疑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受到一系列的阻碍,务必应该针对这些情况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促进学生质疑能力的提升,让学生敢于对教师的话语以及教材的内容进行质疑。

二、培养小学生质疑能力的措施

(一)营造宽松积极的环境,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意识

传统语文教学中,老师是课堂的主导,是课堂的权威,而课本被认为是最具有科学性和权威性的书籍。许多学生对老师的讲解存在迷信“权威”和盲从的心理障碍。我们教师自身必须要意识到课堂教学是一个学生和老师、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多变互动的一个过程。要让学生置身于平等、自由、宽松的环境中,也可以适当的运用多媒体辅助工具的教学,让教学的内容更加的直观、清晰、可见,他们才更乐意去思索、质疑,通过创设情境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人教版中的《女娲补天》一文中,就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多媒体辅助,播放一些关于女娲补天的传说剧等,为学生营造一种氛围,促进他们联想和思考。这时,他们就会根据电视剧中的女娲来产生质疑,女娲为什么要补天呢?女娲补天为什么要用七彩石呢?没有其他的办法来补救天空了么等等问题。

(二)引导学生掌握质疑的方法,提高质疑的质量

古训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之渔。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才是解决当前学生质疑能力不足的根本之道。但质疑也要要求质量,不要为疑而问、一疑就问。要引导到学生自己解决疑问。那么高质量质疑的标准是什么呢?个人认为是高质量的疑问包括质疑的深度和广度,质疑的深度是指提出的每个问题都要使你更加接近你所寻找的正确答案;而质疑的广度是指质疑的范围不仅包括书本上的知识,还包括老师的观点和学生的观点。

例如,在人教版中的《钓鱼的启示》一文中,我们可以看出的是,教师应该培养学生进行深度较大的质疑,包含一些学生不容易想到的更符合课文教学的质疑,例如,这篇课文表面上是在写钓鱼,但实质是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作者带自己的儿女去小岛上钓鱼,是想告诉子女什么样的道理呢等等。

(三)牵手更要放手,全面培养学生解疑能力

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传统教学中,这种观念根深蒂固。学生也往往习惯去找老师解答疑惑。但是随着教学内容不断扩充,学生们知识不断地增长,仅仅依靠老师解惑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的。老师需要全面培养学生的解疑能力,只有全面培养学生的解疑能力,才能促进学生主动尝试去解决所遇到的问题,才能使其学生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消除学生对老师过度依赖的现状,真正实现“学以致用”。因此解疑教学方法,不仅要学生学会向老师学习解答疑惑的方法,更要学生学会在同学之间学习解疑的方法,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自己解答疑惑。

例如,在人教版第八册《倔强的小红军》一文中,学生提出质疑,小红军已经饿得不行了,面对陈赓同志给的干粮,为什么还不吃一点来挽救生命呢?这个故事是发生在我国抗日战争年代的长征还是朝鲜战争中呢?小红军的“倔强”突出表现在哪里呢?这些问题倘若逐一找老师解决,只会让学生对教师产生过多的依赖感,只有多鼓励学生先查找资料,仍然存在问题的就可以让学生对其进行分组交流,并从中寻求可行答案。

(四)设置悬疑,提高学生质疑能力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适当的设置悬疑也是相当重要的,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够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思维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氛围。

例如,在人教版第九册的《高粱情》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故意将高粱的粱写成梁,给学生设置悬疑,留意学生的反应,让学生对此产生质疑。

小学生教学论文范文第10篇

(一)通过促使小学生自主亲身体验激发发现解决问题的意识如数学应用题的题目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在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兴趣点,鼓励学生进行亲身体验,从而能够更加容易理解题意,并且准确分析出应用题中隐含的“条件”和“问题”,并弄清楚未知条件和已知条件的关系,锻炼学生自身解决应用题的思维方式,通过想象和思考清晰地把握问题的本质。例如,数学题:“体育课上,跳绳的每5人一组,扔沙包的每3人一组,全班42名学生全班参加活动,那么参加跳绳和扔沙包的各有多少人?”解决这样的应用题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由组织这样的课外或者课堂活动,让学生轻松地进行亲身体验,在体验的同时,他们要解决分组的问题,必然会先弄清楚题目的已知条件,然后整理解决问题的思路,并且解决问题后能够自由活动,自然也会积极参与到问题的解决中来。这样的教学实践不仅仅在实践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而且能够使得学生学习轻松起来。

(二)通过鼓励学生分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学习意识,启发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百分数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全班学生分成几组,然后鼓励学生对本组同学的兴趣爱好进行分类和进行百分比计算统计。在活动进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和多种角度思考问题,拓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思维能力,从而改变学生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的解题方式的现状和弊端。在活动结束后,教师应当针对各组不同的表现给予不同的评价和表扬。也许有的小组是采用挨个统计计数的方法进行计算,有的小组是采用互相沟通然后统一计数的方法,有的小组做出了统计表格,有的小组做出了统计图形等等这些都是学生集体智慧的结晶和活跃的思维能力的体现。教师应当及时给予表扬,并且激励学生互相学习各组的优点和长处,从而间接拓展了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体性。

(三)鼓励学生在自身实践的同时,学习反思与总结,弄清条件和问题的关系,这对解题和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小学六年级学生解题思维能力还不够成熟,往往弄不明白条件和问题的关系,尤其是条件和条件之间的逻辑联系,从而理不顺解题思路,进而解题思路特别混乱,导致解题时无从下手。因此,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及时进行反思和总结,加深对数学认知和思维方法的基础的理解,尤其是对于问题本身实质性的理解。例如,在应用题“一箱货物,先拿出168件,又拿出剩下的2/3,这时箱里剩下的正好是货物总数的1/7,这箱货物共有多少件”的解答中,学生特别容易弄混总量和部分的关系,从而解题思路容易混乱,对于条件和条件之间的关系理解也一团糟,从而导致解题思路混乱。而题目并不是特别难,只要整理好解题思路,能够弄清楚条件之间的逻辑关系,就很容易解对此题答案是294件。因此,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进行反思,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二、六年级数学总复习中,系统地分析问题和抓好基础问题

(一)系统地分析问题小学六年级数学复习阶段,学生压力大,而教师的教学任务也是相当的繁重。因此,教师应当认真把握好教学的目标,努力完成教学任务,扩展学生的数学知识范围的同时,把握好数学的教学顺序,将教学结构设计最佳化,促使学生充分了解数学基础知识和教学重难点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素养。另一方面,教师应当做好课堂观察和课堂课后作业的评价,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每个学生学习中的长处和短处,进行有针对性的补习,有针对性地根据他们的心理和学习特点鼓励学生成为学习的小主人,从而能够有针对性地对数学知识做出符合自己自身特点的复习目标计划。

(二)抓好基础问题数学基础问题在于四个方面,即概念、逻辑思维、方程的推导以及知识之间的联系。一是概念。教师应当改变学生容易将内容和关系混淆的现状,让学生理解各个知识点的本质内涵和特征。例如,判断两个圆柱体积关系,就是要看圆柱体的底面积是否相等,而且还要比较圆柱体的高,且其关键是比较底面积和高的最终乘积大小。二是要培养和拓展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数学复习中,对于同一个题目,教师应当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并且引导学生对各种解答方法进行比较,了解教学方法的各种效果。三是方程式推导过程。比如圆的面积、圆柱、圆锥的体积,这些计算公式的推导,比较繁琐,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进行亲自实践,进行合作讨论,自己进行推导。这样,学生就会清楚地了解公式推导的过程以及本质内涵,用这些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就不会生搬硬套一些公式,而是不管题型怎么变化,学生都能够理顺逻辑关系,能够顺利得解答题目。四是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掌握知识之间的关系。公式、应用题、计算题、方程式、尤其是应用题,方程式的综合利用,学生容易糊涂,这些学习弊端源起于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因此教师应当促使学生真正理解数学方法论,督促学生学习好数学基础知识,这样才能为提高应用题的解题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结语

综上所述,注重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提升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方式手段,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可以使得数学教学更加具有灵活性和创新性,从而促使学生很好地理解到数学思想和方法,提高自学能力和数学素养,使得学生终生受益,教师教学效率提高。

上一篇:大学生科技论文范文 下一篇:教师对学生论文范文